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工生命的发展及看法

人工生命的发展及看法

人工生命的发展及看法
人工生命的发展及看法

人工生命

摘要:介绍了人工生命学科的产生、发展以及人工生命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系统总结了人工生命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关键词:人工生命;生命现象;生命行为;

1、人工生命的产生与发展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人工生命?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非线性科学、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和不同的学术观点,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为人工生命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世纪,许多研究人工生命的科学家都在一直想象可以将生命的过程重演,也是在产生了生命科学的大进步。其中,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在实验室诞生,DNA 双螺旋结构的实验使基因理论达到了分子生物学水平,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等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克隆技术实现了哺乳动物的无性繁殖。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们则在计算机上对生命现象和智能行为进行过程仿真,从而再现生命的某些特征。

仿生学(Bionics) 是60 年代前后发展起来的以类似于生命系统的方式运行的系统科学。它曾掀起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潮,但是由于遇到生物原型、数学模型的困难,受到当时电子、计算机、光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水平的限制,仿生学的发展逐渐冷落。

但是,计算机与人工生命的结合使人工生命的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专家们利用计算机模拟了自己对于人工生命的研究结构模型。然后在经过各种推理和事实来证明自己对人工生命的研究是否正确。

2、人工生命观

https://www.doczj.com/doc/8616298725.html,ngton是人工生命的创始人,他对人工生命有以下几点定义:

2.1人工生命学科的定义

https://www.doczj.com/doc/8616298725.html,ngton 提出:?人工生命是研究展示自然生命系统行为特征的人造系统的学科?。

其中,?行为?是人们所能看到的比如说:从小树长到大树的过程,生命的繁殖、代谢、消亡等等。但是,意识、思维并不是行为。

2.2 人工生命学科的研究范围

https://www.doczj.com/doc/8616298725.html,ngton 提出:?通过将生物学的经验性基础拓展到地球上已进化的碳链生命范围之外,人工生命把‘已知的生命形式’定位于‘可能的生命形式’的广阔图象中,从而可对理论生物学作出贡献?。

?人工生命?是由工程技术制造的非碳链的、基于计算机和其他媒体的可能形式的生命,。由?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生物科学方法和技术制造的?克隆动物?、?转基因动物?属于碳链生命,显然不在 C. Langton 定义的人工生命的研究范围内。

3、人工生命的研究成果

?人工生命学科?诞生十几年来,在?细胞级?、?器官级?、?个体级?和?群体级?人工生命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例如:

3.1数字社会

数字社会是由各个行为者自组织形成的, 即由各个行为者在简单规则的支配下,与人工环境交互作用突现形成的。数字社会的行为者是能够随时间发生变化或者具有适应性的数据结构,具有遗传特性、文化特性及行为规则。。它包含: ①一群具有自主性的行为者; ②一个独立的生存环境; ③管理者、行为者与环境之间以及环境中各个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则。

3.2人工脑

人工脑不仅能够自发地形成新的功能,而且能够自主地形成自身的结构。研制者并不想单纯地再现生物大脑的功能和结构,而是想开发出在某些方面优于?生物脑?的信息处理系统。

3.3虚拟生物

?交互式计算机装置?是他的代表,在实时交互式环境中,用户可以自己创造人工生物,与它们交互作用并观察它们的进化过程。。虚拟的?人工生物?,不仅具有逼真的、生动的外观形象,而且具有内在的习性和偏好,具有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力以及产生意图、作出反应、控制运动、实现有目的行为等生命特征。

4、结论:

人工生命是关于展示自然生命系统行为特征的人造系统,人工生命是用综合法来研究生命的领域,研究中应特别注意考察生命的?突现?性质。自然生命系统行为是由非线性系统自发?突现?出来的。。通过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在低级组织中的集合常可产生新特征。该特征不仅仅是个体的叠加,而是总体上自发?突现?的新特征。这样的现象可见于自然界的所有领域,但在生命系统中更为明显。

5、参考文献:

[1]史忠植,莫纯欢人工生命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95年12月

[2]韩力群生命的仿真———人工生命 2004年4月

[3] 任杰 ,郜广斌计算机智能仿真优化控制系统 2000年10月

[4] 陆晴友,吴岳嵩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其在骨科领域中的应用 2005年1月‘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就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它要求人类与自然与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与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国家、企业、政府怎么做? 国家(政府): 1、坚持实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 3、大力宣传计划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 4、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5、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等。 企业 (1)贯彻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2)自觉遵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 (3)在生产中重视科技与科技创新,完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能耗、排放符合国家标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尽

到对子孙后代、对社会的责任。 节约资源中学生该怎么做?(个人) 1、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节约资源的的践行者,用淘米水浇花、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等。 3、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敢于制止并举报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您中有我,我中有您的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有人说:维护民族团结就是国家的事,就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这种说法对不?为什么? 答(1)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与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义务 (2)维护民族团结,不仅仅就是国家的事,也就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不能认为维护民族团结与我们青少年无关或关系不大。 (3)青少年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应该做到: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 1、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

室内设计未来发展趋势

室内设计未来发展趋势 设计(DESIGN)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据有关专家介绍,现代室内设计可以大到归纳为七个新趋势: 1、回归自然化: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向往自然,喝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流派由此兴起,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在住宅中创造田园的舒适气氛,强调自然的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们不断在"回归自然" 上下功夫,创造新的肌理效果,运用具象的和抽象的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温馨,身心舒逸。 2、整体艺术化: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要求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就各种物件之间存在统一整体之美。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所说:"美与关系俱生、俱长、俱灭。"室内环境设计是整体艺术,它应是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许多成功的室内设计实例都是艺术上强调整体统一的作品。 3、高度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室内设计中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使设计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实现高速度、高效率、高功能,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赞叹的空间环境来。 4、高度民族化:只强调高度现代化,人们虽然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又感到失去了传统、失去了过去。因此,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就是既讲现代,又讲传统。日本许多新的环境设计人员致力于高度现代化与高度民族化相结合的设计体现。去年落成的东京雅叙园饭店及办公大楼的室内设计,传统风格浓重而又新颖,设备、材质、工艺高度现代化,室内空间处理及装饰细部引人入胜,使大家印象深刻备受启发。日本各地的大、小餐厅、茶室及商店室内设计,均注意风格特色的体现。特别是日式餐厅从建筑、室内装饰到食器均进行了配套设计。人们即使在很小的餐馆用餐,也同样感受到设计者的精心安排。因此,处处环境美,处处有设计给每一个顾客、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个性化:大工业化生产给社会留下了千篇一律的同一化问题。相同楼房,相同房间,相同的室内设备。为了打破同一化,人们追求个性化。一种设计手法是把自然引进室内,室内外通透或连成一片。另一种设计手法是打破水泥方盒子、斜面、斜线或曲线装饰,以此来打破水平垂直线求得变化。还可以利用色彩、图画、图案以及玻璃镜面的反射来扩展空间等等,打破千人一面的冷漠感,通过精心设计,给每个家庭居室以个性化的特征。 6、服务方便化:城市人口集中,为了高效、方便,国外十分重视发展现代服务措施。日本采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城乡自动服务措施,自动售货设备越来越多,交通系统中电脑问询、解答,向导系统的使用,自动售票、检票、自动开启,关闭进出口站口通道等设施,给人们带来高效率和方便,从而使室内设计更强调人个主体,以让消费者满意、方便为目的。 7、高技术高情感化:最近,国际上工业先进国家的室内设计正在向高技术,高情感方向发展,这就是第七个趋势。高技术与高情感相结合,既重视科技,又强调人情味。在艺术 风格上追求频繁变化,新手法、新理论层出不穷,呈现五彩缤纷,不断探索创新的局面。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不仅有利于当前发展,还要立足长远,有利于长远发展。努力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协调。 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12.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的原因; 协调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重视对河流水资源和矿山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重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对环保的投入。 14.理解党中央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施的振兴战略 (1)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支持的力度;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3)加快为失业人员建立社会保障体制; (4)吸收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等。 15.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实行民主的前提和保证。我国普遍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人大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县级以上的人大代表间接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意志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 16.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宪法,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部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已做到了有法可依。 17.理解十六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全面总结了198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的奋斗目标。会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党的十六大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绘出了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蓝图,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新世纪的历史盛会。 18.理解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 19.理解“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意义及运用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理解中美、中日建交以及20世纪90年代我国奉行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于1979年元旦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北京《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中国在地区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12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试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对策

