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专题

2015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专题

2015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专题
2015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专题

专题:PRED问题:姓名___________ 分类:A10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体现生态文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核心和关键是人口,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靠科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人口问题

1、人口方面的基本国策?或中国13亿人口日推迟4年根本原因是什么?:实行计划生育。具体政策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计划生育的目的和作用或意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用或意义:降低了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人口对资源、教育、就业、医疗条件等的适应性。

3、中国人口问题或现状:①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基本特征。②人口素质偏低③人口老龄化加速。((4)农村人口多。(5)人口分布不平衡。(6)男女性别比较失衡。)

※4、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的危害?答:阻碍经济的发展,给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还会影响社会发展,影响人的素质的提高,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大就业压力。

※5、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化的危害?答:使人口老化加剧,带来劳动力缺乏,老年人赡养问题。加重家庭、国家负担,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6.人口素质低的危害:造成环境意识薄弱,增加就业难度,不利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我国人口国情的影响:(1)对自然资源:造成资源过度开发,部分资源短缺,资源供应紧张。(2)对生态环境:对环境开发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使得一些地区生态环境遭破坏。(3)对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会消耗大量社会财富,制约教育、科技的发展,影响经济发展。(4)对家庭负担: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家庭生活质量。

8.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人口国策,应根据什么?(制定不同人口政策的依据?)

根据本国的人口国情

※9.合理的人口标准是怎样的?(人口优化的标准?)为什么?

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人口增长应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因:人是生产者,如果人口太少,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就难以发展。人又是消费者,如果人口太多,增长过快,生产出来的财富,大部分会被新增的人口消费掉,自然环境就会因负担太重遭到破坏,经济发展受到制约,造成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

※10.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

(1)人口多、增长快

.......对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2)素质偏低

....对策:优生优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创新

(3)老龄化

...加剧对策:(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加人民收入(2)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放开二胎政策,延迟退休年龄;(3)建立和完善健全养老保险制度。(4)形成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多开办养老院。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11.为了缓解我国人口老化速度,解决劳动力开始短缺的现象,我们在人口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

答: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

12.我国目前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什么?实行这一政策的意义?

答: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破解劳动力短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难等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3.开放两孩政策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吗?

答:不矛盾。因为我国目前人口数量大,新增人口多的人口状况没有改变。人口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沉重压力还将长期存在.我们仍然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

14为什么要在坚持计划生育的前提下实行单独两孩政策?把12、13题答案结合起来。

(二)资源问题(油荒、水、电荒等资源短缺;西气东输;)

1、“油荒”反映了什么?资源短缺

2.资源分为哪两类?可再生包括(土地、水、生物、气候)和非可再生(包括矿产资源)。3.资源的重要性:自然资源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生存之本,财富之源。(水是生命之源)

※4.我国的资源国情或资源问题的表现:(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这是资源的基本特征,(2)开发利用不够科学,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3)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平衡(4)总体质量不高(5)资源短缺。

※5、造成资源短缺如水荒、油荒原因?答:(1)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高耗电行业迅速扩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利用不够科学,浪费、损失严重。(3)资源具有数量有限的特点。(4)水资源污染严重。(5)节约资源的意识不够。

6、为什么要节能或循环经济的必要性?(1)我国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少,利用不够科学。(2)自然资源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生存之本,财富之源。(3)有利于节约和科学利用资源,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有利于改善环境,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生命健康。

7.我国东南部水资源丰富,北方煤多,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举一具体例子。答: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8.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油气资源主要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及沿海地区;,这种分布格局有什么影响?这说明了什么?怎样解决这种问题?答:(1)有利有弊:有利于在资源集中地区大规模开采,形成全国性的重要矿产基础。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增加运输压力。(2)资源分布不平衡。(3)跨流域调配。

9.西气东输对东.西部有什么意义?

