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对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在讲授信息技术课程时,必须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新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育部部长陈至立2000年10月25日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说:“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像,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中要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2000年9月我镇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来,我们通过实践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教学中我们借鉴他人之长,结合本镇各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或各种教学模式进行组合应用,使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协作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阵地。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讲边练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式教学模式、协作学习式教学模式、学科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式教学模式。虽然教学模式是各种各样的,但教学模式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需要科学有效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谈一下关于这几种模式的应用。

一、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注重系统化的讲授,便于学生对概念、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由于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效果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采用的次数较少,只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使用。

二、边讲边练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授课时先边讲边练,让学基本掌握操作技巧,然后采用任务驱动,给学生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熟练掌握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知识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随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学生经过实践达到最终目标。这种模式适合于小学低年级讲授各种应用软件时使用。由于我镇各校的学生机房普遍是95无盘站,且大部分未安装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教师讲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边讲边操作,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快掌握所学知识,然后教师利用本课所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如《让文字更漂亮》这一课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格式”工具栏设置字体、字号以及文字颜色,教师先边讲边练,让学生基本了解这一部分内容的操作,然后交给学生一篇未经修饰的文章,让学生自主地进行修饰。有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象课本上那样给文字加上波浪线和着重号?如何输入

x2?……这时教师要给予个别指导,指引学生使用“格式”菜单中的“字体”项,这样学生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他还会带动周围的同学共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像,自己动手。这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教学效率高,学生掌握快,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软件应用的初期,采用。这是以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如在讲授《文稿的美化》这一课时,就采用了任务驱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这一部分内容的课件和已美化好的文稿。上课开始,教师先在多媒体教室向学生演示已美化好的文稿,通过漂亮的文稿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教师向学生演示已制好的课件并告诉学生如何在学生机上使用,最后让学生一节课内利用模板、背景和插图将上节课制作的文稿修饰漂亮。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教师的课件自主学习使用模板、设定背景、插入图片,自主确定学习的顺序和时间。

四、自主化研究性学习模式

自主化研究性学习模式,实际是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的综合。它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后进行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挥主动学习精神,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任务为目标,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创作和应用,以作品考核方式检测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化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协作学习则通过学习间的交流、沟通、争论、协商,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选择、整合其他成员观点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与他人合作的技能。在进行高年级综合应用的练习时,我们常采用了这种学习模式,如让学生综合运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电子报刊。其操作步骤大体是这样的。

首先,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成型作品,如全国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的优秀作品及本镇学生评选活动中的优秀作品,观看全国性的优秀作品是为了激励学生向前看、积极上进,观看本镇优秀作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觉得这些制作优秀作品并不是遥不可及。

其次,教师将这些优秀作品、教师的课件放置于机房服务器上,向学生说明其具体位置。告诉学生可以借鉴这些优秀作品,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查教师的课件或应用软件中的帮助信息。

然后,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及制作的时间(一般需要多个课时),并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好组,组织学生开始制作。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全面、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设计出富有个性的精美作品。

最后,学生在完成任务后,通过校园网将学生的作品传到多媒体教室,在多媒体教室向学生展示这些作品,并根据科学的标准评出优秀作品。

五、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我们还在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即学科整合式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是一种新的教学学习模式,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使各科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融为一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某个问题、某项专题或某一主题的了解、认识,其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结论或规律的过程。这种模式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会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及与别人交流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模式。这几种教学模式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学生可参与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利用电脑作品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它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结构性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

教师要在平时多注意素材的积累和自身水平的提高,注重理论的学习及实践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总结,才能合理、恰当地选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学生可参与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与处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教学基本情况: 由于小学校际之间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参差不齐,学生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程态度的差异,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有所改观,但这种差异是无法消灭的。教学

