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0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0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0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0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说课稿

《常见的酸和碱》说课稿

今天我要从说课的内容是常见的酸和碱知识的系统复习。下面我从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具的选用,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在初三下册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包括盐酸,硫酸和物理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以及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两个部分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通过对酸和碱和学习可以为酸碱盐知识网络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网。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新教材的特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对酸和碱和整体认识,复习概念,掌握了性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酸和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物质,酸和碱生产及使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本节课主要目的是通过复习酸和碱的性质,把酸和碱的知识与前面的学习的这些有关童节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为学生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更好的使用酸和碱做好知识和思想准备。

二、学性分析

对于盐,硫酸这两种实验室常见的酸以及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这两种碱,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化们的物理性和化学性质了解的不是很全面,从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让他们动手实验,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在“做科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以便于运用进及检索。发挥学习的高效性。

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知道浓盐酸和浓硫酸的典型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酸的腐蚀性及了解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学会浓硫酸的稀释,能熟练取用酸溶液。

3.知道并掌握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4.知道常见的几种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俗称,物理性质。

5.认识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6.知道并掌握几种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⑵过程与方法:

1.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载体,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梳理知识,使零碎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会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理能力。

3.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进行科学探究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实验技作的技能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4.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况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增强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5.通过交流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6.通过活动探究能简单归纳出酸相似的化学性质及碱的化学性质,并根椐其性质思考其用途,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7.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最终培养学生终学龄前习的终身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强化生活和实验中的安全意识。

4.培养学生进行遵重科学实验的教育。

5.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点:

1.酸碱各自相似的主要的化学性质。

2.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3.对知识的拓展归纳能力。

4酸碱(盐)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感悟化学的科学魅力与价值。

6.知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本身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用好化学的意识。

四、难点:

1.书写酸碱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酸,碱化学性质,并能熟练运用“两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酸碱盐溶解性表”以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研究化

学性质。

3.酸碱性知识重点理解,巩固记忆,提升能力。

4.对知识的拓展归纳能力。

5.让学生在课堂内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自主合作,探究训练,全面发展。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和教师以问题发现为主线进行评价性自主合作学习,对生成问题进行互导性的合作探究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任务验动为载体的问题探究学习。一、课型创新为“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综合解决课”等,二、教师角色转型为问题发现者,学习活动设计者,学生有效学习的服务者。三、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角色转变为课前主动学习者,课中体验学习者,课后回归学习者。

2.实验探究法,归纳比较法。

3.巩固拓展练习法。

六、教具:

教师用具:试管,胶头滴管,CuSO

4溶液,FeCl

3

溶液,NaOH溶液,Ca(OH)

2

溶液,NaCO

3

溶液.

一案三单。

学生用具:一案三单。

七、教学设计:

首先从宏观上给学构建物质分类,让学生对酸碱知识从物质分类角度有定位,然后回归课本通过学自主阅读课本,生生互动,围绕常见的酸――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自主学习,分析对比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认识盐酸和硫酸的用途,讨论浓硫酸的吸水性及脱水性,强调注意事项,让学生小组自主归纳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HCl和H

2SO

4

)的学习采用典型代表酸启发学生从最近发

展区推演出酸的化学通性,从分类角度加以认识。让学生观察,分析,对比,归纳,概况,提升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几种常见的碱------ ( NaOH, Ca(OH)

2

)对氢氧化钠及氢氧化钙从颜色,状态,腐蚀性,从俗名,用途采用对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行解决,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从书本及资历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对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让学生以问题发现为主线进行探究性自主合作学习,对生成问题

进行互导性的合作探究学习,在此基础上以任务驱动围绕碱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图为载体的问题探究学习,让学跳跳摘“桃子”,对学生进行培养能力同时渗透学习的情感教育,从而增进团队的凝聚力,

两个“表”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酸碱盐溶解性表

以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自主学习,巧学巧理解。让学生功夫花在课外,课内活用,提高上课的效能。

