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化研究进展

水文化研究进展

水文化研究进展
水文化研究进展

水文化研究与水文化建设

水利史所邓俊、吕娟

1 学科方向

水文化是近年来一个在国内外受到多学科关注的、在交叉学科视野中的热点。今天人类在生存及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着水危机的巨大挑战,并且这种挑战表现出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严峻性。人类为治理水环境、应对水危机、化解水问题已做出了种种努力,时至今日,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文化因素在水环境治理、应对全球水环境变化的挑战过程中的作用,水文化也由此成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领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从不同的学科背景中参与到这一个研究的领域中,使水文化在水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广泛应用。

2006年,联合国第十四个世界水日的主题就是“水与文化”。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设立“水与文化多样性”项目,标志着政府间组织在国际层面上对水文化研究、建设和应用的全面推广。

中华文明的历史也是一部治水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治水思想、治水人物和治水业绩,也就产生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水文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研究和弘扬水文化,水利史是基础。水文化也有着时代承继性,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要在现代水环境整治中对水文化正本清源、理清脉络,必须在把握治水历史的基础上下工夫,研究和分析不同的历史时期、河流湖泊相异的主题文化内容。

2 调研背景概述

中外学者至今已对水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每年在国际层面上都有很多涉及水文化研究的学术与公众活动。在中国,水文化的研究与学术活动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及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也涌现出了一批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除了学术界的研究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十分重视水文化的研究与推广。2009年11月,水利部陈雷部长在首届全国水文化论坛上提出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同时,他还提出了水文化体系的基本框架,即体系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三个部分组成。构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和有生命力的水文化体

系,是水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础工作。2010年中国水利部在济南市召开了第一届中国水文化论坛,2011年又制订并且颁布了《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于水文化建设的全面推动。

水文化之所以越来越为人重视,是因为当今社会,人与水的矛盾、人类所面临的水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为突出。为了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在科技手段之外,需要借助文化的视野进行思考和定位。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颁布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国水利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水利事业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需要以先进文化和科学理论为引领,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开创新的局面。因此,加强水文化研究和建设是时代的呼唤,是现实的客观需求。

3 当前学科发展新动向和值得关注点

以“摘要”中的“水文化”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文文献里进行检索,可见自1999年至2012年水文化研究论文发表数量有上升趋势,见图3-1;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外文文献里进行检索,与“水文化”直接对应的比较少,大多是从社会科学、水管理、水利史研究等角度进行阐释。

通过对2012年国内、国际水文化研究论文的梳理,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水文化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等理论构架的研究、关于水和中华文化的关系研究、区域性的水文化研究、民族文化与水文化、水文化的应用问题等。

图3-1 1999年-2012年国内水文化相关论文发表篇数

3.1 水文化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水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水文化,怎样建设水文化”,探讨水文化的内涵问题、在当代如何建设、应用水文化、传承和保护传统水文化的问题,是开展水文化建设必须首先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水文化建设面对的首要理论和实际问题。

水文化的定义总是根据人们的文化成果去界定,只是不同的研究者常常根据不同的切入角度,不同的学术习惯,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界定什么是水文化。对水文化概念的具体理解往往决定着水文化研究和建设的基本对象、内容、方法和价值追求,当然也是真正理解多种类型水文化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对水文化概念的定义或界定,基本上都是由水利界给出的,如李宗新、周魁一、李家和等人[1]对水文化概念的探讨。

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新华词典》、《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从对一般“文化”的定义中引伸出对水文化的如下表述: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统称。狭义的水文化是与水有关的各种社会意识,如与水有关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这个界定内容比较宽泛,除了增加了一个“以水为载体”这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外,其它与一般文化的界定基本一样。因此,这个界定比较恰当,较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水文化的特色不够显明。

李宗新1988年在治准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对水文化概念最初的理解。以后在《水文化文稿》一书中说:“水文化是以水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还说:“水文化是反映水事活动的社会意识,是对水事活动的理性思考。”2008年出版《中华水文化概论》中对水文化的界定是:“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和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与水有密切关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成果等。”以后还曾用“水文化是水与人类生存、经济社会﹑治国安邦、生态环境关系的文化”[2]来表述什么是水文化。

彦橹[3]总结目前最为典型的有三种研究取向:

第一种,水文化首先是社会文化的研究取向。这个流派认为:水文化属于社会文化范畴,水文化首先是一种社会文化(《黄河历史与水文化》序)。他们认为水文化是有关水的文化或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进一步也可以说水文化是人们在水务活动中,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或是说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但在近期的研究中,这个流派的认识开始转变,逐渐认识到水文化同时又是水利行业文化,是水利行业的思想精神旗帜;从水文化与水利文化的关系讲,

水文化的主体是水利文化。这个流派比较关注对传统水文化知识的整理。

第二种,水文化首先是水利文化的研究取向。这个流派2007年提出,水文化属于一种以行业特色文化为主线并具有人类文化一般属性的文化。首先,它是水利文化,是水利行业在长期的水利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积累的,体现行业价值理念的各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是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是行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它又兼具人类文化的一般属性,如多样性、发展性、传承性等。这个研究取向认为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水文化是体现一定时期水利的特点、面貌和个性的特殊文化现象,属于一种社会亚文化,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性”概念。其二,在水文化建设过程中,其主体创造者和经营者是水利人,主要源泉是历史悠久的水利实践。譬如可持续发展水利、民生水利概念都是由水利界率先提出,进而影响社会的。其三,水文化是一具有多结构层次的复杂系统,其中水利行业文化、水利组织文化和水生态文化(或统称为水利文化)是水文化系统中的主体层次,社会层面的水文化是水利文化同其社会环境相互反馈而形成的价值体现。水文化的两个层面联系紧密,甚至有所交叠。水利实践和水利文化决定和影响着社会层面水文化认知的发展,而社会层面水文化认知是在水利文化发展基础上的延伸。四是水利行业对水文化的认知是比较系统的、整体的,而社会公众对水文化的认知是零散的、无系统的。这个流派认为,水文化建设应当以水利行业文化和水利组织文化建设为主导方向。

第三种,水生态文化的研究取向。这个研究流派源于黄河水利委员会。2004年初,黄委正式确立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进而提出“重塑人与河流关系的伦理”以及“河流伦理”的基本概念。此后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著名学者对这个学科展开了初步研究探讨。2004年7月,黄委公布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理论体系构想,共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严密的治河理论体系,涉及河流生命的理念、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等。二是生产体系,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理念落实到生产实践、年度任务。三是建立河流伦理学,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河流生命的权利、河流伦理原则、河流伦理学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关系等。这个流派希望通过对河流伦理体系的深入研究和不懈构建,最终达到以下目的:一是可以进一步丰富、完善水文化建设;二是提高人们对于河流生命的科学认识水准,改善调控管理水平,从而在治河实践中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三是把握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规律,规范人类自身的社会行为,将人与河流的关系,从以往的改造、征服转化为和谐相处、共存共生。2007年9月,经过近3年探索,最终形成了河流伦理研究的课题成果结晶——《河流伦理丛书》。

郑晓云[4]认为,水文化是存在于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中关于水的相关文化,简言之,水文化是人类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相关文化。它包括了人们对水的认识与感受、关于水的观念;管理水的方式、社会规范、法律;对待水的社会行为、治理水和改造水环境的文化结果等。水文化可以通过认同、宗教、文学艺术、制度、社会行为、物质建设等方面得以表达。水文化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当人类和自然发生互动关系,尤其是和水发生关系时,人们就产生了对水的认识、感受、观念、治理方式、管理方式、社会规范、法律和改造水环境的工程建筑,以及通过文学艺术、宗教、物质建设表现出相关的文化等内容,构成水文化的要素。因此水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长期存在的一种核心构成要素。对今天来说,不同民族、国家、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传统水文化,都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文化遗产。

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类型,水文化有其结构与属性。就其结构而言,基于水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今天存在的现实,郑晓云认为水文化是存在于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中关于水的相关文化,它包括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感受、关于水的观念,管理水的方式、社会规范、法律,对待水的社会行为、治理水和改造水环境的文化结果等,通过宗教、文学艺术、制度、社会行为、物质建设等方面得以表达,这是一种彰显人水和谐关系的文化。

水文化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类型,或作为一个科学的领域,水文化的一般性理论结构可划分为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物质文化层面等四个层面的构成要素,同时它也具有民族属性、地方属性、文化背景属性和时代属性等方面的属性特征。可以从科学研究、文化建设与在应对水危机中的运用三个方面去理解水文化的前景。水文化的一般性理论结构由以下四个层面构成[5]:

第一,观念层面的要素。包括人们对于水的认识、理解、崇拜以及通过宗教、文学、艺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对水的感悟等。第二,制度层面的要素。包括人们利用水、管理水、治理水的社会规范、社会习俗、法律法规等。第三,行为层面的要素。包括人们对待水、利用水的行为模式。第四,物质文化层面的要素。包括人类在使用水、治理水、美化水环境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文化内涵和象征的物质建设结果,尤其是以文化遗产方式表现出来的水景观建设成果,例如有文化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运河、水渠、水井、桥梁、水坝、水景观设施等。

