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文献综述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文献综述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文献综述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文献综述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文献综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影子银行概念的内涵方面:2008年时任纽约联储行长盖特纳认为影子银行即是“平行银行系统”,是一种存在于传统银行体系外的“非银行运营”融资安排。Zoltan Pozsar(2010)指出影子银行的本质是通过大量的证券化与抵押融资技术,为没有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的公共部门进行信用担保的中介。2010年美联储纽约分行将其定义为未进入中央银行再贴现窗口的并执行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的金融中介。Richard Comotto(2011) 将其定义为商业银行或者银行自有部门通过非金融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交互融资的一条产业链。Adam Ashcraft(2010)指出,影子银行系统是由金融中介链条相互连接成的信贷网络。

在影子银行的外延方面:2010年美联储纽约分行指出影子银行包含未进入中央银行再贴现窗口的并执行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的金融中介。2011年FSB把以下机构或活动纳入影子银行的范畴。(一)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机构:货币市场基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部分投资银行,部分对冲基金,资产类票据通道,结

构性投资载体,金融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贷款公司政府支持的金融平台(如美国的“房利美、房地美”)等。(二)影子银行产品和活动:商业票据,资产类票据,回购协议,证券租赁,信用类衍生品,资产证券化,一些监管套利活动等。2012年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证券化工具、ABCP 管道、货币市场基金、回购协议、投资银行以及住房抵押贷款机构。

在影子银行监管方面:Gary Gorton以及Andrew Metrick(2010)特别指出了美国对于影子银行,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证券化以及回购协议业务方面的监管缺失,他们建议将回购协议纳入牌照管理的范畴,同时缩小回购协议中抵押品的范围。Gennaioli,Shleifer(2011) 以样本企业为例,设计了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影子银行监管模型。为了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他们通过计算分析得出样本企业的影子银行总规模不得超过按照监管模型计算出的偿付能力。

在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方面:研究了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探讨影子银行对货币供给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不同的意见。Gorton and Metrick(2009)以回购市场为例,研究了回购协议的运行方式,演示了

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及其货币供给机制。Paul Tucker(2010)认为中央银行应利用其在回购市场的中心地位,通过再贴现等货币政策手段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达到规范影子银行的目的。Fabio Verona(2011)从次贷危机的角度,通过建立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影子银行对于货币政策的作用,认为长期的低利率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Andrew Sheng(2011) 证明了影子银行加剧了货币政策的复杂程度,认为应扩大货币政策监管和实施的范围,并提出新的货币供应量标准M5,并把它定义为M2加上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

国内文献综述

与美国金融危机中的影子银行相比较,中国的“影子银行”不仅在经济环境、政策背景和监管体系方面不同,也尚未出现金融危机时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经营”、“主要以金融衍生品为交易品种”等特征,因此,中国金融市场“ 影子银行” 所指对象不大相同,国内学者对中国影子银行并没有一个统一完整定义。

在影子银行的内涵方面:曹彤(2009)影子银行是为了达到融资的目的而使用复杂的金融工具,将资产证券化后达到更高评级的业务。杜亚斌,顾海宁(2010)以美国金融危机为出发点,在阐明了影子银行的定义、

种类以及特点后,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建立审慎监管体系,健全金融产品的创新制度,规范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体制。袁增霆(2011)认为,影子银行的本质内涵除了包括金融机构外,还应涵盖类似传统银行业务的部门、金融工具。李扬(2011)认为影子银行得益于市场交易而快速发展,涵盖了几乎全部的市场型信用机构。央行统计司(2012)在报告中将中国影子银行宽泛定义为:“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未受巴塞尔Ⅲ或同等监管程度的实体或准实体。” 曾刚(2013)认为,在定义中国的影子银行时,应强调有信用创造功能、所受监管减少和有系统性影响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易宪容(2013)认为虽然影子银行的方式有很多差异,其本质都是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活动形成的信用扩张链。

在影子银行的外延方面:王増武(2010)认为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系统的影子银行体系,我国的影子银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银行产品,如银行理财产品、信贷产品、私募股权基金、以及证券投资基金等。易宪容(2011)认为只要涉及(非银行)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交易的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袁增霆(2011)认为

主要指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及贷款池等具有代表性的银行理财部门的产品和业务。刘熠辉(2011)认为主要包含商业银行系统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和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两部分。巴曙松(2013)认为把信托和银行正常的表外业务算进影子银行,扩大了影子银行的范围。曾刚(2013)认为我国的影子银行应重点关注非银行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活动中与银行有直接关联的部分。李若愚(2013)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包括银行系统内的影子银行业务、具有“类银行特点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发挥融资功能的非正规金融活动。

