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章+古环境古气候

第8章+古环境古气候

第8章+古环境古气候
第8章+古环境古气候

15N

14N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NOAA NASA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Mackenzie et al (2002)

Richards (1991), WRI (1990)

14C

13C 12C

Goldewijk and Battjes (1997)

IPCC

FAO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Petit et al. 1999. Nature 399, 429-436

14C

13C

12C

z Greenland inland ice sheet

温度(C )

14C

13C 12C

1000

1500

2000

Mann (1999)

9

14C

13C

12C

z 海洋深层水的温度变化:

z 显示升温趋势

z 原因是高纬度冬季温度升高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线流量与黑子数的

13

14C

13C

12C

z在太阳活动的极大期,太阳风的磁场使宇

宙射线偏离太阳系

z导致放射性核素,如14C、10Be、44Ti,产

率降低

z负相关的最大值有近8个月的滞后期

14C

13C

12C

https://www.doczj.com/doc/859343960.html,/qil/datasets/

Stuiver et al, The Holocene, 1993

15

14C

13C

12C

C数据反演

Solanki et al., 2004. Nature431 1084-10871614C

13C

12C

Caballero-Lopez

et al.2005

Solanki et al.2004

行星际磁场:

结果一致

近年来的增

强趋势明

显:10Be

14C

13C

12C

Eddy, 1976, 197714C

13C

12C

294, 2130

14C

13C

12C

太阳活动高峰期:云量少& 辐射更强?气候温暖

14C

13C

12C

Krivova et al.2003 A&A Lett 14

C 13C 12C 宇宙射线与云量

与平流层气溶胶也有良好的相关性

Vanhellemont et al, 2002

Svensmark & Friis-Christensen, 1997

22

14C

13C 12C

8.2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

z proxy

indicators: 指示古气候古环境变化

8.2.1 海洋沉积物甲烷释放

Weissert, 2000, Nature

14C

13C 12C

24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26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可能是由于甲烷净产生量与总产生量之比降低石

湿地

稻田填埋反刍动物

生物质燃烧

天然气海洋水合物煤层瓦斯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31

14C

13C

12C

32

14C

13C

12C

8.3 温度的同位素反演

8.3.1 冰芯氧同位素

33

14C

13C

12C

z 如何对冰芯计年?

层次计数法:夏季降雪积累快,冬季末往往有尘土沉降,可以从颜色上判断

34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年平均温度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格陵兰冰芯记录的气温、雪积量和电导率变化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δ18O 壳-δ18O 水14C

13C

12C

41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叶片水中的氧δ与水平衡的大气中次生代谢化合物稍低:受其它来源丰度不同的氧的影响;与植物体内水分子、羰基及其他中间产14C

13C

12C

但是,应用氢同位素组成来研究古生物学

14C

13C

12C

46

14C

13C

12

C Wright 2001, thesis

47

14C

13C

12C

10Be反演的

降水量8.4.1 冰芯同位素

D反演饱和水

气压再推定的降水量

14C

13C 12C

8.4.2 树轮氧同位素

120天内的降水量与树轮纤维素氧同位素组成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CO N 水中的D, 51

14C

13C

12C

Princeton MOM vs Observations

14C

13C

12C

木石油自然界甲烷δ14C

13C

12

C 次生代谢物库14C

13C

12C

55

14C

13C

12C14C

13C

12C 14C

13C

12C14C

13C

12C

植物光合作用

环境光照

温度

水分

环境

14C

13C

12C

Barber et al., 2003, Nature60

14C

13C

12C

树轮碳同位素与生长的关系

显著负相关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4C

13C

12C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year

14C

13C

12C

CAM

C3

C4

14C

13C 12C

O 14C

13C

12C

与大气的交换过程很重要:

如:18.0‰

14C 13C

12C

Jornada, South New Mexico

14C

13C 12C

采样避免母质(原生)碳酸盐的影响

14C 13C

12C

度,推定当时大气CO 2浓度和同位素组成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温度效应:低温增加溶解,盐

岩石储存:太慢,不大可能

植被海洋表层储存:因结冰而减少

海洋深层:存量72

14C

13C

12C

冰芯气体推定沉积速率:

冰的沉积速率快(0.5 m/yr) 时气体年龄与冰的年龄相差较小——几百年沉积慢(0.05~0.1 m/yr) 时可达1000 ~ 2000年

73

14C

13C

12C14C

13C

12C 14C

13C

12C14C

13C

12C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测试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示意图比较接近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特点的是( ) 2.“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下列哪个高原的写照( ) 高原 3.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的是( ) A .柴达木盆地 B .四川盆地 C .塔里木盆地 D .准噶尔 盆地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是指( ) A .黄土高原 B .华北平原 C .四川盆地 D .内蒙古高原 5.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世界最大的高原 B .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 支离破碎 C .黄土层深厚,植被覆盖好 D .北依阴山,南邻秦岭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是指( ) A .冬季风 B .夏季风 C .偏北风 D .偏东风 7.世界上绝大多数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主要因为( ) A .季风气候显著 B .气候复杂多样 C .夏季普遍高温 D .雨热同期 8.长江三峡位于( ) A .川鄂两省交界 B .川滇两省交界 C .渝鄂交界 D .川渝交界 9.长江中游支流、湖泊之所以对干流能起到调节作用的原因主要是( ) A .支流集中分布于干流南侧 B .支流东北分布 C .夏季风的影响自北而南逐渐推移

D.南北支流汛期错开,对长江干流水量起着调节作用 10.有关长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一半,但目前开发利用率还不到5% B.长江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等多条铁路线及京杭运河相交 C.近年来,长江洪涝灾害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上中游植被破坏严重 D.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千米,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有“黄金水道”之称 11.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 A.发电B.灌溉C.防洪 D.抗旱 12.关于青藏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我国西北部B.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C.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D.约占全国面积的1/4 13.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是() A.漠河地区 B.青藏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天山山脉 14.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从东北地区向东南地区递减 B.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C.从中部地区向东、西部地区递减 D.从南部高原向北部平原递减 15.长江最长的支流是( ) A.乌江 B.嘉陵江 C.汉江 D.湘江 16.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 A.黄土高原B.山东丘陵C.江南丘陵 D.云贵高原 17.下列山脉中,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是() A.武夷山B.阴山C.阿尔泰山 D.祁连山 18.黄河中游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 A.凌汛B.地上河决口C.水土流失D.台风19.长江、黄河分别注入() A.黄海、东海 B.南海、渤海 C.东海、黄海 D.东海、渤海 20.下列城市中一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是() A.哈尔滨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21.下列地区中,湖泊数最多的是() A.青藏高原B.东非高原C.中西伯利亚高原 D.云贵高原 22.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问题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地形与地势】地形是地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势总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五种地形类型齐全】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导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1、平原和丘陵主要要在东部第三阶梯上。 2、三大平原自北向南依次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三大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平原和丘陵地区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三大平原】 【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辽宁省东部,辽东半岛上; 山东丘陵:山东省东部,山东半岛上; 江南丘陵东南丘陵: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闽浙丘陵两广丘陵。 三、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 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2、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探究题】1、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第一,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 水,并使我国东部季风区面积广大。第二,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等三,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阻挡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西北内陆,并且影响大气环流,对东亚气候和世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 能资源丰富。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检测(附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检测 (总分:100分时量:60分钟) 班级:姓名:计分: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小题,共5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中。) l. A.气温、气压B.气温、降水 C.降水、风向 D.风向、气压 2.下列关于南方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大,无结冰期 B.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C.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多,有结冰期 D.水量小,水位小,含沙量小,有结冰期 3.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位置不同 B.地势高低不同 C.海陆位置不同 D.昼夜长短不同 4.有人说:“南县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偏少”,这种说法是指( ) A.降水的季节分配 B.降水的年际变化 C.降水的季节变化D.降水的周期性 5.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 ) A.蒸发量的多少 B.降水量的多少 C.径流量的多少 D.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多少 6.黄河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的原因是( ) A.气候干旱B.地上河C.地势低平D.工农业用水多7.长江和黄河上游的共同的水文特点是( ) A.含沙量大B.水能丰富C.流量小D.落差小8.关于各地农作物耕作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湖北两年三熟 B.黑龙江一年两熟 C.四川一年一熟 D.湖南一年两到三熟 9.一天中,南县气温最高的时间应该是( )

