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

【篇一:_(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一单元什么是美术

第一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立意与表现方式及手法。

难点:怎么理解美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不同肌理的石头、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引导阶段:

2、教师活动:快速画出中国版画的轮廓线。提出讨论:这样的图形作为歌颂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画可以吗?说说你的观点。

3、教师总结: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递出深厚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二)发展阶段:

1、教师和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教师介绍尺寸、绘画技巧,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

(1)从构图角度分析:近景、中景、远景分别是什么?

(2)从色彩角度分析:画中怎样体现出季节、时间段的?

(3)图画中的形象分别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4)画家们是通过怎样的视角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的,换种表现视角行不行?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块不同质地的石头,找几位同学触摸之后对其质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的理解画家对山石肌理感的表现。

(1)自然山石的幻化——“抱石皴”法。

(2)红日的霞光对画面整体气氛的烘托作用。

学生思考、体验“肌理”的含义。

3、多媒体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深化

对作品的理解。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欣赏的作品,谈谈自己对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的理解。第二课美术是个大家族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学科特征及美术的主要门类。

过程与方法:掌握美术作品中不同门类所涵盖的种类和代表种类的

风格特征。了解美术作品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外,还是兼具

使用功能的艺术门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美术作品正以形象化、直观化的特征

证明着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味,促进着世

界多元化的传承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特点及区别,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难点:掌握学生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引导阶段

1、给你一个机会装饰你自己的房间,你会选择哪些物品?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感受美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而且生活处处离不开美术,并总结出美术的四大门类,引出课题——美术是个大家族。(二)发展阶段

1、学生讨论:

什么是绘画?你能说出几种绘画形式?

2、教师在解释绘画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视频来感受一下不同绘画种类。

学生思考、认真观察。

3、以小故事形式分别向学生介绍梵高的《向日葵》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学生欣赏与思考。

4、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一张画。

学生讨论并回答。

5、让学生以企业家的身份在短时间内为自己公司设计一个商标。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做简单说明。

6、借助多媒体课件,进一步讲解艺术设计所包含的种类。

7、结合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区分浮雕、圆雕与透雕,说说他们都有什么功能。

学生思考,认真参与。

8、播放秦始皇陵与四大石窟的视频。

9、播放不同地区的建筑在外形、材料、建筑风格上的区别。

让学生尝试着述说不同建筑的风格。

10、对于刚刚所学的门类你更喜欢哪种?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做课后总结。

【作业布置】

通过本课学习,列举美术四大门类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反思】

1、美术作品产生的来源是什么?

2、今后欣赏美术作品从哪几方面着眼?

第二单元多彩的校园生活

第一课小伙伴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物头部的基本比例、基本型,头部的透视规律,知道人物脸部五官比例是以“三庭五眼”的规律分布,懂得由于人物

头部的基本形以及五官的细微不同产生的人物相貌的差异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周围同学的脸型、表情,欣赏画家作品等,

初步学习通过观察并以线造型、明暗造型的不同表现方法,,表现

人物相貌特征和表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观察、分析不同学生的脸型、表情和性

格中的快乐,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头部的基本比例关系、形体结构及透视等知识点。难点:把所学头部知识运用到头像写生中。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引导阶段

1、我们在数学课上学习了比值和比例,在生活中你观察过身边物体的比例吗?

2、请观察你手中的教科收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宽为1)

3、举例其他比值的物品(练习本等)

(二)发展阶段

1、给学生出示一些教具来进一步说明这个现象。学生分组讨论,引发黄金比例的知识探索。

这种被大家公认的,符合我们视觉美感的比例,我们就称之为黄金

比例。也叫黄金分割,它的比值是1:

1.618.

2、现在我们知道了黄金比值,那么在我们脸上你能找到这样的比例吗?

从头顶发髻线到鼻底为一个单位,整张脸的比值就是1:1.6.我们每

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脸型和发型,咱班谁的发型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他

又是什么脸型呢?(提示:田、由、申、甲)

3、讲解三庭五眼,并解析五官在三庭五眼比例中的具体分布位置。

4、根据头部透视示意图讲解头部产生运动时的透视关系。同桌之间相互观察。

5、讲解写生步骤。

6、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总结人物头部写生许注意的知识点。【作业布置】

用线造型的方法画一幅人物肖像画,并表现出其相貌特征。

第二课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认识人体比例基础知识,观察和表现人物形象特征和动态特征,初步了解人物题材绘画的一般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感知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通过赏析画家的优秀作品进行再一定场景中以成组人物及情节表现一定主题的绘画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提高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感觉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比例关系、人体运动时重心及人体的动态。

难点:运用速写的方式表现身边的小伙伴。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人体站坐速写示范图

