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断块构造说

断块构造说

断块构造说
断块构造说

地球科学大辞典断块构造说断块构造说

总论

【断块构造说】theory of fault block tectonics一种阐述地球岩石圈块断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假说。是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说之一,由张文佑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应用地质力学分析和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形成与形变、建造与改造以及断裂的力学机制及其与褶皱的伴生关系等,并侧重研究地球上部岩石圈的块断结构。1984年出版的《断块构造导论》,系统阐述了断块学说的基本理论、学术观点及对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的认识。它认为岩石圈被断裂分割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厚薄不同和发展历史各异的断块。由此构成岩石圈的多层、多级和多期发展的断块构造格局。断块分为岩石圈断块、地壳断块、基底断块和盖层断块四个等级;边界断裂按其深度、规模和地球物理特征,也可分为相应的四个等级: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还有一种层间滑动断裂。断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由剪切开始、拉张完成,即首先形成共轭剪切断裂网络,继而形成锯齿状张断裂。按其力学性质分为七种活动方式;按组合形式分为Ⅰ型、X型、V型、Z型和Y型五种断裂体系。断块不仅沿断裂面滑动,而且也沿着软流圈、莫霍面、康拉德面、变质基底与盖层界面滑动。沿断块边界断裂面产生错动和沿断块的顶底而产生层间滑动,是岩石圈层状块体相对运动的两种基本方式。浅层构造受深部断块运动所控制,深层构造又受浅层构造的影响;基底断裂常可控制盖层褶皱,盖层褶皱也可影响基底断裂。大陆型地壳在拉开作用下可形成地堑,产生小海洋到大洋,而大洋型地壳在挤压作用下,也可挤压成岛屿或陆缘山脉,变成大陆。大陆和海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构造应力场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地球内部的热力和重力所引起的胀缩交替作用,加上外部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和地球自转轴摆动的不均一性对地球的影响等,是大地构造形成、发展的主导原因。

【块断构造作用】fault block tectonism产生断块的作用过程称块断作用,所形成的构造块体称断块。断层(裂)将岩石圈切割成各种规模、各种深度、不同时期断块,这些断块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可影响以后地壳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形变。由于岩石圈构造介质是很不均一的,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构造作用力的不均一性岩石圈所受作用力大小、快慢和方向上有差异,导致块断构造作用的结果所产生的形变图像复杂多样。

【断块构造层】tectonic layer of fault block代表地壳发展历史中一个特定的阶段,它的分布代表此阶段断块构造运动影响范围的岩石组合或岩石建造。各构造层之间常以区域不整合或假整合所分划,不同构造层往往具有完全不同的构造格局和形变特征。主要依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形 变质程度和应力系统等四个方面的差异来划分。断块构造说(1959)划分了三大构造层,即前寒武纪基本构造层、古生代海相沉积盖层构造层和中、新生代“活化”构造层。每一构造层又可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构造层”。

【断块构造分析】geotectonic mechanics analysisoffault block 是着重分析构造形变在空间上的配置格式。作为分析构造的基本原则,断块构造学说主张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因建造或形成属于物质范畴,而改造或形变则属运动范畴,要使建造与改造的空间配置与时间演化得到统一;并特别注意构造介质的不均一性和构造作用力的不均一性。它包括:①形成与形变分析相结合,形成是形变的基础;②建造与改造分析相结合,建造是改造的基础;③历史演化与现存状态研究相结合,历史演化是现存状态的基础;④空间分布与时间发展研究相结合,空间分布是时间发展的基础;⑤小型构造与大型构造分析相结合,小型构造是大型构造的基础;⑥深层构造与表层构造研究相结合,深层构造是表层构造的基础。

【隆起区受力模式】mechanical model of upwarping region由水平挤压形成的隆起区,相当于背形的应力状态,完全可以比拟为材料力学中的横梁弯曲,其梁内的应力分布是不均一的。在背形顶部平行于弯曲横梁的方向遭受拉张而伸长;在背形背形和向形的断裂系统

1 中和面;

2 X形剪切网格内侧则受到平行于弯曲横梁方向的挤压而缩短。在拉张区和挤压区之间,有一个既不受拉也不受压、横梁弯曲后其长度不产生变化的面,即中和面。因此,反映在菱形剪切网络的锐角指向上则表现为:背形的中和面以上其钝角对着区域水平挤压方向;中和面以下其锐角则对着区域水平挤压方向(见图)。

【凹陷区受力模式】mechanical model of sag region由水平挤压形成的凹陷区,相当于向形的应力状态,完全可以比拟为材料力学中的横梁弯曲,其梁内的应力分布是不均一的。在向形内侧平行于弯曲横梁的方向遭受挤压而缩短;在向形底部则受到平行于弯曲横梁方向的拉张而伸长。在挤压区和拉张区之间,有一个既不受压也不受拉、横梁弯曲后其长度不发生变化的面,即中和面。因此,反映在菱形剪切网络的指向上则表现为:向形的中和面以上其锐角对着区域水平挤压方向;中和面以下其钝角则对着区域水平挤压方向(参见“隆起区受力模式”附图)。

【断块构造驱动力】drive dynamics of fault block tectonics断块构造说认为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所引起的膨胀(并使比岩石圈物质重的地幔物质向外运移)和重力作用引起的收缩(并使重的物质向内聚集)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地球演化的各个地史阶段中,有时热力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时重力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热力作用起主导作用时,一般是内热外冷,因此外层块体收缩,内层块体相对膨胀,在内层与外层块体界面上产生层间滑动。反则反之。总之,由于地球内部热力作用和重力作用,引起地幔和地壳物质的交换和混合、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以及岩石圈各层之间相对的层间滑动。在这种质量再分配的过程中(兼之外部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偏转;地球自转速度与自转轴的摆动又将导致离极力、科里奥利力、旋转速度不均一效应,以及地球内部各圈层相对扁平的变化。岩石圈各断块间的相互错动、碰撞与拉开,即在此过程的相互交替与联合作用下发生。据现有天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可初步认为地球的膨胀与收缩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是交替出现的,总的发展趋向是以收缩为主。但迄今科学所积累的事实还不足以彻底解释断块构造运动的驱动力源,这些认识难免还带有很大的推测性质。【断裂构造控矿】ore contral by fracture断裂构造对内生矿产、外生矿产的控制作用。一是断裂对内生矿产的直接控制:岩浆作用提供成矿物质来源形成的矿床,空间分布明显受断裂控制;断裂活动不仅为含矿岩浆侵入开辟了上升通道,而且为侵入岩浆及其伴生矿产创造了冷凝分异和停集赋存场所,导致含矿岩浆岩带、地球化学异常带乃至地球物理异常带的空间分布与断裂构造带相一致。不同方向的构造 岩浆带的交会点常是成矿有利部位,穿层断裂的控矿意义已获公认,顺层滑动断裂对矿产的控制作用也不可忽视;褶皱(背斜和向斜)的控矿作用已有较清楚的认识,但层间滑动正是形成褶皱的决定因素。不同切割深度的隐伏断裂对内生矿床的控制也日益引起国内外关注,裂谷对内生矿产的控制更为显著,由于裂谷轴部裂开最深,常出现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钒、钛、铁、铂、镍、铜乃至金刚石和铬等矿藏。因断裂的空间分布常具规律性,故受其控制的含矿岩浆分布也常在下列部位较为发育:①锯齿状断裂的齿尖或拐折部位;②羽状分支断裂与主干断裂交接部位;③不同方向断裂带的交会部位;④断裂与成矿有利岩层的交接部位;⑤背斜中和面以上的转折端和向斜中和面以下的转折端;⑥不同构造单元过渡的地段;⑦断裂与褶曲的交会部位等。二是断裂对外生矿产的间接控制:含油气、含煤盆地常沿一定方向呈线性展布,反映隐伏深断裂对盆地形成和发育的控制作用。由于深部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常沿断裂上涌造成地壳厚度减薄,使盆地的展布也常与上地幔隆起带一致。断块的断隆和抬斜运动对古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断裂的交叉部位最易形成古潜山;古潜山带的走向严格受区域大断裂控制;古潜山的雁行状排列是基底中雁行状剪切断裂的反映;同生断裂的持续活动过程,既是古潜山幅度增长、面积扩大的过程,也是古潜山油气运移聚集成藏或使之遭到破坏的重要过程。此外,成矿后断裂对内生矿产和外生矿产都有破坏作用,也影响矿产的赋存和分布。

【断裂构造控震】earthquake control by fracture断裂对地震的控制作用。一是断裂构造孕育地震的发生:地震是断裂活动的一种方式,因而地震的孕育与断裂的形成之间有紧密内在联系,除极端脆性岩石材料外,岩石破裂和地震发生常经历三个阶段:①岩石松弛或扩展阶段,与之相应的是孕震阶段;②岩石硬化阶段与之相应的是临震阶段;③岩石裂开阶段,相应的是发震阶段。从发震角度可将断层滑动分为稳定滑动(蠕滑)和黏滑两类,前者表现为断层蠕动,后者则往往伴生地震,两种滑动形式交替贯穿于断裂运动的全过程,形成明显的阶段性。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阶段性和周期性是两个共同的重要特征,断裂活动的阶段性、周期性与地震孕育、发生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但揭示了断裂与地震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可据此作出正确的地震预报。二是断裂带控制地震带的展布:据控制发震的断裂带活动方式,可分为:①由锯齿状剪切 挤压(或锯齿状挤压)断裂控制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②由锯齿状剪切 拉张(或锯齿状拉张)断裂控制的地震带,典型实例为洋中脊地震带、陆间裂谷和陆内裂谷地震带;③X型剪切断裂网格控制的地震带,所控制的地震为走滑机制,常有强震发生,且挤压应力区与引张应力区内的扩容现象有所不同。三类不同断裂控制形成的地震带,在空间上互相穿插、共同组成区域地震网络系统。三是断裂带决定地震区的划分:从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川滇断裂带至横断山南北构造带将中国分为东、西两区,此带是中国大陆上浅源地震最密集的地带,即南北地震带,其东以北北东或近北东向地震带为主,地震相对较少;其西则以北西西或近北西地震带为主,地震甚为密集。有人曾指出北半球还有北美大陆、地中海、伊阿巴等三个类似的地震分区,反映北半球断裂分布的空间规律。四是地壳破裂网格系统决定地震网格系统,后者则反映前者,中国大陆的活动地壳破裂网格系统的特征为:①既受不同时期老断裂的控制,又有其新生特点;②表现为北东向和北西向的近代破裂网格,但在南北构造带两侧破裂网格的两组剪切破裂发育程度及其所夹锐角指向不同;③不仅欧亚大陆上的地震活动反映有北东向、北西向的近代破裂网格,非洲、北美洲也都存在,说明是在全球规模的统一应力场作用形成的行星际剪切断裂网格。

