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的工业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28.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了解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人文科学中有关地域性的特点。
2、了解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及其衰落的主要原因、综合整治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的途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直接进入学习主题。
导入:我们知道工业地域是由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工业集聚是在工业联系基础上发展而来,传统工业集聚形成了传统工业区。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传统工业的相关知识。
(一)、自主预习:传统工业地域的基本概况【幻灯片】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图,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第一段,合作探究,了解传统工业地域的基本概况。
完成PPT表格相关内容。
生回答:...........................................师点评归纳:⑴.主要分布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⑵.工业基础:丰富的煤铁资源等⑶.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⑷.特征:大型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⑸.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⑹.传统工业共同的区位:丰富的煤铁矿、水源等资源;便利交通运输条件;广阔的市场(二)、案例分析鲁尔区的兴衰承转:德国鲁尔工业区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业区,下面我们就以鲁尔工业区为例来探讨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及综合整治措施。
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活动一、合作探究:案例3,P65页—P66页德国鲁尔工业区区位优势【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站起来讨论,讨论加展示(每小组将讨论结果写在草稿纸上,上讲台视频展台展示成果。
)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幻灯片】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区位图。
引导学生从位置、原料、能源、水源、交通、市场等方面来分析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通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传统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
4.1工业的区位选择【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并对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对实例进行恰当的分析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开篇之作。
一方面,它与上一章教材中“农业的区位选择”遥相呼应;同时也是后面有关“工业地域的形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并以举例形式介绍了五种常见的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又以“案例1: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活动”、“阅读: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等来进行分析、说明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关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来进行分析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
2、了解本地工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由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
2、通过了解当地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为家乡的生产建设服务,树立热爱家乡的信念。
【教学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教学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在上一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而我们知道农业和工业都是国民经济的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农业与工业分布一、中国的农业分布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在中国的农业分布中,可明显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1. 北方农业分布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这些地方因其气候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是寒温带或温带气候,种植季节短暂。
因此,在这些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耐寒作物。
其中,东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更加严寒,也适合种植油料作物如大豆,在全国范围内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2. 南方农业分布南方地区包括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及云贵高原等。
这些地方气候温暖湿润,年均降雨量较多,并享有充足的日照和四季明显的特点。
这种气候适宜水稻等水田作物的生长发展。
因此,在南方大部分地区主要种植水稻、茶叶、桑蚕等农作物。
南方的水稻种植往往需要充足的水源,因此我们在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看到大片的稻田。
二、中国的工业分布中国的工业分布受到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和交通运输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一二三线城市分布。
1. 一线城市一线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早、工业基础最为雄厚的城市。
这些城市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
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这些城市逐渐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这些城市,不仅有着各类制造企业,还汇聚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和高科技公司。
此外,一线城市也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动,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链。
2. 二线城市二线城市是指除了一线城市之外具有较强工业基础和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中心城市。
如天津、重庆、武汉、成都等地。
这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以及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视,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它们在地区经济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石化和汽车等在这些城市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3. 三线城市及其他地区除一二线城市之外,中国还有许多三线城市和其他区域。
这些地方的工业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以小规模工厂为主。
这些城市和地区多数位于内陆或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带。
中国的工业地理教案教案标题:中国的工业地理教案教案目标:- 了解中国的工业地理背景和特点- 掌握中国工业地理的区域分布和发展状况- 理解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挑战- 培养学生对中国工业地理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案步骤:1. 引入(10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入工业地理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工业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2. 知识传递(20分钟)- 介绍中国工业地理的背景和特点,包括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集中分布、大城市工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等。
- 指导学生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工业特点和工业化水平。
3. 分组研究(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的工业城市进行深入研究。
- 通过图表、数据、文献等收集信息,并解答一系列问题,如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领域、产业链条、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等。
4. 小组讨论和展示(20分钟)- 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讨论。
-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城市工业地理的异同、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5. 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总结中国工业地理的主要内容、区域分布和发展特点。
- 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地理的重要性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对学生在小组研究和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资源:- 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中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场景- 可用于小组研究和讨论的资料和文献- 地图和图表用于可视化工业地理的区域分布和发展状况教学扩展:- 鼓励学生进行更广泛的研究,深入了解中国工业地理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
- 组织实地考察,参观不同类型的工业园区和企业,直观感受工业地理的实际情况。
