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西方绘画差异性

东西方绘画差异性

东西方绘画差异性
东西方绘画差异性

小觑中西绘画差异性

《雅典学院》和《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凤凰传媒学院1043401060 陈香华

中西方从生活习惯到思想意识都具有明显不同。历史遗留下的传统观念也好,时代发展中产生的潮流轮转也罢。总之,中西方的差异性体现在很多细枝末节,只要稍微加以比较,就可以洞察到很多让人会心的涵义。以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为例,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中西绘画的差异性。虽然仅以两幅画为例完全不足以涵盖中西绘画差异性,但是至少可以窥见一斑吧。

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一一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儿何、音乐、天文为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黃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自己的宿愿。整个壁画洋溢着浓厚的学术研究和自山辩论的空气,所有的人都是那样毫无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 他们或者在一起侃侃而谈,或者是独个儿在那里进行思考,人物或立,或坐,或缓步走动,人文主义的艺术家总是设法使画面上的人物享有充分的自由。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是一幅山听琴、观舞、休闲、赏乐和调笑等五个既可独立成章,却乂相互关联的片断所组成的画卷。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略,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画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

《雅典学院》的主题显得更为理性,上升到思想精神层面,是一种严谨美。而且,更多的是作者本身的思考和观念蕴含其中,驾驭其上,是一种直接的表述和信息的传达。《韩熙载夜宴图》的话,从画面内容上来说,倾向于单纯的叙事,从画面所描述的内容中展现作者想要表述的思想内容,相比较而言,恰恰反映了东方人较西方人的含蓄婉转。《韩熙载夜宴图》的主题是政治,与《雅典学院》的希腊精神主题,相比较而言,更为贴近人们的生活,或者说更实际,而没有上升到哲学的角度。所以,往往会说东方人是细腻,注重情感互动的和人的基本需求的,而西方人则理性冷静,往往忽视了自身切实利益去追求一种思想上的境界,其至有时候东方人觉得西方人不会通情达理,他们的原则问题让我们难以接受,他们思考的问题许多貌似毫无实际意义的,不能立即得到回报的。从这两幅图,这么解读,我个人是觉得能够看岀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的立足点本身也许就有很大差异。

再谈东西方绘画空间关系差异性。《雅典学院》构图上巧妙地利用建筑的特点,把画面上背景,建筑物的透视和前面真实建筑物的半圆拱门连接起来,扩大了壁画的空间效果,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宽敞,壮丽。整个作品的构图十分宏大,画面层次分明,人物有聚有散,疏密得当。作为背景的三层高大的拱门,既显示了画面很强的纵深感,乂加强了全画的宏大气魄。透视法的水平是很高的,它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深远感,连地面的图案,拱顶的儿何装饰结构,都精确到可以用数学来计算。而顾阂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在一幅长卷上分5个片段绘出了夜宴从“众聆曼奏”到“击鼓助舞”,经“宴中小憩” 乂“轻音徐来”,最后“宴终曲尽”的过程。图卷中每一片段之间以屏风相隔,保持了观看的连续。整幅画是以连环长卷的方式。

中国绘画表现空间的转换与移动,诗与画相结合,展现音乐般的画面。西方绘画则表现一种静止的空间意识,是一种客观物理化了的空间意识,追求的是画面空间视觉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中四方绘画存在立意构思和时空观念的差异性。中国绘画展现连续、持久、立体的时空观,这反映了中国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且还是哲理性、形象性和数字性三者的高度融合,它包含了绘画创作的全部原理,如黑口相生,虚实相生等。这就是我们民族思维的性格,即在思维中注重逻辑概念时,还注重形象性的直感观念。西方古典哲学的源头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他们认为“万物皆数”,是用儿何学和谐组织起来的时空观念,并认为理智的美归根结底就是适度、匀称、和谐、有序,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存在的理曲,都可以给予理性的解释。相比较而言,中国画偏向于平面的,追求画面的内容和故事性,从延伸的画里解读其中的主题。而西方绘画则注重某一个点,从这个点进行纵向的挖掘和背后涵义的深刻思考。

