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缘政治概念

地缘政治概念

地缘政治概念
地缘政治概念

概念

●地缘:实质上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世界上各种自然现象

和人文事物的形成与发展和地理或地理环境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即都有地理缘故、地理缘起的因果关系。二是指地理区位方面边际效应关系。三是指世界上的人群居住或民族国家分布在地球上同一地域,而构成的仁弟相互作用的战略关系。因此,地缘实指地理的因果关系、地理的边际关系和地理的战略关系三者的结合。既有地理的内涵,又有地理的延伸。而在地缘经济中,地缘的含义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它不再局限为民族国家以国家领土为地理含义的竞争单位。从范围上,它向外扩展到一个地区或全球,向内可指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领域,从深度上看,它已从海陆空天扩展到网络空间。

●地缘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对国际关系产生全局性影响的地理条

件之总称,包括地理区位、幅员形状、自然条件、综合国力、社会状况和地缘利益等若干方面。

●地缘政治:它是指研究国内和国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地理(地缘)要素与政治活动之间关

系,为达到国家利益目标所提出的思考方法和理论见解。

●地缘经济学: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经济资源和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家权力组织部分和对

外政策的目标,这种以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取代军事对抗和政治关系作为国际关系主轴的理论被称为“地缘经济学”,它是关于国家利益、经济现象与地缘关系的科学。

●地缘经济: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1)国际关系中经济发展和经济量的

时空关系、分布状况及其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2)世界经济现象与地理关系、地缘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3)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4)为当代各国国际战略、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为经济、文化开发、设计、规划提供全方位的理论依据。——源于百度百科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在立国治国建军打仗中,注重国富兵强,依法治国;在诸侯国

的国际关系中分清敌友,重视地理环境的利弊因素等诸方面条件,提出战而胜之的丰富地缘政治思想和地缘战略。

1)苏秦“合纵”与张仪“连横”的联盟地缘政治思想

合纵、连横的基础是各诸侯国为自身生存与发展战略利益的需求。

合纵、连横的构成,则是各诸侯国在兼并争夺土地的战争中利害交织、错综复杂,形成他们之间相互排斥,又相互制约的必然结果。

2)范睢的“远交近攻”地缘政治战略

——远交近攻,是一种多国并峙互相争霸斗争中产生的一种战略

(即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

基于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和先强后难的原则

——远交近攻,是一内涵丰富、用意深邃的谋略

——“远交近攻”之策是“连横”的一种表现,一般说属进攻性谋略,常为霸权主义者所采用

3)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联弱抗强地缘政治思想

4)汉、唐时期的北防、西通、南融以及和亲与征战相结合的地缘政治思想

5)明代的北抗陆敌与东击倭寇及海陆兼顾的地缘安全战略

●西方地缘政治学的流派简介

1)拉采尔(德)的“国家有机体论”

拉采尔将人类国家和世界当做一种有机体加以看待和研究,认为国家的“空间有机体”是通过领土扩张而增加它的力量是自然而“合理”的

契伦——国家有机体从事争取生存和空间的持续斗争,唯有适者才能生存和成功,他认为国家组织像人一般有感觉和理性的生命,遵守出生、成长、发展和衰亡

的规律。

另一学者将国家进行有机体的划分:

●青年期的国家:注重国内组织的强化

●生长期的国家:趋向进攻

●成熟期的国家:满足于现状

●衰老期的国家:容易分解

2)豪斯霍弗尔(德)的“生存空间论

◆生存空间——某国民正在生存的某空间,就是将来活动要从它延长、扩大

的空间

◆空间观念的萎缩,意味着国家的灭亡;生存空间的思想是国家推动力的源

◆征服空间(强大国家向弱小国家)

◆其实是错误观点,其理论旨在证明法西斯国家发动战争的合理性,为军国

主义的帝国提供系统的地理研究

总结:德国学家提出的“国家有机体论”和“生存空间论”,其目的是为军国主义

和霸权主义服务,为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制造理论的借口

3)美国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区论”

◆从全球战略角度,突出阐述“地理与外交政策”、“地缘政治学与国家安全”

