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男女平等与妇女人权保障

男女平等与妇女人权保障

男女平等与妇女人权保障
男女平等与妇女人权保障

男女平等与妇女人权保障

王丽萍*

目次

一、引言

二、社会性别平等与社会性别主流化

三、男女平等与妇女人权保障在中国

四、结语

一、引言

保障妇女人权,实现男女平等,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世界人权宣言》的《序言》宣称,“各联合国国家的人民已在联合国宪章中重申他们对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和价值以及男女平等权利的信念。”并在第1条规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并在第7条中确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公约》第2条规定:“缔约各国谴责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协议立即用一切适当办法,推行政策,消除对妇女的歧视。”第4条、第5条还规定,缔约各国加速实现男女事实上的平等;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改变男女的社会和文化行为模式,以消除基于性别而分尊卑观念或基于男女陈见方面的偏见。男女平等要求我们,在承认男女生理差别的基础上,追求实质平等、结果平等,而非形式意义上的同等对待。实现男女平等、保障妇女人权,并不意味着把妇女人权完全纳入以男性为标准的结构框架中去,要想使妇女人权得到切实的保证,还应适度地将妇女意识融入法律中,强调法律、政策制订时的社会性别视角,强调对于法律、政策执行状况的监测与评估,重视结果上的平等。本文追溯妇女解放运动历史,阐释男女平等的进程及其含义,并探讨我国男女平等、妇女人权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于我国女性权利保障尽绵薄之力。

二、社会性别平等与社会性别主流化

男女平等要求男女两性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享有平等的权利。对于男女平等,不能只强调字面意义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更要强调现实生活中的平等、实质上的平等、结果上的平等。男女平等不仅需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真正为男女两性的发展提供机会,从而实现结果上的平等。我们不能否认,男女两性是有自然的生理差异的。所谓生理性别即指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而社会性别,则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现在,理论界更为强调社会性别平等(gender equality),即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做出选择。社会性别平等要求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平等的考虑、评价和照顾。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全一模一样,而是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生来是男还是女来决定。

1997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通过了对社会性别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的一致定义,即:“把性别问题纳入主流是一个过程,它对任何领域各个层面上的任何一个计划行动,包括立法、政策或项目计划对妇女和男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它是一个战略,把妇女

*王丽萍,女,法学博士,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

和男人的关注、经历作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中设计、执行、跟踪、评估政策和项目计划的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来考虑,以使妇女和男人能平等受益,不平等不再延续下去。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社会性别平等。”社会性别主流化,要求“当涉及到促进妇女进步的机制时,政府和其他参与者应开展积极的、显而易见的措施使得所有政策和计划在制订时都考虑到性别问题,从而在决策之前可以分别做出其对女性和男性的影响的分析”。具体而言,“(1)确保在做出决策前,分别分析对女性和男性的影响;(2)定期回顾国家政策、计划和项目,评估就业和收入政策的影响,从而确保妇女能够从发展中直接受益,并确保经济政策和计划能够充分考虑她们对发展所做出的所有有偿和无偿的贡献;(3)推动男女平等的国家战略和目标,从而消除所有影响妇女权益的障碍和所有形式的针对妇女的歧视;(4)与立法机构开展适当的合作,推动所有立法和政策增加对性别的考虑;(5)通令所有部委在考虑政策和计划时加入性别因素并符合行动纲领,并指派高级官员负责执行,在部委内部成立协调机构来开展以上任务,监督进展,并同相关组织进行沟通”。①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项目建议书和评估表中也对社会性别标准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与妇女协商,妇女参与项目,项目对妇女的影响(即确保男性、女性都从项目中受益),其目的是有助于亚太经合组织论坛在设计、实施和评估项目时考虑妇女的利益,解决对妇女的一切潜在的不良影响。

社会性别主流化要求我们采取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分析社会问题。社会性别分析方法自从意识到妇女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与男性并不是完全平等时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但直到20世纪末才成为倍受关注的分析方法。[1]特别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行动纲领》中,重申在每一个重大关切领域中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的运用,如要“支持或加强促进两性平等和提高妇女地位的政策措施取得成功,则应在有关社会所有领域的一般政策中纳入性别观点,执行积极的措施,并在所有各级获得适当的体制和财政支持”,“应推行一种积极和鲜明的政策,将性别观点纳入所有的方案和政策之中,从而在做出决定前,就分别对于对男女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社会性别分析方法要求:考察女性与男性面对的不同的社会现实、生活期望、经济环境等,认识到一些妇女可能因性别因素而受到歧视,注意到法律以及社会公共政策对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影响,从而分析法律、政策可能给女性带来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社会性别分析并不要求男女享有完全同等的待遇,也不允许涉及到男女差别时(如与生育有关的问题),因为女性的特殊之处而对其歧视。社会性别分析的目的是利用法律和政策消除男女的不平等;“在制订法律和政策时,要具体分析法律和政策的规定会给男性和女性带来什么样的不同影响”,“在任何时候,决策者都应当确保他们自己的经验和偏见不妨碍他们全方位地看问题”,“如果某一项政策的选择对老年妇女的影响与年轻妇女的影响不同,或者对已婚妇女比对未婚妇女更有利,那么就可能意味着选择的政策的缺陷较大,就要考虑是否进入实施阶段”。社会性别分析强调,“只要妇女在立法界的比例依然偏低,他们就将由于数量少而处于严重缺乏代表性的境地,并且由于是克服了巨大的障碍才获得高级职位的,很多妇女领袖意识到她们在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时必须小心翼翼”,“由于妇女作为一个阶级在政治—法律圈内缺少真正的权力,所以,以妇女利益名义所做的调整实际更多的是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主,而不是对妇女幸福的纯粹关怀”。[2]1995年北京《行动纲领》中,将社会性别分析“主流化”作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12个战略性行动方案之一,并且是在这12个方案中,获得承诺度最高的行动方案。②

社会性别主流化关注的是男女两性的社会关系,而不只是妇女。当然,它并不排斥为

①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报告第202段和204段。

②在联合国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只有不到一半的国家(189个国家中的90个)承诺改善妇女地位。在12个战略性方案中,除社会性别主流化以外的其他行动方案涉及贫穷、教育、卫生、针对妇女的暴力、妇女和武装冲突、经济利益、权力和决策、人权、媒体、环境、女童。其中,49个国家承诺社会性别主流化,41个国家承诺妇女人权,35个国家承诺对经济的平等参与。

