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文积累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古诗文积累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古诗文积累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古诗文积累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古诗文积累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古诗诵读校本培训材料

淮安市承德路小学徐琼

为什么要进行古诗文积累?古诗文积累真的能承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任务吗?从我们自身最朴素的一面反思:学校的语文学习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也被称做是所谓的文化人,可是,我们的大脑里究竟留存哪些国文的灿烂文化?站在经济大潮中的人们不无感叹,现在人们穷的就只剩下钱了。这虽然是一句笑谈,但是透过社会现象的确在向我们教育者诠释着人们在呼唤着自己内心的空虚。下面我们再看看现实教育中孩子们的现状:

1、教育中人文素养的缺失

小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是我们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家庭甚至社会都把成绩看作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尺度,把升学当作教育的唯一目标,小学教育也不得不围着考试指挥棒转。可以帮助学生心智成熟、有助于形成健全人格的人文教育在学校便形同虚设。我们只关心学生的数、语、外。而那些科目已经被我们自觉地放入了小科的行列,也就是不重要的地位。难道真的不重要吗?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丧失了人文精神,即使经过训练成为高度科学化的人,也不可能是真正完整的人,而是精神不健全的、被异化的人。像马加爵、像刘海洋,除了人格上的障碍、心理上的变态之外,更主要的是他们缺乏起码的生命意识,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我们不禁要问:被社会视为栋梁视为希望的大学生究竟怎么了?青少年的成长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在青少年教育中忽略了什么?那就是最起码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就象我们学校搞的夏令营活动中反映的种种事例。举个小事:一起吃饭时,上来一盘菜,中国的学生争相向自己碗里拨。不计较能不能吃了,只计较我吃的抢没抢到。这仿

佛真的适应了经济社会的适者生存的说法,但这是游离“文本价值”的谬说。那种场合提供的“文本”反映出的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平日的思想修养。而不是经济意识。

2、人文素养的作用

从现实中我们再走进新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就开篇明义,强调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这无疑对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何为“人文素养”?理解其内涵,应该抓住三个关键词:“人”、“文”、“素养”。关键之一“人”,即“人”的素养,“人性的、人道的、有精神的、世俗的、幸福的”是其基本属性;非“物”的,非“神”的,因而是有生命的,鲜活而独特,真实而素朴,不能把它圣化、伪化。关键之二“文”,即文化,是人类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不仅仅指知识(经验),还包括“价值规范”和“艺术”。关键之三“素养”,即平素之修养,日常的、日积月累的、不断丰富发展的素养。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因如此,《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教育者的忽略让我们看到了人文素养缺失的伤痛也许是十年乃至二十年

甚至三十年的努力都无法弥补的。那么人文素养究竟会在这个时代大潮中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呢?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的人,能够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可见,人文素养就是教人学做人,它是安身之基与立命之本、也能让人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等等。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本身即巨大退步、巨大灾难。

失落人文精神的“发展”,叫“发癫”。“发癫”硬是不讲道理。我们社会的宣传,把“发展”神化了,以至于让许多人觉得,和“人文素养”脱钩的“发展”也还是发展,或者,对这“发展”的不满意之处,仅仅在于它是“有缺陷的发展”、“不尽人意的发展”。这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又是一个失落人文精神的例证。

3、古诗文积累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诗的国度,中华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艺术精品,民族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积累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展经典古诗文积累影响深远。

小说家金庸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疲,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养成至大至刚的性格。

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积累古诗文能够相得益彰。欣赏一首诗,便是再造一首诗,日积月累,会令学生的大脑啜取不同的知识思想,让他们从小根植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情感不断丰富,情操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正是古诗文的这种熏陶为学生的人生涂抹了最佳的底色。可见,古诗文积累的确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选择

教育的核心价值是铸人,铸魂,铸什么人,铸什么魂,怎样铸人,怎样铸魂,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江泽民指出:“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佳作,它们的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由此可见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纯净一个人的灵魂,升华人们的理想,而且可以得到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中华诗词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构成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我们铸人,铸魂的重要教育资源,基于这些,我们对开展古诗文积累所具有的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形成一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香港文化大师南怀谨先生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负,永远不会翻身。亡国是可怕的,但是只要文化还在,就可以复国。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二是实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新课程要求阅读必须是为提升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为养成学生终身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终身持续发展奠基。古诗文积累克服了传统的阅读价值功利,内容狭窄化,操作课堂化,效果表面化的倾向,远离学科考试内容,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主要目的,为语文教改提供启示,具有借鉴作用。开展古诗

文积累,让我感悟到,我们的教育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唯一活动,应当让学生有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活动,积累古诗文让孩子感受前贤智慧和情怀,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更加让我相信,老祖宗留下的精神食粮真的是孩子们不能缺少的。

鉴于以上认识,我又是怎样做的呢?我参与了近三年的古诗文积累,在实践中获得了一点点浅薄之见,希望在怎样积累古诗文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能把一些思想传递给大家。