10.下列不属于季风区的地形区是( ) A.四川盆地B.黄土高原C.柴达木盆地D.三江平原11.当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洪涝时,说明该年份( ) A.夏季风弱B.冬季风强C.夏季风强D.冬季风弱12.我国棉花、水稻等作物的种植界线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明显偏北,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复杂多样B.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C.地形多种多样D.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13.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 ) A.重庆以上 B.宜宾以上 C.湖口以上 D.武汉以上 14.关于我国盆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B.我国唯一湿润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C.沙漠面积最广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D.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纬度最低的盆地15.下列关于平原地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有面积广布的黑土分布区 B.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三条河流冲积而成 C.华北平原西到贺兰山,东到海滨,北到阴山,南到淮河附近 D.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中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湖密布 16.下列山脉中属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的一组是( ) A.冈底斯山和阴山 B.秦岭和太行山 C.大兴安岭和巫山 D.巫山和雪峰山17.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根本原因是( ) A.西高东低的地势 B.由于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C.每年夏季风强弱不同和进退时间的早晚 D.冬季风势力太强 18.巫山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B.汾渭平原和海河平原 C.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D.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19.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 A.上游修建水电站B.裁弯取直疏通河道 C.下游修筑大堤D.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20.下列关于我国外流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淮河处在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附近 B.我国外流河的汛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缩短 C.冬季,北方河流水位下降,南方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有些中小河流断流D.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河流在9、10月间普遍进入汛期 21.人工裁弯取直工程位于下列四省中的哪个( )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

第17卷 第2期1998年 6月 地质科技情报 Geo logical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Info r m ati on Vol117 No12 Jun1 1998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① 丁 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 简述了十五万年来古气候变化旋回及其中的短期波动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概要地介绍了黄土、古海洋沉积、冰岩芯、树木年轮、洞穴碳酸钙等的古气候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在古气候研究中,必须注意多种方法的互相对比印证,才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 十五万年以来 古气候 研究方法 分类号 P532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气候异常在世界许多地区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CO2,CH4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也严重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据初步估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年平均气温可增加115~415°C,平均海平面可增加20~40c m〔1〕。为了避免气候剧变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了解并掌握气候异常变化的成因机制并予以准确预测,变得极为迫切与重要。研究过去才能预测未来,通过对晚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探索古气候变化的动力成因机制并由此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就成为现阶段各国科学家们致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近年来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已引起国际有关组织的关注。70年代以来,国际上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问题,提出了若干个大型研究计划,其中与气候环境变化及预测紧密相关的研究计划有“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 CR P)”〔2,3〕,“全球变化,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 P)”〔4〕,“国际南北半球古气候计划(PANA SH)”〔5〕,其由IGB P的核心计划之一“过去的全球变化(PA GES)”为将点或区域的研究扩展到全球而提出。 针对这些明确的现阶段古气候研究目标,各国科学家经过多年努力,尤其是近年来多种古气候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对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旋回及其中的短期波动事件已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1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旋回及短期波动事件 第四纪古气候以全球性变冷为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带的迁移,出 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672135)成果 作者简介:丁旋,女,1964年1月生,现正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收稿日期:1997209209 编辑:黄秉艳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百分之十 山地百分之三十三 高原百分之二十六 盆地百分之十九 平原百分之十二 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 2、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3、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4、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5、通常把大于或等于十摄氏度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活动积温反映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6、根据活动积温,把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7、由于南北气温的差异,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在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4、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走向是:大兴安岭--呼和浩特--兰州--拉萨。 5、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也就是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三、季风气候显著 1、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被称作季风。受季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 2、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作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作非季风区。 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除高原外,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题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题 一、用你的火眼金睛选出最中意的一个,选出后把相应的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山脉,属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大兴安岭 B.天山 C.祁连山 D.雪峰山 2.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是() A.柴达木盆地 B.成都平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 平原 3.右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是() A.①黄土高原②华北平原 B.①四川盆地②长江中下游平 原 C.①青藏高原②云贵高原 D.①内蒙古高原② 东北平原 4.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同哪些界线相一致() ①1月0℃等温线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④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⑥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5.一人乘火车外出旅游,当到达目的地时,原来一只空旅行袋内装满了他一路不得不脱下来且暂时不穿的衣服。你认为此人的旅行路线应是() A.上海-北京 B.杭州-昆明 C.哈尔滨-广州 D.济南-西安 6.下列城市年降水量由多到少排序,正确的是() A.北京、昆明、拉萨、乌鲁木齐 B.台北、武汉、乌鲁木齐、 兰州 C.昆明、广州、呼和浩特、哈尔滨 D.广州、上海、兰州、 乌鲁木齐 7.右面的乡村民居多出现在我国的地区,反映了该地区降水。() A.青藏地区,降水少 B.西北地区,降水少 C.北方地区,降水多 D.南方地区,降水多 8.天气预报说明天将有寒潮到来,你将做的准备是() A.带好防雨用具 B.多穿御寒的衣服 C.带好雨伞防冰雹 D.穿好皮靴以防暴雨 9.下列河流中,具有“水量丰富、含沙量小、结冰期长”的特征的河流是() A.珠江 B.长江 C.黄河 D.黑龙江 10.近年来,长江洪灾频繁发生,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①中游地区围湖造田②中下游地势低平③流域内降水丰沛④上中游砍伐森林,破坏植被⑤支流众多,雨季涨水集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 二、开动脑筋,相信你一定很出色。 11.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呈分布。 12,我国的三大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山东丘陵、。 13.冬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 14.根据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北京市应属于带。 15. 风能给我国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降水;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16.请列举两种我国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 17.我们把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请任意写出一条内流河的名称:。 18.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它自北而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以及江 共五条河流。 三、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运用你所学的读图技能解答下列问题。 19.读“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数码代表的山脉名称是:①;③。 (2)⑥是高原,⑦是盆地。 (3)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平原是。 (4)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 20.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回答问题:

高中地理小练习:古气候环境及变化(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古气候环境及变化 (附答案解析) 研学小组对某地地层考察并采集岩石样品(1-6号由老到新),经过实验室植物孢粉鉴定、统计分析,可推断当地古气候环境及变化趋势。下图为样品分析后得出的植被类型及所占比例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地气候可能是() A. 由温凉向温暖,半湿润向湿润变化 B. 由温暖向温凉,半湿润向湿润变化 C. 由温凉向温暖,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 D. 由温暖向温凉,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 2.推断现代气候与研究区古气候相似的地区是() A. 东北平原 B. 塔里木盆地 C. 四川盆地 D. 藏北高原 【答案】1.A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样品1~6号年龄由老到新,读左图可知,针叶林所占比重最大,气候温凉,

自样品1~样品6,常绿阔叶林比重上升,针叶林比重下降,表明气候由温凉向温暖转变,BD错;读右图可知,在样品1时期,中生植被比重大,其次是湿生植被,表明当时气候主要为半湿润气候,自样品1~样品6,中生植被比重下降,旱生植被比重下降,湿生植被比重上升,表明气候由半湿润向湿润变化,C错,A正确,故选A。 【2题详解】 根据样品1时期的植被类型比例可知,在古气候背景下,该地分布有常绿阔叶林。选项四地中,在现代气候背景下有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只有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塔里木盆地、藏北高原等地均无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故选C。 【点睛】本题组难度较大,需要抓住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根据材料信息明确,岩石样品从1号到6号是由老到新;根据图示信息明确从1号到6号植被类型所占比重的变化,从而推断出气候的变化,根据1号样品所在时期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推断出现代气候与研究区古气候相似的地区分布。

