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作者:范文澜文章来源:《人民日报》1958年9月29日第7版点击数:3198 更新时间:2009年08

月17日

我们史学界在9月28日开学术讨论会来纪念戊戌变法六十周年。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一天,因为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是在六十年前的这一天流血的。他们为反对反动封建势力而贡献出自己的鲜血,整个运动的日子里,这是最值得重视的一天。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即改良主义运动。更大的一件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运动。今天我们开这个会是讨论戊戌变法运动在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一般说来,改良主义运动是反动性质的运动,但在戊戌那个时候,变法运动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赋有进步的意义,因此,我们要纪念的仅仅是那个戊戌年的变法运动,要表扬的人物,也仅仅是按照他们在这个运动里所起作用而给以适当的历史评价。这同戊戌以后的改良主义运动和改良主义者,政治上有严格的区别,决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点必须说清楚。

早在十九世纪下半期,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这些人还只算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前身,还不可能提出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到了同世纪的末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个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有提出政治主张的要求,它企图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在不触犯地主阶级根本权利的基础上求得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派,就是为适应这样的阶级要求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所以说,变法运动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的。

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决没有改良主义派可能幸获的前途。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某些帝国主义表示相助的姿态,当然是别有用心;封建顽固势力是资本主义的死敌,它表示暂时的容忍,只是待机而动。一群孤立无援缺乏实力的改良主义者,拥戴一个无拳无勇的光绪帝,发号施令,以为大有可为的时机已到,希望凭借光绪帝的谕旨条令来改变社会的面貌,正好说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得运动也那样软弱无力。固然,运动曾是反对最顽固的封建势力,进行了斗争;感到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急,表示了爱国的热情,但这都是徒然的,封建顽固派一动手,运动便消散失败,一蹶不复振。

中国人民要在革命运动的历史里吸取教训,也可以在改良主义运动中吸取教训。戊戌变法运动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即使是含有进步意义的改良主义运动,也是要不得的。

那末,可不可以把戊戌变法运动的进步意义,因为它在政治上的无前途而予以抹煞呢?不可以。

戊戌变法运动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知识分子得到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中国的封建制度,相沿几千年,流毒无限。清朝统治者,选择一整套封建毒品来麻痹知识分子,务使失去头脑的作用,驯服在腐朽统治之下。这些毒品是程朱理学、科举制度、八股文章、古文经学(训诂考据)等等,所有保护封建制度的东西,一概挂上孔圣人的招牌,不许有人摇一摇头,其为害之广之深,与象征帝国主义的鸦片(当然不只是鸦片),可称中外二竖,里应外合,要中国的命。以康有为为首的思想家们,公然对清朝用惯了的毒品大摇其头,拿陆王来对抗程朱,拿今文来对抗古文,拿学校和策论来对抗科举和八股,所有资产阶级所需要的措施,也一概挂上孔圣人的招牌,把述而不作改变成托古改制,拿孔子来对抗孔子,因此,减轻了非圣无法的压力。当时一整套毒品,受到了巨大的冲荡,知识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全封建思想来,应该说,前进了一步。其中有些比较激进的人,跳出改良主义圈子,加入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又前进了一步。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思想解放,虽然仅仅走了第一步,却是很值得重视的一步。

康有为还写了一部“秘不以示人”的大同书,大意是说封建社会是据乱世,资本主义社会是升平(小康)世,公产主义社会是太平(大同)世。他描述“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极乐世界”,表现出丰富的政治想像力。他向往的极乐世界是“公农”、“公工”、“公商”,消除私有财产的和平世界。他看到“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皆归之公”,去私产必须从“去人之家始”(改变家的性质)。这种大同思想,当然只是停留在头脑中的空想,他没有也不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但康有为所以高出当时的一切思想家,在政治思想史上占有卓越的地位,就是因为他能够说出这种高尚的空想。现在,中国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从社会主义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很快就要实现科学的大同之世。凡是真心服膺康有为大同思想的人们,亲眼看见经过短短的六十年,大同之世从空想变成现实,将是多么兴奋,为中国的大跃进而欢呼而有所协助。

