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

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

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
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

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识记并理解协同进化及生物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生命观念) 2.认同生物进化理论并且仍然在发展。(科学思维)

一、协同进化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

2.形成过程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4)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5)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6)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因此有人主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有人提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物种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1)根本原因:基因(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不同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决定了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

(2)直接原因:蛋白质的多样性。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四个因素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3)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生物的多样性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的不定向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2.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遗传(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反过来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影响遗传(基因)多样性。

3.协同进化的范围及对无机环境的影响

(1)范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同种生物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

(2)对无机环境的影响: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4.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异养→自养,无氧→有氧,原核生物→真核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1.(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一期末)协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共同的表演”,下列关于协同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协同进化可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

B.协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C.猎豹与斑马之间的“军备竞赛”实现了二者的协同进化

D.研究协同进化无法预测某物种的存在

解析:选D。协同进化可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也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B 正确;猎豹与斑马之间的“军备竞赛”淘汰了二者中的老、弱、病、残等个体,实现了二者的协同进化,C正确;研究协同进化可预测某物种的存在,如达尔文根据某种兰花具有细长花矩而预测出为其传粉的某种昆虫应具有吸管似的口器,D错误。

2.(2019·大庆高一检测)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物种的灭绝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解析:选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物种的灭绝说明该生物不适应环境,被新物种代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协同进化的结果。

核心知识小结

[要点回眸] [规范答题]

协同进化发生于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

环境之间。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

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

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

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随堂检测]

1.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答案:C

2.(2019·河北沧州一中月考)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下列不属于协同进化实例的是( )

A.猎豹捕食斑马

B.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

C.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

D.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而它们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

解析:选C。猎豹捕食斑马是二者相互选择的结果,属于协同进化,A不符合题意;某

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是通过长期的协同进化形成的,B 不符合题意;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不属于协同进化,这种情况由于鹿群缺乏捕食者的选择作用,很可能会退化,C符合题意;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能够避免被天敌捕食,而它们的天敌视觉越来越发达,以方便捕食昆虫,这是双方在相互选择中协同进化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3.(2019·江苏扬州高一期末)家住荷花池小区的卞大爷,栽种的一株21年的琼花开花,朵朵琼花花瓣均为双层,极为少见。运用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D.个体多样性

解析:选A。一株琼花开花,朵朵琼花花瓣均为双层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4.(2019·福建莆田六中高一月考)下图是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新物种形成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b表示地理隔离,但有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C.c表示生殖隔离,它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D.d表示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基因库与原来物种的基因库完全相同

解析:选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多倍体育种产生新物种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B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正确,新物种的基因库与原来物种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D错误。

5.(2019·福建八县一中期末)下图表示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不同的种类在形态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该现象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规律为生物朝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向发展。

(2)试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E 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C 的某种群中,基因型AA 占46%,aa 占20%,5年后,该种群中基因型AA 占48%,aa 占22%,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__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图可以直接看出,原始的哺乳类动物可以演化成很多种生物,朝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2)原始的哺乳类生物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个体被水环境选择而生存下来,这样代代选择、积累,经过漫长的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E 动物。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AA 的基因型频率为46%,aa 的基因型频率为20%,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34%,则A%=AA%+Aa%2

=63%,5年后,AA 的基因型频率为48%,aa 的基因型频率为22%,Aa 的基因型频率为30%,A%=AA%+错误!=63%,则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生物没发生进化。

答案:(1)生物多样性 (2)原始的哺乳类生物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个体被水环境选择而生存下来,这样代代选择、积累,经过漫长的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E (3)否 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课时作业]

1.(2019·海南中学期末)下列关于捕食者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少的物种

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捕食者的存在往往导致被捕食者的灭绝

D.捕食者的存在可导致部分被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

解析:选B。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A错误;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捕食者的存在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的灭绝,否则捕食者失去食物来源也将灭绝,C错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可避免部分被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D错误。

2.(2019·福建惠安惠南中学月考)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下列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解析:选D。重组后的酵母菌遗传物质仍为DNA,有染色体结构,能进行有性生殖,故可发生各种变异,A正确;表型是环境和基因型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重组酵母菌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增加了遗传多样性,C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不会因染色体结构变异而改变,D错误。

