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冠脉造影正常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造影正常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造影正常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造影正常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情况与心电图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表现进行研究。结果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前降支(LAD)共有35例,其中30例除前壁相应导联ST段抬高外,其余导联ST段压低与合并狭窄血管相对应(约占85.71%),另5例ST段压低导联无对应合并狭窄血管(约占14.29%)。IRA为右冠状动脉(RCA)共有15例,其中14例除下壁、右室、左室后壁相应导联ST段抬高外,其余导联ST段压低与合并狭窄血管相对应(约占93.33%),另1例ST段压低导联无对应合并狭窄血管(6.67%)。IRA为回旋支(LCX)共有7例,其中4例除下壁、左室后侧壁相应导联ST段抬高外,其余导联ST段压低与合并狭窄血管相对应(约占57.14%),另3例ST段压低导联无对应合并狭窄血管(约占42.86%)。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时,IRA会引起心电图相应导联ST段抬高,其他合并狭窄病变血管亦会引起相应导联ST段压低改变。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心电图相应导联ST段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动脉闭塞,心电图相应导联ST段抬高,其余导联亦会发生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缺血改变,是单纯电生理的“镜像”关系所致,还是由于除梗死相关血管以外其余冠脉血管合并狭窄病变引起的心电图相应导联缺血性改变[1-2]。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冠脉造影提示完全闭塞并有新鲜血栓的冠状动脉定为急性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50%以上视为病变冠脉血管。心电图导联ST段抬高、压低≥0.1 mv视为阳性。 2 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前降支(LAD)共有35例,其中30例除前壁相应导联ST段抬高外,其余导联ST段压低与合并狭窄血管相对应(约占85.71%),另5例ST段压低导联无对应合并狭窄血管(约占14.29%)。IRA为右冠状动脉(RCA)共有15例,其中14例除下壁、右室、左室后壁相应导联ST段抬高外,其余导联ST段压低与合并狭窄血管相对应(约占93.33%),另1例ST段压低导联无对应合并狭窄血管(6.67%)。IRA为回旋支(LCX)共有7例,其中4例除下壁、左室后侧壁相应导联ST段抬高外,其余导联ST段压低与合并狭窄血管相对应(约占57.14%),另3例ST段压低导联无对应合并狭窄血管(约占42.86%)。见表1。

急性心梗的护理查房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查房 【定义】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又叫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按病变发展过程,心肌梗塞可分为急性心肌梗塞与陈旧性心肌梗塞。 【病因】 灌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并发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动脉内膜下出血或动脉持续性痉挛,使管腔迅速发生持久而完全的闭塞时,如该动脉与其他冠状动脉间侧支循环原先为充分建立,即可导致该动脉所供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1h以上即可致心肌坏死,在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心排血量骤降(出血、休克或严重那个的心律失常)或左心室负荷剧增(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大便时)也可使心肌严重持久缺血,引起心肌坏死、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时)血脂升高,血液粘稠度增高,引起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而致血栓形成,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痉挛,都可加重心肌缺血而致坏死,心肌梗死即可发生于频发心绞痛的病人,也可发生在原来并无症状者中。 【临床表现】 (一)先兆/前驱症状 约1/3病人突然发病,无先兆症状。2/3病人发病前数日至数周可有胸部不适、活动时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初发型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恶化最为严重。 (二)主要表现 1.疼痛:最常见,也是最先出现的症状,性质可与过去曾发作的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前者严重,难以忍受,大汗,有濒死感;疼痛持续时间长,一般>30分钟;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少数不典型者可表现为上腹痛,易误认为急腹症;部分病人疼痛可放射至下颌、咽部、牙龈、颈部,常被误诊为相应的其他疾病。 2.全身症状:可有发热,T38°C左右,持续约1周,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出现,为坏死物质吸收所致。 3.胃肠道症状:上腹痛可以是首发症状和主要症状,也可以是放射痛的表现;伴有恶心、呕吐等;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一般认为是坏死心肌对迷走神经的刺激。 4.心律失常:可以有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频繁发作,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室性期前收缩最普遍,室扑/室颤最致命。心肌梗死后在24小时内发生心律失常最多见和最为严重,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正常6 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正常6 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12-24T15:05:52.9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9月第19期供稿作者:李勇兵 [导读] 贵州省盘县人民医院内一科盘县人民医院2014 年3 月开展冠脉造影,至2015 年8 月心肌梗死造影136例,发现2 例未见任何病变。