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五)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五)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五)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五)

第五部分元代文学

元曲

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体裁不同,但两者都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因元杂剧成就最高,故又常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如臧晋叔的《元曲选》实际是元杂剧的选集。

元杂剧

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题材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脚色有正末、正旦、净等。一剧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脚色唱到底;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创作和演出以大都为中心,元灭宋后,又以杭州为中心流传各地。今知有记载的元杂剧作家在一百二十人左右,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现存作品有一百五十种左右,其优秀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等,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在戏剧艺术和文学方面有突出成就。对后来戏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是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对元代四位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的合称。

董西厢

指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又名《弦索西厢》或《西厢扌刍弹词》。为区别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而称董西厢。

王西厢

指元代王实甫杂剧《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有五本二十一折。

元剧五大家。

指元代五个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语出明王骥德《曲律》。

元曲四大爱情剧。

指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这四部优秀的爱情杂剧。

荆刘拜杀(元末四大南戏)

元代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的合称,是南戏中除《琵琶记》外,最负盛名的作品,被后人称作四大南戏。这四部南戏以《拜月亭记》思想、艺术成就最高。明人何良俊、徐复祚等曾以为胜过高明《琵琶记》。吕天成又认为《荆钗记》可仰配《琵琶》而鼎峙《拜月》(《曲品》)。

南戏之祖

对元末高明《琵琶记》的誉称。语见魏良辅《曲律》。《琵琶记》随后于《拜月亭》,但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的成熟和定型,为南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南戏诸腔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故称南戏之祖。

小令

散曲体式的一种,即独立的只曲,因短小而得名,元人又称之为叶儿。小令多以一支曲子为单位,但可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互异;有些小令可带同一宫调的一两支曲子,叫带过曲。

套数

散曲体式的一种,又叫散套或套曲。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成套,短的至少有三支曲子,长的多达二三十支,一韵到底,套末有一尾声,称尾或尾煞。

《东篱乐府》

马致远的散曲集,为后人所辑。因马致远号东篱,乐府为散曲别称,故名。计收小令104首,套曲17套。

《小山乐府》

张可久的散曲集。因张可久字小山,故名。包括《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新乐府》四集,共有小令855首,套数9套。

元诗四大家

指元代中期四位诗人:虞集、杨载、范梈(pēng)、揭傒斯,并称虞杨范揭。语见清代宋荦(luò)《漫堂说诗》。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是题咏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宗法唐诗,而风格各异。

三桩誓愿

出自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窦娥被污入狱杀头,她原本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她骂天骂地,并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赵氏孤儿》

元代纪君祥所作的一部历史剧。其本事见于《左传》、《史记赵世家》,但两书所记差异较大。本剧主要依据《史记》敷衍而成,但情节上作了较多改动。故事大体上是:晋灵公无道,荼害百姓。赵盾劝谏不听;奸臣屠岸贾残害赵盾全家。赵媳庄姬公主避入宫中,产生一子,由赵门客程婴乔装救出。屠岸贾闻公主产子,进宫搜孤不得,下令十日内若不献出婴儿,即将国中与孤儿同庚的婴儿均杀死。程乃与公孙柞臼计议,程婴舍子,公孙舍身,救出孤儿。后孤儿成人,魏绛回朝,怒打程婴。程述真情,回府绘图,告知孤儿过去情景。孤儿遂与魏绛等,计诛屠岸贾报仇。

《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剧本最后以除奸报仇结局,则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三不从

出自元末高明所作的南戏《琵琶记》。所谓三不从是说故事的主人公蔡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不想去应考,父亲不从;中状元后,曾拒绝牛承相招赘,牛承相不从;欲辞官,朝廷不从。这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三不从,又是导致他一生悲剧的根源。《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三不从而展开的。

书会才人。

中国宋元南戏与早期元杂剧的编撰者。书会原为读书场所,至南宋遂演变为三教之外诸色伎艺人编写话本、戏曲、曲艺之所,故理学家有风俗便不好之叹。书会里的编撰者称为才人,大多是出身下层的文人和民间艺人,以在勾栏、瓦舍编写话本、戏曲谋生。随着宋元话本和戏曲的兴盛,书会不仅初具规模,组织也较严密,而且成员之间已有明确分工,有的就专司掌记之职。

《录鬼簿》

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作者元人钟嗣成。共两卷,成书月在顺帝时。书中记录了金到元中期以前的杂剧及散曲作家的小传和作品名目。共分为三期:第一期,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第二期,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凡著录元剧四百五十八本。是现存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重要文献。

《青楼集》

文学、戏曲史料。元代夏庭芝撰。《青楼集》成书于元至正乙未十五年(1355),全书 1卷,记述元大都、金陵、维扬、武昌以及山东、江浙、湖广等地的歌妓、艺人 110余人的事迹。这些女子各有不同方面的艺术造诣。《青楼集》记录了她们在杂剧、院本、嘌唱、说话、诸宫调、舞蹈、器乐方面的才能。尤其对某些杂剧演员的专长有较细的记载。同时还记录了她们与当时的一些达官显宦、文人才士、戏曲散曲作家的应酬和交往。涉及名公士大夫等50余人、

