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线性网络定理实验报告本

线性网络定理实验报告本

线性网络定理实验报告本
线性网络定理实验报告本

()线性网络定理实验报告本

————————————————————————————————作者:————————————————————————————————日期:

长春理工大学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学生实验报告

——学年第学期

实验课程

实验地点东区一教514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实验项目线性网络定理实验时间实验台号

预习成绩报告成绩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线性网络定理的理解

2、练习设计实验电路和拟定实验步骤

3、学会几种测量等效电源参数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1、电工实验箱

2、数字万用表

三、实验原理

叠加定理:

戴维南定理:

有源单口网络戴维南等效参数的测定方法 (l )测量开路电压oc u

当电压表内阻比被测单口网络内阻大很多,可直接用电压表或万用表的电压档测量。

(2)测量等效电阻o R 方法一:开路短路法测o R

用电压表直接测量其输出端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则等效电阻为:

0c

o sc

U R I =

这种方法最简便,但如果单口网络内阻很小,将其端口短路则易损坏其内部元件。 方法二:外接负载法

测出有源单口网络的开路电压oc U 后,在端口接一负载电阻L R ,然后再测出负载电阻的端电压RL U ,则入端等效电阻为:L RL

oc

o R U U R )1(-= 四、预习要求

1、复习叠加定理的知识,注意叠加定理的适用条件;预习戴维南和诺顿定理

2、计算表格中的理论值

3、预习报告要求:

在预习报告中写清楚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并画出实验电路图及表格 并将计算的理论值填入表格中。 五、实验内容

1、戴维南等效电源参数的测量:(定理的验证)(写清实验步骤)

实验电路如图3-1所示.

Uoc :用万用表V —/20V 档测量网络ab 端的电压;

Isc :用万用表的A —/mA 档测a ,b 两点之间的电流,红表笔接a 点,黑表笔接b

点;

UR :将2K 电阻接于a ,b 两点之间,用万用表测端电压UR; RL:实测RL 的值,用于计算。

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3-1中,用两种方法计算R0,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图3-1戴维南、诺顿定理的实验电路图

表3-1戴维南等效参数的测量

oc U

SC I

RL U

o R

理论值

sc

oc

I U (

RL

oc

U U -1)RL 测量值

2.叠加定理验证:

按图3-2接线,然后调试两组电源(带载调试)。

图3-2叠加原理电路图

(1)测量1E 、2E 共同作用时各电阻上的电压; (2)测量1E 单独作用时,各电阻上的电压; (3)测量2E 单独作用时,各电阻上的电压。

数据记录于表3-2中

注意: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另一个电源需从电路中取出,并将空出的两点用导线连起来。还要注意电流(或电压)的正、负极性。(注意:测量时,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图3-2中参考方向一致),接线时注意两组电源负极要连线。

表3-2 测量数据记录

1R V

2R V

2R V

4R V

5R V

12E E V 1E V 2E V

六、数据及处理 表3-1数据处理过程: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训报告

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网络原理 学生姓名:张三、李四、王五、陈曦指导教师:董尼 所在系:电子工程系 所学专业:网络工程 年级:13级 2015 年7 月

目录 1. 引言 2. 实验目的 3. 实验原理 4. 实验任务及实验思路 4.1 实验任务 4.2实验思路 5. 数据包分析 5.1 第一次握手数据包分析 5.2 第二次握手数据包分析 5.3 第三次握手数据包分析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三次握手协议的分析 许静、陈雪妹、陈莲、邓明丽、张慧慧、朱慧慧 摘要: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也在急剧加快,现在几乎所有的行业为了适应新的社会节奏,都需要通信帮助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单位的竞争能力。 TCP是面向连接的,所谓面向连接,就是当计算机双方通信时必需先建立连接,然后数据传送,最后拆除连接三个过程。本论文介绍了在通信过程中TCP建立连接的工作原理,着重介绍了三次握手过程及对抓包之后的报文分析。关键词:TCP、三次握手、报文

1引言 1.1 选题意义 本实训研究的是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的一门实训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数据通信的原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体系结构、TCP/IP、模型,在体系结构上突出学生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当前先进和实用的网络技术. 1.2报告研究目标 在Windows系统下分析一次通信过程中实施抓包,并对TCP数据包的每个组成部分在三次握手中的变化进行分析及对抓包之后的报文分析,掌握T CP 协议建立连接的工作原理;TCP部中各字段的含义及作用;能够分析TCP 协议的建立连接的过程;理解TCP会话的概念;三次握手的过程。 2实验目的 掌握TCP协议建立连接的工作原理;TCP首部中各字段的含义及作用;能够分析TCP协议的建立连接的过程;掌握三次握手的过程;掌握使用Wireshark 进行数据包捕获、过滤的方法。 3实验原理 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端到端的可靠传输协议,它支持多种网络应用程序,适用于传输大批量的文件,检查是否正常传输TCP需要先建立连接才能进行通话。 TCP必须解决可靠性,流量控制的问题,能够为上层应用程序提供多个接口,同时为多个应用程序提供数据,TCP也必须能够解决通信安全性的问题。

