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会计准则惯例重点笔记

国际会计准则惯例重点笔记

国际会计准则惯例重点笔记
国际会计准则惯例重点笔记

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

第一章导论

1、从跨国公司发展的过程看出:当公司经营限于国内范围时,不会产生国际性的会计实务;在国际商业的进出口阶段,形成了国际贸易会计;在国际范围发生部分交易阶段,形成了进出口会计与国外直接投资会计;在较大国际范围内进行商业交易,形成了国际贸易会计、国外投资会计、货币折算、合并报表等;在跨国经营阶段,产生更多的国际会计准则及使用国际会计准则。

2、由于经济活动的高度发展促进跨国公司得以发展,并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国际间商业活动和投资活动的频繁,产生了国际会计需求的经济基础,国际会计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商业的日益国际化而出现的。

3、对于国际会计的认识,一般是停留在企业因超越国界的经营活动而展开的企业会计。针对企业在海外从事经营活动和筹措资本的活动不断增加,且生产、销售、财务等各种活动在跨越两个以上国家内进行的跨国公司,过去在一国范围内处理的企业会计,现在冲破国界在国与国之间发展起来,形成了国际会计。

4、美国会计学会(AAA)的国际委员会于1981年提出对国际会计分类的三个领域,即对国际会计研究的三个领域:一是对各国会计的阐述和对比;二是建立国际会计准则及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实行之;三是分析跨国公司的特殊会计问题。

5、会计准则是会计活动的规范或标准,它是对会计实务的总结和归纳,而这种总结和归纳是在大量会计实务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会计活动的理论抽象,并对会计实务产生反作用,即对会计实务进行指导和规定。

6、现代会计准则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以英美为代表的“公认会计原则”的出现,为现代会计准则的产生开了先河,在会计准则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美会计准则理论丰富了国际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而且美国会计准则的影响力已超过了英国,成为当今世界会计发展的领头羊。

7、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之间的往来频繁,国家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会计准则的相互借鉴结果减少了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异性。

(2)跨国融资促进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3)会计国际协调的结果。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成立,这是国际会计协调发展中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8、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中的优势地位是由经济实力决定的,会计国际协调背后的实质是经济利益的转换。

9、国际会计准则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公布及在世界范围推广,并通过其工作鼓励各国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准则委员会是一个制定国际会计准则与管理国际经济业务中涉及会计问题并加以解决的国际组织。

10.1973年6月,由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前联邦德国、荷兰、美国、英国、日本、墨西哥等国的16个职业会计团体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1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下设理事会、咨询小组、筹划小组。理事会批准国际会计准则及征求意见稿的颁布;咨询小组负责讨论委员会工作所产生的有关原则及政策方面的事项;筹划小姐负责前期的工作制定重点大纲,准则说明书的草稿,准则征求意见稿草稿;日常工作由秘书长主持,1技术委员、3专业研究主管协助。

12.1974年发布国际会计准则(IAS),1986年国际证券业协会(IOSCO)成立。

13.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总部设在英国,英国人担任该委员会的秘书长。

14.国际会计准则(IAS)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制定,截止到1999年底共出台了国际会计准则39个,解释公告18个。

15.国际惯例在会计上的表现为会计国际惯例,表现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上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什么是国际会计惯例?按照文字表述的理解,国际会计惯例就是在国际上通行的,被世界各国所承认的会计常规方法,通常的会计做法。

16.国际惯例有的是以成文的条款表现的,也有不成文的惯例。

17.在实际上,国际会计惯例的执行不具备完全的强制性(在事实上,各国都是一种主动地遵守或被动地执行,国际惯例本身没有任何强制),对国际会计惯例是否遵守则由执行国的利益决定。

18.从理论上说,国际会计惯例是世界范围内共同遵守的条款或做法,但是美国国内会计准则和英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也存有一定的差异。

19.美国会计准则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其实行公认会计原则制度。

20.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其“核心原则”是具有重大权威支持的原则、准则、实际惯例。因此,只有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会计程序委员会(CAP)、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制定的准则、公告、会计规则构成公认会计原则中的核心准则部分。

21.英国会计曾在世界上领先于美国,会计职业组织最早产生于英国,第一个公共会计师协会产生于英国的纽伦堡,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在会计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2.英国对会计报表的要求,特别突出“真实性和公允性”的理念。因而在英国公司法,尤其强调“真实与公允”地披露一切重要的会计信息,公司必须有完备的会计的记录,反映解释交易事项,并编制出符合公司法要求的会计报表。

23.说明编制会计报表的五项会计原则:持续经营;一致性;谨慎性;权责制及收入与支出配比;不同项目采用不同计价。

本章小结

容易出简答题

国际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与基本理论的内涵:

1.会计准则是会计活动的规范,对会计准则的认识与制定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发展的。

2.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与跨国上市及国际资本市场的要求相适应,而形成国际会计准则。

3.国际会计惯例是指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共同遵守的国际会计准则,是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有利于国际经济全球性发展。

4.美国会计准则或英国会计准则并不代表国际会计准则,但美国会计或英国会计的发展在会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组织的推动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5.美国会计的“公认会计原则”和英国会计“真实与公允”反映了美国会计和英国会计的特点。美英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是有一定差异的,因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需要各国会计间的协调。

第二章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

1、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的制定,其宗旨是明确规定通用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以保证某一经济主体的财务报表与其自身不同时间的财务报表及不同行业或经济主体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在第1号准则中说明了财务报表报告的整体要求,规定财务报表结构及财务报表的基本标准。

2、“核心会计准则‘就是指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财务报告披露、编报为目标,开展会计准则制定工作而产生相关的一系列会计准则。

3、在原有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机构下,分别改为设置提名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新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提名委员会负责管理委员会成员人选的提名工作,理事会成员及理事会的下属的专门委员会成员的人选由管理委员会负责挑选,管理委员会还要监督理事会成员的独立性、财务安排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相关的、非专业性的工作内容。

4、核心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以国际会计协调,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这就及时满足了国际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工作目标的明确,以财务报告准则为目标的核心会计准则,作为国际会计协调的基础,并促进了世界跨国公司在国际上市中采用国际准则,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对会计信息公正真实地披露。

5、财务报表列报准则适用的范围:

(1)用于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编制的所有通用的财务报表的列示。

(2)通用财务报表的含义是指为无特定要求的使用者编制的财务报表。

(3)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也适用于银行、保险等在内的企业。

(4)财务会计列报准则是反映以经营为目的,并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盈利性企业,其有关术语是以盈利企业财务报表为对象。

6、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信息的使用者,如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公众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有用信息。

7、财务会计目标定位的不同,形成了两大流派,即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8、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不同利益集团包括政府、普通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等。

9、财务报告旨在满足并向使用会计报告者提供通用财务会计信息。包括提供为经济决策所需财务状况、企业经营业绩,现金净流量会计信息。

10、使用财务报告者一般是企业外部利益集团,主要表现为企业外部投资者、企业债权人(包括资金债权人与商品债权人)。

11、由于外部使用者有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各方面对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又很不相同,因而,作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企业只能提供通用会计信息的会计报表。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报表是在一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编制的,而不受任何主观偏好的影响。

12、在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中,其目的是要鼓励企业除在报表内反映企业财务业绩外,尽可能描述报表外财务状况主要面临的不确定事项,这些事项有:

(1)决定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和影响,包括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为维持和提高经营业绩而采取的投资政策和公司的股利政策;

(2)企业融资来源、负债经营政策及风险管理策略;

(3)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未能包括在内反映企业价值的资源。

为此,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中说明了在编报财务报表时所应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实务。

13、财务报表列报的前基本前提:持续经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14、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是以应计制为形式的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基础。规定除现金流量表外,应按权责制会计原则编制其财务报表。

15、权责制会计基础是说明对收入与费用确认时,其发生的会计事项时的收入与费用是以发生作为标准在会计记录中反映。这种发生并非是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为形式或标准。

16、权责制原则解决了资产负债的确认,完成了资产负债表的编报基础。解决收益表的问题是在确认收入和费用之后进行两者之间的配比。

17、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标准:易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

18、信息可靠性是指信息的真实性,信息的真实性决定信息的可靠性。

19、要真实反映会计事项就必须根据经济事项的实质与经济事实。采用实质重与形式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当某一事项或交易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一致时,会计处理应当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20、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基础是会计政策与会计使用方法的相同或一致性。

21、可比性还表现在财务报表列报的一致性上,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对财务报表列报要实现一致性。也就是说,财务报表内项目的陈报和分类,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要保持一致,以便进行比较,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连续性的会计咨询信息。

22、重要性评估依据项目自身的数额及性质而定。

23、对于重要性认识,根据某一事项对决定的影响力可视为重要性的判断标准。重要性项目单独列报,但同质项目虽然金额较大,也可以汇总列报。财务报表列报视事项的不同进行汇总或单独列报。

24、在财务报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中,一般不能进行抵消,但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对其进行抵消处理(判/简)

(1)国际会计准则要求进行抵消处理。如,企业收购业务中的商誉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可以资本储备中作抵消的会计处理。

(2)反映企业交易或事项实质结果的。如,企业交易事项的盈利是用费用抵消收入后的金额计量的,并以相抵后的净额列报的。

(3)企业会计期末现金净流量的评价。如,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盈利或亏损性质,应于抵消后的结果列于报表

25、国际会计第1号在说明以上问题时,还规定在财务报表列报中,对下述内容进行呈报:(1)报告经济主体名称、企业名称;(2)财务报表会计主体是某一企业还是母子公司关系;(3)资产负债表所代表的会计期间、年度;(4)报告货币、币种;(5)财务报表列报数据单位、货币单位。

26、财务报表列报的要素有:资产、负债、权益、业绩、收益、费用。

27、资产的确认: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其成本和价值可以计量。

负债的确认:为履行一项现时义务,使经济利益流出企业,金额可以可靠计量。履行义务要放弃含有经济利益的资产,以满足对方的要求。支付现金或转让其他资产或提供劳务或以其他义务替换该项义务或将该项义务转为权益。

28、按流动性标准对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29、流动性和非流动性划分的意义:在资产负债表日起的一年内或超过一年外,现金流入的资产或现金流出的清偿债务的数额,会计报告应对外报告收回或清偿的这部分金额,也就是反映企业在一年后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这种状况对于如何评估企业持续经营状况是直接的依据。

30、流动性资产定义1、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持有、消耗并能实现的;2、以出售为目的短期持有,其时间在一年内;3、没有任何约束或限制条件的倾向资金及其等价物。(选)

31、流动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必须是一个经营周期内的资产;用于出售的资产其持续时间是一年内;流动资产的自身性质不能受到约束或者其流动性性质的丧失,否则就不是流动资产。

32、流动负债是由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收入进行补偿或支付;其支付期为12个月期限。其他负债应属于非流动负债。

33、长期负债是指不作为经营周期一部分进行清偿的,而是在资产负债表日12个月后清偿的部分。1、清偿期限超过12个月;2、准备长期为某一负债进行再融资;3、再融资计划是在资产负债编制日前完成的。

34、到期的流动负债随着企业的再融资或滚动,不使用现有的营运资本,也构成长期融资(长期负债)的一部分。

35、当再融资不能随企业意愿实现,再融资不能进行,其负债就应归属于流动负债。

36、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解释,准则的要求及会计事项涉及金额大小是决定二级分类的条件。

37、权益表现为会计事项的收益和费用配比结果,也包括利得和损失项目。

38、收益包括收入与利得。收入是企业对外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包括:销售收入、劳务费收入、股利收入、费用收入、租金收入等到,未实现的利得也包括在收益中。

39、收入与利得都代表了经济利益的取得,但收入是在经营过程中取得的,而利得是在非经营过程中形成的。

40、收益的增加可以增加资产,表现在企业流动性资产的增加,增加的收益也可以产生于负债的清偿。

41、收益的确认应与经济利益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有关联,且能可靠地计量,符合这两项可以收益表内反映收益。

42、费用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也包括发生的损失。包括:销售成本、人工、折旧费用,其形式常见于现金及其等价物、流动资产和厂场资产的流出或耗用。

43、与费用有相同点的损失是指在经营活动外发生的符合费用标准的其他项目。

44、损失包括自然灾害形成的项目及在处理非流动资产时发生的项目。损失也属于费用的定义范围。

45、费用的确认是有严格的内容规定的,如果未来经济利益的减少与某一方面的资产减少有关或一项负债的增加有关,并能可靠地计量,即可在损益表内确认为费用,这就是说确认费用的同时势必增加负债或减少资产。

46、收益表(损益表)列报项目:收益;经营业务成果;筹资费用;权益法下的联营公司投资利润和亏损;所得税项;正常活动损益;非常项目;少数股权收益;当期净收益。

47、收益表编制模式:费用性质法和销售成本法

48、费用性质法:收益表费用类项目按其性质不同,在收益表内以汇总后的金额列出。不用在企业的各项功能上进行划分归类,因而,企业发生的经营费用按性质汇总分类。(单步法)

49、销售成本法:将费用按功能划分为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部分。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更能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进一步相关的财务业绩信息。(多步法)

选取以上两种方法中的一种,主要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的性质、企业组织的性质。

两种方法的比较:费用性质法有利于对预期现金净流量的反映和评估,采用销售成本法编制收益表时,应做补充或增加披露内容处理,增加附加披露。

50、会计期间所有收益和费用事项均计入在当期损益中,当然也包括利得和损失项目。

51、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现金的能力及现金流向既企业理财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会计期末的现金净流量。

