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寅初-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综述(最终稿)

陶寅初-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综述(最终稿)

陶寅初-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综述(最终稿)
陶寅初-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综述(最终稿)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自我和谐及其关系的研究综述

00522136 陶寅初

湖州师范学院教科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50221班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幸福感受和心理健康。而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正是分别衡量幸福程度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对于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内外也开始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在对现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后,分别从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的概念、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自我和谐;心理健康

Research o n University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05022136 Tao Yin Chu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specialized field of Applied Psychology 050221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t is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ir feelings of happiness and mental health.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respectively measuring happiness is the extent and mental health an important indicator. Because of thi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researc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lso began a number of relevant studies. In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respectively, from a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research progres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ree aspects were reviewed.

Key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mental health 幸福,这个自古一直被人们所讨论的话题,在现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越来越被关注。主观幸福感,这是幸福研究领域一个新兴的概念,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意实现是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地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它是反映个体在某一社会中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自我和谐作为一个对心理健康的新的评判标准而出现。根据C.R.Rogers的人格理论,自我和谐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1][2]。自我和谐是个人与他人、环境、经验等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一致性,反映了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同意。概括起来说自我和谐实际上就是指个体为适应客观世界而进行自我调节,他的完成和构建就是不同因素之间的和谐统合[3]。

过去关于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的研究较少,但因它们的研究角度比较新、很有开拓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际价值,逐渐开始变成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内外对此也有了一些综述性及相关性研究。通过经过了对CNKI的全文期刊、报刊及硕博论文库和其他网络资源的搜索,收集到了一些对于分别对于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这两个项目的一些研究资料,经过整理后本文对其进行介绍和总结。

1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1.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结构

国内外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的定义和其结构的研究比较统一,一般都是以Diener的定义为基础的。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心理指标,包括是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的特点[4]。他还认为人们可能是以认知的形式或者是情感的形式来评价自己的生活。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它,但事实上人们都存在着一定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它实质上是外在的良性刺激所诱发的一种具有动力性和依赖性的积极情绪体验。

主观幸福感主要有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构成[5]。认知成分就是指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则可以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性指标,是更有效的肯定性很亮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

1.2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和相关的研究进展

(1)遗传因素。国内对于遗传因素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国外通过双生子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影响是存在的。如美国科学家里肯博士认为,80%的人出世时就有了基本定性的“幸福水平”。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等著名的双生子研究[6]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很多关于双生子的研究证明了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具有遗传性。

(2)人格特质。以往对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作了许多探讨,认为与其他因素相比,主观幸福

感更多的依赖人格,不同人格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所以人格差异可以造成个体情感体验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10年甚至20年的幸福感,表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对的稳定性。Furr等对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做了进一步研究[7]发现:神经质的抑郁因子和内外向的积极请按因子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水平最强且持久的因素。

(3)文化因素。个体在对幸福感做出判断的时候,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许多对此类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是基于跨文化研究的。一些研究者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诸如生活满意感、情感体验、社会取向、价值观、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着差异[8]。

(4)家庭环境、生活事件及经济收入。婚姻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的一项因素。但据现在总体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更多的关注是学生群的状况。胡洁、姬天舒和冯凤莲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9],他们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亲的感情温暖、理解因子成高度正相关。有此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关怀理解对子女的幸福感有正面的影响作用,而拒绝、放任、严惩型等不良教养方式则起着负面的影响作用。据一些研究[10]表明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小,而经济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目前没有定论性的结论。

(5)自我效能感因素和应对方式因素。相关研究[11]表明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有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变量。国内余鹏等[12]的相关研究则表明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高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13]。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14]。

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相关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很多方面,不过多为国外研究,国内研究比较少。在这些涉及方面中,因为受到不同国家研究环境的影响,并且考虑到因素间的互相影响,有些因素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另外,还有很多为涉及的可能的影响因素,比如自我和谐。

1.3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

我国学者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测量方法、文献综合法、比较研究法、统计方法等方法,但其中多为测量方法和统计方法。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被试的自我报告法,国外的一些研究者已经在开始尝试实验法研究,而在国内这还属于一项空白。

国内学者介绍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很多,范肖冬[15]就主要引进和介绍八种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标准化研究工具,即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量表、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生活量表3、总体幸福感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MUNSH)以及情感量表2。

