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江南·暮春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8.21 KB
- 文档页数:4
温庭筠《望江南》原文和翻译1、温庭筠《望江南》原文和翻译温庭筠《望江南》原文和翻译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译文:梳洗化妆已罢,独自倚靠在望江楼上(眺望)。
过完了上千只船儿都不是(心上人船只),只有日落前的余辉含情凝睇着悠悠江水,(让人日日)愁肠寸断于白蒴洲头。
解释: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人的生活内容。
独:独自,单一。
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皆:副词,都。
不是:不是(自家夫君归来之船)。
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
脉脉:默默含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是拟人手法。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白蘋;一种开白花的水草,蕨类植物。
洲:水边陆地。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
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
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吴文英原文及赏析望江南·三月暮宋代:吴文英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
恹恹醉,长日小帘栊。
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
无处觅残红。
译文三月暮春时节,花儿凋落后,情意反而更为浓厚。
人离开后秋千在月光中静静地悬挂着,拴在杨柳树下的马儿疲倦得都不想迎风嘶叫。
停驻在堤边的画船上空无一人。
小帘栊中的人整日感到浑身无力,昏昏欲睡。
归家的燕子因为银烛正亮着,不敢飞回巢中。
绿树荫内,流浪的黄莺不停地啼叫。
春光流逝了,连那凋萎的花也无处可寻。
注释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金奁集》入“南吕宫”。
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恹恹(yān):精神不振貌。
“宿燕”句:借用温庭筠《七夕》“银烛有光妨宿燕”诗意。
赏析这是一首伤春怀远的艳情词,在名家的笔下以雅秀的笔意和绵密的章法描摹而出,一点都不显俗套,反而是曲曲传出了恋人的真挚情感和深微心理。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暮春三月,这里说的不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时节。
“更情浓”,浓情密意,指的应是欢情。
那么,“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几句呢,初读之下,很可能觉得是在写“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分手情状;况且“秋千闲挂月”,也容易使人联想到韩偓的《寒食夜》:“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或者梦窗自己的《风入松》:“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但细细寻绎下去,便会知道都对不上号。
这里绘制的绝不是雨横风狂三月暮的凄凉图画。
“人去”、“马停”的笔墨,其间实在是隐去了若干具体的情事。
一幕情深意密的“相见欢”,写到如此隐约迷离,含浑蕴藉,手法可谓高明极了。
不去实写柳阴摇出画船来的情状,也不去细摹仕女秋千会的场景,而是完全看不到人的活动,作者只是侧击旁敲,轻灵地烘托出一个类似“空镜头”的画面:闲挂月中的秋千索、驻泊堤旁的画船、拴系于垂杨的马匹。
《暮春》原文及翻译赏析在高中阶段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暮春》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暮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1愁耳偏工著雨声,好怀常恐负山行。
未辞花事骎骎盛,正喜湖光淡淡晴。
倦憩客犹勤访寺,幽栖吾欲厌归城。
绿畴桑麦盘樱笋,因忆离家恰岁更。
译文及注释译文总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更爱听那雨声,时常惦记着不要误了游览的时机、辜负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
千树桃花万枝柳仍未推辞为春天作妆点的念头,花枝正盛,西湖上淡淡晴光惹人喜爱。
疲倦休息中仍要去方僧问道,丛林幽静让人心生向往,不愿归去。
桑林麦田中间夹杂着丛丛樱桃树和春笋,让人想起离家时家乡也正是这个情景。
注释愁耳:老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
骎骎:原意是马的疾行,引申为迅速。
绿畴:绿色的田野。
赏析杭州西湖外的葛岭、宝石山,统称北山,是杭州一大景区。
杨载在四十岁以前,常居于此,留下了不少诗篇,本诗就是其中被选家注目的一篇。
杨载作诗,锻字炼句,是很下功夫的;这首七律,在格局上并无特异之处,可观的全在于措辞的刻意求新,不肯从俗从熟。
首联第一句“愁耳偏工著雨声”,把老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称为“愁耳”,已经很精炼了;把爱听称为“偏工”,更觉生动,显得这“愁耳”很有性格,于听雨这事格外精工,超乎其他功能(偏,出乎寻常之意)。
但是这二者还都不及一个“著”字更见诗人的功夫——既然“愁耳”“偏工”于听雨,那么它听起来也不同往常,是紧紧地附(著,附着)在雨声边;这雨声,也仿佛不是落在窗前户外,而是擦耳而过!这是贯注了多少劲力才炼出的一字啊!没有这一字,便不足以匹配前四字;而诗人写下四字在前,就势必要求有一更奇之字紧随在后:看来,诗人是处处在为自己出难题,而时时为解出难题而自得。
“好怀”,指对美好事物的怀思、眷恋。
