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唯物史观、文明史观)【考点要求】必修1第一单元、必修二第一单元、必修三第一第二单元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耕作方式的改变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手工业生产方式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的发展:市场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思想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法中国画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的产生

5.选修一:商鞅变法

【社会更替】

(1)原始社会:远古时代----公元前2070年

形成:夏(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2)奴隶社会:发展: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鼎盛: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瓦解: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两个阶段;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3)封建社会:

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秦汉——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前221—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220—589)

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589—907)

五代、宋、辽、夏、金、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907-1368)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1368—1840)

【总体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1.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8世纪)▲阶段特征: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时期。

(1)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完善,以宗法制为核心实行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国家政权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政治权利与血缘纽带相结合;分封等级森严。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和集体耕作;耕作方式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官营手工业占主导。(3)文化上:是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文字逐渐成熟。

▲考点扫描:

(1)政治:

一个核心:,“家天下”局面形成。

两项内容:(内容、特点、作用)和(内容、作用);

四大特征:①结合;②以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

③以、、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选官制度:。

(2)经济:

①农业:耕作方式--- ;经营方式---奴隶

生产工具---出现,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 。

②手工业:纺织业—商代的玉蚕;冶炼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

经营方式以为主导。

③商业:和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

(3)思想文化:

①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

②最早文字商代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出现

③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④学在官府,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2.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春秋战国(前8世纪—前3世纪)▲阶段特征:春秋战国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期。

①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新兴地主要

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统治,建立新兴地主阶级专政。推动社会改革变法,封建制度建立(官

僚体制代替贵族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②经济上:铁器和牛耕使用并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封建小农经济形成并占主导;

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③思想文化上:出现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教育: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⑤文化:《诗经》、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考点扫描:

(1)政治:

①乱:礼崩乐坏(和遭破坏,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

②变:各国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

③分裂到统一:秦国发动灭六国战争。

④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2)经济:

①生产力:的使用和推广;男耕女织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耕作方式从到到时代;经营方式从到)

②生产关系:逐步瓦解,确立。

③经济政策:

④兴修水利: 、;

⑤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产生,三种形式并存。

⑥商业:商业冲破“工商食官”制度的束缚,兴起,出现许多大工商者;

四方商品都出现在中原市场上;城市发展;各种货币纷纷出现,大量流通。

(3)思想文化:

①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家创始人—;道家创始人--- ;儒家重要代表

---- 、;法家集大成者---- ;墨家创始人---- )

②学说遭冷落,学说受推崇。

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

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③私学兴起;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和文艺有了发展。如:战国司南;《楚辞》;大篆《》、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对应古希腊罗马---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古代中西方的人文主义

1.中国——人文关怀大放异彩

(1)儒家: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仁义”、“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其它: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

2.西方——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即美德”;重视教育,“认识你自己”。

共性: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是古希腊人文主义最初体现。★古代中西人文主义关注的“人”有何异同?原因何在?

同——“人”具有伦理道德

异——西方多关注“人”的自然性,强调自我;中国更多关注“人”的社会性,注重和谐原因——

经济上:农耕为主与奴隶制商品经济为主的差异;

政治上:诸侯割据战乱与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差异;

文化上:农耕文明保守性与海洋文明开放性的差别。

(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前3世纪---3世纪)

1.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也是我国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形成时期。

(1)政治:①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②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

③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2)经济:推行重农抑商,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①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并初步发展;②经济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③外贸开始:丝绸之路(3)思想文化: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由“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科技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4)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

(5)中外关系:①丝绸之路开辟,中西之间的通商友好关系发展起来;

②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

2.考点扫描:

(1)政治:

秦---政治: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

①皇帝制度:以、、为主要特征。

②中央官制:推行,既配合有牵制,确保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③地方制度:实行。郡守和县令(长)由任命。

两汉时期---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①地方:汉初,汉武帝颁布,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对地方监察

②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武帝任用地位低的人参与军国大事,建立,以削落相权。

③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经济:

秦:①在全国确立土地私有制

②统一、、,以促进经济交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③商业:实行政策,商业发展艰难。

汉:①农业技术改进和兴修水利--西汉发明了犁壁和播种工具耧车。还发展起来的犁耕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水利有井渠、王景治理黄河。

②手工业技术进步:汉用煤冶铁,用水排鼓风冶铁提高冶铁水平;东汉出现青瓷。

③商业:实行盐铁专卖,政策进一步强化;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3)思想文化:

①思想:文化专制

秦始皇崇尚(“”);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汉武帝时形成以“”、“”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②文艺:秦统一文字,、体通行,出现草书、楷书、行书;汉赋。

③科学:造纸术发明、东汉改进。

(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

(3世纪---6世纪)

1.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①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②政权更替频繁;

③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④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①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

②江南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

③北魏开始出现均田制和租调制;④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①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②文学艺术成就突出。(4)民族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考点扫描:

(1)政治:

政局: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

制度: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选官制度:

(2)经济:

农业:《齐民要术》;翻车(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耕耙耱技术形成。

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商业:出现草市

(3)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复习导航 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历程 1.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 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也就是听命于皇帝一人调遣,因此中央集权既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加强皇帝的个人专制独裁。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汉时期巩固;隋唐时期完善;宋元时期加强;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 3.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中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两者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并日渐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的特征:①在行政上,剥夺相权和地方权,官吏自皇帝出;②在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③在军事上,强干弱枝,皇帝一人总揽国家兵权;④在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⑤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 1.涵义:所谓治世或盛世,一般是指地主阶级封建专制集权式的“和谐社会”。只是相对来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但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我国古代的盛世或治世主要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2.封建盛世出现的一般原因:①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②封建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等。③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④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国家统一,中外交流频繁。 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直接原因) 3.盛世局面给我们的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③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④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⑤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 三、中国古代的改革与变法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有:管仲改革、商鞅变法、两税法、王安石变法、明朝后期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考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官僚政治体制开始形成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④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选官制度沿革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是在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出现在宋朝重文轻武故应该排除②④。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答案】D 本题考察西汉时期对割据势力的治理。题干中叙述了主父偃对西汉时期王国制度的意见,抓住题干“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一句作为目的,其做法是下令诸侯将自己的土地逐渐分给子孙,以削弱王国势力,因此属于推恩令内容。A项不符合材料内容;B项不符合“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说明王国势力强大;推恩令的目的不是调整统治内部的关系而是消除对抗中央的力量,因此C项不能选。 3.图7是《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图》,图中阴影部分是湖广布政使司的管辖范围。当时“湖广”指的是今天的() A.湖南、广东B.湖南、湖北C.湖南、江西D.广东、广西 【答案】B 考查识图能力。根据历史常识,明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仍习惯称为行省,湖广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从地图上的阴影部分与江西、广西、广东、陕西等接攘,可知是湖南、湖北两省。4.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 一、选择题 1.《论语·八佾》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对以上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 B.“吾从周”指孔子尊崇周礼 C.“郁郁乎文哉”说明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 D.《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 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3.“分封制就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 ) 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 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 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5.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6.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时,乐排在首位,礼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的教育局面。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 ) 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 D.以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 7.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 A.君主专制得到不断强化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8.据《管子》记载:“(齐桓)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对“良工”认识无误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C.体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D.推动了诸侯的争霸斗争 9.(2017北京文综,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这表明孔子主张( ) A.省刑慎刑 B.先礼后刑 C.废除刑法 D.刑罚得当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史专题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高三历史组2012-03-04 【专题概述】 先秦(公元前221以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初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对整个整个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紧急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特别是官营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得到很大发展。 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考纲解读】 1、考查重点:中国早期两大政治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小农经济是历年高考考查的 重点;手工业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手工业的形态及冶金方面;诸子百家的代表及主张。 2、考查方式:从题型看,选择题占绝大部分,非选择题只在极个别省份出现。从考查方式看,注重用新 材料、设置新情境、图文并茂,考查学生灵活地把握知识的能力。 【复习建议】 1、注意古今联系,尤其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要从其内涵及对现实生活影响的角度进行把握。 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营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而全面的影响,重点理解小农经济的本 质特征及其影响,同时要掌握小农经济的具体表现。 3、思想方面,注意区分各家各派的主张,尤其关注儒家思想在当今的意义。 【主干知识整合】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变革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项目 分封制宗法制名称 目的 内容 作用 关系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a、中央 。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二是险峻,如华山。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漕渠等。公元605—610年,隋朝开通了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建,给原来的地形地貌带来了变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单选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单选题 1.被后人尊为“述圣”的是(C )。 A、子路 B、冉求 C、子思 D、颜回 )。.标志着中国特殊性的是(2 D D、勤A、仁B、义、礼C .表达敬意的原则不包括(D )。3D、尊幼C、尊师A、尊老B、敬长4.“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C )。 A、《原道》、D《春秋》 B、《逍遥游》 C、《中庸》 5.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的是(A )。 A、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 B、礼,政之舆也 D 、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C、礼,王之大经也 6.从无知的本体成为有境界的圣贤,需要(A )。 A、学习、修为D、挫折 B、贵人相助 C、机遇 7.奠定了中国文化底蕴的是(A )。 A、周公制礼乐 B、大学 C、中庸 D、四书五经 。8.跟平辈相处时表达敬意的原则是(A )C、自傲BD、自信、谦卑A、自谦 )。9.关于顾炎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B、字忠清A、原名绛 D、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生于清末 C 。10.关于王国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C、字静安 A B、号观堂、国学大师D、杭州人 11.关于文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类别 B、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 C、民族语言是民族存亡之根 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死攸关的问题 12.关于张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 )。 A、西汉人 B、思想家 C、曾任丞相 D、历算学家 。B .关于周公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13B 、西周初期神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A、又称周文公 D、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C、周公旦为周文王第四子。).14《国史大纲》的作者是(C 、胡适D 、钱穆C 、顾炎武B 、高尔基A 15.汉高祖指的是(B )。 A、项羽 B、刘邦 C、刘备 D、曹操 16.“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出自(B )。 A、老子D、荀子 B、孟子 C、孔子 17.“君子与人之交,必须验行,不得以其言辞之善,则谓行之尽善”出自(A )。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测试题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一、选择题 1.(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城建筑布局体现了极大的对称性,皇宫建筑处在中轴线上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中央集权。 2.(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军机处的设立。雍正设立军机处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本题选C项。 3.(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部分)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D.明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D 【解析】A错误因为秦亡的原因是暴政;B错误因为郡国并行制使得西汉初期中央集权遭到威胁;C错误因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 4.(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15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学生版)