我国学者的研究对象比较丰富,包括中小学教师、高校的教师、大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留学生、研究生、老年人、城市居民、城市青年和青年学生等,但以学生和老年人研究为多数。国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象还比较局限,由于关注程度和取样难易的原因,针对学生和老年人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其他人群的研究还比较少。

2 自我和谐的研究综述

2.1 自我和谐的概念

C.R.Rogers最早提出了自我和谐(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这个概念,这是他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指一个人自我观念中没有冲突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和经验之间的协调。他认为,个体的自我和谐于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谓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指每个人对自我的看法与他的实际表现是一致的、和谐的。每个人对自我的看法还包括对理想自我和实际自我的认识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潜力,这是人性的最基本特征。所以,按照他的观点,自我和谐又可理解为是实际的我、理想的我和社会的我三者的一致或接近。

自我和谐理论与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Rogers的观点,自我是个体的现象领域中(包括个体对外界及自己的知觉)于自身有关的知觉与意义[1]。同时,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间的一致性,一级协调自我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而且“个体所采取的行为大多数都是与自我观念相一致”[2]。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的状态。个体为了维持其自我概念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并因而为心理障碍的出现提供了基础[1]。

按照Rogers的说法,自我不和谐情况总的说来有两种:一是在理想我与现实我二者不一致时;二是在有条件积极关注下所得评价性经验与自己的直接性经验不一致时。为了个体能够和谐,Rogers 认为理想情况是对成长中的个体尽量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他在自然的情境中,形成其自我和谐的自我观念,从而奠定其自我实现的人格基础。

2.2自我和谐的实证研究

国内对于自我和谐的研究刚刚出于起步阶段,所以实证研究并不多,其中多为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各类相关性研究。王登峰的另一研究通过对281名大学生的测试发现,自我和谐与SCL-90各因子密切相关,说明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我和谐密切相关。赵冰洁和陈幼贞两人也曾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16],他们对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与自我和谐分量表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各症状因子和SCL-90量表总分均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而且对它们的变异量的预测力最高达到36.2%,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现实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显著低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大学生,说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的关系极为密切;而自我的灵活性与SCL-90量表的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的自我灵活性显著高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此研究的最终结论是:自我和谐的程度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结论与王登峰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此外,李彦章调查军医大学414名学生自我和谐的状况[17];范玉霞等对高中生自我和谐与述情障碍的相关性研究[18];胡华等对军校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19];刘金凤、王蔓娜等以医学大学生为对象探讨自我和谐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20];王鲁豫对某部队军人自我和谐及相关因素的分析[21];苏娟娟的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自尊和自我和谐关系的影响研究[22];肖霞英的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对自杀的态度及其关系研究[3]均使用了SCCS量表,说明了王登峰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具有适用性。2.3 自我和谐的研究方法

经过对自我和谐的研究主要方法还是测量方法和统计方法。Rogers认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和谐,而自我与经验之间的不和谐是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2]。在后来的临床观察和研究中,他认识到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编制了一个评定量表以测量心理治疗过程中个体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程度的改善[23][24]。Rogers的量表由七个唯独组成,分别是“情感及其个人意义”、“体验”、“不和谐”、“自我交流”、“经验的构成”、“与问题的关系”以及“关系的方式”。描述了人们的感觉以及如何去经验这些感觉[25][26]。每一个维度都由七个等级组成,由低到高分别代表刻板、僵化、停滞知道灵活、变通与和谐。这一量表主要有治疗者或其他的独立评分者对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定。然而,该量表建立以后未产生什么反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评定上的局限,不适合作为一般性的研究工具。

国内对自我和谐的研究刚刚起步,测量的工具很少。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是SCCS,它是由北京大学心理系的王登峰教授根据Rogers评定量表所提供的框架,编制的自我和谐的自陈量表[27],作为测量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一种工具。这套量表根据Rogers提出的七个维度涉及,由治疗者的主观评定变为自我报告,经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及“自我的刻板性”。此量表共有35个项目,要求被试作五级评定[15]。王登峰曾用此表对502名大学生经行测试,发现这三个分量表都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和中等的效标关联效度。值得指出的是,自我和谐量表是参照Rogers的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的评估量表编制的,然而因素分析的结果却只得到三个稳定的维度,而不是Rogers提出的七个维度。除了项目编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Rogers所提出的维度是认为的、未经统计检验的假设。此量表中的“自我与经验的不