的重要课题——根据地理要素来筹划一个国家的安全政策,强调充分考虑

“地理位置和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特别是“大国的基本实力关系”

◆《和平地理学》中“边缘地区论”的核心思想

——关于两次世界战争

——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理论:谁支配边缘地区(欧亚大陆边缘地区),谁就支

配着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

◆其地缘政治思想,是以维护美国安全利益为使命,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

得胜利后争霸或称霸全球地缘战略服务的理论

二、简答题

1、简述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规律。

答:(1)确定敌友关系是地缘政治规律的首要问题。明确敌友是国内与国际关系中的永恒主题,这样才能提出正确的地缘政治战略;国内与国际关系中总是有是敌是友的问题存在,必须明确划分标准.此外,国家之间的敌友关系是经常变化的。

(2)维护国家利益是地缘政治规律的最高准则。国家利益是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是指主权国家为维护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一切能够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在内的综合安全利益。(3)实施富国强兵是地缘政治规律的根本关键它是决定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一个国家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所以富国强兵规律实际是地缘政治的实力原则。

(4)剖析地缘环境是地缘政治规律的主要依据。地缘环境对武装力量建设、战争准备和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是制定地缘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先决条件,对经济建设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及布局和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影响重大。

(5)距离衰减原理是地缘政治规律的重要因素。具体说,实力对近距离的机遇的施展,比

对远距离来的更为便利,而距势力核心越远,势力的影响越小。(而其对地缘政治战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强权随着距离的延伸而削弱,其力量消耗随之增大,军事力量愈为分散;远交近攻,诱敌深入,战略取胜;地缘边际效应使毗邻国影响远大于远隔之国,毗邻大国的影响大于毗邻小国。)

2、地缘经济学是否要取代地缘政治学?

答:地缘经济学取代地缘政治学一说并不完全正确,地缘经济学是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而不是取代,其理由如下:

(1)地缘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国际关系理论。它的产生适应了新时期国际形势的需要,超越国界,竞争与合作并存,是冷战后新时期向前开拓的结果。它旨在研究如何进一步从地缘的角度出发,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

(2)地缘经济学是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而不是取代。新时期“后地缘政治经济学”到来,表明地缘经济的作用更为突出,地缘政治的核心是地缘经济在起作用。

(3)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密不可分,地缘政治斗争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世界范围内,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的相互影响及作用依然存在。在全球化背景下摆脱地缘政治影响,单方面发展国家实力是难以想象的。

(4)地缘经济发展也会带来新的地缘政治斗争。在国家利益的争夺中,国家安全利益是双边战略关系的基础,经济利益时第二位的。此时国家总把地缘政治需要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地缘经济。但是,地缘经济因素对未来国家地缘战略的影响会越来越为各国重视。

关于海洋

新的海洋地缘政治观主要是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生效后。其中包括:新的海洋国土观、海洋国土的战略价值和新的海洋国防观。

1.新的海洋国土观

国家管辖海域由近及远分别是内海水、港口以及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领海宽度不得超过12海里,军舰在他国领海没有自由航行权。毗连区指毗连领海的一定区域,从测算领海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大陆架是指坡度不超过2°,深度不超过200米,从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一般不超过200海里,但也可延伸至350海里的区域。归我国管辖的区域有300万平方公里。2.海洋岛屿的战略价值

《公约》规定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和周围海域足够宽广的海洋岛屿也可拥有领海和海洋专属经济区。这样,一个小岛可以拥有43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为此,海岛具有海洋国土的国家利益之重大战略价值。

3.新的海洋国防观

《公约》规定以来,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土延伸到领海基线200~350海里以外,这里就变成了国家海洋国防安全的前线。现在的沿海国家,:一是海防地理范围扩大了,二是海防难度增大,变成了全方位的防御,三是海岛特别是孤立于远海海岛等的防御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中国提升海洋实力,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军做后盾。——百度

海洋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进行经济、政治、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场所。主要体现在:海洋是

