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盘水市茶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六盘水市茶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六盘水市茶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李玲

〔内容摘要〕针对我市茶叶产业现状、优势及开发潜力,如何将茶叶产业做大强,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我们要立足资源优势,把握市场导向,大力扩张基地规模,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做好"大品牌、大产区、大市场"的文章,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壮大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茶叶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资源产业对策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茶叶是我市重要的传统经济作物,也是极具开发潜力的优势农产品之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为我市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广阔的前景。1998年我市编制的《六盘水市1998年至2010年茶叶产业建设规划》,明确了茶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加强了对茶叶产业的领导,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加快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创造了"乌蒙春""

乌蒙剑"、"水城春"、"碧云春"4 个名优茶品牌,并分别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得多个奖项。2003年编制的《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及2004年市农业局编制的《六盘水市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均把茶叶列为重点产业开发建设。如何进一步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提升其经济含量,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点,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新路子。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园规模及分布

我市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全市4个县区均有茶树种植,2004年,全市共有茶园面积3.6万亩,茶叶年总产量312吨,主要分布在27个乡镇。其中:六枝0.57万亩,年产量72吨,分布在木岗、大用、郎岱、洒志、落别、新窑、新场、牛场、折溪等11个乡镇;盘县1.12万亩,年产量70吨,分布在老厂、马依、滑石、两河、民主、羊场、朱东、新民等8个乡镇;水城县1.83万亩,年产量156吨,分布在杨梅、新街、勺米、米箩、猴场、玉舍等6个乡镇;钟山区800亩,年产量14吨,分布在大河镇、大湾镇。

(二)茶叶经营体制及加工能力

1、主要有以下几种经营形式

(1)国有企业。主要有六枝茶叶公司、盘县茶叶公司、水城县茶叶公司;

(2)股份制企业。主要有津黔科技茶叶公司、杨梅林场与市林业局合作的公司(国有合作)、杨梅林场与杨梅乡木城村合作的公司(国有、集体合作);

(3)个体承包经营。水城米箩茶场、勺米茶场,盘县糯寨茶场等等。

2、全市有茶叶加工厂22个,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5家,年加工能力100吨以上、设备较齐全、具备精加工能力的企业3家(水城县茶叶公司、津黔科技茶叶公司、盘县茶叶公司);年加工能力50吨以上的企业2家(六枝茶叶公司、盘县糯寨茶厂);其余茶厂规模较小、设备落后,年加工能力在10吨以下。

(三)茶叶产品结构

全市各茶厂生产加工的茶叶均为绿茶,大宗绿茶以炒青绿茶为主,也有一部分烘青绿茶。近年来,名优绿茶的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品种主要有扁形茶、条形茶、卷曲茶等。2004年生产名优高档茶16吨,春茶160吨。

(四)茶叶销售渠道

名优高档茶(清明以前的产品)主要被浙江杭州、重庆、成都等地茶商以每公斤240元-300元价格收购,然后加上当地名优茶包装抢早上市,部分销往天津、大年、成都等市;大宗绿茶主要在本市销售,数量极少,还不足本地市场的20%份额;盘县糯寨茶厂的绿茶由省邮政公司总经销;盘县茶叶公司、津黔科技茶场的大宗茶也销往成都等地。

二、茶叶产业优势及开发潜力

(一)我市茶叶产品结构有明显的特色,生产加工的茶叶均为绿茶。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绿茶消费热,我国茶叶加工、国内消费和出口均以绿茶为主,绿茶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73.1%,占国内茶叶消费量的55.9%,占茶叶出口量的65.3%。

(二)我市茶叶生态优势明显。一是茶区多分布在山区,种植茶树地区土层深厚,且富含硒元素,为天然富硒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基础;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我市属低伟度高海拔地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0C,对茶树生长十分有利。我市是全国三大富硒带之一,经中科院地化所、南开大学检测,我市的津黔牌乌蒙春天然富硒茶含硒量0.8-1.5PPM,属理想富硒范围。

(三)山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规划区非耕地资源达500多万亩,其中适宜种植茶树土地有75万亩。规划区有劳动力100多万,富余劳动力30多万,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有机茶和名优茶的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传统生产和加工。我市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如杨梅片区,每年除草施肥、茶青采摘、加工等平均每年用工近8000个工时,相当于解决200多人的长年就业。津黔科技茶叶公司每年春季采茶期间(2-5月)向农民支付工时费约20万元;水城县茶叶公司和津黔科技茶叶公司每年支付给农民的费用总额80多万元。

