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游戏名解

学前游戏概论

1.游戏发展规律:指游戏发展过程

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2.恩物:福禄贝尔为幼儿园设计的

做游戏和进行作业使用的玩具和

材料,意为神赐予儿童的礼物。

3.摄取:指重视国外儿童游戏研究

的资料,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

用以发展自己。

4.选择:批判的吸收。

5.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

果时,不允许带有价值偏见。6.发展性原则:把学前儿童的游戏

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

研究原则。

7.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要以有效地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

为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

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

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达到统一,

有益幼儿身心发展,促进游戏发

展。

8.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

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

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并分析学前

儿童游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

种方法。

9.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

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

戏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10.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

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

儿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

的研究方法。

11.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

设,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主动

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

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

较等方式探索、研究游戏现象因

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12.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

定的仪器严格的控制实验条件的

情况下进行的实验。

13.教育现场试验(自然实验):在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

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

的实验。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

14.前意识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

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

识之间。

15.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

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

关的欲望

16.本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

的原是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不

懂什么逻辑、道德,只受唯乐原

则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17.超我代表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

着人你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

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受理想

原则支配

18.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

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离出

来的一部分

19.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具有

概括性特点,可从一种情景中迁

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

20.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

下是自身发生变化

21.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

境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

中去。

22.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

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情绪、

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

23.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

机能,它是随意的、主动地,反

应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其实

现过程是间接地,是以符号或词

为中介的,它起源于社会,是文

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24.元交际:是一种意义含蓄的交

际,表现为不用言传,只是意会

的形式。

第二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及

特征

25.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

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悦情绪体

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

26.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

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

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

27.学习是指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

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

是主体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产

生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

所导致的变化。

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儿

童发展

28.实物活动:指以对物体的操作为

特征,以掌握所规定的物体用途

和使用方法为结果的活动。

29.活动性动机:源于身体活动需要

和最佳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

动。

30.探究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

境的需要,并以最佳觉醒水平需

要为基本内驱动力,智力类和象

征性游戏主要由此引发。

31.成就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

境的需要和社会性交往需要。

32.亲和性动机:源于尊敬或认可需

要,并以社会性交往需呀为基

础。

33.象征性游戏:是儿童靠模仿和想

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

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

用来反应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形

式。

34.情景转变:行为脱离他原有的真

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

景。

35.以物代物: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

种不在眼前的物体,且能够用被

代替的物的名称来命名当前物

体。

36.以人代人: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

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

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不属

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

特征。

37.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最基本的

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它

是根据过去感知过事物的形象来

模仿他人的行为。

38.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发生的结

果,他是儿童对自己游戏中扮演

的角色,所用代替物及所用动作

等方面的意识。

39.角色认知:对角色关系的认知,

主要表现为互补性角色中,儿童

能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

色。

40.单独游戏:儿童专心的、独立的

操作玩具的游戏。

41.平行游戏:儿童相互模仿,操作

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想类同

的游戏活动。

42.联合游戏:儿童和同伴一起做游

戏,相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其共

同的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和

领导者的活动。

43.合作游戏:儿童以集体共同的目

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

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内有分

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

者的游戏。

44.社会性(狭义):指个体在社会

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各种人际关系

与特征以及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倾向性。45.广义的社会性:指人在社会上生