52、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融资活动现金流量。

53、资产是企业拥有、控制,有可能导致期经济利益产生的显示性资产。

54、在资产确认时,特别要学会掌握“重经济实质轻法律形式”原则的运用。判断资产的产提是以产生经济利益为前提,至于是否能以货币计量不是惟一标准。

55、在没有法定控制权的情况下,某一个项目也可以符合资产的定义。如融资租赁的资产在无法定所有权的情况下符合资产的定义,可列入资产报表内。

56、未发生的交易事项不形成资产,如未来交易愿望不符合资产的标准,虽然准备购买但不形成现实资产。

57、负债是由于以往事项而发生的企业的现有义务,这种义务的结算将会引起含有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的外流。负债突出了现时义务这一特点。现时义务并不意味现在偿还的负债,而偿还债务的期限是在未来。

58、现实义务与未来承诺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实际上已形成的,交易业务本身不产生义务,如在商品已经交付后,需承担的保修责任而需支付的费用,或企业已签订不可更改的采购合同时便形成了义务;而后者如是一种签有不可撤销条款的规定,若不执行则需要赔偿一定的罚金,从该角度讲,也是一种义务,当然不可避免地使用资源从企业中流出。

59、权益是指所有者对企业资产抵减负债后的剩余权益的所有权和要求权。进一步分类为投入资本、留存收益、公积(收益分配公积和资本保全公积)等。在一般情况下,权益的金额只是偶然的符合企业股份的市场价值总额。

60、资产的计量(重点,理解,问答题分析)

资产的确认是指某一顶目作为一项资产正式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资产的确认解决的是以何种方式列入报表的何项目,而资产的计量是指以怎样的价格对资产衡量。会计计量标准有:(1)历史成本计价(2)市价计价标准(3)可实现净值计价标准(4)重置成本计价标准(5)现值计价标准

61、历史成本计价:历史成本是指经济事项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或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采用实际发生金额作为计价标准,称为历史成本计价,该计价原理是以交易的实际支付金额作为计量标准对资产的增加与减少进行衡量与记录。

优点:

(1)投资者、债权人与企业内部管理层都有以历史成本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

(2)历史成本的计量是根据实际交易而不是估计的交易所判定的,发生的交易额是以双方承认为前提,其信息可靠性较高;

(3)传统的成本计量方法在会计实务上依然是主要的计量方法;

(4)在市价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历史成本虽然不能反映市价的变化,但在会计上可采取表外披露的方法补充其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缺点:

(1)当市价出现变动时,而表现为不同时点的价值的历史成本的计量其不具有可比性;

(2)发生的费用以历史成本计量,而其收入以现行价格计量,形成收入与其费用的配比失去一致性;

(3)当市价上升,费用按其历史成本计量而无法划分管理层的真实业绩及由于市价上升而带来的持有资产的增值;

(4)当市价上升,在以历史成本为根据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货币性资产的实际贬值外,非倾向性资产及其负债都会出现低估的现象,其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将大打折扣而不能客观反映实际财务状况,影响会计信息对决策的相关性。

62、市价计价标准:市价即称脱手价值。市价计价是指以其市场购买价或销售价作为计价标准的方法。

相对而言,以现实脱手价或销售价格较真实地反映市场行情,能对决策产生影响,企业可变现的资产越多其适应市场的能力也越强。

脱手价是根据卖方市场价格而不是买方市场的重置成本进行计量的。

如果企业仅有少量或不存在变现价值,企业适应市场变动的机会就非常有限,而变现价值越大,企业的适应能力就越大。

运用现行(脱手)价值属性,全部资产和负债应按它们的变现价值重新估计。变现价值等于市场价格扣除预计的销售费用。

应用脱手价值计量时,在会计上将完全放弃确认收入的实现原则,因为,所有的非货币性资产都是根据其现行脱手价值立即确认全部损益的。

市价计价优点:

(1)用市价对资产计价可以反映资产负债表与资产的真实价值;

(2)用市价对资产计价可以反映在不同时期同一资产的市价波动,区别分析不同时期不正常情况的对应;

(3)用市价对证券性资产计价可以判断理财决策的正确性与否。

在经济活动中,短期性的证券资产投资活动,宜采用市价法或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方法。

市价计价缺点:

(1)现时变现价值对企业预期使用的资产是不相关的,现时价格与未来的价格是没有必然的联系。

(2)现时价格是反映现时交易事项的价格。

(3)现时价格计价的使用,使得商品销售未发生就确认价值实现,假定企业资源随时处于变现状态或处于清算状态,其违背企业继续经营的基本假设。

(4)现时价格计量并未考虑一般购买力的变动情况,因而不能消除通货膨胀带给资产的影响。

63、可实现净值计价标准

可实现净值也称为未来脱手价值,它计量资产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付的现金流出,但均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可实现净值和现行市价(脱手价值)这两种计量属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反映资产的变现(脱手价值)。不同点在于变现的时间,现金市价属性基于当期的脱手价值,即在当期正常清算情况下的处置变现价值,而可实现净值属性属于预期的未来销售或其他未来事项。

显而易见,可实现净值属性适用于预定期间将完成的交易,如计划未来销售的资产或未来清偿既定数额的负债,因此其适用范围无法囊括全部资产。

64、重置成本计价标准

重置成本计价标准是指同类商品或物品在目前市场购入的价格,并以此作为对非流动资产计价的方法。

除非在原始交易时日,现行成本与历史成本代表相等的数量,否则,两者代表不同的数量。即使用权价格不变,资产的现行(重置)成本也不完全等于其历史成本。其原因一是对资产的预期和供求关系可能发生变动;二是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成本变动,它们都可能造成重置成本和历史成本的脱节。

重置成本计量属性的优点:

(1)可以避免在价格变动时虚计收益,确切反映企业维持再生产能力所需生产耗费的补偿。

(2)期末财务报表提供以重置成本为基础的现时信息,而不是过去的历史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倡导这一计价方法并在非流动资产的计价中使用。

65、现值计价标准

现值计价法一般运用长于12个月以上的非流动资产项目,该种计价方法能真实反映其投资价值。

现值总是将未来的价值考虑货币的时间因素折算为现在的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二项资产或负债在自愿双方之间,在现行交易中,不是强迫或清算销售所达成的购买、销售或结算的金额。

人们在初始计量运用现值只是一种假象,实际上是通过现值技术来寻找公允价值,而以公允价值作为初始计量的计量性,一旦初始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其后续计量所用的公允价值必须重新开始计算。

现值的计量方法:

一是传统法;按照传统法,只考虑一种可能,即最大可能或最优的现金流量。

二是预期现金流量法;按照预期现金流量法,在计算未来的现金流量时,应当考虑到每一种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发生概率,加权平均,以求得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平均期望值。

使用未来现金流量计算公允价值的过程主要包含三个步骤:估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现值是否可反映公允价值。

第三章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

1、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料等。

2、存货范围的确认标准是企业对货物是否具有法人财产权(或法定产权),凡是在盘存日期法定产权属于企业的物品、不论其存放何处或处于何种状态,都确认为企业的存货;反之,凡是法定产权不属于企业的物品、即使用权存放于企业,也不应确认为企业的存货。

存货的范围有三类有形资产:1、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储存以备出售的存货。2、为了最终出售正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存货;3、为了生产供销售的商品或提供服务以备消耗的存货。

3、关于存货的范围需要说明以下几点:(判/选)第一,关于代销商品的归属。第二,关于在途商品等的处理。第三,关于购货约定问题。对于约定未来购入的商品,由于企业并没有实际的购货行为发生,因此,不作为企业的存货,也不确认有关的负债和费用。

4、《会计准则》规定:各种存货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帐;存货入帐价值的基础应采用历史成本为计价原则。

5、存货的来源主要有外购和自制两个途径,根据存货取得的不同情况,其入账价值的构成也各不相同:

(1)购入的存货,按买价加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和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金以及其他费用作为实际成本。

(2)自制的存货,按制造过程中的各项实际支出作为实际成本。

(3)委托加工完成的存货,以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以及加工费、运输费、装卸费和保险费等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金作为实际成本。

(4)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

(5)接受捐赠的存货,按同类,活跃市场,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6)企业接受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方代取得的存货,或以应收款项换入存货的,按照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减去可抵扣的增值税额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A收到补价,应收帐面价值-可抵扣进项税-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B支付被价,应收帐面价-可抵扣进项税+应支付的补价和相关税费。

(7)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存货,按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减去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A收到补价,换出资产帐面价-可抵扣进项税+应确认的收益和相关税费-补价。B支付补价,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可抵扣进项税+应支付相关税费和补价。(8)盘盈的存货,按同类或市场价。

6、存货入账价值的计量方法

(1)总价法,在购货发生时,根据未扣除现金折扣前的发票总金额作为实际成本入帐。

(2)净价法,根据已扣除现金折扣后的发票金额作为实际成本入帐。

(3)混合法,在购货发生时,购货的实际成本根据扣除现金折扣后的发票金额入帐,应付帐款根据未扣除现金折扣前的发票总额入帐,其差额设置(备抵购货折扣)帐户。

7、总价法在购货成本和应付帐款中未扣除现金折扣,因而虚增了企业的购货成本和应付帐款,即便将购货折扣作为购货的抵消数,在购货的金额中予以减除,也由于期存货中未相应扣除已取得的折扣,在收益表上仍会使销货成本偏低,在资产负债表上使存货金额虚增。

8、净价法在不管是否取得现金折扣优惠的情况下,如实地提供了存货成本和相应的债务责任,把丧失的现金折扣视同购货企业拖欠货款而应负提的资金利息,从而可以衡量一个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效率。

9、混合法需设(备抵购货折扣)帐户,作为应付帐款的抵减项目,把未能取得的购货折扣同样作为企业的理财费用。

10、确定某一特定日存货的实物数量,在会计上有定期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两种。

11、定期盘存制,由于平时不反映实际库存商品物资的数量和金额,只是在期末根据实地盘点后的实物数量再计价。缺点:只根据实物盘存的结果,平时不对商品的收发结存作记录,不能反映收发存情况,如果品种、规格繁杂,盘点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12、永续盘存制,设“销货”、“销货折扣”、“销货退回和折让”,但不再设置“购货”、“购货折扣”、“购货退回和折让”

13、存货成本,即存货历史成本(实际成本)应包括存货的采购支出、加工发生支出、送达一定场所并处于一定状态下发生的其他所有实际支出。

14、在采购存货中发生的商业折扣应从采购成本中冲销掉。采购支出若以外币支付,以外币标价的存货而直接产生的汇兑差额也应包括在采购成本中。

15、劳务者提供的存货成本,其成本发生主要是指直接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费用和可计入当期的间接费用。销售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费用则不包括在劳务者提供的存货成本中,则应计入发生期间的损益或费用处理。

16、在少数情况下,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也应计入存货成本中。

17、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中,提出的存货成本零售价方法和标准成本法都是历史成本计价的实际表现形式。

18、基准计价法可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这两种方法实际上也是历史成本法。

先进先出法是在假设前期购入的存货最先使用或售出,于期末库存的存货是目前或最后购入的存货。

19、可变现净值会计计价方法及记录,是对历史成本计价法的一种修正,当历史成本数据发生改变时,存货或资产的变现价值是一个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会计记录的依据是资产的销售价格或可实现的金额。因此,存货或资产按可变现价值计价完全符合上述会计记录的基本原则。

20、存货按可实现净值反映其价值,实际上应上实现的价值,会计处理后的记录其实是对可实现净值的估计,也就是预计可变现净值。预计可变现净值和实际变现价值是两回事。实际变现价值低于预计可变现净值其差额称为损失。

21、对存货可变现净值反映的基础是预计可实现净值。

22、预计可变现净值的考虑,也会由于存货的目的不同,其考虑的因素也不同。

23、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重点)

在存货计价上,把可能发生的损失,提前确认为当期损失,其可能实现的收益推迟确认则在实现时计入当期。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概念:出于稳健,当存货的成本低于市价时,就用原始成本计量。

成本或市价孰低计价方法是一种计算存货价值的稳健方法,因为它只考虑和确认在市价下跌时出售存货可能由于售价降低而带来的损失,不考虑和确认市价超过原始成本时在以后带来的收益。

分类标准越细,则对每一项目存货比较其成本和市价时,市价与成本之间的差异额越大。所以对全部存货总计金额在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时,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差异金额就较少。如采用更加贴切谨慎性原则,应选用较细的分类方法,总之要结合企业存货的实际情况考虑采用恰当的分类方法。

在会计实务中,选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方法,其所用市价应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即市价不能超过销售价格剔除完工成本和处置成本后的可变现净值,也不能低于可变现净值剔除正常无利后的金额。

选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方法时,当成本低于市价,不需作会计处理,当成本高于市价,资产负债表表示的存货金额应以市价反映,需要在帐上反映存货改用按市价计价后产生的损失。通过设置备抵帐户,一是“备抵存货降价损失节约额”;二是“备抵存货降价损失”帐户进行核算。

若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存货跌价准备:(多选)1、市价持续下跌,并且未来无回升的希望;2、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3、产品更新换代,原有的原材料不适用新产品,该原材料的市价又低于帐面成本;4、企业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已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5、其他足以证明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24、会计期末以可变现冲值反映的存货金额反映了存货的市价,因而其价值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对正确评估企业存货占用的现金流量及正确估计会计企业存货与恰当性有重要意义。