1、积累——沉淀——升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大量地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我是从99年初,小学一年的第二学期开始进行的古诗文积累。我首先挑选短小,易懂,又朗朗上口的五言诗或者七言诗,每天中午放学或者晚上放学的前五分钟时间,讲读,领诵。有时让学生接龙读,有时齐读,有时随读,有时用最轻最轻的声音读等多种方式读后,学生瞬时记忆就完成了,很多孩子就都差不多背诵了下来。对于听老师讲读意思我大致采用几种方法:一是想画面,二是重复老师讲过的词句的意思,三是各抒己见。关于检查背诵情况我用将近一天的时间。每个学生自己找时间给我背诵。通过一段时间的摸底,你会发现,有些学生是清楚自己的确背诵得很流畅的,这样的学生你给他安排临时的伙伴互相考对方,有一类是自己也觉得背诵下来了,但是一给老师背诵就忘了,这一类你可以让认真的学生考,也可以老师亲自考,还有一类是不清楚能不能背下来,他要蒙混过关,这一类学生你必须亲自考,并且每次要引导他怎样学习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类学生的学习态度会有很大改变。在积累古诗的这几年当中,我始终坚持自己组织考每一个学生,这样我可以在接下来的时间有计划地提问他们,也可以督促背诵不熟的同学坚持复习。因为老师随时都

有可能再考一遍。如果仔细想一想,每天中午或课间,当我坐在教室里,一个个学生如流水般走过时,就象我已经被定格,时间吞噬了我,时间催大了孩子。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学生的积累是被动的,这时候,学生的背诵兴趣已经被激发起来了。这里所做的只是引导学生把他们看到的诗积累下来,因为我相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积淀,最后才能有升华。长时间的积累,逐渐使学生养成了追忆复习的习惯。王小宝同学记诗很慢,可是他记得很牢。仔细一问,原来他走路、吃饭、睡前、醒后都要想一想当天正在背诵的诗。这时更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记忆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所谓的记忆是一种反复认识某种事物并在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刚开始一首诗抄到黑板上,简单讲解之后,学生背得快的得5—10分钟,慢的一天也背不熟。这一天是指老师讲解完之后,学生午间,课间及二课堂的时间,现在抄写一首诗讲解完之后就有背诵下来的。记得五年级第一学期来了一位新同学,刚一来,特别不适应我们的背诵古诗活动,他觉得特别难,总是最后背诵下来,还非常不熟练。但是,他是一个非常上进的学生。一留背古诗他就拿着一个小纸条,上面记上诗,回家路上背,吃饭背,回到学校背、、、、、他妈妈说:孩子着魔一样。一学期下来,居然也和大家一样轻松,一年的时间下来,竟然把落下的诗都补上了。虽然有些不熟,但是我经常对他说:你简直太棒了!随着记忆速度的提高,学习速度,学习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

2、反刍——感悟——思想

在学生积累了近百首,一百多,二百,二百多,越是数量多,教师面临的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是怎样把这些古诗记住不忘。这时候我想到了老牛的消化食物的方法——反刍。于是让学生把背诵过的诗以怎样的方式反刍,引起了我的思索。我采取一种积极的措施,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与父母竞赛,孩子的成功感,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动力,从而也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古诗的积累、反刍的具体做法总结起来就是采用了课内外结合,课上的背诵,课

外的活动,课前的吟诵等形式,这都是背诵古诗的有效空间。

在这一时期,我们健全了古诗目录。做古诗目录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因为孩子们有一些字不会写,所背诵过的诗又需要一首一首地去回忆,记录。古诗目录分两步走,一是,整理所有背诵过的古诗,用日记本记录。日记本首页记录诗的题目,作者,并标明是几页,后面相对应的是诗的具体内容。这样一边积累,一边巩固,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古诗目录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以前背诵过的古诗,而且方便了复习。二是单纯的古诗目录。上面有序号,有古诗题目,有作者,有古诗的第一句,这个目录既方便又实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复习古诗。

我们都知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们的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我们要抓住遗忘快的时间复习。因此,每天除了课前两分钟复习外,我还在课后教育的大段时间里有计划地复习,这样双管齐下,减少遗忘。此阶段的坚持让我想起一句话:创业难,守业更难。虽然不是很恰当,但是让我时刻铭记巩固要时刻坚持。

这一阶段学生懂得与人交流对古诗的看法,家长也开始接受。他们毫不隐讳地说:“徐老师,以前我不理解,现在明白了,这诗背得好。”尽管理解的不是很全面,但是支持了这件事,我的工作就好开展了。感觉是辣了一点,是考试方向使大家认可了我。但是,我相信终究有一天学生会给我做证,古诗文的积累让他们受益终生。

3、自选——交流——内化

常言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古诗的积累,孩子们积淀的厚重,他们开始自主选择古诗,并且研读,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搞一刀切,鼓励记忆力强的学生先背,多背。记忆慢的少背,多读。在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由易到难,形式上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由五言绝句、律诗开始,选择学生易于感悟的诗词,并不定期组织诗歌朗诵会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

中积累,在积累吟诵中感悟,并通过不间断的复现、巩固达到积累、感悟的目的。在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就是讲古诗活动。每个学生都随着活动的开展有了自己交流的方法。后来我们共同总结出古诗五步教学法,具体步骤是:读其停顿,悟其含义,想其意境,探其写法,抒己情怀。有时学生还能根据自己的预习随机添加步骤。关于每一步我就不做具体解释,但是,在交流课上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资料。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特色。

