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学习、能力与创新方式选择关系研究

组织学习、能力与创新方式选择关系研究

组织学习、能力与创新方式选择关系研究
组织学习、能力与创新方式选择关系研究

第23卷 第4期2005年8月

科 学 学 研 究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23No.4

Aug.2005

文章编号:1003-2053(2005)04-0525-06

组织学习、能力与创新方式选择关系研究

周玉泉,李 垣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摘 要:在中国转型经济时期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不断的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实现创新,企业必须进行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快速积累。本文针对现有研究中的一些不足,提出了组织学习、组织能力和创新方式选择之间的一个研究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内、外部学习如何影响组织的不同类型能力的问题,进而讨论了不同的能力水平和技术创新方式选择的关系。关键词:组织学习;动态能力;运作能力;创新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11-04;修回日期:2005-03-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272023、70271026)

作者简介:周玉泉(1975—),男,江苏常熟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组织学习、技术创新。

李 垣(1961—),男,云南曲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战略管理。

在中国转型经济时期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不断的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实现创新,企业必须进行知识、技术以及能力的快速积累。一般来讲,获取和利用新知识以改变现有能力水平从而促进创新的方式有内部发展和外部获取两种。内部发展指一个组织完全基于其内部的资源和能力以发展其专有技术;而外部获取是两个组织通过协议、契约或者承诺的方式进行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开发。目前的竞争态势迫使企业在加强内部学习和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必须超越组织界限以

获取最前沿知识[1]

,达到迅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的目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就组织学习、组织能力与创新方式选择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具有实践意义。

1 研究背景

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是研究者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般来说,创新涉及企业获得新的产品和过程技术并使之投入实践的过

程[2]。自从熊彼特[3]和哈耶克[4]

以来,对创新感兴

趣的经济学家一直在试图界定这些过程的性质和特点。创新文献中的一个中心论题是:企业开发新产

品和过程技术的手段并不是随机的,创新是在界限

清晰的框架里形成并有秩序地发生的

[5]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过程,创新学理论家着重研究了组织

的学习过程

[6]

。然而,经过归纳本研究认为以往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以往对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往往关注创新过程

[7]

,而对于创新方式选择问题涉及较少。如Klein 和Sorra 指出目前关于组织学习与创新结果的关系研究中大多数都

没有对创新结果进行分类[8]

。正如Christine.s.Koberg 指出的[9],环境要素、组织内部要素作用于

不同的创新类型,其结果是不同的,因此在研究中有必要区分不同的创新方式。(2)对组织学习的研究主要将视点集中在组织内部的学习方面,而组织的外部学习对组织自身的创新包括创新模式选择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外部学习有利于知

识在组织之间共享、转移以及新知识的产生[10][11],

它能够避免组织只在某个路径上积累知识和能力而形成的能力刚性问题,从而迅速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因此,对于外部学习的忽视,必然会导致企业创新过程中知识来源的单一性和局限性。(3)虽然通过学习来推动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但在两者之间缺乏有力的中间支持要素。在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学者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组织能力方面,如Praha1ad

科 学 学 研 究第23卷

和Hame 关于核心能力的观点[12]

以及Teece 等人的动态能力观点[13]对用学习来解释创新和战略问题

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是,由于对能力的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缺乏对能力的合理分类以及对不同类型能力与创新之间关系进行比较研究,使已有研究不足以令人信服的解释学习如何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的过程。本研究试图将组织能力分为动态能力和

运作能力两种[14][15],以求更好的说明组织能力对

学习与创新之间关系的调节影响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现有文献中对于组织能力作用的研究存在一些矛盾之处。例如,有学者认为,当环境状况改变时,过去为组织提供竞争力的相同资源同样也产生竞争力陷阱

[16]

。尽管发生环境变化,组

织往往仍然会继续坚持它们独特而成功的传统的做法。这时的“核心能力”反而变成为“核心刚性”[17]

。也有学者认为组织的能力和资产是其未来战略选择的一束期权(a bundle of options )[18]

。另外,一直以来由于在学者们和从业者中对于组织能力尤其是动态能力以及它们的作用的理解并不一致

[14]

,以及,“对于能力的作用知之甚少”[19]

,这就

造成有的企业通过利用它们的能力可能变得成功,而另外一些则不能。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仍不尽人意。因此,对于组织能力的构建和作用机理的理解及其对创新的影响有必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 理论模型的提出

2.1 理论模型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结合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我们试图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如图1),以解释和论述学习、能力与创新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以及相应要素之间的影响路径。在这个模型中,不仅仅考虑了内外部学习对创新方式选择的影响,更考虑了组织如何通过不同的学习模式来改善和提高组织的不同能力水平,即运作能力和动态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选择。同时,我们将对动态能力如何影响组织的运作能力进行深入探讨。图中圆圈内显示的是要素,箭头表示要素之间关系和影响方向,“+”、“-”表示有利或不利影响。2.2 模型中要素的界定

(1)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被认为是组织适应环境变化、辅助组织决策的工具。本文根据学习发生的具体范围,将

图1 理论模型

学习分为组织内部学习和组织外部学习两类[20]

组织内部学习的研究认为组织学习过程是组织知识产生的前提,组织内存在由其成员组成的“行动社区”,知识通常首先存在于该社区成员中,并且较为复杂的知识很容易流动,因为其中的成员具有相似的技术背景和工作经历,以及关于某些具体问题的理解。“行动社区”能有效地整合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体系,也储存了有关产品开发的惯例、程序和案例方面的消息。

尽管主流的组织学习研究较多关注组织内部学习机制的发挥,但由于全球化的经营与竞争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组织外部学习在能力构建和支持创新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外部学习主要是指企业通过顾客、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各种形式的合作者进行知识收集、转移、应用和在创造等的一系列活动。Child 认为组织外部学习的能力主要由下列因素决定:知识本身的转移能力、合作成员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组织成员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能力、组

织成员的经验总结能力[21]。

(2)动态能力和运作能力

Collis 等人认为,组织能力是分层级的

[22][14]

。早期的研究将组织能力描述为实践惯例的层次,由低层次、操作层次的组织知识和技能,以及协调这些

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的机制[23]

组成。与这种分层

相类似的还有对于“静态惯例”(复制先前一定任务的能力)和“动态惯例”(指导学习和新产品及流程

开发)的区分[24]。本文根据Winter 和Helfat 及Pe-

teraf 对组织能力的划分,将组织能力分为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 )和运作能力(operational capa-bilities )两类

[14][15]

。Winter 认为运作能力是“零水平”的能力,它帮助确定企业能够做什么,它存在于企业的固定流程

中,能够确保一定的组织绩效水平[25]

。运作能力往

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现有的知识基础,而动态能力更多的是依靠及时的、反映环境变化的新知识。根据Teece 等的定义,动态能力指“企业整合、

?

