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咬文嚼字》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2010年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

成为新闻媒体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

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奂”的意思是众多。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2、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3、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

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4、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词频频见

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5、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6、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书”(书)或“画”

(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

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7、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

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8、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普遍认为它描

写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并非实写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9、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字“〇”。这一差

错在2010年出现频率较高。

10、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每时每刻”使用。语言文字

专家指出,“无时无刻”必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

《咬文嚼字》公布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新华网上海12月24日专电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4日公布了2009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

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

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

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所谓“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

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位”不是一个普通的量词,它含有敬重意味。但有些媒体却用其表达“一位罪犯”或“一位贪官”。“位”也不应用于自称。

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常被写成“貂婵”。汉代,人们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

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普遍被误认为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名言。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

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

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网络中最容易混淆的字依旧是:“帖”和“贴”。帖,音tiě,是写有文字的纸片,名词。贴,音tiē,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动词。

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这个词经常被误写为“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

《咬文嚼字》公布2008年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欢迎全球来宾。然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却将lè误读成了yuè。2008年,这是国人在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

社会热词中容易出错的是“三聚氰胺”。今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让生僻词汇“三聚氰胺”迅速家喻户晓。“氰胺”应读qíng’àn,但国人普遍将其误读为qīng’ān。

今年高考,许多中学生使用“震憾”一词形容汶川大地震,正确用词应该是“震撼”。“撼”为手旁,意思是以手摇物。“憾”为心旁,意思是心有缺失。两者形近而义殊。

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2008年末全球性金融危机来势汹汹,“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等标题频频出现于报纸、网络上,其实这里的“狙击”应写为“阻击”。“狙击”是进攻性的偷袭,“阻击”才是防御性的阵地战。

旅游景点爱用繁体字书写名人故居的说明牌,却往往将“故里”误写为“故裏”。“里”字本有其字,和“裏外”的“裏”不相干。

社会机构称谓中,“非营利机构”常被误写为“非盈利机构”。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如“期间,我参加了一次考试”。“期间”不能单独放在句首使用,应该写成“其间”。

出版物上容易混淆的成语是:“望其项背”,和“望尘莫及”。前者表示差距不大,后者表示相差悬殊。一些著名作家的笔下,竟然也会出现“只能望其项背”这样的病句。

财经术语中,“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有时会被新闻媒体混为一谈。前者是指银行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近年来《红楼梦》被影视剧屡屡翻拍,“红学”登上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但红学研究

中的索隐派,一再被讲坛学者们误称为“索引派”。“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而“索引”专指图书检索。两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200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家父”、“无间道”、“戴上紧箍咒”、“九洲”、“娈童”、“海上升明月”、“碳烧咖啡”、“吋”、“权力”/“权利”、“唇枪舌战”

比如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这个差错最典型的案例是朱军在《艺术人生》中的那次主持节目出错,其实许多文化名人的文章中也经常犯同样的错误。随着电影《无间道》迅速走红的佛教词语“无间道”。现在诸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的用法比比皆是。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来,“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报章上常见的搭配错误还有:“戴上紧箍咒”。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另外,地名中特别容易混淆的字:州/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洲”来加以区别。“九州”为中国的代称。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比如:娈童。“娈童”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女性玩弄的美少年,其实“娈”是形容词,指“美好的样子”,而在“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等新闻中,“娈”字一律被误解为了“侵犯、猥亵”等动词含义。还有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

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还有,权力/权利;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剑”误为“唇枪舌战”。

《咬文嚼字》公布2006年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

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

“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

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

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

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

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

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咬文嚼字》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100例

1.哀(唉)声叹气

2.按(安)装

3.金壁(碧)辉煌

4.针贬(砭)

5.惨(残)忍

6.璀灿(璨)

