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胆囊癌的诊治指南-新版-精选.pdf

新版胆囊癌的诊治指南-新版-精选.pdf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要点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要点 胆囊癌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居消化道肿瘤第6位,胆囊癌患者5 年总体生存率仅为5%。胆囊癌具有明确的发病危险因素,亟需贯彻以预防为主的策略,进行胆囊癌预防知识的科学普及;为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亟需加强对胆囊癌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及对高危人群的密切随访;为提高胆囊癌的整体治疗效果,亟需贯彻以规范化根治性切除为主,结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的理念。 一、胆囊癌发病危险因素及可能相关因素 (一)危险因素 1. 胆囊结石:胆固醇和混合胆固醇类胆囊结石危险度更高。 2. 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有以下特征:(1)直径≥10mm;(2)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3)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息肉生长速度快(生长速度>3mm/6个月);(4)腺瘤样息肉。 3. 胆囊慢性炎症:

4. “保胆取石”术后胆囊:(二)可能的危险因素 1. 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 2. 胆囊腺肌症: 3. 胆道感染: 4. 肥胖与糖尿病: 5. 年龄和性别: 6.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7. 遗传学和基因突变: 8. 吸烟: 9. 化学暴露:

二、胆囊癌TNM分期、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型 (一)胆囊癌TNM分期 (二)胆囊癌大体和组织病理学分型 1. 大体类型: 2. 胆囊癌组织病理学分型: (三)胆囊癌的临床分型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提出的胆囊癌的临床分型中,建议T2期及 以上胆囊癌根据肿瘤起源部位及侵犯方向分为4 型(图1)。(1)型:腹腔型;T2 期肿瘤位于腹腔游离侧,未浸透浆膜,T3期及以上肿瘤穿透浆膜,可侵犯邻近器官 或结构;(2)型:肝脏型;T2 期肿瘤位于肝脏侧,T3 期穿透浆膜,侵犯

食管癌诊治指南

食管癌诊治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食管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地市级、县级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二级)及其医务人员对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从下咽到食管胃结合部之间食管上皮来源的癌。 2.1.1食管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食管鳞状细胞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2.1.2食管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主要起源于食管下1/3的Barrett粘膜的腺管状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偶尔起源于上段食管的异位胃粘膜,或粘膜和粘膜下腺体。 2.2早期食管癌early stage esophageal cancer 指局限于食管粘膜和粘膜下层的肿瘤,不伴淋巴结转移,包括原位癌、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 2.3Barrett食管 Barrett esophagus 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代替。 2.4食管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癌前疾病包括慢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炎、食管白斑症、食管憩室、食管失弛缓症、返流性食管炎和食管良性狭窄。 癌前病变指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 3 规范化诊治流程 3.1食管癌诊断与治疗的一般流程 图1 食管癌规范化诊疗流程

4诊断依据 4.1高危因素 食管癌高发区, 年龄在40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或者有食管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是食管癌的高危人群。 4.2症状 吞咽食物时有哽噎感、异物感、胸骨后疼痛,或明显的吞咽困难等,考虑有食管癌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 吞咽食物时有哽噎感、异物感、胸骨后疼痛一般是早期食管癌的症状,而出现明显的吞咽困难一般提示食管病变为进展期。 临床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出现胸痛、咳嗽、发热等,应考虑有食管穿孔的可能。 4.3体征 4.3.1大多数食管癌病人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4.3.2临床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头痛、恶心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骨痛,肝肿大,皮下结节,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4.4 辅助检查 4.4.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食管癌,目前无特异性血液生化检查。食管癌病人血液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考虑骨转移的可能,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4.4.2 影像学检查: a)食管造影检查:是可疑食管癌患者影像学诊断的首选,应尽可能采用低张双对比方法。对隐伏型等早期食管癌无明确食管造影阳性征象者应进行食管镜检查,对食管造影提示有外侵可能者应进行胸部CT检查。 b)CT检查:胸部CT检查目前主要用于食管癌临床分期、确定治疗方案和治疗后随访,增强扫描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CT能够观察肿瘤外侵范围,T分期的准确率较高,可以帮助临床判断肿瘤切除的可能性及制订放疗计划;对有远处转移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探查术。 c)超声检查:主要用于发现腹部脏器、腹部及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 d)MRI和PET-CT:均不作为常规应用, 需要时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MRI和PET-CT有助于鉴别放化疗后肿瘤未控、复发和瘢痕组织;PET检查还能发现胸部以外更多的远处转移。 4.4.3其它检查: 内镜检查:是食管癌诊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食管癌的定性定位诊断和手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作用。对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必需的常规检查项目。此外,内镜检查前必须充分准备,建议应用去泡剂和去粘液剂,仔细观察各部位,采集图片,对可疑部位应用碘染色和放大技术进一步观察,进行指示性活检,这是提高早期食管癌检出率的关键。提高食管癌的发现率,是现阶段降低食管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5食管癌的分段、分类和分期 5.1食管癌的分段:采用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2009分段标准 5.1.1颈段食管:上接下咽,向下至胸骨切迹平面的胸廓入口,内镜检查距门齿15一<20 cm。 5.1.2胸上段食管:上自胸廓入口,下至奇静脉弓下缘水平,内镜检查距门齿20一<25 cm。 5.1.3胸中段食管:上自奇静脉弓下缘,下至下肺静脉水平,内镜检查距门齿25一<30 cm。 5.1.4胸下段食管:上自下肺静脉水平,向下终于胃,内镜检查距门齿30-40cm 5.1.5食管胃交界:凡肿瘤中心位于食管下段、食管胃交界及胃近端5cm,并已侵犯食管下段或食管胃交界者,均按食管腺癌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胃近端5 cm内发生的腺癌未侵犯食管胃交界者,可称为贲门癌,连同胃其他部位发生的肿瘤,皆按胃癌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