3.(2019·齐齐哈尔普高联考)从起源上看,狗是人类在1万多年前,将捕到的狼长期驯化培育得到的。瑞典进化遗传学家 Erik Axeisson和同事将狗的DNA与狼的DNA进行了对比,发现狗体内消化淀粉的基因比狼体内的相同基因活跃28倍。下列有关该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现象说明了狗与狼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差异

B.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与人类以及人类的饮食共同进化

C.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消化淀粉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

D.在狗的驯化过程中,消化淀粉的基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C

4.(2019·淄博高青期末)某地甲、乙两个地雀种群的个体数和有关基因型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基因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总数型

个体

20 22 4 20 12 3 9 8 2 100

个体

196 168 36 0 0 0 0 0 0 400 乙

A.乙种群的基因库大于甲种群

B.甲种群的a基因频率小于乙种群的

C.甲种群发生的基因突变不同于乙种群

D.两个种群的进化方向都由自然选择决定

答案:B

5.(2019·滨州期末)“超级细菌”因具有NDM基因,耐药性极强,现存抗生素均不能有效将其杀灭。下图是超级细菌进化的基本过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病原菌的基因突变可产生不同性状

B.抗生素的滥用导致NDM基因出现

C.隔离不是超级细菌进化的必要条件

D.a表示抗生素的定向选择作用,使NDM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B

6.(2019·江苏南通中学期末)下图表示小鼠原种进化为某种小鼠新种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某个小鼠有利变异的产生一定能引起该小鼠种群发生进化

B.X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它们与环境共同影响生物的性状

C.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Z表示隔离,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进而形成新物种

解析:选A。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当某个小鼠产生有利变异,则该有利变异可能会逐渐积累,但不一定会引起该小鼠种群发生进化,A错误;因为小鼠原种通过X过程后表现出不同性状,说明X代表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可遗传变异与环境共同作用影响生物的性状,B正确;生物进化的3个环节是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所以X表示可遗传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Z表示隔离,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隔离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进而形成新物种,D正确。

7.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解析:选C。在生存斗争中,病毒与兔之间相互选择,感染病毒后,抗性较强的兔被保留下来,抗性较差的个体死亡,故A项不符合题意;病毒必须寄生在寄主细胞内,兔感染强毒性病毒后会很快死亡,强毒性病毒失去寄主,寄生关系难以维持,故B项不符合题意;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使中毒性病毒的存活时间长,繁殖代数多,导致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故C项符合题意;蚊子能传播兔病毒,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8.(2019·湖北荆州一检)江汉平原盛产油菜,科技人员非常注重油菜品种的选育。下图表示油菜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数的变化情况。选择育种对高含油量油菜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

A.定向诱导了控制含油量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

B.改变了控制产油的这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

C.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D.淘汰了部分表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

解析:选D。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是定向诱导的结果,A错误;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为1,是不变的,B错误;新物种出现的标志为产生生殖隔离,从每一代的变异个体中选育出含油量高的油菜品种进行繁殖培育,必然淘汰许多产油量低的类型,进而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D正确。

9.(2019·黑龙江哈尔滨六中高一月考)若某种群中原本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下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为0.5

C.甲、乙种群均未发生进化

D.环境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解析:选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A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所以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A正确;由于甲、乙两个种群不一定一样大,所以不能判断混合后的种群基因频率,B错误;两个种群基因频率均有改变,故均发生了进化,C错误;环境通过对表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D错误。

10.现有G、H、Q、W、X五个有亲缘关系的物种,它们的进化历程及亲缘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共同祖先进化形成上述五个不同物种的外部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H、W两物种都生活在海洋中,体形都为纺锤形的事实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W物种始终处在一个没有地理隔离的环境中,W物种在它所生存的环境中会进化吗?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物种的形成需要经过隔离,一个物种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时,必然受到环境的自然选择。(2)这是一种趋同进化现象,是相同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3)生物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在不断进化的。

答案:(1)自然选择隔离

(2)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定向的)

(3)会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变异,W物种所处的环境条件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复习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 科学的推测:①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②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③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原始地球特点: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生命起源的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

的。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①化石在地层中埋藏的顺序比较: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②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与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类型。 ③蛋白质分子差异比较: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 的差异越大。——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总结

课题: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 主备人:王东 备课组成员:王慧君王东 第课时总第____课时 备课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3、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4、了解保护色的作用。 5、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重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复习难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过程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呢?产生的过程和条件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1—P53合作交流以下问题。 师:视频播放相关图片并出示以下问题。 1、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2、科学推测需要有什么? 3、原始大气包括哪些成分? 4.说出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分别模拟的哪些成分? 5.米勒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阅读课文,思考交流。纷纷交流自己的观点。 师生总结: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 科学推测需要有一定的证据做基础,凭空想象往往是站不住脚的。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4、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