由于这项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会了读书。读书面宽,读书量大。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他们带着审视的,批判的,欣赏的目光在和贤人们交流。不读书的人生是浅层次的和不完美的,让好读书成为我们民族的优秀的基因的一部分。学会独立思考。不要做“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人的生命脆弱如芦苇,但人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思考使人独立与天地宇宙之间。

由于学生有着深厚的积累,在自选——交流——内化的这一过程中,思想得到了净化,情感的世界也变得丰富多彩。尤其在德商和情商方面,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更加质朴的一面。

(1)、德商、情商的审美观

随着背诵古诗促进了智力因素记忆力的增强,同时也推动了诸多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诗的立意高远,如;爱国篇,立志篇,咏物篇,促进了学生个体品位的提高。读了: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学生怎能不受到感染;诵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学生怎能不心动。

4、创造——分享——生活

学习古诗、背诵古诗时那种学生内在的变化让我感到惊喜,这种创作的外在形式也让我觉得古诗真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依据多年的生活底蕴和丰富的诗词常识进行再创造

作为小学生一下子让孩子写诗是不可能的,“水到才能渠成”。在积累古

诗词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之下,在适当情境中引导学生说几句诗句表达内心之情感无异是一种激发兴趣、学以致用、借诗抒怀的方式。比如春天到了,孩子们会在自己的文本叙述中插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鸭先知”的诗句,寓意深刻,言简意赅。激发了运用的热情,孩子们对这项活动更乐于接受。在生活中孩子们更是将这种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孩子在爸爸的语言“你吵什么,别把别人吵醒”的提示下会吟出“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看到家人吃饭有剩饭则吟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在学习、生活中模仿运用诗人的语言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学生能将学到的诗词在适当的地方用于自己的习作中这是可喜的。孩子们的模仿创作读来更令人惊叹于古诗的神韵与魅力。

一位同学在去大连旅游的车中吟到“大连好,风景不一般,高山流水雨缠缠,鲜花美酒迎远客,能不忆大连”。生活中处处有美,但我们往往疏于发现,而孩子们在流连山水之间时不经意流露出的情感正表明了孩子的文化底蕴。在模中仿学生有更加出色的表现。一次开放课,学习的古诗是《送元二使安西》,学生模其意境写诗。吟道:

送别

汽车的鸣笛响过,

风停了,

鸟住了,

心动了。

眼不能看眼,

泪已成行。

手握着手,

依依道别,

嘱一声珍重,

道一声平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让学生学诗歌,用诗歌,创作诗歌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只有不断启发引导,不断给予鼓励,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体会到诗歌的内容才能使学诗、用诗、写诗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的习作才会充满诗情画意。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增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孩子们提供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自然的机会,让孩子们的激情随手流淌。

比如学生汪欣慰在看到落日余晖的一瞬间吟道:彩霞出西天,西山穿金甲。鸟倦归旧巢,声声入九霄。

在参观了辽塔孩子即兴写了六十多首诗。看到春日美景学生的抒情方式更多。不仅仅是格律诗、词,更多的是散文诗。这是学生陈贺写的春天所见:

所见

陈贺

霞光挂树梢,

燕子返旧巢。

白云千里外,

炊烟上九霄。

其实把古诗真正与写作联系起来应该是高年阶段。学生的兴趣要比背诵古诗还要浓,很短的时间他们就总结出引用古诗,改写古诗,写译诗,写散文诗等形式。这一阶段把古诗最大限度地融入了语文。学生可以运用古诗进行多种形式的再创作。如:译诗、仿诗、改写诗等。学生有了自己的创作本,常识本。针对学生的实际练笔情况,我还和学生一起进行了《诗苑小报》,阅读随笔的尝试。小报更进一步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他们了解到诗的国度还有那么多的珍珠值得采摘。外国的泰戈尔、普希金,中国的顾城、舒婷等诗

人进入了学生的视线。这种自由的获取使学生由古诗文扩展到了诗。阅读随笔分这样几种:漫画随笔,古诗随笔,诗人随笔,生活随笔。尤其是在随笔的这一过程,学生为了了解他要写的诗人,诗歌,查阅大量的资料,极大地丰富着孩子们的。他们随诗人喜而喜,随诗人狂而狂。他们学会了思想,学会了做人,是自己的思想者。记得03年市里的科研课题现场会上,我的孩子们做了一节汇报。其中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创作。方式是在场的老师给学生随意出题。那时正是神五飞天,又是高考之后。于是现场出现了根据神五飞天作诗,对高考对联,以及根据现场气氛作诗和你任意仿写一诗。在这里我抄录几首:

飞天

李天一

一飞冲九宵,万民皆自傲。

百川齐欢跃,何时再逍遥。

今日

荣融

今日现场真有趣,可惜时间不留情。

如果下次再见面,一定从古论到今

劝学(李闯)

日升又日落,潮起又潮退。

小时不为学,长大空悲切。

相见欢

月年凄凉远望,星满天,

寒风吹时叶非醉死矣。

牛郎盼,鹊桥会,是相思,

恰似一日不见如三秋。

对联作为一种高考题型,最早可追溯到1932年,时年的清华大学入学试卷中,一副上联:孙行者当时的考生巧对了“胡适之”,也有对“祖冲之”的,至今作为美谈。当时现场学生对出的下联让专家们赞不绝口。