答(1)对西部:带动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促进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实现共同富裕.(2)对东部: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10.怎样解决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区域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

答:(1)合理开发、调配资源,进行跨区域调配。(2)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核能,建立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3)充分考虑本身的资源条件,按照资源状况统筹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

11在资源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做?

答:进行宣传工作。珍惜和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遵守保护资源的法律法规,同破坏资源的行为作斗争。从我做起,落实到行动之中。

12.日常生活如何节约用电。答:使用节电产品,尽量不开空调,随手关灯,宣传节约监督浪费行为。

13.各行各业如何节约用水?答:(1)农业: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工业: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降低生产耗水,提高利用效率;污水处理后排放。日常生活:随手关水笼头,使用节水器具,一水多用。

14.解决水资源短缺或水荒的措施?答:提高水价;兴修水电站、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节约用水,重复和循环用水。利用科技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

15.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答:(1)、“开源”与“节流”---这是重要措施。(2)关键靠科技。(3)跨区域调配---解决我国资源区域性短缺的有效方法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4)加强立法工作。(5)实施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6)加强宣传,树立节约意识。(7)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

(三)水资源、五水共治

16.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浙江宁波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

答:气候:浙江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量较大,季风具有不稳定性,并深受台风的影响,降水集中,引发洪涝灾害。地形地势: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较低,易形成积水。

17.“五水共治”必要性?推行“五水共治”(或出现“江南水乡为水愁”局面)的原因?答:①现状:浙江省虽然地处江南水乡,但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经济发达,工业和农业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出现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影响了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必须做好“治污水、保供水、抓节水”工作。浙江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并深受台风的影响,降水集中,易引发洪涝灾害,必须做好“防洪水、排涝水”工作。(2)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是财富之源。(3)意义:五水共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有利于改善民生,保证交通安全,维护社会的安定。

18.为浙江省“五水共治”提出合理化建议。(结合第20题可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角度)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高节水意识;依法保护水资源,严惩破坏水资源的违法行为,依靠科技.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跨区域调配水资源等。

19.“五水共治”首先是治污水,污水属于哪一环境问题?有什么危害性?

答:环境污染中的水体污染。危害: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影响居住环境;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发展。

20.请你为治理污水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政府: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水环境意识,整治河流。企业:严格遵守法律,增加环保投入;积极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排放未处理的工业污水。个人: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举报污染水资源的行为,不向河道倾倒垃圾。

21.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例子。

答:工业:提高水的循环使用效率,关闭用水量大而又污染严重企业。

农业:提倡科学灌溉,发展滴灌农业。生活:改掉不良的用水习惯,使用节水型家电。

(四)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PM2.5及雾霾天气、节能减排、低碳经济=

1.环境问题分为哪两类?答:环境污染(具体又包括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如雾霾、热污染、噪声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具体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3.三种人地观:(1)农业社会早期:“崇拜自然”。(2)工业革命:“征服自然”,不李自然规律的开发方式,使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3)现在:尊重并改造自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鸡零狗碎进行改造,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4、PM2.5及雾霾天气在中国大量出现说明了什么?环境问题(或环境污染)严重(注意:环境问题一共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二个方面,要注意区别)

5造成我国目前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2)人口进入持续增长阶段,(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技术、管理水平低。(4)环保意识比较弱。(5)不合理和改造和利用自然如毁林开荒、过度放牧。(6)生活中汽车普及、排放大量污染物。7.举几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例子,说明会造成哪些危害?怎样解决?

答: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酸雨等。危害:危害人体健康,使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毁坏森林,污染水体;破坏生态平衡,物种灭绝,导致荒漠化,引起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纠纷。---需要各国通力合作。

8.全球气候变暖有什么直接危害?