胆囊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胆囊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彭淑牖 牟一平 曹利平 表1 欧洲73个单位724例胆囊癌调查结果 分 期 例数%平均生存期(月中位生存期(月 Tis 233.1860-T1202.762324T2588.012624T323332.1886T4 390 53.87 2 3 表2 全国胆囊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Nevin分期

例数% 生存率 1年 3年 5年Ⅰ、Ⅰ期单纯胆囊切除术 904.88100.098.082.0Ⅰ 单纯胆囊切除术2828.44 70.065.033.0单纯胆囊切除术 +淋巴结清扫 49884.054.247.5Ⅰ、V根治性胆囊切除术 21166.686.42.80胆囊切除+肝楔形 18911.35.01.3切除+淋巴结清扫姑息性切除240000转流术3681.300剖腹探查术 225 0.500 作者单位:310009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彭淑牖、曹利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牟一平

胆囊癌病人因有胆囊结石等疾病症状的掩盖,绝大多数就诊时已属进展期, 手术切除率低,术后生 存期短(表1和表2〔1,2〕 。因而,多数外科医师对胆 囊癌的治疗持悲观消极态度。如1968年Siewert经 调查后得出结论“在过去的50年中胆囊癌的恶劣预后状况几乎没有改变”。Silk等在1989年更是作出 了“自从100多年前Stoll发现胆囊癌以来, 在胆囊癌的治疗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进步”的结论。1994年, 法国的Cubertafond等〔1〕 调查了欧洲73个医院后仍然认为“在过去的10年中胆囊癌病人的预后没有得 到改善”。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胆囊癌的 恶劣预后状况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善,美国和法国的 文献报道5年生存率已达25%和26%〔3,4〕。在日本 和中国,随着胆囊癌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的开展,结 果更振奋人心〔5,6〕 。 一、胆囊癌诊断方面的进展 1.影像学诊断:近10多年来,B超和CT的推广

食管癌化疗临床路径

食管癌化疗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食管癌化疗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食管癌(ICD-10:C15.9)术后化疗的患者。需术前化疗、术后化疗、姑息性化疗及同步放化疗者,但无化疗禁忌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2011年版,卫生部)、《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临床症状:食管癌可表现为胸骨后不适、疼痛或烧灼感、吞咽疼痛或吞咽不畅,呈间歇性,逐渐加重呈持续性,晚期可有背痛、声音嘶哑,进食呛咳或大呕血,体重减轻,有时可有黑便及贫血。 2.临床体征:大多数食管癌患者无明显阳性体征,少数患者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贫血、消瘦或恶病质。 3.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造影、胸部CT平扫+增强、磁共

振成像(MRI)、

胃镜检查及活检、内镜下超声检查。 4.病理学诊断明确。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食管癌术后化疗(ICD-10:C15.9)。 2.符合化疗适应证,无化疗禁忌。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消化道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CA242,SCC等); (3)腹部及盆腔超声或(腹部及盆腔CT)自选; (4)胸部CT、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 (1)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查等; (2)其他病理检测包括相关的免疫组化等; (3)骨扫描; (4)PET-CT;

胆囊癌诊治指南

胆囊癌的诊治指南 第一节胆囊癌的诊断 胆囊癌病人由于常有胆囊结石等疾病症状的掩盖,就诊时往往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生存期短。中位生存期为3个月,5年生存率<5%,随着根治性和扩大根治性手术的开展,胆囊癌恶劣的预后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根治性手术的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 (一)临床表现 胆囊癌早期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在临床上不易引起注意。癌肿发展后可出现下列表现: 1.右上腹部疼痛右上腹部疼痛是胆囊癌最常见的症状。约有80%的胆囊癌病人以右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疼痛多为钝痛,于脂肪餐后往往加重。偶尔可为绞痛,并往往逐渐加重。由于部分病人合并有胆囊结石或因右上腹部疼痛就诊时经B超提示为胆囊结石,所以该症状易被首诊医师和病人忽视。当胆囊癌位于胆囊颈部或合并的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时,可引起急性胆囊炎和胆囊肿大。在术前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而急诊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约有1%的病因是胆囊癌。这类癌肿常属早期,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均较满意。