【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引导阶段

出示四幅比较有特点的人物动态画面(或四幅生活学习中赋予动态的画面)。

引导同学们分析因不同的动态生成的美感体验

引入新课:“同学们,校园里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校园里的伙伴又是我们最熟悉的。我们今天就来用手中的笔描绘一下身边的伙伴,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导入课题,“多彩的学校生活——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用投影出示“人体比例的定义”:利用人体比例图指导学生测量各种姿势人体大致比例。)

(二)发展阶段

(1)出示人体四种姿态比例图投影片

人体有许多种不同姿态,现在我们主要来测量这四种姿态。”(各环节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重心、比例头长,同时考虑构图,用几何图形表现出来,让学生按步骤练习表现,强调工具的利用方法及指导学生练习,不同位置的透视规律(近大远小))

师:“测量的方法是以人体头的长度为单位,从头到脚垂直测量,看大约有几个头的长度,记录下来。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测量一下以下几种姿势人体的头长:测坐姿中坐在凳子上、测坐姿中席地而坐和测跪姿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人体比例的一般规律。(投影片出示数据。师:“通过大家的测量,我们得到的结果大致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有所差异,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不同的人身体发育的速度存在着差异,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性别,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现在我们来观察这些数据,你会发现人体比例的一般规律:站约7个头长;坐约5个头长;席地坐约3个半头长;跪约4个半头长。(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投影片上揭示出人体比例一般规律的4个数据)大家齐说一遍。”

(2)人物的动态与重心如何掌握。

师摆一个书上的姿势,要求学生用木头人模型摆出动态的姿势(很多学生没有把握中心,摆出的动态模

【篇二:2015年人美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

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秦始皇陵兵马俑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也是秦朝社会历史的缩影,是秦朝国威、

军威的象征;认识到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的珍贵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由身份不同、形态各异的数千个陶俑组成的现实主义的艺术雕塑群;认识兵马俑是继承我国古代

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在陶塑、青铜雕、玉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

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的泥塑,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奇迹,也是我国

乃至世界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珍贵文化遗产。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兵马俑的造型特点,了解兵马俑在塑造人物方面注重刻画细节、注重表现心理、注重

个性变化的表现技巧及艺术效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历史功过和秦朝的历史,及提倡武力的社会风尚,了解兵马俑

艺术特点与其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感受兵马俑所蕴涵的历史文化

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兵马俑群像,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成就,了解勤

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为人

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认识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

和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历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兵马俑主要艺术成就及其时代特征。

难点:理解兵马俑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

教学方法:分析探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

1.打开跨页,通过看一号兵马俑坑的正面图片,教师与学生一起谈感受:恢弘壮丽、气

势磅礴、威风凛凛、气吞山河的含义,畅想陕西临潼、秦始皇、秦

始皇陵、中国最大的雕塑群、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文化遗产等等。曾参观过兵马俑博物馆的同学可以谈感受,谈见闻。

2.围绕所涉及到的关键词分成若干小组,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敢于

置疑,大胆提出新问题,培养学生史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内容问题

历史组关键词:用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秦始皇的

秦始皇功与过是什么,秦代是一个怎样

秦代的社会。

地理组

你了解中国古代流行“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习俗吗?说说秦始皇

陵修建的情况。

雕塑组关键词:陶俑是如何制作的?兵马俑的雕

兵马俑塑风格是什么样的?与你熟悉的

铜质车马汉代人物说唱俑作个对比。

展示组展示兵马俑的姿态。根据课本提供的图片,形容一下

不同身份的兵俑的造型特点、艺

术效果和人物的主要特征。

演讲组如何使更多的人了解兵马假如我是兵马俑博物馆的讲解

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员,将会如何介绍。(300字左右) 关键词:秦始皇陵

综合组 1987年兵马俑被列人世界

文化遗产。兵马俑凭借哪些优势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作为后来人应如

何给予保护?(空气、湿度、旅游人群

等)

3.全班进行交流。

4.教师点评:打开中国地图,陕西省地形就像一尊跪射武士俑展现在我们面

前。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由身份不同、形态各异的数千个陶俑组成的现实主义的艺术

雕塑群,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悠久、规的雕塑中,我们读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等宝贵的信息。特别是兵马俑的独到之处在于其雕塑手法的细

腻,不同身份的人服饰、冠帽不同,甚至连面相、胡须、发髻都不一样,细节处理的成功,

使秦俑赢得了“千人千面”的美模宏大的珍贵文化遗产。从这些栩栩如生誉。对比秦汉人物俑的区别:

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汉人物俑

秦代人物俑表现细微的精神面貌,汉俑虽长短不合比例,姿态不符常

手情,却增强了力量、气势的美,构

法细腻,写实传神。成汉代

艺术古拙的外貌。

课后回顾:

第一课形式美及其法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对于艺术创作非常重要的八对形式美的法则,即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比例与适度、变异与秩序、虚实与留白、变化与统一,并能合理地

进行初步的运用,以适应不同设计的需求,为今后的造型打下良好

的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讨论、归纳等程序,教给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借助多种教学媒体,培养学生分析、

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求变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八对形式美的法则,即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比例与适度、变异与秩序、虚实与留白、变化与统一。

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引导教学、分组讨论、课题训练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 构成的概念?