【构造模型试验】experiment of tectonic simulation采用模拟方法进行的构造试验。断块构造学说继承和发展了地质力学的思想,根据地质构造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把野外观察、室内模拟试验和理论探讨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根据野外地质现象进行了X型剪切断裂模拟试验、锯齿状断裂模拟实验、弧形构造模拟试验、深层构造控制浅层构造模拟试验、仰冲与俯冲构造模拟试验等大量模拟试验;还不断将弹性力学、断裂力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在定量化和古构造应力场方面已获得重要新成果,为完善和发展断块构造学说理论起到重要作用。

断裂与断块类型

【断裂深度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aults on depth根据断裂深度与侵位岩浆物质来源和成分的关系,以及地球四类断裂示意图物理场特征和地震活动等划分的断裂类型。1974年按切割地球各层圈的深度把断裂由浅到深分为: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见图)。断裂深度分类是断块大地构造学说的核心和纲要,此四种断裂形成于各构造阶段(期),最新时期的断裂可切过以前形成的地层,早期形成的断裂若有继承性活动可切至以后的地层,若无继承性活动则仅限于同构造期岩层,不直通地面。

锯齿状断裂图【锯齿状断裂】zigzag fault迁就较早形成的两组X型剪切断裂而形成的、参差不齐的张性断裂,形如锯齿,故名。其形成是从剪切开始、拉张完成,故常为剪切 拉张性质。现代大洋中脊断裂、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莱茵地堑、中国的汾河地堑、渭河地堑、冀中地堑等,均由锯齿状断裂构成(见图)。曳裂型断

裂简图

【曳裂型断裂】fault of shear tensile type具曳压型断

裂简图有剪切 拉开(部分剪切,部分拉开,交替出现)性质的断裂。断裂两侧块体作相背(相反方向)运动,多形成锯齿状断口,故称曳裂(见图)。第一级曳裂型断裂,相当于现代大洋中脊裂谷带、现代大陆裂谷带(地堑)等。

【曳压型断裂】fault of shear compressive type具剪切—挤压(部分掩冲,部分剪切,交替出现)性质的断裂。当发生仰冲、俯冲时,断裂两侧块体相向运动,故称曳压(见图)。最大一级曳压型断裂,相当于现代海洋与大陆板块之间的俯冲断裂带或消减带。

【岩石圈断裂】lithospheric fault切割整个岩石圈到达软流圈的穿层断裂,(相当于板块边缘断裂)它是已知切割最深的断裂,现代大洋中脊断裂、沿海沟的断裂带、巨大的转换断层皆属之。大陆地壳各地质时期者可按以下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判定:①超镁铁质带,分布有橄榄岩、榴辉岩、金伯利岩等;②低温高压变质相带,有指示矿物蓝闪石出现和混杂岩堆积等,是挤压性断裂标志,相当于板块消减带;③高温、高压变质相带,如麻粒岩相带,为岩石圈张裂带,相当于板块的生长带;④沿断裂带出现重力、地磁的高梯度带。中生代以来的,尤以近代活动者常表现为强地震活动带、高地热带。优地槽发育初期的断槽(谷)即为将大陆地壳拉开,或发育在大洋的岩石圈断裂。中国的北祁连山、西昆仑山、后龙门山、北喜马拉雅和台湾海岸山脉,在未褶皱隆起前属岩石圈断裂带。它对金属成矿带往往有重要控制作用。【地壳断裂】crustal fault切穿地壳达到莫霍面的穿层断裂。现代大洋地壳内的火山岩带,多为地壳断裂作用形成。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断裂标志:①镁铁质岩(辉长岩、玄武岩)带或镁铁质岩体分布线;②古、中、新生代盆地、地堑的排列线,且盆地、地堑中有玄武岩或其他镁铁质岩与沉积地层同期生成,如东非裂谷、汾河地堑、冀中地堑、长江地堑、燕辽断陷、淮河断陷等;③沿断裂带常表现出重力、地热和地磁异常,沿活动的断裂带有浅源地震。对区内金属矿带有控制作用。

【基底断裂】foundational fault,basement fault切穿花岗质岩层基底,到达玄武岩层顶面的穿层断裂。地质历史上的基底断裂主要特征:①酸性岩浆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流纹岩)呈带状或串珠状分布,有少量的中性和基性岩浆岩;②出现线状或串珠状沉积盆地,其中有少量中、酸性岩浆岩与沉积岩同期生成;③温泉、湖泊呈线状分布等;④出现局部的重力、地磁和地热异常;⑤沿断裂有浅源地震活动。基底断裂对金属成矿和石油天然气分布有控制作用。

【盖层断裂】superficial fault,sedimentary cover fault地壳表面出露的、切穿沉积盖层的断裂。其标志是:沉积岩层和岩浆岩体等有错开、位移等现象;泉水的带状分布、河流的袭夺现象等可能标志新生代以来产生的盖层断裂。

【层间滑动断裂】interlayer gliding fault沿地球各层圈之间的界面(如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以及结晶基底与盖层之间的高速层与低速层、高导层与低导层的界面等)产生滑动的断裂。可分为岩石圈层间滑动断裂、地壳层间滑动断裂、基底层间滑动断裂和盖层层间滑动断裂。是一种重要的断裂构造类型。

【断块缝合线】suture line of fault blocks岩石圈断块边界的一种岩石圈断裂,为古大陆型地壳和古大洋地壳的接合断裂;是古大陆地壳向古大洋型地壳仰冲或后者向前者俯冲的场所。可切割岩石圈而到达软流圈或上地幔,其成因与特征可能与现代太平洋西缘的板块消减带相似,可称为消减型断裂。

【断裂活动方式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aults based on displacements断裂是在长期的地史中各阶段形成的。先前形成的断裂,在晚期构造阶段中产生再活动。在两组断裂走向夹角不大于30°的情况下,在新的构造阶段统一应力场内,同一条断裂可具有不同的活动方式。根据模拟实验和野外观察,有五种活动方式(见图):①纯挤压;②纯拉张;③纯剪切(分左旋和右旋两种);④剪切 挤压;⑤剪切 拉张。地球表面巨型和大型断裂带,常为剪切

拉张和剪切 挤压型。还有两种剖面上断裂的活动方式。

断裂的活动方式【断裂组合型式】type of fracture group又称断裂体系(fracture system)。五种断裂组合型式在区域统一应力场内,断裂在平面上所表现的组合形态和交接型式。在断块大地构造学中,把长期活动的基底断裂、地壳断裂和岩石圈断裂划分为X、Y、V、Z和I 五种组合型式(见图)。其中,X剪切组合型式、Y型剪切 拉张组合型式和I型张性组合型式三种,为最基本的组合型式。

【I型断裂体系】I shaped fracture system在平面上组成I型的断裂体系型式。多为张性的锯齿状断裂。地质历史上的大洋地壳的地槽断谷或现代大陆的中、新生代裂谷(地堑)多属之。是受平行于断裂方向的挤压与垂直方向的拉张联合作用的结果。它是由于在断块两端存在与之近正交的平错断裂,易产生侧向滑动而形成的。相当于岩块在实验中受压而两端易自由滑动的情况。冀中地堑即典型者,其北为阴山断裂,南为黄河断裂。

【X型断裂体系】X shaped fracture system两组走向在平面上呈X型相交的断裂体系。两组断裂多为剪切性质,地壳自形成以来即存在X型剪切断裂,大都形成于45亿~35亿年。霍布斯(Hobbs,1911)提出地壳上存在X断裂。詹德尔(Sander,1938)将地壳上存在X型断裂划分为三套六组,即北北西与北北东,北东与北西,北东东与北西西。中国西部地区(六盘—贺兰山至龙门山、横断山以西)主要发育北西西与北东东—对X型断裂,东部地区主要发育北北西与北北东一对X型断裂。X型断裂是由于断块两端受压后不易滑动而形成的。

【Y型断裂体系】Y shaped fracture system平面上呈Y型的三组断裂所组成的断裂体系(如图)。上部两组断裂多具剪切性质,Y型断裂体系下部一组断裂多具拉张性质,共同构成剪切 拉张的断裂组合。其形成条件是一端不易滑动,即上部边界条件不如下部自由。中国横断山区的龙门山断裂(北东向)、甘孜-康定断裂(北西向)和西昌断裂(南北向)组成的典型Y型断裂体系。V型断裂体系也是这种条件下形成的。

【Z型断裂体系】Z shapcd fracture system平面上两组平行断裂之间夹有一组斜向断裂组成的断裂体系。上、下两组断裂可同受挤压应力或拉张应力作用,分别产生平移断层、逆断层或正断层,而中间则产生一组剪切拉张或剪切挤压的断层。挤压应力下产生的Z型(或反Z型)断裂组合的形体较长,拉张应力下产生的形体较短。在侧向挤压和拉张应力下,也可产生成因相同的N型断裂体系、反N型断裂体系。Z型多发生在纬向隆起带和凹陷带,N型多发生在经向隆起带和凹陷带。

【断块】fault block?岩石圈内被断裂构造所围限的构造块体。张文佑1958年提出。1974年把断块与断坳、断褶并列为大地构造的基本单元。其后,按其规模和边界断裂的深度、分为岩石圈断块、地壳断块、基底断块、盖层断块等四大类。按其形成与形变特征又曾分为台块、槽块和坳块三类,现已基本不用。?形成于南华纪之前、具有地台型形成和形变特征的台块,并与断褶相对应。

【菱形断块】lozenge shaped block?在地表平面上,由X型交叉剪切断裂切割、围限呈菱形的块体。由于岩石受力破裂首先形成X型剪切断裂网格,它是地球、乃至不同星球普遍存在的构造类型。在水平挤压形成的隆起区(相当背斜区)与凹陷区(相当向斜区)两组剪切断裂的锐角方向互相垂直,所以它的长轴方向也彼此垂直;无论隆起区或凹陷区,中和面上、下菱形断块的长轴方向也相垂直。这正是中国西部(隆起区)和东部(凹陷区)出现的构造景观。?由于差异升降运动,断块内的次级断块在剖面上形成边界大致互相平行的菱形块体,上升的称为菱形断隆,下降的叫菱形断陷。若次级块体呈楔形,即楔形断块;上升的是楔形断隆,下降的为楔形断陷。