诗人素爱美景,时常惦记着不要误了游览的时机、辜负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现在想到雨中北山定别有情趣,自然更不能不一往了。
《望江南·三月暮》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婉约词《望江南·三月暮》原文,《望江南·三月暮》原文翻译,《望江南·三月暮》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望江南·三月暮》原文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
恹恹醉,长日小帘栊。
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
无处觅残红。
二、《望江南·三月暮》原文翻译三月暮春时节,花儿凋落后,情意反而更为浓厚。
人离开后秋千在月光中静静地悬挂着,拴在杨柳树下的马儿疲倦得都不想迎风嘶叫。
停驻在堤边的画船上空无一人。
小帘栊中的人整日感到浑身无力,昏昏欲睡。
归家的燕子因为银烛正亮着,不敢飞回巢中。
绿树荫内,流浪的黄莺不停地啼叫。
春光流逝了,连那凋萎的花也无处可寻。
三、《望江南·三月暮》作者介绍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
《宋史》无传。
一生未第,游幕终身。
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
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
游踪所至,每有题咏。
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
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
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
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原文,《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原文翻译,《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原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温庭筠《望江南》原文解析及翻译赏析温庭筠《望江南》原文解析及翻译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温庭筠《望江南》原文解析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O洲。
【注释】:1.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人的生活内容。
2.独:独自,单一。
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3.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4.皆:副词,都。
不是:不是(自家夫君归来之船)。
5.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
脉脉:默默含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是拟人手法。
6.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白O;一种开白花的水草,蕨类植物。
7.洲:水边陆地。
【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朗读节奏划分】: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O洲。
【写作背景】:《望江南》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词,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翻译】:梳洗化妆已罢,独自倚靠在望江楼上(眺望)。
过完了上千只船儿都不是(心上人船只),只有日落前的余辉含情凝睇着悠悠江水,(让人日日)愁肠寸断于白蒴洲头。
《望江南·三月暮》译文及其赏析《望江南·三月暮》译文及其赏析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
恹恹醉,长日小帘栊。
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
无处觅残红。
译文三月暮春时节,花儿凋落后,情意反而更为浓厚。
人离开后秋千在月光中静静地悬挂着,拴在杨柳树下的马儿疲倦得都不想迎风嘶叫。
停驻在堤边的画船上空无一人。
小帘栊中的人整日感到浑身无力,昏昏欲睡。
归家的燕子因为银烛正亮着,不敢飞回巢中。
绿树荫内,流浪的黄莺不停地啼叫。
春光流逝了,连那凋萎的花也无处可寻。
注释①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金奁集》入“南吕宫”。
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②恹恹(yān):精神不振貌。
③“宿燕”句:借用温庭筠《七夕》“银烛有光妨宿燕”诗意。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词。
所怀者谁已不可确考。
杨铁夫《吴梦窗事迹考》说:“甲辰暮春,姬去归苏州(自此以后,每逢清明寒食必有忆姬之作,知姬必以三月中行,触景故伤情也)。
”认为这首词“有忆姬之意”。
夏承焘《吴梦窗系年》则认为:“集中怀人诸作,其时夏秋,其地苏州者,殆皆忆苏州遣妾;其时春,其地杭者,则悼杭州亡妾。
”两位先生推测可供研究参考,但都不尽然。
细味本词所写时间为暮春,所写之地:杨柳、堤畔,似是西湖之景,姑依夏说,为梦窗伤悼杭州亡妾之作。
这是一首伤春怀远的艳情词,在名家的笔下以雅秀的笔意和绵密的章法描摹而出,一点都不显俗套,反而是曲曲传出了恋人的真挚情感和深微心理。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暮春三月,这里说的不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时节。
“更情浓”,浓情密意,指的应是欢情。