2. 构成的分类?

3. 平面构成的概念?

2、导入课题:

现代化的大厦,电视铁塔,工厂的烟囱,高高的白桦林,它的结构轮廓都

地高耸的垂直线.而垂直线在艺术上给人带来的印象是向上,高大,威严等感受,当我们看到了草原,大海,地平线,又会产生开阔,徐缓,平静的等

形式感,再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已正三角形给人以稳定,安全,坚固

的感受,而倒立的三角形就会有相反的感觉.这些源于生活积累的共识,使我们逐渐发现了形式美的诸要素.

课后小结,布置作业(15分钟)

八对形式美的法则是艺术创作中通用的美的规律,是贯穿艺术创作

始终的重要原则,因此,真正领会这些法则的实质性内涵并能灵活

加以运用,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3、形式美法则训练(作业)

训练目的:使学生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内容与要求:形式美法则体现明确,画面具有形式美感。要求每张

突出表现

一种形式美法则,工具、图形语言不限。

第二课线条的艺术表现力

一、教材分析:

线条作为一种基本的造型语言,存在于现实生活和美术作品中。本

课作为“造型、表现”领

域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美术欣赏来感受线条作为一

种造型语言的基本特性和功能,从中受到启发,进而在美术实践中

去表达自己想要的线条,以线条来表达个人情感。

作为造型语言,线条具有表现性、含蓄性、象征性和抽象性,如何

把这些特性以简单易行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使其能够在轻松愉悦氛

围下获得启发,发挥想象,表达感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追求“形”的酷似,而表现“线”的生

动有趣。

二、教学目标:

1、用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线条的基本特征。

2、在赏析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引导学生学会用词语表达对音

乐风格的理解,并通过画线体验进一步认识线条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3、在美术作品赏析中学习线条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4、在美术实践中交流创作思路,体验线条造型的乐趣,培养团结

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在艺术赏析中感受线条、认识线条;在美术实践中

体验表达方式,学会“线表达”。

2、教学难点:在赏析中进行愉悦的线条创作体验,在体验中教授

创作方法,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悟,进而进行生动有趣的线条表达。四、教学准

备:

生活图片;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片段;中西方绘画大师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线造型的美

术作品

五、教学方法:

启发、体验、交流

六、教学过程:

1、看生活、认线条

体会线条在生活中带给我们的美感。

第三课速写练习

一、教材分析

速写是指迅速描绘对象的临场习作,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用简

单的绘画工具,简练的线条扼要地画出对象的形体特征、动势和神态。这一课分别介绍了动物速写、景物速写和人物速写,我的这节

课重点放在人物速写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明白速写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铅笔或者其他工具进行速写练习。在

练习中,能够关注对象的基本特征、比例、动态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到速写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三、教学重点

速写的基本知识:比例、动态。

四、教学难点

掌握速写的要素要求,使学生能把握住物象的比例和形态特征。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播放杨丽萍舞蹈视频。并引导:这么优美的舞蹈,这么飘逸

的舞姿,如果能保留住该多好啊!出示素描舞蹈演员作品。

2、探索发现、学习新知识

幻灯片出示油画蒙娜丽莎和喻红的大卫,分小组讨论与书中15页的绘画有什么不同。总结速写的概念、作用、分类。通过示意图,讲

解人物速写的动态、比例关系。

3、分组实践

以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模特,摆好姿势,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

4、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速写,并通过实践探究掌握了一

定的画速写的方法。希望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进行观察,用心去

感受,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并大胆的用速写的形式来记录生活。

5、作业布置

选取生活中的一个角落进行描绘。如《操场一角》《教室一角》

《卧室一角》等。

第四课工笔花卉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了解写意花卉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习描绘花、叶、茎的初步技能,体

验写意花卉的临摹方法、步骤掌握用笔、用墨、用色的初步技能。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写意花卉的临摹技法

(2)、难点:用笔肯定,表现花卉达到形与神的统一

三、教学方法:

演示法、观察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中国画工具、图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中国

