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做好摄影记者,拍摄人物和场景有哪些要求

如何做好摄影记者,拍摄人物和场景有哪些要求

如何做好摄影记者,拍摄人物和场景有哪些要求
如何做好摄影记者,拍摄人物和场景有哪些要求

如何做好摄影记者

近几年,我们的摄影记者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思想认识程度比过去深了,文化知识水平普遍比过去高了,掌握现代化摄影技术的能力比过去强了,但是面对新世纪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我们摄影记者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我连续参加过人民摄影报年度新闻摄影评选、中国新闻奖复评、中国记者金眼奖等全国性评选活动,虽然看到不少优秀的作品,但是真正动人心魄、把握社会时代主流的杰出作品还是不多,摄影记者中真正称得上“成熟的”还不多。问题已经不完全在于努力不努力,深入不深入,辛苦不辛苦,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是摄影记者的综合功力。从此次中国青年报摄影部招聘情况也看出,社会对摄影记者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

综合功力是一个整合概念,主要由思想、学养、基本功三方面组成。

思想,主要是指思想的全面性,即认识问题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对宏观全局的把握能力,成熟的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感悟力。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时刻要把握时代的主流步伐,关注社会,参与生活,真实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生活。导向一直是全国各类新闻摄影评选中评委的第一要求,导向不仅仅是弘扬主旋律的问题,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是一名摄影记者对整个新闻摄影主流发展方向的把握和理解,是摄影记者应该关注什么,如何去关注的问题。有一张非常著名的都市报四名记者在第四届金眼奖评选中全军覆没,不是照片拍得不好,关键原因是作品选送的路子不对。在人民摄影报投稿中,一般化的题材多,有内涵、有深度、有感染力的照片少,说明记者缺乏对生活、对题材的观察和认识,新闻照片的深度体现出摄影记者自身的深度。如果记者视野狭窄,缺乏对当今社会的深刻理解,只是凭感觉去抓新闻,就很难拍出更多的高质量的新闻照片,直至发展到不知什么是线索,难以出击的境地。在思想上把握了全局,才能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才能从中捕捉到反映时代发展趋势的新闻题材。针对一个题材,如何准确把握好题材,找准独特的切入点,合理运用摄影语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学养,主要是指摄影记者的综合学识修养,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学、哲学、美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学识修养。

现在有不少记者,工作不能说不努力、不深入、不辛苦,但是往往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再难超越了,这就需要从学养上来寻找原因。没有丰富的学养,只可能拍出一两张好照片,但成不了一名真正成熟的摄影记者,只是昙花一现,不可能常胜不衰。各类学科的知识是互相渗透的,正如一个人需要各方面的复合营养。古人讲“特艺相通”,“隔行不隔理”就是这个道理。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蒋铎、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于文国两位老师,一再告诫我多读书,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以至中外经典小说、影视大片等,同时要求我进一步学好外语、学开车、学开脑等各方面技能。尽管不可能掌握得很精,但都需要懂一些,摄影记者的知识面必须要博一些。经常有摄影朋友给我打电话谈到同样问题:近来很是苦恼,感觉所拍思路、手法与五六年前无它,似乎无有进步,不知如何是好,处于苦思冥想中。我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们,静下心来,反思自己,不断积累,全国汲取各方面营养,提高自身综合功力,等积淀到一定程度,你的瓶颈一定会有所突破。大家如果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而思进一步超越自我,就必须走这条路。近年来,在我们摄影队伍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高学养的年轻摄影记者,如新华社曾璜、中新社王瑶、人民日报李舸、南方都市报王景春、新快报李洁军、河南日报陈更生等等。

基本功,主要是指摄影技术,摄影经验,影像语言的基本功底和把握能力。

不论在全国新闻摄影年赛、人民摄影报年度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眼奖评选,还是我经常参加的全国其它新闻摄影比赛活动,有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一些摄影记者基本功不扎实,好高骛远。尽管现代高科技,让器材具备了各种优越功能,但在拍摄当中人

的因素还是起决定作用的。

这个问题虽是老生常谈,但还是不得不谈。在基本功培养方面没什么窍门,第一,能随心所欲驾驭自己手中武器;第二,摄影技术方面的各种技能、手段轻车熟路;第三,对影像语言的把握到位;第四,不断去拍,去琢磨,去积累;第五,虚心请教,善于借鉴学习别人的长处。现在,摄影界的浮躁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的,不仅表现在心态浮躁,更表现在对待拍摄照片的浮躁中。在中国记者金眼奖评选中,我竟看到几位摄影记者的照片焦点都找不着,对影像语言的把握更谈不上,实在令人对这几位同志如何能成为一名媒体的专业摄影记者打出一个大大的问号。做事尤如做人,做人还是千万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实的好。

现今,摄影记者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综合功力的竞争,有了成熟的思维、良好学养、深厚扎实的基本功,便能从目的的明确性,思想的全面性,事件把握的准确性,镜头语言运用的合理性,表现手法的新颖性,照片的耐看性等几个方面的把握好,照片自然会“出彩”,也自然会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感染力。

读图时代的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新闻现场采编合一性。现代报纸要求摄影记者理论准备、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对于摄影技术的认识和把握。就整体而言,理论准备多厚实,拍出来的作品水平就有多高。这理论并非仅指新闻摄影理论。为什么在同样的场合,不同的摄影记者抓到的瞬间、场景相差甚大?这里有机遇问题、时间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对瞬间思维的判断,在于摄影记者能否在时间、场景、人物最有摄影潜力的高潮点挖掘并抓拍到稍纵即逝的瞬间。判断力基于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和能力,决定了摄影记者能否抓到读者要看的东西?编辑要编的东西?记录事件最具瞬间表现力的东西?没有这样的判断能力,仅凭体力和对摄影本身的认识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每个摄影记者都生活在特定的地方,你对这个地方发展趋势把握得如何?面临竞争应对的策略如何?决定报道水平能达到什么程度,没有这样的深层次考虑和把握能力,靠什么抓到独家的新闻图片?又靠什么去做好摄影专题呢?实际上,对总体形势运行状况的把握,对一个事件总体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就决定一个摄影记者能否在竞争中获胜。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想“独占”某一重要新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同台竞争”中敏锐地抓住“独特故事”,才能满足不同读者的“特殊品味”。可以断言,在新闻摄影“同台竞争”的今天,特色将成为致胜的砝码。值得一提的是,媒体特别是都市类、生活类报纸,拼时效已是竞争的焦点之一。然而,时间的重要性不能超越事实本身,更不能损害新闻的真实性。要知道,新闻背后的精彩故事更有味道,它是靠摄影记者独特的眼睛和自身的内功磨出来的。要达到上述要求,迫在眉睫的是提高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新闻敏感、理论政策水平、文化艺术修养、现代科技知识等等。那么,除了要继续呼吁各级领导“要把新闻摄影放在与文字报道同样重要的位置”、“总编辑们要像注重培养文字记者那样来培养摄影记者”、“继续克服重文字轻摄影的观念”等等之外,摄影记者如何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下功夫,谈一谈本人不成熟的粗浅思考与认识,与诸位同仁商榷。

A、摄影记者拿笔的必要性

新闻记者包括文字、摄影(电视媒体为摄像)记者,他们发的文字新闻或图片新闻少不了5个“W”(五要素)。而图片的“五要素”通常是需要用文字说明来加以完善的。一张图片的文字说明一般不超过300字。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全部内容,必须肯定自己所拍摄的画面都是事实,片中人物的次序、姓名、时间要正确无误。一条高明的图片说明往往能促使图片得到采用。这是摄影记者除了拍好新闻图片所应具备的起码的技能。