李勇兵(贵州省盘县人民医院内一科 553500) 【摘要】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后10~21 天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未见病变或狭窄程度小于20%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心肌梗死造影136 例,发现6 例AMI 患者冠脉造影正常。结论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可能与冠脉痉挛、血栓自溶或溶栓后血栓消失,微血管病变导致局灶性坏死有关。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029-01急性心肌梗死(AMI)绝大多数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但也可发生在冠脉造影正常或轻度病变的冠状动脉。盘县人民医院2014 年3 月开展冠脉造影,至2015 年8 月心肌梗死造影136例,发现2 例未见任何病变,4 例仅见轻微冠脉病变的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及方法冠脉造影正常的6 例AMI 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有典型胸痛发作;(2)心电图至少有 2 个导联出现ST 段抬高,并有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ST-T 演变;(3)血清酶增高。6 例患者在发病后8~21 天行冠脉造影检查,平均(11.6±6.3)天。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6.6 岁(41-55 岁)。经皮桡动脉穿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s 法、左右前斜位及加头、足位多投射体位及角度照相;常规静脉使用硝酸甘油,以排除冠状动脉痉挛因素。3条冠状动脉及其大分支任何一段直径狭窄≥50%判断为冠状动脉造影狭窄,未见任何病变或仅见轻微冠脉病变(血管壁不规则或仅轻度斑块浸润,狭窄程度<20%)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冠脉造影正常的6例AMI 患者梗死部位:下壁4 例,下壁伴正后壁1 例,前壁1 例。危险因素:6 例均有大量(每日2 包以上)吸烟史,高脂血症1例,糖尿病1 例。1 例应用尿激酶溶栓,4 例应用瑞替普酶溶栓,1 例未溶栓,每例均输注硝酸甘油 3 至5 天,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双联抗血小板及对症药物治疗。 1.2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136 例,2 例未见任何病变,4例仅见轻微冠脉病变。 2 讨论众所周知,绝大多数AMI 是冠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栓形成而引发,我们对136 例AMI 行冠脉造影,有6 例血管正常而无狭窄病变,故可排除冠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肌梗死。国外报道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冠脉造影正常的发生率为1%~12%,本组发生率为4.41%,本组6 例患者病前有长期大量吸烟史,而患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不明显,故考虑吸烟可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过量吸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及过量饮酒这些因素可降低肌体防卫机能及内环境的稳定程度,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斑块脱落或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在这些病人中,有的可能是血栓栓子自发性溶解,血小板聚集仅仅是短时间阻断血流;或曾引起冠状动脉明显减少甚至中断的持久重度冠脉痉挛已经解除,因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另外冠状动脉造影评价通常是与邻近的“正常”参照节段比较来确定狭窄百分率。 如果病变累及整支血管为弥漫性,对称性病变不存在正常的节段,在造影时可显示正常。 吸烟可诱发持续冠脉痉挛,并且可能在无病变的冠脉发生痉挛比严重硬化或钙化的冠脉更严重、更持久。6 例患者中有4 例心肌梗死部位在下壁,1 例下壁伴正后壁,与右冠脉易发生痉挛有关。本组中发病诱因均为劳累、情绪变化,这些因素可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心肌耗氧增加,还可以致冠脉张力增高,易诱发冠脉长时间痉挛而发生AMI。 冠脉造影正常的AMI 患者发生AMI 后,因冠脉无严重狭窄,当冠脉痉挛缓减或血栓溶解后,冠脉可立即再通,有效地缩小了心肌坏死面积。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2 例未见任何病变,4 例仅见轻微冠脉病变觉得环境对自己压力大,对生活不满意,焦急,神经过敏等性格者冠状动脉易痉挛、斑块易破裂、血栓易形成,临床治疗中应高度重视,在积极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做好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同时,还应对病人进行长期的抗血小板治疗并定期随访。 综上所述,冠脉正常而发生AMI 患者,冠脉痉挛可能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冠脉造影不能辨认的冠脉病灶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患者病前多有高度紧张、劳累,而大量吸烟可能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故对于有明确诱因的年轻人应积极戒烟、降脂,避免情绪激动、劳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冠脉痉挛诱发AMI。 【参考文献】[1] 常保生,邢卫东.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正常与异常患者的临床分析 .宁夏医学杂志,2012 年第12 期 .[2] 王炳勋,赵泽林. 心肌桥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三例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0 年03 期.