除“水文化”概念的界定外,还有一些相关概念的讨论,如“水利遗产”、“水文化遗产”等。

谭徐明[6]认为2011年以前一般称的“水利遗产”,遗产的指向是以工程为主体的文化遗存。2010年水利部对古代水利工程与水利遗产的普查作出部署,2012年6月普查已经完成。此次普查成果反映出在古代水利工程及其相关文化遗存以外,还有相当多的非工程文化遗产分布,它们

与历史时期国家水利行政管理有关,是历史时期水与社会、与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定名为“水文化遗产”,更能反映遗产的属性和内涵,即水文化遗产是历史时期人类对水的利用、认知所留下的文化遗存。水文化遗产以工程、文物、知识技术体系、水的宗教、文化活动等性态而存在。

水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遗产,既有文化遗产共性,更有其特定的专业属性,应以工程遗产和非工程遗产划分为两大类,每大类遗产物质与非物质性态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其科学、技术、文化价值。参照1972年公约文化遗产类型,水文化遗产的工程遗产和非工程遗产以三种类型存在,即工程、水利文物、遗址(遗迹)。古代水利工程可分类为:①按工程效益分为运河工程、灌溉工程、防洪工程、水力工程等。②按水(河)工建筑群分为枢纽工程、渠首工程、渠系工程、引水(水源)工程等。③按存续现状分为在用古代水利工程、水(河)工建筑遗址、坝工遗址、江河大决口或故道等。④按单体建筑分为闸、坝、埭、堰、涵、龙口等。

水利文物可分类为:①水利设施,包括水文设施(江河水位题刻、水则)、水管理设施(水志桩或水则)、提水机具(龙骨水车、辘轳等)、水力机械(水磨、水碾、水轮水车)。②工程管理设施,即用于控制疏浚工程量或质量的标识,如题刻或标识卧铁。③工程档案及文书(如水册)、纪事碑(工程建设、重大水利事件等)。④水神及其崇拜建筑,如水神石刻、画像等。

水文化建筑、遗址(或遗迹)可分类为:①水行政管理机构建筑或遗址。②水神供奉建筑及遗址。③其他(类似历代治水功臣墓、丰满电站劳工墓等)。

汪健等[7]将水文化遗产定义为:人类在水事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的文物、遗址、建筑以及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水文化遗产是水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和表现形式,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治水文明的深刻体现和突出代表,是历史留存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将文化遗产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流域(地域)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域(地域)文化遗产是反映流域、地域范围内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遗产类型,比如长江文化遗产、运河文化遗产、西湖文化遗产等。流域文化遗产通常是以流域、水域为核心或纽带而形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在较大范围内具有文化的统治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流域文化遗产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特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仅体现水文化方面,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内容,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域文化遗产中涉及的水文化遗产包括与水有关的文明遗址、历史文化、文物建筑、景观艺术、文学戏曲、民俗风情、科技成果等。流域文化遗产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展示我国水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是不可多得的水文化资源,甚至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可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运河、西

湖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着水文化内涵的物化载体,包括水形态、水工程、水景观等。水形态包括人们长期生活与治理的江河、湖泊、湿地、潮水、瀑布、溪流、泉水等。水工程包括至今保存较好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亭、台、楼、塔、桥、堰、堤、闸、井、泉、水车等,如著名的赵州桥、苏堤、虎跑泉等。水是景观艺术的重要元素,水景观一旦成为一种传统、一种风格、一种蕴味,便具有文化艺术特色。水景观也有许多种形式,如江南的风景园林当中,水是景观艺术的核心,景在水中,水景交融,给人以独特的享受。钱塘江潮水不仅波涛汹涌,奔腾不息,更为重要的是历史形成的观潮传统文化和潮水所蕴含的科学哲理。江南的水乡小镇是过去典型的社会城镇形态,通常以河为中心轴线发展而来,体现出江南人民喜好沿河而居、与水相邻的生活理念,保存至今也是重要的水文化遗产,对于指导现代城镇建设具有“活化石”的作用。物质文化遗产是微观层面的水文化遗产,是水文化遗产的主要构成,也是具体研究和保护开发的主要对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与水相关的历史人物与典故、科学技术、文学哲学、诗词戏曲、民间故事、风土人情等。历史人物著名的有大禹治水、钱王射潮的典故,诗词更是不胜枚举,如苏东坡的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民间故事如“白蛇传”中“断桥相遇”、“水漫金山”等都是闻名遐迩。一些古代水利工程体现出了高超的科技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如都江堰水利工程。现代社会涌现出的一批重要的水利工程如三峡、小浪底水利工程等也具有很高的科技水平,并对区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尽管水文化的内涵界定始终是一个复杂的学术争论问题,但是仍然需要作出适合水利实践的判断和界定。譬如“以水为载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与“以水利为载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是截然不同的,由此对水文化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3.2 关于水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

包括中国古代贤哲对水的认识和理解、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文化问题,例如孔子、老子、管子等古代思想家对水的哲学理解;关于水的古代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水利思想、古代水利工程的文化含义、中国古代社会和水的关系、中国古代水文景观中的美学等研究。

靳怀堾以上善若水;智者乐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大禹的传人;善游者数能,忘水也;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8]等阐释了老子、孔子、孙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等古代哲学思想与水的关系。

肖冬华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中国古代宗教中的“水”

为视角[9],研究中国古代水文化,认为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体现人水关系的文化,人水和谐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共同诉求。不管是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还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追求的都是人水和谐的关系。文化维度下,人水和谐思想开启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塑造了中华语言文字,构筑了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历史维度下,源远流长的人水和谐思想,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华文明史上绽放出了熠熠的光辉,对于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3.3 区域性的水文化研究

水资源具有十分紧密的整体关系和地区特色。通过水力联系,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各种水体间和河流的上下游、干支流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构成一个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另外,由于不同地区水资源分布、水文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水资源系统和人类活动又具有不同的地区特点。因此,水文化遗产的研究越来越注重宏观视野,从而加强系统性和区域性研究。一方面在具体文化遗产研究上开始关注其与自然条件、水文地理等综合环境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在整个流域、湖泊地区等宏观层次上开展跨行政区的聚落、乡镇、城市的演进脉络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综合研究提供了技术上的便捷与可能。

主要研究包括不同地区的水环境特征和水文化现象,例如长江、黄河的文化现象和治理历史研究,渭河[10]、运河、淮河[11]等河流水文化研究,鄱阳湖、洞庭湖[12]等湖泊水文化研究。一些伟大的水利工程的文化现象研究,如郑国渠、都江堰、大运河水利工程[13]的文化内涵与遗产研究等。地方性的水文化研究、尤其是水和一个地方、城市的文化研究,例如对水和北京城市文化的研究[14]、泉水和济南城市文化、运河与沿线城市[15] [16]的研究等。

3.4 民族文化与水文化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丰富多彩,因此少数民族水文化是中国当代水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的成果包括少数民族的水文观,水和少数民族社会的形成,少数民族社会中关于水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用水、管理水的传统知识以及社会规范、宗教伦理等问题,少数民族的水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7]。

云南民族众多,不同民族都有对水的认识、崇敬、用水的规范与行为等[18],使得云南的水文化丰富多彩,例如傣族[19]、哈尼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都把湖泊、河流当做有神灵的物质来加以崇敬,这就是典型的水文化现象。傣族的传统舞蹈中也有浓厚的水文化特质[20]。侗族传统技

术以稻、鱼、鸭共生稻作技术为核心,对侗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对个体社会化等都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21]。

今天,水文化可以发挥维持全人类与水环境友好关系的功能,对于人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积极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水和空气一样至关重要,所以水文化作为人与水之间的文化,是生态文明中很重要的一环。

3.5 水文化的应用问题

探讨水文化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水文化在水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价值和利用、水文化与城市建设、农村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水文化在当代的保护传承问题,如何将水文化应用到当代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水环境的改善、旅游开发、景观设计之中、构建当代的水文化、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等的问题。

许多学者在城市规划中将水文化建设作为城市的亮点与特色。肥城市在现代水网规划中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水文化和水景观[22];郑州市地域水文化与城市水系规划建设结合[23];对东莞[24]等城市水文化建设也提出了建议。

方璐[25]从景观格局形态、自然生态保护、文化精神内涵三个方面研究总结了水文化与水景的设计融合,对湖南长沙靖港古镇进行实际创作,在之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水确定为靖港古镇的灵魂,并将“水之痕”的理念贯穿靖港水景,通过实践还原靖港古镇的历史、文化、生活、现代,再现靖港独特的水文化与靖港水景。