上述变法思想、大同思想,都是依附着儒家学说来表现的,这正是当时资产阶级还不能自立,还得依附封建地主阶级而行动而言论的证明。到了资产阶级已能自立,而思想还不肯同封建主义分家,那就成为反动顽固的思想了。

戊戌变法运动是思想的第一次解放,此后,按照社会发展程度的逐步提高,出现了一次比一次广泛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简单地叙述如下:

1905年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同盟会,揭橥着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对封建主义的清朝进行了革命斗争,这是资产阶级已经自立的表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产生了中华民国和革命的南京临时政府,并产生了一个临时约法。不管革命派存在着多大的弱点,比起改良派来,无疑是大进了一步。刘少奇同志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里指出:“这个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有进步意义的。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使人们公认,任何违反这个观念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非法的”。辛亥革命通过临时约法,建立起旧民主主义的观念来,知识分子受到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也受到影响,在思想解放过程中,这是较广泛较深刻的一次解放,拥护君主立宪的改良派思想,自然为人民所抛弃。

自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开始进入了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便依据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领导起新文化革命。以鲁迅为主将的文化生力军,在党的领导下,针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文化思想进行着坚决的锐利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指出:“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这个新文化革命,伴随着整个革命的继续发展而发展,经过多次的政治运动和学习运动,中国人民群众的思想得到根本性的划时代的大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留的腐朽文化思想,将彻底地被扫除,旧民主主义的文化思想也为人民所抛弃。

现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不过,一切剥削阶级虽然消灭了,剥削阶级思想主要是资产阶级思想,将会在某些顽固分子的头脑里残留一个时期,还有待于彻底的消灭。事情如此明白,在马克思主义的照耀下,全国人民以共产主义的风格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如果还有人对资产阶级思想有所留恋,甚至还妄想一逞,那末,时代的巨轮同过去一样,对落后将是无情的。

我们为今天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全民思想得到彻底解放而欢欣鼓舞。我们以愉快的心情回顾到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对思想解放的成就,又从而回顾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对思想解放的影响,再从而回顾到戊戌维新思想对抗完全封建思想的意义。我们可以得这样的结论,思想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低级思想必然为高级思想所代替,停留在原位上的思想必然为时代所抛弃。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

从十九世纪下半期出现资产阶级前身时开始,到资产阶级消灭的今天为止,它享寿一百岁。在它的一生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衰老了,不能领导革命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领导过两次政治运动,严格说来,它只领导过一次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运动,虽然是含有进步性,但不属于革命的范畴。我们在资产阶级已经寿终的时候纪念它第一次对完全封建主义所作的斗争,为的要作为一个例阐明历史发展规律的不可抗拒性。资本主义思想必须反对封建主义思想,犹之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反对资本主义思想。顺而行之是进步,逆而行之是反动。我们既然因资产阶级反对完全封建主义而纪念六十年前的戊戌变法运动,那末,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毫无疑问,一切进步力量必须为彻底消灭障碍社会发展的资产阶级思想而共同努力。单纯地纪念过去,那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全部历史的。这就是说,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准绳,按照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观察事件和人物在那种情况下所表现的行为,对社会起了什么作用。是非功过是事件和人物自身作出的结论,爱而欲其扬,恶而欲其抑,都不免徒劳而无益。所以,同一的事件和人物,在某种情况下是进步的有功的,如果情况改换,就会变成反动的有过的,其次,进步与反动也不可一概而论。说是进步,不等于所含某些反动的成分可以免除,说是反动,也不等于所含某些有益的成分(如果有的话)可以抹煞,这只有认真作分析才能求得其平。再其次,一个进步的人,到后来反动了,这是从好变坏,反之,一个反动的人,后来进步了,这是从坏变好,历史将以他们最后的表现作出最后的论定。一切在于本身的行动,历史只是公正的记录。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的政治改良运动,那么你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希望能帮到你。 在19世纪中期的时候资本主义正在快速的发展着,很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都非常的强大,在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导致一些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快。西方的有些国家一旦强大就想着如何采取一些措施使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虽然这些措施是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国力便开始瓜分一些落后的国家,中国就是被瓜分的国家之一。因此很多爱国人士,发起了拯救国家的爱国运动,而戊戌变法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在当时中国国内的情况和国际的情况完全不同,尤其是面对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中国显得十分落后。自从鸦片战争开始之后,民族的危机越来越严重,中国的领土、主权、经济、政治都受到重挫。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了初期的发展,在这之前面对国家的危难,中国人也进行了一些举措,比如洋务运动等,在戊戌变法爆发之前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亲自参加了洋务运动,所以他们有一定的经验。戊戌变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 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是1898年6月11日,当时资本主义国家