2019年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与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 2019年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与进展性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 )一定义年 ACC、AHA、ESC 及世界心脏联盟(WHF)专家组共同制定并发表了关于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的专家联合共识。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一致同意在我国推荐使用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 可从与临床、心电图、生物标志物和病理特征相关的几个不同方面定义。 按全球统一定义,心肌梗死在病理上被定义为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病理分类为凝固性坏死和按全球统一定义,心肌梗死在病理上被定义为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病理分类为凝固性坏死和( 或) 收缩带坏死。 心肌梗死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心肌梗死一词应该用于临床上有因心肌缺血致心肌坏死证据者。 (由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二分类1 型(自发性 MI) 由原发性冠状动脉事件(斑块侵蚀和/或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 2 型(继发缺血的 MI 由心肌供氧减少或需氧增加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贫血、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 3 型(突发心脏性死亡) 常伴心肌缺血症状/新发 ST 段抬高或 1 / 3

LBBB/冠脉造影或病理证实的新鲜血栓证据。 4 型(PCI 相关的 MI) 4a 型: 伴发于 PCI 的心肌梗死 4b 型: 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伴发于支架血栓形成的心肌梗死 5 型(CABG 相关的 MI) 伴发于 CABG 的心肌梗死三 AMI 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之一) 1. 【1】+【1/4】诊断标准标志物(>上限) 1 项缺血证据: ①症状②新缺血 ECG (ST 或或 LBBB )新③新 Q 波④影像( 丧失/ 运动异常) 2. 突发心脏死亡+缺血证据或冠造、尸检(血栓) 3.PCI 术+生物标志物>3 倍上限 4.CABG 术+标志物>5 倍+ECG/ 影像/ 冠造 5.有有 AMI 的病理学发现 AMI 生物标志物选择与标准首选:肌钙蛋白(T 或 I): 至少 1 次>正常上限(即刻、 2-4h 、6-9h、12-24h)次选: CK-MB: 至少 1 次>正常上限(即刻、 2-4h 、6-9h、12-24h)再梗死:再次出现症状,检测较前升高20% 且>正常上限(即测、3-6h 复测)没有明显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肌钙蛋白升高心脏挫伤或其他外伤,包括外科手术、消融和起搏治疗等急性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快速或缓慢型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心尖部气球样变综合征,心肌损伤导致横纹肌溶解,肺栓塞、严重的肺动脉高压肾衰竭,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侵润性疾病(如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61583765.html,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分析 作者:张电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15期 【摘要】目的通过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病首发症状的分析,掌握典型和非典型首发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误诊和延迟诊断。方法对我院近3年収诊的住院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析。结果目前临床上非典型首发症状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误诊率亦较高。结论临床医生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首发症状可以避免延迟诊断和误诊误治,降低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提高患者生存率。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 作者单位: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内科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是冠心病的极严重型。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年增加,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亦呈逐年增加趋势,严重的影响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而持久的疼痛,而部分老年人首发临床症状却表现为上腹痛、牙痛、胸闷等不适。由于缺乏典型的胸痛症状,给诊治和病情评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提高对AMI的典型和非典型首发症状的认识,我们对70例老年人AMI临床首发症状进行了分析,现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70例AMI的老年患者的首发症状 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0例,女20例,年龄65~82岁,平均73.5岁。 1.2 方法对70例AMI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查阅,仔细分析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序列心电图和心肌酶学变化。AMI诊断标准符合WhO标准。 1.3 首发症状胸痛16例(2 2.9%),胸闷11例(15.7%),心悸9例(12.9%),呼吸困难8例(11.4%),心前区不适3例(4.3%),烦躁2例(2.9%),头痛1例(1.4%),晕厥2例(2.9%),心力衰竭4例(5.7%),上腹部疼痛4例(5.7%),上腹部不适1例(1.4%),恶心、呕吐2例(2.9%),牙痛2例(2.9%),咽喉痛1例(1.4%),咽部紧缩感3例(4.3%),左下肢疼痛1例(1.4%)。

急性心肌梗死的判断和急救办法

