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做好人物采访

如何做好人物采访

如何做好人物采访
如何做好人物采访

如何做好人物采访

如何做好人物采访?

如何做好人物采访?

尚自强

一、确定主题

一般媒体在派记者进行采访之前实际上已经确定好了采访主题,而记者需要做的就是围绕主题进行相关背景调查,快速翻阅资料,做到心中有底。某记者在进行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创新之路这个采访主题时整整看了一个下午关于文化创新方面的报道。记者要采访首先要比被采访者在这方面还懂得要多,虽然你不可能是专家,但你可以借着快速充电成为半个专家,不然去采访,可能人就丢大了。

二、熟悉资料

举例来说,你采访的是某个事件的某个人,那么你需要了解围绕这个人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做个一个全面调查,比如有着自己的经历、读过什么样的学校、有着怎样的性格、办事风格是什么?最近他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需要说明的是,也许有些资料对记者来说可能根本就用不上,但我觉得这很难说,其实采访的过程就跟上战场一样,也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了解背景

如果采访的是一个事件,那么你同样需要对事件先做一番调查。如何调查?你需要调阅大量的资料,你可以看电视上的事件回放、需要看其他媒体对它从各个角度进行的报道,媒体不一样报道的角度也会有不同,同时,你要将各个媒体不同角度进行的采访和报道做个总结,他们各表达出了什么东西,有着怎样的观点,被采访人又是怎样回答这些问题的,他的回答是否一直都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从他的回答里理解他的内心所想。把这个事件做到烂熟于心,而且需要将事件里的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弄明白弄清楚,然后站近了看站远了看,是不是还缺少一些东西?你是不是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而这些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你本次所要采访时要提问的地方。

四、设计问题

通过对人和事件的了解以及对线索的整理,进行问题的设计。需要说明的是,问题的设计是需要环环紧扣的,它们之间并不是分散的关系,采访就是一条流水线,记者需要做的是沿着这条流水线向下走。什么称为向下,就是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质,尽力想办法让事件的参与人告诉人们事件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他本来想收到什么样的效果。让读者读完之后也觉得还是有所收获的,如果你的读者看完之后觉得不知所云,好的证明你本次的采访是失败的,其实从源头上已经失败了,在于你的问题设计不合理。记者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1、目标,自己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2、障碍,自己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3、解决,自己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4、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将问题设计之后你就可以在纸上罗列你的问题了,罗列完之后你需要再看一遍你的采访提纲是否有什么漏洞。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五、拟订提纲

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人物采访提纲,至少应该包含采访对象、采访目的、采访时间、背景资料、注意事项、问题设计、采访方式、采访内容、采访准备这九个方面的内容。

六、提问技巧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

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七、观察倾听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八、注意细节

1、时间、地点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重大历史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3、将最终出作品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怎么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二)

拟好了提纲再去采访

采访提纲,是对将要进行的采访活动的一个大致规划。它可以规划我们的采访程序,保持我们清晰的思路,做到按计划进行采访、写稿,快捷地完成任务。

在采访提纲里,首先,要明确采访目的。其次,如果与采访对象有一定的距离,要规划好行走路线。第三,采访步骤,比如说打算采访什么人,是一个还是两个、三个,谁先谁后。第四,采访要问的问题。

记者采访时提的问题,有提前就拟好了的,也有在采访过程中随时想起来的问题。我们是初学采访,为了圆满完成采访任务,必须事前充分准备好要提问的问题。把事先想好的问题写出来,如果到时紧张或是想不起来问什么,干

脆“照本宣科”地念,总比卡壳好。许多电视节目主持人就这样做,他们手上拿张采访提纲,时不时瞟上一眼,以避免问话时忘词。我们是初学采访的小记者,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

当然,也不是提前准备好了,采访时就可以不动脑筋,只照本宣科念完题目就行了。要根据采访内容的进展和不断变化的情况来改变和调整自己的问题。比如你去采访老师,结果

他的爱人在家,你原来要准备的问题就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随时调整。记者要头脑灵活,随时调整思路,机智地完成采访任务。

好的采访提纲是采访的“蓝图”,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当然,经过一段时间锻炼,这种写在纸上的采访提纲就可以写在心里了。

如何做好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准备,从广义上讲,其含义可以包括记者平时经常性的政治理论,时事方针政策的学习,文字写作修养的提高,各种专业常识的了解,以及一切社会生活、知识的积累。从狭义上讲,则是指发现新闻线索或接到采访任务之后,到进入采访入前所作的具体准备工作。我们从采访前的具体准备工作谈起。

首先,必须准备相关的资料。

笔者刚刚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时,对采访前资料的准备没有足够的认识,一有采访任务就直奔现场,采访时没有条理性,常常弄得自己很被动,其实,许多中外著名记者,他们在采访前都是很重视资料的准备的。