62

5?

第4期周玉泉李垣:组织学习、能力与创新方式选择关系研究

建立与重构内外部竞争力以引导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13]。动态能力反映了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相比之下,运作能力则反映了组织维持正常运行的能力。因此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两者缺一不可。

(3)创新方式:突变创新与渐进创新

企业创新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现有产品、工艺、技术的改进,另一方面是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的开发。这两方面的内容实质上就代表了创新幅度的差异。创新幅度的概念在企业实践中十分重要,不同幅度的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同,而且促进不同幅度创新的环境要素和企业内部要素也大不相同[9]。因此在本文中,我们按照创新幅度的不同将创新划分为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26]。

突变创新是指技术上的根本性和革命性的变化。而渐进创新是在现有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这两种创新的差异在于突变创新比渐进创新包含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突变创新往往会导致新产品新工艺的出现,而渐进创新多表现为产品和工艺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和优化。另一方面突变创新比渐进创新的风险更大,一般来说突变创新要求所投入的资金、技术、管理都要高于渐进创新,但是其成功的比率却低于渐进创新。虽然这两种创新各有特点,但是这两种创新都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所必须的。

3 模型中要素之间关系的论述

3.1 组织学习与组织能力之间的关系

组织内部学习能产生新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经验的影响,组织会形成一种应付环境变化的惯例,使它们倾向于使用旧的途径来解决问题[27]。组织往往只在某个路径上积累知识和能力,因此企业无法在内部迅速发展新的能力,而且无法经常获取外部高度模糊的技能和知识,这一现象被研究者称为“学习陷阱”。但是外部学习不同于组织内部的学习,Baum等学者研究认为,向同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学习等组织外部学习活动通过弥补内部学习的风险,从而有助于企业避免学习的陷阱[28]。外部学习使组织有机会接触来源于其他组织或者市场的知识和技能,并有条件去进行模仿;同时在外部学习过程中常常伴随业务的嵌入和人员的交流,这大大加速了知识和技能在组织之间的转移和应用,使企业的知识来源渠道和知识结构更为丰富。一方面外部知识可以帮助企业创造新知识[29-31];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利用其已有的内部知识。

组织的学习可以分为开发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两种[32],外部学习使组织的学习更具有探索性的特点,更关注全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和积累。在外部环境发生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更需要采取非常规的行为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企业往往会通过外部学习来提高自己应付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外部学习有利于动态能力的提高。由于外部学习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往往偏离企业原有的路径,因此对现有的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既运作能力不但没有促进作用,相反,外部学习在提高应付动态环境的能力的情况下会削弱现有的运作能力,以通过变革和学习形成适应新环境的运作能力。Eisenhardt等研究指出[33],运作能力主要是建立在企业现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因此新知识的进入则会对企业现有的知识基础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现有的运作能力。

因此,本研究认为:外部学习有利于企业培育动态能力,而不利于现有运作能力的提高。

企业通过对外来知识的学习,能迅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内部知识的学习能增强他们在碰到类似问题时的解决能力。运作能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现有的知识基础。由于内部学习活动主要是围绕现有知识在企业内部的传递和交流;例如,反复练习是一种内部学习重要方式,因此通过它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更加了解生产工艺、规章制度等,从而使得组织的运作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另外,我们在前面提到,内部学习具有路径依存性。Schulz认为[34],由于习惯效应,规则变化的可能性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他认为,规则的使用会加强使用这个规则的便利性,他进一步指出,发展供选择规则会使知识贬值,所以成员改变规则的动力随着使用规则的时间的加长而变小。

组织的现行学习过程也会限制它认可外部变化并作出反应的能力。Henderson和Clack认为[35],在一个就某个既定的技术设计而言是较稳定的环境里,组织很自然会把学习重点放在特定产品的结构上,就是说,组织技术人员集中精力学习产品的组成成分及这些成分相互关联的方式。最终这个知识就物化在组织实践和规程中,只要产品的基本设计保持稳定,这就是有用的财富。组织内部学习的这些影响在中国企业中反映更为明显,由于长期的内部

?

7

2

5

?

科学学研究第23卷

计划就体制影响,企业更倾向于如何提高应付现有职能的能力。

和组织的运作能力不同,Eisenhardt等学者认为,动态能力较少的依赖于组织的现有知识,而更多的是依靠及时的、反映环境变化的新知识[33]。由此可见,动态能力所依靠的新知识仅仅依靠内部学习是不足以提供的,这种情况在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内部积累很少,自创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学习更是无法满足动态能力发展的要求。

因此,本研究认为:内部学习有利于提高企业现有的运作能力而不利于动态能力水平的提高。

3.2 在内外部学习下的组织能力的转换

尽管Eisenhardt等学者分析了运作能力和动态能力的差别,并指出组织学习是能力进化的原动力,但是他们并没有通过组织学习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动态能力主要依靠外部学习活动创造的新知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但是它又通过内部学习活动逐步的转变为企业的运作能力。动态能力不直接影响组织的产出,但是通过影响运作能力而对组织产出有间接贡献[15]。

Zollo和Winter指出,通过组织的不断学习,组织能力所依赖的知识基础是在不断的进化发展的,而这种知识的演化发展推动了组织动态能力和运作能力的变化发展[36]。他们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通过学习获得的、稳定的集体行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组织系统地创造和修正其运作能力,目的在于获得更高的效益。与Teece所提动态能力的概念[13]相比,Zollo和Winter提出的定义明确地指出运作能力是动态能力发挥的平台和基础,而不再是组织总的“能力”。和Eisenhardt等学者的观点[33]相同,Zollo 和Winter也认为动态能力来自于组织学习,并构成了公司修正其运作能力的系统性的方法;同时组织学习会直接影响组织运作能力的形成,而且也会通过动态能力间接影响其运作能力。动态能力的形成首先受到外部学习的刺激,这种刺激在组织内部通过知识转移和创造影响和改变着组织现有的运作能力。组织学习是能力发展和进化的原动力[33][15][36]。