中我们针对客观存在的起点不齐和个性差异,要求授课教师要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我们将采用这样一些应对方法。 (一)在学习内容上,一方面,针对个性差异设计多种类型的任务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针对起点不齐设计不同难度水平的学习任务,设计基础任务、进阶任务和拓展任务,基础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在进阶任务中提供不同学生兴趣的任务主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需求,而拓展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可以做到“让后进生吃饱,让优秀生吃好”。 (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有效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适应不同认知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学生。如对于基础性的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采用集体讲授的形式;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特殊问题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小组合作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优势资源,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实现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文本信息加工》是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学习了解文本的类型、熟悉常用文本加工工具(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根据需要对文本文件进行综合设置,使学生能够根据“任务需求分析→使用工具软件→利用恰当方式表达意图”的线索,归纳和提炼已学的内容,从更高层面去理解教学内容。本节教学设计为1课时,分组合作制作并展示以“临朐奇石”、“临朐八大景”为主题的电子小报,各小组任选一个主题对教学任务进行探究。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案例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大多数学生在初一、初二已学习过WORD,但每个学生掌握程度不尽 相同,通过引导学生制作电子报刊作品,让他们在经历完整的作品制作活动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利用工具软件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信息表达表达能力。 2、学生对word、wps等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掌握情况层次不齐,需要 合理化的划分小组,自主选择处理工具,打造高效的课堂。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常见的文本类型,熟练一种常用的文本加工工具

2、掌握电子报刊的制作过程,理解电子报刊的参考评价要素 【能力目标】:制作电子报刊只提供了主题,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审美品位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讲练结合法、头脑风暴法、团队合作法、工作接龙法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检查微机、教学软件、网络是否正常 2.组织学生合理化分组 【导入新课】: 教师提前展示几份与制作内容相近的电子小报,利用“联想传奇电子教室”展示给学生。 任务一:观看后讨论,找出版面设计的特色。

论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论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肇庆市颂德学校数学科组赵燕娇 关键字:信息素养中学生培养能力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应用日益广泛,信息化教育已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信息化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主要从概念、重要性及培养途径等方面来阐述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何为信息素养? 要想知道何为信息素养,我们首先要清楚信息素养的来由:信息素养概念的酝酿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并把它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1987年信息学家Patrieia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含义进行了重新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查寻、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从以上几点可以简单概括出“就是信息获取者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二、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要求必须提高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以前,我们所认为的文盲是缺乏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然而到了现在的数字时代,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那他就是现代的文盲。由此可见,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及时、准确掌握信息,科学、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素养。 2.信息素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的定义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整理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二章第二节 一、国外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趋势 1、加强信息技术教育:①优先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加大信息技术教育投入②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③重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④不断调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创新 3、基于信息技术学习的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思路 存在的问题:1、信息技术课的重视力度不够2、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衔接存在问题,急需更新原有纲要3、发展不平衡4、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轻信息伦理的培养5、教学有效实施欠缺6、师资力量不够。 问题解决思路:1、更新观念2、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3、研制新的课程指导纲要4、改进教学方法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三章第一节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①吃透教材,了解学生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③教师运用各种方式预设锚点,进行启发,帮助学生克服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④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养成善疑、善问、善思的习惯。 2、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①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②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般发展③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3、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 ①必需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②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探索性原则培养创新能力③在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创新能力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个性化⑤终身学习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创新的基础⑥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创新形象 4、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①在教学目标上,在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目标②在教学内容上,在实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③在教学策略上,在实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在实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 5、趣味性和严谨性相结合 ①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教学方式,寓教于乐③信息技术的教学应与日常学习紧密联系 6、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第二节 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1、讲授法:特点:①目的明确②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新知识并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倾听与反馈中建构知识③口头语言、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是传递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越来越走进我们的日常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容量,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因而在培养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适应新课改等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力量。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没有兴趣,上课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在讲述奇妙的二氧化碳时利用媒体播放意大利的死狗洞、由干冰制造的云雾缭绕的舞台、人工降雨的情景,学生就会对你所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疑问。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至于讲授时间过多,学生练习、巩固的时间不足,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消化一节课的内容,其难度可想而知。课堂上掌握不了,在课后就要花大量时间去复习、巩固,这无疑就是增加学生课外负担;长此以