妇女制定特殊的保护性政策。北欧国家常常以妇女享有较高社会地位、男女平等实现程度高而闻名于世。在瑞典和丹麦,推进性别平等主流化首先体现为政府责任,而不仅仅是妇女和妇女组织的使命。瑞典任命有性别平等大臣,下设政策参谋部和性别平等司,负责推进中央和地方的性别平等工作,并为各领域提供社会性别的技术支持。同时在政府各部中设立有性别平等协调员和联络员,负责制定本部门的性别平等方案、指标和计划,各部门的大臣对性别平等主流化负有责任。此外,瑞典还实行了性别平等调查官制度,调查官虽为政府任命,却可以独立于政府之外,按照法律程序对违反性别平等的案件进行调查和处罚。丹麦推进性别平等主流化的进程也有其独到之处。2000年,丹麦将社会性别主流化写入国家法律,这样,推进性别平等主流化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成为法律的要求。丹麦的性别平等法案规定,各级政府的政策、规划和工作都要体现性别平等;各政府部门须每两年向国家社会性别平等委员会提交一次报告,内容要包括本系统的性别平等政策、分性别的数据统计结果以及开展的相关活动。同时还要求各部委至少实施一个推进性别平等的项目。[3]在挪威,1979年1月实施的《挪威社会性别平等法》(Norwegian Gender Equality Act)。其第1条明确规定,“本法以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特别以提高妇女地位为目的。”为在公共领域中,促进男女平等,该法案第3条,明确了“歧视对待”或“区别对待”(Differential Treatment)一词的法律含义,从而确立了非歧视原则。所谓“歧视对待”或“区别对待”,是指基于性别上的差异,对男女的歧视或区别对待,它还包括事实上导致不同性别之间明显劣势地位的情形(第3条第2款),但是,“符合本法目的、促进性别平等的区别对待,不属违反上款规定的情形;这还包括基于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赋予妇女专门享有的权利”(第3条第3款)。为促进社会性别平等,设立了社会性别平等事务督察官,作为《社会性别平等法》的主要执行机构 (The Gender Equality Ombudsman -- the Main Executive Body for the Act );并规定了在非歧视原则下,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实现的一系列具体措施(Some Specific Measures for Improving Gender Equality Under the Principle of Non-discrimination )。社会性别平等法确立的反歧视、促进性别平等的举措,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在职业生活领域,“雇主在雇员的招聘、晋升、解雇或者暂时下岗方面,不得违背本法第3条规定,必须男女无差别”(第4条2款)。在招聘启示中,“禁止使用本工作仅限于某一性别的字眼,或者使用那些使人产生雇主希望或更愿意雇佣某一性别印象的用语。”这样可以鼓励男女突破传统的性别职业分工,自由申请职位。关于男女同工同酬,法案第5条规定,受雇于同一雇主的男女,做同等价值的工作必须获得同等的报酬。事实上,男女很少做完全一样的工作,所以,法案使用“同等价值的工作”,使得同酬不仅适用于同类工作,那些尽管外部特征明显不同,但在价值上有可比性的工作,也要同酬。影响对不同工作价值评估的因素主要有:雇员的受教育程度,技能和经验,责任和工作条件等。二是在教育领域,第7条指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使用的教具必须符合男女平等原则的要求。”教具是指用于教学的书籍、录像带、录音带和电影等,幼儿园中教师带幼儿所作的游戏,也是教具。这些教具在使用过程中,会对儿童看待男女的社会作用和地位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关于所有官方机构中两性代表比例的规定。第21条指出,“在所有官方机构的委员会,董事会,理事会及其他机构中都应当有男女双方的代表。当某一公共机构任命或者选举一个四人以上的上述组织时,每一性别的代表都应当至少占到40%,即男女双方代表都应当有二或三名。”[4]挪威社会性别平等法的目的很明确,一方面,消除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性别歧视,保证男女在参政议政、就业、教育和劳动报酬这些公共领域中的平等,另一方面,影响和改变公众对男女在社会和家庭中角色的态度。

三、男女平等与妇女人权保障在中国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男女平等和保障妇女的合法

权益。我国宪法和婚姻法均规定了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原则。1992年,我国颁布了《妇女权益保障法》,这是我国推进男女平等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妇女与男性获得平等权利、共享社会资源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法律。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欢迎仪式上,代表政府向全世界庄严承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妇女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这标志着中国妇女的发展被正式纳入政府规划。我国政府还于2001年5月公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根据我国妇女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2001-2010年的可持续发展,《纲要》确定了6个优先发展领域,即: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环境,并把促进妇女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妇女的尊重和对妇女工作的重视。这是占世界妇女人口总数1/5的中国对国际妇女运动的重要贡献。这也说明,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应当也已经正在成为促进我国全社会树立男女权利平等信念的理念基础;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的战略观点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实践并纳入行动议程;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等领域享有与男子同等权利,其特殊利益应受到保障的原则,作为国家维护和保障基本人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愈来愈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应当从确立法律、推行政策入手,保证了妇女在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同时,分享人类社会进步的成果。

必须指出,虽然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要求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推动妇女充分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使男女平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进一步得到实现①;虽然我国《宪法》及有关法律也都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原则,并将男女平等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虽然我们有专门的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妇女在政治权益、劳动权益、受教育权、财产权益、人身权益及婚姻家庭权益等方面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对于妇女的直接歧视及间接歧视以及各种侵害妇女利益的现象却不容忽视。

关于对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认识,全国妇联进行的《中国高层决策者社会性别平等意识调查》结果表明,中国高层决策者赞同男女平等原则,关注妇女的平等权利,对推进性别平等具有社会责任感。但部分决策者受中国传统性别文化影响,对现实生活中的性别差异以及不平等权责关系还了解不足。全国妇联“社会性别平等领导项目组”对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和全国妇联的242名部、局级领导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得出的结果。在被调查的150位男性和92位女性中,只有55.2%的被调查者认为“男女平等是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有43%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已与男性“差不多”和“高于男性”;而88%的被调查者认为城市妇女的家庭地位与男性“差不多”和“高于男性”;超过82%的被调查者认为妇女的合法权益基本得到了保护。此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国高层决策者能够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人口与生殖健康领域的突出问题,但是他们对中国性别平等状况和国际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趋势缺乏了解,影响其对妇女社会地位和中国性别发展形势的判断。 这也说明,尽管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已经提出近10年,但仍有一部分高层决策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尚不符合贯彻男女平等的要求,不能从基本国策的高度认识其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对公共政策中的性别问题缺乏应有的社会性别敏感。另据《中国妇女报》2004年5月报道,有调查显示,知道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的人数比例为73.9%,赞成男女平等列为基本国策的占91%。同时,这项调查也显示,57.4%的人认为我国男女地位存在差异,

①该《中国妇女发展纲要》要求: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分享经济资源的权利,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保障妇女的各项政治权利,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及决策的水平;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普遍提高妇女受教育程度和终身教育水平;保障妇女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优化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妇女生活质量,促进妇女事业的持续发展。

超过30%的人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现状并不满意。[6]

关于妇女的政治权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3月30日发表的《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的白皮书指出,中国妇女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受到保障。目前,国务院29个部委办共有女部级干部22人。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女代表占代表总数的20.24%,女常委占常委总数的13.2%;第十届全国人大还选出女副总理1人、女国务委员1人。就各省而言,以海南省为例, 2003年,全省省级女干部(含享受同级干部待遇)7人,占同级干部比例的15.9%,比2000年的14.29%提高了1.61个百分点;厅级女干部(含享受同级干部待遇)42人,占同级干部总数的10.17%,比2000年的8.85%提高了1.32个百分点。[7]虽然从纵向比较来看,妇女参政比例有所提高,但是,妇女参政也显示出妇女的参政层次较低、参政结构不合理、副职多的特点。中高层女性领导者大多集中在那些传统上认为适合妇女的领域和职位,诸如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的权利以及社会福利等社会性的工作,很难进入决策层的主流;而男性领导则多分布在诸如国家安全、金融、建筑、能源、水利、外交、司法等资源和权力相对较多的部门。这种分工影响了女性参与关键领域的重大决策。

