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木兰诗讲解

木兰诗讲解

木兰诗讲解
木兰诗讲解

木兰诗

一、相关知识连接:

1.什么叫“巾帼英雄”?

——女性中的英雄人物。“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巾帼”借指妇女。

2.花木兰简介

花木兰是古代河南虞城县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3.“乐府双璧”:

南朝:《孔雀东南飞》

北朝:《木兰诗》

4.何为“乐府诗”?

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5.乐府诗的特点

①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完整。

②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的描写等。

③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④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

二、课文知识讲解。(详见课件)

三、木兰诗练习及答案

[基础巩固]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zhù)鞍鞯.(jiān )胡骑.(jì)金柝.(tu?)

策勋.( xūn )赏赐.(cì)理云bìn(鬓) pai头(辔)扑shu?(朔)雄 cí(雌)阿zǐ(姊)

(二)形似字注音组词

拆(chāi )拆分戎(r?ng )戎装傍(bàng )傍晚

折(zh?)折断戍(shù)戍守滂( pāng )滂沱

柝( tu?)金柝戊( wù)戊戌榜(bǎng )榜样

析(xī)分析戌( xū)戊戌谤(bàng )诽谤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木兰当.户织(对着)

2、惟.闻女叹息(只)

3、昨夜见军帖

..(军中的文告) 4、卷卷有爷.名(指父亲)

5、愿为市.鞍马(买)

6、东市.买骏马(集市、市场)

7、旦.辞爷娘去(早晨) 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水流声)

9、策勋

..(马叫的声音)..十二转(记功) 10、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1、赏赐百千强.(有余) 12、可汗问所欲.(想要)

13、木兰不用

..尚书郎(不愿做) 14、出郭.相扶将(外城)

15、著.我旧时裳(穿) 16、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17、出门看火.伴(通“伙”) 18、安能

..辨我是雄雌(怎能)

(四)句子翻译(注意加点的词语)

1、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2、朔气

..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穿的铠甲上。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在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梳理像云一样的鬓发,贴美丽的花黄。

5、雄兔脚扑朔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兔眼迷离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五)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人名)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勇敢善战的巾帼英雄形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⑥.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⑦.诗中的“、”一句,用

和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一句诗文。该成语的意思是:

5②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③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⑤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⑥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⑦“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对偶、互文⑧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能力提升】

(一)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一)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2.①扶将②理③磨④开坐脱著理帖 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5.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行.()数.()建奇功

3.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二)1、D 2、háng shu? 3、因为因而(所以) 4、①木兰是古代一位民间的女子。②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5、C

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译文:唧唧的织布声,木兰在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正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出征。

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鞍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和长鞭。(东、西、南、北市只是一种名叫互文的修辞手法并不是去东、西、南、北市。)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燕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马的马叫声。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战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了原来的房间,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一会儿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旧衣裙,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头发贴饰物。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木兰诗》讲义

第八课《木兰诗》乐府古诗 point1 新课导入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 point3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理解诗歌内容,并背诵全诗。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point4 背景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point5 乐府诗介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point6 《木兰诗》及木兰《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point7 point9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 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古义:父亲; 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point10 4.双兔傍地走 (四)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古义:有 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 告)对镜帖花黄(同 “贴”,贴上) 2.市:愿为市鞍马 (买)东市买骏马(集 市) point11 3.愿:愿为市鞍马(愿 记录) 2.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为动

木兰诗四个情节

木兰诗四个情节 导读:木兰诗四个情节 第一部分:(1—3)代父从军 第二部分:( 4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 7 )借兔赞美 木兰诗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

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叙事鉴赏 文学作品的语言要繁简得当,既不可贪多务得,也不能一味求简。我们细读《木兰诗》,便可以悟出这个道理。 《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它有时“惜墨似金”,写得极简;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何等简练!其中两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此情此景,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多么耐人寻味!正如刘大白在《旧诗新话》中所说:“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实其间层次分明。因为有骏马而无鞍鞯,不可以骑坐,所以还得买鞍鞯;有鞍鞯而无辔头,不可以控

