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作文”大树与森林“写作指导与示例

材料作文”大树与森林“写作指导与示例

材料作文”大树与森林“写作指导与示例
材料作文”大树与森林“写作指导与示例

大树与森林作文指导与示例

【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又往往和其它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写作指导】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则事理叙述性的材料,“理”在叙中,立意包含在富有理性的概括叙述的字里行间。不同于2016年作文材料的“理在理中”。材料以“但是”为界,分为两个部分。

前句“独木不成林”本义指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这句话陈述了一种事实(现象),即森林是由一棵棵“独木”组成的。比喻意味浓,强调团队与合作,强调“集体”的功用、价值高于个人。

后句“但是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又往往和其它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从“但是”一词可知,引用此语是为了引出后面的意思,在大树的前面有两个限定语“林中”和“枝繁叶茂”,同时后一句强调成为“枝繁叶茂大树的关键”在于“与其他树保持足够的距离”,可知这一句谈论的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综合来看,材料是在讲树林是成片存在,但是,树要枝繁叶茂需要与其它的树保持一定的距离。对“距离”一词的理解可以是:个体要融入群体,但是需要在群体中保持自我意识和思考的独立性,不盲目从众,不随流俗,耐得住寂寞,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拥有独特才干等。

可以讨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也可以谈在群体中个体的独特、与众不同、有很大价值和作用。整则材料有为个体独立价值礼赞的倾向,可由自然现象确定社会、生活、人生等方面的立意。

(二)立意角度

1. 在“个体与群体”的范围内讲:

可以谈为人处事的和而不同,道德操守的慎独,文化的自信,团体合作中如何突出自己的个性,艺术创作中如何不媚俗保持自己的个性,国家发展时如何不从众走出符合自身特色的道路等等。

只要在“个体与群体”的话题范围,突出“个性”“独立”“保持距离”就视为切题,个体独特、与众不同,保持独立性,不盲目从众,不随流俗,耐得住寂寞,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保持个体独特具有很大价值和作用,拥有独特才干等。

而“个性”的保持,行为的“独立”更多的应该指向“精神层面”的独特,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言行举止的标新立异。

2. 从对“距离”内涵的思考与领悟的角度谈:

(1)足够的距离对人生(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

(2)谈成长(结果)与距离(条件)之间的辩证性;

(3)谈要有责任,勇于担当,为人的成长提供足够的条件;

(4)谈自己(成长发展的主体)要努力争取足够的距离,争取成长的空间。

【优秀作文】

议论类文章

独立苍茫自咏诗

春日既临,众人锦衣华服,举杯吟咏,欢不异常。而春神孑然独立,与众人保持着一定距离,低眉敛目,只看向自己心间。

这是波提切利画作《春天》中的情景,不论色彩手法,我只赞叹于春神静观独处的高贵。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与周围人事有密切联系自然难免,而且极为必要。只是真正的智者,从不紧紧依附他人,而为自己预留足够距离,那是我们独特的生命疆域和精神别苑,惟其如此,才能容纳天光云影,山高水长。

然不识此理者不知凡几,现代的人们因科技之便,成为地球村中的一员,便彼此拥挤在一起。一味关注他人生活,不知选择地接受他人的思想“雨露”。失去了距离,也丧失了个人的独至之处,终将干枯,腐朽。

距离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防护,我们谨用它来对抗误导,煽动,偏狭与遮蔽,只因距离太接近,便会吞没我们的清透。“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所言述的不正是此理?

吾等之所以注重距离,在于它是深思之必要,反省之必要,进益之必要,在这距离中我们看清了自己与世相,蕴育了清亮的目光与彻底独立的思维,成就了人性的高标傲岸、不同凡响。

此刻,我方才明了何以朱光潜先生说自己愿意放弃市井的雕梁华林,车水马龙的热闹繁华,而独自步行于人迹罕至的后门大街,只为“只为保留那一点诡秘的自由。”在个人众生相近,却又保留距离的这条路上,即使踽踽前行,也终会因为独立的坚守,不懈的探索与研求,收获别样壮丽的生命风光。

人们的精神疆场一旦是辽阔的,就必得存留于他人,与繁琐而无关世事间的距离,转而投注自己的心血与热爱,成全枝叶繁茂与天地浩大,譬如斯宾诺莎只靠磨镜过活拒绝荣誉,只为专心思考哲理,譬如余光中先生不应其他,于书房一心苦练……

高山仰业,景行行业。余好古,思杜甫所言:“侧身天地长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我们与天地万物承接,却终须保持距离,去装下古今,谱就个人华富的篇章!

沙拉里的牛油果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牛油果的物候志,不由被这青黛色的水果深深吸引。一盆缤纷的水果沙拉,各种果儿相互调和融合出沁人滋味,再加上一点牛油果在里头,良久它的味道又倏忽分明起来,清香满口。

对于沙拉来说众味相和才成其美,但牛油果一边将其他味道衬得恰如其分,一边将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丝丝渗透出来,不冲不烈,却偏偏木秀于林般独让人记住了它。

如此合于群又不被湮没,独特又不轻佻,或许就是它自有的处世智慧吧。

言及于此,我又想到了有牛油果气质的人。陈寅恪著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不只是一味灌输给我们他自己的见解,而是旁征博引,《隋书》《唐书》《北史》等先人智慧都被集纳,但是他又在书中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盲从前论,援疑置理,清醒地处置对待前人史书,保持足够的距离。譬如礼制一章探讨隋源并非周制等。

从陈寅恪先生的做法和他毕生坚守的信条中,我仿佛得窥探“牛油果智慧”的一角。正是那种未曾高看自己一眼,而甘愿合于群、博彩众家之长的温润和谦逊,是谓“合”。也是那种未曾低看自己一眼,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分明地与庸俗划上一条界线的独立,才成其高伟,是谓“离”。

合离拿捏有道,方才是真正的智慧。

我们未曾少见自诩尼采、楚狂人的人蔑视世间一切,单强调个“独”;而千千万万的平庸者混迹在川流不息中得过且过,依傍他人,妄图用变了性的“合”保一生平安,求一世荣华。这些,当然都不能称之为合离有道。一个会被当作疯子遗弃,一个始终碌碌无名。

所谓合,帮助我们成长,是如树木繁阴合众成林;所谓离,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他自由、独立的品质思想提供更枝繁叶茂所需的阳光、养分。合诚可贵,离更需智慧勇气,但当百年之材终长成,焉知离的难、贵不是足够的回报呢?

吃一口牛油果吧,品它温吞、熨帖的质感在舌尖弥漫,感受幽长回环的清香铺陈开来。仿佛生命,连缀依存,生生不息。

距离之外,成就自我

德国哲人叔本华曾语:“高贵的灵魂,擅长自己与自己对话。”如他所言,自我内心的对话,就是在个人与群体之间开辟出一隅空间。而在这足够的距离之外,人们才能忠于本心,成就自我。

而如今,人们似乎执著于“独木不成林”的古训,“群体意识”不断高涨,都惯于依附群体,渐渐失去独立自我成长的空间。为什么人们只愿消弥个人与群体的距离,以致迷失自我呢?

村上春树曾说:“现在社会里,人们喜欢互相强加,否则无法生活。”这就是说,现代人陷于群体的零距离感源于从众心理。即追随群体,共同生活,而不知道与其他人保持距离,有自我独立的追求。

是啊!古语固然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确乎人与人之间一味追求保持距离,怎么会有柴高火旺的和谐景象?但保持足够的距离,决不是孤立、孤僻,更不是教人支离于社会。而如今人们之间距离的丧失,或是因科技发展、网络四通八达所致。但深究其里,是每一个社会人缺乏真正的忠于本心的追求,距离消失之后,人们拥护在一条生命之船上,怎么能够成就自我呢?