关于家庭暴力,全国妇联系统2002年接到的家庭暴力信访案件为36600多件,比上一年上升了近40%,占婚姻家庭权益总数的22%以上,夫妻间暴力的信访量近30000件,上升了近30%,占到家庭暴力信访总量的八成左右。绝大多数的投诉中,女性和儿童是遭受暴力侵害的受害者,还有一些案件情节严重,受害妇女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8]家庭暴力行为是侵害妇女人权的行为,除给妇女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精神上的痛苦、心理上的压抑外,还导致部分妇女自杀或“以暴抗暴”。长期遭受家庭暴力,使受虐妇女处于孤立无援的状况,产生“受虐妇女综合征”,甚至丧失理智、报复杀人,由受害者变为犯罪者。江苏省妇联权益部在2002年对南通监狱女子分监所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46%的女犯人曾经遭遇过家庭暴力,24%的犯罪直接与家庭暴力有关;长期受丈夫的殴打、虐待的占18%,因家庭暴力问题犯故意杀人罪的占12%,被判死缓和无期徒刑占7%。[9]

关于妇女保健,2004年3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的白皮书中称,妇女的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中国政府推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妇女疾病的普查普治和孕产期系统保健,定期进行妇女常见疾病的防治工作。到2002年底,全国婚前医学检查率①和产妇产前医学检查率为68.03%和90.14%,分别比2000年提高3.48%和0.78%。2002年,全国妇幼保健机构发展到3067个;农村新法接生率已达97.2%。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目前,中国平均期望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孕产妇死亡率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2年的43.2/10万。妇女的卫生保健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山东省卫生厅2003年12月29日公布了该省建国以来最大一次全省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山东妇女中,生殖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妇科病,在4054例调查者中,有52.2%的人患有一种感染,16%患有两种感染,1.9%同时患有三种以上的生殖道感染。调查还显示,患有生殖道疾病的女性多有以下特点:年龄在31至40岁从事服务行业、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使用宫内节育器避孕、采用非淋浴方式洗澡者以及有人工流产手术史。[15]天津市妇女保健所2002年对16700余名20岁至29岁青年女性的妇科疾病调查表明,其中患妇科感染性疾病的占8.3%、慢性宫颈炎14.8%、良性肿瘤0.17%、乳腺疾病7.5%、恶性肿瘤0.012%,性传播疾病占0.06%,这说明妇科疾病已逼近年轻女性。[10]尤其应当注意的人,农村女性的保健形势非常严峻,不容忽视。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边远、贫困地区,卫生设施和医务人员不足,加之人们缺乏足够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交通不便,孕产

①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婚姻登记条例》中已经取消了原《婚姻登记管理条例》中的强制婚前健康检查制度,改为自愿的婚前健康检查制度。现在,进行婚前健康检查的当事人比过去明显减少。

妇住院分娩率偏低,约为45%—65%,因而造成孕产妇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较高。①同样,由于贫困,妇女无法享有最基本的生育健康服务,一些本可以防治的疾病成为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问题,也正是由于贫困,使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的一些改善妇女生育健康状况的举措举步维艰,难以落实。

关于妇女劳动保护,虽然法律中规定了关于女职工的特殊的劳动保护制度,但是,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落实得并不理想。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是针对女职工的生理特点和抚育后代的需要,因而对其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依法加以特殊保护的。但是,调查数据显示,有78.5%的妇女在经期没有受到特殊的保护,40.1%的妇女在孕期没有受到特殊的保护,25.6%的妇女在哺乳期没有受到特殊的保护。[11]

此外,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组2002年12月公布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抽样调查报告也显示,妇女享受的社会保障、职工福利的程度总体上低于男性。调查数据显示,在社会保障中,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退休金或养老保险的普及率较高,达到75.4%,而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住房补贴/住房以及其他职工福利的普及率低于50%,其中又以法定假期以外的带薪休假和生育保险的普及率最低。即使是普及率最高的退休金或养老保险也有近1/4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享受。调查数据还显示,享受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的妇女为62.2%,比男性低5.7%;享受退休金或养老金保险的妇女为74.4%,比男性低2.1%;享受失业保险的妇女为43%,比男性低5.9%;享受工伤保险的妇女为39.2%,比男性低9.2%。另外,调查显示,按单位类型划分,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对这些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提供率明显高于企业和其他类型单位;而在企业中,按单位所有制性质划分,三资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社会保障和职工福利高于其他用人单位,其次是国家所有制单位,而个体、私营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单位为员工提供的社会保障及职工福利最低。问题恰恰是,女性更多地集中在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单位,其所享受的社会保障、职工福利自然低于男性。[12]关于生育保险问题,中国于1988年开始在部分地区推行生育保险制度改革。2003年底,全国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有3655万人,全年共有36万名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但是,生育保险制度主要覆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部分地区覆盖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单位的女职工。[13]并且从总体上,贫困地区的农村女性的状况更令人担忧。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比较严峻。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农村具有家庭供养、自我保障、家族互助的长期传统。因此,如何在妇女保健、医疗制度、生育保险、养老保险方面保护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男女平等及妇女权益在我国的现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2004年中国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上,议案组共收到议案1374件,其中有10余件议案关涉妇女儿童发展,其主要内容为关于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女职工退休年龄规定、修改《刑法》以加大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打击力度,制定《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选择终止妊娠条例》、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制定《校园安全法》等等。[14]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全国性的反家庭暴力法,但是《婚姻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也进一步界定了家庭暴力的含义,并且,宁夏、四川、湖南、江西已通过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中国法学会“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项目,也汇集了来自公检法机关、大学、研究机构、妇联、NGO的众多志愿者,形成了遍及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反家庭暴力民间网络。学者们也正在讨论《家庭暴力防治法》建议稿。该建议稿包括家庭暴力的定义、社会救助、行政措施、司法救济、法律责任等方面的法律规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2005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已经明确规定禁止对于妇女的一切形式的歧视、禁止性骚扰等内容,并将自2005年12月1日起

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执行情况第五次和第六次定期报告。

施行。这无疑将有力地推动妇女人权事业的发展。

当然,切实保障妇女的各项权益,一方面要有法律中的明确规定,强调政府所承担的对于《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以及保障妇女人权实现所承担的责任,强调法律及政策制订的社会性别视角;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通过各种努力,促进法律及政策执行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的运用。比如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高层倡导,提高决策者对社会政策的性别分析能力,避免公共政策中的性别缺失,推进性别平等主流化进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性别平等倡导模式。特别是,我们还要提高整个社会的不歧视女性、公正对待女性、尊重女性的认识,强调对于女性人权的重视。我们的社会只有为女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男女两性才能共同携手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在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已实施10多年了,我国国家领导人提出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也已有10年的时间了。但是,这1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远没有像人口、环境、资源等基本国策那样深入人心,贯彻得力。与其他国策相比,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施状况不尽人意。切实贯彻执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女性权益,要求我们:一方面,在涉及人的权利和发展的所有法律、政策的起草或修改中,应推动其体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法律、政策实施的层面,应当重视实施的效果,审视法律、政策的实施对于广大妇女带来何种影响。我们应当在承认男女生理差别的基础上,追求男女两性的实质平等、结果平等,而非形式意义上的同等对待。我们还应特别注意,保障妇女人权并不意味着把妇女人权完全纳入以男性为标准的结构框架中去,我们应当适度地将妇女意识融入法律中,既强调法律、政策制订时的社会性别视角,又强调对于法律、政策执行状况的监测与评估,重视结果上的平等。我们反对任何特权,是因为特权有违于平等、人权的基本理念,而不是因为特权不在自己手中。当然,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并不是在保护妇女的特权,因为那些权利都是妇女的合法的权益,同时,那些合法权益的保护正是社会性别平等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丽萍:《解读女性主义法学》,载《民商法论丛》,347页,2004(29)。

[2] Kathleen Lahey, Gender-Based Analysis in Law, Research and Policy: Strategies to Mainstream Women’s Equality. Materials Prepared of Gender Workshops Canada –China Women’s Law Project, 2002.