通过外部学习活动,组织可以积极的搜索关于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并密切关注着环境变化发展的方向,同时通过组织内部的整理、分类和处理从而将搜集到的外部信息转化为企业的新知识,并进而将其融入到其新产品、战略变化和组织变革等中去,从而为组织动态能力的建立提供了必须的知识基础。同时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以及组织内部的学习活动,这些新增知识在企业内部不断的被吸收和利用,进而完全融入到组织已有的知识中去并变成其一部分,此时之前的动态能力也就逐渐变成了企业的运作能力。当然,由于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外来的刺激通过与现有知识基础的共同作用,又会产生新一轮的新知识、新动态能力的变化发展,最后也会进化为运作能力。因此,组织的动态能力并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组织的学习活动而不断的进化发展的,伴随着这种螺旋上升式的进化发展,组织的运作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和发展。

因此,本研究认为:从一段时期内看,企业的动态能力会对运作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3.3 组织能力与组织创新方式选择之间的关系

如何发展、保持和增强组织能力对企业通过创新赢得竞争优势具有关键作用。不同的能力类型和能力水平显然会影响到不同的创新方式的选择和创新的效果,因此把能力分为运作能力和动态能力来考察对创新方式的选择的影响是有必要的。Dosi认为,技术创新经常是以某些具有路径依附性的方式前进,可被称作技术范式的东西划定了这条路径[5][37]。技术范式在背景上规定了一个企业的创新机会,规定了可用来开发这些机会的基本规程。重要的是,范式基本上是由以往技术行为所形成。在这里所说的技术范式接近于我们所理解的运作能力,由于运作能力是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并且主要是显性知识的集合与表现形式,因此会由于人们先入为主的认知偏见从而影响对新知识的关注和吸收[38],这样组织所发现的技术问题和机会往往与现有活动相联系。因此,组织相当一部分的创新内容就是改进现有产品和过程。另一方面,运作能力是基于现有的知识和资源,围绕现有活动而逐渐形成和加强的,具有一定的刚性,进行突变创新必然会造成对现有运作能力的价值损害。同时,运作能力越强,通过渐进创新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就越强,这样,决策者可能更倾向于采取渐进创新而不是突变创新。

与运作能力不同的是,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而整合、构建、重构企业资源的能力,主要依赖及时的、符合环境变化的新增知识。动态能力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企业往往需要通过

?

8

2

5

?

第4期周玉泉李垣:组织学习、能力与创新方式选择关系研究

突变创新的形式来应对,这就不能仅仅用现有的运作能力来解决问题,而只能依赖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的动态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动态能力有利于突变创新。

前面提到,动态能力首先受环境变化和外部学习的刺激而逐渐形成,并在组织内部通过知识转移和创造影响和改变组织现有的运作能力。因此,动态能力强的企业同样可以通过影响运作能力及自身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促进企业的渐进创新。

因此,本研究认为:具有较强的运作能力有利于企业开展渐进创新,不利于开展突变创新。而较强的动态能力将促进企业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开展的创新活动,无论是突变创新还是渐进创新。

4 结论

本文揭示了组织学习、组织能力和不同创新方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本研究的结论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通过区分外部学习和内部学习,既揭示了两种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同时也说明了不同的组织学习方式对组织能力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指出内部学习有利于企业运作能力的提高,但是不利于动态能力的发展;而外部学习的作用则相反。(2)阐述了内外部学习下的动态能力与运作能力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动态能力通过在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应用和新知识的创造影响和改变组织现有的运作能力。(3)我们研究了两种能力与不同创新方式之间的关系,认为运作能力能够保障渐进创新,但是不利于突变创新;而动态能力则对两种创新方式都有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Teece David J.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7,25(1):160.[2]Nelson R R,Rosenberg 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national system[A].R R Nelson.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A comparative Analysis[C].New York: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3-21.

[3]Schumpeter J A.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 [M].London:Allen and Unwin,1942.

[4]Hayek F A v.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5,35:519-530.

[5]Dosi G.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directiv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J].Research

Policy,1982,11:147-162.

[6]Metcalfe S.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technology pol-icy:equilibrium and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A].P

Stoneman.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C].Oxford,UK:Black-

well,1995.409-512.

[7]Irwin Harry,More Elizabeth.Relationship management for innovation:The central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australia’s[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

agement,Dec98,10(4):467.

[8]Klein Katherine J,Sorra Joann Speer.The challenge of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J].Academy of Manage-

ment Review,Oct96,21(4):1055.

[9]Christine S Koberg,Dawn R Detienne,Kurt A Hepp-ard.An empirical test of environmental,organizational,

and process factors affecting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in-

novation[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3,14(1):21.

[10]Hamel https://www.doczj.com/doc/808283504.html,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83-103.[11]Kogut Bruce,Zander Udo.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

[J].Organization Science:A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s,Aug92,3(3):383.

[12]Prahalad C K,Hamel Gary.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

Jun90,68(3):79.

[13]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14]Winter S.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991-995.

[15]Helfat C E,Peteraf M A.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Capability lifecycl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Special Issue):997-1010.

[16]Levitt B,March J https://www.doczj.com/doc/808283504.html,anizational learning[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8,14:319-340.

[17]Leonard-Barton D.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special is-

sue):111-125.

[18]Bowman E H,Hurry D.Strategy through the options len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3,18:760

-782.

[19]Helfat C E.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

?

9

2

5

?

科 学 学 研 究第23卷

sue :The evolution of firm capabilit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955-959.

[20] Bierly P E ,Hamalainen https://www.doczj.com/doc/808283504.html,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strategy [J ].Scand J Management ,1995,11(3):209-224.

[21] Child Dennis.Motivation and the dynamic calculus ———

A teacher ’s view [J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Apr /Jul84,19(2/3):288.

[22] Collis D J.Research note :How valuable ar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15):143-152.

[23] Nelson R ,Winter S.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M ].Belknap Press :Cambridge ,MA ,1982.

[24] Dosi G ,Teece D ,Winter S.Toward a theory of corpo-rate coherence :Some preliminary remarks [A ].G Dosi ,et al.Technology and Enterprise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2.

[25] Winter S.The satisficing principle in capability learning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981-996.