八大沉淀.--- 学生口述颜色

⑴、AgCl( ) ⑵、BaSO

4( ) ⑶、BaCO

3

( ) ⑷、CaCO

3

( )

⑸、Mg(OH)

2( )⑹、Al(OH)

3

( )⑺、Fe(OH)

3

( )⑻、

Cu(OH)

2

( )

让学生加深对实验现象的记忆,为分析解决一些填空题,填空题,推断题,探究题,计算题打好基础,这些在完成题目中经常作突破口,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练一练]------------学生分组比赛展示-----自我提升

只有亲体验的才能最认识自已,才能找对到自已的不足,让学生分组竞赛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才找到为什么反应?为什么不反应?真正理解知识,活学活用知识,通过学生互导,争议,纠错,分析归纳酸应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复反应发生时的条件。

[拓展提升]

这部训练对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在分析解答问题中才能学知识,真正理解知识,从能力上得到升华!

九、课后反思

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如何摆脱旧模式,使学生乐学,授予学生“渔”而非“鱼”,怎样通达“三维目标”?只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支撑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促进我们的课堂形成先进的课堂文化,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本节课的教学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科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知识整和;二是设计了一条清晰的探究思路,学生学到了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具体体现是:打破了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把酸、碱、提炼出来,让学生初步认识酸、碱、的化学性质。老师示范引领探究了酸碱的化学性质,总结了探究的思路,让学生有所感悟后,再让学生按照“学案”的提示自主探究。这是一个半开放的过程,老师指路,学生顺着老师的指引去探寻新的知识,而课

外的酸碱的实验现象的探究是一个全开放的学习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使学生真正学会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完成训练题,掌握问题,使解题能力得到升华!

教学实践亦表明,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能让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探究,乐于交流,愿意合作,促使他们在亲身经历和亲自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变化,掌握学习的方法,手段,途径,培养了创新意识.力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的过程,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具有继续学习的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本节课由于采用科学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秦的调控需要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 导读: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篇1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

初三九年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说课稿【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精编说课稿

二次函数 一、说课内容: 北师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二次函数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2)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完整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

《物质构成的奥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义渡中学的马明昆,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活动。我“研教材说课标”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对于本单元,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表述: 对于本单元,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说课标,包括本单元的课程目标和本单元的内容标准 二、说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与教材整合。 三、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方面、说课标 1、本单元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组成、构成、性质及用途2、初步认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特点4、知道元素含义,了解所表示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会观察分析合作交流2、能够学会探究、学会表达3、通过想象类比分析归纳、解决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史激发学习兴趣 2、建立科学物质观3、能够形成主动参与意识4、养成良好科学品质 2、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将“物质构成的奥秘”划分为“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四个二级主题,规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方面: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3.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4.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5.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方面: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认识化学元素方面: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面: 1.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二次函数图像》说课稿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精品教学资料 二次函数图像说课稿(市级一等奖)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的图像》,这是北师大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四节课。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逐一分析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地位体现在它的思想的基础性。一方面,本节课是对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由常数转变为参数,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新课程标准精神和高一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中a、b、c、k、h的

作用,能熟练地对二次函数的一般式进行配方,会对图像进行平移变换,领会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二个层面是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作图、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养成即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个层面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二次函数各系数对图像和形状的影响,利用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的特例分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划归思想。难点是图像的平移变换,关键是二次函数顶点式中h、k的正负取值对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感受数学的自然美。为了更好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