线性系统理论大作业小组报告-汽车机器人建模

审定成绩: 重庆邮电大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计报告 (《线性系统理论》) 设计题目:汽车机器人建模 学院名称:自动化学院 学生姓名: 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班级:自动化1班、2班 指导教师:蔡林沁 填表时间:2017年12月

重庆邮电大学

摘要 汽车被广泛的应用于城市交通中,它的方便、快速、高效给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这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研制出一种结构简单、控制有效、行驶安全的城市用无人智能驾驶车辆,将驾驶员解放出来,是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有效方法之一,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设计出很多控制算法,对汽车进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汽车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建模和仿真,研究了其模型的能控能观性、稳定性,并通过极点配置和状态观测器对其进行控制,达到了一定的性能要求。这些研究为以后研究汽车的自动驾驶和路径导航,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字:建模、能控性、能观性、稳定性、极点配置、状态观测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概述 (1) 第二节任务分工 (2) 第二章系统建模 (2) 2 系统建模 (2) 2.1运动学模型 (2) 2.2自然坐标系下模型 (4) 2.3具体数学模型 (6) 第三章系统分析 (7) 3.1 能控性 (7) 3.1.1 能控性判据 (7) 3.1.2 能控性的判定 (8) 3.2 能观性 (10) 3.2.1 能观性判据 (10) 3.2.2 能观测性的判定 (12) 3.3 稳定性 (13) 3.3.1 稳定性判据 (13) 3.3.2 稳定性的判定 (14) 第四章极点配置 (15) 4.1 极点配置概念 (15) 4.2 极点配置算法 (15) 4.3 极点的配置 (16) 4.4 极点配置后的阶跃响应 (17) 第五章状态观测器 (18) 5.1概念 (19) 5.2带有观测器的状态反馈 (20) 5.3代码实现 (21) 5.4 极点配置和状态观测器比较 (23)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

多线程Web服务器 1实验目的: 用JA V A语言开发一个多线程的WEB服务器,它能并行服务于多个请求。发送网页文件,让网页文件能够通过在URL中制定端口号来被浏览器使用。 2实验代码及截图 class ConnectionThread extends Thread { Socket client; int counter; public ConnectionThread(Socket cl,int c) { client = cl; counter = c;

} public void run() // 线程体 { try { String destIP=client.getInetAddress().toString(); // 客户机IP地址 int destport=client.getPort(); // 客户机端口号 System.out.println("Connection "+counter+":connected to "+destIP+" on port "+destport+"."); PrintStream outstream=new PrintStream(client.getOutputStream()); DataInputStream instream=new DataInputStream(client.getInputStream()); String inline=instream.readLine(); // 读取Web浏览器提交的请求信息 System.out.println("Received:"+inline); if (getrequest(inline)) { // 如果是GET请求 String filename=getfilename(inline); File file=new File(filename); if (file.exists()) { // 若文件存在,则将文件送给Web 浏览器 System.out.println(filename+" requested."); outstream.println("HTTP/1.0 200 OK"); outstream.println("MIME_version:1.0"); outstream.println("Content_Type:text/html"); int len=(int)file.length(); outstream.println("Content_Length:"+len); outstream.println(""); sendfile(outstream,file); // 发送文件 outstream.flush(); } else { // 文件不存在时 String notfound="Not Found

Error 404-file not found

"; outstream.println("HTTP/1.0 404 no found");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寄存器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模型机中各种寄存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实验要求:利用CPTH 实验仪上的K16..K23 开关做为DBUS 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数据写入寄存器,这些寄存器包括累加器A,工作寄存器W,数据寄存器组R0..R3,地址寄存器MAR,堆栈寄存器ST,输出寄存器OUT。 实验电路:寄存器的作用是用于保存数据的CPTH 用74HC574 来构成寄存器。74HC574 的功能如下: - 1 -

实验1:A,W 寄存器实验 原理图 寄存器A原理图 寄存器W 原理图连接线表: - 2 -

- 3 - 系统清零和手动状态设定:K23-K16开关置零,按[RST]钮,按[TV/ME]键三次,进入"Hand......"手动状态。 在后面实验中实验模式为手动的操作方法不再详述. 将55H 写入A 寄存器 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 55H 置控制信号为: 按住STEP 脉冲键,CK 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A 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A 寄存器。放开STEP 键,CK 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55H 被写入A 寄存器。 将66H 写入W 寄存器 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66H