2.右上腹肿块当胆囊癌或合并的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时,在右上腹部可触及肿大胆囊并伴急性胆囊炎征象。当右上腹部出现质硬、固定和表面高低不平的肿块时,往往表明胆囊癌已属晚期。 3.黄疸胆囊癌病人中,有明显黄疽者约占45%。当癌肿侵犯肝门部或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压迫肝外胆管时,可出现阻塞性黄疸。癌肿组织坏死脱落进入胆总管也会引起阻塞性黄疸,同时也可伴有胆绞痛。胆囊癌患者出现黄疸是病程已属晚期的征象之一,85%左右的病人当黄疸出现时已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 4.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为癌肿组织坏死脱落后所致。也可是癌肿侵入邻近血管所引起的出血,此时出血量可较大。胆囊癌患者出现胆道出血时可伴有黄疸、上腹部绞痛等症状。当肿瘤侵犯到胃流出道或结肠肝曲时,可出现消化道梗阻的临床表现。肿瘤压迫门静脉或形成门静脉癌栓时还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晚期病例可出现消瘦、腹水等恶病质征象。在胆囊癌就诊病人中,体重减轻达原体重的10%以上者占37%~77%。有的病人有恶心、呕吐和纳差等消化道症状。 Pichler根据胆囊癌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5类:①急性胆囊炎表现,以急性胆囊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有1%为胆囊癌,大多预后较好。 ②慢性胆囊炎表现,对于此类病人应注意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③胆道恶性表现,表现为疼痛、黄疸、肿块。此时患者多属晚期,肿瘤已广泛浸润。④胆道外恶性肿瘤表现为肿瘤的转移灶对周围组织的浸

2020胆囊癌的诊治进展(完整版)

2020胆囊癌的诊治进展(完整版) 摘要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胆囊癌无特定的标志物,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而PET-CT在局部晚期胆囊癌的转移灶检出中更有优势。外科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国内外就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胆囊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倾向。由于胆囊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疾病进展迅速,患者就诊时常常已是晚期。90%以上的胆囊癌是腺癌,<10%是腺鳞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和肉瘤。胆囊癌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转移、预后差,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伴随年龄增长、尤其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增高,胆囊癌伴胆囊结石者占70%~90%。外科手术作为胆囊癌获得治愈并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在国内仅20%~30%的胆囊癌患者能够获得根治性切除,因而对胆囊癌的诊治仍任重而道远。现笔者对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胆囊癌的诊断 1.1 临床表现 胆囊癌患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合并胆囊结石者早期多表现为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症状,如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厌食等,晚期可有体重下降、腹部包块等表现,如果肿瘤转移至肝门部或肝外胆管,甚至会出现梗阻性黄疸。 1.2 实验室检查 胆囊癌患者可有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19-9等升高,胱硫醚-β合酶和趋化因子配体21阳性表达与胆囊癌的临床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作为胆囊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和腺癌型胆囊癌诊断的标志。 1.3 影像学检查 胆囊癌既没有明确的早期诊断方法,也没有特定的标志物。超声检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准确率为80%左右,许红丽等认为,相比于普通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反映病灶的血流特征,在胆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胆囊癌超声诊断类型有4型:Ⅰ型为隆起型;Ⅱ型为壁厚型;Ⅲ型为混合型;Ⅳ型为实块型。CT和MRI在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有哪些胆囊癌的治疗胆囊癌的晚期症状胆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有哪些 诊断和鉴别1.ERCP:有人报告ERCP对于能够显示出胆囊的胆囊癌诊断率可达70%~90%,但ER-CP检查有半数以上不能显示胆囊。其影像表现可分三种情况:(1)胆囊胆管显影良好:多为早期病变,典型病例可见胆囊充盈缺损或与囊壁相连、基底较宽的隆起病变。胆囊壁浸润者可见囊壁僵硬或变形。(2)胆囊不显影:多属中晚期病例。(3)胆囊不显影并有肝或肝外胆管狭窄:充盈缺损及梗阻上方肝胆管扩张已是晚期征象。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2.CT扫描:CT扫描对胆囊癌的敏感性为50%,尤其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不如US及EUS。CT影像改变可分三种类型:①壁厚型:胆囊壁局限或弥漫不规则增厚。②结节型:乳头状结节从胆囊壁突入腔内,胆囊腔存在。③实变型:因胆囊壁被胆囊癌广泛浸润增厚加之腔内癌块充填形成实质性肿块。如果胆囊癌侵犯肝脏或肝门、胰头淋巴结转移,多能在CT影像下显示。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国内文献报告,在胆囊肿块和壁内测到异常的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胆囊原发性恶性胆囊癌区别于胆囊转移癌或胆囊良性肿块的重要特征。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4.超声检查:B超检查简便无损伤,可反复使用,其诊断准确率达75%~82.1%,应为首选检查方法。但B超(US)易受腹壁肥厚、肠管积气的影响,并且不易判定结石充满型及萎缩型胆囊壁情况。近年来,人们采用EUS(内镜超声)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US的上述问题。EUS用高频率探头仅隔胃或十二指肠壁对胆囊进行扫描,极大提高了胆囊癌的检出率,并且能进一步判定胆囊壁各层结构受胆囊癌浸润的程度。因而人们将EUS作为US检查后的进一步精确判定方法。不论US或EUS,其早期胆囊癌的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隆起型病变与局限性囊壁肥厚,亦有两者混合型。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5.胆囊癌标记物:在胆囊癌标本的CEA免疫组化研究的报告中,胆囊癌的CEA阳性率为100%。进展期胆囊癌患者血清CEA值可达9.6ng/ml,但在早期诊断无价值。CA19-9、CA125、CA15-3等胆囊癌糖链抗原仅能做为胆囊癌的辅助检查。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 6.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法有直接取活检或抽取胆汁查找癌细胞两种。直接活检的方法有:B超引导下胆囊病变穿刺、PTCCS(经皮胆囊镜检查)、经腹腔镜等方法。采取胆汁的方法更多,如ERCP下抽取胆汁、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PTCD、胆道子母镜等。文献报告的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虽不高,但结合影像学检查方法,仍可对半数以上胆囊癌患者作出诊断。