(完整版)木兰诗公开课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木兰诗》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 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录音磁带、《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2.有条件的可转播关于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节目。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名句、重点词语理解的胶片。 4.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子制成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熟读全诗,看文章可分成几个部分。 2.重点分析前三部分,这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部分,看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1.分析剩下的课文,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改写文章。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目标: 分析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重点: 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文章详略安排的巧妙用意。 教学资源及手段准备: 学生日记中想象的画面朗读法背诵法讨论法 教学思路: 先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并让两位学生谈自己的背书心得;再分享学生日记中描述的想象故事情节的画面,让学生学习创造性复述,学会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体会,实现个性化阅读;最后,解决本课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为解决此问题,先让学生归纳故事情节,从中体会文章表现了木兰怎样的优秀品质;接着,让学生找出文章是怎样安排详略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从而,得出文章的主题:赞美了花木兰的优秀品质,表达了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歌颂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情怀。 在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之情,思考自己爱国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抽查背诵: 请学生举手背诵,并请两位学生介绍自己的背书心得。 二、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 展评学生日记。 按照段落顺序,依次展示七位学生的日记,并点评其想象的优点,如加入“心事重重”的心理,突出了思念之情,体现了人物品质,运用了对话、动作描写,添加了人物神态等。 三、分析文章详略安排的剪裁特色: (一)请一生朗读后概括故事情节。 (二)思考: 你喜欢本文塑造的木兰形象吗?你特别欣赏她的哪一点?请结合诗中描述,用下面句式来发表你的意见。 “我喜欢木兰,因为她____,你看____。” 由此,归纳出木兰的优秀品质:机智勇敢、忠孝两全、勤劳朴实、热爱生活、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等。 (三)讨论: 对木兰的描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除“征战沙场”略写外,其余详写。 (四)探究: 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用意何在? 明确:1、围绕“木兰是女郎”安排详略,以丰富女英雄形象。

木兰诗原文及注解

木兰诗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kè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ān)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shang),当窗理云鬓,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xíng)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唧唧唧唧,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在回想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木兰没有思念什么,也没有回想什么。 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马鞍下的垫子,南市买驾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北市买驾牲口的鞭子。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边的阁楼门,坐在西边内房的坐榻,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头上的金片(旧时女子的装饰物)。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地说:我们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赏析 1.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3.描写伙伴惊奇的句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5.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6.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7.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8.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1.描写边塞夜景和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2.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4.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15.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达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16.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答:扑朔迷离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17.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答:准确地表现出木兰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18.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木兰诗》教学设计案例

《木兰诗》教学设计案例 《木兰诗》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学情分析】 让学生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并掌握一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被三从四德(三从: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许多封建礼教束缚着。(鼓动学生情绪)现在妇女在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如何呀?(多数学生会根据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给予肯定回

答)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唱出了所有女性的心声:“谁说女子不如男”。是否有同学知道这是唱的哪位巾帼英雄啊?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是一个凝聚 了千年传说情感丰富的巾帼英雄形象,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放映 演示课件:木兰像、木兰祠、豫剧、京剧……) 简介如下:自汉代起民间开始修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致祭。历经各代,香火不绝。祠祀木兰像的庙宇遍布神州。较为 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兰祠、安徽亳州木兰祠、河北完县木兰祠、 湖北黄陂木兰祠、陕西延安万花山木兰祠。梅派大师梅兰芳主演的 京剧《花木兰》,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艺术成就极高。美国迪斯 尼公司还将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中国邮政2000年还发行 了《木兰从军》邮票。而这众多的木兰文化都起源于我们将要学习 的这首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众多的创作者都是研读了《木兰诗》获得了灵感,形成了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 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现在大家就和我一起到《木兰诗》这个千古流传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 受这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 二、诵读 1.学生自由诵读。 2.正音并理解词义。(用多媒体展示) 军帖机杼辔头戎机鞍鞯金柝策勋可汗扶将扑朔迷离帖花黄 3.多媒体MP3或FLASH朗读欣赏。 4.学生朗读。同学品评,老师适当点拨。(附朗读建议,仅供教 师参考) (1)第一、二自然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替父 从军表现了忧国思家之情,要读得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木兰诗注释、翻译(试卷版)