《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气候、河流湖泊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从“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三方面来说明我国地势地形特点,运用了剖面图、地形示意图、空白图、景观图片、表格、统计图表来表现我国地势地形的特点,文字与图片相结合,步步展开,逐层深入。课后穿插活动题,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世界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对于地势和地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运用了大量的图象,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学习兴趣,同时,教材内容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开发了头脑的灵活性,又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三、教学设计思想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学习要面向全体同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引导他们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图象资料和文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的总特征,提高读图的能力;在图上标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分析说明地势特点对于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形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运用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分组讨论学会合作交流的方法,提高自由表达观点的能力。通过情境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能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能在读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团结协作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题及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青藏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我国西北部B.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 C.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D.约占全国面积的1/4 【解析】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 【答案】D 2.“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下列哪个高原的写照()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 【解析】由于青藏高原的海拔较高,因此高原上的山脉相对高度不大,所以有“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平地)”的写照。 【答案】A 3.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的是() A.柴达木盆地B.四川盆地C.塔里木盆地D.准噶尔盆地 【解析】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而其他盆地如四川盆地,海拔在500米左右。

【答案】A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是指() A.黄土高原B.华北平原C.四川盆地D.内蒙古高原 【解析】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确如北朝民歌所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繁荣景象。 【答案】D 5.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最大的高原B.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黄土层深厚,植被覆盖好D.北依阴山,南邻秦岭 【解析】黄土高原面积,不如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但以深厚的黄土层而得名,又因植被条件差,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阴山在内蒙古高原内部。 【答案】B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是指() A.冬季风B.夏季风C.偏北风D.偏东风 【解析】玉门关地处我国甘肃省境内,位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西北的非季风区内,受夏季风影响小或影响不到。 【答案】B 7.世界上绝大多数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

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1】地形与地势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 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 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 通产生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 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陆推进,为我国广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 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阶梯名称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 梯 4000米以上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 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 梯 1000~2000米高原、盆地 高原、云贵高原、黄 土高原、盆地、塔里 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 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 原、 盆地相间分布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

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著名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流河——塔里木河。

大青山区古地理环境变迁考略

大青山区古地理环境变迁考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大青山处于阴山山脉中段,东至灰腾梁,西连乌拉山,东西绵延35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北纬41°―42°间。在大地构造上。属内蒙古地轴中段北缘。太古界、无古界、中生界地层几乎分布于大青山各处,在大青山低洼处新生界地层也有出露。地壳褶皱断裂发育,岩浆侵入活动频繁而剧裂。地层和岩体展布主要受近东西向大断裂带构造控制,而北东和北西两组构造也起着一定控制作用。东西向大断裂带正处于大青山北侧,纵贯大青山区,是大青山的主干大构造,它的发育在远古时期已经形成,后期又多期迭加活动,进入第四纪继承古断裂活动,产生了新的断裂,成为“新构造运动”最为强裂而活跃的时期。因而,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的古地理环境,本文依据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对大青山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变迁作一综述。 一、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时期 根据大青山古老地层中发现的元古代末期震旦纪“菌藻类化石”的研究,证实了在距今18亿年至6亿年前,大青山地区曾是深达二百米以上的海洋。 在阴山以北地带发现的古生代中期距今四亿四千万年到三亿五千万年的海洋珊瑚,苔鲜、贝壳等化石,证明此

时大青山区仍为热带海洋。到二亿五千万年的古生代晚期,不仅有海洋动物化石发现,出现了陆生植物化石。在大青山南部发现有鳞木、芦木等高大热带蕨类植物,阴山以北植物化石则发现较少,证明二亿年前大青山北部陆地面积较少,广布海洋,而大青山南部大部地区已隆为陆地。 二、新生代第三纪时期 新生代的开端是第三纪的古新区,距今六千万年。到始新世时期,距今四、五千万年,在大青山北部沙拉木伦河流域,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分布于浅红色泥质结核层和河湖相间的浅灰色沙岩,泥岩层内。由这些化石表明,远古的大青山地带,森林茂密,广布湖泊,气候温热,是一派热带、亚热带风光。 第三纪渐新老到中新老时期,距今三千五百万年到二千五百万年前,从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表明,大青山区在渐新世后期,气候渐渐变干燥,湖水减少,大型哺乳动物开始灭绝。进入二千万年左右,大青山区又发现了三趾马化石,标志着大青山北麓原始草原的诞生,出现了森林草原景观。此时的大青山区仍然是河湖广布,到处长有高大而茂密的原始热带森林。 第三纪上新世时期,距今一千万到三百万前年,在大青山区发现了分布十分广泛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三趾马化石特别多,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马,标志着阴山北麓乌兰察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很好