九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九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九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家好! 我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勾股定理我将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本节课的阐述: 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请大家和我共同走进教材,看第一部分内容–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勾股定理是学生在 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中学数学几个重要 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直角三角形 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蕴含 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学好本节至关重要。 其次,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结合八年级学生实际水平、认 知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勾股定理的由来,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能 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从中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我国古代在研究勾股定理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 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本节课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 难点:是用拼图方法、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教法指导: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 要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采取自主探究发现式教学,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 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3)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一) (5)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二) (7)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说课稿(一) (10)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说课稿(一) (12)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一) (15)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二) (18)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21) 课题1 空气说课稿(一) (23) 课题1 空气说课稿(二) (25) 课题2 氧气说课稿(一) (28) 课题2 氧气说课稿(二) (31) 课题3 制取氧气说课稿(一) (34) 课题3 制取氧气说课稿(二) (37)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40) 课题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 (43) 课题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二) (45)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一) (47)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二) (49) 课题3 元素说课稿(一) (51) 课题3 元素说课稿(二) (53)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55) 课题1 爱护水资源说课稿(一) (57) 课题1 爱护水资源说课稿(二) (63) 课题2 水的净化说课稿(一) (67) 课题2 水的净化说课稿(二) (72) 课题3 水的组成说课稿(一) (75) 课题3 水的组成说课稿(二) (78)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说课稿(一) (82)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说课稿(二) (85)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89)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指导、学法指导、教学活动、评价分析七个方面来完成今天的说课,肯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上接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使学生明白了化学是学习什么的学科,下接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开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真实验尊重实验的形式最佳切入点。是很好承上启下课,该节内容在此不仅是为了下一课也是为全书各章节中物质两种变化形式、物质两类性质做提纲契领的知识铺垫起重要作用,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变化等入门性知识。同时,本章内容浅显易懂又贴近生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他们的心中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信念。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会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运用所学化学知 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记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说课讲稿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五单元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第五单元主要内容是世界现代史,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而社会主义的苏联是这一时期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国家,美苏两国之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对峙局面。二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调整统治政策,逐步实现经济复苏,并出现了新的变化。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也遇到不少挫折,改革遭到失败。与此同时,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围绕上述内容本单元共安排了《冷战》、《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四课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世界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了解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总趋势;能够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论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和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内容和目标的任务,为此,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准备、板书设计等全方面说课。一、说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部编版)要求:“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的第4课。本课主要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浪潮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本课包括“万隆会议”、“非洲年”和“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部分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亚非拉国家作出了哪些努力。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锐角三角函数》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九年级数学下册 28章《锐角三角函数》。对于本章,我将从教材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学法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分为二个小节:第一节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主要是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特殊角三角函数值以及用计算器求已知锐角角函数值或已知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第二节包括解直角三角形。这两大块是紧密联系的,锐角三角函数是角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又为锐角三角函 数提供了与实际紧密联系的沃土,为锐角三角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 系的机会。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测量、建筑、物理学中,人们常常遇到距离、角度、高度的计算,这 些都归结到直角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问题,而这些关系又恰好是锐 角三角函数中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关系。纵观江西省近年来的中考,特殊角三角函数的运算以及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也是考查的重点,题目设计贴近于实际生活。因此,是初中数学的教学的重要内 容之一。同时,又为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探 究活动经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并且学生已经掌握直角三角形中各 边和各角的关系(如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两锐角互余等知识),能灵活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 推理证明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心理上九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 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符号的含义,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表示。 2、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那么它的三角函数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3、掌握特殊角30°、45°、60°正弦、余弦、正切值。 4、能够正确使用计算器,由已知角求函数值求或由已知函数值求锐角。 5、使学生学会根据定义求锐角的三角函数。 6、了解坡度问题中坡比、铅直高度、水平距离等有关的概念,用坡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要得出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交流,合作、探究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感受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会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提高应用数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说课稿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说课稿 一、说教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和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中丰富的意象,优美的意境及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意象的运用,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中国近当代诗人舒婷的作品,诗中所抒发的是作者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小诗。