25、提取和补提存货跌价损失准备时:借记“管理费用——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冲回或转销存货跌价损失,作相反会计处理。

26、披露存货会计信息内容:存货选用的讲价方法及其成本计算方法;存货总金额及一定分类的存货账面金额;以可变现净值反映的存货账面金额;存货减记金额;存货减记金额发生转回处理事项;担保债务存货的账面价值等。

第五章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现金流量表

1、现金流量表是综合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现金流量信息的会计报表,通过现金来源和现金运用增减变动情况,反映企业现金净流量持有状况。

2、意义:现金流量表提供了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信息,综合说明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营业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情况。

3、在会计基础层面上,现金流量表的会计基础是现金收付制,而损益表的会计基础是权责制原则。

4、现金流量表涉及到的概念(简)

现金即指货币资金,银行存款中的活期存款。

现金等价物即指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变现,不会产生价值变动风险的投资性证券资产。持有现金等价物的目的在于随时变现,满足流动性的需要。

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内容,现金流入和流出又包括经营、投资、筹资活动的流入和流出。

5、构成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项目之间的变动事项不属于现金流量的范围,这一部分是企业现金管理的内容,而不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融资活动。(判断)

6、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体现,经营活动能否产生现金流量表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是否盈利。

7、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金流量金额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通过其可以判别明在不动用企业外部资金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所提供的现金流量是否能偿还企业债务,以保持企业的经营活动的能力,并体现是否能顺利支付股利和外部投资的实力。

8、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内容(多选/判断)

(1)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取得的现金收入:如企业发生的销售产品收入;劳务费收入。

(2)其他现金收入:如特许使用费收入、佣金收入及其他收入。

(3)支付供应商和其他提供者的现金。

(4)支付员工现金工资。

(5)金融机构涉及的保险金、年金等现金收入或支出

(6)契约、持有合同的现金收入或支出

(7)购买、销售交易性证券形成的现金流量

投资活动形成的现金流量:购置不动产、厂场和设备、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所导致的现金支出。出售不动产、厂场和设备、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所导致的现金收入。取得其他企业权益性或债权性工具,及与其他企业联营所导致的现金支出。出售企业权益性或债权性工具,及与其他企业联营所导致的现金收入。

筹资活动所形成的现金流量:发行股票或其他权益性工具实际收到的现金。购买或赎回企业股票所导致的现金支出发行信用债券、贷款签发票据,发行一般债券、发行抵押债券及其他长期短期借款导致的现金收入和偿还借款导致的现金支出。

9、对于企业出于交易目的持有的证券资产,近似于企业为转售而购买的存货,因而,购买与销售的交易性证券所取得的现金流量应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如银行发生的预付现金及贷款可视作经营活动。

10、企业现金流量表的报告,可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进行编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鼓励企业采用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以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可有助于较真实披露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信息,能更详尽地说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所引起的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具体情况,有利于更加详细地说明现金流量的变动原因。

11、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即通过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总分类项目反映来自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如按照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有关项目的划分,找出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有关项目的金额,直接填入相关的项目栏内。

1.间接法,采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意味着将权责制基础下的净收益金额对企业非现金交易事项、历史或未来经营活动的现金收支递延或者是应计项目,以及与投资或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相关的收益或费用项目的影响,实现权责制基础下净损益金额的高速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金流量。

2.(判断)将损益表期末净收益,通过加减调整折旧资产折旧额(+)、待摊费用、无形资产递延费用的摊销(+)、应计资产减少金额(+)、应计资产增加金额(-)、应计负债增加金额(+应计负债减少金额(-)、存货减少金额(+)、存货增加金额(+)以及经营活动其他费用项目的现金流出,高速确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3.直接法与间接法比较,直接法编制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更能全面、详细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信息,而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则无法直接反映。

4.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相对直接法而言,其最大优点是简便易行,及时提供现金流量信息。

5.长期资产的期末余额大于期初的余额的净额是反映现金流出,反之则为现金流入。

6.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主要涉及到负债和权益部分的项目。如发生权益性工具所取得的收入;购买权益性工具发生的现金支出;发生债券取得的现金收入及其他现金流出等。

7.负债与权益的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的净额反映出的是现金流入,反之则现金流出。

8.外币现金流量,如现金流量表中以外币表现现金流量时,应将外币折算成本币,按本币在会计记录中反映。折算的汇率是发生的现金流动当日的汇率。由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未实现损益在性质上不是现金流量,其原因是并未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现金。

9.与非常项目有关的现金流量归并到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或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从而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易于理解其性质及对企业现金流量和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

10、已付股利可归属于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股利代表关融资的成本。为了有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股利的能力,也可以将已付股利归属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范围内报告。

11、缴纳的所得税通常被划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12、购买和处置子公司及其他经营单位发生的现金流量,是作为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分类的现金流量表中单独列示报告。

13、作为购买或出售的双方确认的作价所发生的现金收付总额,在现金流量表中应以减去购买或处置所获得或转出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后的净额列示。

14、现金流量表反映的只是企业一定期间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该表既不能反映企业的营销状况,也不能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

15、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及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是无法分析企业的销售规模、销售能力、盈利能力、赊销政策的变化等,结合损益表中收入、成本及利润项目的分析,又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收帐款项目变化情况的分析,则可进一点分析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要来源于以前债权的收回,还是本年现销比例的提高,同时又可考察企业收益质量、坏账风险等。

16、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包括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分析。其中:(1)流入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入结构和三项活动流入的内部结构分析(2)流出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出结构和三项活动流出的内部结构分析(3)流入流出比分析即分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比(此比值越大越好)投资活动现金的流入流出比(发展期间此比值应小,而衰退或缺少投资机会时此比值应大较好)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比(发展时期此比值较大较好)

17、反映企业偿还债务能力的分析

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本金+现金利息支出)

现金偿还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长期债务总额

反映每股现金流量的分析

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

获取现金的能力是指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资资源的比值。

(1)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

(2)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

(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100%

18、收益质量是企业报告收益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偏差程度。收益质量分析主要是考察会计收益和现金流量的比例关系。评价公司收益质量的财务比率是以营运指数为代表的数据。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应得现金。

19、现金流量信息的重要作用:(简)

(1)提供和反映企业现金流量;

(2)提供和反映企业资产流动性和偿债能力

(3)提供和反映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

(4)提供和反映企业获利能力和现金净流量之间的差异及原因。

第六章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

1、企业中发生的非常项目的事项常见的有:资产的征用;自然灾害;不可抗拒的外界的影响。

2、会计重大差错更正是指企业在某期或若干期财务报表的编制中产生的差错现象有可能在当期被发现,对这些错误的更正要计入当期损益。

3、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的变动或改用另一种会计政策。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或同一会计期间在不同时点运用的不同的会计政策。

4、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对会计政策的表述是: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方法。

5、会计政策定义的特点:

(1)会计政策表述包括不同层次,涉及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

(2)会计政策是在允许的会计原则和在一定会计方法中作出的具体选择

(3)会计政策是指特定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

6、对会计估计解释时说明:由于商业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众多财务报表项目不能精确地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会计过程涉及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例如:对坏帐的估计、过时存货的估计、折旧资产的使用年限或其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

7、会计估计的解释特征:(简)

(1)会计估计存在原因是由于经济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所致的,对会计事项产生影响。

(2)进行会计估计时,必须考虑是以最新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估计。

(3)会计估计不影响会计核算的可靠性。

8、《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中的观点说明:只在法规或会计准则要求改变会计政策时才可改变会计政策;改变会计政策若能更恰当地反映交易或事项时,可以改变会计政策。同时指出(1)对于以前发生的、具体本质区别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某项会计政策;(2)对以前没有发生过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时,这两种情况不用改变会计政策。

9、会计政策变更的本身并不意味着以前会计期间的会计政策是失误的,仅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动,或是得到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使得变更会计政策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本和现金流量。

10、变更会计政策有两种情形:(1)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2)变更会计政策以后,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为可靠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

11、所谓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是说明,按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1)在变更会计政策的会计年度,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所得到的年初留存收益金额。(2)变更会计政策不不调整年初的留存收益金额。

12、会计政策变更应有要用追溯调整法或未来适用法。追溯调整法使得适用于各事项或交易的新会计政策,如同过去一直在使用。因此,新会计政策应从这些项目的初始日开始适用。未来适用法,是指新的会计政策适用于变更日后出现的交易或事项,没有必要对与以前期间相关的项目进行调整既不调整留存收益,也不调整当期净损益,因为现有余额并不重新计算,新的会计政策应从变更日起适用于现有余额。

13、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1)追溯调整法,同时重新说明比较会计报表,即以该政策使用于全部期间为前提。

(2)追溯调整法,不调整比较会计报表,但提供模拟会计信息。

(3)未来适用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新的会计政策适用于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14、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其核心问题是,是否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累积影响数是计入期初留存收益,还是计入变更当期净利润,以及是否重新表述以前期间的财务报表。

15、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政策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事项:

(1)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2)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

(3)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

16、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主要有1、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2、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会计估计变更,并不意味着以前期间会计估计是错误的,只是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化,或者掌握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使得变更会计估计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7、为确保不同期间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如果会计估计在前期计入正常活动损益,同该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仍应计入变更当期正常活动净损益。如果会计估计在前期作为非常项目,则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在变更当期也应作为非常项目报告。

18、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很难区分时,应按照会计估计变更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即采用未来适用法。在会计估计变更当年及以后期间,采用新的会计估计,不改变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也不调整以前期间的报告结果。

19、会计估计变更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1)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2)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3)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

20、以前某期或若干期财务报表的编制错误有可能在编报当期发现,错误的产生可能源于计算错误、会计政策应用错误、曲解事实、弄虚作假或粗心大意。对这些错误的更正通常计入发现当期净损益。

21、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对于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都推荐采用追溯调整法。

本准则规定,会计差错的会计处理应当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1)在当期发现、属于当期的会计差错,应当调整当期相关项目。

(2)在当期发现、属于以前期间的会计差错,如果是重大差错,调整发现当期期初留存收益以及有关项目,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重大差错,则应当调整发生当期的净损益和相关项目。

(3)在编制比较会计报表时,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重大会计差错,在调整各该期间的净损益和其他相关项目,视同该差错的产生的当期已经更正;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以前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一并调整。

22、会计差错的披露内容:(1)会计差错的性质(2)会计差错列报当期和以前各期的更正金额(3)与列报在可比财务报表中的各期之前期间相关的更正金额(4)重新表述比较信息或无法重新表述的事实。

第七章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与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日后事项包括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源于资产负债日前后产生的对投资决策或企业状况有重大影响的不确定性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规定,当具备一定确定性条件时,如何对这些事项的会计处理和披露进行规范。

3.对资产负债表日之前就已存在,但因证据不足而未入账,或暂估入账的事项,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至批准报出日前取得了新的或进一步的

证据,就应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的金额作出重新估计,记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和相关账户。准则中规定了调整事项,如包括:(1)已证实资产发生了减损;(2)销售退回;(3)已确定获得或支付的赔偿。

4.至于非调整事项,对报告年度(如1995年)来说,本应归属于下年度(1996年),但这类事项涉及到重大投资、重大灾害损失、股权变动、索赔诉讼、债务重组等重要问题,如不加以说明,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和判断。事实上,这类信息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公司重大投资损失不能及时披露,等到最后风险突然释放,股票一落千丈,对投资者的发展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5.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出台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其目的有两个:

(1)、解决何时于资产负债表日后出现的事项而要调整资产负债表。

(2)、企业应对资产负债表批准报出日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进行披露。

6、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适用范围:主要是针对资产负债表日后出现的调整事项进行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需要而制定的。

7、资产负债表日编报和在批准该报表期间,发生不利或是有利事项,可归为两类:

(1)为资产负债表日已确认存在情况提供证据的事项,也称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当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证据事项时,则对资产负债表某些事项进行调整。

(2)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情况的事项,也中资产负债日后非调整事项。表明这些情况的发生并不能为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证据或根据的事项。

4.根据本准则的要求,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如属于调整事项,应对按照12月31日已编制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作相应的调整,并按调整后的数额重新编制会计报表,以便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与报出日最为相关的财务信息。

调整事项的例子:(1)已证实资产发生了减损;(2)销售退回;(3)已确定获得或支付的赔偿。

5.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调整事项如何处理,有两种可选方法:

(1)调整会计报表的资产和负债以及相关收入、费用等,以反映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

(2)不调整会计报表上的相关数据,仅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对会计报表上相关项目预计产生的影响。6.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调整事项,是对资产负债表日所占有资料作出估计的一种追加证据表明资产负债表日所作的估计与事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当新的证据证明原估计数存在差异时,应对根据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编制的会计报表的相关数据进行调整。使对外公布的会计报表所估计的数字更加接近事实。因此,国际会计准则要求,针对有助于资产负债表中数额估计的所有调整事项,应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调整。7.在本准则的指南中已经明确指出,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销售退回,应作为调整事项处理,这既包括报告年度销售的物资在报告年度的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退回,也包括报告年度前销售的物资在报告年度的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退回。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销售折扣和折让,由于这两种情况在企业发生得较少,对企业的损益影响不大,根据重要性原则,可以作为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也可以在发生销售折扣和折让的年度会计报表中反映,而无需在报告年度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