7.检察(查)作业 8.为人所不耻(齿) 9.一愁(筹)莫展

10.精萃(粹) 11.看的(得)上眼 12.提心掉(吊)胆

13.迭(跌)宕起伏 14.重迭(叠) 15.渡(度)假村

16.防犯(范) 17.防(妨)碍 18.入不付(敷)出

19.扶(抚)慰 20.一幅(副)对联 21.重蹈复(覆)辙

22.竹杆(竿) 23.卑恭(躬)屈膝 24.鬼斧神功(工)

25.勾(沟)通信息 26.悬梁刺骨(股) 27.全神灌(贯)注

28.贵(桂)冠 29.貌和(合)神离 30.迫不急(及)待

31.挖墙角(脚) 32.不径(胫)而走 33.巨(剧)烈

34.中恳(肯) 35.馈(匮)乏 36.兰(蓝)天

37.泛烂(滥)成灾 38.发楞(愣) 39.变本加利(厉)

40.再接再励(厉) 41.鼎立(力)相助 42.权利(力)斗争

43.厉(利)害关系 44.姐妹俩(两)个 45.了(瞭)望

46.假期邻(临)近 47.另(零)乱 48.年令(龄)

49.罗(啰)唆 50.蛛丝蚂(马)迹 51.揭开迷(谜)底

52.神密(秘) 53.观摹(摩) 54.磨(摩)肩接踵

55.买那(哪)个好呢 56.批(披)露 57.水蒸汽(气)

58.欠(歉)收 59.亲(青)睐 60.一肚子委曲(屈)

61.鸦鹊(雀)无声 62.冰雪熔(融)化 63.水乳交溶(融)

64.垂头伤(丧)气 65.善(擅)自处理 66.伸(申)请

67.出身(生)在晚上 68.寻物启示(事) 69.受(授)予奖状

70.金榜提(题)名 71.品位(味)老师的话 72.情况相象(像)

73.肖(萧)条 74.歪风斜(邪)气 75.模形(型)

76.反醒(省) 77.生活必须(需)品 78.弦(旋)律

79.眩(炫)耀 80.报仇血(雪)恨 81.循(徇)私舞弊

82.天崖(涯)海角 83.沿(延)伸 84.流光异(溢)彩

85.心心相映(印) 86.反应(映)意见 87.生死悠(攸)关

88.记忆尤(犹)新 89.怨天忧(尤)人 90.始终不逾(渝)

91.世外桃园(源) 92.渊(源)远流长 93.震(振)奋人心

94.截止(至)年底 95.因地治(制)宜 96.置(质)疑的勇气

97.德高望众(重) 98.九洲(州)大地 99.化妆(装)成乞丐

100.乘座(坐)火车

《咬文嚼字》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

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杂志社 (2009年12月20日) 一、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指祖先世代居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 二、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如:“三位罪犯落入法网”“我是一位歌手”。作为量词,“位”是含有敬重意味的,不应用于“罪犯”等不应受到敬重的人,也不应用于自称。 三、媒体中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如:“他首当其冲坚持上一线工作”“大地让人首当其冲想到的是母亲”。这类说法不仅出现在广播电视中,也出现在报刊图书里。所谓“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首先”。 四、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其实“己丑年”里的“丑”本有其字,它是地支的第二位,和繁体字“醜陋”的“醜”无关。 五、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居住。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它们和“故里”不是一回事。

六、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如:“貂婵是所谓的四大美女之 一”。《三国演义》中貂蝉出现在汉代,当时人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婵”可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但人名“貂蝉”是不能写成“貂婵”的。 七、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不少人误以为此菜出自宫廷,其烹饪方式是爆炒,因而得名“宫爆”。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据说,丁宝桢的家厨擅长花生炒鸡丁,后来这道菜由丁府传到民间,因此得名“宫保鸡丁”。 八、网络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帖”和“贴”。网上的“发帖子”“读帖子”经常误为“发贴子”“读贴子”。帖,音tiě,核心含义是写有文字的纸片,是名 词。贴,音tiē,核心含义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是动词。网上的“帖子”,虽非纸质,但其以简短的文字记录、传递信息的特点,与传统的“帖子”相同,是不能写成“贴子”的。 九、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同毛泽东的交谈中,他说到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跳出“兴亡周期律”的支配。“兴亡周期律”这一概念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直至今天。但长期以来,媒体宣传中都将“兴亡周期律”误为 “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不是两个数值的比率。 十、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媒体在引用这段话时,常说成是唐代名臣魏征所言。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他的意思是善于进谏的魏征去世,使自己少了一面镜子。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一定要注意哦!!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一定要注意 哦!! 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希望各位同学在练习和考试中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