画的笔墨情趣》,我们了解了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笔法有中锋、

侧锋、逆锋、拖锋;墨法有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以及

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新的课程《写意花卉》

2、写意花卉:(教师讲授)写意花卉是针对工笔花卉而言的,写意

总体比较抽象,讲求意境,工笔就比较逼真,讲求真实。写意的用

纸为生宣,工笔为熟宣,技法上写意泼墨为主,工笔则要先打底,

再上色

3、欣赏画家的作品,同时对画家略作介绍

4、布置作业:用写意技法临摹一幅花卉画,可尝试加上自己的想象

发挥。

五、课堂总结:

写意花卉是针对工笔花卉而言的,写意总体比较抽象,讲求意境,

工笔就比较逼真,讲求真实。写意的用纸为生宣,工笔为熟宣,技

法上写意泼墨为主,工笔则要先打底,再上色。利用中国画笔法和

墨法对花卉进行写意描述,用笔肯定,表现花卉达到形与神的统一。第五课明暗与立体的表现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1)、了解明暗形成的规律,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出有一定创意和立体感的作品。

3)、感受素描艺术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明暗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

难点:运用多种明暗表现方法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

【篇三: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一、敦煌莫高窟第1 课时第1周

二、艺术与科学第 2课时第2周

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第 3课时第3周

四、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第 4 课时第4 周

五、中国画的形式美第 5课时第5 周

六、中国画的形式美第 6 课时第6 周

七、用电脑画山水画第 7 课时第 7 周

八、陶艺创作第 8 课时第 8 周

九、陶艺创作第 9 课时第 9 周

十、明暗与立体表现第10课时第10 周

十一、明暗与立体表现第11课时第11周

十二、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第12课时第12周

十三、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第13课时第13周

十四、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第14课时第14周

十五、人文奥运第15课时第15周

十六、体育题材美术作品与纪念品第16课时第16周

十七、体育场馆设计第17课时第17周

十八、我们身边的体育活动第18课时第18周

十九、艺术品的收藏和拍卖第19课时第19周

美术教案

课题敦煌莫高窟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第一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他们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 并能对石窟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艺术,提高学生对敦煌艺术的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学方法: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敦煌莫高窟

一、简介

二、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1、导入同学们,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获得舞蹈组第一

名的作品是什么?生:《千手观音》。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舞

艺术的魅力。(放《千手观音》)那位同学能谈谈这个舞蹈是根据

什么

人物创作的?生:《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创作

古典舞蹈。师:能谈谈你欣赏后的感受吗?生:把敦煌的艺术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等。师:好,现在就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两千多年前

的汉代,领略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由提问导入,播放《千手观音》的录像,启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观看录像。

2、新课

1)、教师演示课件第257窟壁画《九色鹿王本生》师:哪位同

学给大家讲一讲《九色鹿》的美丽传说。生:一位同学讲述《九

色鹿》的美丽传说。师:这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一幅壁画,现在让

我们一同来回顾敦煌的历史。(放课件[昔日繁华])生:介绍收集

的汉代丝绸之路的资料,结合地图发表见解。 2)、播放课件[佛的

界] 教师简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课件演示北朝、隋唐、五代

时期的彩塑、壁画作品各1~2幅。例如:彩塑年代图片艺术特征

(学生总结)北凉第275窟交脚弥勒隋第419窟菩萨阿

难像唐第158窟涅盘像壁画佛传故事第329窟乘象入胎本生

故事第257窟鹿王本生、尸毗王本生因缘故事第285窟五百强

盗成佛经变故事第148窟弥勒下生第217窟观无量寿佛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后讲讲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总结:敦煌壁画

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

牲精神。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

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

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

观的情调。 3)、教师结合上述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进行小结。播

课件第130窟供养人像与张萱的《捣练图》、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像

较。学生谈唐代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造型特点。师总结:唐代社会的繁荣成就了艺术上的繁荣。学生欣赏从西魏到晚唐的图案艺术,感

受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追求和时代精神。 4)、播放课件[百年蒙

藏经洞])教师简述藏经洞的发现与被盗经过。(课件展示:藏经洞的被盗文物及偷盗者名单、图片。学生描述1900年的中国社会,

考藏经洞被盗的历史根源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

协作的能力

3、练习发挥(播放课件[神游敦煌])师:同学们都爱好旅游吧,

今天在课上来一次敦煌模拟旅游——台上的是导游,台下的是游客。哪一个旅游团先来介绍。学生分组,由一名同学代表全组上前解说。

4、小结

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给予鼓励和表扬。师:同学们,(放

张大千作品)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

因为他们触动了许多人心底的蕴藏!

5、教学反思

美术教案课题艺术与科学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第2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

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

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性。能画出简单的设计

图稿。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

必备的素质。

教学重点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教学难点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艺术与科学

一、艺术与科学二、分析作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 1、播放汽车视频(多媒体课件展示)

2、回顾汽车的发展史。(提问:看了上述图片,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