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法简介

合同法简介

合 同 法

教学内容与主要参考资料

主要讲授合同法分则规定的15个有名合同

1.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9 2.王利明:《合同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小君主编:《合同法新制度研究与适用》,珠海出版社,1999 4.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中的有关论文 5.有关案例

绪 论

一、对合同概念的认识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第2条第1款)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第2条第2款) 1.用语上:“合同”与“契约” ,二者实质上一致。(P41) 2.性质上:合同是一种双方民事法律行为。(P40)

(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是一种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3)合同是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民事法律行为。 3.(合同法)适用范围上:民事合同,但不包括身份合同(P40)

二、关于合同法的几点认识

(一)合同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合伙、联营合同

狭义的合

广义的合

合同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利用合同进行财产流转或交易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P1)

(二)合同法的地位

1.合同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民法的组成部分,属财产法范畴。

2.合同法(广义上讲是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三)合同法的历史

1.“从身份到契约”与“契约的死亡?”

(英)梅英:“从身份到契约”,指通过自由订立合同来分配财产的方式比在封建的家长制中由个人在家族中的地位决定一切的方式来得进步。

(美)格兰特 吉尔莫:《契约的死亡》

2.现代合同法呈现国际化的趋势。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1999年3月15日通过并颁布、同年10月1日施行,由总则、分则、附则三部分组成,共23章、428条。结束了“一马当先,三足鼎立”的合同立法格局。

2.总则起到了民法典债法总则编的作用。

3.分则是一个开放的模式。

4.总则与分则的关系:

(1)总则对分则具有指导作用;

(2)分则中的规范对总则中的规范形成制约,具有优先适用性。

5.注意《合同法》与相关司法解释及其他法律的关系。

三、合同法总则的内容体系(合同流程图)

附:合同法总则思考题

0.简述合同法总则、分则的意义及区别。

1.我国合同法调整哪些合同?

2.简述合同的法律特征。

3.简述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合同法中的体现。

4. 列举合同法体现鼓励交易原则的规定。

5.简述无名合同的法律适用。

6.要物合同、要式合同、书面合同有何区别?

7.典型合同与格式合同是同一个概念吗?

8.何为要约的撤销?在什么情况下,要约人不得撤销要约?

9.与要约内容不一致的承诺,在什么情况下具有承诺的效力?

10.承诺到达要约人时超过了要约的有效期限,如何处理?

11.如何判断某一意思表示是要约,还是要约邀请?

12.我国合同法对格式条款作了哪些特别规定?

13.要约的生效时间与承诺期限的始期是一致的吗?

14.当事人没有在合同书上签字或盖章,合同就一定不成立吗?

15.合同法对要约、承诺、合同成立、合同生效的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16. 何为“到达”?何时到达?

17.订立合同的形式、合同的成立形式、合同的生效形式是一样的吗?

18.简论合同成立、合同生效的要件。

19.法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的合同,其效力如何?

20.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其效力如何?

21.因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其效力如何?

22.简述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各自的种类以及这三种合同之间的区别。

23.可撤销的合同、效力待定的合同如何转化为确定地有效的合同?

24.简述合同法上的义务群。

25.当事人对合同的哪些条款可以约定不明?如约定不明时,如何履行?

26.简述不安抗辩权的概念、构成要件,行使不安抗辩权产生的效力。

27.哪些组织不得作为保证人?万一其作为了保证人,其是否应承担责任?如何承担责任?

28.什么是先诉抗辩权?此权利由谁享有?在何种情况下,权利人不得行使这一权利?

29.简述定金的种类。

30.简述定金的成立及违约定金的效力。在不完全履行合同的情况下,如何适用定金罚则?

31.简述债权让与的条件与效力。

32.简述债务承担的种类、条件与效力。

33.通知债务人是否为债权让与的有效条件。

34.合同的解除与合同的撤销有何不同?

35.合同的协议解除、约定解除、法定解除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6.简述法定解除合同的条件。

37.当事人一方行使法定解除合同的权利解除合同,另一方当事人有异议时如何处理?

38.简述法定抵销的要件与方法。

39.简述提存的要件与法律效力。

40.结合我国合同法总则与分则的规定,试论违约责任的法律特征。

41.不可抗力发生后是否一定免除违约方的违约责任?

42.《合同法》对免责条款的订立和效力是如何规定的?

43.简述损害赔偿的违约责任。

44.违约金、违约定金、损害赔偿的违约责任形式是否可以并用?

45.简论预期违约。

第一章买卖合同

第一节买卖合同概述

一、买卖合同的概念

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第130条)

1.标的物:物与所有权?财产与财产权?(P270)

标的物应为流通物。如为禁止流通物,则买卖合同无效;如为限制流通物,买卖合同的效力应具体分析。

2.出卖人应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且对标的物享有所有权或处分权。(第9、132条)

3.买受人应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依其他法律,某些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不能为特定买卖合同的买受人。(P268)

二、买卖合同的特征(参见P267)

1.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2.买卖合同是典型的双务合同;

3.买卖合同是典型的有偿合同;

4.买卖合同是诺成合同;

5.买卖合同为不要式合同。

三、买卖合同的法律地位

1.古老、基本的合同;典型的双务有偿合同

2.“契约法的理论,多胚胎于买卖合同”

3.立法上置于债法分则或合同法分则之首,规定全面、详尽

第174条:“法律对其他有偿合同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没有规定的,参照买卖合同的有关规定。”

四、买卖合同的内容

第131条:“买卖合同的内容除依照本法第12条的规定以外,还可以包括包装方式、检验标准和方法、结算方式、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等条款。”

订立合同请尽量参考相应的示范合同文本。如:2000年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拟定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

第二节买卖合同的效力

一、出卖人的义务

第135条:“出卖人应当履行向买受人交付标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标的物的单证,并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

(一)交付标的物

1.交付标的物的方式。

包括现实交付与观念交付两大类。观念交付又可分为简易交付(第140条)、占有改定、指示交付(物权法第25-27条)、拟制交付(第135条)

2.交付标的物的范围。

包括标的物本身、从物、有关标的物的单证和资料(从合同义务、第136条) 。(P278)

3、按约定的期限或期间交付标的物。(第138、139条) 关于提前履行的问题(第71条)

4、按约定的地点交付标的物。(第141条)

5、按约定的数量交付标的物(第162条) 。关于部分履行的问题(第72条)

6、按约定的质量交付标的物。(第153、154、155条)

7、按约定的包装方式交付标的物。(第156条)

(二)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

1.所有权转移的时间

物权变动的三种模式:物权形式主义、意思主义(债权意思主义)、债权形式主义。

第133条:“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采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2.所有权保留(第134条)。(一种非典型的担保形式,主要存在于分期付款的买卖中)

3.不转移计算机软件等标的物的知识产权的特别规定。(第137条)

4.一物数卖的处理

(1)数个合同是否有效?依合同法52条及其他法律规定确认。其效力一般与登记无关,但特定情况与批准有关。

(2)所有权的归属?依第133条及其他规定处理。在数份买卖合同有效时,可依登记、交付、约定先后顺序确定标的物所有权的归属。注意其与所有权善意取得的关系。

(三)出卖人的瑕疵担保责任(义务)

瑕疵担保责任是法定责任,包括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和权利瑕疵担保责任。

1、物的瑕疵担保责任

(1)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概念

物的瑕疵担保责任,是指出卖人就其出卖的标的物品质上所存在的瑕疵而承担的担保责任。

包括物的价值瑕疵担保、效用瑕疵担保及所保证的品质担保三种情况。我国合同法表述为“标的物质量”(第153条)。

(2)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成立要件:

a、标的物有瑕疵且该瑕疵于交付时仍存在。

b、买受人不知标的物有瑕疵且在其不知上无重大过失。

c、买受人须在规定的期间内就标的物的瑕疵通知出卖人。(第157、158条)

(3)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效力

第一,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第155条)

第二,解除合同。(148、164、165、166条)

有关产品质量三包的规定

1、1995年国家经贸委、技术监督局、工商总局、财政部颁布的《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2、2001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产业部、工商总局颁布的《固定电话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3、2001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产业部、工商总局颁布的《移动电话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4、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信息产业部颁布的《微型计算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5、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信息产业部颁布的《家用视听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2、权利瑕疵担保责任

(1)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概念。

权利瑕疵担保责任,是指出卖人就交付的标的物负有的保证第三人不得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的责任。(第150条)