我国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有一个习惯,当年他每到一地采访,总是先搜集、查阅当地的地方志和史书。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每次采访前,总是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做准备,阅读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材料和书刊,还要做笔记,写研究心得。她说,每一次采访之前都要象学生准备大考一样,准备几个星期甚至一两年。从这些著名记者的经验来看,采访成功与否和资料准备是否翔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需要准备的文字资料有直接的资料和间接的资料。

所谓直接的资料。是由被采访者自己所能提供的与其有直接关系的现成文字资料,如被采访者写的回忆、文章等。

如果我们采访的是一个单位或某个部门,就应搜集与报道内容有关系的资料,如该单位的内部文电、档案记录、会议记录等。

间接的资料,一般是指与采访对象有关的一切文字的东西。

如果我们进行体育比赛项目的报道,那么我们就要翻阅该项目的有关资料,如它的发展史、历史记录的创造者,以及各参赛队的风格、特点等;如果我们采访一个地方,除了要报道的内容外,翻看一下该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民风民俗等资料,对写作也会有所裨益。

如果我们采访的是某一个工程项目或生产企业,那么我们就要翻阅一下与此有关的专业书籍。这样可以避免说外行话,容易与被采访者找到共同的语

言。对此,笔者深有体会。有一次,笔者去采访一家大型的外资企业,负责接待我们的部门经理见我们几个小记者,一开始并不十分热情。当我们跟他聊起企业运转,产品性能等比较专业的话题时,部门经理娓娓而谈,在随后的采访中,对我们表示了极大热情和支持,采访十分顺利。我们知道,在采访之前,如果不是翻阅了该企业的有关资料,那么我们的采访可能会受到阻碍。

其次,我们新闻采访准备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围绕报道内容准备有关情况。

从宏观上讲,就是要站在全局角度,掌握上级精神,党的政策、全局范围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态等等。这样有助于我们记者在采访时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问题。比如,我们前一段时间进行抗击“非典”的采访报道,在采访前我们以中央的精神、战略决策进行了概略的了解,结合实际,对乐昌在农村防治“非典”;党委、政府一手抓“非典”这件大事,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等方面进行及时报道,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指导性。因此,我们记者如果对宏观情况不甚了解,胸无全局,视野短浅,那么采访时自然无法站在全局的角度观察问题和分析事物,写出的报道就容易就事论事,缺乏深度。

从微观上来说,就是我们了解被采访者的历史和现状。比如我们去采访某一个人,就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事先了解他的经历、性格习惯、特长等等。笔者曾对一村委会干部进行采访。之前,我们手头已经有了现成的文字资料,但是,我们还是通过向镇领导了解,与村民攀谈、闲聊、与其同事进行座谈等形式,多方面地了解这位村民干部是如何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以及他本人的创业历程、家庭现状、为人处世等情况。在采访中,我们捕捉到了这位主人公的思想闪光点,这是我们手头文字资料未曾发掘的。

再次,必要的知识准备是做好采访工作的又一重要环节。

当今世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因此,要求记者做到“百事通”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能等到掌握了各种知识以后再去从事采访和交流活动。所以,记者采访前的知识准备,大多采取“临阵磨枪”的办法。一旦确定采访目标,立即突击进行知识准备。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同志访问奥地利,以散文式笔法写了一篇通讯《维也纳的旋律》,不知内情的读者以为作者很懂音乐。其实,据说这是作者在写作前翻看了许多音乐方面的材料,进行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的结果。

当然,一个记者的文化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靠平时持之以恒的长期积累。多读书,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注意收集和追踪新知识、新信息,还要时时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突发性采访任务都能应付自如了。

此外,在新闻采访中,向被采访者问什么,怎么问,也是需要我们事先准备的。这种准备,即是拟定采访提纲。这是在前几项准备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采访方案,选择进功方向和突破的重要环节。采访提纲总的要求是,要尽可能详细、具体、实在、简明扼要。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事实和细节,要多侧面,多角度地去提问、考证、挖掘。

在采访提纲的准备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和过程“浓缩”成一个或数个简单的问题。这样,既便于对方回答,也可以节省被采访者为组织自己思路和谈无用材料所花费的时间,以缩短采访过程。新华社记者郭超人在这点上曾有过成功的尝试。为了采访我国运动员突击珠穆朗玛峰顶峰的经过,他事先花了4个小时,认真研究了运动员突击顶峰的计划,拟定一个详尽的采访提纲,把报道所必需的材料和细节一共列成20多个小问题。抓住运动员在医务室进行了简单包扎和治疗的间隙,他见缝插针采访,前后仅用了两个多小时,便获得了写作通讯《英雄登上地球之际颠》所需要的材料。可见,从效果上看,只要问题准备得充分,采访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决定因素。

在我们的采访提纲拟定后,还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那就是知会被采访对象,我们要设法让

被采访对象与自己一起进行准备,让对方知道你要采访的中心大意,这对一个成功的采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采访前的准备有时由于某些特殊需要,还要做其它的准备。但总的来说,我们进行采访前的准备就是为了增强对所报道对象的认识和了解,在采访时尽可能缩短主观认识和存在之间的差距,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丰富、翔实、有价值的材料,使我们的采访获得成功。