第一编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 [时空坐标]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 (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分析

黑格尔认为,中国的统一不同于波斯帝国的统一:波斯 帝国的包容多样性的统一,而中国则是抽象的统一高善必也说,印度的文化有多样性,而中国则只有汉族的统一文化,缺乏多样性.在我看来,这些见解都缺乏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因而也是不足以说服人的。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分析 一、中国古代文明在时间中发展的特点—论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 约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500年间,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许多灿烂的古老文明。从它们在时间中发展的情况来看,这些文明的连续性颇有不同,中国古代文明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明显的特色。.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我们可以从政治史和文化史两个方面与其他古代文明作一些比较的探索。 首先,从政治史来看。. 在历史上,文明大体是和国家同时发生的。世界上最占老的文明发生于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和三千年代。其中以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地区文明发生最早,约始于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印度河流域文明发生于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两河流域北部和排尼基地区的文明、黄河流城的夏文明和克里特岛上的爱琴文明,发生于公元前三千年代晚期。 公元前二千年代,在小亚细亚产生了赫梯文明,在希腊半岛上产生了迈锡尼文明。公元前二千年代是青铜器时代的盛世,也是埃及和两河流域古文明的繁荣时期。但是就在这一时期里,印度河流域文明灭亡了(约公元前175。年),克里特文明(约于公元前+五世纪)、迈锡尼文明(公元前十二世纪)也先后灭亡了。 公元前一千年代,铁器逐渐在广大的地区里代替了青铜器,文明也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展开了。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出现了雅利安人的国家,在伊朗高原出现了波斯国家,在爱琴地区出现了希腊诸邦,在意大利出现了罗马国家。在古代世界起过重要作用的国家,这时都出现了。也就在这个时期里,