一、反思中求真

经过三年多的古诗词教学实践,学生们已经背诵、积累古诗词三百余首。此项实验多次受到县、市各级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在校内外语文低年级的看图说话竞赛中,所有参赛学生均榜上有名。在校内外的作文竞赛中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人数逐年增加,学习成绩更是稳中有升。回顾实验的过程我们感到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得了到提升,学校的特色教育项目已经形成。积累意识使小语返璞归真。

1、积累古诗文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课标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所以,教师紧紧抓住古诗文这博大的中华民族古文化来完成语文教育,我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他的魅力。在古诗的积累中,感受中,创造中,使语文教育焕发出了生机。

2、从小积累古诗文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古诗积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里引进一个哲学的观点: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正如前文讲到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二、实现了以人为本

1、古诗文的积累确实把学生当成了实实在在的人,实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尤其是小学教育,说成是积累教育不为过分,但是决不是知识的积累,他是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积累。因此通过开发古诗文的资源,完成了这更加深层次的积累。他使学生会思想、会做人,通过他传递着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

2、古诗文的积累,不是在原地的基础上为了背诵而背诵,纵观整个实践过程,我最大限度地开发古诗文的教育功能,让这古老的东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积累的过程中又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实现了以人为本,改变了学生不会思想,没有取舍,人云亦云的现状。同时,学生也用这种积淀下来的思想学习、生活着。

总之,学生直面经典,积累古诗文,从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中吸取营养,不仅能由此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而且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并以此启迪心智、修身治学,提高了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了学生自我发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脉搏和精神。

《大学人文素质修养》教学大纲

《大学人文素质修养》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大学人文素质修养》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文化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的: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中华民族文学传诵古今的美文精品的教学,发挥本课程的梳理功能,系统的开掘各篇课文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辅之音乐、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的教学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陶冶崇高的精神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在更加开阔的知识背景下,为大学生在新世纪的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中所必需的原创性突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任务:中国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发展概述;24篇(首)文学作品赏析;音乐、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鉴赏介绍;事务性文书及新闻写作。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初步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技巧,提高书面表达技能,初步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上篇文学欣赏60课时 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2课时 1、文学的含义及文学欣赏的性质。 2、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3、文学欣赏的方法。 4、文学欣赏的文化背景比较。 第二章诗词欣赏20课时 1、诗词发展概述及诗词欣赏方法举要。2课时 2、《蒹葭》2课时 (1)《诗经》产生的年代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本诗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想及其象征意义。 (3)区别"意象"与"意境",体会本诗意境朦胧、含蕴不尽的艺术风格。 3、《国殇》2课时 (1)体会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正确解释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4、《明月皎夜光》1课时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知识。 (2)体味此诗的主旨。 (3)分析此诗以“乐景写哀”的艺术特色。 5、《春江花月夜》2课时 (1)张若虚其人。 (2)文中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3)本诗主旨、艺术特色以及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子,分别说明其表达作用。 6、《蜀道难》2课时 (1)了解李白的生平。 (2)本诗的思想内容:对道路艰险,山川壮丽的状绘和隐含其中的政治危机的预感。(3)本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感情充沛,语言奔放等艺术特色,从中体会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7、《哀江头》1课时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归纳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8、《永遇乐》1课时 (1)了解李清照生平及“易安体”特点。 (2)体会词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9、《破阵子》1课时 (1)辛弃疾生平及词作特点。 (2)体会词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10、《关山月》1课时 (1)了解陆游生平及诗歌主题。 (2)分析这首诗歌的结构特点。 (3)体会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11、《忆菊》2课时 (1)了解闻一多生平及其诗歌理论。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3)深深体味作品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12、《我爱这土地》1课时 (1)了解艾青的生平。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13、《神女峰》1课时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人文素质和职业修养学习体会】 人文素质和职业修养学习体会 人文素养,百度百科的意思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 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质和职业修养这门课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种学习上的启迪,更是一种在精神上的影响。人文素质和职业修养可以解释为人 文素质和职业修养的相互影响,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 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职业素养是专业第一位,但是除 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因此,这门课对我们将来的就业也 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要适应教学的安排,一天中总有那么几个时候是没课的,所以要合理安排空余的时间,积极为未来的就业做安排。大学 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校 园文化折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为规范,对学生的思想 和行为有很大影响。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 而关于做人,我们的确要有自主意识,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确定 自我。在每个角色中,安分于自身,不逾越。就像老师说的,该玩 的时候,玩的疯点没关系,而 在学习时也应该认真对待。 大学里,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每个人都从零开始,我们应该从现 在开始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可以做一个独立自主、诚实守信的人, 我们要合群、要有责任感。其实,我们还需要在这里学习一种叫团 队意识的东西,和别人沟通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要倾听别人 的意见,和别人沟通交流,其实这也是一种素质的体现。