【断块深度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ault block on depth根据切割和围限断块的断裂深度类型所做的断块深度分类。它们可分为:①被岩石圈断裂所切割和围限的岩石圈断块;②被地壳断裂所切割和围限的地壳断块;③被基底断裂所切割和围限的基底断块;④被盖层断

裂所切割的盖层断块。它们分属于四个不同的构造级别,在岩石圈发展、演化中有着各不相同的构造意义。

【岩石圈断块】lithospheric fault block地球表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以上)被岩石圈断裂切割和围限的最大一级的断块。可沿软流圈滑动,相当于板块学说的岩石圈板块。如现代的太平洋、非洲、美洲、欧亚、印度、南极洲六大板块即与之相当。现代大陆区和大洋区可划分出许多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圈断块。如大陆上的古槽块(地槽断块),相似于现代大洋断块;古台块(地台断块)相当于现代的大陆断块。

【地壳断块】crustal fault block地球表层的第二级断块,也是岩石圈断块内部的次一级断块,比岩石圈断块薄。它被地壳断裂切割和围限,可沿莫霍面滑动。现代大洋被火山岩带断裂所分割的断块,现代大陆被地壳断裂所切割的台隆和台陷,以及槽块内的槽隆和槽陷均属之。现代槽块、台块内中、新生代含玄武岩及其他镁铁质岩的沉积盆地,也多属之。【基底断块】foundational fault block地壳断块内部更次一级的、被基底断裂切割和围限的断块。它可沿康拉德面滑动,均分布在现在大陆区。大陆台块内的台凸和台凹,槽块内的槽凸和槽凹多属之。大陆及大陆边缘的中、新生代不含基性火山岩的红层盆地也属之。如华北台块上规模较小的中、新生代盆地、槽块上的红层盆地等。

【盖层断块】superficial fault block被盖层断裂所切割和围限的断块。它存在于现代大陆及大陆边缘,是沉积盖层发育的构造单位。

【台块】platform block曾作地台断块的简称。大陆区的第一级断块单位。相当于岩石圈断块。具有地台型的形成(建造)和形变(改造),由基底和沉积盖层组成。此词现已基本不用。【槽块】geosynclinal block曾称断褶带(fault fold zone)。曾作为大陆和大洋构造区的第一级断块。属岩石圈断块,分为优槽块和冒槽块两种,相当于优地槽和冒地槽。大陆上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形成的槽块。其形成初期是剪切-拉张或拉张型的岩石圈断裂带,类似现在的大洋中脊裂谷,在它发展的晚期阶段两侧大陆断块相向运动,向大洋地壳仰冲,同时海底扩张使海洋地壳俯冲于大陆之下,在其间形成剪切 挤压型断裂带。可与现代的岛弧 海沟比拟,具有优地槽性质。此词已基本不用。

【坳块】fault warp过渡性构造区的第一级断块,形成于南华纪以后,较稳定,具有冒地槽型的形成和形变特性。相当于冒槽块。此词已不再使用。

【活化台块】activization platform block中生代以后,上地幔活动加剧引起台块产生较强烈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老断块复活和上地幔隆起等形成的一系列大陆裂谷、地堑、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和强地震活动带等台块地区。华北台块是强活化台块,扬子台块边缘也有活化现象。

【断块的地壳性质类型】crustal type of fault block按断块的地壳性质可分为大陆型地壳的断块(大陆型地壳构造域)、大洋型地壳断块(大洋型地壳构造域)和过渡型地壳断块(过渡型地壳构造域)三类。它们属于地球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彼此在物质组成、地壳厚度和性质、构造稳定性和构造变形特征、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地球物理场等都具有显著差别。还可根据地壳性质和形成、形变特征,可进一步划分出二级和三级构造单元(见表)。

各级构造单元命名系统(1986)

一级构造单元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单元大陆型地壳断块构造域断块区

如中朝断块区断块

如冀鲁断块断褶系

如昆祁秦断褶系断褶带

如祁连山断褶带块褶区

如西藏 印支块褶区断块

如羌塘 唐古拉断块断褶带

如班公湖 奇林湖断褶带块褶带

如三江 印支块褶带过渡型地壳断块构造域边缘海断块区

如西北太平洋边缘

海断块区断块

如南海断块海沟 岛弧断褶系

如西北太平洋海沟 岛

弧断褶系断褶带

如菲律宾断褶带大洋型地壳断块构造域成熟洋壳断块区

如西太平洋成熟

洋壳断块区稳定性断块

如西北太平洋稳定

性断块活动性断块

如西南太平洋活动性断块新生洋壳断块区

如东太平洋新生

洋壳断块区【大陆型地壳构造域】continent crustal structure domain岩石圈断块的一级构造单元。它包括现代的大陆和大陆架。地壳厚度为30~70千米,由玄武质、花岗质和沉积岩壳层组成,相对稳定、构造活动微弱。但由于不同性质岩石圈断块之间的挤压和拉张,地壳或褶皱增厚、或拉开减薄,并伴有强烈的浅 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动。如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沿海,布格重力一般偏低,部分地区为负值区,高山区更低,甚至低于-500毫伽。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断块区、断褶系和块褶区。

【大洋型地壳构造域】oceanic crustal structuare domain岩石圈断块的一级构造单元。包括洋盆、火山链、海底隆起、海底平顶山和洋脊等地貌单元。主要由玄武质壳层和很薄的深海沉积层(几百米)组成,地壳厚度为6~11千米,构造变形轻微,但在海沟附近洋壳挤压上拱,形成外隆。洋底以洋脊为中轴向两侧有大规模水平移动,在某些地质时期有大范围的垂直升降活动。热流值洋脊最高、洋盆次之、拗陷区最低;磁条带以洋脊为轴呈对称带状分布;布格重力为大片正值区,基本反映玄武岩层的起伏状况。亦可进一步划分为成熟洋壳断块区和新生洋壳断块区。

【过渡型地壳构造域】transitional crustal structure domain岩石圈断块的一级构造单元。它包括现今的海沟、岛弧、边缘海和大陆斜坡。地壳厚度为6~30千米,由玄武质、花岗质和沉积岩壳层组成,其中花岗质壳层厚度比大陆型地壳构造域减薄很多,而且不连续。沿岛弧外缘有强烈挤压变形,内缘火山活动频繁。边缘海内部拉开较深,出现洋壳物质。它实质上是陆壳、洋壳的混生区,二者相互穿插、交替出现。布格重力为正值区,在海沟有小幅度的下降;边缘海磁条带以扩张轴为中心呈不明显的对称分布;地震活动剧烈,浅震多发生在海沟附近,震源深度向大陆方向逐渐增大;热流值海沟最低,一般小于41.7毫瓦/米2(1HUF),岛弧中等,边缘海最高。还可进一步划分为边缘海断块区和海沟 岛弧断褶系。【断块区】fault block area大陆型地壳断块的二级稳定型构造单元,属古陆壳。其主要特征是:①具有前南华纪变质基底和不整合于其上的沉积盖层,即双层结构(二元结构),隆起区基底直接出露地表;②基底为相当洋壳的岩石建造,盖层属陆壳沉积建造,空间展布较稳定,厚度较小;③区内岩浆活动微弱,仅沿深断裂有岩浆侵入和喷发;④内部地壳相对稳定,主要产生大型隆起和凹陷,边缘构造活动增强,可出现线型褶皱和逆冲断裂;⑤内部发育各种沉积矿产,边缘则发育与小型侵入体和陆相火山岩有关的内生金属矿床;⑥布格重力异常多为变化平缓的正异常(或在正异常上有小负值区),磁场也是平缓的正异常区,地块越老磁性越高,形成古磁核;⑦属岩石圈断块,如中朝断块区。

【断褶系】fault fold system大陆型地壳断块的二级活动型构造单元,属古洋壳。其主

要特征为:①一般呈狭长的带状,围绕断块区分布;②地表主要出露南华纪以来沿岩石圈断裂发生拉开而形成的洋壳和过渡壳类型的沉积,前者为优地槽建造,后者与冒地槽建造相当;

③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拉张阶段出现喷发、侵入和深海沉积共同构成的蛇绿岩套,挤压褶皱阶段先后出现一系列中酸性喷发、侵入活动;④断褶系内部常有古陆壳残块;⑤构造形变强烈复杂,多呈规模宏伟的线型复式褶曲和逆冲断裂,有时形成扇形构造或迭瓦状构造和推覆构造;⑥洋壳经多次挤压和褶皱后转化为陆壳,致使基底构造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并出现双变质带;⑦以内生金属矿产为主;⑧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变化剧烈,常呈宽数十千米、长几百千米甚至达千千米以上的梯度带;磁场为正负交替的异常带。如昆祁秦断褶系。

【块褶区】bruchfault area大陆型地壳断块的二级构造单元,属过渡壳。是位于断块区与断褶系之间的过渡型构造带,包括被一系列近平行而又长期活动的岩石圈断裂或地壳断裂分割所形成的断块与断褶带相间排列的地区,建造类型和构造变形都具有过渡型的特点,即靠近断裂带为洋壳建造,远离断裂为陆壳建造,两者之间则为过渡型建造;断裂带附近地层褶皱强烈,地层不整合接触较多,远离断裂带则多为整合接触,产状近水平。如西藏 印支块褶区。

【成熟洋壳断块区】mature oceanic crustal fault block area大洋型地壳断块的二级构造单元。其特点是远离大洋中脊,地形较复杂,既有规模宏大的洋盆,又有高耸的海底高原;洋壳年龄较老(主要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地壳厚度较大(6~11千米),构造形变较明显(断裂及褶皱常见),玄武岩层之上常有200~600米厚的沉积物,热流值接近全球平均值62.52毫瓦/米2(1.5HFU)。可以西太平洋成熟断块区为代表。它三级构造单元为稳定性断块(如西北太平洋稳定性断块)和活动性断块(如西南太平洋活动性断块)。

