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针刀神经根松解术治疗根性疼痛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2012.12.09

小针刀神经根松解术治疗根性疼痛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2012.12.09

小针刀神经根松解术治疗根性疼痛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2012.12.09
小针刀神经根松解术治疗根性疼痛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2012.12.09

小针刀神经根管直接松解术治疗根性疼痛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田和炳吴蓉▲李兴勇蒋小明郭旗谢弢石军黄德军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人民医院)康复科,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目的评价“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治疗根型颈椎病及腰突症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将根型颈椎病及腰突症各50例按分层随机双盲对照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予针灸、推拿、牵引及中药辨证论治,治疗组加载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对照组加载小针刀神经根管假松解术。以无效、疗效不佳而要求结束试验为观察终点,试验中进行症状体征积分及MPQ量表评定、不良事件调查并记录,并随访半年。结果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总体治疗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根型颈椎病治疗组小针刀操作中2例出现神经根损伤。腰突症治疗组不良反应较轻,发生率较低。结论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治疗腰突症具有显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的优点,值得推广。而用于根型颈椎病虽总体疗效有一定优势,但其不良反应较重,潜在风险较高,尚需进一步探索更安全的技术方案。

[关键词]小针刀神经根管直接松解术;根性疼痛;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Clinical Study of DNRCA in T reating Radiculopathy Pain

Hebing Tian, Rong Wu▲, Xingyong Li, Xiaoming Jiang, Qi Guo,Tao Xie,Jun Shi,Dejun Huang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Jing yang District, Si chuan, De yang. 618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and security of direct neurolysis on radicular canal with acupotomy(DNRCA) treating the radicular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lumbar disc protrusion. Methods 50 cases of the radicular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50 cases of the lumbar disc protrusion were separately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of both groups were all treated with the acupuncture, massage, tra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the patient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DNRCA but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he pseudo acupotomy. The study was end when the patients felt no effect or aggravated. All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cumulative score of the symptoms and signs(SS), MPQ and adverse event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visiting

1

period. Return visit was lasted half a year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group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period of treatmen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Nerve damage had occurred in two cases of the radicular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treatment group but less adverse event had occurred in the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reatment group. Conclusion There was obviously better and faster efficacy as well as lower potential risk in the DNRCA treating the lumbar disc protrusion, which was worth further spreading. But there were more adverse reactions and potential risks in the radicular cervical spondylosis, which needed further improving even though its better efficacy.

[Key words]direct neurolysis on radicular canal with acupotomy, radiculopathy pain, cervical radiculopathy, lumbar disc herniation

小针刀及中医综合治疗根性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优势,我科在该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7]、 [8],为进一步系统总结,我科进一步完善试验设计并上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立项,于2006—2011年期间,较为系统而严谨地进行了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治疗根性疼痛的系列研究,兹将部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疗效评定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根据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青岛·1992年10月)之修订标准,其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文献[3],其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文献[4],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及病理分型标准参照文献[1][2],其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文献[3]。

1.2 治疗及观察方法

按分层随机双盲对照法将符合要求的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及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纳入试验,并分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将常规给予针灸辨证施针、推拿辨证施法、牵引及中药辨证论治。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载两次“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治疗,对照组加载两次“小针刀神经根管假松解术”治疗:第一次在进入临床研究后的第1天进行,第二次在第8天进行。

以疼痛、麻木等根性症状体征消失、缓解或加重、无效、疗效不佳而要求结束试验为观察终点,试验中每天观察疗效及治疗反应,于第1天小针刀或假针刀治疗前、第3、7、10 天

及结束时进行症状体征积分及简式疼痛量表(MPQ)评定[9]、不良事件调查并记录,于试验

2

结束后第1、3、6个月随访并记录。每次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或假松解术操作后,操作者详细记录操作全过程,尤其是操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以及受试者的反应与主观感觉,不适及不良反应,以便于安全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可推广性评估。

1.3 根型症候群分级量化评定

参照文献[3][4]制订根型症候群分级量化表,其中,腰突症根型症候群可依此分为轻度:总分<6分;中度:总分≥6分;重度:总分≥10 分。根型颈椎病根型症候群可依此分为轻度:总分<9分;中度:总分≥9分;重度:总分≥15 分。

1.4 统计分析及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 分析。

2. 结果

2.1 根型颈椎病试验结果

2.1.1根型颈椎病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按随机双盲法,将合格的根型颈椎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0-68岁,平均55.5±7.4岁,病程7天-20年,平均21.2±52.8月;对照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42-69岁,平均56.5±9.4岁,病程7天-20年,平均28±56月。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1.2 试验前根型颈椎病两组病情比较

试验前,根型颈椎病两组病变节段、伴发症、疼痛部位、病情程度、中医证型、症状体征积分及MPQ量表评定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2.1.3 根型颈椎病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试验后,根型颈椎病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分别见表1、2。

表1. 根型颈椎病两组MPQ量表评定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情况对比(X±S分)

S A T VAS PPI NWC SS

治疗组3天

N=25 1.04±1.02 0.60±1.08 1.64±1.70 13.64±13.28 0.36±0.70 0.40±0.76 3.32±2.23

P10.786 0.229 0.098 0.032 0.034 0.426 0.015

t -0.382 0.514 0.108 0.689 0.000 0.113 -0.181

P20.706 0.612 0.915 0.497 1.000 0.911 0.858

7天

N=24 1.08±2.12 0.96±0.86 2.04±2.42 21.08±17.69 0.46±0.72 0.33±0.87 5.06±2.91

P10.759 0.016 0.020 0.001 0.016 0.507 0.000

t 1.084 0.499 1.055 0.423 1.225 0.850 -0.348

3

P20.290 0.622 0.303 0.676 0.233 0.404 0.731

10天N=24 1.88±1.36 1.21±1.10 3.08±2.17 28.33±18.58 0.63±0.82 0.71±0.91 6.98±3.94 P10.072 0.004 0.001 0.000 0.001 0.097 0.000

t 0.338 0.383 0.421 0.718 1.287 -0.793 -1.421

P20.739 0.706 0.679 0.482 0.215 0.438 0.172

结束N=25 3.40±2.24 2.00±1.41 5.40±3.30 45.60±20.79 1.20±0.87 1.72±1.24 10.28±4.94 P1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t -1.252 0.000 -0.683 0.722 -0.647 -1.115 -1.096

P20.223 1.000 0.501 0.477 0.524 0.276 0.284

F18.2 4.9 8.4 14.9 11.0 4.4 16.9

对照组3天

N=25 0.56±1.08 0.48±0.96 1.04±1.31 12.60±11.75 0.24±0.52 0.16±0.37 1.90±1.55 P10.258 0.555 0.094 0.026 0.853 1.000 0.062

7天

N=25 1.40±1.41 1.04±1.46 2.44±2.31 21.32±19.82 0.52±0.71 0.40±0.87 3.86±2.85 P10.005 0.005 0.000 0.000 0.052 0.903 0.000

10天

N=20 1.90±1.45 1.40±1.54 3.30±2.45 28.40±21.68 0.65±0.67 0.55±0.76 5.35±2.85 P1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0.582 0.000

结束

N=25 2.60±1.85 1.68±1.44 4.28±2.62 37.92±27.31 0.96±0.93 1.20±1.29 7.74±4.75 P1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16 0.000