《雅典学院》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当世的名人。他们自山地讨论,情绪热烈,好像在举行什么典礼,或者是庆祝某个盛大节日,洋溢着白家争鸣的气氛,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精华。这座建筑显然是以波拉芒特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为范本的,两侧的壁龛里,分别供立着智慧女神雅典娜雕像和音乐之神阿波罗雕像。中心透视点的层层拱门,直通遥远的天际,这是一个极其神圣的环境,学者们被对称地、然而富有节奏地配置在台阶两侧,上层台阶的人物排成一列,中心是两位伟大的学者一一帕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似乎边进行着激烈的争论,边向观众方向走来。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像在说明: 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帕拉图则右手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神灵的启示。这两个对立的手势,表达了他们思想原则的分歧。其余的人,众星捧月,有的在注视,有的正在谛听这两位老人的谈话,自然地形成儿个小组。左上方帕拉图的一侧,一个大胡子的人与左面的一组,在动势上是相反的。台阶下面的左侧,以坐在地上正专注地书写着什么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中心,一少年在旁给他扶着木牌,牌上写的是“完全数”的比例图。在他的背后一个老人正在记录毕达哥拉斯的论据;后面那个伸着脖子、头缠口巾的学者,即是回教学者阿维洛伊。背后稍远,还有一个头戴桂冠、胸鼎柱基站立的人,他是语法大师伊壁鸠鲁。在毕达哥拉斯面前站立的那个用手指着书中句子的学者,是修辞家圣诺克利特斯,两人中间还有一位身穿白色斗篷的金发青年,他面目英俊,表情冷峻,在向观众凝视着,被认为是弗朗西斯科?德拉?洛菲尔,他是乌尔比诺未来的大公。台阶下面右侧一组,中心人物是躬着身子、手执圆规在一块黑板上给学生演算的儿何学家阿基米德,周围是他的四个学生。这四个人似乎对老师的讲解领悟得不一样。旁边那个身穿古代黄袍、头戴荣誉冠冕、手执天文仪的,是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在托勒密对面,即是画家拉斐尔的同乡、建筑家波拉芒特,而最边上那个头戴白帽的人,正是画家索多玛,那个露出半个脑袋、头戴深色圆形软帽的青年,就是画家拉斐尔本人。把自己画进历史题材内,是当时画家们喜用的表现方式。画中央的台阶上,躺着一个孤寂的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这位学者主张除了自然需要之外,其它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无足轻重的,所以他平时只穿一身破烂衣服,住在一只木箱里。这个人物在构图上起了填补空白的作用,他与右侧正往台阶上走去的两个人物相联系,同时乂与左下角那个倚靠在石桌前沉思的学者赫拉克利特彼此呼应。赫拉克利特形象孤单,据许多学者考证,认为是拉斐尔参照了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壁画里的一个预言家圣耶利米的形象的结果。事实上,这里的许多形象,体格健壮、动作有力,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形象颇有联系。更有意思的是,帕拉图的头像正是画家以达?芬奇的头像为范本的, 可见拉斐尔对前述这两位大艺术家的崇敬心情。

而《韩熙载夜宴图》总共分五段叙事。第一段听琵琶演奏,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凑,人物集中。但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中使场面显得十分宇静,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悄感。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此段出现人物最多,计有七男五女,有的可确指其人,弹琵琶者为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李佳明离她最近并侧头向着她,穿红袍者为状元郎粲。另有韩的门生舒雅、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第二段集体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气氛热烈而动荡。其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露出一种尴尬的神态,完全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第三段间息,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人物安排相对松散。韩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整体气氛舒缓放松。第四段独自赏乐,人物疏密有致,乐伎们的吹奏动作中,使人感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调动了欣赏者的情绪。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 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奏乐的女伎们排成一列,参差婀娜,各有不同的动态,统一之中显出变化,似乎画面中迷漫着清澈悦耳的音乐。笫五段依依惜别,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完整的一幅画卷交织着热烈而冷清、缠绵乂沉郁的氛围,在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生活的失望, 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