幸而古人深知距离的重要性,知道保持足够的距离,有益于个人的成长。明人袁宏道在《答李元善》中谈及“故众人之所趋,我亦趋之,如蝇之逐膻,此小人之行径矣”,他启迪后辈写文章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正因为这思想上距离,才能避免写文章如“蝇逐膻”,最终成就新奇的文章。

与其他人保持足够的距离,不仅有益于个人的成长,还有助于个人坚定追求自我梦想,最终成就自我。如布衣学者张中行,晚年闭门不出,独居于“都市柴门”,与外界众人保持足够的距离,坚定地默默耕耘于自我的文学天地,留下了《负暄锁话》等巨著,终于在文学的土壤之上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于是可叹,独木亦成林。

袁宏道启迪后生要“独具世外眼,勿为俗世所沉也”,指明保持距离,成就自我的良方。仔细想来,清醒于世,独具世外眼,便是清晰地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追求。在个人与群体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距离之外,方能成就自我。

在落花中羽扇纶巾中遗世独立

曾经也想做这样的女人,行走于落花之间,羽扇纶巾,品一茗清茶,等一株莲净心,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守心中那份初心。后来明白,就如“独木不成林”,真的好难。

我依旧向往,也总想起川端康成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加垒缪山不止的幸福,梭罗在瓦尔登湖垂钓,王尔德在阴沟里仰望星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希望。

今年金球奖回归正统,C罗凭借巨大优势完胜梅西,赢来了自己第四座奖杯。尽管这位年满30依旧在台上流泪的男人看似脆弱,一路走来,我只想为他叫好。从葡超到英超到西甲,C罗从未中止自己的梦想,他教会了我遗世独立首先心中有梦,有梦才有追逐。今夏欧洲杯,C罗又哭了。这次,他身披葡萄牙国旗,站在了自己向往十二年的领奖台上。尽管这十二年,他三次捧起金球,两次赢下欧冠,心中梦想有憾――他想为国家队带回荣誉。

也许这座奖杯不能给葡萄牙如今的经济危机解决什么实质性问题。但今夏C罗以个人之力将1000万葡萄牙人的心团结在一起。的确,足球不是一个人的战场。但队友已离开训练场时,C罗这位追梦少年还在门前苦练任意球。除了有梦,C罗还教会我遗世独立还需多于他人的努力。

我深深佩服的还有那个名字寓意为大陆上飘荡的一根羽毛。那个名为陆羽的男子似乎更符合我心中羽扇纶巾的文人形象。那个崇尚入世的年代,即便大儒圣贤也不敢将自己的著作称之为经。而陆羽认为“穷《诗经》,演《周易》不如载茗一车”。他大胆将自己的著作称之为《茶经》。对于茶,陆羽除了来自心灵深处的爱,还有宗教家般开宗立派的情怀,使他的名字与茶同流,名传千古,成为历史上一股泛着茶香的独特清流!

我为他那敢于挑战、不为常理所缚的胸怀震撼,倘若埋葬于常人的理论思想中,何谈遗世独立?你若无法摆脱世俗的锁链,你只能甘于平凡,在平凡中沉沦,一去不返。

时代趋于浮华,在这浮躁的时代,追求遗世独立还需一种投入。李宗盛曾在一广告片自导自演《论匠心》,片中他一边做一把手工吉他,一边画外音道:“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匠人的内心必须是纯净的。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心境,你可以信或不信世上真否有桃花源,但内心深处留一处净土是必须的。

萧瑟者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庄子有言,不为外欲所扰的心灵才是纯净的。我想,有梦努力追梦。再像鲁迅将喝咖啡的功夫用在工作上,辅以一颗不落世俗的菩提心,便能真正遗世独立了吧。

遗世而独立

清华大学王国维纪念碑上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经世纪沧桑而仍然在斜阳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千百年来,多少所谓的仁人志士终究躲不过历史的浪潮,湮没于世。对今人而言,唯有怀揣独立的思想人格,方可傲然于世。

这种独立,不是标新立异的自我吹捧,更不是哗众取宠,妄自尊大。且看天下,张牙舞爪者,必为能量有限者,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真正的独立,是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傲骨,是在世风浅薄的时代不趋炎附势的精神,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人的骨子里。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这样一个稀世大学者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竟选择在城外附近打铁!他的“非汤武而薄周礼”是他独立精神的写照。比起那些瘦骨嶙峋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士大夫,嵇康实在健康得太多。他身上折射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无关名利,中华文化在他的精神酷刑中屹然自立。嵇康如同池中的菡萏,独守自己的净土。

然而,如今的文人又有几个还能守住自己独立文化人格呢?究其原因,还不是为了“名利”二字?为了名利,他们甘愿身陷泥淖之中;为了名利,他们不愿做到“我手写我心”;为了名利,他们终如一士之谔谔般大鸣大放,如同忧郁的白衣小丑,空留孤独的背影。

李渔便与肤浅的世人不同,这个“最文艺的商人”放弃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投身于中国古代第一部戏曲理论专著《闲情偶寄》。与众不同的是,他细致地观察生活,研究装饰应如何摆放才有品质,女子如何化妆……那一句“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是何等超脱!可见,唯有摆脱名利的桎梏,才能更好地拥有独立的精神。

须知,人的最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拥有独立的人格,更在于这种独立能给世人带来好处。季羡林老先生----盛名之下的孤独学问家,当初选择了晦涩生僻的吐火罗文学习,在大浩劫中偷偷完成了《罗摩衍那》这篇印度大史诗的翻译。与那些伪学者的初心实在是有云泥之别。季老不愿与伪学者为伍,秉持着“要争独立而不要争自由”的信条,为中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当代人而言,诚然,我们不可能像嵇康那样打铁,但却能保持一种独立的人格。在偌大的林中做一颗遗世而独立的参天大树,唯其如此,人生的幸福便会如期而至。

若即若离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举过宋代一船家女的例子,她在归家途中远远望见夕阳照在湖面上,使湖畔的家也变得美丽,故而发出“始知家在图画中”的感慨。

不难得出,物理上的距离使人发现美。窃以为,不仅是物理上,在精神思想上我们亦应与大众,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这距离不需太远,若即若离,恰到好处,方得其中奥妙。

与社会大众保持一定距离最显而易见的益处便是能够保持个体的独立,不被俗世同化;进而能够保持自我的价值。在黑暗的时代,前者更为突出,诚如屈原所言:“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自古以来,志士仁人便是这样坚守内心的高洁与道义。而如今,我们更多面临的是独立自我的缺失。菲茨杰拉德有言:“自我像一支箭一样,从虚无射向虚无,深陷于社会。”被大众母体所笼罩的我们,逐渐被周围所同化,失去本心,随波逐流;思想被主流观点所左右,对于自己的内心,对于最深处的自我却一无所知,更是一味地趋同他人以求理解和价值认同,成为周国平所言毫无价值的人。

再往里探一探,获得自我的独立,跳出大众笼罩的母体,我们往往能更敏锐地洞察社会的弊病。鲍鹏山曾将中国文人分为四类,其中“顺世者”便是积极融入社会之流,他们“与时俯仰”,但最终不能“通其狂惑”。反倒是那些“傲世者”,在山林中冷眼窥世,一如庄子,一如老子,一如墨子,反而更加洞悉时代的弊病,他们的思想批驳亦更加一针见血。正如欧文斯通所言,幸福麻痹人的感官。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尽力感受着社会生活的幸福,如在蜜罐中,瘫软在甜味里,自然便失去了感知时代弊病的愿望与能力。

最终,距离的保持将带来新生。拥有着“独立之精神”,又能对时代弊病有着切肤之痛,这些独立者们便能够孕育出全新的文化。瓦尔登湖畔的梭罗,远离社会生活,由此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生的美妙,自成一派,开创了“荒野文学”。而古罗马时期遭到放逐的执政官西塞罗,在树林隐居时,不仅完成了先前的著论,更首次倡导“仁爱”,在血腥尚武的古罗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新思想。对此,尼采有感:“不要嘲笑那些离群索居的人,他们终有一天将成为一个民族。”

赫尔曼·黑塞曾以树木的口吻告诫我们:从来到这世上,我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诚然,人终究是社会动物,在社会中才能成长,正如独木不成林。但是请别忘记,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往往与其他树木保持一定的距离,与社会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更有利于人的思想之树生根发芽。

木,俱秀于林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似乎是想表明一点,凡是过人之处者,不可过分显露,也要给其余的人留下施展才华的空间。标新立异而独善其身者,看似高高在上,实则“冷暖自知”。