答:导致冰川融化,岛国淹没,灾害频发,物种减少,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的生产生活。9.荒漠化的原因、影响及如何解决?答:原因:自然环境差,降水少,气候异常,人为原因是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影响:使土地退化,土壤结构破坏,养分流失。带来饥荒,使人们陷入贫困。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影响牧草的生长,载畜能力大为下降。解决方法:植树造林、退耕退草、退牧退草、利用科技进行人工种草、改善自然条件跨流域调水。10.我国为什么

...要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好处?循环经济的意义?)答:(1)现实依据(国情或现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生产力水平低,我国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持续增加的严峻形势。(2)理论依据(重要性):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3)好处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③有利于维护人们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④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11.节能减排、减少雾霾天气的措施或建议?(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国家:(1)加强宏观调控,限制和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2)实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加强相关立法,严惩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行为;(4)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环保和节约意识。(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采用新技术。(6)增加环保投入。

企业:(1)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2)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

(3)响应减排号召,提高资源利用率

个人(青少年):①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国策,树立环保意识;②参与环保和节约行动,如使用节能灯,课本循环使用,不放烟花,少开车,一水多用等③对身边发生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劝阻、斗争。

12.列举一些我国政府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的例子:答: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给予购买小排量汽车减免税费、推广节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课本循环使用、限制使用塑料袋

13.宁波在保护环境方面采取的措施?答:1、发展公共自行车;2、鼓励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并给予补贴。3、设置公交车专用道;4、油品升级;5、淘汰黄标车。6、公交车一小时免费换乘。

14.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

答:①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②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5.发展循环经济(或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建设美丽中国.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答:关键是科技.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16.雾霾天气属于什么环境问题?会造成什么影响?

答:属于环境污染中的大气污染。影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污染人居环境,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影响交通安全,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发展,甚至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

17.雾霾天气实质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从雾霾天气产生的因素分析原因)?

答:实质是发展问题。原因:①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2)人口进入持续增长阶段.③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技术、管理水平比较低,经济增长过快依赖资源消耗。④人们环保意识比较弱.造成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大,汽车数量激增。--总原因18.请你简要分析雾霾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持续雾霾天气与冬季不利气气象条件(自然因索)有关.人为因素.①汽车尾气的排放;

②工业废气的排放;③建筑工地的扬尘。(4)生活中烧煤后排放的废气。--具体原因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与解决对策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污染 *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 m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 3~248 微克/3 m。以下是近期一些图表显示了污染的程度。(图 1 和图 2) 66 微克/3 *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读漫画“苦难的母亲”,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下列哪些地区 A欧洲一些国家B北美洲国家 C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D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2)下列现象中,与人口增长过快无关的事 A毁林开荒,过度放牧B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C人口老化,劳动力短缺D 就业困难,住房紧张 2、读下面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揭示的环境问题 A温室效应B水污染C水土流失D 酸雨 (2)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 (1)大面积森林遭到破坏(2)过度开采地下水 (3)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4)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 化碳 A (1)(2) B (3)(4) C (3)(2)D (1)(4) 3、长江沿江经济地带的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 A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改变 B 水资源不足C劳动力不足D 能源不足 4、图中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 A①④ B ①③C ②③ D ②④ 5、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将优先采用以桥代路方式开 工建设,“以桥代路”的主要目的是 A展现我国世界一流的铁路修建技术水平 B节约东部地区的土地资源 C投资大,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D 防止环境污染 6、下列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行为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是 A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 B 洞庭湖沿岸围湖造田 C云贵高原陡坡开荒D 东北林区伐木种粮 7、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著名高原的地表景观,造成 这种千沟万壑的地标形态的原因是 A农民修筑梯田B 水土流失严重 C大规模开采煤矿D大量取土烧砖建房8、青藏地区丰富洁净的能源指的是 A铀矿石油B地热能太阳能C 煤水电D 水能天然气 9、下列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叙述不正确的事 A上游可以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业 B中上游水能丰富,陡坡垦殖,水土流失严重 C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D 下游的地区洪涝灾害频繁 10黄土高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B 沙尘暴C 台风D 地震 11、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不可取的做法是 A植树种草,整修梯田 B 退耕还林,还草 C减少放牧的牧畜数量 D 开垦陡坡,扩大耕地面积 12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所示的景观,出现在黄河的 A上游 B 中游C下游D 源头 (2)形成该图所示的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黄河上游气候趋于干旱 B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 C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D 内蒙古草原严重沙漠化 13、能缓解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大规模开采地下水B 缩减农田面积以减少用水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 修建南水北调工程 14、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的沙尘暴与人们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有关,能够最有效的减轻这种天气灾害的人类活动是 A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B 退耕还林还草 C适当增加草场载畜量、提高草场利用率 D不断开垦草原,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 15、下列人类活动方式可取的是 A在内蒙古草原上垦荒种粮B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 C在山东丘陵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D在青藏高原上发展畜牧业 16、我国土地面临的问题是 A由于大规模造林种草,使耕地迅速减少 B近几年来,我国土地资源没有发生变化 C由于水土流失,沙漠侵吞,盲目开发,使耕地面积快速减少 D由于大规模开源,使土地面积不断增加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