在影子银行监管方面:杜亚斌,顾海宁(2010)以美国金融危机为出发点,在阐明了影子银行的定义、种类以及特点后,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建立审慎监管体系,健全金融产品的创新制度,规范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体制。李蔚、苏振天(2012)通过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组织架构以及运用的金融工具,阐述了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冲击可能性,提出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联系宏观和微观两层方面,一方面要积极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另一方面加强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加强一行三会的整体协作,从而形成完善的监管

体系。杨卉(2013)在分析了影子银行的利弊后指出,我国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应该坚持区分对待的原则,即:对于金融交易型的影子银行,需要加强监管以及制度的约束,从而避免金融交易型的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对于直接融资型的影子银行,在肯定其对信贷数量有效补充的同时,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

在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方面:王增武(2010)通过估计银行理财产品的信贷投放规模,得出了影子银行的发展会干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设定的结论。袁增霆(2011)认为,影子银行在商业银行基础上进行的证券信用创造放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信用。李扬(2011)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虽然对货币存量不会产生显著影响,但其向社会提供了信用,从根本上削弱了货币当局的调控基础。周莉萍(2011)认为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商业银行,弱化了货币乘数论的基础,降低了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进行调控的效果。李波,伍戈(2011)通过研究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证明了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强于传统商业银行,这种信用创造功能给货币政策带来了挑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李扬(2013)认为,影子银行的发展降低数量型货币

政策工具的作用,货币政策应转向主要依靠价格型工具上。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影子银行计划书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研究 团队成员 课题成员:杨芳白杨范翰文张文东史晓霞王得成张宇涵 一、项目摘要 本文在对中外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影子银行产生的三种原因,即金融创新、监管套利及信息不对称,并就影子银行所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阐述,指明通过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与竞争,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紧密连接,并在极端条件上,风险将传染至商业银行,增大系统性风险。 同时,本文重点结合影子银行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实际,选取适当指标(总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股票、债券)来衡量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并通过实证分析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研究分析我国监管现状并指出监管不足,最终结合所得实证结论,创新性的提出监管建议,积极引导影子银行发展以促进经济增长;按风险划分影子银行投资标的物,明确各类标的资产的投资比例和限额;严格监管商业银行资金流向影子银行体系,时刻关注金融体系稳定性指标;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功能监管模式的建立;加快推进中小商业银行的筹建,尤其是民营银行的建立,以替代对非正规影子银行的需求。 二、项目的立项依据