(2)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构成要件

A、标的物有权利上的瑕疵

其一,标的物的所有权属于第三人,或者第三人对标的物也享有所有权。

其二,标的物所有权受有限制。

其三,标的物为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产品

B、权利瑕疵于标的物交付时存在。

C、买受人于合同成立时不知情。(第151条)

(3)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效力。

A、中止支付相应的价款。(第152条)

B、出卖人以自己的责任除去标的物上的权利瑕疵,保证买受人取得清洁的所有权。

C、买受人不能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出卖人应承担违约责任。

二、买受人的义务

(一)支付价款

买受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数额、地点和时间支付价款。(第159、63、160、161条)

(二)接受标的物

兼具权利和义务之性质,以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符合约定和法定为前提。

(三)暂时保管及应急处置拒绝受领的标的物(属于附随义务)

条件:1、标的物为异地交付,且出卖人在交付地没有代理人;

2、买受人已向出卖人为拒绝受领的通知。

处理:保管,应急处置。

三、买卖合同标的物的风险负担

(一)标的物风险负担的含义与立法例)

标的物的风险负担,是指买卖合同成立后债权债务清结之前,标的物因不可归责于双方的事由发生毁损、灭失的损失由谁承担。

立法例:

1、风险随所有权的转移而转移,即“所有人负担风险”的原则。

2、风险随标的物的交付而转移,即“交付转移风险” 的原则

(二)我国合同法对标的物风险负担的规定

1.原则性规定

第142条:“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1)首先考虑当事人约定、合同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

(2)采“交付转移风险”的原则。

(3)对于动产,其所有权与风险转移的时间一般一致。

(4)对不动产,其所有权与风险转移的时间难以一致。

(5)保留所有权的买卖,其风险何时转移?

2.具体规定

(1)路货交易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风险自合同成立时起由买受人承担。(第144条)

(2)履行地点不明确,标的物又需要运输的,风险自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第一承运人时转移。(第145条)(3)出卖人违约的,由出卖人承担风险。(第148条)

(4)买受人违约的,由买受人承担自违约之日起的风险。(第143、146条)

(5)“出卖人按照约定未交付有关标的物的单证和资料的,不影响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转移”。(第147条)

3.买受人承担风险的,不影响其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的权利(第149条)

四、买卖合同标的物的利益承受

第163条:“标的物在交付之前产生的孳息,归出卖人所有;交付之后产生的孳息,归买受人所有。”注意:1.风险与利益同在。

2.其与《物权法》第116条的协调。

3.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五、互易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互易合同的概念

互易合同,又称以物换物合同、易货贸易或易货交易合同,是当事人双方约定以货币以外的财物进行交换的协议。

(二)互易合同的种类

1.单纯互易合同

2.价值互易合同

3.附补足金的互易合同

(三)互易合同当事人的主要义务

第175条:“当事人约定易货交易,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的,参照买卖合同的有关规定”。

1.按照合同的约定向对方交付标的物并转移标的物所有权。

2.当事人相互对各自交付的标的物负瑕疵担保责任。

3.附补足金的互易合同,当事人一方负有支付补足金的义务。

第三节特种买卖合同

一、分期付款的买卖(付款期限)

(一)分期付款买卖,指买受人将其应付的总价款按照一定期限分批向出卖人支付的买卖。

(二)出卖人解除合同或请求支付全部价款的特殊效力。(第167条)

应付而未付的到期价款÷全部价款≥1/5

(三)分期付款买卖中的特约

1.所有权保留的特约。(第134条)

2.抵押担保的特约。

二、样品买卖(标的物的质量)

(一)样品买卖,又称为货样买卖,是指当事人双方约定一定的样品,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应与当事人保留的样品具有同一品质的买卖。

(二)样品买卖的特殊效力

1.当事人应当封存样品,并且可以对样品的质量予以说明。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应当与样品及其说明的质量相同。(第168条)

2.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的质量好于样品的,应认定为有效。

3.买受人不知道样品有隐蔽瑕疵的,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的质量应当符合同种物的通常标准。(第169条)

三、试用买卖

(一)试用买卖,是指当事人双方约定由买受人试用标的物,并以买受人在约定期间内认可标的物为合同生效条件的买卖合同。

(二)试用的认可

认可应明示,但有下列情况的,视为认可:

(1)买受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未作出表示的。(第170、171条)

(2)买受人以标的物为试用以外的行为、或者无保留地支付一部分或全部价款的。(理论观点)

不认可,不需要理由。

(三)试用买卖的特殊效力

1、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试用的“交付”不产生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效力。

2、买受人不认可试用买卖的,应及时返还标的物。

3、标的物在试用期间意外毁损灭失的损失,原则上应由出卖人承担。

四、招标投标的买卖

(一)招标投标买卖的概念

招标投标的买卖,是指通过招标投标方式订立的买卖合同。

招标投标,是指由招标人向公众或数人发出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在诸多投标中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投标人并与之订立合同的方式。

(二)招标投标的程序

1.招标阶段2.投标阶段

3.开标、验标阶段4.决标阶段

5.签订合同

五、拍卖

(一)拍卖的概念与类型

拍卖是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

拍卖的当事人包括:

1.拍卖人,即依照拍卖法、公司法设立的从事拍卖活动的企业法人。

2.委托人,指委托拍卖人拍卖特定物品或者权利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3.竞买人,指参加竞购拍卖标的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人。

4.买受人,指以最高应价购得拍卖标的的竞买人。

拍卖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公开拍卖与封闭拍卖

2.委托拍卖与自己拍卖

3.增价拍卖与减价拍卖

4.有底价拍卖与无底价拍卖

5.有声拍卖与无声拍卖

6.强制拍卖与任意拍卖

(二)拍卖的程序

1.拍卖委托

2.拍卖公告:拍卖日7日前发布。拍卖标的的展示时间不得少于2日。

3.竞买:(1)竞买人的限制(P288)。

(2)在有保留价的拍卖中,竞买人的最高应价未达到保留价时,该应价不发生效力,拍卖师应当停止此拍卖。

(3)竞买人之间、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拍卖无效。

4.拍定:拍卖师落槌或者以其他方式公开表示。

5.签订成交确认书

(三)拍卖的效力

1.拍卖人或委托人应向买受人交付标的物并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

2.拍卖人承担标的物的瑕疵担保责任

3.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拍卖标的的价款、佣金或者费用。

(1)佣金依约定;无,则委托人、买受人各承担不超过拍卖成交价5%的佣金

(2)流拍时,委托人支付费用

(3)买卖人违约的处理之一:再拍卖

本章思考题

1.简述买卖合同的法律特征。

2.法律对买卖合同的当事人有何要求?

3.试论买卖合同的效力。

4.何为交付?交付有哪些方式?交付具有何种法律意义?

5.简述合同法对买卖合同标的物风险负担的规定。

6.简述合同法对分期付款的买卖、样品买卖、试用买卖的特殊规定。

7.张某买了一台电脑,该电脑硬件出现了质量问题。那么,商家在何种情况下承担维修义务?

8.一物数卖时,该数个买卖合同是否有效?标的物的所有权归谁?

第二章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一、供电设施的产权分界处在哪里?

参阅1996年《供电营业规则》第47条规定。

如:“公用低压线路供电的,以供电接户线用户端最后支持物为分界点,支持物属供电企业。”

问题:居民用电人的电表归谁所有?

意义:确定维修责任、侵权责任、合同履行地点(第178条)。

二、供电人的主要义务与责任

1.按照国家规定的供电质量标准和约定安全供电(第179条)

供电质量,指供电的电压质量、频率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三方面。

2.需中断供电时应事先通知用电人(第180条)

3.因事故断电时应及时抢修(第181条)

三、用电人的主要义务与责任

1.及时交付电费(第182条)

1996年《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39条:用电人逾期未交付电费的,供电企业可以从逾期之日起,每日按照电费总额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加收违约金;自逾期之日起计算超过30日,用电人经催告仍未交付电费的,供电人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停止供电。

2.安全用电(第183条)

有时间请学习下列法规

1.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2.1996年国务院《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

3. 1996年电力工业部《供电营业规则》

4. 1996年电力工业部《居民用户家用电器损坏处理办法》

5.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三章赠与合同

引言

设民事主体甲愿意赠与民事主体乙10万元,乙表示接受。10万元尚未交付给乙。

问:

1、该赠与合同是否生效?

2、甲能否撤销该赠与?如果能,甲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撤销该赠与?

