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地理(选修②)(DOC)

海洋地理(选修②)(DOC)

海洋地理(选修②)(DOC)
海洋地理(选修②)(DOC)

《海洋地理》(选修②)重要的主干知识

第一章海洋概述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概况: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为1.49亿平方公里(占29%),海洋为3.61亿平方公里(占71%),世界大洋是连续相通的统一整体。

2.海陆分布大势是:①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②在任何半球,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③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地区以陆地(陆冰)为主。

3.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也是海洋的主体。深度大,面积广,受大陆影响小,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和潮汐系统,以及强大的洋流系统。

4.太平洋是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海岸线西曲东直。其北侧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接,东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68°W经线为界,西以经过塔斯马尼亚岛的147°E经线与印度洋分界。

5.大西洋轮廓略呈“S”形,海岸线北曲南直,有世界最强大的墨西哥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其东侧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与印度洋为界,北通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尔辰角经冰岛、过丹麦海峡至格陵兰岛南端与北冰洋分界。

6.海是海洋的边缘附属部分,受大陆、河流、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水温、盐度等理化性质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按位置可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陆间海。试判断下列各海域分别属于什么类型?(北海、渤海、红海、黄海、黑海、珊瑚海、地中海、波罗的海、加勒比海、巴伦支海、波斯湾)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1.明代郑和下西洋经过的主要地区是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东部(即“西洋”是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从风向和洋流流向分析,他出发应选择在冬季,返回时应选择夏季。其主要贡献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并绘制了《郑和航海图》,创世界航海壮举。

2.麦哲伦航线主要经过的地区是南美洲东部、东南亚、非洲,其主要贡献是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和世界大洋是连续而相通的。

3.自15世纪末开始,哥伦布4次横渡大西洋达到南美洲,标志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1768—1779年,英国人库克4次进行海洋探险,首次完成了南极航行,并最早进行了海洋科学考察,获取了第一批关于大洋深度、表层水温、海流及珊瑚礁等资料;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环球综合海洋考察,奠定了海洋科学的基础,被认为

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真正开始。

4.深海钻探技术的发展和海底钻探计划的实施,是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产生的基础,大洋观测计划使人们认识到全球气候异常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关系。因此,海洋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演化过程,能揭开许多地球之谜。

5.海洋是地球环境的调节器,是人类未来资源开发和空间利用的基地,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由于海洋的巨大潜力和价值,海洋研究已成为热点,使人们坚信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一)海岸

1.海岸线通常是指大潮时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一定时期内其位置是固定的,但在漫长的地质时期,海岸线位置是变化着的,导致海岸线进退的原因有:①冰期与间冰期的转换,引起海平面的升降;②地壳变动导致的地面升降;③河流流水堆积、海浪侵蚀等外力作用。

2.我国杭州湾以北除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外,海岸线较平直,沿岸多以平原为主;杭州湾以南海岸线多曲折,沿岸地形多以丘陵、山地为主。

3.潮间带是海岸带的主体,是海陆相互转换的地带。潮间带向陆海两侧扩展到一定范围的陆地及浅海的海陆过渡地带为海岸带。它是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兼有海陆环境特征。

4.基岩海岸属于侵蚀型海岸,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岬湾相间,海岸线十分曲折。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浙、闽、台、粤、辽等丘陵分布地区。其主要利用优势是建设天然的避风港。

5.砂质海岸属于堆积型海岸,由砾石、沙子组成,多宽阔平坦的海滩,如琼、桂北海银滩。其主要利用优势是开辟海滨浴场。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苏、鲁、冀平原地区沿海。主要利用方式是发展滩涂农业(水产品养殖)和开辟晒盐场。

6.生物海岸主要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低洼的淤泥地带,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②保护湿地;③减缓台风,保护农田,防灾减灾。珊瑚礁海岸分布在热带浅海,多依托岩石生长,故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常发育珊瑚礁海岸,典型分布地区有澳大利亚东北海岸、我国南沙群岛。其主要作用是减轻海浪对海岸的冲击,保护海岸;环礁常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

1.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是以洋中脊为中心,向两侧对称分布着洋盆、海沟、岛弧、大陆坡

和大陆架。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是由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2.大陆架是从低潮线(海滨线)延伸到坡度突增点止,坡度和缓,水深H<300m。大陆架海区生物繁茂的原因是:①阳光集中,水生绿色植物光作用强;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③有寒暖流交汇或有沿岸上升流影响。

3.太平洋西部是世界岛屿最多的海域,组成的弧形列岛自北向南依此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岛弧的外缘常常伴生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00m)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与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为多少米?)

4.洋盆面积约占海底总面积的1/2,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洋中脊(海岭)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是海底扩张地带(生长边界),属于裂谷型地壳,是新的洋壳诞生处。大西洋中脊的峰是锯齿形的,分布在大西洋中部,自北极圈附近的冰岛向南延伸到40°S附近,呈“S”形纵贯南北。太平洋中脊位于大洋偏东位置,印度洋中脊呈“入”型分布洋中部。

5.岛屿按成因分为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试判断下列岛屿分别属于什么类型?