男演员30余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戏曲的繁荣状况及元代艺人的生活情景。

楔子

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今存《永乐大典》中所收的三个元代南戏戏文,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它们在艺术上虽然粗糙,但就其性质来看,已经是成熟的戏剧文学。所以,在戏剧史上,它们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勾栏

勾栏,又作勾阑或构栏,宋代勾栏多同瓦市有关。瓦市,又名瓦舍、瓦肆或瓦子,是大城市里娱乐场所的集中地,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瓦市中搭有许多棚,以遮蔽风雨。棚内设有若干勾栏。大的瓦市,有几十座勾栏,演出杂剧及讲史、诸宫调、傀儡戏、影戏、杂技等各种伎艺,可容观众数千人。宋、元时的勾栏,今无一存,也没有留下任何形象资料,只能从各种记载中了解它的大致结构。

瓦市勾栏的出现,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民间艺人向市民观众长期卖艺的地方,各种伎艺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吸收。演出可以经常化、固定化。

1、元杂剧的体制特征是什么?

元代杂剧创作在剧本体制上呈现出以下特征:(1)一本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元杂剧一般是由一本四折、外加一个楔子,来演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元杂剧的四折之间,大多可体现出戏剧情节的起、承、转、合。(2)角色行当: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但是女角,除了正旦的女主角,还有小旦、贴旦、搽旦等配角;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冲末等为男配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含的杂角,例如,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小男孩)、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等。(3)曲词:是杂剧的歌唱部分,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它主要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有时也用来交代剧情,具有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曲词的编排有一定的格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4)宾白: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杂剧道白的样式很丰富,有口语化的散文白、韵文白。从功能来讲,宾白不仅用于叙事,还可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历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5)科范:元杂剧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为科,在南戏中则称作介,或通称科介。科除表动作外还可规定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如做忖科;和某种特定的舞台音响效果,如《汉宫秋》中的内做雁叫科。(6)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代剧名。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或写于戏报上。一般取末句作为全剧的全名,取末句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

2、关汉卿杂剧创作的思想内容。

(1)揭露社会黑暗和人民苦难,在充分展示劳动人民强烈反抗精神的同时,寄托着作者对政治清明社会和清官廉吏的向往。这一类思想倾向的作品主要体现在《感天动地窦娥冤》、《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钱大尹智勘绯衣梦》四部杂剧中。通过这些杂剧,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关汉卿的社会政治理想。

(2)表现下层妇女的爱情生活和斗争,在对她们生存处境给予表现和同情的同时,更多地赞美了她们的智慧和勇敢。具有这一思想倾向的作品主要有《救风尘》、《望江亭》、《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部分属于下层女性,尤其是妓女。他们不仅善良美丽,多才多艺,并且对自己的生存处境倍感凄凉,迫切希望从良。然而他们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却是困难重重,甚至身落陷阱。但最终,这些女主人公最终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或者是姐妹们的帮助,实现了自己的生活理想。与关汉卿其他杂剧作品不同,关汉卿杂剧创作中具有这一思想倾向的作品几乎全部属于喜剧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以明朗的语言,辛辣的讽刺,生动地表现了压迫者在斗争中的种种丑态和最终被战胜的结局。通过这样的结局,英豪就在普通大众之中,显示了作者对人民智慧的赞美。

(3)以历史上著名人物为刻画对象,在充分表现历史人物杰出才能和英雄气概精神的同时,又寄予着作者深重的历史悲剧意识。具有这一思想倾向的作品主要体现在《单刀会》、《西蜀梦》、《单鞭夺槊》、《哭存孝》等杂剧中,而以《单刀会》和《西蜀梦》成就最突出。《单刀会》中,作者从今日三分已定,恐引干戈,又交生灵受苦的理论出发,用两折的篇幅,通过乔公主和司马徽的唱辞,着重表现了关羽的英雄气概,在《西蜀梦》中,关羽,张飞被害而死。作品用一系列的唱词表现了对英雄被害的悲悼。

3、关汉卿杂剧创作呈现出什么样的语言特色。

关汉卿是驾驭语言的大师,他的戏剧语言向来以本色当行著称。王国维称赞他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臧懋循在《元曲选序》中称赞说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总体说来,本色当行是关汉卿语言的基本特色,这种特色使其剧中人唱辞该雄壮时就雄壮,该妩媚时就妩媚,该文雅时就文雅。具体的说,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关汉卿杂剧中人物的唱辞,在唱说过程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动作性,并且切合特定的戏剧演出情境。如《救风尘》杂剧第二折[后庭花]曲子中,赵盼儿一边写信安慰宋引章,一边又不停的絮叨,责备宋引章当初不听劝告,通过这段唱词,就把赵盼儿既有怜悯、牵挂、着急,又有不满和埋怨等种种复杂的情感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出来,从而取得了很强的人物审美效果。

(2)关汉卿杂剧创作中运用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当俗则俗,当雅则雅。如谢天香是个教坊名妓,她的语言有时显得粗俗不堪,象臭尸骸、臭驴蹄这些骂人的脏话她都会说。但在长官钱大尹面前,她则说话小心谨慎,文邹邹施才艺,从而使她的语言呈现出当俗则俗,当雅则雅的艺术特色。