3、甲能否不履行给付义务?如能,甲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不履行或部分不履行给付义务。

第一节赠与合同概述

一、赠与合同的概念

赠与合同,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的合同。(第185条)

1、赠与合同是一种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2、赠与合同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和国家。

3、自然人作为赠与人应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并应对赠与的财产享有处分权。

4、法人作为赠与人应不违法。

5、自然人、法人作为受赠人,其主体资格无限制。

6、赠与合同的标的物为“财产”,其范围如何?

二、赠与合同的特征

1.赠与合同是转移财产权利(所有权或类似于所有权的其他财产权)的合同

2.赠与合同是无偿合同

3.赠与合同是单务合同

4.赠与合同是诺成合同

5.赠与合同是不要式合同

第二节赠与合同的效力

其效力主要表现为赠与人的义务。

一、给付赠与财产并移转其权利的义务。

1.赠与人是否必须给付赠与的财产?

(1)依诚信原则和合同的效力,应给付。

(2)三种特殊的赠与合同,应给付。(第188条)

(3)三种情况下可以不给付。 (第186、192、195条)

2.赠与人不给付赠与财产的责任

(1)受赠人可请求其交付。(第188条)

(2)赠与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致赠与财产毁损灭失的,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责任的范围限于赠与财产的价金。(第189条)

3.移转赠与财产的权利(办理登记手续) (第187条)

二、瑕疵担保责任

赠与人原则上不负此责,但有两例外(第191条)

1、在附义务的赠与中,赠与人对赠与财产的瑕疵,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

2、赠与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证无瑕疵,造成受赠人损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三节赠与合同的撤销与法定解除

一、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第186条)

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是指在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赠与人依自己的单方意思表示而撤销赠与。

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应符合下列条件:

1.须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如何理解此处的“权利”?

2.须是非经公证之赠与,以及不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之赠与。

赠与人应将任意撤销赠与的意思通知受赠人。

已给付的赠与财产,怎么办?受赠人的损失,么办?

二、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

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是指在法定事由出现时由享有撤销权的人撤销赠与。

1.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事由:(第192条)

(1)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何为“严重”?“近亲属”的范围?

(2)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这时的“扶养”是否包括抚养与赡养?

(3)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2.撤销权人(第193条)

原则上属于赠与人。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

3.撤销权的行使期间(第192、193条)

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赠与人)或六个月内(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行使。

4.撤销权的消灭

(1)撤销权除斥期间的经过。

(2)赠与人抛弃撤销权。

(3)赠与人的宽恕。

(4)受赠人死亡。

5.法定撤销赠与合同的效力

赠与合同被法定撤销后,自始不产生赠与的法律效力。已经履行的部分,撤销权人有权请求受赠人返还。

三、赠与合同的法定解除

赠与合同的法定解除,是指赠与合同依法成立后,赠与人因其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

或者家庭生活,而不再履行赠与义务(第195条)

其在性质上是一种抗辩权(史尚宽称之为赠与之紧急需要抗辩权),而且赠与人不得预先抛弃此抗辩权。已经履行的,能否请求返还?

第四节特别赠与(P297)

一、混合赠与

混合赠与是指含有偿行为的赠与。

二、附义务的赠与

附义务的赠与,也称为附负担的赠与,是指以受赠人对于赠与人或者第三人承担一定义务为附加条款的赠与。

附负担的赠与不同于附条件的赠与。

附负担的赠与的特殊效力:

1、受赠人应按约定履行所附义务。(第190条)

2、受赠人不履行所附义务的,赠与人有权请求其履行或者撤销赠与。

3、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

三、目的赠与

目的赠与,是实现某种目的而为的赠与。

四、定期赠与

定期赠与,是指赠与人按每一确定的时期无偿给付受赠人财产的赠与。

五、死因赠与

死因赠与,是指赠与人生前与受赠人订立的于赠与人死亡时生效的赠与。

六、损赠

(一)捐赠的概念与种类

捐赠,是指赠与人为了社会公益事业或某种特定目的而将其财产无偿给予他人的行为。

捐赠,依其性质可以分为三类:

1.不附任何条件的捐赠。

2.附特定条件的捐赠。

3、为特定目的的募捐。

(二)募捐的法律效力

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该法适用于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

对于其他组织或个人为特定目的而组织的募捐,我国现行法律无明确的规定。依法理,应用于该特定目的,实属无疑;但捐赠财产尚有结余的,如何处理?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赠与合同是诺成合同?如何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2.我国合同法对赠与人的瑕疵担保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3.简述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

4.简述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

5.如何理解赠与人的给付义务与赠与合同的撤销、赠与合同的法定解除之间的关系?

6.论述题

认真思考下列三则事例,根据我国合同法总则与分则的规定,试论赠与合同的撤销。

(要求:归纳撤销赠与合同的类型,分类论述其原因、条件、撤销权的归属、行使与效力,并依相应理论对下述三则事例作简单评述)

(1)自然人贾庄身体健康,假装下肢瘫痪的残疾人沿街乞讨。自然人胡闻动了恻隐之心,给了贾庄人民币100元。贾庄将钱装入口袋,起身疾走,被胡闻的同伴抓住。胡闻要求贾庄返还100元,贾庄不给。(2)自然人傅佳家境殷实,平时乐善好施,某日见邻居琼花生活特别困难,送给琼花500元,以解燃眉之急。琼花在与其他邻居闲聊时说:“傅佳算不上慈善家,因为她那么有钱,只给了500元,太小气了。”此话被傅佳知道后,傅佳大为不满,要求琼花返还已赠送的500元。

(3)袁天与尤仁原是一对夫妻,现已协议离婚。离婚时双方约定:未成年女儿袁哈妮随母亲尤仁生活,袁天每年给付抚养费1000元。今年,尤仁未与袁天协商,将女儿的姓名由袁哈妮改为尤哈妮。袁天知道后大为不满,表示不再给付抚养费。当尤仁找袁天要小孩的抚养费时,袁天将仅有的1500元财产赠与了其新女友颖山,外出打工去了。尤仁找不到袁天,小孩又急需用钱,遂以小孩法定代理人的身份要求颖山从其受赠的1500元给付1000元。颖山不答应。

第四章借款合同

问题

设民事主体甲与民事主体乙就甲提供借款给乙达成了协议。问:

1、如该协议不是以书面形式表现的,该借款合同是否已成立?

2、如该协议是以书面形式表现的,仅就合同形式而言,该借款合同是否已生效?

3、甲提供借款,是否是其合同义务?

4、乙是否有支付利息的合同义务?

5、如果乙需支付利息,那么以什么利率计算利息?

第一节借款合同概述

一、借款合同的概念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第196条)

借款合同属于借贷合同中的消费借贷合同。

狭义的借款合同仅指以金融机构为贷款人的借款合同。

广义的借款合同除含狭义的借款合同外,还包括以自然人为贷款人的借款合同。

能否以非金融机构的企业法人为贷款人?

二、借款合同的法律特征

1、借款合同是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合同。

2、借款合同是要式合同,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是不要式合同。(第197条)

3、借款合同是诺成合同,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是实践合同。(第210条)

4、借款合同是有偿合同,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原则上是无偿合同。(第211条)

5、借款合同多为双务合同。

三、借款合同的种类

1.银行借款合同与民间借款合同

2.担保贷款合同与信用贷款合同。

3.自营贷款与委托贷款。

第二节借款合同的订立与展期

一、借款合同的订立(P307)

1、金融机构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

2、借款人履行如实申报等义务。(第199条)

3、借款人依约提供担保。(第198条)

4、实践中,认定借款人的两种特殊情况。

二、借款合同的内容(第197条)

包括借款的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三、借款合同的展期(借款期限的延长)

1、第209条规定:“借款人可以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向贷款人申请展期。贷款人同意的,可以展期”。

2、对担保贷款申请展期的,还应当由保证人、抵押人、质押人出具同意展期的书面证明。

3、保证人、抵押人、质押人不知或不同意展期的,如何处理?

第三节借款合同的效力

一、贷款人的主要义务与责任

1、按期、足额提供借款的义务(第200、201条)

(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的贷款人无此合同义务)

2、保密义务。

二、借款人的主要义务与责任

1、按约定的日期和数额收取借款。(第201条)

2、按约定的用途使用借款。(第202、203条)

3、返还借款的义务

(1)按期返还借款(第206、207条)

(2)提前返贷的处理(第208条)

4、支付利息的义务。

(1)是否有支付利息的义务?(第211条)

(2)利率的确定与复利问题。(第204条)

(3)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第200条)

(4)按约定期限支付利息(第205条)

5、容忍义务。(主要针对银行借款合同)

本章思考题

1.借款合同是诺成合同,还是实践合同?

