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高消化道早癌检出的思考
- 格式:ppt
- 大小:14.28 MB
- 文档页数:43
消化道早癌规范化病理学诊断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在消化道癌中,早发现、早诊断、早规范化治疗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且可改善预后。
在消化道患者的内镜治疗中,规范化病理学检查是疗效判断的重要环节,但我国目前缺乏完整的、规范化的消化道早癌病理诊断的标准和流程,致使病理同内镜诊断不一致。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对消化道早癌的规范化病理学诊断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解决措施。
规范化病理学诊断在消化道早癌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对于消化道肿瘤来说,在我国成人肿瘤中占比超过50%,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经规范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超过90%,远远超过晚期消化道肿瘤。
目前,随放大内镜、色素内镜、窄光谱内镜、超声内镜、激光共聚焦内镜等技术、设备的开发应用,明显提高了消化道早癌发现率。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消化道早癌患者首选治疗和标准治疗方法,但是内镜下切除术疗效的评估以及预后的判断需规范的、准确的病理学检查,经不同内镜观察到的表现也需病理学诊断进行验证,所以,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规范化的病理学检查存在重要的价值。
病理学诊断存在的相关问题在消化道早癌患者中,常用内镜下切除标本、外科切除标本以及活检标本等,外科切除标本在肉眼下可观察到明显的改变,易辨认病变位置、切缘关系,临床对于标本处理以及报告签发等早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活检标本处理比较简单,其检查重点是判断病变的性质;内镜下切除标本属于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新标本类型,一些病理医师对其没有深刻的认识,常把其当做活检标本进行处理,致使病理诊断无法满足消化道早癌的疗效评估、预后判断。
而且,我国的病理医师比较缺乏,工作量巨大的同时,消化病理亚专科培训不足。
所以,在消化道早癌的病理学诊断中,最大问题就是在内镜下切除标本检查中存在不准确、不规范等问题,而无法满足临床对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等需求。
消化道早癌规范化的病理学诊断措施规范化的标本前期处理:黏膜标本充分伸展,病变保持原形。
为避免黏膜肌层的回缩,充分显示病变,需使用不锈钢细针(针径较小)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得到的标本在泡沫塑料上进行固定。
如何提高上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诊断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工作压力的加大,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尤其是上消化道癌病变,其发生率的上升速度格外迅速。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消化系统肿瘤中,胃癌的死亡率最高,在所有恶性肿瘤当中位居第三,其次是食管癌,最后是结肠癌。
对于消化道癌病变和早期癌患者来说,内镜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提高上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诊断率,才能尽早对患者进行干预和治疗,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
但是,相较于其他恶性肿瘤,上消化道早期癌比较隐匿,再加上内镜诊断在我国发展的还不成熟,导致许多内镜医生无法及时发现。
据调查显示,我国早期胃癌内镜诊断率仅为0.2%,而日本早期胃癌内镜诊断率却高达75%,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胃镜操作者的经验不足,无法准确识别出早期胃癌;第二,内镜操作缺乏规范性,并未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
鉴于以上内容的分析,广大医务人员必须要认识到提高上消化道早期癌内镜诊断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不断强化上消化道早期癌内镜诊断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才能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那么,究竟如何提高上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诊断率呢?下面笔者对此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1.增强早期癌的诊断意识对于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来说,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临床症状,其癌变风险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为了提高上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诊断率,内镜操作者应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将其作为潜在的癌症患者进行认真检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这就要求内镜操作者必须要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理念,不断强化早期癌的诊断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早期癌特征的归纳和总结,以便提高内镜诊断率。
2.加强早期癌诊断的基本功训练实际上,内镜操作者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诊断结果,要想提高上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率,首先就要对内镜操作者的专业能力进行提升。
为此,各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内镜操作者的专业培训,除了要向其传授专业的操作知识以外,还应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识别和诊断方法,从而强化其基本功。