急性心肌梗死的判断与急救办法 急性心肌梗死就是最危重的心脏急症,就是导致中老年人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家庭因为不懂急救措施,酿成无法挽救的后果。在生活当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有人突发心肌梗死的现象,这个时候一般人们都会非常的慌乱,不知道要怎么急救,这样就耽误了病人的救治,威胁她们的生命安全。那么如果碰到这个情况要怎么办呢?又如何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呢? 心肌梗死发病前的先兆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年纪较大者,就是一突发的危险疾病,发病前多会出现各种先兆症状。 在心肌梗死发作前1-2天内,患者心绞痛发作会比以前次数增多,服用硝酸甘油片效果不明显。患者自觉胸骨下或心前区剧烈而持久的疼痛,或心前区闷胀不适,疼痛有时向手臂或颈部放射,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心慌、气促与出冷汗等症状。有些患者无剧烈感觉,或由于心肌下壁缺血表现为突发性上腹部剧烈疼痛,但会表现更加严重,休息与服用速效扩血管药物不能缓解疼痛。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患者要立刻停止任何重体力活动,躺下休息,观察病情,平息激动的情绪以减轻心肌耗氧量,如果发现病势加重,应抓紧请医生,并立即进行现场救护。 急性心梗的表现形式多样,有些患者以头疼、牙痛或者腹痛就诊,却无相应脏器的病理改变,也不可忽视心梗的存在。 心肌梗死急救的“黄金1小时” “时间就就是生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这样的形容再合适不过。心肌梗死就是因为心脏的供血血管被阻塞,造成心肌缺血坏死。血管阻塞后心肌大约30分钟左右开始坏死,6-8小时左右完全坏死,在这期间越早打开阻塞的血管,存活的心肌就越多。 其实,如果心肌梗死能在1小时内得到有效施救,康复后跟正常人一样;但如果在1个半小时后抢救,心肌将出现坏死,且时间越长,心肌坏死越多。但遗憾的就是,有一半患者因为自身或家属的原因,而错过了急救的时机。因此,提高大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知识普及就是相当有必要的。 持续的胸痛可能提示突发急性心梗,也可能为肺栓塞、夹层动脉瘤等,患者的家属以及周围的人丝毫不可犹疑,应赶紧拨打120急救,不要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因分析

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5-07-10T10:35:15.10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刘雪何佰永[导读] 急性心肌梗死(AMI)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继而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刘雪何佰永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宜宾 644000 【摘要】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冠脉正常,分析该组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结果该组患者多见于年轻患者,以男性为主,发病前多有大量吸烟、情绪变化、过度劳累等诱因。结论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病因为冠脉内急性血栓形成继发血栓自溶、冠脉痉挛。 【关键词】冠脉造影正常;急性心肌梗死【中图分类号】R81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163-01 急性心肌梗死(AMI)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继而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造成冠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对应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随着冠脉造影检查的普及,AMI 也可发生在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本文就对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方法入选标准:选择2011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32 例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必须具备以下3 条中的2条: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②心电图上ST-T 的动态演变;③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2 倍以上且有动态演变。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肌炎;②应激性心肌病。 1.2 冠脉造影结果的判定所有病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常规冠脉造影检查,行多角度、多体位投照,充分暴露其病变,最后由2 名有经验的介入专科医师阅片并记录结果。冠脉造影未见任何病变或仅见轻度的血管壁不规则斑块(狭窄程度小于30%)的患者视为冠脉造影正常。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该组患者年龄为30-62 岁,平均年龄为42 岁,其中男性27 例,女性5 例,合并高血压病4 例,高脂血症2 例,糖尿病1例,吸烟22例。据心电图改变,该组人群中ST 段抬高心肌梗死21 例,其余为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约90%患者发病前有大量吸烟、情绪变化、过度劳累等诱因。 2.2 病因分析32 例冠脉造影正常的AMI 患者中,冠脉痉挛7 例,血栓栓塞4例,主动脉夹层3 例,心肌桥2 例,血液系统异常(红细胞及血小板增多症)2 例,感染中毒2 例,其余考虑为冠脉内急性血栓形成继发血栓自溶。常见病因分析:①7 例冠脉痉挛患者中,在发病时可见心电图上连续导联ST 段明显抬高,缓解后ST 段迅速恢复正常,考虑患者为冠脉持续痉挛导致心肌明显缺血继而梗死,痉挛缓解后冠脉造影提示正常。②4 例血栓栓塞中,1 例左心明显扩大伴左心室附壁血栓,另3 例为房颤患者,考虑为血栓栓塞至冠脉有关。③3 例主动脉夹层中,皆为A 型主动脉夹层,考虑为逆向撕裂内膜累及冠状动脉开口,导致心肌缺血或梗死。④冠脉内不稳定斑块或内皮损伤导致急性血栓形成,刺激机体抗凝系统作用发生血栓自溶,从而冠脉造影显示血管再通、冠脉正常。 3 讨论 随着冠脉造影检查的普及,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报道逐渐增加,该类患者的可能病因[1]为:①冠脉内急性血栓形成继发血栓自溶;②冠脉痉挛;③其他少见的原因如冠脉内血栓栓塞、主动脉夹层、血液系统异常、感染中毒、心肌桥等。 大量研究证实: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年龄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显示: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于年轻患者,特别是男性,与既往文献[2]报道一致,大多数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该组患者发病前多有大量吸烟、情绪变化、多度劳累等诱因,这些诱因导致冠脉持续痉挛及冠脉内皮损伤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尽管冠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血管内超声(IVUS)的开展弥补了冠脉造影的不足,能更准确的了解冠脉病变情况。同时,通过心室造影联合心脏彩超对室壁运动分析可进一步反映该类患者有无阶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并分析异常运动心肌的部位、范围以及有无反常运动,从而为临床的病情判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1]姚道阔,王雷,贾三庆,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J].山东医药.2007.(47)19:164-165.[2]Bouraoui H,Trimeche B,Ernez-Hairi S,at al.Epidemiologicfeature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oung patients[J].Tunis Med.2004,82:475-478.作者简介:刘雪,女(1985-),山东潍坊人,住院医师,研究方向:急诊内科学。