信息技术教学论总结

动作技能 1.讲台位移动作(1)书写线(2)取擦线(3)回头线(4)体势线 走动姿态应注意: 1.不能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次数”、“速度”、“自然” 2.走动的时机和位置要合乎教学内容的需要。 讲台位移动作训练目标: 姿态潇洒、干练、端庄。走动的次数和速度适当,走动的姿势自然大方,徐步而行。 2.站立姿态(明辨是非) 3.有意识手势: (1)象形手势(给人一种形象的感觉) (2)象征手势(抽象运用,引起联想,启发思维) (3)指示手势(知识具体对象) (4)情意手势(表达情感) 手势运用的要求: 简练。(简单、明了、清楚、精炼、干净、利落,不可琐碎、拖泥带水) 适当。(多少适当,手势过多,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手势过少,显得呆板。内容与形式适当。动作与要表达的意思客观上要相一致。) 自然。(情感的真实流露,切忌矫揉造作。不要紧张或僵硬。) 协调。(手势的起落和语音的出没是同时,不可互为先后;手势幅度和音调的高低协调; 与男女气质协调;上不超肩10cm,下不过腰10cm ) 多样。(随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切忌单调和呆板。) 手势运用的习惯: (1)肩上区:在这个区域做手势,那是“褒扬”的意思。(想想看,平时敬礼、或者说到赞美词,是不是都会把手上抬?) (2)肩胸区:多半是中性含义,表示你心情比较平静,正在叙述中。(比如自我介绍,是不是常会轻触自己的胸口?) (3)腹下区:说明你对提到的事物非常憎恶、不悦、恨得牙痒痒……(比如说到“上课像条虫,下课像条龙的习惯一定要改掉”,你把手向斜下方打出那就对了。) 讲台非位移动作训练目标:身要正,脚要稳,头平抬,挺胸收腹。掌握四种类型手势的用法,手势与表情和姿态、言语相协调。 导入技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具有集中注意、激发兴趣、明确目的、联结知识、沟通情感的作用。 4.导入的类型(导入方式ppt) (1)衔接导入法(6)幽默语言导入法 (2)悬念导入法(7)实例导入法 (3)情境导入法(8)故事导入法 (4)激疑导入法(9)审题导入法 (5)演示导入法(10)直接导入法 *5.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1.明确问题的类型(目标推进式问题、常规管理式问题) a.认知记忆性问题(强调是什么) b.推理性问题(需要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思维活动,强调“为什么。。。?”) c.创造性问题(一般为开放性问题。例如,“请举例说明‥‥‥有哪些应用。”) d.评价性问题(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或选择,强调“怎么样”。) 2.增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a不同教学对象的提问,侧重点不同。b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高层次、发散性的问题。 c确保提问有意义、有价值。)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 -----------一课有一课的有效目标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小课题研究,从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开始,一切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根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有效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促进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高。制定合理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改变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分类指导,解决缺乏针对性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达成目标,对每个学习主题有整体认识,主动参与自我探究学习,并获得成功,形成一种学习品质,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有效目标 论文创新点: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到实处,实现一课有一课的有效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叶澜老师曾说:“如果一位学生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没有变化,没有收获,没有发展。这就是一堂没有价值的课。”所以,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可操作的、可以达成的目标。因此,科学地制定信息技术每一课的有效教学目标对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确、全面的课时教学目标可以对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指导。 二、概念界定 目标,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教学目标则是教师预期的、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即预期的教学结果。是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要实现的

目标。就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的预期。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切实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从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开始,一切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根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有效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促进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高。 具体分目标:制定合理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改变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分类指导,解决缺乏针对性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达成目标,对每个学习主题有整体认识,主动参与自我探究学习,并获得成功,形成一种学习品质,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二)研究内容 1、在教学内容上,拟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在教学内容上,如何合理制定、规范表述每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有效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每堂课的具体知识点。 (3)在任务情境中,如何拓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知识体系、基本素养。 2、在教学方法上,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根据“以学为主,先学后教”,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