(1)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化和金融技术的创新,全球金融业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我国,专业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系统中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和传统银行相对的,影子银行的概念产生了。 影子银行(shadowbank)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该概念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执行董事麦凯利(Paul McCulley)于2007年最先正式提出。影子银行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的迅速发展使其体系不断膨胀,改变了全球金融格局,自其诞生以来,就引起学术界和市场的广泛关注。影子银行被重视不仅来源于其对金融格局带来的变化,也来源于其风险为金融系统带来的不稳定因素。2008年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流动性风险和财务难题困扰着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很多巨型机构也濒临破产。在破产冲击下,连带市场股价暴跌并引致全球股市进一步下挫。同时,虚拟经济体的损失很快传导至各国实体经济,各国经济发展都受到了极大冲击,为应对危机、维护金融安全和市场稳定,各国纷纷出台金融援助计划和经济刺激方案,试图能转危为安。在这样的环境中,影子银行体系的过高杠杆率及过度创新为市场者所诟病,人们纷纷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就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各国监管机构也加快了对影子银行体系全面监管的步伐,我国在面对影子银行业务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则,对其风险进行控制。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金融学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 世界上较早从事竞争力研究的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 , 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IMD)。WEF和IIMD是从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研究竞争力的, 并于 20世纪 80年代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国家国际竞争力评估体系。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国内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对企业竞争力也展开了系统研究。其中以金碚(2003)的成果较有代表性。金碚指出: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而理论界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还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对其研究的学者们各存己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焦瑾璞(2001)指出,银行竞争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 朱新国和唐正科(2002)提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及银行家合理的运用银行内外资源,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市场营销,提供市场和客户所需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和客户,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能力。 张新宇(2004)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其充分利用包括外部环境在内的各种资源,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综合竞争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彭晓寒(2005)认为:(1)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重要性。其对企业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我国对外贸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2)我国金融业的自身改革与发展方向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必要性。(3)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形势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紧迫性。 二、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1.国内外对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对商业竞争力的评测主要有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设计的评价指标及其评测、标准普尔评价方法、《银行家》等杂志的银行排名。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风险分析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风险分析 第一章.前言 3月2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萨克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称,克里米亚局势可能 触发金融市场波动,此外,中国影子银行的危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萨克斯还呼吁加大投资驱动型经济的增长,认为靠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 在日前召开的人民银行2014年调查统计工作会议上,潘功胜提出,要加快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应对表外理财、资金信托、货币市场基金等创新型机构和业务的快速发展,要适时评估完善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 央行网站周四发布的公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央行今年将考虑针对迅速增长的影子银行体系建立一个监控和数据统计系统,以更好地体现这些领域的风险。潘功胜说,央行还将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如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 中国金融发展远不如欧美成熟,全面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风险因素对于提前避免引发危机还是十分有必要。 第二章.影子银行之发展现状 2.1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 “影子银行”最早产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所谓脱媒型信用危机,即存款机构的资金流失、信用收缩、盈利下降、银行倒闭等,而为了应对这种脱媒型信用危机,不仅政府大规模放松金融部门的各种管制,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一股金融创新浪潮,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组织及金融经营方式等层出不穷。但是“影子银行”的概念真正广泛传播开来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它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将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中,就像有传统银行的功能却没有实体结构的存在。 2007年8月,在美联储年度讨论会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执行董事保罗·麦克库雷(Paul McCulley)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概念,专指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相对应的金融机构,此后不久,他又将影子银行的范围扩大到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和信用衍生品两部分。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2008年将影子银行描述为通过财务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组成主要是投资银行、经纪商、私募股权、对冲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投资工具及非银行抵押贷款机构。纽约联储银行的经济学家Zoltan Pozsar 于2010年将影子银行界定为通过广泛的证券化与抵押融资技术工具,如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债责(CDOs)与回购协议(Repos)来调解信用的中介。影子银行在信用转换、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方面与商业银行类似。2011年4月12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表的《影子银行:内涵与外延》报告中,从广义角度定义了影子银行体系: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组织和信用中介业务,其期限与流动性转换,有缺陷的信用风险转移和杠杆化特征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或监管套利风险。 在中国,“影子银行”没有官方定义,业界普遍认为其是行使商业银行之功能,未受严格监管的机构,它阐述的并非是有多少单独机构,而是一种规避监管的功能。中国银监会发布2012年报,首次明确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银监会所监管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银监会高度关注影子银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防范银行体系外风险向体系内传导。 2.2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及利弊 据统计,银行新增信贷在社会总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从2002年的92%下降至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模式及业务形式演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63367147.html,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模式及业务形式演变 作者:秦冰怡 来源:《商情》2017年第26期 【摘要】影子银行作为近年来金融体系的重要变化,多数研究从宏观角度发现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负面效应。商业银行作为中国影子银行的核心主体,其资产负债结构近年来也出现较大变化,这与影子银行的发展模式息息相关。影子银行的业务具有隐蔽性且变化较快,随着政策变化迅速在调整。本文将梳理影子银行的发展演进历史过程,总结中国的影子银行发展模式及变化。 【关键词】影子银行理财产品同业业务资产负债结构货币政策 一、引言 近年来,影子银行在我国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创造了复杂的信贷投放渠道,改变了商业银行体系传统的信贷过程渠道,具有一定信贷扩张的作用。信贷创造货币的主要途径受到影响,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有效性产生了影响,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有效性面临了很大制约(杨云、蔡雯霞、汤克明)。可以看到,在影子银行影响下,传统信贷规模控制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已经降低了。 影子银行是通过信贷出表规避监管发展起来的,本文梳理了影子银行发展演进,总结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整理了影子银行发展的业务模式及阶段。 二、文献综述 信贷出表与中国影子银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影子银行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特征是用复杂体系复制传统银行信用中介功能(颜永嘉2014)。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定义影子银行体系时指出,广义的影子银行体系是指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机构和活动,狭义的影子银行体系是指通过期限和流动性转换、杠杆以及不完全的信用风险转移引起系统性风险的,和从事监管套利的信用机构和活动。 与美国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银行体系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起步较晚,以商业银行为核心,是具有“银行中心化“的特征(张明 2017)。由于影子银行本身的概念口径就不一样,业务模式复杂多样,从这个角度出发,影子银行的范围也将随着金融业务模式创新而改变。从业务形式的角度来看,巴曙松(2009)梳理了影子银行从窄到宽的四种口径,最窄口径包括了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两类。 因为是以银行为核心,我国影子银行具有很强的信贷出表特征,信贷出表是指变换表内科目形式,不在贷款项目里但进行贷款实质的业务活动。从规避监管角度来说,影子银行业务是通过各种业务方式实现信贷出表,规避了金融监管、进行监管套利的一种方式。我国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影子银行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影子银行(Shadow Bank)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执行董事麦卡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这一概念出现后,被广泛地引用和阐发。一,影子银行的含义 国际定义:广义地描述为“由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机构和业务构成的信用中介体系”,狭义的影子银行则是指“正规银行体系之外, 可能因期限/流动性转换、杠杆和有缺陷的信用转换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和存在监管套利等问题的机构和业务构成的信用中介体系”。国内定义:正规银行体系之外, 由具有流动性和信用转换功能, 存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监管套利可能的机构和业务构成的信用中介体系。其实,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一样,是一种信用中介(credit intermediation),其在经济体系中提供三种转化: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从而将全社会的借款人和融资人联系起来,但方式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机制,而是以与现代金融市场联系非常紧密的各种金融工具形式出现。影子银行概念的核心是:充当储蓄与投资之间的融资中介的职能,却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其一,说明其“银行”特性,其二,说明其“影子”特性,这一特性从表面上看是不能接受存款,更深层的含义则是不接受官方的监管,因此也无法享受官方的保护。 但是,由于对“信用中介”一词的内涵及口径不同,导致了狭义及广义的影子银行概念。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从事的是债权型融资而非股权型融资,所以,狭义上的影子银行指从事债权类业务的一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果将股权投资也算上的话,那么像PE、VC、投资基金等机构就将纳入广义的影子银行范畴。纽约大学的“末日教授”鲁宾就认为,影子银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与实践 1全球金融发展及趋势 1.1 全球金融格局 从最开始的“高利贷”开始,金融业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从朴素的实物(货币)借贷,逐步扩展为由多种要素组合而又相互作用的庞大系统,包括货币资金的筹集、分配、融通、运用及管理等。在此过程中,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和集中度日益提高,大型金融机构不断形成,导致金融权力逐渐集中。 这一权力集中的趋势不但反映在一锅部,同样反映于各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从16~17世纪荷兰的崛起,从18~19世纪英国金融帝国的建立,再到20世纪至今美国金融主导权力的形成,国际金融格局的历史演变表明,一国的金融力量在国际竞争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一国强大的金融力量将极支撑该国经济的发展,促使该国在国际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一国领先的经济实力将促进全球性金融资源向该国的集中,凸显该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二者互相促进,导致国际间金融资源的过度集中。 全球金融资源在少数发达国家的过度集中导致国际围的金融失衡——发达国家的金融产品过于丰富,金融市场急剧膨胀,虚拟经济大幅度脱离并超过尸体经济,累积巨大的系统风险,并把风险向全球围扩散。而不发达国家基本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本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差,有限的外汇资金无法在本国市场得到好的回报,只能回流美国购买美国国债或机构债券等金融资产,不但削弱了本国的金融资源、抑制了本国的金融需求,而且分担了发达国家的金融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非但没有改善这一状况,反而导致情况的恶化,加重全球经济失衡。200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格局有所变化,全球金融体系正经历着结构性变革。全球开始质疑美元的单一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当性,改变现有金融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呼声强烈。亚洲和新兴市场银行在全球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美国和欧盟的金融地位均有所下降,但其住到地位并非发生根本性动摇,其弊端也无从消除。