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 性质或状态。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发布时间: 2008-3-10 10:16:00 来源:抚州日报·通讯 一、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二、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无间道。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三、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戴上紧箍咒。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四、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五、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娈童。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六、媒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权力/权利。如:“业主的合法权力应该得到保障”,“政府干涉经济生活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在这两个例子中,“权力”应为“权利”,“权利”应为“权力”。“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七、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战。如:“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谁也没说服谁。”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八、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九、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在涉及计量单位时,首先要考虑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因故做不到这一点时,必须保证用字规范。 十、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是:“海上升明月”。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咬文嚼字2006-2012年度十大常见错别字(完整版)

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咬文嚼字》就是一座语文生活的监测站,时刻关注社会语文状况。在重点追踪、专家审读和来稿统计的基础上,《咬文嚼字》于2007年1月16日向社会公布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六、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如:“招聘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启事”义为公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文体无关。 七、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如:“哈蜜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密而得名。 八、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如:“王伟(先生)收”“王伟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信封上的称谓和“收”字并非注释。

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在谈论新闻事件时,经常用到“发酵”一词,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韩日岛争连续发酵”。“发酵”的“酵”往往误读成xiào。“发酵”本指复杂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 比喻事物受外力影响发生某种变化。“酵”字历史上有两读:jiào和xiào。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酵”字统读为jiào,不再读xiào。 二、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上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误“潟”为“泻”是媒体的一个习惯性错误。去年日本大地震时,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误为“新泻”;今年又把“潟湖”误为“泻湖”。“潟”音xì,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堵阻泻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围成的水域。我国黄岩岛的潟湖,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三、在报道诺贝尔文学奖时,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蒜薹,大蒜的薹,嫩的称蒜苗,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四、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皇后”的“后”常被误成“前後”的“後”。这一差错,在以往的书法作品和商品广告中多次出现。今年某书画研究机构的书法家,将装裱好的写有“影後”二字的立轴现场送给台湾影星归亚蕾,又一次犯了“后”“後”不分的错误。由于这一场面曾由电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后”字本已有之,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两码事。 五、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某些媒体很不得体地把周克华称作“爆头哥”。“哥”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爆头哥”便是一例。恶魔周克华在作案时近距离对着被害人的头部开枪,这是一种疯狂、残忍的举动。称周克华为“爆头哥”,无异是化残忍为一笑。 六、在微博语文中,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差错是:女子自称“贱内”。2012年7月,台湾某艺人陪同丈夫赴云南捐赠“希望厨房”,并发布一条微博,说:“老公的餐饮服务业能往这样美好的方向发展,贱内与有荣焉!”网友一时议论纷纷。“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用于对人称说自己的妻子。一个现代时尚女性用它来自称,显然是说错了。 七、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囹圄”一词常被误为“囫囵”。这和两个词的词形相近有关。比如,今年某影星在一份因儿子吸毒而代其道歉的网络声明中说儿子“目前又身陷囫囵,暂不能对公众有一个交代”,又一次搞错了这两个词。“囹圄”读作línɡyǔ,意思是监狱。一个人被关押在监狱,就叫“身陷囹圄”。“囫囵”读作húlún,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如“囫囵吞枣”。 八、在交通安全新闻报道中,“酒驾”“醉驾”纠缠不清。从2011年醉驾入刑开始,媒体上有这方面的报道,往往张冠李戴。2012年10月,某知名演员在上海街头酒驾被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不少媒体在报道时,都把“酒驾”误说成“醉驾”。“酒驾”是酒后驾驶,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驾”是醉酒驾驶,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九、在谈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时,网络上常常把“兄弟阋于墙”误成“兄弟隙于墙”。2012年,针对日本图谋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的挑衅,中国大陆与台湾都坚决地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网民们在谈论这一时事热点时,喜欢引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来说明当下的情势,但不少人不会写“阋”字,有人误成“隙”,还有人误成“嬉”。这句古语出自《诗经》,大意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阋”音xì,义为争吵,不能写成“间隙”的“隙”或“嬉戏”的“嬉”。 十、在使用汉字数字时,“零”和“〇”常被弄混。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一个数字用作计量时,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我国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状况令人忧虑 (转)