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Setting up the meaning of the IT course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摘要:讲述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引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来引出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Abstract: Narrate IT and its development , lea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T of our country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Have the ai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T of our country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draw forth to set up the meaning of the IT course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关键字: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Keyword: IT and it develo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T of our country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Set up the meaning of the IT course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正文: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数字产品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电脑、电话、扫描仪等,可以说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而“数字”正在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呢?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它可能是机械的、激光的,也可能是电子的、生物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时间约是后巴别塔时代。语言其实是人类在劳动中,遇有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一种最早使用的完善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传播的符号系统,在不同的时期会因交流而有所不同。语言的使用是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二次: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时间约为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使用文字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等因素的局限。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时间约为六世纪中国随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才进入臻于完善的近代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复习.docx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人们能主动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倍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徳。 课程标准:信息素养是人们能主动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徳。 教材:教材是课程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按照一定教育冃的和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小,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 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0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命题: 试卷的四度: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 备课:是指教师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牛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说课:说课是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 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耍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多表达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牛的实际而定制的,是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休描述。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 i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収得最住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讲座:指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人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公开课:是一种而向特定人群作正是的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还冇领导及其他老帅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 二、其他重要知识点 1.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 1)计算机文化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2)计算机工具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 3)文化再升温(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世纪末) 4)信息文化观(20世纪末至今)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计划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1、任教班级学生学科学习情况(好、中、差)分析。 2、学困生情况分析(含学困生名单、现状和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新接任的班级,本栏目内容的填写可在开学的第一周内完成。) 任教年级学生学科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家庭基本没有计算机,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只有在学校的一星期40分钟,操作时间客观上较少,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平衡。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较浓,上课能积极探索,主动求知。 现有差生情况如下: 各班都有部分学生因缺少操作机会,导致一些计算机基本操作都不熟练。 针对本年级的不同情况,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在提补差上要多动脑子,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平时的教学中,应着重在实、广、新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质量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Word2009窗口结构及其功能;学会进入与

退出Word2009的方法;初步了解文件保存方法 2、掌握智能拼音输入文字;学会输入单字和词组;学会切换输入法状态 3、学会打开文档;学会用光标移动的方法修改文章 4、掌握文章段落的复制、移动及删除; 5、掌握文章的查找和替换 6、掌握文字的字型、字体、字号及颜色设置等修饰的基本方法; 7、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并能作相应的调整 8、学会对文章段落的对齐、缩进等操作;掌握行距和字距的调整 9、了解图片工具栏的组件和使用方法;学会插入剪贴画、图片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图文混排的方法 10、学会用打印预览查看文章编排效果;掌握纸张大小的设定、页边距的设置方法 11、了解PowerPoint2009;学会启动PowerPoint2009、选择版式的方法;掌握在幻灯片上文字输入、格式设置 12、掌握插入剪贴画、图片文件 13、浏览幻灯片、放映幻灯片 (2)、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的信息化意识。 (3)、质量目标: 期末成绩争取学区A级。

浅谈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讲解学习

浅谈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樊 振 翼 冠县辛集镇齐庄小学 浅谈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不懂信息技术就等同于新时代的文盲。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内容,独立开设了一门课程。信息技术课在小学乃至中学都有开设科目,与传统的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在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许多农村中小学、县级中小学甚至一些小城镇的高中,由于该门课程不是考试时的

必考科目,被放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本文结合现实情况和日常经验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关键字:信息技术计算机重要性习惯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上好本课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上也起着很好的引导作用。习惯一旦养成是非常难改的,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第一次接触计算机,老师从一开始交给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会影响他的一生。信息技术虽然不是必考的科目,但它却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我就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总结出的教学方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旨在与大家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管理好课堂纪律,培养上机好习惯 微机室和平常的教室不一样,每台计算机都是带电的,安全问题要十分重视。信息技术课对于没见过计算机的小学生们简直就是个新鲜玩意。本来小学生的好奇心就强,面对这样一群学生,管理好课堂纪律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管好课堂纪律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信息技术这一动手实践操作比较强的学科,学生有很大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备课过程中要吃透教材,改变教学方法和策略,让教学过程更有吸引力。 2、多练习,集中学生注意力。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实践操作,从而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