F28.8 15.3 15.1 13.8 9.1 3.9 17.2

注:治疗组1例于第3天因无效而退出试验,对照组于第7天3例因无效而退出试验,1例因临床痊愈,1

例因有效而结束试验;F

1、F

2

、分别指治疗组及对照组各项评定指标于治疗后各观察时点与治疗前相比的

方差,P

1示组内各项评定指标于各观察时点与治疗前相比的显著性;t、 P

2

示于各观察时点两组各项评定指

标改善程度相比的统计量及显著性。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后第3天,治疗组V AS、PPI、SS有明显改善(P<0.05),而S、A、T、NWC无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除V AS有明显改善外(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A、T、V AS、PPI、SS有明显改善(P<0.05),而S、NWC无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S、A、T、V AS、SS有明显改善(P<0.05),而PPI、NWC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第10天,治疗组A、T、V AS、PPI、SS有明显改善(P<0.05),而S、NWC无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S、A、T、V AS、PPI、SS有明显改善(P<0.05),而NWC无明显改善(P>0.05);试验结束时,两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相比,各项评定指标于所有观察时点,其改善程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

表2. 根型颈椎病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例,%)

4

注:治疗组1例于第3天因无效而退出试验,对照组于第7天3例因无效而退出试验,1例因临床痊愈,1

、P示两组于第一、二阶段显效率、有效率相比的卡方值及显著性。2例次发生中例因有效而结束试验;Χ

2

等程度的不良事件,均为小针刀松解术中,进针至神经根管内口进行铲切剥离操作时,突然出现剧烈的窜麻感,1例术后患侧手指、手背麻木疼痛加重,经局部热敷等处理,于10天后缓解;1例术后患侧前臂尺侧至小指跳痛,手背、小指肿胀,经局部热敷等处理,于15天后缓解。

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第一阶段结束时,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1),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1)。治疗组不良反应较重,发生率较高。

2.1.4根型颈椎病两组治疗时间对比

治疗组有效病例24例,平均治疗时间24±7(X±S)天,其中达显效及以上疗效标准的病例19例,平均治疗时间25±7(X±S)天;对照组有效病例19例,平均治疗时间22±13 (X ±S)天,其中达显效及以上疗效标准的病例11例,平均治疗时间25±16(X±S)天。两组达有效及显效疗效标准病例平均治疗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1)。

2.1.5 根型颈椎病神经根管松解术操作记录分析

每次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或假松解术操作后,操作者均及时记录操作过程和操作感受,以及患者反应尤其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操作间的关系。从整个根型颈椎病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的操作体会来看,存在如下几个问题:①内、外口测量难,X线正位片常不能清晰显示内、外口的确切位置及界限,尤其是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明显者,更难以确定。经长期反复的测量及在实际操作中比对、体会,以及解剖研究均无法找寻到较好的规律;②测量后定点难,由于颈椎段椎体体积相对较小,内口距中线大多在0.5cm左右,因而测量的数据往往距棘间点很近,在实体操作中几乎是在很近的两个点上进针,实际上增加了不必要的创伤;同时,部分病例内口被椎板遮蔽,X片上显示明显的内口在实体中有时很难找到,并且,由于颈椎椎管容积小,矢径小而内容脊髓,操作中稍有不慎即易刺破硬膜伤及脊髓等组织,造成严重后果,因而操作者在实施过程中心理负担较重,易于紧张而不敢轻易深入进针,有时也是难以真正进行内口操作的原因;③虽然外口定点相对较易但是其紧邻椎动静脉,稍有偏离则易损伤重要血管,操作者也因心理负担重而难以做到较从容操作,达到较理想的松解。

2.2 腰突症实验结果

5

2.2.1 腰突症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本次试验共纳入腰突症合格病例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5-69岁,平均48.92±8.9岁,病程1天-24年,平均50.38±66.14月;对照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0-66岁,平均48.28±8.9岁,病程4天-11年,平均29.36±37.9月。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2 腰突症两组病情比较

试验前,腰突症两组病理分型、病变节段、下肢症状体征部位、伴发症、症状体征积分及MPQ量表评定、病情程度及中医症候分布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3腰突症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试验后腰突症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见表3、4。

表3. 腰突症两组MPQ量表及症状体征评分表评定比较(X±S分)

S A T VAS PPI NWC SS

治疗组3天24 1.08±1.47 0.46±0.51 1.54±1.74 22.13±13.23 0.29±0.46 0.04±0.46 2.00±1.48 P10.024 0.060 0.021 0.000 0.262 0.811 0.005 t 0.318 2.330 0.948 1.159 0.735 -0.280 2.236 P20.752 0.025 0.348 0.252 0.466 0.781 0.030

7天24 1.83±1.74 0.83±0.87 2.67±2.18 31.04±14.59 0.58±0.65 0.29±1.00 3.50±1.60 P10.000 0.002 0.000 0.000 0.007 0.266 0.000 t 1.734 -0.124 1.341 1.567 0.946 0.449 2.531 P20.090 0.901 0.187 0.124 0.350 0.656 0.015

10天23 2.61±2.25 1.17±0.83 3.78±2.58 39.83±10.52 0.78±0.67 0.48±1.47 4.80±1.86 P1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91 0.000 t 0.558 0.297 0.575 0.923 0.646 -0.308 1.801 P20.580 0.768 0.569 0.363 0.522 0.760 0.079

结束25 4.36±2.46 1.96±1.14 6.36±3.26 50.32±15.26 1.32±0.69 1.40±1.41 7.26±2.94 P1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t 2.322 2.864 2.721 2.697 2.800 0.925 3.196

P20.025 0.006 0.009 0.010 0.007 0.360 0.002

F 24.6 12.9 23.7 42.7 22.2 7.9 25.1

对照组3天25 0.96±1.24 0.16±0.37 1.12±1.33 17.84±12.64 0.20±0.41 0.08±0.49 1.22±0.90 P10.192 1.000 0.508 0.000 0.990 1.000 0.174

7天22 1.05±1.29 0.86±0.77 1.91±1.57 25.00±11.15 0.41±0.59 0.18±0.59 2.41±1.29 P10.011 0.001 0.001 0.000 0.031 0.480 0.002

10天20 2.25±1.92 1.10±0.79 3.35±2.32 35.80±16.87 0.65±0.67 0.60±1.05 3.64±2.40 P10.000 0.000 0.000 0.000 0.002 0.097 0.000

结束25 2.84±2.15 1.12±0.93 3.96±2.96 36.88±19.69 0.76±0.72 1.04±1.34 4.70±2.72 P10.001 0.032 0.002 0.000 0.045 0.064 0.000

6

F 9.5 7.9 9.7 22.4 4.9 4.8 9.6

注:治疗组1例于第2天因无效而退出试验、1例于第7天因显效而结束试验,对照组于第3、5、6、9天

共4例因无效而退出试验,1例于第9天因显效而结束试验;F

1、F

2

、分别指治疗组及对照组各项评定指标于

治疗后各观察时点与治疗前相比的方差,P

1

示组内各项评定指标于各观察时点与治疗前相比的显著性;t、

P

2

示于各观察时点两组各项评定指标改善程度相比的统计量及显著性。

从表3可以看出,腰突症试验第3天,治疗组S、T、V AS、SS有明显改善(P<0.05),而A、PPI、NWC无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除V AS有明显改善(P<0.05)外,其余评定指标均无明显改善(P>0.05);第7天及第10天,两组除NWC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外(P>0.05),其余评定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试验结束时,治疗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除NWC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外(P>0.05),其余评定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相比,于试验第3天,治疗组除A、SS两项评定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评定指标较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7天,治疗组除SS一项评定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评定指标较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10天,两组相比,各项评定指标改善程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两组相比,除NWC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评定指标改善程度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4 腰突症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例,%)