[3]肖扬:《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印象》,https://www.doczj.com/doc/836637148.html,。

[4]薛宁兰:《重新解读男女平等的法律含义》,https://www.doczj.com/doc/836637148.html,。

[5]《调查:部分高层决策者对性别差异了解不足》,见https://www.doczj.com/doc/836637148.html,。

[6]尹艳红:《走过8年之旅——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情况综述》,《中国妇女报》2004年5月27日。

[7]同[6]。

[8]《家庭暴力:我国妇女维权的热点》,见https://www.doczj.com/doc/836637148.html,。

[9]《南通监狱女子分监关于家庭暴力的调查结果》,见https://www.doczj.com/doc/836637148.html,。

[15]席淑君:《山东妇女健康状况调查生殖道感染最常见》,《中国妇女报》,2003年12月31日。

[10]《中国女性生存状态不完全调查报告》,见https://www.doczj.com/doc/836637148.html,。

[11][12]李明舜:《妇女权益法律保障研究》,58、57页,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

[13]《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见https://www.doczj.com/doc/836637148.html,。

[14]《1374件议案提交人大十余议案关涉妇儿发展》,见https://www.doczj.com/doc/836637148.html,。

妇女人权

山西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论文 浅谈家庭暴力中的妇女人权保障 姓名李卓娟 系别政法系 专业法学 班级 1001班 学号 1090020139

浅谈家庭暴力中的妇女人权保障 内容摘要 家庭暴力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日益凸显,它是引发家庭不幸的重要原因,它存在于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国家,各个种族,各个社会阶层。自二战以来,人权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涌动,保护妇女权利的问题也提上的日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护女权利方面也有所作为。 关键词:家庭暴力人权权利保障机制

目录 一、中国古代妇女 (3) (一)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 (3) (二)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4) (三)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对妇女权利的保障 (4) 二、新中国立法保障 (4) (一)我国现行立法在妇女人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4) (二)婚姻法对妇女权利的保障 (5) 三、完善我国妇女人权保护的初步构想 (5) (一)完善宪法关于平等权的规范要素 (5) (二)全局性保障措施 (5)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谈家庭暴力中的妇女人权保障 家庭暴力的定义多种多种,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定义,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暴力宣言》给各国定义家庭暴力提供指导,其第一条指出“对妇女暴力的行为系指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性行为,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而不论其发生在公共领域还是私人生活中,”①家庭暴力的存在时对人权极大地威胁,特别是妇女,其天生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对她们的保护更显重要。 一、中国古代妇女 (一)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 在家从父,女性从出生到出嫁,必须要服从其父的统治,这是毫无疑问的。处在女儿这个角色,长有之序与男女有别重叠,无论从哪个角度,她都是被统治者。认真考究事实会发现,重男轻女最严重的地区往往是经济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其主要原因不是处于一种观念,而是迫于生活得到压力。在贫困家庭里,女孩儿带来的则是更加贫困。而在上层社会里,女孩儿受到的轻视主要表现在教育、社交等方面,其衣食生活基本上不会受到太大歧视。在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家庭里,偏爱女儿并不是罕见的事。汉代丞相张禹生有四子一女,他“爱女甚于男”,年老时,特地请求道离女儿家近的地区任职。唐代白居易得到外孙女时十分高兴,写诗道:“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②这种现象在古代是屡见不鲜的。 出嫁从夫,女子出嫁后,其统治权由父亲转移到丈夫手中。男权社会最主要的体现是夫权。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极为重视夫妻关系。由“夫为妻纲”位于“三纲”之首,可见夫妻关系是古代各种伦理秩序的基石。古代人民对夫妻关系也做了各种解释,如,“夫,天也;妻,地也;夫,日也;妻,月也;夫,阳也;妻,阴也。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日无盈亏,月有圆缺;阳唱而生物,阴和而成物。”由此,柔顺、谦卑、服从便成为妻子最重要的品德;同时,一旦成为人妻便终生不得离开丈夫:“这样,妻子的被统治权便被牢牢地固定下来。 夫死从子,这可以说是“三从”中最没有意义的一项。自古以来,长幼人伦之序高于男女两性之别,因而母亲地位高于儿子。另外,中国最重要的是孝道,正所谓“百行 ①班文战.人权知识妇女权利读本 [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第65页。 ②张晓玲.妇女人权—一个来自历史和现实的崭新概念[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1期。

八年级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任娟 授课时间2019年 3 月 7 日星期三 授课人 授课班级 课时授课方式 1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国家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 能力目标: 提高对人权内涵的认识,自觉维护个人的人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人权、珍惜和热爱自己的人权。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做法产生敬意。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难点 对人权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

一、导入: 二、自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材P6-P9页,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2、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时间? 3、宪法的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 4、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 三、教学过程: 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阅读教材第6页四幅插图,思考问题: (1)以上图片分别说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这些权利是如何实现的? (2)请列举自己感受到的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 教师总结:(1)分别是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文化权、劳动就业权。(2)示例:高中、大学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制度等。2.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 出示提前制作的幻灯片:内容为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学生独立完成自学问题,初步了解教材。知道我国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

1.思考:我国是怎样通过完善立法来保障公民权利的? 提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立法过程中应当依据宪法,规范立法权的行使,丰富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保证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二)依法行政(执法角度) 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过渡语】既然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那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国家机关应怎样尊重和保障人权呢?为此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权的主体和范围。 (三)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司法角度)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四)加强宣传教育(守法角度) 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通过探究分享知道国家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 学生讨论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刑事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观念(1)

刑事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观念(1) 享有充分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 ——《中国人权状况》 对公民的荣誉、财富、生命越重视,诉讼程序就越多。 ——孟德斯鸠 严格的刑事诉讼程序和完善的司法审查制度被公认为现代人权保障的两大法宝。原因就在于对人权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国家,而刑事诉讼又是直接导致国家与个人两个主体相互直接对抗的程序,其中的侦查、羁押和审判后的执行都直接的剥夺诉讼相对人的一种或通常是几种包括生命权在内的最基本的权利。因此,把刑事诉讼和人权的保护放在一起考察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一、人权与刑事羁押的概念辨析 人权是个舶来品,而不是个土特产。人权概念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它是在资本主义启蒙运动时期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后来为资产阶级革命所承认所实践。对人权概念的理解见仁见智,资产阶级通常在两种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人权,一种就是自然法意义上的权利,认为这种权利“与生俱来”,不可剥夺或不可转让,主要表现在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另一种是实在法意义上的人权,就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主要包括平等权、自由权、受益权、