中国古代文明特征

中国古代文明特征 中国古代文明特征 及其对中国当代发展的必要 姓名:邓力匀学号:[1**********]3 年级专业:2019级金融学中华传统文化博大 精深,而具体分析其所包含的文化特征是非常不容易的。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孕育 了无数的智慧结晶,璀璨的中华文明亦是枝繁叶茂,因此我打算先从中国文明的不同时期 去分析其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特征。 1.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文化 以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推广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社会的变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同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阶级关系发生巨变,新旧势力的剧烈斗争,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 一大批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辉煌。 2. 大一统的秦汉文化 秦汉时期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促成了文化的发达。秦汉文化博大精深,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在科技领域,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术等,成 就辉煌;在思想领域,儒学居于统治地位,王充的唯物思想与之尖锐 对立,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佛教传入,道教形成,古代宗教形成了新的 格局;在史学和文学艺术方面,史学巨著《史记》、汉赋和乐府等,气势恢宏,气度不凡。 3.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文化发展呈现承上启下的特点。魏晋南 北朝时期科技文化成就斐然,例如圆周率、《齐民要术》等。在思想领域,东晋葛洪改造 道教,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由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和宗教的麻痹作用,佛 教十分盛行。佛教兴盛的同时,又出现了反佛的思想,例如范缜的《神灭论》、北魏太武 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成就同样令后人叹为观止。 4. 繁荣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 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科技方面,雕版印刷术、火药的发明等成就,表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处于世界前列。唐朝的主要文学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通论论文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通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探究 姓名: 学院: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探究 一、内容提要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宰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观历朝历代,有辅政功勋卓著的贤相名相,如汉高祖时的萧何,武则天时的狄仁杰,唐玄宗前期的姚崇、宋璟等;也有奸诈专权乱政的奸相权相,如秦二世时的赵高,唐玄宗后期的李林甫等,留得千古骂名。宰相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官之首,毕竟是封建时代人治的产物。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皇帝的贤愚和担任此职的个人品性有很大的关系。宰相制度的形成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需要相一致的。 用简单的话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秦设三公,丞相;汉削丞相权利,置大将军下;隋唐三省六部制,丞相职分成三部门十数人之手;宋设丞相、参知政事,分权;明废丞相,设大学士,内阁,后首辅大学士有丞相之权;清设军机处,有丞相之名,无丞相之权。 二、关键词 宰相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趋势和规律作用影响三、探究 (一)宰相名称和职权变迁 1、商朝时期的丞相: 商朝以太宰、冢宰、阿衡为丞相 2、西周时期的丞相: 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冢宰、小宰,即副宰相 附注:太宰或冢宰,一般由三公,尤其是少师兼任此二职。 3、东周时期的丞相: 太宰、冢宰、执政官(史籍所称)、少宰(副宰相) 4、春秋时期的丞相:" o 齐:上卿、左、右相晋:正卿秦:左、右庶长楚:令尹越:大夫宋:左、右师 5、战国时期的丞相: 有大良造、相国、左、右丞相(秦) 令尹(楚) 6、秦朝时期的丞相: 丞相一般由一人或二人组成,二人时加左右字样,以右为上。 秦二世胡亥时一度有中丞相,一称相国,李斯,李斯字通古,师侍荀况为师,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丞相。 7、西汉时期的丞相: 起初承秦制,相国、左、右丞相、中书令、宰衡、大司马,即后来的太尉,掌兵

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唯物史观、文明史观)【考点要求】必修1第一单元、必修二第一单元、必修三第一第二单元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耕作方式的改变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手工业生产方式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的发展:市场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思想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法中国画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的产生 5.选修一:商鞅变法 【社会更替】 (1)原始社会:远古时代----公元前2070年 形成:夏(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2)奴隶社会:发展: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鼎盛: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瓦解: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两个阶段;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3)封建社会: 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版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作业

专题限时集训(一)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合肥二模)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 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 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D.宗法观念的制度化 C[从图腾神、自然神崇拜到血缘祖先崇拜,这是原始宗教发展的轨迹。从殷商时的文化性质来看,神本文化居统治地位,人本意识尚未产生,人只是神灵的附属,因此在祭祀上图腾神和自然神压倒性的受到隆重祭祀,死去的先王先妣只能处于附属的地位。到了殷末,生产力发展和王权强化促使人本意识产生,人开始敢于挑战神的权威,即人本意识日益显现,故选C项。] 2.(2019·黄山二模)《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商鞅之法推行“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表明战国时期() A.社会流动性加快B.实用人才得到重用 C.官僚政治已出现D.兼并战争作用明显 C[战国时期已实行奖励军功,打破了贵族政治垄断,促使官僚政治出现,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3.(2019·菏泽一模)春秋时期,诸侯贬斥狄戎为豺狼禽兽的记载不绝于书;战国时期,时人认为夷夏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居楚则楚,居夏则夏,积靡使然也”。对夷狄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A.诸侯争霸、王室衰微B.一脉相承的文化风尚 C.各地区往来日益频繁D.官僚政治是大势所趋