试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对策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一是推动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突破这一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发展。“十三五”时期,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二是推动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方面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东北区域间是不平衡的;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还不匹配。所以“十三五”期间要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继续推动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三是推动绿色发展。当前长期积累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的问题在我们国家还比较突出,,所以“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我们国家也为全球的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四是推动开放发展。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外汇储备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也居世界前列。所以“十三五”时期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更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五是推动共享发展。近些年来,我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均等化程度也不够高,社会管理和矛盾调处能力还不足,所以“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浅述未来设计发展的趋势

浅述未来设计发展的趋势 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但是产品设计风格缔造者,更是品味的定位者。产品的形象对环境也会带来一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品寿命期限和材料方面。由于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造成大量的产品品种的过时,以及产品频繁更换的速度对环境保护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如果能延长产品寿命期限,就可以减少对资源无谓的浪费。研究表明,在促成现有产品过时方面,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和材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质经济相对繁荣的今天,往往消费者的好恶直接决定着一些产品的“寿命”。db_mkef 从某些角度看,绿色设计不能被看作是一种风格的表现。成功的绿色设计的产品来自于设计师对环境问题的高度意识,并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运用设计师和相关组织的经验、知识和创造性结晶。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设计主题和发展趋势: 1)使用天然的材料,以“未经加工的”形式在家具产品、建筑材料和织物中得到体现和运用。 2)怀旧的简洁的风格,精心融入“高科技”的因素,使用户感到产品是可亲的、温暖的。 3)实用且节能。 4)强调使用材料的经济性,摒弃无用的功能和纯装饰的样式,创造形象生动的造型,回归经典的简洁。 5)多种用途的设计,通过变化可以增加乐趣的设计,避免因厌烦而替换的需求;它能够升级、更新,通过尽可能少地使用其它材料来延长寿命;使用“附加智能”或可拆卸组件。 6)产品与服务的非物质化。 7)组合设计和循环设计。

我们并不可以简单地认为采用明显的可回收材料的产品就一定是“绿色产品”,因为产品可回收性有可能成为加快产品废弃速度的借口,人们对可回收材料的外观的认可程度也可能会对产品的销售产生影响。当绿色设计渐渐融入主流产品的设计时,设计师所面对的不只是少数的“绿色狂热分子”,而是普通消费者。如果设计仅注重功能性,而忽视用户的审美需求,则无法延长产品寿命。 因此,设计师在提倡绿色设计的时候,更应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成为主流的趋势之后,绿色的工业设计才有市场。

五大发展理念与教育

五大发展理念与教育 篇一: 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教育转型实践 最近,我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精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员纪 律处分条例等,特别是2019年12月25日,学习了市委常委、宣传部 长卢佩民同志的辅导报告后,对相关精神的领会更加深刻,对教育改 革的方向更加明确,对学校的发展规划及下一步办学、教学、升学之 间的关系处理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我觉得“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的“五大发展理念”能够指导我们的教育转型实践。 用创新的理念推动教学方式变革 卢常委在做“学习辅导报告”时提及屠呦呦无博士学位、无留洋 背景、无院士头衔,却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现象,并提问了三 个关于教育的问题。他问“在创新理念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如何培养 创新人才?”,我觉得教育的创新就得从教学开始,不同的教学方式就 会使学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一个人有没有 创新的潜质。当然创新人才不一定都要能够有创新发明,其实人类生 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创新,困境中能快乐的度过难关也是一种创新。现在,大家都知道要搞教学改革,但就是搞不透,原因是创新理 念没有生根,仅仅在表层,缺少了一定的深度,同时,创新的理念没 有辐射,仅仅为教学谈教学,缺少配套的评价转型、样板变革和人力 资源重组,姚明不一定会体会到刘翔的“弯腰、起身、跨退”的感觉。寻求“十三五”教学变革新动力需要创新的理念。 用协调的理念推动办学方式转型 卢常委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市直学校中心城区教育功能如何进 一步体现和增强?”,这应该是个刺痛市直教育人神经的问题。大家都 知道教育要城乡协调、区域协调、校际协调、幼小中协调以及办学、