人类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海洋是交通运输的大动脉,不论从经济或军事角度,海洋运输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海洋产业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第二海洋是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第三,海洋是人类军事争斗的一大战场,近代以来,海洋一直是仅略和反侵略、控制与反控制、掠夺与反掠夺的主要场所。而历史上的战争大都起源于陆地,终究蔓延到海洋上。

海洋权益,即指属于国家领土主权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一些权力和海洋利益的总称,它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新时期内我们要树立新的海洋地缘政治观,它主要包括新的海洋国土观、海洋岛屿的战略价值和新的海洋国防观。

新的海洋国家管辖海域由近及远分别是内海水、港口以及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领海宽度不得超过12海里,军舰在他国领海没有自由航行权。毗连区指毗连领海的一定区域,从测算领海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大陆架是指大陆边缘在海面以下自然延伸的平缓部分,坡度不超过2°,深度不超过200米,从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一般不超过200海里,但也可延伸至350海里的区域。归我国管辖的区域有300万平方公里。

2.海洋岛屿的战略价值

《公约》规定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和周围海域足够宽广的海洋岛屿也可拥有领海和海洋专属经济区。这样,一个小岛可以拥有43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为此,海岛具有海洋国土的国家利益之重大战略价值。

3.新的海洋国防观

《公约》规定以来,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土延伸到领海基线200~350海里以外,这里就变成了国家海洋国防安全的前线。现在的沿海国家,:一是海防地理范围扩大了,二是海防难度增大,变成了全方位的防御,三是海岛特别是孤立于远海海岛等的防御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中国提升海洋实力,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军做后盾。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濒海国与海岛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行为准则,但是它的产生式海洋政治斗争的产物,它的实施会带来一些矛盾。而如今世界海洋斗争是十分复杂的。比如海域划界问题、海洋岛屿争夺问题、海洋战略资源争夺问题等。

而中国拥有广阔的海域,在海洋问题上与周边国家存在部分争议,海洋问题比较严峻。目前我国海洋主权和权利存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海域被分割,二是海岛被侵占,三是海洋资源被掠夺。

政治发展和国家能力

政治发展和国家能力 一政治发展和国家能力的内涵 政治发展理论始于1960年代,西方学者对于政治发展有着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观点认为,政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互动过程,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第二种观点认为,政治发展就是通过政治多元化,建立起与一定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多元民主论的开创者罗伯特·达尔。第三种观点认为,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和派伊。西方学者一般都把政治制度化、政府能力的增强和公民参政水平的提高作为政治发展的目标函数。 中国国内学者对政治发展思想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几个代表性学者的观点。王浦劬先生认为政治发展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会不断发生和发展,从而导致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变革和调整,这种变革和调整的过程就是政治发展的过程。学者谢庆奎教授认为政治发展是在独立民族国家形成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体系的合法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过程。李元书先生则认为政治发展是通过扬弃代价,以寻求不断发挥人的政治潜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方式的过程,以及这些体制和生活的生长过程。 对于政治发展的概念,本文综合认为,从广义上来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过程。从狭义上来讲,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结构向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方向的转变。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政治发展的进步性、目的性、多样性、注重人的发展以及政治权力从超强到衰微的演变过程。尽管政治发展是多层次的复杂的,中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其内涵和特征,但是均把国家能力看作是政治发展内涵的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那什么又是国家能力呢?所谓国家能力,指国家以政府为代表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国家能力研究的早期著作通常都把它等同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认为国家自主性越高,国家能力也就越强。强调国家在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方面的能力,强调国家摆脱社会约束并把国家偏好转化为公共政策的自主能力。经过国家能力理论的发展,学者们逐渐认为国家能力的强化本身是以社会为目标的,国家权力的集中和扩大并不意味着对社会的削弱,只是加强了整个社会的组织化、制度化和有机化的程度,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的。 国家能力包括哪些主要方面呢?对第三世界国家能力有过深入研究的美国学者米格代尔(Joel S.Migda1),将国家能力定义为一国中央政府影响社会组织,规范社会关系,集中国家资源并有效地加以分配或使用的能力。具体地说,他认为国家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国家对社会各部门发挥影响的(penetrate)能力;第二,社会内多种关系的调节(regu1ate)能力;第三,社会内存在的各资源的汲取(extract)能力;第四,把汲取资源适当地分配或使用的能力。王绍光和胡鞍钢在《中国国家能力报告》里也认为国家能力可以概括为四种能力:第一,汲取能力,即国家动员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国家汲取财政的能力集中体现了国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权力和一定的服从的统一。权力有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就是国家的强制力量,像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等;二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它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即有了一定职务就有了相应的某种权力,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 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指了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即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例如,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权利的行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正当的权利。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 一、行使主体不同。权利的行使是一般主体,而权力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二、处分方式不同。权利一般可以放弃和转让,而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放弃和转让。 三、推定规则不同。权利的推定规则为“法无明文禁止及可为。”而权力只以明文规定为限,否则为越权。 四、社会功能不同。权利一般体现私人利益,权力一般体现公共利益。 权利与权力的区别: 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法律上的概念,后者则属政治上的概念。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权力以法律上的权利为基础,以实现法律权利为目的,权利作为一种法律上的资格又制约着权力的形式、程序、内容及过程各个方面;另一方

