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五千年_中华上下五千年大全集.doc

中华五千年_中华上下五千年大全集.doc

中华五千年_中华上下五千年大全集.doc
中华五千年_中华上下五千年大全集.doc

编辑寄语:说到古希腊,谈到亚里士多德,许多国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让西方人称赞不已。可是您可知道,在古希腊文明濯濯生辉的同时。东方文明也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这文明里,流淌着炙热的中华血。沉淀着几千年的智慧。“师夷长技”已然太久,是时候回首转身,从岁月的角落里拾起早已被我们忘却的经卷,拂去尘埃。一起去其

中寻找那五千年的中华魂……

第一回三字经

爷爷:小豆,你知道《三字经》么?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小豆:狗不叫……爷爷,狗为什么不叫呢?

爷爷:是“苟不教”,不是“狗不叫”,现在的孩子啊!《三字经》在当年可是所有的小孩都会背呢。那今天爷爷

就给你讲讲《三字经》!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性情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新说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都应该保持好的本性,有自己的原则才有个性。然而社会上的人们,在追寻物质利益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孩子保留一块美好的I心灵家园是你的责任。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

教育,专心一致,不能放松。新说在去专业教育机构学习的同时,青年应“日三省吾身”,加强自身修养。教育不仅仅是学棱的事情,只有加

强教育与自我教育,才能成为更有用的人才。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

教育他。启示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父母的严格

要求,是为了使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新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切不可以因为宠溺而养出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严格教育,是对孩子的

将来负责。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

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伤悲”,要珍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期。新说活到老,学到老。过去不好好学习,结果是没有作为。现在不好好学习,结果是不能生存。知识经济时代

,学习尤为重要。这种学习不仅仅是指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的道理。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禹钧的五个儿子能和睦相处。孝敬父母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新说教育要讲究方法,“棍棒底下出状元”是行不通的。错误的教育方法不仅仅会适得其反,而且还会加深与孩

子之间的隔阂,产生所谓的“代沟”。所以家长们若以平等的姿态去了解孩子的世界,会发现教育也可以很快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新说在经历挫折与痛苦的时候,应该想到。这是生活的磨砺,正所谓不经历刺骨寒,哪得梅花香?人若是不学习,不思考,不进步,那么与兽又有何区别?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新说以往教育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现在还应该加上大众传媒。孩子从电视、互联网学到了不好的习惯与行为,是媒体的责任。

世说新语:时至今日。很少会有人再摇晃着脑袋背《三字经》o在80后的记忆里,坐在夏日庭院里满心欢喜读的已经不再是《三字经》,而是一本本的连环画。或许也知道《新三字经》,不过同是三字言,却已不尽相同。在这国学回归的年代,我们也可以赶赶时尚,重读经典,感受老祖宗们留下的智慧。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三字之言。足以解惑。

(编辑何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