(3)关汉卿在杂剧语言选择中,不仅选取了大量的民间俗语,三教九流的行语,而且巧妙地化用了古典诗词里的语言,这不仅丰富了关汉卿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取得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4、结合窦娥形象分析《窦娥冤》杂剧的悲剧主题。

《窦娥冤》在关汉卿杂剧作品中悲剧意味最浓,创作成就最高,最能代表关汉卿的精神风貌和为人气质。王国维给其以高度评价: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此话一语中的,道出了《窦娥冤》杂剧的悲剧意味之所在。

(1)楔子窦娥三岁丧母。被卖作童养媳它说明超经济的高利贷剥削是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重要根源之一。

(2)第一折:a、幼时多艰的命运,对天的敬畏,使窦娥确立起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的人生志向。窦娥的可贵之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没有破罐破摔,安于命运的摆布,而是力求救赎自己的灾难人生;二是能够对自己的悲剧命运进行理性的反思,唱到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分离久,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撇的俺婆媳们都把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瞅?莫不是前世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窦娥其对自己悲剧命运原因的反思带有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树立起要言行一致地为丈夫守节、给婆婆尽孝的伦理责任即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妇女三从四德的价值界定。b、市井无赖张驴儿父子强行要求入赘,导致了窦娥与张驴儿、窦娥与蔡婆之间的戏剧冲突。窦娥不屈不挠,以捍卫自己的伦理责任。在这一阶段中,对张驴儿父子强行入赘的要求和婆婆的暖昧态度,窦娥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她不仅对张驴儿冷面相向,多次劝说婆婆,并且从为从小年纪指脚的夫妻守节的伦理准则出发,对婆婆的暖昧行为给予强烈的指责。

(3)第二折为逼迫窦娥就范,张驴儿准备毒死蔡婆婆,以要挟窦娥,不想弄巧成拙,药死自己父亲。他将此案枉加在窦娥身上,要挟窦娥以顺从作为私休的条件,窦娥坚决不从。在公堂上,实娥受到张驴儿买通的贪官的严刑拷打,却仍然慷慨陈辞,据理力争,最后为了掩护年迈的婆婆,不得不屈招。这一折除进一步刻画窦娥的坚强之外,还揭露了社会司法系统的腐朽和黑暗。

(3)第三折:是全剧发展的高潮,窦娥对天地的控诉,实则是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是窦娥反抗精神的极至表现。三桩誓愿的提出:血飞白练、刘月降雪、抗旱三年。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5)第四折:窦娥守节、尽孝的伦理行为和不屈不挠的复仇精神终于感天动地,终于等到父亲出使楚州之际,通过父亲之手,平反了冤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窦娥冤》这本杂剧的悲剧主题主要体现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控诉,对主人公伦理主体意志行为的积极追求和肯定。通过主人公感天动地的社会事实,以岂可便推委道天灾代有,竟不想人之意感应通天的说辞,来警醒世人弃恶从善,以维

护社会正常的伦常秩序。

5、《西厢记》对元杂剧一般体制的突破体现在那些方面。

(1)它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惯例:它共包括五本20(或21)折。这五本分别是张君瑞闹道场杂剧、崔莺莺夜听琴杂剧、张君瑞害相思杂剧、草桥店梦莺莺杂剧、张君瑞庆团圆杂剧。这五本杂剧每本都有各自独立的题目正名和各自完整独立的故事情节。而且,在每一本杂剧的末尾,都会有[络丝娘煞尾]一曲,以联络上下本的故事情节。它是元杂剧作品中罕见的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

(2)它突破了元杂剧一入主唱的通例,基本是由旦、末轮番主唱。王实甫《西厢记》对元杂剧体制的这种突破,扩大了剧本的艺术表现力,从而提高了该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

6、《西厢记》的戏剧矛盾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他们是怎样推动崔张爱情繁荣发展的。

推动《西厢记》五本二十(或二十一)折故事进展的是一系列的戏剧冲突,而这些戏剧冲突是由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引起的,一类是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以崔、张、红为代表的年青一代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之间的矛盾,这是全剧的主要矛盾;一类是崔、张、红之间基于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不同而产生的误会性矛盾,它虽非主要矛盾,但同样使崔、张的爱情波澜突现。这两组矛盾相互制约和交错,在促进崔、张爱情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也使其爱情发展备受曲折,从而使《西厢记》的戏剧情节不时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月圆便有阴云蔽,花发须教急雨催的审美快感。具体讲,这两组相互制约的矛盾冲突使崔、张爱情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曲折:

(1)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中,崔、张爱情开始发生,但其进展不时受到代替老夫人对莺莺行使行监坐守权利的红娘的干扰。崔、张爱情的发展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处于潜伏期。在此时期,莺莺之母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她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封建礼教观念出发,怕女孩儿春一心荡,因而吩咐红娘对莺莺进行严格看管,不许私出闺门。但却阻挡不了二人爱情的发生,他们一见钟情,并通过隔墙酬韵、闹道场时眉目传进一步加深了感情,但他们的爱情不时受到红娘的干扰。

(2)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中,崔张爱情经历了由悲、喜、悲的发展里程。崔、张虽相互倾慕,但苦于严格封建礼教,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因而均一筹莫展。此时,孙飞虎掠亲事件的发生,为二人爱情开展提供了契机。老夫人从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的考虑出发,听从莺莺建议,许诺但有退兵之策的,以莺莺妻之。赖张生之力退兵后,崔张喜之不迭,以为婚事再望。谁知,兵退后,老夫人的悔婚使二人爱情经历了由悲到喜再到悲的发展状态,此是剧本的第一个高潮。