面,某些法律上权利的实现依赖一定的权力的行使。两者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如都以追求一定的利益为目的;都有相应的法律上的规定和限制要求。 1.权利的基本含义 权力与权利,在英文中被称为power 和right.权利是指在社会中产生,并以一定社会承认作为前提的,由其享有者自主享有的权能和利益。这个定义告诉我们,权利是在人与人的相对存在的社会状态之中存在的。孤立的个人,无所谓权利。权利也总是以一定的社会承认作为前提。这种承认可能是习惯的、道德的、宗教的和法律的。根据其承认方式的不同或者被称为习惯权利、道德权利、宗教权利和法律权利。这一定义还表明,权利包含权能和利益的两个方面。权能是指权利能够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它并不要求权利的绝对实现,只是表明权利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即“非不能为也,而实不愿为也。”利益则是权利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是权能现实化的结果。将二者相比较,权能具有可能性,利益具有现实性。也可以说权能是可以实现但未实现的利益;利益是被实现了的权能。如继承权,在被继承人尚未死亡时,继承人所享有的继承权实际上是一种以权能状态存在的权利。一旦被继承人死亡,继承产生,继承权就由一种权能转化成为了利益。 2.权力与权利的联系 第一,权力来源于权利。在权力与权利谁来源于谁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误解。其实早在权力产生之前,权利就已经有了。在原始时代,人们已经有了原始的权利。这些遍及氏族内部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只是那时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别,也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实验3 类的定义、对象的建立与使用

实验报告_实验3 类的定义、对象的建立与使用(学 生学号_姓名) 实验目的: 1、理解C++中class与struct的区别; 2、掌握类的定义以及成员函数的定义方法; 3、掌握对象的定义和对象成员的访问方式; 4、熟悉this指针的基本用法。 实验内容 二、((基础题)请按照下列要求定义一个Clock时钟类,并创建对象,再调用相应方法: 程序代码: //日期类的应用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Clock // 定义日期类 { public: // 定义公有成员函数 void setTime(int h, int m, int s); void showTime(); private: // 定义私有数据成员 int hour; int minute;

int second; }; // 类定义体的结束 //类实现部分 void Clock::setTime(int h, int m, int s) { hour = h; minute = m; second = s; } void Clock::showTime() { cout << "设置时间为" << hour <<":"<< minute <<":"<< second << endl; } int main() { Clock now; now.setTime(8,30, 0); now.showTime(); return 0; } 三、(基础题)请按要求,编写程序(请将类的定义、成员函数的实现、类的使用分开): rect.h代码: #include

政治学客观题答案(8)