人物采访技巧

人物专访,就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就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就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就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与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就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就是喜欢"您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就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她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就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瞧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就是否有意于资助农 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三就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观上就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就是开不了口。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二、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就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三就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 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瞧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与问题,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 行探讨。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一就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就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几个问题其实也就就是采访的大纲与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就用上了,一跑题,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二、用内行话提问。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记者张嘴一问,被采访者就能听出来,您对她的事情了解不了解,您对她的工作认识程度有多高。记者问外行话, 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她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最容易找的共

浅谈人物采访中用光与构图的拍摄技巧

浅谈人物采访中用光与构图的拍摄技巧 摘要:电视构图的完美,可以反映一个摄影记者基本功的扎实与不足。电视人物采访时主要是抓住人物的神态,以及被摄体与陪体、背景、光线等的合理安排,以及画面中人物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恰到好处。电视采访中人物拍摄的构图与技巧应用使的电视画面具有了艺术的美感。笔者探讨电视采访中人物拍摄的构图、用光方面的技巧。 关键词:人物采访;构图;用光;技巧 一、光线对被摄人物的影响 光线有冷暖、角度、明暗、顺逆的变化,人物在不同的光影中可以刻画不同的心里特征、表现被摄体的造型效果,因此,合理的利用和规避光线,对于拍摄人物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自然光中,光线的色温、角度等都是有机联系与常态变化的,熟悉了解色温与光线角度的变化常识,对于刻画人物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了解了光的规律以后我们还可以合理的加以调整与改变,以便于为我们拍摄利用。 日出与日落时分色温较低,暖色调的色彩可以反映强烈的生活气息,很多带情感类的人物拍摄可以用到此种光线。日出后两小时与日落前两小时,光比合适,非常适合被摄人物的采访。中午顶光,明暗反差强烈,容易在人物面部形成浓重的阴影,不适合人物面部的良好表现,但可以刻画一些反映人物刚毅、阳刚之气。如果采访人物中碰到类似自然光,采取的办法一是规避,寻找合适的场景或遮挡物;二是利用反光板等辅助设备调整光比。前侧光(三角光)是采访人物时

常用的光线,可以刻画人物的立体感。逆光的运用往往是为不表现人物特定形象时的表现手法,在大场景中可以表现画面的纵深。阴天散射光缺乏立体感,但女性人物的拍摄还是可以较好的利用此光线。 在室自然光的人物拍摄时,我们可以合理利用房间四周窗户射进来的光线,尽量使人物安排在有主光、辅光、轮廓光、背景光都能满足的光照位置,光比可以利用窗帘的遮挡、被摄体所处光线位置的远近来得以调节,这样拍摄的人物就富有立体感及空间感。 人物的不同表现方式可以通过构图、色彩、运动、明暗、形状、动感等来表达,总的来讲,对比、节奏、趣味中心的设置可以根据你在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人物的特点以及节目容来安排设计,这涉及到拍摄者的基本常识及艺术修养。 二、构图对被摄人物的影响 采访被摄人物之前,我们先要了解被采访人物的性格、爱好、习惯、身高、修养、社会阅历及地位、受教育程度等,了解了被采访者,才能在拍摄时根据容紧扣主题,使人物在电视画面中表现的生动、形象。 在投拍人体的情况中,必须要关注图像的水平状况。许多人在运用摄像机的情况中总是观察云台上的水平仪是否调节至水平状况,实际上在现实的运用环节里,只是观察云台上的水平仪是不行的,也需要使用寻像器进行观察镜头是否确实位于水平方位了,因为水平仪观察的是绝对水平,然而人们的图像里水平是一种相对水平。由于人们并非在投拍海平面,却是在投拍人体,所以被摄人物在镜头里一定要

人物专访稿采写技巧及范文

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 ——以校团委百名优秀校友采写为例1、人物通讯的定义 人物通讯是以新闻人物为报道对象的通讯类型。它着重报道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言行和事迹。 要求:把人物放在突出的地位,从人物的一个侧面或某些片断入手,比较详细地描述人物的事迹,揭示人物的思想,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个性。 2、内容选取 a、抓住人物身上“亮点”:最闪光的性格;最能体现时代气息的特征。以此写出人物的个性和特色,但不要千篇一律,把校友都写成一个模型。 b、选择最能再现人物思想风貌的事实。 # 写人物通讯要绘写人物的精神世界,揭示人格的力量,要通过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再现人物的思想风貌。事实要为展现人物思想风貌服务,而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上,忽略对人物思想、信念等方面的挖掘,不能停留在好人好事记录的表层现象上。 c、选择最能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