基层医院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应对措施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每年胃癌新发病例约40万例,死亡约35万例,新发和死亡均占全世界胃癌病例的40%,属于胃癌高发国家。
胃癌的预后直接与诊断分期有关[1]。
进展期胃癌即使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仅有15%左右,且生活质量低,给家庭和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
而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年生存率超过90%[2]。
标签:胃癌;预后;生活质量《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明确提出,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
在日本和韩国,有国家癌症筛查项目,而我国并未大规模开展胃癌普查和筛查项目,目前多进行门诊有症状患者的胃镜筛查,总体上同日韩相比差距明显。
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10%,远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
而我国基层医院对早期胃癌诊断的阳性率为2.61%[3]。
经研究表明,胃癌早期诊断阳性率和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技术熟练、设备更新、健康体检情况以及人们对于健康的意识情况。
基层医院的患者受健康意识以及经济方面的影响,在疾病发展的一定时期才就诊[4]。
基层医院胃镜设备多为普通白光胃镜,仅限于黏膜表像的观察,胃镜室医生多为兼职,主要精力在住院患者,往往检查不精细。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基层医生如何利用好普通内镜,提高普通内镜下诊断早期胃癌的技术水平,是广大基层内镜医师必须掌握的一环[5]。
笔者在胃镜室专职工作近20年,体会如下。
1 在基层医院应设立消化专科门诊胃镜检查为侵入性检查手段,受检者有一定痛苦,所以多数患者畏惧甚至逃避检查。
而胃癌早期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当病变发展使胃功能和全身状态有了改变,才出现明显的自觉症状,如上腹部不适感、腹胀、疼痛,或伴有纳差、乏力、黑便等,但这些症状非胃癌所特有,常与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症状相似[6]。
上消化道钡餐是基层医院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但阳性率不及胃镜检查,对早期胃癌诊断的阳性率更是明显低于胃镜检查。
消化道早癌筛查的质量控制(2020完整版)摘要如何提高消化道早癌的内镜检出率?建立并严格执行一套精准、规范的消化道早癌筛查的质量控制流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利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消化道早癌筛查的质量控制已逐渐走入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新时代。
据统计,我国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三大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肿瘤的50%,仅胃癌就造成每年约49.8万人死亡,其中超过85%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1]。
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早诊早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的关键,同时还可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节约国家的医疗资源。
我国消化道早癌的内镜检出率目前仍不满意。
以早期胃癌为例,2005年日本的早期胃癌检出率已达70%,而我国多数地区仅为5%~20%[2]。
另有Meta分析结果表明,1年内复查胃镜,其上消化道肿瘤的漏诊率为6.4%[3]。
2015年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3.5%结直肠癌患者在近3年内做过结肠镜检查,且结果为假阴性[4]。
如何提高消化道早癌的内镜检出率,最大程度减少漏诊?建立并严格执行一套精准、规范的消化道早癌筛查的质量控制流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方案,具体包括内镜检查前准备、检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检查后个体化长期随访3个方面。
一、内镜检查前准备2014年《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已经对我国的胃癌高危人群进行了详细定义,同时阐述了胃镜检查前祛泡、祛黏液剂的使用规范[5]。
2017年发布的《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提出"早癌筛查的李氏量表",依据评分结果将受检者罹患胃癌的风险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3个等级,强调对高危和中危人群进行内镜精查[6]。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和《中国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亦分别定义了我国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的高危人群;《中国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共识意见》则明确了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规范化方案[7,8,9]。
怎样提高内镜下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诱因是体内的恶性肿瘤,它以较高的死亡率位居各类肿瘤疾病的首位。