从这两幅画的构图和内容可以看出。《雅典学院》作为西方绘画,侧重于个人。拉斐尔从每个人着手,他们各自的身上都反映着整幅画主旨,希腊精神。正是这些点构成了画面,构成了画面的中心思想。另外,画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比较而言没有那么紧密,每一个人物都尽可能享有充分自山。着重刻画的是他们有着一种共性,崇尚理性、热爱自由、注重人文。《韩熙载夜宴图》是一种叙事,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联才反映了画面内容,呈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相比较而言,中国画侧重于一条线,它不强调个性,却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东西方人的性格,西方人往往自信,愿意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而东方人则低调,不敢出头,强调团队和组织,注重和谐,获奖感言都是要首先感谢别人。从画面的构图相比较也会发现,《雅典学院》可能不合逻辑,人物的位置安排更多的倾向于和整幅画想要强调的主次相照应,为画面的视觉效果服务,如果调换了一些人的位置,其实大家还是明口整幅画想要表达的东西。而《韩熙载夜宴图》如果调换了人物位置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直接影响整幅画的主旨。

《雅典学院》这幅画的色彩处理也很协调,建筑背景全是乳黄色的大理石结构,人物的衣饰有红、白、黃、紫、赭等色相交错。《韩熙载夜宴图》则全图工整、细腻,线描精确典雅。人物多用朱红、淡蓝、浅绿、橙黃等明丽的色彩,室内陈设、桌椅床帐多用黑灰、深棕等凝重的色彩,两者相互衬托,突出了人物, 又赋予画面一种沉着雅正的意味。

相比较可见,《雅典学院》色彩更为明丽鲜艳,人物各自区分度高。光的运用也很到位,给人明亮舒适的感觉。而《韩熙载夜宴图》色调统一,整个画面其实比较平静优雅,不如《雅典学院》有冲击力和个性。至于光的运用,完全不突出。可以说,西方绘画像是奔涌的江河,思想精神突出,更为极端,让人激情澎湃。东方绘画则像平静的大海,