通讯不是依靠抽象空洞的说教和赞美,而是通过富有人情味的人物的言语和行动来征服读者的。有时你费劲心思堆积了一些形容词诸如“孜孜不倦、发奋图强、勇于创新”等来赞美人物,不如人物一句质朴的语言或一个细小的动作更传神。 d、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明作者的倾向,表现作者明显的感情色彩,但不能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人物专访是一种新闻通讯,而不是文学作品,所以它必须遵循“真实”的原则。即一切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而不要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替代事实的描述。 3、采写过程 (1)前期准备 a、采访前先广泛搜集采访对象的资料(书面材料,网络资源,走访校友的老师、同学、亲朋、同事等),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个性特点、习惯爱好、专业特长等基本情况。有可能的话和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一段时间,深入了解采访对象,把人物写活。 b、拟订采访提纲。 ¥ C、配备纸、笔、相机、录音笔或MP3等采访工具。 (2)进行采访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问题参考

生涯人物访谈内容可以考虑一下方面: 1.工作性质、任务或内容; 2.工作环境、就业地点; 3.所需教育、培训或经验; 4.所需个人的资格、技巧和能力; 5.收入或薪酬范围、福利; 6.工作时间和生活型态; 7.相关职业和就业机会; 8.组织文化和规范; 9.未来展望。 访谈可以准备的问题(可适当调整): 1.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每天都做些什么 2.最近,这项工作因科技、市场、竞争等发生变化了吗 3.你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 4.你是如何选择你现在的工作领域的 5.对职场人士来讲,你觉得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6.你们单位从事与你类似工作的人都是什么专业背景 7.专业背景对从事这项工作重要吗是不是学金融专业的更适合这个职业 8.在工作中,你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最后达到什么效果 9.你个人职业生涯过中主要成就是什么 10.你是如何看待该领域工作将来变化趋势的 11.在未来的6-12个月中,你会面临什么样的主要挑战你会怎么面对主要障碍有哪些 12.你的工作是如何为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或使命贡献力量的 13.你所在的领域有“职业生涯道路”吗 14.本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15.到本领域工作所需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16.就你的工作而言,你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17.本工作的哪部分让你最满意,哪部分最有挑战性 18.什么样的初级工作,最有益于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 19.本领域初职和略高级别职位的薪水是多少 20.采取工作行动和解决问题的自由度如何 21.本领域有发展机会吗 22.什么样的个人品质或能力,对本工作的成功来讲是重要的 23.你认为将来本领域潜在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24.对于一个即将进入该领域的人,你愿意提出特别建议吗 25.这种工作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或培训背景吗 26.公司对刚进入该领域的员工提供哪种培训

新闻中人物的采访技巧

人物的采访技巧 新闻界通常有句说法:“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足见采访工作的重要性。而成功的采访,离不开技巧。就人物采访来说,由于被采访对象的职业、职务、性格、经历、受教育程度等各有差异,所以,人物采访更考验记者的专业素质,更应该讲究采访技巧。 采访前“功课”很重要 高质量的采访离不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所谓的准备分为未见到采访对象时的准备和见到采访对象但采访还未正式开始前的准备。 曾经有位记者采访叶圣陶先生,一见面就问:“您是哪里人?多大年纪了?”八旬老人被问得很烦躁,又感到悲哀,这次采访当然也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实这些问题在叶老的任何一篇著作或传记中都能找到答案,很明显,这位记者采访之前没有做好“功课”。 首先,采访前要充分掌握好采访线索,明确采访对象的身份、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采访目的等等,掌握了这些,才能有目的地进行采访。其次,知道采访对象基本情况后,就要尽可能地去找与之相关的材料。例如,你要去采访一个见义勇为的救人英雄,就尽可能知道见义勇为事件发生的始末,这位英雄的年龄、职业、平时的为人等等。有了这些材料,采访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再就是最好制定一个采访提纲,也就是采访计划,包括需要了解什么情况、提些什么问题、再找哪些人采访等等。这些问题尽可以列的详细一点,采访时可以随时调整,随机应变。这些“功课”做好了,采访时就心中有数,效率自

然也就高了。 另外人物专访是最能显示出记者的功力的,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析和掌握人物心理迅速熟悉采访对象,并让采访对象接受自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体会是,对被访者说的第一句话很重要,最好能一下子拉近与被访者之间的距离。今年五月份,我采访了华茂生态园舍己救人的英雄群体。首先采访的人物是这个群体中唯一的女生——李艳雨。刚一接触我就发现,李艳雨并不是善言辞的人,因为一名同事刚在救人中牺牲,她惊魂未定,也不是太想与人交谈。同为女性,见面后我就拉着她的手我们紧挨着坐在了一起。我首先跟她说,原来你是这么较小的小女孩,如果我是你,我真没你那么勇敢呢。也许是这一句话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后面的采访都进行得很顺利。 怎样采访有学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先进人物典型报道的“米”,就是记者深入采访得来的细致全面的素材。对人物的采访,有人说是“眼睛的采访”、“耳朵的采访”、“口舌的采访”,因为采访要用口舌去问,眼睛去看,耳朵去听。但怎么看,怎么听,怎么问大有学问。 人物专访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面对面交流增强了解读人物的贴近性,人物专访最考验采访者的便是用心感受采访对象,把自己融入其中。首先,采访中的提问要具体,越是经验不足的记者,提的问提越容易笼统,含糊不清,而越是笼统的问题就越难回答。例如你有什么感想?你当时是怎样想的?要提有特点的问题,既然泛泛的提问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那么有特点的提问,才能得到