2.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如果约定不支付利息,是否意味着永远不支付利息?

3.民间借款的高利贷如何认定,法律上如何处理?

第五章租赁合同

第一节租赁合同概述

一、租赁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租赁合同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第212条)

1.是转移物的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合同。

2.租赁对象主要是物,租赁物须是有体物、非消耗物、特定物。

3.是双务、有偿、诺成合同,原则上是不要式合同 (第215条)。

4.属于继续性合同。

5.兼具债权与物权特征。

二、租赁合同的种类

(一)使用租赁与用益租赁

(二)一般租赁与特殊租赁

(三)定期租赁与不定期租赁

1、租赁合同的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超过20年的,超过部分无效。(最长租期)

2、租期的约定更新(即续订,第214条)和法定更新(第236条)。

三、不定期租赁合同的表现与特殊效力

(一)表现:

1.租赁期限6个月以上,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的;(第215条)

2.当事人对租赁期限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依合同法第61条仍不能确定的;(第232条)

3.租赁期间届满,承租人继续使用租赁物,出租人没有提出异议的;(第236条)

4.当事人明确约定为不定期租赁。

(二)效力:对于不定期租赁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出租人解除合同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

知承租人(第232条)。

第二节租赁合同的效力

一、出租人的主要义务与责任

1、交付租赁物并在租赁期间保持租赁物符合约定用途的义务。(第216条)

2、对租赁物和租赁权的瑕疵担保责任。(第233条;228条)

3、维修租赁物的义务。(第220、221条)

4、承担租赁物上的合法负担。

5、租赁合同终止时,出租人应及时接受承租人返还的租赁物,并及时退还押金和其他担保物。

二、承租人的主要义务与责任

1、支付租金的义务。(第226、227条)

2、不得随意转租的义务。(224条)

3、按约定的方法和租赁物的性质使用租赁物的义务。(第217、218、219条)

4、妥善保管租赁物的义务。(第222条)

5、返还租赁物的义务。(第235条)

三、转租

1.转租不同于租赁权的转让。

2.合法转租(经出租人同意)

3.违法转租(未经出租人同意)

《2009年关于城镇房屋的司法解释》第16条:“出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承租人转租,但在六个月内未提出异议,其以承租人未经同意为由请求解除合同或者认定转租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租赁合同产生的纠纷案件,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次承租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合同法》第224条:“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可以将租赁物转租给第三人。承租人转租的,承租人与出租人之间的租赁合同继续有效,第三人对租赁物造成损失的,承租人应当赔偿损失。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转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司法解释第15条:“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将租赁房屋转租给第三人时,转租期限超过承租人剩余租赁期限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超过部分的约定无效。但出租人与承租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司法解释第17条:“因承租人拖欠租金,出租人请求解除合同时,次承租人请求代承租人支付欠付的租金和违约金以抗辩出租人合同解除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转租合同无效的除外。次承租人代为支付的租金和违约金超出其应付的租金数额,可以折抵租金或者向承租人追偿。”

司法解释第18条:“房屋租赁合同无效、履行期限届满或者解除,出租人请求负有腾房义务的次承租人支付逾期腾房占有使用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四、对装饰装修、扩建的处理

《合同法》第223条:“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可以对租赁物进行改善或者增设他物的。承答人未经出租人同意,对租赁物进行改善或者增设他物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承租人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

《关于民法通则的司法解释》第86条:“非产权人在使用他人的财产上增添附属物,财产所有人同意增添,并就财产返还时附属物如何处理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没有约定又协商不成,能够拆除的,可以责

令拆除;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价归财产所有人;造成财产所有人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2009年关于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的司法解释》第9-14条。

五、租赁物的风险负担

租赁期间,租赁物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全部或部分毁损灭失的,承租人可以要求减少租金或者不支付租金;因租赁物部分或全部毁损灭失,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承租人可以解除合同。(参考第231条)

1.租赁物的风险,应由出租人承担。

2.承租人可不付或少付租金,或解除合同。

3.承租人的财产损失,自己承担。

第三节租赁权的物权化

一、租赁物所有权的变动不破租赁

第229条:“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

1.所有权变动不破租赁的表现:

(1)买卖不破租赁;

(2)赠与、互易不破租赁;

(3)抵押不破租赁。

2.“租赁期间”说明合同有效,其他权利发生并实现于此期间。

3.适用范围:动产、不动产。

4.除外情况:(司法解释第20条)

(1)房屋在出租前已设立抵押权,因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发生所有权变动的;

(2)房屋在出租前已被人民法院依法查封的。

(3)当事人另有约定的

5.需考虑的其他问题:

(1)承租人是否应实际占有租赁物?

(2)是否适用于不定期租赁?

二、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P322-324)

1.优先购买权的概念与特征

2.优先购买权适用的条件

(1)租赁合同有效

(2)出租人在租赁期间出卖租赁房屋。(限于房屋租赁、出卖,司法解释22、23条)

(3)购买的条件同等

(4)在一定期限内行使(受通知后15日,拍卖5日前受通知但不参加拍卖的)

(5)除外情况:(司解24条)

3.侵害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处理

司法解释第21条:“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未在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或者存在其他侵害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情形,承租人请求出租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请求确认出租人与第三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1)买卖合同不因此无效

(2)请求出租人赔偿损失

三、与房屋租赁合同有关的其他问题

1.共同居住人、共同经营人、合伙人对房屋租赁合同的概括继受

(1)合同法第234条:“承租人在房屋租赁期间死亡的,与其生前共同居住的人可以按照原租赁合同租赁该房屋。”

(2)司法解释第19条:“承租人租赁房屋用于以个体工商户或者个人合伙方式从事经营活动,承租人在租赁期间死亡、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其共同经营人或者其他合伙人请求按照原租赁合同租赁该房屋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节租赁权的物权化

2.一物数租的处理

司法解释第六条:“出租人就同一房屋订立数份租赁合同,在合同均有效的情况下,承租人均主张履行合同的,人民法院按照下列顺序确定履行合同的承租人:

(一)已经合法占有租赁房屋的;

(二)已经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

(三)合同成立在先的。

不能取得租赁房屋的承租人请求解除合同、赔偿损失的,依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3.优先承租权(我国法律对此无规定)

关于租赁合同当事人法定解除权的总结

1.承租人未按照约定的方法或者租赁物的性质使用租赁物,致使租赁物受到损失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第219条)。

司法解释第7条:?°承租人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或者扩建,在出租人要求的合理期限内仍不予恢复原状,出租人请求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处理。

2.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转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第224条第2款)

关于租赁合同当事人法定解除权的总结

3.承租人无正当理由未支付或者迟延支付租金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承租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承租人逾期不支付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第227条)。

4.因租赁物部分或者全部毁损、灭失,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承租人可以解除合同(第231条)。5.不定期租赁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出租人解除合同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承租人(合同法第232条)。

关于租赁合同当事人法定解除权的总结

6.租赁物危及承租人的安全或者健康的,即使承租人订立合同时明知该租赁物质量不合格,承租人仍然可以随时解除合同(第233条)。

7.司法解释第八条:“因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租赁房屋无法使用,承租人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租赁房屋被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机关依法查封的;

(二)租赁房屋权属有争议的;

(三)租赁房屋具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关于房屋使用条件强制性规定情况的。”

2003年司法考试题

甲将其所有的房屋出租给乙,双方口头约定租金为每年5万元,乙可以一直承租该房屋,直至乙去世。房屋出租后的第二年,乙为了经营酒店,经甲同意,对该房屋进行了装修,共花费6万元。一天晚上,一失控的汽车撞到该房屋,致使其临街的玻璃墙毁损,肇事司机驾车逃逸,乙要求甲维修,甲拒绝,乙便自行花费1万元予以维修。现甲乙发生纠纷,均欲解除合同,但就如何解除意见不一。请回答以下81—84题。2003年司法考试题

81.该租赁合同的性质如何?

A.附解除条件的合同 B.附延缓条件的合同

C.附始期的合同 D.附终期的合同

82.对于乙对房屋的装修费用,若甲乙达不成协商一致,应如何处理?

A.由乙无条件拆除,费用由乙自理

B.装修物归甲所有,且甲无须支付费用

C.装修物归甲所有,且甲应当支付全部装修费用

D.若装修物可以拆除则拆除,不能拆除的,可折价后归甲所有

83.对于乙对玻璃墙的维修及其费用应如何处理?