我国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状况令人忧虑 (转) 教改教案 1114 0728 我国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状况令人忧虑 (记者孙丽萍):“粉丝”变成了“粉头”;杭州古街上卖起了“仁(虾仁)肉包子”;天津某高楼曾取名为“塔玛地(他妈的)”;“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成为风行一时的流行语;对联不分平仄,甚至搞不清上下联差别;成语被新闻媒体和广告商随意篡改,只求标新立异……在中国,汉语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危机,语言文字的使用陷入混乱。 著名作家王蒙近日撰文呼吁,当下我国的语文使用处于无序状态,已经成为影响一代中国人文化素质的大事。 不规范用语导致语文水准下降 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的选择》中,毛泽东面对严峻的形势说道:“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谁料想,电视上显示出一行字幕:“脸谱老爷,一翻三仪式……”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作家王蒙指出,这样的错别字,常常大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包括向境外播出的节目。“我们正大张旗鼓地宣传弘扬传统文化,然而,语言文字的一些状况令人担忧,值得引起重视。请爱护我们的语言文字!” 王蒙举例说,各种对联,包括刊载在媒体上的与贴在门上的,都只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句话”,既不讲平仄,不分虚字实字,又不讲比较衬托,硬写在那里了。这是对中文的不尊重。看到这样的对联,有时真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一些电视小品中的幽默语言由于流传面广,又缺少及时的引导、纠正,被误认为是正确的语法。如“相当地”一词,已被许多青少年学生当成同类副词中的最高级。流毒更远、影响更大的是一些媒体和广告商随意“玩弄”文字游戏,已经严重影响到下一代人的语文水准。例如,受到广告影响,有些孩子竟然将“刻不容缓”这句成语,写成“咳”不容缓! 文坛名家也大量出错 上海著名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每年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给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洗个澡”,影响很大。杂志主编郝铭鉴认为,当下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体来说呈现“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四大危机。 由于草率,一些文坛名家笔下也大量出错。有人将“风马牛不相及”的“风马牛”解释为三个不同的对象;有人将“不能望其项背”说成“只能望其项背”;有人将“庄子何许人”硬说成“庄子何其人”;有的把成语“举案齐眉”解释成“举着桌子向对方致敬”,甚至把“碧落黄泉”理解成“一块碧玉掉进黄泉”…… 为什么名作家、名人在语言使用上屡屡贻笑大方?郝铭鉴说,许多差错只要查查字典或者请教别人就可以避免,但由于不少人对语言缺少一种敬畏感,使对语言文字的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名人犯错,会对全社会的语言使用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而汉语粗俗之风弥漫于网络空间,更是形成了一种“语言公害”。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整理)教学设计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整理)教学设计 Ten major Chinese errors in 2020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整理)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咬文嚼字指在词句上斟酌推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研究。本教案根据对中文“咬文嚼字“的深入研究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20xx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杂志社 说明 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咬文嚼字》就是一座语文生活的监测站,时刻关注社会语文状况。在重点追踪、专家审读和来稿统计的基础上,《咬文嚼字》于20xx年1月16日向社会公布20xx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威力就象一颗原子弹一样。”“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 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 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 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 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 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六、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如:“招聘 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启事”义为公 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 文体无关。 七、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如:“哈蜜瓜是甜 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 密而得名。 八、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如:“王伟 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收”字并非注释。 九、容易张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如:“孔子