和谐”和“自我的灵活性”两个维度已经反映了Rogers所有的七个维度的内容,只是在Rogers的评估量表中为了评定的方便才人为地把它们分开。正因为如此,自我和谐量表比Rogers的评估量表有着更大的实用性和一般性。另外,“自我的刻板性”不仅同质性信度较低,而且仅与偏执有着显著的相关。说明这一份量表的含义有着待进一步的研究,在应用时也应小心。同时,从Rogers的观点看,目前大多数疗效评估,主要是在、对症治疗的结果(如心身症状、焦虑、抑郁等的改善)的评估,而自我的和谐主卧室对症状原因的进行评价,这将对心理治疗效果的评估与治疗方法的整合起到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王登峰的这套自我和谐量表(SCCS)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有关研究工作的开展,还将为心理治疗评估提供一种新的量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3 成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3.1 目前已有研究成果

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的研究已经逐渐变得热门,并且已经有了一些成果。

(1)在概念的定义方面,它们都有比较统一的认可,其理论的研究观点比较一致。对于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的核心概念有广泛的认可。Diener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Rogers对自我和谐理论的概念,已经在各项研究中被人们认同、验证与引用。

(2)在对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存在着值得相关研究的人群,证明了这两项研究的实用性。并且一些研究者还编制了主观幸福感、自我和谐的量表,在研究中验证了测量它们的适用性,为未来其他有关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具有效度和信度的测量工具。

3.2 存在的问题

(1)虽然,对于主观幸福感、自我和谐已经有了不少研究,但其研究范围还有待所拓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对其的影响因素,自我和谐理论主要是用于心理健康的研究调查。关于它们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也比较缺少。

(2)在这两项研究中,方法也比较单一,多采用测量方法和统计方法,缺少实验法的研究。研究方法的单一,使其的各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创新,在实验法的领域中还有待提高和发展。

(3)在研究对象方面,一般以学生和老年人为多数,对于其他特殊人群的调查比较少。对于已有研究的学生和老人的研究,也过于笼统。虽然,大群体的研究可以看出总体状况,但是对于具有同一特点的小群体进行研究,也可以发现其特别之处,并可以对一些问题提供些相关的措施。3.3今后研究的展望

在今后的研究中针对存在问题的不足,可以对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的其他方面进行研究;扩

大对其他特殊人群的研究,或者对目前热门的人群进行细化分类研究;随着各种新的方法的出现,如果有可能的话采用实验设计,用实验法给与研究新的支持,也可以拓展不同的研究方向。

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本身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关系。健康和谐的心理可能是自我感受到幸福的一个因素。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属于常出现心理问题的一大特殊群体,自我的和谐是否会对他们幸福的程度有所影响?有此看出,针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的探讨颇有研究价值。一方面,从理论上,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自我和谐是不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因素。如果是,那么它影响着主观幸福感的那些方面?对这方面的论证研究可以为以后研究主观幸福感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另一方面,若自我和谐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方面,那么学校在培养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时候就可以从自我和谐方面制定一些措施,为学校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C.R.Rogers. A theory or therapy,Personality,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In S.Koch(Ed.).Psyehology:A study of Science.NewYork:McGraw-Hill,1959:184-256

[2] Client-Centered Therapy.Sordon.Constable&ComPany.1951

[3] 大学生自我和谐、对自杀的态度及其关系研究.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

[4] 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 [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542-575

[5]佟永峰,李焰,范杰.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6,1(1):115-116

[6] Tellegen A,Lykken D T,Bouchand T J et al.Personality similarity in twin reared apart and together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4(6):1031-1039

[7] Schimmack U,Oishi S,Furr RM,et al.Personality and life satisfaction:a facel-level analysis.Pers Soc Psychol Bull.2004,30(8):1062-1075

[8] Kennon M Sheldon,Tim kasser.Goals,congruence,and positive well-being: New empirical support or humanistic theories[J].The Journal or Humanistic Psychology.Beverly Hills,2001:1-16

[9] 胡洁,姬天舒,冯凤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2002,10(1):16-17

[10]任志洪,叶一舵.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39(4):152-158

[11] 佟月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 (4):

396-397.

