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本文是关于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感谢您的阅读!

说明:本文适合高中阶段学生阅读。

第一人称代词,现代汉语中用我(们)。古代汉语有很多词。《尔雅释诂》:昂,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尔雅释诂》:台,朕,赉,畀,卜,阳,予也。

例证:

(1)人涉昂否,昂须我友。《诗匏有苦叶》

(2)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誓》

(3)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4)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

(4)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葛覃》

(5)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谷风》

结论:

我字用法最全,时间最长,最为稳定。

余字最初作主语。

春秋之后,吾的使用范围扩大。可作主语,定语,兼语,宾语等。如:

(1)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3)吾问焉而不吾告。《庄子达生》

(4)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也《庄子盗跖》

(5)何由知吾可也《孟子》

(6)待吾为子杀之。《墨子》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

英语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一、人称代词 三、课堂练习 (1)按要求写出下列代词的形式 1、I(宾格)________ 2、he(形容词性物主代词)________ 3、us(主格)________ 4、they(宾格)________ 5、she(宾格)________ 6、you(名词性物主代词)________ 7、it(宾格)________ 8、him(复数)________ 9、her(形容词性物主代词)________ 10、my(复数)________ 11、they(名词性物主代词)________ 12、we(单数)________ (2)选出括号中正确的词,在正确的词上打勾。 1. This is(my / I)mother. 2. Nice to meet (your / you). 3.(He / His)name is Mark. 4. What’s(she / her)name? 5. Excuse(me / my / I). 6. Are(your / you)Miss Li? 7.(I/ My)am Ben. 8.(She / Her)is my sister. 9. Fine , thank(your / you). 10. How old is (he / his)? (3)用所给代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1. These are ______ ( he ) brothers. 2. That is _______( she ) sister. 3. Lily is _______ ( Lucy ) sister. 4. Tom, this is _____ ( me ) cousin, Mary. 5. Now _____________(her parent) are in America. 6. Those __________ ( child ) are _____ ( I ) father’s students. 7. Do you know ______ ( it ) name? 8. Mike and Tom __________ ( be ) friends. 9. Thanks for helping ________( I ). 10. ______(Ann安)mother is ______(we) teacher. (4)填上正确的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 第 1 页共2 页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 语文学习 分享到: 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 教材例句补例: 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但可作前置宾语。例如: 1、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秋水) 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4、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5、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补充: 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郑风·匏有苦叶) 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第二人称 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本讲介绍了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其中,前三种是古代和现代都在使用的代词,后两种则是古代汉语所特有的。要求通过学习,能够全面了解古代汉语代词的基本情况,能在具体文句中辨认代词,能够解释该代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做到准确地今译。学习时,还应注意代词在宾语前置句中的用法。 一、疑问代词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 、“孰”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 ,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 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 、“胡”、“曷”、“奚”。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胡为”即“为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 、“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安在”即“在哪里”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充当“在”的前置宾语,“恶在”即“在哪里” ,这句意思是,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且焉置土石?”——“焉置”即“安放在哪里” 。 二、指示代词 1、“之”、“兹”、“其”——特指或泛指代词“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一般可译为“那” 由于例子常见,此处不赘举。“其”在句中只能作定语。代词“其”只能作定语。 “其”后面常跟着动词谓语,从形式上来看,此时的“其”很像是主语。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作者:不详时间:2012-4-7 23:36:43 来源:会员原创人气: 443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重点:所有 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同上) 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如今我忘记了自身),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例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第一人称代词还有“朕”,先秦一般人都可以用,如: 皋陶曰:“朕言惠。”(《尚书·皋陶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用乍朕皇考大仲尊簋。(大簋) “朕”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为皇帝专称,一般人不能使用。 (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尔”还可以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像)、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例如: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汉语人称代词