商业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 [1]陈晓莉,杨杨.汇率变动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金融 论坛,xx,(11):22-28 [2]陈建斌,龙翠红.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错配研究[J].当代经济 管理,xx,(5):99-104 [3]刘少波,贺庆春.货币错配下的央行行为选择:一个多重均 衡模型[J].财经研究,xx,(6):4-13 [4]陈建波.中国货币错配的非对称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xx,(8):19-21 [5]葛艳丽,刘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金融 经济,xx,(6):39-40 [6]贺庆春,宋健.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绎济研究,xx,(2):127-136 [7]陈守东,谷家奎.我国境内银行货币错配比较研究--基于人 民币汇率变化不确定性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xx,(9):1-11 [8]乔海曙,李远航.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货币错配影响因素研 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xx,(11):16-22 [9]谭本艳,周先平.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徵观效应--基于制造业 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 [10]陈晓莉.本币升值冲击与银行业危机:一个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xx,(7):36-95

[11]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月刊),1998,(6):33-42 [12]陈守东,谷家奎.中国货币错配程度综合度量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J].制度经济学研究,xx,C1):48-71 [13]唐伟霞,朱超.货币错配与净值损失:银行部门的经验证据[J].上海金融,xx,(8):40-45 参考文献二 [1]谷冰茹、刘春:《企业或有负债的分析与建议》,《中国市场》,xx年01期。 [2]连平:《21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xx年版。 [3]伍德里奇:《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年版。 [4]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xx年版。 [5]朱巧:《多元化经营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xx年。 [6]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xx年版。 [7]高铁梅:《经典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xx年版。