第八章即时练习 一、单选题(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1966年,(B)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发展”这一概念。 A亨廷顿B阿尔蒙德C科尔曼D派伊 2、西方学术界关于政治发展的基本理论依据都是一个,即(A )的理论。 A现代化B发展学C经济学D行为科学 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是(B )类型。 A早发外生型B早发内生型C后发内生型D后发外生型 4、(D)政治发展主要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 A早发外生型B早发内生型C后发内生型D后发外生型 5、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革,使政治体系发生的全面质变的政治发展途径是( C )。 A武装起义B政变C政治革命D游行示威 6、政治革命后按照革命承诺和宗旨,全面改造整个社会的各种关系,奠定新社会的本质基础,这是(C ) A 政治改革B政治重建C政治更新D政治社会化 7、为了加快政治发展的步伐,我国目前正在进行(A ) A 政治改革B政治重建C政治更新D政治革命 8、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是从( B )开始的。 A春秋战国B晚清C辛亥革命D新中国 9、基于对民族国家选举民主的功能异化的反思,哈贝马斯提出了以交往理性为基础的( C )概念。 A社会契约B社会福利C协商民主D理性民主 10、从政治发展规律的普遍性来看,政治发展的核心是( D ) A经济增长B社会进步C国家机构D国家政权 二、多选题(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是正确的) 1、衡量一国政治发展的标准主要是在一定政治秩序的前提下实现(AC )。 A政治民主化 B政治科学化 C政治制度化 D政治合理化 E政治现代化

2、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有(ABC )。 A政治民主化 B政治制度化 C政治高效化 D政治稳定化 E政治现代化 3、国内学术界一般把政治发展类型分为(BD )。 A早发外生型 B早发内生型 C后发内生型 D后发外生型 E内外同步型 4、下列国家属于早发内生型政治发展模式的是(CDE )。 A中国 B韩国 C英国 D美国 E法国 5、下列国家属于后发外生型政治发展模式的是(BC )。 A德国 B新加坡 C巴西 D瑞典 E加拿大 6、后发外生型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不利因素包括(ABCDE )A时间的巨大压力 B早发内生型国家示范的压力 C问题的巨大压力 D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张力 E缺乏自主性 7、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是(DE )。 A武装斗争 B经济改革 C政府重建 D政治革命 E政治改革

政治经济学概念大全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一个关系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一个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庸俗政治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代表人物萨伊(法国)、马尔萨斯(英国)。该学派宣扬阶级调和,掩盖利润的真正来源,否认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该社会的——生产力、上层建筑(注意:不联系经济基础)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两类:一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客观经济条件: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类的定义和对象的创建

实验二类的定义和对象的创建 实验目的 1、学习定义类和使用类 2、学习创建的对象和使用对象 实验内容 1、定义一个Student类。其中定义有“学号”“姓名”“班级”“性别”“年龄”等属性,定 义一个无参数的构造器和至少一个有参数的构造器,定义“获得学号”“获得姓名”“获得班级”“获得性别”“获得年龄”“修改年龄”等方法。另外定义一个方法: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把Student类的对象的所有属性信息组合成一个字符串,并检验这个功能的程序体现。 public class Student { private int 学号; private String 姓名; private String 班级; private char 性别; private int 年龄; public Student(int a, String b, String c, char d, int e) { 学号= a; 姓名= b; 班级= c; 性别= d; 年龄= e; } public Strudent() { this(0, "张三" ,"软件0901" ,'男', 19); } public int get学号() { return 学号; } public String get姓名() { return 姓名; } public String get班级() { return 班级; } public char get性别() { return 性别; } public int get年龄()