[12] 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 13

(1): 42-44.

[13] 谭春芳,邱显,清李焰.初中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 (10): 723-725,731.

[14] 杨海荣,石国兴.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12 (6):416-419.

[15] 范肖冬.主观幸福感的测查[A].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C].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3: 69-92

[16] 赵冰洁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478-480

[17] 李彦章.军医大学414名学生白我和谐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3,12:589-591

[18] 范玉霞,刁俊荣,杨颖等.高中生自我和谐与述情障碍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3):231

[19] 胡华,李敏,韩爱华.军校大学生白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2,19:2916-2917

[20] 刘金风,王曼娜等.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探讨.山东精神医学,2005:143-144

[21] 王鲁豫.某部队军人自我和谐及相关因素的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545-546

[22] 苏娟娟,连榕.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白尊和自我和谐的影响研究.心里科学,2004,27:2-4

[23] C.R.Rogesr.A process conception of psychtherapy.American Psychologist,1958,13.

[24]C.R.Rogers.On Become Person Boston.Mass:Houghton Mifflin,1961

[25]Walker AM,Rablem RA,C.R.Rogers:Development of a scale to measure process changes in psychotherapy.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60,16

[26]C.R.Rogers.A tentative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rocess in psychotherapies.In

M.P.Stein(ED):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ies.New York:Preset,1961

[27]王登峰.白我和谐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9-22.

[28]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9]朱来珍,沈芳,蒋春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6,33(4):250-253

[30]李志,谢朝晖.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评述.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4):83-88

[31]李志凯.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60-961

[32]王玮,安莉娟.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及其焦虑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5):403-404

[33]蒋灿,阮昆良.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6,32(2):13-16

[34]包陶迅.大学新生自我和谐水平与心理健康.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23(3):125-128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_辜红