坚持协调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二

坚持协调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二 2015-12-21 人民日报任理轩 当今中国,处理复杂经济社会关系如同弹钢琴,统筹兼顾各方面发展如同指挥乐队,只有协调,才能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响曲、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曲。?五大发展理念?把协调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历史必将证明,把握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到协调发展,我国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协调与失衡相对立。历史上,失衡的发展、失衡的体制使一些国家落入?陷阱?、陷入灾难。协调发展理念,是认识把握协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是总结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提出来的,是正视我国发展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提出来的,目的在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协调发展吸取世界发展经验教训,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之举。发展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需要各方面、各环节、各因素协调联动。需求无限性与供给有限性的矛盾、此消彼长或此强彼弱的矛盾、发展慢与发展快的矛盾长期存在。消弭这些矛盾,既要推进发展,又要搞好协调,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这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求发展、谋发展,但发展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发展进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总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陷阱,最棘手的是?中等收入陷阱?。二战结束不久,许多国家和地区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协调好的国家和地区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协调不好的国家则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拉美一些国家已在?中等收入陷阱?里受困挣扎长达数十年。它们除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还饱受就业困难、贫富分化、社会动荡、腐败多发、贫民窟乱象、公共服务短缺等的困扰。因此,发展均衡与否、协调与否,成为衡量世界各国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把尺子、一道杠杠。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法宝。有了它,就能补短板、强整体、破制约,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协同配合、均衡一体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铺路架桥。 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举。办成一件事,需要协调;推进一项事业,需要协调;成就一番伟业,更需要协调。协调是成事成功的一大规律、一把?金钥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一大核心理念。当前和今后五年,我们的中心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难在?全面?。这个?全面?,既要城市繁荣,也不让农村凋敝;既要东部率先,也要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丰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现在,一些地方存在的只要城市这一头而丢

2020学习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三篇

2020学习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 三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据核心位置,创新发展贯穿整个新发展理念。如何科学认识和把握创新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有力武器。 创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造性运用。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创新发展理念揭示了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科学理念。创新发展理念运用时代语言,生动、客观、深刻地揭示了事物运动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事物总是处于矛盾运动中,其基本方向是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创新发展遵循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强调从量变到质变、从渐进到突变,又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新的渐进到新的突变,以至无穷。这种创新发展、辩证否定,正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唯物辩证的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肯定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新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 创新发展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是有规律的;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和行动,不会得到应有的、合乎规律的效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创新发展的思想基础,是对事物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正确运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更不能否定规律。自然界的

发展有自然规律,人类只有科学认识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的发展有经济规律,只有遵循经济规律,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和破坏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也是如此。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适应自然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破除不符合规律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符合客观规律。 创新发展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保障。创新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但它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不管是认识规律还是正确运用规律,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目的是为了适应规律、正确运用规律,更好地改造世界;也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创造性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强调人的认识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人的这种特有的能动的因素和能力,起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创新发展理念凸显了人的认识和实践对推动事物发展、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实现创新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创新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更离不开实践。毛同志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这一个飞跃。实践尤其是人们的创造性实践,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唯一途径。创新发展的成果,需要在创造性实践中取得,甚