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5、米勒的实验说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师:没有人能够亲历生物进化的几十亿年的历史。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7—P60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石?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什么?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问题。 师生总结: 1、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比较法。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化石。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⑴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⑵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分析动物进化的原因 师:现在请你们阅读桦尺蛾体色变化的事例,找出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原因。 (播放多媒体课件——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蛾的变化历史。) 生:班内答辩,找出原因。 师:桦尺蛾的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1:浅体色和深体色的桦尺蛾繁殖的数量开始时大致相当,在黑褐色的树林里深体色的桦尺蛾能逃过敌害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浅体色的桦尺蛾易被天敌发现而吃掉,数量越来越少。这样代代相传,深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多,浅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少。最后桦尺蛾形成深体色的保护色。 生2:我不同意,是因为桦尺蛾的体色可能也像树皮一样被熏黑,从而形成与环境一样的保护色。 师:你们支持谁?究竟哪种说法更正确?请同学们讨论。 生3:浅色的变少不一定是被吃掉,还可以从浅色直接变成深色,如青蛙、雷鸟、变色龙等动物,它们的体色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第2节生物的进化精练新版北师大版含答案

第2节 生物的进化 知识点一 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1.化石 (1)概念: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 遗体 、 遗物 和 遗迹 。 (2)意义:最有说服力的 生物进化 证据。 2.化石在地层中的规律 (1)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 种类少 ,结构 简单 而 低等 。 (2)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 种类多 ,结构 复杂 而 高等 。 3.化石与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例如,德国发现的 始祖鸟 和我国发现的 中华龙鸟 、 孔子鸟 等古鸟化石,证实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 爬行类 动物。 4.生物总进化趋势:从简单到 复杂 、从低等到 高等 、从水生到 陆生 。 知识点二 化石记录了地球上的生命史 5.前寒武纪时期 依次出现了原核生物、 单细胞真核生物 、 多细胞生物 、原生动物。 6.古生代(约始于5.4亿年前) (1)植物依次出现了裸蕨类、石松类、 蕨类 ; (2)动物依次出现了 鱼类 、 两栖类 、 有翅 的昆虫。 7.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 (1)陆地上主要的植物是 裸子植物 ; (2)陆地上的脊椎动物主要是 爬行动物 ,开始出现 哺乳类 和鸟类。 8.新生代(始于6 500万年前):陆地上占优势的脊椎动物是 哺乳动物 和 鸟类 ,占优势的植物是 被子植物 ;600万年~400万年前, 灵长类 动物的一支进化成人类。 知识点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9.达尔文的环球考察 考察发现:动物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是因为各种生物发生着适应 环境 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示出环境的影响和 大自然 的选择。 10.人工选择的启示 (1)实例:人们饲养的动物和栽培的植物,都是从 野生原种 经过代代的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 (2)启示:自然界中一定存在着与人工选择相似的过程,即 自然选择 。 11.自然选择 (1)1859年,达尔文发表巨著 《物种起源》 ,提出了以 自然选择 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2)内容 ①过度繁殖:绝大多数物种繁殖的后代数量,往往 超过 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②生存竞争:后代数量过多,无法获得足够的 食物 、水和 栖息条件 等,从而竞争 生存空间 或有限的 自然资源 。