C[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对夷狄由贬低到认可,反映了战国时期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促进了各地的交往,对原来的边疆等地区的认识越来越客观,故选C 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对少数民族的态度,不是王室衰微,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文化风尚的发展和继承,故排除B项;官僚政治与对少数民族的态度无关,故排除D项。] 4.(2019·盐城二模)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A[根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地主绅士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 5.(2019·深圳一模)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 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出现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A[材料“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说明世卿世禄的基础已然动摇,故选A项;材料“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说明没有世袭的基础,也就对宗法制造成了冲击,故排除B 项;“封土赐民之制”即是造成春秋以来地方割据势力出现的根源,故排除C 项;“谷禄官俸制度”强调官僚机构的建立,巩固中央集权,与小农经济无直接

政治文明的发展_4

政治文明的发展 (当湖高级中学钱秀林) [背景简介] 新课程的史学观和学习要求:“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要“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入题角度] 主题:“民主与专制”;包括政治思想理论、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实践;进程:政治民主化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制度的有序化历史过程;斗争的焦点集中在:“主权在民”还是“君权神授”,法治还是人治、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是代议制还是君主专制、统治者产生是选举还是世袭,权力结构框架是三权分立还是金字塔。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3.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蕃汉分治制、行省制、土司制、改土归流 4.地方组织制度:编户制、保甲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 5.选官制度:禅让制、世袭制、军功爵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荐求官制 6.监察制度:御史大大、刺史制度、通判、厂卫制度 二、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步 1.洪仁玕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2.早期维新派倡导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维新派发起政治改革——戊戌变法 4.革命派组建革命团体、政党,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 5.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思想进行猛烈抨击 6.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政治实践 (1)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 (2)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宪法大纲》 (3)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4)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5)抗战胜利后,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先后参加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北平谈判,努力争取和平、民主,后通过军事斗争推翻了蒋介石独裁政权 (6)1949年,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各民主党派互相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7)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了《共同纲领》 7.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文明建设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纪检监察机构,加强对党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实行村民自治和直接选举制度等 三、世界史涉及的相关内容 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 2、启蒙运动的主张及在各国的实践 3、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内容(尤其是相关的法律文件) 四、教师还应关注新课程中相关内容 [例题] 法制观念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法制又有本质区别。回答1~3题: 1.辛亥革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突出体现在() A.确立同盟会的革命纲领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政和外交措施 C.确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推选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 2.下列西方法律文件中,最早关注人民百姓民事关系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B.《拿破仑法典》C.法国《人权宣言》D.1787年美国宪法 3.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民主性,确切地说主要表现在() A.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 B.确立了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C.建立了国家政权,否定了封建制度 D.认为人民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超星学习通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章节测验答案,尔雅课后答案 1 【单选题】年代最早的古人类头骨出土于东非哪个地方?(B) A、 乌干达 B、 肯尼亚 C、 卢旺达 D、 布隆迪 2 【单选题】距今(D)年左右,古人类开始分化成三大人种。A、 8万 B、 7万 C、 9万 D、 4万 3 【多选题】世界上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几大洲。(ACD) A、

欧洲 B、 美洲 C、 非洲 D、 亚洲 4 【多选题】文化包括哪几种类别。(BCD) A、 精神文化 B、 物质文化 C、 思想文化 D、 制度文化 5 【判断题】民族的四要素分别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 6 【判断题】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

1 【单选题】下列关于顾炎武说法错误的是(B)。 A、 所处时代为明末清初 B、 绝食殉国 C、 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的斗争 D、 是语言学家 2 【多选题】下列属于原生文明的国家有(BCD)。 A、 古罗马 B、 中国 C、 古埃及 D、 古巴比伦 3 【判断题】“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这句话出自梁启超之口。(×)

【判断题】民族文化的消失,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 1 【单选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现代化最大的障碍,我们要把它连根铲除”这句话出自以下哪位大家之口。(C) A、 鲁迅 B、 梁启超 C、 胡适 D、 闻一多 2 【单选题】《国史大纲》是(B)所著。 A、 陈寅恪 B、 钱穆 C、 王国维 D、