(新几内亚岛、夏威夷岛、台湾岛、澎湖列岛、新西兰南北二岛、瑙鲁岛、南沙群岛)

(三)海底地形的形成

1.大洋地壳生成—扩张—消亡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洋中脊是洋壳的诞生处,岩石年龄最轻,离它愈远则年龄愈老,并在它的两侧呈对称分布。

2.大西洋的形成过程:地幔对流托顶使陆壳上拱断裂→断裂处岩块下陷形成断裂带→地幔对流加速,裂谷扩张,海洋雏形形成,继续上升的岩浆冷凝形成洋壳→洋壳不断生长,海底扩张,大陆向两侧分离,形成大西洋。

3.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许多单元,即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活动的地带。

4.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板块的张裂地区,是大洋地壳的生长地和海底扩张的出发处,常形成裂谷和海洋(东非裂谷带和大西洋);消亡边界一般位于洋壳与陆壳交接处,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多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5.试用学过的基本理论解释下列问题:

①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的形成;②地中海面积在缩小和红海面积在扩大;③新西

兰、冰岛地热资源丰富;④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6.洋底的生成、消亡,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目前世界海洋分别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孕育阶段的东非大裂谷;幼年期的红海、亚丁湾;成年期的大西洋;衰退期的太平洋;

终了期的地中海。当洋壳俯冲殆尽,两岸陆地块拼合碰撞,海水退出,大洋消亡。

第三章海洋水体

(一)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温度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是:①水平方向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②垂直方向随深度递减,1000米以下变化不大;③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同纬度海区高,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即北半球向北凸,南半球向南凸。中低纬度大洋西岸(大陆东岸)如此。

2.由于海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大,因此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和缓,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海洋表层水温的最高值在2月,最低值在8月,通常比陆地推迟1个月。由于海洋下垫面物理性质均一,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呈带状分布。

3.全球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主要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纬度分布规律决定的。赤道地区因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量>蒸发量,盐度偏低;副热带海区受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量<蒸发量,盐度高;50°—60°纬度的海区,南半球海区盐度高于北半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有大量的河流淡水注入,而南半球此海区为海洋,且盛行西风加速了海水的蒸发,使盐度升高。

4.影响盐度的因素有:气候、洋流、河川径流、结冰和融冰等。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红海盐度最高(>4%),原因有:①位于副热带海区,海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②周围为热带沙漠气候,几乎没有淡水汇入;③海域较闭塞,与大洋海水交换少。波罗的海盐度最低(<1%),理由是: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于蒸发量;③陆地上有大量的河流水注入;④海区较封闭,与大洋水体交换少。

5.长江口附近海区盐度的时空分布规律是:时间上,夏秋季由于长江为丰水期,入海水量大,海水稀释作用强,盐度较低,等盐度线分布密集。冬春季入海水量小,盐度较高,等盐度线分布稀疏。空间上,由近海向远海递增,等盐度线呈舌状向远海凸出。

(二)海水的运动

1.海浪是海洋表层水体最常见、最普通的运动形式。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风力作用、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水下塌陷(海啸就是由此形成的巨浪)。

2.潮汐是海水在月、日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涨落称潮,晚上涨落称汐。产生的最主要动力是月球引潮力(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3.大潮(朔望潮)发生在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十六)日,此时日、地、月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月、日引潮力达到一月中最大值,且相互叠加,潮位最高。小潮(方照潮)发生在上弦(农历初七、八)、下弦(农历二十二、二十三),此时日、地、月连线

大致垂直,太阳引潮力削弱月球引潮力,潮位最低。(注:①月球公转、自转周期均为27.32日,月相变化周期为29.53日;②日食发生在朔,月食发生在望)

4.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为恒河、亚马孙河和钱塘江。钱塘江涌潮以秋潮最为壮观,主要原因有:①秋分前后,月地距离最小,月球引潮力最大,而望日前后,地、月、日更接近一条直线,合成的引潮力最大;②秋季盛行的东南风,与潮头流向一致,风助潮势;③钱塘江口呈外宽内窄喇叭状,潮波进入时能量高度集中,有利于潮位堆高;④秋季钱塘江水流量大,江水与海水相顶托,增加了潮势。

5.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影响着洋流的流向。

6.在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洋流方向北顺南逆,洋流性质东寒西暖;等水温线大洋东岸向低纬度凸,西岸向高纬度凸;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东暖西寒;南半球40°S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

7.北印度洋海域,由于季风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洋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海水向东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印度洋海区洋流常年呈反时针方向流动,与北印度洋冬季方向一致。

8.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及航海有较大影响:如俄罗斯位于北极圈以北的摩尔曼斯港海水终年不冻主要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位于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处,如纽芬兰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处,秘鲁渔场与上升流有关。

第四章海—气作用

(一)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约占大气水汽86%),海—气水分交换是否活跃取决于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多少,热带地区是海—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为什么?);海洋表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而海洋上的大气热量主要来源于海面长波辐射、潜热、选择性吸收的太阳辐射;海洋热量支出主要是通过海水蒸发失去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凝结后释放给大气;海洋表层水温主要受太阳辐射、海水蒸发、海面长波辐射和洋流等因素影响。(太平洋中低纬度东岸和西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2.海洋是大气温度的“调节器”,主要表现为:①由于海洋比热容大,海洋上的气温变化具有滞后效应;②海洋气温变化幅度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沿海地区气候海洋性表现特别明显。