【新生洋壳断块区】young oceanic crustal fault block area大洋地壳断块的二级构造单元。包括洋脊及其附近的洋底,地形较简单,洋壳形成时期较新,至今仍有海底喷发和炽热熔岩涌出,玄武岩层之上几乎无海底沉积物覆盖;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表明,洋脊下有一条串珠状的岩浆囊存在,热流值一般较高。可以东太平洋新生洋壳断块区为代表。

【边缘海断块区】marginal sea block area过渡型地壳断块的二级构造单元。包括边缘海和大陆斜坡,主要特点为有新生洋壳形成,或正处于向洋壳转化过程中。以西太平洋边缘海断块区为典型代表。

【海沟 岛弧断褶系】trench island arc bruchfault system过渡型地壳断块的二级构造单元。包括海沟、岛弧和弧间盆地,主要特点为有新生陆壳形成,或正处于向陆壳转化过程中。西北太平洋海沟 岛弧断褶系可作为典型代表。

【断块地质特征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ault blocks by g~e~o~l~o~g~i~c~a~l property ①按断块形成(建造)和形变(改造)特性,分为台块、槽块和坳块,是第一级断块单位,与岩石圈断块相对应;台隆和台陷、槽隆和槽陷、坳隆和坳陷为第二级断块单位,与地壳断块相对应;台凸和台凹、槽凸和槽凹是第三级断块单位,与基底断块相对应。②按断块的活动强度,并吸收地台地槽说优点,分为断块、断坳和断褶,分别相当于地台、冒地槽和优地槽,代表大陆型地壳、过渡型地壳和海洋型地壳的阶段转化。因此断块、断坳和断褶之首均应分别冠以年代或构造运动期,如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断块、断坳、断褶等或吕梁、晋宁、贝加尔、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的断块、断坳、断褶等,以表示其发展演化过程。此两种分类现已不用。

断裂与断块作用

【断块活动方式】active type of fault block断块作为一个块体发生的运动及其与相邻断块的相互运动和相互影响。是断块的运动学问题,主要有三种活动方式:①拉张与挤压——分裂与拼合,大多表现为剪切—拉张和剪切—挤压。某一区域或某一地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

活动方式复杂多变,拉张使原存的断块发生破碎、分裂,各新生断块间发生相背运动并经历不同地质发展历程;而挤压却使断块间互相靠拢、汇聚,若干具不同发展历程的断块拼合成新断块并开始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②断隆与断陷,抬斜与掀斜,即断块内的次级断块相对抬升和沉降,往往形成次级断块隆起和断块凹陷,并产生抬斜和掀斜,为常见活动方式;③层间滑动—水平错动,顺层滑动断裂不仅把岩石圈切割成不同厚度的块层,而且使厚薄不等的块层间作层间剪切滑动,可沿不同深度的各种界面(如沉积盖层和结晶基底间、康拉德面、莫霍面、软流圈顶面等)上发生,也可在各层圈内发生,可形成不同规模的推覆体和远程运移,据滑动过程中构成的撕脱岩片的岩石性质和组合,可判断滑动深度。它具有圈层构造的独立性,多层构造间的不和谐性等基本特征,并导致地震震中的层状分布。

【断裂转化】faulting inversion断块学说把断裂转化与褶皱回返作用相比拟,认为地槽由断裂转化同样可进入地台的发育阶段。以岛弧造山带和安第斯造山带的回返运动为例,地槽沉积与上覆地层常呈平行不整合或轻微角度不整合,几乎不发生褶皱运动,地槽的回返是通过断裂所控制的强烈逆冲隆升达到新的重力均衡而完成的;沿断裂有大规模花岗岩类岩体侵入。这种断裂回返与褶皱回返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尽管基底刚化程度可能较低,但二者地球动力学环境相同,即由于遭受拉张沿先存断裂而解体的陆壳,块体间的相背运动导致其间出现开阔的新生洋壳和过渡壳(地槽);随应力场由拉张转变为挤压,地槽两侧的刚性陆壳块体转变为相向运动,从而使地槽闭合,进而转化为地台并隆起成山。此作用反映了地壳发育由能量积累阶段转变为能量释放阶段,由下陷接受沉积转变为上升隆起遭受剥蚀,由拉张状态转变为挤压状态。

【断裂造山】fracture orogeny断块学说认为,断裂作用足以使地槽或裂谷等回返并造成山脉。褶皱造山的基本特征是褶皱控制断裂,整个造山带为一巨大的褶皱带。而断裂造山形成的造山带是一条巨大的断裂带,由一系列近平行的逆冲断层组成,地层主要不是水平方向上的缩短,而是被断裂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并发生不同程度的隆升;地层的褶皱是受断裂活动所控制的。造山带中的花岗岩带、变质岩带、糜棱岩带、混合岩带等的发育都受断裂控制。断块学说认为,不仅有褶皱造山形成的磨拉石建造,还有断裂造山的磨拉石存在。二者特征不同:前者形成于与山脉平行的、相对狭窄的山前坳陷中,属典型的挤压型盆地,是大山块体强烈水平侧压力的产物;后者则多形成于以正断层为边界的张性断陷盆地中。

【断裂变质】fracture metamorphism断裂活动产生的变质作用。通常区域变质作用被看作是褶皱造山和岩浆侵入事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一个共生组成,因而它同褶皱造山带走向相平行。断块学说认为,可把区域变质作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由褶皱造山运动引起的褶皱变质和由断裂造山运动引起的断裂变质,无论变质程度还是变质带的规模二者均可比拟,甚至可以出现更复杂的地质景象。其时间序列是片理化绿片岩相变质作用、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再生花岗岩浆侵入作用。断裂区域变质带的空间组合是区域变质岩类、混合岩类和花岗岩类的三位一体。断裂变质概念强调了形变期间的应力与温度和压力条件对物质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械活动性可引起化学活动性、基底岩系和沉积盖层在形变期间都参与物质交换。

【洋壳陆壳转化】oceanic crustal and continent crustal transformation断块学说关于洋陆互相转化,可表述为:大陆型地壳区在剪切—拉张作用下,可通过裂堑(aulacogen)及其进一步发育而转变为大洋型地壳区;大洋型地壳区则在剪切 挤压作用下通过造山带或岛弧(山弧)和海沟的形成而发展成大陆型地壳区。其地壳演化发展的剪切 拉张造洋、剪切 挤压造陆的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常包括两个构造运动幕:初幕为(剪切 )拉张幕、即造洋幕(thalassogenesis phase);终幕为(剪切 )挤压幕,即造陆幕(epeirogenic phose)。前者又称前期造洋作用,后者即后期造陆作用。

【剪切 拉张造洋】shear extension thalassogenesis大陆型地壳区在剪切 拉张作用

下陆壳可通过裂堑 裂谷的发育,使大陆型地壳减薄、解体,转化为洋壳的过程。裂开总是沿先存的构造薄弱带(全球性锯齿状断裂网格的一部分)发生,由大陆型地壳向大洋型地壳转化的一般过程是:裂堑 地堑 地槽(由冒地槽到优地槽)或裂堑 地堑 大陆裂谷 陆间裂谷 大洋裂谷。断块构造说认为:陆壳通过裂堑转化为洋壳,不是(热点活动或地幔穹)隆→拉(张)→断(裂)→裂(谷发生)继而大洋化的过程,而是断(裂)→拉(张)→地幔穹(隆)→裂(谷发生)继而大洋化的过程。

【剪切 挤压造陆】shear compressional epeirogeny大洋型地壳在剪切 挤压作用下,洋壳转化为陆壳的作用过程,既沿消减带的消减而使洋盆逐步变小直至闭合,又因消减等地区强烈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大量原洋盆中的沉积物增生而形成新的大陆型地壳,从而完成由大洋型地壳向大陆型地壳的转化。消减带常表现为大陆边缘弧,可分为西太平洋岛弧和安第斯山弧(前者以发育相对开阔的弧后盆地为特征)两种基本类型,皆为全球性锯齿状断裂网格控制下发育的,岛弧和山弧只是断裂带的浅构造位的构造形态。

【断块仰冲作用】fault block overthrust大陆壳断块大洋壳断块上逆冲的现象。仰冲与俯冲是冲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运动,是剪切作用的构造表现,均发生在陆壳断块与洋壳断块的碰撞中,与板块说不同的是断块说强调仰冲是主要的,而俯冲作用是次要的。断块说认为在洋壳断块与陆壳断块相碰撞时,由于断裂常向大陆一侧倾斜,位于断层上盘的密度较小、强度较小、地形较高的陆壳断块,容易仰冲于位于断层下盘的密度较大、强度较大、地形较低的洋壳断块之上,因此,仰冲是比俯冲作用更普遍、更重要的构造现象。断层面(两个断块的接触面)倾角的变化对仰冲或俯冲亦起重要作用。板块构造说强调俯冲或消减带,而忽视仰冲叠加带,所基于的事实是:海洋地壳较冷、Q值较高、刚度较大、密度也较大;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倾斜;双变质带的高压低温带在海洋一侧,而低压高温带在大陆一侧;岩浆的分带由大洋向大陆酸碱性增大,向大洋则基性成分增高等。大陆向大洋仰冲模式不但能更圆满地解释碰撞带及其附近的上述各种地质现象,还可成功地说明远离大洋上千千米之遥的大陆边缘构造盆地的成因和机制。自始新世以来发育的东距太平洋上千千米的华北陆缘盆地为一剪切 拉张大陆边缘构造盆地(北东向以剪切为主,近东西向以拉张为主)的形成机制是,在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洋壳断块与陆壳断块发生碰撞,大陆向大洋仰冲,因而在大陆边缘部位产生垂直于陆洋边界的拉张应力,沿袭原断裂(构造薄弱带)即可发生拉张而形成盆地、裂谷等构造,并伴随上地幔上隆和地壳的减薄。向大陆倾斜的断裂面倾角越小,大陆向大洋仰冲的规模越大,影响形成大陆边缘盆地或裂谷构造的范围也就越大。由断裂带的仰冲和俯冲而决定的褶皱作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般以仰冲为主时,断裂面上盘的褶皱自大陆向大洋由新变老,岩浆活动等也自大陆向大洋由新变老;而以俯冲为主时则相反。