中文第一人称包括使用中文、汉语的人用于指代说话、书写者自己的人称代词。有时汉语复数,如“我们”,可以指单数;例如行政官员发言时用“我们”以示代表整个政府发言。 [编辑]现代汉语 ?我、我们:最常见中文第一人称代词。 ?咱、咱们:比较常用中文第一人称代词。其中“咱们”通常包括聆听、阅读者,而“我们”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中国东北方言“咱们”的用法相当于“我们”。 ?本人:多用于书面语。 ?人家:多为女性所使用,古义中性,今义则带有撒娇或挑逗等亲密关系意味。 例:《红楼梦》第九十二回:袭人啐道:“小蹄子,人家说正经话,你又来胡拉混扯的了。” 中文第二人称包括使用中文、汉语的人用于指代对方的人称代词。如“你”、“你们”(用于复数)等 [编辑]现代汉语 ?你、你们:最常见第二人称代词 ?妳、妳们:用于女性,多见于现代文学作品(中文本无此用法,大陆使用很少;“妳” 原为“奶”或“嬭”的异体字) ?您:普通话中用于表示尊敬的称呼 ?祢:多见于宗教作品,指代“神”。 中文第三人称包括使用中文、汉语的人用于指代我、你以外的人的人称代词。 [编辑]现代汉语 ?他:用于男姓(能用于女姓); ?他们:用于指代你我以外的人(不分性别); ?她:用于女性(不能用于男姓,由刘半农在五四运动时期提出[1]); ?她们:(中文本无这种用法,模仿自西方语文,最早由刘半农在五四运动时期提出); ?牠、牠们:用于指代你我以外动物(中国大陆并入“它”字); ?它、它们:用于指代你我以外“死物”(中国大陆指所有非人类事物);有时代指人类的婴儿和尸体等,没有明确人格的身分。 ?怹:用于尊称,不常用,多见于文学作品。

古代汉语代词

古汉语代词 带词种类意义用法 古代汉语代词分人物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一些起取代作用的其他代词。 第一节人物代词 人物代词包括第一人物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先秦时期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我”“余”“朕”三个是殷商时期就有的,“吾”“予”“台”“卬”是西周以後才出现的。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写法,《尚书》《诗经》《论语》《孟子》等文献用“予”,西周金文、战国时期的多数文献如《左传》《国语》《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一般都用“余”,取代以後“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台”可能是“余”的变体,祗见於《尚书》,例如: (1)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2)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说命》) “吾”和“卬”都是来自周人的母语,“吾”在春秋时期进入了当时的