置控制信号为: 按住STEP脉冲键,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W 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W寄存器。放开STEP 键,CK 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66H 被写入W 寄存器。 注意观察: 1.数据是在放开STEP键后改变的,也就是CK的上升沿数据被打入。 2.WEN,AEN为高时,即使CK有上升沿,寄存器的数据也不会改变。 实验2:R0,R1,R2,R3 寄存器实验 连接线表 - 4 -

线性系统理论Matlab实践仿真报告

线性系统理论Matlab实验报告 1、本题目是在已知状态空间描述的情况下要求设计一个状态反馈控制器,从而使得系统具 有实数特征根,并要求要有一个根的模值要大于5,而特征根是正数是系统不稳定,这样的设计是无意义的,故而不妨设采用状态反馈后的两个期望特征根为-7,-9,这样满足题目中所需的要求。 (1)要对系统进行状态反馈的设计首先要判断其是否能控,即求出该系统的能控性判别矩阵,然后判断其秩,从而得出其是否可控; 判断能控程序设计如下: >> A=[-0.8 0.02;-0.02 0]; B=[0.05 1;0.001 0]; Qc=ctrb(A,B) Qc = 0.0500 1.0000 -0.0400 -0.8000 0.0010 0 -0.0010 -0.0200 Rc=rank(Qc) Rc =2 Qc = 0.0500 1.0000 -0.0400 -0.8000 0.0010 0 -0.0010 -0.0200 得出结果能控型判别矩阵的秩为2,故而该系统是完全可控的,故可以对其进行状态反馈设计。 (2)求取状态反馈器中的K,设的期望特征根为-7,-9; 其设计程序如下: >> A=[-0.8 0.02;-0.02 0]; B=[0.05 1;0.001 0]; P=[-7 -9]; k=place(A,B,P) k = 1.0e+003 * -0.0200 9.0000 0.0072 -0.4500 程序中所求出的k即为所求状态反馈控制器的状态反馈矩阵,即由该状态反馈矩阵所构成的状态反馈控制器能够满足题目要求。 2、(a)要求求该系统的能控型矩阵,并验证该系统是不能控的。

网络综合实验报告(四)

大连理工大学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网络综合实验 学院(系):软件学院 专业:嵌入式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3年月日

大连理工大学实验报告 学院(系):软件学院专业:嵌入式班级: 姓名:学号:组:___ 实验时间:2013-11-04 实验室:C310 实验台: 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实验四:交换机VLAN配置 一、实验目的 掌握VLAN的基本配置方法,掌握VLAN间路由的配置方法。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1、VLAN的基本工作原理 2、VLAN的基本配置方法和命令 三、实验环境以及设备 1、2台交换机、4台Pc机、双绞线若干 2、2台三层交换机、4台Pc机、双绞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操作方法及思考题) 1、请在用户视图下使用“reset saved-configuration”命令和“reboot”命令分别将你们平台上 的两台交换机的配置清空,以免以前实验留下的配置对本实验产生影响。 2、VLAN基本配置:

PCA:VLAN2 PCD:VLAN3 PCC:VLAN2 PCB:VLAN3 10.1.1.2/2410.1.1.3/2410.1.1.4/2410.1.1.5/24 交换机B 图1 VLAN 基本配置 (1) 请按照图1组建网络实验环境。 (2) 将两台交换机的端口1和2做链路聚合,请把你所执行的配置命令写到实验报告 中。(7.5分) System Sysname SwitchB Interface ethernet 1/0/1 Speed 100 Duplex full Port link-type trunk Port trunk permit vlan 2 to 3 Interface ethernet 1/0/2 Speed 100 Duplex full Port link-type trunk Port trunk permit vlan 2 to 3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2 Interface ethernet 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2 Interface ethernet 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2 (3) 在两台交换机上做VLAN 配置,使得: a) 聚合的链路被用作trunk 链路。 b) 交换机A 上的端口3—12属于 VLAN 2、 端口13—24属于VLAN 3,其余的 端口属于VLAN 1。 c) 交换机B 上的端口3—5属于 VLAN 2、 端口6—8属于VLAN 3,其余的端口 属于VLAN 1。 请把你所执行的配置命令写到实验报告中。 Vlan 2 Port ethernet 1/0/3 to ethernet 1/0/12 Vlan 3 Port ehternet 1/0/13 to ethernet 1/0/24

网络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八南华大学

网络原理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 姓名: 学号:

实验八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实验目的: 了解基本的路由器配置操作 实验步骤: 路由器的模式切换与交换的基本相同 1.(截图找不到了,最后才截图)配置路由器的名称 在全局模式下输入hostname XXXXX 可退出至特权模式下验证 2.配置路由器接口并查看接口配置 在全局配置模式下进入接口配置模式(这里注意路由器接口的写法与交换机有区别,可先用show命令查看一下) 在接口配置模式下配置接口IP地址: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 开启该端口No shutdown 回到特权模式查看配置

3.查看路由器的配置 Show version Show ip route Show running-config 注意show interface和show ip interface的区别

