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有趣的七巧板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我们身体上的“尺”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第七单元观察物体

第八单元期末复习

第1单元课题: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

第1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体验怎样写更简便及能够用简便的

方法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加、连减。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4+8+5 17-8-4 8+7+3

17-8-6 20+17+2 61-20-30

选择其中的任意的算式,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竖式计算。

49+36= 80-13=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情预判: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折了多少只?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19+27+26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4)、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1 9 4 6 1 9

+2 7 +2 6 +2 7

──────

4 6

+2 6

2.试一试。

出示:90-25-28=

先分步用两个竖式计算,再用简便写法计算。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竖式写得对不对。

集体交流。

小结:在遇到一般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时,可以用竖式计算。竖式可以分开写,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简便写法。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用简便写法列出的连加、连减的竖式,学生可以直接计算,把每一步的得数填在括号里。

2.“想想做做”第2题

选择上面一行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说出:跳绳的有37人,踢毽子的有48人,踢球的有14人。提问:括线表示什么意思?要求什么问题?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三部分合起来,用连加计算。

4.“想想做做”第4题

(1)引导:求一共摘了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2)你知道从多少个里面运走60个?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列式。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

第1单元课题: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

第2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计算出加减混合运算的结果,知道哪些算式可以口算,且能口算的要口算。能够根据信息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生活问题。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在混合运算中,遇到能口算的要口算。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出示连加、连减的算式。

72-16-25= 14+57+2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学情预判: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出示例2.

读题,说一说:求还剩多少只怎样列式?指名回答,板书:38+42-33=

提问:这是什么样的算式?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你能根据前面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指名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追问:你们计算的顺序都是这样的吗?你是怎样写的呢?

追问: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学生齐读两组算式,教师再次板书。

3 8 8 0 3 8

+ 4 2 –3 3 +4 2

──────

8 0 4 7 8 0

–3 3

──

4 7

提问:你认为哪种写法简便些?(学生交流)

试一试。

出示60-38+40=

你会计算吗?下面请大家先计算第一步,板书:

6 0

-3 8

──

2 2

接下来应该算什么?(22+40)

指出:在计算中,遇到能口算的就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

30+40= 45+20= 81-30= 64-4= 49-6=

3+74= 26+70= 53-10= 97-70= 82+5=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哪一步可以口算。

3.“想想做做”第4题

求还剩多少棵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答:用减法计算,用原来的减去吃了的。

求现在一共有多少棵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答:把剩下的和又买来的合起来。

4.“想想做做”第5题

求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怎样想?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独立完成,交流算式。

求女生栽树多少棵?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想的呢?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

第1单元课题:练习一第3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三个数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提高计算水平。

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简单接触同样多的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准备。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三个数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

教学难点:思考题中的“怎样才能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出示口算卡片)

4+26= 35-7= 35+6=

45-20= 68+9= 70-8=

比一比,哪组的火车开得又快又稳!

让学生开火车口答。

二、基本练习

1.出示教材第5页第2题。

让学生先算一算,然后交流: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提问:你的竖式是怎样写的?哪些可以直接口算?

(其中第1题第二步口算,第2题第一步口算,第3题第二步口算。)

提醒学生:能口算的就口算。

2.出示教材第5页第3题。

(1)提问:算出每条线上三个数的和是什么意思?

学生完成后,交流:有用一步计算的吗?是哪些情况?

指出:当第一步算出是整十数时,第二步加法可以口算。这样更简便。

(2)我们来看右图中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在连加算式中,如果发现两个数相加得整十数时,可以先算,这样更简便。

三、综合练习

1.出示教材第5页第4题。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求三天一共拾了多少个怎样想?

学生回答后,提问:算式怎样写?学生独立完成。

2.出示教材第5页思考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讨论:怎样才能使两车的苹果个数同样多?

提示:相同数量的部分先不考虑。

讨论:28、30和22、24,怎样使这四个数变成相等的两部分呢?