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同时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观察要点】 1、疼痛:为早期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安静时,诱因多 不明显,疼痛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重,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灼烧样疼痛,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射。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2、全身症状:疼痛后24—48小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升高至38℃左右, 可持续3—7天。伴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因坏死物被吸收引起。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和肠胀气,严 重者可发生呃逆。与坏死心肌刺激迷走神经以及心排血量下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 4、心律失常:多在发病1—2天内,24小时内最常见。室性心律失常最 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的、成对出现的、多源性或呈R onT 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阵发室性心动过速为心室颤动的先兆。心

室颤动是心肌梗死病人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壁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中常见血压下降不一定是休克,而是低血压。 但疼痛缓解而病人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晕厥为心源性休克。为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肌收缩无力,心排血量骤减所致。休克多在起病数小时内至一周发生,发生率为20%左右。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减弱或不协 调所致。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烦躁、发绀等,重者出现肺水肿,随后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的体征。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伴血压下降。 【护理措施】 1、休息与饮食发病12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 制探视,并告知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保证充足的睡眠;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餐;肥胖病人限制热量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克服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2、吸氧持续鼻导管吸氧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 3、心理护理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向病人讲述会严密监测病人的 病情变化,并及时得到治疗,以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向病人讲述疾病的过程及配合要点,说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不利于病情控制。医护人员工作应紧张有序,避免忙乱给病人带来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监护仪报警声应尽量调低,以免加重病人负担。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使病人镇静。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分析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骤、持久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是冠心病分类中最严重的临床类型,它发病急,预后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年龄段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一般指65岁以上心肌梗死患者,老年人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临床叙述不准确,合并症多,临床极易误诊,延误早期溶栓及急诊PCI,严重影响疗效及预后。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因此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总结经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社会和家庭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肌梗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基本病因是在多种冠心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对于冠脉长期的损伤作用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在某些诱因(饱餐、重体力活动、情绪激动、休克、脱水、出血、心脏介入术及外科手术等)下,冠脉中不稳定粥样斑块突然出现破溃,内皮损伤,血管深层胶原纤维暴露,从而促进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同时释放或激活某些介质,如TXA2、5-HT、ADP、PAF、凝血酶、组织因子和氧介导自由基。这些介质进一步激活血小板并启动内、外源凝血系统,使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积并网织红、白细胞,形成血栓;且TXA2、5-HT、PAF、凝血酶在内皮损伤处有收缩血管作用,而前列环素(PGI2)、组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tPA)和内源性舒张因子(EDRF)在损伤部位的相对缺乏也导致血栓形成和血管收缩。以上一系列病理变化使冠脉管腔在固定狭窄的基础上发生机械性堵塞,从而导致急性心梗。急性心梗诊断标准:①持续性缺血性胸痛>30 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无痛性患者有符合AMI的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特征;②心电图中连续两个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0.1 mV,胸导联≥0.3 mV,或连续两个导联ST段压低≥0.2 mV;③动态观察过程中血清中心肌酶升高。急性心梗大多数患者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疼痛时间长,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结合典型心电图改变及血清心肌酶谱变化诊断不难。很多患者在急性心梗前多无前驱症状,只有少数患者在发病前几天突然发生心绞痛,或原有的心绞痛发作的更频繁,疼痛较前加重,药物不能缓解。然而临床上老年患者急性心梗以无痛或胸痛不典型起病者较多,所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检查尤为重要。 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 1.1 老年人急性心梗患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这一现象可能与男性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相关。 