8.编制调整分录时只要把销售退回时正常所作的会计分录中的有关损益类科目替换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即可,同笔分录中如果涉及到两个及两个以上“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时进行借贷合并,另外,由于销售退回造成以前年度损益减少,因此还要跟随编制调减应交所得税的调整分录,方法相同,最后调整完毕前,还要计算“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并将其余额结转出去,再编制最后一笔分录。

9.非调整事项的涵义: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生或存在的事项,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但如不加以说明。将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估计和决策,这关事项应当作为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10、一般而言,非调整事项的财务影响在它发生的那个期间(资产负债表日后的期间)已被记录在会计报表中,不需要调整有关科目和会计报表。

11、同一性质的事项可以是高速事项,也可以是非调整事项,这取决于所涉及的情况是在该企业的特定情况下是否已在报表日存在,而没有明确规定哪一事项是调整事项,哪一事项是非调整事项。

非调整事项的例子:(1)股票和债券的发生;(2)对另一个企业的巨额投资;(3)自然灾害导致的资产损失;(4)外汇汇率发生较大变动。

12、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后,报表批准日前宣告发放的股利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作为权益的一项单独列示,或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13、如果企业计划在日后进行清算或者停业,则企业应该编制清算报表,不需要编制资产负债表。其原因是由于资产负债表必须是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才有必要编制资产负债表。

14、利润分配和处理:现金股利作为调整事项,股票股利作为非调整事项。

15、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与或有事项的区分:或有事项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相关的和有一定关联性的。首先在资产负债表日,应以或有事项的会计准则判断是否存在或有事项,以及应为该或有事项所作的准备金额或可能带来的或有损失金额于会计记录或会计信息的披露处理;若以或有事项会计准则判断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一个或有事项,由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考虑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是否相关的调整事项,影响对资产负债表日或有事项的估计和判断。判断或有事项的存在及有关金额,依据有关或有事项的会计准则,当或有事项确定下来并成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时,则应依据本准则的要求,作出相关的会计处理或进行附注说明的处理。

16、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披露内容:

(1)事项的性质(2)对财务影响的评估(3)资产负债表日变动情况的披露(4)重要的日后非调整事项

第八章分部报告

1、在分部在划分标准上,国际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采用了“风险和报酬法”,即按业务或地区承担的不同风险和报酬作为划分依据。

2、分部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1)相关性(2)可靠性(3)可比性

3、分部会计信息披露的受制原则(1)效益与成本原则;(2)重要性原则。

4、分部会计报告的目的:

(1)更准确、全面地提示企业历史业绩

(2)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风险和收益

(3)有利于从整体上对企业发展作出评价

5、分部报告的基本内容:分部报告是以分部为单位报告财务信息的文件。分部报告的内容包括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利润、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还包括分部信息与合并数字之间的调节情况、分部会计政策及分部间转移交易及定价基础等项目。

6、从定义及构成内容上看,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在确认和计量上保持了一致性,例如规定,若利息收入未计入分部收入,则利息费用也不应计入分部费用,相应的利息资产或利息负债也不能计入分部资产或分部负债。

7、分部报告是一个分部单位的财务报告,分部报告所使用的会计要领会计范畴与企业财务报告所涉及的有关会计范畴基本上是相同的。

8、经营活动、会计政策、收入、业务分部(简)

(1)经营活动:是指产生营业收入及非投资与筹资活动、其他活动等;

(2)会计政策:是指编制财务报告所使用的会计原则、基础、方法;

(3)收入:是指由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结果,而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投资者投资额的增加。

(4)业务分部:是指提供某项产品和劳务,或系统相关的产品或劳务,承提着产品和劳务相应的风险和报酬收益的经济单位。

9、分部报告中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经营成果与企业会计报告的涵义基本相同,但分部报告的主体是某一经营分部单位,与企业会计

报告的主体不同。

分部资产:是指一个分部在其经营活动中运用的,并直接由分部控制或按一定标准分配给分部的经营资产。

分部负债:是指一个分部在其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并由分部负担的经营性负债。

分部经营收益:是指一个分部的收入扣减分部费用后的余额。

10、地区分部是指在企业内部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而形成的经济单位,在特定经济环境下承担着经营风险和经营回报,地区分部在特定经济环境中进行商品销售或提供劳务服务。

11、报告分部是指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为单位进行报告会计信息的单位,按照分部招待准则要求,应予披露分部的会计信息。

12、若企业会计信息或企业经营风险、经营收益主要来自于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和劳务的影响,分部报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则是反映这一经营业务风险及收益情况的信息。分部报告信息的主体应是业务分部形式,或报告信息的内容主要来自一分部,业务分部报告则是分部报告的主体或主要报告形式。(判)

13、分部报告的分析宗旨是为了从企业整体上对风险和报酬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应以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为主。

14、分部报告会计政策:指分部报告编制使用的会计方法、会计标准。分部报告采用何种会计政策,应根据合并集团或企业整体财务报表采用的会计政策。

第九章不动产、厂场和设备

1、厂场资产亦称厂场设备资产或不动产、厂场及设备。包括供经营使用的如土地、房屋、机器设备、传动设备、器具、工具、容器等各种维持企业经营活动较长时间使用的财产。从会计的角度上企业长期资产价值,是真实实际价值并反映企业持续性经营能力的重要信息。

2、会计涵义上的厂场设备必须同时具备供企业经营使用、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取得资产不是为了转手出售获利等三个特点,才能列入资产报表。

3、厂场资产的特点常表现在为企业经营提供了多年报务后并未改变其实物形态,也就是说,厂场资产的使用并未将其实物对象于产品中。

4、厂场资产的分类:(1)土地(2)有有限耐用期限的财产

5、土地,一般不会因使用而耗损其价值。会计上称为不计提折旧的资产。

6、购入旧屋重建新屋的,拆毁旧屋所需费用须作为土地成本;清理地基、支迁旧住户的费用则作为新屋成本。

7、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特征:(1)用于企业经营活动或提供劳务活动,或对外出租和用于企业管理而使用、拥有或控制的。(2)其使用时间长于12个月以上(3)使用过程中发生损耗。

8、由于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生损耗,而其实体则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内可以保持,因此,发生损耗的价值部分称为折旧,并将这部分金额计放会计期间。

9、帐面金额:即不动厂场和设备历史成本扣减其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后的金额。

10、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会计确认标准:(1)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作为资产与其他一般资产相同,即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使用,在预期产生现金流入或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2)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作为资产与其他一般资产相同,即能以实际成本计量。

11、从理论上讲,可以归入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资产,一般是指用于经营活动的长期资产及主要备件、备用设备;基使用期限长于12个月,资产价值转移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物质实体与价值转移相分离。凡是符合以上两点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均可认为是不动产、厂场和设备。

12、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在取得时的会计计量采用实际成本法。实际成本一般包括购置资产本身的价值及发生的相关费用。初始计量的内容:

(1)资产买价(2)关税(3)购货税款的支付部分(4)实际使用前所支付的直接右归属的支出,包括;整理费用、运输、安装调试、人工费用。

13、在支付中,除以实际支付价格计量外,发生的管理费用及一般间接费用,以不构成不动厂场和设备成本进行会计处理。

14、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后续支出问题:

(1)出于提高或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期,包括提高或增大其产能或能力的考虑。

(2)出于产品品质提高,而对于机器的更新支出的考虑

(3)出于生产工艺改革,降低经营成本,而发生于对资产改良的支出的考虑。

原则上,厂场和设备的后续支出,其产生的价值大于原有的利益或绩效考核标准金额的,应计入相应资产价值。而其他后续支出,一般是在发生的当期计入会计期间费用中。

15、属于资本支出性质的费用,在会计处理时,要借记厂场资产帐户的金额。非经常性的大部件换新所发生的支出,在借记被换新部件的帐

面价值后可增记厂场资产的成本。无法判明被换新部件的帐面价值时,可借记“累计折旧“帐户,以增加厂场资产的帐面价值。

16、取得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一般可直接向供货商进货,也可通过与另一项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交换的形式完成。此时,取得不动产、厂场

和设备的成本计量,应以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17、贴换方式取得的资产,必须以让出去的旧资产的公允市场价格加贴换时支付的现金(或减贴换时收进的现金)作为计价的标准。让出资

产的账面价值,与旧资产公允价格的差额作为资产贴换时的损失或利益。

18、重估价:一般意义上讲,是指某一资产的市场价值。土地、厂场和设备的市价就是该资产的重估价。如无市价的,可比照或依据其项目

资产的历史成本扣减折旧后的余额即重置成本计价。

19、重估日发生的折旧及其折旧处理方法:(1)可依据期末(重估日)与期初账面价值总值的波动额或差异额,按两者之间的比例,重新新

调整折旧,计算累计折旧业务员。经调整后,该资产重估后的账面金额与得估价值保持同一水平。(2)从不动产、厂场和设备账面价值总额中,扣减其累计折旧,再以其净额作为该项目资产的重估金额。这种方法适用于不动产项目资产重估时使用。

20、重估日折旧会计处理原则:(1)重新确定或扣减累计折旧所发生的调整金额或账面金额的变动;当重估时,不动产、厂场和设备项目账

面金额增加,在会计记录时,其增加金额贷记“股东权益——重估价盈余”会计科目。

(2)由于不动产、厂场和设备资产重估价值下降而导致资产的减值金额应确认为费用处理,其理由是:该资产的减值实质是经济利益的流出,在会计处理上列入费用项目反映。

(3)当不动产、厂场和设备资产的价值发生增值时,增值的金额等同于冲销或转回以前重估价减值的金额,会计上应确认为收益,并在会计期间进行会计收益处理。

(4)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重估价值盈余实现时,即包括在股东权益中的部分,也可直接转为留存收益反映于会计报表内。

21、不动产、厂场和设备折旧,是指该项资产在其运用过程中发生价值的损耗,在会计上,表现为资产价值的转销程序。折旧是在企业经营

和生产过程中从厂场和设备资产所提供的股长入中扣除它所销逝的服务潜力的成本,常用的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工作时数法、产量法和加速折旧法。

22、在会计实务中,按资产的一定比例计算资产使用终了的残值,残值一般于耐用资产购置日进行估计,其残值金额不随价格变动而增加。

23、由于耐用资产的退废或处置发生的价值产生利得或价值损失,应按照估计清理净收入与该耐用资产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确定,且在当期

确认为收益或费用处理。

第十章收入

1、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中指出:收益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增加,基形式体现为由资产的流入、资产增值或负债减少而引起的权益变动金额,但收入的事项指在不包括与权益所有者出资有关的事项。

2、收入的定义: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3、收入属于收益的一部分内容,也是企业的日常活动所产生的收益。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导致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4、收入和利得共同构成会计收益。

5、利得包括了符合收益定义的其他项目,属于不经过经营过程就能获得的收益。

6、利得与收入的区别:(1)利得是企业边缘性或偶发性等交易或事项的结果,这些交易或事项绝大多数是源于企业无力控制的外界因素的影响;(2)利得在报表中通常以净额反映。就代表经济利益的增加而言,收入和利得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7、18号会计准则将不涉及建造合同、非货币性交易、租赁、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期货、投资、债务重组等交易中形成的收入。

8、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主要标准:(1)企业商品所有权表现出的风险与报酬转移到对方(购货方)。

(2)企业无与所有权相联系的持续管理权,也不能对出售商品产生或有实际控制影响。

(3)收入金额可以确切、客观计量。

(4)与交易有关联的利益流入或有较大可能流入企业。

(5)与事项或业务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确切计量。

9、商品上的所有权未发生转移或所有权上的风险仍然由供应商持有时,那么这项交易就不是实现的销售,也不能在会计上确认为收入范畴。(1)企业交易条款中未包括的质量条款而卖方仍承担责任的

(2)销售合同条款中包括购买方取消的交易权力条款,而供应商退货的可能性难于确定的

(3)某些特殊商品需要安装的事项,且注明在合同完成之内,对期尚未完成的

(4)某些销售业务产生的相关业务收入,即存有销售商品的衍生收入的

10、销售商品的收入,只有在符合以下全部条件的情况下才能予以确认:(简)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权;

(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11、现金折扣,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12、商业折扣,指企业为促销而在商品的标价上给

予的扣除。常见的商品打折、批量销售就是商业折扣的例子。

13、销售折让,指企业因售出的商品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予的减让。

14、销售退回,是企业销售出去的商品,由于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15、提供劳务服务交易如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协议,

就能进行客观地计量:(选)

(1)就劳务提供和获得劳务的强制招待权利达成合约或协议

(2)就取得劳务提供和劳务交易的对价

(3)就双方结算的方式及条件得到认可

16、劳务提供完成阶段可用不同方法测定:(选)

(1)对完成作业量的测量

(2)已提供劳务量占总应提供劳务量的比例

(3)已发生成本占总发生成本的比例

(4)对特定期间所提供劳务作业量不能确定时,该期间收入可使用直线法确认。

17、对于开始和完成分属于不同会计年度的劳务,只有在满足以下条件时,相关的劳务收入才能在资产负债表日按交易的完成程度加以确认

劳务总收入和总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2)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3)劳务的完成程度能够可靠地确定。

18、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取得收的会计确认:

(1)使用本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或其他企业欠本企业的金额而应由本企业收取的费用,即利息。

(2)使用本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专营权、软件、版权和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产而应由本企业收取的费用,即使用费;

(3)使用本企业的固定资产(如租赁固定资产)而应由本企业收取的费用,即租金;

(4)接受本企业的股权投资而应由本企业收取的股利。

19、本准则规定,利息和使用费收入应按如下方法分别确定:(1)利息收入应按他人使用本企业现金的时间和适用利率计算确定;(2)使用

费收入应按有关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收费时间和方法计算确定。

20、利息收入是企业收入中的一项来源,对其确认应考察产生利息收入资产的实际收益率,且在时间比例的基础上加以确认。

特许使用费收入是由特许使用权的交易取得的收入,对其确认应以相关协议为基础,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确认。

股利收入是企业股东权益的表现,股利收入应于股东的收款权利确立时在会计上确认。

21、利息收入确认是以资产实际收益率为基础,实际收益率表现为用以对整个资产寿命期内估计的预期现金流入量折现,其折现现值等于该

资产的初始账面价值的利率。债息收入还包括折价、溢价及摊销额。

22、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23、应收对价以企业与商品或资产的购买方或使用者之间承认的协议来确定,其金额以收到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至于商业交易惯例

中现金折扣金额和商业折扣金额应予确认,也就是要以减去现金折扣和商业折扣后的金额计量。

24、对价的公允价值和名义金额(票面金额)发生差额时,应确认为利息收入。

25、收入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1)确认收入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包括销售商品交易、确定提供劳务的交易完成比例所使用的方法。

(2)收入内容揭示:销售商品收入金额;提供劳务收入金额;利息收入金额;特许使用费收入金额;股利收入金额;还包括:在各重大收入项目中的由商品或劳务交易所产生的衍生收入金额。

第十一章借款费用

1、借款费用,通常是指企业从外部借入资金而需支付的利息和其他费用(包括手续费、交易费等)。

2、款费用在本质上反映企业因借入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因此,利息和作为利息费用调整额的借款折价或溢价的摊销是借款费用的主要组成

部分。筹措借款所发生的相关费用和外币借款汇兑差额是对借款的支付,应包括在借款费用中。本准则在宣言借款费用时,将借款费用宣言为: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相关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

3、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费用“是指每期应计的利息费用,不包括在会计期之前和之后发生的利息费用。

4、专门借款,指为购建厂场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

5、借款费用费用化观点认为:将所有借款费用于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可以避免同一类或相同资产因筹资方式的不同而

出现价值不同的现象。费用化处理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简化了会计工作量,使资产和损益的确认更具稳健性。

6、借款费用资本化观点认为:企业在购置或建造一项资产中使用了借款资金为使该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发生的该

资产支出上的借款费用,应当资本化,并构成资产成本的组成部分,认为将所有借款费用都费用化处理,有违实际成本原则与收入、费用配比原则。

7、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借款费用的处理意见是有选择性的,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借款费用的基准处理方法和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在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下,对于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置、建造或生产的借款费用,应当予资本化,并计入该项资产的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则应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8、整体来说,在界定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上,各国一般都考虑了以下原则:(1)借款费用的发生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为基础,不发生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置或建造支出,该借款费用不能进行资本化处理;(2)该借款费用很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并且可以可靠地计量,符合资产的宣言和特征。符合以上两个条件,借款费用就应予资本化,计入资产成本,反之则应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9、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象:适于资本化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使用状态的制造厂、发电设备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以及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是否可资本化对象的依据主要是看其是否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

10、哪些资产可以作为资本化的对象:(1)需要较长时间达到可出售的存货、工厂、厂房、能源设施、投资性房地产。(2)在经营中经常性资产或经营中一次性消耗,在购入时就具备其使用价值或有出售性质的资产是不符合资本化对象的资产。

11、从长期上说,符合资本化对象的资产均应属长期性的实物资产。长期实物资产为什么可以是借款费用资本化对象,其原因是长期实物资产是长时间发挥资产效率,符合资本性质的要求。

12、借款费用资本化确认的标准,即符合可直接资本化条件的购置资产、建造的资产,通过将其借款费用计入该资产成本,并成为该项资产成本的组成部分。风度是满足资本化标准的借款费用都可将借款费用列入资产的成本。

13、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1)可将借款费用直接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购置、等待项目。在实务中,我们常常把筹集专门资金用于购置的资产作为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象,并将借款费用计入资产价格中。(2)不能直接分配的借款费用

14、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时点,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

15、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不同阶段:

(1)初始资本化阶段:

(2)暂停资本化阶段:如果在经济业务或开发活动较长的周期中出现中断期间,则暂停资本化处理。如企业对产品质量的物理检测过程中的借款费用,在此期间的资本化工作应继续进行。

(3)停止资本化阶段:在资产实体建造完成,并已达到实际使用状态时,其前期准备工作已实质完成,借款费用资本化工作应停止。尽管还存在零星后续处理事项,但资产实体已实质形成并能发挥作用,此时,在会计处理上,应完全停止借款费用资本化。

16、国际上对借款费用有两种意见,一是将借款费用按本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资本化处理;二是对借款费用不予资本化处理。

17、资本化率是当期尚未偿付的所有借款的利息或费用的加权平均值,某一会计期间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不能超过该会计其实发生的借款费用金额。

第十二章关联方披露

1、按照本会计准则对控制定义的表述,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活动。

2、控制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主要有:(1)以所有权方式实现控制;(2)母子公司;(3)关联方

3、按照本准则的要求,母、子公司之间构成关联方关系,应当披露其关系及相关交易。如果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有包括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内的子公司,其与母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可以不需要披露,但未包括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内的子公司,其与母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应当按照本准则的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信息。

4、关联方的确认标准:(1)直接通过一个企业控制会计报告企业;(2)间接通过多个企业控制会计报告企业;(3)受报告企业所控;(4)与报告企业同受间接控制的企业;(5)无论直接还是间接拥有报告企业的表决权,并能对被控企业拖加影响,或与被控企业有密切关系的家庭成员;(6)关键岗位的人员数量的占有,表现为对被控企业负有计划、制定、指挥之责。凡符合上述标准之一者,即具备了关联方条件,并存在关联方关系。

5、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标准从两方面说明了存在关联方关系的情况,一方面,当一方控制另一方,或一方与其他方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时,他们之间即构成关联方关系;另一方面,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则受同一方控制的各方之间也构成关联方关系。

6、在财务或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认为他们是关联方。

7、本准则所指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仅指直接共同控制或直接重大影响,不包括间接共同控制或间接重大影响。

8、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条件、交易价格等内容,即双方之间互相转移资源或义务,而不管是否收到价款。《国际会计准则第31号——合营中权益的财务报告》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型:共同控制经营、共同控制资产和共同控制实体。国际会计准则认为,所有的合营都具有的特点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营者受同一项合同约定的约束,并且以合同约定确定共同控制。合营的这一特点,保证任何一个合营者都不处于单方面控制合营活动的地位。合营者任何一方,如果有权决定该经营活动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经营者就控制了合营,合营即成为经营便的一个子公司而不再是合营。

9、国际会计准则中,对重大影响的理解,即指虽然不能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但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运影响决策的制定过程,通过重要岗位人

员的安排、通过对技术信息传输渠道的领带通过持股、章程或双方协议取得重大影响,对另一方产生压力。

10、重大影响,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决定这些政策。

11、重大影响和控制的主要区别:(1)控制不仅仅能够参与企业的财务与经营政策的决策,还能够决定是否采纳这些政策;而重大影响仅仅是能够参与企业的财务与经营政策的决策,但不具有是否采纳这些政策的最终决定权。

(2)通常情况下,当一方拥有另一方20%或20%以上至50%表决权资本时,可以认为对另一方具有重要影响,但在实际中应视其实际的影响程度而定。

12、关联方关系是指关联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关联方关系必须存在于两方或多方之间,任何单独的个体不能构成关联方关系。在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时,应当遵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13、关联方关系往往存在于控制或被控制、共同控制或被共同控制、施加重大影响或被施加重大影响的各方之间,即建立控制、共同控制和施加重大影响是关联方存在的主要特征。

14、国际会计准则对关联方交易定价方法:可比非可控价格法;转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

可比非可控价格法:即以非关联企业在同一市场交易的同类商品价格作为参照价格。

转售价格法:即对商品购买后再出售的价格定价法,当商品在具有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之间转移后,又出售给单独的第三方企业,其商品采用转售价格法。

成本加成法:即对关联方之间转移的商品,由供应商提供的商品的成本金额上加上一个公平合理的利润金额,以用来确定转移商品的价格。

15、关联方交易的披露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关披露;二是对某些重大项目的金额在会计报表中披露,其他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本准则对关联方交易的披露采用第一种方法,即不要求在会计报表中披露,而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但对重大项目,应当分别对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进行披露。

16、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按照重要性原则分具体情况处理(1)零星的关联方交易可以不披露;(2)重大交易,销售收入10%以上的应当分别披露。

17、企业与关联方发生交易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

18、关联方交易不要求披露的情况:(1)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披露包括在合并会计报表中的企业集团成员之间的交易。(2)与合并会计报表一同提供的母公司会计报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3)关联方之间虽然有交易,但交易是零星的、非经常性的,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小的或几乎没有影响的,可以不予披露。

19、对集团内成员企业间的交易,作为合并报表已将两个会计主体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对外报告,因而集团内企业间的交易已在合并报表编制过程中相互抵消,不需披露。而作为权益法核算的联营企业间的业务交易与往来,不能消除,需要按关联方事项单独列示披露。

20、关联方信息披露内容:(1)商品出售与购买(2)厂场资产、设备、建筑物与其他长期资产的交易(3)劳务安排(4)代理安排(5)租赁安排(6)研发项目转售和购买(7)许可协议安排(8)债务和权益性融资(9)担保与抵押(10)管理合同协议(11)营销控制事项。

第十四章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中的披露

1、银行和金融机构是以经营货币为内容的特殊企业。一方面是以吸收货币作为企业资产,并同时形成企业负债银行和金融企业在取得货币和支付存款者货币的时间间隔中,通过贷放出存款取得利息收入,另一方面还要随时准备支付存款者的取款。

2、银行和金融机构财务信息的特殊性:银行业和金融机构财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应是债权人所关心的银行的流动性、偿债能力信息。同时还要提供银行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内确认的资产、负债、表外项目的有关风险及其风险因素的信息。

3、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方法:(1)投资性证券和交易性证券的计价方法;(2)或有事项包括或有负债在内的会计方法。

4、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根据其到期日进行分类与披露。

5、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按项目相关到期日进行分类与分析的方式有别于一般企业报表的列报方式,有利于评析其变现能力及受到利率及汇率变动风险。

6、对于无合同协议约定的某些项目而言,其资产的到期日可作为资产变现的预付日。

7、银行存单一般是通过市场交易,通过披露发行的存单或流通票据反映所吸取的存款数额。

8、银行业资产负债表表内项目,将资产和负债按其流动性程序高低排序。

资产负债表列示的资产和负债的数额,不能以扣减其他形式负债或资产的方式进行抵减。如果存在某项合法的抵消权利,其抵消结果证明是资产或负债的变现或符合事先的结算要求及数额。

9、表外项目包括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及表外项目集中的情况。

或有事项是指不确定事项,特别是产生的或有负债事项。包括以下内容:

(1)不可更改的信贷承诺性质和数额,其不可更改是指银行除非承担巨大风险而不能自行撤销的。

(2)直接信贷的代替项目,如一般债务担保、银行承兑担保、以备用信用证形式用作贷款和证券的财务担保。

(3)由某项交易产生的或有项目,如屣约保函、投标保函、保单、专门交易产生的备用信用证。

(4)贸易相关的并由货物转送引起的一些可自行消偿的或有事项,如以货物交运单据为书面证明的跟单信用证。

(5)由利率或汇率产生的互换、期权和期货。

(6)其他承诺事项,如票据发生便利等。

10、收益表应对银行业务产生的收入、费用及包括利息、佣金等交易收入及包括利息支出、佣金支出、贷款、预付款损失及管理费用分类别

披露,以方便信息使用者分析银行的经营业绩。

11、银行和金融机构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一、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的集中度信息;二、贷款及预付损失信息;三、银行一般风险的披露;

四、抵押资产价值的披露;五、信托事项的披露;六、关联交易事项的披露。

12、表外项目的集中度信息:除了在资产负债表表外披露或有事项外,为了防范风险不定期应反映风险的集中度,特别是以区域、客户群、行业类别反映风险的集中度,对于重大的外汇风险缺口应予披露。

13、贷款及预付款损失信息:披露银行贷款中无法收回的贷款和预付款应作为费用和核销费用的会计方法。

对于无法收回的贷款和预付款,确定损失数应确认为费用,并作为贷款和预付款的损失准备金额抵减相关贷款和预付款的帐面金额,对于贷款和预付款的潜在损失金额,经管理层的判断,抵减贷款和预付款帐面金额,各会计期间对贷款和预付款的潜在损失的评估方法应采用前后一致的方法和程序。

14、银行一般风险的披露:所谓一般风险是指在政党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由贷款、预付款或其他贷款项目部分或全部无法收回而导致的损失。