3.全球水量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在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中,海水蒸发向大气输送水汽是基础,海水运动(洋流)和大气运动是途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是促进高低纬度间

热量输送的动力,维持着全球的水热平衡。

4.0°—30°N海区热量收入〉支出,热量盈余,海洋向中高纬度输送的热量〉大气输送的热量;30°N—50°N海区热量收支基本平衡,大气输送的热量〉海洋输送的热量;50°N —90°N海域热量收入〈支出,热量亏损,50°N附近海区海洋先把热量传给大气,然后由大气环流向更高纬度输送。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沃克环流是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况下形成的。受其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多降水,气候湿润;东岸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气候干旱。

2.厄尔尼诺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沃克环流中的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旱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而赤道太平洋西缘地区由于下沉气流代替了上升气流则久旱无雨,粮食减产,并因干旱引发森林火灾。中国在“厄尔尼诺”年份,一般河套一带干旱,淮河下游一带多雨,东北常出现低温冷冻,粮食减产,南方梅雨期入梅偏迟或空梅,在“厄尔尼诺”的下一年,河套地区多雨,淮河下游地区则干旱。

3.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相反,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致使太平洋东西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东岸旱灾加剧,西岸洪涝频发。

第五章海洋开发

(一)海岸带的开发

1.海岸带的开发优势有:①处于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优越;②具有海陆双重性质的多种自然资源;③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④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

2.滩涂是指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亦海亦陆地带,呈环形分布在大陆的边缘。主要开发利用方式有:水产养殖、围海晒盐、围海造陆。但当人们对滩涂进行无序开发和过度利用时,会引起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阻碍河口泄洪,引发洪水泛滥、破坏生物的多样性等问题。

3.港口是客货流集散并转变运输方式的场地,其选址要求包括陆域和水域两方面,陆域条件有:沿岸地质结构稳定,底质坚实、地势平坦开阔、有广阔的经济腹地、有多种交通运输联运,疏集运能力强、依托城市经济水平高;水域条件有:海阔水深、风平浪静、雾少,冬季结冰期短、潮差较小,含沙量低。

4.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上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其成为我国第一大港的条件有:沿黄埔江分布,淡水充足、地势平坦开阔、临江濒海,多种运输方式的中心和枢纽,疏集运能力强、经济腹地(川、渝、鄂、湘、赣、皖、苏、沪)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依托城市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外贸基地。对上海港不利的自然因素主要来自河流中、上游的泥沙淤塞航道。

5.分析世界大港“鹿特丹”的建港条件:①(地理位置)位于欧洲西部的中部、位置适中;

②(自然区位)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地形平坦,利于土建施工;③(社会经济因素)位于第二亚欧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中欧、中亚、东亚等地,交通便利,疏集运能力强、经济腹地广阔、以鹿特丹市为依托。(试照例分析世界大港“新加坡”和我国“天津港”的建港条件。)

6.滨海旅游是海洋旅游中最基本最有魅力的组成部分,其旅游资源的主体是阳光、沙滩、海水、海岛、新鲜空气等,其特点有浪缓、沙软、滩平、岛异。我国海南岛发展海洋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具有高质量别具特色的海洋旅游资源,如海滨、岛屿、珊瑚礁、热带鱼群、椰林风光、红树林等热带景观;②是冬泳、避寒、观光、度假、疗养和购物胜地;③离珠江三角洲、东南亚等经济发达地区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7.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它主要是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形成的。近几十年来,长江下游河道中沙洲面积扩大,数目增多,针对这种现象应采取的生态措施是在长江中上游营造水土保持林、退耕还林、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长江入海口附近河道右岸(南岸)侵蚀作用强,河道逐渐南移,而左岸(北岸)堆积作用强,崇明岛最终可能与长江北岸连在一起。过去人们对崇明岛开发利用方式主要是围垦滩涂,扩大耕地,这时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导致潮滩湿地生境退化,生物多样化减少;今天崇明岛已经建立了湿地和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两方面,海水直接利用表现有:灌溉农田(农业)、冷却水(工业)、冲厕和消防用水(生活),海水灌溉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是: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盐碱化;目前已建立的海水淡化厂主要分布在沿海干旱、半干旱地区(中东)、淡水缺乏的岛屿或矿区(西沙群岛)、沿海大城市。

2.海盐生产的主要方法有:盐田法、电渗析法、冷冻法。盐田法制盐条件有:①滩面(多泥质海岸)宽阔平坦;②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日照强、平均风速大;③附近无大河流入,海水盐度高。我国海盐生产的旺季是春秋季,原因是:春秋季节全国降水量相对少且多风,蒸发旺盛。我国最大盐场是天津的长芦,其有利的生产条件是:有漫长宽广平坦的泥质海滩;雨季短、降水量小,春季多风,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南方主要有台湾的布袋盐场、海南的莺歌海盐场,它们都分布在夏季风的背风地带。

3.世界渔场主要分布在浅海大陆架海域、寒暖流交汇及海水上泛海区和大江大河入海口处,这些地区营养盐类物质丰富,适合冷暖性多种鱼类生存。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夏季盛产墨鱼、冬季盛产带鱼,其形成的自然条件有:①位于浅海大陆架,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②位于台湾暖流与沿岸冷水流交汇处,既有冷水性鱼类又有暖水性鱼类;③