王钊[26]通过对农田水利、水文化、乡村景观等相关概念解读,探讨了古代农田水利、现代农田水利及其发展趋势、水文化的特征;研究了乡村景观的内涵、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的相关性,通过两者融合形态的体系构建、探讨了具体的融合方式,并对我国农田水利景观地域特色资源进行调查;最后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成高子灌区农田水利景观营造项目,进一步详细阐述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的具体方式及方法,证明了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为了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市区的生态环境,同时发展旅游经济,开封市从2002年起开始兴建开封水系工程。该水系工程以宋代文化为主题,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以园林诸要素为物质载体,为恢复开封古都水文化风貌提供一个历史契机。目前,开封水系工程二期工程已经完工,三期工程正在筹建中。唐洁芳[27]以开封水系工程二期工程为研究对象,从园林规划设计的角度来分析解读北宋东京(开封)园林的组成要素,以及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水系工程乃至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田传芳[28]以杭州西湖、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京杭运河(杭州城区段)为研究对象,对这三种形态水体的滨水休闲空间进行了具体的研究。通过实践与理论探讨,文章总结得出了杭州西湖四种休闲空间类型:桥、水域、临水、近水休闲空间,西溪与运河分为三种休闲空间类型:点状、线状、面状休闲空间,同时总结了各种类型的空间中所进行的主要休闲活动的性质。文章结论认为杭州市滨水休闲空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传统滨水空间的精髓,并进行了发展与创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休闲理念,对现代的滨水区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6国际水文化研究动态

水文化的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好的基础,相关的研究和应用都有很长的历史,但是真正使用水文化这个概念来规范一个研究领域,或者说一种文化现象,都是最近几年才有了较快发展并且获得认同的。在国际学术领域,和今天的水文化最直接相关的是,有关水和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研究,以及不同民族、地区在使用水和利用水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与水相关的传统知识,以及由水的文化现象所构成的一个民族的一些标志性特征。

在国际上,Water Culture一词原意是水栽培法(hydroponic cultivation),今天逐渐被理解为水的相关文化现象,且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文化。因此用这个词来表述水文化的时候,在国际层面上也是能够被理解的,并且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的相关文化现象表述中。但是它亦有不同的内涵,包括了人类历史上和水相关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利用水的方式和对水的认识,这一点在国际层面上被表述为水与文化多样性(Water and Cultural Diversity)。

水文化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推动,其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199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项目(UNESCO-IHP)的倡导和协调下,国际水历史学会(International Water History Association,https://www.doczj.com/doc/866820536.html,)正式成立,这是全球性水文化对话和研究、推广平台建设的开始。2005年12月,国际水历史学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确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第四次全球大会,大会的主题是“水与文明”。同时在本次会议上,也举行了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项目成立30周年典礼,并且将2006年国际水日主题确定为“水与文化”。这一切都表明了国际上对于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深入的关注。

200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水日“水与文化”主题宣言中这样说道:“全世界有

多少种文化传统就有多少看待、使用、赞颂水的方式。从神圣的角度讲,水处于很多宗教的核心,并被用于不同的典礼与祭祀中。水是具有强大魅力的,在不同国家中都被表现在艺术中,诸如音乐、绘画、文学、电影等,同时它也是很多科学探索的基础要素。世界上每一个地区都有一种崇敬水的途径,但是共同的是,都认可它的价值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文化传统、土著的实践及社会价值决定了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如何理解与管理水[29]。”

自2000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开了关于水与文化多样性的讨论,并且于2007年正式设立了“水与文化多样性项目”,并提出了“水的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的关键”[30]的理念。这一项目主要的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水与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和价值;二是致力于水的文化实践和科学技术问题;三是水利用管理的社会、文化、政治和制度问题;四是与文化多样性相关的,涉及利用、获得和控制水的合作与冲突问题。目前已开展了关于世界各地水文化多样性,即关于水相关文化的数据库建设,2009年10月1日~4日在日本京都召开了“水与文化多样性国际研讨会”,积极致力于将水与文化多样性问题纳入到政府间的正式对话中,积极筹备成立国际水与文化多样性学会。

3.6.1 国际水文化内涵及研究热点

目前国际间对水文化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关水和人类文明形成的关系,水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也就是水的文明史、利用史。

二是世界不同民族、国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水的观念、认识、宗教信仰,使用和利用水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等文化要素。

三是人类在改造水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有文化内涵的物质结果。

四是当代人类的水文化价值观、观念、使用和管理水的行为模式、社会规范等。

五是水教育体系的构建,包括学校与公众教育。

国际上,目前在水文化方面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31]:

①水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水文化的研究在近年来才上升到全球层面上,因此关于文化、水文化、水与文化多样性等概念的定义仍然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关于水文化的内涵仍然需要认真研究,并且获得一致性的认可。水文化既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或者是领域,那么独立的学科体系是什么,同时水文化在水资源的管理中、在化解水危机、解决水问题、改善水环境的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尤其这种价值如何获得不同学科的学者、公众、政府官员理解,通过什么途径

来实施水文化的教育,仍然值得深入探讨。

②水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关系。在人类的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水文化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水文化和人类文明形成发展的关系如何,这是世界各地学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所存在的水文化是如何促使人们的文明形成,并且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水文化和人类文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在今天让公众理解水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例如欧洲很多学者就水与欧洲城市发展与文明形成的关系、历史及水管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③水与资源管理、保护、利用的土著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价值问题。学者们相信,植根于不同民族中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世界观、价值观、传统智慧对水的保护作用,土著知识和传统文化对于世界各地的温泉、湿地、河流、湖泊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今天这其中往往包含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危机的可持续的途径。因此认识世界各地关于水文化的传统文化、并加以保护和利用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因此如何发掘、保护、尊重传统不同民族中相关水的文化,值得深入研究。不少学者都已就传统社会中传统知识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④水文化的应用。在当代水文化的价值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如何将水文化应用在今天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能够进入到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并且在各种发展建设项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仍然是非常艰难的,需要寻找可行的途径和方法。水文化并不仅是传统,从传统的农村社会到今天的都市,水文化拥有应用的前景,如何将水文化应用到今天的发展过程中,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才能真正显示水文化的价值。

⑤水文化政策。水文化政策是一个较为前沿深刻的问题,它所关注的是在政策制定过程及当代的发展环境中如何尊重水文化,将水文化作为一种必需的构成要素来加以看待,水文化在相关水的决策过程、规划过程、项目实施和国民教育中产生影响,使水文化成为一种政治因素,主动地去影响上述过程。

⑥水文化权。水文化权所表达的内涵是不同地区的人们有权力依据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管理水的土著知识对当地的水资源和水环境进行管理。在当代的发展中,很多民众的传统社会对水的管理被政府和一些企业等等利益集团所取代,因此争取对水资源的自主管理权力涉及到深刻的政治和利益关系,受到广泛的关注。

⑦水文化教育。要使水文化在当代的发展环境中产生真正的作用、现实应有的价值,很重要的就是实施水文化的教育,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实施水文化教育,这是水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艰巨的挑战,包括教育的方式、内容等。世界上很多教学与研究机构都在探索,日本是目前

水文化教育做得较好的国家。

3.6.2 国际研讨会

2012年3月2日,由意大利政府组织的“促进水文化遗产战略研讨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来自英国、中国、法国、美国、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秘鲁、约旦、希腊等国家的研究者,以各自国家的案例研究展示水在文明演进历程中形成的多姿多彩的珍贵遗产,交流多视角、多层次水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1)研讨会缘起和内容

此次研讨会是欧盟2010年发起的研究项目《水的形态》(Water Shapes)的项目总结会。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与水相关的文化遗产形态丰富,既包括崇拜水的仪式性器物,水环境形成的不同聚落,也包括为利用水资源而建成的各类建筑工程。发起《水的形态》项目,旨在通过案例研究、建立专题数据库、召开学术研讨会和出版学术成果等形式,提高水文化遗产研究水平,探索系统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和创作水文化遗产专题旅游线路、虚拟演示、摄影作品展览和艺术表演等各种形式,在欧洲及全世界范围提高公众对与水相关的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意识,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反思和重塑人与水资源的和谐关系。

参与《水的形态》项目的有欧洲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等4个国家的6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由意大利教育部下属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负责项目组织协调。项目参与机构分别选择了各自国家以及秘鲁、约旦等国家的水文化遗产案例开展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构成此次《促进水文化遗产战略研讨会》的主要内容。为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拓宽研究视野,会议组织者还特别邀请了中国、希腊和美国专家参会讲演。会议发言分为五个专题。

专题一:水与交通。意大利罗马英国学校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开展的《古罗马奥斯蒂亚港口》项目,研究公元1世纪到6世纪罗马重要港口与奥斯蒂亚、罗马以及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关系,同时探索利用考古发掘、地理信息系统与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调查和记录复杂遗址的综合方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中国大运河清口工程遗产研究》,在简要介绍中国大运河自然条件与历史沿革的基础上,以淮安清口枢纽为案例介绍以地理信息系统整合文献学、地图学、考古学、水利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综合调查研究,复原黄、淮、运交汇处清口枢纽的复杂演变过程,评估其突出、普遍价值和真实性、完整性。法国图卢兹高等建筑学院的《图卢兹及其水道,一个城市的形成》,在系统收集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研究了加龙河和米迪运河的关系及这两条水道变化