而就是这个最低层次的技能,有的摄影记者却未能熟练掌握,难怪有的老总审稿时常叹曰:“摄影记者说明说不明。”“说明说不明”的摄影记者影响了摄影队伍的整体形象。第二层次的摄影记者,应能拍专题图片,我们通常称之为“一组图片”,一般三四张到八九张都可拍成一组。其中每一组图片表现的角度都是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说明同一主题。“一组图片”通常需要一个总的文字说明,三四百字到一千字不等,多的达两三千字,图文相映。其效果是:感染力、说服力俱佳,给读者“烙”下深刻印象。第三层次的摄影记者,则是图文结合得十分完美,既有感人肺腑和耐人寻味的文章,又有“过目不忘”的新闻图片。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能及时奔赴现场,熟练地运用自己的摄影器材,出色地完成拍摄任务,并用笔准确而有文采地表述自己所采访的有用的内容。这是一个至高的境界。

新华社资深记者、摄影部主任徐佑珠说:“以前,有人嘲笑摄影记者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我觉得四肢必须发达,不发达怎么能吃尽辛苦到现场采访?所要改变的,是头脑简单。”这话的确切中了要害。由于分工不同,摄影记者发图片新闻,文字记者发文字新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有的摄影记者便养成了一种习惯:我拍我的,你写你的。他似乎是一个拿相机的机器人,历来“井水”不犯“河水”。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读者群在明显地发生变化,他们越来越多地注重图文并茂的新闻。许多文字记者已经在不声不响地拿起相机,为自己的文章配上可以佐证的图片。对新闻事业来说,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意味着“井水”与“河水”已经在默默渗透。如今,摄影记者的行为也已经不能只停留在拍摄出好图片的目标上。摄影记者必须是一个优秀的摄影师,他还必须能写作,将一篇篇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报道奉献给读者,好的摄影记者具有能够把文字和图片融合在一起的能力。有人会说了:“有必要吗?你都替人写了,还要文字记者干什么?”对于庞大的中央或省级新闻机构来讲,这话不无道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能较多地保证采访任务圆满完成。但相对于人手少、经费比较紧张的地市级媒体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地市级媒体来讲,提倡摄影兼文字就很有必要。假如有一个采访机会,只给一个名额,上级主管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派一个文字记者前往。文字记者不仅可以发文字稿,还可以起码带个傻瓜相机,顺手牵羊地拍回一些图片来,这时就体现了文字记者的优势。而假如摄影记者也有文字记者的一身功夫,你的竞争力就十分明显了。2005年2月,时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莅临湖南怀化市的沅陵、会同、芷江等数个县(市、区)考察,因名额所限,报社老总原计划派一名文字记者随行采访,并要求带一台傻瓜机给厉教授拍一些生活照片;但厉以宁教授对此安排却不甚满意,点名要求派一名文字摄影都过得硬的记者。我接到这个任务后,既兴奋又担心。因为厉教授治学严谨,要求极高,随他出行采访不亚于随省、部级乃至中央领导人采访的难度。采访结束后,我及时将刊登的文字及摄影报道连同一些生活照片做成了一个精致的影集,赶在厉教授乘火车之前送到了他的手中,厉以宁教授看过影集后,以罕见的口吻连声称赞:“不错,不错,这么快就见了报,而且还赶制出了一本这么精美的影集,我真的想不到啊!太感谢了!”。

B、摄影记者写作的可能性

一个摄影记者同一个文字记者比较,有一点很不同,即:每一次采访,他都必须到现场去,最好是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而一个文字记者通过打电话,谈话和倾听当地人的闲谈,就能得到许多有用的材料,即使他不能进入或挨近发生事件的现场,他也能写出非常令人信服的

新闻来。但是,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摄影记者不仅耳闻目睹,还可以当场解决疑问。摄影记者应有像猎鹰一样的眼睛,像猎人一样的鼻子,即使在拍摄现场,耳朵也要伸得长长的,尽可能多地回收信息。这样的摄影记者写出来的新闻报道,就会更具感染力。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留心而勤奋。把每一项摄影任务都看成是最重要的任务。也许你会碰到单调无味的例行公事的摄影任务。但是仍然要聚精会神,要绷紧每一根“搜索”的弦。在某些场合必须既拍也听,留心听画面人物说什么,没准儿他的一句话就是你这张图片的最好注脚。这里举一个例子:1995年中美举行知识产权谈判时,中新社曾经编发过一张江泽民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传真图片。当时在现场站在同一个位置的中外摄影记者拍到的画面都大同小异。但是,中新社的那张传真图片引用了江泽民的一句话:“你是我们的老朋友!”这一简单明了又富有新闻价值的说明顿使图片生色,据称这张照片被海外数十家报纸刊用。

摄影记者必须勤奋,而较难于做到的正是“勤奋”二字。新闻圈里的人喜欢称既能做摄影记者又能做文字记者的人为“双枪将”或“两栖记者”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颇难,能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人民日报》社的记者徐建中,以前我一直没搞清楚他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因为从《人民日报》上时而可以看到他的文章,时而又可以看到他的图片,直到1996年人民日报出版社为他出版名为《两栖生涯》的画册,我才知其人的职业是摄影记者。据介绍,他的工作方法是:“出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采访时能拍就拍,可写就写。每年他的发稿量大于非“两栖”记者。应该说,《人民日报》社兵强马壮,完全用不着他一人干两人的活儿。但是他却始终如一地做到了。

不难想象,在文字记者只拿一支笔一个本时,他还要负载全套摄影器材;在别人坐着的时候,他必须站着端着相机;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他还要挑灯夜战。图文记者自然要比单纯的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付出更多,但最终他得到的硕果累累。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1991年底《中国青年报》社举办首届全国新闻摄影研修班时曾给我们介绍了他在海湾战争中难忘的采访经历)有幸成为1990年海湾战争时期的一名中国摄影记者,他除了完成当时的图片传真任务,回国后还出版了一本追忆战地采访的图文并茂的书籍。试想,假如他只出一本图片专册,或只出一本文字专册,都决不及图文并茂的更吸引人、更具说服力和更畅销。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感觉到,文章和图片就像筷子和碗,离开了谁,就餐的人都会觉得是个遗憾。常常有人对我说,摄影“是一种了不起的工作,因为你遇到那么多有趣的人和事”。“有趣的人和事”就像一顿美味佳肴,你能将它和碗筷一起送到顾客面前,这才是一个称职的记者。

C、写作,是摄影记者的自我完善

一般来讲,摄影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多于逻辑思维,相反,文字记者的逻辑思维多于形象思维。摄影记者具备了文字记者的素质,就比较容易地从生活中提炼出适合于摄影报道的主题,再发挥图片的形象优势,自然是锦上添花。这是摄影记者写作的真正目的:更多地出新闻摄影佳作。

优秀的摄影记者必须具备预测力、观察力、果断处事和自我控制力。这些综合能力,都取决于他的政治敏感、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讲过:新闻事业能不能办好,关键在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一个摄影记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他的观察、思考和判断。江总书记提出,新闻战线的从业人员要打好理论路线、政策法律纪律、群众观点、知识、新闻业务等5个根底,这对摄影记者来说,始终也是一个努力追求的目标。