《木兰诗》课下注释姓名: 1、本文选自,这是(朝代)时北方的一首,也是一篇。 2、唧唧:。 3、当户织:。 4、机杼声:。杼,。 5、唯:。 6、何所思:。 7、忆:。 8、军帖():。 9、可汗()大点兵:。可汗,。 10、军书十二卷:。军书,。十二,。 11、爷:。 12、愿为市鞍()马:。为():。 市,。鞍马,。 13、鞯():。 14、辔()头:。 15、旦:。 16、溅溅():。 17、燕()山 18、胡骑():。胡,。 19、啾啾():。 20、万里赴戎机:。戎机,。 21、关山度若飞:。度,。

22、朔()气传金柝():。朔,。金柝:。 23、铁衣:。 24、天子:。 25、明堂:。 26、策勋十二转():。策勋,。转,。 27、赏赐百千强:。强,。 28、问所欲:。 29、不用:。 30、尚书郎:。 31、愿驰千里足:。驰,。 32、郭:。 33、扶将:。 34、户:。 35、红妆():。 36、霍霍():。 37、著():。 38、云鬓():。 39、帖():。 40、花黄:。 41、火伴:。 4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扑朔,。迷离,。 4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傍,。走,。 《木兰诗》翻译姓名: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翻译:。 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翻译:。 3、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翻译:。 4、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翻译:。 5、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翻译: 。 6、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翻译: 。 7、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翻译: 。 8.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翻译: 。 9.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翻译: 。1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赏析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论文题目:木兰诗赏析 学生姓名:郑克洪 指导教师:赵沛林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号:13095081301007 学习中心:贵州安顺电大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5年4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 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 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 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 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郑克洪 日期:2015 年 4 月

提要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功之后不慕富贵退居乡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艺术上的成就:一是详略恰到好处,惜墨如金和泼墨如水相辅相成;二是出色地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三是生动质朴的语言;四是蕴含劳动人民梦想的主题。 关键词:木兰详略得当互文刻画生动质朴梦想

引言 《木兰诗》是中国北朝长篇叙事乐府民歌,又称《木兰辞》。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后收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一般认为是北魏与柔然战争中民间创作的作品。关于木兰其人其事,文献虽有种种记载,但均属民间传说。这首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荣立赫赫战功后重返故乡的故事。塑造了木兰朴素善良、骁勇刚强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不慕荣利的崇高品德,充满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全诗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精心选材,中心突出,繁简得当,语言刚健质朴,风格粗犷豪放,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木兰诗》是一篇乐府诗,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是《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与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可见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其有着重要地位,《诗篇在木兰代父出征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中,塑造出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形象。 (一)详略恰到好处,惜墨如金和泼墨如水相辅相成 《木兰诗》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并未平均着墨,而是有详略有度,《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它有时“惜墨如金”,写得极简;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有六句三十个字,便概括了木兰 ?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极为简练!其中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胃,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此情此景,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多么耐人寻味!真可谓字字千金,一字减不得。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二十个字,仅复述了上文“市鞍马”三字的内容,骤看觉得何等呆板和累赘!但仔细品味,又觉得它十分灵活和简洁。因为这样一渲染,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气氛便完全烘托出来。……这种东、西、南、北循序铺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居常见,但是《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话。 如“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爷娘闻女来”以下六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或依时间(旦、暮),或依辈份(父母、姊、弟),或依性别(雄、雌),都采用循序铺排的方式。 正是在这种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铺叙中,《木兰诗》却写得风趣横生,兴味淋漓,使情事如见,景物若画。从这方面说,它又像是“泼墨如水”了。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很少写她在战斗中的英雄业绩。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幅少女思亲图,真是呼之欲出。 木兰以一女身,在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中,能乔扮男装而不被察觉,已显得异常聪明和机警;在万里关山的殊死争夺中,又能屡建战功而凯旋归来,更显出无比英勇和豪健。在这里,儿女情与英雄气不是相得益彰了么?