对图卢兹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

专题二:水与城市形态和史迹。美国独立研究者凯瑟琳·瑞纳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完成《水与罗马城》,并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分别整合不同历史时期罗马城的各类水利设施、地理环境和河流形势,以水为媒介将深入的学术研究将罗马城市形态的时空变迁以清晰的形式展示出来(https://www.doczj.com/doc/866820536.html,/waters/first.html)。葡萄牙米尼奥大学的《布加拉城之水:从罗马时期至现代》,全面调查布加拉这个古罗马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自铁器时代以来的各类与水有关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和地图,以及现存器物,研究各个时期的城市供水体系,并建立城市与水关系的数字演示系统。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的《罗马渡槽:罗马与其周边地区的悠久关系》以数据库形式系统收集现有关于罗马水利工程的丰富信息和研究成果,涵盖该地区的各类涉水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并将各类水利文化遗产及其演变联系起来,提高展示和宣传质量,扩大罗马周边原本鲜为人知地区的旅游吸引力。

专题三:宗教地区的水利系统。西班牙洛维拉·依维尔基里大学的《秘鲁印加考古遗址水利系统》通过系统研究发现,将安地斯河谷水资源引向人类聚落的喷泉、水库和水道,与山脉、雪峰、河流等自然地貌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宗教特征。意大利文化遗产应用技术研究所和乌尔比诺大学的《佩特拉的古代水系统》研究了佩特拉古城遗址周边河谷的水文条件和对岩体的侵蚀作用及其治理措施。西班牙赫罗纳大学和洛维拉·依维尔基里大学的《古代水的宗教性质:赫罗纳和塔洛可案例》通过对赫罗纳省各个时期考古遗址与河流分布的关系研究,揭示聚落为利用水资源而在时空演变上体现出来的宗教意义。

专题四:水与生产方式。希腊地中海环境、文化与可持续发展信息办公室的《HYDRIA》项目以案例形式(https://www.doczj.com/doc/866820536.html,/)简明生动地介绍地中海地区的古今集水、蓄水和输水技术,说明人类不尊重自然规律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其中一个案例介绍了摩洛哥的坎儿井技术及其保存现状。博尔塞纳湖地区博物馆联盟的《博尔塞纳湖的水力生产体系与景观变迁》从全新角度研究环火山湖的各个城镇之间的景观关系,以及原材料加工工具随时代变革中的一致性,从而设计出以喷泉、燕麦加工磨坊、水力泵房、水电站、与水相关的工艺品为核心的丰富游览线路,将不同行政省区所属的中小城镇联系起来,彰显该地区的历史与现代景观特色。

专题五:水与文化推广。最后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研讨会安排介绍了《水的形态》项目网站数据库术语的开放体系设计,项目的统一标识设计,举行了摄影比赛颁奖仪式和几部学术著作的作者发布会。项目制作的文艺专题片《水的奇迹》最后播放,集萃经典的水文化建筑、艺术与景观,配以纯净的意大利歌声与曼妙的现代芭蕾舞,演绎出人类与水的生命与灵魂之交融。

(2)水文化遗产研究趋势

水文化遗产的研究特点与趋势,既取决于、也反映出水的特性。水的包容性、连续性与开放性,通过《水的形态》研究项目和《促进水文化遗产战略研讨会》,体现在水文化遗产领域的几个研究趋势上。

①水文化遗产的多学科研究

水文化遗产研究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整合过去分散的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水利学、景观学、建筑学、博物馆学、文化研究等各学科研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以水为媒介,将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环境与遗产、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古代的人和现代的人联系起来,深化和拓展了人们对水影响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对不同水资源条件下文明演进和文明特质的感知和领悟,对不同形态的水文化遗产的珍惜与尊重。在研究方法上,各国研究人员都不约而同地在探索多学科协作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剖析与阐释水这一独特自然禀赋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留下的丰富、变化、复杂的形态。

②水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和区域性研究

水资源具有十分紧密的整体关系和地区特色。通过水力联系,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各种水体间和河流的上下游、干支流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构成一个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另外,由于不同地区水资源分布、水文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水资源系统和人类活动又具有不同的地区特点。因此,水文化遗产的研究越来越注重宏观视野,从而加强系统性和区域性研究。一方面在具体文化遗产研究上开始关注其与自然条件、水文地理等综合环境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在整个流域、湖泊地区等宏观层次上开展跨行政区的聚落、乡镇、城市的演进脉络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综合研究提供了技术上的便捷与可能。

③水文化遗产研究的公众化、科普化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人与水的互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遗产。水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仅限于文化遗产的学术范畴,也不仅仅限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而应敞开大门,面向公众与社会,强调研究成果的开放和宣传,注重研究成果在旅游、教育等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升文化品味和顺应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新理念。但同时,水文化遗产的展示与宣传,必须以严谨、专业、系统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切忌杜撰、臆造与媚俗,还水遗产以朴实、纯洁、神圣。

(3)中国水文化遗产研究现状与思考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发展伴随中华文明发展的全程,

形成众多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水利遗产,部分古代水利工程至今沿用。水利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起源、兴盛、交融的实物见证。水利工程及其附属管理、文化、宗教设施,连同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蕴涵着各时期、各地区工程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发展形态、地方文化特色、宗教信仰与世界观等深远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遗产内涵的拓展与丰富,水利遗产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越来越多的水利遗产受到关注。然而,相对于水利遗产在中华悠久文明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水利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远远不足:尚缺乏系统的、跨学科的专题研究,人们对水利遗产的价值认知支离破碎,缺乏基本的定义、分类及价值评估体系,缺少全面系统的资料积累;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对水利遗产这类特殊遗产的保护未予足够重视,目前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以水利为主题的仅有17项,未及百分之一;水利工程遗产的保护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管理部门的分割在客观上放任建设性破坏的发生;传统天人合一的和谐水利理念受到无序无度水资源开发理念的严重冲击,珍惜水资源、爱护水文化遗产的意识尚未深入人心。

加强水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是深入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核心,是弘扬中国文化遗产民族特色的核心。因此,国家应借鉴欧盟组织实施《水的形态》重大科研项目的经验,尽快组织水利文化遗产的综合性研究,为推进水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及管理制度打好基础,为倡导公众尊重水历史、传承水遗产、珍视水资源、弘扬水文明提供支撑。

3.6.3国际水文化建设案例研究

目前对国际水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

泰国北部、越南等地区,现在还普遍保留对河流的祭祀活动。泰国的慢堤县,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大规模的慢堤河祭祀活动。整个活动从县长到当地所有政府官员,再到学生、村寨的百姓都要参加。这不仅仅是单纯的祭祀,在这个过程中要商讨今年要怎么修复河道,怎么管理保护河道,怎么进行水资源分配等等,这种传统到今天都仍然还保留着,这就是一种重要的水生态文化。当地的政府和百姓认为通过这个活动能够让大家维持对自然对水的一种敬畏,牢固爱护保护的观念。类似这种维系人和自然之间良好关系的纽带和系统,在东南亚国家非常普遍。

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且大部位于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江河密布。越南人民传统以鱼类为主要肉食,以稻米为主要农作物,这些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导致越南的传统文化带有深深的“水”文化的烙印。杨然对越南水文化进行了一些概略性的论述[32]。由于越南饮食文化

和旅游文化深受“水文化”的影响,甚至前两者的某些内容也包含有“水文化”的内容,也对“水文化”与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梁远[33]从越南民族起源传说、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生产生活以及语言现象等方面解读越南水文化的特点,研究越南人的文化特色和思维方式,认为越南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水文化特色的国家,水与越南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劳动条件、思维方式都影响到越南人对水的理解、感知方式和深厚情感。

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和超能力信仰,长期生活在水环魔中的日本人在不断同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创生了众多有关水神水怪的传说,这些传说构成了独具岛国风情的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水神水怪中,由于河童深深植根于日本人现实生活的土壤,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活习俗和民族心理,因而在岛国南北老幼皆知。从水文化的视域对河童进行初步研究,可以更加深刻了解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34]。

受地理位置影响,东南亚国家大都降水丰富,属于丰水的地方,但许多国家从机关、学校到民间都非常重视水教育。新加坡是海岛,缺乏淡水,要从国外进口淡水。作为世界上最严重的缺水国之一,新加坡政府一贯重视进行全民节水教育,甚至把节水列入了小学教科书的公共课程。出版社也时常出版一些消费者的文章来向公众公布他们的节水措施。2011年,新加坡政府在全国节水计划中,首次把外籍女佣列为主要宣传对象。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和女佣介绍所合作,向外籍女佣传授如何在做家务时节约用水。其中包括洗澡时间不要太长、把碗碟放在装了水的盆里清洗,以及用洗过衣服的水擦地板等等。女佣在接受培训时会先看一段录像示范,然后在培训员的指导下练习,每天上一次课,课程大约一小时。日本政府提出繁荣地区水文化和建设安全水环境的口号,国土交通省水资源部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向国民广泛宣传,如将每年8月1日定为“水之日”,之后的一周时间成为“水之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及宣传活动等。另外,在每年3月22日的“世界水日”,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为了向国民广泛宣传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努力保护地区特有的水文化和良好的水环境,形成水与人的密切联系,日本国土资源省把在地区建设中充分发挥水的作用并取得成果的107个地区认定为“水之乡百选” [35]。