(3)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中,崔、张、红三人间基于各自身份、地位、性格不同而使二人爱情经历了悲、喜、悲、喜的发展过程。在此本中,面对老夫人的悔婚,二人再次一筹莫展。出于对二人同情和老夫人背信的不满,红娘开始积帮助。她劝张以琴向莺莺传达情谊。琴挑之后,二人感情进一步加深。莺莺瞒过红娘,以书简向张生传达约会之意,张生高兴万分。谁知到临会之期,相国小姐的身份使莺莺产生了犹豫,于是赖简。此是剧本的第二个高潮。莺莺的作假不仅引起红娘对她的不满,并且使二人爱情再次受到挫折。张生因而病

情加重。赖简之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莺莺从仰从厚德难从礼出发,再次谨奉新诗可当媒,以书简向张生传达了今宵端的雨云来的爱情信息,使其爱情再次出现新的曙光。

(4)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中,崔、张爱情再次经历了由悲、喜、悲的发展过程。在此本中,崔、张私通之事终为老夫人发觉,她大怒之余拷红,此为剧本第三高潮。红娘据理力争,以其子之矛攻子之盾,迫使老夫人说:罢、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吧,从而答应了二人的婚事,但同时又附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的许婚条件。为了婚姻,张上京赶考,二人再次经历相思离别之苦。

(5)第五本《张君瑞庆团栾》杂剧中,张考中状元,全家皆大欢喜,崔、张婚姻成功在望。但郑恒假传张生入赘豪门的夺妻行为,使老夫人再次悔婚,此为全剧的最后一个戏剧高潮。后来,赖杜将军之力,郑恒触树而死,崔、张二人奉旨成婚。全剧在喜庆气氛中结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的存在,使崔、张爱情共经历了大小10余次的波折。《西厢记》的这种叙事方法,毛声山称之为反跌突转之法,他说:尝读《西厢》,有崔夫人赖婚一段文字在后,则先有请宴一篇,两口相同,欣欣然以为姻之必就,以反跌之盖作文之法,不正伏则下文不现,不反跌则下文不奇。这种叙事法使全剧呈现出无穷的叙事魅力。

7、以[闹简][赖简]为例评述《西厢记》中崔莺莺的性格。

以多才、美貌、多情和谨慎形象出现的莺莺。她的反抗由软弱渐趋坚定。

(1)崔莺莺是一个聪明智慧的女子。她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出口成诗。在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隔墙高吟一诗,崔莺莺不禁依韵和上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词清句丽,婉转地表达出她内心寂寞闲苦,渴望寻求知心人的愿望。崔莺莺文学修养之高,智慧之深可见一斑,难怪张生对她爱得如此之深切,此一时,彼一时,佳人才思,俺莺莺世间无二。

(2)崔莺莺自幼所受的教育与她自身追求之间的矛盾,使她内心斗争反复强烈,所以她城府极深,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在意,惟恐被人识破。在第三本第二折中,红娘替张生传简,崔莺莺看完后突然发怒,说要去告过夫人,然而在红娘的吓唬下也只好作罢。表面上看似乎是红娘获胜,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经过这一闹,崔莺莺确定红娘没有向老夫人泄露任何秘密,是完全站在自己一边的。崔莺莺城府之深心思之密,在这一折里表露无遗。

(3)崔莺莺很有些假意儿,她出尔反尔,使张生备受折磨。她一方面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方面又不满于父母包办的婚姻,极力要寻求自己的幸福,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她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甚为谨慎。她孝顺老夫人,不想当不孝之女,但她又不愿意把自己的终身幸福寄托在父母指定的人选上,这些使她自己的行为反复无常。她既想约张生相会,又在紧要关头怒斥张生,翻脸不认,使张生相思成病。这时的她内心万分矛盾,十几年的教养在无形中束缚着她的行为,她自己也改变不了这种矛盾的心态。张生卧病,她忧虑重重,经过一番挣扎,终于勇敢地跨出一步,与张生结合。这时她已经把礼教的束缚抛在一边,在她的眼里,只有爱情、自由、幸福,她要主宰自己的未来,而不要当封建礼教的应声虫。

8、《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在本色中见典雅和富丽,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具体表现如下:

(1)《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牲。剧作对环境气氛的描写是为衬托人物活动服务的,剧本为一部崔张爱情诗剧,剧作者描摹环境,突出诗情画意,结合人物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生花妙笔。其语言是借助古典诗词描写离愁别绪的特有表现手法来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种诗意的浅浅哀愁和无奈的色调来表现主人公离别时的悲苦的。语言当行,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在刻划人物性格感情方面,作者善于驾驭语言的天才得到古今读者又一首肯。《西厢记》语言的丰富性还表现在作品对民间俗语的吸收运用。剧作者对文化修养高的人物如张生、莺莺多用文雅的语言,而对于文化修养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泼辣的人物如红娘则多用鲜活泼辣的语言,并且夹杂俚语、口语、俗语,既生动传神地刻划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