这世上不乏人物,有开天辟地自古第一人,亦有默默无闻甘于平淡之人。而我今天想要谈的,非此两者,而是一类被赋予特殊身份的人——文人。文人亦普通人,而普通人却并非文人。曹文轩曾说:“世界小,文学大。”大概皆是有这样一群人的缘故。可有文人之文,却无读者,文学亦失去了它的意义。文人与读书之人,两者共同组成的世界,才是真正的“文学”。

而有的文人,为文实为天性,追求自我意趣,与读者若即若离;有的却只是作“迎合”之态,来满足他人的需要,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

前者与读者,保持太多的距离,使有些人只敢仰望,而不敢靠近。或有跳起仍无法企及者,干脆破口大骂,就如王开明所言:“一旦说出了浅人庸人所不懂的道理,便会被置于万劫不复之地。”学者易中天这样评价顾准:一、少年得志;二、才气过人;三、树大招风。这就不免可以料想到这人最后的结局了:众叛亲离,在病房里孤独地死去……我们暂且不谈他所做出的贡献,顾准与他人保持的距离,可谓是“遥远”,甚至是“迢迢”。他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孕育一整片森林。殊不知,许多人已经“敬而远之”,他最后“独木成林”的心愿也化为虚幻的泡沫,无处可寻。

后世很少有人会想起顾准,可是我们却一直在读李泽厚。他写《苏轼的意义》一文感人至深,可是我们同时不能忽视――李泽厚的意义。他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美学”的先驱者,在建筑、文化、文艺等领域多有涉及。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过去?那时他不被人肯定,他的“美学观”一再遭人怀疑,可他呢?还是继续走在那一条先锋者的道路上,他身后的距离不是为了留给后人瞻仰的,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走上这一条路,让更多的读书人,都追寻到生命的意义。这样的距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80年代掀起的“李泽厚热”,足以证明这一点。

我想,真正的高贵不在于脱离群体,独木成林,而在于留出适当的空间,行走于世间。待清风徐来,木俱秀于林。树既如此,文人与读者,亦是如此。

茕茕独立

席慕容曾言:“一朵孤芳自赏的花只是美丽,一片互相恃着盛放的锦绣才是灿烂。”

然而,只有当这锦簇的花团之间保有一定疏密得当的距离之时,方不复真正的华灿。

人的成长,一如花的盛放。在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只有当它与周遭的生命个体保持着足够的距离,维持着一种依靠却不依赖,亲和却不亲附的姿态时,他方能获得足够的土壤,来孕育他自身独立的精神风骨。

此种疏密得当之距离,此种独立之风骨并非天然生成,亦非做一次努力便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我们在世事的惊扰、人情的牵扯中时时反身自省、时时校正调整,是自我接受孤独的洗礼、寂寞的煎熬,以期维持着足够的距离,造就圆融自足的生命佳境。

鲁迅先生即一生做着这样的努力。

最初,他发表文章在《新青年》上,一群进步青年便拥护他为旗手。然而先生深谙,要想独立、清醒地思考,必要与他人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否则必身陷罗网,不能自主,于是他逃离了。后来,左翼联盟推举他为首领,中共说他是“最好的文学家”,他都一次次决然而孤独地出走……

这一个个决绝寂寞的背影正暗示、警醒着世人距离的意义。距离是独立思考、自由发表的空间和机会。只有当一个人与周遭的人保持足够远的距离时,我们才能够静下进来看清自己、看清别人、洞察世事,积极地思考,独立地判断,免于被不假思索的平庸之恶所蒙蔽,免于被“群体性的无意识”而奴役。

“涧产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摩诘在自开自落的山间红萼前领悟生命;“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生”,李义山在木兰舟上看透自我;“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在那水流云在的离远世界里流连忘返……

他们大抵都是了悟了距离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的人,方能自信从容的塑造出生命典型。

诚然,这足够的距离、独立的自我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孤决,脱离现世,一味耽溺于自己的世界。

人是浮花浪蕊,不能自主,只有当我们学会与他人保持一种足够而又适当的距离时,才有可能成就一个成熟、圆满的生命个体,让独立之风骨茕茕于世间。

书独立之志

旷野无垠,大风漫卷。文学的原野上前行者无可胜数,他们各具风格特色,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流派共同构成斑斓多彩的文学长卷……

然而,细细看之,不难发现一大批雷同的作品,他们带着时代大潮一哄而上的特性,呼朋引伴,洋洋自得地喧嚣着。大师者,则小心地保持着与旁人的距离,一笔一画,行独立之志,书独属于自我的时代之歌。

所谓文学繁荣,是离不开众家力量的汇聚的。谚语有云“独木不成林”,百花齐放方是春。一名作家若踽踽独行,自以为高高在上,凌驾于时代与大众,虽不失为孤僻简陋,但逃不了为人所遗忘、厌弃的命运。

因而,我们所追求与褒扬的不是孤芳自赏,不是索性脱离了交流、碰撞,出尘脱世。执笔者,需要与同行切磋、借鉴,甚而竞争,但更需要关上门来与自己来一场心灵的对话。恰如席慕蓉所言,在人生与写作的荒原漫步中,我们总需要一个人的行走。

那是灵魂的独行。

作家与旁人保持的距离,是适当的喘息,自省的空间。这更倾向于合群者给予自我灵魂安静生长的机会。贾平凹在《敲门》一文中即叹息自己总难得一日半日安闲,疲于应付上门来的络绎人流。他暗暗发愿,希冀可以蜷居于不为人知的小屋内,与一张稿纸,一支墨笔,静诉心思。我想,这便是贾平凹先生渴求与旁人保持一点距离,进而享有思考的余地,让人物、文字逐渐成形。

李银河说道:“我愿最大程度地与自己裸程相见。”文学大家,大抵也都同样热爱与自己素面相对。总与他人厮混,便与那些嘈杂的声音靠得太近太近。那些鱼目混珠的念头,便似携着泥沙滚滚而来的洪水,轻易就冲垮了难得的宁静与怡然时光。

对距离的坚守,婉拒川流不息,带着各自欲望、利益来接近自己的俗世众人,是成就文学之硕果的关键。也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盛名之下,再难写出什么优秀、传世的作品吧。

书独立之志,现在的文学呼唤这样的宁静。

留一片土地来耕耘心地

《乌合之众》曾揭露一则群体带来的谬论:“数量,即正义。”可想见群体的力量之大。

固然,群体为个人提供了容身之所,使人不至于太孤独而没有存在感,但当个人沉溺于群体的浮华时,往往意味着自我价值判断的沦丧。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分析说人投入群体当中时智商会严重降低,因为可悲的人用它来换取一种归属感。可见,离群体这团烈火太近容易造成精神的灼伤。

不免有人疾呼:“逃出这群体的牢笼,寻自我去!”世人提醒梭罗的自然活法,干净纯粹,但我以为这种纯精神活法需要极大的自制力——即超越大部分的能力范围,显得不切实际。如果一味远避群体,没有强大的精神,人会成为孤魂野鬼飘忽不定,后果更加凄惨。

那么如何掌控个体与群体的距离以超越适当的热度呢?不妨从审视内心做起。叔本华研究人的礼交,发现人之所以热情地投箸于社会群体是因为害怕面对寂静时刻的自我,不敢和自己交谈,人们宁可在浮躁的表象上麻木自己。人之所以要审视内心,是为了变得理性,并且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如此才不会被群体的呼声掩盖内心。二十世纪,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风靡一时,当人们对这些新奇玩意儿趋之若鹜时,雕版艺术家珂勒惠支却坚持写实道路,当人们沉迷于声色,她却用笔去纪录苦难与灾难,并且用一种母性的大悲悯去安抚水深火热中的人。我想,珂勒惠支便是那种有丰富内心和理性洞察力的人,她走出一个群体的阴影,转身挽救了另一个群体。这份自我精神是高贵,她诠释了伟大,引证了个人于群体中最精彩的脱出。

所以我以为群体是对个体的最大考验,人要做到自由独立需要的并不是空间上的距离,因为这种距离是憔悴并且不堪一击的。人真正所需要的是心灵上的距离,这种距离才是品质的体现!

突然想起刘亮程的一句话:“心地才是最远的地,很少有人一辈子种好它。”个人的内心是弥足珍贵,对群体的精神背弃不过是想留一片土地来耕耘心地罢了!