4 结论与建议

水文化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涵盖工程、哲学(主要是水资源价值观、生态伦理学等)的独特的文化领域,无论在国外还是在中国都得到了工程学、人文学领域广泛的关注。

在国际上,水文化的研究和应用虽然已经有了广泛的基础,相关研究涉及领域较多,但是其

定义和理论涵义还不是十分明确。在中国,水文化的研究和应用,是近10余年来才开始受到较多关注的。目前中国的水文化研究少有从文化的视野探究水与社会的关连,探究水或水工程的价值观,因此“打造”水文化大行其道,弄出了恶俗的文化,如运河之母、没有实用价值反而人为设障的拱桥,破坏河流生态的橡胶坝等。

今天随着水环境问题和水危机挑战日益严峻,水文化的研究必将成为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前景的科学领域,水文化的应用也必将成为人类保护水环境、实现水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4.1 对水利水电学科及行业发展的建议,未来发展思路和新兴增长点

水文化的建设和应用急切呼唤着理论的支撑,因此也提出了关于水文化理论和科学的进一步构建问题:在今天水文化为什么重要、水文化在当代化解水危机、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中能够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水文化能否成为一门科学学科,水文化的理论结构和理论属性是什么,在中国,水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前景是什么,建设的途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索。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的更高要求之一,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倡导先进的生态文化观,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要把水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广泛汲取水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内涵和生态文明成果,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从人与自然的对立走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追求人的一生幸福转向追求人类的世代幸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实践。

中国水文化问题研究比较薄弱,在环境教育方面与很多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建设现代水文化、开展节水教育、培养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用水的行为等方面。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国民环境素质和一个国家环境良好状态有直接关系。但目前在节约用水、爱护水环境方面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培养却存在着较大的缺失,民众节水意识淡薄,社会上浪费水的问题突出。因此应对极端气候变化带来的旱涝灾害,构建现代水文化体系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宗新《浅议水文化的界定、实质及定位》,周魁一《水—水科学—水文化》,李家和《文化

概念雏议》.载李复兴《水与文化》[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

[2]李宗新.漫谈文化与水文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01):30

[3]彦橹.水文化概念界定及三种研究取向[N].中国水利报.2012-05-31(006)

[4]郑晓云.水文化的理论与前景[J].思想战线.2013(04)

[5]Zheng XiaoYun,“Water Culture and its Role in Water Management: with Case Study on Mid Reach

of Red River”,Cultures of Water Management,Spriger Publishing,2012.

[6]谭徐明.水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J].中国水利,2012年21期,

[7]汪健,陆一奇.我国水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开发刍议[J].水利发展研究2012(1):77-78.

[8]靳怀堾.水文化文集:智者乐水[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

[9]肖冬华.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水”[J].兰台世界,2012年10期

[10]李悦,刘建林,朱记伟.渭河水文化的内涵及功能价值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2(Z5)

[11]井晓旭.淮河流域的“水文化”[J].华中人文论丛.2013(02)

[12]骆岳梨.洞庭湖治理及其水文化建设实践[J].中国水利.2012(13)

[13]张志荣,李亮.简析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2(02)

[14]耿波.北京城市水文化与城市生态[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

[15]招海萍.从淮安市各县区名看当地水文化[J].文教资料.2008(01)

[16]陈越,汪泽泓.常州运河文化探析[J].文教资料2012年19期

[17]郑晓云.云南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与当代水环境保护[J].云南社会科学.2006(06)

[18]耿鸿江.纳西族的水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19]艾菊红.傣族水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20]袁帆.傣族传统舞蹈的水文化特征探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21]吴军.水文化与教育视角下的侗族传统技术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2]殷丽,张保,徐征和,高春,孙绪洲.水文化与水景观及其在现代水利中的作用-以肥城市为

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06)

[23]王学军,周焱,鲁峰改.郑州市地域水文化与城市水系规划建设[A].2012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

复技术汇总[C].2012

[24]谢雅婷.东莞城市水文化建设刍议[J].广东水利水电.2012(10)

[25]方璐.基于水文化的靖港古镇水景营造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26]王钊.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方式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27]唐洁芳.论开封水系工程中的园林艺术[D].重庆大学2012

[28]田传芳.杭州市滨水休闲空间发展探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866820536.html,/water/wwd2006/faq/index.shtml.

[30]“WATERANDCULTURALDIVERSITY”,https://www.doczj.com/doc/866820536.html,/water/ihp-water-society/water-

and-culturaldiversity.html.

[31]郑晓云.国际视野中的水文化[J],中国水利,2009(22)

[32]杨然.略论越南的“水文化”[J].东南亚纵横,2012年12期:60

[33]梁远.越南水文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4]王建华.日本水文化视域下的河童研究[J].金田,2012年09期:176

[35]火传鲁.日本的水文化[N].中国水利报,2011-04-14.

海绵城市与都江堰生态智慧 (1)

浅析都江堰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及启示 Brief analysis on ancient city of Dujiangyan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摘要:都江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所在地,其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了都江堰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建设经验和启示。这些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值得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参考和借鉴。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都江堰;古城;水环境;经验 Abstract:Dujiangyan is a famous landscape and cultural city in China, and where is home to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on th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iscus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Dujiangyan on the ancient city site selection and planning,spatial pattern,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llows the idea of natural philosoph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hich combines the flood control system, flood control technology with the water control culture to build sustainabl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with the the function of ecology,aesthetics and cultural function.The experience of ancient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worthy for modern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ference. Key words: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Dujiangyan, Ancient city, Water environment,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李 姝 LI Shu 姜 涛 JIANG Tao 舒 茜 SHU Xi 陈其兵* CHEN Qibing 水文环境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要素,其对城市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景观营造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水文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形态关乎到城市的安全构筑与人地和谐关系的建设[1]。自古以来,城市文明的出现就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文环境的综合整治情况。良好的水文环境离不开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不仅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具有重要的美学、生态、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在关乎城市兴衰存亡的城市防洪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角度探索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正确处理人与水文环境关系的例子,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这一古老的水利基础设施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开凿于公元前256年前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有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而且提供了防洪、灌溉、水产、旅游、教育等多种复合功能,为成 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的就是因水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一座具备完善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水城”,深刻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处理水文环境过程中所体现的生态智慧,是古人生存艺术的体现[2]。有学者对都江堰古城的城市形态、景观营造、风景名胜、建筑设计等进行了研究[3-6],也从遗产、旅游、文化等视角对都江堰城市建设进行了探析[7-8]。本文试图探索古城建设中的水文环境适应性,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分析水文环境与古城的密切关系,总结古城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为现代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启示。 1研究区域与方法 1.1研究区域 都江堰市古称灌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与岷山山脉交界处。城市北部为高山,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冲击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战国末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

用千年水文化助力文化中心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66820536.html, 用千年水文化助力文化中心建设 作者:万金红宫辉力杜梅 来源:《前线》2018年第01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缘水而居,不耕不稼”,水孕育了中华文明,催生了华夏民族,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品格。“上善若水”是两千年前老子对中国文化的阐释。水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它源于人与水的互动,塑造了人民对水的认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全新阶段。新时期、新阶段赋予北京市文化建设新的契机。适应当前文化繁荣发展的需求,传承、弘扬北京悠久、丰富的水文化必将成为推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手段。水文化遗产是水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水文化遗产是弘扬北京水文化的重要抓手。以大运河为代表的北京水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必须精心保护好这张金名片,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明确提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北京的水文化,对于重新诠释、认知北京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水文化 文化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是国家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在以水为载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水利部部长陈雷同志指出,“水文化的实质就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是人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不同民族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它产生于人民之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水互动过程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正如2005年世界水论坛对水文化的界定,“水文化是人民的文化”。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人水互动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水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大禹治水催生了华夏民族,“上善若水”成为中华民族的处世准则;兴水利除水害的治水史对我国五千年来国家政体的形成和历代政权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中国大运河为代表的水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工程。正因如此,中华水文化才得以在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占据特殊地位,成为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 水文化是北京文化灵与魂