【陆缘型大陆增生】pericontinental type continental accretion发生在过渡壳断块与陆壳断块的挤压碰撞中,由原沟弧盆区转化的陆壳拼贴到先存大陆边缘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建造的不均一性所控制的构造不均一性,以及强烈的挤压碰撞。当岛弧向大陆拼合时在其外侧发生拉张,形成新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一旦再转化为太平洋型形成岛弧后,又可再次发生过渡壳断块与陆壳断块的碰撞,使大陆得以再次向外侧扩大,如此多次拉张—挤压过程,大陆型地壳就会依次连续向外扩大,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陆增生。断块说认为增生物质来自两部分:①原沟弧盆区的火山 沉积岩;②原洋盆中的沉积物(包括洋岛、陆隆、海山、海台等的沉积物)在洋壳消减时被刮削下来而拼贴到大陆边缘上形成沉积增生楔,因而大陆外侧还有洋壳发育,一旦消减时又有沟弧盆系形成,故增生现象可以多次发生。在中国东南部,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排列着江南断块(晋宁期)、武夷云开断褶带(加里东期)、东南沿海断褶带(海西期)台湾断褶带(喜马拉雅期),勾绘出中国大陆自西北向东南增生的清楚轮廓。

【陆间型大陆增生】intercratonic type continental accretion陆壳断块间挤压碰撞,通过“对冲”和“互冲”作用而使两个陆壳断块拼合为一体并开始相同的地质发展历程,使

大陆壳的面积得以增大的现象。在陆壳断块 过渡壳断块碰撞与陆壳断块 陆壳断块碰撞之间可能存在一种过渡情况,即原洋盆内的若干大陆地壳的残块在洋壳消减时被刮削下来与洋岛等的沉积一起拼贴到大陆边缘上,因其规模较小,不足以引起陆 陆碰撞现象,这可称为“大陆增大”(enlargement)。

【断块对冲】block ramp,rampthrust当两个陆壳断块发生相向运动并发生挤压碰撞时,若两个断块刚性程度较高且断裂带倾角陡立,则断裂两侧的断块将会发生强烈的顶撞隆升现象。中秦岭断褶带印支运动的对冲即为典型实例:秦岭断褶系南、北分别以断裂带与扬子断块区和华北断块区为邻,本身又被断裂带分划为北、中和南秦岭断褶三个次级构造单元。早古生代南、北秦岭均经历了拉张—强烈拗陷(地槽化),以及先后闭合回返而陆壳化的过程;泥盆纪—石炭纪中秦岭发生拉张形成地槽,海西运动表现以上升为主的褶皱断裂运动和岩浆侵入;三叠纪时全区隆起剥蚀,在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华北与扬子两断块区沿中秦岭带对冲,使其遭受强烈南北向挤压,南、北两侧断裂强烈逆冲,并形成低温高压变质带和三叠纪混杂岩,以及酸性岩基侵位,导致华北断块区与扬子断块区又拼成统一陆块并使陆壳面积扩大。

【断块互冲】fault block interdigitation,fault block interthrust当两个陆壳断块发生挤压碰撞时,若边缘的冲断层倾角较缓,会使块体的水平运动距离加大,兼之两侧的块体厚度较薄、脆性较高而易破碎,造成破碎小块体互相穿插、彼此犬牙交错,使块体间的缝合线呈弧形并形成参差不齐的锯齿状,而且由于后期的侵蚀或破坏作用,在缝合线两侧可出现类似推覆体、飞来峰或构造窗的现象。在南乌拉尔地区晚加里东期是这种陆陆拼合方式的很好实例;滇西南三江地区也发生了印支期典型的互冲。其主要控制因素是不同构造水平上的层间滑动,同时拉张阶段层间滑动面逐渐由浅变深,在挤压阶段层间滑动面又由深变浅的现象。

【沉陷俯冲】sag subduction一种以垂直运动为主的碰撞方式。现今仍可见洋壳垂直消减的实例,相邻的大陆边缘地区并无沟弧盆系发育。早前寒武纪可能即以垂直运动为主,故尽管未见大陆边缘弧的记录,大陆增生的速度却很快。

【斜交汇聚】heterostrophism convergence碰撞带为一条剪切带或具斜冲分量的剪切带的汇聚方式。不像典型的消减 碰撞具双变质带、蛇绿岩套和混杂岩等。北美西部一系列原位于南半球或赤道附近的地体在向北运移时逐步聚合并泊位式地拼贴到北美克拉通上,可视为最好实例。

中国断块分区

【全球性断裂网格】global faulted network由线性断裂构造组成的全球性网格系统。有五个基本特征:①方向性。地球表面的断裂系统有四个主要方向,即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下产生的北北东、北北西向的X型共轭剪切断裂系、迁就二者而成经向锯齿状断裂系;在东西向挤压作用下产生北东东、北西西向的X型共轭剪切断裂系、迁就两者而成近纬向锯齿状断裂系;迁就北北东、北东东向剪切面而成北东向的锯齿状断裂;迁就北北西、北西西向剪切面发育而成北西向的锯齿状断裂;②全球性。上述不同方向的X型共轭剪切断裂系和锯齿状断裂互相交织构成的断裂网格,具有全球性,还具有行星际意义。在具有刚性壳圈的月球和火星、金星表面X型断裂网格和锯齿状断裂也屡见不鲜;③直线性。断块说强调直线构造的主导性,虽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有大量弧形构造,但其深构造位形态仍为直线状。新生代褶皱带中的大量弧形构造都是盖层滑动的产物,受控于基底X型剪切断裂系;当浅部地质构造遭受剥蚀后,留下的依然是直线构造;④长期性。地表显现的全球网格无疑是中—新生以来形成的,控制现今地震带分布的则是活动性断裂网格。由于侵入岩带的展布受断裂带控制,据呈条带分布的绿岩带的物质组成、分布特征、构造形态和同位素年龄值等,可分为:早期者形成于30亿年以前,多由镁铁质 超镁铁质岩(一般呈整合的层状,大致沿南北向延伸,主要见于

南、北回归线之间)及少量中基性火山 沉积岩组成;晚期者主要形成于27亿~26亿年,多由基性 酸性火山岩或钙碱性火山岩及火山 沉积岩组成(大致沿东西向分布在北回归线与北极之间的中纬度地区)。两期绿岩带可能代表最古老的地球行星断裂网格,那时地壳厚度小、刚度小,处于高热和可塑性强,最早期可能为塑性或韧性断裂,随后逐渐转变为以脆 韧性断裂为主和以脆性为主。月球、火星和金星上者开始形成的时期更为古老,可能在45亿~35亿年前;⑤统一性。网格的全球性、方向性,以及不同方向断裂力学性质的有机组合表明,它们是全球统一应力场作用的产物。

【中国断块构造分区】tectonic division of fault blocks in China根据现存构造的不同地质构造特征所作的断块区划。断块的分区应以同一地质时期为标准。张文佑等(1974)编制中国块断构造分区图时,曾将中国新生代以来的断块构造区分为:①青藏断块区(Qinghai Xizang(Tibet)fault block region),大致为叶城—且末—西宁一线以南,西宁—丽江一线以西地区;②西域断块区(Xiyui fault block region);③中部断块区(fault block region of center of China),即青藏、西域两断块以东,阿里河(黑龙江省)经峰峰、宜昌、百色以西地区;④华夏断块区(Cathaysian fault block region),即中原断块区以东地区,各断块区特征见表。

特征断块地幔活动地壳厚度

(km)近代地

壳升降地震活动青藏地幔沉降50~70强烈上升边界地震活跃西域地幔上升微弱55~60强烈上升边界地震活动中原〖〗地幔上升中等40~55中等上升地震比较活跃华夏地幔上升剧烈30~40沉降华北活跃、东北稳定、沿海活动

【中国断块构造格局】tectonic framework of fault blocks within China中国及其邻区断块构造的空间配置和排列规律。中国断块自东而西依次属大洋型地壳构造域(洋壳断块)、过渡型地壳构造域(过渡型断块)和大陆型地壳构造域(陆壳断块)。①南北构造带。在大陆型地壳构造域的中部,沿贝加尔—蒙古中部、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康滇—横断山、红河—南海西缘,为一条规模宏伟的南北向锯齿状断裂带,把亚洲大陆分割为东西两部,并对区域地质发展演化起长期的控制作用,成为亚洲大陆最主要的南北向构造之一;②南北构造带以西,古生代和中—新生代以地槽发育为主,自北向南有时代变新的趋势,各地槽间夹有古老陆壳的残块,发育北西西、北东东向断裂,而以前者为主,构成长轴近东西向的菱形断块;

③南北构造带以东古生代以地台发育为主,但在华北和扬子两断块区之间还夹有古生代秦岭地槽,经加里东和海西旋回在扬子断块区东南侧又先后拼合武夷云开断褶和东南沿海断褶。中—新生代以地台的活化为特征,表现为断裂控制的强烈火山活动,充填巨厚沉积的裂谷和断陷盆地发育,大陆地壳被拉薄以及向大洋地壳转化的趋势,反映处于强烈拉张状态,区内发育北北东、北北西向断裂,且以前者为主,构成长轴近南北的菱形断块;④亚洲大陆东部边缘以凸面朝向大洋的沟弧盆系,属过渡型地壳构造域,是中生代晚期以来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具明显分带性。⑤南北构造带以西的广大地区在新生代处于南北向挤压隆起状态,可与背形区相类比;以东广大地区(包括大陆边缘过渡型地壳构造域)则相当于东西向拉张坳陷的应力状态,可与向形区相当。中国及其邻区的断块构造格局受行星际断裂网格系统所控制。

【断块构造应力场】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fault block模拟实验和野外观测的结果表明,在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先产生北北东和北北西X型剪切断裂系统。随后进一步迁就原有的X型剪切断裂而发展为近南北向(经向)锯齿状断裂。在亚洲大陆向东仰冲和太平洋向西俯冲的东西向压力作用下,则产生北东东和北西西向X型剪切断裂,迁就它们而产生近东西向(纬向)锯齿状断裂,近南北的张性断裂转变为挤压性断裂,即经向构造带。中国中、新生代地壳(地应力状态和构造形变特性)分为东、西两个区,两区的分界是横断山至六盘山—