那么,“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几句呢,初读之下,很可能觉得是在写“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分手情状;况且“秋千闲挂月”,也容易使人联想到韩偓的《寒食夜》:“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或者梦窗自己的《风入松》:“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苏轼《望江南暮春》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望江南暮春》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①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②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③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④【注释】①斜斜:飘拂的样子。
②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北城上。
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曾修葺此台,其弟苏辙取名“超然”。
壕(hao豪):护城河。
③寒食:清明节前两天。
据载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从这天起禁火三天。
咨嗟(zi jue姿接):叹息。
④故人:旧友。
故国:故乡。
新火:唐宋人风俗,清明节前两天禁火寒食,节后重新点火,谓之新火。
新茶:寒食前所采集、焙制的“火前茶”。
【译文】春色未衰老,和风轻拂细柳飘。
试登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映带着满城春花,淡烟疏雨笼罩着万户千家。
寒食过后,酒意渐消愁绪加。
莫对旧友思故乡,且燃新火煮新茶,赋诗饮酒还须趁这好年华。
【集评】近代·俞陛云:“‘春水’二句超然台之景宛然在目。
下阕故人故国,触绪生悲,新火新茶,及时行乐,以此易彼,公诚达人也。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赏析】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细风、斜柳、春水、春花,分明是“春未老”的象征;烟雨笼罩着的万户千家,也在春色的映衬下显示出勃勃生机。
面对这宜人的画面,作者由酒醒而思乡,由思乡而生愁,本是人之常情。
但终于以燃火品茶、赋诗饮酒,将一时的不快驱除尽净。
景物的配置和感情的表达结合得十分自然,词显意真,耐人寻味。
《望江南·游妓散》是北宋词人周邦彦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以暮春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色与人物动作的描述,写出了词中主人公心情的郁闷孤凄,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望江南古诗原文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江南·游妓散》作者为宋朝诗人周邦彦。
其古诗全文如下:游妓散,独自绕回堤。
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
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
无处不凄凄。
【赏析】上片写词中人孤独地在大雨欲来的气氛中行走。
首句“游妓散,独自绕回堤”便指出,酒尽曲终宴游之人已经散去,词中人独自绕行在迂回萦曲的堤岸上。
“游妓”,是专门陪同达官贵人、官家子弟游乐宴游的风尘女子。
同游人已散,而词中人未去,是他兴犹未尽,还是想作独自排遣?伏下了一个未知的谜,下面写他放眼望去,只见“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一派大雨欲来的景象:如茵的芳草渐渐被雾气笼罩,迷失在弯弯曲曲的河道之内;密布的乌云含着山雨,已经把整个城西变得黑暗阴沉。
这雾中的绿色原野,浓云带雨的天气,尽管“九陌未沾泥”,道路上还没有泥水,但是山雨欲来之势已成。
这种景象对孤独的人来说会感到更加失落与压抑。
“九陌”,本指京城内的大街小巷,如汉代长安市有八街九陌;但此处都泛指原野。
下片通过自然景色与典型动作的描写,揭示词中人心绪的迷茫不宁与孤寂。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是说:春已暮,桃、李树上早已是繁花谢尽,子实初结还未成果儿,所以树下也还没有被摘果人踩出路来。
这句话是翻用前人现成典语,《史记·李将军列传》篇后“太史公曰”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句子,是说桃李不会夸赞标榜自己,然而累累的`果实却诱引人们纷纷走到它们身边,便踩出一条一条的路来。
因为桃李果实成熟是夏天的事,而这里只是写春末的实景,未必涉及典语中的实意。
接下去则抓住人物的一两个动作进而摹写他的痴迷情态,“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是写:他见到别家墙内的花枝伸出墙外,便急急忙忙弯转寻路想入园探花,而后又缓缓放马徐行在绿柳浓荫之下,入迷地倾听黄莺的宛转娇啼。
望江南的诗词的鉴赏望江南的诗词的鉴赏《望江南·游妓散》是北宋词人周邦彦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以暮春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色与人物动作的描述,写出了词中主人公心情的郁闷孤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江南的诗词的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江南周邦彦游妓散,独自绕回堤。
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
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
无处不凄凄。
周邦彦词作鉴赏芳草句以下全系写景,烘染之笔。