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2)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

《中国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环境概论 中国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GDP第二高的国家,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让世界惊叹。但是在光环背后还是有诸多隐忧,其中以环境问题最为严重。在很多国外舆论的印象中,这条崛起的“中国龙就像从下水道里腾空而起的,身上流淌着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从中可以认识到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了。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不到十分一之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 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 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濒危物种增加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 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由240上升为343,平均斑块面积由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资源配置;稀缺性;外部性;产权;公共产品)案例1.①争水的游乐场和纺织厂 假设一条小河的流域内只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纺织厂,并且纺织厂处于河流的上游,而游乐场处于河流的下游。河流的流量很小,其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净化容量几乎为零。纺织厂和游乐场都想利用河流水资源,纺织厂把小河作为纳污体,将未经处理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游乐场则想利用河水来吸引旅客休闲娱乐(如游泳、垂钓和划船等)。如果这两家企业或公司不由同一个主人或主管单位所有,那么该河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纺织厂不承担废水处理费用;(2)纺织厂不承担由于它向河流排放废水引起游乐场收入减少的补偿;(3)纺织厂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不是游乐场;(4)游乐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除了一般的资本、劳动和土地外,还有取自于河流的水量和水质;(5)河流水资源既不为纺织厂所有,也不为游乐场所有。在这种情况下,游乐场收入减少完全不能反映于纺织厂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费用或成本核算之中,其结果是纺织厂产量越高,排放废水量越大,河流污染也越严重,游乐场的收入也越少,最后招致娱乐场所的关闭或另寻水源。我们称这种纺织厂给游乐场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为外部性,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案例2. 圈地运动与公地的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臵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的悲剧是产权不明导致的经济后果。一种资源在产权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会因使用者大量甚至过度利用而耗竭;由于缺乏产权保护,使用者不愿为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或补偿,最终导致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利用。只有当资源的产权明晰后,为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资源的所有者才会对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圈地运 ①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GDP第二高的国家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让世界惊叹。但是在光环背后还是有诸多隐忧,其中以环境问题最为严重。在很多国外舆论的印象中,这条崛起的“中国龙就像从下水道里腾空而起的身上流淌着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 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从中可以认识到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了。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不到十分一之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环境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自2003年以来提倡“科学的发展观”,不再单纯追求增大GDP。为了打破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的困境,中国领导人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环境保护资源问题篇

环境保护强化训练一限时练 编写:王座军 使用时间:4.10 寄语: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努力更能激励人心,放下负担,着眼当下,你的每一步都是在创造自己的人生。 【例题演示】 1.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前后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 列举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该地区会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 (2) 简述解决该地区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1)造成大气污染、水土流失;过度挖煤,地面 塌陷;破坏地下水含水层结构,污染地下水。 (2)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植树种草; 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 2.稀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含的有效元素含量很低,有“工业维生素”之称。如图为江西赣州稀土开采和利用状况。 分析稀土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并为稀土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措施。 解析:稀土开采的利用率仅为10%,说明其开采利用率较低,应提高资源利用率;每开采1吨稀土金属会排出大量有毒气体,说明污染严重,应对毒气回收利用;稀土开采时山林面积被破坏,应恢复植被;开矿时产生的大量废渣会占用土地,污染土壤,应加大治理。 答案:问题:开采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破坏地表植被;采空,使地面塌陷下沉;大量矿渣 矿产资源开发后 矿产资源开发前