1.2 老年急性心梗危险因素中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肥胖等,上述因素均可导致动脉硬化,后者也是急性心梗重要病理基础,老年急性心梗患者中高血压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糖尿病,其中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宽又是老年急性心梗的特点,其主要发病基础系老年人大动脉顺应性减退,大动脉中层弹性纤维减少,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诊断: 1 疼痛:与心肌缺血缺氧坏死有关 2部分自理能力缺陷:与疼痛不适,心律失常及需要卧床休息有关 3活动无耐力:与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4有便秘的危险: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5恐惧:与剧烈疼痛导致濒死感有关 6气体交换受损:与急性左心衰有关 7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出血 措施: 1一般护理: ①休息与活动,②饮食指导,③保持大便通畅 2病情观察:心电图,血压,呼吸,神志,出入量,末梢循环,血流动力学监测 3疼痛护理:应用吗啡——注意呼吸功能的抑制,观察血压,脉搏。 给予吸氧——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调整氧流量 . 4溶栓治疗的护理: 询问病人有无活动性出血,消化性溃疡,脑血管病,近期手术,外伤史,检查血小 板,出凝血时间,血型。 5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不良情绪对疾病的负面影响,及时了解病人的需要,及时解决病人的问题。 6康复护理:①住院期间:指导病人卧床休息,进行低强度体力活动。实施健康教育。②恢复期:鼓励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③维持期:坚持适当的体 育锻炼进一步保持体力,心功能。 7健康指导: ①运动指导,病人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避免因为运动引起过度疲劳。 ②生活指导:应合理膳食,防止过饱,应戒烟限酒,保持理想体重,并根据天气 的变化适量增减衣服,防止感冒。 ③ 避免危险因素,积极治疗梗死后心绞痛,高血压等疾病,控制危险因素,保持 情绪稳定,避免寒冷,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排便用力。 ④ 用药指导坚持每天按时服药,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定期复查。 ⑤ 心肌梗死发作时自救。 a)立刻就地休息,保持靠坐姿势,心情放松,并保证环境安静而温和。 b)积极与急救站联系,呼叫急救车将病人送往医院,切忌搀扶病人步行。 c)如果有条件的话应立刻吸入吸氧。 d)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连续多次服用,并可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 丸等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 e)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了总结这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我们依据大量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实验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ACC/AHA)1999年修订的AMI治疗指南,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中对AMI的分类,根据临床实用的原则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二类。现有资料表明,这二类之间在病理上有所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操作或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本指南中对某些治疗适应证的建议,以ACC/AHA指南的方式表达如下: Ⅰ类:指那些已证实和/和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和治疗。 Ⅱ类:指那些有用和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和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和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 Ⅱ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 Ⅲ类:指那些已证实和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有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和治疗。 一、急诊科对疑诊AMI患者的诊断程序 (一)目标 急诊科对疑诊AMI的患者应争取在10分钟内完成临床检查,描记18导联心电图(常规12导联加V7、V8、V9、V3R、V4R、V5R)并进行分析,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在就诊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0分钟内开始直接急诊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 (二)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患者的筛查 询问缺血性胸痛病史和描记心电图是急诊科医师迅速筛查心肌缺血和AMI的主要方法,对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的患者筛查和处理程序见图1(下页)。 1、缺血性胸痛史:AMI疼痛通常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上臂、颌部、背部和肩部放射。有时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常持续20分钟以上,通常呈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或紧迫、烧灼感,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或眩晕等。应注意非典型疼痛部位、无痛性心肌梗死和其他不典型表现。女性常表现为不典型胸痛,而老年人更多的表现为呼吸困难。要与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及急性胸膜炎等引起的胸痛相鉴别。 2、迅速评价初始18导联心电图:应在10分钟内完成。缺血性胸痛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诊断AMI特异性为91%,敏感性为46%。患者初始18导联心电图可用以确定即刻处理方针。 ①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应迅速评价溶栓禁忌证,开始抗缺血治疗,并尽快开始再灌注治疗(30分钟那开始溶拴或90分钟内开始球囊扩张)。入院时常规血液检查,包括血脂、血糖、凝血时间和电解质等。 ②对非ST段抬高,但心电图高度怀疑缺血(ST段下移、T波倒置)或有左束支传导阻滞,病史高度提示心肌缺血的患者,应入院抗缺血治疗,做心肌标志物及常规血液检查(同上)。 ③对心电图正常或呈非特征性心电图改变的患者,应在急诊科继续对病情进行评价和治疗,并进行床旁监测,包括心电监护、迅速测定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等。二维超声心动图可在缺血损伤数分钟内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对疑诊主动脉夹层、心包炎和肺动脉栓塞鉴别诊断具有特殊价值。床旁监测应一直持续到获得一系列血清标志物浓度结果,最后评估有无缺血或梗死证据,再决定继续观察或入院治疗。 (三)AMI的诊断 1、AMI的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以下3条标准中的2条: 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 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③心肌坏死的血清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不表现ST段抬高,而表现为其他非诊断性心电图改变,常见于老年人及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因此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的测定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价值。在应用心电图诊断AMI时应注意到超急性期T波改变、后壁心肌梗死、右室梗死及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伴有左束支阻滞时,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有困难,需进一步检查确立诊断。(血清心肌标志物测定:AMI诊断时常规采用的血清心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相应心肌因严重持久性急性缺血而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血清心肌酶升高、肌钙蛋白T、I升高及进行性心电图演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体克及心力衰竭。 【诊断和危险评估】] (一)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左胸部疼痛,部分伴有放射痛。 (二)血清心肌酶升高、肌钙蛋白T、I升高,并存在动态演变。 (三)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四)危险性评估:以下情况属高危: 1、初始18导联心电图:随ST段抬高的导联数的增加而增加; 2、女性; 3、高龄(﹥70岁);

4、既往心肌梗死史; 5、心房颤动; 6、前壁心肌梗死; 7、肺部啰音; 8、低血压; 9、窦性心动过速; 10、糖尿病; 11、随TnT或TnI的增加而增加。 【治疗】 (一)治疗原则: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塞面积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 (二)院前急救:帮助患者安全、迅速地转运到医院,以便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 (三)ST段抬高或拌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的住院治疗常规: 1、一般治疗: (1)休息:卧床休息1~7d。

(2)吸氧。 (3)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护。 (4)护理: ①建立静脉通道;②低盐低脂半流食;③保持大便通畅;④避免饱餐。 (5)解除疼痛:吗啡3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5min 重复1次,总量﹤15mg。 (6)阿斯匹林:发病后即刻服用水溶性阿斯匹林0.3,肠溶片需嚼服。 (7)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8)阿托品:必要时0.5~1mg静脉注射,总量﹤2.5mg。 2、心肌再灌注: (1)溶栓治疗 适应征:①有典型缺血性胸痛症状,持续时间超过 30min,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②至少两个相邻胸前前心电图导联或Ⅱ、Ⅲ、 aVF导联中两个导联S-T段抬高≥0.1Mv;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正常原因分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正常原因分析 作者:林桐梅, 郭新胜 作者单位:林桐梅(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455000), 郭新胜(兰考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刊名: 中国实用医药 英文刊名:CHINA PRACTICAL MEDICAL 年,卷(期):2010,5(1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条)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 2008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常以芳.Chang Yi-fang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中国医药导刊2008,10(9)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内皮功能.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分别给予急诊或择期的冠脉造影及进一步的支架置入术,健康对照32例.分别检测三组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冠脉造影正常和异常组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浆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冠脉造影正常及异常组血浆ET、NO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冠脉造影正常组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比率明显少于冠脉造影异常组,而吸烟者的比率明显高于冠脉造影正常组(P<0.01).结论:冠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与冠脉造影异常的心肌梗死患者蚓样都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临床应充分重视,做好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2.期刊论文蒲月英.张万超.文真程48例心电图正常的胸痛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09(18) 目的 了解心电图正常的胸痛患者冠脉造影的结果及特点,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 随机抽取48份心电图正常且作了冠脉造影的胸痛患者的出院病历,并对其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8例中7例冠状动脉造影异常被确诊为冠心病,占77.1%,其中单支病变9例(24.3%),双支病变16例(43.2%),三支病变12例(32.4%).单支病变中轻度狭窄7例,多支血管病变中,有血管狭窄部位相对应的22例.结论 以反复胸痛为主要症状而心电图正常的患者,不能轻易除外冠心病.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其心电图正常可能与这些部位产生的缺血性ST-T改变向量相互抵消、病变进展缓慢及有良好的侧支循环、狭窄程度较轻有关. 3.期刊论文韦彩雯.毛家亮.WEI Cai-wen.MAO Jia-liang冠脉造影正常胸痛患者的病因辨析-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2) 胸痛是心血管科常见症状,临床医师常较重视冠心病引起的胸痛而忽略了胸痛的其它原因,造成了一定的误诊.有资料显示一半以上胸痛患者冠脉造影正常,临床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中有10%~30%冠脉造影正常.现就这一问题总结了冠脉造影正常胸痛患者的常见病因,希望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胸痛患者提供帮助. 4.期刊论文许军.吴进.唐可清.范德花.管慧丽.王霞.王素凤补元通冠胶囊治疗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冠脉综合征34例-中医研究2008,21(12) 目的:探讨补元通冠胶囊治疗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机制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69例,随机分为两个组.