情感婉转内敛,让人即便是愤怒都显得会有无奈哀伤,欢乐都只是微微一笑。

总之,东西方绘画差异同时很好的展现了东西方人性格和价值观的差异。我们既需要西方绘画的个性,自由,深刻,聚焦,明确,同时不可缺东方绘画的温和,仁义,和谐,大统,隽永。不同文化的艺术,不同文化的思想,都没有绝对的美丑,对错。重要的是我们要珍惜每一份作品的特色,发扬每一种值得传承的传统。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泼墨仙人和吹笛少年 会计专科1105班万毅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各自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也使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的多样化。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别介绍一幅中西方的代表作品,来认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好的去发展和弘扬中方文化艺术。 对比作品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和马奈的《吹笛少年》 【关键词】梁楷;泼墨仙人;马奈;印象派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在这幅画中,画家梁楷对画中人物以简化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之“传神”。相比于西方人物画,中国人物画除了在手法上不最求科学真实外,中国作品留下的印象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现代词汇来概括,这时还是觉得“气韵”二字比较符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 (一)再现与表现 中西绘画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但西画重模仿、重再现,中国画从宋代以后,更重表现。这表现包括对象的神情的表现(传神),也包括画家的情和意的表现。这种“有我之境”的表现性绘画,即“文人画”,主要是意在唤起观赏者对于某个人感性的判断,而不是在于唤起外在事物在头脑中的显现。倪瓒(云林):“仆之竹聊以为写胸中之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乎?”为了表达这种“逸气”,不管是选材,还是笔墨,都要与这种心理状态达到“同态对应”,如选梅花为了表现“傲”,选松柏为了表现“坚”,写竹是表现“直”,写荷花是表现“纯”。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麻斧劈,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美,而且是人的精神气质、兴味的写照。齐白石:“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反映生活真实的方式 中西绘画都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但方式不完全相同。西方油画象戏剧电影一样,是通过逼真的外在形象来表现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中国画象中国戏剧一样,是通过近似的外在形象来表现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中国画的许多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已脱离生活的逼真状态,如戏曲中的开门、上马、抖髯、正冠等动作,已经过舞蹈化的艺术加工而“定型”,大大不同于生活原型。中国画的树叶画法,如胡椒点、芥子点,山石皴法,如荷叶皴、斧劈皴,已经是一种经过概括的程式化的东西,形态已大大不同于现实中的树叶和山石。 (三)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 西画重思维,中国画更重感情。因此,西画再现性强,形象逼真,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中国画表现性强,抒情味浓(讲究“笔情墨趣”)。在西方,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极大,科学与绘画关系密切,哲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素养使画家养成以准确的头脑去观察自然,以清晰的几何学、逻辑学的方法去分析自然,再现自然。而中国画更重视情与理的统一,诗与画的结合。(四)对待对象的态度 西方画家对所描绘的对象基本上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而中国画家与所描绘的对象,往往是溶合为一的;不仅是客观对象的观察者,而且也是亲身参与者。西画重写生,总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来观察和描绘他视野的对象,总是如实地再现一个时间内的色彩的变化。中国画家则很少在固定的一个地点来观察和描绘对象,而往往是在生活观察的基础上,回到房间凭想象作画。在作画时把自己的生活印象、想象和理想揉合在一起。西画是对着模特写生的,中国画更多是“离景写生”。凭记忆作画往往不可能把对象的一切细微末节都画出来,但却能抓住对象大的特征和气势,这一点与中国画重再现重抒情的特点相一致的。 (五)线条的位置和作用 就主流来说,墨线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色彩(包括明暗)是西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中国画的线条吸收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度技巧,因而中国画的线条本身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如“铁线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它除了完成造型的作用外,其本身就是某种精神、情调和气势的表现。会画速写的西方画家拿起笔,很难画出中国水墨画,表现中国画线条的独特的美。 (六)明暗的地位和作用 西画根据自然光线来处理明暗,画月夜象月夜,画阳光象阳光,这种画法很符合再现性原则,而中国画在创造形象时不受自然光线的束缚,这是与中国画以墨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特点联系的。中国画画面上的浓淡不一定与实际对象和环境的明暗一致,如主树画得浓一些,靠前的山石画得浓一些,这不是再现明暗,而是为了突出主体。中国画少用明暗,正如京戏《三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 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

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与其戚戚然茫茫北望,不如守住一方丰饶,看花红胜火,水绿如蓝。 或许,是江南层层山岭上苍翠欲滴的树木和水汽朦胧的烟云滋养了他,或许,他天生就是爱山水的人,董源,执拗地、快乐地行走在烟雨江南,描画山水,江南山水的那种气息,那种平静、润泽、蓬勃的气息,仿佛就从画卷里扶摇升腾,沛然于画家的心胸。 你看吧,在《潇湘图》里,水面只是淡淡的皴染,已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江湖;山林也只是细密的皴擦,却有一派蓊郁勃发的气势啸荡。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 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 5.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7.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

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

东西方美术的异同

班级环艺140 1 姓名刘奇欣 东西方美术的异同 因为中西美术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哲学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中西美学的差异,所以中西美术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也即世界美术中东西方两大体系,由两大体系又衍生出不同的美术理论与美术创作,产生出美术视野的多元性,美术创作活动的多元性,中西美术本身的自律性是自在自为的,是在人类艺术地认识世界、审美地体验世界的无限推移中深化着、丰富着、发展着、开拓着的。当代社会正走向“全球化”,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能强烈感受得到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资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美术的全球化,不是走向美术之“大同”,而是地域文化在包容人类文化互融过程体现出本土文化特色,一部世界美术史就是由不同地域美术为前提的不断追逐并充分体现人类艺术互融与演进的过程,全球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弥艺术差异和异质,个性与共性互融共存。艺术的地域差异中体现出“共性”,全球化浪潮中艺术往往遭遇本土化过程。 中西美术的差异与共性: 一、表现性意象和再现性具象 东方艺术是重表现的;西方艺术是重再现的。然而近世纪东方艺术由古典的、表现的转向现代的、再现的。西方艺术则由古典的、再现的转向现代的、表现的。这种东、西方艺术逆向发展的趋向,汇聚于全球化潮流中,预示着反方向回归。认识上隐约出现了艺术的“十字形”交叉线。如同属肖像性绘画作品:梁楷的《泼墨仙人》与17世纪荷兰通派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前者是通过夸张、变形和狂放的