[26] Ettlie John https://www.doczj.com/doc/808283504.html,anizational policy and innovation a-mong suppliers to the food processing sector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Mar83,26(1):27.

[27] Kelly Dawn ,Amburgey Terry https://www.doczj.com/doc/808283504.html,anizational inertia

and momentum :A dynamic model of strategic chan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Sep91,34(3):591.

[28] Baum J A C ,Ingram P.Survival-enhancing learning in

the Manhattan hotel industry ,1898-1980[J ].Man-agement Science ,1998,44(7):996-1016.

[29] Bierly P ,Chakrabarti A.Generic knowledge strategies

in the 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17:123-135.

[30] Danneels E.The dynamic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 competenc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23(12):1095-1121.

[31] Mowery D C ,Oxley J E ,Silverman B S.Strategic alli-ances and interfirm knowledge transfer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17:77-91.

[32] Levinthal Daniel A ,March James G.The myopia of

learning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14(8):95.

[33] Eisenhardt Kathleen M ,Martin Jeffrey A.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10/11):1105.

[34] Schulz M.Learning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Obsoles-cence in Organizational Rule Histories [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CA ,1993.

[35] Henderson R M ,Clark K.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

1990,35:9-30.[36] Zollo M ,Winter S 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2,13:339-351.

[37] Dosi G ,Orsenigo L.Coord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

An overview of structures ,behaviors ,and change in ev-olutionary environments [A ].Dosi G ,et al.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 [C ].New York :Pimter ,1998.13-37.

[38] Cohen W M ,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5:128-152.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

capability ,and choice of innovation type

ZHOU Yu-quan ,LI Yuan

(Management school of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 ’an 710049,China )

Abstract :Under Chinese transitional environment ,firms are facing the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In order to survive and develop ,firms must innovate continuously.For this reason ,firms must accumulate the knowledge and capability rapidly.The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finding ,and points out the lacks of these researches.Then we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and the innovation choice.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dynamic capability ;operative capability ;innovation choice

?

035?

TRIZ创新方法尔雅满分答案

T R I Z创新方法课程简介 1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所介绍的知识只包含经典TRIZ理论。(×) 创新需要方法吗? 1 【单选题】“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句话是(B)讲的。 A、贝尔纳 B、笛卡尔 C、奥斯本 D、吉尔福斯 2 【单选题】“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方法”。这句话是(B)讲的。 A、贝尔纳 B、蔡元培 C、奥斯本 D、吉尔福斯 3 【判断题】通过《创新方法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发现,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工具,完成同一实践活动的效果、效率、成本与代价常常会存在较大的差别。(√) 4 【判断题】通过《创新方法论》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创新实践的时候,只需要

5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创新不需要方法,本身没有规律可循。(×) 6 【判断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创新方法是人们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有效方法和程序的总称。(√) 7 【判断题】创新方法的根本作用在于根据一定的科学规律,启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人们的创新效率。(√) 创新方法的演化 1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分为(B)个阶段。 A、2 B、3 C、4 D、5 2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划分,第二阶段是(B)。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3 【单选题】创新方法按照发展历程划分,第三阶段是(C)。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4 【单选题】《创新方法论》课程告诉我们,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毒”,便是(A)的生动写照。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5 【单选题】爱迪生以极大的毅力和耐心,先后实验了6000多种材料,做了7000多次实验,终于发现可以用棉线做灯丝,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使用的是(B)。 A、尝试法 B、试错法 C、现代创新方法 D、设问法 6 【单选题】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主要途径是大量筛选、大量实验和灵感,主要采用了(B)。 A、尝试法 B、试错法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方案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国内外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数学新课标指出:“中学数学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品质,要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掌握数学概念,独立完成定理的证明,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性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创新能力,是当前数学中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的重要任务。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为在新事物面前有采取对势的能力,体现为善于联想,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也就是善于探索、突破、综合、创新,能够发现和解决自己或别人尚未发现或尚未解决的问题。它要求学生能开放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科学加工。它的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能够开启智慧,挖掘深层信息,创造出新的思路和方法。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以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教师应正确认识创新意识。创新教育并不是脱离教材,让学生任意地去想去说的教学活动,这是对创新教育的错误认识。其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合理的新发现,从事物的另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等等都是创新,评价解决一个问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其关键是在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是否新颖,对这个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因此,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与时俱进,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要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具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求过程之中,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能摆脱思维的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其次,充分让学生参加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发挥班集体集思广益的作用,让学生相互之间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随时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3)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求欲望。“兴趣是求知的起点”,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内驱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师如何诱发学生的创造的动机,激活其思维,让学生在精神愉快的状态下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解决问题,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朝活跃、变通、寻异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只有精心设置各种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探究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智慧树创新工程实践2016章节测试答案

创新设计思维 1创新设计思维是 正确答案是:前三者都是 2创新设计思维具有三大步骤,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三大步骤 正确答案是:生产 3创新设计思维的IDEO的六大阶段,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是:理解、观察、总结、构思(头脑风暴、制作模型、测试、完善)、沟通、实施; 4创新设计思维具有三要素,,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三大要素 正确答案是:以市场价值为导向; 5创新的四大类型,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是:变革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运营创新; 项目管理 1以下不属于项目的是: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 每天去食堂就餐 项目管理的核心三要素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 范围时间成本 本学期同学们实践项目的周期为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16周 项目管理中,财务预算的理想范围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正负10% 项目的费用管理主要包括: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费用估计费用预算费用控制 走进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 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MVC模式中的C代表Controller,包含了一个应用核心的业务逻辑与业务数据。 2用以定位超文本文档的协议是 正确答案是: URL 3以下哪项中罗列的技术不是用于Web开发 正确答案是: Objective-C

4以下哪个概念扮演了数据与界面之间桥梁的作用? 正确答案是:Adapter 5一个移动APP的视图具有什么结构? 正确答案是: 树状结构 商业模式创新 1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的理论包括哪些? 正确答案是: A. 精益思想 B. 学习型组织 C. 用户开发 D. 敏捷开发 2学习型组织理论除了系统思考外,还包括哪些? 正确答案是: A. 自我修炼 B. 改善心智模式 C. 团队学习 D. 共同愿景 3精益创业的反馈循环包括下面那些部分? 正确答案是: 概念产品数据 4精益创业分析流程的三个步骤包括? 正确答案是: A. 把商业计划刻画出来; B. 找出商业计划中风险最高的部分; C. 对计划进行系统测试; 5商业模式的三类风险包括? 正确答案是: A. 用户风险 B. 产品风险 C. 市场风险 6精益创业画布分析的起点是 正确答案是:用户细分 7用户开发四步法的正确顺序是 正确答案是:用户探索、用户验证、用户生成、公司运营;