汉民族共同语——雅言,而“卬”只见於《尚书》和《诗经》,而且用例很少,沒有真正真入雅言。例如: (1)越予冲人不卬自恤。(《尚书·大诰》)——按:越:语气词。 (2)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匏有苦叶》)——按:涉,徒步过河。须:等待。 “我”“余(予)”“朕”“吾”这几个代词之间有表义上的差异。“余(予)”是谦卑的說法,汉武帝时犍为文学(姓名不詳)注《尔雅》曰:“余,谦卑之身也。”所以《尚书》中有“予小子”“予冲子”的说法,没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说法。周公自称“余小子旦”,不说“我小子旦”。例如: (1)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尚书·金縢》) (2)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诗经·周颂·闵予小子》)(3)(齐侯)对曰: 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 ( 《左传·僖公九年》)——按:唐·孔颖达《左傅正义》引犍为文学舍人《尔雅注》曰:“余,谦卑之身也。”“朕”是尊崇或倨傲的说法,所以一般是君王用以自称,或是提到自己的祖先时用。例如: (1)韩侯受命,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废朕命。”(《诗经·大雅·韩奕》) (2)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由于这个缘故,秦始皇二十六年钦定这个词为皇帝专用,后来各朝代的皇帝都因袭之。 “我”则是既无谦卑卑也无尊崇、倨傲义的通种说法,所以在“吾”字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也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类。 在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具有三个特点: 1.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 2.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 3.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大约从春秋战国开始,才逐渐有了类似表示复数的“侪(chái)、等、曹、属、辈”等,粘附在第一、二人称代词及部分尊称、谦称之后,表示“这批人”、“这班人”、“这辈人”等意思。例如: ①吾侪小人。(《左传·襄公十七年》) ②公等皆去。(《史记·高祖本纪》) “吾侪”即“我们这班人”,“公等”即“你们这班人”。但是,这些类似表复数的字,与唐宋以后产生的表复数的“们”字是不同的,它们都还是名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昂(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昂”,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②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楚辞·涉江》) ③余不能治余县。(《左传·昭公三年》) ④予既烹而食之。(《孟子·万章上》) ⑤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⑥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由于出现时代、方言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别,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上有同有异。 1、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昂”作主语、宾语,“朕”作主语、定语。但也有例外,如: ①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尚书·盘庚上》) ②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庄子·田子方》) 例①中的“朕”作宾语,例②中的“吾”作宾语。 2、从单复数形式看,除“我”、“吾”既可表单数又可表复数外,其余一般用于单数。 3、吾、我区别何在? A.头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胡适的《吾我》篇。他认为这是一种格的表现。所举的例子是“今者吾丧我”。他主张“吾”字是用到主格跟领格的形式,“我”字是用到受事格的形式。 B.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他认为:西周人的铜器里,所有自称的字除了“朕”、“余”,就光有一个“我”字,连一个“吾”字也没有。《诗》、《书》两经里可以说简直没有“吾”字。“吾”跟“我”的区别纯粹是一个声音的问题。“吾”向来不用到语丛的尾巴上,“我”可以,比方“非我也”;凡是对比重念的地方,全用“我”。 谦称: 另外,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例如: ①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例如: ①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记·孝文本纪》) ②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妾”本是“女奴隶”,“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所以均是谦称。 3、自称不德卑贱之词。例如:

古代汉语教案 代词

代词 代词代替名词、动、形或数量词的词 古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除此之外,还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一类无定代词“或”和“莫”,一种是辅助代词“者”和“所”。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又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又叫自称、对称、他称。 1、第一人称,常见的有“吾”、“我”、“予”、“余”等。 (现代汉语,“我”、“咱”可作主、宾、定、状)古的代词,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全同。“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的用法在上古只作主语,很少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晋,我吾亲也,岂信我哉?《左传》 如果作宾语,也只限于用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 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但到了汉代以后,“吾”作宾语的用法就比较常见,如: 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史记》 上古第一人称还有朕,台(yì),卬(áng)朕可作定,也可作主。 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我的先父叫伯庸。 朕:在先秦时期用于一般人的自称,到秦始皇时便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台恐德弗类。《尚书》 我恐怕自己的品德不善。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每天进善言,帮助提高我的品德。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 别人过河了我还没,我要等我的朋友。 2、第二人称,对称。(现代“你”,可作主定、宾、状) 古常见:尔、汝(女)、若、乃、而。 尔、汝、若,可作主、宾、定。 尔无我诈(欺骗),我无尔虞(防备)《左传》 (尔)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论》 若毒(痛苦,以之为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苦赋,则何如?《捕》 五侯九伯,女实证之,以夹捕周室《左传》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就是哪些 语文学习 分享到: 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与“孤”。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您、您的、您们、您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她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她、她的、她们、她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 教材例句补例: 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但可作前置宾语。例如: 1、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秋水) 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就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4、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5、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补充: 1、“卬”也就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郑风·匏有苦叶) 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第二人称 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古人相见时多不直接称“尔汝”,如相称,则或表轻贱,或表关系十分亲密。

古代汉语代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各分作几类,常用的有哪些? 2.无定代词“或”和“莫”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3.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其所属的类别: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3.树成阴而众鸟息焉。(劝学)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 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8.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天论) 9.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10.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 11.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1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韩信拜将) 13.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4.之二虫又何知?(北冥有鱼) 1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16 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天论) 17 庶斯楼之不朽也。(黄冈竹楼记) 18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晋灵公不君) 三、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 (1)或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2.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历山之农者侵畔) 3.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 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2)莫 1.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公输)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 3.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弭谤) 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天论)(3)所 1.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韩信拜将) 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出师表) 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庖丁解牛) (4)所以 1.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察今)2.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3.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将) 4.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自知)