组别n 第一阶段疗效第二阶段疗效不良反应(例次,%)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显效率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显效率有效率

治疗组25 1 1 20 3 8 88 1 16 7 1 68 96 1(48) 2

对照组25 0 3 10 12 12 52 0 9 11 5 36 80 0(44)0

Χ2 0.188 6.095 5.128 1.705

P 0.674 0.014 0.024 0.196 注:治疗组1例于第2天因无效而退出试验、1例于第7天因显效而结束试验,对照组于第3、5、6、9天共4例因无效而退出试验,1例于第9天因显效而结束试验;Χ2、P示两组于第一、二阶段显效率、有效率相比的卡方值及显著性。有1例于术后第2天发生枕后疼痛。

从表4可以看出:腰突症两组相比,治疗组第一阶段结束时,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显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1)。治疗结束时,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1)。不良反应较轻,发生率较低。

2.2.4 腰突症两组治疗时间对比

以两组达有效以上疗效病例统计,治疗组达有效以上疗效者共24例,平均治疗时间23±8(X±S)天,达显效及以上疗效标准的病例17例,平均治疗时间23±10(X±S)天;对照组达有效以上疗效者共20例,平均治疗时间:20±8(X±S)天,达显效及以上疗效标准的病

7

例9例,平均治疗时间21±8(X±S)天;两组达有效及显效疗效标准病例平均治疗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1)。

2.2.5 腰突症神经根管松解术操作记录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管松解术的操作总体上来说,由于X线片测量容易,神经根管内口距中线距离一般都大于1cm,因而定点及操作都较得心应手,一般都能较容易地找到神经根管内、外口,作铲切剥离时能从容施展,在内外口处均能体会到进入内、外口的感觉和刀口触及神经根的感觉,绝大多数情况下均能诱发下肢的放射感而不至于伤及神经根。

3. 讨论

在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上,应用针灸、推拿、牵引、中药内服保守治疗方法配合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综合治疗方案的治疗组与应用前述保守治疗方法加假针刀治疗的对照组相比,于治疗后各观察时点,MPQ量表中各项指标评定无显著优势。虽在不同的观察时点,各项指标在各组的改善程度有所差异,也能看出治疗组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随着治疗的继续,两组症状体征改善程度趋于一致。试验结束时,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在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上,可促进症状体征的早期改善,提高显效率。从两组治疗时间统计结果来看,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在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上,并不能缩短该病总的治疗时间。同时,从操作记录及不良反应记录来看,针刀操作所致不良反应较重,发生率较高,操作难度也较大,解剖基础不好,操作经验不足者不易操控,因此,一方面需进一步探索更安全有效的定点和操作方案,另一方面,在没有更安全有效的定点及操作方案问世之前,暂不适宜推广应用。

在腰突症的治疗上,应用针灸、推拿、牵引、中药内服保守治疗方法配合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综合治疗方案能明显改善其疼痛等症状体征,疗效更优,见效更快。但从两组治疗时间统计结果看,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并不能缩短腰突症的总体治疗时间。从操作记录及不良事件统计结果看,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治疗腰突症不良反应少,风险低,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便于推广应用。

传统的小针刀松解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方案主要是在突出节段及其上下节段的棘间、小关节突及横突尖进行松解,由于连同上下节段的棘间韧带、横突间肌均得到松解,小关节铲切剥离后关节液的排除,间接地达到了松解病变节段及受累神经根管的作用,此种技术方案的核心理论依据是脊柱与肌肉软组织的生物力学关系及病理发

8

展规律,主要关注的是肌肉软组织的改变,通过改善、修复软组织的损伤从而间接地达到治疗目的[5],可称之为神经根管间接松解术。此种松解技术推广应用于临床30多年来,大量的报道认为其临床疗效显著,作者此前应用这种技术方案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7]、[8]。

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是作者在其他作者[6]的理论探索基础上总结归纳应用于临床实践的,相对于传统的小针刀定进针部位及操作方法,该技术方案实际上是一种神经根管直接松解技术。本实验研究发现:该技术方案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安全性高。其原因可能在于:①下段腰椎神经根管容积相对较大,且发生小关节明显增生造成侧隐窝及神经根管骨性狭窄的病例少(本试验研究中仅发现两例有较为典型的骨性侧隐窝狭窄),因而其可代偿空间也相应较大;②下段腰椎神经根管内口较大,且与中线距离较大(本次试验测量50

及L5S1内口距中线均在1cm以上),因而易于操作及直接松解;例次68个节段,发现L4

、5

③下位腰椎椎管容积大,其内已无脊髓,马尾神经规律排列于椎管,硬膜厚而韧性高,因而操作时相对比较安全。小针刀神经根管直接松解方案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疗效上也有一定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早期症状体征的改善及显效率的提高上。但不良反应较重,发生率也较高,风险较大,总体趋势上疗效不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可能的原因在于:①颈椎段神经根管容积相对较小,根型颈椎病多为骨质增生所致骨性椎间孔狭窄引起(本试验研究发现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虽然大多数病例都有椎间盘突出,但无一例因突出椎间盘直接压迫神经根所致,均为骨性椎间孔狭窄所致),因而其代偿空间相对较小,同样的直接松解法在根型颈椎病上取得的松解效果相对较差。②多数病例由于钩椎关节增生而致X线片测量困难,因而难以精确定点;③颈段神经根管内口相对较小,且距中线距离相对较近(大多在0.5cm左右),不少病例内口常被椎板遮蔽,实际操作时很难进入内口,且其内侧紧临脊髓,操作风险大而难以充分松解。

由于受压的神经因循环受阻而水肿瘀血明显,且易因此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卡压与水肿进行性加重[5] 、[7]、[8]。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病变节段内口松解主要是切开黄韧带、关节囊及神经根周围组织,易于直接减轻甚至解除该处突出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卡压;同节段外口的松解多数情况下并未直接松解受累的神经根和神经根管,而是铲切剥离突出节段的小关节囊,关节积液因此而排除,侧隐窝的压力减小,从而间接地减轻了突出椎间盘对受累神经根的压迫。有些病例,突出物较偏外侧或合并有同节段的小关节骨质增生,病变节段的神经根往往也同时/或单独受累,因而突出节段的神经根管外口松解事实上也是直接对受累神经根的根管外口进行松解,加上同时对小关节囊的铲切剥离的间接松解作用,受累神经根管的内

9

外口均得到松解。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由于大多为神经根管骨性狭窄所致,因而此种技术方案实际上松解的是受累神经根根管所在的内外口。由于前述原因,本次试验证实直接松解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并非最理想方案,结合解剖研究,我们认为传统的间接松解技术路径可能有更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这将在我们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邓友章等.中西医临床骨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13~320.

[2]石美鑫.实用外科学(下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69~297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348

[5]宋文阁等.疼痛诊断治疗图解[M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45~253.

[6]张文光等.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后侧入路的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5):34~35.

[7]田和炳等.小针刀—综合疗法—根型颈椎病治疗方案初探[J].美中医学,2006,3(l):25~31.

[8]田和炳等.神经根管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7,6(45):17~18.

[9]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03~718.