4. 配置静态路由 设置到子网10.1.1.0 的静态路由,采用下一跳的方式 在全局配置模式Ip route 10.1.1.0 255.255.255.0 192.168.1.2 设置到子网10.2.2.0 的静态路由,采用出站端口的方式 在全局配置模式Ip route 10.2.2.0 255.255.255.0 s4/0 配置完成以后,在特权模式下查看路由表和接口配置(思考,为什么不能显示路由)

5. 封装PPP协议 进入全局配置模式后,用interface serial x/y进入串口在此串口上封装PPP:encapsulation ppp 回到特权模式show 此串口。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报告

线性系统的坐标变换及其相关特性 坐标变换的概念: 系统坐标变换的几何意义就是换基,即把状态空间的坐标系由一个基底换为另一个基底。 坐标变换的代数表征: 对系统的坐标变换代数上等同于对其状态空间的基矩阵的一个线性非奇异变换。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坐标变换的一个状态空间描述: 对(1)式表征的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引入坐标变换即线性非奇异变换 ,则变换后的系统系统状态空间描述为: 推导过程如下: 此时,原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与变换后的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之间的系数矩阵有如下关系: 对线性时不变系统的(1),引入同样的线性非奇异变: x Ax Bu y Cx Du =+=+∑(1)1x p x -=: x Ax Bu y Cx Du =+=+∑(2)11x p x x p x --=?=1111()x p x p Ax Bu p Apx p Bu ----==+=+y Cx Du Cpx Du =+=+11,,,A p Ap B p B C Cp D D --====

换 ,则变换前后的系统的传递函数不变,即成立 。 进而得 基于上述讨论可得出在线性时不变系统变换下系统具有一些特性: (1)对线性时不变系统,不管是系统矩阵还是传递函数矩阵,其特征多项式在坐标变换下保持不变。 (2)对线性时不变系统,系统矩阵A 的特征值在坐标变换下保持不变,而特征向量在坐标变换下具有相同的变换关系,即对 的线性非奇异变换有: 线性时变系统的坐标变换的一个状态空间描述: 对线性时变的状态空间描述(3),引入坐标变换即线性非奇异变换 (4), 为可逆且连续可微,则变换后的状态空间描述为: 推导过程如下: 对 (4) 式两边关于 t 求导得: 1x p x -=()()G s G s =1111111()() [()] ()() G s Cp sI p Ap p B D C p sI p Ap p B D C sI A B D G s -------=-+=-+=-+=1x p x -=1,1,2,3i i v p v i -== : ()() ()()x A t x B t u y C t x D t u =+=+∑(3)()x p t x =()p t ()() ()()x A t x B t u y C t x D t u =+=+(5)()() x p t x p t x =+(6)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很清楚

5.4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BP(Back Propagation)网络是1986年由Rinehart和 McClelland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提出,是一种按误差逆传播算 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 之一。BP网络能学习和存贮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 而无需事前揭示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它的学习规 则是使用最速下降法,通过反向传播来不断调整网络的权值 和阈值,使网络的误差平方和最小。BP神经网络模型拓扑结 构包括输入层(input)、隐层(hide layer)和输出层(output layer)(如图5.2所示)。 5.4.1 BP神经元 图5.3给出了第j个基本BP神经元(节点),它只模仿了生物神经元所具有的三个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加权、求和与转移。其中x 1、x 2 …x i …x n 分别代表来自神经元1、2…i…n 的输入;w j1、w j2 …w ji …w jn 则分别表示神经元1、2…i…n与第j个神经元的连接强度,即权 值;b j 为阈值;f(·)为传递函数;y j 为第j个神经元的输出。 第j个神经元的净输入值为: (5.12) 其中: 若视,,即令及包括及,则

于是节点j的净输入可表示为: (5.13)净输入通过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f (·)后,便得到第j个神经元的输出 : (5.14) 式中f(·)是单调上升函数,而且必须是有界函数,因为细胞传递的信号不可能无限增加,必有一最大值。 5.4.2 BP网络 BP算法由数据流的前向计算(正向传播)和误差信号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构成。正向传播时,传播方向为输入层→隐层→输出层,每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若在输出层得不到期望的输出,则转向误差信号的反向传播流程。通过这两个过程的交替进行,在权向量空间执行误差函数梯度下降策略,动态迭代搜索一组权向量,使网络误差函数达到最小值,从而完成信息提取和记忆过程。 5.4.2.1 正向传播 设 BP网络的输入层有n个节点,隐层有q个节点,输出层有m个节点,输入层与隐层之间的权值为,隐层与输出层之间的权值为,如图5.4所示。隐层的传递函数为f (·), 1 (·),则隐层节点的输出为(将阈值写入求和项中): 输出层的传递函数为f 2