影子银行1

影子银行文献综述 摘要:我国对影子银行在业内人士里还未达成一致意见,所以目前并未有一个明析的定义,但一般都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者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机构。我国的影子银行与国外的银行有很大区别,并且我国的影子的银行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定义、特征、类型、发展现状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影子银行类型,影子银行特征,发展现状,风险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及特征 1.国外影子银行定义: 影子银行一词出现在2007年,有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MCCULLY提出的。MCCULLY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由杠杆度较高的非银行机构所组成的金融系统。Pozsar认为官方隐含提升的信用中介,官方间接提升的信用中介以及非官方提升的信用中介。专门从事影子信用中介活动的实体为影子银行。英格兰银行副总裁Paul Tucker在2010年提出影子银行是指“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体杠杆率等服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代替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工具、结构、企业、或者市场。”国内影子银行定义: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联合课题组。2012提出影子银行是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未收到巴塞尔或等同监管程度的实体与准实体。 2.主要特征 周小川、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合肥中支金融稳定处课题组等研究发现,中国影子银行总体呈现机构众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相对简单、杠杆化水平较低但发展较快的特征,其表现形式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有很大区别。首先是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较小,运作形式也较为简单。如资产证券化尚在试点进程中为全面展开,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没有开展,因此产品和工具的复杂程度远比美欧等国低。其次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杠杆率低,我国在杠杆率管理上非常谨慎,如商业银行不得为私募股权基金发放并购贷款。最后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源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主要体现在民间金融、非正规的资产证券化、私募投资等监管灰色地带。2011年8月20日,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在第五届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特征。从融资角度来看,中国影子银行大部分表现为信贷融资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概念进入公众视野,影子银行体 系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点和金融界的研究焦点。在分析此次金融危机时,金融界普遍认为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危机的导火索,影子银行体系的过度扩张和缺乏监管是造成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因此加强国际监管协作、改革金融监管框架、强化影子银行监管成为危机后全球各经济体的共同选择。本文以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和影响为研究核心,以国际视角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历程、在全球的规模和分布情况,构成影子银行的主要机构,以及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关联度,并重点分析了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潜在风险。以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为核心,着重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范围、规模、运行机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采用中美影子银行对比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及风险传导机制。 采用定性分析研究了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目标、中介目标、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并采用定量分析手段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金融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生产总值、贷款、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影子银行存在协整关系,影子银行规模对贷款余额有替代效应,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广义货币供应量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影子银行和金融脆弱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的滞后项对脆弱性有正向的作用,脆弱性的滞后项对影子银行有负向的作用,但抑制作用不明显。在此基础上,对比国际组织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改革,提出 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和促进金融稳定的相关建议。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提出全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影子银行的相关概念给予界定,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提出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介绍影子银行相关理论,从宏观角度分析金融危机的经济与金融根源,引入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理论,然后从微观角度研究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理论, 最后介绍了与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为相关的金融监管理论。第三章概述影子银行体系在全球的发展历程,结合金融环境的变化、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分析影子银行出现的原因。研究影子银行的规模、机构类型及在全球的分布状况,分析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影子银行的发展程度差异。重点研究美国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子银行的内在结构和业务流程。 第四章对中国影子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根据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类型和产品,

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文献综述

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文献综述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文献综述 自2001年11月,经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试点组建的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分别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全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纷纷改制,成立了农村商业银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原来的农村信用社通过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从而改制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立农村商业银行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农村金融资源,培育健康、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推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进行分析,学术界并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2]: 林毅夫(2000)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在一些农村地区观察到的信贷短缺可能是由于区域的不平衡,缺乏资金的横向流动、对机构农业信贷的总体限制以及非正式信贷市场发育不足造成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性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韩俊(2003)通过对农村金融体制分析,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应在于,一是彻底解决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管理水平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二是通过加强对金融中介的监管、放松利率管制等措施,创造一个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有利环境;三是重新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三农”、社区和中小企业。这些地区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辅助中小企业,客户的素质普遍偏低,经营产品的波动也比较大,不确定性比较大,具有它的特殊性。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银行界新生事物,学术界的研究并不充分,主要集中在发展道路和经营模式上。对其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陆建生(2004)提出了农村商业银行应该跨区域发展的观点。由于农商行自身经营地域范围较小,当地产业的单一化,使得农商行面临着较大的行业风险,只有通过跨区域经营,才能有效的分散风险。谈俊请(2006)对苏南多家农村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采用SWOT模型分析了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指出农信社改革并未彻底解决法人治理结构等问题。张丽云(2007)探索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分析其面临的各种困境,认为提高农商行核心竞争力是深化和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李晓建(2009)年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多数农村商业银行出现了市场定位不明晰的问题,逐渐减弱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在业务幵展方面也缺乏创新,不能有效的满足三农的金融需求,同时仍存在着产权改革不彻底等制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推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3]。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处于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地位,它一方面与宏观经济总量相关,另一方面联系着广大的微观经济主体。商业银行的性质使得其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抗风险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有了大幅加强,但是在风险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强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监管能力的研究。 二、关于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文献综述