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教学论 1.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 媒体化教学环境、网络化学习环境、数字化资源环境、 2.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概念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所创建的教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与条件。 3.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处理数字化,信息存储光盘化,信息显示多媒化,信息传输网络化 4.语言教学环境及资源 环境:①听音型语言教学系统是一种最简单的仅能提供听觉训练的环境,单纯供听力训练使用。 ②听说型语言教学系统是在听音型语言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讲功能,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师生对话实现了信息双向交流。 ③听说对比型语言教学系统是在听说型基础上给学生座位上又增添了跟读录音机因而具有师生对话和学生自录,重放对照比较,自我学习校正等双向交互功能。 ④视听型语言教学系统是在听说型语言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视觉演示媒体。 ⑤视听说对比型语言教学系统是在听说对比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视觉功能装置,从而使它具备了能听能说能看,还能记录仪比较等多项学习功能 资源:①听觉媒体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为了教学目的而专门录制和传播的各种声音教学信息 主要是用方式有示范教学,听力教学,语言训练情景展示等形式 ②视听媒体教学资源是指根据教学需要应用影视录像等媒体技术和艺术语言,通过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结合一动态的方式来综合呈现教学过程和知识信息的,各种视听教学材料 5.微格教学意为微型化教学,通常又称为微型教学,她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对学生进行某项专门训练使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 特点: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学习规模小参与性强,教学过程生像化反馈客观及时6.网络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他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种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实施的总称。它包括两个部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保障课程和学习活动管理与实施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7.网络电子书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传统纸质媒介信息的电子网络版,即直接将各类印刷图书和报纸、杂志等信息内容转化成网络格式的电子信息,另一种类型则是专为适应网络电子媒介而编辑制作的各种网络书刊 8.网络数据库和虚拟资源库一般集合了大量的信息对象并允许用户根据某些属性检索使用这些数据资源。 9.教育网站一般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或相关领域而建立的各种主题型网络站点。 10.BLOG又称Weblog,原意为网络日志,通常称其为博客。BLOG是继email,bbs,lcq 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和信息交流方式。 11.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文献综述

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文献综述 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教育技术学 学号:2134042606 姓名:张俭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信息技术课程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便是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新教材使用的深入, 教学研究需要更加细致、具体, 由课程改革初期的宏观把握课改方

向和新教材理念, 转向微观、具体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有些在课改、新教材使用初期不太重视的东西逐步被发现, 需要解决。如教学目标设计中部分教师经常会为信息技术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好 把握而困惑、茫然, 设计的教学目标大、空、虚, 就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目标取向目标分类目标编写 课程与教学目标 ( 1)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课程目标与课程的关系往往是泛化的、导向性的, 渗透在课程编制的各个方面,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 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分化, 就是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 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 为教学评 价提供标准和依据。按照教学活动的需要,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学科目标是指某门学科在教学上总体所要达到的结果; 单元目标是指对一门学科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要求; 课时目标是指每课时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有通过教学产生的显而易见的行为, 也有不易或不能直接看出的如态度、思想等方面意识领域的东西。一个表述恰当的教学目标, 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细 规格; 二是能用规范的术语描写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3)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两个概念, 它们之间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它们都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都是以教育目的为总目标, 以培养目标为具体指导, 在各自范围内提出的适应社

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使该技术在教育领域里遍地开花,多姿多彩。多媒体计算机日趋普及,经济发达地区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是大踏步走进课堂,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中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信息技术这个载体,通过恰当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达到美术学科和信息技术的良好整和效果。 随着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断完善,美术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研教改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那么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有必要整合吗?整合之后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下面我就上面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中小学美术课程总目标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

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要实现以上总目标,就要大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并加以整合。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效果,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优越性 1、信息资源丰富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大量的软件、图片和资料,积累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像,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它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 2、改变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内容演绎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把枯燥无味的各种概念、定理、法则,通过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媒体的有条不紊的演示,使得课堂气氛更生动活泼,学生思维更活跃,师生关系更融洽,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教案