网络原理实验报告CMS

1、内容管理系统(CMS)的基本概念 CMS是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的缩写,意为“内容管理系统”,指Web内容的管理。内容管理系统是一种位于WEB前端(Web 服务器)和后端办公系统或流程(内容创作、编辑)之间的软件系统。内容管理解决方案重点解决各种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字资源的采集、管理、利用、传递和增值,并能有机集成到结构化数据的商业智能环境中,如OA,CRM等。内容的创作人员、编辑人员、发布人员使用内容管理系统来提交、修改、审批、发布内容。这里指的"内容"可能包括文件、表格、图片、Flash动画、声像流、数据库中的数据甚至视频等一切你想要发布到Internet、Intranet以及Extranet网站的信息。 CMS其实是一个很广泛的称呼,从一般的博客程序,新闻发布程序,到综合性的网站管理程序都可以被称为内容管理系统。CMS具有许多基于模板的优秀设计,可以加快网站开发的速度和减少开发的成本 2、内容管理系统的分类和选择 根据其功能进行分类: 框架型:本身不包含任何应用实现,只是提供了底层框架,具体应用需要一定的二次开发,比如Cocoon,Vignette; 应用型:本身是一个面向具体类型的应用实现,已经包含了新闻/评论管理,投票,论坛,WIKI等一些子系统。比如:postNuke ,xoops等; 3、门户类内容管理系统:PostNuke 实验设备及软件: Windows XP操作系统 Apache Friends 1.0 PostNuke 0.726CN的Winzip压缩包 实验步骤: 1、获取XAMPP的压缩包文件解压缩至指定目录(d:\xampp) 2、修改Apache配置文件D:\xampp\apache\conf\httpd.conf 将:AddDefaultCharSet ISO-8859-1 改为:AddDefaultCharSet GB2312 3、双击“setup_xampp.bat”开始安装 选项:1 安装MOD_PERL,否则选择2 双击“apache_start”,启动Apache服务器 双击“mysql_start”,启动MySQL服务器

线性系统理论Matlab实践仿真报告指南

线性系统理论实验报告 学院:电信学院 姓名:邵昌娟 学号:152085270006 专业:电气工程

线性系统理论Matlab实验报告 1、由分析可知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因系统综合实质上是通过引入适当状态反馈矩阵K,使得闭环系统的特征值均位于复平面S的期望位置。而只有当特征根均位于S的左半平面时系统稳定。故当特征根是正数时系统不稳定,设计无意义。所以设满足题目中所需要求的系统的期望特征根分别为λ1*=-2,λ2*=-4。 (a) 判断系统的能控性,即得系统的能控性判别矩阵Q c,然后判断rankQ c,若rank Q c =n=2则可得系统可控;利用Matlab判断系统可控性的程序如图1(a)所示。由程序运行结果可知:rank Q c =n=2,故系统完全可控,可对其进行状态反馈设计。 (b) 求状态反馈器中的反馈矩阵K,因设系统的期望特征根分别为λ1*=-2,λ2*=-4;所以利用Matlab求反馈矩阵K的程序如图1(b)所示。由程序运行结果可知:K即为所求状态反馈控制器的状态反馈矩阵,即由该状态反馈矩阵所构成的状态反馈控制器能够满足题目要求。 图1(a) 系统的能控性图1(b) 状态反馈矩阵 2、(a) 求系统的能控型矩阵Q c,验证若rank Q c

网络系统集成与实践实验报告

实验一路由器交换机综合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 掌握NetSim模拟器的安装配置 掌握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以及交换机各项基本配置。二、实验内容及测试结果: 您设计的拓扑图: 测试结果:

三、算法或核心技术思考体会: 在实验的过程中,让我体会到了,不仅仅要熟悉掌握命令,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必须要小心在小心和谨慎在谨慎,必须要注意配置的模式,,不论在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脱轨,就意味着你必须重新配置,一个不小心导致的是全部的重新开始,也许造成的就不是重新开始这样的小事故,所以我们必须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打起精神,一定要认真仔细,有耐性。在实验的时候,应该先分析实训题目,看清楚实训要求,比如,第一个项目要求R1,R2,由于我的不细心没认真审题没有把路由器名字改为R1,R2,导致从做一遍,这就是教训。 四、附件(源代码)(可选) conf t Router(config)#hostname R1 R1(config)#interface e0 R1(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0.1 255.255.255.0 R1(config-if)#ip nat inside R1(config-if)#no shutdown

R1(config-if)#interface s0 R1(config-if)#ip address 222.1.1.1 255.255.255.0 R1(config-if)#clock rate 64000 R1(config-if)#ip nat outside R1(config-if)#no shutdown R1(config-if)#exit

网络原理实验报告(GBN)