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文献综述

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简要评述研究影子银行与金融发展、金融安全、金融监管关系的文献。主要以影子银行为本体对象,从其产生来源与存在性质入手,对于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安全方面的关系和之间的影响进行探究。文献表明,影子银行的存在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扩张过程中积聚了大量风险,如果一旦失控,将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然而其发展有优劣两方面的影响,我们该如何通过金融监管等方式来减少影子银行的风险,弱化其对于金融稳定性的不利冲击。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稳定性金融风险金融监管 前言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简称FSB)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1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提供融资、股权资本融资、金融组合产品、金融交易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金融行为。随着人们对于信贷的需求与日俱增,影子银行也相应地迅猛发展,并与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使得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银行体系的作用不断下降。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同时也在最后贷款人的保护伞之外,累积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也正是由于存在风险,这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本文的目的就是想简要评述研究影子银行与金融稳定等方面的理论文献。本文以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节简要评述影子银行的特点及风险,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第三节简要评述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第四节根据中国影子银行的状况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 1

一、银子银行的风险及特点 在理论界,影子银行被认为是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进而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因素。 他的负面因素有: 1、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匹配,即短期存款和长期贷款支持短期负债的长期贷 款现象日益突出。从个别银行公布的流动性差距指数来看,商业银行及时还款的负差额是巨大的。除了对银行系统的影响之外,影子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也严重打击了实体经济。影子银行体系最根本的问题是,一旦出现大面积的资本链断裂,它就无力承受波动和风险。结果将是更多的传染和恐慌,而且很容易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打击。 2、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事实上,监管机构已经意识到影子银行体系的危险。银监会 通过渠道和所谓的“创新”影子银行活动,高度重视各类金融管理。他们将继续坚持“成本对称”的原则,规范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与创新。消除影子银行的监管套利动机,防范风险从机制和源头传播。但影子银行也将在推动它的方面发挥作用。 3、监管存在多头监管和监管空白的现象。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在当地金融机构的监管 下;金融担保机构由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担保公司的典当行由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而私人贷款和在线贷款则无法跟进。这种情况不利于影子银行监管的协调。影子银行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创新的商业模式,随着次贷危机的逻辑演变,通胀压力上升。美国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抵押贷款违约开始出现,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基础,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影子银行体系开始动摇。 具体到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政策风险 影子银行在监管范围之外扩大了社会信用创造的范围,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对政府的产业政策产生了负面影响。1.影子银行信贷还没有纳入货币供应量的统计监测。它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文献综述

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研究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开题日期 要求:一、说明材料来源情况;二、对课题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等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并作出简要评述;三、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阐述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四、字数要求2000字以上。

文献综述正文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研究商业银行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核心载体,而中间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运作中也愈加体现其重要性。对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研究,国内外大量学者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其中很多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一定的参考意义。笔者参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认为前辈们主要从模式、发展方向、对策、合作竞争等几个方面来研究,并主要以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作此综述,为后期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国外研究现状 以美国、西欧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因为二战后社会稳定,资本主义工商业一度繁荣而在上个世纪60年代起就催生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而相关研究包括了中间业务的提倡与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与否和对普通劳动者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宏观经济学的创造者John Maynard Keynes比较赞赏商业银行推进中间业务,但也对其过多的收费表示过担心。随着西方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运作的进一步成熟,学者们对其研究的主题开始转移到业务的创新、问题的发现和对策上。 Li Yiqi(2007)认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并通过服务收费,从利差的方向调整收入结构,以非利息收入手段实现收入的持续增长能让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并以为如果中间业务服务费比例较低,应该进一步有效去变革,要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上全面侧重于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提高他们的定价水平。 Wei Peng(2008)简要分析了十家上市商业银行2006-2007年在中间业务上的收入情况,发现在服务费及佣金的基础上,主要采取代理,金融交易,银行卡,信托及其他受托业务为对象,并比较它们的分量,进一步阐述了上市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概况。 2国内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的银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不能参与中间业务的开展,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有所改观。随着金融学的兴盛,国内许多学者都参与了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相关研究,其主题内容涉及到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转型、前景分析、风险规避、与国外银行的比较等几个方面。 王楠(2009)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开展上受到金融创新、收费、产品、风险、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可以从其发展现状出发,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的SWOT分析,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拓展中间业务时宜采用SO战略和WO战略。 孙喜禄,陈豪(2009)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缺点是收入比重低,品种少,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收费不合理。因此在后期的开展上必须尽快提高认识,完善组织管理,强化产品开发,实施有效市场营销,优化服务手段,调整收费标准,完善保障体系,严防经营风险。 侯尧文(2009)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规模、技术服务手段、经营管理理念等的比较,找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差距,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刘艳,王雅芳(2013)认为金融业的监管及金融业的激烈竞争致使传统的银行业务已经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对利润的追求,中间业务成为规避监管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未来将会出现爆发式增长。然而发展与风险并存,文章通过分析中间业务在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并以各种风险类型作为主线进行研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旨在有针对性地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议。 岳丽雅(2013)认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概念上可以分为广义上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而我国的银行中间业务与广义上的表述基本相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投资成本低,风险较小,收益颇高。文章首先讲述了中间业务的形成以及业务种类,