占用土地,污染水土。 措施:提高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持合理的开采规模;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加大废弃矿山的复垦,恢复植被。(答对3点即可) 3.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矿业国。全国拥有大小矿山约15万座,占用土 地达数百万公顷。随岁月流逝、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矿坑也越来 越多,废弃矿区往往有诸多疑难杂症,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 采空区规模庞大,不仅不适宜人类居住,也是耕种和绿化的禁区。 但壮丽矿坑所具有的特别之美,也令人印象深刻。 列举废弃矿坑带来的问题,并提出废弃矿坑综合利用的措施。 解析:本题需要从矿坑改变了土地利用状况,破坏了地表形态和地质结构,排土场、尾矿场形成了新的污染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矿坑利用主要针对现有形态特点进行设计,不便利用的需要填埋与整治修复,改善其环境条件。 答案:问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周边环境重金属污染和水体污染;诱发滑坡、泥石流、塌陷等灾害;引起大气中灰尘增多,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出行安全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视觉污染(与周边景观不和谐)。措施:建设矿坑博物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填埋与整治修复,进行复垦造田;恢复植被与绿化,建设湿地、绿地;建设为仓储用地、坑塘养殖场、垃圾处理场等。 【强化训练】 【资源短缺】 如图为2010年全国部分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针对A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指出该地应采取的措施。 (2)对比分析B、C两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的成因。 2.2017年3月18日,国际能源机构(IEA)公布的《2017石油市场报告》表明,2016年我国原油进口累计8亿吨,消费量约6亿吨,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大国,中国对外国石

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和《199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 *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 * 全国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加重。氮氧化物已成为一些大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广州、北京为首,其次是上海、鞍山、武汉、郑州、沈阳、兰州、大连、杭州等城市; * 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 * 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1996年我国酸雨区面积迅速扩大,已约超过国土面积40%,对我国农作物、森林等影响巨大。仅江苏、浙江等7省便因酸雨而造成农田1.5亿亩减产,年经济损失约37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54亿元。酸雨频率大于90%的城市有宜宾、衡阳、长沙、赣州;酸雨频率大

于80%的城市还有梧州、厦门、怀化、南昌、图门;酸雨频率大于70%的还有乐山、广州。 2〕水资源和水环境 * 我国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 * 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减少的产值达1200亿元; * 我国著名的5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的蓄水量都在减少,湖面缩小了1/4甚至一半; * 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业较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 *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次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从河流的氨氮、高锰酸盐、挥发酚等主要污染参数来看,水质情况普遍不好。有些河流中铜、氰化物、汞有超标现象。城市河段悬浮物超标现象普遍,主要污染物是耗氧的有机物和氯化物等。 * 主要大淡水湖泊污染程度的次序为:巢湖(西半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镜泊湖、兴凯湖、博斯藤湖、松花湖、洱海。主要淡水湖泊水库磷、氮污染面广,部分湖泊和水库汞或其他重金属污染严重;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导学人:孙洪盛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了解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各种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严峻资源和环境形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技能和分析归纳能力。 3、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直面现实,冷静分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教学难点:解决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措施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知识竞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以“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专题,从文献(杂志、报l纸)和附收集资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资料。然后,借助整理好的资料认真预习本框内容。 2、师准备若干与“环保”有关的小礼品作为奖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两天按两倍速度生长,如果不受限制,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们直到百合花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时,才意识到这个危险,这时,你还有几天时间回来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问:①这则谜语的答案是什么? ②这则谜语说明了什么道理?③这则谜语引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池塘。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无限地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类把大自然看作是慈祥的母亲,她那博大胸怀蕴藏着的无穷宝藏,似乎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顽强地向大自然索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近代大工业的崛起,人类愈益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于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随着“母亲”的付出的急剧增长,她突然变得不那么慷慨了……。 资源、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终于被人类所认识,被人类提出来了。中国,同样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 活动探究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