同样的,大学怎么可以不参加一些社团,在那里,我们参加活动, 认识更多的人,在这个小社会里,学习者为人处事。 我们的职业技能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会抱怨学得这么辛苦,但 说实在话,现在如果不辛苦,那以后有更多的苦要吃。 其实,我蛮喜欢这门课的,在很多时候可以深刻剖析自己的内心, 了解自己究竟在想什么,到底要什么。我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态 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有时候在写实训报告的时候,感觉是一种诉说,让自己有个释放的地方。 总的来讲,我觉得学习和生活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协调的,只顾了学 习不行,但若只顾了生活,那也是不行的。在大学里,我们要不断 提高自己的素质,有了这个为基础,再加上自己的学习为保障,那 还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冲向成功。 【篇二:人文素质和社会生活心得体会】 《人文素质和社会生活》心得体会 我们处在一个人文精神凸显的时代,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努力提 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这不但和每个大学生的 全面发展、人格建构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昌盛、富强。大一下学期,我们开展了《人文素质和社会生活》这门课,虽然只 有短短4个星期的时间,却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首先布臵给我们一个任务,就是设计一 条旅游线路,这个任务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的,我们小组共8人, 路线主题是:“海上花园,温馨厦门”,当谈到在一个团队里的收获,首当其冲的便是对于团队工作流程的切身体会、亲力亲为。讨论旅 游地点、查找资料、图片、整理资料、写策划文案、作ppt等每一 个环节都倾注了我们的心血,每一道工序都是我们经过反复讨论之 后得出的共识,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勐统镇中心完小李建敏 2015年7月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永德县小勐统镇中心完小李建敏 【摘要】: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乎学生文学素养形成的一个基础性和启发性阶段,作为我国传统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文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好小学语文和人文的关系,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的春天才会最终到来。本文从《课堂教学途径方法文化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途径方法人文光芒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会作者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创作激情,与作者同欢乐、共忧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饱满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如我在上《四个太阳》时:让学生合作互查生子,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___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同学们: 为进一步推进我院人文素质教育,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具专业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的业务支持,现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及部分电子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各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进行选择、阅读,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可反馈至(邮箱),我们将不断改进。 书目的选择秉承如下原则:(1)价值导向积极向上;(2)所选书籍应为该领域中公认的经典著作或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术著作;(3)符合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4)书籍便于查找。 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 2 014年5月1日 电子书: 1、《邓小平时代》 2、《叔本华美学随笔》 3、《技术、医学与伦理学》 4、《疾病改变历史》 5、《科学革命史》 6、《老子的智慧》 7、《我们怎样死-关于人生最后一章的思考》

8、《教育哲学》 9、《自然科学的哲学》 10、《哈耶克的政治思想》 11、《常识》 12、《道德情操论》 13、《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14、《如何阅读一本书》 15、《温家宝2012年9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16、《阿基米德的浴缸:突破性思考的艺术与逻辑》 17、《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 18、《创造性破坏》 19、《错误的正确:世界经典趣味博弈》 20、《大学精神档案》 21、《人与国家》 22、《人与世界》

23、《人与自我》 24、《与世界伟人谈心》 25、《中国哲学简史》 26、《佛教常识答问》 27、《改变世界的100大医学发现》 28、《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29、《勾勒姆医生》 30、《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 31、《活出意义来》 32、《急诊医生的临床思维方法》 33、《剑桥插图医学史》 34、《健康是什么?》 35、《大学之理念》 36、《敬畏生命》 37、《旧制度与大革命》

诵读古诗文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诵读古诗文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提出的新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系学生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知道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任务非常非常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什么叫语文素养?一般的解释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语言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言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全面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相对难得多,学只有和学用在一起才体现他的意义价值。而平时没有时间去用,中华古诗文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词汉赋到唐诗宋词,诗风词韵传了一代又一定代,而古诗词短小精悍,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内容,一首好诗往往是一幅优美的画卷,一段段精彩的插叙。小学生要求背诵百首古诗,对陶冶学生情操,加强思想教育,弘扬祖国文化有利。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很好的资源。 二古诗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可行性 1,教学模式老套。很多老师还是按照读,讲,背方式教学,从一年级一直六年级都这样的模式。学生厌倦,老师也厌倦。但怎样改进不可能一下到位,需要慢慢过度,而诵读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过度了。 2,教学资源有限。对于小城镇学校来说,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不如发达地学校。语文教学空间最大,对于古诗文来说简短,但离现在生活很远,要理解他们写的东西就要借助外界资源,多媒体设施一个学校一套,对于龙山一小一个年级10多个班级远远不够使用,所以说还是要利用传统模式来完成古诗文的教学目标。 三诵读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就是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极其匮乏的时代,人文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流于形式,偏重于学生考试成绩,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性、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要重视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服务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精神。 一、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华文作家龙应台有精到的见解,在论述到素养与知识的区别时他强调: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可以量化。只有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其生活与行为中后才能称为素养。人文素养,则是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学科到了最后,都有一个终极关怀,即是对人的关怀。 小学阶段的各科知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又受到情感的陶冶、道德的教育,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感情,弘扬人文是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加上学科本身都具备弘扬人文的特有条件,尤其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来临,信息产业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在这一新形势下,要使各科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变迁,就必须要始终坚持提高学生的知识、思想、伦理和审美水准,而这一切,也正是人文素养的综合内涵。