10

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治未病服务部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1.毫针操作规范 2.电针操作规范 3.灸法操作规范 4.拔罐操作规范 5.头针操作规范 6.刮痧操作规范 7.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8. 小针刀(刃针)操作规范 9. 温针操作规范 10. 穴位埋线操作规范 11. 腹针技术操作规范 12.推拿疗法操作规范 13.中药熏蒸操作规范 14.经络检测仪操作规范 15.多功能全科检测系统操作规范 16.特定电磁波治疗器操作规范

毫针操作规范 1.针刺前要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按理、法、方、穴作出诊疗方案。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放心地接受针刺治疗。 2.检查针具的安全,并根据处方选穴,安排体位,以一次能把所选穴位针完为最佳体位。 3.暴露穴位处的皮肤,用碘伏或75%医用酒精对选好的穴位及临近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备用。 4.进针时,可采用单手或双手进针法将针刺入皮内,根据病情需要和穴位所处部位等,选择针刺方向、深度和角度,规定留针时间和治疗的疗程。 5.在留针时间内,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运针,催经运气,进行各种补泻手法的实施,保证针刺的治疗效果。必要时可增加一些其他疗法在留针期间一并进行,如艾灸、红外线照射等。 6.留针时间一般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留针时间到了就可以出针。 7.出针前应把其他的治疗方法先行停止、撤销。出针时,一手用消毒棉签压住穴位附近,一手握住针柄,轻轻松动针身,再将针慢慢拔出,棉签顺势压住针孔,防止出血。8.出完针后,要仔细检查所拔针具是否完整,患者身上是

否有残留的针具等。确定安全后,告知患者可以离开。9.针刺过程中,若出现特殊情况,如晕针、弯针、滞针、断针等,可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和报告。 10.有要向患者讲明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等,要在患者离开之前,向患者交代清楚,防止意外的发生。

腱鞘炎小针刀松解手术知情同意书

××医院 腱鞘炎小针刀松解手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医生已告知我患有狭窄性腱鞘炎,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腱鞘炎小针刀松解手术。 替代方案:①非甾体类药物治疗、膏药外敷及局部理疗:优点:局部无创伤。缺点:疗效不确定,病情易复发。②激素封闭治疗:优点:局部创伤小。缺点:病情易复发,激素存在副作用。③腱鞘部分切除松解术:优点:松解较彻底,复发几率低。缺点:创伤较大,费用较高,需住院治疗。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手术术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 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我理解此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医生的对策: 1)局部出血、血肿。 2)切口感染。 3)腱鞘部分切开后仍可能出现疼痛、弹响、活动不灵,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4)损伤局部神经、血管,可能需要手术修复。 5)若切口较大,需要缝合、换药、拆线。 4.我理解医护人员将密切观察我的病情变化,尽量避免和减少上述情况,一 旦发生上述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将会积极采取对应措施,需要我及家属的协助配合。我理解手术结束后,切口局部采用纱布覆盖,未愈合前不能接触水,不能污染。 特殊风险或主要高危因素: 我理解根据我个人的病情,我可能出现以下特殊并发症或风险: 一旦发生上述风险和意外,医生会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患者知情选择: 我的医生已经告知我将要进行的手术方式、此次手术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可能存在的其它治疗方法并且解答了我关于此次手术的相关问题。我同意在手术中医生可以根据我的病情对预定的手术方式做出调整。我理解我的手术需要多位医生共同进行。我并未得到手术百分之百成功的许诺。我授权医师对手术切除的病变器官、组织或标本进行处置,包括病理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和医疗废物处理等。

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20例

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20例 发表时间:2012-12-25T16:48:06.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7期供稿作者:张著海周毅[导读] 观察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疗效。 张著海周毅(贵州省德江县民族中医院贵州德江 565200)【摘要】目的观察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疗效。方法 20例患者均用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7例(85%),显效3例(15%)。结论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疗效显著。【关键词】跟痛症小针刀中药热敷临床观察 跟痛症是跟骨周围疼痛的总称,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形成,我科对20例跟痛症患者采用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进行治疗,取得很好疗效,现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例患者符合跟痛症诊断标准,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2-60岁,45岁以上10例;病程最短半年,病程最长4年。 1.2诊断标准 1.2.1定义:由慢性劳损引起的以跟骨疼痛、行走困难为主症的疾患,临床多发于中老年人和肥胖体重者。 1.2.2病史:起病缓慢,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 1.2.3症状:足跟部疼痛,局部无明显肿胀和轻度肿胀,疼痛可沿跟骨向前扩散到足底,晨起后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久行复又加重,重者可出现跛行。跟骨跖面和侧面可有1个~数个压痛点。 1.2.4体格检查:跟骨跖面和侧面可有1个至数个压痛点。 1.2.5X线检查:跟骨底面结节前缘骨刺形成。 2 治疗方法 2.1小针刀:患者俯卧位,寻找压痛最明显点标记为针刀进针点。行常规消毒,局部以2%的利多卡因2ml麻醉后,以纵轴方向为刀口方向进针刀,刀口达骨面时,调节针刀方向90°。铲剥几次后出针刀。再以敷贴或创可贴敷盖针孔。 2.2中药热敷:术前及术后第二天给予中药热敷。中药组方:生川乌30g、生草乌30g、细辛30g、透骨草30g、川椒20g、桂枝20g、川芎20g、苏木20g。以上诸药放入预置布袋里,系好袋口,放入蒸锅里,另加入100ml白醋,蒸煮后,连袋取出,将患侧足跟置于药袋上热敷30分钟以上。 3 疗效观察 3.1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进行治疗1~2次治疗后,跟骨疼痛肿胀消失,1年内没有复发;②好转:进行治疗1~2次治疗后,跟骨疼痛肿胀减轻,1年内没有加重;③无效:进行3次以上治疗后,跟骨疼痛肿胀未见缓解。 3.2 疗效结果:20例跟痛症患者中,痊愈17例,达85%;显效3例,达15%,疗程最短的行1次针刀,疗程最长的行2次针刀(其中隔两天行针刀1次)。 3.3 典型病例:吴××,女性,52岁,务农,左足跟反复疼痛伴行走跛行3月。查体:跟骨跖面压痛明显,呈条索样。行X线检查示:左跟骨底面结节前缘骨刺。诊断为左跟痛症。患者予以中药热敷30分钟后,嘱患者俯卧位,于跟骨跖面压痛明显行局部麻醉后,行针刀铲剥。次日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消失。嘱患者于家中自行以中药热敷数日,15天后随访:无疼痛症状,行走正常。 4 体会 临床上对跟痛症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是跖腱膜或跟腱等软组织受伤后力量减弱,机体为了增加该组织的力量,调节身体的钙,堆积在受伤的软组织上,通过增加受伤软组织的硬度,从而达到增加其力量的目的,久之钙质逐渐增多,造成了硬化到骨化形成骨刺。骨刺表面的不光滑,常成锯齿样,牵拉其局部纤维、足底筋膜,而引起疼痛。笔者在临床上以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疗效确切,见效快,费用低、痛苦少、安全度高,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彭太平,主编.中医骨伤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426. [2]韦丹等,主编.小针刀疗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0.