迅速地发展,中国正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瓜分下身处危难,这是当时中国的情况,也是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所以戊戌运动是一场发生在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的运动,它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能被遗忘的。 戊戌变法的时间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发生很多改革,其中戊戌变法就是一场重要的改革,除此之外它还是一场让人们思想启蒙的运动。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是1898年6月11日,那时的中国正处于近代史阶段,已经经历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的条约,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危险之际,中国的清政府并不能救国,这就引发了很多爱国人士的救国的心,为了可以使国家强大,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人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开始了戊戌变法。但是戊戌变法主要以学习西方为主,这遭到了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制止,在种种的原因下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是戊戌变法也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比如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等。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内容很多,主要关于诊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具体如下: 1.政治方面:光绪皇帝下诏开放言路,就连普通的百姓都可以发表意见,同时撤销了很多衙门,精简机构,在制度上效仿康熙和乾隆的旧制。 2.经济建设:戊戌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强调工商立国,鼓励发展民办企业、农工商总局等,并且在各省设立分局,广泛地开展农会。 3.教育改革:戊戌变法期间所有的书院、社会、祠庙等都改成了

反思戊戌变法

思考题:戊戌变法的意义,失败的原因,教训和从中的启示 戊戌变法是在近代中国时期,中国人民在受到外国压迫时,为反对外国侵略所做的斗争。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为首的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运动。然而光绪皇帝并非手握实权,运动也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于是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最终失败。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是它具有意义,从中吸取的教训,从中得到的启示都为日后的反侵略斗争有着作用。 首先戊戌变法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开始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之际,以康梁为首的知识分子的觉醒,开始采用改革的方式希望来改变中国的命运,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从戊戌变法的内容上看: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展开了一种正面的对西方先进事物的学习,摆脱了一直认为以来西方是蛮夷,不重视科学技术等痼疾,是中国制度从封建社会开始想资本主义迈进的重要阶段。 从经济上,尝试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发展资本主义,向近代化迈进。 在政治上,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是失败的,我认为原因在于:首先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资本主义尽管在中国已出现。但基础还非常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形成,很不成熟。相形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还具有强大的势力。 其次,寄希于光绪皇帝。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便希望用从上自下的改革方式增大改革成功的几率。因此他们把变法的希望寄希于光杆皇帝光绪身上,但是光绪帝没有实权,手中无一兵一卒,维新派缺乏军队支持,后希望获得袁世凯的帮忙,结果被袁世凯出卖。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 再者,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希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 最后还有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反对革命,脱离群众。他们害怕群众,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知识要点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包括变法的背景、代表人物以及变法内容以及产生的各种意义等,小编整理了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内容给大家作为参考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了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 变法过程:康有为的两部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所有内容中唯一没有被废除的是“京师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鲁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1)精编版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戊戌变法·重点难点 本课简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 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戊戌变法·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戊戌变法·教法建议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教师可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例如:“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等。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2.“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教师可利用“公车上书”的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

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介绍

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介绍 戊戌变法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的一次政治改良运动,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戊戌变法地位,首先要明确的是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面对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做出了第一步尝试。所以说戊戌变法地位是很高的,下面就来看看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戊戌变法的主要引导者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他们在看到了西方的制度等之后,开始对中国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新的想法,试图通过改革来使得中国摆脱封建制度的禁锢,从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点是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的。 其次,戊戌变法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无法应对,只能被迫挨打。所以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但是因为其发展的主要方面是政治,所以它又是一场政治运动。在民族危亡时刻,维新派率先觉醒,他们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摆脱挨打的局面,从而走上富强之路。所以戊戌变法又是一场爱国图存的政治运动。 同时,戊戌变法还是一场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隶属于资产阶级行列的维新派人士在中国倡导新学,主张实施君主立宪制度,也就是改变封建体制,广兴民权。同时他们强烈的抨击封建思想对人们