肺癌诊断和治疗原则

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中日友好医院崔慧娟 一、概述 (一)定义及流行病学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当今世界各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双第一的恶性肿瘤。2012 年全球最常见癌症依次为肺癌 (180 万, 13%) 、乳腺癌( 170 万, 11.9% )和结肠直肠癌( 140 万, 9.7% )。 最主要致死癌症为肺癌( 160 万, 19.4% )、肝癌( 80 万, 9.1% )和胃癌( 70 万, 8.8%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2012 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 2009 年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 1 位。 (二)病因 1 、吸烟 2 、空气污染 3 、职业因素:吸入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煤气、沥青、含有放射性的金属矿、微波辐射 4 、放射治疗 5 、其他:免疫功能低下 (三)病理 肺癌的大体分型: 1 、肿瘤发生部位 ( 1 )中央型:肿瘤发生在段以上支气管,亦即发生在支气管及段支气管。 ( 2 )周围型:肿瘤发生在段以下的支气管。 ( 3 )弥漫型:肿瘤发生在细支气管或肺泡,弥漫分布于两肺。 ( PPT4 ) 如图所示,从左往右,依次是三种类型肺癌的 CT 影像图。 2 、以肿瘤的肉眼形态分型 ( 1 )管内型:肿瘤限于较大的支气管腔内,呈息肉状或菜花状,向管腔内突起,也可沿管壁蔓延,呈管套状,多数无管壁外浸润。 ( 2 )管壁浸润:肿瘤侵犯较大的支气管管壁,管壁粘膜皱襞消失,表面呈颗粒状或肉芽样,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并向管壁外组织浸润,肿块的切面仍可见支气管,管壁结构仍存在。

( 3 )结节型: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小于 5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时,肿块边缘常呈小分叶状。 ( 4 )块状型:肿块形状不规则,直径大于 5 ㎝,边缘呈大分叶状,与周围肺组织分界不清。 ( 5 )弥漫浸润型:肿瘤不形成局限的肿块,而呈弥漫浸润,累及肺叶或肺段的大部分,与大叶性肺炎相似。 (四)组织发生 1 、支气管表面上皮的基底细胞可发生鳞状细胞癌(鳞癌)、腺癌或腺鳞癌。 2 、支气管表面上皮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可发生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肺癌。 3 、肺泡 II 型上皮及细支气管 Clara 细胞可发生细支气管肺泡癌。 而 Yesner 等强调不论肺癌的组织类型有多少,都起源于上皮基底层小细胞,癌变后向不同方向分化的结果。并用以解释不同类型肺癌组织来源的同一性和细胞表型的多样性,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治疗的影响而出现癌细胞类型转变的原因。 二、肺癌的分类 (一)肺癌的组织学类型 2004 年 WHO 肺癌组织学类型如下: 1 、鳞状细胞癌 ( 1 )鳞状细胞癌,乳头状亚型 ( 2 )鳞状细胞癌,透明细胞亚型 ( 3 )鳞状细胞癌,小细胞亚型 ( 4 )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亚型 2 、小细胞癌 ( 1 )复合性小细胞癌 3 、腺癌 ( 1 )腺癌,混合型 ( 2 )腺泡状腺癌 ( 3 )乳头状腺癌 ( 4 )细支气管肺泡癌 ( 5 )细支气管肺泡癌,非黏液性 ( 6 )细支气管肺泡癌,黏液性