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时粑N 镏置骋坠肌妨谐龅?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WTO与环境问题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

中考地理人口资源、环境专题复习

2010年九年级地理专题复习(七)人口资源、环境 1、读漫画“苦难的母亲”,回答下列问题: (2)下列现象中,与人口增长过快无关的是( A、毁林开荒,过度放牧 B、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C、人口老化,劳动力短缺D就业困难,住房紧张 2、读下面漫画,回答(1 )?(2)题。() (1 )漫画揭示的环境问题是 A、温室效应 B、水污染 C、水土流失 D 、酸雨 (2)产生上述现象的人为原因有:①大面积森林遭到破坏生产、生 活污水④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3、长江沿江经济地带的开发过 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 C、劳动力不足D能源不足 5、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将优先采用以桥代路方式开工建设,以桥代路”的主要目的是( A、展现我国世界一流的铁路修建技术水平 B、节约东部地区的土地资源 C、投资大,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 D、防止环境污染 6、下列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行为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是 A、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 16球出汗 了 A、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改变 B、水资源不足 4、图中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 A、①④ B、①③ C ②③ (1)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主要存 于下列哪些地区( A、欧洲一些国家、北美洲国家 C、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 D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②过度开采地下水③大量排放 B、洞庭湖沿岸围湖造田

C、云贵高原陡坡开荒D东北林区伐木种粮 7、图反映了我国某一著名高原的地表景观,造成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原因是( A、农民修筑梯田B C、大规模开采煤矿D 8、青藏地区丰富洁净的能源指的是 A、铀矿、石油 C、煤、水电D水能、天然气 9、下列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上游可以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业 B、中上游水能丰富,水电业发达 C、上游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水土流失严重 D、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 10、黄土高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 B、沙尘暴C台风D地震 11、长江沿江地带最大的酸雨区是() 13、读图,完成(1)?(2) (1 )该图所示的景观,出现在黄河的( A、上游 B、中游C下游D源头 (2)形成该图所示的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黄河上游气候趋于干旱 B、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 C、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内蒙古草原严重沙漠化 14、能缓解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大规模开采地下水B缩减农田面积以减少用水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修建南水北调工程 15、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的沙尘暴与人们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有关,能够最有效地减轻这种天气灾害的人类活动是() A、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水土流失严重 大量取土烧砖建房 () 地热能、太阳能 A、西南酸雨区 B、华南酸雨区C华中酸雨区 12、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不可取的做法是( D、华东酸雨区 ) A、植树种草、整修梯田 B、退耕还林、还草 C、减少放牧的牧畜数量D开垦陡坡,扩大耕地面积