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如何写人物访谈记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

小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

小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一) 培训目标: 1.了解采访的基本要素。 2.掌握采访实际操作一:如何选择信源,善于获取采访机会。 3.了解提问的方式,学会如何提问。 培训过程: 一、采访的两大要素:好奇和怀疑 1.好奇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 2.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二、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 1.根据主题确定信源 事实性采访 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 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 评论性采访 一级信源:官员 二级信源:专家、学者 三级信源:普通人 分析性信源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2.信源和采访的陷阱: 不可靠的新闻源(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为了个人出风头;一面之词) 三、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1.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你的采访?——闲人 采访就象学开车,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联系,平顺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器,变得自然。如果你会怕靠近陌生人,他们就很可能会拒绝回答。“你丢出去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响应”。 2.如何说服: 1、组织上的安排,最大!! 2、找中间人介绍 3、电话、写信或其他途径暗示他“你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你的损失”(注意态度)做足功课,看看原来的采访记录,找找看还有没有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题;(他的兴趣是什么??)四、如何提问 ㈠提问的分类: 1.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人物专访写作技巧

做好人物专访的几个要素 如何做好人物专访,依笔者浅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熟悉对象。由于人物专访具有与采访对象接触时间短、包涵容量大的因素,记者在介入采访之前,对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如个人经历、性格兴趣、成就建树等)。已故著名戏剧大师曹禺在谈到他出访美国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说道,他几乎天天要接受采访,多的时候一天五六批,但有时间限制,而且很严格,一般一次采访不超过半小时至40分钟。即便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纽约时报》一位记者只提了几个问题,事后却在报纸上发表了3篇文章,而且事实没有出入,材料准确无误。这说明这个记者在采访前已将采访对象“吃透”。反之,如果记者对采访对象情况不了解,只凭与采访对象的简单谈话,甚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不仅耽误时间,遗漏重点,有时还可能使对方反感从而造成采访渠道的阻滞。据载,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1986年为采访邓小平,在采访前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阅读了几乎所有可以找到的有关邓小平的文字材料,还请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提供邓小平的有关影视资料。正因为他未雨绸缪,充分准备,熟谙采访对象,所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新华社也分两次详尽地向世界披露了这次专访的内容。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巴巴拉·沃尔斯特说过:“人物专访成功的关键在于事先的周密研究。” 采访前的准备还包括制定切实可行的访问提纲,明确专访的主题,以及对采访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对策等。总之,采访的准备越充分,访谈中记者越能够掌握主动权。 表现个性。个性,是人物的心理与精神特质。个性,表现在人物的言谈、举止、气质、观点等方面。人物的内在精神,正是通过其个性化的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抓不住人物的个性,就会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抓住了个性化的言语、动作,就会形象凸现,使人物活起来。个性,是人物形象的生命所在。 怎样才能在专访中写出人物的个性呢? 从一些优秀的人物专访来看,必须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着力刻画人物的典型形象,使其具备具体、可感的特点,给予读者以生动的感觉。要着力写出具体的、立体的,能让读者感觉到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从而以其鲜明的个性,将读者紧紧吸引,并和读者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第二,必须写好细节。细节虽然很小,但很重要,尤其要抓住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因为它是文章感人因素中的精华。而要写好细节,记者就必须在采访中深入细致地观察,手、眼、耳、口、鼻、脑一起用,那怕是瞬息即逝的动作。只有这样做才能在专访中刻画出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新闻人物形象。 记者先做到“画竹,必先成竹于胸”。 采访并不是收集“事例”,是要学会寻求“事例”背后的答案。陈秋霞大一是“学渣”,我们知道了这个事例,这并不能作为她的个性,我们要挖的是:她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她个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她最不寻常的、感兴趣的心灵上的东西是什么?怎么形成的?记者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学会观察被采访者,学会思考,学会顺势去挖掘:导致他某一个思

人物访谈 采访 提问技巧

关于提问(提问技巧方面): 1、提问的基础:问题选择: 重点是:要兼顾双方 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读者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兴趣。只有心中想着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写的文章。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还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不要问粗俗、猎奇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2、提问时的细节 1、态度、口气 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 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 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 问、反问、引导、激将等。记者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要时刻记着贫 贱不欺、富贵不媚,提问语气要平和,话语要真诚,不能有训 斥、嘲笑的成分。 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 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 专用名词。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 2、提问的方式 1、直接提问 开门见山的直接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个无需多说。 2、追问 追问是一种深入挖掘的提问方式。追问有助于扩展采访对象的回答。 【追问的原则】 1、要等对方把话说完,不能打断对方的谈话。 2、一个关键的问题搞不懂,记者可以停下采访,集中先把不 懂的问题搞清楚,再继续采访,这样避免不停地追问,使谈话变 得艰难或断断续续。 总结来说,追问的以不妨碍对方谈话为原则。 【追问什么?】 1、新闻元素:时间、地点、人名、数字、技术等。 2、细节:细节不等同于故事,它是故事中的场景、动作、