(五)民营茶叶加工企业快速发展。近几年,民营茶叶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在茶叶加工业中所占的地位不断提高。今后,民营企业将成为茶叶加工业的骨干力量,对促进我市茶叶加工业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六)从政策环境来看,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现有政策有利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第一,随着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大,发展茶叶产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第二,随着土地经营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农民更注重土地的产出效益。茶叶产业是高效产业,与种粮比较,农民从事茶叶产业获利更多;第三,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茶园面积的扩大,将提高良种茶叶园比重和促进茶叶产业的形成;第四,加入WTO后,茶叶是我国鼓励对外贸易的重要农产品。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市茶叶生产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致使茶叶产业出现一系列问题,茶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茶叶产业难有突破性进展,在同行业中处于不利地位。具体表现在:

(一)茶园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不高。

全市3.6万亩茶园中,低产茶园1.45万亩,占40%;而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约0.38万亩,约占10.05%。实际采茶1.78万亩,平均亩产量约18公斤,仅为贵州省平均亩产量的一半,与全国平均亩产量55公斤差距较大。另外,由于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制茶设备陈旧、老化,机械化程度低,夏秋茶因为采摘费用高而利润低,企业就少采或不养,造成单产低,致使生产成本上升,茶叶生产效益难以提高。

(二)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全市的22个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实力不强,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一是茶叶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茶叶多为初级新产品,结构单一,不分等级,新产品质量不高,经营效益差。综合实力不强,产品开发欠缺,科技含量低,优势不明显,难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同步发展。二是企业各自为阵,强调县域优势而忽视区域优势,难以形成体现地区特色的区域名牌。机制缺乏活力。茶叶公司均为政府部门创办的国营企业,其生产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企业管理水平、经营模式滞后,致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处境艰难。

(三)产业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

由于茶叶初制加工目前仍是半手工半机械制作,目前,全市仅有各类加工机械120台,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加工设备无法更新配套和引进新技术。在整个茶叶生产、加工、包装以及管理上,只重视茶叶生产经营,不重视科技含量投入,导致茶农文化素质低下,科技含量薄弱,技术推广率低,低产茶园面积大,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后劲不足。

(四)销售网络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

市场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一是缺乏对茶叶品质、茶文化历史的系统宣传;二是企业只侧重本地销售,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坐等客户上门,销售人员很少,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专门的市场开拓。

(五)经营管理体制落后。我市茶叶生产最初是外贸和供销部门管理,80年代以后又由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多头管理。1997年市政府明确农业部门为茶叶生产的主要管理指导和牵头部门,但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和工作力度,缺乏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服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全市没有统一的发展思路,各县区各行其是,农办、农业局、林业局、农发办、水利局各自采取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对茶叶产业进行扶持,这种分散管理、分散资金和技术的方式,造成了人财物等的浪费,综合效益没有很好地发挥。一是各县区的茶叶公司法人仍由行政干部兼任;二是公司管理人员过多,素质偏低,企业负担过重;三是市场竞争意识差,企业的发展仍依赖于政府投资;四是与农户没有形成很好的利益机制。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我市茶叶产业现状、优势及开发潜力,如何将茶叶产业做大强,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我们要认真分析现状,理清思路,明确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立足资源优势,把握市场导向,大力扩张基地规模,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做好"大品牌、大产区、大市场"的文章,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壮大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茶叶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制定有力措施。

1、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推进茶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改革现行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和贸易四个领域分割管理的体制,实行统一管理和协调的行业管理机构,完善市场竞争秩序,避免政出多门。打破地区、行业、部门、所有制等的观念界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实施茶叶产业化中要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形成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2、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经济运行模式。政府主要做好产业导向工作,利用信息渠道的优势,给企业提供指导性意见;在基地建设、企业注册等方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3、增加茶叶产业资金的投入。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产业扶持长效机制,使现行对产业扶持的奖补激励政策规范化、制度化。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在遵守国家财经制度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强力推进产业建设步伐。

4、加大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建设高优生态茶园的扶持力度,尤其要注重无公害茶叶生产体系建设和基地建设、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打好名牌、拓展市场、增加效益,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真正把茶叶产业建成高优生态茶叶加工主导型的支柱产业。

5、协调利益关系。对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要建立起合理的利分配机制,本着互利、平等、自愿的原则,处理好内部利益分配,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