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报告

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报告 [摘要] 本文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报告,本报告主要内容如下:提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作法(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1、坚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2、坚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3、“两个结合”促进了四个转变。(二)、构建了创新学习方法与途径的模式。(1)、目标: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途径:1、学科课程为主2、活动课程为辅(3)、方法:1、创新地教2、创新地学3、创新地考核、评价(三)、两条途径实施。1、学科教学主渠道:2、课外活动渠道:3、三套方法重落实。(1)、创新地教。(2)、创新地学。(3)、创新地考核、评价。(四)、重视环境因素的潜移默化作用。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还阐述了实验效果:1、教师理论水平提高,参研能力增强。2、初步构造了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模式和雏形的课堂教学模式。3、青年教师队伍得到锻炼,崭露头角。4、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得到发展。5、教师参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成果意识明显增强。6、资料的收集和建档,锻炼了教师的工作能力。 [关键词] 培养创新能力方法途径 一、基本情况: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创新的史诗。创新,不断把人类推向新的黎明。当21世纪向我们大踏步走来,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从而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正如江总书记所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和不竭的动力。”他要求“全党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认识和实际行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向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成了教育的首要任务。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就是要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使其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为其成为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 本着“教学为中心”原则,如何去优化教学过程,以达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的,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难点。为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小学生创新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二)、实验目的: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与 创新思维试题及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试题及答案 1.()产生于人们的创新实践活动,受到创新实践的检验,并在创新实践中获得发展。同时又指导着人们的创新实践活动,推动着人们的创新实践活动,升华着人们的创新实践活动。 A:实践观念 B:创新观念 C:创新理论 D:实践理论 B 2.今天,大多数创新是为了解决(),例如个人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发明等,它们都在最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A:技术革新的问题 B: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C:社会发展的问题 D:社会实践的问题 B 3. 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看,创新孕育兴旺发达,守旧导致苦难屈辱。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的民族,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始终保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伟大创新精神和强大的创新能力,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A:勤劳刻苦和创造能力 B: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C:忍辱负重和中庸之道 D:创新理论和创新能力 B 4新时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依托于创新能力,因而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之一。 A:基本能力 B:基础能力 C:核心能力 D:创造能力 C 5.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掌握知识别无他途,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地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 A:努力实践 B:抽空学习 C:勤奋学习 D:勤于学习 C 6. 专业技术人员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要在不断学习、获取新的知识的过程中,不断()。 A:提高自身能力 B:丰富知识内容 C:优化知识结构 D:提高信息质量 C 7.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思考的广度、深度、正确程度的唯一标准。 A:实践 B:理论 C:科学技术 D:创新 A 8. ()是成功地完成识记、保持、回忆或再现过程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和仓库,是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统一。 A:记忆力 B:想象力 C:创造力 D:注意力 A 9. 注意力是指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专业技术人员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否(),直接关系到学习、工作的效果。 A:增强记忆力 B:集中注意力 C:提高想象力 D:提高创

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大世,其中创新能力更是其中的重头戏,一个国家如果如果有了足够强的创新能力他就能长盛不衰不断发展进步,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就只能固步自封,走向灭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更是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了各国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了简要综述,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做出了一些个人分析。 关键字:创新能力大学生培养经济发展影响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 知识经济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摇篮。当代大学生, 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2006 年,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苦干,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周笑妮等,2010)他们能力的强弱,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 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 并且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除此之外, 还要有一定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为重要的, 是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王丽萍,2008)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基础 创新能力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内涵的解释有很多我简要选取了这三种: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等为代表, 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 核心是创新思维(张宝臣,2004)。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等为代表, 她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 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安江英,2006)。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Burton R. Clark,1993)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1.标准化思维 传统的标准化思维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痼症, 从高考的标准化训练到考研命题的标准化引导, 从中学教师的“刻板”讲解到大学教师的“规范”说教, 满脑子的标准化答案, 使学生固步自封, 思想越来越趋同, 想象力越来

2018年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理论与实践试题和答案100分

2018年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理论与实践 100分 单选题 1:[2分]创新思维是能产生新颖性思维结果的思维,它主要体现的是( ),其程度越高,那么创新思维的创造性就越强。创新思维意味着开动脑筋、用智慧解决问题。 A :超前性 B :模仿性 C :新颖性 D :独特性 我的答案:C 2:[2分]( )是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是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到首次实现商业化全过程的经济技术活动。 A :技术发明 B :技术创新 C :技术开发 D :技术研究 我的答案:B 3:[2分]一个人有了很好的创新思维,而没有正确的( ),也不可能形成创新方案。因此,掌握创新方法对于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A :创新方法 B :创新思维 C :创新理论 D :创新实践 我的答案:A 4:[2分]管理思想的创新是指管理思想保持先进性。当代的管理创新,强调管理思想的( ),这是推进管理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保证。管理创新思想是以新观念、新知识新理论为主导的,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未来文明。 A :超前和创新 B :变革与改造 C :继承与发展 D :传统与改革 我的答案:A 5:[2分]逆向反转类创新法是指用( )的方式进行创新的方法。逆转一下正常的思路,从反面换个角度想想,很可能会产生突破常规常理的创新思路。 A :正向思考 B :反向思考 C :双向思考 D :逆向思考 我的答案:B

6:[2分]1938年,被誉为( )的奥斯本,总结出了现在非常著名的“头脑风暴法”,并取得了应用上的成功。 A :企业管理大师 B :创造方法之父 C :创新思维专家 D :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B 7:[2分]创新还要有( )。要创造新事物、新成果、新经验,达到新境界,就必须进行探索。 A :大胆求证的态度 B :严谨慎重的心态 C :勇于探索的精神 D :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C 8:[2分]奥斯本检核表法的核心是( ),并以此来进行创新。 A :改革 B :改进 C :改造 D :发展 我的答案:B 9:[2分]认识创新活动,洞察创新的基本规律,首先需要我们认识创新的( ),创新的主体是在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和支配