二、人文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强调人文性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素养问题在理论关照和政策规范中已经得到普遍重视,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由于教师头脑中常常泛起的对素质教育的种种疑忌和困惑,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人文素养问题。 1、重教轻育的问题 “教育”包含着“教书”与“育人’’两方面的内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教书,忽略了育人。 虽然人类文明的继承和传递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或者说课堂教学来完成,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要依赖于人的创造与更新,而文明的创造与更新则必须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能实现,因此,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应成为“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体,“育人”与“教书”同等重要甚至比教书更重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欲望。教学实践中只顾教书,不顾育人,对于应试可能是有效的,但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则必然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2、轻视感性的问题 教师只重理性灌输、忽视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大敌。 学生的人文素养总是要通过理性认识才能体现出来的,但这种理性认识应该通过感性体验而不是理性灌输去获得要可靠一些。这也符合认识论的理论。轻视感性的体验只能陷入抽象说教的泥淖,于人文

科学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科学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小题目: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对大学生 综合素质的作用 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嵌入式12-02班 姓名:高爽爽 联系方式:

流光容易把人抛,感觉才刚刚开始,却后知后觉已不再当初,无论心境还是人。是啊时光就像水中的倒影,一晃一年已经过去了。昨日那埋怨时间过的太慢的情素似乎还游移在脑际,而今大二的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蓦然回首,感慨颇多。在大一步步探索这些好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大学已然教会我太多。我已经深刻的体会到大学的自由时间是何其之多,一切都该由自己做主。还记得刚入大学时自己还像个孩子一样,什么都不懂,而如今在读过大学以后我却收获了不少,真正了解了大学的意义。它不仅是我们进入社会前期阶段的适应,更是提高我们自身价值的宝贵时期。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技能和提高人文素养,我认为大学是最美的人生阶段。 进入大学以后才认识到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需要业务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科学和人文素养则是提高大学生的两大支柱。了解科学是我们生活的手段,而人文素养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科学和人文素养来发掘自身的价值。 人文素养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 1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

2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近年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问题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九五”期间教育部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采取的十项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探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探索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目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开始被重视。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 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

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王园园(云南省文山市 663000) 摘要: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但许多学校只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意义进行分析,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高校 教育是关于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基于此,如何在大学阶段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指导思想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如何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自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重要命题。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 所谓的“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我们所说的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转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利用环境的熏陶、知识的传授、加之自身实践的作用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包括气质、人格、修养等,这个过程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怎样做人做好引导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具体包括怎样处理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怎样处理人自身意志、情感、以及理性等问题;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人能够对人生进行思考,能够明确人生的价值、意义、目的等问题,促进人能够不断追求完美,形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等,从本质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对人性进行全面培养的一种教育”。1 1凌烨丽,浅议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常州轻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4期.

诵读经典古诗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诵读经典古诗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丹江口市徐家沟小学张红霞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小学生背诵大量的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其精华,得到诗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增强语言感受力、领悟力和想象力,提高语文素养。 近年来,诵读经典这项活动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师生们的心灵,从而丰厚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教师在与学生的一道诵读中也受到了人文的熏陶,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 一、搭建校园文化平台,营造诵读氛围 把“经典诵读”列为学校特色,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经典诵读与师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为重要工作来实施,将读书活动和学校常规活动有机结合,使校园散发着阵阵书香。 1、开放图书室、阅览室 打破条件局限,积极创造条件建图书室、阅览室,并不断添购适合师生阅读的图书。现有藏书近万册,藏书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青少版)优秀作品集,时代性强,囊括文史、社会和自然科学等。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有专职老师和图书管理员负责,做到书橱专用,整洁卫生,图书摆放整齐美观,并设有定期“图书推借”专栏。 2、设立班级图书角 学校各班都有图书、角,孩子们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进行图书换读,让其他同学分享书籍的美妙,感受读书的乐趣。每班的图书达人手至少3册。班级图书有专人管理,设图书管理登记本,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定小助手操作登记事项,保证既开放阅读,又管理有序。 3、开设诵读课程 学校每周开设经典阅读课,由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华经典,吟咏古今诗文,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4、开展展示评比 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师生读书交流展示活动、“书香班级”、读书标兵等评比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2019-06-1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文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民族和国家才能够真正实现团结和强大。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基础,高校教育要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充实学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更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高校设置语文课程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学作用,使其能够从社会、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精神共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代大学生生活在较为安逸的环境中,社会实践经验较少,个人的精神文化世界较为局限。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高校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和丰富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经典文学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章《都江堰》生动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壮观景象,并通过“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对未来的殷切希望,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理想确立提供了精神动力[ 1]。 2、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语文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在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思维和智慧,增强文学创造能力。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摘要 由于我国国情以及应试教育制度,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受到削弱,尤其是理工科的大学生,很多都对人文素质失去耐心。所以,就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创造富有人文情怀的大学环境,本文将结合实际与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 人文素质是什么 人文素质是一种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的素质,它可以让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人生,理想,人际关系等方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可靠的把握。“是指人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综合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品质, 它通过一个入的气质、修养、行为和人格表现出来”。 人文素质的结构主要包括:哲学、政治观点;社会经济知识;语言、文学素养;历史、文化知识和观点;道德、心理和审美水平等。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既是对个人基本素质的养成,也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每一个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经过了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培养,在这十几年中,每一个同学都是按照老师所指示的去做。而正是这种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是抑制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 当同学们完成了12年的基本教育,通过高考进入了大学之后,大学中突如其来的自由生活和放松的环境却让很多同学开始不知所措,开始对自己的目标产生迷茫,甚至对于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怀疑。而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所造成的后果。 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每个同学都有一个统一的目标,那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但是,这个目标往往不是来自每个同学自己真实的想法,而是主流社会、老师、家长为每一个同学设定的,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大部分同学都难以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只好接受别人强加的目标。进入大学之后,这个目标也就自动消失了。但是大部分同学都难以迅速找到一个新的目标,这也就导致了同学们对于当前大学生话和未来生活的迷茫。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发掘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为自己设定一个希望达成的目标。而想要完成这件事,就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谈中职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单位: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摘要:针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的问题,越来越影响中职学生的整体,全面,健康的发展。离党提出的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差之甚远的矛盾,本文就如何在职业学生中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提出个人的想法,建议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学生管理,教育教学 身为一所职业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确实能够使孩子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熟练工,或者是现代企业生产线的一个代工机器人。但是这些还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职业教育恰好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一种人的内在品质,他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来讲述一下学生人文素养应该如何培养的几点重要方面。 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1、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同志在首届全国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纵然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给学生以情感关爱,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李大钊曾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 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