胆囊癌超声诊断分析

胆囊癌超声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06T11:35:15.4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4期作者:闫红玉 [导读]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常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多为腺癌,常伴有胆囊结石,年龄50岁以上的女性多见。 河南省焦作同仁医院 454000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癌的超声特征,临床应用价值,从而显著地提高胆囊癌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2例胆囊癌与超声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鉴别诊断以及误诊原因分析。结果超声图像分为四型:壁增厚型,隆起型,混合型,实块型,并且可发现肝浸润,肝转移及区域淋巴结肿大,胆管扩张,胆结石等征象。结论超声可较早发现胆囊癌,同时判定肿瘤有否转移,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胆囊癌;超声诊断;超声声像图;诊断分析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常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多为腺癌,常伴有胆囊结石,年龄50岁以上的女性多见。由于早期无特殊症状,其诊断往往被延误。胆囊癌在 x线造影时,多不显影,而超声检查能直接显示胆囊壁的增厚和胆囊腔内的肿块以及脾脏和淋巴结的转移症,从而显著地提高胆囊癌的临床诊断水平。本文收集并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诊断 112例胆囊癌的超声声像图,探讨超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现将笔者所在医院 2004~2019年间收治的 112例胆囊癌患者的超声诊断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为笔者所在医院 2004~2019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癌者,男40例,女72例;年龄 45—75岁,平均60岁。临床主要症状为右上腹不适、疼痛,部分患者伴有黄疸或上腹部扪及肿块。 1.2 仪器与方法使用西门子 SEQUOIA-512型诊断仪,探头频3.5MHz。患者空腹,取仰卧、左侧卧位或坐位检查。必要时饮水。 2 结果 2.1 本组胆囊癌112例中,B超确诊68例。合并胆囊结石74例。病理诊断均为腺癌,其中低分化腺癌88例,高分化腺癌24例。误诊24例,分别误诊为肝癌10例,胆管癌6例,胰头癌4例,胆囊息肉4例。 2.2 根据胆囊癌超声声像图特征,本组将112例患者分为 3期:早期、中期、晚期;分别为18例、62例、32例。 2.3 根据胆囊癌声像图特征,本组还可以分为4型:隆起型、胆囊壁增厚型、实块型、混合型;分别为 20例、22例、20例、50例。2.4 本组病例合并胆囊结石74例,超声基本表现为强回声伴后方声影。 3 讨论 原发性胆囊癌大多为腺癌,是一种恶性度比较高的肿瘤,早期时并无特异性症状与体征,早期癌多是在B超检查或因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时发现,常表现为胆囊结石或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症状而易误诊。胆囊癌鉴别诊断主要为:(1)胆囊息肉样病变;(2)胆囊结石;(3)原发性肝癌侵犯至胆囊;(4)萎缩性胆囊炎;(5)单发的胆固醇结晶病变性肉芽组织息肉和腺瘤;(6)节段型或局限型腺肌增生症;(7)肝门区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及肝门区肝实质占位病变。当胆囊癌病灶较小时,比如小结节型胆囊癌,与胆囊息肉、胆囊腺瘤难以鉴别。胆囊息肉、胆囊腺瘤两者通常体积较小,基底部较宽,由于是良性肿瘤,一般边缘规则,生长速度较慢,而胆囊癌则呈浸润型生长,形态不规则,囊壁不均匀增厚,内壁线模糊不清,囊腔内肿块形态位置固定,后方不伴声影,如果伴肝内转移病灶,则诊断更不难[1]。但部分病例因声像改变不典型,病变部位不利于检查或合并其他病变时,诊断就比较困难,应注意鉴别诊断[2]。晚期胆囊癌主要表现为实块型,肿块内及周围往往伴有结石强回声,并伴有后方声影,此时应与原发性肝癌侵犯至胆囊,以及肝门区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及肝门区实质性占位病变等相鉴别[3]。胆囊癌一般伴有胆总管扩张,而原发性肝癌伴有胆总管扩张的几率远小于胆囊癌;如肿块内可见结石强回声,往往支持胆囊癌诊断;另外,超声检查同时,可以结合CT增强扫描、临床资料如肝炎肝硬化病史、AFP检测等也有助于两者鉴别。当超声发现胆囊较小,胆囊腔狭窄时,应注意胆囊壁厚度、是否规则,黏膜线是否有中断现象,同时应仔细观察胆囊壁外是否有肿瘤浸润的低回声区。如果上述现象存在,应考虑为胆囊癌的诊断,并同时与萎缩性胆囊炎相鉴别。有时候,胆囊内炎症形成的胆汁沉积、脓块,以及泥沙样结石也可误诊为胆囊癌,上述病灶,胆囊壁清晰,无浸润性特征,体位改变时大多可随体位移动。但是胆囊内充满结石时,往往容易掩盖胆囊肿块回声,此时应仔细观察,避免误诊、漏诊。总之,胆囊癌与良性病变相鉴别时,应注意有无恶性肿瘤特征,比如浸润性生长、壁黏膜中断、转移灶等;与原发性肝癌侵犯胆囊、肝门区转移等恶性病灶鉴别时,应结合临床,仔细询问病史,并同时结合实验室、CT等检查结果,提高胆囊癌的超声诊断率。本组早期胆囊癌 8例皆误诊,其误诊原因分析为:早期胆囊癌病灶较小,胆囊形态及胆囊壁无明显变化,而晚期胆囊癌的误诊原因一般是由于其浸润广泛,胆囊失去正常结构,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从而误认为胆囊周围组织肿瘤。这就要求笔者在平时超声诊断中,应做到检查仔细,了解胆囊癌超声诊断特点,注意其鉴别诊断,从而更准确地利用超声图像诊断原发性胆囊癌。 总之,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对胆囊癌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同时要求笔者检查时应认真仔细,拓展思维,总结其误诊及漏诊原因,才能提高原发性胆囊癌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任晓苏,马耀山,汝晓睿,等.胆囊癌的CT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2):120—121. [2]苑菁,张经中,王永平,等.原发性胆囊癌的超声诊断及其误诊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3):66. [3]龚春,陈霞.原发性胆囊癌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1,2(1):18.