(2)《西厢记》语言艺术的文采性。文辞华丽是《西厢记》语言艺术的特色,这种语言特色是形成剧本花间美人风格的重要因素。这在写剧中其他人物如老夫人、惠明和尚等时也随处可见。《西厢记》剧作者的成功之处是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使剧作语言更富于文采性。化用诗词当中的经典名句,使之贴合剧中的人物,感情及环境,从而使这部剧作亦增添了五彩缤纷的璀灿文采。《西厢记》的文采性在语词优美、娟丽动人方面确是无与伦比的。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是无与伦比的,它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所以《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9、《琵琶记》故事情节有何特征。

《琵琶记》以小孝、大孝的争论为戏剧冲突的起点,它的情节,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即集中笔力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的罗网中辗转无奈,又酣畅地写赵五娘饥寒交迫、陷入绝境,比较广阔地展示出生活画面。

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例如前边写了蔡伯喈蟾宫折桂,杏园春宴,志得意扬,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典卖拆钗梳首饰,勉事姑嫜;前边写蔡伯喈洞房花烛,画堂中珠围翠拥,后边写赵五娘白食槽糠,公婆愧悔自己误责媳妇,一忙一病;前面写蔡伯喈中秋赏月,长空万里,见婵娟可爱,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剪发买葬,罗裙包土埋葬公婆后,背着琵琶上京寻夫。

贫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得观众加深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的认识,在深切地同情赵五娘苦难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钢常的茶毒。另一方面,写蔡伯喈在锦衣玉食享受荣华的时候,时常忧心忡忡,既挂念穷困的家乡,又感受到宦海生涯的不易,我穿着紫罗裥到拘索我不自在,手里拿着个战争、钦钦怕犯法的愁酒杯。优裕闲适的环境和人物苦闷沉重的心态,也形成了鲜明的反衬。这些巧妙的安排,有助于加强整部戏的悲剧氛围,使人物性格呈现得更加鲜明。

10、结合蔡伯喈形象,论述《琵琶记》的悲剧主题。

《琵琶记》虽是在作者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思想的主导下创作的。但从整体行文来看,却真实地再现了封建伦理体制之下知识分子和女性的生存处境及内心体验,流露出作者自古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的人生感悟。这些体验及感悟具体来说就是在三不从,即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的戏剧冲突中实现的。

蔡伯喈是《琵琶记》中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具有典型意义,他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他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但封建伦理本身难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适从。从君从父的伦理要求,使他难以违抗;家庭的灾难,又使他难辞其咎。所以他始终处于夹缝之中,难以两全。

《琵琶记》一开场,作者就宣布蔡伯喈是个全忠全孝之人,无意于仕进,想侍奉父母,但在父母的相逼下踏上了科举之路。由于长期在外,他不能侍奉父母。在众人眼里,他对父母不能进孝道,大逆不道,他本人人赘相府,让含辛茹苦的妻子在家守活寡。为了给蔡伯喈开脱,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情节:第一,欲在家养亲,父不从,他被迫上京赴考;第二,考中状元后,他想推辞牛丞相招婚,但牛丞相不从,并以奉旨成婚的方式逼他重婚;第三,他时刻不能忘怀家人,欲辞官归里,可朝廷不从。每一个不从,都是他不敢违背的。由于面对无法抗拒父命、权势和圣旨,他只有违心地认命了,屈服了。他的不教不义,竟是为了全忠全孝所造成的。这一方面反映了蔡伯喈性格的软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外在的规范、社会的准则与基本做人准则之间的冲突,因而,使全剧表现出元代后期文人在重建精神文化系统上的苦闷。

另外,蔡伯喈也是有情有欲的。入赘相府的那一刻,他情不自禁,流露出喜书中今日,有女如玉的喜悦;但他也确实思念前妻,牵挂父母,经常彷徨苦闷,忐忑难安。他想过弃官而归,又怕与炙手可热的牛丞相发生冲突,招来不测,只想等待三年任满,趁牛丞相不提防,双双两个归昼锦,以为熬过一段时间,便可以既遂功名之愿,又可忠孝两全。其实,当他苦苦做着团聚终养之梦的时候,家中早已是支离破碎。可以说,正是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软弱性格,造成了蔡伯喈的人生悲剧。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不敢直面人生,不敢坚持意愿,不敢与不合理的现实作斗争,他们总是在压力面前回避退让,或是采取鸵鸟式的方法自我安慰,或是在统治势力与封建伦理所允许的范围内寻找调和的办法,结果往往陷于悲剧的境地而难以自解。因此,蔡伯喈的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蔡伯喈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不全在于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这不仅反映了读书人身上的软弱和动摇,也反映出士人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剧作家对读书应举人的灵魂拷问是很深刻的,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

11、《琵琶记》中赵五娘形象分析。

赵五娘是《琵琶记》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最为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

①民间妇女性格。认为赵五娘的民间性格表现在糟糠自厌、祝发买葬等民间类型的故事情节

之中。李希凡认为赵五娘是中世纪千百万中国妇女最深刻的典型。这种民间妇女的性格主要是渗透在赵五娘性格里的那种勇于承担苦难的自我牺牲精神,那种高尚的人道主义爱情,那种不受功名利禄引诱的纯洁朴实的生活理想。