创新工程实践-网课(试题+答案)2020春夏

创新工程实践 -网课(试题 +答案) 2020 春夏 第一章测试 第 1 部分总题数 : 10 1【单选题】(2 分) 创新设计思维是___ 的产物A A.以上都是 B.将推理和直觉相结合 C.将左脑和右脑相结合 D.将道和术相结合 E.将逻辑思维和设计思维相结合 2【单选题】(2 分) 创新设计思维具有三大步骤,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三大步骤C A.构思 B.启发 C.生产 D.实施 3【单选题】(2 分) 客户旅程地图不包括C

A.利益相关者

B.客户画像 C.目标导向 D.行为 E.心态 F.想法 G.接触点 4【单选题】(2 分) 强制关联法,是______ ,从而获得新的方案。C A.将真正相关的特征,紧密关联起来 B.将想法进行分解 C.将完全不相干的特征,紧密关联起来 D.将几个人的想法合并关联 5【单选题】(2 分) 创新设计思维是A A.前三者都是 B.以人为本的学科 C.创新可以流程化 D.一套创新的方法论 6【多选题】(2 分)可乐瓶游戏说明BC

A.创新就是腰准守合规、法律,不要打破条条框框 B.解决问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案,不是仅仅考虑一个方案 C.换一种思维模式,可能会得到惊人的结果 D.习惯一定要坚持,不需要改变 7【多选题】(2 分) 同理心是BC A.猜测别人是如何想的,认为别人想要什么,自己知道的就认为别人也应该知道 B.听别人所说的、看别人所看的、感受别人所感受的 C.感同身受、神入、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D.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客户的痛点,超越客户的需求,但是不需要进行观察和客户体验 8【判断题】(2 分) 强制关联法是打破思维定式的一个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非逻辑思维的想法。B A.错 B.对 9【判断题】(2 分)

常用的发明创造的方法

常用的发明创造的方法 一、创新与创造:在科技创新层面的解读 1、创:开始。从无到有。 2、新:初次出现的。没有的,更好的。 3、造:做、制作。将计划实施成型,是物化的过程。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现在“创新”的概念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人们常常挂在口头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等等。 通俗地讲,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我说了叫创新,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我做了叫创新,别人没有想的东西,我想到了也叫创新。 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与机制、经营管理和文化的创新,同时覆盖自然创新:区分原创和改良二种类型。我国新形势下对创新的要求是“自主创新”、“民生科技”。 二、解读“科学与技术”: 科学:是研究、认识世界,回答为什么、是什么。 技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知识和经验。也泛指操作方面的技巧。是在认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设计、改造实施的过程。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 三、发明与发现的区别: 发明: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创造的要求:实用性、创造性、新颖性。 四、发明创造的方法: 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技法: 1、加一加: 学习中常用的文具许多就是“加一加”的产物。 如“铅笔+橡皮”就成了橡皮头铅笔。在圆珠笔杆上加上裁纸刀,可以随手把写好的纸条裁下来。在圆珠笔杆上加上小木梳,外出旅行的人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把3分钟颜色的笔芯装在一个笔杆中,就成了三色圆珠笔,在写字时可随时选用不同颜色。最近,文具店里出售

的一种集钢笔,圆珠笔和改正液于一体的多用笔也是“加一加” 而成的。还有如在卷笔刀加上小镜子、橡皮、小毛刷和成放木屑的小盒子,就成了一种深受小学生欢迎的多用卷笔刀了。家用电器中运用了“加一加”的例子则更多。如:收音机+录音机+放音机+选曲电脑=多功能收录机电话+录音机=录音电话、锅子+电炉=电暖锅 2、减一减: 能在某件东西上减去什么吗?把它降低一点,减轻一些行不行?“减一减“后,变成什么新东西?它的功能、用途起了什么变化?在操作过程中,减少时间,减少次数可以吗?这样做又有什么效果?生活中用“减一减”的方法发明新事物或解决问题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也在研究电灯。他经过无数次的失败,调换了1600多种材料,但都失败了。最后也是抽去了灯泡里的空气,才获得了成功。 3、缩一缩: 缩一缩”的思路是这样的:把某件东西压缩、缩小、它的功能、用途会发生什么变化?有如袖珍收音机、微型电视机、袖珍手电筒、手掌式游戏机、浓缩酱油、压缩饼干、浓缩鱼肝油等等,都是“缩“出来的。有时某一件东西缩一缩后就成了一件新东西。如把一般的保温瓶缩小。就成了新东西——保温杯了。 4、联一联: 什么是“联一联”呢?可以这样想:某件事情的结果跟它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呢?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把两样或几样事物联系起来,会发现什么规律?把几样东西联系起来,或几件事情联系起来,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5、仿一仿: “仿一仿”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如科学家研究了蝙蝠的飞行、学习其中的原理发明了雷达;研究了鱼在水中的行动方式,发明了潜水艇;研究了大袋鼠跳跃的方式后,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研究了大鲸在海中游动的情形,把船体改成了流线形,大大地提过了轮船航行的速度。人们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坚固的坦克,模仿了一些大树、脉秆的性能建造了高耸入云的塔与摩天大厦。 英国人邓禄普发明充气胎也是同样。有一次,他看见儿子骑着硬轮自行车在卵石上颠簸行驶,非常危险。他想,能否做一种新的可以减少震动的轮胎呢?在花园里,他看到了浇水的橡皮筋,脚踩撒谎能够去很有弹性。与是他模仿了这个原理,发明成果了充气轮胎。 再如:中国古代鲁班发明的锯子。 6、变一变: “变一变”就是这样想:改变一下事物的形状、颜色、音响、气味、位置、方向会产生什

提高创新能力的20种方法

按照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的说法,创新可大致定义为“......创造既新颖又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2003年)。创新其实就是寻找解决问题和将要处理情形的新途径。这不是仅限于艺术家、音乐家或作家的一种技能,它是一种对各行各业都有用的技能。如果你曾想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下 面这些技巧可以给予你帮助。 1. 全身心投入 第一步就是要全身心投入地去发展你的创新能力。不要放弃你的努力。设定目标,争取别人的帮助,每天花点时间发展你的创新技能。 2. 变成一个专家

发展创新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理解,你将能够更好地去思考问题新颖的或者创新的解决方案。 3. 奖励你的好奇