古代汉语 代词副词

代词 一、代词的特点和学习要求 代词是具有称代和指示作用的一个特殊词类。又叫“指代词”。它数量少,用法复杂,可替代多种词类,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大体分为体词性代词和谓词性代词。前者和名词、数量词功能接近;后者和动词、形容词、副词功能接近。现在一般按意义和作用把代词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人称代词和部分指示代词、部分疑问代词,具有体词功能,是体词性代词;部分指示代词、部分疑问代词,具有谓词功能,是谓词性代词。代词不仅代词,也可代词组、句子或语段,并有好多活用情况。 古代汉语代词同现代汉语代词比较,差异很大。学习古代汉语代词,一要知道有哪些类,每类包括哪些词;二要知道他们是体词性还是谓词性,在句子中做什么句子成分;三要知道相当于现代汉语什么词,如何对译。 二、代词分类 (一)人称代词: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和反身自称之分 1.第一人称:吾、余、予、我、朕、台(yi2)昂(ang2) (1)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左·子产论尹何为邑》(2)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先秦一般人都可用“朕”,秦始皇起“朕”成为帝王自己的专称) (3)曰“余病矣。”(《左·鞌之战》) 2.第二人称:汝、女(ru3)尔、若、而、乃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齐桓公伐楚》) (2)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国语·勾践灭吴》)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宣十五年》) (4)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陈涉起义》) (5)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平原君列传》) (6)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3.第三人称:之、其、厥、彼 (1)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僖三十二年》)(其:师之;它的)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庄十年》) (3)射其元王,中厥目。(《左·成十六年》) (4)彼竭我盈,故克之。(《左·庄十年》) 秦汉以前,“其”只用作定语;“之”只用作宾语。魏晋以后,“其”也偶作主语、宾语或兼语;如:“其若见问,当作依违答之”(《宋书·刘劭传》)“修德使其来,羁縻故不绝”。(杜甫《留花门》)(“之”不作主语,古汉语语意上该用第三人称的地方,就只好:一是重复所称代的人名,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襄十五年》)二是省略主语,如“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丈人]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 4.反身代词:自、己、身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三十三年》)(自:自己,作主语。注意:要与作状语的副词“自”区别比较:“汤自把斧钺以伐昆吾。”)(《史·殷本纪》)意义上,代词:自己;副词:亲自。句子成分,代词作主语,副词作状语。)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身:自己,我,作主语。注意:要与作状语的副词“身”区别,“秦王身问之:‘子,孰谁也’?”(《战国策·楚策》)意义上,代词:自己;副词:亲自。句中成分,代作主语,副作状语。)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有两种情况要注意:一是,没有单复数之分,是表单数还是复数,由

汉语人称代词

汉语人称代词 汉语人称代词是指在汉语中指代人物的特有词汇,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均有其人称指代的专有词汇。 典型人称代词包括自称代词、对称代词和他称代词,它们体现人物之间的客观关系。 第一人称 中文第一人称包括使用中文、汉语的人用于指代说话、书写者自己的人称代词。有时汉语复数,如“我们”,可以指单数;例如行政官员发言时用“我们”以示代表整个政府发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卬、台、言、侬(侬家、阿侬)、身、咱、昝(喒、偺)、俺、洒家、某、某甲、某乙等等。自称代词的考论以传统难点“我”、“吾”的区分为重点,着重对比考察了上述自称代词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语法、语用等方面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差异,并补入了以前很少论为自称代词的“某、某甲、某乙”。 现代汉语 ?我、我们:最常见中文第一人称代词。 ?咱、咱们:比较常用中文第一人称代词。其中“咱们”通常包括聆听、阅读者,而“我们”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中国东北方言“咱们”的用法相当于“我们”。 ?本人:多用于书面语。 ?人家:多为女性所使用,古义中性,今义则带有撒娇或挑逗等亲密关系意味。 例:《红楼梦》第九十二回:袭人啐道:“小蹄子,人家说正经话,你又来胡拉混扯的了。” 职业 ?本席:司法官或民意代表自称 方言 ?俺、俺们:山东等地 ?我、我米(我么):晋语 ?我伲(吾伲)、阿拉:吴语 ?侬:吴语(在其他地区方言不一定是第一人称) ?阮:闽南语 ?我、我哋:广府话 ?涯、涯等:客家话 网络用语 ?偶(台湾、大陆) ?禾(港女) 古汉语