十大语文错误练习(2016年版本含答案)

《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语文差错 1.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完成一系列载人飞行任务后,顺利返航着陆。 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是迄今为止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注音:)人飞行。 据《临安府志》记载(注音:),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中发现巨龙。 请选择合适的词组填空: 2.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简称SDR)的() 货币。A、一篮子 B、一揽子 2008年中国政府为了应对经融危机,制定了()计划。A、一篮子 B、一揽子 3.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他当选第58()美国总统,也是第45 ()美国总统。 A、任 B、届 我们是常外2016()新生,我们也将是常外2019()毕业生。A、级 B、届 4.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脱欧公投”,其结果是英国脱离了()。 A、欧洲 B、欧盟 5.2016年10月中旬,在韩国总统朴槿惠被曝出亲信干政丑闻后,朴槿惠执政团队() A、举足无措 B、手足无措 6.2016年11月26日,冯小刚()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获“金马奖”的最佳导 演奖。 A、凭藉 B、凭借 7.2016年8月31日,相声演员郭德纲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了所谓《德云社家谱》, 全用繁体字书写。郭德纲还专门附了一张简体版,内容为:“另有曾用云字艺名者二人,欺天灭祖悖逆人伦,逢难变节卖师求荣,恶言构陷意狠心毒,似此寡廉鲜耻令人发指,为警效尤,夺回艺名逐出师门。”原文中发的繁体字应写为:() A、髮(fà,毛发) B、發(fā,发展) 8.2016年11月17日,林丹发微博就出轨一事向家人道歉,他说:“()一个男 人……”A、做为 B、作为 9.香港明星黄宗泽今年当选了某时尚杂志评选的“新()”。A、绅仕 B、绅士 10.()是北方的一种传统点心,采用黄米、红豆等材料制作而成。A、粘豆包 B、 黏豆包 阅读支持:

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

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 资料荟萃 02-02 0635 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昨公布“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被几亿国人念错的“甄嬛”的“嬛”字(应读xuān) 自2006年以来,《咬文嚼字》编辑部都会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纠正国人在当年常犯的“语文差错”,也从一个角度回顾当年的热点事件。昨天,《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包含了常读错的字“酵”,也有媒体常会搞混的“酒驾”和“醉驾”,还有明星们经常犯的错,比如大S误用的“贱内”等。被几亿国人念错的“甄嬛”的“嬛”字(应读xuān),因其日常实用性不高最终躲过了“十大”榜单,《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开玩笑说,“人家还要拍第二季,就不泼冷水了。” 一堂“语文公开课”

在郝铭鉴看来,每年评选“十大语文差错”就是给全民上一堂语文公开课,看看哪些字用错了、念错了。对于造成各类“语文差错”层出不穷的原因,在《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看来,这跟现代人的语言态度有关,“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很多人的语言态度粗俗,音不准、形不辨、意不究、典不检;对待语言,很多人觉得趣味至上;传统文化缺失;以及规范意识淡泊。”今年的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 一、在谈论新闻事件时,经常用到“发酵”一词,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发酵”的“酵”往往误读成xiào。郝铭鉴昨天介绍说,自1985年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后,“酵”字统读为jiào,不再读xiào。但几十年来,该字一再被念错。 二、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去年日本大地震时,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误为“新泻”;今年又把“潟湖”误为“泻湖”。“潟”音xì,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堵阻泻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围成的水域。黄岩岛的潟湖,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三、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四、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皇后”的“后”常被误成“前後”的“後”。这一差错,在以往的书法作品和商品广告中多次出现。今年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赵清海将写有“影後”二字的立轴现场送给影星归亚蕾,由于这一场面曾由电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