水文化

一、“水文化”在荆州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一)以水文化作为我市的主题文化,是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载体。一个城市应有自己的主题文化,而把“水文化”作为荆州的主题文化之一是十分贴切的。从水生态资源和环境上看,353.55千公顷的各类水域,270个天然湖泊,母亲河长江纵贯全市,众多河流交织纵横,共同构成了荆州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从水文化的人文资源上看,荆州的水文化历史积淀厚重,有大批的水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二千六百年前的“云梦通渠”到东晋肇基的荆江大堤,唐代观音矶、明朝的万寿塔、清代镇江铁牛、新中国兴建的荆江分洪工程、98抗洪纪念亭,都见证了荆州人民治水的光辉历史;从屈原的江渚行吟到历代文人墨客吟咏荆州之水的诗词歌赋,到现代歌剧《洪湖赤卫队》以及我市创作的《呀吙咿嗬》等,特别是荆州关于水的民俗民风都构成了荆州水文化的深厚与博大。所有这一切文化遗存,是具有荆州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是荆州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荆州科学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打造荆州城市名片的重要载体。 (二)发掘利用水文化,是荆州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荆州丰厚的水资源,是荆州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了荆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利用水资源优势开发重大项目。如中心城区水环境整治、四湖流域水利建设、荆沙河整治等人水和谐建设“六大工程”,这些工程竣工之日,便是荆州人民受益和荆州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之时。同时,“水文化”又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我市风景名胜都依托着湖色水光,展示着荆州江南水乡的潋滟妩媚。如洈水旅游景区、石首天鹅洲生态保护基地、百里洪湖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都已经成为我市水文化旅游产品。在精心打造这些较成熟项目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又部署了新的水文化旅游项目,如海子湖旅游目的地、护城河仿秦淮河景观带、荆州旅游码头,并把《荆凤楚韵·川主宫水上民族乐园》列入8大旅游重点项目。这些举措,正是凭借了我市水文化优势资源,因势利导让我市水文化在荆州科学发展中增加更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要切实加强“水文化”的展示、保护与利用 (一)建设“水文化”展示平台,充分展示我市“水文化”的瑰丽风采。荆州“水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是一块经历史打磨、品质高贵的“宝玉”,对此,我们不能让她“养在深闺人不识”,而是要采取一切措施,搭建其展示的平台,让世人睹其风采,感其魅力。如由市政协主编的《荆州水文化》一书,就是

常德城市水文化

常德城市水文化 曹先辉 水,是生命的依托,她与人类文明素有难以割舍的情缘。这篇《常德城市水文化》将围绕水讲述常德的故事,诠释桃花源里的城市水的神韵! 人说:“张家界的山,常德的水。”其意是玩转常德的水后,其他地方的水都不要去玩了!因为常德是座水资源十分富裕的城市。据《武陵区志》统计:“全区土地总面积(含柳叶湖)24949.1公顷”,其中“水域8760.7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35.5﹪。境内共有大小河流8条,最大的河流沅江发源于贵州东南,它从河洑平山脚下入境后将城区切割成两个自然区。南岸系雪峰山余脉丘陵岗地,俗称前河。这里毗邻著名的“桃花源风景旅游区”。北岸系滨湖平原区,俗称后河。常德主城区就坐落在这里。这里有誉为“中国城市第一湖”的“柳叶湖风景旅游区”。流经城区的还有渐河、马家吉河、三闾港、穿紫河、新河、邵花河、花山河。这些河流与柳叶湖和沾天湖相连贯。此外,这里遍布着沟渠、港湾和塘堰,它们通过水水相连,编织成一张绿悠悠、湿漉漉的水系网络。给这座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和有力的排渍容泄能力。也给常德打造了厚重的水文化。 常德自古就是一座水城。常德的水文化博大精深,她包含了水文明,水精神,水哲学,水文艺,水教育,水法规,水管理,水经营,水技术。据明、清《常德府志》和清同治《武陵县志》记载: 常德老城区除了外有太阳山、河洑平山、德山和城内的大高山、小高山外,还有类似杭州西湖的柳叶湖、沾天湖和城内的东湖(現上、中东湖巷); 有类似苏州小桥流水的玉带河、便河和城内的许多水道、古桥; 有类似济南名泉的许多水泉; 有类似重庆朝天门的许多水岸码头; 更有那星罗棋布的许多水井,如現存的丝瓜井、四眼井、葵花井。《常德城市水文化》将逐一阐释它们的神韵和风采。 常德城市内古代有许多河流、湖泊、塘池。清嘉庆《常德府志·山川考》记载:“玉带河:府西北一里,自火星池(人民路华云宾馆)流至西水关出城外。宋端平间,太守龚颕尝篆“秀水斗门”四字。有仙人海蟾翁曰:‘此秀水河乃武陵一條玉带也,他年必应’。”果然离西水关不远的丝瓜井,就是美丽传说中的刘海居住处。;“便河:在县北界外。合七里桥水,入柳叶湖。《旧志》: 元都监哈珊以民艰于输运,乃从北门外起至潜水十五里,开河以便之,岁旱因以溉田,民甚赖。”;“三闾港: 府东二里,昔屈原游此,故名。”;“东湖:在城内,旧有铁船庙。”;“明月池:府城天庆覌左(現丝瓜井南),旧称放生池,有桥。”;“柳映池:城东报恩观。以杨柳交荫堤上,故名。”;“龙坑(現屈原公园):府西清平门(大西门)外西。”; “火星池(現华云宾琯):府学后。昔传有火星坠其中。”;“龙池:府治前。《武陵记》: 宋谢承为守时有黄龙见郡东水中。承拜表称贺,因以名。”; “白鹤池:府治内。”; “玉斝池:府学东。”; “三雅洞: 在府西。”。此外还有“白马湖”、“乌龙港”、“沙港”、“罗卜港”、“沙河”、“蔡家堰”、“上老鸦池”、“下老鸦池”、“五花洞”、“溷眼洞”等。 古代常德曾是一座泉城,如今却鲜为人知。清同治《武陵县志·卷之三》记载:“双柏泉: 府治内,戒石亭左。明知府杨瑛凿井植双柏故名。”;“清白泉:府堂西北。”;“冽清泉:庆丰坊西。”,“果行泉:大善寺前。”;“圣惠泉: 修真观前,同知吴寅凿。”;“濯剑泉: 修真观内。”;“得一泉: 天庆观前,其水澄澈甘美。”;“江信泉:城西涵碧亭东。”以及“莱公泉”、“竹根潭”等。 据方志记载: 北宋元丰五年(1082),鼎州(常德)主簿李湜在古城墙设置三个斗门,上在清平门(大西门)内后营处(今葫芦口西北)。中在武陵县学(今泮池街)右侧。下在卫署(职业技术学院附二医院)后面(今工人文化宫)。并开有沟渠(护城河)自西向东绕城背和水关相连通,减排城中渍水泄入城濠。迄至清末,它们一直是城内的主要排泄渠道。另有城内东湖(現上、中东湖巷处)在古城墙下建有一隐蔽涵口,供宣泄东湖积水至沅江。其濠沟上建有一座桥,它就是闻名遐迩的“仁智桥”。

淮安水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淮安水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1-11-28 10:50:13 来源:淮安新闻网【大字中字小字】【打印预览】 淮安“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中,地理位置独特、区域优势明显、自然水资源丰富、水生态环境优美、水人文历史悠久,河湖水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0.37%,是“一块漂浮在水上的土地。淮安,取“淮水安澜之意,八个县区除盱眙县名外,有七个县区,地名都用水。淮安的兴衰与水密切相关,她曾因水而兴,历史上有“壮丽东南第一州、“运河之都、“淮上江南的美誉,也曾因黄河夺淮,饱受洪灾肆虐。一部淮安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兴水史,在此历程中形成内涵丰富的水文化,是淮安地方文化中格外闪光的组成部分。 作为治水兴水的主力军和实践者,淮安水利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挖掘水文化、传承水文化、弘扬水文化方面做足了水文章。我局抓住“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精心筹划开展了系列水文化活动,与河海大学共同编制《淮安市“十二五水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举办“淮安水文化周大型系列活动,成功举行了淮安市水利系统第二届职工文化体育运动会,通过《水利之春》文艺汇演、发行《水利淮安》专辑、激情唱响《淮安水利之歌》、征集提炼新时期淮安水利精神、开展18大类49小项文体竞赛活动,进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传承了水利文明,丰富了水文化的内涵。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为我们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带来了发展的政策机遇,淮安将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开展水文化建设,通过各级政府主导,主管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协同,围绕“安全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的治水理念,坚持以“立足水利行业、挖掘水道文脉、彰显水貌特色、提升水城品味为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初成型、五年创特色的要求,推动淮安由“水在城中向“城在水中转变,将淮安的水文化深入挖掘、匠心打造,进一步提升淮安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味,增强区域竞争力,把淮安打造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具有生态特色的碧水宜居城市。 一是物质水文化建设创精品。物质水文化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把物质水文化建成精品,是淮安水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凸显淮安文化底蕴,彰显淮安水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每个水工程、水景观与水环境都具有丰富深刻的历史人文信息,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对这些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社会文化,应该经过仔细考证与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挖掘其文化内涵,结合富有淮安风情的史实与传说,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进