舟居

闲翻古籍,颇喜一逸事。明代有隐士于湖心作水居,与世间隔。那水居主人以水为庭,为垣,观水上禽去鱼来,日升月沉,怡然自得。

中国古代文人大抵皆有如此水居或舟居情结,若是仕途失意,便泠然赴往那轻妙飘然之境,不问世事。他们以此与世俗保持着距离,也以此获得自身精神的丰足。

与世俗保持距离,是为了保有一份独立完整之自我,一颗自由思考而不受约束的心灵。可惜在当下物欲汹涌的尘世,舟居情结早已荡然无存,距离感亦不复存在了。人们的心跟随大流,跟随名利而游走,不辨人我,失去独立。殊不知唯有跳脱众人,保持与世俗的距离,方能使灵魂葆有活力,不至于沦为平庸。

元代大画家黄子久就是一个与世俗保持着距离的人。他常终日坐于丛木深篠,荒山乱石之中,意态惚惚。又时常往泖中观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而不顾。他完全沉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也自然而然地与旁人形成了距离与间隔。这种距离使他的艺术之性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空间,他的灵魂世界丰富多彩,于方寸画布上辗转腾挪,因而成就了那“沉郁变化,与造化争神奇”的不朽之作。

黄子久的精神实在与舟居情结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言道:“人虽各异,依类而聚。终无类者,孑然伶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而那些有共同点的人汇聚在一起。与其他人都没有共同点的人便孑然独处。这种孤身一人的局面并非意味着他们无任何可依可靠之人,而是由他们主动选择而成的。他们本可以怡然尘世之间,却为了使灵魂拥有更广大的伸展空间而选择舟居,选择独往。

米勒与法国城市流行的精致美术保持距离,甘愿拾穗乡间;莫奈与现实主义保持距离,醉心睡莲上的光影流连;鹤西与鱼龙混杂的文坛保持距离,潜心研究水稻,译《鲁拜集》……

保持距离不是怯懦逃避,而是洞察世事之后的大境界、大智慧。唯有保持距离,才能如观画之人一般,冷眼观望尘世,洞悉世理,任灵魂恣意舒展。

我愿与那水居主人一同栖居湖上舟中,泛舟而行,“在天空垂钓,钓一地晶莹剔透的繁星”,给灵魂自由生长的空间。

记叙类文章

百鸟朝凤

一曲吹罢,吴老摇了摇头,“不够,不够。”

徒儿们面面相觑,完全和谐的音符听不出半点差错,气息匀畅顺和,到底哪不够呢?

吴家坳素来以唢呐出名,吴老的板子更是一绝,一曲《百鸟朝凤》气势雄阔行云流水收放自如,是吴家班的看家本领。吴氏族长七十大寿在即,吴老决定安排一出八台——八支唢呐齐奏《百鸟朝凤》,前所未有的大场面,让乡民们见见唢呐班子的真本事。

可吹出来一听,好是好,就是缺了点什么。吴老端详中手中的唢呐,不得其解。

又是一天,清晨的布谷将吴老唤醒,和往常一样,他和徒儿们来到树林里练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师徒八人在树下吹起来,吴老看着这偌大的林子,那么多树,可这几株枝繁叶茂的,又和其他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吴老若有所思。

“停下来!”吴老叫停了徒儿们,“大伙分开来,按自己的习惯吹,自个吹自个的!”

徒儿们先是一愣,不明所以,看到师傅充满信心的样子,深吸了一口气,寻找着自己的状态,随着第一声有力的长吟,撒开气流,按着自己的力道和鸣而上。时而音过响,便有人自觉收束,时而音过弱,便有突声层层而叠,点点而进,曲至高潮,众人鼓力齐鸣……

徒儿们明白了师傅的用意,几经揣度,数天加紧练习,终于,吴族长的生辰到了。

令众人意外的是,唢呐班子没有在台上,而是在筵席八方,分别站定。众人屏气凝神,一声“清啼”划破宁静,随之数声“啼叫”附和,渐入佳境。曲声由低至响,曲调由缓至急。八台大戏,比四台、六台雄壮,更有凤凰之力,可细听,又能分辨出八音的不同,仿佛各有间隔,合在一起却又如此开阔和谐。大音悠长小音急促,高音高而不浮,低音低而不赘,百鸟聚集,凤凰出场了。气势磅礴,鸣声喧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八音合奏,同中有别,别而生同,相互独立,却水乳交融……

曲罢。

寂静。

回顾过神来的众人,惟有献上雷鸣般的掌声。

吴老大汗淋漓,心里却抑制不住地狂喜,百鸟朝凤,百鸟朝凤!

千人锦绣

有幸,得见“千人锦”绣成的场面。六十多米长的湘绣被架在自架绣机上,成百技艺娴熟的绣娘同时坐在绣机前,绣着这一幅湘绣中的《清明上河图》。

一双双灵巧的素手牵着斑斓的丝线,似彩蝶上下翩跹,若游鱼徘徊穿梭,纤细的银针倾吐针脚细密,那滚针似沧海词浪连绵不绝,套针似泼墨山水一气呵成,平针则宛若三月轻风悠悠的吹皱了一池碧水。

即便一个绣娘的技艺再怎么精湛,若凭借一人之力,恐怕穷尽一生也无法绣成这样一幅画作。

然而在上百位绣娘的努力之下,短短三个月,绣品已有了雏形,我在一旁看着,仿佛已可见唐人诗作中“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鹂下柳条”的景象了。

待到中午休息时分,我便和其中的一位绣娘攀谈了起来。绣娘已经年过半百,一上午的心神耗费已让她显出疲态,可对我仍是亲切有如。

若非是她告知,我或许不敢相信,这上百位绣娘大都来头不小,有国家级的非遗传人,有湘绣的名家之后,还有掌握着独门针法的“绝世高手”……

于是我几乎是想当然的问,你们在绣这个千人锦时应该会在一起经常商量吧?

可绣娘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她说,并非如此,而且恰恰相反,她们在分好各自的工作后便几乎不再干涉了。

这是为何?我有些不明白。

老绣娘端起茶盏来润了润嗓子,耐心的答着:“记忆成熟的绣娘都几乎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一套手法与行针的习惯,即便是千人同绣,也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来发挥施展。若是互相商量,互相干涉,不免你有你的说法,我有我的道理,反而互相妨碍,那便绣不成啦。”

绣娘把道理说的明白,我却兀自有些发怔,那里已有人招呼着开工,一双双素手再一次灵动的翩飞在那漫长绵延的锦缎上,然而这景象落入我眼中却又有了不同的意味。

千人锦绣,这是历史长河中漂泊了千年的艺术,在千年后的今日依旧向世人无声地注释着“群”与“独”之间微妙的平衡。

材料作文写作方法

材料作文读写方法 ◆材料作文的特点及行文思路 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一篇文章、一条新闻、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则寓言、一幅漫画,还可以是一首诗、一段歌词、一组素材,或者一句格言、一个成语、一个典故等等。 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方法与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或读后感的写法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文章的第一部分引述的内容不同。一事一议的文章开头要概述事件,读后感的开头部分要概述所读的书或文章的内容,给材料议论文的开头则要概述题目所给的材料。 这类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是: ⑴概述材料大意。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还应注意选择与下文即将提出的中心论点密切相关,与中心论点无关的部分可略去不提。 ⑵提出中心论点。这一中心论点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出的,因而,认真分析材料,从中提炼出恰当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观点提炼得不准确,文章就会跑题,后面的文字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了。 ⑶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这部分是议论文的主体,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充分阐明论点的正确性,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分析说理过程中既要广泛展开,阐述一般规律,又要联系实际,说清现实意义。 ⑷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