②艰苦斗争的性格。戴不凡认为她不是被风风雨雨批得垂头丧气的牡丹,她是在严霜中迎着北风开放的菊花。正如夏日蓝天初升的旭日,奔腾万里的黄河,耸入云霄的泰山,令人油然地感到一股强大的鼓舞力量。

③双重性格。认为一方面,赵五娘身上体现了中国人民克己待人,勤苦自立的传统美德和坚忍不拔、忘我牺牲的精神。另一方面,在她身上不可避免地也留有时代的印记:奴隶式的驯服,‘一鞍一马’,‘不嫁二夫’的贞操观念。

艰苦斗争说显然有拔高之嫌。民间妇女性格与双重性格这两说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封建社会中的中国民间妇女本身就具有两重性,即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和对封建观念的服从。更何况赵五娘这一形象并不是作者单独塑造出来的,而是高明在里俗创作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的。赵五娘这一形象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民间创作的特点,另一方面她又体现着高明的道德理想。这就决定了这一形象的两重性,赵五娘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的优点:吃苦耐劳、孝敬温顺、克己待人、勇于自我牺牲。同时也集中体现出下层妇女的弱点:过分的温顺屈从,而缺乏自主意识。过分的忍受而缺乏反抗意识,逆来顺受,从一而终。剧中的赵五娘在重重困苦中苦苦挣扎,确实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坚韧性格和自我牺牲精神,但她对自己的悲惨命运怨而不怒,悲而不愤。从未有过抗争之举,显出一种十足的奴性。赵五娘的形象是有典型意义的。

12、散曲与传统诗词相比,表现出那些方面的不同。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既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又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散曲有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在诗词创作中,对于句数、字数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随意增损。而到散曲创作中,由于衬字方式的采用,散曲的句子则可长可短,句子的伸缩变化很大。衬字方式的采用,就使得曲调的字数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地伸缩递减,不但较好地解决了字数的死板和乐律的灵活之间的盾,而且能使散曲语言在口语话、通俗话的基础上,较好的发挥其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表现风格。

(2)散曲具有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传统的诗词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语言的庄雅工整和精婺细腻。而对散曲来说,则在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俗语、蛮语、谴语、嗑语、市语、方言等不同的语言形式。这些语言的使用,不仅使读者一下子沉浸近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并且使散瞌语言呈现出明显的口语化和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散曲具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倾向:传统诗词在审美倾向上讲究的是含蓄蕴籍,散曲崇尚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风格。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籍其情,反而惟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同时,散曲多借用赋的形式,可以自由增加衬字、可以采用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的表现方式,也对其这一审美倾向产生了积极影响。

13、散曲体制特征是什么?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形式:

(1)关于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的基本体制单元。其名称来源于唐代的酒令。它通常以一只曲子(即用一个曲牌)为一首,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除单片只曲外,还存在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是由同调同题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联章体虽以同调同题的组曲形式出现,在内容上互有联系,但其中的各支曲子仍是完整独立的小令形态,故仍属小令的范畴。

(2)关于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由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在体式上,它呈现出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套数中间的曲调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同一宫调内选用,调数也可多可少,有些曲子还可以任意增加字数;二是套数中的各曲必须押同一个韵;三是在套数的结尾部分通常有尾声。

(3)于带过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散曲体式。就是作者在写完一曲之后,意犹未尽,还可以再写另外一个曲调,只有两个曲调音律衔接,又押同一个韵,就可以合算作一首。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相比,其容量要小得多,并且没有尾声。