常用“等”为复数 ?余、予 ?卬 ?吾(单数)、吾人(单、复数用法皆有)、吾辈(复数) ?洒家:宋代 君王贵族 ?朕:秦皇朝之前为第一人称,秦代以后成为皇帝专用自称。及至清代,“朕” 已成奏折书面语。像康熙,平时自称“我”,只在公文才自称“朕” ?予一人:先秦天子自称 ?孤、孤家、不谷、寡人:君主、诸侯等的自谦之词 ?本王:亲王 ?哀家:死去丈夫的皇太后、太妃 ?本宫:皇后、妃嫔、公主、王妃 ?寡小君、小童:先秦时诸侯妻自称,秦代之后为皇后自称 ?梓童:皇后自称(亦用于皇帝称呼皇后) ?本座:有名望、地位之人,如大官、教主。 官员 ?本官:文官对下属、百姓自称 ?本将:武将对下属、百姓自称 ?末将:武将对上级官员自谦之词 ?臣、微臣、下臣、臣等:文官对皇帝自称。 ?下官、卑职:文官对上级官员自谦之词 自谦 ?在下、仆:对一般人自谦 ?小人、小可 ?小弟、愚兄、小妹、愚姊/姐:对朋友自谦之词 ?小生、晚生、后学、不才:青年学子对前辈的自谦之词 ?老夫、老朽:年老男性自称 ?老身:年老女性自称 ?老奴、老仆:男、女仆人和自称,一般老年女性亦可作自谦。 ?臣、微臣、下臣、臣等:文官对皇帝自称。 ?下官、卑职:文官对上级官员的自谦之词 ?末将:武将对上级官员的自谦之词 ?妾、妾身、贱妾:女性自谦(后妃、命妇对皇帝的自称) ?小女、奴家:女性自谦 ?奴才、老奴:宦官对皇帝、贵族自称,奴仆对主人自称,清朝时满族官员对皇帝自称 ?奴婢:女官、宫女对皇帝、贵族自称,婢女、女仆对主人自称,清朝时妃嫔、满洲贵族女性和满臣妻女对皇帝自称 ?贫僧、贫尼、老衲、小僧:佛教僧侣自谦之词 ?贫道、小道:道士自谦之词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的代词 一古今汉语代词异同的情况 1 同: 都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大类。 2异; ⑴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a无定代词莫或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 ※现代汉语必须用词组的形式去表现它。 b 辅助性的代词所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⑵古代汉语的代词有许多都使用了同现代汉语不同的形式。 a 第一人称: [我] 吾余予朕 b 第二人称: [你] 女(汝)尔而乃若 c 指示代词: [这、那] 彼夫斯是 d 疑问代词: [哪、什么] 安孰胡奚何曷盍 ⑶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的体例不完备,没有真正的纯粹的第三人称 代词 二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我吾予余朕 我: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邹忌》) 吾:吾与汝毕力二而平险。(列子) 余: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朕: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女:居(坐下),吾语女。(论语) 汝: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