咬文嚼字公布的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的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2006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2) 《咬文嚼字》公布2008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3) 《咬文嚼字》公布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4) 《咬文嚼字》公布2010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5) 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6)

《咬文嚼字》公布2006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2.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 3.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 4.“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 5.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6.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 7.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 8.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 9.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10.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1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经常用错的称谓词:家父。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2.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无间道。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3.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戴上紧箍咒。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中,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4.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州/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5.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娈童。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6.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权力/权利。“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7.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唇枪舌战。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8.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牛排”,等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9.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 10.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海上升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语文差错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自2006年始公布每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06年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分别是: 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 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 “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 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发。如:‘美容美发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发’也不能写作‘美发’。‘发’音fā,是‘出发’的‘发’;‘发’音fà,是‘头发’的‘发’。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 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 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 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咬文嚼字》编辑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十大差错出现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而且经过多次纠正仍然反复出现,堪称社会语文运用中的顽疾。” 另据《咬文嚼字》编辑部宣布,其主办的“请给荧屏亮分”活动为时一年,16日在上海落幕。10万多名观众积极参与,找出2万多条差错。与图书、杂志、报纸相比,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电视是最差的,差错率最高。 这次被检查的有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重庆卫视、东方卫视、安徽卫视、广东卫视、黑龙江卫视、湖南卫视、山东卫视、四川卫视、云南卫视、浙江卫视等12家电视台。 主办方将一家电视台一个月的节目,全部录像刻盘,对读者指认的差错,皆复看原节目,进行核实,随后聘请语文专家进行核定,最后选择主要的差错反馈给相关电视台。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1)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 2006年以来,《咬文嚼字》编辑部都会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纠正国人在当年常犯的“语文差错”,也从一个角度回顾当年的热点事件。日前,《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对于各类“语文差错”层出不穷的原因,《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认为跟现代人的语言态度有关,“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很多人的语言态度粗俗,音不准、形不辨、意不究、典不检;对待语言,很多人觉得趣味至上;传统文化缺失;以及规范意识淡泊。” “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 一、在谈论新闻事件时,经常用到“发酵”一词,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 “发酵”的“酵”往往误读成xiào。郝铭鉴昨天介绍说,自1985年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后,“酵”字统读为jiào,不再读xiào。但几十年来,该字一再被念错。 二、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 去年日本大地震时,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误为“新泻”;今年又把“潟湖”误为“泻湖”。“潟”音xì,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堵阻泻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围成的水域。黄岩岛的潟湖,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泻”的繁体字“泻”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三、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

“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四、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皇后”的“后”常被误成“前後”的“後”。 这一差错,在以往的书法作品和商品广告中多次出现。今年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赵清海将写有“影後”二字的立轴现场送给影星归亚蕾,由于这一场面曾由电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 五、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某些媒体很不得体地把周克华称作“爆头哥”。 “哥”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原本含有亲热调侃的味道,眼下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爆头哥”便是一例。恶魔周克华在作案时近距离对着被害人的头部开枪,这是一种疯狂、残忍的举动。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有媒体就将其称为“爆头哥”,化残忍为一笑,显得很不得体。 六、女明星错用“贱内”。 2012年7月,大S发布一条微博说:“老公的餐饮服务业能往这样美好的方向发展,贱内与有荣焉!”网友一时议论纷纷。“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是男人对别人称说自己的妻子,大S显然错了。犯类似错误的还有主持人朱军的“家父”一例,2007年他曾在节目中对嘉宾毛新宇说:“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而“家父”应是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辞。 七、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囹圄”一词常被误为“囫囵”。