网络原理实验报告 ——编程模拟GBN 姓名: 班级: 学号: 教师: 1.实验目的 运用各种编程语言实现基于Go-Back-N的可靠数据传输软件。 PS:这里使用的是JAVA语言 2.实验意义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能够对可靠数据传输原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3.实验背景 Go-Back-N的有限状态机模型表示如下图所示: (a) (b) 图为Go-Back-N的有限状态机模型(a)发送端(b)接受端 4.实验步骤 (1)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编程实现基于Go-Back-N的可靠数据传输软件。 (2)在实际网络环境或模拟不可靠网络环境中测试和验证自己的可靠数据传输软件。

5.实验环境 (1)实验语言:JAVA (2)实验平台:Eclipse (3)引用库函数:.net库、随机(Random)库、计时库(Timer)6.类概览与描述 (1)Sender类:继承于Thread(线程)类,模拟发送方的一切功能,主要功能函数有: A.Public void run()——启动函数,标识开始发送数 据包 B.Sender()——构造函数,分配并初始化窗口值 C.Public void getack(in tack)——ACK接收函数,接 收接收方返回的ACK并进行验证是否为期待的 ACK值(若不是,则重发) D.Public void time()——定时器函数,初始化定时, 计时并记录超时与否的状态 (2)Receiver类:继承于Thread(线程)类,模拟接收方的一切功能,主要功能函数有: A.Public void run()——启动函数,标识开始等待并 接收数据包 B.Void Receive(int data,Sender s)——数据包接收函 数,功能强大!主要包括:接收数据包,验证 数据包,判断与丢弃数据包等

实验一 线性网络基本定理的研究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工程实践中心实验总结报告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总结报告实验方式:线上 实验名称实验一线性网络基本 定理的研究 指导教师赵丽娜成绩 姓名代震班级数媒181 学号2018062078 四、实验电路与数据记录 4.1 实验电路运行结果图: 4.2 实验数据记录 4.2.1 基尔霍夫定律的研究 电流测量:

4.2.2 叠加原理的研究 表1.1 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数据记录表 U R1/V U R2/V U RL/V U S1、U S2共同作用-3.63 -0.64 2.44 U S1单独作用-4.86 1.21 1.21 U S2单独作用 1.23 -1.85 1.23 U S1、U S2共同作用I1= -0.60 mA I2= -0.21 mA I L= 0.81 mA 4.2.3 戴维南定理的研究 ①开路电压U OC= 4.07 V,短路电流I SC= 2.04 mA。 ②等效电阻R o = 1.9951 KΩ。 4.2.4 测定原网络的外特性 表1.2 原网络外特性数据记录表 R L/Ω∞3K 2K 1K 原网络U/V 4.07 2.44 2.04 1.36 戴维南等效电路U/V 4.07 2.44 2.04 1.36

对于电路中的左侧网孔,按照标出的绕行方向,根据表格中各元件的吸收或放出的电压, -3.63 -0.64 得出关系:Us1-Ur1+Ur2+Us2 = -6-(-3.63)+(-0.64)+3 = -0.01 这个误差在误差范围之内,可以用来验证KVL定律:在集总参数电路中,任一时刻,沿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u=0 5.2 叠加原理的验证: (提示:从表1.1中共同作用数据与单独作用数据关系来看,如何验证叠加原理?) 由表中数据可知: -3.63 = -4.86+1.23 -0.64 = 1.21+(-1.85) 故:Us1、Us2共同作用导致的电压Ur1和Ur2等于仅有Us1作用时以及仅有Us2作用时的各对应电压值的代数和,验证了叠加原理。 5.3 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提示:根据表1.2每一列两个数据的关系,说明戴维南定理是成立的。) 由表1.2可知,每一列测量的两个数据全都相等,表示用一个理想电压源与电阻的串联支路来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运算器组成、存储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1 Quartus Ⅱ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掌握Quartus Ⅱ的基本使用方法。 了解74138(3:8)译码器、74244、74273的功能。 利用Quartus Ⅱ验证74138(3:8)译码器、74244、74273的功能。 二.实验任务 熟悉Quartus Ⅱ中的管理项目、输入原理图以及仿真的设计方法与流程。 新建项目,利用原理编辑方式输入74138、74244、74273的功能特性,依照其功能表分别进行仿真,验证这三种期间的功能。 三.74138、74244、74273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1.74138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74244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1. 4.74273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实验2 运算器组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的工作原理。 2.熟悉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 3.验证4位运算器(74181)的组合功能。 4.按给定数据,完成几种指定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二、实验电路 附录中的图示出了本实验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图。8位字长的ALU由2片74181构成。2片74273构成两个操作数寄存器DR1和DR2,用来保存参与运算的数据。DR1接ALU的A数据输入端口,DR2接ALU的B数据输入端口,ALU的数据输出通过三态门74244发送到数据总线BUS7-BUS0上。参与运算的数据可通过一个三态门74244输入到数据总线上,并可送到DR1或DR2暂存。 图中尾巴上带粗短线标记的信号都是控制信号。除了T4是脉冲信号外,其他均为电位信号。nC0,nALU-BUS,nSW-BUS均为低电平有效。 三、实验任务 按所示实验电路,输入原理图,建立.bdf文件。 四.实验原理图及仿真图 给DR1存入01010101,给DR2存入10101010,然后利用ALU的直通功能,检查DR1、