A.由甲承担维修费用

B.由乙承担维修费用

C.由甲乙分担维修费用

D.甲承担大部分维修费用,乙承担小部分维修费用

84.若本案中双方未约定租赁期限,甲乙双方又无法就租赁期限协议补充,下列关于合同解除的何种说法是正确的?

A.甲无权随时解除合同

B.甲可以随时解除租赁合同,但应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乙

C.乙可以随时解除租赁合同

D.若合同解除,乙仍应支付解除之前实际租赁期限的租金

本章思考题

1.简述租赁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租赁合同在何种情况下属于不定期租赁?

3.租赁期限最长是多少?法律为什么要作此规定?

4.简论租赁合同当事人的主要义务。

5.如何理解租赁合同的标的物的瑕疵担保与风险负担?

6.简述合法转租与非法转租。

7.何为买卖不破租赁?

8.简述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9.法律关于双方当事人的法定解除权有哪些规定。

第六章融资租赁合同

第一节融资租赁合同概述

一、融资租赁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融资租赁合同,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

合同法法条释义第四百一十四条.doc

合同法法条释义第四百一十四条- 法条原文 第四百一十四条行纪合同是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法条文义解释 本条是对行纪合同概念的规定。 行纪合同是指行纪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接受委托的一方为行纪人,而另一方则为委托人。如某配件厂(甲方)委托某销售公司(乙方)代销产品,乙接受甲的委托并以自己的名义代甲销售,代销价款归甲方,乙方收取代销费。在这个关系中,甲为委托人,乙为行纪人。 行纪合同也称信托合同,最早罗马法所称信托是一种遗产处理形式。是指被继承人将遗产的全部、一部或者一特定物,嘱托其继承人转交给指定的第三人,这时的信托并不产生法律上的

效力。英美法信托是从英国中世纪所通行的用益权制度发展而来,源于英国的衡平法。信托是英美法中一项很重要的财产法律制度。行纪合同也叫信托合同,是随着信托业的发展,出现了独立从事行纪业务的行纪组织而产生的。在欧洲中世纪,由于国际交易的兴起,出现了专门受他人的委托以办理商品购入、贩卖或者其他交易事务并收取一定佣金的行纪人,行纪制度已经比较发达。现行法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的商法均有关于行纪合同的规定。依日本商法规定,行纪是指自己的名义,为他人做成物品(包括有价价证券)的买入或者卖出(缔结买卖合同)的一种代理行业。代为买入或者卖出业务的人称职准行纪商,可以准用有关行纪商的商法规定。 行纪合同具有如下几点法律特征: 1、行纪人应为委托人的利益为法律行为。 行纪人从事购销、寄售、储运、商务活动时,并不完全是出于自身的要求,而是应委托人的要求行为。所以,行纪人的法律行为所产生的利益和损失,也应归属委托人。行纪人根据行纪合同规定为委托人出售或者购买的财产,如没有特别约定的,在出售前或者买进后,都应属于委托人所有,由委托人承担风险。而行纪人只享有临时占有权。对这些财产应按约定和规定的时间内转交给委托人或者第三人。在实施行纪行为过程中,非因行纪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97条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第97条 第九十七条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释义】本条是关于合同解除的效力的规定。 合同解除后债权债务如何处理?我国法学界有不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解除具有湖及既往的效力。既合同解除后与自始没有合同相同,已履行的部分恢复原状,未履行的部分不再履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解除并未使合同关系消灭而只是阻止其发生作用,因此,合同解除原则上只能对将来发生效力,未履行的不再履行,已履行的部分,产生返还请求权。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解除一般溯及既往,但不能一刀切。因为如果不溯及既往,已经履行的部分只能基于不当得利之债提出返还请求权,而溯及既往可以基于所有权请求恢复原状,所有权的效力优于债权,当违约方有数个债权人的情况下,基于所有权请求返还财产更能保护非违约方的利益。不仅如此,因不当得利返还,往往以受领人的现存利益为限,而因恢复原状返还,即使受领人现有财产减少,也不能免除返还义务,对非违约方有利。但要求所有被解除的合同都溯及既往也不可能,某些合同从其性质和履行情况看,就不适于溯及既往。 英美法系认为,合同因违约而解除,违约一方在解除前应付的款项仍须支付,已付的款项不得收回。无辜一方付给违约一方的款项,可按一般原则收回,并可收回已支付的订金。合同解除后,双方未来的义务不再履行。合同因意外受挫而解除,在意外发生前应支付的款项,假如未付不必付,假如已付则可收回。假如应收或已收款项的一方,在意外发生之前根据或者为了履行合同支付或欠下费用,法庭在考虑所有情况后认为公平的话,可允许他保留对方已付的部分款项,或者追收应支付的部分款项,最高额不得超越他实际所支付或欠下的费用。 我国合同法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遵循经济活动高效的原则,对合同解除的效力作了比较灵活的规定,即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所谓根据履行情况,指根据履行部分对债权的影响。如果债权人的利益不是必须通过恢复原状才能得到保护,不一定采用恢复原状。当然如果债务人已经履行的部分,对债权人根本无意义,可以请求恢复原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写 主编:胡康生 副主编:王胜明孙礼海 撰稿人:姚红何山贾东明杨明仑武再平郑淑娜陈佳林段京连李文阁王瑞娣 贾红梅杜涛郝作成石宏严冬枫 目录 总则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合同的效力 第四章合同的履行 第五章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第六章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第七章违约责任 第八章其他规定 分则 第九章买卖合同 第十章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第十一章赠与合同 第十二章借款合同 第十三章租赁合同 第十四章融资租赁合同 第十五章承揽合同 第十六章建设工程合同 第十七章运输合同 第十八章技术合同 第十九章保管合同 第二十章仓储合同 第二十一章委托合同 第二十二章行纪合同 第二十三章居间合同 附则

总则第一章一般规定 本章共八条,对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合同法的调整范围以及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作了规定。 第一条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对于合同法立法目的的规定。 合同法是民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市场交易的基本法律,它涉及到生产、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订立的合同大约有40亿份。法院每年受理的合同纠纷案件,大约300万件。因此,制定一部统一的、较为完备的合同法,规范各类合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及时解决经济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三部合同法。这三部合同法对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国内经济、技术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这三部合同法的一些规定不能完全适应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国内经济合同、涉外经济合同和技术合同分别适用不同的合同法,有些共性的问题不统一,某些规定较为原则,有的规定不尽一致;第二,近年来,在市场交易中利用合同形式搞欺诈,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情况较为突出,在防范合同欺诈、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需要作出补充规定;第三,调整范围不能完全适应,同时近年来也出现了融资租赁等新的合同种类,委托、行纪等合同也日益增多,需要相应作出规定。 制定合同法的原则是:第一,制定一部统一的、较为完备的合同法。过去所以先后形成了三部合同法,不是不要搞统一的合同法,制定统一合同法的条件还不成熟,如果等成熟了再制定,又不能适应市场对法律的迫切需要,为了加快立法步伐,成熟的先制定,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情况不同了,经过10多年的实践经验,已积累了大量经验,有条件制定一部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合同法,对有关合同的共性问题作出统一规定,把10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有关合同的行政法规和司法的规定,尽量吸收进来。这个问题,在1993年修改经济合同法时就被反复考虑并提出来了。根据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1 993年对经济合同法进行了修改,同时开始着手研究起草统一的合同法。第二,以三个合同法为基础,总结实践经验,加以补充完善。实践证明,三部合同法总的原则和规定是正确的、可行的。制定统一的合同法,不是将现有的合同法律推倒重来,而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情况,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要注意法律的连续性,对于现行有效的制度和原则要继续保留,不适应的予以修改,不够的予以补充完善。第三,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国外合同法律的有益经验。合同法主要是规范财产流转的,相对来讲共性问题要多些,我们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贸易,不考虑国际通行的作法也是行不通的。当然,借鉴国外经验,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能离开我国实际。例如,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这一点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同的。 第二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释义】本条是关于合同法调整范围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分则第十五章承揽合同 时间:2008-04-16 10:33 来源:中国人大网 本章共十八条,对承揽合同的方式、材料的提供、履行期限、支付报酬、保管责任、留置权等承揽人与定作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作了规定。 第二百五十一条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 承揽包括加工、定作、修理、复制、测试、检验等工作。 【释义】本条规定了承揽合同的定义和承揽合同的主要种类。 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并将工作成果交付给定作人,定作人接受该工作成果并按照约定向承揽人给付报酬的合同。承揽合同的主体是承揽人和定作人。承揽人就是按照定作人指示完成特定工作并向定作人交付该工作成果的人。定作人是要求承揽人完成承揽工作并接受承揽工作成果、支付报酬的人。承揽人和定作人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可以是自然人。这比经济合同法的主体范围扩大了,经济合同法中加工承揽合同的主体只是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等,不包括自然人。承揽合同的客体是完成特定的工作。承揽合同的对象为承揽标的,承揽标的是有体物的,合同的标的物又可以称为承揽物或者定作物。承揽工作具有特定化性,如修理汽车、裁剪制作衣服。承揽人完成的承揽工作需有承揽工作成果,该工作成果可以是有形的,如加工的零部件、印刷的图书、录制的磁带、检验的结论,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测试仪器的运行。 承揽合同具有下列特征: 1.承揽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目的 承揽合同中的承揽人必须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定作人订立合同的目的是取得承揽人完成的一定工作成果。在承揽合同中,定作人所需要的不是承揽人的单纯劳务,而是其物化的劳务成果。也就是说,承揽人完成工作的劳务只有体现在其完成的工作成果上,只有与工作成果相结合,才能满足定作人的需要。 2.承揽合同的标的具有特定性 承揽合同的标的是定作人所要求的,由承揽人所完成工作成果。该工作成果既可以是体力劳动成果,也可以是脑力劳动成果;可以是物,也可以是其他财产。但其必须具有特定性,是按照定作人特定要求,只能由承揽人为满足定作人特殊需求通过自己与众不同的劳动技能而完成的。 3.承揽合同的承揽人应以自己的风险独立完成工作。 承揽合同的定作人需要的是具有特定性的标的物。这种特定的标的物只能通过承揽人完成的工作来取得。因此,定作人是根据承揽人的条件认定承揽人能够完成工作来选择承揽人的,定作人注重的是特定承揽人的工作条件和技能,承揽人应当以自己的劳力、设备和技术,独立完成承揽工作,经定作人同意将承揽工作的一部分转由第三人完成的,承揽人对第三人的工作向定作人承担责任。承揽人应承担取得工作成果的风险,对工作成果的完成负全部责任。承揽人不能完成工作而取得定作人所指定的工作成果,就不能向定作人要求报酬。 承揽合同是一大类合同的总称,传统民法中承揽合同包括加工承揽合同