当今的报刊、通讯社、电视台,如果没有新闻摄影的实力和高水平的摄影作品,其竞争力就会显得不足,就会失去一部分市场。而这个市场十分诱人地向摄影记者展示了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天地,颇具挑战性。摄影记者如果始终坚持动手写稿,那么就会大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当然也应该承认,目前地市报现有的新闻摄影记者名出多门,在培养和使用中有不少还处于无序状态。一方面是摄影人才奇缺,一方面是岗上人员其作用无法得到全面发挥,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摄影记者,普遍存在着退休年龄不到、正常使用嫌老的状况。因此,在目前我国新闻摄影教育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建立摄影记者长远的培养机制,特别是注意摄影记者的使用寿命、建立合理离岗制,对摄影记者就业及退休保障能起到良性作用。

拍摄人物和场景有哪些要求

首先,我们可以把要拍的场景分为远、中、近、全、特几类。从不同视角让观众来观看景物,并从不同的时间、角度、空间等来表达不同的主题。

远景:指从较远的地方,拍摄较阔大的对象。主要用于大会场景、学校概貌等,表现开阔、壮观、远大等气势。

中景:较近距离拍摄人物形象、空间事物等。主要用于新闻采访、人物动作等。拍摄时要注意把握好画面尺寸和画面中心的构图。

近景:就是近距离的拍摄了,以人物局部形体、事物的局部拍摄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局部动作、表情,特点是构图中心事物突出,周围背景成衬托。

全景:指拍摄人物或场景的全貌,表现人物或事物的整体形象。在拍摄建筑物时与远景有相似之处。只是全景更注重场景的全,远景更注重阔远。全景的拍摄主要用于对人物或事物的整体进行说明介绍,拍摄时要注意轮廓要完整。

特写:指放大拍摄人物的面部或某一细节、或者是事物的某一细微之处。主要用于表现关注人物的表情变化以体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或者是通过细微之处表现事物的内在东西。拍摄时要注意构图要饱满。

以上几种场景拍摄方法,其实远中近可以看作一类划分方法,全景与特写可以看作另一类划分方法,但是也不完全是两类分法,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

明确了以上基本方法后,还要注意拍摄角度和拍摄高度的问题。如拍摄新闻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去表现新闻内容,如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大,可以仰视拍摄;公正客观的表现人物或事件就用平视角度拍摄。

拍摄会场新闻,一般先从后向前拍摄带有会标的全景,再从前面拍摄与会人员场景,然后从不同侧面拍摄全景,还要按以上顺序拍摄中景和近景,最后要注意及时捕捉特写镜头。

最后还有几点要注意:

一、侧面拍摄时不要让人物前方空白小于后方,要把大的空白留在前方,让人感觉“前途远大”,不要给人“面壁思过”的感觉。

二、拍摄时,没有特技要求时,一般要把摄像机放水平,不要拍摄出来的画面歪歪斜斜,要给人“心平如镜”的感觉,而不要有“歪门邪道”的感觉。

三、拍摄时,要注意升降、推拉、摇移要平稳,不要时快时慢,时高时低,让人眼花缭乱,产生“六神无主”的感觉,要给人“心平气和”的感觉。

几个技巧:

1、构图,就是选景。注意重心的问题,注意表现主角的突出。

2、光线的问题:光线要照到对象的脸为适合,也有时故意选择背光,突出光与影的关系。

3、拍摄技巧问题,因为选择构图与光线全靠摄影师。另外什么时候用柔光镜,什么时候用遮光镜,什么时候选用多少的光圈。

4、良好的摄影技术、加上良好摄影师,还要解决的是相机的问题。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别浪费了一些照相机的功能。

回答者:wingtt - 魔法师五级6-19 15:03

什么是光圈/快门优先

照片的好坏与暴光量有关,也就是说应该通多少的光线使ccd能够得到清晰的图像。暴光量与通光时间(快门速度决定),通光面积(光圈大小决定)有关。

那么,为了得到正确的暴光量,就需要正确的快门与光圈的组合。快门快时,光圈就要大些;快门慢时,光圈就要小些。

快门优先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暴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快门速度自动决定用多大的光圈。

光圈优先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暴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光圈大小自动决定用多少的快门。

手动模式是指你自己指定光圈的大小与快门的速度。

光圈越大,则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线越多,反之则越少。光圈的一般表示方法为字母“F+数值”,例如F5.6、F4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数值越小,表示光圈越大,比如F4就要比F5.6的光圈大,并且两个相邻的光圈值之间相差两倍,也就是说F4比F5.6所通过的光线要大两倍。相对来说快门的定义就很简单了,也就是允许光通过光圈的时间,表示的方式就是数值,例如1/30秒、1/60秒等,同样两个相邻快门之间也相差两倍。

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就形成了曝光量,在曝光量一定的情况下,这个组合不是惟一的。例如当前测出正常的曝光组合为F5.6、1/30秒,如果将光圈增大一级也就是F4,那么此时的快门值将变为1/60,这样的组合同样也能达到正常的曝光量。不同的组合虽然可以达到相同的曝光量,但是所拍摄出来的图片效果是不相同的

这里就涉及到“景深”的概念,所谓景深就是指当镜头对焦于被摄体时,被摄体及其前后的景物有一段清晰的范围,这个范围就叫景深。

了解了光圈、快门以及景深这些基本概念之后,何时使用光圈有限还是快门优先就不难了。

光圈优先就是手动定义光圈的大小,然后利用相机的测光获取相应的快门值。由于光圈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景深,因此在平常的拍摄中此模式使用最为广泛。在拍摄人像时,我们一般采用大光圈长焦距而达到虚化背景获取较浅景深的作用,这样可以突出主体。同时较大的光圈,也能得到较快的快门值,从而提高手持拍摄的稳定。在拍摄风景这一类的照片时,我们往往采用较小的光圈值,这样景深的范围比较广,可以使远处和近处的景物都清晰,同样这一点在拍摄夜景时也适用。

与光圈优先相反,快门优先是在手动定义快门的情况下通过相机测光而获取光圈值。快门优先多用于拍摄运动的物体上,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拍摄中最常用。很多朋友在拍摄运动物体时发现,往往拍摄出来的主体是模糊的,这多半就是因为快门的速度不够快。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使用快门优先模式,大概确定一个快门值,然后进行拍摄。并且物体的运行一般都是有规律的,那么快门的数值也可以大概估计,例如拍摄行人,快门速度只需要1/125秒就差不多了,而拍摄下落的水滴则需要1/1000秒。

在光圈优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光圈的大小来轻松地控制景深,而在快门优先的情况下,利用不同的光圈对运动的物体能达到很好的拍摄效果。这两者都要灵活运用,满足我们不同情况下的拍摄要求

实用DC闪光灯操作技巧揭密

微距拍摄要减光

现在的数码相机一般都有内置闪光灯,使用内置闪光灯时要注意相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距离太近会导致曝光过度,而距离太远会使得光线分布不均匀,导致曝光不足。用户最好查阅数码相机的使用手册,了解内置闪光灯的使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使用一般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利用数码相机进行微距拍摄,由于距离拍摄物很近,此时使用内置闪光灯只会导致曝光过度,所以需要进行减光处理。

减光就是减少闪光的输出强度,你可以在数码相机中进行调节,但这样还是不够的,光线依然很强。你可以用手遮住闪光灯,注意手指要靠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光线强度。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简单的利用餐巾纸这一类柔软的纸张遮挡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让光线变得柔和。

改变闪光的角度

很多人在使用闪光灯进行拍摄时,习惯性地将闪光灯与被摄物体平行,以便让光线变得均匀。但是在拍摄具有反光性的物体时,例如玻璃、各种电脑板卡时,会在物体上产生亮斑,破坏画面的和谐。这个时候应适当改变数码相机的拍摄角度,从侧面进行拍摄,这样就能避免产生亮斑。