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

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二、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探讨。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

拍摄人物纪录片的技巧

拍摄人物纪录片的技巧

————————————————————————————————作者:————————————————————————————————日期:

拍摄人物纪录片的技巧 近期,《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国内热映,再次引起了很多人对纪录片的热衷。当然,纪录片不单单这是这种类型的,很多企业也选择做纪录片,描写公司的发展历程,或者是公司元老的奋斗史,也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记录。 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与其他影片不同,纪录片不但要强化真实性特点,还要根据拍摄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拍摄手法和技巧,其中拍摄技巧对纪录片的拍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掌握必要的拍摄技巧对纪录片拍摄而言意义重大。 一、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应强化采访质量 纪录片往往需要采访人物,人物采访的拍摄,是纪录片拍摄的一个难点,但它往往不被人重视。其实人物采访的拍摄十分重要,如果拍摄不成功,就会破坏人物的生活秩序,甚至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现在这种现象还是很普遍的。人物采访怎样拍摄才算成功呢?我认为必须做到无论采访内容还是形式都能很好地融入生活、符合纪录片拍摄实际,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根据采访对象不同,提高采访的针对性 由于纪录片对真实性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采访环节至关重要。为了提高采访

的整体质量,在确定了采访对象之后,应认真分析采访对象的特点,并对采访对象进行准确分类,根据具体的类别以及采访对象的特点,采取对应的采访方式,保证采访工作的整体质量满足实际需要,同时也提高采访工作的整体效果。因此,正确对采访对象分类,并提高采访的针对性,是提高纪录片拍摄效果的关键。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纪录片的采访环节达到预期目标,满足纪录片拍摄需要。目前采访对象主要可以分为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了解事件的人以及受到事件影响的群体这几部分。对于这几种采访对象,应掌握不同的采访技巧。首先,对于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在采访中应尽可能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例如参与动机,具体的参与过程以及事件本身的详细信息。其次,对于了解事件的人,在具体采访中应重点挖掘与事件相关单位各种背景信息,以及事件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再次,对于受到事件影响的群体,在采访中应突出事件造成的影响,并突出事件的典型性。 (二)根据采访对象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采访内容 从纪录片的内容来看,采访对象所陈述的内容,对纪录片的拍摄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基于采访对象的特殊性,以及采访对象对纪录片拍摄的重要影响,在采访过程中,不但要根据采访对象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采访内容,还要正确分析采访对象的特点,并根据采访对象的实际需要选定特殊的话题,同时使话题能够围绕纪录片主题服务。因此,根据采访对象特点,制定合理的采访内容,是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纪录片拍摄质量和拍摄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把握正确的采访原则,提高采访的有效性 基于采访工作对纪录片的重要性,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只有把握正确的采访原则才能做好采访工作。结合纪录片的拍摄特点以及采访对象的特点,在采访过程中,应把握全面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使采访工作能够在内容上更加全面,满足纪录片的主题需要,同时还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提高采访的针对性,最后,还要注重采访主题的选取,提高采访的有效性,使采访过程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纪录片的拍摄需要,为纪录片拍摄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

人物采访技巧案例

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 1、人物通讯的定义 人物通讯是以新闻人物为报道对象的通讯类型。它着重报道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言行和事迹。 要求:把人物放在突出的地位,从人物的一个侧面或某些片断入手,比较详细地描述人物的事迹,揭示人物的思想,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个性。 2、内容选取 a、抓住人物身上“亮点”:最闪光的性格;最能体现时代气息的特征。以此写出人物的个性和特色,但不要千篇一律,把校友都写成一个模型。 b、选择最能再现人物思想风貌的事实。 写人物通讯要绘写人物的精神世界,揭示人格的力量,要通过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再现人物的思想风貌。事实要为展现人物思想风貌服务,而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上,忽略对人物思想、信念等方面的挖掘,不能停留在好人好事记录的表层现象上。 c、选择最能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 通讯不是依靠抽象空洞的说教和赞美,而是通过富有人情味的人物的言语和行动来征服读者的。有时你费劲心思堆积了一些形容词诸如“孜孜不倦、发奋图强、勇于创新”等来赞美人物,不如人物一句质朴的语言或一个细小的动作更传神。 d、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明作者的倾向,表现作者明显的感情色彩,但不能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人物专访是一种新闻通讯,而不是文学作品,所以它必须遵循“真实”的原则。即一切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而不要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替代事实的描述。 3、采写过程 (1)前期准备 a、采访前先广泛搜集采访对象的资料(书面材料,网络资源,走访校友的老师、同学、亲朋、同事等),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个性特点、习惯爱好、专业特长等基本情况。有可能的话和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一段时间,深入了解采访对象,把人物写活。 b、拟订采访提纲。 C、配备纸、笔、相机、录音笔或MP3等采访工具。 (2)进行采访