16[1]第一编 第三章 第五节 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与环境

第五节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与环境 一、知识结构 这部分包括生命起源、生物进化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四个方面的内容。 1.联系生物的组成物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和生物进化的证据。 2.掌握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规律,并能应用正确的理论去解释说明生物进化的现象。 3.掌握有关生物与环境统一的理论、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并能据此对一些环保的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描述。 二、例题解析 例1 分析内蒙草原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草原上大量的蝗虫与羊的关系是 ( ) (2)狼与羊的关系是 ( ) (3)无计划繁殖羊群反而减产,其原因是 ( ) (4)羊瘤胃中的微生物和羊的关系是 ( ) A.种内竞争 B.寄生 C.共生 D.种间斗争 E.捕食 F.防御 【解析】要解答本题需理解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中的有关概念,再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即可推导出答案为(1)D (2)E (3)A (4)C 例2 预测某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 )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性别比例 D.年龄结构 【解析】这是一道密切联系现实的题目,以人口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对种群知识的掌握情况。 答案:D 例3 右图是以1900~1970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污染变化 量为依据绘制的曲线,请回答: (1)导致自然资源迅速趋于枯竭的主要的原因 是。 (2)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是。 (3)导致一定时间内人均粮食迅速减少的原因是。 (4)人口到一定时间也会减少,是由于。 【解析】本题要求根据环保的图表,运用生态学的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答案:(1)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3)人口剧增,耕地减少,环境恶化 (4)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不足。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科学的推测:①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②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③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1.原始地球特点: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2.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3.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4.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5.生命起源的过程: 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6.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7.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练习〗1.你认为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在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会再形成原始的生命。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原始大气、高温、持续不断的雷电等。另外,现在的海洋的成分也发生了改变。 2.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是不谋而合还是大相径庭?说明你的看法。 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对老子原话的理解。如果理解为“天下的任何事物都是从“有”,即现在已经存在的事物中产生的,而这些事物又是从“无”,即目前不存在的事物,而是从别的事物中产生的”,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不谋而合。如果理解为“有生于无中的‘无’,是虚无,是不存在的、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大相径庭。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亳州市第四中学嘉福山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设计思路概述 《生物的变异》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以后《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有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生物变异的普遍性和引起变异的因素是需要同学掌握的内容。而探究活动“花生果实大小的差异”,是为了提高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要了解“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必须在之前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落实清楚。其实这里涉及的问题无非就是环境改变和遗传物质改变对生物遗传的影响。所以要通过分析比较多的实例来理解其中的关系。 本课课题虽然是讲变异,但是决不能脱离了遗传,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地融入遗传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变异是在遗传过程中变,遗传又在变异的过程中传,二者不可分离。而且,不能遗传的变异对于生物来说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 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4、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2、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案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材分析: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本节课的教学,可以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呈现方式,而应根据教师所掌握的材料和学生获取信息的程度和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总的原则是: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够理解证据和科学推测之间的关系,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证据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并以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中体验到探索生命起源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能力目标: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起源的教学,达到对学生的无神论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学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过程:

课堂巩固: 1、下列哪项是原始大气的成分:()

A、甲烷、氨气、水蒸气、氧 B、甲烷、氨气、水蒸气、水蒸气 C、甲烷、氨气、二氧化碳、氧 D、氨气、水蒸气、氢气、二氧化碳 2、原始生命可能诞生的环境 是:() A、原始海洋 B、原始大气 C、火山附近 D、原始陆地 3、生命的起源过程包括: ①原始大气,②原始生命,③有机大分子物质,④有机小分子物质,⑤多分子体系,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⑤② D、②③④①⑤ 4、研究生命起源,可通过科学推测,但不能依*:() A、确凿证据 B、凭空想像 C、严密逻辑 D、丰富想像和联想 5、地球上最初生命,其食物来源最有可能是:() A、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B、水中的细菌 C、水中的有机物 D、原始大气 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教师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时候,应充分注意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的教育内容。在这一节的教学里,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补充了“宇宙大爆炸”、“其它科学家的贡献”、“从有机物到细胞”等科学假说、实验,并特别强调“这些假说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其它观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张图文并茂的生物进化树,勾画出了生物进化历程的大致轮廓及总的进化趋势,分别介绍了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使学生形成生物进化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观点。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动物学、植物学知识,引导学生比较各类生物的特征,分析归纳,抓往能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地球的演变过程进行的。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总结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进一步感悟到生物进化历程 的艰难与辉煌,加深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填写“生物进化树”概述动物、植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第2节生物的进化