贺兰山。西部相当于挤压隆起区(复背斜),表现为北东东—北西西断裂带所切成的长轴近东西向的近似菱形断块;东部相当于拉张凹陷区(复向斜),表现出北北东—北北西断裂带所切成的长轴近南北的近似菱形断块,两者分界的近南北向构造带可视为剪切 挤压和剪切 拉张带。在这种应力条件下,导致西部地区构造运动(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由北向南逐渐变新,引起古地中海部分在西藏南部与印度断块发生拼合,这与较刚硬的塔里木和印度断块相向运动有关,在西藏地区挤压最强,表现为扇状山体(fan shaped orogen)的块状隆起。在西部地区,古生代及其以前的断裂活动仍在继续并表现为断块的升降运动,形成次一级的断裂和褶皱带,主要断裂系统是北西西与北东东的X型断裂,及近东西向构造带。在东部地区,构造运动以及岩浆活动大致有从西向东逐渐变新的特征,以西太平洋和印尼岛弧的外海作为自由边界。中国大陆有向太平洋作不均一的蠕散的趋势。同时也相应的形成了北北东(至北东)及北北西(至北西)的X型剪切断裂系统和近南北向的张性大陆裂谷、边缘海盆地和岛弧。这一应力场可能是地球形成以来,由于热力和引力作用引起的地球自转和公转速率的变化所产生的,根据模拟实验和野外观测,地表断裂常与地下断裂活动不一致,在层间滑动面(中和面)以上和以下的应力场是不同的。中国东部大致相当于向斜,西部相当于背斜。前者地表断裂为北北东—北北西向,后者则为北东东—北西西向,而中和面以下则恰好相反。东部地震活动多沿北东东—北西西向,西部地震活动多沿北北东—北北西向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复岛弧】islands arc张文佑(1984)按应力状态划分的两类岛弧之一。是指洋壳断块与陆壳断块碰撞时形成的双层岛弧。其形成机理是:大陆向大洋的仰冲导致大陆边缘破碎残块漂离大陆,沿底部层间滑动断裂向大洋方向漂移遇阻,在其前缘形成前锋弧,同时滞留在前锋弧后的大陆残块构成另一个与其相平行的弧。复岛弧的应力分布是弧前挤压、弧后拉张。近代的亚洲大陆边缘岛弧为其典型代表,在它们的弧后形成一系列拉张海盆。和复岛弧相对应的另一类岛弧为单岛弧,它处于弧前拉张、弧后挤压的应力状态。

【基底断裂构造系】b~a~s~e~m~e~n~t fault t~e~c~t~o~n~i~c s~y~s~t~e~m发育于基底变质岩系内、具有成生联系的断裂构造系。如纬向构造系、经向构造系、华夏系、西域系等。【盖层滑动构造系】superficial gliding tectonic system,sedimentary covering sliding tectonic system指发育在沉积盖层内、由于盖层脱开基底沿基底滑动并受基底断裂控制、在沉积盖层中产生的构造体系。例如山字型构造系、旋卷构造系和边缘弧构造系等。

【鄂尔多斯断块】Ordos fault block1974年提出,是张家口、大同、河津以西至贺兰山—六盘山的断块。基底主要在太古宙桑干期形成,绝对年龄大于25亿年。

【太行断块】Taihang fault block1974年提出,鄂尔多斯断块以东至太行山边缘一带的断块。基底为古元古代太行期形成,绝对年龄为18亿~25亿年。

【冀鲁断块】Hebei Shandong fault block1974年提出,太行山以东至郯庐断裂的断块。基底为太古宙桑干期形成,绝对年龄大于25亿年。

【胶辽断块】Jiao Liao fault block1974年提出,郯庐断裂以东至渤海、黄海边缘的断块。基底为古元古代太行期形成,绝对年龄大约为18亿~25亿年。

【扬子断块】Yangtze fault block位于合肥、武汉、成都一线以南,杭州、长沙以北长江流域地区的断块。在新元古代晋宁期(8亿~10亿年)的构造运动形成其基底,上部主要有南华系、震旦系、古生代、中生代的地台型沉积。

【塔里木断块】Tarim fault block1974年提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断块。其基底形成于新元古代晋宁期(8亿~10亿年)的构造运动,其上分布有南华纪、震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地台型沉积。

【西昆仑断褶】Western Kunlun fault fold位于西昆仑山,呈北西西方向延伸的断褶。它由早古生代的轻变质的砾岩、砂岩、千枚岩和火山岩组成,并存在“蛇绿岩套”和硬玉矿床,为优地槽褶皱系。1959年张文佑等将其定名为西昆仑正地槽,1974年改名为西昆仑断褶。

它主要为早古生代的大洋型地壳,相当于槽块。

【北祁连断褶】North Qilian fault fold位于祁连山的断褶。由寒武系—奥陶系的复理石、硅质岩、中性和基性火山岩、碧玉岩等组成。这个断褶构造形变剧烈,岩层变质轻微,为加里东期褶皱隆起的地槽。据最近资料分析,它们是由蛇绿岩套、混杂岩堆积组成的大洋型地壳,为历史上的优蒂槽。1959年张文佑等将其命名为祁连山正地槽系,1974年改名为北祁连断褶。

【台湾断褶】Taiwan fault fold中国台湾省地区的构造单位。它是新生代褶皱回返的褶皱带。岛上出露古生代变质岩系以及白垩系至渐新统的岩层。渐新世为地槽型沉积,并在渐新世末褶皱。东部海岸山脉有硬玉、蛇绿岩套分布,是消减型岩石圈断裂带。1959年张文佑等曾命名为台湾正地槽,1974年改名台湾断褶。

构造地质学考题及答案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地堑和地垒 地堑:是指由两组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组正断层之间为共同下降盘。地垒:是指由两组走向基本一致的相背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组正断层之间为共同上升盘。 2、断层三角面 当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的水流的侵蚀切割,会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是现代活动断层的标志,常见于山区或山地与盆地、平原的分界处。 3、拉分盆地 是走滑断层拉伸中形成的断陷构造盆地,是一种张剪性盆地。其发育快、沉降快、沉积速率大、沉积厚度大、沉积相变化迅速。拉分盆地一般分为“S”型和“Z”型,左行左阶雁列式走滑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拉分盆地为“S”型,右行右阶雁列式走滑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拉分盆地为“Z”型。 4、纯剪切与简单剪切 产生均匀变形的剪切作用有两种:纯剪切(pure shear)和简单剪切(simple shear)。 纯剪切变形的主应变方向不随变形的递进而转动,所以又称非旋转变形或共轴变形,但两条主应变线的长度却分别持续伸长或持续缩短。纯剪切变形过程中,除主应变线以外的所有方向线的方向和长度都随变形的递进作有规律的变化。拉伸与压缩作用产生纯剪切变形。 简单剪切变形的两个主应变线的方向和长度随变形的递进而改变,所以又称旋转变形或非共轴变形。简单剪切过程中除了平行剪切面方向线的方向和长度不随变形的递进而改变以外,其他所有方向线的方向和长度都随变形的递进而改变。简单剪切变形由一系列平行的滑动层受剪切滑动而形成。 5、动态重结晶 在初始变形晶粒边界或局部的高位错密度处,储存了较高的应变能,在温度足够高的条件下,形成新的重结晶颗粒,使初始变形的大晶粒分解为许多无位错的细小的新晶粒。 6、底辟构造 底辟构造是地下高韧性岩体如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或者由于岩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7、平衡剖面 指将剖面中的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原则和方法全部复原的剖面,是全面准确表现构造的剖面。平衡剖面技术目前主要用于检验地震解释结果的正确性、构造变形的定量研究和进行盆地构造演化分析。 平衡剖面基本原理为:如果变形前后物质的体积不变,则在垂直构造走向的剖面上体现为“面积不变”;如果变形前后岩层厚度保持不变,则转化为“层长不变”。所以,平衡剖面技术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遵循岩层层长或面积在几何学上的守恒原则,将已变形的剖面恢复到未变形状态或从未变形地层剖面依据变形原理得到变形剖面的方法。 8. 构造窗和飞来峰 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时,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青地层,这种现象称为构造窗。如果剥蚀强烈,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被剥蚀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块,称为飞来峰。飞来峰表现为原地岩块中残留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外来岩块,常常表现为在较年青的地层中残留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老地层。

语言学术语解释和举例

1. Sequential Rules [s?'kwen?(?)l] 序列规则Sequential Rules are rules that govern the combination of sounds in particular language. e.g. If a word begins with a /l/ or /r/, then the next sound must be a vowel(元音). 2. Prototype ['pr??t?ta?p]原型 What members of a particular community think of as the typical instance of a lexical category. e.g. F or some English speakers “cabbage”(rather than say carrot) might be the prototypical vegetable. 3. Presuppositional Trigger 预设触发语 A presupposition trigger is a construction or item that signals the existence of a presupposition in an utterance. e.g.” Jane had another date with John.” It presupposes the fact that Jane has had one date with John before. Apparently, the use of “another” called a presupposition trigger. 4. Possessor [p?'zes?] 所有人 Refers to one who has something e.g. Jane’s doll. The first noun is the possessor. 5. Positive Face 积极面子 The positive consistent self-image or “personality”(including the desire that this self-image be appreciated and approved of)claimed by interactants. e.g.: You are excellent. 6. Phoneme ['f??ni?m] 音位The smallest unit in the sound system of a language e.g. the two words peak and speak, we are aware that the sound /p/ is pronounced differently 7. Performative Utterance 言有所为 It is a sentence which is not true or false but instead 'happy' or 'unhappy', and which is uttered in the performance of an illocutionary (语内表现行为的) act rather than used to state something. e.g. "I swear to do that", "I promise to be there" 8. Negative Face 消极面子 The basic claim to territories, personal preserves, rights to non-distraction. i.e. to freedom of action and freedom from imposition. e.g.: You’d better not smoke here. 9. Morpheme ['m?:fi:m] 词素 The smallest meaningful unit of language. It can not be divided without altering or destroying its meaning. e.g. the English word unkindness consists of three morphemes: the S TEM1 kind, the negative prefix un-, and the noun-forming suffix -ness. 10. Metonymic Reasoning [,met?'nimik] 转喻推理 Metonymic Reasoning is a figure of speech used in rhetoric(修辞) in which a thing or concept is not called by its own name, but by the name of something intimately(密切地) associated with that thing or concept.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共40道) 序 号 内容图形 001Quest: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K、O -P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水平产状 O-P:SW 003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