位于温带地区,冬季表层海水与底层海水交换上泛的营养盐类物质丰富;④钱塘江、长江等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

4.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过渡捕捞→鱼类资源衰减;②滩涂围垦和人工填海造陆→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海洋工程及污染→近岸海域生境恶化,生物资源衰减。针对上述问题,主要保护措施有:①加强海洋管理,防治海洋污染;②合理捕捞、捕养结合。

5.为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海洋农牧化(人工鱼礁)和限量捕捞(规定禁渔区、禁渔期和最小网目等)。我国实行伏季休渔制度,禁渔期选择在伏季是因为这期间是海洋鱼类的繁殖和生长期,有利于海洋鱼类休养生息。

6.海洋矿产资源分为滨海沙矿、油气资源和多金属结核。其中油气资源集中在浅海大陆架海域,已探明的海上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海岸等地区;多金属结核集中分布在深海海盆,其中太平洋的锰结核储量最丰富,尤其是北太平洋东部5°—15°N的区域是全球锰结核矿最富集的地段。

(三)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1.目前海洋能开发利用较多的是潮汐能和波浪能,但所占比重较小(7.8%),海水温差能和盐差能占海洋能的比重大(91.4%),但目前因技术不成熟而利用较少。

2.海洋能的特点有:①总量大,可再生;②清洁污染小,可综合利用;③能源密度小,且时空分布不均,但有规律可循;④开发环境严酷,技术要求高、一次性投资大。

3.潮汐能主要分布在潮差大、封闭性较好的峡湾、海湾及河口处。建设潮汐电站的条件有:潮差足够大;具有口窄肚大的海岸,能储存大量海水且利于土建施工。我国适合建设大型潮汐电站的岸段是浙、闽及长江口北支等东南沿海地区。

4.波浪能主要集中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西风带海区。其具有的优点是:在最耗能的冬季可利用最大;海面极少平静,随时可有。

(二)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1.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表现为:海面多变的气象状况;深海的黑暗、高压、低温、缺氧;海水的强腐蚀性;矿产埋藏深且分散,海洋能密度小。因此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技术难度大、资金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但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对于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开发海洋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海洋运输具有连续性强、成本低、适合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世界重要的石油运输线路有:①波斯湾→霍尔木斯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东海→日本;②波斯湾→霍尔木斯海峡→阿拉伯海→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北美。

3.围海造陆、填海造陆和人工岛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的常见方式。日本神户海上城市是世界第一座海上城市。造陆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海洋污染加剧、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盐碱化。

4.海底适于储藏油气、炸药等易燃易爆物品是利用了海洋海底水温低、温度变化平缓且远离居民区的特点;海底适于存放大米、小麦等易霉易腐食品是利用了海底环境的低温缺氧。

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一)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

1.引发风暴潮的直接原因是连续向岸的强风。由台风或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多发生于夏秋季,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温带气旋引发的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夏季节,其特点是增水过程相对平缓,常出现中高纬度沿海地区。

2.风暴潮灾害的轻重取决于受灾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海岸地形和社会经济情况,一般来说,有面向海上大风袭击、海岸呈喇叭口状、海底地形平缓、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地区,风暴潮灾害较为严重。日本沿岸、孟加拉湾沿岸、墨西哥湾沿岸、欧洲北海沿岸和我国受台风影响的浙、沪、苏、闽、粤、桂、琼等东南沿海地区、受寒潮影响的渤海南岸的莱州湾等都是风暴潮多发地区。

3.孟加拉湾风暴潮多发生在飓风频发的夏秋季节,其引发严重灾害的原因有: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海岸呈喇叭口形、河流众多且雨季河流径流量大、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常与天文大潮叠加,加剧了潮势。

4.海啸主要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引起的涌向海岸的破坏性巨浪,具有起始快、来势猛、突发性强的特点。全球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火山带一致,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由于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加之又是群岛国家,周围海水较深,而成为世界上发生地震海啸最频繁和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

5.海洋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主要有:①加强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与监测;②加强沿海防波堤、拦河坝等工程设施建设和防灾应急系统建设;③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与自救能力。

(二)海洋环境问题与海洋保护

1.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石油、工业废弃物、农业化肥农药、城市生活垃圾和冷却水、核废料等,主要分布在大型港口、工业城市及河口附近,石油污染主要集中在沿海石油产区和海上航运沿线。

2.海洋生态破坏主要是人类的过度捕捞、工程建设、围(填)海造陆等不合理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主要危害表现为:①海岸带生态系统受损,海洋生物多样化减少;②海洋生物资源数量较少,珍稀、濒危物种灭绝;③近岸海域赤潮等生态灾害频发。

3.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海水富营养化,此外,阳光强烈、水温过高、风力较弱、海水交换受阻(封闭性海域)、潮流缓慢等,都易使赤潮生物高度集结。赤潮(危害)会破坏海洋生态结构,威胁其它生物的生存,给海洋渔业生产和旅游业等带来巨大的损失。预防赤潮发生的主要措施有:①减少无机营养盐类和有机物排放入海;②提高海洋环境监测和赤潮预警能力。(卫星遥感是监测赤潮的有效手段)

4.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有:①加强入海污染源控制;②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全面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定相应的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污水处理厂,实行达标排放);③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④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公众海洋保护意识。

