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获奖(5篇)

最新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获奖(5篇)

最新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获奖(5篇)
最新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获奖(5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获奖(5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获奖第1篇: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之后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可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本事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本事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本事。(三)情感目标:

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进取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经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经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125 X 8 25 X 4

25 X 6 X 4 7 X 8 X 5 2 X 3 X 50

课件设计能够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从中选取两道,谁能看一眼题目就能说出得数。

(40+4 )X 25 37 X 45+55 X 37

68 X 32+68 X 68 (80+8 )X 125

比赛的结果:教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会想:教师怎样你算得那么快?这教师导入:刚才的比赛教师算得快,是因为教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明白吗?此同学们必须很想明白,学生的求知欲望到达了高潮。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新知。

本环节先用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1 、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 、应用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3 、什么地方用乘法分配律?4 、例7 的两道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64 65 页的资料。要求学生用6 、7 分钟的光掌握学习目标中的资料。学生欲望值高,所以学生会发挥自我最大的潜能。想尽办法去记忆新知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帮忙个别学生掌握新知识。此环节即使有个别同学不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可他为了在测验环节中取得较梦想的成绩,也会用心的去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互相交流,加强记忆。

教师相信,经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下头同学们就根据学习目标把自我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他必须会异常想把自我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这就要为学生供给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我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加强记忆。

四、当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幻灯片出示下头各题)

在巩固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经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 X c = a X c+b X c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获奖第2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各位教师:大家好!

下头,我就《乘法分配律》一课,谈一谈我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意图。第一部分:导入部分

引入数学家波利亚的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我去发现、探索、研究,这样理解更深刻。其设计意图是,激发孩子们求知的、探索的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分三个环节

环节一:尝试性练习(课件出示的那两道练习题),试用两种方法解题,能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证明,补充实例,让学生试探,比直接出示例三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解题,突出算式特点,进而为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生成过程与变成特做铺垫,有利于

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二:教学例3,提出问题――看主题图找已知条件――口述编题――解决问题――梳理算法――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观察上头每组算式的结构特点,并经过比较――三组不一样的算式的结果相同,证明三个算式有相等关系――让学生历经确定与归纳推理的过程,进而发现、总结一般规律:左边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结果相等。――引出乘法分配律结论。这就降低了难度,收水到渠成之效。

环节三:以你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这一设计,巧妙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历经归纳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过程。

第三部分:总结部分

让学生谈自我听课的收获。有的同学说,我明白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有的同学说我会用乘法分配律了,还有的说,我发现利用乘法分配律解题很简便。这就到达了教学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仅如此,教师提出质疑: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乘法分配律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最大区别是什么?这一点教师有必要指出,让学生清楚。

同让学生也提出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如:(1)在乘法与减法的运算中是否存在乘法分配律。

(2)在除法中是否存在分配律。

这就是课堂的延伸,知识的延续,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实际问题。最终教师畅谈: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啊!期望同学们尽情

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结束本课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讨的过程,不断追寻的过程。当然,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最终把一句话送给大家:记录真实的课堂,定格精彩的瞬间,触摸细节的意蕴,让每节课发出自我的声音。多谢大家!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资料。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获取新知识的本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本事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当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此刻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本事,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资料和学生的认知本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以及乘法分配律的变式练习。教学难点:猜测、验证、总结乘法分配律。

二、说学情

今日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必须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本事,但运用本事不够,抽象概括本事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必须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进取主动参与学习。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经过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

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巩固前面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我出示课件,口算题。1258 254 2564 785 2350

课件设计能够使学生看得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教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创设这样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很多的数学信息,并主动进取地带着自我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课件出示商店场景,出示的衣服是上衣、下衣,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搭配)

【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中选取两道谁能一眼看题目说出得数。

(40 4)25 3745+5537 6832+6868 (80+8)125

比赛的结果:教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想教师怎样你算得那么快?这教师导入,刚才的比赛教师比较快,是因为教师

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识吗?此同学们必须很想明白,学生的求知欲望到达高潮,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现代数学论指出: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温故知新者,能够为师矣。可见从古到今都在重视新、旧知识