第2节生物的进化 【学习重难点】 1.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2.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础知识 1.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通过比较不同地层、不同年代的化石,就可以知道生物是如何进化的。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种类越,结构越;而在形成晚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种类越,结构越。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从__________. 2.在古生代,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类群和类群,其中___________无脊椎动物化石成为相应地层的标志性化石,因此,寒武纪也称为“”时代。在古生代的中期,首次出现裸蕨类植物。古生代后期出现由和等构成的沼泽森林,这些森林在地质运动中被埋在了地下,成为现在的之一。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能够登陆生活的和。 3.1859年达尔文发表巨著,提出了以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4.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绝大多数物种繁殖的后代数量,往往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②生存竞争:后代数量过多,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和等,从而竞争或有限的。 ③遗传和变异:具有某些适应环境变化的微小的生物个体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它们的后代可能了这种有利性状。 ④适者生存:微小的变异在物种内积累起来,形成一个更加适应和生命力更强的新物种。 5.自然选择是通过实现的,生物的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二、能力提升 1.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 ) A.生物个体的发育过程 B.现存的各种生物 C.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 D.现在生存的古老植物 2.在没有被破坏的地层中,有关化石分布情况的叙述,以下不正确的是() A.古老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简单低等 B.在极古老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高等生物化石 C.新近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复杂高等 D.新近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化石 3.马的进化过程说明生物进化是漫长的,其进化的结果主要是使生物( ) A.运动能力增强 B.取食与避敌能力增强 C.种族延续能力增强 D.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增强 4.“始祖鸟”化石是下列哪项的典型的证据?( ) A.是两栖动物进化为鸟类的典型证据 B.是鸟类进化为哺乳类的典型证据 C.是古代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的证据 D.是爬行动物进化为哺乳动物的证据 5.在古生代早期,成为相应地层的标志性化石的是( ) A.寒武纪海洋动物化石 B.三叶虫类无脊椎动物化石 C.始祖鸟化石 D.中华龙鸟化石 6.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植物分别是( ) A.两栖类、蕨类 B.爬行类、裸子植物 C.哺乳类、被子植物 D.鱼类、藻类 7.如果恐龙与始祖鸟的化石在同一岩层中被发现,可推测两者() A血缘关系很近 B生存的年代很近 C生活习惯很相近 D个体的结构很相近 8.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要晚得多,由此可知 ( )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 9.以下说法不能正确描述生物进化的趋势()A.从简单到复杂 B.从低等到高等 C.从水生到陆生 D.从地下到地面10.有“三叶虫时代”之称的时期是()