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 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 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 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 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 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Quest:下图AB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Quest: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Ans: 1)转折端2)翼 3)核4)轴面 5)枢纽6)背斜最高点 7)脊8)拐点 011Quest: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Quest:下图为S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Quest: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Quest: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构造地质学名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岩层: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层面(顶、底)限制的岩性大致相同的层状岩体。 ●水平岩层:也叫水平构造,是指岩层层面保持近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度都基本相同,具这样产状的岩层。 ●层面: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小的间断面,经常发育层面构造。 ●层理: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变化所显现出来一种成层构造。 ●原始倾斜:由于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岩层倾斜叫做原始倾斜。原始倾斜一般在古隆起的周围或在沉积盆地的边缘发育。 ●穿时现象:同一沉积岩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物源供应与沉积环境的不同,常在横向上出现岩性变化,成为横向变化;相反,岩性相同的岩层,也可能不是同一岩层,可能是同一岩层的综合体,包括了相当长的时代,这种现象叫作穿时现象。 ●走向:面状构造与水平面的交线两端所指的方向。 ●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discomformity):由两套平行的沉积岩形成的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Angular uncomformity):年轻沉积岩层覆盖于褶皱或掀斜的早期地层之上而形成的不整合。 ●超覆不整合:由于水侵作用,在海(湖)盆地的边缘地带,使越来越新的地层直接覆于剥蚀面之上而形成的新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非整合(nonconformity,国内也称为角度不整合):层状沉积岩覆盖于侵入岩和深变质岩形成的剥蚀面上而形成的不整合关系。代表较深或时间较长的剥蚀期。 ●古潜山:古潜山与潜山的涵义是相同的,是指由古老的岩石组成的、被后期的沉积地层所覆盖的山。即较老地层组成的地形突起(基岩突起)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之后下降埋藏,上覆有较年轻地层沉积。 ●内力:是指同一物体内部各质点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内力又可分为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应力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它表示内力的强度。 ●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称为变形。变形可以是体积的改变,也可以是形状的改变,或二者均有改变。 ●应变:物体受力后变形程度的度量,包括线应变和剪应变。 ●泊松效应:每种岩石都有自己的泊松比,一般均不超过0.5。岩石这种性质称为泊松效应,它对解释岩石的变形具有重要意义。 ●应变椭球体:在变形前的连续介质中任意划定一个圆球体,当介质发生均匀变形时,圆球体变成了椭球体,这种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弹性:岩石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岩石的这种力学性质叫弹性。 ●塑性:当外力继续增加,变形继续增强,以致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时,此时如将外力去掉,变形后的岩石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岩石这种力学性质叫塑性。 ●递进变形:岩石在受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初始形态变形为最终形态的过程,是由一系列连续发生的瞬时无限小应变的累积过程,此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松弛:若保持变形不变,而应力随时间的增长逐渐减小,这种现象称为松驰。 ●蠕变:岩石在受力变形过程中,若保持应力不变,应变则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加大,这种现象称蠕变。蠕变是不可恢复的永久应变●构造应力场:受力岩体中的每一点都存在着一个与该点对应的瞬时应力状态,一系列瞬时的点应力状态组成的空间称为应力场。构造应力场是指地壳内某一瞬时一定范围内的应力状态。 ●劈理:是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它发育在强烈变形轻度变质的岩石里,如褶皱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发育状况往往与岩石中所含片状矿物的数量及其定向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线理:是岩石中发育的一般具有透入性的线状构造。

英语语言学名词解释

Chapter 12 : Lan guage And Brain 1. n euroli nguistics: It is the study of relati on ship betwee n brain and Ian guage. It in eludes research into how the structure of the brain in flue nces Ian guage lear ning, how and in which parts of the brain Ian guage is stored, and how damage to the brain affects the ability to use Ian guage. 2. psycholinguistics: ____ t he study of Ian guage process in g.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processes of Ian guage acqisiti on, comprehe nsion and product ion. 3. brain lateralizati on: The localizatio n of cog nitive and perceptive fun cti ons in a particular hemisphere of the brain. 4. dichotic listening: A technique in which stimuli either linguistic or non-linguistic are presented through headphones to the left and right ear to determine the lateralization of cog nitive fun cti on. 5. right ear advantage: ___ The phe nomenon that the right ear shows an adva ntage for the perception of linguistic signals id known as the right ear advantage. 6. split brain studies: The experiments that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urgically severing the corpus callosum on cog niti on are called as split brain studies. 7. aphasia: It refers to a number of acquired Ianguage disorders due to the cerebral lesions caused by a tumor, an accide nt and so on. 8. non- flue nt aphasia: Damageto parts of the brain in front of the cen tral sulcus is called non-flue nt aphasia. 9. flue nt aphasia: Damage to parts of the left cortex beh ind the cen tral sulcus results in a type of aphasia called flue nt aphasia. 10. Acquired dyslexia: Damage in and around the an gular gyrus of the parietal lobe ofte n causes the impairment of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which is referred to as acquired dyslexia. 11. phono logical dyslexia: ___ it is a type of acquired dyslexia in which the patie nt seems to have lost the ability to use spelli ng-to-so und rules. 12. surface dyslexia: it is a type of acquired dyslexia in which the patie nt seems un able to recog nize words as whole but must process all words through a set of spell in g-to-so und rules. 13. spo on erism: a slip of ton gue in which the positi on of soun ds, syllables, or words is reversed, for example, Let' s have chish and fips instend of Let' s have fish and chips. 14. prim ing: the process that before the participa nts make a decisi on whether the stri ng of letters is a word or not, they are prese nted with an activated word. 15. freque ncy effect: Subjects take less time to make judgeme nt on freque ntly used words tha n to judge less com monly used words . This phe nomenon is called freque ncy effect.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 (共40道) 序号 内 容 图 形 001 Quest: 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 -K 、O -P 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 :水平产状 O-P :SW 003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 Quest: 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

线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 根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 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 Quest: 下图AB 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 Quest: 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 Ans: 1) 转折端 2)翼 3)核 4)轴面 5)枢纽 6)背斜最高点 7)脊 8)拐点 011 Quest: 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 Quest: 下图为S 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 Quest: 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 Quest: 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 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水利工程地质 断裂构造·褶皱构造·活断层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水利工程地址讨论课 一:断裂构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断层与工程建设 进行工程建筑、水利建设等,必须考虑断层构造。例如水库、水坝不能位于断层带上,以免漏水和引起其他不良后果;大型桥梁、隧道、铁道、大型厂房等如果通过或坐落在断层上,必须考虑相应的工程措施。因此凡是重大工程项目都必须据有所在地区的断裂构造等地质资料,以供设计者参考。 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 1、断层的力学性质:受张力作用形成的断层,其工程地质条件比受压力作用形成的断层差。但压力作用形成的断层可能破碎带的宽度大,应引起注意; 2、断层位置与线路工程的关系,一般说来线路垂直通过断层比顺着断层方向通过受的危害小; 3、断层面的产状与线路工程的关系:断层面倾向线路且倾角大于10o的,工程地质条件差; 4、断层的发生发展阶段:正在活动的断层(如新构造运动剧烈、地震频繁地区的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大,有些相对稳定的断层,影响较小,但要考虑到复活的可能, 5、充水情况:饱水的断层带稳定性差; 6、人为影响:有些大的水库,可使附近断层复活,不可忽视。 举例

晋江—永安断裂带在泉州盆地深部和浅部均有强烈的表现,对泉州市的工程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断裂相关的不良地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在泉州盆地边缘进行工程建设时应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对有直接危害的大、中型滑坡体和危害程度大的崩塌区,应避开为宜;对危害程度较轻的滑坡体和崩塌区,应采取防治措施。 二:褶皱构造和工程建设的关系、 褶皱构造:褶皱是岩层弯曲形成的构造。在地壳岩石中褶皱弯曲的规模差别很大,从显微构造直到巨大的构造盆地和地槽带均属褶皱构造。在松散的沉积物,沉积岩,各类变质岩,甚至某些火成岩中的原生流动构造,都有褶皱发育,这说明褶皱可由多种压力环境下形成,其形态多种多样。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两种:背斜和向斜。背斜的特征是岩层向上弯曲,中心核部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则相反,岩层向下弯曲,核部较新,两侧依次变老。如岩层未经剥蚀,则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表仅见到最新地层。若岩层受剥蚀,则地表可出现不同时代的地层露头。 和工程建设的关系:褶皱构造对工程的影响程度与工程类型及褶皱类型、褶皱部位密切相关,对于某一具体工程来说,所遇到的褶皱构造往往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褶皱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应根据具体情况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右列:垂直节理走向观察时远处节理向右侧错列,或在右端重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以及超微型等级别原生构造: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产生构造变动的构造特点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沉积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 岩层产状: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其主要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唯一的构造 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断层线的交线 整合接触:上下底层与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他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有了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 平行不整合:一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且产状不同的接解关系。 应力:在应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称力变形。主要有拉申,挤压,弯曲,扭转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的各点变形方大小和性质都变化的变形 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瞬时的应力状态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与剪工破裂面之间的夹角共轭剪切破裂角:当岩石发生 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 轴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 的夹角 褶皱:地壳中岩石岩体在受内 动力地质作用后发生弯曲变形 而成的一种构造 同沉积褶皱:一些在岩层沉积 同时而逐渐形成的褶皱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 挤压的作用而发生的褶皱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爱到与层 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 皱. 节理:有明显破裂面而无位移 的断层。 断层:有明显破裂面,岩体发 生明显位移的断层。 节理组:指在一次构造作用的 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 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 节理。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 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 两个或两个以上节理组。 节理分期:就是将一定地区不 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 将同期节理组合在一起。 节理的配套:是将一定构造期 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组节 理组合成一定系列。 正断层:断层以的上盘沿断层 面相对下滑,下盘则相对上滑 而成的断层。 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 滑,而下盘则相对下滑而成的 断层。 平移断层:平移断层两盘顺断 层面走向相对移动 水平岩层:岩层层面保持水平 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 度基本相同的岩层 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使 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 变动而形成的倾斜岩层。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相交线的 线。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 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 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岩层厚度:岩层两平行界面间 的垂直距离。 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 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 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 塑性变形:随外力增加,变形 增强,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 极限后,即使再将应力解除, 变形的岩石孔雀能完全恢复其 原来的变形。 标志层:指层位稳定,分布广 泛,在岩石成分和结构或所含 化石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且 厚度不太大的而稳定的岩层。 层理: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一 种原生构造,是通过岩石成分, 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 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 构造,按其形态分为平行,波 状,斜层理。 倾伏角:指在直立面上量得该 构造与它的水平投影线间的夹 角。 侧伏角:在线状构造所在的构 造面上量得的该构造与构造面 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底辟构造:地下高韧性岩体如 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 在构造力作用下,或者由于岩 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 浮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并挤入 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 造。 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 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 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 造。 窟窿:岩层自褶皱的脊向四周 作放射状倾斜的背斜。 构造盆地:岩层从四周中向中 心的槽部倾斜的向斜。 复背斜和复向斜:由许多级褶 皱所组成的巨大背斜和巨大向 斜,各次级褶皱与总体88褶皱 有一定几何关系,典型复背斜 和复向斜的次级褶皱轴面常向 该复背斜和复向斜的核部收 敛。 压扁作用:岩层在顺层挤压作 用下,总要引起平行于主压应 力方向的缩短和垂直于主压应 力方向的伸长。 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 向斜或背斜组成,背斜为窄而 紧闭,形态完整清楚,呈线状 延伸;而两背斜间的向斜邮电 业开阔平缓。(反之则为隔槽式 褶皱) 弯滑作用:一系列岩层通过层 间滑动而弯曲成褶皱作用。 弯流作用:纵弯褶皱作用使岩 层弯曲变形时,不仅发生层间 滑动,而且某些岩层内部还出 现物质流动现象。 主节理:规模明显大于该地区 节理平均规模的节理。 断层面:一个将岩块或或岩层 断开成两部分,断开岩块或岩 层,顺着它滑动的破裂面。 滑距:指断层两盘实际位移距 离,是根据错动前一点,错动 后分成两对应点间实际距离。 走向滑距:总滑距在断层面上 走向线上分量。 水平滑距:总滑距在水平面上 的投影长度。 断距:被错断岩层在两盘上的 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 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 间垂直距离。 铅直断距:断层以两盘上对应 层之间的铅直距离。 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 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 擦痕:擦痕是两盘岩石以及被 磨碎的岩屑和岩粉在断层面上 刻划的结果,也可以出现在两 盘错动时定向生长的纤维状矿 物中。 阶步:在断层滑动面上常有与 擦痕呈直交的微细陡坎,这种 微细陡坎称为阶步 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 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 将部分外来岩块肃掉而露出下 伏原地岩声时,表现为在一片 外来岩块中片出一小片岩块 时,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 片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 青地层 飞来峰:如果剥蚀强烈,外来 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剥 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 孤零零的外来岩块。 叠瓦式逆冲:是逆冲断层中是 主要最常见的组合形式一系列 产状相近的逆冲断层,其上盘 层次向上逆冲剖面上呈叠瓦式 对冲式断层:由两条相反倾斜, 相对逆冲的逆冲断层组成 背冲式逆冲:由两条或两组相 倾斜的逆冲断层组成表现为一 个中心分别向两个方向逆冲, 一般自背斜顶部向外撒开逆冲 楔冲式逆冲:一般与基底大断 裂有关是在基度断裂活动中基 底老岩系被推挤上冲造成的 韧性断层:它是岩石在塑性状 态下剪切作用形成的强烈变形 带 地斩:有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 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条 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