间联系。所以,经过复习旧知,能够起到搭桥铺路、分散难点的作用。) 强化学生说理,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和初步的逻辑思维本事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探索新知,初步感知

第一步,探索新知

我会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教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引发思考,有旧知导入新知。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要求列式,教师巡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接下来是,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自我的列式,得出板书板书:655 455 (65 45)5

请学生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经过计算,会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一样,可是结果一样,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第二步,类比展开,经过变式,感知规律

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教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326 656 (32 65)6 328 658 (32 65)8 326 456 (32 45)6 328 458 (32 45)8

让学生列式计算,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概括出规律。

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a c)b=ab cb

以及其逆运算:ab cb=(a c)b

(三)巩固练习。

我将布臵课本上的习题试一试,第一题,以及填一填第一题,巩固所学过的乘法分配律。练习的设计不仅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并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到达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必须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将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经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五)布臵作业

在布臵作业,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 a b ) c = ac+bc

ac+bc=( a b ) c

教学设想:板书简单,思想清楚,有利于学生思维本事的发展。

六、说设计理念:

在认真解读了教学用书、教材后,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突出了两个方面的重点资料:

一是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中探究乘法分配律,二是设计灵活多变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在不一样类型的练习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具体说明如下:

一、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中探究乘法分配律,并尝试了用语言来概括,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我借助课本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了一个等式:

(110 90)2=1102 902

然后又创设了买演出服的情境,这样就列出了第二个等式:(60 40)2=602 402

这,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你能根据上头两个等式把下头的等式补充完整吗?出示:

(30 20)5= □5 □5 (10 90)3= □3 □3 这,学生就要先观察前两个等式的特点,进行填空。这,启发学生思考:等号的左边有什么共同点?等号的右边和左边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之后,让学生仿照例子再列举两个等式。这个候,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已经有了经验上的基础,教师问:这样的例子多不多?能写得完吗?你有没有好的办法?学生一下子想到了用字母表示。字母公式就这样出来了,再让学生试着概括。

整个探究过程不断引发学生猜测、验证、观察、比较、进而归纳,使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同,体验到了数学思想方法。

二、练习的设计层次性强。

在练习题的设计方面,我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决定把练习题设计成不一样的层次

第一层次,练习乘法分配律的正向练习。

第二层次,对乘法分配律进行反向练习,并且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方法。

第三层次,拓展练习,即把两个数的和变成三个数的和,等式能否成立?变成四个数的和呢?五个数的和呢?让学生明白,多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每一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

第四层次,依旧是拓展练习,把两个数的和改成两个数的10 差,你会发现什么?引发学生进一步猜测、验证。

把练习设计成不一样层次的变化练习,能够使学生真正明白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为学习简算打下了基础。

七、设计意图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我抛弃已有经验,重新设计这节课,力图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几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确定教学目标,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为经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教学的重点也由传统教学的重视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定位为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进而学会应用规律。本节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经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进取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学生进取参与,思维活跃,同使学生感知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获奖第3篇: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资料,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资料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资料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本事,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

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资料,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资料。在实际教学,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资料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资料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经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欢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及数学小报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你怎样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一样的列式?(板书)

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景?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5件(条)改为2件(条),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列出不一样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景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供给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

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表述自我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45个2〉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小学教学设计网-XXjXsj-更多数学说课]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设计意图: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我不强调口头上的简单表述,而力求经过乘法分配律的自述再次强化与渗透,让学生深刻印象。]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

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确定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我的理解。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一样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

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资料,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获奖第4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64 ― 65 页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

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之后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可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本事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二)智能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本事,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获得必要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

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终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进取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说学法

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经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光和机会经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经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这不,我们学校教舞蹈的叶教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很多的数学信息,并主动进取地带着自我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1)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叶教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

板书:655+455(65+45)5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4)列成等式

经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一样,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貌不一样,可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能够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类比展开

(1)提出类比问题:如果叶教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要求:每一小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326+656

(32+65)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