望要求。 特别提醒:材料作文中作文的主题必须直接从材料中提炼、挖掘,并且材料必须运用到写作过程中。 ◆指导文章之一/材料作文五大忌 材料作文因其具有读写结合、不易猜题的优势而成为考试作文的一种重要命题形式。近几年流行的话题作文,虽与供材料作文有些区别,但形式上仍属提供材料(话题)作文。可以预测,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供材料作文仍将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但学生在考场作文中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失误点,现归纳总结如下: 一、审题立意偏离材料主旨。材料作文,首先必须读懂材料,读透材料,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根据材料中心准确立意,是考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一定要全面考虑材料,分清主次,抓住精髓,多角度联想,选准最佳角度,确立中心后方可动笔。千万不可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 如下面一则材料: 有一天墨子有事到染坊里去,看见染色工人在染各种颜色的丝。他看了一阵,叹息说:“丝原来是白的,但是,把它投进青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青的了;把它投进黄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黄的了。” 有的同学读了之后,说墨子思想保守,丝只有一种颜色有什么好,五颜六色有什么不好,世界需要多种颜色。很显然这位同学只看到了表面现象,他没

材料作文写作技巧及实例精析

材料作文写作技巧及实例精析 材料作文是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文体,需要从选材,围绕中心选材要真实新颖,具体,典型,写好后要多修改,经过磨炼,写作水平一定会有大副提高。 首先,要围绕中心来选材。 选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围绕中心来选材,也就是说,文中的材料都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比如以下这一则材料就是典型的偏离中心,前后不一致的作文材料。 如,写与“讲文明,有公德”有关的一篇文章。 开头写道:我们这一代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讲文明礼貌,培养社会公德心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课,社会的和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文明道路上多一份礼让和理解。 中间引用的事例便是:一天,公交车上,满车子的人随着司机到站时的一个急刹车,你挤我碰,拥挤不已。不一会儿上来一位老奶奶,只见一位和老大爷并排坐在双人座上的叔叔,没好气地对着车上提高嗓门喊道:“怎么都这样呀,竟然没有一个愿意让座的……来,大妈上这儿来。”说着便起身去扶住大妈,走进座位时,那位叔叔便拍了拍旁边老大爷的肩膀说:“大爷,您都不知道女士优先吗?”大爷扶着座位,艰难地地站起身来。叔叔趁势让老大妈坐到了大爷座上,自己便一屁股又做回了自己的座…… 结尾写道:这位叔叔可真逗! 这篇文章犯了一个典型的材料脱离中心的毛病,不仅首尾不一致,且严重跑题。 其次,选材要真实新颖。 只要是真实的即可以写,但并不是所写的都必须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写作是文学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但经过作者的加工改造后又高于生活,小学生所经历的事情都大同小异,要想吸引读者,完全可以在真实的材料之上加上自己的一些小心思,进行加工创作,不仅在读者心中留下真实感,还有新鲜之意。 比如,小学生笔下不真实不新颖的老师形象无外乎以下几类:一写老师外貌就是满头白发,至少也得是花白头发,仿佛黑头发的老师都教不好书似的。一写老师工作负责,就是深夜里老师还在批改作业,仿佛当老师的不熬夜就是责任心不强似的。一批改作业,就是往作业本上批上密密麻麻的红字,那些训练学生自己批改作业的老师,虽然有改革的精神,仿佛其做法不宜提倡似的。还有些同学爱写生病的老师,讲课时不是捂着肝部,就是捂着胃部,并且额上沁出豆粒大的汗珠,仿佛沁出米粒大小的汗珠还不够标准。再不就是下雨了,老师冒雨去给不来上学的同学补课。这样的材料会让人感觉既不真实又落入俗套,就更别提能打动读者了。 再次,选材要具体典型。 选择好要写哪件事或哪个人以后,用具体的语言把当时经历这件事情的情景再现出来,这就

中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2012中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新材料作文(也叫后话题作文、题意作文、命意作文),指的是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不限文体,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作文。1997年高考卷作文题 材料1 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一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六年一千多个日子。 材料2 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材料3 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2006全国卷I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新材料作文如何审题 全面理解材料:1、分清材料的层次;2、理清材料中的角色及其言行;3、分析角色及其言行所表达的意思或价值取向 三、新材料作文如何立意 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①从老鹰的角度看:有力量有技巧就能成功。 ②从乌鸦的角度看:自不量力或未学到别人本领的实质必然失败。 ③从比较老鹰与乌鸦的角度看:有力量有技巧就能成功,反之必然失败;东施效颦是不能成功的。 ④从牧羊人的角度看:忘乎所以、自不量力是非常可笑的。 ⑤从孩子的角度看:尽管乌鸦自不量力,但还有敢于尝试的可爱一面。 ⑥从比较牧羊人和孩子的角度看:看问题还是全面一点好。 课堂演练 例1: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07年春季上海高考) 有过很多很多的地方,我们来过又离去;有过很多很多的事情,我们经历又忘记;有过很多很多的朋友,我们相识又分开……未曾有过的那份感悟,岁月把它轻轻送来。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材料作文“行囊里的东西”写作指导与范文

高考写作文怎么拿高分,快来看看作文频道小编整理的作文写作指导,今天的内容是材料作文“行囊里的东西”写作指导与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二、写作指导 行囊中的东西,在旅途中有的能用上,有的不能用上,可是,不备好行囊的话,能用上的东西也用不上了,基于这种理解可有以下立意:1.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把能用上的东西放在行囊里,就必须对旅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有一个科学的预测,行囊不能盲目地准备,基于这种理解,可如此立意:科学预测,充分准备。 我们喜欢往行囊中放很多很多东西,惟恐用的时候缺少了,其实一些东西根本不重要,也没必要放在行囊中,放进去了反而成为了旅途中的累赘,所以关键时刻要分清什么是最需要的,要学会取舍。基于这种理解可有以下立意:1.带上“坚强”,就可以出发;2.带上“永不服输”,就可以走遍天下;3.带上“淡泊”,就可以让自己走得更远…… 注意: 写材料作文,要紧扣着材料来立意,一定不要脱离材料的意思。为避免阅卷老师把自己的作文评判为“偏题”,材料中的关键词(如“行囊”)应在作文中提到,或者在第一段中通过简洁地叙析材料把观点引出来,让阅卷老师明白你的观点是如何由材料得出的。 另外,材料中的关键词要准确理解,比如“行囊”,其词典义是“出行时所带的背包”,也就是说行囊是为了出行顺利而存在的,有的同学把“行囊”理解为装东西的包,那就有偏差了。 还有,一篇作文要有一个观点,观点多了,作文就乱了。 三、例文展示 我的行囊 上一周去剪云山山青营地集训,妈妈往我的行囊里拼命装东西,有饭盒,衣服,鞋子……还唠唠叨叨,把一些做人的道理放进去。等到了营地,翻检行囊,我发现有的用上了,可一

材料作文写作导引示例

材料作文写作导引示例

————————————————————————————————作者:————————————————————————————————日期:

材料作文写作导引示例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自主确定立意,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对学生而言难度稍大,但通过这道题目的训练,希望学生能够明白这种带寓言性质的题目的思考方向。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另外由于题目中要求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所以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分开从青蛙或螃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时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 如果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于错误的沟通”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牧羊人养了一群羊。他很为自己能拥有这群雪白的羊自豪,可是,有件事却总让他感到些许不快———他的羊群里还有一只黑羊。黑羊的皮毛没有白羊的好看,牧羊人盘算着:“等黑羊长大些就把它卖掉!这样我的羊群里就全都是可爱的白羊了!” 冬天到了。一天,羊群走到了一个很远的牧场,突然遭遇暴风雪。牧羊人与羊群走散了。当暴风雪停息的时候,漫山遍野银装素裹,他四处寻找,但哪里还有羊群的影子?这时候,牧羊人突然发现远处有一个晃动的小黑点,于是跑过去一看,果然是那只黑羊,其他的白羊也全都在那里。牧羊人兴奋地抱起立功的黑羊:“嘿,小家伙,真多亏了有你!”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参考立意(考查多角度立意): (一)站在农夫的角度:(1)不同角度看问题;更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看问题应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2)过分追求完美会带来“真遗憾”。(3)所处的环境会影响人们看待事物的心态。(4)心态(审美取向)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5)思维定势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6)宽容“异类”。 (二)从羊的角度来看:(1)“劣势”也许就是“优势”(2)单调的整齐划一不一定就是完美。(3)事物本应丰富多彩。(4)个性才是事物的天性。(5)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价值。