怀、迷、衔、暗,下得极精妙。
芳草三句写尽天阴欲雨,春寒中人。
下衔字、暗、意谓雨意垂垂已眉睫之间,复以九陌未沾泥略略一挑,虽境界不复尽同,而亦正堪融会。
结尾挑起,似宽放出一句,而实紧追了一句,文心细甚。
词中不忌重字,故上云未沾泥,下云未成蹊,桃李甜美,人孰不爱吃,但至春晚其下仍未成蹊,写出荒凉孤迥之味。
见花而寻路,说行马而莺啼,点明无人。
此情此景,旧之为凄凄,冠以无处不则全词景语皆活。
词语注释①游妓:是专门陪同达官贵人、官家子弟游乐宴游的风尘女子。
②堤:迂回曲折的堤岸。
③九陌:本指京城内的.大街小巷,如汉代长安市有八街九陌;但此处泛指原野。
④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蹊:路。
⑤寻路转:寻找回家的路。
承上句“未成蹊”,指无路。
转,回。
’⑥过莺啼:一路经过,唯闻莺啼,指无人。
⑦凄凄:伤感,悲伤。
白话译文酒尽曲终宴游之人已经散去,词人独自绕行在迂回萦曲的堤岸上。
如茵的芳草渐渐被雾气笼罩,迷失在弯弯曲曲的河道之内;密布的乌云含着山雨,已经把整个城西变得黑暗阴沉。
道路上还没有泥水。
春已暮,桃、李树上早已是繁花谢尽,子实初结还未成果儿,所以树下也还没有被摘果人踩出路来。
词人见到别家墙内的花枝伸出墙外,便急急忙忙弯转寻路想入园探花,而后又缓缓放马徐行在绿柳浓荫之下,入迷地倾听黄莺的宛转娇啼。
创作背景该词具体创作年份不详,是词人为了描写自己内心的哀愁与对游妓的同情所写的。
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望江南·三月暮》作者为宋朝诗吴文英。
望w àn ɡ江ji ān ɡ南n án ·三s ān 月yu è暮m ù【宋s òn ɡ】吴w ú文w én 英y īn ɡ三s ān 月yu è暮m ù,花hu ā落lu ò更ɡèn ɡ情q ín ɡ浓n ón ɡ。
人r én 去q ù秋qi ū千qi ān 闲xi án 挂ɡu à月yu è,马m ǎ停t ín ɡ杨y án ɡ柳li ǔ倦ju àn 嘶s ī风f ēn ɡ。
堤d ī畔p àn 画hu à船chu án 空k ōn ɡ。
恹y ān 恹y ān 醉zu ì,长zh ǎn ɡ日r ì小xi ǎo 帘li án 栊l ón ɡ。
宿s ù燕y àn 夜y è归ɡu ī银y ín 烛zh ú外w ài ,啼t í莺y īn ɡ声sh ēn ɡ在z ài 绿l ǜ阴y īn 中zh ōn ɡ。
无w ú处ch ù觅m ì残c án 红h ón ɡ。
【作者简介】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
与贾似道友善。
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
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
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注 释】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2024年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O洲。
: 1.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人的生活内容。
2.独:独自,单一。
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3.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4.皆:副词,都。
不是:不是(自家夫君归来之船)。
5.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
脉脉:默默含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是拟人手法。
6.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白O;一种开白花的水草,蕨类植物。
7.洲:水边陆地。
: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O洲。
: 《望江南》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词,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 梳洗化妆已罢,独自倚靠在望江楼上(眺望)。
过完了上千只船儿都不是(心上人船只),只有日落前的余辉含情凝睇着悠悠江水,(让人日日)愁肠寸断于白蒴洲头。
: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频洲上。
: 词中痴情女子对爱人的思念,真挚感人。
望江楼上悄然独立,只为能找寻心上人的归踪。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出自宋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赏析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古诗简介这首《暮春即事》是宋代学者叶采的诗作,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
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
语言平易,景物生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得也很自然,增强了喜悦的气氛。
翻译屋顶上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
落到砚池中。
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不晓得春天过去了多少时间。
注释①瓦雀:在屋瓦上活动的鸟雀。
行书案:瓦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
②点点杨花入砚池:点点杨花飘入室内,落在砚池里。
③周易:儒家经典著作。
赏析这首《暮春即事》,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
十分宁静的书室,垂柳飞絮的季节,春风娇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没人,几只麻雀儿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赖在砚台上不肯动弹,竟然无人拂拭。