(三)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

1.领海基线是测算沿海国家领海宽度的起算线,也是该国领海与内水的分界线。正常基线——以沿岸低潮线作为领海基线,适于海岸线平直海域;直线基线——连接大陆海岸向外突出处与岛屿外缘基点的直线,适用于曲折岸线和沿岸多岛屿国家。我国大陆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全长约1.8万千米。我国是采用直线基线划定部分领海基线的。

2.内水是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沿海国家享有绝对的主权,渤海和琼州海峡属于我国的内水;领海是领海基线向海不超过12海里的海域,沿海国对其享有与领陆、内水一样的主权,外国船只享有无害通过权。

3.毗连区是邻接领海向海不超过12海里的海域,沿海国享有防止和惩处在其领土或领海内犯法的犯罪分子;专属经济区是领海基线向海不超过200海里的区域,国家享有自然资源所有权及其开发、管理等权利;大陆架的外部界限,若其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若超过200海里,则一般不超过350海里;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但只能应用于和平的目的。

4.我国海洋的基本国情是:①海域面积绝对量大(领海37万km2,、可主张管辖海域面积300万km2),相对量小(人均海域不足世界的1/10、人均海洋资源为世界的1/30);②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③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小;④海洋区位优越,但地理形势相对不利(周边海域大多被邻国的岛链所包围);⑤存在海洋划界争议问题(位于我国大陆架边缘的钓鱼岛、南沙群岛,我国享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地解决)。

5.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有:①为海洋开发提供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②有利于增加资源的保有量,缓解陆地环境压力;③有利于巩固海防和国家安全;④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6.海洋是人类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人类共同拥有一个海洋,要真正落实“共同继承、公平分享、合理开发和保护及和平利用海洋”等新原则,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共生与协调发展,其基础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相互尊重。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 2 海洋地理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考点点拨:

《海洋地理》的总体框架 -认识海与洋 认泯海岸与海盛妙矗 ——认识海洋水体 ——认溟海一丸相互作用 海埠带的丹按 ——海淳资膊的幵发 二-海淳能的幵发 I —海洋空协的开发 1—獰注自豪灾害与間范 保护海澤+ T —海洋环境问理与环境保护 —维护海洋权益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2. 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 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 海 (1) 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 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 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一地中海 内海一渤海 边缘海一东海、南海 最大海一珊瑚海 4. 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 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 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 、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 世界主要海峡 认识海洋 开发海洋

31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专题31选修二海洋地理

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专题(31):选修二海洋地理 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专题(31)选修二海洋地理 考点1:海洋和海岸带(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海底地形,“海-汽”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海水运动的成因及其作用,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使学生对海洋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理解海洋自然地理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 (2012广东卷文综1)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海洋流速【答案】A 【解析】本题提及的海洋“生物泵”作用,从其概念“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02浓度进行调节”,可知它对于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可能增加或减少C02浓度,进而可缓解全球变暖。 1.(2012广东卷文综4.)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 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 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 【答案】 B 【解析】理解提示“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的盛行风驱动洋流,海洋通过辐射等形成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境。赤潮的形成于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无关,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这不是信风。 (2012上海卷地理(四)7、8)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2.1《海水的运动》word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2.1《海水的运动》word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2、理解不同类型洋流及其成因。 3、掌握不同性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说明世界洋流流向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分析问题作风的养成。 教学重点难点: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图启发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广阔无垠的海洋,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海水的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对于表层海水而言,其基本运动形式有哪些呢?(学生回答) (一)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 波浪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阅读回答,讲解风浪、涌浪) 除了我们常见的波浪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波浪,那就是海啸。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波浪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回答)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海洋能资源;对海上作战、船只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 阅读:世界著名风浪区——好望角 (承转)还有一种海水运动形式,也是我们每天都能够遇到的,那就是潮汐。 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 阅读P31钱塘潮: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我们都知道潮汐每天涨落两次,每天的时间都会发生变化,而且潮汐还有大潮小潮之分,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教师讲解大潮、小潮、潮汐的时间变化) 学生思考:农历一个月中,大潮和小潮各出现几次?分别出现在年哪一天? (活动)讨论各种活动与潮汐的关系。(P31)

最新高中地理选修二全书教案汇总大全

最新高中地理选修二全书教案汇总大全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NextPage]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 2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53《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练习题

