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海员外派服务机构的机制及其法律地位—兼论外派海员劳动法项下的权益保护
- 格式:pdf
- 大小:386.29 KB
- 文档页数:8
第1篇摘要随着全球航运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船员被外派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工作。
外派船员的法律适用问题成为航运业和船员权益保护的关键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外派船员的法律适用原则、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解决法律适用争议的方法,以期为我国外派船员权益保护提供参考。
一、引言外派船员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的船舶,派往其他国家或地区从事海上运输工作的船员。
随着国际航运市场的竞争加剧,外派船员成为我国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外派船员在工作中面临的法律适用问题日益凸显,如船舶事故责任、劳动合同争议、社会保险等。
因此,研究外派船员法律适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外派船员法律适用原则1. 国际法优先原则在国际法与国内法冲突的情况下,国际法优先适用。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条约,船员权利和义务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2. 住所地法原则船员的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等事项,应适用船员住所地法。
若船员无固定住所,则适用船员主要工作地法。
3. 船旗国法原则船舶的所有权、船舶登记、船舶国籍等事项,应适用船旗国法。
船旗国法是船舶法律关系的核心,对船员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4.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船员法律适用问题上,应充分考虑船员与各国法律的密切联系,以实现船员权益的最大化。
三、外派船员法律适用相关法律法规1. 国际条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等国际条约对船员权益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2. 国内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等国内法律法规对船员权益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3. 船舶公司内部规章制度船舶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对外派船员权益保护也具有重要作用,如船员劳动合同、船员培训、船舶安全操作等。
四、解决外派船员法律适用争议的方法1. 国际仲裁在国际航运领域,国际仲裁是解决法律适用争议的重要途径。
船员可以通过国际仲裁机构,就劳动合同、船舶事故责任等事项进行仲裁。
《民法典》下船员劳务派遣关系中的船东责任分析CPI 资讯 No. 505作者:庞凯华摘要在船员劳务派遣关系中,船员在伤亡事故中获得足额工伤保险赔偿后,可能会再次向船东提出侵权索赔。
结合船员索赔主张,本文主要探讨作为用工单位的船东公司是否属于“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船东公司是否应当承担雇主责任,以及讨论《民法典》的规定在人身损害赔偿方面有何变化。
以期理清船东公司在劳务派遣关系中的法律地位。
一船员劳务派遣关系概述在船员劳务派遣关系中,船员通常与船员管理公司等机构订立类似于劳动合同等协议,船员管理公司等通常认定为劳务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船员管理公司与船东公司订立劳务派遣协议或者船员管理服务协议等协议,约定由船员管理公司派遣船员至船东公司所属船舶工作;船东与船员订立上船就业协议等合同,在劳务派遣协议的基础上明确和细化薪酬待遇、工作岗位等内容,通常认定船东为用工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
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是指由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然后向用工单位派出该员工,使其在用工单位的工作场所内劳动,接受用工单位的指挥、监督,以完成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一种特殊用工方式。
劳务派遣特殊性在于劳动力的雇用、使用相分离,因而形成了劳务派遣单位、实际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员工特殊的三方关系。
在劳务派遣关系中,船员、船员管理公司、船东三者是相互连接、共同作用的统一整体。
船员劳务派遣关系中,用工单位船东公司通常将社会保险费等支付给用人单位船员管理公司,由用人单位为船员办理工伤保险,船员在船发生伤亡事故后,由工伤保险基金安排赔付。
船员可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的规定,以用工单位船东公司属于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为由要求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或以船东公司属于雇主承担雇主责任。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航运业的快速发展,船员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逐渐在航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船员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机构与船员签订劳动合同,将船员派遣至船东处工作,船东支付劳务派遣机构一定费用,船员劳务派遣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船员劳务派遣的适用法律,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船员劳务派遣的法律关系1. 劳务派遣机构与船员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船员劳务派遣中,劳务派遣机构与船员之间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内容:(1)劳动合同的名称;(2)劳动合同的期限;(3)工作内容;(4)工作地点;(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6)劳动报酬;(7)社会保险;(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9)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2. 劳务派遣机构与船东之间的劳务派遣合同关系船员劳务派遣中,劳务派遣机构与船东签订劳务派遣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劳务派遣合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派遣船员的数量、种类;(2)派遣船员的期限;(3)劳务派遣机构向船东支付费用的标准;(4)船东支付劳务派遣机构费用的方式;(5)船东与船员之间的劳动关系;(6)违约责任等。
3. 船东与船员之间的劳动关系船东与船员之间是劳动关系,船东是用人单位,船员是劳动者。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船东应当履行以下义务:(1)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2)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3)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条件;(4)保障船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5)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6)其他法定义务。
三、船员劳务派遣的适用法律1.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关于劳动合同的基本法律,适用于船员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合同关系。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船员劳务派遣机构与船员之间、船东与船员之间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2.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是我国关于劳务派遣的具体规定,适用于船员劳务派遣中的劳务派遣合同关系。
海员外派事业的生力军——中远开展船员外派事业的回顾中远对外劳务合作公司
【期刊名称】《中国远洋航务》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 1979年6月25日,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与日本饭野海运公司在北京签订船员劳务合作协议,由天津远洋运输公司派出大副、大管轮等29名船员到日本饭野海运公司所属的6万吨级"睦邦丸"油轮工作,日本饭野公司派出船长、轮机长等四名船员同船工作,航区为日本--中国--印尼.8月下旬,当第一批中远船员踏上日本油轮时,新中国船员劳务外派的序幕正式启动.