2010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指南

中国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2010-8-19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CIDP)是一类由免疫介导的运动感觉周围神经病,其病程呈慢性紧张或缓解复发,多伴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电生理表现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传导阻滞剂异常波形离散;病理显示有髓纤维多灶性脱髓鞘、神经内膜水肿、炎细胞浸润等特点。CIDP 属于慢性获得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acquired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是CADP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部分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 CIDP包括经典型和变异型,后者少见,如纯运动型、纯感觉型、远端获得性脱髓鞘性对称性神经病(distal acquired demyelinating asymmetric neuropathy DADS),多灶性获得性脱髓鞘性感觉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acquired demyelinating sensory and motor neuropathy ,MADSAM,或称Lewis-Summer综合征)等。 一、临床表现与分类 (一)经典型CIDP 1.见于各年龄段,40-60岁多见,男女比例相近 2.前驱感染史:较少有明确的前驱感染史 3.类型:分为慢性进展型和缓解复发型,年龄较轻者,缓解复发型多见,预后较好;年龄较大者,慢性进展多见,预后较差。 4.临床表现:慢性起病,症状进展在8周以上;但有16%呈亚急性起病,进展较快,在4-8周内即达高峰,且对糖皮质激素反应敏感,这部分目前仍倾向归类于CIDP而非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CIDP症状局限于周围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⑴脑神经异常:不到10%的患者会出现面瘫或眼肌麻痹,支配延髓肌的脑神经偶可累及,少数有视乳头水肿。⑵肌无力:大部分出现,可累及四肢的近端和远端,但以近端肌无力为突出特点。 ⑶感觉障碍:大部分表现为四肢麻木,部分伴疼痛。可有手套、袜套样针刺觉减退,还可有深感觉减退,严重者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⑷腱反射异常:腱发射消失或减弱,甚至正常肌力者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括约肌功能障碍及心律失常等。 (二)变异型CIDP 1.纯运动型:10%,仅表现为肢体无力而无感觉障碍 2.纯感觉型:8-17%,仅表现为感觉症状,如感觉性共济失调、麻木、疼痛等。但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出现运动受累症状。 3.DADS:肢体的无力和感觉障碍局限在肢体远端。DADS比经典型CIDP进展慢,部分伴IgM单克隆r球蛋白血症,属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known significance ,MGUS)伴周围神经病范畴,激素治疗无效,而不伴单克隆r球蛋白血症的属CIDP变异型,对免疫治疗敏感。 4.MADSAM:主要表现为四肢不对称的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临床类似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MMN),但存在感觉损害的证据,且为发现抗神经节苷脂 G1,抗体滴度升高 二、辅助检查 1.电生理检查:运动神经传导测定提示周围神经存在脱髓鞘病变,在非嵌压部位出现传导阻 滞或异常波形离散对诊断脱髓鞘病变更有价值。通常选择一侧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进行测定。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必须与临床表现一致。电生理诊断标准为: ⑴运动神经传导:至少要有2根神经均存在下述参数中的至少1项异常:①远端潜伏期较

危重病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和危重病性肌病7例临床分析

危重病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和危重病性肌 病7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由于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发展,为ICU中危重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来维持生命,使患者有更长的时间住在ICU,也使更多的脓毒(sepsis)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得以生存,同时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critical illness polyneurop-athy and myopathy,CIPNM)患者也逐渐增多。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是是继发于重症监护患者的一大类神经肌肉病变,多由于败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长时间机械通气等引起急性、轴索变性疾病,甚至可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表现为肌肉萎缩和坏死。根据累及部位分为危重病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Critical illness polynenropathy,CIP)与危重病性肌病(critical illness myopathy,CIM)。由于ICU医师一般多注重心、肺、脑等病变的处理,很少关注患者的周围神经和肌肉情况,往往要等到患者长时间不能脱离呼吸机或意识恢复后,出现明显四肢无力和腱反射消失时才引起医生注意,因此神经肌肉并发症常被漏诊。现就院ICU2012年8月~2014年6月收治并诊断的7例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48~72岁,均患严重基础疾病:其中3例为重症急性胰腺炎,1例为胆囊切除术后合并重症肺炎,1例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肺曲霉病,1例为腹腔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为严重胸外伤。均在ICU病房治疗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镇痛镇静治疗。病情平稳后其中5例脱机困难,7例均出现四肢无力,感觉异常或疼痛。 1.2临床表现 7例患者均出现肌肉无力,麻痹和萎缩,以远端肌肉无力为主,左右对称,进行性加重,严重者可累计呼吸肌,引起呼吸肌麻痹,咳嗽能力弱,呼吸困难,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或无法轻易脱离呼吸机。患者神志清楚时,体格检查发现肌张力降低,减反射减弱或消失。5例患者出现呼吸肌无力,7例患者出现四肢肌力下降。7例均有感觉异常:手套和袜套样的感觉障碍、肌萎缩、痛性感觉过敏以及足下垂等。腱反射明显减弱或引不出。 1.3肌电图表现7例患者第一次肌电图3例运动神经传导检查未引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4例波幅明显下降,传导速度稍减慢。感觉神经传导测定提示感觉电位的波幅明显下降,其中有5例同时合并肌病表现;7例均出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其中高钾血症1例,低钾血症3例,低钠血症2例,低钙血症3例;血糖紊乱5例;低蛋白血症7例。

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小针刀疗法小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观点,集针刺与手术之优点,对软组织损伤,无菌性炎症和某些骨关节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方法简单,痛苦小,见效快,花钱少为其优点。 【原理】静态平衡与失调。人体在静止时,其所有组织器官都有相对稳定的位置关系,以维持人体各部稳定的正常的力学状态,谓静态平衡。如果组织器官相对稳定的位置关系在某一部分遭到破坏,不能维持这一部分的正常的力学状态,谓静态平衡失调。 动态平衡与失调。人体在活动状态下,其所有组织器官在体内不同的活动方向.范围.以维持各种活动状态下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力学状态,谓动态平衡。如果某一组织器官的正常活动方向.范围遭到破坏或限制,人体在活动状态下不能维持某一组织器官在体内的正常力学状态,谓动态平衡失调。 软组织损伤或病变(如炎症)后,可产生的粘连.结疤.使肌肉.韧带.筋膜.腱 .滑囊的位置和运动时的方向发生改变,破坏了静态和动态平衡,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粘连发生在人体活动较强,肌肉运动幅度较大的部位,如四肢.腰背.关节周围容易出现症状)。小针刀剥离粘连、松解肌肉,使局部血液循环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如缓激肽、5-羟色胺等)的含量,再配合功能锻炼,可达到新的静态、动态平衡而痊愈。 【适应症】 1、各种原因软组织粘连而引起的四肢、躯干各处的顽固性痛点,外力损伤、累积损伤、病理损伤(包括风湿、疽、痛、疖切开排脓,或其他切开手术愈合后)所引起的粘连后,可使疼痛迅速缓解削除。粘连面积越小,效果越好。 2、滑囊炎。滑囊受急慢性损伤后闭锁,囊内压力增高,产生胀痛。胀大的滑囊压迫周围生疼痛。这种病变常规方法难以奏效,用小针刀将滑囊切开数孔,往往可速见疗效。 3、各种腱鞘炎或韧带挛缩引起的疼痛,尤其是对狭窄性腱鞘炎、腕管综合症、跖