A General Overview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Gu 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Tourism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ersity Email:guhong009@https://www.doczj.com/doc/837235515.html, Abst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field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cluding its benefits, demographic correlates, and relationship to culture. we review the theories of origin and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well-being. Our purpose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 Interventions; Theory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辜红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中国430074 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武汉中国 430070 Email: guhong009@https://www.doczj.com/doc/837235515.html, 摘要:本篇论文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其功能以及与人口统计变量、文化的关系,并对相关机制和幸福感干预研究进行了回顾,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干预;理论 1 引言 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形成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为代表的“快乐论”,一派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现论”。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流派直接影响到后人对幸福感的研究。最终形成两种范式:一是以“主观(Subjective)幸福”(快乐论”)代表人物Diener。一是以“客观(objective)幸福”(“实现论”),以Ryff、Deci和Ryan为代表。 2.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的,是个体用其自身的标准对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估,具有主观性、稳定性、整体性的特点并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构成。Diener(1985)认为若是在一个较长跨度的时间里会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独立的,也就意味着体验更多积极情感的人未必就体验更少的消极情感。 3 主观幸福感的功能 依据Fredrickson(1998)的拓展—扩建理论(broaden and build theory),尤其是幸福感和积极情绪因其扩建功能对个体产生很多好的生活结果。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四个方面显著地改善生活:健康和长寿、工作和收入、社会关系和社会的利益。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出幸福感能增强健康和寿命。一般而言,报告出高幸福感的人也报告出更好的健康和更少的不愉快的身体症状(Roysamb et al., 2003),最近的研究中研究者用一般感冒去感染受试者,那些报告更高幸福感的人对病毒更具抵抗力(Cohen et al., 2003)。Danner, Snowdon, 和 Friesen(2001)也发现幸福基准线能预测生活在相同环境和条件下的修女的寿命。Pressman & Cohen(2007)在研究心理学家的自传中也得出了相似结论。而且更高幸福感的个体倾向于有更强的免疫系统和更好的心血管健康,易于有更健康的行为如系安全带和更少的生活方式上的疾病如嗜酒、吸毒(Diener & Biswas-Diener, 2008)。 高幸福感的另一个益处在于,更高幸福感的人有可能比其他人获得更高收入和更有可能喜欢他们的工作。重要地是,幸福感能导致经济和事业的成功。那些喜欢自己工作的个体有更高的上级评估而且在工作时被评估为有更多生产力、更可信、更有创造力以及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 目录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 三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 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 六、 (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2.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逐渐由老年群体开始逐渐向其他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量。 三、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国内对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主要是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测查样本都在400人以下,目的是引入量表。段建华(1996)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试用了Fazio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通过《CNKI全文期刊、专利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97-2011年检索到最早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的是1997年景淑华、张积家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对烟台师范学院224名本科生进行的测查。调查工具采用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1977)和kamlnan和FIett(1983)制定的情感量表,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何瑛(2000)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单项人面量表对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2000年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逐渐出现,集中于郑雪、严标宾等近几年的系列研究,其研究基本一致使用Diener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本世纪初至今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实证研究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人格、归因方式等内部因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年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成果,目的在于总结经济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发展线索和成果,为中国幸福感的研究奠定基础。文章重点讨论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效用和偏好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以及偏好对幸福感的影响,并总结了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幸福感的最新动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收入偏好 自从1974年Easterlin对美国的跨期收入变化与主观幸福感变化之间关系论述的文章发表以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文献大量出现,并大致沿着两条主线不断向前发展。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转向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综合研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第二条线索是研究偏好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与差异。主要探讨偏好如何影响幸福或者影响幸福感的偏好如何形成。国内已经存在一些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但大都是从心理学或社会学角度来介绍幸福感。因此,系统总结与评述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收入、失业与主观幸福感 1、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标准的消费理论认为,越多的选择意味着越高的生活质量,消费者通过选择行为来最大化其自身福利,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更高的福利与更强的幸福感。但是,大量数据统计研究表明虽然在某一时点幸福感与收入成正比,但从时间序列来看幸福感与收入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增长没有带来幸福感的显著上升(Easterlin,2001)。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这种弱的关系表现在他们之间相对的系数以及系数的拟合度比较低(Rojas,2005),新古典的绝对收入效用理论不能解释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 对此,部分经济学家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角度进行了解释。Easterlin(1995,2001)和Senik(2004)等学者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理论。该假说认为,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建立在个人的预期和比较变化上。假如一个人收入增加的同时,其他人的收入也增加,那么绝对收入的增加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甚微。罗楚亮(2005)利用我国的数据研究表明,收入预期对城市与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的影响。Frank(2005)提出了炫耀性消费陷阱假说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拥有炫耀性商品时,他的心理得到满足,幸福感比较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这种商品,该商品作为炫耀性商品的功能将逐渐丧失,炫耀性消费对主观幸福感的正效应也逐渐消失这样。这就迫使人们将资源更多地分配到能为其带来为更高收入的活动中以获取新的炫耀性商品,而对能给他们带来更高幸福感的活动(例如休闲)往往分配较少的资源。社会的依赖性可能导致人们追逐更多的炫耀性商品,而较少的追逐非炫耀性商品。因此,使得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缺乏强相关联