14、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元杂剧的发祥地山西、河北一带,本身就有着民间艺术的深厚传统和较为频繁的演出活动,特别是诸宫调和金院本的演出,对北杂剧的形成和发展曾起了重要的作用。山西、河北的一些地方,在宋、金、元时期受战争破坏较少,便于经济的发展和演员的相对集中,这在客观上为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特别是元代的首都大都,更是成为集中北方各地的伎艺与优秀演员的中心,这对于各种艺术的相互竞争、吸收,对元杂剧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元代,科举考试制度被取消,大批知识分子为糊口、为发泄对元代统治者的不满而投身于杂剧的创作。他们创作了许多作品,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对于提高元杂剧的整体艺术水平和思想内涵,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再次,元代统治者连年忙于征战厮杀,他们对汉文化了解不多,因而造成元代思想文化统治比较宽松,作家所受到的思想羁绊也就较少,创作比较自由。这对元杂剧的繁荣十分必要。蒙古统治者对元杂剧的喜爱也对它的兴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对儒学到底有什么用不大在意,但却很重视工匠、艺人的价值,他们中许多人的汉语文化修养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另外,元杂剧的繁荣,与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对广大观众有着比诸宫调、宋金杂剧更大的吸引力。元朝统一南北之后,北杂剧也在向南发展,盛行于南北,构成了全国大繁荣的局面。这显然与它得到广泛的喜爱与广泛的流传有密切的关系。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2、上官仪与上官体(不确定)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沈宋 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二人都曾在初唐时做过宫廷侍臣,媚附权贵,品格低下。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4、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胱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儒:《论语》、《孟子》、《荀子》 墨:《墨子》 道:《老子》《庄子》 法:《韩非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 的垄断,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开创了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的风气。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义》《春秋》 《论语》:20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及孔门后学辑录而成,成书在春秋之际,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汉代有《古论语》 《齐论语》《鲁论语》。其所记载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乐,把“仁”作 为最高道德标准,孔子重视文学的政治和教化作用,主X“言之无文,行 而不远” 孟子:“亚圣”,他主X“王道”“仁政”统一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反对“杀人盈野”的 兼并战争。提出“民贵君轻”、“性善论”。主X诛灭残民以逞的暴君,对君主绝对权威表示否定。“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但是他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 《孟子》:七篇记载孟子的言行和学说,是孟子及其门徒共同完成的,在体制上仍属于语录体。 其散文具有如下特点:1.长于辩论,其文观点鲜明,感情强烈,气势磅礴,辞锋犀利, 富于战斗性、鼓动性,有纵横家和雄辩家的气概,《孟子》中 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 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2.在论辩中常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小故事阐明事理 3.气势浩然,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 气势 4.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它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 出的语言风格 《诗经》: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汉代始称《诗经》。共有诗305篇,另有 6篇笙诗,有目无辞。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订成书。 2.《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即为音乐曲调,包括 十五国风。来自十五个地区采集的歌谣;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 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31篇,西周)、小雅(74篇,东周),大多是宫廷 宴飨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31)、鲁颂(4)、商颂(5)三 个部分 3.《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 保存下来的XX和宴飨中的乐歌等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况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国文学的本原是“道”。 先秦文学的“主流”是《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含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追本溯源→三种基本形式: ①神话传说(开天辟地神话、种族和文明起源传说) ②原始歌谣(原始祭歌、原始劳动歌谣、早期爱情歌谣) ③散文的雏形(殷商时期甲骨卜辞→金文→西周钟鼎铭文→周代散文) 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是诗乐舞三位一体 儒家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诸子散文:如论语,庄子 秦汉文学 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代表作《谏逐客书》 西汉:①“文景之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汉初文学以总结秦亡教训为主(贾谊《过秦论》)贾谊与晁错(写有《论贵粟疏》等文)的政论文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②汉武帝时期,汉大赋体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史记》 ③汉宣帝号称中兴之主,有王褒、张子侨、刘向等辞赋大家 ④汉元帝以后,扬雄《甘泉赋》《长杨赋》等,但汉大赋呈衰落之势 以抒情为主的小赋继续发展,班婕妤《捣素赋》《自悼赋》刘歆《遂初赋》 东汉:“光武中兴”,今文经学的谶纬迷信逐步泛滥→抒发个体情志的作品,文学批判性增强辞赋:赋体文学居主导,汉大赋渐衰,抒情小赋益兴 张衡《归田赋》完成赋体文学革命性的变革 赵壹《刺世疾邪赋》为批判现实的代表作 诗歌:班固《咏史诗》倡其端,秦嘉《赠妇诗》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古诗十九首》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质朴直率,意境深婉 叙事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散文:抨击统治集团大力提倡的今文经学,针砭时弊的佳作。如班固创作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赋四大家:(西汉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班固,张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古代文学史期末总结