5、3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一、选择题 1。海洋能开发中,已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双选)() A.潮汐发电 B.波浪发电 C。盐差发电 D.温差发电 解析:选AB。海洋能中具有商业开发利用价值的是波浪能和潮汐能。 2.下列海峡中波浪能资源最为贫乏的是() A.马六甲海峡 B.麦哲伦海峡 C.直布罗陀海峡D。英吉利海峡 解析:选A。马六甲海峡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以上升流为主。 3。下列反映日、月、地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可提高潮汐发电效果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 D.新月、满月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处在一条直线上,日、月引潮力叠加在一起,使地球海洋出现天文大潮,潮差大,利于潮汐发电。 读“潮汐电站剖面示意图",回答4~6题。 4.若H表示潮汐发生时大坝两侧的水位差,当H在一个月内最大时,这一天可能是农历() A。初八B。十六 C。二十一 D.二十八 5。一天之内有两次潮涨和潮落,若H在农历十五这一天内出现极大值的时间是5∶30,那么这一天下一次出现H极大值的时间可能是() A。17∶30 B。17∶55 C。11∶30 D。11∶55 6、若水位二是位于大坝靠大陆一侧的水位,当H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段内,当地海滩游泳比较安全 B。是盐田灌水的最佳时期 C。是渔民拾贝的最佳时期 D。此时段,海洋船舶靠港的速度相对较快 解析:潮汐发电利用了海水涨落的水位差。图示中H最大时,表示涨或落的最大值。潮汐涨落的周期变化分为日周期、月周期及年周期等。潮汐原动力是天体对海水的引力与天体绕转质点做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的差值。一个朔望月之内,初一与十五由于日地月在一条直线上,它们合成的引潮力最大,一天之间距月球与地球的绕转质心最近和最远的地表,潮汐最大。其时间差决定于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周期.第6题题干说明海水处于落潮阶段,由于海水在落潮时水平运动方向是离海岸而去,海滩游泳不安全,盐田灌水取决于当时盐度,雨天由于径流冲淡海水,应灌入潮尾时段的海水,晴天则灌入潮头时的海水.落潮时向岸线航行的速度因水流方向而变慢。 答案:4、B5、B6、C 国家发改委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积极推进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2020年前总投资将达2万亿元.这意味着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据此回答

海洋地理(选修②)

《海洋地理》(选修②)重要的主干知识 第一章海洋概述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概况: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为1.49亿平方公里(占29%),海洋为3.61亿平方公里(占71%),世界大洋是连续相通的统一整体。 2.海陆分布大势是:①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②在任何半球,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③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地区以陆地(陆冰)为主。 3.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也是海洋的主体。深度大,面积广,受大陆影响小,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和潮汐系统,以及强大的洋流系统。 4.太平洋是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海岸线西曲东直。其北侧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接,东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68°W经线为界,西以经过塔斯马尼亚岛的147°E经线与印度洋分界。 5.大西洋轮廓略呈“S”形,海岸线北曲南直,有世界最强大的墨西哥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其东侧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与印度洋为界,北通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尔辰角经冰岛、过丹麦海峡至格陵兰岛南端与北冰洋分界。 6.海是海洋的边缘附属部分,受大陆、河流、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水温、盐度等理化性质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按位置可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陆间海。试判断下列各海域分别属于什么类型?(北海、渤海、红海、黄海、黑海、珊瑚海、地中海、波罗的海、加勒比海、巴伦支海、波斯湾)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1.明代郑和下西洋经过的主要地区是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东部(即“西洋”是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从风向和洋流流向分析,他出发应选择在冬季,返回时应选择夏季。其主要贡献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并绘制了《郑和航海图》,创世界航海壮举。 2.麦哲伦航线主要经过的地区是南美洲东部、东南亚、非洲,其主要贡献是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和世界大洋是连续而相通的。 3.自15世纪末开始,哥伦布4次横渡大西洋达到南美洲,标志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1768—1779年,英国人库克4次进行海洋探险,首次完成了南极航行,并最早进行了海洋科学考察,获取了第一批关于大洋深度、表层水温、海流及珊瑚礁等资料;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环球综合海洋考察,奠定了海洋科学的基础,被认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全册教案

选修2《海洋地理》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海与洋对比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熟练掌握主要海峡、运河、海湾、海洋的经纬度位置及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

选修六环境保护 ▲环境可持续发展 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重金属污染: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 3.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1)固体废物减量化 1.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2、对工业固体废物: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2)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 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选修模块海洋地理的理解与实施

选修模块“海洋地理”的理解与实施 一、“海洋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海洋──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选修模块“海洋地理”的设置,正是基于人类对海洋关注的日益加强,其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有关海洋的基础知识,认识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增强海洋意识。 在地理必修模块中,涉及到海洋地理的内容非常少,因此,可以说选修模块“海洋地理”是对地理必修模块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海洋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空间”,因其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来源,且对全球水、热量平衡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海洋对全球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作用;同时,海洋不仅蕴藏有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等各类资源,而且还是广阔的空间资源,所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虽然,本模块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资源的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权益等,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了解有关我国海洋方面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对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海洋地理”的主要内容 “海洋地理”包括海洋和海岸带、海洋开发、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海洋权益四部分内容。 “海洋和海岸带”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海底地形,“海-汽”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海水运动的成因及其作用,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使学生对海洋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理解海洋自然地理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 “海洋开发”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及现状,海洋能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前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主要海洋资源的特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前景和主要方式等,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一是要使学生了解海洋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应对措施,二是要使学生了解海洋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2020高考选修2海洋地理要点总结整理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 2.洋流 3.季节 4.陆地气候 ☆影响盐度的因素 1.纬度(气候):降水少,蒸发强,盐度较高 (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2.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3.洋流: 同纬度海区,暖流海区盐度高(暖流海区水温高,蒸发强,海水损失多) 4.结冰与融冰:结冰时盐度升高,融冰时盐度降低 5.海区的封闭程度:与影响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含盐量+水质+地形+天气情况 1.气候—适宜蒸发(晴天多、降水少、蒸发强、风力大) 2.地形—适宜晒盐(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地广、地价低) 3.水质好,无污染 ☆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 1.地形条件(是否呈口大内小喇叭状开口) 2.气象条件(风向助推) 3.天文条件(日、月、地位置连成直线,农历初一十五为大潮) ☆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1)空间---广阔的海域---岛屿多,海域广阔 (2)饵料:浮游生物丰富 ①洋流运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的影响,使得海水搅动,底层的营养物质上泛至表层,饵料丰富。(四大渔场) ②海底地形:浅海大陆架,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 ③径流汇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大河入海口,舟山渔场)