我国的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三执法与司法的改进 为环境法治的发展埋下隐患。 我国环境保护一直强调以行政为主导,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环保行政主导一直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目前,环保工作的重点是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这使环境行政主导的特色更加鲜明,行政主导固然有其优势,如具有较高的效率,能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复杂的特点,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它主要适用于污染防治,而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则另当别论;其次,行政主导具有严格的隶属关系,很容易出现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不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造成体制上的混乱;再者,行政主导的方式降低了环境司法的地位和功能,也降低了环境执法的功能,使司法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要实现环境法治,必须改进执法与司法。但是应当如何改进执法与司法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污染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检察机关应积极参与其中。 其次,生态保育要逐步扩大民事保护的范围而缩小刑事责任的范围,这要取决于民法物权的完善,与取决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正确处理以及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等各种因素。 再次,建立起以检察院为主体的公益诉讼制度,检察院代表环境公害的受害者提起诉讼。现行环境侵权诉讼是由民法通则规定的,由于环境侵权的受害民众较广,在诉讼中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不利于共同诉讼人的共同求偿,而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能够克服此弊端,并且在当今我国公众法律意识普遍淡薄的情况下实施此举不失为良策。 最后,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笔者认为,在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系统工程中,执法是末端环节,前面的问题不解决而仅靠末端一刀切,无异于以堵口子治洪水,是治标不治本,甚至会激化矛盾, 四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二十多年来,法律的调整范畴基本上未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环境法在立法上升也未转型,依然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传统型环境法体系。事实上,环境保护不仅包括对已有污染的治理,还包括对现有环境的保护。然而我国的立法长期忽略了这一方面,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环境总局负责人在谈到西部环保工作时强调,“一定按照江总书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举,城镇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重,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方针,力争实现西部环境事业的跨越发展。 环境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和总称,即把环境保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对于中央立法而言,就要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全面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法制统一,确立环境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即环境管理机构来承担指导和协调任务,通过立法明确有关机构的设置、分工、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的工业化历史虽不长,但生态环境问题已相当严重,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本文是对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关键字: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对策 环境保护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随着现代社会进步的加快,环保一词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耳边,然而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真正了解环保问题的人是少之又少,很多人还是仅仅停留在不乱丢垃圾,不踩草坪的阶段,固然环境保护是要从小事做起,但是我们有必要了解环境问题的大局情况。 一、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主要表现在: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大气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繁育,须臾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的大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总体上看,还是不容乐观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据资料了解,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土壤是万物生长之基,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严重的草原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四)频危的物种增加 据有关资料了解,联合国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由240上升为343,平均斑块面积由80公顷下降为68公顷。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

我国人口与保护环境,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方面的关系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调整研究生专业目录时,在理论经济学的一级学科下设立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二级学科,经过几年来的发展,该学科不仅吸引了一大批专家和学者,而且也取得了很多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目前仍处于创建和起步阶段,在学科建设的诸多方面还很不成熟,需要学术界展开广泛的讨论,以便使这门新的学科尽快形成科学的研究框架和严谨的学科体系,真正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笔者近年来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也作了一些尝试性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方面的基本思路。 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一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以人口与耕地资源为例,1952年,我国人口为5.7亿,耕地面积1.24亿公顷,人均耕地0.22公顷;2000年人口数量已接近13亿,耕地面积虽然也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致使人均耕地面积减至0.08公顷,比1952年减少了一半多。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为解决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对矿物资源的开采量迅速增加,资源储量的有限性与需求增量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在这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3大问题中,我国最先关注的是人口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就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鼓励节制生育的主张;在学术界,也开始摆脱前苏联"人口快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的思维模式,马寅初先生发表了《新人口论》,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的矛盾,使人们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随之而来的反右扩大化、3年经济困难以及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控制人口的工作未能开展起来。进入70年代后,我国正式启动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适应于计划生育实践的需求,人口学研究开始恢复,并得到很快发展。正是由于在人口理论上首先解决了"三马"之间的关系,即在我国计划生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批判马尔萨斯的关系,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联系与区别,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挖掘出了"两种生产"理论,找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从而才为计划生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人口理论的先行,如果不是理论工作者在"老祖宗"那里找到了"两种生产"理论作为"尚方宝剑",在当时的极左思想干扰下,很

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及环境影响管理(一)