2017年高考材料作文“配角综合症”立意指导及优秀范文点评

2017年高考材料作文“配角综合症”立意指导及优秀范文点评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7?广东省梅州一模) “配角综合症”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 “我知道我有能力去做一名领导者,但不想承担那么多。”山东某村庄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小林说,“在我看来当配角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担子没那么重,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考点分析】 此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 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材料的内容为“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含意为面对此种现象的态度和思考.可就配角综合 症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批评或肯定或理性看待等,也可探究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原因.如果以配角综合症为由头,在开头和结尾提及材料,在主体部分谈做主角或适合自己就好的视为基本符合题意.如果离开材料的内容,谈选择、奋斗的视为偏离题意。 参考立意: 1、配角也是一种美; 2、甘当绿叶。 【解答】

宁为红花落,不做常青叶 近日一则调查显示,大部分人有“配角综合症”,即甘当常青叶衬托盛开的红花, 更有人觉得不想承受太多而选择做一名配角.在人才辈出的时代,还有人想退居后方做配角,此举实在让人惋惜. 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往前走.不同的是,愿意的人是自己往前走,而不愿意的人是被拖着往前走.有一男子整日泡在网上各种社交上,年迈的父母为其找工作, 他却因不会交流不上班,其父母说:“他虽然还活着,却如同死了一般.”他已 经丧失了参与这个世界的资格,只是在幕后做一名衬托他人的网瘾君子. 虽说有人在配角的行当里展现出最完美的故事,在影视界衬托出当红明星,他们由此获得最佳配角的奖项.但如此的奖项,也是辛苦打拼几年,甚至是半辈子,才有的殊荣.难道在今天,我们还要去幕后,不出来绽放属于自己的那朵红花吗?我并不认同那些人说的,不想承担那么多,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其实,年轻人甘为配角是一种社会退缩的表现,这不该是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应有的选择.站在新时代的大地上,你说你要做配角,难道一辈子就这样与无数片常青叶子一样,衬托红花,然后等待秋天的凋零?就连旧时的士兵都知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不是他不想当将军,就可以在战场上,退居到其他士兵身后.可能他认为保命最为要紧. 而想当将军的人,想崭露头角的人,就不甘做绿叶,不甘做配角,才敢于在沙场上浴血奋战.身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为国家为民族有所担当,才能绽放自己的理想.正如雄鹰不甘停留树梢,才会努力翱翔于蓝天;正如竹笋不甘被大石块压住,才会奋力破土而出.而我们这些年轻人,若不敢为人领头羊,止步不前,终将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的. 在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都要敢为时代的弄潮儿,像雅虎的杨致远、腾讯的马化腾,始终引领着信息时代的风向.还有许多在影视界日复一日发展打拼的影 星,他们心怀“主角”之梦,终成耀眼的星儿,如当红演员孙俪、范冰冰成为女 神.我想,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甘当配角,他们的励志也许会鼓舞更多的人前行。 我们要宁为红花落,不做常青叶。我们是新时代青年,要勇做时代弄潮儿,这样才能绽放属于自己的那朵大红花。 【点评】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材料作文写作示例

材料作文写作示例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批评步非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有人认为她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少于800字。 【导引】 仔细阅读材料,全面把握含义,才能准确立意。 可以从肯定“步非烟”有超越权威的勇气的角度立意,拟题如下: 勇者无畏,敢于超越,勇于超越,超越权威,超越的勇气,要敢于挑战权威,超越才能进步,不断超越推动社会进步,不要被“高峰”吓到,拿出你的勇气,拥有超越权威的勇气,勇气是前进的动力,有勇气才有成功,勇气——成功的条件,勇敢挑战是成功的基石,敢拼才会赢,在“革命”中进步,敢想是成功的第一步,确立奋斗的目标,目标就是力量,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初生牛犊不畏虎,等等。 可以从肯定“步非烟”的“狂”的角度立意,拟题如下: 不“狂”枉少年,狂妄需要资本,化“狂妄”为动力,等等。 可以从否定“步非烟”放言“要革金庸们的命”这种做法的角度立意,拟题如下: 志远不必轻狂,谦虚做人,谦逊为人,切戒浮躁,浮躁之风不可取,摒弃狂妄,人贵有自知之明,等等。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立意的,拟题如下:

量力方能行远,自信以实力为基础,给挑战者以赞许的目光可以从“超越”的角度谈“创新”,拟题如下: 要创新才能超越,超越需要创新。 审题不准就会导致立意偏差,拟题如下: 世界需要创新,生活需要革新,创新才有进步,敢为天下先,创新才能发展,勇于创新,胆识过人,超越自己,做真正的自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何面对网络时代,找准位置展现自我,等等。 如果肯定“步非烟”超越权威的勇气,就不要以“蚍蜉”为喻。“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调张籍》诗。蚂蚁想摇动大树,十分可笑。后以成语“蚍蜉撼树”比喻自不量力,感情色彩很鲜明。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如下标题都不妥当: 蚍蜉撼大树,勇气可嘉;蚍蜉撼大树,贵在不自量,等等。 精心构思,采用新颖的形式表情达意可以让人耳目一新,如用书信的形式(金庸致“步非烟”的一封信)表情达意,或用网络论坛的形式议论说理。 【例文1】 勇于超越权威 近日,一位笔名“步非烟”的女作家语出惊人,声称要超越金庸等权威,写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我 虽然没有读过她的作品,却为她勇于超越权威的精神击节叫好。 中国武侠文学界,金庸先生首屈一指,却禁不住岁月的流逝,诸多网络写手产量虽高,质量却颇为平庸。穷则思变,只有敢于超越才能有新的发展,因此,“步非烟”的勇气和胆识令人钦佩。

材料示例作文及其例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辽阔的坦桑尼亚草原,一只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它沿着灌木间的小路奔跑,来到一个岔路口。在两条岔路的远方,各有一头山羊绊倒在灌木丛中挣扎不出。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长,它想先走其中一条路,却又担心另一条路上的山羊被别的动物抢走。最后它决定,左脚沿着左边的路走,右脚沿着右边的路走。但是两条路越分越开,相隔越来越远,最终鬣狗把自己的身体劈成了两半。由此一条古老的谚语在非洲广泛流传:“鬣狗难过岔路口。”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旨解析】 寓意型材料作文要与社会实际恰当联系,生发开去。这类考场作文也最容易出现审题失误,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写作导引】 这是一个寓意型材料作文题。寓意型材料与现象型材料不同,现象型材料是提供一种或几种社会现象,要求进行评析,或挖掘原因,或剖析利弊,或辨别异同,或指明出路。而寓意型材料中的“材料”却不是论证的主要对象和中心,它只是引出论点的途径,找出其中的寓意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于此种类型的作文题,首先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仔细揣摩,深入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然后在准确把握寓意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进而分析论证。这则材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①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走好人生的岔路口;②知足者常乐,贪得无厌终害己;③贵在专一,一心不可二用;④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要学会取舍。 【写作范文】 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轮船在海面上航行并非都一帆风顺,随时有可能遭遇飓风。这时,舵手要做的就是找准航向,不让轮船迷失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之中;人在生活的道路上也并非都一马平川,随处会遇到岔路口。这时,我们该做的就是把握住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岔路口前做出明智的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绚烂多彩。 大江东去,浪花淘不尽千古的风流人物,淘不尽他们的飒爽英姿。在人生的岔路口前,他们用泪与血谱写了闪光的人生篇章,昭示着后人。 江边,西天最后一抹余晖染红了司马迁的脸庞,回想起那一段暗无天日的岁月,他紧紧地闭上了眼睛,两行清泪顺着脸颊潸然落下。择生?抑或择死?两种想法交替在他的脑海中闪现。择生,意味着隐忍苟活,在众人鄙夷的目光中卑贱地呼吸;择死,意味着以死可以明志,成为世俗人眼中的有节之臣。