社会权、参政权等等。人权也有许多的代名词,比如法国人讲“公共权利”,英国人说“臣民之权利”,美国叫做“公民权利”等等。一般认为,人权就是指基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具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和自由,是“人之为人的权利”。《联合国宣言》第2条写到:“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地或其他身份等而有任何区别”。英国人权学者M?Granston认为,“人权可定义为普遍的道德权利:有些权利是非经法律程序不可剥夺的权利,有些权利是每个人简单的因为其是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中对人权的描述是“人权,或称作人的基本权利、自由,要求维护或有时要求阐明哪些应在法律上受到承认和保护的权利,以便使每个人在个性精神道德和其他方面的独立获得最充分最自由的发展,作为权利,它们被认为是生来就有的个人理性,自由意志的产物,而不仅仅是由实在法的授予或取消。” 国内有学者将人权分为三种,即:应有人权,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并对这三者的关系做了细致和详尽的考察。也有人认为“人权实际上就是公民权”或者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人权的概念之所以会如此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其本质和外延的理解不同。我认为人权这个概念至少具有以下性质:

宪法学-论人权与宪法的关系

论人权与宪法的关系 摘要: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终极价值。本文讨论宪法与人权的关系,认为宪法通过宏观上控制国家权力和微观上规定基本权利的内容,形成有机的宪法人权保障机制。虽然人的权利是天生所有的,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它明确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宪法是应有人权向法定人权转化的必要和中心环节。同时,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最根本的问题,避免公权力对基本人权的侵犯。 关键词:宪法,人权保障机制,人权保障条款

前言: 历史地看,宪法对人权的保障突出宏观上的国家权力的控制到微观上的正面规定基本权利的转变。我国宪法与现代宪法有暗合之处,但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所以本文旨在探究宪法和人权关系的基础上,探究我国的人权保障情况。 一、人权理论的历史演变 什么是人权,中外学者界定不一。有的学者认为:人权的原意是指某种道德观念或价值观念,因而它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有的学者认为:人权即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人民主权原则经宪法确认之后,人民即国家的主权者,自然应该成为享有人权的主体。有的学者指出应从三个层次去揭示人权的内涵:首先,人权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围,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权利。其次,人权就实质而言,是国内法管辖的问题,又是一种法律权利。最后,人权还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权利。美国伦理学家A·格维尔茨认为,人权是指一种狭义的权利,即主张权。这种权利的结构可以理解为:A由于Y而对B 有X的权利。它包括五个因素:(1)权利的主体A,即有权利的人;(2)权利的性质;(3)权利的客体X;即权利指向什么;(4)权利的回答人B,即具有义务的人;(5)权利的论证基础和根据Y。在这五个方面,都充满了学者的争论。另外一位美国学者科斯塔斯·杜兹纳认为:“人权”是一个复合的范畴。人权有时指人,有时指人的自然性,与人道主义思潮以及其法律形式密不可分。还有学者认为人权只能在道德

论宪法的人权保障

论宪法的人权保障 宪法历来被称为人权保障书,人权的实现和保障离不开宪法和宪政制度。享有充分的人权,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努力奋斗的崇高目标。保障人权,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1991年以前的一个很长时期里,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和国家干部都曾认为人权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口号。这是很大的误解。其实,社会主义应当是最讲人权的社会。今天,我们把人权写进宪法,有利于消除人们的这种误解,有利于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中加强对人权的保护。 一、人权的宪法保障机制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终极价值。宪法通过宏观上控制国家权力和微观上规定基本权利的内容,形成有机的宪法人权保障机制。在宪法中做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宣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人权事业中进行交流和合作。” 二、宪法人权条款得以有效实现的途径 仅仅在宪法条文中明确规定“人权”,并无法保证这一条款的有效实现。我国宪法的规定往往是原则性、纲领性的,这些规定要落实到人们的实践生活中,还需要一系列的中间桥梁及制度构建来完善和引导这些规定的具体实现,切实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对人权的保障可以借助以下途径实现: (一)立法保障。 宪法中确立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性规定,从而确认了公民享有基本人权。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立法,通过普通法律的制定以确定从基本人权中派生出来的具体权利。目前,我国已存在一些关于权利保护的下位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 (二)制度保障。 宪法中虽然规定了“人权”,但“徒法不足以自行”,有了宪法规范,并不当然意味着人权就可以得到保障。黑格尔有句名言:“公民必须体会到宪法是自己的权利,可以落实到实处。否则,宪法就只是徒有其表,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

刑事诉讼人权保障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10春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 姓名:张鑫 学号: 1012001203131 分校:西青电大 专业:法学 指导老师:黎鹏昊 时间: 2012年4月21日

目录 内容摘要 (4) 正文 一、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概述 (5) (一)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内容和范围 (5) (二)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重心及其法理基础 (6) (三)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意义 (8) 二、当前我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9) 四、 参考文献 (15)

内容摘要 人权是指人的权利,包括人的生存权利,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权利。其作为权利的最一般的形式,在刑事诉讼中,其与国家的权力的对抗最为激烈。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范围包括一切可能进入刑事诉讼的社会成员的群体人权,其重心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个人人权。目前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于制度的不完善和立法、司法理念上的偏差。本文主要以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内容、范围及其中心和法理基础为根本出发点,针对不同对象群体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存在的现状及不足,就我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缺失的原因从机制制度、执法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主要论述了强化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是当代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立法的大趋势,也是发扬诉讼民主和健全法制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我国刑事诉讼法向更加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 人权是指人的权利,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就人的基本权利而言,包括人的生存权利、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权利。它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权利的最一般形式,即指一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人身自由和其它民主权利。人权问题的核心内容有二:其一是人权的范围;其二是人权的保障。人权的主流精神始终是防止和抵抗公权力走向恶政,它对人的价值已为世界各国所共识。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是刑事诉讼中的主要国家权力,这些权力如果行使不当,往往损害公民的各项自由和权利,甚至造成冤假错案。因此,在保障维护公共秩序基本功能得以发挥的同时,加强对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概述 (一)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内容和范围 刑事诉讼法中的人权保障①,不是在人权和人权保障的一般意义上来讲的,而是专指人权保障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内容及它所涉及的范围。以“人格尊严及平等”为核心的人权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其中任何人在被控告时,享有公正审判的权利是现代人权的重要内容。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大体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从人权保障的主体来说,应包括司法机关以外的所有参加刑事诉讼的人。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判刑人、被害人和被 ① 于广义.论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理论观察,2006(12)

论国际人权法之妇女人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36637148.html, 论国际人权法之妇女人权 作者:王世园 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6期 摘要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是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两性权利不平等问题还有法律问题的综合体。一方面家庭暴力毫无疑问是对妇女人权保障的巨大挑战,是在男女不平 等这块基石上滋生出的法制死角;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形成的习惯以及由男权社会树立的深入人心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德标准,令家庭内部问题难以以法律体系进行有效的解决或规范。 关键词国际人权法妇女人权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问题 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39-01 一、国际妇女人权保护概论 国际妇女人权的保护从公共领域越来越多的走入与世界大多数妇女生活息息相关的私人领域,从为妇女争取形式上的绝对平等到关注妇女个体的相对平等的人权,国际人权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女权运动下在妇女人权保障方面不断的完善各种机制与框架。当社会与法律的目光同时关注到妇女个体时,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便凸现出来。针对妇女的暴力是男女不平等的一个集中 表现并且这种对女性人权侵犯的形式是通过长时间的社会认可加以构建和形成的,是历史进程 的畸形产物,在其表现形式上没有本质的或是时间的界限。 二、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成为国际人权法保障妇女人权体系软肋的原因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的混乱 对家庭暴力的定义本身应该是对妇女人权在这方面进行保护的基础。但是纵观国际法层面的国际法律文件和相关国际机构对“家庭暴力”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较为混乱,没有形成定论,直接导致司法实践对判定家庭暴力行为的困难。 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世界各地区各国的文明程度的不同导致国际法层面难以给家庭暴力这一行为下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要想列举具体的暴力方式更是难以穷