(二)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壮大市场主体。

坚持走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走集团化、集约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培植壮大骨干茶场,以资本为纽带,进一步创新茶叶生产组织形式,积极推进茶场间的联营合作,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品牌重组、人才重组、资产重组,实现茶叶一体化,形成一个拳头对外,一个品牌支撑的紧密型茶叶产业联合体,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1、重点支持水城县茶叶公司或津黔科技茶叶公司对水城县杨梅片区的茶叶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运作,做大做强,通过试点,带动全市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2、充分利用我市茶叶重点项目建设规划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从浙江、福建或省内茶叶发展先进地区引进一家经济实力强、经营理念先进、市场营销好的龙头企业,通过资产并购、品牌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将全市原有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农有机联合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尽快实现生产组织形式的更新升级,同时也带领我市茶叶产业更好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各县区按照这一思路,建立一个县级示范茶厂,重点支持和帮助一家龙头企业发展,增加必要的设备投入,集中力量扶持其做强做大,通过它对辖区内茶叶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利用,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抓住产权、利益、风险三个基本要件,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建立起一种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

创新产权联结机制。在产前和产中环节。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双方共同投入,农户可以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折价入股,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龙头企业根据生产要素入股的份额,实行按股分红。

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引导龙头企业自觉地把扶持生产环节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和义务,同时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要求,使农民在参与产业化的过程中,可以使分享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各个环节增值带来的收益。

创新风险保障机制。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完善公积金、风险基金等提留积累制度,在销售收入或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保障金,寻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和适当高于市场价收购,以丰补欠,结余滚存,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增强地方特色,统一打造富硒茶叶品牌。

要创新茶叶发展理念,突破当前以行政区域抓茶叶产业的思维方式,树立起"大品牌、大产区"的意识。针对我市茶叶品牌多、规模小、效益差的实际,有关部门要对全市茶叶开展专题研究,进行整合,推出2-3个知名度高、前途好的品牌,统一申报有“富硒”标志的商标名称,作为我市茶叶的首选品牌,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在全市茶叶产业中龙头品牌的作用。品牌确定后,将选定的品牌扩展到全市的主要产区,各县区要围绕选定的品牌建生产基地,使选定的品牌成为六盘水市名茶的公共品牌。

(五)积极发展行业协会,着力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鼓励发展行业协会,按照“企业创办、市场运作、政府支持”的办法,积极引导同行业龙头企业、茶叶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联合组建行业协会。健全行业协会功能,一是发挥协会对茶叶产品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二是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交流、产品检验、信用咨询、布局规划等服务。三是代表经营的利益,向政府反映要求及建议等,不断提高茶叶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和竞争合力。

(六)积极培育市场体系,拓展市场空间。

实施茶叶产业化,必须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要把“富硒”作为品牌形象,搞好市场化运作,重点建设好专业化批发市场。按照"开放、搞活、扶持、引导"的方针,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路子,因势利导地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鼓励茶农和客商以各种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形成贯通城乡的专业性批发市场,拓宽市场空间。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培育专业营销队伍,不断拓展产品销售市场。

(七)实施规划,兴建茶园。

按照《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至2010年将在全市3个县区的重点乡镇新建茶园基地2.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5000亩。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茶农生产积极性,切实抓好茶园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

1.全市茶叶产业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技术部门要认真制定种植规划,突出发展无性系无公害良种茶园,对现有老茶园要制定分次分批进行良种化改造的规划。

2.加大力度,扩大无性系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农业部门要按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产品标准体系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并指导农户严格按规程操作,提高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产量与品质,增强茶叶的市场占有率。

3.多渠道解决茶叶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一是龙头企业要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为茶农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与茶农建立稳定长期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保护价收购,全面调动茶农的种植积极性。二是充分利用政策,整合部门力量,把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退耕还林、种草养畜、水土保持、以工代赈等项目和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搞好道路、水系建设、改良茶园等。三是加大引导力度,引导茶农增加对茶叶生产基地的投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通过茶叶协会建立茶叶担保基金,帮助企业和农户融资。

(八)全面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茶叶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整体素质。茶叶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茶叶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必须科技进步。茶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我市茶叶加工业规模比较小,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高。因此,发展我市茶叶加工业,提高我市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全面实施技术创新战略,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开展茶叶加工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促进茶叶加工业的升级。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10年,使茶叶加工业整体科技水平居国际先进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