主体与背景反差大时适当补光

不要以为只有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才需要使用闪光灯,有时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也必须使用闪光灯进行补光。在进行逆光拍摄时,主体与背景的反差很大。如果顾及主体进行曝光,那么背景必然曝光过度,而正常还原了背景,主体又曝光不足,这时就需要用闪光灯进行补光了。

补光不是直接打开闪光灯就可以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你可以将相机设置成光圈优先模式,设定光圈的数值,利用点测光对背景进行测光,记下测得的快门值。然后切换到手动模式,设置成刚才所测得的光圈和快门值,再将闪光灯设置成强制闪光进行拍摄。这样就能兼顾主体和背景,照片的背景还原正常,主体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现。

慢速闪光

一般来说,夜景的拍摄不宜使用闪光灯,利用小光圈和长时间的曝光,能表现出美丽的夜景。在夜晚拍摄人像一般都要使用闪光灯,如果直接打开闪光灯拍摄人像,人物还原是正常了,但是后面的夜景却很暗,无法还原,那么此时就需要使用慢速闪光功能。慢速闪光会使用较长的快门时间,以闪光灯照亮主体,然后配合慢快门保证背景也能够表现。如果你的相机已经具有慢速闪光功能,直接使用就可以了,没有的话可以在手动模式下设定较长的曝光时间,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外闪的使用

外闪,也就是外接闪光灯,既然有了内置闪光灯为何还需要外闪呢?主要原因是内置闪光灯功率小,所拍摄的范围小,而外闪的功率大,自然拍摄的范围也广一些。内置闪光灯已经固定,无法调节方向,而外闪可以灵活地进行上下、左右的调节,使用上更方便。不过,不是所有的数码相机都可以配置外闪,数码相机要具有热靴或者同步接口才能使用外闪。

闪光指数(GN)是外闪的一个重要参数,指数的大小决定着外闪功率的大小,一般来说GN 值在20~30之间的外闪就能满足我们的基本要求。建议你选择原厂的闪光灯,这样搭配能

达到很好的效果,并且这些闪光灯具有自动功能,使用起来也很方便。如果你选择手动的外闪,那么在拍摄时就需要设定合适的光圈值。GN=F(光圈)×L(距离),你需要根据相机与被摄者的距离设定光圈的大小。例如外闪的闪光指数为24,你距离被摄者为3米,那么你的光圈就应该设置在F8。由于闪光灯的闪光时间很短,此时快门设置就不太重要了,设置成为安全快门(也就是此时镜头焦距的倒数)就可以了。

在平时使用闪光灯的拍摄中,闪光灯一般直接对着被摄者,这样很容易造成阴影,而利用跳闪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跳闪是外闪中一个很常见的使用方式,也就是说闪光灯不直接对着被摄者,而是成一定的角度。利用墙壁、天花板进行反光,这样能使光线变得自然、柔和。

闪光灯还有很多应用技巧,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列举其中一些最常见的使用方法,很多应用技巧还需要你自己去发现。

奇!为什么DC微距景深效果特别好?

DC的浅景深表现不及FC,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DC的微距时浅景深效果却相当不错。下图就是用D7相机拍摄的微距照片,可以看出照片中的景深非常浅。为什么在微距摄影时,DC的浅景深效果显得与FC有得一拼呢?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用视觉印象一样的照片来作比较的。如下图所示,三种不同的相机所拍摄的同样场景来作比较才是合理的。很明显,在这种比较时,拍摄时的视角是保持不变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35mm相机的等效焦距是一样的,而实际焦距是各不相同的

不同ISO值究竟怎么用?

ISO在传统相机上就是胶片感光速度的意思,通常我们使用的胶卷包装上都能明确看出ISO 值,如ISO 100、ISO 200、ISO

400等等,引申到数码相机上就相当于CCD感光速度。通过调节ISO值,可以使CCD的感光敏感度改变,并且ISO越高CCD感光速度越快。也就是说曝光量一定的条件下,ISO 越高,曝光需要的时间越短。

不同胶片ISO感光度之间的相对关系与相机快门指数之间或者光圈指数之间的关系一样,即ISO 100胶片的速度为ISO

50胶片速度的两倍,也即前者的感光度为后者感光度的两倍。这就是说,如果你用ISO 200胶片以1/250秒,光圈f 8拍摄景物,那么用ISO

100胶片拍摄同一景物就必须给与两倍的曝光量。为什么?因为ISO 100胶片只有ISO 200胶片一半的感光度。

ISO的提高可以有效减少CCD感光时间,这就为我们在弱光下的拍摄提供了方便。因为通常在弱光或夜晚拍摄时,会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使用闪光灯不当容易破坏曝光,手持拍摄不得不使用三角架来固定相机才能拍出清晰的相片,特别是对于小型数码相机的使用者而言,怎么可能背一个三角架出去娱乐呢?

用不同的ISO达到几乎相同的拍摄效果,可是快门时间却大大加快了。快门速度越快越有

利于抓拍运动场面,包括抓拍动物、竞技类比赛,还有水滴等,甚至可以拍出水滴静止的形态,而这些都是以较高的ISO为前提的。

然而ISO越高就一定越好吗?不少朋友也许会认为是这样的。市面上买到的胶卷不都是感

光度越高越贵吗?确实高的ISO可以用于需要长时间曝光的情况,那么不同ISO设定下的画面质量又怎样呢?

ISO越高照片的颗粒感越明显。对于胶卷而言,颗粒感是由于快速感光时卤化银发生化学变化聚集成团块状而形成的,数码相机则是由于CCD快速感光引起像素感光不均匀而形成噪点的。这么一来,ISO较高的设定不适用于要求品质较高的图片,尤其是人像摄影方面,以及静物拍摄,特写之类。

所以在设置ISO的时候我们要灵活使用,这也是数码相机的一个极大的优势。发挥自如了,哪怕是小小的娱乐型数码相机,相信也一定能够将性能发挥到极致,拍出出色的照片!

参考资料:橡树摄影网

回答者:lustman - 试用期一级6-22 16:41

电视摄像技巧:

1、景别的运用

2、角度的选择

3、光学镜头的运用

4、摄像用光

5、画面色彩处理

6、运动摄像技巧

7、影视画面构图技巧

8、镜头调度

9、时空形象的造型表现

10、摄像机性能的掌握和运用以上十个方面都是摄像技巧所涉及的问题。你想全面了解,

请看百度有关词条。

回答者:crz4658 - 举人四级6-23 18:21

十大要素之一:时刻准备好你的相机

有很多一生只出现一次的精彩画面都是在我们手上没有相机的时候出现的。为了能够拍摄到这些无价的照片,作为摄影发烧友的你,一定要随时随地手持一台能够拍摄的相机。如果你的专业相机的个头太大以至不便携带,我推荐你购买一台小巧的相机进行抓拍。我个人认为,一张在瞬间抓拍出来的普通照片,远比一张经过长时间安排的色彩丰富的图片来的有价值。

十大要素之二:让你的人像照片充满动感

在拍摄人像的时候,不要让你的模特保持着一种姿势,可以让他尝试各种各样的动作。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避免图片中人物动作的僵化,而且可以让你的模特时刻保持一种自然的表情。

现在杂志封面的PLMM的照片都是在这种情况下拍出来的。

十大要素之三:使用大变焦

在一般的情况下来说,你的镜头距离物体越近,拍摄出来的照片越好。因为近距离能够消除掉令人注意力分散的背景,使主题突出,而且能够得到更清晰的图像。现在很多的DC都能够在非常近的距离下进行拍摄。这为我们制造主题突出的图片提供了方便。

十大要素之四:使用简单的背景

在相机或者当时的情况不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够进行远距离的拍摄。在这里情况下,尽量使用颜色和结构相对简单的内容作为背景。这样也能够突出你图片的主题。