慢性胆囊炎诊疗指南

慢性胆囊炎诊疗指南 【定义】 慢性胆囊炎可由多种病因引起。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病因(85%~90%)。常有急性胆囊炎多次发作的病史。 【诊断】 一、临床表现及专科体检 1、慢性胆囊炎多有胆绞痛病史,此外无特殊临床表现,主要是饭后有上腹胀满,疼痛,与进食脂肪多少有关。消化不良,呃逆,嗳气,恶心,甚者呕吐,偶有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 2、慢性胆囊炎一般无明显体征和化验检查的变化。可有右上腹深压痛或不适感,Murphy征或为阳性。 二、辅助检查 1、B型超声显示胆囊壁全部或部分增厚,毛糙,胆囊缩小,有或无胆囊内结石,少数可有胆囊壁上的多发小结石。 2、肝胆CT平扫:为和B超同时选用的方法。二者可相互印证补充。可显示胆囊大小、胆囊内结石或胆囊管内结石

嵌顿、囊壁厚度、胆囊颈胆总管之间大致位置关系。还可显示肝内外胆管结石、胆总管下段和胰腺情况,肋缘与胆囊的相互位置关系,有助于术式和切口选择。 三:鉴别诊断: 部分病人应行胃镜检查以除外胃及十二指肠病变。 【治疗】 一、治疗原则:临床症状明显而又伴有胆石者,应行胆囊切除术或LC术。黄色肉芽肿胆囊炎、胆囊粘膜胆固醇沉着症以及胆囊管和胆管梗阻引起的胆囊炎,如有明显症状也应行胆囊切除术。非手术疗法包括中西医结合疗法,服用消炎利胆药,限制脂肪饮食等。 二、手术治疗: (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二)、开腹胆囊切除术:如伴有胆囊坏疽、穿孔、胆囊内瘘和怀疑胆囊癌的病人仍应开腹行胆囊切除术。 (三)、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参见急性胆囊炎章节。 (四)、随访:术后随访半年。有时术后病理报告:胆囊

癌。为“意外胆囊癌”,则按胆囊癌诊疗常规处理。

指南与共识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指南与共识 |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通信作者:董家鸿 本文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年11月第14卷第11期881-890页 摘要 为规范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从胆囊癌的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胆囊癌的TNM分期?病理学类型?诊断依据?术前和术中评估?治疗原则与方法?随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证?强调术前应根据多排螺旋CT和(或) MRI 等影像学检查结合肝功能状态评估对胆囊癌的分期及可切除性做出判断;术中需结合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活组织检查(13a组?16组)再次进行胆囊癌TNM分期,以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并建立基于T分期选择肝切除范围?基于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基于胆囊管切缘病理学选择肝外胆管切除范围的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原则? 关键词 胆囊肿瘤; 诊断; 治疗; 指南 胆囊癌是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以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位列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第6位,患者5年总生存率仅为5%[1-3]?胆囊癌疗效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对其主要高危因素的认识,准确的临床分期和根治性手术切除方法的应用?由于长期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目前对于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认识和应用仍较为混乱?为此,中华医学会

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通过深入论证制订了本指南,旨在为实现我国胆囊癌诊断和治疗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指导性意见? 本指南中参考文献及引用数据符合循证医学证据质量等级分类标准[4-5],其等级由高到低分为: Ⅰ级:证据来自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Ⅱ级:证据来自1个或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结果;Ⅲ级:证据来自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结果;Ⅳ级:证据来自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Ⅴ级:描述性研究结果(病例报道和病例系列研究);Ⅵ级:基于病例资料的专家个人意见和讨论意见?本指南中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推荐等级相应分为:A级:强烈推荐,高级别(Ⅰ?Ⅱ级)证据支持; B级:推荐,中等级别(Ⅲ?Ⅳ级)证据支持;C1级:考虑推荐,低级别(Ⅴ?Ⅵ级)证据支持;C2级:不推荐,低级别(Ⅴ?Ⅵ级)证据反对;D级:强烈反对,高级别(Ⅰ?Ⅱ级)证据反对? 1 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 1.1 胆囊结石 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1]?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在胆囊结石患者中,单个结石直 径>3cm 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直径<1cm者的10倍[3]? 1.2 胆囊慢性炎症 胆囊组织慢性炎症与胆囊肿瘤关系密切?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胆

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制度与流程

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制度与流程为规范我院肿瘤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办医管发〔2010〕153号)通知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与流程。 一、严格遵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 二、八个常见肿瘤规范化诊治指南: 1.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2.肝细胞肝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3.宫颈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4.结直肠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5.乳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6.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7.胃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8.胰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三、相关科室成立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工作组,组长为科主任。在科室培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针对本科实际情况,对照指南制订易操作的本科诊疗规范。 四、对肿瘤化学治疗药物的超常规、超剂量、新途径的用药方案,由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通过病例讨论确定。 五、药剂科对相关科室提供必要的相关化疗药物信息,为此类特殊药品的新制剂、新采购药品提供详细的使用说明文件。

六、在工作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联系医务科,医务科及时向分管院长汇报,分管院长组织相关专家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医务科按整改意见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相关科室。 七、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诊治流程: 1.肺癌规范化