人物采访提纲汇总贴

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人物采访技巧谈

人物采访技巧谈■ 董红言 (编译) 人物采访是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采访,它是写人物通讯、人物传记不可缺少的一项环节。这些新闻人物通常是有影响的社会知名人士、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作为一名富有经验的记者,在采访中总能千方百计接近采访对象,同时自己也扮演角色与采访对象交朋友,因此采访显得生动活泼、新颖有趣,记者在此氛围中常能提出一些常人未曾想到的问题,获得一些常人未曾获得的答案,这就是创造性人物采访的魅力所在。 表面上看人物采访是最容易的,采访中你问他答,把回答的内容记在采访本上或录在磁带上,回去整理即可。其实不然,一次人物采访,受采访双方的年龄、性格、职业习惯、文化层次、当时心理等因素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情形。有的采访顺利,有的中间受阻,有的根本进行不下去。在人物采访中,采访知名人士最难,因为他们的回答总是扑朔迷离,令人费解。许多记者认为知名人士难以捉摸,实际上导致采访知名人士失败的原因在于记者本人。因为他在了解所采访的人物性格及其行为模式方面存有心理障碍。经过多次失败,他们终于发现录音机是能录下采访对象的声音,却无法窥视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很难捕捉到采访对象的思想。因此人物采访呼唤记者的自我创造意识。下面就是创造性人物采访的一些技巧问题。 如何进行创造性的人物采访,这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孜孜以求的。正确掌握和运用采访技巧是通向创造性人物采访成功的必由之路。 11要善听、会听。记者对采访目的要心中有数,采访前的准备必须充分,采访中的提问必须恰当,对问题的反应必须灵敏。具体地说,作为一名出色的记者,首先要善听、会听,采访中仔细聆听采访对象的话语,既是一个移情过程,又是一个知觉过程,它类似于精神分析家听诊病人。精神分析家不仅听言语,而且听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换句话说,他不仅听病人说话而且听他心里的声音,听他内心深处喷发的东西。有位音乐家说过:音乐中最重要的不是乐谱。我们也同样可以认为采访中采访对象的话语也不是最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话语中所包含的意义以及沉默所揭示的内涵。 21要具有洞察力。创造性人物采访的核心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洞察力和预见力。一次成功的采访,记者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这是最受人推崇的。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必须非常熟悉采访对象,仔细揣摸采访得来的材料,认真研究背景情况,根据事实进行判断。记者并不总是幸运的,他不可能每次都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大多数情况下,他所遇见的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作为记者,更应学会从中挖掘出一些具有新意且有深度的东西,从细微处见伟大,从平凡处见不平凡,这是记者努力的方向,也是朝着成功的记者迈进的一个阶梯。 31要舍得花时间。时间花费得多,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件坏事,相反对记者更有利,因为赢得时间愈多,愈有机会和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愈有余地来润色修改自己的报道。 41要有宽松、和谐的氛围。据一项研究表明:宽松、和谐的气氛有助于发挥人的最佳潜能。采访双方在这样的条件下容易找到自我,记者能保持低姿态、谦逊的态度,采访对象也能真诚合作,说出心里话,道出真实感觉。总之,采访双方都希望在轻松愉快中探讨他们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一、人物采访的提问技巧 提问技巧是人物采访技巧中重要的一环,人物采访中的提问往往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严肃到幽默、从富有哲理到趣闻轶事,甚至从庄严到滑稽。总之,提问涉及领域广泛,几乎无所不包。绝大部分记者为了成功地与采访对象交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特殊的提问技巧,人物采访中的提问尽管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有一些可遵循的规划,下面就是在采访中经常要用到的: 11采访对象的四周有些什么东西?借此可打开话匣。 21采访对象喜欢看什么书?书架上摆的是什么书?凭此可以了解对方的爱好和品位。 31他周围的人如何?这其中包括他的妻子、朋友等。———从外围了解采访对象。 41从职业和自身来看,从长远和眼前来看,采访对象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目标,他现在是如何努力的?其中遇到过什么障碍? 51从职业和自身角度看,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他现在是如何克服的? 61闲暇时间,他是如何打发的?常和谁去度假? 71他典型的一天工作是什么样子? 81依他之见,什么样的问题、观点、哲理对他很重要?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91他幻想什么? 101遇到紧急情况他是如何作出反应的? 111他童年是个什么样子?他童年的志向是什么?现在是实现了、超越了还是改变了?在童年和现在之间,他能勾勒出什么样的线条? 121什么事令他最烦恼?什么事令他最开心? 131人人都有弱点,他是如何看待的?如果他有的话,现在又做了些什么? 141到目前为止,他一生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促成的?是如何取得的?回过头来,现在他又是如董红言(编译):人物采访技巧谈 来稿摘登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5年第3期(总第134期)135