{ return 年龄; } public void set学号(int a) { 学号=a; } public void set姓名(String a ) { 姓名=a; } public void set班级(String a) { 班级= a; } public void set性别( char a) { 性别= a ; } public void set年龄(int a) { 年龄= a;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该学生的学号为"+ 学号+ " 姓名为"+姓名+" 班级为"+班级+ " 性别为" +性别+ " 年龄为" +年龄"; } } 2、编程实现圆类,其中包括计算圆周长和面积的方法,并测试方法的正确性。 public class Yuan { private double X, Y, R; public Yuan(double a, double b, double c) { X=a; Y=b; R=c; } public double MianJi() { return 3.1416*R*R; } public double ZhouChang() { return 2*3.1416*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Yuan s=new Yuan(2,3,4); System.out.println("该圆的面积是"+ s.MianJi()); System.out.println("该圆的周长是"+ s.ZhouChang()); } }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其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其辨析 王兆宇 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1-8班 [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文章对几个比较典型的定义进行分析和综合,在不构成冲突和矛盾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的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联系起来,在内容上进行补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应当主要突出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内化作用、包含内容体系三方面,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应该赋予新的活的元素,即强调生命,强调主体人,培养自由、全面、生命自觉的人。 [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主体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形成与确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一—思想政治工作一—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几个阶段。 建国前,主要使用“政治工作”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建国后,对这一术语的使用发生了新的变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最近的概念“思想政治工作”最早由刘少奇提出。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使用和阐述了这一概念。“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即思想性的政治工作和政治性的思想工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提法出现在此时。1950年2月,第一次全国学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坚决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是现在学校中开展新民主主义学习的主要关键”。 到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影响下,各个领域的工作都以政治挂帅,“政治思想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较为统一的术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思想性工作内容增多,“思想政治工作”完全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1980年5月27日至6月6日。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并于1984年在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学科全称“思想政治教育学”。至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标准术语。 至此,“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得以最终确立。这个过程体现出在理论认识上的深化和实践操作上的深入。要指出的是,从发生学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思想政治工作”演变而来,但后者含义更广。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系统,表明它与党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更侧重和突出的是学科体系和科学理论的建设方面。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侧重的是它的学科和理论意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C中类与类定义及具体使用方法

C中类与类定义及具体 使用方法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类模板 类模板也称为类属类或类生成类,是为类定义的一种模式,它使类中的一些数据成员和成员函数的参数或返回值可以取任意的数据类型。类模颁布是一个具体的类,它代表着一族类,是这一族类的统一模式。使用类模板就是要将它实例化为具体的类。 定义类模板的一般形式为: template class类名 { //…… } 其中,template是声明类模板的关键字;template后面的尖括号不能省略;数据类型参数标识符是类模板中参数化的类型名,当实例化类模板时,它将由一个具体的类型来代替。 定义类模板时,可以声明多个类型参数标识符,各标识符之间用逗号分开。 类定义中,凡要采用标准数据类型的数据成员、成员函数的参数或返回类型的前面都要加上类型标识符。 如果类中的成员函数要在类的声明之外定义,则它必须是模板函数。其定义形式为: template 数据类型参数标识符类名<数据类型参数标识符>∷函数名(数据类型参数标识符形参1,……,数据类型参数标识符形参n) { 函数体 } 模板类 将类模板的模板参数实例化后生成的具体的类,就是模板类。由类模板生成模板类的一般形式为:

类名<数据类型参数标识符>对象名1,对象名2,…,对象名n; 这里的数据类型参数标识符对应的是对象实际需要的数据类型。 应用举例 例函数模板的声明和模板函数的生成的例。 #include<> template//声明模板函数,T为数据类型参数标识符voidswap(T&x,T&y)//定义模板函数 { Tz;//变量z可取任意数据类型及模板参数类型T z=y; y=x; x=z; } voidmain() { intm=1,n=5; doublea=,b=; cout<<”m=”<

政治的概念

《政治的概念》读书笔记 《政治的概念》是施密特的代表作之一,在全书中,施密特从国家、世界和人性等角度出发建构政治的概念,并提出政治概念的核心是划分敌友。本文将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施密特的政治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梳理。 在全书的开篇,施密特提出了“国家的概念以政治的概念为前提”的命题。紧接着他叙述了一个关于国家的通常说法:“国家是在封闭的疆域内,一个有组织的人群拥有的政治状态。”随后,他指出,这只是一般性解释,而不是国家的定义。因为在此所关注的乃是政治的本质,所以这样一个定义尚未得到保证。于是,施密特开始从国家的角度建构政治的概念。在他看来,国家是政治统一体,是一个有组织的、拥有国内和平与领土完整以及不受外国干涉的政治统一体,以民族、主权和领土为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于是,施密特提出自己对民族、主权和领土等基本要素的看法。 关于民族,施密特认为,国家是民族的政治统一体。无论就其字面意义而言,还是就其历史形象而言,国家均是一个由民族构成的特殊状态。关于主权,施密特认为,国家是主权统一体。在他看来,国家作为民族的政治统一体,是一种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统一体,与其他各种组织相比,它是最高的、做出权威性决定的统一体。国家作为决定性的具有权威的最高政治统一体意味着它拥有主权。因此,从本质来看,国家乃是主权统一体。关于领土,施密特认为,国家是确立了领土边界的政治统一体。 随后,施密特提出:划分敌友是政治的标准。他认为,“朋友与敌人这对概念必须在其具体的生存意义上来理解”,并进而把政治的核心归结为“区分敌与友,并以此二者为前提”。因此,要理解以划分敌友为核心的政治概念的必要性,就必须从维护国家统一体生存的高度,从国家统一体生存所涉及的内外两方面出发进行分析。 就外部而言,国家统一体的生存意味着民族自身的安全、独立与自主。因此,