尔: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 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 乃: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而: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定14) ※人称代词形式繁复,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有些至今也没有研究出一个所以然出来,但有两种情况是可以肯定的: 1由于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不同的书写习惯,比如: 余、予古同音,但在尚书里都用予,在左传里都用余。 又比如: 女、汝《尚书》用“汝”,《论语》用“女”。 ※书写形式不同,纯粹是各人书写习惯不同罢了,而没有什么语法上或词汇上的讲究的。 2语法特点不同 有时候,在同一部书里,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乃至同一个句子中,同一人称却用了不同的形式,就不能认为是习惯使然了,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龙》) 今者吾丧我。 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孟子〃《公孙》)※都可以做主语,如1、3句。 ※“我”只能做宾语(如2句),“吾”只能作定语(4句)。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象“吾、我、尔、汝”等,都是既可以用于单数,也可以用于复数: 吾吾与汝毕力而平险。 若若皆罢去(西门豹治邺) 我我吾尔诈,尔无我虞 有时,要明确地表示复数,可在代词后加一个表示等辈的词,构成一个词组去表示:侪曹辈属等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 分享到: 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 教材例句补例: 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但可作前置宾语。例如: 1、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秋水)

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4、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5、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补充: 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郑风·匏有苦叶) 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第二人称 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古人相见时多不直接称“尔汝”,如相称,则或表轻贱,或表关系十分亲密。例如: 1、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孟子·尽心下)杨伯峻《孟子译注》注:“受尔汝之实指受人轻贱的言行。”译文:“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 2、其俗无尊卑皆汝之。(晋书·姚弋仲载记)

汉语人称代词

汉语第一人称代词 汉语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自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对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称代词),主要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客观关系。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时考察为纵轴,展开横向的共时研究,系统深入的考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从上古到现在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1 人称代词的发展演变 1.1上古时期 甲骨卜词中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整,到了春秋战国,有了全面的充实和发展,人称代词也大大丰富。甲骨卜词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3个,周代继续使用,又产生了“吾、卬、台、予”4个,以上7个第一人称代词出现的频率和范围各有不同。 我第一人称代词“我”在商代的甲骨卜词中常见,周秦两汉的典籍中也极为普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如: 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作主语 父母之不我爱,於我何哉?(《孟子.万章上》)作宾语 我躬不阅,惶恤我后。(《诗.邶风.古风》)作定语 吾第一人称代词“吾”,在《左传》、《论语》、《孟子》、《荀子》应用普遍,但不见于甲骨金文。“吾”和“我”不同,只用作主语和定语,只有在否定句里才用于宾语,出现在动词前。如: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论语.雍也》)做主语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作宾语 我食吾言,背天地也。(《左传.僖公十五年》)作定语 上古“我”和“吾”形式上没有数的区别。前面例子中“我”和“吾”都表示单数,可分别译作“我、我的”,下面例子中的“我”和“吾”表示复数,可分别译作“我们、我们的”。如: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论语.季氏》) 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孟子.尽心上》) 上古“吾”后面可以加“儕”、“曹”、“属”表示复数,“我”没有这种形式。如: 吾儕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左传.宣公十一年》) 为公者必利,不为公者必害,吾曹何爱不为公?(《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令公子裸而解发,直出门,吾属佯不见也。(《韩非子.内储说下》) “吾”和“我”音近,可能同源。他们在上古并存,用法略有不同。汉代以后,“吾”和“我”在口语中逐渐合一,书面语里“吾”用的少了。 余、予这两个第一人称代词的读音和用法都没有区别。“余”已见于甲骨卜辞,“予”是后起的。它们大都用于单数,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如:予既烹而食之。(《孟子.万章上》)做主语 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诗.魏风》) 民献有十夫予翼。(《书.大诰》) 余惧不获其利而离其难。(《左传.文公五年》) 自始合,而失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 皇览揆余初度兮,肈锡余以嘉名。(《楚辞.离骚》) “予一人”、“余一人”、“我一人”为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之词。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其、朕”等六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猥、在下”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子、而、乃、若”等七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 2、古人多用“子、足下、君、公、大王、殿下陛下(对君王)”尊称别人,相当于“您”。 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②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与之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是、斯、此、然、兹; 疑问代词:何、曷、胡、奚、安、焉、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