初中材料作文指导及范文

初中材料作文指导及范文 例:这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这里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这里有温暖关爱,这里有友谊信任,这里有拼搏进取;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周围充满了阳光雨露,充满了亲情友情,充满了合作竞争。 请你根据提示所提供的内容,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或将几个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自拟题目作文。 【优秀例文】 伴着“痛”的爱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打记事起,我爹曾多次对我说,农村苦,农村的孩子需要坚强。十几年来,我一直就是伴着“痛”的爱长大的。在小学毕业时,幸运之神降临到我的头上,由于成绩优异,我被县城一所私立中学免费录取。记得开学的那一天,爸骑着那辆跟了他二十多年的自行车,为我驮着铺盖。我在后面背着大包、小包,小跑着。一路上,父女俩没说一句话。我知道,爹还赶着去干活呢,他说过误半天工要扣十来块钱呢。 来到新的学校,学校里的人多得像赶集似的:校门口停满了小轿车、面包车和各式各样的摩托车。爹则把他那辆破自行车靠在一棵小树上,也上没锁,扛着铺盖卷走进拥挤的人群。我紧跟着爹,生怕走散了。我周围都是大人们,我人小,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挤了进去。爹帮我找到宿舍,挑了挨着窗户的一个床铺,爹说这儿阳光好,不潮,冬天也暖和。至于其他安慰之类的话一句也没说,放下铺盖卷,转身就走。“爹”,我大声喊了一声,爹转过身来,“啥事?”我望着爹没吱声,爹苦笑了一下,转身又走了。我强忍着泪水,自己收拾床铺。看着别的家长帮着孩子铺被褥,整理东西,我的泪刷地流了下来,但我马上擦干了泪水。爹说过,农村的孩子更需要坚强。 以后,学校每次放假,我都是自己回家,有时坐车,有时步行。回家以后,自己生火做饭,并拾掇房间,然后边看书边等着爸爸、妈妈、小弟回来,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从未改变过。 光阴荏苒,一晃就是三年。今天就要中考了,早上五点钟我就起了床。妈妈昨晚去厂里干活还没回来,爹也早早地干活去了,我自己做熟饭,饭后,坐车去考场。就在我将要走进考场的大门时,一个熟悉的身影突然出现在我的视野中。万万没有想到,是爹,爹骑着他那辆破自行车来了。顿时,我的泪水在眼里直打转。“爹,你怎么来了,误一天工十几块钱呢!”,“农活再忙,我闺女一个人考试,我不放心,快进去吧,一会儿就考试了,爹在外边等着你。”写到这里,我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爹,你放心吧,我一定会考好的,因为有爹您在外边等着我,还有爹您多年来嘱托我的那句话…… 佳作探胜:本文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材料所揭示的中心: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而貌似“残忍”的父母之爱。真正理解好这种爱,才能写好这篇作文,否则容易流于一般的父母关怀之上了。通观全文,本文的亮点主要有三点:一是用一个恰当的标题恰当地表达了中心,鲜明有力,而且富有思辨性。二是作者将父亲的爱转化为培养自己的坚强这一认识上,使主题具体可感,有利于文章的写作。三是用富有真情的叙述语言表达了让人感动的故事,摆脱了过于华丽不实的文辞而透露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情真意切。 【写作策略】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三、

“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 “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痰瘤。” 这是清代著名作家袁枚(《随园诗话》)中的一段话。请根据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写一篇作文。要求:I.自选角度;2.文体不限;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一语破的】 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把握材料的主旨极为关键。读这段材料可以看出本文的主旨应确定为以蚕食桑吐丝、蜂采花酿蜜、人吃饭长精神为喻,指出人应善于读书。 【素材超市】 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3、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4、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5、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6、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7、朱子读书法。即朱熹读书法。 我国古代的传统读书法的典型代表之一。此法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去世后,其弟子即归纳为“朱子读书五法”:①循序渐进。读书须有次第,“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切戒急于求成。②熟读精思。读书“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③虚心涵泳。即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惟笃志虚心”,方“道理明”。④体已体察。即读书要善于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⑤着紧用力。意即读书要勤奋,下苦功夫。 8、毛主尤其喜欢“动笔”读书。只要是他读过的书,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将书中错别字和点错的标点改正了。毛主席还喜欢加批注,上学时就曾批注鲍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10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1万多字的批注。后

中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文档

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评析 一、写作指导 什么是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如何写好材料作文: (一)、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感情倾向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因此,要想准确恰当的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 如以下材料:周国平曾经这样说过: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做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追逐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胆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 材料虽然提出了对待命运的三种态度,但抓住材料中的“狂妄”“谦卑”两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命题者意在让你否定“做主人”和“做奴隶”的做法,而赞同“做命运朋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想生发就会得出以下理解:“做命运的奴隶”,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在失败、厄运面前一蹶不振,当然为人们所舍弃。而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像司马迁那样“肠一日而九回”“忽忽而不知所往”,固然精神可嘉,但毕竟生活得太过沉重。而把命运当作朋友,坦然乐观的面对命运所给予的一切,往往会生活得既积极又满足。就像坚定乐观的霍金,面对不幸命运,带着感恩的心态坦然地接受一切,积极乐观的完善自己的人生。 (二)、把握材料寓意 当前中考材料作文要求从材料中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提取出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作。因此,审题立意成为写作的首要问题。而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很多考生把握不了材料所透视出来的中心。往往脱离材料另起炉灶,造成“跑题”。请看下面的作文题: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紧相依,才有那阵阵松涛/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那满园春色/滴水不成流/只有千点万点长聚首。才有那万顷碧波。//亲爱的同学,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 要求:①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作;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一则材料往往是多义的,你要注意最符合命题意图、最能体现材料指向的意义。上例所给材料是一首诗,理解诗的主旨才能确立写作的主题。这首诗的主旨体现在最后两句:“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根据材料中的这个关键句,可以提取出“生活需要合作”、“和谐相处才有美好生活”、“团结就是胜利”、“集体就是力量”等写作话题。 (三)、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 寓义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如以下材料: 一群刺猬冬眠,天气寒冷,他们相互之间挨得很紧,结果相互之间刺伤了对方;他们相互之间离得远了,就感觉不到温暖。最后他们选择了一个不远不近的恰当距离,相互之间既不刺伤对方,又能互相得到温暖。 这则材料主要意思是刺猬之间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但仅仅看到这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找到所对应的现实生活:父母与子女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朋友之间也需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个人与金钱、权势之间也应当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这样与现实生活一比较、对应,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

材料作文写作示例及点评

材料作文写作示例及点评 江苏省宿迁中学蔡宏振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爷爷看见了,急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窗外是美丽的玫瑰花园,小女孩果然笑逐颜开了。爷爷说:“孩子,不要开错了窗户。 体验这则材料,你一定有话要说。请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选文: 痛,也要接受 宿迁中学高三(23)班陈倩倩 人,总是贪心的。贪心地想拥有世间的所有美好,贪心地不想接受任何伤害,贪心地想一帆风顺,贪心地不想路过荆棘。然而成长、生活告诉我们:不可能! 小时候我们可以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正如材料中的小女孩,在看到让自己伤心的景象时,会有爷爷的出现,领她去看美丽的玫瑰花园。这的确是很温馨的场面,只是,我不禁怀疑:需要这样吗?不面对就不存在吗? 终究是要独自飞翔的,即便是痛,也学着接受吧! 所谓人间万象,生活的窗太多,窗外并不都是美好。真、善、美的存在也是因为有假、丑、恶的映衬。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如果你看到窗外的情景令你心痛,也不要后悔你的选择,更不要选择避开。抚摸着心口看下去。直到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生活就是一盆大杂烩。想要寻找“纯粹”,实属不易,既然没有能力改变现状,那就只有学会适应。 接受痛的人是坚强的。是痛,磨砺了人的毅志;是痛,激发了人的斗志。痛定思痛,才有了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英雄事迹,才有了历史的进步,我们的现在。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从何而来?还不是从一个个悲剧中来。看看悲剧,可以让我们清醒头脑,认识问题。是悲剧,警醒了一代又一代人;是悲剧,让我们在擦干眼泪后,心中多了一个太阳! 现在的社会,浮躁已成为一种风气。庸俗的娱乐节目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及时行乐更是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大家都在感叹人生苦短,来日无多。但这种快乐会不会太肤浅,这种生活状况会不会太空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视而不见,回避苦难与沉重,真的是现代人的“大智慧”吗?我想,是有点自作聪明了吧?! 没有痛苦,就无所谓快乐,准确点说是“真”快乐。生活无所谓对与错,既然已经接收到“这一个”人生体验,就要接受它。 敞开心扉,尽兴地体验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只有这样,人生才完整,人才没有白活! 痛并快乐着,这就是生活。所以,痛,也要接受。 面前有一扇窗,我们一起来推开它,观看窗外风光…… 点评:立意真诚,思考深沉,语透大气派。首尾两处与材料回应,思出有