浅论刑事司法中社会公平正义与人权保障的关系

浅论刑事司法中社会公平正义与人权保障的关系 【摘要】刑法作为维护国家政权、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和后盾,发挥 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刑法的功能体现了刑法的核心价值。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 作为刑法的基本功能,二者之间如何定位、孰轻孰重,究竟应当优先考虑通过 惩罚犯罪来达到社会正义还是以正当程序保障人权,目前学术界对此的探究呈 现出多元化与深入化的特点。而实际上两者之间所达到的平衡才是我国刑法价 值追求的所在,我们所应当关注研究的是在这个现代社会两者关系是如何配合的。 【关键词】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社会正义、正当程序 在法律体系中,刑法的强制性最明显,它是其它法律的制裁力量。刑法涉 及对公民生命、自由、财产等限制和剥夺,使社会免遭犯罪的侵害,是最为严 厉的刑罚。因而惩罚犯罪彰显的是刑法的社会保护功能(即入罪功能),而人 权保障则是体现了刑法的另一重要功能——人权保障功能(即出罪功能)。二 者对刑法价值功能的体现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甚至是悖论。有学者认为刑 法既具有法益保护功能,同时也具有人权保障功能,二者并重。学生认为考虑 两者之间孰轻孰重并无太多价值,二者之间并无优劣之分,但鉴于国家权力的 强大,我国目前应当更注重其人权保障功能。 一、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 刑法的惩罚功能,即制裁功能,是指通过刑罚对犯罪人的权益施加法定范 围内的限制或剥夺,具有保护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免遭犯罪侵害的作用。由于刑法的制定是从有损于社会的行为给予制裁方面考虑,因此刑法更看 重的是要防止不合乎社会需要的行为,提供各种保护,使社会各种利益免遭侵害。从这一点看,刑法惩罚犯罪目的的实现与刑法的保护功能的发挥紧密相联。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是指限制国家刑罚权,使一般民众和罪犯免受刑罚权的任 意发动而引起的灾难的机能。德国学者拉德布鲁赫指出:“自从刑法存在、国 家代替受害人实行报复时开始,国家就承担着双重责任;正如国家在采取任何 行为时,不仅要为社会利益反对犯罪,也要保护犯罪人不受受害人的报复。” 因此刑法在设置国家刑罚权的同时也要限制这一权力,这就出现一种悖论:刑 法不仅要面对犯罪人保护国家,也要面对国家保护犯罪人。正如德国法学家李 斯特曾经指出,“刑法不仅是善良人的大宪章,也是犯罪人的大宪章。”法律 应是理性且公正的,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应当受到法律保护。我们在强化保护 国家、社会利益的同时,决不可置一般公民个人或犯罪人应有的合法权益于不顾,否则法律将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在任何一个以民主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法治社会,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都应 当尽可能协调统一,更大程度上实现刑法的功能。从理论上看,惩罚犯罪与保 障人权应当并重,任何一方都没有优于对方的理论根据。但要指出这里的并重 不是二者完全等价,是要针对具体情况有侧重点的并重。如果片面强调惩罚犯 罪而漠视人权保障,必然会导致政府权力膨胀,侦查机关就会将重心放在寻求 案件“真相”,犯罪嫌疑人极有可能受到刑讯逼供,从而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近几年来我国发生了不少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冤案,如“佘祥林案”、“孙志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几种基本方式

摘要:人权入宪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引导经济发展为主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主导推进公民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发展;尊重个人自由;强化劳动监察和劳动保障制度;强化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与公共利益优先相结合;对少数人群权利实行积极差别待遇和特殊保护;在权利救济上强化人大职能和扩大司法救济范围等。 关键词:人权,人权保障,权利救济 人权是人作为人享有和应该享有的权利。十届二次人大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是对我国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权事业成果的确认,也预示着我国人权事业在今后将有更大的进展。“人权”入宪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人权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本文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几种基本方式作一些讨论。由于人身权保护有其特殊性,讨论也较为充分,故本文未加涉及。 一、生存权和发展权——国家引导经济发展为主与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 生存和发展是人的基本权利,在我国被视为首要人权,第一人权。生存权和人身权是有区别的。人身权是指人的身体(生命)不受非法限制,不受非法侵犯;生存权是指人有免于因基本生活资料的缺乏而丧失生命的权利。我国把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人权集合体中的首要权利给以尊重和保障,客观原因是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前,从整体上说整个国家都没有摆脱饥饿问题,即生存问题。只是在近二十几年中,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路线以后,我国才从整体上实现了温饱,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就是到现在,以人平生活费650元的低标准计算,农村尚有近3000万人处于温饱线以下,在城市也存在3000多万的失业人群和低收入人群,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国家必须要把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基本的、最首要的人权予以尊重和保障。道理很简单,其它的大多数人权的实现,要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失去了这个前提,权利主体就消失了。主观原因是执政党和国家的性质。党和国家代表人民利益,当然包括协调各阶层人民之间的利益矛盾、利益冲突,但并不是没有倾斜,在各种利益矛盾、利益冲突中,党和国家首先要代表、要维护人民的生存和基本发展的利益和权利。如果没有这一点,党和国家代表人民利益就会沦为一句空话。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应该采取何种基本方式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税收,由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这一权利的实现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经济实现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在邓小平同志主导下,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本身就体现了对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尊重。这二十余年来,由于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生存权和发展权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从一种应然权利变为实际享受的权利。即便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以后,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生存和基本发展问题,还必须主要采取国家扶持、引导这些地区和这部份人民发展经济的方式。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应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它作为保障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一个不可或缺并且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基本方式。

论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

论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 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国家最根本性的指引。人权是人与生俱来,最基本的权利。这两者的性质,就决定了其不可割裂的关系。人权只有纳入到宪法中,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障。本文从宪法人权保障功能的理论出发,对我国现行宪法的人权保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宪法人权保障 一、宪法在人权保障中的功能分析 1、宪法与人权的关系 确认保障人权是宪法的首要使命和基本价值。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说:人问“人是什么”时,“并不是寻找自己的起点,而是寻找自己的命运。”从人的命运出发,关心人的生存,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成了宪法的首要使命。1宪法是随着人权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宪法的形成和完善,人权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因此,人权与宪法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人权是宪法的起点和归宿,宪法必然以保障人权为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追求。2 2、宪法明确人权的要求 宪法是人类安排自己幸福生活的根本方案,人类希望通过对国家机关权力的合理配置来保障自己作为人并且幸福的权利。3人权是人之所以为人最基本最抽象的要求,只有将这种抽象的要求承载在宪法这一形式下予以界定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列宁说“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4而这张写有人民权利的指,必须满足人们对生存、自由、平等和幸福的要求,才能被称为根本大法,才最有至高的地位和效力。 3、宪法确立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规则体系 当今世界各国宪法,不论其属性和形式结构如何,其基本内容可都分为两大块:“即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保障。然而,这两大块并非地位平行的两部分,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5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例,“……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