《咬文嚼字》发布2018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发布2018十大语文差错 一、重庆公交车坠江报道中的读音错误:“口角”的“角”误读为jio 2018年10月,重庆万州发生公交车坠江重大交通事故,经后续调查发现,该事故是乘客与司机发生口角与肢体冲突所致。某些媒体播报这则新闻时,将“口角”的“角”读为jio。 “角”是个多音字,有jio、jué两个读音。读jio时,指牛羊等动物头顶上长出的尖长的骨状突起物,也指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读jué时,有较量、比试、竞争之义。乘客与司机发生“口角”,即在口头上进行较量,“角”应读jué。 二、高校校庆演讲中的读音错误:“鸿鹄”的“鹄”误读为hào 2018年5月,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时任校长在演讲中鼓励学生“立鸿鹄志”,“鹄”读成了hào。“鹄”在“鸿鹄”中的正确读音是hú。“鸿鹄”俗称天鹅,因善高飞,人们常用“鸿鹄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三、“进口博览会”报道中的用字错误:“青睐”误为“亲睐 2018年11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大量外国企业前来参展,显示了中国市场在国际上的巨大吸引力。报道相关新闻时,有媒体称外国企业“亲睐”中国营商环境。 此处,“亲睐”应为“青睐”,典出三国时期的名士阮籍。阮常用“青白眼”看人,喜欢的人平视露出黑眼珠,不喜欢的人则以白眼相向。“青”指黑眼珠,“睐”有看的意思。 四、演艺圈风波报道中的用字错误:“捅娄子”误为“捅篓子” 从2018年5月开始,崔永元不断利用微博揭露演艺圈“阴阳合同”等“潜规则”,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调查。某些网络媒体称崔永元“捅篓子”了,演艺圈黑幕一旦揭开,将掀起“滔天巨浪”。“捅篓子”应是“捅娄子”。 娄,本指物体中空,“捅娄子”即捅出漏洞来,常比喻引起乱子、纠纷、祸事等。“篓子”是用竹篾、荆条、铁丝等编成的盛物器具,没有“捅篓子”一说。 五、范冰冰逃税报道中的用字错误:“不知所终”误为“不知所踪” 2018年10月,税务机关公布了对范冰冰逃税案件的处罚决定。在此前的一段时间,作为该事件“主角”的范冰冰远离了公众视野,某些媒体说她“不知所踪”。“不知所踪”应为“不知所终”。 “终”是动词,指终止、结束。“所终”是一个“所”字结构,结构助词“所”加动词“终”构成名词性成分,充当“不知”的宾语。“踪”即踪迹,是名词,不能跟“所”字搭配。 六、世界杯赛事报道中的不当表达:“争夺冠亚军” 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于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举行。法国队和克罗地亚队打进决赛,最后法国队夺得冠军。报道相关新闻时,某些媒体说法国队和克罗地亚队“争夺冠亚军”。 参加决赛的两支队伍争夺的是“冠军”,而非“亚军”。“亚军”是不必争夺的。“争夺冠亚军”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 七、中美贸易争端报道中的词语误用:“反击”误为“反戈一击” 2018年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蛮横地挑起贸易争端;中国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制。某些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说中国的反制措施是对美国的“反戈一击”。 “反戈一击”指掉转枪口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发起攻击。中国不属于美国的阵营,在中美贸易争端中,中国反制美国,是对美国的“反击”,而非“反戈一击”。 八、沙特记者遇害报道中的词形错误:“籍籍无名” 2018年10月,沙特记者卡舒吉在沙特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领事馆遇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介绍该事件的背景时,有媒体称卡舒吉家世在中东赫赫有名,并非“籍

日常用语十大常犯语文错误大汇总

日常用语十大常犯语文错误大汇总 本文是关于日常用语十大常犯语文错误大汇总,感谢您的阅读! 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字“〇”。这一差错在2010年出现频率较高。 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每时每刻”使用。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无时无刻”必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 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普遍认为它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

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并非实写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考语文常犯的十大错误

高考语文常犯的十大错误 高考语文很多考生犯细节上的错误,以至于丢失不应该的得分。下面是小编为大 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常犯的十大错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中使用频率最高 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 是高大。 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 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经常被混淆的词是: 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年 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无 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 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里的侧目应 改为瞩目。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 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 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 误作《画锦堂记》。 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 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