中国的自然环境 1.我国地势特征是() A.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B.南高北低 C.东高西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D.地势地平 2.我国各省区之间往往有天然屏障,位于山东、山西两省名字中的“山”是()A.武夷山B.大兴安岭C.太行山D.巫山 3.某同学根据如图对我国地势特点及影响进行总结,结论不正确的是() A.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B.众多大河顺势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C.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D.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4.下列山脉中,既是地势阶梯分界线,又是省级行政区域分界线的是()A.秦岭B.武夷山C.雪峰山D.太行山 5.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成为各大地形区间的分界。读图,判断图中序号代表的地形区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东北平原﹣﹣千沟万壑B.②﹣﹣黄土高原﹣﹣雪峰连绵 C.③﹣﹣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D.④﹣﹣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6.读图,关于我国冬季风说法正确的是() ①冬季盛行偏北风②冬季盛行偏南风 ③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寒冷干燥 ④冬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温暖温润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7.“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已成为城市居民一种新 的生活方式。从气候角度看,下列城市“共享雨 伞”使用率最高的是() A.乌鲁木齐B.西宁C.哈尔滨D.长沙

8.根据年等降水量线判断,图中①地可能属于() 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9.对下列描述地理规律或景观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反映了我国南北方冬季温差大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了青藏高原的生态景观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纬度高低影响植物生长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印证了我国东高西低的地势特征10.如图,沿着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最符合我国哪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规律() A.人口密度逐渐增大B.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C.夏季风逐渐增强D.地势逐渐降低 11.下列关于我国河流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如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 B.西北地区的河流流量小、汛期短,全部属于内流河 C.长江中下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有“黄金水道”之称 D.黄河下游河段可以看到“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的景观 12.下列河流中,结冰期最长的是() A.松花江B.黄河C.海河D.雅鲁藏布江13.读图,图中有凌汛现象的河段是()

古环境恢复

古环境恢复的基础 恢复古环境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通过黄土层,深海沉积物和石笋分析的方法,这里我们介绍的是通过煤矸石来分析。 煤矸石由德国地质学家G.Bischof 在对石炭系煤层中粘土岩的研究过程中首先提出。从广义上来讲,煤矸石是煤矿生在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包括岩石巷道掘进时产生的掘进矸石,采煤过程中从顶板、底板和夹在煤层中的岩石夹层里采出来的煤矸石,以及在洗煤厂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洗矸石。我们一般把采煤过程和洗煤厂生产过程中排出的矸石叫煤矸石。煤矸石是一种以粘土岩为主的致密泥质岩石,是由炭质页岩、炭质砂岩、粉砂岩、砂岩、碳酸盐岩和火山碎屑岩等岩石组成的混合物。其中矿物以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石英和长石为主。 煤矸石一直被当作煤的“废料”,在地表大量堆积起来,它不仅占用大量的耕地,同时也对地下水和土壤构成严重污染,同时煤矸石又是一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如果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找一条比较好的利用途径,变废为宝,不仅有利于改善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煤矸石层位稳定,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体,是古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推断古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煤矸石和煤具有近缘沉积关系,煤矸石和煤整合接触,具有沉积的连续性和密切相关性,并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如沉积环境、古地理、原始质料、堆积方式、覆水程度和介质化学特征等。煤矸石的类型、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含量比值的特征对沉积环境(如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沉积相)都具有指示作用。 在地质勘探中,煤矸石可作为不同煤田及不同煤层间地层对比标志层。含煤地层中,尤其是高岭岩在世界范围内均有产出,通常厚仅几cm,它特定的矿物组成、形态、化学成分、有机质组成和产出位置及分布,可作为大范围内煤层对比标志。据国外地质学者研究,煤矸石的产状在水平方向上有较大的延伸,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厚度,成煤条件不同,其类型也有较大区别。 煤矸石是含煤岩系中一种特殊的沉积岩,是成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矸石在含煤地层中分布广、层位稳定,它的矿物组合特征与地层沉积单元沉积时的物源、沉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元素含量及组合特征的变化,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变迁,所以煤矸石是良好的古环境信息的载体。 在地质体中,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地质作用中表现出的规律性是利用地球化学方法恢复古环境的理论基础,并且地球化学元素间的组合特征是一定地质作用的结果,因此地球化学方法是恢复含煤岩系沉积环境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生物化石、原生沉积构造不太发育或不明显的岩层,地球化学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用地球化学方法恢复古环境的关键是选择地球化学指标,这些地球化学指标能够灵敏的指示古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物源区及其构造背景性质等。一般是选用性质特殊的元素,即在不同的环境中富集的程度差异较大,或者元素之间紧密共生且不易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分异的元素。选用这些性质特殊的元素能够“放大”沉积环境所蕴涵的地质信息。例如Ba、Ga、Zr、Ti、Th、Zn 等一般为“亲陆性”元素(在陆相环境中含量高),而Sr、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一)