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及环境影响管理(一)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国风景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结中国风景资源开发二十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风景资源的价值及其与人类关系的重新认识:(1)主体与客体的观念;(2)从大环境角度来认识风景资源;(3)景观原始性的重要性;(4)风景资源完整性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我国现有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1)未开发的风景资源;(2)初步开发的风景资源;(3)适度开发的风景资源;(4)过度开发的风景资源。最后,根据存在的环境影响问题,具体分析了风景资源环境影响的四种形式(1)掠夺式影响;(2)侵入式影响;(3)干扰式影响;(4)隐形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1)规划措施;(2)管理措施;(3)技术措施。 对待自然风景资源的态度,可以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从对自然的征服到对自然资源的热爱和保护,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中国正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中,以后的几十年,将是中国保护自然资源的关键时期,风景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如果得不到足够重视,将会造成大范围的破坏。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我国自然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献计献策。 1、对风景资源的重新认识 人类对风景资源的认识决定了处置它的态度。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风景资源,改变以往视风景资源为征服和利用对象的看法,将它置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网络之中,冷静分析,科学认识,才能处理好人与风景资源的关系,顺应时代要求,造福于后代。 1.1主体与客体的观念 认识事物的过程存在主体与客体,主体认识对象,客体为被认识的对象。对于风景资源的认识,不同的角度会产生相反的主体和客体:人们惯常的想法,作为地球的主人,人类当然是主体,其余物体都可以视为可为人利用、服务于人的客体;物化资源行业以市场需求为主体,以木料、水资源、矿产资源为客体;旅游行业以旅游者为主体,风景资源为市场利用的客体。这些认识都无可厚非,但在二十一世纪人口日益增长,资源明显短缺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变换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对于有生命的风景资源,它包含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成为认识关系中的主体元素,而其它外来物(包括人类)都可视为是侵入这一庞大躯体的客体。1999年10月1日,世界旅游组织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通过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在论及21世纪旅游的新方向时,专家提议:21世纪以环境资源为对象的旅游业,应超越“观赏环境”的传统境界,走上“侍奉环境”的新方向。这种视风景资源为主人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我认识风景资源本身,避免人类主观性造成认识上的偏差,更有利于减少开发利用时的对风景资源的不尊重,造成破坏性开发。 1.2从大环境角度来认识风景资源 地球环境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一处风景资源都是这一整体中的一个点,在能流、物流方面与外界进行着交换,因此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同时,每一点状资源都不会孤立发展,周围环境的变化同样会引起这些点的变化。在城市化发展日益扩大的今天,自然风景资源愈来愈像浮在“地球城市”中的一个个孤岛,甚至有些风景资源内部也有城市化的倾向,这些变化必然引起其内部的环境变化。现在许多风景资源面临植物病虫害、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动植物濒临灭绝等现象,这都与外界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在考察和研究风景资源时,必须从大环境角度来考虑,综合诠释区域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制定全面、合理的管理措施,而不能局限于某一点状风景资源,否则会出现治表不治本的问题,有时问题虽会短时解决,但最终可能会再次在本地或异地出现。 1.3景观原始性的重要性 在风景旅游资源中,包含有纯自然景观,人造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景观、人工模拟、复制的历史景观、造新景观等。这些不同性质的景观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获得的重视、喜好程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摘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内在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开发,需要实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从而推进各地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也是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战略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必须控制人口增长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Abstract: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s a whole system, intrinsic factors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restrict each oth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e have to pay equal attention to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pace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also the key link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strategy structural adjustment. The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should be correctly handled. Must control growth of population quantity,improve the population,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hanging economic growth mode,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promoting energy-saving & emission reduction,and build 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and take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popul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正文: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资源缺乏,是中国的国情,也是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并将继续获得发展,但伴随这种发展而形成的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的形势也在不断地加剧。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因此, 一、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口问题 (1)人口总量大 我国现有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是世界人口的第一大国。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在2035年人口将达到16亿以上,并且呈现人口的严重老龄化现象,并严重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作为第三世界的中国,人口增长的速度之快远远超过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 (2)人口总体素质低 我国是人口数量大国,但人口总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相对贫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明显,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目前贫困人口的比例依然很高,就业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依然有几千万的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以彻底解决,对人口质量缺乏认识。在总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农村和城市人口素质又存在较大差别的现状,这种现状,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