【总页数】2页(P136-137)
【作者】中远对外劳务合作公司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外派海员基本权益与外派行业生存利益的博弈与平衡——以外派海员“社会福利费”为线索 [J], 郑新颖;王端端
2.试论“从加快发展天远劳务外派事业看船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J], 吴登月
3.新中国海员外派事业回顾 [J], 李善敏
4.论我国海员外派服务机构的机制及其法律地位—兼论外派海员劳动法项下的权益保护 [J], 阎萍;吴晓梅;;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关于开展船员服务海员外派专项监督检查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外派船员劳动权益保障摘要:随着航运业的不断发展,船员则在航运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国都通过加强船员立法保障船员的合法权益,但是我国规范船员相关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许多缺口,本文立足于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国内外有关船员外派的理论研究和海事司法实践,探讨了我国船员外派法律关系,就船员外派理论研究和外派船员权益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外派船员;权益保障;自由船员;一、新形势下的船员外派法律关系(一)”双重外派”模式并存伴随着大量”自由海员”的出现,我国的船员外派数量不断增加,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船员外派劳务市场的迅速形成。
我国目前海员劳动市场的三种主导力量为:国营公司海员、中介公司拥有的海员和自由海员。
在船员外派中存在着两种情况,”雇佣型外派”和”登记型外派”,前者船员外派机构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是权利义务的享有者和承担者。
根据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服务管理规定》第18条第3款规定,在属于雇用型外派时,船员外派服务机构需履行船员用人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后者的劳务外派机构,更多的承担开拓海外劳务市场的”中介”职能,船员与外派机构之间的劳务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此类外派则属于船员外派服务机构中”自由船员”的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第44条规定,在这里出现的船员用人单位应理解为境外船东,由境外船东承担作为”用人单位”的有关责任。
所有的船员外派都会涉及到中国籍船员,境外船东和劳务外派机构这三方主体。
当发生船员实际伤亡时,若三方关系不清,船员的权利很难得到保障。
关于船舶所有人对船员人身伤亡赔偿的责任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船员应根据合同,向船舶所有人提起违约赔偿。
另一种观点认为,船员只能就船舶提起侵权损害赔偿。
两种责任在法律后果上完全不同。
实践中往往出现责任推诿的情况,一旦发生纠纷,为了自身利益考虑,外派机构称其仅作为中介机构,实际责任由船东承担。
在实践中,梳理三方关系并非框架图般清晰,面临着事实和法律上多方面的复杂性。
我国外派船员权利保护问题研究内容摘要:随着国际航运业的发展,我国大量的航运企业与国外航运界建立了业务联系。
其中,船员外派作为一种新兴的船员工作方式在我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在积累资金、拉动经济的同时,外派船员的权利保护问题并不尽人意。
本文通过对我国船员外派现状和特点的分析,对外派船员劳务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阐释,提出完善我国外派船员权利保护的法律对策。
关键词:外派船员权利保护法律对策根据《1992年交通部外派海员管理办法》第3条的规定,外派船员是指我国由外派单位根据有效的船员劳务合同,派遣到外籍船务公司担任船上职务并提供劳务服务,由船东支付劳务费用的船员。
外派船员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船员,与我国普通的船员相比有其独立的特征,是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航运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海上条件的艰苦性、工作的危险性,以及船员保护方面法律的不完善,造成了目前志愿从事船员业务的人员数量剧减。
在实践过程中,我国外派船员的合法权益并不能在各方面得到切实的保障,船员外派的法律关系不明确、外派船员的劳务合同常存在争议、人身伤亡损害赔偿等问题能否得到法律规制和妥善解决,已直接影响到我国船员外派业务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
因此,保护我国外派船员的合法权益,完善我国相关外派船员的立法刻不容缓。
外派船员权利的立法保护在国际船员立法保护方面,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海事组织(IMO)以及国际工人运输联合会(ITF)制定了许多协议范本、公约和建议书,涉及船员的工资、劳动时间和社会保障等,包括1974年《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和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等,尤其是《海事劳工公约》对保护全球海员的根本利益和促进国际海运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外派船员享有以下法定权利:第一,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劳动报酬的主要形式是工资,工资是指按照外派船员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的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的货币报酬。