1.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2.了解中华五岳。 【学习重点与难点】 识记图教材21页,图2-1。 【自主学习】(★安静地自学,课前完成★) 阅读教材第21到23页,画出你认为的重点知识,利用图2-1识记山脉。 【合作探究】(★有序、高效、全员参与地交流,10分钟★) 一、山脉纵横交织(结合2-1图,努力记住下列山脉的走向及位置,利用导学案后面的地图,用不同颜色彩笔描出山脉走向,然后尽量默写出山脉名称) 1.列举东西走向的山脉,并说说它们所处的大致位置。 2.列举南北走向的山脉,并说说它们所处的大致位置。 3.列举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我国东部最高峰。 4.列举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弧形山脉及世界最高峰。 5.说一说祁连山、太行山、武夷山和南岭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交界处。 二、中华五岳 阅读教材23页,结合图2-1说出中华五岳的位置及特点。

【交流展示】(★积极踊跃大胆地展示,20分钟★) 全组成员都已记住山脉走向和位置,五岳的位置,请积极地展示出小组的智慧和风采哦。(机会难得,还有奖励分数哦,请努力做到快静齐!) 1.板图后,展示不同走向的山脉。 2.说说五岳的位置及特点。 3.小游戏:无缝接龙,请根据大屏幕内容快速答出相对应知识。 【达标检测】(★耐心迅速独立思考地完成,10分钟★) 1.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最靠南的一列是_________,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最东边的一列是___________。 2. 太行山位于__________和________交界处。 3.下列山脉中,走向与其三列不同的是______。 A.天山 B.台湾山脉 C.大兴安岭 D.长白山 4.著名的悬空寺位于五岳中的______。 A.中岳嵩山 B.北岳恒山 C.西岳华山 D.南岳衡山 5.填写准确的山脉名称。 山脉:○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4_________○5_________ ○6_________ ○7_________ ○8_________ ○14_________○15_________ ○16_________ ○17_________ ○18_________ ○19_________○20_________ ○21_________ ○24_________ ○25_________ ○26_________ 【学后反思】(★与你的伙伴交流,5分钟★) 说说你的收获。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卷1(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卷1(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是指() A.东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四川盆地 D.东南丘陵2.山脉是地形的骨架,也是重要的地理界线,横断山脉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 A.华北平原、黄土高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C.云贵高原、青藏高原D.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 3.青藏高原的地表特点为() A.地面崎岖不平 B.千沟万壑 C.山巅白雪皑皑,冰川广布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各题。 4.②③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气候差异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文 B.土壤 C.地形 D.植被 5.下列山脉中南北走向的是() A.秦岭 B.祁连山 C.横断山 D.喜马拉雅山 6.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我国的外流河多数() A.向南流入印度洋 B.向北流入北冰洋 C.向东流入太平洋 D.向西流入大西洋 7.我国的“神舟”系列飞船的着陆点一般都选择在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的地区,下列的地形区符合这一条件的是() A.内蒙古高原B.青藏高原C.华北平原D.四川盆地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9.以下各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一致的有() ①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②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③10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④1 月份0 ℃等温线 ⑤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 ⑥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A.①②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④10.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其原因是() A.纬度位置的影响B.海陆位置的影响 C.地形复杂多样D.地势西高东低 11.下列选项属于中国气候特点的是() A.气候复杂多样 B.季风性显著 C.特殊天气少 D.和欧洲相类似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上图中字母所在的地形区夏季气温最低的是( ) A.A B.B C.C D.D 13.上图中字母所在的地形区为平原的是() A.A B.B C.C D.D 下图是我国沿32°N所作的垂直地形的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题。 14.图中数码表示的地区正确的是() A.①——青藏高原B.②——塔里木盆地C.③——华北平原D.④——南海 15.此图反映了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第8章+古环境古气候