十大要素之五:使照片的主题远离构图的中心

虽然把主体位于构图的中心是一种非常正确的突出主题的方法,然而,适当的使图像的主题偏离中心能够增加图片的动感,而且这种不传统的方法也能够吸引大多数的目光。但是对中心的偏离一定要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造成图片构图散乱的结果。

十大要素之六:将前景物体置入风景照片中

在我们拍摄远景物体的同时,最好能够把近距离的物体包括在图片中(比方说图片的四角)。这样可以突出图片的距离感,增加图片的深度。

十大要素质七:寻找合适的光源

光对于胶片(CCD)的曝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完美的光源能够使你的照片看起来富有色彩、有深度并且美化你所拍摄的物体。强烈的阳光只是众多光源中的一种,对于拍摄人物来说,多云阴沉的天气情况是最好的,因为这样的天气中,光线非常的柔和对于脸部的表现也非常的好。而在大晴天所拍摄的人像非常的锐利,而且会产生阴影。

十大要素之八:稳稳地拿住你的相机

要想拍摄到锐利、清晰的图片,你的相机必须把持的非常稳。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在按下快门的时候,要匀速的轻轻按下,速度不要过快,否则会影响手持相机的稳定。你可以通过挂带构成一个三角的支撑以保持相机的稳定。当然,最好还是能够使用三角架。

十大要素之九:正确地使用你的闪光灯

如果你能够充分地利用闪光灯,你就能够极大地提升照片的成像效果。特别是在室内。每台相机的闪光灯都有他作用的范围,在拍摄的时候要把物体至于闪光灯作用范围内。一般来说,闪光灯的有效范围在4~12英尺之内。不光是在室内,在室外闪光灯也能够发挥作用,他能够淡化阳光所产生的阴影,并且使色彩明亮。

十大要素之最后:使用正确的ISO SPEED(这个跟kodak的不一样......)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ISO值对应不同的光线。一般来说

ISO 100:晴朗、明亮的天气

ISO 200:多云、阴冷的天气

ISO 400:室内,夜晚

回答者:蓝颜红颜- 见习魔法师三级6-24 00:57

照片的好坏与暴光量有关,也就是说应该通多少的光线使ccd能够得到清晰的图像。暴光量与通光时间(快门速度决定),通光面积(光圈大小决定)有关。

那么,为了得到正确的暴光量,就需要正确的快门与光圈的组合。快门快时,光圈就要大些;快门慢时,光圈就要小些。

快门优先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暴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快门速度自动决定用多大的光圈。

光圈优先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暴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光圈大小自动决定用多少的快门。

手动模式是指你自己指定光圈的大小与快门的速度。

光圈越大,则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线越多,反之则越少。光圈的一般表示方法为字母“F+数值”,例如F5.6、F4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数值越小,表示光圈越大,比如F4就要比F5.6的光圈大,并且两个相邻的光圈值之间相差两倍,也就是说F4比F5.6所通过的光线要大两倍。相对来说快门的定义就很简单了,也就是允许光通过光圈的时间,表示的方式就是数值,例如1/30秒、1/60秒等,同样两个相邻快门之间也相差两倍。

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就形成了曝光量,在曝光量一定的情况下,这个组合不是惟一的。例如当前测出正常的曝光组合为F5.6、1/30秒,如果将光圈增大一级也就是F4,那么此时的快门

值将变为1/60,这样的组合同样也能达到正常的曝光量。不同的组合虽然可以达到相同的

曝光量,但是所拍摄出来的图片效果是不相同的

这里就涉及到“景深”的概念,所谓景深就是指当镜头对焦于被摄体时,被摄体及其前后的景物有一段清晰的范围,这个范围就叫景深。

了解了光圈、快门以及景深这些基本概念之后,何时使用光圈有限还是快门优先就不难了。

光圈优先就是手动定义光圈的大小,然后利用相机的测光获取相应的快门值。由于光圈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景深,因此在平常的拍摄中此模式使用最为广泛。在拍摄人像时,我们一般采用大光圈长焦距而达到虚化背景获取较浅景深的作用,这样可以突出主体。同时较大的光圈,也能得到较快的快门值,从而提高手持拍摄的稳定。在拍摄风景这一类的照片时,我们往往采用较小的光圈值,这样景深的范围比较广,可以使远处和近处的景物都清晰,同样这一点在拍摄夜景时也适用。

与光圈优先相反,快门优先是在手动定义快门的情况下通过相机测光而获取光圈值。快门优先多用于拍摄运动的物体上,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拍摄中最常用。很多朋友在拍摄运动物体时发现,往往拍摄出来的主体是模糊的,这多半就是因为快门的速度不够快。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使用快门优先模式,大概确定一个快门值,然后进行拍摄。并且物体的运行一般都是有规律的,那么快门的数值也可以大概估计,例如拍摄行人,快门速度只需要1/125秒就差不多了,而拍摄下落的水滴则需要1/1000秒。

在光圈优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光圈的大小来轻松地控制景深,而在快门优先的情况下,利用不同的光圈对运动的物体能达到很好的拍摄效果。这两者都要灵活运用,满足我们不同情况下的拍摄要求

实用DC闪光灯操作技巧揭密

微距拍摄要减光

现在的数码相机一般都有内置闪光灯,使用内置闪光灯时要注意相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距离太近会导致曝光过度,而距离太远会使得光线分布不均匀,导致曝光不足。用户最好查阅数码相机的使用手册,了解内置闪光灯的使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使用一般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利用数码相机进行微距拍摄,由于距离拍摄物很近,此时使用内置闪光灯只会导致曝光过度,所以需要进行减光处理。

减光就是减少闪光的输出强度,你可以在数码相机中进行调节,但这样还是不够的,光线依然很强。你可以用手遮住闪光灯,注意手指要靠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光线强度。在

实际使用中发现,简单的利用餐巾纸这一类柔软的纸张遮挡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让光线变得柔和。

改变闪光的角度

很多人在使用闪光灯进行拍摄时,习惯性地将闪光灯与被摄物体平行,以便让光线变得均匀。但是在拍摄具有反光性的物体时,例如玻璃、各种电脑板卡时,会在物体上产生亮斑,破坏画面的和谐。这个时候应适当改变数码相机的拍摄角度,从侧面进行拍摄,这样就能避免产生亮斑。

主体与背景反差大时适当补光

不要以为只有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才需要使用闪光灯,有时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也必须使用闪光灯进行补光。在进行逆光拍摄时,主体与背景的反差很大。如果顾及主体进行曝光,那么背景必然曝光过度,而正常还原了背景,主体又曝光不足,这时就需要用闪光灯进行补光了。

补光不是直接打开闪光灯就可以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你可以将相机设置成光圈优先模式,设定光圈的数值,利用点测光对背景进行测光,记下测得的快门值。然后切换到手动模式,设置成刚才所测得的光圈和快门值,再将闪光灯设置成强制闪光进行拍摄。这样就能兼顾主体和背景,照片的背景还原正常,主体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现。

慢速闪光

一般来说,夜景的拍摄不宜使用闪光灯,利用小光圈和长时间的曝光,能表现出美丽的夜景。在夜晚拍摄人像一般都要使用闪光灯,如果直接打开闪光灯拍摄人像,人物还原是正常了,但是后面的夜景却很暗,无法还原,那么此时就需要使用慢速闪光功能。慢速闪光会使用较长的快门时间,以闪光灯照亮主体,然后配合慢快门保证背景也能够表现。如果你的相机已经具有慢速闪光功能,直接使用就可以了,没有的话可以在手动模式下设定较长的曝光时间,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外闪的使用