15、由于银行业在对货币信用的方面有着巨大作用和承担着重要责任,银行业财务报表的流动性和风险性信息是比盈利性还要重要的信息。

16、银行和金融机构财务报表按资产和负债的到期日进行分类和反映,体现资产和负债的对应,以期反映其流动性和风险性。

第十五章资产减值

1、当企业资产的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金额时,其差额可证明该项资产的价值已经出现减值,应对该项资产进行减值会计处理。

2、确定投资的回收价值是投资决策的重要评估程序。若资产的销售净收入(净价与资产的使用价值,两者中有一方高于资产的帐面金额,资产则无需评估其价值。

3、资产收回金额按使用价值计量,评估其使用价值时,需要考虑资产的使用年限及转售或处置产生的现金流入金额,以及使用的贴现率对资产的预期现金流入金额进行的贴现数额。

4、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要考虑到现金流量使用的贴现率。

5、投资项目所采用的贴现率,一般是以同类资产市场交易中的内含报酬率或是某一资产的企业平均资本成本计算而估计的。

6、资产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金额时,其减少的部分为该资产的减值损失。根据已发布的会计准则规定,资产价值的减少金额应作为费用反映在收益表中。如果是以评估金额作为资产计价基础,重估资产的减值损失列入重估价下降处理。其减值损失列入收益表中的费用项目。若重估资产减值损失在资产重估盈余之内,则发生的减值损失冲抵重估盈余金额。当资产减值损失的预计金额超过其资产的账面金额时,可按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确认为负债。

7、企业资产减值损失发生时一般确认为费用。

8、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披露

(一)按资产分类并进行披露

(1)披露确认在当期收益表中有关的减值金额,并以单独项目列示。

(2)披露于当期收益表中列示的减值损失调整(收回)的金额。

(3)披露在当期直接冲销权益的资产减值损失金额。

(4)披露在当期直接增加权益的资产减值损失的调整金额。

(二)其他信息披露

当被认为企业资产减值信息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判断有重大影响时,企业还要提供更为详细的有关资产减值信息,包括

(1)未披露的其他资产的减值损失或减值损失金额的调整(收回);

(2)未披露的以至影响资产减值损失或产生资产减值损失调整(收回)的主要经营活动、经营事件及经营环境情况。

(3)披露企业当期确定的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前提条件或有关推理、假设,分析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客观性及实际比较的差异额。

第十六章无形资产

1、无形资产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提供给外单位与企业的,或用于管理活动而持有和控制的无实物形态可辩别的非货币性资产。

2、无形资产的特征:无形资产具有可区分性与可辨认性。

3、无形资产的内容:(1)知识产权:又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和版权。

(2)其他无形资产:影片、客户对象名录、服务抵押权、进口配额、特许权、与客户或供应商关系、客户依赖、市场占有额与销售权。4、知识产权是企业在科学技术、衫技术或工艺系统的设计与完成等方面取得的垄断权,该权利的使用能产生经济利益,是所有者分享收益的独有权利。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版权。

5、无形资产会计确认的标准(1)无形资产的预期经济利益有可能产生;(2)无形资产的取得是以支付成本为代价的:无论是外部购入的还是自行研制的无形资产,其实际发生的支出则是构成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或取得成本。

6、以权益性工具交换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应以权益性工具的公允市价为准记入会计分录。

7、当企业发生购买、合并并于其过程中取得无形资产时,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发其购买日的公允市价进行计量。

8、以不同质的无形资产或其他资产交换或部分交换而取得的无形资产计量时,应以取得的资产公允价值反映。

9、商誉反映企业良好的盈利能力,而自创商誉不能作为资产列入报表内。其原因是商誉的形成是一个累进的过程,其间发生的成本并非商

誉的成本,不能可靠计量。

10、研发产生的无形资产: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计入其发生期间的费用。开发阶段符合下列全部标准时,其开发费用形成的无形资产才能在会计上加以确认。(1)开发结果成功,达到商业销售要求(2)有目的开发并加以使用或对外出售(3)有力度地使用和出售该无形资产(4)无形资产能够产生经济利益或具有使用价值(5)有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以支持其开发活动,并达到使用或销售状态(6)开发阶段支出有可靠的方法加以计量。

11、开发活动的特性是对新理论的应用,包括生产、、设计活动,不成规模的商业试验用房、建设、营运,以及新机器、新设备、新产品的试用、调试等。开发阶段如果取得成功,可将在此阶段发生的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而形成开发无形资产的成本。

11、无形资产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价值损耗在会计上称为摊销。

12、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自其利用起20年内,其摊销应自无形资产可使用起开始计算。

13、无形资产的残值从理论上假设为零。如果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到期时出现新买主,则证明该资产有残值。其次,如果该资产有公允的市价信息,残值可根据市价信息确定或提供依据。确定无形资产残值,即可确定无形资产的应折旧额。

14、无形资产价值摊销方法:直线法,余额递减法,生产总量法。

15、专利权是对发明才在产品的工艺、构造、款式、配方上的发明创造给与其制造、使用和出售方面的专门权利。

16、专利权的成本包括试验费用、模型成本以及律师费、注册登记费等。

17、若专利权的专利技术已无生命力,可根据稳健原则在比法定有效期限短的年限内摊销。

18、专营权是法律准许某一企业或另一其他企业在一定地区内享有经营某种业务或销售特定商标产品的特许经营权利。

19、取得专营权而不花任何代价的,不能将其列记专营权资产。

20、商标权是专门在指定的商品或产品上使用特定的名称或图案的权利。

21、由于在实际上确定企业广告费或传播商标的费用与增加商标价值的关系较为困难,所以,将支付购入的商标,或涉及商标纠纷因法律诉讼而支付的律师费等费用列作无形资产。

22、租赁是在规定的时期内使用财产权利的一种契约。

23、承租人对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财产,记入“租赁权”的无形资产帐户。预期应付的租金总额列入长期负债性质的“租赁负债帐户。预期应付的租金总额以市场利率计算的现值与租赁负债的差额记入”租赁负债贴现“帐户,代表市场利息的差额,并将逐期转作利息费用。

24、商誉是企业在顾客中享有一定信誉,营业情况特别良好,取得的净资产报酬率超过类似规模的同行业政党报酬率的能力。

25、通常在买受另一个企业时,支付价款超过对方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差额就被认为是取得了商誉支付了一定的代价。

25、商誉一般用直线法摊销

第十七章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

1、会计准则第32号是对资产负债表表内金融工具的列报、资产负债表表内(已确认及资产负债表表外(未确认金融工具所应披露的信息的规范。

2、金融工具定义为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金融负债或权益性工具的合同。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两大要素。在金融工具中也包括债权与债务事项及使用这一工具在资产负债表中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3、权益工具是指能够证明企业资产扣除其所有负债后的剩余权益的任何合同。

4、货币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也称为货币性金融工具是指可以收到或要求付出固定金额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5、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各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

6、金融衍生工具实质是意味由一个工具产生了某些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在签约合同的各方之间依据的基础是金融工具所带有的若干金融风险转移到衍生金融工具并产生的经济效果。

7、金融工具风险: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现金流量风险。

8、价格风险包括货币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

9、信用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工具的任何一方不能履行义务而导致另一方发生财务损失的风险。

10、信用风险的披露通常是以在资产负债表日有代表性的重大金额为披露内容。

11、在资产负债表中不是以公允价值记载的某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提供关于它们的公允价值方面的信息,以便对帐面金额和公允价值进行比较。

第十八章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把负债定义为:负债是由于以往事项而发生的企业的现有义务,这种义务的结算将会引起含有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的外流。

2、或有事项准则对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谨慎原则“

(1)在确认方面,主要考虑到或有事项是具有不确定的会计事项,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也具有不确定性。

(2)在或有事项的计量方面,出于同样的考试,要求对预期可以获得补偿的处理不得先用其扣减现时义务的做法。

(3)在或有事项的披露方面,对已确认的“很可能‘成为负债的或有事项,应同时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披露。

3、或有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状况或情形,其最终结果是利得或损失,只能通过一项或多项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

实。常见的例子有: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未决仲裁、为其他单位进行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

4、或有负债,指那些将来可能会发生某种情况或某种意外事故,因而要负责清偿的潜在债务。

5、或有负债指两种义务:一种是因过去事项而产生的潜在义务,或称可能义务,其是否存在要由未来发生的事项来证实;另一种则是因过去事项而产生的现时义务,但没有在财务报表中予以确认原因在于其不完全符合负债确认的条件.

6、或有负债界定为以下两种义务(1)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2)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

7、或有资产作了如下定义:或有资产,指因过去事项而形成的潜在资产,其存在仅通过不完全由企业控制的一项或数项不确定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8、或有负债是从或有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来描述或有事项的结果的,而或有损失则是从或有事项对企业的经营成果的影响来描述或有事项的结果的。本准则除对或有负债重新给予了定义外,还主要从或有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的角度来进行规范。

9、准备和或有负债的区别:(1)准备——确认为负债(假定能作出可靠的估计),因为它们是现时义务,而且履行该义务很可能要求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2)或有负债——不确认为负债,潜在义务或现时义务。

10、或有事项通常有:债务重组、建造合同、保险合同、租赁、所得税、产品质量保证、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债务担保、环境污染整治、企业重组等。

11、或有事项财务报表确认的基本条件:(1)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2)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

12、第37号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明确将可能性划分为几档,但隐含划分为三档,即基本确定、很可能、极小可能。

13、预期价值法指的是根据各种可能结果和对应发生的概率来加权计算估计值的方法。

14、如果将可能获得的补偿在确定负债时予以考虑,则无异于将潜在资产提前确认此外,即使补偿基本确定可以收到,根据资产和负债不能随意抵消的原则,它也不应用于先冲抵负债。因此,本准则规定,如遇到清偿所确认负债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预期由第三方或其他方补偿的情况,补偿金额只能在基本确定能收到时,作为资产单独确认另外所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超大型过所确认负债的帐面价值。

15、或有负债作为潜在义务,由于不符合负债的定义,因而不能确认而或有负债作为特定的现时义务,虽然符合负债的定义,但却不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因而也不能从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完整性考虑,企业一般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或有负债的信息。

16、或有资产不应在财务报表中予以确认因为确认或有资产可能会导致那些可能永远不会实现的收益得到出于稳健的考虑,本准则规定,一般情况下不对或有资产进行披露,除非或有资产很可能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此时,企业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或有资产形成的原因。如能预计其产生的财务影响,还应对此作出披露。

第十九章确认和计量

1、金融工具的含义: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金融负债或权益性工具的合同。

2、金融资产包括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是指主要通过价格或交易商保证金的短期波动中获得而购置的金融资产;如果属于以投资组合的方式并构成组成部分,且有证据说明近期该组合可实际获得短期收益,则该金融资产也应归类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

3、金融资产可表现为多种形式,可以是货币性资产,也可以是某种权利(该种权利是以法律上的规定为根据的)。

4、金融负债是指主要从价格或交易商保证金的短期变动中获得而承担的属于某项合同义务的负债。

5、权益工具是企业以权益性证券进行结算的合同义务;而权益性工具是能提供证明或证据,表明拥有权益性工具的企业在减除所有债务后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的合同。

6、金融衍生工具:来源于传统金融工具中或派生出来的一种金融使用交易工具。

7、衍生工具的明显特征:相对于对市场交易的其他合同而言,一般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

8、嵌入金融衍生工具,是指某项衍生工具中包括该衍生工具和合同在内构成的混合(组合)金融工具。或者说,混合金融工具就是嵌入金融衍生工具。

9、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初始确认后,调整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后的余额,调整金额如下:(1)抵减偿还的本金;(2)加或减初始确认额与到期金额之差额的累积摊销额;(3)因资产减值或资产不能收回而抵减的金额(直接抵减或通过备抵帐户抵减)。

10、实际利率法是指用于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利率计算摊销额的方法。

11、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购置或处置的新增费用,包括:(1)支付给代理商、顾问、经纪商和自营商的手续费和佣金;(2)监管机构和证券交易所征收的款项;(3)证券交易税。

12、终止确认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或它们的某部分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剔除。

13、套期,是指通过一项或多项套期工具使其公允价值变动额抵减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的变动。

14、套期工具,是指被指定的衍生工具或其他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其公允价值变动或现金流量流动预期也可抵消指定的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或现金流量变动。

15、被套期项目:是指具有发下特征的会计事项:(1)需承担公允价值变动或未来现金流量变动的风险的资产、负债、承诺或未来交易(2)具有风险特征的一组或一类资产、负债、承诺或未来交易。

14、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是指将金融工具列入资产负债项目的过程。

15、交易日是指企业承诺购买资产的日期。

16、结算日是指将资产音乐会给企业的日期。

17、以常规方式购买的金融资产可按交易日或结算日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以常规方式出售的金融资产,应运用结算日会计方法予以确认。

18、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是指当对金融资产全部或金融资产的部分合同权利不具有控制时,企业应终止确认该项金融资产或该部分金融资产。如果企业行使了合同中规定的获得权、这些权利已逾期或企业放弃了这些权利,则表明企业对这些权利推动了控制,企业应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项目的金额。

19、判断企业是否已对金融资产推动控制,既要看该企业(出让方)的情况,还要看受让方情况。如果任何一方的情况表明出让方对已转让资产仍然保留控制,则出让方不应将该资产从其资产负债表上剔除。