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的要求: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人铿锵有力的节奏美。 2、初步感知诗歌中的意象特征。 3、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真挚爱国情。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指导学生创作小诗。 6、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又因为《新课标》中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为: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理解诗歌的意象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借鉴本诗的写法创作小诗。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我则主要运用诵读法、品读法、欣赏法、评价法来进行解决。 三、说教法 1、诵读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诵读法。因为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基调,朗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讨论归纳法。对诗歌中选取的众多意象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及主题的表达采用讨论法来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归纳、小结,得出诗歌是要用形象来说话的。 3、写作训练法。本诗之所以作者表达的情感如此饱满是因为她选择了恰当的意象,在欣赏作者写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作小诗。 4、迁移训练法。补充舒婷的《思念》一诗,让学生与自己的诗句对比、鉴赏,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说学法 1、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初中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抛售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诗人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理解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而新课标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审美情趣。所以学习本诗的主要方法则是诵读、品味、悟情。 3、诗歌中情感的表达,都借助了许多准确恰当的意象。因此理解诗的情感一定要揣摩好诗的意象。于是在鉴赏本首诗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时代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高涨的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利用已学知识即兴选取恰当意象表达“思念”。然后再出示诗人舒婷的《思念》。二者对比,让学生进行鉴赏。再次培养学生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新旧知识联系,引入新课 让学生背诵有关爱国的古诗词,从而点出爱国是个古老的话题。它贯穿中国诗坛,然后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整册教材,下面我将从说学生、说课标、说教材、说措施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学生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习的成效如何,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对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来说,肩上的使命是重大的,但又是光荣而神圣的.如何搞好初三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学年学有所获,在中考考场上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这是每一位初三语文教师所必须面临的课题. 经过了初一、初二两学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记课堂笔记,质疑提问等.少部分学生在语文的学习目的性上不够明确,态度不是很端正,认为语文的学习可有可无,考试时成绩拉不开什么差距,因而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因此,双管齐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是本期教学的重点. 从本学期起,学生已进入初中学习的冲刺阶段,学习任务的加重,压力的加大,语文学科的学习时间就更少,以往经验表明,除课堂时间外,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是不学语文的.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中考能否考好,这要看教师能否最大程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其有较多时间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此种情况也是本学期教学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点. 二、说课标 新课标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培养思维能力型转变.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 三、说教材 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内容分为五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下面,我将分项进行具体分析. (一)阅读. 九年级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两个单元的议论文,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 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以“对大自然的赞颂”为主题.本单元编选的5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 教学本单元,教师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并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第二单元: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 教学中,既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要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以免学生对时代与国情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注意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 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一 战灾难→ 二 月 革 命 <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执行反人民政策) <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 十 月 革 命 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布尔什维克党) <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D ) A.2月 B. 3月 C. 10月 D. 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说课稿全套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 名师精品说课稿 目录 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13) (4) 21.1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4)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二) (6) 21.2.1 配方法说课稿(一) (10) 配方法说课稿(二) (14) 21.2.2 公式法说课稿(一) (18) 21.2.3 因式分解法说课稿(一) (21) 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说课稿(一) (25)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说课稿(二) (28)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31)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二) (35) 第22章二次函数(12) (38)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6) (38) 22.1.1 二次函数说课稿(一) (38) 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一) (41) 二次函数y=ax2+c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二) (45) 22.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一) (49) 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一) (52)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说课稿(二) (57) 2.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62) 22.2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二) (64) 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说课稿(一) (71)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说课稿(二) (73) 第23章旋转(9) (76) 23.1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一) (76)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二) (81) 《中心对称》说课材料 (85) 23.2.2 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 (90) 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说课稿 (93) 《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说课材料 (97) 第24章圆(16) (100) 24.1.1 圆说课稿(一) (100)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一) (103)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二) (106) 24.1.3 弧、弦、圆心角说课稿(一) (110) 《弧、弦、圆心角》说课稿(二) (113) 24.1.4 圆周角说课稿(一) (118) 24.1.4 圆周角(说课稿)(二) (127)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129)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13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二) (135) 24.3 正多边形和圆说课稿(一) (139)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说课稿(一) (141) 《弧长和扇形的面积》说课稿(二) (144) 第25章概率初步(12) (147) 25.1.1 随机事件说课稿(一) (147) 《随机事件》说课稿(二) (149) 25.1.2 概率说课稿(一) (156) 《25.1.2概率》说课稿(二) (160) 《用列举法求概率》说课稿r (162) 3.3应用新知,深化拓展 (169) 25.3用频率估计概率(1)说课稿 (172) 九年级下册 (176) 第26章反比例函数(8) (176) 《26.1.1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176)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1《圆》说课稿