新人教版第8《木兰诗》公开课教案[2020年最新]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2 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品;学生疏通文义;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与学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 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 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美国 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屏。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打出几个精彩的镜头。)看后,自然的导入新课。 2、简介《木兰诗》及《乐府诗集》(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 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 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 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 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 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学生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1、师范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及节奏。 2、生齐读,读准字音及节奏。 3、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学生4人小组开展探究,老师出题检验) 4、比比看,你会了吗 (1)字词注音及解释 (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 鞍鞯:ān j iān 绳)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朔气:Shuò(北方)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2)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户:门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忆:思念昨夜见军帖帖:文告

完整版《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文学院1507班钟杨苹学号:15304001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节奏韵律,背诵全文。 2、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是啊,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早在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就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千古,流传海外。(播放视频)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花木兰,去听一听她那动人的故事。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

首乐府民歌,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能够正确流利阅读课文(先指名读,再齐读)。 2、欣赏范读,注意朗诵节奏,整体感知全文。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四)感情再诵读,走近人物心灵 1、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2、指导朗读,要求学生以读带译,在朗诵的感情中体会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的心理感情。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语带自豪。 3、个性朗读,结合点评。节选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读或背,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表情丰富,且进行自我点评或者相互点评。从语速、语气及所把握的

木兰诗原文及注释

木兰诗(1) ①唧唧(2)复唧唧,木兰当户织(3)。不闻机杼声(4),惟(5)闻女叹息。 ②问女何所思(6)?问女何所忆(7)?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8),可汗大点兵(9)。军书十二卷(10), 卷卷有爷(11)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12),从此替爷征。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13),南市买辔头(14),北市买长鞭。旦(15)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16)。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17)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18)鸣啾啾(19)。 ④万里赴戎机(20),关山度若飞(21)。朔气传金柝(22),寒光照铁衣(2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归来见天子(24),天子坐明堂(25)。策勋十二转(26),赏赐百千强(27)。可汗问所欲(28),木兰不用(29)尚书郎 (30),愿驰千里足(31),送儿还故乡。 ⑥爷娘闻女来,出郭(32)相扶将(33);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34);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35)向猪羊。开我东 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36)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37),对镜帖花黄(38)。出门看火伴(39),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⑦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40);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41)? (1)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二五。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2)唧唧:纺织机的声音。(3)当户织:对着门织布。(4)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suō)子。(5)惟:只。(6)何所思:想什么。(7)忆:思念。(8)军帖:军中的文告。(9)可汗(kè hán)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10)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11)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12)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13)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14)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15)旦:早晨。(16)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17)黑山:和下文的燕山,都是当时北方的山名。(18)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19)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20)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21)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过。(22)朔(shuò)气传金柝(tuò):

古诗木兰诗翻译赏析

古诗木兰诗翻译赏析 《木兰诗》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北朝民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言】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木兰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唧唧(īī):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uō)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当时北方呼父为“阿爷”。

(完整版)木兰诗优秀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四平六中七年组张丽红 学习目标: 1.诵读:感知诗歌的美妙韵味。 2.品析:解读诗歌“三奇”之美。 3.感悟:传承木兰美好品行。 重点:赏析文章三奇之美。 难点:感知人物形象之“奇”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木兰情》 一、导语:花木兰,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这一形象为什么得以千古流传?她到底是巾帼英雄还是平民少女?今天,让我们开启对《木兰诗》的探究之旅。 二、齐读学习目标 三、学生诵读展示 四、探究过程 导:谢谢同学们,你们声情并茂展示的不仅是你们的风采,也是这篇千古传诵的《木兰诗》的美妙韵味。千百年来,无数的中国人就是这样传唱《木兰诗》,也有无数的文人曾经满怀深情的评价过它,让我们来看一条。 (一)清代沈德潜“事奇,诗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这句话道出了对本诗最精辟的两个评价,但老师觉得文中还应该有一奇,是什么呢?“人”奇。(二)活动一:探究“事”之奇 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内容。 (停机叹息—决定从军—奔赴战场—十年征战—还朝辞官—归家换装) 2、看屏幕上的六幅图片,进行小组研讨。 请同学们按小组研讨,任选一幅图片,结合文本内容,讲出这幅图片的“奇”来,选出本组的中心发言人来阐述你们的看法。时间2分钟。 3、小组研讨,教师巡视,倾听,指导。 4、小组展示,互相纠错,教师点拨总结。 5、总结“事”之奇:身为女儿,木兰却破例代父从军、征战十年,木兰却成功隐瞒身份 死伤惨重,木兰却屡建战争奇功、驰骋疆场,木兰却满腹情牵故乡 天子重赏,木兰却主动请辞还乡 (三)活动二:体味“诗”之奇 作为一篇千古传诵的民歌,除了它的故事情节奇特之外,必定有它诗文的奇美之处。 示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总结: 长句短句交错,五言为主,兼有七言九言 句式整散结构,注重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语言通俗易懂,善用口语,体现民歌特色 句式多用铺陈,反复吟唱,渲染故事情境