的禁锢,将西方先进的思想广泛传播,使得更多的人看清了现实,开始加入到维新派的行列。简单说,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着思想启蒙的作用。 以上就是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就这三点来看,戊戌变法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戊戌变法的启示戊戌变法发生在清朝末年,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尝试着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并且积极的推行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虽然这场改良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戊戌变法的启示对于中国来说却是意义深远的。 戊戌变法的启示一:在戊戌变法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主导了这一变法行动。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缺乏必要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革命彻底性,只能是寄希望于改良,并且在这场运动中将成功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将成功的砝码放在了袁世凯的身上,脱离了广大的群众,这是导致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告诉后来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纲领一定要依靠群众,而不是腐败的政府和官僚。 戊戌变法的启示二:当时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是非常强大的,帝国主义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出现,那样会损害他们的利益,而封建势力则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也不希望改革成功。在当时的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板书设计 见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

戊戌变法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戊戌变法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15社体2班 20150202238 狄少杰 清朝末年发生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变法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对于中国近代史而言,鄙人认为没有比这次政治改革运动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了。以后的八国联军进北京,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甚至辛亥革命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直 接或间接的关系。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廷签定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试图通过变法维新;挽救大清王朝的危亡局势。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光绪帝引用康有为等人主张,颁布了一系列维新法令,推行变法新政,新政推行了仅仅103天就被废除了。史称“百日维新”。变法新政的内容主要包括:一、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二、政治方面:令各衙门删改则例;中央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三、军事方面:裁汰旧军,令八旗及各省军队一律改练洋操;筹办兵工厂,筹造兵轮四、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尽管维新派与帝党相结合所进行的改革相当温和,但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资产 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 维新变法触犯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极力的反对。最终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出面训政;重新总揽朝政。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光绪帝被幽禁,变法的内容基本全部废除。清朝失去了最后一次主动的和平改进的机会。以后不可避免的用革命运动这种破坏力极大的暴力运动来改进。而作为被动的被推翻和主动的接受改良结果是不一样的。血祭了百日维新,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而戊戌变法之后,中国曾经出现过欣欣向荣的局面。假如戊戌变法成功的话,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有可能改写。清朝甚至可以真正中兴,最起码能够延长国运多年。正是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失去了上层改革的机会,引起了一系列恶劣的连锁反应。内忧外患交集,这才使清朝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其中的教训是很值得深思的。清朝末年的一场皇帝的家庭悲剧演变成一个国家的悲剧,就是因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缘故。光绪不喜欢隆裕皇后(慈禧的侄女),对珍妃特别宠幸,

2018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9.3戊戌变法的失败练习北师大版选修1

第九章第三节戊戌变法的失败 一、选择题 1.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 A. 光绪帝没有实权 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 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各省官员或是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或担心顽固派的反对而损害自身利益,大都反对变法维新,这反映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 与题干材料没有必然联系; B 项因表述绝对化而与史实不符。 答案:C 2.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 横目,徒具深悲,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 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 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 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 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该段材料,“茫无可倚”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 的依靠力量而感到茫然的一种心态,故应选B项。 答案:B 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 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下列对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C.变法不符合中国社会需要 D.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 解析:“184 条”体现了变法急于求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体现了变法贪大求全,“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体现了形势紧迫,民族危机严重。 答案:C 4.“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的这段话表明了他的( ) 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 C 浪漫性格 D 厌世心态 解析:材料表明谭嗣同想以个人的牺牲来唤醒民众进行变法的决心,因此这段话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烈士精神。 答案:A