-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如写一篇关于中国工业地理发展的论文或设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城市方案。
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通过案例,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理解传统工业地域和新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并通过案例中两类工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三、教材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节教材目标可分解如下:1.通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分析和比较,让学生理解传统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2.结合鲁尔工业区产生的环境污染等局面,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探讨综合整治的措施;3.通过对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的案例分析和比较,让学生理解新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4.结合新工业地域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2.比较归纳法六、教学过程门的名称。
名称。
附图:鲁尔工业区工业部门联系图案例分析学习主题二: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的新工业地域【案例】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引导学生分析:1.工业地域发展的区位因素(条件)2.工业地域发展的基本特点理解各条件如何影响新工业区的形成和发结合萨斯索罗瓷砖工业小区的生产来理解新工业区的一案例分析读图分析“硅谷”发展的区位优势: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得出“硅谷”具有环境优美;位置优越,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依托斯坦福大学;交通发达,临近旧金山的航空港,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等。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本节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工业区位因素。
一、工业区位因素:先从工业生产一般过程开始,然后是工业区位因素列举及分析,最后通过“分析顺德家具产业集聚与专业化生产的优势”的活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教材先从科学技术进步对区位因素产生的影响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原料、信息、市场、运输等变化如何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说明区位因素的变化及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活动“以首钢搬迁为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工业生产条件差异及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2.综合思维:运用工业区位理论,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合理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3.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能够总结不同区域的工业及影响因素。
4.人地协调观:分析合理布局工业,减轻工业“三废”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1.工业区位因素(重点)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的分析(难点)教师准备:课件、教材、PPT翻页笔、粉笔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板书: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
原料、能源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而交通运输、消费市场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日益增强。
(PPT展示材料,结合图文内容,进行区位因素变化的分析)【问题】1.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2.原料使用上有什么变化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区位产生了什么影响?4.物流条件的变化对工业区位产生了什么影响?(PPT展示材料,结合问题从进行分析)(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钢铁、石油化工等对原料消耗大的工业的区位选择逐渐摆脱了原料地的束缚,而转向交通便捷的沿海、沿江港口布局。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钢铁工业多分布在沿江或沿海地带(图3.23)。
问题:1.影响日本早期钢铁工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2.影响日本现代钢铁工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3.是什么因素导致区位因素发生变化的?(学生思考、回答)(二)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工业生产实现了设计与加工的空间分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复杂产品的各种组件可以在全球采一、选择题(2018·洛阳适应性测试)服装生产企业——美特斯邦威于1994年始建于浙江省温州市,服装面料以皮革、棉毛为主;1996年,其将生产环节外包给当地服装加工企业;1997年,美特斯邦威开始在企业内部推广信息技术,将总部从温州迁到上海;2004年,又在新疆设立了服装代工厂。
4.3-1 传统工业区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传统工业区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3、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4、了解新工业区的突出特点及代表性地区。
5、掌握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工业区这两个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科学区位观念和人地观念,培养环境保护思想二、教学内容分析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
然后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新兴工业区以意大利工业区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的途径2、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工业区两个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从而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
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
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自主学习:1、说出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及其主要分布地区2、传统工业区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的工业有哪些3、阅读案例3,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4、试归纳鲁尔区曾经衰落的原因5、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有哪些6、对比鲁尔区分析我国辽中南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问题,完成P67活动第3题(三)小组讨论(8′)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及其整治的措施?2、对比鲁尔区分析我国辽中南工业区,注意它们之间的异同。
(四)展示交流(12′)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
一、教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会分析矿产资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
提高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2、过程与方法:初步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习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重难点: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发展特点、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方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四、教过[引入新课]1、由生说出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提出问题:如果给一个工业区的实例,你能否分析它形成的优势条件吗?下面我们就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习工业区位条件和发展的特点的分析方法。
2、请生读“世界工业分布图”找出世界工业的分布地区3、生读图回答(培养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1)亚洲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2)欧洲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3)北美洲的工业主要集中哪一个国家?教师小结: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的世界工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西部、东亚的日本、中国、南亚的印度等地区。
它们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板书:(帮助生形成知识系统)德国的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世界传统工业的分布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美国的东北部工业区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新课](一)德国鲁尔区(完成课前预习问题)1、指导生读“世界工业区分布图”和“德国鲁尔工业区图”(1)在图中找出鲁尔区的位置(培养生的空间感,帮助生形成心理地图)(2)说出鲁尔区有哪些工业部门,它们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培养生从地图上提取信息的能力)(3)这些工业是集聚分布还是分散分布?(4)这些工业在生产规模、资消耗、运输量上有什么特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2、生回答教师板书:▲传统工业的主要部门: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工业、电力工业、纺织工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