船员外派人身伤亡案件中船员服务机构地位辨析夏亮【摘要】船员外派是指船员被选派到境外,且通常在外籍船舶上提供劳动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把船员服务机构定义为从事代理船员办理申请培训、考试、中领证书等有关手续,代理船员用人单位管理船员事务,提供船舶配员等船员服务业务的机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服务管理规定>以及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在船员外派中船员服务机构的身份和法律地位进行分析,厘清船员、船员服务机构和境外船东三者关系,从而确定船员服务机构在此类案件中应承担的责任.【期刊名称】《中国海商法研究》【年(卷),期】2010(021)001【总页数】4页(P74-77)【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船员服务机构;船员外派;劳务派遣【作者】夏亮【作者单位】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运管理系,上海,2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961.9船员唐某是A公司职工。
2003年1月,唐某与A公司签订“船员外派协议书”,唐某被A公司外派到B公司,任“兴胜”轮大副。
2003年2月22日,唐某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监装木材时因工人操作不熟练,被吊装的木头滑落,并撞击唐某胸部,随即唐某被送医院抢救,但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A公司出文证明唐某是因工死亡,但只支付了安葬费1888元及安抚费1000元,A公司与B公司没有给予唐某家属应有的赔偿。
唐某家属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唐某是A公司的职工,又有船员外派协议书的约定,但A公司并未使唐某的家属获得赔偿,构成违约。
唐某同时又是A公司外派到B公司的,B公司与唐某形成事实上的雇佣合同关系,而且B公司违反约定将船舶驶入非洲,没有尽到保障船员安全的义务,B公司应向唐某承担赔偿责任。
被告A公司及其委托代理人辩称:唐某因工死亡后,A公司已积极和B公司及保险公司接触。
但原被告双方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导致保险赔偿一直没有到位,A公司不构成违约。
Dispute Settlement 争议解决, 2015, 1(4), 39-46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5 in Hans. /journal/ds/10.12677/ds.2015.14009Mechanism and Legal Status of ChinaSeafarer Dispatching Service Agencies*—Also on Protecting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Dispatched SeafarerPing Yan, Xiaomei WuTianjin Sea & Sea Law Firm, TianjinReceived: Dec. 9th, 2015; accepted: Dec. 23rd, 2015; published: Dec. 30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eafarers who have been dispatched to international ship-ping labor marke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dispatched seafarers”),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continually improve relevant conventions by specifying the duty and obligation of shi-powners and seafarer recruitment and placement services (generally called “seafarer dispatching service agencies” in China) ever since the year 1920 when Placing of Seamen Convention (No. 9) was issue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80s, China has been dispatching more and more seafarers to international shipping labor market. In view of this, the State Council, Ministry of Commerce, and Ministry of Transport issued a number of regulations and department rules in succession in respect of protecting interests of dispatched seafarers and regulating shipowners and dispatching service agencies. In addition, because th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Labor Conven-tion 2006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MLC2006) has already come into effect, even if our country has not yet joined the convention, the flag and port state control mechanism set by the convention actually makes our country’s dispatched seafarers and dispatching service agencies abide by and fulfill the obligations of the convention. To this end, in 2013 China Ministry of Transport issued the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Seafarers’ Work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on Board in ac-cordance with MLC2006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rew