人人物专访稿采写技巧及范文

人物专访要写出现场感 人物专访是作者怀着比较明确的目的去访问有关人士并集中说明某一主题的新闻体裁。 以访问记的形式写的人物通讯或答记者问,不是我们所说的人物专访。人物专访虽以人物谈话见长,但又必须有生动的现场描写,而且比人物通讯有更强的新闻性和针对性。 采写人物专访,首先要选准采访对象。一般来说,先进人物,社会名流,风云人物,有创造发明的模,各条战线上涌现的新秀,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闪烁着新的思想光辉的劳动者,某些事件的关键人物和知情人,都可以作为人物专访的采访对象。我们采写一篇专访时,应该根据当前人们所普遍关注的某个问题的需要,选择那个所见新闻所论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明力的人物去采访。同时,要选准报道时机,迅速地作出报道。如果失去了最佳报道时机,往往会使一篇人物专访的新闻价值大打折扣,甚至失去新闻价值。 采写人物专访,还要注意再现采访对象的谈话风格。人物专访中的人物谈话是很重要的报道内容。因此,写好人物谈话成了专访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物谈话往往因为各自的条件和环境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别,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有的旁征博引,有的深入浅出;有的庄重严肃,有的风趣幽默;有的善于形容,有的长于比喻;有的激昂慷慨,有的柔情似水……在写报道时,无论是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都应该选择充溢着个性特点的语言。如果能再现出人物谈话的个性特点和风格,就可能使读者对专访的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如果专访人物的谈话,全是用作者自己的话来代替,那就可能使读者失去新鲜感,甚至感到索然无味。 采写人物专访,写好人物谈话虽然重要,但仅仅写好人物谈话还缺少立体感,没有感染力。一些善于采写人物专访的记者总是善于用精练的文字展现专访现场的情景和气氛。著名记者柏生曾说过:“专访中,记者可以出面,作为见证人,把读者带到现场,结识人物,了解事件;可以在文章中勾画人物外貌、神态、衣饰、动作,描写人物对话,以及周围的环境;也可以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见解,写得情景交融,使人一路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中国新闻社著名记者郭瑞琴于1981年9月写过一篇人物专访《梁漱溟忆旧谈新》,其中有一段关于书房的描述:“他的书房宽敞明亮。有书,但不算很多。书橱里大多是《柳文指要》、《诸子集成》、《儒家思想》之类。墙壁上挂了一幅年历,室内除了沙发、茶几、藤椅等必备的家具外,没有什么特别的摆设。最引人瞩目的要算靠西墙的那张古旧的中国式写字台,它抽屉多,式样古拙,是梁先生终日伏案工作的地方。”这段现场和环境描写,不

人物专访写作技巧

人物专访写作技巧 这里所说的“一台戏”,是指人物专访的作者要像导演一样去引导作为主角的采访对象及作为配角的采访对象身边人的全过程。 然而,目前媒体上的有些人物专访,虽然在标题上标有“访×××”的字样,或者在文章上打出了“人物专访”栏目的字样,但通读全文就会发现,文章没有或缺乏人物专访的味道,根本称不上人物专访,只能说是“挂牌”的专访。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没有引导好采访对象,或者说作者缺乏引导采访对象的艺术。具体表现在,有的作者只在文章的开头露面,而且还是很程式化地表现自己,一般为“×月×日,笔者在×××采访了×××”。除此之外,文章的其余部分就再也见不到作者了。很显然,作者只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由头,而没有把自己当成导演,更谈不上引导艺术了。因而写出的文章像是人物简介。有的作者在文章中露面次数又偏多,有喧宾夺主之嫌,且引导得生硬,这种引导模式一般为:作者问,采访对象答。因而文章通篇是对话,平淡泛味。 目前媒体上写得成功的人物专访也不少见。如《长沙晚报》1997年11月23日刊登的《丁聪不老》(附后),从外表来看,虽说在标题上没有“访” 的字样,也没有打出“专访”的栏目,但这是一篇实实在在的人物专访,是一篇可以作为范文的人物专访。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这篇专访与其说写得成功,还不如说采访得成功。 很显然,这篇人物专访的作者李应宗把自己当成了导演。作者采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先从丁老的健康谈起。作为当时已年过八旬的丁老来说,自然很乐意谈这个问题。这就找到了打开丁老话匣子的突破口。接下来,作者与丁老谈起了爱好,谈到了讽刺与幽默等。与采访对象交谈,是人物专访中的一个重要引导方法。这种方法谓之语言引导。最令人拍案叫绝地是,作者在与丁老谈幽默之前,拿出了一本有丁老当顾问的《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一书请丁老签名。这谓之行为引导,是人物专访中的又一个重要引导方法。由于作者引导成功,不仅打开了丁老这位主角的话匣子,而且还引得了作为配角的丁老的夫人不时的插话。这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