傅斯年 3 【判断题】我国将古代传统经典分为文、史、哲。() 4 【判断题】严复认为“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 5 【判断题】科学技术可以从西方引进,但是民族精神是不可能从西方引进的。(√) 1 【单选题】以下哪位学者被称为“安定先生”。(B) A、 钱伟长 B、 胡瑗 C、 范仲淹 D、 李济 2 【判断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北京大学的校训。(×) 3 【判断题】邓稼先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也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新课标学案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影响。秦朝统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影响。汉武帝设中朝、设刺史、实行察举制、解决王国问题、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北宋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元朝行省制度,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三司,清朝设军机处。 2.过程与方法:史料解读,问题探究,图表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宗法制对我们今天认祖归宗仍有影响;秦朝统一奠定祖国统一基础,统一从此成为历史主流;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历史的特点,是维护国家统一、导致祖国历史绵延不绝的主要制度;科举制是中国对人类的主要贡献之一,具有公平公正公开开放性等特点,是现代文官制度的起源;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但主体上阻碍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资料使用指导】1.本学案对应《创新设计二轮对点》专题一、二(P3---12) 2.请注意:知识点后的《规律启示总结》、P7 13题。 考点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1)内容王位世袭制:禹传位于其子________,王位___________取代了__________。2.西周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1)内容:分封________和人民。 (2)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先代贵族。 (3)瓦解:①原因:受封的_________势力日益强大,_____________衰弱。②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4)影响: 积极:①加强对_________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 ②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③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消极: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大权,为春秋战国割据埋下隐患。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________,解决贵族间在________、财产、________的矛盾。(2)内容:________;大宗、小宗。 (3)核心:________继承制。 (4)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5)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________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国”和“家”结合在一起。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1)皇帝称号的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把“皇帝”,作为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与制度创新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与制度创新 【重点精华】 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政治特点 (一)原始社会末期政治制度 部落首领继承制度即禅让制。 (二)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1.形成——夏朝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订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2.发展——商朝 纣王施暴政,进行残暴统治。 3.强盛——西周 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国力强盛。 (1)目的: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贡,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通过分封,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衰落——春秋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五霸)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 (一)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的基本政治制度 1.萌芽——战国时期 (1)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 (2)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 (1)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 (2)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意义: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建立,巩固了统一。 3.巩固——西汉

(1)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削减诸侯国势力,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政治和思想上巩固了统一。(2)影响: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促进了大一统汉王朝的形成。 (二)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融合时期的政治演变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国:曹丕建立魏国,统一黄河流域。蜀国:刘备建立蜀国,诸葛亮治蜀,加强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吴国:孙权建立吴国,至此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2.两晋时期的短期统一:西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结束分裂局面。东晋:司马睿建立东晋。前秦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抑制贵族豪强势力,后被东晋灭亡。 3.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采用汉族官制。加强了北方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三)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政治制度 1.完善——隋唐 (1)隋朝: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注重吏治。 (2)唐朝: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②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③唐玄宗: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统治时期出现“开元之治”。 2.加强——北宋 (1)特点:宋太祖解除了大将兵权,并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 (2)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新发展——元朝 (1)内容: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设置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2)作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度的发展,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4.强化(或顶峰)——明清 (1)明朝:①措施:废除了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中书省,设立六部;设立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推行文字狱;实行削藩政策。②影响:使君权不断加强。 (4)清朝:①措施:设立军机处,推行文字狱,从思想领域控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造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判断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判断题 1.“不以辞尽人”的意思是不在人的面前说坏话。(×) 2.诚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 3.东西方文化之争表明中国无法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4.韩愈著有《原道》。(√) 5.胡适把今人之过错推卸到两千年前的古人身上。(√) 6.华罗庚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7.距今约八万年左右时,古人类开始分化成三大人种。(×) 8.君子有九思,其中“九思”不包括视、色、疑。(×) 9.科学技术和民族精神都可以从西方引进。(×) 10.孔颖达,字冲远,是宋代经学家。(×) 11.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使后人可以见微知著。(√)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13.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14.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文化自信、民族自尊、文化自主。(√) 15.民族文化消失,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 16.炮烙,亦作炮格,相传是殷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 17.钱伟长是中国近代应用数学奠基人之一。(√) 18.人的脑容量小于大猩猩的脑容量。(×) 19.人的身与心要和谐一定要通过礼乐。(√) 20.人类最早发现的头骨是肯尼亚1470号头骨。(√) 21.人应该经常审视自己是否还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22.叔向是我国春秋时期晋国政治家。(√) 23.“通过音乐解决心的问题”是道家的思想。(×) 24.我国西周时期已经意识到了人的重要性,而且已经意识到社会的兴亡与道德有关。(√)25.物质生活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引发社会动乱。(√) 26.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价值观被颠覆。(√) 27.现今存在有很多被确认的夏朝遗址。(×) 28.殷墟王陵区每一个墓里面都埋着一个周王。(×) 29.《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作品。(√) 30.中国古人将宇宙之道哲理化用以指导人类的人生和社会。(√) 31.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不能丢。(√) 第1页共1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