关于妇女歧视的问题

关于妇女歧视的问题 在全世界都在打着尊重人权的的旗帜,喊着口号提出人人平等,的时候,女权的概念也渐渐被人们关注.所谓妇女人权就是指妇女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根源于妇女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 而对妇女的歧视违反权利平等和尊重人格尊严的原则,阻碍妇女与男子在平等的条件下参加本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妨碍社会和家庭的繁荣发展,并使妇女更难充分发展为国家和人类服务的潜力! 过去,男人的堕落总是归咎于女人,因为人们总是把女人看成是世上灾难的根源。在古代中国,人们总认为女人是“祸水”,君主之所以荒淫、亡国,是由于迷恋上了“孤狸精”。例如夏桀迷恋妹喜,商纣迷恋妲己,周幽迷恋褒姒。 而在古代西方,这种观念的出现也许是从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开始的。这个故事最初见于《旧约全书》的《创世纪》。这个故事影响深远:圣·奥古斯丁提出,夏娃的灵魂是来自亚当,还是上帝朝她的鼻孔了吹一口气而使她有了自己的灵魂,这两种说法都得到了论证。 歧视妇女的现象在提倡男女平权、妇女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依然存在,虽然较过去有所改进。例如,在不少国家与地区,男女同工不同酬,女子找工作远比男子困难;在婚姻缔结方面,女子往往成为被贩卖的对象;丈夫虐待妻子,把妻子视为性奴隶、性工具;把女子视为玩物的观念与嫖妓宿娼、性骚扰、强奸轮奸等直接有关;等等。 在贫穷的情况下,妇女在获得粮食,保健,教育,训练,就业,和其他需要等方面,往往较之男性机会要少很多. 而在现代社会,妇女的地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一,中国妇女的现状. 中国妇女曾长期处于受压迫,受屈辱,受摧残的境地,毫无权利和地位可言.新中国的成立,使妇女状况有了历史性的变化,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即旧传统,观念,陋习的影响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根除的,也存在着不经如人意的情况. (一)女性的就业歧视 妇女就业难,其中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单一的妇女就业更为困难,相当一部分女职工是从事加工、家政、保洁、餐饮服务等低收入、低保障、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连一些单位在招聘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中也存在性别歧视;损害女职工劳动权一线象时有发生。 近来,不少应届大学生反映,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紧张,招聘单位挑挑拣拣愈发苛刻,很多单位在招聘条件中明确写明“只要男性”,或者在面试时表现得对男性应聘者更为重视。 有的企业在招聘广告上写明“男性优先录取”,很多企业虽然在招聘条件中没有写明性别要求,但能明显感觉它们对女生的不公平待遇。曾经因为参加社团活动做一个公司校园招聘会的面试工作,遇到一个大四刚毕业的师姐,说现在女生找工作特别难,她已经参加过很多次面试,很多时候去面试,考官明显对女生不重视,工作一直没有着落. 这其实是对我们来说特别现实的问题,当她跟我说的时候,明显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她说她曾经问面试官,他们给的答案是男生能不生孩子,你能么?听到这句话,只能是无语!同时也只是心寒与无奈! (二)女性的工资待遇歧视 麦可思研究发现,在薪资上存在对女性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普遍地、明显的歧视。女性应届大学毕业生本科的月薪比男性同类群体低316元,高职/专科月薪比男性低286元。在同等工作能力时,女性应届大学毕业生薪资略低于男性同类群体,即便是女性占多数的专业、职业和行业,女性薪资也明显低于男性;在女性薪资最高的专业和行业,女性薪资低于或小于低于男性。在女性薪资最高的职业,平均来看也是男性薪资略高于女性。 同一行业内对女性的歧视可以是多方面的:第一,在所有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雇主给女性的工资仍然低于男性,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纯粹意义上的歧视;第二,女性和男性得到提拔和升迁的机会不同,这无疑会导致工资上的差距。还有绝大多数的企业在招聘普通职员的条件中并无性别要求,但招聘高层管理人员时,则更倾向于男性。这个也是工资上的差距,因为一般高层人士的工资比较高!

从国际人权公约到中国宪法对妇女人权的保障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75期2010年第1期Serial No.75 No.1,2010一、国际人权公约对妇女人权保障的规定 《世界人权宣言》专门确认有关妇女的人权内容有:(1)男女平等权。宣言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男女平等”,但其在序言和第2条中是以“宣布”方式确认不得有“性别”歧视。(2)婚姻及建立家庭自由权(16条)。(3)母亲受保护的权利(25条)。实际上,《世界人权宣言》中,虽然确认了有关人权的基本内容,但它关注的重点大多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因而其中享有人权的主体在条文中多采用了“人人”、“每个人”、“任何人”等称谓,而专门规定妇女、儿童的权利则很少[1]。 《经济、 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专门确认有关妇女的人权内容有:(1)平等权。公约第3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国承担保证男子和妇女在本公约所载一切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方面有平等的权利。”(2)男女同工同酬的经济权。公约第7条中规定,“公平的工资和同值工作同酬而没有任何歧视,特别是保证妇女享受不差于男子所享受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同工同酬。”(3)婚姻、家庭、母亲受特别保护权。该公约第10条规定了对婚姻、家庭和母亲的保护:结婚必须经男女双方自由同意;家庭、母亲应得到尽可能广泛的保护和协助;对在产前和产后的合理期间的母亲应给予特别的保护,对有工作的母亲应给予带薪休假或者有适当社会保障福利金的休假。 此外,联合国1979年12月通过《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公约》,旨在专门保障妇女在各方面不受歧视、全面实现男女平等的目标该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消除任何个人、组织或者企业对妇女的歧视”,“在所有领域。特别是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一切适当措施”,“力谋妇女的充分发展和进步,以保证她们在与男子平等的基础上,行使和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不仅如此,该公 约还对妇女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教育、就业、婚姻、休假、保健等作出较为详尽的规定。 二、中国宪法对妇女人权保障的实现及与国际人权公约的差距 (一)中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的维护妇女人权的法律体系 宪法第48条、第49条全面确立了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方面与男子平等的宪法原则,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儿童、老人的权益受国家的保护,并针对中国妇女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存在问题的状况以及在婚姻自由方面,老人、妇女、儿童人身权利方面易遭受侵害的状况,宪法特别规定:“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女干部”,“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中国把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各方面享有的权利,写进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这在中国几千年的法律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宪法史上也是不多见的。2004年,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一次写入中国宪法,国家保障妇女人权的责任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宪法对妇女人权的规定,使妇女成为平等的法律主体,为妇女人权在中国的广泛实现提供了最根本的宪法依据和保障。 为使上述宪法原则得以具体化,使其在现实生活中便于操作、实施,中国立法机关还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第一,《婚姻法》。2001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其进行了重大修改。新 《婚姻法》不仅重申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婚姻家庭制度,还根据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婚姻家庭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发展和完善了该法的内容,尤其强调了在保护妇女合法 收稿日期:2009-11-23 作者简介:陈晨(1987-),女,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人权法学研究。 从国际人权公约到中国宪法对妇女人权的保障 陈 晨 (山东大学,济南250100) 摘要:人类的未来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充分发展的未来,而这一切的发展则离不开占人口一半的妇女的广泛参与。妇女人权的实现必须保证妇女获得自立、 自强与自主的能力,以及赋予她们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权利。国际人权公约中的人权应当基于国际人权公约国际法的特性受到国内宪法的保障,宪法作为国内公法,具有最高权威性和最高法律效力。将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宪法对妇女人权的保障进行比较,既可以对中国保障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权从立法上和实践上不断予以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人权;妇女人权;宪法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01-0219-02 219——