(完整版)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修改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原始大气层与现在大气层成分明显不同的是没有()。 A.水蒸气 B.氨气C.氧气C.甲烷 2、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A.古代节肢动物B.古代鱼类C.古代爬行动物D.古代鸟类 3、化石证据表明,有的物种只存活了短暂的时期就绝灭了。下列哪种说法最准确 ()。 A.这些生物体缺乏可遗传的变异B.它们的生活环境太恶劣 C.这些生物体的食量太大D.它们的生殖能力太弱 4、现在长颈鹿的颈部都很长,这是由于()的结果。 A.常用颈部B.人工选择C.不断变异D.自然选择 5、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遗传和变异B.生殖C.生长和发育D.环境的变化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鸟类再进化为哺乳类 C.过去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低等的化石,现在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高等的化石 D.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7、根据科学家对鸟的起源的研究,将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始祖鸟、辽西鸟、孔子鸟四 种动物按进化顺序排序,最先排的是()。 A.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B.始祖鸟C.辽西鸟D.孔子鸟 8、青蛙与下列哪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A.节肢动物B.鸟类C.鱼类D.哺乳类 9、鸟的种类多种多样,家鸡有蛋鸡、肉鸡、观赏鸡等,这些现象是()。 A.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C.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结果D.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10、下列是自然选择的选择者和结果是()。 A.人类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 B.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C.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应人类的各种需要 D.树叶的多少短颈长颈鹿的死亡和长颈长颈鹿的存活 11、下列关于生物起源的推测正确的是()。 A.上帝创造的B.是从非生命物质中自发产生的 C.由原始的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的 D.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12、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哺乳动物B.类人猿C.鸟类D.猕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2.难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有关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化石的实物或模型;始祖鸟化石复原模型 2.纸板、彩笔、剪刀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上节课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在大家心中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长什么样子呢? 学生:很小,球形的,只有一个细胞…… 教师:大家的推断很有道理。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为大家的推断提供了证据。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生物界,千姿百态,纷繁复杂。这么美丽的生物又是如何来到地球的呢? 学生:进化来的。 教师:它们是怎么进化来的? 学生:先是单细胞生物,然后是多细胞生物,然后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从书上知道的。 教师:书上的知识从哪里来的?有什么证据吗? 学生:有化石! 教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化石。展示化石挖掘的场景的图片和典型化石图片、地质年代表 教师:我国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这些图片都是我国出土的各种生物化石,并且标明了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资料,将这些化石标注到课本插图中。 学生:讨论、标注、公布答案。 教师:根据这些化石排列的顺序,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越古老的地层化石越简单。 教师:由此可推论出:这些古老地层形成的年代里,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复杂的生物,可见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 教师:最近我国辽西的化石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有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辽西发现了中华龙鸟……(有的同学可能说出一些不确切甚至错误的信息,可以在随后的课程中进行纠正) 教师:比较中华龙鸟和始祖鸟的化石复原图,再比较它和今天的鸟具有哪些不同特征? 学生:中华龙鸟没有翅膀没,身上的羽毛也很细,嘴(喙)比始祖鸟尖…… 教师:这些说明了什么? 学生: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教师: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还有其他一些学科也为证明生物的进化做出了贡献。比如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也做出了同样的推断。(展示图片)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在生物的呼吸作用中负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它不会也不能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请阅读课本54页资料,和黑板上提供的数据表,你能判断出在进化的历程中,谁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吗? 学生:黑猩猩与人关系进,向日葵和螺旋菌与人的关系比较远。 教师: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都使用了同一种方法,就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法。还有很多研究中都使用了比较的方法,有时还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这门比较解剖学。(展示同源器官的比较解剖图)你能看出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他们的骨头顺序其实都是相同的。 教师:对。这些证据都说明了生物是存在进化现象的。那么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又上什么样的呢?很多同学已经具有了这方面的知识,下节可我们用拼图比赛来测验一下。 教学反思 在教学里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对教材讲述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有的则很陌生,有的则完全不感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感受是很不容易的。一般的情况下,对知识比较渊博的部分学生,邀请他们发言可以使这部分学生能够保持关注。但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因为学生的很多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他虽然知道,但讲不明白甚至有错误,反而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于是我尽量把同样的知识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比如本节课讲“化石年代顺序”时用的标图比赛的方式。通过同学的动手活动,使已经具有这部分知识的同学积极参加竞赛,对这部分知识比较陌生的同学可以通过观摩来学习知识。我也经常会精心引进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如本节课的“同源器官比较”、艾滋病教学中的“不回的艾滋病的人”等内容),既保持了新鲜感,又达到了同样的教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效果。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 班级:姓名:座号: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原始大气层与现在大气层成分明显不同的是没有()。 A.水蒸气B.氨气C.氧气C.甲烷 2、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的()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A.8亿年B.12亿年C.10亿年D.46亿年 3、原始生命分别形成原始的藻类和原始的单细胞动物,主要是由于()不同。 A.生殖方式B.营养方式C.生活环境D.营养物质 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A.古代节肢动物B.古代鱼类C.古代爬行动物D.古代鸟类 5、化石证据表明,有的物种只存活了短暂的时期就绝灭了。下列哪种说法最准确()。 A.这些生物体缺乏可遗传的变异B.它们的生活环境太恶劣 C.这些生物体的食量太大D.它们的生殖能力太弱 6、现在长颈鹿的颈部都很长,这是由于()的结果。 A.常用颈部B.人工选择C.不断变异D.自然选择 7、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遗传和变异B.生殖C.生长和发育D.环境的变化 8、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最先从水中登陆的脊椎动物是()。 A.节肢动物B.两栖动物C.鸟类D.爬行动物 9、生物生存必然发生生存竞争的原因是()。 A.生物好斗的本性B.竞争是自然存在的 C.生物生存所需要的食物、空间等有限D.为了产生更好的后代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鸟类再进化为哺乳类 C.过去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低等的化石,现在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高等的化石 D.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11、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进化速度最快的是()。 A.鱼类B.爬行类C.鸟类D.哺乳类 12、根据科学家对鸟的起源的研究,将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始祖鸟、辽西鸟、孔子鸟四种动物按进化顺 序排序,最先排的是()。 A.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B.始祖鸟C.辽西鸟D.孔子鸟 13、青蛙与下列哪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A.节肢动物B.鸟类C.鱼类D.哺乳类 14、现存的下列生物类群中,可能最接近原始自养生物的是()。 A.原生动物B.真菌类C.藻类D.苔藓类 15、原始的生命具有了叶绿素就标志着原始生命具有了()。 A.自养能力B.异养能力C.同化能力D.异化能力 16、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界原因是()。 A.环境的改变B.其他生物的影响C.气温的变化D.人工选择的结果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第2节《生物的进化》习题【2】