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 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 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 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 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 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

政治发展

第九章政治发展 第一节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 一、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 政治发展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兴起于西方的一个新的政治学领域。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蒙德、鲍威尔、派伊和亨廷顿等。 二、西方的政治发展观 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政治学的分支。 从传统政治模式向现代政治模式的转变。 政治发展的主要层面: (l)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 (2)政治制度化水平; (3)政治文化; (4)政治参与; (5)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三、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1、空想性; 2、忽视或故意掩盖人类社会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3、对霸权主义对第三世界政治发展的影响闭口不谈。 4、西方中心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 一、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社会发展,是指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运动的过程,它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从纵向上看,政治发展分别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个阶段。从横向上看,政治要素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与其他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社会的整体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现,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治发展性质改变与政治改革 政治发展性质改变是指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的过渡和变化。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核心是国家政权的改变。政治制度的改变是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具体标志。 导致政治发展性质改变和政治改革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政治发展归根结底要取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 三、当代政治发展的两个方向 政治发展方向问题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由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过度问题。当代世界政治发展是指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两种方向:一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四、政治发展途径:革命与改革 政治发展途径是指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问题。一般说来.政治发展有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两种方式。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斗争。改革是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 第三节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与途径 一、道路:

最新 关于政治概念的界定-精品

关于政治概念的界定 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观?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离开政治生活。作为公民的素质就含有政治观。那么,政治概念是如何界定呢? 关于什么是“政治”,作为科学的界说,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看法。我想在基本观点指导下,参考古今中外的各种解释,做出一个具体的界定。 我把政治的定义概括为: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国家、政权),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或者说: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以实现其利益和目标的社会现象。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般来说,政治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门槛”后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经济、共同组成社会的三大领域。在古往今来的文明社会历史中,政治是整个文明的一部分,是各个民族都不能离开的社会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政治文明发展的状况、程度,既体现了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反映出该民族整个文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政治现象从其产生时起,便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人们无不对政治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条件不同,各阶级、阶层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对政治的看法也大相径庭。我在1980年曾发表了《关于政治学研究对象的史的考察》一文。(原载〈政治与政治学〉1981年群众出版社出版;200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政治文化论丛》又重新刊载)。在这篇文章中我曾对西方、中国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学对象问题做了简要的考察。当时文章虽然还比较粗略,但也基本能反映其大体情况。还可以作为今天我们研究政治学对象问题的参考。不过,这篇文章只是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入手,指出无论西方、中国,还是马克思主义,无论其对政治的理解有何差异,但都是以国家问题为其研究的基本内容。然而该文对什么是政治的问题并未具体论及。这里,我想仅就我对政治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西方,政治一词,英文为politics。原文来自古希腊文的polis,为城邦之意。politics按字源说,是polis与tic(science)合组而成,意为关于城邦的科学。science一词,按其原意是知识或学问,含有一切有系统的知识的意思。在西方,一般仅指自然科学而言。在W.C. 丹皮尔所着《科学史》中给科学界定为“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商务印书馆中文版,第9页)。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作为科学的实际内容,应该不仅包括研究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而且也应包括、语言、历史等人文现象和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现象。即所谓人文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概念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概念 1.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直接的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 通。 2.市场经济:指借助于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价格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 节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 3.具体劳动: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4.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5.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着自己的打算和自己的 利益进行的劳动。 6.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为生产他人或社会需要idea的使用价 值而进行的劳动 7.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效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 属性,不反应社会经济关系 8.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 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9.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个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 个别价值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 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 11.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它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 以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12.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决定和实现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3.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14.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从职 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准备形式。 15.商业资本:是指独立从事商品流通获得,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资本,它是从产业资 本运动中分离出来,以获得商业利润的准备形态。 16.产业资本:是指投放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采矿业 和为物质生产部门服务的交通业的资本。 17.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的第三阶段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是表现在商品 形式上的资本。 18.职能资本:是指能够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19.货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德尔第三阶段上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是表现在 货币形式上的资本。 20.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 c+v表示。 21.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22.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 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23.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关于政治概念的界定