发展创新能力的一个常见障碍是:感觉好奇是一种胡思乱想。当你对某事感到好奇时,不要斥责自己,而是要奖励自己。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探索新的课 题。 4. 认识到有时创新本身就是奖赏 奖励自己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发展内在的动力。有时,创新的真正奖励 在于其过程本身,而不是产品。 5. 乐于冒险

当开始发展你的创新技能时,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你必须愿意承担风险。你的努力可能不会每次都最终成功,但依然会增强你的创新才能和发展未来可 用的技能。 6. 建立自信

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会抑制你的创造力,这就是为什么建立自信是如此重要。记录下你已经取得的进展,表扬自己做出的努力,并且总是设法来奖励你的 创意。 7. 为创新投入时间

如果你不为创新投入时间,你将无法发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每周安排一些时间,集中花在某些类型的创意项目上。 8. 克服阻碍创新的消极态度

八种发明创造方法

八种发明创造方法 动动脑吧 - 点子学堂 - 点子资讯 - 创意发明 - 创业点子 - 赚钱点子 - 合伙创业 1、创造奇迹的组合发明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事和物,经适当的组合会创造出另一种新事物,并且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作用。这是一种古老而又新颖的发明创造方法。例如最简单的组合,饭锅和电炉组合在一起就成了电饭锅,而水杯和电炉组合在一起则成了电热杯。总之只要根据需要,把不同的事物有机的结合,就有可能创造出新事物。但是,请注意,组合方法并不是简单的相加或叠加,它需要把现有的知识、技术、工艺和智慧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从而在科学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技术和产品,才算是实现了组合方法的真谛。请相信组合方法的威力,并让这种方法为你创造奇迹。 2、早出成果的补短发明法。一些青少年朋友,很期望能搞一些发明创造,但有时苦于找不出下手的课题。这里介绍的补短发明法,也许会帮助你。许多成功的发明家,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诀,这就是他们懂得,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即使是名优特畅销商品,也绝非完美无缺。寻找各种用品、用具、器械的缺点和短处,也就发现了问题,这就是发明创造的绝妙突破口。当你发现一个重要的短处,往往就找到了一个发明课题。努力设法弥补这一短处,你就会做出意想不到的发明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用壶烧开水,一不注意,水开了会把火扑灭,酿成危险。有人发明在壶盖边上开一个小口,水沸时,蒸气使之叫出声来,提醒烧水人注意,即可减少危险,又减少浪费能源。事实上,飞机、汽车或轮船的发展史都是在补短发明过程中完善起来的。总之,从你周围熟悉的事物,用具、器具当中,努力发现它们的短处,甚至是隐蔽性很强的短处,进一步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动手改进它,这就是“补短发明法”成功的真谛。愿你们从中得到启示,为你们的发明创造找到好课题,并作出成绩来。 3、独具魔力的需要发明法。有位学者说过:“需要乃发明之母”,由于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发明真是俯拾即是。例如;需要节约时间,在饮食方面就出现了速食品;需要光亮,则发明了蜡烛、煤气灯、白炽灯、日光灯等;需要即时通达信息,则从出现了古老的烽火台到现代的电报、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广播等等。需要保藏食品,不仅发明了罐装食品,更有了电冰箱、电冰柜等。总之,需要能为你提出发明创造课题和目标;需要能激发你的聪明才智;也能催你千方百计去设计和制作等。有了发明目标。经过精心设计,再运用正确方法和技巧去制作,获得成功是必然的。 4、行之有效的联想发明法。联想就是由某种事物想起和它有关的事物。它是人类认识、研究和运用较早的一种心理活动。一些学者曾把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联想观点发展为联想的三种方法,即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联想形成接近的联想(如由铅笔想到橡皮擦,由水库想到水力发电机等);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如由带钩的草籽想到尼龙搭扣);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热想到冷,由高想到低,由海洋想到陆地)。例如,发泡技术的类似联想产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新发明。最早发泡技术的运用,要属我国的馒头和西方的面包。以后则有发泡橡胶、发泡塑料等一系列产品。总之,我们每个人由小到大,经历过各式各样的事物。通过学习,知识也在不断丰富。这些都是创造发明的潜在宝藏,而开发和运用这些宝藏,联想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 5、使用不尽的变化发明法。变化的内容极为丰富,例如:材料、颜色、气味、形状、声音、体积、重量、用途,还有工艺,操作方法等等,几乎是无穷无尽的。由于变化所带来的成果,优势和利益也是无穷无尽的。例如,当今的服装厂商,依靠自己企业的实力,在设计、宣传、推销,在市场上进行竞争。而竞争的焦点无非是在服装的面料、色彩、款式、性能等方面的变化上做文章。谁能在变化上顺应潮流,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争得市场谁就能胜利。总之,变化的思路和方法给各个企业带来效益,给家庭带来欢乐和愉快,也带来方便和享受。历史事实证明:变化发明法,为创造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也给社会增添了财富。

创新能力的途径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鼓励大胆想象,挖掘创新的源泉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联想,产生好奇心理,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解决问题。我们应当尊重、爱护、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当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时,我们不必忙于解答,而应适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或苗头,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这不仅能极大鼓舞提出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还会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勇于大胆想象,乐于独立思考的良好氛围,并在这种良好环境中逐步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上《草原》一课时,我先这样导入课题:“从美丽的鸟的天堂回来,我们再乘兴去草原游览一番如何?现在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阳》,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悠扬歌曲在同学们耳边回响时,学生们立刻显得情绪激昂、兴趣盎然。我便趁势激趣质疑:伴随着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们愿意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看看吗?你们想到那儿去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想了解草原的景色,有的想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有的还想去看看草原的空气与高碑店的空气有没有不同……于是,我便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主学习《草原》一课,并询问学生准备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去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说出了:读、列表、列小标题、画图、勾划重点词句、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我便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霎时,整齐划一的课堂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动画片,读的、画的、勾划的、讨论的……气氛热烈、活跃,场面感人。当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学完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内容,还存在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我又按照难易程度,分别通