论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

论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论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国家最根本性的指引。人权是人与生俱来,最基本的权利。这两者的性质,就决定了其不可割裂的关系。人权只有纳入到宪法中,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障。本文从宪法人权保障功能的理论出发,对我国现行宪法的人权保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宪法人权保障 一、宪法在人权保障中的功能分析 1、宪法与人权的关系 确认保障人权是宪法的首要使命和基本价值。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说:人问“人是什么”时,“并不是寻找自己的起点,而是寻找自己的命运。”从人的命运出发,关心人的生存,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成了宪法的首要使命。1宪法是随着人权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宪法的形成和完善,人权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因此,人权与宪法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人权是宪法的起点和归宿,宪法必然以保障人权为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追求。2 2、宪法明确人权的要求 宪法是人类安排自己幸福生活的根本方案,人类希望通过对国家机关权力的合理配置来保障自己作为人并且幸福的权利。3人权是人之所以为人最基本最抽象的要求,只有将这种抽象的要求承载在宪法这一形式下予以界定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列宁说“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4而这张写有人民权利的指,必须满足人们对生存、自由、平等和幸福的要求,才能被称为根本大法,才最有至高的地位和效力。 3、宪法确立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规则体系

当今世界各国宪法,不论其属性和形式结构如何,其基本内容可都分为两大块:“即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保障。然而,这两大块并非地位平行的两部分,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5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例,“……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6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宪法对国家权力进行合理配置,亦是对人权的有力保障。 二、我国现行宪法对人权的保障 1、我国现行宪法对人权保障的成就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宪法史就是人权的保障史,以宪法的形式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标志。7我国现行宪法就历代宪法而言在人权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其中: (1)我国现行宪法从权利本位出发,使人们对人权的关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体例设计上来看,第一章为《总纲》,第二章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为《国家机构》,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置于《国家机构》前,从形式上对公民权利给予更高的尊重和保护,认可了公民权利在地位上要高于国家权力,国家权力服务于公民权利,是公民权利最坚实的后盾。 (2)2004年3月,我国现行宪法正式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基本人权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予以确认和保障,从根本上对“人权”这一概念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人权”入宪,不但明确了人权的概念,更进一步扩大了权利主体的范围,是现行宪法在人权保障方面最显着的突破。 2、我国现行宪法对人权保障存在的不足

在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关于监听的法律思考

在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关于监听的法 律思考 「摘要」 监听是世界各国为应付犯罪形势的新变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技术化、高隐密性的强制侦查措施,监听的出现对于侦查机关打击和惩罚犯罪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监听的采用又严重了侵犯公民隐私权,因此,各国都对监听的采用规定了严格的法律程序,以防止侦查机关滥用监听,过度侵害公民权利。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上对监听缺乏明确规定,这不利于保障公民人权,应当加以改进。 「关键词」刑事侦查、犯罪、监听、刑事诉讼程序、程序法定。 监听是世界各国为应付犯罪形势的新变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技术化、高隐密性侦查措施。监听的出现对于侦查机关打击犯罪、惩罚犯罪,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监听这一现代刑事侦查措施的兴起与发展予以了充分关注,并在综合考察、分析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关于监听的立法规定之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监听立法的建议。 —、界说:监听的概念和特征 刑事侦查与犯罪本是共生共存的一对社会历史现象,国家设立刑

事侦查程序的最初动机就是为了打击和惩罚犯罪,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安全,因此,犯罪行为方式的每一次嬗变,都必将引致国家在刑事侦查方式上针锋相对的回应,这是刑事侦查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犯罪现象也变得复杂起来,日益向组织化、技术化、隐密化方向发展,给各国刑事侦查机关的侦查带来重重困难,严重影响到侦查机关打击犯罪的成效,同时也在客观上迫使侦查机关转变侦查观念,着力寻求侦查方式的突破与变革。正是为了应付犯罪形势的新变化,各国刑事侦查机关的侦查手段也开始向高技术化、高隐密性方向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广泛运用,各国刑事侦查机关开始采用技术侦查措施打击犯罪,其中,监听成为各国刑事侦查机关普遍采用的一种技侦措施,它在弥补传统侦查手段的不足、打击某些特殊类型的犯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指出,在毒品案犯与收受贿赂的侦查中,如果没有有效侦查方法时,必须依靠监听侦查手段。”[1] 所谓监听,指的是刑事侦查机关在未经通话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安装监听器听取当事人通话内容的一种侦查措施。从技术上讲,监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电话线路上安装监听器的电话监听(wiretapping);一种是不利用电话线、只安装监听器的电子监听(bugging)。从法律上来讲,则可以分为未经通话双方当事人同意的第三者监听和经其中一方通话当事人同意的同意监听。[2]但是,无论监听在技术上和法律上存在何种分别,作为一项现代刑事侦查措施,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教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制 教案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知道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原则。 2.知道我国宪法保护人权的内容十分广泛。 3.懂得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知道我国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如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 4.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为推动人权的实现而努力。 【教学重点】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教学难点】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做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发展义务教育,提供营养 午餐

,开办农家书屋,开展再就 业培训 以上四幅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请列举自己感受到的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 师: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幸福,越来越有尊严。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人权方面的知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__自由__、__平等__地生存和发展。 2.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__尊重和保障人权__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和促进人权。 3.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__我国公民__,也包括__外国人__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__群体__。 4.__尊重和保障人权__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5.立法过程中应当依据__宪法__,规范立法权的行使,丰富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保证立法的__科学性__、__民主性__。 6.行政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__依宪施政__、__依法行政__、__简政放权__。

试论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

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 太原市警官职业学院(培训民警) 2014年12月15日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 摘要:人权是指人的权利,包括人的生存权利,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权利。其作为权利的最一般的形式,在刑事诉讼中,其与国家的权力的对抗最为激烈。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范围包括一切可能进入刑事诉讼的社会成员的群体人权,其重心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个人人权。目前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于制度的不完善和立法、司法理念上的偏差。本文主要以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内容、范围及其中心和法理基础为根本出发点,针对不同对象群体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存在的现状及不足,就我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缺失的原因从机制制度、执法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主要论述了强化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是当代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立法的大趋势,也是发扬诉讼民主和健全法制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我国刑事诉讼法向更加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人权;刑事诉讼;保障;分析 人权是指人的权利,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就人的基本权利而言,包括人的生存权利、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权利。它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权利的最一般形式,即指一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人身自由和其它民主权利。人权问题的核心内容有二:其一是人权的范围;其二是人权的保障。人权的主流精神始终是防止和抵抗公权力走向恶政,它对人的价值已为世界各国所共识。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是刑事诉讼中的主要国家权力,这些权力如果行使不当,往往损害公民的各项自由和权利,甚至造成冤假错案。因此,在保障维护公共秩序基本功能得以发挥的同时,加强对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概述 (一)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内容和范围 刑事诉讼法中的人权保障1,不是在人权和人权保障的一般意义上来讲的,而是专指人权保障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内容及它所涉及的范围。以“人格尊严及平等”为核心的人权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其中任何人在被控告时,享有公正审判的权利是现代人权的重要内容。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大体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从人权保障的主体来说,应包括司法机关以外的所有参加刑事诉讼的人。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判刑人、被害人和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法人被告人、法人被害人以及证人。 2.从人权保障的客体来说,应指参加刑事诉讼的所有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