关于政治概念的界定 ” 关于什么是“政治”,作为科学的界说,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看法。我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指导下,参考古今中外的各种解释,做出一个具体的界定。 我把政治的定义概括为: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国家、政权),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或者说: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以实现其利益和目标的社会现象。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般来说,政治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门槛”后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经济、文化共同组成社会的三大领域。在古往今来的文明社会历史中,政治是整个文明的一部分,是各个民族都不能离开的社会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政治文明发展的状况、程度,既体现了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反映出该民族整个文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在西方,政治一词,英文为politics。原文来自古希腊文的polis,为城邦之意。politics按字源说,是polis与tic(science)合组而成,意为关于城邦的科学。science一词,按其原意是知识或学问,含有一切有系统的知识的意思。在西方,一般仅指自然科学而言。在W.C. 丹皮尔所著《科学史》中给科学界定为“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商务印书馆中文版,第9页)。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作为科学的实际内容,应该不仅包括研究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而且也应包括哲学、语言、历史等人文现象和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现象。即所谓人文社会科学。 长期以来,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着重对国家问题进行抽象的理性思考,即对国家的起源、本质、制度、机构等范畴和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研究。直到上世纪中叶,才由对制度的静态研究发展为着重对政治行为的动态研究。 中国传统对政治的解释,人们常引用《尚书·毕命》“道洽政治,泽润生民”来说明此词古已有之。实际上,中国古代政与治是不相同的两个词。有所谓“政者事也,治者理也”的说法。“政”是事务,是静态的,而“治”则是动态的。所谓“以政治之”就是用政治、行政手段来治理。中国古代讲的治道、治理、为

如何理解政治的概念

如何理解政治的概念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如何理解政治的概念A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B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C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2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期什么样的作用 A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上,要注意防止和反对两种片面倾向:一种是吧阶级 斗争作为社会发展 的唯一动力,否认 社会基本矛盾再社 会发展中的作用, 另一种抹杀阶级矛 盾,否认阶级斗 争,认为在阶级社 会,离开阶级斗争 社会也可以发展 3和平与发展两大 主题之间是什么样 的关系 A世界和平是促进 发展的前提条件, 各国的共同发展是 保持世界和平的重 要基础 B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正 确途径是顺应时代 潮流和各国人民的 意愿,因势利导, 积极推动建立公正 合理的国际政治经 济新秩序 C和平与发展的核 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4国家有那些职能 国家职能分为对内 职能和对外职能。 其中对内职能有: 政治职能,经济职 能,社会职能。 对外职能有:A维 护国家的主权和领 土完整,防止和抵 御外来的侵略和颠 覆B根据本国的利 益调整与其他国家 的关系,进行国际 间的交流,参与国 际经济政治事务 5如何理解我国的 政体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是 指我国人民按照民 主集中制的原则, 选举代表组成全国 及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作为国家的 权力机关,行使人 民当家做主的权 利,统一领导国家 事务和管理国家, 社会的政治制度。 6马克思主义哲学 有那些特征 A实践概念的科学 规定和实践观点的 确立,是实现哲学 上伟大变革的关 键。他区别于其他 一切哲学的最根本 的理论特征是实践 性,他还具有创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