外闪,也就是外接闪光灯,既然有了内置闪光灯为何还需要外闪呢?主要原因是内置闪光灯功率小,所拍摄的范围小,而外闪的功率大,自然拍摄的范围也广一些。内置闪光灯已经固定,无法调节方向,而外闪可以灵活地进行上下、左右的调节,使用上更方便。不过,不是所有的数码相机都可以配置外闪,数码相机要具有热靴或者同步接口才能使用外闪。

闪光指数(GN)是外闪的一个重要参数,指数的大小决定着外闪功率的大小,一般来说GN 值在20~30之间的外闪就能满足我们的基本要求。建议你选择原厂的闪光灯,这样搭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并且这些闪光灯具有自动功能,使用起来也很方便。如果你选择手动的外闪,那么在拍摄时就需要设定合适的光圈值。GN=F(光圈)×L(距离),你需要根据相机与被摄者的距离设定光圈的大小。例如外闪的闪光指数为24,你距离被摄者为3米,那么你的光圈就应该设置在F8。由于闪光灯的闪光时间很短,此时快门设置就不太重要了,设置成为安全快门(也就是此时镜头焦距的倒数)就可以了。

在平时使用闪光灯的拍摄中,闪光灯一般直接对着被摄者,这样很容易造成阴影,而利用跳闪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跳闪是外闪中一个很常见的使用方式,也就是说闪光灯不直接对着被摄者,而是成一定的角度。利用墙壁、天花板进行反光,这样能使光线变得自然、柔和。

闪光灯还有很多应用技巧,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列举其中一些最常见的使用方法,很多应用技巧还需要你自己去发现。

奇!为什么DC微距景深效果特别好?

DC的浅景深表现不及FC,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DC的微距时浅景深效果却相当不错。下图就是用D7相机拍摄的微距照片,可以看出照片中的景深非常浅。为什么在微距摄影时,DC的浅景深效果显得与FC有得一拼呢?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用视觉印象一样的照片来作比较的。如下图所示,三种不同的相机所拍摄的同样场景来作比较才是合理的。很明显,在这种比较时,拍摄时的视角是保持不变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35mm相机的等效焦距是一样的,而实际焦距是各不相同的

不同ISO值究竟怎么用?

ISO在传统相机上就是胶片感光速度的意思,通常我们使用的胶卷包装上都能明确看出ISO 值,如ISO 100、ISO 200、ISO

400等等,引申到数码相机上就相当于CCD感光速度。通过调节ISO值,可以使CCD的感光敏感度改变,并且ISO越高CCD感光速度越快。也就是说曝光量一定的条件下,ISO 越高,曝光需要的时间越短。

不同胶片ISO感光度之间的相对关系与相机快门指数之间或者光圈指数之间的关系一样,即ISO 100胶片的速度为ISO

50胶片速度的两倍,也即前者的感光度为后者感光度的两倍。这就是说,如果你用ISO 200胶片以1/250秒,光圈f 8拍摄景物,那么用ISO

100胶片拍摄同一景物就必须给与两倍的曝光量。为什么?因为ISO 100胶片只有ISO 200胶片一半的感光度。

ISO的提高可以有效减少CCD感光时间,这就为我们在弱光下的拍摄提供了方便。因为通常在弱光或夜晚拍摄时,会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使用闪光灯不当容易破坏曝光,手持拍摄不得不使用三角架来固定相机才能拍出清晰的相片,特别是对于小型数码相机的使用者而言,怎么可能背一个三角架出去娱乐呢?

用不同的ISO达到几乎相同的拍摄效果,可是快门时间却大大加快了。快门速度越快越有

利于抓拍运动场面,包括抓拍动物、竞技类比赛,还有水滴等,甚至可以拍出水滴静止的形态,而这些都是以较高的ISO为前提的。

然而ISO越高就一定越好吗?不少朋友也许会认为是这样的。市面上买到的胶卷不都是感

光度越高越贵吗?确实高的ISO可以用于需要长时间曝光的情况,那么不同ISO设定下的画面质量又怎样呢?

ISO越高照片的颗粒感越明显。对于胶卷而言,颗粒感是由于快速感光时卤化银发生化学变化聚集成团块状而形成的,数码相机则是由于CCD快速感光引起像素感光不均匀而形成噪点的。这么一来,ISO较高的设定不适用于要求品质较高的图片,尤其是人像摄影方面,以及静物拍摄,特写之类。

所以在设置ISO的时候我们要灵活使用,这也是数码相机的一个极大的优势。发挥自如了,哪怕是小小的娱乐型数码相机,相信也一定能够将性能发挥到极致,拍出出色的照片!

人像摄影技巧大全

人像摄影技巧大全 随身携带灰卡以调整白平衡 当你打开AdobeCameraRaw或其他RAW图像编辑软件时,应用程 序总会出现要你选择自定义白平衡的选项。通常是一个滴管样式的 图标,你能通过点击图像上你认为正确的中性灰色来调整图像的白 平衡。 想象一下,你在一次拍摄中换了4个场景拍摄了近800张的照片,但那些照片全是用相机为你设置的自动白平衡拍摄的。800张照片 就有800个不同的白平衡数值,这对后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噩梦。 假如你能在每一个场景,按照你的拍摄主题在第一次拍摄时用灰卡 设置白平衡,你将会节省许多后期时间。只要你在后期软件中打开 你最满意的一张照片,然后用滴管选取白平衡,然后你就能将其余 的照片进行同步白平衡调整,从而节省许多宝贵的时间。(如果你打 算更好的利用时间,最聪明的做法是,在拍摄时每隔30分钟或者随 着光线的变化设置一次白平衡。) 避免阳光直射 在阴天拍摄时要更加小心 云层就是大自然的柔光箱,适当厚度的云层能够丰富你照片的色彩,并且折射出意想不到的光线。 用RAW格式拍摄 始终对焦在眼睛上 用大光圈来获得浅景深 购买大光圈镜头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能帮我们在拍摄时获取浅景深。你可以用F2.8或者F4的大光圈镜头来获得 人像拍摄时需要的柔和自然光,而且它能够自然地虚化背景。

尽量不要用小于50mm的焦段拍摄人像,使用70mm或更长的焦段 你也许总会从拍摄对象那里听到“为什么我的脸看起来这么大?”的抱怨,要知道,任何低于70mm的焦段或多或少都会造成拍摄对象 的扭曲变形,虽然在低于50mm前都不会被明显的察觉。所以,最好 不要用小于50mm的焦段来拍摄人像。使用长焦镜头的压缩效果能增 加背景虚化的模糊程度,因此,我大部分人像的拍摄都是使用 120mm到200mm的焦段。 利用反射光 要学会掌控光线的方向,利用反射光,并尝试模拟出摄影工作室的灯光效果。把拍摄对象直接置于太阳的正对面并不是一个好主意,除非你想要得到一个利落的剪影。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等云朵 移动到遮盖住太阳,这种时候往往能够产生非常明显的明暗对比效果。 了解F16准则 在你的脑子里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曝光基准,特别是当你在拍摄现场缺少测光工具时。F16准则讲的是在阳光普照的拍摄情况下, 把你的相机光圈值调到F16时,快门速度会是目前的ISO感光度的 倒数。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你相机ISO设置为100,而你的光圈设 为F16的话,快门速度应是百分之一秒。在多云的情况下(或者在阴 影下拍摄时),你只需要用F8的光圈代替就行了。当然假如你有测 光表或者灰卡,用以准确的测量曝光那是最好的。(注意:用灰卡测 量曝光的程序并不等同于设置自定义白平衡。) 从家里带一张床单和一些夹子 你们家储藏室有不用的旧丝质床单么?去把它找出来。当然,你 也可以选择去购买一张最便宜的白色床单。一张特大号床单就能做 成一个既神奇又便宜的柔光罩。床单成为太阳光的柔光罩的方式: 把床单的边缘缠绕夹紧在树枝或者绳子上,用以过滤太阳直射光, 特别是来自拍摄对象正上方的光 使用现有的反射光