书室的宁静是由动态的画面表现出来的。
这里感觉不到人的影响。
不然,麻雀不能闲步书案,柳絮那得安卧砚台。
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
书室里其实有人,那是诗人,“闲坐小窗读《周易》”。
然而,书室却宁静得似乎没有人的存在,看来书室的一切动静同诗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这本书上呢。
书室的宁静正衬托出诗人的宁静。
结句“不知春去几多时”是推进一层的写法,拓展了全诗的时间容量。
诗句描写的是眼前之景,表现的却是一春之事,花开花落纯任自然,诗人未曾留意,何尝动心。
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然而,这只是这首诗的表层意思。
“闲坐小窗读《周易》”,《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的理论基础,诗人通过这一细节,不着痕迹地透露了全诗的主旨。
当诗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从容,一片自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入他的意识。
《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注释①斜晖:偏西的阳光。
②脉脉(mòmò):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
这里形容阳光微弱;③白?(pín)洲:开满白色苹花的水中小块陆地。
古代诗词中长用以代指分别的地方。
白苹,一种水中浮草。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册,“苹”简体:上“艹” 下“频” 读pín。
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
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
赏析此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
这是一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
“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
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
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
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夫),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
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
本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
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
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吗?接着,出现了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独倚望江楼。
”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
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
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
吴文英《望江南》的暮春情怀与意境解析1. 原文望江南·三月暮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
恹恹醉,长日小帘栊。
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
无处觅残红。
2. 译文暮春三月,花儿凋落后,情意反而更为浓厚。
人离开后秋千在月光中静静地悬挂着,拴在杨柳树下的马儿疲倦得都不想迎风嘶叫。
堤岸旁的画船空荡荡的。
我整日精神恍惚困倦,在小窗帘下醉醺醺地度过漫长的白天。
夜晚归来的燕子在银色的蜡烛外飞舞,清晨的黄莺在绿荫中鸣叫。
四处寻找,却再也找不到残留的花瓣。
3. 注释●三月暮:暮春三月,即晚春时节。
●情浓:情感更为浓厚。
●秋千闲挂月:秋千在月光下静静地悬挂着,暗示人已离去。
●马停杨柳倦嘶风:马儿停在杨柳树下,疲倦得不想迎风嘶叫。
●堤畔画船空:堤岸旁的画船空无一人。
●恹恹醉:精神恍惚困倦,如同醉酒一般。
●长日小帘栊:漫长的白天,小窗帘下的人感到无聊与忧郁。
●宿燕夜归银烛外:夜晚归来的燕子在银色的蜡烛外飞舞。
●啼莺声在绿阴中:清晨的黄莺在绿荫中鸣叫。
●无处觅残红:四处寻找,却再也找不到残留的花瓣,象征着对逝去美好的无奈。
4. 作者介绍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
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
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
而后世品评对其作品却甚有争论。
5. 背景故事吴文英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曾在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等地,游踪所至,每有题咏。
这首《望江南》可能创作于词人游历江南、感受暮春时节景致的过程中。
词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孤独现实的感慨。
6. 古诗讲解这首《望江南》以暮春时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孤独现实的感慨。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苏轼《望江南》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未暮,风中的细柳依然摇摆生姿。