语言学名词解释整理

Morphology 形态学,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构造规则 如colorful,由color和-ful两部分构成,由此概括出一条规则:名词词尾加上-ful可构成形容词 Morpheme, 语素,不能再简化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如boys,由boy和-s构成 Morph 语素的具体形态 Allomorph 语素变体 英文单词illogical,imbalance,irregular和inactive有着共同的语素in-。换句话说,im-,ir-是语素in-的变体。 Free morphemes 能单独出现,独立构词的语素称为自由语素。如work,boy Bound morphemes 不能独立出现,必须附着在其他语素后才能构词的语素。如distempered中,dis-和-ed是黏着语素,temper是自由语素 Bound roots 不能独立出现,只能被词缀附着后出现 如refer中的-fer,consist中的-sist Content morphemes 包含语义内容的语素(包含简单词和能改变词根意义的词缀),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如work Function morphemes 通过联系一个句子中的其他词提供语法功能的语素 如介词、连词、冠词 at,for,a,but Inflectional 曲折,生成同一语素的不同形式 -s,-‘s,-ing,-en,-er,-est,-s Derivational 派生,生成新词,通常可以改变词汇意义 Cat,caty Compounding合成 如Girlfriend Reduplication 重复 Abbreviation or shortening 简写 Blending 混合 Motor+hotel=motel Breakfast+lunch=brunch Alternation Man men Suppletion不规则 Go went Syntax句法

语言学的名词解释(20200524012610)

序论部分 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从方法上分为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语言学;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19C 初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 语言学。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 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依存性(强制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 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语言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 音节,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部分;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 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 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 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语言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继,好像一根链条,一环扣着一环,处于这个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序列之间的关系就 叫组合关系。如:主谓、动宾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 聚合关系:在线性序列的某一结构位置上语言成分之间相互替换的关系。在同一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在这个线性序列中,每一个语言单位都占有一个 特定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其他语言单位替换下来,犹如一根链条,某一环可以被另一环替换下来,从而形成一根新的链条。 语言习得性:是指虽然人类先天就具有潜在的语言能力,但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不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 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的结合,即,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 器官。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如:炊烟 代表人家。语音部分语音:即语言的声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一定的意义,是语 言的物质外壳,语言依靠语音来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 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 国际音标:由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制定的一套记音符号,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 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主要使用拉丁字母和各种变形符号,是国际上通 用的记音符号。语音的生理属性:指语音的动力、发音体和发音方法。 语音的物理属性: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振动,形成音波,音波传入人耳,使鼓膜发生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 的物理属性包括音高、音长、音重、音质。 语音的社会属性:指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交际功能,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汉语的声调。 音重:指声音的强弱,取决于振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语音的强弱与气流量的大小和发

构造地质学复习试题形式含答案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4分) 2、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4分) 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4分) 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四周外来岩体剥掉,在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4分) 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4分) 6、窗棂构造:是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园柱状大型线理构造。(4分) 7、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的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形岩块,即为石香肠。(4分) 8、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4分) 9、流劈理:为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园状矿物或几何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4分) 10、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4分) 11、柱状节理:为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总是垂直于溶岩的流动层面,在平缓的玄武岩内,若干走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的多边柱状体;其形成与熔岩流冷凝收缩有关,横断面为六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及七边形等多种形态。(4分) 12、枕状构造: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表面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单个岩枕的底面较平坦,顶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凸形曲面,表面浑圆。枕状构造分为外壳和内核两部分,外壳多为玻璃质,内核则为显晶质。(4分) 13、阿尔卑斯式褶皱:又称全形褶皱。其基本特点是:(1)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2)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全区;(3)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地幔中受几个大的、垂直的地幔柱流控制的动力学趋于。这几个地幔柱就是南太平洋和非洲地区存在的两个巨大低波异速常带,对应着两个热地幔柱;在中亚和东亚地区下部的外核上面存在的高速波异常,对应着一个冷地幔。 2. 反转构造是由区域构造应力场改变而使先期构造力学性质(如正断层与逆断层)或构造类型(如隆起和拗陷)向相反方向转化的现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叠加构造。 3. 岩石圈板块的守恒型边界,岩石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 4. 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的剥蚀作用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这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核杂岩。也称为火山侵入杂岩。 5. 动力变质岩(dynamometamorphic rocks)是指发生在强烈地壳错动带内,由机械作用占主导地位形成的变质岩。 6.在板块汇聚地区岩石圈因挤压而缩短、增厚,使等温面下移。深部岩石圈根因变冷而重于周围地幔,导致在重力上失稳、拆离并沉陷到下伏热地幔中并被后者置换。 7. 拉分盆地是走滑断层系中局部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具有特殊的构造背景和发育过程 8. 构造层次(tectonic level)是指构造变形过程中,由于地壳或岩石圈不同深度空间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所导致的构造垂向分带。 9. 石香肠构造又称布丁构造(boudinage),是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 10. 动物为躲避灾难或被天敌捕食形成的沉积构造 二、1.低角度断层包括挤压体制下逆冲推覆构造中的低角度逆断层和伸展体制的低角度正断层或剥离断层。逆冲断层的断面倾角往往都是比较小的,所以判断低角度逆冲断层的构造标志也就是判断逆断层的构造标志,这些标志主要有:(1)断裂带内强烈的次级褶皱、次级断层和劈理化;(2)地质体被错断而且在竖直方向重叠;(3)如果能识别出飞来峰和构造窗,也可以据此判断低角度逆冲断层。逆冲推覆构造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逆冲断层往往呈台阶状,构成断坪-断坡-断坪样式;(2)在逆冲推覆体系发育完备的情况下,沿着冲断方向一般有明显的分带性,可以分为后缘带、跟带、中带、峰带和外缘带,各带受到的应力和变形机制都不完全相同,构造样式也不同;(3)在冲断体系内可能发育反冲断层;(4)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在后期的风化剥蚀作用改造下,有可能形成飞来峰和构造窗;(5)多个逆冲推覆构造在空间上往往构成叠瓦式相互叠置。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主要是后推力模式,重力扩展和重力滑动也可以形成逆冲推覆构造,但是其重要不如后推理模式。 2.设想在走滑断层发生前,在断裂带内有一个球体(在地面方向看就是一个圆),走滑断层发生后,原来在地面看到的圆就会随着走滑作用的进行逐渐变为椭圆,显然椭圆的长轴就是最小主应力轴σ3所在位置,椭圆的短轴就是最大主应力轴σ1所在位置,随着走滑作用的持续进行,σ1和σ3的方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垂直最小主应力轴σ3的方向,有可能形成小型的张性构造(如张节理、正断层等);在垂直最大主应力轴σ1的方向,有可能形成小型的挤压构造(如小型逆断层、褶皱等);在与最大主应力轴σ1呈45度和135度方向的截面上(或里德尔剪切面)有可能形成剪节理。走滑断层带内常伴生雁列式褶皱、次级断裂(包括正断层和逆断层)以及断块和断陷盆地(即走滑-拉分盆地)等构造,如果画一个走滑断层带内的应力图解就能比较好地理解各种伴生构造的空间分布特点。 3. 1、错开的岩脉或标志层 剪切带内的标志层往往呈S形。根据二盘错开的方向可确定剪切方向。但要注意先存标志层与剪切带之间的方位关系,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2、不对称褶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