出示:□+□=□+□

你能说出怎样交换两车的苹果个数同样多?指出:只要将30和22一组或者将24和28一组,就可以使两车的苹果个数同样多。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

第1单元课题: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

第4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过程中,感悟同样多的不同思维角度,探究求同样多的多种解题策略。

2.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求同样多的策略。

教学难点:将策略用数学思想、数学语言准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彩珠,小军和芳芳已经穿好了一些。看,现在,小军穿了8个,芳芳穿了12个。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请大家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

引导:先摆8个代表小军的,教师示范。再摆12个代表芳芳的。

小组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小军再穿上4个彩珠就和芳芳同样多。

把芳芳的彩珠拿走4个就和小军同样多。

拿出芳芳的2个彩珠给小军。

比较上面的过程,你能说一说吗?

第(1)、(2)种是把相差的部分添上或拿走。

第(3)种是从多的里面拿出一部分给少的。

讨论:你知道拿走的一部分是多少吗?得出:是4个的一半,也就是2个。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然后根据问题,观察比较。

在图中将第一行的小棒拿几根摆到第二行呢?

学生动手拿一拿。交流结果。

2.“想想做做”第2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一说,然后回答问题。

引导:能从第二行中拿几个到第一行,使两行同样多吗?为什么?

(2)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读题,独立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求一共养了多少只鸡你会怎样想这个问题?

提问:要求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同样多就是求什么?

4.“想想做做”第4题

(1)要求左边比右边多摆了多少盆怎样想?

(2)知道左边比右边多摆了8盆,可以怎样做?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

第1单元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5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学会解答这类实际问题。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小朋友们,花园里有许多漂亮的花儿,你想看吗?

出示:红花7朵,蓝花5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一共有多少朵花?

追问: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

红花比蓝花多几朵?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教师示范操作。

红花比蓝花多2朵,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学情预判: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出示例题,提出问题。

(1)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示问题:小华做了多少朵?小平做了多少朵?

在解决问题前我们先来猜一猜:谁做的最多?谁做的最少?你是怎样想的?

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要求小华做了多少朵?需要哪些信息?齐读。

读了这两个信息,你能知道小华做了多少朵吗?你是怎么想的?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引导学生操作。

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请你用刚才解决第(1)题的方法和同桌一起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同桌两人一起操作。

组织交流:你们是怎样摆的?怎样想的?

提问:拿走3个,就是“少摆3个”怎样列式呢?板书:11-3=8(朵)

(4)这又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另一个知识: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用减法算。

比较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为什么求小华做了多少朵花用加法算,求小平做了多少朵花用减法计算呢?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小华摆的花片多,比11多3,所以用11+3来计算,小平摆的花片少,比11少3,所以用11-3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根据要求画一画,再解答。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图,指导学生看图,帮助学生理解图意。让学生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想想做做”第3、4、5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加法

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减法

五、作业

《补》

第1单元课题:练习二第6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明确计算的要求,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16-7= 100-40= 6+80= 67—7= 63—20=

57—5= 70+19= 60—8= 3+8= 15-5=

2.用竖式计算:

47+22= 50-17= 75-22= 15+25=

23+34= 26+31= 58-24= 80-64=

提问:什么样的算式可以口算?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第1题。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哪些可以口算?

2.完成第2题。

这几组题有什么规律吗?

提问:第(3)题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每次少5,反之,从右往左,每次多5。

指导学生检查,从左开始,再算一算,是否正好等于35.

3.完成第3题。

读题,要求红旗有多少面选择哪两个条件?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

求绿旗呢?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第4题。

读一读,这里只有一个条件,怎样解决问题呢?小军说:我拍的比小芳少。

你能知道什么?这个数比20小。

猜一猜:可能少几呢?

求小军最多拍了多少下?这些数中,最大是几。

要求的数越大,去掉的数就越小。

20-1=19(下)

同理解答小强最少拍了多少下。

2.完成第5题。

独立解答第(1)小题,提问:怎样求一共的人数?参加三项活动,就把这三项活动的人数合起来。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指出:在提问题时,先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然后确定加法就是求一共是多少,减法一般就是求相差多少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2单元课题: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第1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多边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是边数。

教具准备:多边形若干个,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从没有去过的地方,那就是有趣的“图形王国”。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出示例题图:里面的图形非常多,你认识哪些图形,能找一找吗?