主观幸福感

报告专题:主观幸福感 1主观幸福感的涵义 1.1定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幸福感的测量主要是以主观判断而非客观指标为依据,常常使用Subject Well一Being(SWB)来表示幸福的心理感受,这个单词直译就是主观美好的存在,是指一种健康的、快乐的生存状态。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Diener)。Diener(1997)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高兴、愉快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消极的情绪诸如焦虑和抑郁等。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真正兴起大致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得益于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推动。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马斯洛(Masfow)、荣格(Roger)、塞利格曼(Sehgman)等人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包含人本主义心理学),该运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幸福心理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测量工具。在生活质量研究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共同推动下,兴起了主观幸福感的科学研究。 1.2结构 主观幸福感是由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三个成分构成。 生活满意度:是人们的一种认知评价,指人们将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时,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性判断,包括对生活各个具体领域(如工作、家庭、休闲等)满意度的判断。 正性情感:指人们对那些能带来幸福、向上的感受或感情(如:愉快、欢乐、轻松、满意、幸福等),一般而言,正性情感体验有利于身心健康。 负性情感:指人们对那些不能使人感到幸福的感受或感情(如:愤怒、忧郁、恐惧、痛苦、失望等),一般而言,负性情绪情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1.3特点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迪纳(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SWB)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主观性。这是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来自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来评估,它依赖的评价指标是主观的。每个人可能做出相同的评价结果,但他们心中发生的一系列评价过程以及他们所依据的评价指标却是千差万别的。 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生活满意度(认知评价)也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 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研究证明,主观幸福感具有跨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自古以来,在人类思想史上,就有许多对幸福的追问和探讨,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仅止于哲学上的思辨,形成了不同派别、不同主义的幸福观。 直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始终赶不上人们对富裕生活的要求而兴起了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这才推动了幸福心理的科学研究的形成。[1]主观幸福感研究从此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经历了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我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整比西方晚了近30年。 1.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作为心理学专用术语,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美国学者Diener(1984)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2]它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属于认知因素,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和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前者包括想要改变生活、对目前生活满意、对过去生活满意等;后者包括对工作家庭、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满意等。[3]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属于情感因素。主观幸福感从形式上被定义为“具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评价”。[4]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的阐述,国内大多数文献引用的都是美国学者Diener提出的观点,即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Diener对此做了区分。早期研究的主要是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如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由于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解释力极为有限,研究者们转而研究内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1年龄、性别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性别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如郑雪、张雯、郑日昌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徐维东等的研究表明男性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女性,[5]李焰、赵君(2005)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指出,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的幸福感明显高于男生。[6] 在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Diener和Suhde(1998)的研究报告显示,生活满意度在18-19岁之间的平均水平非常的稳定,而积极情感在20-80岁之间缓慢下降,消极情感在20-60岁之间缓慢下降、在70-80岁之间出现回弹。[7]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平稳—— —布兰克夫劳和奥斯瓦德首次报告了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8]2.1.2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大多数研究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积极的相关。也有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如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9]另外有研究表明,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 2.1.3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生活事件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10]HeadyB&WearingA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11]笔者2007年在对广州某地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时发现,主要生活事件如就业、学业对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严标宾等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12]目前,对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主观幸福感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 2.1.4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13]许多学者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有研究认为,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14]2.1.5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关于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者常常把集体—— —个体社会取向作为文化的指标。[15]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文化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诸如生活满意感、情感体验、社会取向、价值观、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16]郑雪、王磊以在澳大利亚的144名中国留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均可直接影响其幸福感;文化融入进程可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幸福感,并可通过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17] 2.1.6工作、教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上。国内外学者们对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关注较多,研究了工作压力、工作特征、工作中的社会关系、个体比较、个体差异和组织因素等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而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的探讨仍然没有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对于教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18]。 2.2内部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2.1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Diener等人认为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当代心理学界比较关注的是大三人格、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19]在艾森克内—— —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众多研究中,一致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会降低幸福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外倾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这五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外倾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幸福感的研究结论,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提高幸福感,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会降低幸福感。但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很少,而且结论也不尽一致。[20][21]此外,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以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人格结构中的七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少。 国内外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自尊、乐观、自信、控制点、自我监控、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有研究指出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Diener等人在跨文化研究中发现,这种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显著的相关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并不具有普遍性或更弱。[22]此外,自尊分为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国内对集体自尊的研究仍需要拓展。 有关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有两种结果:一般的研究认为内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但王登峰(1991)的研究却得出了外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论。[23] 也有研究者指出人格的另外一些非特质的特征也有可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此外,许多研究发现人格会通过影响对遗传、生活事件、经济和社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广州大学唐蕾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综合法,从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内容、研究方法、理论观点等各方面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 作者简介:唐蕾(1979-),女,湖南永州人,广州大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职硕士。 55 ——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张文燕 摘要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及测量工具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多种因素,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课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 1.引言 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长期以来,传统的心理学以“消极”为主导的模式,专注“治疗”和修复损伤,而对幸福感的研究是从消极心理学模式走向及极心理学模式的一个标志,“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心理学理念的发展,研究人类的积极质量,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宗教都曾将幸福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eman博士称其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由“不幸模式或疾病模式向幸福模式或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1]。Dier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中,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幸福感早期研究假设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结构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认为幸福感是人口统计变量的“副产品”(by-products)。在第二阶段以Dier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为标志,研究重点是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幸福感的心理形成机制。第三阶段的研究重心侧重幸福感测量技术完善与发展,在早期幸福感测量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幸福感测评显示出多方法、综合化的态势。 幸福感基于快乐论和现实论又分为主观幸福感(SWB,subji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WB,psychology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本主义理念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延伸,也积极心理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且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显现。近几十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幸福感研究综述