对照组35例,每日均按ACS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除每日均按ACS常规治疗外,另给予补元通冠胶囊4粒,tid.两组均连用30 d后出院.观察两组住院期心血管事件、抗炎效果、改善微循环效果、保护血管内皮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住院期间反复发作性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危险明显较对照组减少(P<0.05).同时,C-反应蛋白(CRP)、血管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元通冠胶囊治疗冠脉造影正常的ACS安全、有效,可减少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可以改善AC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起到抗炎、稳定斑块及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5.期刊论文郭照军.GUO Zhao-jun20例静息心电图ST-T改变冠脉造影正常的病例报告-中国热带医学2009,9(9) 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方法简单,重复性强,尤其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及时有效,但在冠心病诊断中也有其局限性.掌握不好,甚至误导临床诊断.在有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后仅凭心电图ST-T改变而诊为冠心病,不结合临床资料者已极少见,但临床上仍时有因心电图ST-T改变而误诊为冠心病者.为此目的,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临床所见20例静息心电图ST-T改变而冠脉造影正常的病例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6.期刊论文梁健球.辜和平.刘怀昌.张耿新.王玉燕.蹇祥玉冠脉造影正常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急诊杂志2001,2(2) 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8岁,有心绞痛史5例,高血压史4例,糖尿病史3例,高脂血症4例,吸烟史2例.心电图诊断:前壁心梗2例,前间壁心梗2例,下壁伴右室面心梗1例,Q波心梗4例,非Q波心梗1例.心脏彩超,梗死2周内室壁运动异常3例,随诊后3例均恢复正常.5例病人行冠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结果,5例冠脉造影正常,3例左室室壁运动异常.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造影正常的原因很可能是冠脉造影局限性出现的假阴性所致. 7.期刊论文郑华强.李自成.巫少荣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3,9(5) 急性心肌梗死(AMI)绝大多数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但也可发生在冠脉造影正常或轻度病变的冠状动脉,本文报道1例外科小手术后出现AMI而冠脉造影正常的病人. 8.期刊论文王正东.吴鹏冠脉造影正常的胸闷痛伴ST段或T波异常患者的病因分析-海南医学2009,20(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具有典型胸闷痛且伴ST段或T波异常改变患者的病因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45例胸闷、胸痛,或同时有胸闷痛症状且伴明显ST段、T波,或ST-T异常改变患者(其中仅有胸闷者15例,典型胸痛者20例,胸闷胸痛均有者10例),冠脉造影结果 采用目测法,狭窄≥50%者诊断为冠心病.结果 45例患者除2例右冠脉轻度狭窄20%-30%,2例左前降支轻度狭窄25%-35%外,余冠脉均未见明显狭窄等异常.结论 冠脉造影有其不足的一面,它对狭窄程度的判断依赖于与邻近的"正常"血管节段的对比,不能发现微血管的病变.不典型胸痛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低,单凭ST段、T波或ST-T的异常改变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不具特异性. 9.期刊论文薛秀美静息心电图正常的拟诊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分析-临床荟萃2002,17(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 一、原则 应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争分夺秒,尽力缩短患者入院至开始溶栓的时间,目的是使梗塞相关血管得到早期、充分、持续再开通。 二、选择对象的条件 1.持续性胸痛≥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 2.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 1m V、胸导>0. 2m V。 3.发病≤6小时者。 4.若患者来院时已是发病后6~12小时,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伴有或不伴有严重胸痛者仍可溶栓。 5.年龄≤70岁。70岁以上的高龄AMI患者,应根据梗塞范围,患者一般状态,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因人而异慎重选择。 三、禁忌证 1.两周内有活动性出血(胃肠道溃疡、咯血等),做过内脏手术、活体组织检查,有创伤性心肺复苏术,不能实施压迫的血管穿刺以及有外伤史者。 2.高血压病患者经治疗后在溶栓前血压仍≥21 . 3/1 3. 3k Pa(160/100mm H g)者。 3.高度怀疑有夹层动脉瘤者。 4.有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6小时至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包括TIA)史。

5.有出血性视网膜病史。 6.各种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7.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等患者。 四、溶栓步骤 溶栓前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血型。 (一)即刻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 0.15~0. 3g,以后每日0.15~0.3g, 3~5日后改服50~150mg,出院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二)静脉用药种类及方法 1.尿激酶(UK ):150万IU (约 2. 2万IU/kg )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ml 5%~10%葡萄糖液体中, 30分钟内静脉滴入。尿激酶滴完后1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7500U,每12小时一次,持续3~5天。 2.链激酶(SK)或重组链激酶(rSK):150U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ml 5%~10%葡萄糖液体中, 60分钟内静脉滴入。 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rt- PA前先给予肝素5000U静脉滴注。同时按下述方法应用rt- PA: (1)国际习用加速给药法:15mg静脉推注,0. 75mg/kg(不超过50mg)30分钟内静脉滴注,随后0. 5mg/kg(不超过35mg )60分钟内静脉滴注。总量≤100mg。 (2)近年来国内试用小剂量法:8mg静脉推注,42mg于90分钟内静脉滴注。总量为50mg。rt- PA滴毕后应用肝素每小时700~1000U,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