《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 1、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界原因是()。 A、环境的改变 B、其他生物的影响 C、气温的变化 D、人工选择的结果 2、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遗传和变异 B、生殖 C、生长和发育 D、环境的变化 3、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的()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A、8亿年 B、12亿年 C、10亿年 D、46亿年 4、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高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 ) A、原始海洋、陆地 B、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 D、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5、动物界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 A、鸭嘴兽 B、金丝猴 C、猕猴 D、黑猩猩 6、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下列哪项是最简单、最低等的() A、藻类 B、苔藓 C、蕨类 D、地衣 7、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进化系统树)来看,地球上现存的动、植物中,最高等的动物和植物依次是() A、爬行动物和种子植物 B、鸟类和被子植物 C、哺乳动物和裸子植物 D、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8、根据科学家对鸟的起源的研究,将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始祖鸟、辽西鸟、孔子鸟四种动物按进化顺序排序,最先排的是()。 A、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 B、始祖鸟 C、辽西鸟 D、孔子鸟 二、分析题 1、关于生命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是现在科学家一般认为,生命的起源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第二步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第三步是:伴随原始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地球上的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逐步形成具有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并进一步形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下面是生命起源的过程示意图。但有人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外星球上来的,因为从陨石中发现了有机小分子。如果真是这样,你能用类似"生命起源过程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地球生命的起源过程吗?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圈中 的延续之后,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及生物进化的有关内容的学习。从知识的角度看,前面两章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本章的内容是前两章的延续。生物进化历程,又是在生命起源的基础上来学习,而生命的起源是科学关注的焦点至今尚无定论。生物进化的历程更是大家看不见的,不能亲身经历的事情,生物进化的历程极其漫长而复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能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的方法。因此探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应是本节的重点。 设计思路: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很多,教材中只列出了最重要的也是基础的“比较”的研究方法。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应采取如下策略:1、教师准备多种动植物的化石图片或化石标本,以增强其感性认识。比较出不同地层中的生物的结构特点,生活环境的特点,进化的地位。 2、准备始祖鸟和现代鸟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异同,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的方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上的应用,以及始祖鸟是爬行动物进化到现代鸟类的中间过渡类型的观点。 3、教师出示一张表格,见下表,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人与这些不同生物的差异,以及所说明的问题。在分析比较之前,教师C的细胞色素.

简单介绍为什么可以用细胞色素C进行不同类型生物进化的比较的原因。 十种生物和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 生物名称与组成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别 0猩猩黑 1猕猴11狗12马13鸡21鱼金23 4 4菌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的基础上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教学。 运用课件,将动物和植物的类群以及特征分别列成表格(各种动植物在表格中出现的顺序应打乱)。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①请将这些动物或植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并说明你这样排列的理由?②从你以排列好的动物或植物的复杂程度进行考虑,你认为生物进化的历程还有什么特点?③如果再从 生活环境的不同加以考虑,你认为生物进化的历程还有哪些特点?请归纳以上讨论所得出的生物进化历程的三个特点。 比较出生物的结构、生活环境及地位。 运用课件:制成生物进化的系统树的框架,各类生物放在一侧,然后让学生以拖动的方式把各类生物放在系统树的相应的位置上,这样既