2020高考语文 材料作文指导训练及范文素材(一)

2020高考材料作文指导训练及范文(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从前有位农场主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表遗失,因遍寻不获,便决定悬赏寻表,要农场上的小孩帮忙寻找,谁能找到手表,赏金500美元。众小孩在重赏之下,无不卖力搜寻,奈何谷仓内到处都是成堆的谷粒和稻草,大家忙到太阳下山仍一无所获,结果一个个都放弃了。只有一个小孩,为了那笔巨额赏金,仍不死心地继续寻找。当天色渐黑,众人离去,谷仓静下来之后,他突然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那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地响着,小孩立刻停下所有的动作,谷仓内更安静了,滴答声也响得更为清晰。小孩循着声音,终于在偌大漆黑的谷仓中找到了那只名贵手表。 静是大自然的赏赐,静是一种奇妙的心态,静是一种和谐温馨的社会风情画…… 请以“静的魅力”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 结合命题材料,尤其是材料第2段充满智慧的点评,认真审读文题“静的魅力”,可以体悟到,文题的中心语是“魅力”,关键的修饰语是“静”,此篇作文要以“静”为思维基点,以“静的魅力”即“静”所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和净化心灵、提升心灵为主旨下笔行文。 静的魅力 刘菲菲 静水流深,不显不露。静,以外观默默无闻的姿态隐藏着内在的力量、深刻的思想。一个“静”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禅意,富有魅力。 身静,方可心无旁骛;专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佛家禅宗似乎是最早领悟到这一要诀的。禅宗的必修课,也是入门功夫——坐禅,就要修行者身静入定,诵经冥想。双目一闭,便将滚滚红尘、污垢尘埃尽闭于心门之外;身静入定,便不为外物所役而细品沉思。自印度莲花大师始,不少僧人在喜马拉雅山挖洞面壁而居,饥餐荨麻,渴饮雪水,形容枯槁而终于“静”思得佛门真谛,成为一代高僧。面壁,或思过,或悟道,成功的前提就是身静。身如静水,不显不露,方能让思想纵横千里。 心静,方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单纯的身静,心中依然万念错杂,自然不可得道。身静的同时,更要心静。不去想那人间的纷杂,只将一片冰心浸入雪水,感受静的冰凉怡人,放松精神。而到了更高层的境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旧可如止水。于是,你不必奇怪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受,只因为他“心远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苏东坡被贬黄州,仍能于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为他从不变的静中,悟出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大境界,于是便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智者在静中修身悟道,在静中羽化登仙,在静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测的力量。但他们还是保留着那份静,或许是习惯已成为自然。直到有一天他们打破了沉默,你才惊讶他们的智慧与博大,于是才有那“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感慨。《天龙八部》中第一高手,竟是少林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僧;助魏公子窃符救赵的侯生原本也只是大梁夷门的一个守门人;智慧象征的诸葛亮,出茅庐之前也只是躬耕于南阳的农夫……他们往日的静正反衬出有朝一日力量爆发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静,那不是单纯的沉默,而是为了蓄积之后的爆发! 于是不难理解嵇康在面对前呼后拥,大讲排场来拜见他的钟会时,仍旧不理不睬,只在

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例文解析

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五步成文法及例文解析 新材料作文写作 五步成文法——“引”、“析”、“提”、“联”、“结” 1、“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 ①、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②、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2、“析“——分析材料,突出感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3、“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中心(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4、“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主体部分)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尽量正反结合。 表述观点(分论点)的角度: 1、原因: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 2、结果:从结果会怎么样的角度思考 3、态度:从应该以什么态度去对待的角度 4、方法:从如何去做的角度思考 5、“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新材料作文之大忌(忌,即不要) 1、忌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写作文等同于回答问答题,因为一旦离开具体试卷我们就不知“这”为何云。 2、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 3、忌“引材料”时生搬硬套,原文照搬。 4、忌抛开材料,信马由缰。 既然要求根据材料来作文,就必须以材料为根据来联想生发,不能置材料于不顾,而天马行空,脱缰狂奔。材料作文要求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由此可见,写材料作文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5、忌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

材料作文开头写作的示例

材料作文开头写作的示例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赫胥黎 【开头例析】 例1、“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赫胥黎的话语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渺小与未知世界的广袤。人类正处于世界中心的海岛,唯有不断开拓,方能安然行走在文明的大道上。所以,开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开拓与职责》 “人类正处于世界中心的海岛”,显然对材料中的“小岛”的含义没有理解好。但对材料的核心思想理解是正确的。 引用材料+议论+引用材料作为观点。 例2、正如赫胥黎所说:“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而这句话所体现的便是让我们去开拓那未知事物,去追求那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追求?未来》 下文把“追求属于自己的未来“作为写作重点了,跑题了。 引用材料+解释其含义+观点。 例3、“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限的,我站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则。”这是赫胥黎对人生作出的感悟,未知永远大于已知,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开拓进取,探索未知的步伐,但是,自然不会凭白无顾的呈上我们还不了解的未知领域的答案,一切都需要我们去开拓。《争脱束缚,勇于开拓》 题目中的“争脱”应为“挣脱”。文中的“凭白无顾”应为“平白无故”,“职则”亦应为“职责”。在开篇的百多字中就有三处错误,有的甚至是抄错的,实属不该。 全引材料,直接抄录,这样的引材料是不好的,最好是边引边议。从作者引用材料后的解说看,材料句子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好在抓住了关键词。 引用材料+解释说明+观点。

高考材料作文指导训练及范文一

2012年高考材料作文指导训练及范文(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从前有位农场主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表遗失,因遍寻不获,便决定悬赏寻表,要农场上的小孩帮忙寻找,谁能找到手表,赏金500美元。众小孩在重赏之下,无不卖力搜寻,奈何谷仓内到处都是成堆的谷粒和稻草,大家忙到太阳下山仍一无所获,结果一个个都放弃了。只有一个小孩,为了那笔巨额赏金,仍不死心地继续寻找。当天色渐黑,众人离去,谷仓静下来之后,他突然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那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地响着,小孩立刻停下所有的动作,谷仓内更安静了,滴答声也响得更为清晰。小孩循着声音,终于在偌大漆黑的谷仓中找到了那只名贵手表。 静是大自然的赏赐,静是一种奇妙的心态,静是一种和谐温馨的社会风情画…… 请以“静的魅力”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结合命题材料,尤其是材料第2段充满智慧的点评,认真审读文题“静的魅力”,可以体悟到,文题的中心语是“魅力”,关键的修饰语是“静”,此篇作文要以“静”为思维基点,以“静的魅力”即“静”所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和净化心灵、提升心灵为主旨下笔行文。 静的魅力 刘菲菲 静水流深,不显不露。静,以外观默默无闻的姿态隐藏着内在的力量、深刻的思想。一个“静”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禅意,富有魅力。 身静,方可心无旁骛;专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佛家禅宗似乎是最早领悟到这一要诀的。禅宗的必修课,也是入门功夫——坐禅,就要修行者身静入定,诵经冥想。双目一闭,便将滚滚红尘、污垢尘埃尽闭于心门之外;身静入定,便不为外物所役而细品沉思。自印度莲花大师始,不少僧人在喜马拉雅山挖洞面壁而居,饥餐荨麻,渴饮雪水,形容枯槁而终于“静”思得佛门真谛,成为一代高僧。面壁,或思过,或悟道,成功的前提就是身静。身如静水,不显不露,方能让思想纵横千里。 心静,方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单纯的身静,心中依然万念错杂,自然不可得道。身静的同时,更要心静。不去想那人间的纷杂,只将一片冰心浸入雪水,感受静的冰凉怡人,放松精神。而到了更高层的境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旧可如止水。于是,你不必奇怪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受,只因为他“心远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苏东坡被贬黄州,仍能于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为他从不变的静中,悟出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大境界,于是便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智者在静中修身悟道,在静中羽化登仙,在静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测的力量。但他们还是保留着那份静,或许是习惯已成为自然。直到有一天他们打破了沉默,你才惊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