九年级数学24.1.1《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是在学习了直线图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来研究的一种特殊的曲线图形。它是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考中分值占有一定比例,与其它知识的综合性较强。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已学过的旋转及轴对称等知识的巩固,也为本章即将要探究的圆的性质、圆与其它图形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圆这一章的要求是:“……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根据这一要求和本课时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理解圆的定义,理解弦、弧、直径、等圆、等弧等相关概念;并通过对“草坪问题”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取课件与导学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圆的不同定义,感受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以及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材重、难点的处理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课程标准,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圆的两种定义和圆的有关概念的学习。 2.能够解释和解决一些生活中关于圆的问题。 难点:圆的第二种定义。 为了突破难点,将抽象的文字叙述转化为图形,我设计了学生自己动手画圆及观看老师演示等方法,最后辅之以相关练习题,使学生得以巩固。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过去的生活和学习中对圆的知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初步体会到圆在生活、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方面均广泛存在,这对进一步探究圆的定义及相关性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对圆的相关性质掌握较少,对知识的转化能力较差,所以重在要学生参与,主动探究,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新课标》指出: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意义”,提出了“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采用迁移法,通过观看老师制作的关于圆的图片,把学生的思维带进有圆存在的地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用“引导法”与导学案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圆的定义及相关知识。 2.学法分析:充分利用学案,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内化。四、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九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九年级下册,是本套教材中的最后一册。这册书包括4章,约需42课时,供九年级下学期使用。 第26章反比例函数(约6课时) 第27章相似(约13课时)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约12课时) 第29章投影与视图(约11课时) 现在我从三个大方面进行说课,具体内容如下: 一、说课标 1、新课程标准对九年级下册书的基本要求 (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用函数进行描述;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质及判定;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 (2)能用函数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在探索相似三角形性质和判定定理过程中,培养推理能力;能画三视图,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几何直觉。 (3)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2、内容标准 (1)数与代数中的反比例函数部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根据图像和表达式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像的变化情况。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锐角三角函数要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记忆30°、45°、60°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函数值;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和边与角的关系;会解直角三角形,并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中的相似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并能利用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相似图形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探索和证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认识投影与视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通过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经历画图、识图等过程,分析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说教材 1、本教材的编排特点 (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如“反比例函数”一章,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采用引导、启发、合作、探究等方法,经历对比、观察、思考、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反比例函数知识,形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精品教案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冷战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学情分析 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的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对物质的观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的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⒊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⒋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 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使在兴趣激发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学中采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学习方法 采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生活事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参与、发现、讨论归纳等方法。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中的发现感受化学学习的各方面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故乡》说课稿

《故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鲁迅的《故乡》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小说。 结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我”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所蕴含的意义,以及“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作为知识目标;把培养学生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能力,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作为能力目标;把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帮助学生树立为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作为情感目标。 三、学情分析 《故乡》写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且十三四岁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流程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题的理解,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合作交流来体验和创新。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以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第二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运用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这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提高学生解答能力。 第三步:研读课文,理解文意。主要运用引导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我将以引导、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如在师生一起探讨分析闰土的形象之后,让学生依据此方法分析杨二嫂的形象,让学生掌握对比的分析方法。同时,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讨论中明确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学会从人物形象上升华到文章主题的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