2014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最新)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13?德州)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便于提高效率、获取证据.依据如图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 . 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 . ③内模拟了原始海洋 D . ④内产生了多种蛋白质 2.(2013?临沂)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A .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 . 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 .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 .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2013?黑龙江)原始大气与空气相比较,没有的气体成分是( ) A .氢气 B . 甲烷 C . 氧气 D . 二氧化碳 4、(2013?长沙)下列对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复杂到简单 B . 由简单到复杂 C . 由水生到陆生 D . 由低等到高等 5、(2013?常德)米勒的实验说明了( ) A . 原始大气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B . 有机小分子能够转变为有机大分子 C . 有机大分子能够转变为原始生命 D . 原始大气成分能够转变为原始生命 6.(2013?泰安)如图表示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类和乙类都只生活在水中 B . 丙类体温恒定,是两栖动物 C 、丁类是由古代丙类进化来的 D . 鸟类最高等,因为可以飞行 7.(2013湖南益阳)有的科学家推测:“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外星球。”下列支持该假说的证据是( ) A .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 B.在月球上发现了原始生命 C .米勒的实验为该推测提供了证据 D .“露西”少女骨骼化石提供了证据 8、比较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常用的方法。右图是物种甲化石和物种乙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情况示意图。下面的判断错误的是( ) A .物种甲是由物种乙进化而来的 B .物种甲比物种乙更复杂、更高等 C .物种甲形成的时间比物种乙要晚 D .与物种甲相比,物种乙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 9.(2013?淄博)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 由水生生物到陆生生物 B . 由体型较小的生物到体型较大的生物 C . 由结构简单的生物到结构复杂的生物 D . 由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 10.(2013?威海)农民用某种杀虫剂消灭棉铃虫,开始使用时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 该杀虫剂的药效不稳定 B . 棉铃虫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杀虫剂的环境 C . 少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D . 杀虫剂使棉铃虫的基因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11、(2013?淄博)下列植物中,最低等的是( ) A 、葫芦藓 B . 海带 C .满江红 D . 小麦 12、(2013?东营)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角马,繁殖季节雄性角马往往用尖锐的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如图).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角马的角发达的原因是( ) A . 代代使用的结果 B . 发生了定向的有利变异的结果 C . 繁衍后代的结果 D . 角发达的雄角马有机会繁衍后代而保留下来 微山万亩荷花的壮丽景观,北有汶上莲花的争奇斗艳.据不完全统计,仅济宁市内栽培荷花就有四十余种.你认为品种繁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各县气候条件稍有差异的结果 B . 用组织培养方法繁殖的结果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以后《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三部分内容:①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变异现象,说明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②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提高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③通过实例介绍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且已对生物的生殖发育、生物的性状以及决定性状的因素有所了解,但对生物变异方面还了解得不多,因此,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变异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究变异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2、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难点: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分析等相结合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大小品种的花生、测量用具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最新)说课材料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13?德州)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便于提高效率、获取证据.依据如图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错误的是() A.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③内模拟了原始海洋 D.④内产生了多种蛋白质 2.(2013?临沂)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D.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2013?黑龙江)原始大气与空气相比较,没有的气体成分是() A.氢气B.甲烷C.氧气 D.二氧化碳 4、(2013?长沙)下列对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由复杂到简单B.由简单到复杂C.由水生到陆生D.由低等到高等 5、(2013?常德)米勒的实验说明了() A.原始大气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B.有机小分子能够转变为有机大分子 C.有机大分子能够转变为原始生命 D.原始大气成分能够转变为原始生命6.(2013?泰安)如图表示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类和乙类都只生活在水中B.丙类体温恒定,是两栖动物 C、丁类是由古代丙类进化来的D.鸟类最高等,因为可以飞行 7.(2013湖南益阳)有的科学家推测:“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外星球。”下列支持该假说的证据是() A.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 B.在月球上发现了原始生命 C.米勒的实验为该推测提供了证据 D.“露西”少女骨骼化石提供了证据8、比较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常用的方法。右图是物种甲化石和物种乙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情 况示意图。下面的判断错误的是() A.物种甲是由物种乙进化而来的 B.物种甲比物种乙更复杂、更高等 C.物种甲形成的时间比物种乙要晚 D.与物种甲相比,物种乙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9.(2013?淄博)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由水生生物到陆生生物B.由体型较小的生物到体型较大的生物 C.由结构简单的生物到结构复杂的生物 D.由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 10.(2013?威海)农民用某种杀虫剂消灭棉铃虫,开始使用时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 A.该杀虫剂的药效不稳定 B.棉铃虫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杀虫剂的环境C.少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D.杀虫剂使棉铃虫的基因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11、(2013?淄博)下列植物中,最低等的是() A、葫芦藓B.海带C.满江红 D.小麦 12、(2013?东营)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角马,繁殖季节雄性角马往往用尖锐的角作为争夺配 偶的武器(如图).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角马的角发达的原因是() A.代代使用的结果 B.发生了定向的有利变异的结果 C.繁衍后代的结果 D.角发达的雄角马有机会繁衍后代而保留下来 13.((2013?菏泽)对下列观点或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其生活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 . 人们对“超级细菌”无可奈何是抗生素质量下降的缘故 . 害虫为了适应大量施用农药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 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是发生有利变异的结果 14、(2013?济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济宁市在荷花上大做文章,南有 微山万亩荷花的壮丽景观,北有汶上莲花的争奇斗艳.据不完全统计,仅济宁市内栽培荷花就有四十余种.你认为品种繁多的主要原因是() A各县气候条件稍有差异的结果B.用组织培养方法繁殖的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