为什么胃癌具有如此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呢?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的胃癌患者在初期诊断时已经属于晚期,肿瘤已经从良性转为恶性,造成手术工作难以进行,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病人已经错失了动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所以提早预防胃癌、提早发现胃癌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进展期胃癌病人在五年之内的生存率不到50%,而早期胃癌病人在五年之内的生存率可以高达80%以上,其中患有小胃癌或者微小胃癌的病人,他们在五年之内的生存率可以达到100%。
这进一步表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我国胃癌防治水平的基础和关键。
一、胃癌的发病率及其分布情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胃癌的发病率有着显著的差异和区别。
亚洲国家中,日本的胃癌发病率暂居最高。
与此同时,亚洲的东北部地区、欧洲中部和拉丁美洲紧随其后;西亚地区、南美洲中部以及非洲的大部分地区胃癌发病率最低。
世界卫生组织近几年来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上属于风险较高国家。
在我国,不同地区下的胃癌发病率也大不相同。
比如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辽东半岛以及山东半岛的胃癌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像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甘肃、陕西等省市的胃癌发病率较低。
不仅如此,我国的胃癌患者分布也有其规律和特点。
例如胃癌的普遍发病年龄在50岁到60岁之间,5到14岁的幼儿及青少年人群胃癌发病率较低。
但是,近几年来,我国的青壮年人群,以及65岁以上中老年人的胃癌发病率存在逐步上升的趋势。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们更加要探求内镜下提高早期胃癌诊断水平的发展之路。
二、胃癌的诱发因素和癌前病变研究进展(一)胃癌的诱发因素1、饮食因素:在造成胃癌的所有诱发因素当中,饮食因素首当其冲。
具体表现为爱吃生冷食品,喜吃烫食,喜吃高盐、熏制、烧烤成的食品。
除此之外,不好的饮食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例如三餐不定时吃饭,暴饮暴食等。
努力提高消化道早癌的检出与诊断水平丁小云;蒋海忠【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16(028)007【总页数】4页(P844-846,959)【作者】丁小云;蒋海忠【作者单位】315010宁波,宁波市第一医院;315010宁波,宁波市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我国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国家,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位列前 5位的肿瘤。
我国2015年胃癌新发病例约67.9万,死亡约49.8万,虽然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的40%,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食管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居恶性肿瘤第8位,在我国则居第4位,2015年新病例约47.8万,死亡约37.5万。
结直肠癌在西方国家是最常见的癌症,也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的大肠癌发病率以4.71%的速度逐年递增,远超2%的国际水平,2015年新发病例37.6万,死亡19.1万。
除了当前我国消化道癌的高发状态,另一重要问题是我国发现诊断的消化道癌大多是中晚期癌,治疗预后往往较差,患者5年生存率不高,如进展期胃癌即使接受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仍只有30%~40%,而进展期食管癌5年生存率则更低。
我国的消化道早癌的诊断率明显低于日本、韩国及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
日本的早期胃癌诊断率达到70%以上,韩国也达到了50%,而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根据不完全资料统计,虽然近年来有所提高,但可能也只有15%不到。
而早期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的诊断率可能还要低一些。
造成目前我国消化道早癌诊断率低的原因有多方面,如患者的原因、医生的因素,甚至国家经济、人口以及政府财政和政策的问题。
2.1 缺乏系统的消化道癌筛查体系具有系统的消化道癌筛查体系是先进国家消化道早癌诊断率高的主要原因,这些国家都实施了政府层面的全国范围筛查计划。
消化内科工作总结提高消化系统疾病早期诊断率消化内科工作总结提高消化系统疾病早期诊断率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为了提高早期诊断率,消化内科医生需要积极探索和改进工作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本文将围绕消化内科工作总结,探讨提高早期诊断率的有效措施。
1. 临床表现的准确记录与分析在患者就诊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主诉、症状以及体征变化。
同时,还需主动询问病史、家族史等相关信息。
准确记录和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对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该注重学习和熟悉不同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敏感性。
2. 化验检查的合理运用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断离不开不同的化验检查方法。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化验项目。
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肝炎等,可以通过血液学、肝功能、胃镜等检查手段进行确诊。
通过合理运用化验检查,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3. 影像学检查的精细化管理随着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医生应熟悉不同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和适应症,科学地选择并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