诗经:主要内容 1,民族史诗:《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 2,公宴颂诗:主要集中于三《颂》中。 3,怨刺诗①变风、变雅 ②风雅颂与兴观群怨 4,婚恋诗:《国风》精华所在。《关雎》、《静女》、《野有蔓草》、《风雨》、《采葛》、《柏舟》、《古风》、《氓》 5,农事田猎诗:田猎诗集中于《小雅》和《颂》,如《大田》、《载芟》等;农事诗也见于《国风》,如《芣苢》、《七月》等。 6,征旅行役诗:较有特色,如《君子于役》、《式微》等。 7,爱国(战争题材)诗:如《采薇》、《无衣》等。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 2、爱情、婚姻与家庭问题 3、女子对于爱情婚姻的美好渴望 艺术特色: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现实主义传统,反应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下层人民的真情实感。 文人诗的艺术成就 最高成就是《古诗十九首》 1、下层文人背井离乡,宦游都市,求官不得,仕途失意之作。 2、游子思妇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 《左传》:先秦历史文学中的一部著名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人左丘明根据孔子的《春秋》加以阐明的著作。记录了从鲁哀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止,共255年内周王朝及各国诸侯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写作技巧上,叙述战争和复杂的事件有条不紊,繁简适当,又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其他的细节中描绘形象,突出性格,因此它的艺术价值较高,为后人所推崇,对后代描写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有较大的影响。 左传成就(艺术特色) ①长于叙事: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叙述事件始末由来,描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事件;将史实与神话传说、历史传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丰富的想象,使历史的记叙故事化。 ②善于写人:晋文公重耳、郑大夫子产。王源《文章练要·左传 评》:“《左传》载列国名臣言行多矣,未有详如子产者也。子产乃终春秋第一人,亦左氏心折之第一人。” ③工于记言(语言特色、外交辞令、谏辞)刘知几《史通·申左》:“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6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一、《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5.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徘徊追索。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伊人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 (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本诗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效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3)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 首先是淳朴热情,女主人公阅世未深,天真单纯,未能识破氓忠厚的假象,错误的把他的虚假情意当作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因而竟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放弃了明媒正娶的要求,勇敢的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轻率地把自己的宝贵爱情投资在了一个骗子身上。其次是勤劳善良,勤劳善良,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成家以后就陶醉在自己的幸福之中。再次诗歌还体现了女主人公坚强刚毅敢于反抗的精神,这是女主人公的一个突出的性格特征,他深深的爱着她的忙,可一旦看透,忙的是新闻系,就深深地追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对同命运的姐妹们提出警告。 男主人公的形象:自从女子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的明显。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 01、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代时期:诗 (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 (8)明清时期:小说, 02、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0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04、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名篇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 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 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05、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6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先秦文学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一、《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5.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徘徊追索。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伊人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二、《氓》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 (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本诗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效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3)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 首先是淳朴热情,女主人公阅世未深,天真单纯,未能识破氓忠厚的假象,错误的把他的虚假情意当作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因而竟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放弃了明媒正娶的要求,勇敢的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轻率地把自己的宝贵爱情投资在了一个骗子身上。其次是勤劳善良,勤劳善良,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成家以后就陶醉在自己的幸福之中。再次诗歌还体现了女主人公坚强刚毅敢于反抗的精神,这是女主人公的一个突出的性格特征,他深深的爱着她的忙,可一旦看透,忙的是新闻系,就深深地追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对同命运的姐妹们提出警告。 男主人公的形象:自从女子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的明显。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 魏晋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作家: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背景:东汉末年的动乱,由于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已经不复存在。在士人中兴起 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从而使文学表现出作家从自身立场出发 的对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美与理想的追求,而当时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 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到处是破败景象在作家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作家对历史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体察,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 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五地感受到 人生短暂的悲哀,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作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 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 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 内涵:建安风骨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1强烈的现实主义。建安文学不仅广泛而深刻地描写了各国混战所造成的社会灾难,而且表现出一种结束灾难、重建繁荣统的国家的强烈 愿望和责任感 2高扬的政治理想。建安七子大都胸怀大志,能够正视现实,富有优国之思和“拯世济物”的志愿。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 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慨多气”的特点,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色。 3强烈的个性表现。建安诗人多骨气高傲,以文才武略而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便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 己独特的风貌 4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文学表现的个人情感带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色。 人生苦短的哀叹。这—方面是由连年战乱引发的社会灾难造成的, 另一方面是人们在企图克服种种困难,重建统一国家的进程中所付 出的巨大牺牲造成的。 5人生短暂的哀叹。 影响:—,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次折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古代文学学习心得讲解学习

古代文学学习心得

古代文学学习心得 古代文学可以说是一门文化底蕴深厚的课程。短短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受益良多。 可以说,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接触了古代文学,最先开始学的唐诗是李白的《静夜思》,《锄禾》等,古代文学从最初就扎根在我们的语文学习和我们的心中,到现在整整二十年的时间,可谓影响是很深远的。但是,我们幼时的学习是懵懂的,只是大概知道一首诗的作者,背诵。然后渐渐长大后,理解一首古诗的意思以及内容。再然后高中阶段学习古代文学方面的知识时根据考试的要求,掌握思想内容背景。大学的古代文学课不像是以前的语文学习,一本语文书,包括了中西,古代现代的知识,它更加详细更加系统,它是一门兼有文学和史学性质的科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这一点得到了良好的体现。从最开始的上古文学到先秦历史散文再到秦汉文学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深邃。就自身而言,我还是比价喜欢古代文学的,觉得古代文学很多是诗词,应该也不是很难,也喜欢唐诗宋词,觉得它意境深远,但是接触古代文学后,觉得自己的认识太过浅薄,古代文学涵盖的范围是很广的。 中国古代文学开篇是上古文学的学习。主要讲述了文学的起源,古代的神话。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述还是很有趣的,会提到一些我们以前不曾接触过的故事,这让我觉得很有趣,可能

是因为自己爱听故事的缘故吧,所以喜欢课堂上老师讲一些小故事。接下来内容是先秦文学,一是《诗经》,一般诗经的诗歌押韵和谐,叠词双声,用词优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大大博得了大家的喜爱,所以很多的同学也十分的喜欢《诗经》。并且古代文学的学习让我了解到身边一些人对很多一些诗句错误理解或者是错误的运用。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不是描写爱情的,而是当时的一首宴饮诗。另一方面,由于《诗经》有很多生动的字词,有一些是我不认识的,在课堂或者根据书本,我能够学到新词新字,还能够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他们,懂得其中的内涵,这大大加深了我对《诗经》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于表面的知识。 然后,到先秦历史散文的学习。印象最深的有孔子,老子,荀子,庄子等人物。每个人的经历,特点,著作都有不同的风格,而他们的散文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我最喜欢的一位就是庄子,他是一个超脱世俗的人。他的无为而治是对天道的顺应,《逍遥游》中体现了他对精神绝对自由的追求。“以谬论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来写文,文章恣意洒脱,想象丰富奇特,就像他的为人一般,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标志性,让人一眼就可以知道这就是他。并且庄子多用寓言,言不尽意,说理生动,纵横捭阖。这一章结束后就是屈原以及《楚辞》,可以说,我们对他还是比较熟悉的。以他为始,香草美人便流传下来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上word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绪论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一、史家记述: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 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 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 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 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 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民歌——孔子整理—“国风”;长江中下游市井民歌——文人—梁陈宫体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