最新论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对经济的影响

论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对经济的影响 1.我国影子银行的含义与分类 1.1 我国影子银行的含义。 早在20 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就出现了影子银行的萌芽,2 0 07 年美国第一次提出影子银行,并得到了全球的广泛认可。影子银行不是传统的商业银行,但是却有着与商业银行类似的职能。目前各界对于影子银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准确定义。由于我国的影子银行起步较晚, 发展水平较低,使得我国影子银行的定义与外国影子银行的定义有所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是在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定义的。我国的影子银行是指具有和传统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核心业务, 且处于传统银行业务以外的, 受到金融监管较少的金融机构或者金融业务。 1.2 我国影子银行的分类。 我国的影子银行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传统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的影子银行业务, 主要包括部分银行的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业务和票据相关业务。第二类是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 比如金融租赁公司、担保公司和信托公司。第三类是民间的影子银行业务, 具体包括民间借贷、ZP P 业务和小额信贷等。 2.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 我国的金融结构导致了我国具有特色的影子银行的产生。我国经济的转型势必要求配套的金融结构的转变,但是我国对金融结构的改革远远落后于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这就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银行体系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数量逐步增加,同时我国非银行类的

金融机构也快速发展,这就使得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十分激烈。面对激烈的竞争,各家银行纷纷进行业务创新。银行开始推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业务和票据相关业务等,银行的业务创新使银行体系内部产生了影子银行。 第二,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多,金融需求迅速扩张,对金融结构从质量和数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严格的准入制度更导致金融市场无法得到发展。银行严格的信审制度致使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这样我国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不均衡给影子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为了应对激励的行业竞争一些金融机构开始逐步向混业经营的方向发展,而我国的金融监督体制依旧采取分业监管的形式。这就造成一部分业务受到多重监管,而另一部分业务没有机构进行监管。不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3.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也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尚没有形成系统、整体的体系, 也缺少高度证券化的金融产品。我国的小额信贷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或多或少的存在影子银行业务。我国具体的影子银行业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委托货款。 委托人将合法的资金委托给银行等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将资金发放出去, 监督贷款人的使用并帮助委托人收回资金的贷款业务即委托贷款。因为企业之间的借贷是不被我国的法律所允许的,为了让企业可以自主地调节资金的余缺,政府允许企业通过银行等第三方金融机构来进行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研究

注:本文是中国社科院重大调研课题《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研究》中期报告的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完成,引用请注明出处。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2013年4月22日 一、总论 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相比,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达国家影子银行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由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导;以证券化活动为核心;具有较高的杠杆率;主要依赖批发手段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而当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为:由商业银行主导;影子银行产品一般不涉及证券化,仅有少数银信合作产品具有证券化特征;杠杆率较低;主要依赖零售渠道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零售客户为主体。不过,中外影子银行也具有如下共同点:均具备期限转换与流动性转换功能;均流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均不享受存款保险公司保护与央行贴现窗口支持。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自2010年起迅速扩张,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如果采用最窄口径,即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只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则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到GDP的29%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到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兴起主要来自融资方、投资方以及投融资中介三方面的旺盛需求。从影子银行融资方来看,源自宏观调控方向转变背景下重点调控行业(房地产与地方投融资平台)与中小企业的旺盛融资需求;从影子银行产品投资方来看,源自金融抑制环境下居民部门的旺盛投资需求;从投融资中介来看,源自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贷存比、资本充足率与贷款限额等监管指标的行为。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合理性。这一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第一,这是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抑制环境下自发实施的金融创新,既扩展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边界,又缓解了金融抑制的程度,有助于提高储蓄投资转化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第二,为各种类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缓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宏观调控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冲击。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潜在风险。主要风险包括:一是期限错配(资产期限结构长、负债期限结构短)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而流行的资金池—资产池理财业务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风险;二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作为影子银行基础资产的各种债权的实际回报率难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文献综述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文献综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影子银行概念的内涵方面:2008年时任纽约联储行长盖特纳认为影子银行即是“平行银行系统”,是一种存在于传统银行体系外的“非银行运营”融资安排。Zoltan Pozsar(2010)指出影子银行的本质是通过大量的证券化与抵押融资技术,为没有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的公共部门进行信用担保的中介。2010年美联储纽约分行将其定义为未进入中央银行再贴现窗口的并执行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的金融中介。Richard Comotto(2011) 将其定义为商业银行或者银行自有部门通过非金融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交互融资的一条产业链。Adam Ashcraft(2010)指出,影子银行系统是由金融中介链条相互连接成的信贷网络。 在影子银行的外延方面:2010年美联储纽约分行指出影子银行包含未进入中央银行再贴现窗口的并执行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的金融中介。2011年FSB把以下机构或活动纳入影子银行的范畴。(一)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机构:货币市场基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部分投资银行,部分对冲基金,资产类票据通道,结