2.肝癌诊断流程 发现肝脏占位 <1CM 1-2CM >2CM AFP ≥ 200ng/ml a AFP <200ng/ml 间隔3月复查超声及AFP b 肿物保持稳定18-24个月 恢复每6个月监测 肿物增大 根据大小进入相应流程 2种动态显像检查c 均为肿瘤典型表现 1种为肿瘤典型表现 无典型肿瘤表现 无典型肿瘤表现 任何1种动态显像检查 典型肿瘤表现 活检d 阳性 阴性 重复活检或影像学随诊 诊断原发性肝癌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与鉴别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与鉴别 发表时间:2013-08-14T16:03:39.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8期供稿作者:张翠玲[导读] 三维超声则可观察到胆囊腔内肿块表面不规则,呈菜花状,基底宽,与胆囊壁立体关系。 张翠玲 (高密市柏城中心卫生院 261500) 【中图分类号】R73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118-02 【关键词】胆囊息肉胆囊癌三维超声重建 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较早发生扩散及转移,尽管近年来超声技术的发展,使原发性胆囊癌的术前诊断成为可能,但据Yeh与Plama等报告,原发性胆囊癌的超声诊断率为50%~88.8%,且多属中晚期,国内报道在42.9%~82.14%。有人认为根据胆囊癌的超声显像与病理进展过程,B超诊断也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二维超声特征主要是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内膜缘粗糙不规则。中期的声像改变为胆囊内有结节状息肉样或乳头状低回声凸入囊壁,有或不伴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囊壁增厚。而晚期时,胆囊常显示不清,代之为不同程度的回声团块,囊腔消失,可伴有结石,有时累及肝脏,肝门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甚至累及胆总管引起胆道梗阻的声像改变。但是,需要指出的原发性胆囊癌的基本声像特征是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以及胆囊腔内有形态位置固定不伴声影,回声强度不一的息肉样团块或者兼有上述两项特征且合并结石,肝脏受累以及周围淋巴结肿大仅能作为辅助诊断之依据。胆囊形态规则,内含有液性介质,透声性好,特别适于超声检查,为胆囊疾病提供了一种无损伤诊断方法。尤其是目前开展的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以立体方式显示胆囊壁层及其内容物的形态结构、立体方位、空间关系,对各种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故日渐受到重视,对正常胆囊、胆囊息肉及胆囊癌进行三维超声成像研究,描述了正常胆囊及胆囊病变的立体图像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二维超声的不足,所建图像清晰、直观、立体感强,有助于胆囊内病变的定位诊断。 二维检查已能获得比较满意效果,但不能直接提供病变的三维立体关系,在某些病变的定位诊断方面尚有一定困难。对于胆囊内病变,二维超声显示的是胆囊的切面图,虽能形象和真实地反映胆囊的大小、形态,但切面图上显示不到的病变易漏诊,对病变的位置及立体关系显示欠佳。三维超声重建图像,除能获得与两维超声相似的切面外,尚能显示两维超声所无法看到的病变整体观及表面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二维超声的不足,提高了定位诊断的准确性。 三维超声成像:三维超声成像可使胆囊具有空间方位的立体感,透声性好,有直视胆囊剖面的效果,可弥补二维显像某些不足。不仅可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更可分清息肉和胆囊壁的关系,尤其在胆囊后壁的息肉二维显像常不能清楚地分辨是否有蒂以及蒂与胆囊壁附着的范围和深度。三维重建能通过不同切面的旋转来观察病变的连续性及病变表面的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提高胆囊息肉与胆囊腺瘤或癌肿的鉴别。王连生等报道用三维超声成像检查18例胆囊内病变,最大直径为5.5cm,最小直径0.3 cm,其中5例为多发性息肉,9例为单发性息肉,4例胆囊癌均为多发占位病变。三维超声成像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肿块内和胆囊壁内出现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原发性胆囊癌区别于良性肿块和转移癌的重要鉴别特征。如胆固醇性息肉其血流为直线状,<20cm/s;而胆囊癌内血流多呈树枝状,流速>20cm/s。RI越小倾向于恶性,但对于早期胆囊癌肿块过小者(<3mm)有时并不敏感,此外还与操作者技术水平有重要关系。 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细胞学检查:此方法有助于鉴别诊断,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早期胆囊癌在胆汁中找到癌细胞的阳性率为64%,而在病变胆囊壁的阳性率为91%。因此,强调要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地穿刺病变壁组织。还有学者在胆囊穿刺时抽取胆汁行癌胚抗原(CEA)浓度测定,并与单纯胆囊结石相比,其浓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亦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早期胆囊癌与胆囊息肉样病变B超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作一概述。 一、胆囊息肉癌变因素声像图的表现 1.病灶的大小:息肉样病变是否演变成癌与病灶大小有关。直径<10mm几乎不发生癌变,≥10mm的息肉23%合并胆囊癌。 2.腺瘤:来源于上皮成分的增殖,是由于胆囊粘膜的腺瘤性增生而形成的肿块。其形态有乳头状,呈树枝样增生;也有非乳头状,为密集增生的腺体,腺体多扩张成大小不等的囊,间质中等量,恶变的潜在基础较大,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Ajki等用PCR和限制酶定向测序方法发现胆囊癌59%(30/51)上皮细胞内存在K-ras基因突变,而正常的粘膜均无ras基因突变,这一结果支持“胆囊上皮增生→腺瘤→癌变”发展的假说。 3.伴存胆囊结石:胆囊癌患者胆囊结石的伴存率很高,国外文献报告伴存率高达43%~100%,国内报告16%~85%,平均46.8%。Lowenfes收集131例胆囊癌和2 399例尸检的资料,计算有胆囊结石人群对于无胆囊结石者发生胆囊癌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美国印第安人的RR为20.9(其意思是胆囊结石人群胆囊癌的患病率为无胆囊结石者的20.9倍),美国黑人的RR为3.8,瑞典白种人的RR为5.0。王立新等应用对照研究方法,探讨胆囊癌与胆结石的关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43例,其中伴胆囊结石19例。以B超确定胆囊壁正常者88人作为对照,其中发现胆囊结石6例,RR为10.8。另收集国内文献中胆囊癌1180例,其中合并胆囊结石565例,用国内B超普查胆囊壁正常者105019例作对照,其中发现胆囊结石7 023例,得RR为12.8,表明尽管不同种族RR不尽相同,但都证明胆囊结石确是胆囊癌的诱因之一。 4.综合因素:杜运生收集了国内1614例胆囊息肉样病变,分析其危险因素与年龄大、单发、病变>10mm、位于胆囊颈部、低回声、无蒂或息肉基底胆囊壁增厚有关,为了更有利于鉴别癌危息肉,综合临床资料设计了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定性判断公式,即D=0.02×年龄+0.3x1+0.9x2+0.15x3- 5.5。其中x1为病变部位:颈3、体2、底1;x2声像图上分类打分:边缘不光滑1,中回声或低回声2,宽蒂1、单发1,基底胆囊壁增厚2;x3为病变大小(mm)。根据结石情况,将对应数值代入公式,D<0为良性,D>2.5为恶性,0