登临超然台远眺,看见满池春水,满城鲜花,千家万户被蒙蒙烟雨笼罩。
寒食已过,想起家乡,酒后心情忧郁。
为了摆脱这浓浓的思乡之情,且生火煮茶。
品尝着春天新采的茶叶,作诗自娱,不要辜负了这春天的好时光。
【赏析一】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古诗望江南·暮春翻译赏析
《望江南·暮春》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春已老,春服几时成。
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
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
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
春色属芜菁。
【前言】《望江南·暮春》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写晚春游兴,作者兴之所至,移步换景。
上阕以城中曲水、亭台两个景点为中心,写作者自己的酣咏场面,赞美“升平”景象;下阕空间背景转为郊野,写自然美景和春耕,补充“升平”的内涵,词尾词人发现,虽已暮春,春光犹在。
这首词透露出作者游春的满足感和游兴的浓酣,表现了作者的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田园的情怀。
【注释】⑴望江南: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
《金奁集》入“南吕宫”。
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宋人多用双调。
⑵“春已老”二句:《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春服,春天所穿的衣服。
指夹衣。
成,穿得住。
⑶“曲水”句:写曲水流觞的活动。
古代风俗,阴历三月上巳日,就水滨宴饮,以祓除不祥。
后人多引水弯曲成渠,置酒杯子水面,任其流动,同游者依次取饮。
蕉叶,蕉叶状如杯,借指酒杯。
⑷舞雩(yú):鲁国祭天求雨的土坛,在今山东曲阜。
此处借指春游的亭台。
纻(zhù)罗:指麻织和丝织的服装。
⑸酣(hān)咏:畅快地饮酒吟诗。
升平:太平。
⑹百舌:鸟名。
到晚春桃李花谢时,便不啼鸣。
⑺柘(zhè)林:
灌木林。
鹁鸪(bóū):鸟名。
天将雨,其鸣甚急,故俗称水鹁鸪。
⑻芜菁(úīn):蔬菜名。
又名蔓菁,俗称大头菜。
【翻译】春已归去,春衣几时制成?小溪弯弯水缓浪低平,盏盏蕉叶杯儿水面稳稳行。
舞雩坛上风轻轻,轻轻拂动轻柔纻罗衣襟;让我们尽情高歌欢舞,歌唱天下升平。
小雨才飘过,何处农家不催耕?喧春的百舌鸟儿已无语,绚丽的桃李也已开过芬芳尽。
那催春的布谷鸟啊,也早已飞进深深茂密的桑林。
春天啊一片春色,已嘱托根硕叶肥的芜菁。
【赏析】这首词与名作《望江南·超然台作》不仅词调相同,起句也极为相似,只是以“未”、“已”一字之差显示了创作时间的某种差异性。
不过,两篇写景的艺术视角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如果把作者比作一位高明的摄影师,那么前篇是登高览景,作者在进行定点拍摄,本篇则写晚春游兴,作者兴之所至,移步换景,因而不断变换拍摄的方位、角度和距离。
上阕以城中曲水、亭台两个景点为中心,展开叙写。
起笔点明题意,并借用《论语》中的典故,写出了初试春服的心理,很像是现代影视中的“画外音”。
接着用对仗分别写两个景点:在一弯曲水上,波浪微微涌动,流杯在水面上平稳地行进,——这里再现了曲水流觞的动态景物,像是在高处拍摄的鸟瞰式的镜头;在春游的亭台上,春风柔和,将人们轻便的春服轻轻飘起,——这是一个近镜头,同时伴随着人们的触觉感受(“软”)。
出现在作者笔下的这两处景物,都扣住暮春的季节特点,并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春游的乐趣。
“纻罗轻”与前文“春服几时成”暗相呼应,这是作品章法细密之处,也值得注意。
歇拍一句是即景兴感,有歌颂升平之意,固然
略嫌庸俗与陈腐,但第一,作者自熙宁七年冬移守密州,政绩斐然,社会稳定,因而在作品中感到欣慰,这恐怕是“酣咏乐升平”的实际意义指向;第二,此句重在一个“乐”字,明白地点出了作者此刻的情绪心理。
所以还是差强人意的。
下阕空间背景转为郊野,写来另是一番景象。
过片两句,写来到郊野后的第一印象:一场小雨过后,处处呈现出催耕的忙碌气象。
作者虽未表露身份,却隐隐传达出作为地方长官的他对农事的关心。
接着,他还是像摄影师那样把镜头对准了晚春的景物:百舌不再啼鸣,桃花、李花都已凋谢,只是从灌木林深处传来了水鹁鸪的叫声。
这里所有的景物也都扣住了晚春的季节特点,并伴之以人的听觉感受。
当作者一眼看到大片盛开的芜菁菜花时,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这时的春色应当是属于芜菁的!韩愈《感春三首》之三云:“黄黄芜菁花,桃李事已退。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亦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这篇东坡词歇拍一句可能从中化出,但更是当时情景的实录,是与镜头相配合的最强的“画外音”。
纵观作者其人,喜怒哀乐固然时或有之,但总有一分“无往而不乐”的“超然”之趣,密州时期的作者更是如此。
因此,“春色属芜菁”实在是作者对晚春风光,以至于对自然界的一个独特的发现,透露出作者游春的满足感和游兴的浓酣。
如果说“百舌无言桃李尽”一句略带伤春的情调,那么至此已一扫而空了的确,接受者可以超越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不论苏轼有意与否,“春色属芜菁”一句道出了某种自然的哲理。
这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是贬抑:大好春光已荡然无存,其余皆不足观,“芜菁”本不值一
提,“春色属芜菁”是以丑充美,可怜之至,也可恶之至;二是褒扬:春天众香国虽极可观,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未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惟有芜菁生命力最强,在晚春时节最富于生机和活力,因而春色最终属于它。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