构性投资载体,金融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贷款公司政府支持的金融平台(如美国的“房利美、房地美”)等。(二)影子银行产品和活动:商业票据,资产类票据,回购协议,证券租赁,信用类衍生品,资产证券化,一些监管套利活动等。2012年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证券化工具、ABCP 管道、货币市场基金、回购协议、投资银行以及住房抵押贷款机构。 在影子银行监管方面:Gary Gorton以及Andrew Metrick(2010)特别指出了美国对于影子银行,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证券化以及回购协议业务方面的监管缺失,他们建议将回购协议纳入牌照管理的范畴,同时缩小回购协议中抵押品的范围。Gennaioli,Shleifer(2011) 以样本企业为例,设计了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影子银行监管模型。为了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他们通过计算分析得出样本企业的影子银行总规模不得超过按照监管模型计算出的偿付能力。 在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方面:研究了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探讨影子银行对货币供给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不同的意见。Gorton and Metrick(2009)以回购市场为例,研究了回购协议的运行方式,演示了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操作手法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操作手法 既然中国式影子银行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内,下面我们从微观角度探讨“体系内影子”的操作手法。一方面通过会计分录表现为市场人士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也为监管层提示关注重点。具体来讲,“体系内影子”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模式:>>更多最新相关资讯请点击合时代进行浏览… 银信合作模式 银信合作方式大体包括两种:一是银行在不受规模限制的条件下以自有资金方式运作;二是在规模受限情况下以中介方式运作。 在自有资金运作模式下,银行和信托公司共同选定放贷企业,由信托公司成立信托受益权计划,银行购买信托受益权,信托公司将信托资金发放给企业。在银行的会计科目中,现金及准备金存款科目减少,应收款类投资增加;在原来对企业直接放款模式下,同样现金及准备金存款科目减少,贷款及垫款科目增加。两种方式相比,资产负债表规模未发生改变,内部结构变化。对银行而言,贷存比指标因分子贷款的减少而下降,同时由于投资类项下风险资产权重降低,资本占用减少,达到资本缓释目的。 在信贷规模已经受限的情况下,银行和信托公司的合作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信托公司发起信托受益权计划,银行利用自身的渠道销售理财产品。就这一步而言,银行可要求信托公司的信托资金在本行清算,银行的会计分录中同业借款和现金及准备金两个科目同时增加;第二步银行购买信托计划,现金及准备金科目减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增加,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结构变化。在银行直接对企业放贷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现为储蓄存款和贷款两个科目同时增加;而通过信托媒介后,银行资产负债表表现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同业借款的同时增加;两种方式都可以使得资产负债表扩张,但结构明显不同,在后一种方式下,贷款项并不增加,贷存比得到控制,资本占用也相应减少。 由于银信合作产品的投资标的多样,投资方式灵活,它已成为银行实现信贷出表的重要工具。尽管监管层收紧银信合作,但银行依然可以通过结构变换,在表内进行资金腾挪,巧将贷款转化为投资。 2012年上市银行中报有9家银行投资了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共涉规模达2932亿元。其中,光大银行1052亿元,兴业银行818亿元,浦发银行375亿元,平安银行366亿元,南京银行170亿元,民生银行63亿元,北京银行44亿元,宁波银行25亿元,华夏银行20亿元。在这2932亿元资产中,光大银行的1052亿元列于“其他资产”下的“代理理财资产”;兴业银行的2.69亿元和142.55亿元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下的“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其余理财产品均位于“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在“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各银行所起名目不尽相同,分别为“理财产品”、“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信托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144155 银行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很久以来公司治理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其特殊性越来越显著,尤其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人们更深刻认识到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及公司治理的重要性。1999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加强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使得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一、一般公司治理理论简述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委托代理理论。自Berle and Means于1932年提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观点后,公司治理问题一直被界定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Fama and Jesen,1983),由于20世纪70-80年代公司治理研究主要集中于以分散的所有权结构为特征的美国公司,故80年

代以前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是以委托代理理论为代表,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护股东的利益,确保股东的投资能得到回报。二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起,公司治理研究逐步扩展到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公司中所有权结构较为集中,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该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销商以及所在社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和规定他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因此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和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及其特殊的治理问题 最初,人们假设银行中所有者与管理者的行为与代理理论中的一般企业是一样的,但是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金融中介机构具有与普通股份制公司不同的性质,这些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和治理机制也不同于普通的公司。Macey and O’Hara(2003)主要从银行特殊的高负债经营的资本结构出发进行研究,他们认为由于银行的自有资金仅占到10%以下的比例,使得银行的所有者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