初中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 教案(一)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戊戌变法教案(一)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戊戌变法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戊戌变法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这两次中国历史上靠得最近的重大改革的命运和结果迥然不同。总结中国历次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以及外国的经验教训,能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 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倡导和推动,得到光绪皇帝支持的戊戌变法,由于遭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保守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仅仅进行103天就寿终正寝。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宪政意义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用血的教训给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经验:从政的美德是节制和谨慎,改革需取得保守集团的中立并拥有相当实力的支持者,通盘计划与具体推进协调进行,用地方改革拉动全局改革。 1978年开始,由邓小平倡导和推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三十多年,还将继续进行下去。迄今为止,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壮阔、持久和深刻的改革运动,从总体上来看,进行顺利,成果巨大,影响深远,势头经久不衰。 与历史上那些惨遭失败的变法相比,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以中国迄今唯一成功的改革范例载入了历史。为什么过去的改革大都失败,唯独改革开放取得成功、改革者们能功德圆满呢?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戊戌变法因为朝中大臣多为慈禧亲信,所以最终导向维护保守派的利益。维新派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并且急切的对慈禧展开进攻,操之过急,树敌太广,这是改革大忌。 任何旨在革除积弊,缓和矛盾,推动发展,富国强兵的变革,都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谁来发动、领导和支持改革运动,却与改革的命运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一开始就是由中国共产党亲自发动和全力推动的,始终处于党的坚强领导之下。邓小平是党的领袖,是改革的倡导者和总设计师,对改革的发动和推进起到了关键和独特的作用。但改革不是靠他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也不是靠一群人的智慧和力量,而是靠全党的智慧和力量。一句话,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意志和行动。 二是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世界上一切改革与革命的终极关怀,无不是为大多数人谋福祉。清末的中国民众正处在空前的水深火热之中。戊戌变法的维新派在政治改革上激情燃烧,而在解决具体民生问题上却一筹莫展,从而远远地脱离了底层群体,尤其是农民群众。光绪帝颁布的新政上谕数以百计,却没有一件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仅如此,某些新政措施却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发生了直接冲突。地方老百姓对维新派的种种措施讨厌已极。 改革开放,固然有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提高执政能力的考虑,但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它领导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革除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社会长治久安。 判断改革是非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主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一切改革举措以人民利益为依归。人民不是改革的旁观者,而是改革的主人,直接参与改革,共享改革成果。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普遍改善,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转变,现在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进。人民从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看到未来希望,因而衷心支持改革。 三是改革策略正确 在改革顺序上,先农村,后城市。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相对来说,农村情况较简单,改革容易推开,城市较复杂,改革需做大量准备工作;农村改革见效快,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优质课教案_6

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昂,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进行深入的思索。谭嗣同是维新四杰之一,当时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他一起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课】 一、早期改良思潮 (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 (2)产生条件: 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 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 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3)主要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 (4)思想主张: 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③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局限:他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5)性质:早期改良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

想的特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6)历史作用是什么: 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过渡:1894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其结局是堂堂的中国败在了一个岛国日本的手上,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激起了中国人的“普天忠愤”,也引起了中国人的普遍反思,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几乎得出相同的结论:中国人必须发奋图强。一部分知识分子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搞洋务、学西方、买兵器、练海军,这么些年还经不起日本人一击?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人应该在政治上有一个改变,弃旧图新。他们逐渐形成了派别和规模。在政治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康有为的生平简历 康有为,广东南海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身高约合现今1.7米,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接受传统教育,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1879年他游历香港,初步接触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产生出了解西方文化的要求,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1888年,他在北京参加乡试,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上书虽然失败,但在具有爱国思想的人士中广为传播,产生一定影响。 2.康有为的主要思想和著作 (1)提出人类社会“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康有为回到广东后,决定以聚众讲学为形式,深入研究并传播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1891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讲授传统科技、儒家经典、西学,学生逐渐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康有为致力于研究变法理论,写了不少书籍和文章。他运用今文经学三统三世的学说,认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段,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并把它附会为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时代和民主共和时代。把所希望的资产阶级民权、议院、选举、平等说成是孔子所创,依照这种进化论,康有为强调了当时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为变法寻找理论支持。 (2)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在他的学生陈千秋、梁启超等人协助下,完成两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这两部著作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击维护封建理论基础和封建教条 1891年8月《新学伪经考》利用历史考证的方法,论证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神圣的古文经《周礼》《易经》《左传》等均为西汉末刘歆所伪造,因此是伪经,当时刘歆伪造古文经是为王莽篡权提供理论依据。为维护清朝统治,大清帝国把四书五经作为万古不变的治国纲领,神圣不可侵犯,要打破黑暗,就必须动摇传统思想,有思想解放作用。 1898年刊行的《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将今文经学观点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结合起来,为变法维新制造理论依据。一方面,《孔子改制考》发挥了托古改制的思想,认为”六经“全是孔子自己所写,是孔子为了按照自己理想实行改制而假托古代议论创作出来的,是范本。它在理论上否定了敬天法祖的守旧思想,同时又企图借用孔子的权威来为变法制造历史依据,为变法维新扫除思想障碍。 两部著作观点新颖,惊世骇俗,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影响。梁启超把它比作火山大喷火,大地震,有着推动思想解放作用。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14