22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浅谈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资源得到利用时资源的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资源浪费的同时对环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可是在人们对资源的利用仅仅在表面,许多人认为只要自己有资源就好可是你是否为后代想过呢?他们那个年代是否还会有资源呢?所以,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1996年,全国人大以最高法律形式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基本战略。1999年开始,每年中央都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是人类社会的理性选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无疑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内涵是什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英文定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fers to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without prejudice to future generations the ability to meet the demand. In other words, refers to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which is an inseparabl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protect the atmosphere of human survival, fresh water, oceans, land and forest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so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can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oth links are not equival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requires strict control of population, to improve the population quality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real long-term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及其含义、古代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怎样的?可持续发展概念都拓展到哪些领域了呢?那么可持续发展是否具有可实施性呢? 此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描绘会一个我所认识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1】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如果说三中全会聚焦深化改革,四中全会关注依法治国,那么五中全会则是着力全面规划,强调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五大理念统一于发展之中,又各有侧重,形成了指导新一轮发展的相对完整的战略思想体系。

创新是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就是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于解决发展的不平衡性,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发展的统筹和协调。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去处理问题。城乡联系、区域联系、经济与社会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联系,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违背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不注意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会顾此失彼,导致发展失衡。”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综合处理各方面关系,做好补齐短板的大文章,规避“木桶效应”,增强“协同效应”。实现协调发展,要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四个方面推动。 绿色是进一步实现跨越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发展、低

心得体会: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最新)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的重要关口,处在从“有没有”“够不够”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的重要节点,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这就要求我们将新发展理念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让创新驱动力不断提升。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

正在成为创新发展的核心,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可以说,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就要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高端引领、成果转化和释放创新潜力等方面下大气力。要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在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领域集中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研发平台、技术转移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突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集群化、特色产业品牌化;要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通道,有效解决科研成果转化少、转化慢、转化难等问题,推动创新创业创造深度融合,让各类主体、不同岗位的创新人才都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要最大程度地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潜力,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微创业,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推动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概况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4.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5.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类应如何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其目标的实现途径。 教学难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及后果。2.突破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师表,付之于行动。 教学方法 1.利用图表分析、说明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同结果,加深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 2.要及时收集各种新闻媒体传送的有关事例,归纳、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际,特别是要提高自身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规范和培养自己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板书)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板书) [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并讲解) 1983年,为了探索如何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开始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上国际议程,并强调它对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适用性,从而使这个概念在全世界得到认可和普及。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

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

深刻领会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要义 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深刻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要义。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趋势新特点,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必须准确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行动,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影响。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些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十三五”时期工作的方方面面,提高统一贯彻的能力和水平。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今天的北京已成长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我们必须发挥北京科技智力资源密集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之中,正确处理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关系,必须始终立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必须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使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开拓北京发展新境界。 “理者,物之必然,事之所以然。”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跑好关键一棒,书写好首都新篇章,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蓄积更强劲的能量,赢得更辉煌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思考

21世纪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遭受以下六大基本挑战:第一、人口三大高峰在未来的三十到四十年将相继来临,也就是人口总量现在已经达到十三亿,而每年平均还要以一千万左右的新生人口在未来的二十多年当中增加,劳动就业人口的总量以及老年人口的总量都在一步一步的逼近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台阶。 第二、能源和自然资源在中国这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利用,200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总贡献是 4.3%,但是我们消耗了全球30%的煤炭、27%的钢铁、25%的铝材和40%的水泥,这种高消耗使用资源的粗放形式,在未来的二、三十年还不可能一下子被遏制。 第三、生态环境状况在中国的整体恶化趋势还在延续。 第四、中国城市化的巨大压力,我们每年有一千二百到一千三百万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种趋势将持续到未来三十到四十年。 第五、我们要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并且解决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根本问题。 第六、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建设与国家实力的培育。以上六大基本挑战将严重制约中国未来的发展,我们只能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紧密的围绕两条基本的主线,第一条,努力寻求人和自然的平衡,寻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合理性成长,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和生态的协调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这种关系就体现了人和自然必须