小针刀疗法概述

小针刀疗法概述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有害的组织,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小针刀疗法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镵(音“缠”)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 1 概述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有害的组织,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 2 疗法原理 小针刀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吸收现代西医及自然科学成果,再加以创造而成的医学新学科.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疗程短、无毒副作用、适应范围广等优点,是一种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的治疗方法。 小针刀疗法是朱汉章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西医外科手术原理,以小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而创立的一门医学新学科.2004年12月教育部组织的鉴定会结论为:小针刀医学在理疗、技术、器械等方面具有原创性,特别在临床治疗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著名骨科专家尚天裕教授评价为:“针刀医学是熔中西医学于一炉的新学科,既有中医的长处、又有西医的优点。” 在理论方面,小针刀医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借鉴外科手术原理并加以创新,形成了闭合性手术的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的新理论、骨质增生新的病因学理论等,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提高了疗效,由于小针刀医学在病因学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所以在内、妇、儿、皮等科也得到广泛应用。 3 具体内容 准备针具 小针刀多为自行制作,其形状和长短略有不同,一般为10-15厘米左右,直径为0.4-1.2毫米不等。分手持柄、针身、针刀三部分。针刀宽度一般与针体直径相等,刃口锋利。也有的是用外科小号刀片改制,有的是用牙科探针改制而成。 小针刀在应用前必须高压灭菌、或经酒精浸泡消毒。

中国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诊疗指南

中国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崔丽英蒲传强胡学强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CIDP)是一类由免疫介导的运动感觉周围神经病,其病程呈慢性进展或缓解复发,多伴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电生理表现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传导阻滞及异常波形离散;病理显示有髓纤维多灶性脱髓鞘、神经内膜水肿、炎细胞浸润等特点。 CIDP属于慢性获得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acquired demyelinating polyneumpathy,CADP),是CADP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CIDP包括经典型和变异理,后者少见,如纯运动型、纯感觉型、远端获得性脱髓鞘性对称性神经病(distal acquired demyelinating symmetric neuropathy,DADS)、多灶性获得性脱髓鞘性感觉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acquired demyelinating sensory and motor neuropathy,MADSAM,或称Lewis—Sumner综合征)等。 一、临床表现与分类 (一)经典型CIDP 1.见于各年龄段,40一60岁多见,男女发病比率相近。 2.前驱感染史:较少有明确的前驱感染史。 3.类型:分为慢性进展型和缓解复发型。年龄较轻者,缓解复发型多见,预后较好;年龄较大者,慢性进展型多见,预后较差。 4.临床表现:慢性起病,症状进展在8周以上;但有16%的患者呈亚急性起病,症状进展较快,在4—8周内即达高峰,且对糖皮质激素反应敏感,这部分患者目前仍倾向归类于CIDP而非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CIDP症状局限于周围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1)脑神经异常:不到10%的患者会出现面瘫或眼肌麻痹。支配延髓肌的脑神经偶可累及,少数有视乳头水肿。(2)肌无力:大部分患者出现肌无力,可累及四肢的近端和远端,但以近端肌无力为突出特点。(3)感觉障碍: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四肢麻木,部分伴疼痛。可有手套、袜套样针刺觉减退,还可有深感觉减退,严重者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4)腱反

小针刀治疗的临床应用

小针刀治疗的临床应用 针刀疗法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总结现代骨伤科关于软组织损伤和骨关节损伤方面的最新成就。在现代西医外科手术疗法和中医针刺疗法的基础上,针刀疗法将西方逻辑思维运用于东方宏观辩证的哲学思想中,从而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它是针刺疗法和手术疗法的有机结合和发展,针刀是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融为一体,使世界医学史又增添了新的篇章,在诊断和治疗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高度。针刀疗法解决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疗法方面的问题,包括各种软组织损伤后遗症,骨刺、四肢、陈旧性骨折后遗症,某些运动系统所引起的后遗症;各种软组织损伤后遗症中存在的瘢痕、挛缩和粘连等病理因素,造成了软组织内在动态平衡失调,针刀疗法关于新的病理因素的认识,也正是从“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动态是协调的平衡的”这一基本概念出发的,针刀疗法是闭合性手术疗法,适用于多数常见的需作切开手术的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2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200例,对照组1000例,治疗组单用针刀疗法接受1200例患者中男680例,女520例,年龄均在30~60岁之间。治疗1~2次即可。枕部神经卡压性头痛150例,颈椎病300例,斜方肌损伤120例,肱三头肌肌腱损伤50例,桡管综合征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20例,臀中肌损伤40例,梨状肌损伤综合征60例,坐骨结节滑囊炎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00例,跟骨骨刺40例,肱骨外上髁炎20例,股骨大转子滑中炎20例。 对照组:运用针刺疗法,接受1000例患者中,男660例,女340例,年龄均在30~60岁之间。枕部神经卡压性头痛90例,颈椎病280例,斜方肌损伤70例,肱三头肌肌腱损伤40例,桡管综合征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00例,臀中肌损伤40例,梨状肌损伤综合征30例,坐骨结节滑囊炎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85例,跟骨骨刺45例,肱骨外上髁炎20例,股骨大转子滑中炎20例。10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采用小针刀进行闭合性手术疗法。 1.2.1.1 小针刀操作方法(1)定点:根据患者主诉、体征,认真检查确定病变部位后,参考局部解剖关系,在体表用紫药水做一个记号,术野消毒,铺上无菌洞巾。(2)定向:针刀尖部有一个0.8mm宽的刀,进行时容易造成不必要损伤,为尽量避免损伤,刀口线的方向按上述原则确定:①与病变部位肌肉、韧带的纤维方向一致;②若手术部位较大的神经、血管通过,刀口线要与神经、血管运动方向一致;③若上述两点相互矛盾,如治疗梨状损伤时,损伤肌肉纤维方向与坐骨神经方向垂直,一般与运动方向一致,确定针刀进针时的刀口线方向。(3)加压分离:为避开神经、血管,进针时以左手指拇指下压肌肤之成凹陷,横向拨动一下,再下压使血管、神经被分离在手指两侧,针刀沿拇指甲背进针,若在关节部位或病变外在骨面,左手拇指用力下压,可感到坚硬的阻挡物,说明手指已压在骨面。(4)刺刀:将针刀刃于左手拇指甲壁,稍用力下压可刺破皮肤。

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22页word文档

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疾病名称(英文) 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multiple radiculoneuritis 拚音 JIXINGGANRANXINGTUOSUIQIAOXINGDUOFAXINGSHENJIGENSHENJIBING 别名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痿证,西医疾病分类代码周围神经和神经节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病变主要侵犯脊神经根、脊神经和颅神经等。临床特点为急性或亚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 中医释名临床以四肢软弱无力为主证,尤以下肢痿软无力及不能行走较多见,故亦称“痿鼊”。伴有肌肉疼痛者称痿痹”;有颅神经损害者,如舌咽、迷走、舌下神经麻痹者,出现吞咽困难,称为“噎证”;面神经麻痹者称为“口僻”等。 西医病因 AIDP的病因目前尚不清,多数学者支持下面两种学说: 1.病毒感染说其理由:①AIDP发病前数天或数周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或患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水痘、带状疱疹,腮腺炎等;②有人发现AIDP和其他外周神经病伴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③AIDP病人血中发现有抗EB病毒和抗巨细胞病毒抗体增高。综上所述提示AIDP与病毒感染有关,但至今在病变组织中未能找到病毒直接侵害的证据,许多学者曾用脑脊液或神经组织培养及动物接种方法,均未能分离出病原体;从临