会议,大型活动拍摄的技巧窍门和注意事项

会议拍摄技巧 在颐方园工作多年,有很多次为客人提供会议、活动的拍照服务的经历。这些年也经常利用节假日给朋友帮忙拍摄过多场大型活动。会议、大型活动的拍摄类似拍摄中的纪实摄影,所以对拍摄者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能熟练运用相机的各种功能、掌握会议活动的流程、短时间熟记会议主要参与者的活动范围等等。这里把一些会议拍摄的经验和注意事项和同事们分享一下。 一、设备准备: 1、相机:确认相机无故障、肩带无断裂,如果有条件, 再带上一个备用相机; 2、电池:准备两块以上的电池,并带好充电器,以免电池 原因耽误工作。 3、镜头:以24-70焦段作为主要镜头。原因很简单,这个 焦段广角端变形不很严重而且包含人像拍摄最佳 的50较短。广角镜头边缘变形很严重,谁也不想 自己的面部在照片里变形,所以最好不用。如果 可能,带上一直70-200活100-300的镜头,长焦 镜头拍一些领导讲话的特写十分方便,如果你可 以在会场里走来走去甚至走上主席台,那这个长 焦你也不用带了;

4、储存卡:最好带上一个备用储存卡,尽管现在的记录介 质储存容量可以达到2千张4兆图片的容量,但 是你仍然要带上一个备用的,这种事不怕一万, 就怕万一,反正这东西不重。 5、脚架:三脚架在这种需要不停走动的场合一般用不上, 但是最好带上一根独脚架,有备无患,反正也不 占地,如需拍摄合影,那就别怕麻烦了。 6、闪光灯:带上一只机外闪光灯和两套电池。一般相机自 带的闪灯指数较小而且只能直闪,使用局限较大。 7、工具:镜头纸、小皮枪、刷子等清洁用品。 8、包:准备一个能把这些东西都放进去的摄影包,做到包 不离身,毕竟那个东西丢了都心疼。 二、现场拍摄: 1、空镜头拍摄:到场后一定不要忘记拍摄会场以及会场各 区域的空镜。包括会场(曝光要以会场主体,如 舞台等数值为主)、大门口签到处、一些较大的 会议活动还会在会场外布置横幅、氢气球一类的 的布置,也不能忘掉,还有就是特别的细节拍摄 (会场装饰物),比如:准备发奖用的奖杯、奖 状特写等等。

10月新闻摄影自考试题(1)

2012年10月新闻摄影自考试题 全国2012年10月新闻摄影自考试题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是 A.《日光摄影法》 B.《工作室一角》 C.《死亡的山谷》 D.《汉堡大火废墟》 2、最早成功将影像永久记录下来的摄影者是 A.罗杰?芬顿 B.尼塞弗尔?尼埃普斯 C.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 D.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

3、五四运动后,北大学生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是 A.北平新闻图片社 B.北大新闻图片社 C.中央写真通讯社 D.中国摄影通讯社 4、《晋察冀画报》是一本 A.解放初期著名的杂志型画报 B.我党领导下诞生于解放初期的画报 C.我党领导下诞生于抗战时期的画报 D.我党领导下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画报 5、以72小时直播,标志着中国的电视新闻全面走向现代化的大事件是 A.《望长城》 B.澳门回归 C.《话说长江》 D.香港回归 6、在郊外成功播出一场盛大歌舞后,被世界公认为电视诞生日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7、世界上第一次纪录片浪潮“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是 A.爱迪生 B.弗拉哈迪 C.保罗?尼普科夫 D.约翰?格里尔逊 8、新闻摄影的表现方式应该是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简体中文版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一、题材发想: 纪录片最基本而经典的定义可以说是John Grierson所说的:“对真实的材料进行有创意的处 报导、相关学术论文、书籍都是可能的来源。而这些数据有的将来可能会成为节目的内容,有些则只是参考用的背景数据,但通常在前置研究的阶段比较不会限制数据的范围,而会比较广泛地去搜集。 2.预访:

事前针对影片中可能的主要角色、相关人物、学者、公部门等可能的受访者进行预先访问。其功能包括了:得到第一手访谈数据,由访谈过程以及内容中获知更多信息的来源,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某种程度消除开始拍摄前的陌生感,了解被拍摄者的表达能力以及未来在摄影机前可能的表现。 情、纪录、动画等)、图像(画作、平面广告、海报……等),以及原始手稿、文件等文字数据除了作为无字参考素材之外,有时也会直接当做影像素材使用。 5.声音数据: 记录片是音画的结合,声音数据有时也是重要的元素。如广播录音、原始的录音档案、

传统歌谣……等。有时会是叙事上的重要素材,有时则可以用来塑造影片的氛围。 三、撰写企画书、企画构想: 影片执行的原始蓝本。企划案的格式和细密程度,视个别影片的原始出发点或者委托制作的对象而定。如果是自资拍摄,也尚未有明确的播映管道或可能买主,企画构想主要 五、拍摄: 根据脚本或拍摄大纲拟定拍摄计划,开始进行拍摄工作。虽然和剧情片比较起来,纪录片的机动性比较强,内容调整的弹性比较大,但仍然必须事前做好准备,譬如这一趟外景预计拍摄的场景、天数,访问题纲、需要的器材、影带的数量,甚至包括住宿、用餐的

地点,都必须做好事先的安排。 在前置研究阶段进行过的预访以及勘景,在拍摄之前可能再更深入地去做,或者再进一步地确认。 而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拍摄大纲、计划常随着所拍摄到的内容而跟着做调整。譬如 记、影像、声影数据场记等。素材整理得愈详尽,对后续的剪接脚本撰写,以及剪接工作帮助会愈大。 七、剪接脚本、剪接大纲: 同样的,依着影片内容以及类型的不同,剪接剧本、大纲的形式或详尽程度也会有所

PS人像摄影后期润饰技巧——磨皮、修型、调色

人像摄影后期润饰技巧——磨皮、修型、调色 一、各种磨皮方法简介 高斯模糊最常见最方便,利用PS自带的基本工具就可以做到,缺点是处理人像特写时候,人物皮肤容易处理的太光滑变成塑料人。用一些插件例如TOPZA、KODAK、降噪磨皮速度很快,缺点还是不真实。最真实自然的方法是几种PS基本工具结合曲线、色彩平衡或者通道等技术,做出自然真实保留毛孔的人物皮肤。我总结人像有两种风格,一是糖水片那种白里透红的皮肤质感,看不到毛孔,但是也遵循光影原则,适合青春少女甜美风格;另一种是保留毛孔,光影感强,皮肤有各种颜色,商业人像和民俗人像中常用,但是相当费功夫。下图为两种方式对比: 二、清纯甜美磨皮 磨皮插件有兴趣朋友自己研究一下,在这里说一下高斯模糊磨皮方法。磨皮前后对比图,对不住这个姑娘了,希望她不要看到打我。。。

步骤1:首先要去除斑点,打开要处理的图片,复制一层,选择修复画笔工具。点击鼠标右键调节画笔硬度为0,间距默认,调节画笔到合适的大小,按住ALT键,在斑点附近空白处点击鼠标左键取样,松开ALT键,点击斑点,就消失了。这个过程有几个快捷键,按住ALT键双击带锁图层可以解锁,按住ALT+CTRL上下拖动图层可以复制一层,按住ALT键滑动鼠标滚轮可以放大缩小图片,按住空格键用鼠标可以拖动放大后的图像移动。