④纬度:中低纬海区渔业资源丰富(热带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温带海区水温季节变化大、冬季底层冷海水上泛) (3)水障: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水障,生物障碍线边缘区域 ☆厄尔尼诺现象 主要是指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理解关键: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洋流循环减弱,气候反常,暖流流经区易发旱灾,寒流流经区易发暴雨洪涝,中国夏季风势力弱,北进慢,南涝北旱;东南沿海台风少;暖冬 拉尼娜现象反之。 ☆赤潮成因 1.温度和降水:温度高,降水少易于形成。(赤潮一般出现在夏季,春、秋两季也时 有发生) 2.风和海流:风小,海域相对封闭,海流弱易于赤潮的形成(赤潮容易产生于一些港 湾) 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排污人海,过度海产养殖,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藻类繁殖 旺盛。 ☆影响水体结冰的因素 1.气温(最重要):低于0℃,持续时间长 2.盐度:盐度高,结冰需要的温度低,结冰慢 3.流速:水体扰动强,流速快,结冰慢 4.水量:水量大,结冰慢 5.与冷空气接触面积越大,结冰越快 ☆影响蒸发的因素 (思路:归纳为气象因素和水体因素,气象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气压;水体因素包括水面大小、形状、水深、水质等) 1.气象因素: (1)温度: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影响蒸发能力的主要因素 (注意水温越高,蒸发量也随之增大) 午后蒸发量最大、日出前蒸发量最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高中地理选修1一二单元

死 亡率与出生率(%) 高中地理选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本部分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分析回答1——3题 1、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 B 、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 、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 D 、两次社会大分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2、目前,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 A 、(1)阶段 B 、(2)阶段 C 、(3)阶段 D 、(4)阶段 3、第(4)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其死亡率又略有上升的原因是: A 、频繁的战争,医疗卫生条件差 B 、人口的老龄化 C 、出生率的下降 D 、生活质量的下降 4、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A 、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 B 、影响生育政策、文化和宗教等社会环境来实现的 C 、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来实现的 D 、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等社会环境来实现的 5、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优劣,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当地: A 、人口数量的多少 B 、对环境保护工作投入得多少 C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 D 、原生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 6、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 、由农村到城市 B 、由城市到农村 C 、由城市到城市 D 、由农村到农村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 A 、自然环境因素 B 、社会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灾害因素 8、1954--1984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迁出与迁入持平的省区是: A 、山西 B 、内蒙古 C 、西藏 D 、广西 9、关于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 、管理中心 B 、服务中心 C 、增长中心 D 、投资中心 10、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 、商业区用地 B 、工业区用地 C 、住宅区用地 D 、文教区用地 11、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面积往往占城市空间的40%—60% B 、 住宅区在城市形成之初已见雏形 C 、 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C 、 在位置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 12、有关人口素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的身体素质好坏仅取决于遗传因素

高中选修二海洋地理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内陆海 边缘海 陆间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世界上主要海峡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1《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练习题

3、1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一、选择题 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回答1~2题。 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大体一样 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答案:D 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辐射是各纬度海区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小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答案:B 下图实线、虚线代表不同地理事物的等值线。读图,完成3~4题. 3.如果实线、虚线代表水温和盐度,L线代表洋流,且L1〉L3〉L5,则该海区最有可能分布在() 4。如果实线、虚线代表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L线代表河流,则关于河流和潜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河向北流,河水补给潜水 B.该河向北流,潜水补给河水 C.该河向南流,河水补给潜水 D。该河向南流,潜水补给河水 解析:第3题,据水温数值越向南越小及等温线弯曲方向可知,L线代表的是南半球一寒流。 A、C、D项所示海区均在北半球,只有B项符合,为南半球的秘鲁寒流分布区.第4题,等高线向数值大的地方凸出的河谷地带才会有河流,等高线数值北大南小,因此此河流由北向南流;潜水位的高低随地势的起伏而变化,潜水的流向为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处向低处流,所以潜水补给河水。如图所示。

答案:3、B4、D 下图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据此回答5~7题。 5。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 A。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 B。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 C。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 D。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 6.从图中可以看出() A。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 B.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 C。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值均达到最高 D。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7。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 A.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C.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第5题,长江口外水域从垂直方向看,温度曲线应为③,因为水温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越往下,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水温也越低,但到了一定深度,太阳光线不能照射到,水温变化很小.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因此应为①曲线。而盐度曲线是②,地处长江口外,由于长江汇入淡水密度小,留在表层,盐度低。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升高,但到了20米深度时,盐度稳定。水深15米深处,只有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很小。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而持续降低。第7题,本题解题思路是:①根据所学知识准确找出温度曲线;②根据温度曲线找出表层水温数值;③由表层水温数值准确判读监测时的季节。 答案:5、C6、B7、D 8。下图是海洋表面盐度随纬度分布的曲线图,其中正确的是()