笔意来表现的,后者是通过精确的写实手法,如达·芬奇所说的“绘画要象镜子般映照自然”。自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等,从那时起,西方美术很长一个时期都力图运用理性的数学方式实现对事物的模仿。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萨》这幅画里,再现性是与审美客体生命本质精微体现相联系的东西。西方美术募仿的视觉可靠性还体现在透视问题,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作为科学的透视学和解剖学的兴起奠定了西方绘画再现法的基础,从拉斐尔的《圣母的婚礼》;列宾的《伏尔加纤夫》等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透视学在西方绘画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方绘画努力从科学天地中寻找如透视学、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学科渗透到绘画中去。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真指对象的真实、环境的真实。它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等等科学法则。中国绘画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易经就以六条基本线的完形和断裂组成不同的图象。中国画的内涵、隐喻、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显示出中国艺术的重性灵、重“意在象外”,象外意、象外之情把艺术的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把艺术的传导力由再现转向表现。中国绘画是尚意,西文绘画是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文绘画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的中心观念是“气韵生动”。“气”是画家的内在激情冲动“韵”是“气”表现在画面上的某种韵味、情趣。中国绘画讲传神,包括对象的内在精神,画家自己的主观情思。“传神说”从人物画移到了山水花鸟画,山水花鸟得到了人格化的表现。明朝唐志契说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指的就是画家要表现自己的真性情。 二、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巨大差异就是“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的差异。前者由审美走向人际,回到生活,后者由审美走向宗教,皈依上帝。在美术史中,几乎同一时期的中国西汉霍去病墓雕与古希腊的米洛的阿芙罗蒂特雕像不同的审美取向,在于前者表现的是人生成于自然,回归于自然,这一巨型纪念碑式的雕刻,以卧虎、

中西绘画的差异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着。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着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竞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 铁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着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中国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而充分表现其性格。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中国画不重背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故中国画的画纸,留出空白余地甚多。很长的一条纸,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块石头,就成为一张立幅。西洋画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人物,其背景为室内或野外。故画面全部填涂,不留空白。中国画与西洋画这点差别,也是由于写实与传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强明。 (五)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中国画在汉代以前,也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画即独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为中国画的正格。西洋自希腊时代起,一直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中世纪的宗教画,大都以群众为题材。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等,一幅画中人物不计其数。直到19世纪,方始有独立的风景画。风景画独立之后,人物画也并不让位,裸体画在今日仍为西洋画的主要题材。 上述五条,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由此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专题三 中西方绘画比较(二)

专题三中西方绘画比较(二) 昌邑市补习学校2011年10月20日星期四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审美方法。 2.了解掌握西方静物画与中国花鸟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审美意境,以及文人画的产生发展,及 代表画家。 【学习重点】 在掌握审美方法的基础上,掌握不同国籍不同画种的代表画家及代表作品。 【知识梳理】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 1、起源:魏晋南北朝 2、特点: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讲究程式化的笔墨技巧和 情趣,空间处理上追求“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3、中国山水画“三远法” (郭熙《林泉高志》) ①高远法:自山下而仰山颠(高度) ②深远法:自山前而窥山后(体积) ③平远法:自近山而望远山(空间) ④下列图片分别属于哪种观察方法? 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倪瓒《六君子图》 ()()() 4、中西方山水画比较 5 ①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②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途》主要描绘北方山水的雄伟磅礴之美。“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③北宋郭熙《早春图》深远法和平远法的运用,表现春日来临,大地复苏,山间雾气浮动的景象。用山间早春欣欣向荣的气息来赞美皇帝宋神宗的魄力与英明。 ④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的代表作,采用散点透视法,运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方法表现祖国雄伟壮丽的锦绣河山。 ⑤南宋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了“米氏云山” ⑥“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马一角、夏半边”其作品构图采用边角式构图 ⑦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二、中国传统花鸟画 1、高峰:宋元 2、特点:具有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优良传统。写意花鸟画在造型表现方法上大多追求“似与不似” 3