合同法归纳总结

合同法归纳总结 一、合同的概念及其特征。 1.本质:民事法律行为,要素:意思表示 2.一种民法上效果的合意——意思表示一致 3.以设立、变更、终止特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 4.合同必须建立在当事人各方平等,自由的基础上。 二、合同法的作用 1.与市场运行:交易主体,对象与合意。 2.与自主自愿:意思自治,合同自由 3.公平正义:主体平等、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格式条款、诚实信用(缔约过失、附随义务) 4.经济效益:情势变更原则,效率违约理论。 5.道德伦理:诚实信用原则 6.与社会发展:以个体的自由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合同法的原则 (一)基本原则 1.合同立法的依据 2.解释、补充合同法的准则 3.解释、评价和补充合同的依据 4指导当事人行为 (二)合同自由原则 1.缔约自由原则——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订立合同 2.自由选择相对人 3.自由决定合同内容 4.有权依法变更或解除合同 5.有权选择合同的形式 (三)鼓励交易原则 1.严格限制无效合同的范围 A.绝对无效:违反法律强行性规定,社会公共利益及公共秩序。

B.相对无效:效力待定 C:下列情形合同无效: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第五十三条规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2.合同订立制度:承诺效力——非实质性修改且要约人未及时反对。 3.可撤销合同制度中倡导变更而非撤销。 4.限制违约解除的条件 (四)合同正义原则 1.给付与对待给付的等值性:双方得失应该相等,自愿真实,除非自由意志受到他人侵害; 2.风险的合理分配:交付主义 3.合同分配其他类型的合同负担:附随义务、债务履行费用的分担。 三、合同的分类 (一)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 1.有名合同:如买卖,赠与,租赁合同。 2.无名合同:非典型性合同,法律并未赋予这类合同一个名称,如演出合同,信用卡合同,瘦身美容合同。 A:纯粹无名合同:不包含任何有名合同的事项 B:混合合同:在有名合同中增加其他有名合同内容,例如承租人将卖给出租人的财产来冲抵租金; C:准混合合同:在有名合同中增加无名合同的内容,如租赁合同中约定承租人定期给出租人家做清洁来冲抵租金; 3.无名合同更多的适用于民事法律行为和合同法总则的规定,同时参照类似

合同法52条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第52条 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释义】本条是关于无效合同的规定。 所谓无效合同就是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和不发生履行效力的合同。一般合同一旦依法成立,就具有法律拘束力,但是无效合同却由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即使其成立,也不具有法律拘束力。无效合同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无效合同具有违法性。一般来说本法所规定的无效合同都具违法性,它们大都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损害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例如,合同当事人非法买卖毒品、枪支等。无效合同的违法性表明此类合同不符合国家的意志和立法的目的,所以,对此类合同国家就应当实行干预,使其不发生效力,而不管当事人是否主张合同的效力。

2.无效合同是自始无效的。所谓自始无效,就是合同从订立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以后也不会转化为有效合同。由于无效合同从本质上违反了法律规定,因此,国家不承认此类合同的效力。对于已经履行的,应当通过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方式使当事人的财产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 本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本项是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效力的规定。在经济生活中出现很多以此类合同的方式侵吞国有资产和侵害国家利益的情形,但是受害方当事人害怕承担责任或者对国家财产漠不关心,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若此类合同不纳入无效合同之中,则不足以保护国有资产。 所谓欺诈,就是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故意告知对方虚假的情况,欺骗对方,诱使对方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而与之订立合同。欺诈的种类很多,例如,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提供虚假的商品说明书,在没有履行能力的情况下,对外签订合同骗取定金或者货款等。欺诈具有以下构成要件:(1)欺诈一方当事人有欺诈的故意。即欺诈方明知告知对方的情况是虚假的,并且会使对方当事人陷于错误而仍为之。欺诈的故意既包括欺诈人有使自己因此获得利益的目的,也包括使第三人因此获得利益而使对方当事人受到损失。 (2)要有欺诈另一方的行为。所谓欺诈行为,是指欺诈方将其欺诈故意表示于外部的行为,欺诈行为既可是积极的行为,也可是消极的行为。欺诈行为在实践中可分故意陈述虚假事实的欺诈和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陷入错误的欺诈。故意告知虚假情况就是虚假陈述,如将劣质品说成优等品;故

合同与合同法

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合同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合同法体系。掌握合同的概念和分类,合同法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合同的概念和分类,合同法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后练习。 教学时数:3课时。 参考资料: 李永军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王清平主编:《实例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韩世远主编:《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合同概述 一、合同的概念和特点 (一)合同的概念的两种观点 观点一: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仅发生债权债务关系而不发生其他民事关系; 观点二:尽管合同是产生债的原因,合同关系也是债的一种形式,但合同不仅仅产生、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而且也是物权关系、共同关系等非债权债务关系产生、变更、终止的原因。 我国《合同法》第2条并没有采纳债权协议的观点,而是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可见,我国合同法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各种合同关系,而不仅仅是债权合同关系。 (二)合同的特点(法律性质) 1、合同是一种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产生于平等主体之间 3、合同目的在于产生具体的财产性权利义务 二、合同的种类 (一)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 区分标准: 根据法律上是否规定了一定合同的名称 区分意义: 两者适用的法律规则不同 (二)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区分标准:当事人双方是否存在对待给付义务 区分意义:1)是否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规则。2)在风险的负担上是不同的。3)因一方的过错所致合同不履行的后果不同 (三)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区分标准: 当事人是否可以从合同中获取某种利益 区分意义: 1)确定某些合同的性质。2)义务的内容不同。3)主体要求不同(四)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合同法及四个司法解释

合同法及四个司法解释 合同法全文及其司法解释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九届第1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99年3月1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 1999年3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总则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合同的效力 第四章合同的履行 第五章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第六章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第七章违约责任 第八章其他规定 分则 第九章买卖合同 第十章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第十一章赠与合同 第十二章借款合同 第十三章租赁合同 第十四章融资租赁合同 第十五章承揽合同 第十六章建设工程合同 第十七章运输合同 第十八章技术合同 第十九章保管合同 第二十章仓储合同 第二十一章委托合同 第二十二章行纪合同 第二十三章居间合同 附则 总则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一条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第三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第四条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五条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条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第七条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八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 第九条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 第十条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第十一条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第十二条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前三条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 (二)标的; (三)数量; (四)质量;(四)(五)(六)条可以通过交易习惯或市场等来确定 (五)价款或者报酬; (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七)违约责任; (七)(八)条是便于争议的有利解决 (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