20、抵押品的会计处理:(1)债务人应将抵押品与没有用作分开披露‘(2)债权人应在其资产负债表上将该抵押品确认为资产,并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同时,还应将归还该抵押品的义务确认为负债。

21、在极少数情况下,当保留的那部分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地计量,该部分资产应按零金额记录。

22、当出售应收款项,但保留对该应收款项的服务权以获取有利的收费,由此形成一项服务权资产,对出售部分的金融资产从资产负债表剔除。

23、当金融负债或部分金融负债不复存在或当合同中规定的义务解除、取消或逾期时,企业才能将该项金融负债或该部分金融负债从资产负债表内剔除。

24、在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企业应以其成本进行计量。就金融资产购买而言,成本是指付给对方价格的公允价值,交易费用在初始计量时也计入具体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成本。

25、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1)企业源生但不是为交易而持有的贷款和应收款项;(2)持有到到期日的投资;(3)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4)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

26、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的基本含义:是指有固定或可确定支付金额和固定至期日,是就支付给持有者的金额和支付日期的合同安排。

27、金融负债初始确认时,以其成本进行计时计量。成本是指收到的对价的公允价值。交易费用在初始计量时也计入具体金融负债的成本。

28、金融资产的帐面金额高于其预计可收回金额,则表明该项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

29、成为减值的证据是能体现金融资产价值变动的裨性的证据,而不是静止表面的数据。

30、减值的金额为以下两者之间的差额:(1)资产的帐面金额;(2)以金融工具最初的实际利率对预期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可收回金额)。

31、短期应收款项的帐面金额应直接冲减或使用坏帐备抵,减记至其预计可收回金额,损失金额应计入当期净损益。

32、后续期间,如以公允价值记录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或可收回金额增加,且该增加额与减值损失计入净损益后发生的事项有联系,则该损失应予转销,并将转销的金额计入当期净损益。

条约法知识点

第八章条约法 本章内容 ●一、概述 ●二、条约的缔结 ●三、条约的加入和保留 ●四、条约的遵守、适用与解释 ●五、条约的无效、终止和停止施行 第一节概述 ●一、条约的概念及特点 ●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给?条约?所下的定义:

●第二条用语 ●一、就适用本公约而言: ●(甲)称‘条约’者,谓国家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不论其载于一 项单独文书或两项以上相互有关之文书内,亦不论其特定名称如何; ●Article 2 ●Use of terms ● 1.For the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Convention: ●(a) ?treaty? means an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concluded between States in written form and governed by international law, whether embodied in a single instrument or in two or more related instruments and whatever its particular designation; ●1986年《关于国家和国际组织间或国际组织相互间条约法的维也纳公约》 ●第二条 ●条约是指(1)一个或更多国家和一个或更多国际组织间或(2)国际组织相互间以书面 缔结并受国际法支配的国际协议,不论其载于一项单独文书或两项以上相互有关之文书内,亦不论其特定名称如何。 二、条约的特征 ●1、条约是国际法主体间签订的协议。 ●问:(1)当事人一方为个人或法人,另一方为一个国家时,他们双方签订的协议是?条 约?吗? ●国家契约——适用国内法的普通合同 ●(2)国际组织与国家签订的协议是条约吗? ●《联合国与美国关于联合国会所的协定》 ●条约的双方或各方都必须是国际法主体,只要一方不是国际法主体,就不构成条约。案例:美伊石油公司案 ●1933年4月,伊朗政府(当时称波斯)与英国一家私有公司一英伊石油公司签订一项协 定,授予后者在伊朗境内开采石油的特许权。 ●1951年3月到5月间,伊朗议会颁布若干法律,宣布对其境内的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 的原则,并规定了有关程序。这些法律的实施引起了伊朗政府与英伊石油公司间的争端。 英国政府支持该英国公司的主张,并以行使外交保护权的名义,于1951年5月26日以单方申请的形式在国际法院对伊朗提起诉讼。 ●1951年7月5日,在法院对争端是否有管辖权的问题还悬而未决的情况下,应英国政 府的请求,法院发布临时保全措施。 ●1952年7月22日,法院以九票赞成,五票反对,作出判决:1933年的特许协议不属于 国际条约,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的最终判决。同时宣布终止此前发布的保全措施。 2、条约必须以国际法为准则 ●1969年和1986年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在有关条约的定义中,都强调了条约是以国 际法为准而缔结的国际协定。 ●这里所指的?国际法?:条约、惯例、国际法原则、准则;排除不平等条约和非自愿条 约 ● A treaty is void if, at the time of its conclusion, it conflicts with a peremptory norm of general international law. For the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Convention,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Westlaw China Delivery Summary Request made by:IP_USER USER11 Request made on:Monday,02March,2015at17:20Beijing Time Title: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Vienna,23.5.1969 Delivery selection:Current Document Number of documents delivered:1 ?2007–2015,Thomson Reuters,all rights reserved.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Vienna,23.5.1969 缔约方:多边 Signatory:Multilateral Treaties 缔约时间:05/23/1969 Date of Signature:05/23/1969 效力状态:有效 Validity Status:Valid 本公约各当事国,鉴于条约在国际关系历史上之基本地位,承认条约为国际法渊源之一,且为各国间不分宪法及社会制度发展和平合作之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增加,鉴悉自由同意与善意之原则以及条约必须遵守规则乃举世所承认,确认凡关于条约之争端与其他国际争端同,皆应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解决之,念及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及尊重由条约而起之义务,鉴及联合国宪章所载之国际法原则,诸如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所有国家主权平等及独立,不干涉各国内政,禁止使用威胁或武力以及普遍尊重与遵守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等原则。 深信本公约所达成之条约法之编纂及逐渐发展可促进宪章所揭示之联合国宗旨,即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之友好关系并达成其彼此合作,确认凡未经本公约各条规定之问题,将仍以国际习惯法规则为准,爰议定条款如下: THE STATES PARTIES TO THE PRESENT CONVENTION, CONSIDERING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treaties in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COGNIZING the ever-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treaties as a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as a means of developing peaceful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whatever their constitutional and social systems, NOTING that the principles of free consent and of good faith and the pacta sunt servanda rule are universally recognized, AFFIRMING that disputes concerning treaties,like other international disputes,should be settled by peaceful means and in conformity with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 and international law, RECALL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eopl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to establish conditions under which justice and respect for the obligations arising from treaties can be maintained, HAVING IN MIND the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embodied in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such as the principles of the equal rights and self-determination of peoples,of the sovereign equality and independence of all States,of non-interference in the domestic affairs of States,of the prohibition of the threat or use of force and of universal respect for,and observance of,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for all, BELIEVING that the codification and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the law of treaties achieved in the present Convention will promote the purpos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t forth in the Charter,namely,the maintenance of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the development of friendly relations and the achievement of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 AFFIRMING that the rules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will continue to govern questions not regulated by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esent Convention, HAVE AGREED as follows: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 一、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协调的历史必然性 会计制度产生于特定的会计环境,且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加入WTO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环境产生很大影响,《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也为我国会计制度加快实现会计的国际接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我国会计环境的变化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所以,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有效地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探索会计制度改革的规律,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国际协调的双重目的,将是我国加人WTO后会计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 众所周知,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及其令人瞠目的交易量和影响力,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意无意地纳入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中,欧洲统一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经济联盟等的建设,更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已经在区域层面上向经济一体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加人WTO是我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的重要体现,同时要求我国的会计规范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一方面便于国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国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便于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进行会计国际协调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会计工作,应适应加人WTO的国际大环境,适应和扩大国际经济

交往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模式,必须进行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通常所指的国际会计惯例是指国际会计准则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会计规范,有时也经常参照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标准。我们在借鉴国际惯例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参考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准则,因为这些大陆法系的会计准则与我国比较接近,也更便于接近。美国和英国则恰恰相反,他们的法系应当归属海洋法系,其会计管理体系与我国不同,在借鉴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海洋法系国家的会计标准时应当慎重。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过程,就是指主管会计工作的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要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协商,调整有关会计准则的内容,使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能同国际会计准则相衔接。 二、会计制度国际协调的影响因素 会计制度国际协调不仅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制度国际协调的推进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国际经济越发展,越需要进行会计国际协调。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一体化的要求,会计制度国际协调已迫在眉睫。中国加人WTO后,随着国外企业的涌人,国际贸易的扩大,资本市场的开放,国际结算业务的增加,我国企业必将面临更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走出国门,融人国际。同样,国外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最新整理)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摘要】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存在着差异及差异存在原因是什么,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我国会计环境对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同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比较;会计环境 【Abstract】Listed companies implement new standard marks the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our country.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if there is a difference and difference existence the reason, thi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accounting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Accounting standards; Convergence; Compare; Accounting Environment

一、绪论 由于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世界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存在很大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融资活动日益频繁,地区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经营的会计师事务所逐渐增多,各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巨大差异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加快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成为会计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表现 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客观环境和特点,审慎处理了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结构趋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筹驾驭作用,相当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现有具体准则已经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业务内容;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类似于与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并发布的实施指南以及相关的解释公告。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结构上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二)具体准则趋同 1.将公允价值引入新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而我国原有会计准则几乎不涉及公允价值。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修订后的新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2.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6条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这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一样,都强调了实质控制。另外,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也由侧重母公司理论转向侧重实体理论。

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1969 Done at Vienna on 23 May 1969. Entered into force on 27 January 1980. United Nations, Treaty Series, vol. 1155, p. 331 Copyright ? United Nations 2005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Done at Vienna on 23 May 1969 The States Parties to the present Convention, Considering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treaties in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cognizing the ever-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treaties as a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as a means of developing peaceful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 whatever their constitutional and social systems, Noting that the principles of free consent and of good faith and the pacta sunt servanda rule are universally recognized, Affirming that disputes concerning treaties, like other international disputes, should be settled by peaceful means and in conformity with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 and international law, Recall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eopl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to establish conditions under which justice and respect for the obligations arising from treaties can be maintained, Having in mind the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embodied in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such as the principles of the equal rights and self-determination of peoples, of the sovereign equality and independence of all States, of non-interference in the domestic affairs of States, of the prohibition of the threat or use of force and of universal respect for, and observance of,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for all, Believing that the codification and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the law of treaties achieved in the present Convention will promote the purpos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t forth in the Charter, namely, the maintenance of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the development of friendly relations and the achievement of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 Affirming that the rules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will continue to govern questions not regulated by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esent Convention, Have agreed as follows: P ART I. I NTRODUCTION Article 1 Scope of the present Convention The present Convention applies to treaties between States.

维也纳公约

维也纳公约 《维也纳公约》 前言 本公约各缔约方, 意识到臭氧层的变化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有害影响,回顾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里的有关规定, 特别是第二十一项原则, 其中规定依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具有按照其环境政策开发其资源的主权权利,同时亦负有责任,确保在它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致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或其本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引起损害,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特殊需要,注意到国际组织和国家组织正在进行的工作和研究, 特别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臭氧层世界行动计划,又注意到国家一级和国际一级上已经采取的保护臭氧层的预防措施,意识到保护臭氧层使不会因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的措施需要国际间合作和行动,并应依据有关的科学和技术考虑,还意识到有需要继续从事研究和有系统的观察, 以期进一步发展有关臭氧层及其变化可能引起的不利影 响方面的科学知识,决心要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使免受臭氧层变化所引起的不利影响,兹协议如下: 第1 条定义 为本公约的目的: 1. 臭氧层是指行星边界层以上的大气臭氧层 2. 不利影响是指自然环境或生物区系内发生的,对人类健康或自然的和受管理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恢复力和生产力或对人类有益的物质造成重大有害影响的变化,包括气候变化 3. 备选的技术或设备是指其使用可能减轻或有效消除对臭氧层造成或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排放物质的各种技术或设备

4. 备选物质是指可以减轻消除或避免臭氧层所受不利影响的各种物质 5. 缔约方是指本公约的缔约方,除非案文中另有所指 6.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指由某一区域的一些主权国家组成的组织,它有权处 理本公约或其议定书范围内的事务,并已按照其内部程序获得正式授权,可以签署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有关的文书 7. 议定书指本公约议定书 第2 条一般义务 1. 各缔约方应依照本公约以及它们所加入的并且已经生效的议定书的各项规 定采取适当措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使免受足以改变或可能改变臭氧层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2. 为此目的,各缔约方应在其能力范围内: (a) 通过系统观测研究和资料交换从事合作, 以期更好地了解和评价人类活动 对臭氧层的影响,以及臭氧层的变化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b) 采取适当的立法和行政措施,从事合作,协调适当的政策, 以便在发现其管 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某些人类活动已经或可能由于改变或可能改变臭氧层而造成不利影响时,对这些活动加以控制限制削减或禁止; (c) 从事合作,制订执行本公约的商定措施程序和标准,以期通过议定书和附件; (d) 同有关的国际组织合作,有效地执行它们加入的本公约和议定书 3. 本公约的各项规定绝不应影响各缔约方依照国际法采取上面第1 款和第2 款内所提措施之外的国内措施的权利, 亦不应影响任何缔约方已经采取的其他国内措施,只要这些措施不同它们在本公约之下所承担的义务相抵触 4. 本条的适用应以有关的科学和技术考虑为依据 第3 条研究和系统观测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本公约各当事国,鉴于条约在国际关系历史上之基本地位,承认条约为国际法渊源之一,且为各国间不分宪法及社会制度发展和平合作之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增加,鉴悉自由同意与善意之原则以及条约必须遵守规则及举世所承认,确认凡关于条约之争端与其他国际争端同,皆应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解决之,念及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及尊重由条约而起之义务,鉴及联合国宪章所载之国际法原则,诸如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所有国家主权平等及独立,不干涉各国内政,禁止使用威胁或武力以及普遍尊重与遵守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等原则。 深信本公约所达成之条约法之编纂及逐渐发展可促进宪章所揭示之联合国宗旨,即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之友好关系并达成其彼此合作, 确认凡未经本公约各条规定之问题,将仍以国际习惯法规则为准, 爰议定条款如下: 第一编导言 第一条本公约之范围 本公约适用于国家间之条约。 第二条用语 一、就适用本公约而言: (甲)称‘条约’者,谓国家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不论其载于一项单独文书或两项以上相互有关之文书内,亦不论其特定名称如何;