床表现观察病人的感染症状多不显著,该病常不发烧,脑脊液中细胞数多不增高;病理组织亦无急性炎症改变。 2、自身免疫说认为AIDP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由感染性疾病而引起免疫障碍而发病。其理由)①在AIDP 发病前常有感染,感染性疾病与神经症状出现,其中间有一段潜伏期;②在AIDP患者外周血淋巴母细胞数增高,急性AIDP病人的血淋巴细胞可诱发鼠的后根神经节脱髓鞘改变;③某些AIDP病人血清在组织培养或神经内注射后能引起外周神经的髓鞘脱失;④AIDP病人血清中发现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抗外周神经髓鞘抗体;⑤AIDP发病2周以后脑脊液蛋白增高,免疫球蛋白中IgG、IgM、IgA亦增高,脑脊液中出现寡克隆TgG;⑥在实验性动物模型研究中,用免疫方法注射粗制的同种外周神经,造成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它具有和AIDP类似的病理,电生理和脑脊液改变。综上所述本病可能以病毒感染为原始动因,然后通过炎症或免疫障碍而发病,为迟发性过敏反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病因 1、外因感受六淫之邪,如感受湿热或暑热之邪,热盛伤津,百脉空虚,筋脉失养,致手足不用(《素问·痿论篇》“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者,则生痿礕也”),或久处湿地,或冒雨等感受湿邪,湿留不去亦可发病(《素问·痿论篇》“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极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2、内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病久体虚,劳伤过度,伤及肝肾亦可发病。 3、不内外因饮食不节,肥甘厚味,或嗜酒,多食辛辣食品,损及脾胃,津液气血资生无源则为病。本病急性期以邪实为主,主要以暑、湿、热为患;恢复期以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为主。本病病位在肝、脾、肾等脏。

小针刀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

小针刀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 关键词】 小针刀 临床 针刀疗法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总结现代骨伤科关于软组 织损伤和骨关节损伤方面的最新成就。在现代西医外科手术疗法和中 医针刺疗法的基础上,针刀疗法将西方逻辑思维运用于东方宏观辩证 的哲学思想中,从而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它是针刺疗法和手术疗法 的有机结合和发展,针刀是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融为一体, 使世界医学史又增添了新的篇章,在诊断和治疗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高 度。针刀疗法解决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疗法方面的问题,包 括各种软组织损伤后遗症,骨刺、四肢、陈旧性骨折后遗症,某些运 动系统所引起的后遗症 ; 各种软组织损伤后遗症中存在的瘢痕、 挛缩和 粘连等病理因素,造成了软组织内在动态平衡失调,针刀疗法关于新 的病理因素的认识,也正是从“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动态是协调的平衡 的”这一基本概念出发的,针刀疗法是闭合性手术疗法, 常见的 需作切开手术的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000 例,治疗组单用针刀疗法接受 1200 例患者中男 例,年龄均在30?60岁之间。治疗1?2次即可。枕部神 经卡压性头 痛 150例,颈椎病 300例,斜方肌损伤 120例,肱三头肌肌腱损伤 50 例,桡管综合征 4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 220例,臀中肌损伤 40例,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60 例,坐骨结节滑囊炎 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适用于多数 1.1 一般资料 本组 22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 1200 例,对照组 680 例,女 520

40例,肱骨外上髁炎 20 例,股骨大转子滑中炎 20 100 例,跟骨骨刺 例。 对照组:运用针刺疗法,接受 1000例患者中,男 660例,女 340 例,年龄均在30?60岁之间。枕部神经卡压性头痛 90例,颈椎 病 280 例,斜方肌损伤 70 例,肱三头肌肌腱损伤 40 例,桡管综合征 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 200例,臀中肌损伤 40例,梨状肌损伤综合 征 30例,坐骨结节滑囊炎 40 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85 例,跟骨骨刺 45 例,肱骨外上髁炎 20 例,股骨大转子滑中炎 20 例。 10 天为 1 个疗程,治疗 1? 2 个疗程。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采用小针刀进行闭合性手术疗法。 小针刀操作方法 (1) 定点:根据患者主诉、体征,认真检查 确定病变部位后,参考局部解剖关系,在体表用紫药水做一个记号, 术野消毒,铺上无菌洞巾。(2)定向:针刀尖部有一个0.8mm宽的刀, 进行时容易造成不必要损伤,为尽量避免损伤,刀口线的方向按上述 原则确定:①与病变部位肌肉、韧带的纤维方向一致;②若手术部位较 大的神经、血管通过,刀口线要与神经、血管运动方向一致 ; ③若上述 两点相互矛盾,如治疗梨状损伤时,损伤肌肉纤维方向与坐骨神经方 向垂直,一般与运动方向一致,确定针刀进针时的刀口线方向。(3) 加压分离:为避开神经、血管,进针时以左手指拇指下压肌肤之成凹 陷,横向拨动一下,再下压使血管、神经被分离在手指两侧,针刀沿 拇指甲背进针,若在关节部位或病变外在骨面,左手拇指用力下压,

你不可不知的神经性头痛症状

说起头痛大家都不陌生,但对于神经性头痛是不是也不大清楚呢。成都军大中医院专家文守玉介绍,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对患者及家人的生活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那么神经性头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分析】您不可不知的神经性头痛症状 一、发病情况:急剧的头痛,持续不减,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而无发热者;长期的反复发作头痛或搏动性头痛,慢性进行性头痛并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二、头痛部位:头痛部位不一定与病变部位相一致,但疼痛多向病灶同侧放射;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多在额部或整个头部;全身性或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头痛,多为全头部痛;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脊髓膜炎除头痛外尚有颈痛;眼源性头痛为浅在性且局限于眼眶、前额或颞部;鼻源性或齿源性也多为浅表性疼痛。 三、神经性头痛的程度:神经性头痛的程度一般分轻、中、重,但与病情的轻重并无平行关系,耐受性强、精神饱满者对头痛诉述常不强烈,神经质者的描述常超过其真实的头痛。剧烈头痛多见于脑膜炎、偏头痛、颅内压增高、青光眼、高血压危象、各种神经痛等。脑肿瘤引起的头痛多为中度或轻度。 四、头痛的性质:高血压性、血管性及发热性疾病的头痛,往往为搏动性。有时神经功能性头痛也很剧烈。神经性头痛多呈电击样痛或刺痛,肌肉收缩性头痛多为重压感、紧箍感或呈钳夹样痛。 长期头痛会降低人的反应能力,影响人的智力和记忆力。求学者长期头痛,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不仅学业前程无望,还会造成心理阴影,影响以后的身心成长。工作中如果总是头痛,很容易出纰漏,升职加薪基本上没多少希望,家庭生活中的头痛不仅会影响夫妻、亲子感情,有一些严重的长期神经性头痛患者,甚至会失去理智,对自己的家人使用暴力,这给家庭和谐带来的威胁也是不可忽视的。