合同法名词解释

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法:合同法是指调整合同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诺成合同:是指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便告成立的合同。 实践合同:又称为要物合同,指除了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外,尚需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 格式合同:是指合同必要条款的内容直接由法律规定的合同,又称标准合同。 合同法基本原则:对合同关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集中抽象和反映、其效力贯穿于合同法始终的根本规则。要约: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要约邀请:又称为要约引诱,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要约的撤回:是指在要约发出以后,尚未到达受要约人之前,也就是在要约发生效力之前,要约人使其失去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 承诺迟延:是指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届满后才发出的承诺。 承诺撤回:是指受要约人再发出承诺通知以后,在承诺正式生效之前而将其撤回。 拍卖:拍卖是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等拍卖标的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拍定:拍卖人在竞买人所有应价中选择最高那一个予以接受的意思表示,在法律性质上它其实就是承诺。强制缔约:是指就某一类合同而言,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的个人或企业负有应对方的请求与其订立合同的法定义务。这也就是说,此方合同当事人在对方提出要约的时候,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承诺。 附合缔约:是指合同条款由当事人一方预先拟定,对方只有附合该条款表示出来的意思,方能成立合同的缔约方式。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缔结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而致使另一方的信赖利益遭受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附条件的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约定某种事实状态,并以其将来发生或不发生作为该合同生效或者解除依据的合同。 附期限的合同:是指以将来确定到来的期限作为合同的条款,并在该期限到来时合同的效力发生或终止的合同。 合同无效:指合同已经具备成立要件,但欠缺一定的生效要件,因而自始、确定、当然地不发生法律力。可撤销的合同:是指已经生效但因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没有表现其真实意志,违反自愿原则而可由一方当事人请求撤销的合同。 效力未定合同:是指已成立的合同因欠缺一定的生效要件,其生效与否尚未确定,须由第三人作出承诺或者拒绝的意思表示才能确定自身效力的合同。 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行为。 合同的履行:是指合同的当事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面完成各自承担的合同义务,使合同关系得以全部终止的整个行为过程。 全面履行原则:又称正确履行原则或适当履行原则,是指合同的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关于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等的约定,正确而完整地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 协作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在合同的履行中不仅要适当、全面履行合同的约定,还要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对对方当事人的履行债务行为给予协助,使之能够更好地、更方便地履行合同。 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在未约定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中,当事人一方在对方未为对待给付以前,有拒绝自己给付的权利。 不安抗辩权:是双务合同中有先为给付义务的当事人,因他方财产显著减少或资力明显减弱,有难为对待给付的情形时,在他方未为对待给付或提供担保前,有拒绝自己给付的权利。 先履行抗辩权:是指在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中,后履行的一方有权要求应该先履行的一方先行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应该先履行的一方未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后履行的一方有权拒绝应先履行方的履行请求或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 撤销权:指债权人在债务人放弃对第三者的到期债权、实施无偿处分财产或以非正常低价处分财产的行为而妨害其债权实现时,依法享有的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所实施的上述行为的权利。 合同的变更:所谓合同的变更,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于其尚未履行或者尚未完全履行完毕之前,由当事人达成协议而对其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合同的转让:是指在合同的内容与客体保持不变的情形下,将合同由原来的主体转移给别的主体的一种法律行为。 合同权利和义务的概括移转:是指债权债务一并转移给第三人,由其完全代替出让人的法律地位,成为

合同法(培训)

合同法培训知识要点 一、什么是合同? 我国《合同法》规定: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二、什么是买卖合同? 买卖合同是一方依约交付标的物并转移所有权给另一方,另一方依约受领标的物并支付价款的合同。 三、什么是买卖合同的主体? 买卖合同的主体即当事人包括出卖人(卖方)和买受人(买方)。 买卖 合同的当事人可以是法人、其他组织或自然人,但双方都应当具备订立买卖合同的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四、订立合同应具备的主要条款是哪些? 合同的主要条款是指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缺少主要条款则导致合同不能成立。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标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酬金、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 五、什么是合同标的、它的作用是什么? 标的是合同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标的体现着当事人 订立合同的目的或要求,是产生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依据,它是一切合同都应具备的首要条款。如果缺少标的或者标的不明确,合同就无法成立、更无法履行。 六、合同中的“数量”指的是什么? 合同中的数量是指以“数字”和计量单位来衡量合同标的的具体标准。数量是合同标的的计量,反映的是合同当事人确立义务的大小和多少。合同中应当明确规定标的的数量,并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使数量条款做到合法、准确、具体。 七、合同中的“质量”指的是什么,它的作用有哪些? 合同中的质量是指合同标的的内在素质和外部形态的综合特征。质量 是合同标的的具体化。如产品的成份、规格、性能、技术指标等。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明确合同标的的质量标准或质量要求,约定有关质量检验、质量异议的内容。

合同法法条释义第二条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合同法法条释义第二条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合同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 义务,同时阐述确定的时间内达成约定的承诺结果。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 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法条原文 第二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法条文义解释 本条是关于合同的概念以及合同法调整范围的规定。 关于合同的概念的法律界定,《民法通则》第85条作了规定。但是这一条规定与本条规定有所不同。《民法通则》 第85条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在原《经济合同法》等三部法律中,没有对合同的概念作出规定。 1、合同当事人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该当事人是平等的,没有大小强弱和国籍之分。具体表现在合同关系中享受权利的权利主体和承担义务的义务主体在订立和履行合同过程中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这些平等的主体包括: 自然人:自然人是指基于自然规律出生的人,包括中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法人。法人是与自然人相对应的民事权利义务主体,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其他组织:是指依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 但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各种实体。如合伙组织、企业法人依法设立

的分支机构和一些事业单位,科技兴社会团体开办的非法人企业等。 2、订立合同的目的是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合同法》本条规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实际上是对《民法通则》第五条所指的“民事关系”的进一步具体化,所以,此处“民事权利义务”应作限制性解释,仅指债权债务,即《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在内容上,仅限于债权合同。 3、合同必须是两个以上的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相一致的协议。 4、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的协议有其特殊性,故适用其他法律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虽然也具有协议的性质,但不属于债权债务协议,而是具有身份性质,因而,不适用合同法,而由专门的法律,如婚姻法、收养法以及有关监护的法律进行特别的规范。 5、合同法扩大了原来三不管与合同法律的调整范围。

《合同法》

《合同法》 一、定义 1、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的法律,它主要规范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变更、转让、终止、违反合同的责任及各类有名合同等问题。在我国,合同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只是我国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合同法在为经济交易关系提供准则,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一部好的合同法能够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 3.合同又称为契约,是市场经济社会最常见的商品交换法律形式。 4.我国的合同法指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二、特征 1.合同是双方的法律行为,即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互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将能够发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2.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须达成协议,即意思表示要一致。[1] 3.合同系以发生、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 4.合同是当事人在符合法律规范要求条件下而达成的协议,故应为合法行为。

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就发生了权利、义务关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未按合同履行义务,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担违约责任。三、法律性质 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是两方或多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 3.合同是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民事法律行为。 四、合同可撤销 根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情况,合同可以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成立的合同; (二)显失公平的合同; (三)因欺诈成立的合同; (四)因胁迫成立的合同; (五)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五、合同无效 根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情况,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

合同法法条释义第一百五十条.doc

合同法法条释义第一百五十条- 法条原文: 第一百五十条出卖人就交付的标的物,负有保证第三人不得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的义务,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法条文义解释:本条是关于出卖人权利担保义务的规定。 一、权利担保义务的定义。本条所谓的权利担保义务在民法理论上叫做权利瑕疵担保,是指出卖人应当保证对标的物享有合法的权利,没有侵犯任何第三人的权利,并且任何第三人都不会就该标的物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买卖合同根本上就是标的物所有权的转让,因此,出卖人的这项义务也就是其一项最基本的义务,也是买卖合同中出卖人的一项法定义务。 二、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构成要件有: (1)权利瑕疵须于买卖合同成立时存在。

(2)权利瑕疵须于买卖合同履行时仍然存在。 (3)须买受人不知道权利瑕疵的存在。 (4)当事人之间没有特别约定。出卖人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可以同说当事人的约定来免除。 (5)须因权利瑕疵使买受人遭受损害或者损失。 三、标的物存在权利瑕疵有以下几种情形: (1)非所有人的出卖人向买受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 (2)没有处分权的人出卖标的物。 (3)共有人出卖全部共有的财产或者出卖他人份额的财产。