存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征

的总和。

46.道德感:指人评价自己和别人的

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

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47.美感:是人对事物的审美体验,

是人们在领略美好事物时产生

的。

48.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

求知欲、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等需

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与幼儿园

教育

49.人格:指个体在需要、动机、兴

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能

力倾向、外形及生理等诸多方面

具有的特质。

50.统一论:当学习要求转化为幼儿

的需要,外在目的转化为内在动

机时,学习与游戏之间便实现了

部分转化,通过转化,幼儿在游

戏中获得了学习的收获,在学习

中体验到游戏般的乐趣。

51.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

共同活动。

52.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性

经验的计划。53.幼儿园课程:根据幼儿园教育目

标为幼儿设计和组织有益于其身

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全部学习经

验。

54.群体成员的社会化:对儿童来

说,在游戏活动中所展开的同伴

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促进他们早期

社会性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契机。

第五章、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的

实践设计

第一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

基本原则

55.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

其实质是游戏活动在激起并满足

儿童情感需要的同时,激起并满

足儿童的认知需要,使以情感为

需要的一系列非智力因素,能加

强和帮助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56.具体活动与反省抽象相结合的原

则: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

要让儿童有具体实际的游戏活

动,又要引导儿童对游戏过程和

游戏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

帮助儿童从具体的活动对象及活

动本身中抽象出概念、定义、原

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规律。

57.自由选择与全面参与相结合的原

则: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

要使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情感,又

要引导和组织全体儿童参与到规

定的游戏之中,并成为游戏活动

的主体。

58.广义的互动:指一切存在物的相

互作用与影响。

59.狭义的相互作用:指在一定的社

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

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

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

基本模式

60.观察学习:是儿童通过视觉活动

而进行的学习

61.操作学习:是以手的动作对物体

的控制而实现的学习活动

62.探究性操作学习:目的是培养和

增加儿童操作学习兴趣,是儿童

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从而

锻炼其思维和感知能力

63.形成性操作学习:目的是掌握知

识、技能及培养分析、综合、分

类概括、理解等智力

64.强化型操作学习:以动作技能的

巩固和掌握为主要目的,带有训

练性

65.模仿性操作学习:由演示、观察

和再现等操作环节组成

66.示范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

操作前老师为使其掌握操作的基

本程序而进行示范的操作模式

67.指导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

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操

作情况予以知道的模式

68.个体探究性操作学习:指儿童在

动手操作过程中独立自主的探究

知识的操作模式

69.群体协作性操作学习:指儿童在

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

相促进、互相协作,依靠群体的

力量获得知识的模式

70.倾听学习:儿童通过听觉器官对

声音的感知而进行的学习

71.两维学习:以符号或画面为内容

的学习

72.三维学习:通过利用一定的工具

或材料形成或改变物体的空间、

形状和状态的学习

73.同时学习: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对

学习材料没有预先安排,而是把

他们放在一起随用随拿

74.继时学习: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对

游戏材料预先进行安排,然后才

开始活动

75.关系中的学习:在游戏或日常生

活中,儿童个体经常与他人有某

些联系,如同伴游戏、交流、合

作、冲突等,这些联系或关系本

身代表着儿童的一种学习,这种

学习对儿童个体来说是想他人学

习,对儿童之间来讲意味着互相

学习或共同学习,统称为关系中

的学习

76.冲突:处在一定关系中的人与人之

间在思想、意见、做法等方面的

不一致或不协调,进而引发为语

言或行为上的对抗

第三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

基本要素

77.直接经验性:游戏活动的内容来

源于幼儿的直接经验,有利于丰

富幼儿的直接经验

78.开放性:游戏活动的内容不仅限

于国内、身边,应更丰富、广

泛,可供幼儿自主选择的充分满

足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兴趣爱好

的幼儿的不同需要

79.生活性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

容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

现代生活紧密联系,通过活动帮

助幼儿获得生活经验并运用于生

80.创新型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

容包含着新的信息、心得经验、

新的情景、新的情感等新的因素81.综合性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

容以经验为结构点,综合各领

域、各类性能引起幼儿外部身体

活动与内部心智活动的活动内容

联系成有机整体

82.情景交往法:是教师为幼儿创造

游戏交往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创

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和美、

趣、智的交往情境,引发幼儿产

生交往愿望,让幼儿结伴参与语

言交往、情感交往、行为交往,

使幼儿在主动自主的游戏交往活

动中获得发展的一种方法

83.尝试成功法:是教师在创设的情

境中,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任

务,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游戏活

动,自己尝试---错误—改正---再

尝试----成功,获得成功体验的一

种方法

84.主动发现法:是在教师提供的环

境材料中,幼儿通过主动地动

手、动脑、探索等与环境交互作

用的过程,产生出猜疑、惊讶、

困惑的心里,从而积极主动的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

85.自主选择法:是在教师创设的可

选择性游戏活动情境中,发挥幼

儿的自主性,引导幼儿根据自己

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游戏的

内容、伙伴、材料及活动方式

等,是幼儿在活动中强化自我意

识,自主能力得到发展86.点拨引导法:是教师在观察、了

解幼儿的基础上,在幼儿活动出

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以引导

观察、设计讨论等方式,变教师

的意图或教育目的为幼儿自己主

动、积极的学习活动,教师在顺

应教育中出点子、拨思维、引方

向、导操作的一种方法

87.情趣体验法:是教师在设计和实

施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幼儿

的情感体验,创设一定的环境氛

围,以符合幼儿情趣、需求特点

的内容方法,调动幼儿的内部学

习动机,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愉

悦的情趣氛围中展开的一种方法

88.有意设疑法:是教师根据幼儿有

意注意的特点,在分析重点、难

点的基础上,为完成教育目的、

任务而在游戏活动活动前或实施

过程中有意设置疑问,引导幼儿

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解疑的一

种方法

89.延迟判断法:是教师了解指导幼

儿的一种观察判断法,教师在施

教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观

察,不急于下结论,尽可能的给

幼儿留较多的时间、空间去思

考、操作、讨论、探究、创造

90.评价学习法:是幼儿通过游戏活

动自身的结果或学习活动后的评

价、反馈,达到幼儿自主的调整

学习或活动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的一种方法

91.差异教学法:是教师制定并实施

符合每个幼儿特点、水平、需要

的游戏活动计划,将教学内容做

细致的分化,重视对每个幼儿的

教学方法、教学切入点、突破点

的设计,是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

础上都得到发展,提高幼儿的学

习成功感和教育的效率感的一种

方法

第六章、学前儿童游戏教育的组

织与实施

92.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各种人工或

非人工的游戏空间和场地、游戏

材料、游戏时间等

93.心理环境:指活动中的人际关系

及心理氛围

94.界限性:即各活动区要划分清

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

动和教师进行管理

95.相容性: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

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

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

相互干扰

96.转换性: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

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

现的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

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

97.p25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