15N 14N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NOAA NASA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Mackenzie et al (2002) Richards (1991), WRI (1990) 14C 13C 12C Goldewijk and Battjes (1997) IPCC FAO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Petit et al. 1999. Nature 399, 429-436

14C 13C 12C z Greenland inland ice sheet 温度(C ) 14C 13C 12C 1000 1500 2000 Mann (1999) 9 14C 13C 12C z 海洋深层水的温度变化: z 显示升温趋势 z 原因是高纬度冬季温度升高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线流量与黑子数的

13 14C 13C 12C z在太阳活动的极大期,太阳风的磁场使宇 宙射线偏离太阳系 z导致放射性核素,如14C、10Be、44Ti,产 率降低 z负相关的最大值有近8个月的滞后期 14C 13C 12C https://www.doczj.com/doc/859343960.html,/qil/datasets/ Stuiver et al, The Holocene, 1993 15 14C 13C 12C C数据反演 Solanki et al., 2004. Nature431 1084-10871614C 13C 12C Caballero-Lopez et al.2005 Solanki et al.2004 行星际磁场: 结果一致 近年来的增 强趋势明 显:10Be 14C 13C 12C Eddy, 1976, 197714C 13C 12C 294, 2130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和地势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和地势 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以及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相关比例。 2.让学生理解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3.让学生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教学重点】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及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难点: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活动1:阅读“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归纳,活动3:展示图 A 和图B,两图所显示的地势特点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学生: 很快正确选择了答案,并归纳: 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我国东西向(北纬32? )地形剖面”动画来验证大 家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海拔第一阶梯界线: (第二阶梯界线: (第三阶梯)岭——()山——(主要地形类型)山——()山)山——()山——()山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教师: (简单地向学生补充介绍)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称为大陆架。 我国近海的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面积小,海底全部是大陆架,另外东海的大部分(约有2/3)、南海的一部分(约有1/2)是大陆架。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活动5:小组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带来哪些影响?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测试-普通用卷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 境单元测试-普通用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对下图中地形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黄土高原B.②为东北平原C.③为青藏高原D.④为塔里木盆地 读我国主要地理分界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2.关于中国地理事物 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线是我国内、外流域的分界线 B.乙线以西地区人口稠密,以东地区人口稀疏 1

C.丙线是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 D.丁线是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3.关于上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两河结冰期长,航运价值高 B.②③两河流经我国三大阶梯,水能资源丰富 C.②河流程长,被誉为“黄金水道” D.③④两河支流众多,水流量大 4.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 B.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C.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D.秦岭﹣淮河线 5.山脉往往是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天然分界线,下列示意图中错误的是()A.B.C.D. 6.“一江春水向东流”,我国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季风气候显著B.地势西高东低C.地形复杂多样D.地势东高西低7.如图中所示风的名称及风向为() A.夏季风、东北

B.夏季风、东南 C.冬季风、东北 D.冬季风、东南 8.小明追随“舌尖上的中国Ⅱ”镜头从上海出发,先后沿四条路线游览各地,品尝美食。结合图中信息,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A.①线路地区传统饮食习惯以米饭为主 B.②线路经过我国四类干湿地区 C.③线路穿越地势第三、二、一级阶梯 D.④线路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9.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滚滚河水哺育了沿岸亿万儿女,孕育了古老、灿烂的华夏文明。读图关于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南岭,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 水岭 B.黄河②处河段形成“地上河”,易引发洪水灾害 C.长江中游有众多的支流汇入,其中③是湘江 D.长江干流有多座水电站,④是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 10.读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地为河套平 原,降水丰富 B.地形区②位于中温带,农作物一年两熟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