选修部分 海洋地理

海洋地理 第一部分五年高考题荟萃 2009高考题 1.(09年江苏地理第30题A)A.[海洋地理]图16是杭州湾、舟山群岛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从天文角度看,形成钱塘潮“八月十八潮,壮观 天下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日、地、月三者大致 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其中位于中间。 (2)舟山群岛的基岩海岸特点是、。 主要海洋自然灾害是。 (3)填表回答舟山群岛海域目前已利用的主要海洋资源类型 及其利用方式。 主要海洋资源类型利用方式 答案 (1)地球 (2)海岸曲折、陡峻;多港湾。风暴潮 (3) 2.((09年福建文综第40题A)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结合有关知识,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图中海峡东、西海岸主要的海岸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说明海峡西岸的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及有利条件。 答案(1)西岸:基岩海岸海岸线曲折 东岸:砂质(沙砾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海岸线平直。 (2)港口建设多优良港湾;滩涂养殖滩涂面积较大;滨海旅游海岛(海岸)景色独特、气候宜人;滩涂晒盐气温高、晴天多;海岸带综合开发人口、城镇密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第二部分三年模拟题汇编

2007~2009年 题组一 1.(09江苏泰州联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海峡,它是我国的海(水)。 (2)红树林海岸是由红树植物覆盖的海岸,红树林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省均有分布。简述红树林海岸的主要作用。 (3)中国政府曾多次发表声明:中国政府对西沙、南沙群岛及其周围海域拥有不可争议的主权。阐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何重大意义? (4)当前,大规模海洋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人类应如何保护海洋环境? 答案 (1)琼州内 (2)红树林海岸既为鸟类提供栖息地,也为海洋生物提供生存环境,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具有抵御风浪侵蚀的能力,有利于海岸保护,在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 (3)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有利于增加我国资源和能源的保有量;有利于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4)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入海污染源的控制;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江苏专用)201X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检测(十四)选修2 海洋地理(含解析)

专题过关检测(十四)选修2 海洋地理1.(2018·南京盐城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8年1月6日,一艘油轮在长江口外160海里与一艘货轮意外相撞,燃烧数日后于14日沉入海底。 材料二左图为我国东部某海域示意图,右图为舟山渔场野生大黄鱼产量变化统计图。 (1)杭州湾以南以____________海岸为主。图中M处海底50 m等深线向东凸出,原因是____________;N处海底地形属于____________。 (2)总体来看,图示海区南部海水盐度比北部_______ (高、低);淮北盐场_______季产盐量最大。 (3)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大黄鱼产量迅速减少,主要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从海洋权益角度看,油轮事故点海区属于我国的____________;从相撞到沉没,油轮处于无动力状态向东南漂移了一百多千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杭州湾以南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和岛屿,属于基岩海岸。由于M 地位于长江的入海口,由于泥沙的淤积,导致海洋深度变浅,从而导致等值线向深海区域弯曲。N处位于200海里以内,属于大陆架部分。第(2)题,总体来看,图示海区南部海水盐度比北部高;淮北盐场在春季降水最少,蒸发旺盛,产盐量最大。第(3)题,渔业资源的减少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一方面人类排污量过大和海上石油资源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石油泄漏,从而导致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主要与人类的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枯竭,从而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4)题,从海洋权益角度看,油轮事故点海区距离长江口外160海里,已经超过领土的范围,应该属于我国的专属经济区;从相撞到沉没,油轮处于无动力状态向东南漂移了一百多千米,原因是冬季风和沿岸洋流的影响。 答案:(1)基岩长江(和钱塘江)泥沙在海底沉积大陆架 (2)高春 (3)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过度捕捞

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二地理选修二的知识点要多看才能很好地记忆。下面是我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能抓住重点的复习才是最有效率的。(一)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 高二地理选修二的知识点要多看才能很好地记忆。下面是我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能抓住重点的复习才是最有效率的。 (一) 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

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4、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 海洋表层的温度状况是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高纬度海区的水温低;在同一海区,夏季的水温高些,冬季的水温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高些,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 5、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6、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的规律,即赤道附近低,南北回归线附近最

(江苏专用)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过关检测(十四)选修2海洋地理

专题过关检测(十四)选修②海洋地理1.(2019·南京盐城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现代海洋牧场是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生态工程建设,修复或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并对生态、生物及渔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空间。 材料二图1为国家级现代海洋牧场近期建设规划分布图,图2为某海洋牧场景观图。 (1)我国国家级现代海洋牧场主要分布在________海岸,海底地形为________。推测江苏省国家级现代海洋牧场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正积极推进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其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直接根据国家级现代海洋牧场近期建设规划分布图分析可知,我国国家级现代海洋牧场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海底地形为水深较浅的大陆架。江苏省国家级现代海洋牧场少的原因可从海岸类型、水深和水质等方面分析。第(2)题,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现代海洋牧场是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生态工程建设,修复或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并对生态、生物及渔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空间”,所以,海洋牧场的建设意义可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或修复或优化、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和增加附加值等方面分析。第(3)题,从保护、管理、技术和政策手段等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1)基岩大陆架江苏沿海多淤泥质海岸;水质不是太理想;海水也较浅 (2)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提供优质蛋白质,保障粮食安全;增加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