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概论(四分法 功能)

民俗概论(四分法 功能)

第一讲 民俗概述
1,中国古文献中的“民俗”:
《管子 正世》“料事务,察民俗”
《礼记 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汉书 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民 ——普通老百姓,即庶人,可以引申为民间。
俗——习惯,习尚。 阮藉《乐论》“习而行之谓之俗”,某一种行为经屡次 的重复或模式化,便演变为俗。
民俗指百姓习尚、民间习俗,

2,民俗的定义: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民俗一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 (folklore)

3,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词典
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
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
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4,民俗学定义分岐的原因
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

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5,民俗学定义
分岐中的共识
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
第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
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6,民俗学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学研究的内容是书面文化传统之外的文化,以口头、风俗或物质的形式存在,以民间传承(或者是口传,或者是模仿,或者是表演)的方式传播。

7,民俗的分类
民俗界对民俗的分类有多种意见,其中代表性的有四分法和三分法。

四分法将民俗划分为
经济民俗(物质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
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

三分法将民俗分为
口头民俗 指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包括叙事民俗、俗语民俗。
风俗民俗 指传统的风俗和习惯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包括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游戏、民间医药、仪式、民间舞蹈、戏剧、迷信
物质民俗 指以有形的,可以看得到的物质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包括民间建筑、民间美术 、民间服饰、民间饮食等。

8,民俗的基本特征
a,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b,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由于民俗是靠集体创造,靠语言和行为传承和播布的,这就决定了民俗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之中。
c,民俗的地域性 ,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类民俗不同程度地

染上了地方色彩 。
d,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人类的许多民俗产
生的历史比较悠久,有的民俗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虽然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变异,但依然有原始民俗的存在,形成了民俗的原始性特点。
由于民俗的原始性,使得有些民俗表现出一种神秘的象征。人们进行某些民俗活动时,常带着一种神秘的心理,认为这些民俗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民俗具有神秘性的特点。

9,民俗的社会功能
a,民俗的教化功能 ,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b,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法律源于民俗,源于民俗中的“乡规民约” 等习惯法,因此,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同时,民俗也是一种约束最广的行为规范。人类社会中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民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c,民俗的娱乐功能 ,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愉快的调剂作用。
d,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10,民俗事项的产生:共同创造理论 残余论 文化沉降论 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

11,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A, 民俗学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早期代表人物是格林兄弟。1812年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B,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

12,国民俗学发端于20世纪初。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 .
广州的中山大学又成为民俗学发展的另一个中心,1928年成立了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并创办《民俗周刊》,由钟敬文等人任主编,出版了一批民俗学调查与研究著作,中国民俗学进入科学研究的轨道 。
1987年,中国的文科高等院校普通开设了民俗学课程 。
1997年民俗学取得了独立学科地位。

13,民俗与旅游:
a,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
b,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 ;
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14,福娃的民俗意蕴
a,贝贝——“鱼”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 :图腾崇拜;人们某些美好愿望的理想象征;辟邪消灾
b,晶晶——“熊猫”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在中国最早的典籍如《尚书》、《诗经》中,就有对熊猫的描述

。物种稀缺,濒临灭绝,被奉为“国宝”
c,欢欢——“火”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光明、洁净的象
征;家庭保护功能 ;吉祥的喻意
d,迎迎——“羊”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图腾崇拜;司狱之神;道德模范 ;吉祥化身
e,妮妮——“燕子”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 :春归之兆;请子之鸟 ;富贵象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