交流:我找出了有三角形。

你知道它有几条边吗?

你能从中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吗?

你能帮老师再找出一个边数相同的图形吗?你知道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4条边的图形。

学生尝试找图形,没有找到4条边的学生,用手指在图中描一描。

小结:像这样有4条边的图形是四边形。

板书:四边形:4条边。

2.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用手沿着四周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

它们有4条边,也可以称为四边形。

认识五边形。

继续交流:你还能找到几条边相同的图形?

出示五边形,让学生数一数边的条数,说一说各有几条边,是几边形,板书:五边形:5条边。

学生齐读。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五边形。

3.认识六边形。

还有几条边的图形?

出示六边形,让学生一起数一数边数,提问:你能说一说它的名称吗?

交流:有6条边的是六边形。板书:六边形:六条边。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分小组讨论,汇报。

指名上来指一指、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在钉子板上围一围。你能围出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吗?

同桌比一比,看看围得对不对。

3.“想想做做”第3题

(1)读题,出示第(1)个图形示范在图中写上6,表示有6条边,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一说,如何分辨一个图形是几边形?

4.“想想做做”第4题

(1)拿出准备好的图形,动手剪一剪,说说你剪出的是什么图形?

(2)交流:正方形剪下三角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

让学生将得到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

5.“想想做做”第5题

拿出一个四边形,仿照图中的样子,将这个图形分成四部分。

动手摆一摆,小组讨论你能找出几个四边形?

交流结果。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

第2单元课题: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图形的名称,能从实物中找到这种图形。

2.在拼图形、画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图形的名称,能从实物中找到这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三角形,钉子板,长方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学情预判: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认识平行四边形。

出示情境图中的三个图。让学生在实物图中找出平行四边形。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吗?出示篱笆画面,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吗?

你找到了吗?说一说是什么图形?

指出:它们都是四边形。

分别给一个平行四边形涂上颜色。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拼平行四边形。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把相同的三角尺。学生动手拼一拼,同桌交流,集体展示。带领全班学生一起看拼出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黑板上画出来。

提问:在拼出的这些图形中,你认识哪些图形,哪个图形你不认识?

指着平行四边形图问:谁认识这个图形?

集体拼一拼,并板书:平行四边形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说说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再给它图上颜色。

2.“想想做做”第2题

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内互相展示,并交流围的方法。对应的边要一样长。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

3.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木框,引导学生观察:在拉的过程中木框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4.用小棒摆出平行四边形。

用6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再用8根小棒摆一摆,交流。

5.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名比一比,看看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

请你们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贴在黑板上展示。

6.“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观察图形,思考: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这些三角形都相同吗?

让学生能从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画一画。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五、作业

《补》

第2单元课题:练习三第3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参与对图形的围、搭、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对多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将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改成平行四边形。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两个任意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出示第4题。

提问:你看到是什么图形?

你能把这些图形改成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说,教师示范操作。

提问:其他的点可以改动吗?

指出:可以任意改动一个点将它变成平行四边形。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第1题。

(1)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沿着长边对折,展开后,再折入一个角,成为一个五边形。

提问:现在是几边形?

再将另一个角的入。

这又是几边形?你会折吗?学生照样子折一折。

按照教材照样子继续折一折。

启发:你还能继续往下折吗?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

2.完成第2题。

小结:四边形,把不靠在一起的两点连接,画一条线,分成了2个三角形。

五边形,从一点出发,依次连接两点,画出两条线,分成了3个三角形。

六边形,从一点出发,依次连接两点,画出三条线,分成了4个三角形。

3.完成第3题。

拿出准备好的两个三角形,拼一拼。组织交流。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第5题。

拿出长方形和剪刀。

示范折出一条线。

你猜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然后用剪刀沿着这条线剪下来。再动手拼一拼。

指导学生动手试一试,剪的结果可有多种方法,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2.完成第6题。

出示准备好的如第6题图的三个图形。

提问:你能拼成什么图形?