(4)标的物上存在留置权、抵押权、质押权或者第三人的优先受偿权。 (5)第三人对标的物享有优先购买权。 四、具体说,出卖人的保证义务包括: 1.出卖人对出卖的标的物享有合法的权利,它必须对标的物具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出卖人作为代理人替货主出售货物,即是出卖人具有处分权的情形。而出卖人将其合法占有或者非法占有的他人财产。作为出卖的标的物,或者出卖自己只有部分权利的标的物,如与他人共有的财产等都是对此项义务的违反。 2、出卖人应当保证标的物上不存在在他上可以主张权利,如抵押权、租赁权等。 3.出卖人应当保证标的物没有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确定出卖人的这项义务比较复杂,需要结合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作出判断。本条规定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主要考虑的也是这方面的情况。

合同法法条释义第七十七条.doc

合同法法条释义第七十七条- 第七十七条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变更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法条文义解释 从本条开始,主要对合同变更、合同权利转让、合同义务移、合同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以及当事人合并和分立的权利和义务等作出了规定。本条规定了合同的当事人可以协商变更合同。 一、合同变更的概念 合同的变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合同,包括合同内容的变更与合同主体的变更。合同内容的变更,是指当事人不变,合同的内容予以改变的现象。合同主体的变更,是指合同关系保持同一性,仅改变债权人或债务人的现象。不论是改换债权人,还是改变债务人,都发生合同权利义务的移转,移转给新的债权人或者债务人,因此合同主体的变更实际上是合同权利义务的转

让,分为合同权利的转让、合同义务的转让、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转让。 本条所规定的合同变更,是指合同内容的变更,即通常所谓的狭义的合同变更。 合同的变更,从其原因与程序上着眼,在我国法上可以有以下类型:其一: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变更合同,如债务人违约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旅行合同的债务变为损害赔偿债务;其二,在合同因重大误解而成立的情况下,有权人可诉请人民法院变更或撤销合同,法院裁决变更合同;其三,在情事变更使合同履行显失公平的情况下当事人诉请变更合同,法院依职权裁决变更合同;其四,当事人各方协商同意变更合同;其五,形成权人行使形成权使合同变更。 二、合同变更的条件 第一,原已存在着合同关系。 合同的变更,是改变原合同关系,无原合同关系便无变更的对象,所以合同的变更离不开原已存在的合同关系这一条件。

合同无效,自始即无合同关系;合同被撤销,合同自始失去法律约束力,亦无合同关系;追认权人拒绝追认效力未定的合同,仍无合同关系,在这些情况下,自无变更合同的余地。 第二,合同内容发生变化。 如上所述,狭义的合同变更即指合同内容的变化而不包括合同主体的变化。根据合同法第十二条,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标的等八项内容,这些内容的变化即可认为是合同的变更,当然合同的内容可以由当事人自由约定,因此合同其他内容的变化亦可认为是合同变更。 传统民法及其理论认为,合同的变更可以分为债的要素变更与非要素变更。债的要素变更,是指给付发生重要部分的变更导致合同合同关系失去同一性。所谓重要部分,应依当事人的意思和一般交易观念加以确定。与此相反,非要素的变更未使合同关系失去同一性,标的物数量的少量增减、履行地点的改变、旅行期限的顺延等均属此类。依此分法,合同的变更即为债的非要素变更。 第三,合同的变更须依当事人协议或直接规定及法院裁决,有时依形成权人的意思表示。

中国合同法(中英对照)

Chapter 6 Termination of Contractu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第六章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Article 91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under a contract shall be terminated under any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1) the oblig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as agreed upon; (2) the contract has been rescinded; (3) the obligations have been offset against each other; (4) the obligor has escrowed the subject matter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5) the obligee has released the obligor of its obligation; (6)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have vested in one party; (7) any other circumstances for termination as stipulated by the laws or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 第九十一条【合同消灭的原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一)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债务相互抵销; (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五)债权人免除债务; (六)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七)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Article 92 After the termination of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under the contract, the parties shall observe the principal of honesty and good faith and perform the obligations of notification,assistance and confidentiality, etc.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transaction practices.

合同法第60条

合同法第60条 篇一:合同法论述 .试述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答:(1)我国合同法适用的范围:①合同法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②合同法所适用的合同包括各类民事主体基于平等、自愿等原则订立的民事合同。③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既包括当事人设立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也包括当事人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2)下列关系不应当由合同法调整:①政府依法维护经济秩序的管理活动,属于行政管理关系,不是民事关系,适用有关政府管理的法律,不适用合同法。②法人、其他组织的内部管理关系,适用有关公司、企业的法律,也不适用合同法。③根据《合同法》第二条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试述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合同法上的体现。 答: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当事人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诚实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滥用权利及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在大陆法国家,它通常被称为债法中的最高指导原则或“帝王规则”。在合同法中,诚信原则具体体现为:(1)合同订立阶段应依循诚信原则。在合同订立阶段,尽管合同尚未成立,但当事人彼此间已具有缔约上的联系,应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负有忠实、诚实守信、相互照

顾和协助、遵守允诺的附随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采用恶意谈判、欺诈等手段牟取不正当利益,并致他人损害,也不得披露和不正当使用他人的商业秘密。依据诚信原则产生的订约过程的附随义务,随着当事人之间联系的不断密切而发展,当事人一方不履行这些义务而给另一方造成信赖利益的损失,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2)合同订立后至履行前应依循诚信原则。在合同订立后,尚未履行以前,当事人双方都应当依据诚实信用原则,严守诺言,认真做好各种履约准备。如果一方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另一方在履约前日经营不善造成严重亏损,或者存在其他法定情况,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暂时中止合同的及行,并要求对方提供履约担保。但在行使中止权时应严格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及法律规定的条件。如因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行使中止权,给对方造成损失,应负损害赔偿责任。一方无正当理由向另一方明确表示其将不履行合同,构成预期违约,此时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预期违约方承担责任。(3)合同的履行应依循诚信原则。在合同的履行中,当事人应当严格遵循诚实信用原则。遵守诚信原则,一方面要求当事人除了应履行法律和合同规定的义务以外,还应履行依诚信原则所产生的各种附随义务。另一方面,在法律和合同规定的义务内容不明确或欠缺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当事人应依据诚信原则履行义务。(4)解除合同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如在长期的继续性合同中,任何一

合同法114条释义

合同法114条释义 篇一:《合同法》第114条、《合同法解释二》第29条如何理解 上周五到中院学习时,曾有人提出违约金过高应如何调整,现就《合同法》第114条、《合同法解释二》第29条如何理解的问题,笔者不揣浅薄,谈一下自己的管窥之见。 1999年10月施行的《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规定:“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司法实践中,对“过高”、“过低”的标准,各地法院乃至同一法院的不同法官掌握尺度都不尽一致。经过十年审判实践的探索和调研,最高法院于XX年4月出台了《合同法解释二》,该解释第29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据此,有观点认为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人民法院降低后的违约金不得超过实际损失的倍。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值得商榷。《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表述的“适当减少”所对应的参照系是当事人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或根据约定的办法计算出来的违约金,只不过对“过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而已。《合同法解释二》第29

条第2款针对此问题,对何为“过高”作了一个明确的解释,即把当事人所受损失的倍作为一个红线,低于此红线,不属于“过高”;高于此红线,则属于“过高”。当事人请求降低,可以“适当减少”。这里的“适当减少”是相比原约定的违约金标准而言的,并没有说必须减少到当事人所受损失的倍以下。换言之,当事人所受损失的倍仅作为“过高”、“过低”的标准,而不能作为调整后的违约金的上限。理由是:针对违约金过低如何调整,《合同法解释二》第28条规定:“当事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人民法院增加违约金的,增加后的违约金数额以不超过实际损失额为限。增加违约金以后,当事人又请求对方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此条明确规定了增加后的违约金数额以不超过实际损失额为限。如果约定的违约金过高,降低后的违约金也要以实际损失额的倍为上限,为何《合同法解释二》第29条不作出明示的规定?对法律条文解释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文义解释,而通过该方法,得不出“降低后的违约金要以实际损失额的倍为上限”的结论。XX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6条规定:“在当前企业经营状况普遍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对于违约金数额过分高于违约造成损失的,应当根据合同法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坚持以补偿性为主、以惩罚性为辅的违约金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