幸福感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简单梳理,对幸福感研究的新取向——幸福感概念整合模型作了介绍,并对今后幸福感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论文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幸福感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然后希望获得更好一点。活着就是要满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点就是要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怎样才算满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满足的极限。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同样,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也具有恒久而又长新的意义。从古至今,学者们从未终止过对幸福问题的探索。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先哲们就在探求人类幸福的途径,当时的术语一直沿用至今。幸福是一个多学科的命题。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尝试着对“何谓幸福生活”的问题进行定义。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自1967年Wanner Wilsion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源自社会学的认知幸福感模型与源自心理学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综合成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理论模型,占据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词。在研究的进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自己探究的出发点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

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不断地提高,人们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成为现实。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的心理体验问题逐渐显现称呼来,幸福感的研究也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再次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幸福感是一种个人感觉,他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综合满意程度。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Seligman 2002)。积极情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积极情绪体验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如欢乐可以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引导艺术和科学工作的进行,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可以使我们产生审视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用新的更积极的方式来看待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积极情绪。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进创造性、提高生产力并且有助于长寿。有人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类和人生的最重要课题,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幸福感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将是学者们终身的责任,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 2.1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与幸福感在文献中没有做过区分,二者是被通用的。因为长期被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以南京市大学生为例 摘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成长与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有密切关系,并且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南京市大学生为对象,考察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水平起到正向预测的作用。自我效能感越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 Abstract:The status of the colleges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 isareflectionof thequalityof university life,their physicaland mental health and theirgrowth and development hasapositive impact,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 ewell-beingresearch hasthevital significanc e.There isa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ndhas important influenceon subjective well-being. Collegestudentsin nanjing city asthe object,this study examined students'self-efficacy andtheclos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students' self-efficacy and there isa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and self-efficacy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level havetheeffectof forward prediction. Sel f-efficacy is higher,thehigher the level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摘要]介绍了西方30年来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状况。在研究进程中,形成了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探讨影响幸福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生活质量和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另一种是从个体的主观内在角度加以解释。 [关键词]幸福感外在客观变量主观内在机制 西方思想者对幸福的探讨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相继出现了自然幸福观、理性幸福观、神性幸福观、人道主义的感性幸福观等多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但这些努力似乎并没有使幸福问题得以澄清。最初,人们将幸福归结为财富、权势、享受等, 但很快便发现这些东西并不总能带来幸福,而有时它们恰恰是痛苦的根源。于是,幸福又被较多地与价值联系在一起,它被归结为美德、自由、信仰,但这样做的后果又往往使幸福越来越远地离开了具体人的体验,以致于人们开始对这种形而上探讨本身的价值产生了疑问。20世纪中期,对幸福的实证研究应运而生。 至今,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们着眼于测量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根据测量结果描述了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水平。这类研究以描述性为主,采用的主要是单项目测验,在信效度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不可能揭示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第二阶段,研究者们深入考察了几种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在揭示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出现了人格理论,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发展了多项目测验。近年来,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SWB(Subjective Well-Being)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它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Campbell(1976)等①等认为,人们评价自己的生活时依据的通常是他们主观定义的世界,因此SWB是生活质量的一个显著指标。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是SWB的指标的观点,认为生活满意度反映个体对现实与愿望的差异感觉,快乐感则是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一种情感平衡的结果。这些观点强调了SWB的不同框架: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判断和长期评价,而快乐感则是个体对即时体验的积极和消极情感的反映。 二、两种研究取向 Diener(1984)②区分了影响幸福感的外部与内部因素,在幸福感的研究进程中,逐渐分化成两种研究取向,一种取向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活事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同学者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内涵有不同的界定,很多学者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关键词: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一、生活事件概念的界定 霍尔姆斯( T·H·Holmes)和瑞赫(R·H·Rohe)认为生活事件是造成人们生活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付的生活情境和事件。 在李心天编著的《医学心理学》(2002)一书中,“生活事件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是测量应激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我国学者李月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2008)中指出:生活事件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变动, 包括正性( 积极) 和负性( 消极) 两种。具体表现为生活中遇到的事件。正性生活事件可以使个体的情绪情感产生愉快体验, 促进其情绪向积极方面发展。负性生活事件可以使个体产生不安、消沉、焦虑等情绪情感体验, 影响个体的情绪向消极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这些定义的共同点是:生活事件足以使绝大多数人改变其熟悉的生活方式。笔者更倾向于我国学者李月的观点,即生活事件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变动, 包括正性( 积极) 和负性( 消极) 两种。 二、心理健康内涵的界定 心理学家H.B.English(1958)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哪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 国内学者刘艳(1996)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张承芬(1997)认为,心理健康乃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稳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 我国台湾学者黄坚厚(1976)认为心理健康有4条标准:乐于工作;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对自身具有适度的了解;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 王登峰(1992)提出有关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界定不一,每个定义都强调了心理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是否有创新 1.选题意义 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幸福。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幸福本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个体主观幸福对人们身心状况,生活质量都有影响,甚至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方向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验。 (2)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3)本人创新 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本人觉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该扩大研究人群的范围,大到,小到农民工人都应有所研究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这样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定才会更加全面。从研究方法上,我们应当用一套适合于当前国内形式下测量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应注意无论是测验量表以及测量工具,还是测验方法等都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改观。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更加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1.论文主要内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钱晓英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其心理健康状况必然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大学生正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迈进,由学生向社会人士过渡,大学阶段是人格成熟完善的重要时期,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幸福感这一话题也颇为重视。本文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出发,针对现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其主客观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对策。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有助于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不同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及其不同维度的影响,对于分析、预测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协助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一、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1]。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构成,现在学者趋向于认为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认知评价。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的评价。情感平衡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认知评价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综合判断,通常用生活满意度来表示。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指标。各种因素对构成主观幸福感及其不同维度的影响不尽相同。国外学者针对主观幸福感已做了大量研究,但国内对于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针对特定大学生的研究也为数不多。 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主观性,是指它的评价完全依赖于个体的标准,即评价者主观的标准而非来自他人的标准。(2)稳定性,是指主观幸福感测量的是长期而非短期的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反应,不随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3)整体性,是指它是一个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感。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无论是物质的满足还是父