计算机网络交换路由综合实验报告

交换路由综合实验 1 交换实验 1.1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1.1.1实验目的 学会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并了解如何查看交换机的系统和配置信息。 1.1.2实验内容 使用交换机的命令行管理界面,学会交换机的全局配置、端口配置方法,察看交换机的系统和配置信息。 1.1.3技术原理 交换机的管理方式基本分两种:带内管理和带外管理。通过交换机的Console口管理交换机属于带外管理,不占用交换机的网络端口,其特点是需要使用配置线缆,近距离配置。第一次配置必须利用Console端口进行。 配置交换机的设备名称和配置交换机的描述信息必须在全局配置模式下执行。Hostname 配置交换机的设备名称,Banner motd配置每日提示信息,Banner login配置交换机的登陆提示信息。 察看交换机的系统和配置信息命令要在特权模式下进,Show ######命令可以察看对应的信息,如Show version可以察看交换机的版本信息,类似可以用Show mac-address-table、Show running-config等。 1.1.4实验功能 更改交换机的提示信息,配置交换机的端口。 1.1.5实验设备 交换机(二层)一台,交换机(二层)一台 1.1.6实验步骤 s21a1#configure terminal s21a1(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3 !进行F0/3的端口模式

s21a1(config-if)#speed 10 !配置端口速率为10M s21a1(config-if)#duplex half !配置端口为半双工模式s21a1(config-if)#no shutdown !开启该端口,使之转发数据s21a1(config-if)#exit s21a1#show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3 !查看端口的状态 s21a1# show version !查看交换机的版本信息 s35a1#configure terminal s35a1(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3 !进行F0/3的端口模式 s35a1(config-if)#speed 10 !配置端口速率为10M s35a1(config-if)#duplex half !配置端口为半双工模式s35a1(config-if)#no shutdown !开启该端口,使之转发数据s35a1(config-if)#exit s35a1#show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3 !查看端口的状态 s35a1# show version !查看交换机的版本信息 1.2虚拟局域网VLAN 1.2.1实验目的 学会配置VLAN,包括一个交换机下的和跨交换机的。 1.2.2实验内容 一个交换机下的VLAN(Port VLAN)的配置,跨交换机VLAN(Tag VLAN)的配置。 1.2.3技术原理 VLAN是指在一个物理网端内,逻辑划分成若干个虚拟局域网。VLAN最大的特点是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可以进行灵活的划分。VLAN具备了一个物理网段所具备的特性。相同VLAN内的主机可以相互直接访问,不同VLAN之间的主机必须经过路由设备,广播数据包只能在本VLAN 内传播,不能传输到其他VLAN中。Port VLAN是实现VLAN的方法之一,Port VLAN是利用交换机的端口进行VLAN的划分,一个端口只能属于一个VLAN。 Tag VLAN是基于交换机端口的另外一种类型,主要用于实现跨交换机的相同VLAN内主机可以直接访问,同时对不同VLAN的主机进行隔离,Tag VLAN遵循IEEE802.1q协议的标准,在利用配置了Tag VLAN的接口进行数据传输时,需要在数据帧内添加4个字节的802.1q标签信息,以标示该数据帧属于哪个VLAN。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报告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总结 学习心得 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现代控制论,是人类对控制技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现代控制论是用状态空间方法表示,概念抽象,不易掌握。对于《现代控制理论》这门课程,在刚拿到课本的时候,没上张老师的课之前,咋一看,会认为开课的内容会是上学期学的控制理论基础的累赘或者简单的重复,更甚至我还以为是线性代数的复现呢!根本没有和现代控制论联系到一起。但后面随着老师讲课的风格的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发现和自己想象的恰恰相反,张老师以她特有的讲课风格,精心准备的ppt 课件,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控制理论发展过程,以及该掌握内容的方方面面,个人觉得,我们不仅掌握了现代控制理论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掌握这门知识的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以后学习其他知识及在工作上的需要大有裨益,总之学习了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 由于我们学习这门课的课时不是很多,并结合我们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所要掌握的课程深入程度,张老师根据我们教学安排需要,我们这学期学习的内容主要有:1.绪论;2.控制系统的状态表达式;3.控制系统状态表达式的解;4.线性系统的能空性和能观性;5.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而状态变量和状态空间表达式、状态转移矩阵、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性以及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是本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当然学习的内容还包括老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及对该学科的研究的一些深入见解。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伴随着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出现了横向科学。作为跨接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具有横向科学特点的现代控制理论已成为我国理工科大学高年级的必修课。 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 经典控制理论以拉氏变换为数学工具,以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变换到复数域中,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并以此作为基础在频率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确定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通常是采用反馈控制,构成所谓闭环控制系统。经典控制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突出的是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时变系统、多变量系统,也难以揭示系统更为深刻的特性。当把这种理论推广到更为复杂的系统时,经典控制理论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是因为它的以下几个特点所决定。 1.经典控制理论只限于研究线性定常系统,即使对最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是无法处理的;这就从本质上忽略了系统结构的内在特性,也不能处理输入和输出皆大于1的系统。实际上,大多数工程对象都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尽管人们做了很多尝试,但是,用经典控制理论设计这类系统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2.经典控制理论采用试探法设计系统。即根据经验选用合适的、简单的、工程上易于实现的控制器,然后对系统进行分析,直至找到满意的结果为止。虽然这种设计方法具有实用等很多完整,从而促使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对经典理论的精确化、数学化及理论化。优点,但是,在推理上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效果也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