东西方绘画观念差异

《星夜》梵高 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1、奔马图 1941年,纸本水墨 130×76厘米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富春山居图》与《星空》 【内容摘要】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价值。有人曾说,艺术就是艺术,犹如水就是水一样,它的美学价值无需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不过,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欣赏个别艺术作品,还是要首先了解人类艺术的全貌,唯有在这个历史全景中,才能凸显具体作品的创造性特性。而且,艺术是人类精神王国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精神和物质相互结合的审美产品。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一件艺术品,内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方式。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凡高;星空 【正文】 1.《富春山居图》 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明代的著名文人周知麟对此赞叹说:“黄志久,画之圣者也,书中之右军;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这幅作品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黄公望非常喜欢在富春江两岸带着画本游历写生,他画《富春山居图》前后共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在他画完最后一笔时,已是80多岁的高龄。 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画中景致,是他一生对富春江的记忆的积累。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在布局上采用积树成林,垒石为山的方法,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

中西方绘画技法差异比较

中西方绘画技法差异比较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构成了中西方绘画思想等各方面的差异,但是归根结底,对于美学的追求,人文精神的体现等,都是相似的,西画以其真实厚重的画面感,给我们以视觉上强烈的色彩享受,中国画以其古韵内涵的特色,让我们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它的博大与气韵。对于不同的绘画,我们要用不同的审美角度去观察,去体会,不能单一的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那么,中西方绘画到底存在哪些差异?以下内容我们加以简单的分析。 1.不同的意境 西方人崇尚开拓进取,故重客观探索,重对景写生,还原真实存在。这种静态固定观物作画,形成焦点透视,出现近大远小的物理性透视空间,无论是真景写生还是画家创作某种想象和虚构的题材,观者总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固定的位置,使人产生身临其境,如观真景的感觉。由于西方画家固定观察物,发现物象在固定光源影响下呈现出的那种相对稳定的明暗色彩 变化关系,故西画家重明暗法和自然光色塑造形象,以求立体感,正如米开朗基罗所说:“最好的绘画应该像雕刻”。