单元综合检测(九)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B.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 C.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 解析:选B。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列强侵华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但这一时期商品输出仍然是列强对外侵略的重要方式,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为本题正确选项。 2.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 A.总统共和政体 B.君主专制政体 C.议会共和政体 D.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选D。由题干中“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等信息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 3.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这反映了( ) A.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 B.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 C.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 D.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解析:选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受到了正宗儒家学者的批判,这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因此A选项正确。 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末的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主要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起来,得到了社会上层精英知识分子和主张变革的统治者的支持和响应,故选C 项。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综合测评(九)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一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一 第1题【单选题】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讨论戊戌变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故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C、戊戌变法由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次行动是( ) A、强学会成立 B、《万国公报》创办 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开始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于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

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维新变法推翻清朝 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材料中的“朕”应是(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同治帝 D、光绪帝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若“百日维新”能实现的话,不久可能会出现( ) ①人们能看到新创办的报纸 ②考生在考场上仍为写八股文而发愁 ③陆海军的士兵们要接受新式训练

④增加部分衙门吸收有才能的人任职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关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②宣传维新思想的是《民报》 ③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④提倡民主、提倡科学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9 人教版

《戊戌变法》教案 【课程导入】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一步丧失的厄运。 如何摆脱被瓜分的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承担起这两大任务,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这是先进的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又一次探索。 同学们,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马关条约》是清政府何时、与哪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一介书生康有为、梁启超为什么在这时能发起这么一场极具影响的变法运动? *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这次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什么? *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是如何镇压变法运动的? *有哪些维新志士为变法而流血牺牲? 上述种种疑问,同学们都可以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而一一破解。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国力不断强盛。结合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请你猜猜:这次变法主要是向哪一国学习?为什么? 2.为了减少在变法中遇到的阻力,康有为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书,把古代圣人孔子视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从而为自己的变法活动找到理论依据。你怎么看待他这种做法呢? 3.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按照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政令,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结合这些政令的具体内容,你认为这次变法究竟要“变”什么呢? 4.戊戌政变发生后,有人劝谭嗣同赶快出逃。谭嗣同却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体现了谭嗣同怎样的一种精神?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还有谁?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B.《万国公报》的创办 C.强学会的成立D.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 2.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阶级力量是()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 C.地主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3.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B.顽固派的势力过于强大 C.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D.光绪帝没有实权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足矣。” 请回答:(1)康有为主张中国的变法当学习哪国的经验?为什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最新教案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

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如何救国的,翻到课本第6课。 提示:“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作“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材料引入: 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论戊戌变法意义及失败原因

论戊戌变法意义及失败原因 摘要: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促使戊戌变法出现和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研究其意义与其失败的原因对于我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谈论、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与失败原因,为今后中国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戊戌变法的含义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二、戊戌变法的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由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举办的。吸收西方的政治思想,主张实施君主立宪制,打破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其主要目的与洋务派相一致:维护社会秩序,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戊戌变法中推行的政治措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近代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我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方面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我国近代各个方面的发展,对外国列强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御作用。同时戊戌变法是在我国危急存亡之际提出,打着救亡图存的旗帜推行,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投身到救国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3、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变法中“废八股”、创立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举措宣传了民主思想,让广大青年改变以往封建落后的思想,去追寻更为先进的思想文化,推动了我国民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维新派所宣传的西方近代教育制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我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给作用。戊戌变法失败后,更加激发广大青年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思想救国的热情,推动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出现,对我国近代发展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4、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戊戌变法中“倡导开办实业”、“改革财政”等措施适应了我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维新派自身存在局限性 维新派主要是社会资产阶级组成,但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够强大,就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