刃针与小针刀的区别及具体操作手法

刃针是田纪均教授在2001年发明的一种新的微创医疗器械,在一些软组织损伤疾病治疗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关于刃针与小针刀的区别:我认为它是介于针刀和银质针(治疗功能)之间的一种治疗器具。刃针与小针刀都是以针刀医学理论指导临床的,同时,以软外理论来指导,因为,刃针在其功能、使用方式上与针刀和银质针都很相似,并且在某些软伤病的治疗上收到了好的疗效。 刃针在有些方面比针刀好一些,比如针体细一些,同样在软伤的治疗中具有针刺和铲剥功能,对病人的恐惧心里有减免作用,在治疗中患者的疼痛少一些,但有些方面比针刀也差一些,因为针体细,他的强度和弹性,还有韧性都不足。 各种治疗器械都有自己的优势,而如何发挥这种器械的最大效用,还是主要看操作的人如何使用它。 下面附件的内容是我整理在京期间的学习笔记,是关于刃针疗法的基础理论及刃针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领。 刃针疗法的基础与 刃针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领 一、理论及作用机理 中西医结合的刃针疗法,以中医学理论为主并以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件组织外科学、信息医疗学、周围神经受卡压以及肌肉所固有的外周机制理论等共同作为理论基础配合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来调节患处的生理环境,恢复纤维的正常的力平衡状态和改善局部微循环,使病变软组织垂构和调整疼痛随之而解。 1 刃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1.1解剖学基础 解剖学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刃针疗法中体表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等),软组织层次解剖(肌肉层次解剖、穴位层次解剖等),神经、动脉、静脉走行路径,肌

肉起止及走行,筋膜起止及走行等是重点内容。 1.2生物力学基础 生物力学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恶报,是将力学与生物学、医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生物力学广泛应用在医学基础研究及各科临床中。同时,也是刃针疗法重要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骨骼系统的生物力学、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等,起到了解决一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及改进和创新治疗法的重要作用。 1.3脊椎病因治疗学 脊椎病因治疗学是研究脊椎遭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内脏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学科。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引起内脏器官出现功能性症状是脊椎病因治疗学主要的理论基础。脊椎病因治疗学认为,一些疾患在合并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时会出现和加重症状,对刃针疗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4软组织外科学 软组织外科学是以椎管外骨骼肌、筋腊、韧带、关节囊、滑膜、椎管外脂肪或椎管内脂肪等人体运动系统的软组织损害(原称软组织劳损),引起疼痛和相关征象的疾病为研究对象,以椎管外或椎管内软组织松解等外科手术或椎管外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或椎管外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等非手术疗法为治痛手段(完全有别于镇痛手段)的一门新的临床分支学科。其认为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病理学基础是软组织因急性损伤后、或慢性劳损形成而导致的无菌性炎症(aseptic irflammation);软组织松解手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椎管外松解骨骼肌、筋腊等,或椎管内松解硬腊外和神经根鞘膜外脂肪等无菌性炎症病变的软组织,完全阻断了它们的化学性刺激对神经末稍的传导,以达到无痛,以及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等处的损害性软组织所引起疼痛、活动受限等征象外,还会并发头痛、眩晕等50多种涉及一些与内科等疾病完全相似的征象等。 1.5周围神经受卡压的理论 周围神经卡压是躯干、四肢、关节等部位疼痛等不适等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认为骨骼肌为了在主应力方向承担更大的载荷,便在骨的质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得到加强,结果形成骨质增生,以及软组织在随应力集中或起限的载荷时,肌肉和筋膜产生代偿性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一、针刺法 二、拔罐法 三、穴位按摩法 四、刮痧法 五、湿敷法 六、灸法 七、电针法 八、耳针疗法 九、小针刀 十、穴位注射疗法

一、针刺法 一、毫针法 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 (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4、告知 (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

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5、物品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6、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揭秘针刀整体松解术为何能够治愈顽固的颈椎病

揭秘针刀整体松解术为何能够治愈顽固的颈椎病 针刀疗法 针刀疗法是指以针刀为工具,结合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外科手术操作方法,参照生物力学、西医的生理学,解剖学及人体电生理线路等学说,用于临床治疗各类疾病的一种医疗体系。 主要简介 针刀疗法又称小针刀疗法,是指以针刀为工具,结合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外科手术操作方法,参照生物力学、西医的生理学,解剖学及人体电生理线路等学说,用于临床治疗各类疾病的一种医疗体系。 针刀疗法所采用的针刀是一种融合中医针灸用针与手术刀功能的新型医疗器械,外观具有针和刀的双重特性。基本形状与针灸类似而略粗,前端针尖部位为一扁平刀刃,宽0.8毫米。针刀既可以像针灸用针一样刺进体内达到针灸的效果,又能在体内起到切割,剥离,松解等手术刀功能。 针刀疗法有适应症 针刀疗法在临床上主要针对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所致的颈椎病、颈肩痛、腰腿痛(包括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症等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腱鞘炎、跟骨痛/网球肘、各种关节韧带损伤、以及因扭挫伤、骨伤、挤压伤、肌肉注射、手术等引起的局部软组织长久性疼痛;此外,对风湿类风湿、慢性支气管炎、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痉挛性脑瘫、青少年O型腿(罗圈腿)、X型腿、臀肌挛缩、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胃溃疡、结肠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疑难杂症也有独特的疗效。 针刀疗法特点 前国家卫生部长张文康部长的对针刀的评语,将针刀疗法的特点归纳为四个字:简(单)、便(利)、廉(价)、(灵)验,生动地体现了针刀疗法的特色及优点。针刀疗法是一种闭合性手术,与针灸相似,不流血、恢复快、无疤痕、无后遗症,立竿见影、标本兼治、一劳永逸。 利用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 1、颈椎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 首先我们需要对颈椎病的病因及病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等疾病的总称。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因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迫,引发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颈椎病多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及继发性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部分患者伴有头晕,重者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见眩晕,猝倒;有的患者一侧面部发热,出汗异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另一些病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双脚麻木,行走时有踏棉花的感觉。

小针刀治疗护理指南

小针刀治疗护理指南 术前 1. 了解病情,严格掌握适应症; 2. 督促医生做好术前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心脏功能检查; 3.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对麻醉、手术的疑虑、不安和害怕,树立信心,取得配合; 4. 询问药物过敏史,术前、术中、术后用药皮肤实验,并观察记录结果; 5. 协助患者做好卫生处置工作,(沐浴、更衣、理发、剪指/趾甲),并根据手术部位准备皮肤; 6. 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7. 根据医嘱安排病人进入手术室,准备好手术用材料; 8. 门诊病人必须完善病例、治疗处方单、及收费单,做好登记(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址、电话) 术中 1. 根据手术部位摆好体位,充分暴露手术野,备皮、手术野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 3. 根据手术要求,配合手术医生相应的针刀及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4. 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感觉,观察表情、呼吸及应答。 5. 协助医生做好手法整复,然后固定;

6. 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以防感染; 7. 手术完毕以创可贴或无菌纱布覆盖术创部位,并加冰袋按压片刻,防止出血; 术后 护理注意: 1. 术后送入病房,门诊患者安排休息床,发给治疗须知,密切观察术后病情变化,若有头晕、心慌、胸闷、恶心、疼痛、血肿等不适症状,立即向主管医师反应;以便医生及时妥善处理。 2. 根据患者病情拟定术后体位;保持术创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水和汗液浸湿。 3. 做好基础护理,耐心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向患者讲明术后调理的重要性,使其配合治疗; 4. 严格服从医生交代的其他注意事项。并观察 1 小时,经确认无异常后签字离开。 交代病人: 1. 门诊病人观察时间到,经医生或者观察护士检查、确认无恙后患者或者家属签字方可离院,住院患者术后回病房卧床休息,床旁留陪伴,三天内针眼局部忌水,避免发生感染。 3. 术后严格休息,三天后可以进行一些轻微劳动及局部的功能锻炼; 4. 术后两天,施术部位不可热敷、敷药膏、照射(加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