积极心理学文献综述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国外研究现状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2001年4位获John Templeton 积极心理学奖的心理学家中的前3位(Jonathan Haidt;Laura A King;Mc Cullough)都是因他们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的研究而获奖。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方面,在积极情绪对生理健康影响方面,Hillson和Marie (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而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在保持生理健康上也有很大的意义。Salovey 和同事也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George Vaillant(2000)认为:没有人能够在一生中都没有痛苦,都体验快乐,但积极的心理适应会渗透于整个人生。这些研究者都认为,促进心理健康是心理

幸福感研究综述

幸福感研究综述 刘 芳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通过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的简单梳理,对幸福感研究的新取向———幸福感概念整合模型 作了介绍,并对今后幸福感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幸福感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09)01-079-04 收稿日期:2008-08-21 作者简介:刘芳(1971—),女,甘肃民勤人,高级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人格与心理健康。 1.引言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然后希望活得更好一点。活着就是要满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点就是要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怎样才算满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满足的极限。[1]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同样,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也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从古至今,学者们从未终止过对幸福问题的探索。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先哲们就在探求人类幸福的途径,当时的术语一直沿用至今。幸福是一个多学科的命题,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尝试着对“何谓幸福生活”的问题进行定义。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自1967年Wanner Wilsion 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源自社会学的认知幸福感模型与源自心理学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综合成了主观幸福感(Sub -jective Well-Being ,SWB )理论模型,占据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词。在研究的进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自己探究的不同出发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 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2] 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不断地提高,人们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成为现实。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的心理体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幸福感的 研究也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再次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 幸福感是一种个人感觉,它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综合满意程度。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Seligman ,2002)。积极情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积极情绪体验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如欢乐可以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引导艺术和科学工作的进行,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可以使我们产生审视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用新的更积极的方式来看待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积极情绪。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进创造性、提高生产率并且有助于长寿。[3]有人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类和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幸福感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将是学者们终身的责任,将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2.1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与幸福感在文献中没有做过区分,二者是被通用的。因为长期被通用,似乎淡化了二者的区别。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幸福与幸福感:第一,幸福是客观的,如家庭美满、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等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带有客观性,而幸福感是对幸福的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所处境地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一个例子;第二,幸福是 7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