第一章信息时代的新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 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一、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各个国家与 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 (1)信息资源成为国家与地区 重要的战略资源。 (2)克服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同 权的措施。 (3)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 培养的新途径。 2、信息社会中个人发展的必要条 件 (1)信息技术成为人类文化的 一个重要部分。 (2)信息素养成为个人就业的 重要条件。 (3)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 交流信息的方式与范围。 二、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1、课程名称的变化:从计算机课程 到信息技术课程。 2、课程目标的变化:从计算机文化 到信息素养 3、信息素养培育途径分析 (1)信息技术课程的显性 课程 (2)信息技术课程的隐性 课程 4、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试验启动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教学大纲、指导纲要、课程标准三个阶段。 5、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的理解。(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位置 1、不同国家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 教育中的位置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分析 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在2003年颁布。 (2)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 (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 括必须和选修两部分,共六个模 块,其中必须模块为:信息技术 基础。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 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 术”、“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 块2学分。 第二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 标与任务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 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 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 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 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 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 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 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 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 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 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 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 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 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 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 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 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 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 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 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 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 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 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 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 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 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 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 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 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 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 信息作品等。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 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 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 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 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 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 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 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 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 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 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 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 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 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 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 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 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 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 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 动分别培养。 2、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分析 (1)培养中小学生的基本信息 素养 1)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意识是指学生使用信 息技术的动机 信息情感是指学生对信息 技术的兴趣和态度 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的信 息意识,主要包括敢用与想用两个方 面,而信息情感则更加偏向于对于使 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与兴趣方面。 ●敢用不敢用是当前 信息意识与情感的主要矛盾。 ●想用不想用反映了 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强度。 ●培养积极的态度是 培养信息意识情感的关键。 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逐步形成信息技术 应用的社会责任感是信息技术课程 的首要任务。 ●必须教育中小学生 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相互尊重、相互合 作。 3)信息科学技术常识 ●了解信息技术是信 息时代的基本要求。 ●弄懂信息技术是用 好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 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是高层次的信息 素养。 4)信息能力 ●信息系统的基本操 作能力 ●信息系统的各种软 件的使用能力 ●信息资源的利用能 力。 ●信息资源的开发能 力 ●信息系统的开发能 力 (2)为其他学科应用信息技术准备 1)基本的信息素养的发展 2)各个学科教育中的信息能力 第三节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一、发展性 (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 1)新课程建设的探索要求 2)新师资队伍的建设的迫切 需要 3)新的课程实施环境建设 (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1)信息技术本身是迅速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

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7年级)

第1课时 键盘和鼠标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 1.知道26个字母在键盘中的排列。 2.知道CapsLock、Shift、Enter、退格键、空格键的用法。 [操作领域] 1.熟悉26个字母在键盘中的排列。 2.掌握正确的指法。 [情感领域] 1.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26个字母排列顺序和正确的指法。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指法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知道哪一个是键盘吗?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键盘。请大家看屏幕。 屏幕广播用课件演示“键盘和鼠标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先介绍几个常用的按键: CapsLock(大小写字母锁定键)按一下之后,如果发现键盘右上

角的灯亮起来就表示现在是属于大写状态;再按一下这个键,如果灯灭了就表示现在属于小写状态。 Shift(上档键)+有两个符号的键表示输入上面的符号,而不按Shift则表示输入下面的符号。 Enter(回车键)表示确认和分段 空格键按一下就表示输入一个空格 Backspace(退格键) 删除光标前一个字符教师:对键盘的认识,最主要是认识26个英文字母在键盘中的排列。 问:我们知道英文字母有多少个?(26个) 问:到底他们是用什么规律排列的呢?大家先来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出这两个字母?请大家观察一下它们与别的字母有什么不同?[突出表现] 介绍:为什么它们有突出呢?因为他们这样突出表现是方便我们的两只手的食手记得它,其他的手指就可以按时规律放在键盘上,这样我们以后用键盘的时候就不需要用眼睛盯着键盘。(教师示范手指在键盘中的正确放位。) 2、正确的指法如下: 第一组是左手食指负责的按键:4RFV 5TGB;右手食指负责的按键:6YHN 7UJM; 第二组是左手中指负责的按键:3EDC ;右手中指负责的按键:8 I K , ; 第三组是左手无名指负责的按键:2WSX ;右手无名指负责的按键:9OL . ; 第四组是左手小指负责的按键:1QAZ ;右手小指负责的按键:0 P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