科学人文素养

科学人文素养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听课感受 听完《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课程》,我有一种感觉:就是需要提高我们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已经迫在眉睫,毕竟教师是执教者。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就我自己而言,以前在教学科学课时,总是以为,只要能把课本上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没有引起重视。听了讲座,我有以下一些感受: 一、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样才不至于科学课的教学只强调科学规律的客观物质和技术应用,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要注重发挥科学学科在培养与形成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独特学科优势,在科学课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时,不忽略科学课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教育的属性,不偏斜到科学主义的“功利性”“工具性”一方,从而使学生在熟练掌握科学课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真正理解科学课的价值及其人文意蕴。 三、科学对社会的贡献,并不单纯体现在科学成果的应用上,它也有关爱生命、激发创造力和塑造健康人格的价值功能。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懂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的方法,还要把潜藏在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转化(内化)为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需要作这种转化的就是我们教师自己,而且,教师的这种内化,比学

生的转化还要困难得多,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高。 四、引导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科技发展只是片面地满足暂时的局部需要而损害了人类长远的整体利益;为财富增长而破坏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那么这种发展是无益于人类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应该让学生懂得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不单纯是科学领域的问题,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是受人们价值观念支配的。在不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科学技术的运用往往会对精神文明产生不同的影响。大量事实表明,当人们在狭隘和错误的价值观念支配下,滥用和误用科学技术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极为不良的后果。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自然资源,虽然掌握了更多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以正确的观念看待自然,如何以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看待科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科学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永远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这里的学生对此就有特别深刻的感受:我们县现在正在大量开采矿石,导致我们村的植被大量被毁,水土流失严重,到处尘土飞扬。虽然,我们村的经济有所增长,但为此破坏的自然环境,那是无法用钱能弥补的。而且,现在这种掠夺性的开采,不但浪费极大,就是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受到威胁——到处是高悬的排土场、尾矿坝。它们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高悬在人们头上。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强化诵读经典,提升学生素养

强化经典诵读,提升学生素养 桐城市新安小学包敏霞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才能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古诗文,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充分挖掘古诗文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诵读中洗涤灵魂,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一、强化诵读古诗文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凡属经典的诗文,一般都具有既琅琅上口又意义深远的特点。白居易曾说:“惟是经典,与众生俱。”儒家的风范、道家的精髓、佛家的超拔……无不渗透于这些千古经典之中。首先,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诵读兴趣、水平。班里

举行了“好书换着看”活动和“好书推荐”活动,通过活动激发起学生的读书热情,然后引领学生诵读一些经典书目。了解学生需要读哪些经典书籍,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学生经典书籍拥有情况,了解学生书籍购买能力,采取相应的对策,做好相应的工作。阅读能力缺乏的,做好阅读指导;书籍缺乏的,做好推荐引导;购买能力不够的,做好借阅帮助。在诵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宽孩子的心胸与视野,丰厚学生的知识储备。感受中华文化的璨若星辰与博大精深。不断阅读经典、阅读文化、阅读精神,使学生博学、睿智。 1、诵读古诗文经典,让学生品味美景。 古诗文的特点是语言简练,词语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带领学生们诵读这些经典,既能让他们很快地熟记在心,又能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无尽的美景。比如:江南的烟雨,西湖的美景,莲花的高洁,桃园的悠然都在诵读中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会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审美情趣。 2、诵读古诗文经典,让学生增长智慧。 学生诵读诗文经典往往是从背诵唐诗宋词开始的。这不仅是因为唐宋是我国诗词歌赋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对这些简短的诗歌比较感兴趣,背诵起来比较容易。但一些生僻的词语依然会让学生背了上句而忘了下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学生的背诵越来越快,甚至还能简朴的描述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

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 人文教育就是将知识内化成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情操,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全面人才。通过从人文知识、人文行为、人文精神三个方向展开分析,分析当前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和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提出了参与社会活动,提升人文素养;依托学校,开设家长专题讲座;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关注人文素质教育三个策略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其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人文素养;培养;人文; 1 人文素养概述 人文素养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等知识的习得而形成一种人之为人的稳定的修养和品质。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人文素养从根本上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基本特征,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或口号式的人生点缀。人文素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言,是基本前提。 2 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学生人文知识匮乏 人文知识,即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及相应的文化水平。人文知识是各民族和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和珍贵遗产,是个人学习发展的基础。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的必需要素,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人文知识的价值显而易见,对人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人文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文理科学生对人文知识了解的程度差异较大,学生对不同科目的人文知识了解的情况也不一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1 忽视经典人文作品,崇尚潮流作品 在多元价值观与信息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他们追求新鲜与刺激的东西,崇尚时尚与潮流,对传统的人文作品不感兴趣,对传统文化遗产不屑一顾,更不用说会