胆囊癌 NCCN实践指南

胆囊癌 流行病学和高危因素 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在美国今年大约有5000例的新增病例。胆囊癌诊断时年龄一般在70-75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两者比为3:157- 60。世界范围内,最多见于以色列、墨西哥、智利、日本和美国土族妇女,尤其是新墨西哥州。 胆结石是胆囊癌最重要的高危诱发因素,尤其是伴发胆囊炎的患者。其它高危因素包括胆囊钙化(瓷化胆囊),胆囊息肉,伤寒携带者以及致癌物接触(如氮芥, 亚硝胺)。 诊断及初步病理检查 遗憾的是,胆囊癌多数确诊病例均为肿瘤晚期,无法进行手术。其临床表现通常并无特异性,如腹痛、体重下降、食欲下降、恶心、急性胆囊炎、黄疸。近20%可切除患者均是在偶然情况下确诊。目前尚无特异实验室检查或标记物用于辅助诊断。 对于B超发现可疑团块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包括CT或MRI、肝功能、胸片以及腹腔镜检查疾病分期。如无远处转移,腹腔镜也可做为手术治疗的手段。B超检查如发现息肉样变,

则在胆囊癌根治前考虑胆囊切除。对于伴有黄疸的患者,应进一步行辅助检查,如E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PTC(经皮肝胆管造影术)或MRP(核磁共振胆管造影术)。病理学及疾病分期 大多数胆囊癌主要为腺癌。组织学类型分为包括乳头状,结节状和管状。高分化癌及粘膜癌(随访偶然发现)预后最好。除此之外,乳头瘤浸润较为少见(预后较好)。 AJCC 制定了胆管癌的疾病分期标准(详见表二)。尽管其它标准也有使用,但目前仅单个分期标准无法涵盖所有胆囊癌的相关内容,包括病理学。 治疗措施 手术评估。 与其它胆系肿瘤相同,手术是唯一能根治胆囊癌的方法。下述两类患者1)手术中偶然发现肿瘤,或术后病理检查发现的患者;2)B超可见团块,伴有黄疸或转移病灶的患者,其治疗手段不尽相同。在上述患者中(除伴有转移灶者),可行手术切除与无法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并不相同。 对于术中偶然发现、可以手术切除的胆囊癌患者,可行胆囊切除、肝整块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胆管切除可以选择。此方

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共识

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共识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方文涛

清扫的价值 与其他实体肿瘤的治疗原则一样,食管癌的外科治疗应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达到准确分期、减少局部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目的,故在考虑手术方式时,除肿瘤本身的切除可能性外,更重要的是结合目前外科治疗的现状进行合理选择,以达到治疗目的。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手术病理分期准确性提高。尤其是2009 年第7版国际抗癌联盟(UICC)食管癌分期提出按转移淋巴结数目进行N分级,故须清扫12枚以上淋巴结方能保证分期准确性。 2. 对食管癌的淋巴转移方式有了更深入认识。胸段食管癌的转移高发淋巴结组群为颈胸交界部 喉返神经链,上、中、下段食管旁及贲门-胃左动脉-腹腔动脉链,从分期和根治两方面来讲,均要求对上述区域淋巴结行系统性清扫。

3. 手术根治性提高,术后局部复发减少,患者远期生存率获得改善。比较行淋巴结清扫和常规食管癌切除术的结果不难发现,二野或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后的局部复发率一般低于20%,而常规术式后可高达30%~40%;三野清扫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40%~50%水平,而常规术式鲜有高于30%者。 清扫重点 食管黏膜下层内的淋巴管为纵向走行,而横向引流至食管旁淋巴结的淋巴管则起源于固有肌层,两者之间很少交通。 侵及黏膜下层的早期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很少位于肿瘤病灶近旁,相反更易出现在颈胸交界部的喉返神经链淋巴结和胃食管交界部的贲门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因此无论食管癌T分期如何,上述两部位均为淋巴结清扫重点。 清扫径路 左胸径路由于主动脉弓及左侧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的遮挡,无法对上段食管旁及颈胸交界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