中国的水文化

中国的水文化 中国的水文化有着渊源的历史,人类要生存、繁衍,绝对离不开水。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从古时的都江堰到如今的三峡,都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国水利建设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由遍布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遗址可以明显地看出,远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些遗址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全国几乎每处江河、湖泊和宜牧草原,都有先民活动的遗迹分布在这些水源的附近。可以说明,原始社会人类活动的分布都是与水源的分布共生的。世代相传的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原始社会的水文化。传说鲧用堵法治水失败,只好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龟;而禹因受启示于龟背文(纹),用疏法治水获得成功;《洛阳记》载,“禹时有神龟,于洛水负文列于背,以授禹。文即治水文也。”致使后人在治水之前,均祭祀神龟,治水中,浇注大龟,以镇水妖,永保平安。 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有记载可查考的最早的水利设施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典型的河南登封龙山文化,就有凿井技术和陶制排水管道的记载。到公元前1600~前1100年前后,商代有关水利工程的文字记载了沟洫井田制度。公元前1000年前后,西周时期,已有蓄水、灌排、防洪等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记载。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兴建都江堰工程,郑国修建的郑国渠(即现在的泾惠渠前身),楚国修建的芍陂等,至今仍存在,经扩建、改造和发展,继续为人民造福。在黄河下游两岸,各诸侯国自筑防洪堤防,“壅防百川,各以自利”,以堤防保护本国,又以邻为壑,彼此“水攻”。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才废止了“水攻”,统一了全国水政。这些都表现出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水文化的主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一贯重视水利建设。早在1950年周总理就提出“兴修水利,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现在我国水利面貌发生了巨大历史性的变化,“其功不在禹下”,中国现代的水利科学技术,中国的水文化比大禹创造的功绩更大,许多水利工程都已闻名于世界,如三峡工程、治淮、治黄和长江防洪工程等,全国灌溉面积达0.53亿hm2,中国以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以上的人口。

水文化资料

水文化资料 一、关于水: 1、老子在《道德经?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他认为高尚的人好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看不上眼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具有崇高美德的人,像水那样避高趋下善居人后,不计地位卑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对人善于真诚相待,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无为而治,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以水论道,以“水德”养“人德”,是老子得“道”之道。 2、流水滋润着大地的一切生命。 《管子·水地篇》: “水者何也?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从高山流水,小桥流水到门前流水,落花流水,水无时不在丰富着这个世界。以盘古开天地为始,潺潺的流水就伴着时光吟唱着春花秋月,似水流年,沉舟侧畔,橘子洲头,人生长恨水,双溪舴艋舟…… 水具有的大概品质:恩泽万物的博爱精神------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恩施天下,无欲无私;以柔克刚的坚定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浮天载地的包容精神------淡泊名利,胸怀宽广;碗水端平的公平精神------无私无欲,公正公平;志存高远的求知精神—博采众长,矢志不移;荣辱与共的团结精神------聚细成河,众志成 城;道法自然的管理精神------少管多理,以文化人… 二、校园文化之水文化 1、水文化系列 水的成语:顺水推舟 水到渠成 水泄不通 杯水车薪 车水马龙 滴水穿石 跋山涉水 似水流年 细水长流 行云流水 如鱼得水 萍水相逢 2、水文化系列 水的歇后语: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冬天吃冷水——滴滴在心头; 竹篮打水——一场空 电线杆子挂暖壶——水平(瓶)高

海绵城市的建设概述第一章1.1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

接下来先学习第一章,海绵城市建设概述第一节: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这一节我们分为两个部分来讲述。 城市建设与环境发展之间的现实困境与存在这种困境的原因。 这一部分的讲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建设海绵城市的初衷,分为五个方面,别分是: 1、水资源短缺 2、水安全堪忧 3、水环境污染 4、水生态恶化 5、水文化匮乏 一、现实困境 1.水资源短缺

中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少,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 2、水安全堪忧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许多城市深受暴雨内涝灾害的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水环境污染 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不亚于水旱灾害,甚至更为严重的一大灾害。

死猪的尸体开始腐烂,因河道距离村子太近,村民担心一旦因此出现疫情,健康会受到威胁。 图为2010年,村民们没有自来水,只好在被严重污染的河流洗涤。

监测表明:小类及以下水质断面分别占到30.3%和35.5%。 根据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5年全国97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覆盖了七大流域,浙闽片合理,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及太湖,滇池,巢湖····的环湖河流共423条环湖河流,以及太湖、滇池、巢湖等62个重点湖泊(水库)。 开展营养的61个湖泊水库中,贫营养的6个,中营养的41个轻度富营养的12个,中度富营养的2个,轻度富营养以上的湖泊约占四分之一。

以地下水含水系统的为单元,以潜水为主的潜层水和承压水为主的中深层地下水为对象。 国土部门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2个地市行政区的以地下水含水系统为单元,511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水质为较差级与极差级为比例,别分占到42.5%与19%。

宁波水文化特点和弘扬水文化的思考

所谓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水象征着文明与灵性,水的存在使城市充满了灵性与活力。宁波是一个临水而建的城市,甬江、姚江、奉化江贯穿市中心,形成“三江六岸”空间布局,具有丰富的水文化资源。弘扬水文化,充分挖掘水文化内涵,对于加快宁波“三江六岸”开发、提升城市品质、助力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水文化是提升城市品质、加快“三江六岸”开发的重要举措 首先,弘扬水文化是更好地繁荣地方文化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新时期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全面部署。2011年12月水利部专门出台《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就水文化建设做出全面谋划与部署。宁波是港口城市,也是水乡城市,水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只有进一步加快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水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繁荣地方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其次,弘扬水文化是宁波实施“五水共治”、推进“三江六岸”开发的内在需要。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我市实施“治水强基”重大项目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以砸锅卖铁的决心,迅速行动,争取以三年见效、六年达标为目标,从根本上扭转我市防洪减灾基础设施明显滞后的局面,增强水利设施对发展与民生的保障功能,真正把水患转化成水利。为此,我市三年计划总投资将达到220亿元。宁波市城镇化将“两心一轴、三江六岸”作为加快构筑现代都市的“头号工程”,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开发建设的集约度,更好地体现城镇建设的品位特色与魅力。文化是做好治水工作的精神支柱与动力,只有将水文化贯穿于上述工作之中,挖掘水文化内涵,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做好“五水共治”工作,凸显宁波江南水乡的城市特色,促进“三江六岸”开发。 再次,弘扬水文化是国内外城市提升形象与品质的成功经验。意大利古城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享有“国际水城”美称。在威尼斯,桥梁和水街纵横交错,四面贯通,人们以舟代车,以桥代路,陆地、水面,游人熙攘,鸽子与海鸥齐飞,形成了一种迷人的文化景象。水为威尼斯吸引了每年超过2500万人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扩大了城市的影响。而在北京,为了2008年奥运会,按照“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要求,通过奥运的水利工程、水环境整治、水资源保护等治水实践,挖掘北京的人文特色、

山水文化宣传

山水文化 一、感知山水 中青旅山水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旅游业著名的上市公司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SH:600138)的直属企业,专业从事连锁酒店投资、开发、运营、管理。 自2002年起,公司先后创立了“山水时尚”、“山水设计师”、“山水爱斯”、“山水花园”、“山水富丽华”等酒店品牌,并以其别致的风格、人性化的体验、便捷的服务、超值的价格填补了中档商务和城市休闲度假酒店市场的空白,在业内独树一帜,获得社会广泛赞誉。 2005年由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深圳市山水投资管理公司,成立注册资金一亿元的“中青旅山水酒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水品牌酒店由深圳区域走向全国连锁酒店发展; 2015年,改制成为深圳中青旅山水酒店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公司正式挂牌新三板(股票名称:山水酒店,股票代码:835714),进入资本市场平台; 2017年,由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变更为“中青旅山水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走向“成为中国精品智慧酒店领导者”的发展大道。 2018年1月4日,山水酒店集团随中青旅集团公司划转至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光大集团。 目前,中青旅山水已在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南京、苏州、武汉、丽江等地投资管理了近百家个性鲜明、风格突出的城市度假精品连锁酒店。未来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厚积薄发。不断超越,致力于发展成为经营特色鲜明、投资模式领先、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追求的中高端连锁酒店管理集团,以更优异的成绩,带动行业,回馈大众。 二、文化山水 ●企业使命:为更多的人提供愉悦的酒店体验,让更多的人分享有品质的生活。 大道行简,在使命的追求中,中青旅山水心无旁骛,始终坚持以发展中档酒店为基础的服务定位,研究酒店业和消费者最本真的需求,致力于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优良的服务和愉悦的生活体验。同时践行不断创新发展,分享成功喜悦,和社会各界合作共赢,促进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 ●企业愿景:成为中国精品智慧酒店领导者。 中青旅山水成立伊始,专注于中端连锁酒店市场,经过十四年的深耕细作、管理提升,确立了一定的行业地位,拥有了独特的优势。面对持续的竞争压力和行业变革洗礼,中青旅围绕大众旅游消费升级需求,调整企业战略,卓越前行,向中高端精品酒店、智慧酒店发展,同时与时俱进,研究智能产品在业界的应用。筚路蓝缕求索路,乘风破浪续征程。未来,中青