(乙)称‘批准’,‘接受’,‘赞同’及‘加入’者,各依本义指一国据以在国际上确定其同意受条约拘束之国际行为; (丙)称‘全权证书’者,谓一国主管当局所颁发,指派一人或数人代表该国谈判,议定或认证条约约文,表示该国同意受条约拘束,或完成有关条约之任何其他行为之文件;(丁)称‘保留’者,谓一国于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条约时所做之片面声明,不论措辞或名称如何,其目的在摒除或更改条约中若干规定对该国适用时之法律效果;(戊)称‘谈判国’者,谓参与草拟及议定条约约文之国家; (己)称‘缔约国’者,谓不问条约已未生效,同意受条约拘束之国家; (庚)称‘当事国’者,谓同意承受条约拘束及条约对其有效之国家; (辛)称‘第三国’者,谓非条约当事国之国家; (壬)称‘国际组织’者,谓政府间之组织。 二、第一项关于本公约内各项用语之规定不妨碍此等用语,在任何国家国内法上之使用或所具有之意义。 第三条不属本公约范围之国际协定 本公约不适用于国家与其他国际法主体间所缔结之国际协定或此种其他国际法主体间之国际协定或非书面国际协定,此一事实并不影响: (甲)此类协定之法律效力; (乙)本公约所载任何规则之依照国际法而毋须基于本公约原应适用于此类协定者,对于此类协定之适用;

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一)

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一) 从2003年末至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出了多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对多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中国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融入国际经济潮流中,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自然就应该走向国际化。与此同时,为了与国际准则更好地协调与接轨,我国财政部也正积极地酝酿这方面的改革。 在众多的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中。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和39号-金融工具无疑是最引入关注的。尽管该准则在国际准则此次修订之前已经生效,但该准则十分复杂,很难应用。而对于中国会计准则来说,这是全新的准则,并代表了对于金融工具会计的重大改变。所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金融衍生工具,都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而其中广泛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为交易而持有以及其他指定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的变动都计入利润表。在实务中,很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应用问题。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持有各类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衍生工具,例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合同、期权等)的企业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盈利亦可能波动频繁。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商业债券投资核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二者的差异分析。债券投资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资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债券投资的核算,对于商业银行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增强信息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债券市场的稳步发展,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迅速增长。但债券投

资核算明显滞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合理成分,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核算,不仅是推动商业银行会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步骤,也是提升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水平,增强信息透明度,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债券投资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试图通过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债券投资规定的对比分析,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改革取向。 一、债券投资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平衡收益与风险的重要工具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既要吸收存款,又要通过发放贷款、同业拆放或购买债券等形式,将所吸收的资金有效地加以运用,以赚取合理的利差。同时,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强调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并通过有效的资产组合,去化解风险,提高收益。贷款无疑是银行资金运用最重要的手段,但是贷款的发放不仅要有客户需求,而且要充分考虑到贷款的风险。长期以来我国银行贷款质量不高。呆坏帐多的现状,说明贷款风险很大。而债券投资相对于贷款而言,虽然名义收益率相对较低,但其风险较小,收益稳定。相对于存放和拆放资金而言,收益又较为可观。而且,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通过期限匹配,可以保持债券投资较好的流动性,以满足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因此,债券投资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在没有即时和可靠的贷款投放渠道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必然会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返回 (1985年3月22日签订于维也纳) 前言第1条定义第2条一般义务第3条研究和有系统的观察 第4条法律、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合作第5条递交资 料 第6条缔约国会 议 第7条秘书处 第8条议定书的通 过 第9条公约或 议定书的修正 第10条附件的通 过和修正 第11条争端的解 决 第12条签署第13条批准、 接受或核可 第14条加入第15条表决权 第16条公约及其议 定书之间的关系 第17条生效第18条保留第19条退出 第20条保存者第21条有效文 本 附件一研究和有 系统的观察 附件二资料交换前言(返回) 本公约各缔约国,意识到臭氧层的变化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有害影响,回顾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里的有关规定,特别是第二十一项原则,其中规定“依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具有按照其环境政策开发其资源的主权权利,同时亦负有责任,确保护在它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致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或其本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引起损害”,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特殊需要,注意到国际组织正在进行的工作和研究,特别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臭氧层世界行动计划,又注意到国家一级和国际一级上已经采取的保护臭氧层的预防措施,意识到保护臭氧层使不会因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的措施需国际间的合作和行动,并应依据有关的科学和技术考虑,还意识到有需要继续从事研究和有系统的观察,以期进一步发展有关臭氧层及其变化可能引起的不利影响方面的科学知识,决心要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使免受臭氧层变化所引起的不利影响,取得协议如下: 第1条定义(返回) 为本公约的目的: 1. “臭氧层”是指行星边界层以上的大气臭氧层。 2. “不利影响”是指自然环境或者生物区系内发生的,对人类健康或自然的受管理的生态系统的组成、弹性和生产力或对人类有益的物质造成有害影响的变化,包括气候的变化。

传统文化作文读书笔记

传统文化作文读书笔记 【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第一小学 四年五班马宁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 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生息不竭的动力,更是中华民 族奋进的源泉。 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后,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 的父母生育了我,给予了我生命,养育我,教育我。他们为了这个 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辛辛苦苦,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到什么 时候我都不能忘记感恩父母,更不能嫌弃父母,因为是他们给了我 一个完整的家,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 其次,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尊“师”。《程门立雪》让我深有感触。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欢学习,到处寻师访友, 曾在程颐门下学习。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 意门生。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赶上老 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 门口,等待老师醒来。一会儿,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 杨 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 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 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 师的全部学问。我也要向杨时学习,诚心诚意向老师求教,谦虚谨慎,做尊师重道的好学生。第三,我还学会了交朋友。传统文化告 诉我交朋友要讲究诚实守信,善待他人,与人为善。同学之间有了 困难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感受中华文化使我知“孝”,感受中华文化使我尊“师”,感受中华文 化使我懂“友”。感受中华文化使我还会明白很多、很多??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炎黄子孙把中华传统文化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篇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 一、中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会计规范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英美国家为代表,采用会计准则的形式,另一种是德法国家为代表,采用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的形式。中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与趋同。 二、中国会计准则的结构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构成,并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内容归入基本会计准则,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有较大出入,而国际会计准则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分。 三、中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和价值重估的方法较为排斥,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当前国情的需要,有利于避免企业舞弊和利润操纵的行为,但在经济全球化,企业购并愈演愈烈和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公允价值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属性。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不仅广泛应用于金融工具,在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非货币性交易等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也被广泛应用。因此,中国不能一概否认公允价值的使用,从而加大与国际通用准则的差距。 四、中国的会计准则由政府制定,依靠政府的力量强制企业执行,具有法律强制力。国际会计准则由民间机构制定,没有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前提,其制定机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改组后的国际会计

准则理事会,其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不具有法律强制约束力。 五、会计准则的侧重对象不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在于利润表,以收入、利润的恰当合理的配比为先,属于利润表观,而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则在于资产负债表,以资产、负债的准确计量为先,属于资产负债表观。 在具体会计准则上,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会计处理以及披露要求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在母公司单独的财务报表中,以成本法核算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股权投资。中国会计准则要求:(1)对子公司投资以成本法核算;(2)对联营企业以及合营企业投资以权益法核算。合营方的合并财务报表-在国际会计准则下,合营方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合营企业的投资可采用比例合并法或者权益法核算。但是中国准则只允许使用权益法。 2、关于固定资产准则。(1)定义名称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定义为不动产、厂场和设备。(2)会计计量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使用成本模式或重估模式。当某一类别的固定资产选用重估模式,该类别的资产应一致采用,但不需对所有固定资产也采用重估模式。而中国会计准则只允许采用成本模式。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简体版本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发布日期:1985年3月22日生效日期:1989年12月30日 前言 本公约各缔约国,意识到臭氧层的变化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有害影响,回顾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里的有关规定,特别是第二十一项原则,其中规定"依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具有按照其环境政策开发其资源的主权权利,同时亦负有责任,确保在它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致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或其本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引起损害",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特殊需要,注意到国际组织和国家组织在进行的工作和研究,特别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臭氧层世界行动计划,又注意到国家一级和国际一级上已经采取的保护臭氧层的预防措施,意识到保护臭氧层使不会因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的措施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和行动,并应依据有关的科学和技术考虑,还意识到有需要继续从事研究和有系统的观察,以期进一步发展有关臭氧层及其变化可能引起的不利影响方面的科学知识,决心要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使免受臭氧层变化所引起的不利影响,取得协议如下:第一条定义 为本公约的目的: 1."臭氧层"是指行星边界层以上的大气臭氧层。 2."不利影响"是指自然环境或生物区系内发生的,对人类健康或自然的和受管理的生态系统的组成、弹性和生产力或对人类有益的物质造成有害影响的变化,包括气候的变化。 3."备选的技术或设备"是指其使用可能可以减轻或有效消除会或可能会对臭氧层造成不利影响的排放物质的各种技术或设备。 4."备选物质"是指可以减轻、消除或避免臭氧层所受不利影响的各种物质。 5."缔约国"是指本公约的缔约国,除非案文中另有所指。 6."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指由某一区域主权国家组成的组织,它有权处理本公约或其议定书管理的事务,并根据其内部程序充分受权签署、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有关的文书。 7."议定书"指本公约议定书 第二条一般义务 1.各缔约国应依照本公约以及它们所加入的并且已经生效的议定书的各项规定采取适当措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使免受足以改变或可能改变臭氧层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2.为此目的,各缔约国应在其能力范围内: (a)通过有系统的观察、研究和数据交换从事合作,以期更好地了解和评价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影响,以及臭氧层的变化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b)采取适当的立法和行政措施,从事合作,协调适当的政策,以便在发现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某些人类活动已经或可能由于改变或可能改变臭氧层而造成不利影响时,对这些活动加以控制、限制、削减或禁止; (c)从事合作,制订执行本公约的商定措施、程序和标准,以期通过议定书和附件; (d)同有关的国际组织合作,有效地执行它们加入的本公约和议定书。 3.本公约的各项规定绝不应影响各缔约国依照国际法采取上面第1款和第2款内所提措施之外的国内措施的权力,亦不应影响任何缔约国已经采取的其他国内措施,只要这些措施不同它们在本公约之下所承担的义务相抵触。 4.本条的适用应以有关的科学和技术考虑为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感 学期的选修课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修生养性,提高自身素质!格物致知,发展社会经济!而我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知识,因为传承让我们更加理性的了解历史而发展会要我们更加理性的创造未来。因为文化影响着后来者,后来者又传承、修正并补充着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稳地发展与进步着,波澜不惊。而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我们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猎可能也会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 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

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United Nations Audiovisual Library of International Law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作者: Karl Zemanek 维也纳大学名誉教授 联合国条约法会议奥地利代表团副团长 历史背景 到二十世纪中叶,关于条约的国际习惯法已发展成为一套相当全面的规则。因此,国际法委员会1949年第一届会议上将其列为适合编纂的专题,并指定詹姆斯·布赖尔利为特别报告员。布赖尔利于1952年辞职,接替他任特别报告员的人中有两人,赫希·劳特帕赫特爵士和杰拉尔德·菲茨莫里斯爵士,重新开始这项工作,后者还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但两人都在未完成工作之前就被选为国际法院法官。于1961年获任命的上一任特别报告员汉弗莱·沃尔多克爵士再次把工作方向定为编写能够成为国际公约基础的条款草案。他的六份报告使委员会能够于1966年向大会提交了最后草案,并建议大会召开一次国际会议,以缔结关于这个问题的公约。大会1966年12月5日第2166(XXI)号决议原则上核准了这些建议,并于翌年决定在维也纳于1968年召开第一届会议,1969年召开第二届会议。 谈判史上的重要问题 联合国条约法会议是成功地把表决作为其工作方法,并以大差额的多数通过条款草案的最后一届大型编纂会议。公约的最后案文以79票对1票、19票弃权的表决结果获得通过。有两个事实促成了这一成就。一方面,涉及制订条约技术性较强方面的习惯法,除了次要细节外,几乎没有争议。另一方面,关于可能争议较大的涉及条约终止的一章,许多国家采取了适中的立场,考虑到无法知道今后最终将出现的情况,兼顾要摆脱条约义务的愿望和维持此种义务的愿望。 主要规定概述 《公约》第一条把适用范围只限于国家间(书面)条约,不包括国际组织缔结的条约。在其他方面,《公约》的头四编编纂过去已存在的习惯法,作出少数因逐步发展而需作出的修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