指出:可以拼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指出:平面图形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

五、作业

《补》

第2单元课题:有趣的七巧板第4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七巧板,通过拼图,体会图形的变换。

2.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拼图。

教具学具准备: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朋友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老师拼了许多漂亮的图形,想不想欣赏一下?

学生欣赏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图案。

揭示课题:

你街知道这些漂亮的图形都是用什么拼成的吗?知道它为什么叫七巧板吗?

(它有七块)不仅仅因为如此,更因为它有趣,能拼出许许多多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七巧板”。

介绍七巧板的由来。

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智力玩具,用它可以拼出千变万化的图形,也称“七巧图”。七巧板流传到国外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被称为“唐图”。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认识七巧板。

提问:一副七巧板有几块?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哪几块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完成探索。

提问:有没有小朋友知道,七巧板中的“巧”是什么意思?因为七巧板会变,只要大家开动脑筋,七巧板就会不停地“变”,想不想试试?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场“魔术比赛”。

2.用两块拼

你会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来拼一个正方形吗?拼之前先想想,你准备用哪两块来拼呢?

师参与小组活动,适时点拨,同桌互相交流。

拼一拼,拼完后互相检查看看是否拼成了正方形。

追问:用这两块三角形还能拼成什么图形?拼拼看。

小结:通过不同的摆放,可以拼成我们认识的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三种不同的图形。

三、反馈完善:

1.用三块拼。

如果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哪些已经认识的图形呢?请你试一试,比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拼的图形种类最多。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后反馈。

小结:用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

2.用四、五、六块拼。

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或六块也能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你想拼吗?

活动: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适时点拨。

反馈:教师对有创意的拼图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拼的。

3.用七块拼(欣赏)。

小朋友表现得真棒,老师也想给大家变个魔术。(出示课件)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巧板不仅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还能拼出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

模仿:拼好的人、大树、兔子图形。

你喜欢哪一个图案?选一个喜欢的照样子动手拼一拼。

创新。

2.你能自己动脑筋拼出一些漂亮的图案吗?把你拼好的图案贴在纸上。

3.参观、点评作品。

第3单元课题:认识乘法第1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0~21页。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 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例题场景图、小棒、图片各若干。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连加

1. 在分类中初步感知。

出示:4+4+4 2+3+6 5+5+5

9+1+2 2+2+2+2

谈话:观察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跟同桌的小朋友一起商量。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人教版2020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 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周第一节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

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 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 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 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 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00以内的加减法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销售看图说一说。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老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指名列式。 35+2= 二、探究建模: 35加2等于多少呢? 1、交流口算的方法。 你能口算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的方法。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小结: 2用计数器拨一拨,略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是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学情分析: 在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认识,并能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限整厘米)。 5.能够对生活中的食物进行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曲别针、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一、本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理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绘画线段、

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 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 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笔算数学与解决问题数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 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中需要准的教具和学具:

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精编版

2020年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精编 版

小学第一学期备课本 科目数学班级二(1)班任课教师

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数学二(上)教学进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

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 全册

目录 一、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 (3) 2.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5) 3.认识米用米测量 (7) 4.认识线段 (9)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1.两位数加两位数 (12) 2.两位数减两位数 (18)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5) 整理和复习 (33)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35) 三、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37) 2.直角的初步认识 (39) 四、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42) 2.5的乘法口诀 (47) 3.2、3、4的乘法口诀 (50) 4.乘加乘减 (52) 5.6的乘法口诀 (56) 6.复习与整理 (58) 五、观察物体 1.观察物体 (60) 2.轴对称图形 (62) 3.镜面对称 (64) 六、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70) 2.倍的认识 (74) 3.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76) 4.8的乘法口诀 (80) 5.9的乘法口诀 (86) 6.乘法口诀表 (92) 整理和复习 (94) 看一看摆一摆 (95) 七、统计 统计 (99) 八、数学广角 1.排列和组合 (105) 2.简单推理 (107) 九、总复习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111) 2.表内乘法的复习 (113)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115) 4.观察物体的复习 (118) 5.统计的复习 (119)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内容标准】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通过亲自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发展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3.线段教学时,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注意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教学课时】4课时

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一、本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理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绘画线 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 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笔算数学与解决问题数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 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