木兰诗教学案例

木兰诗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普遍太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弱化了语文教学应有的教育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的,优美的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民族精神营养。中共中央也对此表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都不断强调民主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弘扬民族精神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民族精神,课堂也成为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成为语文课改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人教版教材中《木兰诗》就是一篇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文章,它讲述

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木兰在国家危难之际,替父上战场,为捍卫国家而奋斗。 二、案例内容: 积累·整合 教师:请同学们利用课前从各处收集和整理的资料,介绍一下《乐府诗集》与《木兰诗》以及花木兰的事迹。 学生1:《乐府诗集》是一部最完备的乐府歌词集汇,其主要内容:较为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学生2:《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民歌。 学生3:木兰是一个非常有孝心、民族精神的女英雄。 学生4:我从书本、网络、动画片都了解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她非常聪明,也非常勇敢,在国家有困难的时候,为了保卫祖国,她替年老的父亲带兵上战场,用她的知识,

木兰诗课文及课下注释

《木兰诗》课文及课下注释 木兰诗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课下注释

①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北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②[唧唧]叹息声。 ③[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④[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 ⑤[唯]只。 ⑥[何所思]想的是什么。 ⑦[忆]思念。 ⑧[军帖(tiě))军中的文告。 ⑨[可汗( kèhán)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⑩[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①[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②[愿为市鞍(ān)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③[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④[轡(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⑤[旦]早晨。 ⑥[溅(jiān)溅]水流声。 ⑦[黑山]和下文的“燕(yān)山”,都是当时北方的山名。 ⑧[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木兰诗

木兰诗 一、写出文中的三个通假字,并注音、解释 1著我旧时裳1著zhuó同着,穿戴。 2对镜帖花黄2帖tiē同贴,贴上。 3出门看火伴3火huǒ同伙,伙伴。 二、用原句回答。 1、写木兰替父从军的句子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写木兰在为替父从军作紧张而又忙碌的准备的一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写木兰离家越来越远,离战场越来越近的句子是: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写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5、写将士们在边塞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6、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木兰诗》中的诗句哪一句很相似: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通过对偶的手法表现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极其残酷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8、哪句话从侧面表现了木兰战功显赫: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9、表现木兰淡泊名利,一心只想回家见父母的句子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弛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0、表现木兰回家后尽显女儿风采的句子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拖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11、用富有情趣的比喻来赞美木兰女扮男装的机敏的句子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12、全诗中最富有喜剧色彩的句子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3、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4、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5、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的诗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6、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激烈悲壮,壮士凯旋而归的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7、写木兰现出女儿身,爱美的诗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18、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的诗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木兰诗》可分为几部分?各写些什么内容? 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3):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第二部分(4):概括写木兰的十年征战生活。第三部分(5—6):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第四部分(7):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 2、这首诗在叙事上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较为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写得比较简略。

《木兰诗》教学设计 (2)

《木兰诗》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中共中央曾表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都不断强调民主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形式多样的,优美的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民族精神营养。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弘扬民族精神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民族精神,课堂也成为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成为语文课改关注的热点问题。 人教版教材中《木兰诗》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主题是爱国,《木兰诗》是一篇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木兰在国家危难之际,替父上战场,为捍卫国家而奋斗。《木兰诗》反映的历史背景与北魏和柔然之间长期发生的战争有关,当时,柔然经常袭扰北魏。木兰替父出征的这次战役,击退柔然,继而灭夏、灭燕、灭北凉,最终北部统一,胜利返乡。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也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二、案例主题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乐府诗集》是一部最完备的乐府歌词集汇,其主要内容: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本文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厚的兴趣。新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把课堂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乐府有关知识,学习通假、互文、对偶等修辞手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体会民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通过探究与讨论,理解并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通过教学活动,感受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理解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三、教学细节 第一课时 1、播放豫剧常香玉《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让学生体会经典戏剧的魅力,理解花木兰影响的广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