protection, specification to the owner and dispatching service agencies responsibility. In this background, we are trying to reflect the issue of protecting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dispatched seafarers by discussing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mechanism and legal status of seafarer dispatching service agencies in respect of legal norms.KeywordsSeafarer Dispatching Service Agencies, Labor Dispatch, Maritime Labor*此文经周明达(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海事海商专业委员会资深委员武汉仲裁委涉外仲裁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北瀚海潮律师事务所终身顾问)修改并推荐。
阎萍,吴晓梅论我国海员外派服务机构的机制及其法律地位*—兼论外派海员劳动法项下的权益保护阎萍,吴晓梅天津源海律师事务所,天津收稿日期:2015年12月9日;录用日期:2015年12月23日;发布日期:2015年12月30日摘要为保护派往国际航运劳务市场海员(下称外派海员)的权益,自1920年《水手安置公约》以来,国际劳工组织不断改善相关公约,就船东及招募安置机构(即我国俗称的海员外派服务机构)责任义务加以法律上的规范。
自80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派往国际航运劳务市场的海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与之相适应,我国对外派海员的利益维护与对船东、外派服务机构的规范方面,也相继由国务院、商务部、交通部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条例和部门规章。
加之,因2006年《国际海事劳工公约》(简称MLC2006)业已生效,即使我国尚未加入该公约,则因该公约所设置的船旗国与港口国管理机制,使得我国的外派海员、外派服务机构,在外派实务中不得不遵守、履行该公约的相关义务。
有鉴于此,我国交通部于2013年出台了《海员船上工作和生活条件管理办法》,以期符合MLC2006对于船员保护性的要求、对船东、外派服务机构的责任规范。
在此背景下,笔者试图从对海员外派服务机构的机制与法律地位着眼,在法律规范上的变化与发展的探究中,从一定侧面反映对外派海员的权益保护问题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海员外派服务机构,劳务派遣,海事劳工公约1. 关于规范海员外派机制的国际公约及其对海员外派服务机构的法律规范海员劳务外派,是海运史上持续发展的传统行业。
国际海事组织曾如此这般评价海员,“没有船员的贡献,世界上一半人会受冻,另一半的人会挨饿”,它非常形象地揭示了海员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如何保护海员的合法权益,也是国际海事组织及劳务派遣国致力规范的领域。
我国是海员大国,现有海员约65万人,承担着全国93%的外贸运输任务;我国每年外派海员数量近10万人次,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海员劳务输出国。
然而,待遇不高、生活艰苦的现实条件却让很多人不愿意将海员作为一项终身职业。
MLC2006公约生效后,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我国的海员外派机构和经营国际航线参与国际竞争的船东。
公约规定,通过非缔约国海员招募安置机构招募海员的,船东必须采取措施核实海员招募机构是否符合该公约的标准。
因此,从国际上对于海员、外派机构相关的公约的视角,以对海员外派机构机制及其法律地位加以剖析,进而对保护海员利益极具借鉴参考价值。
对于外派海员的权益保护及海员外派服务机制与机构的规范,国际劳工组织早于1920年6月15日在热那亚举行国际劳工组织大会,就有关为海员提供就业设施等的各项提议,制定了《1920年水手安置阎萍,吴晓梅公约》,此为关于海员就业介绍机构相关规定的最早公约。
根据该公约规定,水手就业介绍不得成为个人、公司、机构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也不得要求水手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向个人、公司、机构支付任何酬金。
在该公约中将此种商业活动称之为“The business of finding employment for seamen”和“which has been carrying on the work of finding employment for seamen”。
也就是说,当时的水手外派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是一种为海员寻找就业机会的服务,是一种中介性质的职业介绍服务机构。
此等职业服务机构旨在为海员寻找就业机会,以便最终促成海员与船东之间建立雇佣合同关系。
故在法律上,职业服务机构是居间人,仅起提供缔约信息、帮助联系缔约的作用。
而雇佣关系则由被介绍的缔约双方直接建立。
该公约于1921年11月23日生效,共有41个国家加入,中国未加入该公约。
1926年6月24日,国际劳工组织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九届会议后批准通过了《海员协议条款公约》。
该公约规定,海员雇佣合同应由船东或其代表与海员双方签订。
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当时的海员外派服务机构就是一个居间性质的中介机构。
此后,在长达70多年的时间内,国际劳工组织未有专门针对海事领域中关于海员招募服务机构的相关国际公约出台。
该组织只是于1948年6月17日在旧金山举行的第31届会议,通过了《1948年职业介绍设施公约》。
1948年公约的目的是旨在促进公约国建立公共、免费的帮助工人获得合适工作机会的机构体系。
海员外派服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如属可能,在与其他有关的公私机构协作下,以最佳方式把就业市场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旨在确保并保持充分就业、开发利用生产力资源的全国性计划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