创新能力与提高试题含答案

创新能力与提高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首先赋予创新一词以(D )意义上的特殊用法。A、社会学B、管理学C、科学D、经济学 2、( D)是国家创新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A、政策变化B、社会文化变化C、经济发展D、创新 3、创新过程是一个系统变化的过程,最终要通过( A)来实现。A、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B、技术变革C、创新产品D、组织结构变革 4、通过改变或替换原有技术或产品中的部分内容即可完成的创新是 (A )。A、小型创新B、中型创新C、大型创新D、特大型发明 5、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推广应用,实现创造发明成果的价值,这体现出创新能力的(B )特征。A、综合性B、实践性C、独创性D、坚持不懈

6、能够凭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构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打破以往的模式和框架,体现出创新能力的(C )特征。A、综合性B、实践性C、独创性D、复杂性 7、(C )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A、创造能力B、综合能力C、分析能力D、实践能力 8、能否完成重大创新,拥有( D)是一个关键。A、实践能力B、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C、组织协调能力D、创造能力 9、综合能力必须与( D)紧密配合,才能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A、想象能力B、批判能力、创造能力D、分析能力 10、(D )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击队和急先锋的角色。A、批判能力B、创造能力C、实践能力D、想象能力 11、(A )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A、创造能力B、实践能力C、想象能力D、批判能力

创新工程实践2018

创新工程实践2018

1 题目答案 创新是指以_____、______、______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 一个存续已久的基本概念。 新思维、新发明、新描述-新增 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者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 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者为满足 社会需求,而_____或者______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 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改进、创造-新增 创新包括三个层次更新#改变#创造#-新增 创业家精神包括永不妥协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新增创新与创业的正确关系创新≠创业#创业≠创办公司#-新增2 题目答案 创新设计思维是前三者都是-更新 创新设计思维具有三大步骤,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三大步骤生产-更新 创新设计思维的IDEO的六大阶段,正确的是理解、观察、总结、构思(头脑风暴、制作模型、测试、完善)、沟通、实施;-更新 创新设计思维具有三要素,,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三大要素以市场价值为导向;-更新 创新的四大类型,正确的是变革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运营创新;-更新 3 题目答案 头脑风暴的流程中,不包括如下哪一项?申请批准-更新创新四步法中,不包括______________头脑风暴-更新 头脑风暴的基本规则是什么?自由奔放的思考#会后评判#以量求质#搭便车见解无专利-更新 头脑风暴在什么时候使用?找寻问题的时候#找寻答案的时候#分析原因的时候-更新 组织一次头脑风暴的最佳人数是多少人?8人-更新 4 题目答案 以下不属于项目的是:每天去食堂就餐-更新 项目管理的核心三要素是:范围#时间#成本-更新 项目管理中,财务预算的理想范围是:正负10%-更新 项目的费用管理主要包括:费用估计#费用预算#费用控制-更新5 题目答案 Malone等人提出的内在动机理论中,不属于集体动机的有?挑战-更新

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的途径与方法-模板

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的途径与方法加入时间:20XX-9-25 作者:王兴生来自:h 小发明活动是小学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趣味性强,深受小学生欢迎。小发明活动的选题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学习用品,学生容易发现其缺点和不方便处,然后想办法改进,或对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大胆地设想和创造,就能产生小发明成果。学生通过小发明从而产生成功感,激发创造潜能。小发明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未来科技人材以至提高全民族的创造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致力于小发明活动作为提高创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一、小学开展小发明活动的理论思考 1.开展小发明活动的必要性 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是建立在无数发明的基础上的。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更离不开发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人才离不开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小发明活动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在科学技术范畴里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方法,或者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实现创造目标。因此,要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有必要开展小发明活动。小发明能使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上升到新水平,使学生的创造才智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2.开展小发明活动的可能性 学校重视科技小发明活动,成立多个小发明兴趣小组并开展活动。开辟小发明展览室以及小发明活动基地,形成创造发明的校园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积极参与小发明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树立自信心、探索欲和意志力。 小发明活动由于不受教材、大纲的束缚,没有人数限制,也没有固定的活动模式。活动内容对学生来说新颖、有趣,形式比较开放、自由,容易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小学生充满幻想,其实这就是创造萌芽,只要在外界活动的激发下,创造潜能可得到发挥。 3.小发明活动与提高创造能力的关系 在科技小发明活动中,应充分让学生自己选择发明课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独立思考和研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不寻常的独特见解,并进行适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主题,知识的生产、创新的根本靠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如何提高作为人才主力军一一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成了教育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在教育过程中,避免陷入误区,真正找到确实可行的办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主题,其实质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项教育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双创的国家战略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实现这一战略,既有其参与的必要性,也有其参与的重要性和优势。国家人事部预测“十三五”期间,每年需要在城镇安排的就业人数大约2500万,其中约1000万是登记失业人数,1500万左右则是以高校的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人员和军队转业人员。仅201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为749万,达到了1500万的半数之多。不难看出,一方面,大学生确实是就业群体中比重最大的部分,显然会对社会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因其素质高、

专业化程度高,具有创新创业的内在潜能,通过大学生群体的双创行为,既可以缓解国家就业的压力,也可以为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动力。仅以2015年7月的数据就可以看到,全国大学生创业及参与创业的有42.3万人,比2014年增加6.8%。目前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创业体系,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对他们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势在必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高等学校采取的各种教育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终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育活动。但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厘清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 调查发现,有些高校,领导讲起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来,往往是头头是道。理论全搬照抄别校的,有的甚至把国外理论翻译过来,作为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殊不知,任何理论都需要丰富的实践来检验和支撑;没有生动的实践,再

实现创新的几大途径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与引起的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的前言中指出:“我们留下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后代。”这句话耐人寻味之处就在于用朴实的语言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即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给世界留下怎样的子孙后代”对中国的教育来说是颇值得深思的话题。 最让我们感到汗颜的是我国有众多卓越的科学家,而世界科学界最高奖——诺贝尔奖,却与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人无缘。诺贝尔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该奖项从设立至今进行了逾百次,获奖科学家千余人,却无一人是完整接受中国教育的中国籍公民。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中国教育制度应承担着难以推卸的责任,传统的教育制度和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正如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说:“孩子们入学时象个问号,而毕业时象个句号”。这样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和落实步骤 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华南师大历史系黄牧航副教授介绍的SOLO分类评价理论也鼓励学生答题创新。创新,是指在产生独特、新颖、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心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实施创新教育,使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独特、新颖、科学的见解和方法。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传统的“灌输式”、“传授式”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当今教育改革浪潮中已受到挑战,旧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