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学一级学科

生物学一级学科

生物学一级学科

微生物学(071005)

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

培养单位:生物技术研究所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事微生物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是:

1. 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掌握系统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学术动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能够在研究中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具有初步从事与本学科有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能力。要完成有一定科学意义的学位论文。

3.治学态度严谨,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4. 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

二、研究方向及简介

根据国家及我省需要以及学科发展和导师专长等情况,微生物专业设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1、微生物代谢与发酵工程

应用生物技术手段,从分子水平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阐明其遗传与生理机制,并进行发酵工程理论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遗传与代谢机理研究,优良菌种选育与基因工程菌构建。以微生物、动植物细胞为生物作用剂,进行发酵动力学、发酵过程管理工艺、

下游加工工艺、发酵设备及发酵工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研究。进行多聚羟基烷酸、益生菌、苹果酸、L-核糖等产品的发酵生产工艺与推广应用研究。采用现代微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进行汾酒、山西老陈醋名牌传统酿造产品生产工艺的发掘、规范与创新研究。

2、微生物资源与生态

研究微生物的资源分布、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学特性,开发应用的微生物种群,环境污染与防治、三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中的微生物活动规律,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提供环保技术服务。内容包括:研究微生物资源的分布及其生物多样性。探索利用微生物资源的新方法和新理论,开发利用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菌种,并进行生产与服务技术的研究。清洁能源开发及新型生物反应器研究及其应用。绿色环保微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应用。.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处理工艺与机理研究。利用微生物降解工业废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净化环境。

3、微生物生理与生化

研究微生物细胞结构、代谢途径与调控方式、个体与群体生长规律、发育与分化等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理论与应用技术。内容包括:从细胞结构及其功能,营养与物质运输、代谢调节与控制、生长与繁殖、发育与分化等方面角度研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发酵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根本任务是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挖掘、利用、定向改造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学习年限为3年。在规定学制内,未达培养要求的,可以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年。延长期满仍未完成学业者,按退学处理。

最低学分要求为课程31学分,学术活动各4学分。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参见附表“教学进度表”)

五、补修课程

以同等学力入学和跨专业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本科阶段专业基础课

程2~4门,本科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与导师组结合,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培养方法要求做到以下四点:1.导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为人师表,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在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来充实教学内容,开设的课程要反映出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并在一级学科上开设部分课程,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科研和教学实践,把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实际能力结合起来,争取在研究生阶段能够做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4.研究生应以自学为主,研究为主,导师要有计划地科学地加以指导,鼓励研究生把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注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

七、考核方式

(一)课程考核

研究生在规定期限内必须修满28学分以上,学分计算办法见教学进度表。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必修课程必须进行考试,考试可采用开卷或闭卷等形式。考试形式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决定,一经决定,不能随意更改。任何形式的考试需保留相应的文字材料,如试卷等,没有试卷等文字材料的不能承认成绩。评分采用百分制,成绩达到70分以上者,方可取得相应的学分。必修课一门不及格,允许重修一次,两门必修课不及格,终止学习。具体参见教学进度表。(二)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学年的春季学期初进行。成立由3-5名同行高级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考核的内容和要求是:

1. 由学生写出个人思想小结,考核小组写出评语,基层党组织写出意见等,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及道德品质,政治立场和思想水平作出评定。

2. 业务方面的考查,检查各门课程学习情况及考试成绩,并进行学科综合考试。业务考查内容包括课程、文献查阅、开题报告等(课程学习成绩单和试卷、文献评述、开题报告表、实践活动与科研能力评语)。学科综合考试的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同时考察其科研能力。学科综合考试的方式可以是口试,也可以是口、笔兼试,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级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考核组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赞成为合格。

3. 身体健康状况。

中期考核的结果,作为是否继续攻读学位和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依据。

八、科研实践、教学实践、学术活动

(一)科研调查

从第一学年春季学期开始,学生对导师的科研课题和工作进行了解,熟悉实验室规定和仪器操作规程。在专人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第二学年秋季学期通过自主选题和导师指导相结合,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正式进入实验室工作。在第二学年安排1-2次外出访问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或参加学术会议,此项活动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二)教学实践

第二学年组织研究生为本科学生讲授和辅导微生物学课程的有关章节或进行读书报告;辅助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总时数不少于10学时,采用分散安排的方式。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为教研室工作的一部分,应在教研室统筹安排和导师指导下进行。

(三)学术活动

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邀请省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要求硕士生定期作读书报告。要求硕士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至少发表省级以上、知识产权为山西大学的学术论文一篇。具体要求见《山西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

九、微生物学专业简介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生理、生物化学、分类和生态的科学。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开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学》也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随着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微生物学对现代与未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及生活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十、学位论文工作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和写作学位论文的时间安排在第二、三学年。学位论文工作是全面培养研究生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注重培养研究生文献查阅能力、理论分析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过程要严格遵守科学研究程序,选题、搜集资料、实验过程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要注重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同时要充分发挥硕士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要求见《山西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规定》。

(一)论文选题的要求

论文选题要求对国家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或在本学科研究领域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经导师和教研室审核同意后付诸实施。

(二)开题报告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二学年秋季学期拟定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由研究所组织公开进行。具体内容和要求见《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三)中期检查

课题研究和写作学位论文的全过程要严格遵守科学研究程序,选题、搜集资料、实验过程以及撰写和修改论文的每个步骤都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要注重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同时要充分发挥硕士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三学年秋季学期向本专业导师组汇报课题进展情况。

(四)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要做到科学合理、数据可靠、论证翔实、结构严谨、写作规范。要总结出本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能在某一方面提出创见, 要具备有一定的篇幅,以反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学

位论文要按照《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要求》的规定撰写。

(五)学位论文答辨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第三学年春季学期末进行。学位论文应聘请2位熟悉本研究领域的本学科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同意论文答辩,方可参加硕士论文答辩;答辩结果提交本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审议;提交学校学位委员会表决。具体要求按照《山西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规定》。

十一、教材及参考书目(含主要期刊文献)

1.俞俊棠,唐孝宣主编,生物工艺学(上下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Albert G.Moat, Microbial Physiology(fourth edition),2002

3. 高培基,许平主主编,资源环境微生物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曲音波主编,微生物技术开发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格拉泽二介堂弘扬著,微生物生物技术,[美]A.N.科学出版社,2002

6.张素琴主编,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5

7.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美)

8.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Springer)

9.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Elsevier)

10.Biotechnology Letters(Kluwer)

11.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Elsevier)

12.Journal of Bacteriology (美)

13.Microbiology (英)

14.Molecular Microbiology (Kluwer)

15.Mycologia (美)

16.Yeast (John Wiley & Son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