例如,在胃肠道疾病的早期筛查中,结合超声、CT、MRI等多种影像学方法,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4. 临床经验的积累与提升临床经验是提高早期诊断率的关键。
医生应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病例讨论等途径,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临床经验。
同时,医院和科室也应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5. 宣传教育的重视与加强提高患者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知度,可以促进早期就医和早期诊断。
医生应主动参与公众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各种渠道向社会普及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讲座、撰写科普文章等形式,加强对医疗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总结起来,提高消化系统疾病早期诊断率需要医生精细化管理、临床表现准确记录和分析、化验检查的合理运用、影像学检查的精细化管理、临床经验的积累与提升以及宣传教育的重视与加强。
消化道系统肿瘤的早诊早治摘要:在临床上,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和肿瘤是危害最大的三种疾病,它们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
在肿瘤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都比较多,而胃癌、肠癌、食管癌、肝胆胰肿瘤等消化系统肿瘤都是比较常见的致死性疾病。
因为消化系统包含的脏器较多,所以在消化系统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要高于呼吸系统的肿瘤,所以也就更加的受到关注。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诊断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目前对于消化系统癌症发生的风险因子及致病机理尚不明确,尚需进一步探讨。
胃癌的早期诊断一直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胃癌患者预后最好的方法。
本项目拟采用高清晰度消化道内窥镜,结合图像放大和染色等新技术,实现对胃癌的早期诊断;采用超声内镜结合细针活检(EUS-FNA),实现对胃癌的早期诊断;采用EMR和ESD技术,实现对胃癌的彻底切除,实现根治。
胃肠道内窥镜技术已经进入了超微创的新时期。
文章对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一、消化道系统肿瘤的发生原因和致病机理消化道肿瘤由于其所涉及的脏器较多,种类较多,多数消化道肿瘤的病因和致病机理仍不清楚。
消化道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原因比较复杂,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幽门螺杆菌(H.pylori)可导致慢性胃炎和糜烂,而持续的炎症则会促使胃癌的发展,H.pylori是胃癌的致癌物之一,其可被可控地杀死。
食道癌的发病机理也十分复杂,确切的致癌物尚不明确,通过食用一些能够减轻食道损害的食物,例如完全煮熟和腌制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研究表明,肥胖可促进结肠息肉的形成。
胃肠癌的风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目前胃肠癌研究的热点,对胃肠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二、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胃癌的早期诊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临床问题。
人的自知之明很少,大部分胃癌初期都没有症状,一旦发现有症状的胃癌,就会错过最好的治疗时机。
健康知识宣教在上消化道早期癌筛查中有什么作用消化道癌症属于恶性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等,具有较高发病率,且死亡率高。
消化道癌症在早期无明显症状,其中胃肿瘤在早期出现反酸、食欲减退、腹胀、上腹不适等,缺乏特异性。
体检是发现上消化道早期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人们的体检意识不强,不重视上消化道早期的筛查,导致多数患者在发病时已为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应当重视人们的健康知识宣教,提高上消化道早癌筛查的依从性,最终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笔者将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健康知识宣教在上消化道早期癌筛查中的作用。
1、上消化道癌症常用筛查方法消化道早期癌症表示黏膜层恶性肿瘤疾病,或浸润深度未到黏膜下层肿瘤疾病,包括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早期大肠癌。
随着消化道早期癌症病情发展,类型增多,若在此阶段能够及时诊断疾病,并给予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效果。
上消化道癌症的筛查方法包括大便潜血试验、抽血检查、B超检查、CT检查、内镜检查。
详细如下:(1)大便潜血试验:粪便检测具有较高安全性,且操作简单,无需复杂检验操作,不会损伤机体,费用少,受到患者与医护人员青睐,广泛应用于临床。
癌症患者采用粪便检查,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所取得诊断结果良好,然而,上消化道癌症患者单独采用粪便诊断,误诊率较高,且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环境因素、手工操作不规范等,对患者治疗与预后产生影响,严重者使得病情被耽误。
(2)抽血检查:例如检查患者的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等。
上消化道癌症还可采用肿瘤标志物检查,例如CEA、CA153、CA125等。
CEA是胚层上皮组织细胞糖蛋白,一般情况下水平很低,在发生肿瘤时,其水平逐渐升高,被视为大肠癌、胃癌、肺癌诊断标志之一。
CA153为乳腺癌特异性标志物,多数乳腺癌患者CA153水平升高,其水平变化与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可用于诊断与监测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情况,为观察疗效最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