走和谐与协同进化的道路。第二条主线,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制度的保证、舆论的导向、伦理的规范、道德的感召、法治的约束、社会的公正、文化的熏陶等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基本达到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公平。 归纳起来,全球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宏大的目标,从根本上体现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总协调。我们注意到,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保障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序组织和理性的体现。根据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国的人均GDP处在1000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是人口与自然环境资源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重整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背景下,如果中国能够成功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就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出一条健康的、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途径。 国际、国内很多著名的学术团体,近年来都把目光关注中国的食物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以及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系统的、准确的把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整体关系约束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中,并由此提出有价值的思考和战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要点。世界发展的走向和中国基本国情的结合,以及我国总体发展态势的大背景下,要求我们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战略,所以我们从1992年6月,中国政府在巴西里约会议上签署了《环境发展宣言》,其后又在全球各个国家当中率先制

浅谈五大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

浅谈五大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 十八届五中全会最突出的贡献和亮点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突破、新发展,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概括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讲到,“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五大发展理念既是以往发展经验的总结,又是新的历史时期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多年来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中,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凝练和升华。另一方面,我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和科学发展观产生时已经大不一样了,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变化了。因此我们的发展理念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这是时代的呼唤和必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与科学发展观产生时的历史条件相比,有几个没有变,即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 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大国的定位没有变; 我们现在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 五大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之间有五点是共同的。一是“历史使命”是共同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看,邓小平理论要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回答的是“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要回答的问题仍然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理论的历史使命没有变。二是“第一要务”是共同的;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点也没有变。三是“核心立场”是共同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立场就是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可见二者的核心场是一样的。但是,相对于科学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又有新突破新发展。首先,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的位置。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但是,创新发展并没有成为科学发展观中的主要内容。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创新发展”。而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则把创新看作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的位置,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重要调整。讲创新并不单纯是指科技创新,而是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创新中第一位的是理论创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理论创新,“五大发展理念”是理论创新,理论是先导,是灵魂,是总开关,有了新理论的引领,发展方向就明了,路径就清晰;其次是制度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最大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为其他创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小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小论文 对黄河水污染的认识与思考 【因为自己是环境系的新生,所以我很认真地听了本课程的每一节课,真的是收获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促使自己形成了一种愿意去关注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环境的环境理念。因为从小在黄河边长大,所以我将黄河水污染作为课程论文的主题,希望能借这次机会和老师交流一下我对黄河水污染的一些体会。】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很多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的水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其解决方法。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说一下我对黄河水污染的认识。 众所周知,黄河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摇篮”而著称。但是,长期以来,受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黄河在流量、水质等方面都在不断下降,很多方面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通过各方面的了解,我认为黄河水污染之所以这么严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没有普遍形成一种正确的环境理念,没有处理好加快经 济建设与依法保护水资源环境的关系。长期以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 产量、居民收入,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 经济核算体。 二、煤炭的深度开采对黄河水资源污染严重。据测算,开采 1吨煤要损失地下水2至4立方米。黄河山西流域

年产煤炭1.4亿吨,每年至少向黄河排入矿坑水2.8 亿立方米,而这些矿坑水中含有许多复杂的物质成 分,其中包括重金属和放射性离子等,严重地污染 了黄河的水源。 三、黄河干流沿岸采石点密布,采石过程中的碎石及粉尘直 接污染黄河水资源。黄河沿岸及支流的城市废水、 污水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 四、水土流失造成黄河水资源物理性的污染,同时农业生产 上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随水而流,导致黄河水 资源污染进一步加剧。 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有的流于形式。 一些建设项目往往先建设后评价,致使发展与环境 的矛盾日益加剧。 目前,黄河流域水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在5月8日至5月下旬对甘肃、宁夏等地实施水污染防治法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尽管黄河流域各省区在治污与节水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水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部分水体已经失去使用功能,成为有害的脏水,连农业灌溉都不行。 我认为要解决好水污染问题,就得从严格执法着手。改变我国相关法律完善但收效甚微的现状。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不能以环境的破坏作为发展的代价。尽力促进当地居民形成一种保护黄河时不可待的环境理念,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