中国画则不然,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念形成的民族精神偏重和平、安逸、内向、追求主体投入客体的和谐统一,重视对客观事物所感所悟的自我表现,已达到物我相渗,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相交融,最终达到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我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境界。因此,画家往往是边行动边观察,体验自然,感受自然,化入自然,最终凭记忆可以大取大舍,保留最能表现物我精神的形象特征。如清人石涛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又如清人李方膺所云:“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因此,中国花鸟画多为折枝,即是如此。由于是行动中观察世界,这就突破了焦点透视和固定光源的明暗造型的局限,中国画家创造了相适应的散点透视法和线描塑造形象的方法。 观西方风景画有真景实境之感,观者可走进画面,再观中国山水画,有人与山水合一之感,观者有身在画中,可游可居之感。 2.不同的画面表现内容 西洋绘画以真实境界为美,画面以真实的自然形象填满,借以表达人文主义思想,肯定现实生活和世俗的人生悲喜,一处不画一处即无。 而中国画家在画面上往往留有大块空白,画人物花鸟不画背景,形成画面绝妙的空灵感。中国画的无画处绝非空白,而是给观赏者留下最大的想象和再创造的余地,如一张白纸上只画一扬帆渔船,令观赏者感到满纸皆为水,所以,欣赏中国画既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摘要: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通过中西方美术在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美术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差异绘画建筑园林 正文 中西方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我再次选取了三个方面。从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美术的差异。 绘画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在 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差别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 1.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 2.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西洋画是表象的,非常写实的。中国画是写意的,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是写的意象,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中国画不光要画得好,光是技术好不行,你还得有文化。涉及到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的。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种思维方式, 3,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所包含的思想以唯心为主,而西方讲究的则是唯物主义。以及绘画时所用的工具以及画面的构图和画的风格都能说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别,绘画的差别。下面就来简略的分析一下: 中国绘画是以唯心为主,所谓的唯心,个人解释就是说比较随意性,画家看到了所能引起他灵感的对象,比较随意性的来突出个人的想法,比如画一个古代美女,不一定忠实的把对象反映在画面中。而是很大程度上主观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及感觉的意向,他可以用线条来勾画出美女的轮廓,也可以用比较写实的方法来画。但是突出的是自己的想法。老师曾经讲过,中国古代的宫廷绘画人物时,皇帝的头部一定是在所有人里最大的,而最小的也是官位最低的,几乎所有的宫廷画都是这样,有一点是因为社会原因所导致,但是基本也能体现出来画家构想是唯心的。而西方画家给君王或者贵族画肖像时,是写实的,高矮,胖瘦,以及脸上的阴暗面都会画出来,中国画皇帝是没有阴暗面的。 4.西方绘画主要偏向于写实。用眼睛看见的东西就要画出来,画苹果的话,他不可能画成方的。画什么就得像什么。而且也有个纪实性,当时画面所形成的空间和明暗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画家自己的主观意识很难能体现在画中。有一点能体现出来唯心和唯物的区别。从光线讲,西方画一眼就能让人看出光源的方向,而中国的绘画就没有光源。这也是一个大的区别 5.在从构图来讲,中国绘画讲究的是留白,有些画的画面空白的地方占据空间要比画面所要画的主体都要多。甚至有些画的主体只是几个线条组成,多大部分都是空白。这是中方古代绘画的一个特点。 在西方绘画中,讲究的就是把画面填充满,蓝天,白云,树木,人物,都要把画面填充满,即便是有留白的地方也要用白涂料上色。还有绘画所用的工具的区别。西方绘画可以用很多中道具来画画,几乎是任何东西。主要是有铅笔,碳笔,粉笔,水彩,水粉,油画颜料。而中国基本也只是墨水跟毛笔。所以最终的画面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比较飘渺,西方的比较写实。 6.中国绘画是可以看出当时画家的心情的。画家是高兴,是悲伤,是喜是怒都能体现在画中。而西方绘画是看不出当时画家的心情的,很难体会到当时的情景。主要是西方写实画把画家也给局限性了。中国画的一般都是画在宣纸上,西方可以画在纸上或者布上。而中西方

中西绘画区别

中西绘画的区别 〔摘要〕中国画于西洋画比较,则不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东方艺术注重主观,西方艺术注重客观;东方艺术体现诗意,西方艺术体现剧情。〔关键词〕中国画;西洋画;形式和内容; 世界上的绘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就是东方画于西方画,东方画以中国画为主,西方画以油画为主。中国画于西洋画比较,则不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近相同。东方艺术注重主观,西方艺术注重客观。东方艺术体现诗意,西方艺术体现剧情。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不同,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画与西洋画在形式方面的比较 1.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及写实。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 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 清明上河图 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理解