文学艺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影响

文学艺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影响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不断地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修养,在 文学专业中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人文修养方面。然而,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的文 学专业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软实力水平。 关键词: 文学;人文修养;高校大学生 一、文学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各方面的综合提升 在我国高校各专业课程中,之所以开设文学这门课程,第一个原因是为了培 养大学生有效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通过三到四年的学习使学生打下扎 实的理论基础,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和进修做好充足的准备。 今天的很多用人单位的选才模式已多样化,哪怕你的专业知识掌握得再如何出类 拔萃,但是你对其他方面却是一问三不知,那么用人单位很可能不会选择这样的 人才。决定工作机遇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然而,综合能力高低与 实际操作能力高低有密切的关系。 2.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写作能力 在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校大学生提笔手写的东西越来越少,这严重 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提笔忘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长时间 通过电脑写东西,几乎不用手写,所以当提起笔准备写些东西的时候,居然发现 连一些特别简单的字也不会写了。 然而,文学教学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生动手写字的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任课教师应该布置一些要求手写完成的作业,比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日记等等。文学专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尤其是书写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陶冶情操 文学专业在大学的学习中,要学习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触及各类内容不同 的优秀人类文学经典,体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的不同,内容有悲观情仇、积极消极之分,阅读大量不同体裁和不同内容的作品,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 社会情况,增长自己的见识,积累各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感受历史的盛衰兴亡,还可以感受到作家们伟大高尚的品格,将是收益一生的宝贵财富。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商高低与他的生活质量、情感、人际交往都有很大 的影响。我们都知道,理科生大多寡言少语,而文科生却恰恰相反,花言巧语经 常是他们吸引异性的惯用伎俩。文学专业的学生不容易患上忧郁病一类的病,因 为他们的大脑很活跃,看待事物的角度多种多样,不局限于某个角度立场,思维活跃。 二、高校文学教育中有关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全健康的人格 当今的一部分大学生,高考结束后,踏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由于受到高中 老师的观念影响,很大一部分都认为大学是享受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产 生了一些不好的心理,比如相互攀比的心理,还有的男同学因为自身的自制力不强,爱上了网络游戏,并且沉迷其中而无力自拔,时间已久,不但荒废了青春年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就是人的在素质和文化底蕴。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极其匮乏的时代,人文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旧,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流于形式,偏重于学生考试成绩,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性、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要重视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服务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精神。 一、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华文作家龙应台有精到的见解,在论述到素养与知识的区别时他强调: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可以量化。只有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其生活与行为中后才能称为素养。人文素养,则是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学科到了最后,都有一个终极关怀,即是对人的关怀。 小学阶段的各科知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容。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又受到情感的冶、道德的教育,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感情,弘扬人文是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加上学科本身都具备弘扬人文的特有条件,尤其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来临,信息产业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在这一新形势下,要使各科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变迁,就必须要始终坚持提高学生的知识、思想、伦理和审美水准,而这一切,也正是人文素养的综合涵。

二、人文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强调人文性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素养问题在理论关照和政策规中已经得到普遍重视,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由于教师头脑中常常泛起的对素质教育的种种疑忌和困惑,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人文素养问题。 1、重教轻育的问题 “教育”包含着“教书”与“育人’’两方面的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教书,忽略了育人。 虽然人类文明的继承和传递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或者说课堂教学来完成,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要依赖于人的创造与更新,而文明的创造与更新则必须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能实现,因此,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应成为“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体,“育人”与“教书”同等重要甚至比教书更重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欲望。教学实践中只顾教书,不顾育人,对于应试可能是有效的,但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则必然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2、轻视感性的问题 教师只重理性灌输、忽视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大敌。 学生的人文素养总是要通过理性认识才能体现出来的,但这种理性认识应该通过感性体验而不是理性灌输去获得要可靠一些。这也符合认识论的理论。轻视感性的体验只能陷入抽象说教的泥淖,于人文

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王园园(云南省文山市 663000) 摘要: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但许多学校只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意义进行分析,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高校 教育是关于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基于此,如何在大学阶段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指导思想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如何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自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重要命题。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 所谓的“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我们所说的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转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利用环境的熏陶、知识的传授、加之自身实践的作用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包括气质、人格、修养等,这个过程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怎样做人做好引导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具体包括怎样处理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怎样处理人自身意志、情感、以及理性等问题;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人能够对人生进行思考,能够明确人生的价值、意义、目的等问题,促进人能够不断追求完美,形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等,从本质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对人性进行全面培养的一种教育”。1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高校如雨后春笋,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不少高校特别急功近利,片面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足,我们的大学生又处在青春期,部分大学生思想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处在逐步树立的阶段,容易受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的影响。为此,教育部在1998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其中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具体体现为从艺术、文学、人文社会、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在审美情趣、科学1凌烨丽,浅议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常州轻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4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