计 算 机 网 络 实 验 报 告 学校:中原工学院 学院:计算机学院 班级:网络092 学生:李东杰 学号:200900824217 日期:2010年12月25日

实验1 WIN32网络配置命令使用 一、实验内容: 网络测试工具—PING.EXE 网络配置查看程序—IPCONFIG.EXE 网络链接统计工具—NETSTA T.EXE 操纵网络路由表的工具—ROUTE.EXE 地址解析工具—APR.EXE 路由跟踪工具—TRACERT.EXE 二、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WIN32操作系统提供的各种网络功能的命令。熟悉WIN32操作系统提供的各种网络命令的使用方法和输出格式。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命令输出项的含义 三、实验步骤 1、最常用的网络测试工具-PING.EXE 作用:Ping的主要作用是验证与远程计算机的连接。该命令只有在安装了TCP/IP 协议后才可以使用。 原理:向远程计算机通过ICMP协议发送特定的数据包,然后等待回应并接收返回的数据包,对每个接收的数据包均根据传输的消息进行验证。默认情况下,传输四个包含32 字节数据(由字母组成的一个循环大写字母序列)的回显数据包。过程如下: (1)(1)通过将ICMP 回显数据包发送到计算机并侦听回显回复数据包来验证与一台或多台远程计算机的连接。 (2)(2)每个发送的数据包最多等待一秒。 (3)(3)打印已传输和接收的数据包数。 用法:ping [-t] [-a] [-n count] [-l length] [-f] [-i ttl] [-v tos] [-r count] [-s count] [[-j computer-list] | [-k computer-list]] [-w timeout] destination-list

计算机原理5.3实验报告

计算机原理5.3实验报告 篇一:计算机原理实验四报告 实验四接口程序设计编程训练 学院(系):信通学院专业:通信工程班级:通信工程1101 姓名:张非凡学号:201181145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使用8255并行接口连接拨动开关,控制LED显示输出的技术。掌握循环结构程序 设计的方法。 2. 熟悉8254在系统中的电路接法,掌握8254的工作方式及应用编程。熟悉汇编语言分支 程序基本指令的使用方法。 3. 了解8259中断控制器的基本使用,掌握中断程序编程技术。熟悉利用汇编语言子程序 参数传递方法。

二、实验原理: 拨动开关和LED显示实验: 8255端口地址有四个,由于8255片选信号线与地址译码区的0~FH连接,即8255的I/O偏移地址为0~3,加上前一个实验所获知的I/O基址,两者相加之后才是最终访问8255的I/O地址。注意,该地址一定是一个16位数,所以I/O操作要使用IN AL,DX 和OUT DX, AL指令。 端口地址:A口地址为:200h;B 口地址为:201h;C口地址为:202h;控制口地址为:203h。8254定时/计数器实验: 8254是可编程间隔定时器。它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有3个独立的16位计数器; (2)每个计数器可接二进制或十进制(BCD)计数;(3)每个计数器可编程工作于6种不同工作方式;(4)8254每个计数器允许的最高频率为10MHZ; (5)8254有读回命令,除了可以读

出当前计数单元的内容外,还可以读出状态寄存器的内容; (6)计数脉冲可以是有规律的时钟信号,也可以是随机信号。计数初值公式为n=f/f,其中f是输入时钟脉冲的频率,f是输出波形的频率。8254的工作方式如下述: (1)方式0:计数到0结束输出正跃变信号方式。(2)方式1:硬件可重触发单稳方式。(3)方式2:频率发生器方式。(4)方式3:方波发生器。 (5)方式4:软件触发选通方式。(6)方式5:硬件触发选通方式8259中断控制器实验: 1. 8259中断控制器介绍 8259中断控制器是Intel公司专为控制优先级中断而设计的芯片。它将中断源识别、排队以及提供中断矢量等电路集于一片中。 只需对8259编程一片8259就可以管理8级中断,最多可用9片8259A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