很好:浅谈水文化

浅谈水文化、水利文化和水利行业文化 2012-11-05 何为水文化 何为水文化?我个人理解,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水关系的文化。 水文化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十分新颖的文化形态。说它非常古老,是因为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自从有了人类的活动,有了人类与水打交道的“第一次”就有了水文化:说它十分新颖,是因为在我国把水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提出来进行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的事。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是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分布最广的一种物质,浮天载地,高高下下,无处不在。水是生命之源,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千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现代人经常仰望星空,叩问“哪个星球上有水?”因为有水的地方才会有生命的存在。“水生民,民生文,文生万象”。水养育了人类,人它给人类带来的恩惠远远超过世间万物;人类作为大自然的骄子(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其繁衍生息须臾离不开水,创造文化更少不了水的滋润和哺育。 当然,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而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自身并不能生成文化,只有当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水发生了关系,人类有了治理、利用、保护、管理水以及亲近水、鉴赏水等方面的实践,有了对水的认识和思考,才会产生文化。比如,大禹治水“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思路,明代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理黄河方略,等等,这些都是治水文化(治水文化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华。同时,水作为一种载体,通过打上人文的烙印即“人化”,可以构成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物质的——如黄河大堤、都江堰、大运河等水利工程,精神的——如“上善若水”、“智者乐水”、“水滴石穿”、“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曾经沧海难为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水性哲学”。与此同时,这些“人化”的东西,反过来又起到“化人”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所以,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人是水文化的主体,水事活动是产生水文化的源泉。 就水文化范畴而言,我持比较宽泛的态度。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一般而言,某种文化的特征和蕴含具有显形与隐形两个层次,而隐形层次的文化形态较难把握。对于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而言,它绝不就是水利文化甚至水利行业文化(更多地属于显形层次),更是社会文化(更多地处于隐形层次)。同时,行业文化是隶属于社会文化并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 水文化是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以水为载体的文化集合体。而水与人类发生关系的活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宗教、民俗、体育、军事等各个领域,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因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水文化也可以称为母体文化。

滨水城市的水文化品质的塑造与提升

四川建筑 第29卷6期 2009.12 滨水城市的水文化品质的塑造与提升 张贵贤,刘福智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山东青岛266033) 【摘 要】 阐述了水文化的概念及其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分析了滨水城市水文化的埋没与退化甚至破坏,提出塑造滨水城市水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塑造和提升水文化的具体措施,现代城市千篇一律的现状应提起人们的注意,将营造滨水文化作为滨水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水文化; 城市; 文化品质; 塑造; 提升 【中图分类号】 T U984118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08-12-25 [作者简介]张贵贤(1981~),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 1 水文化的概念 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 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水文化的基本含义。广义的水文化就是与水有关的文化,或者说是人们在水务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水务活动中形成的精神生产能力和产品,是人们对水务活动及其与社会活动各方面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理性思考形成的社会意识。本文所讲的水文化主要是狭义的水文化。 2 中国城市的水文化历史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人类告别蒙昧时代走向文明时代城市就出现了。纵观中国城市的发展史均可以发现除了个别军事重镇外,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临江滨河而建,这主要是为了城市生产生活取水方便。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又是河流养育的骄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出现了城市建设的高峰,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都城。据考证,这些都城无不依江河而建。齐都临淄,建在淄水之滨,又在淄水和济水之间开凿了淄济运河以便交通;鲁国国都曲阜建于洙泗二水之间;燕国下都易,其城北临易水,南靠中易水等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杭州也都位于江河之滨。 古代的都城均依水而建,现代的城市莫不如此。万里长江干流两岸有大小几十座城市,上游临江的城市有宜宾、重庆、秭归、宜昌等;下游临江的城市有安庆、芜湖、南京、扬州、上海等。其中上海通江海之利居水利要津,经历了一个从黄浦江畔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大都会的历史过程。 古今城市不仅滨临水系而且城市内也往往水系纵横,故古人有“水系是城市的血液”的说法。城市因水而活。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水息息相关,水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认识水、顺应水和治理开发水资源从而推进文明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水文化发展的历史。纵观世界历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无不与水息息相关,其中非洲 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的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华夏民族则视黄河为母亲河,它与长江等大江大河一起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抒发胸臆。因而传统文化也与水有着不解之缘,赋予水以不同于其它要素以独特的文化。在留存至今的优美诗文中就有很多赏水抒情的佳作,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杜甫《登高》中“无端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些诗句无不成为借水抒情的千古绝唱。 古文献中还有大量的警句、格言、成语等,借水表达深刻的哲理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必溃,伤人必多”的警句,将民众心声的表达比喻为河中水流的自然流动,不得随意阻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格言,将连绵不断的历史比喻为滚滚不息的长江水,形象而富于理性。而与水有关的成语就更为常见,无一不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的与水有关的文字,都是我国古代水文化的具体展现。 3 水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农耕经济,决定了其与水的不解之 缘。水首先为人们生活饮用,给农耕灌溉提供保障。据史籍记载,最早的城墙是用作防洪作用的堤坝,后来进一步发展,由防水转而“防人”,防御外敌入侵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墙。可见传统文化中的防御思想也是因水而来。水也曾一度成为都城设的一道重要防线。这种防御思想进而延伸了中国人封闭保守,安天知命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进而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奠定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 1?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1背景 城市是人口聚集度高、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城镇建设用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却承载了54%的人口,产出了84%的GDP。 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以我国北方为例,城市开发建设前,在自然地势地貌的下垫面条件下,70%~80%的降雨可以通过自然滞渗进入地下,涵养了本地的水源和生态,只有20%-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见图1a);而城市开发建设后,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的下垫面硬化,70%~8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20%~30%的雨水能够入渗地下(见图1b),破坏了自然生态本底,呈现了相反的水文特征,破坏了自然“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也带来了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a开发建设前b开发建设后 图1城市开发前后径流变化情况(以我国北方为例) 针对当前这种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针对城市地下水涵养、雨洪资源利用、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排水能力提升与内涝风险防控等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丰水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枯水期将蓄存的水“缓释”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 2海绵城市建设原理 住建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实践,于2014年10月编制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即建设“海绵体”。 海绵城市建设本质是通过降低雨水的产汇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自然状态(见图1a),即建设“海绵体”。 径流系数是表征水文特征的重要参数,是自然状态下地表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与

城市风貌视角下的水文化景观建设——以漳州市为例

福 建 建 筑 Fuioan Aechoieciuee& Consieucioon 2019年第09期总第255期 No 09 - 2019Vot - 255 城市风貌视角下的水文化景观建设 — —以漳州市为例魏翔燕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105) 摘要:水系是城市建设的基底和重要资源,由城水、人水关系衍生出的水文化是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以漳州市“水 城”规划为例,总结水文化建设对水城风貌的重要性,提出并阐释城市风貌视角下水文化景观(载体)建设的实施步骤, 即现状分析与水文化挖掘、空间重塑与水文化筛配、载体优化与水文化呈现,控制与引导更具有整体性和可行性的水 文化景观分类建设,激活城市现有水体及其文化载体的潜力。关键词:漳州水城规划;城市风貌;水文化;载体;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6135(2019)09 -0046 -05 The Const^uction of Water Culthrr Landscape from the Peupectbe of Cityscape ------Taking Zh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WEI Xiangyan (Xiamen University Tan Kah Kee Colleac , Zhangzhou 363105 ) Abstract : Water system is the basic and significant resource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e water culture derived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water or human and water is the unigue cultuel connotation of such cities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impoWance of water culture for building the cityscape of water cities. Taking the Planning of Zhangzhou Water City as an example ,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irnplementation steps to construct the water culture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scape , including situation analysis and water culture excavation , space remolding and water culture screening , carrier optimization and water culture presentation. Th supposed to start from the long - term water culture and rich water culture resources of the water city , coordinate the landscape with the layout of reaion , space and function , make the reasonable combination of various water culture carriers such as architecture , plants , revetments and bridges to form a harmonious and chaecteCstic cityscape. The studs airns at m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ulture and water landscape more ho- listio and feasible , as welt as activating the potential of existing water areas and its cultuel carriers. Keyworls :The planning of zhangzhou water cie ; Cityscape ; Water culture ; Carrier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 引言 从中国的城市建设史来看,发达的水系是城市格 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诱因,既滋养着一方水土,也带 来限制与隐患。城市扩张倒逼水系导致各种水问题 重复上演,原本特色鲜明的水城风貌也趋于同质化。 因此,打造“满足城市良性循环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水文化底蕴深厚 的城市”-1.,打造具有“人、水、城相依相伴、和谐共生 基金项目:福建省建设科技研究开发项目(编号(2017-K-100)… 作者简介:魏翔燕(1992.1 -),女,助教。 E-maii : weSyR xuje. com 收稿日期:2019 -06 -13 的独特城市风貌和聚居环境”的新时代“水城”迫在 眉睫。而在发挥本底优势,重塑城市风貌的过程中, 水文化建设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城市风貌中的水文化 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 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水城是水文化的宏大载 体,水文化是水城风貌塑造的灵魂所在,两者皆因水 而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以江南水城苏州为例,它在唐代形成水陆双棋盘 式城市格局-3]。明清时期,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巷和淡 雅灵秀的水院园林,既是城市风貌特色,也是由多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