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理解 中国 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的第一首诗所莫立的中国文学抒情写意的传统一样, 堪为东方绘画(中国画)艺术主流并蔚为传统的,一般均重在“移情”与“抽象”上。中国绘画的特征, 不重具体物象的刻意描攀, 不重形相的酷肖通真, 而倾向于抽象的笔墨线条表达人格的心 情与意境。如中国画搜长于线条的自如运用, 追求线条的内在节奏, 制造线条蕴蓄深厚的情绪张力, 绘画艺术体现的抒情与意境、神韵得以通过线条所具的抽象美表现出来, 真可谓是“抽象线纹, 不存于物, 不存于心, 却能以它的匀整, 流动, 回环, 屈折, 表达万物的体积, 形态与生命, 更能凭借它的节奏, 速度, 刚柔, 明暗, 如弦上的音, 舞中的态, 写出 心情的灵魂而深人物体的诗魂”(宗白华:《论索描》, 《笑术与意境》p127) 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则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理念, 在中国的儒学、道教、佛教的感召下, 重在“逸气”( 自由的超脱的心灵节奏) , 追求“气韵生动”( 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 。伏羲画八卦, 就是以最简单的线条结构表示宇宙万相的变化节奏。 [辽宁大学教育行政学报2008年第三期] 由于人物的内在精神、风神气度是虚的,因而难以言传,只能意会。正如汤用彤先生所言:“圣人识鉴要在瞻外形而得其神理,视之而会于无形,听之而闻于无音,然后评量人物百无一失。此自存乎其人,不可力为,可以意会,不能言宣(此谓言不尽意)。”禅宗美学则提出了“悟”的概念,追求的也是神、情、气、韵,以“形”悟“义”,可谓为终极的美学价值。 中国人认识事物,只有上升到了天道,才算从根本上把握了该事物,由此产生了“俯仰自得”的观察方法。传统中国绘画采用散点透视的远近俯仰,以一个或多个想象中的游移视点来寻找和刻画客观对象的神韵。 [艺术审美批判2009年第12期] 传统中国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生发,中国绘画的许多概念,如神、气、心、意、韵、静、势、虚、实、骨、质等,原本是哲学范畴,中国传统绘画是哲学化了的艺术。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中庸为之德也”、“文质彬彬”、“成教化,助人伦”、“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修身养性”等,对中国绘画有很深的影响。追求和谐的美,强调含蓄,主张中和为美,认为“人品即画品”。 在中国文化中,艺术具有一种沟通天人的功能,比如“文者,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世。”(曹丕《典论·论文》)、“文以载道”(周敦颐)“画者,圣也。”(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诗者,天地之心。”(王夫之《诗纬》),等等。 在绘画与社会的关系中,中国传统绘画的创造者们心中始终怀有“大我”的思想。中国画家历来把画看成是交流思想或情感的平台,因而在创作过程中不得不考虑作品的观众,需要考虑他们的感受和审美能力。于是便有了诗文题跋来弥补画不达意或起升华画之内涵,融“诗、书、画、印”四位于一体,把单一的绘画形式发展为综合性艺术。 [艺术理论2009.03]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学生王小青 指导教师丁满臣 专业法学 层次高起专 批次 112 学号 w130251112008 学习中心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北京悦水华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15年 11 月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1) 前言 (2) 一、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2) 1. 中国画的特点 (2) 2. 西方画的特点 (3) 二、中西方绘画的画法 (3) 1. 中国画的画法 (3) 2. 西方画的画法 (4) 三、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4) 参考文献 (6)

摘要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 关键词 中西方绘画特点中西方绘画风格绘画比较

前言 绘画,已经成了美的象征。 绘画利用线条和色彩,通过平面描绘来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它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它反映的是瞬间的生活。其长处,是可以运用色彩使艺术家广泛地反映可以看得见的事物,表达生活中色调鲜艳的多种多样的事物。其弱点,是它的直接的形象受到可见事物的领域的限制,也不能实际表达出事物的活动。 世界绘画艺术,大体可分为东方、西方两大体系。东方绘画体系,即东方画是在东方文明古国中发展起来的,包括古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而以中国画为主。因为还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泰国及南洋群岛等各国在内,因而也有人称之为亚洲体系。西方绘画体系,即通常说的西洋画,是从古希腊、古罗马发展起来的,以欧洲为中心,以油画为主,而后移植到美洲各国。从原始社会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前,西方绘画体系的发展大致与东方绘画体系相同,都是用简单明确的线条勾画出所要画的形象轮廓,以此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虽然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各自不断发展,但其造型手法基本上是相近的。欧洲文艺复兴,使得西方绘画艺术有了巨大的突破性的飞跃,它吸收了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新科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与东方绘画体系分道扬镳,开始了西方绘画体系与东方绘画体系二者同存并峙的局面。 一、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1.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虽然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但从不脱离客观现实,如齐白石所画的《虾》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