去斑完成如下: 步骤2:开始皮肤细化的模糊处理。把处理好的图层复制一份,执行滤镜里的高斯模糊命令,模糊半径根据图片大小而定,然后把模糊下面的那层复制一份,移动到模糊层的上方,现在形成了清晰-模糊-清晰-原始图层的格局。选择橡皮擦工具,调到适当大小,硬度为0,擦去第一层清晰的,露出下层模糊层,注意保留原始皮肤的明暗轮廓。见下图效果:

会议大型活动拍摄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会议大型活动拍摄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会议拍摄技巧 在颐方园工作多年,有很多次为客人提供会议、活动的拍照服务的经历。这些年也经常利用节假日给朋友帮忙拍摄过多场大型活动。会议、大型活动的拍摄类似拍摄中的纪实摄影,因此对拍摄者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能熟练运用相机的各种功能、掌握会议活动的流程、短时间熟记会议主要参与者的活动范围等等。这里把一些会议拍摄的经验和注意事项和同事们分享一下。 一、设备准备: 1、相机:确认相机无故障、肩带无断裂,如果有条件,再带上 一个备用相机; 2、电池:准备两块以上的电池,并带好充电器,以免电池原因耽 误工作。 3、镜头:以24-70焦段作为主要镜头。原因很简单,这个焦段广 角端变形不很严重而且包含人像拍摄最佳的50较短。 广角镜头边缘变形很严重,谁也不想自己的面部在照 片里变形,因此最好不用。如果可能,带上一直70- 200活100-300的镜头,长焦镜头拍一些领导讲话的特 写十分方便,如果你能够在会场里走来走去甚至走上 主席台,那这个长焦你也不用带了; 4、储存卡:最好带上一个备用储存卡,尽管现在的记录介质储存 容量能够达到2千张4兆图片的容量,可是你依然要

带上一个备用的,这种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反正 这东西不重。 5、脚架:三脚架在这种需要不停走动的场合一般用不上,可是最 好带上一根独脚架,有备无患,反正也不占地,如需 拍摄合影,那就别怕麻烦了。 6、闪光灯:带上一只机外闪光灯和两套电池。一般相机自带的闪 灯指数较小而且只能直闪,使用局限较大。 7、工具:镜头纸、小皮枪、刷子等清洁用品。 8、包:准备一个能把这些东西都放进去的摄影包,做到包不离 身,毕竟那个东西丢了都心疼。 二、现场拍摄: 1、空镜头拍摄:到场后一定不要忘记拍摄会场以及会场各区域的 空镜。包括会场(曝光要以会场主体,如舞台等数值 为主)、大门口签到处、一些较大的会议活动还会在 会场外布置横幅、氢气球一类的的布置,也不能忘 掉,还有就是特别的细节拍摄(会场装饰物),比 如:准备发奖用的奖杯、奖状特写等等。 2、主要人物会前拍摄:活动前一定要和主办方和承办方的负责人 沟通,确定拍摄人物重点(包括主办方领导以及受邀 主要来宾等),而且记录主要领导或重要来宾交谈的

视频拍摄剪辑工作说明书

视频拍摄剪辑工作说明书 (一)视频拍摄工作 1.1摄像职业概述:摄像师,包括电影摄像师和电视摄像师,指在电影拍摄、电视新闻、广告、纪录片或者其他专栏节目制作等活动中,直接操作摄像机进行画面拍摄的从业人员。电影电视节目的好坏往往同摄像师技能的高低直接相关。摄像师应具有较全面的文化艺术素养,扎实的技术功底,默契的团队合作意识,灵活协调的设备操控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和反应能力,并且能够适应在室内外、高空、水下及一切从业者生理、心理可承受的环境中工作。摄像师还应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良好的遵纪守时习惯,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体魄。 1.2工作职责: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自脱岗。工作要认真负责,做到人尽其责。遵守职业道德、团结一致、互相学习、努力钻研业务知识。 1.3专业知识:数字图象处理、电视节目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影视摄影艺术创作、电视摄像造型等。 1.4工作环境:摄像师的工作地点和时间随拍摄任务的特点和细节而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摄像师经常需要外出,在新闻现场、片厂等地点工作,并要求能够适应高空及水下等特殊的作业环境。 1.5工作流程 1.5.1前期准备 (1)编辑负责联系拍摄的活动并将详细的时间地点(含人物等相关信息)告知视频管理者,划分拍摄类别,以便提前做准备。 (2)由视频管理者签发"摄制工作记录表"给摄制人,表中应说明各项工作负责人如策划编辑、联系、摄像等以及器材、时间、地点等内容。 (3)摄像在接到"摄制工作记录表"后,应在出发前及时准备好设备,包括摄像机、电池、录像带、录音笔、无线/指向麦(筑龙网标识)、耳机、三角架、照相机、纸笔等。(注:必要时带红头灯) 1.5.2拍摄流程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简体中文版)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简体 中文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 一、题材发想: 纪录片最基本而经典的定义可以说是John Grierson所说的:“对真实的材料进行有创意的处理。”因此在现实世界之中搜集可能的题材,成为纪录片制作的第一步。但是搜集题材这件事情通常不应该是在你打算拍纪录片之前才开始进行,而是平常就会对一些议题、事件、人物保持长期的关注,有较为深度的情感和兴趣。而在长期的情感以及讯息接收的累积之下,你也比较容易开始着手制作,不至于在一开始时漫无头绪。而当你的脑海里或者文件夹里有了一些可能的题材之后,你的下一步就要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可行性的评估包括了素材来源丰富与否、实际执行的难易度、目标观众、可能达成的议题效益或引发的影响、所需预算金额、经费来源、未来播放的管道等等。 二、数据搜集、前置研究 1.文字数据: 视你的题材而有不同的范围,譬如当你要从白米炸弹客杨儒门说起,谈到台湾当下农业处境,甚至回溯整个台湾的农业发展时,要做的功课就会非常地庞大。网络、平面媒体报导、相关学术论文、书籍都是可能的来源。而这些数据有的将来可能会成为节目的内容,有些则只是参考用的背景数据,但通常在前置研究的阶段比较不会限制数据的范围,而会比较广泛地去搜集。 2.预访: 事前针对影片中可能的主要角色、相关人物、学者、公部门等可能的受访者进行预先访问。其功能包括了:得到第一手访谈数据,由访谈过程以及内容中获知更多信息的来源,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某种程度消除开始拍摄前的陌生感,了解被拍摄者的表达能力以及未来在摄影机前可能的表现。 接下来的三个部份可能是企划案完成或通过,确定要开始拍摄之前才进行,但也有可能为了让企划案更为详尽,更具有说服力,而在前置研究的阶段就着手进行。 3.勘景: 纪录片题材来自于现实世界,也必然牵涉到现实的场景。在事前必须到未来可能拍摄的地点进行勘察了解,熟悉当地的空间以及影像、声音上的可能性,为了未来的拍摄预作准备。如果不事先进行勘景,可能会在未来拍摄发生影像、声音状况不理想,因为不熟悉空间而错失较好的拍摄角度、时机等等的状况。 4.影像数据: 视觉性在任何形式的影片中当然极为重要,除了自行拍摄的影像之外,很多时候会需要使用到过去已经存在的影像数据。包括:照片、新闻片、档案数据片、其他影片(含剧情、纪录、动画等)、图像(画作、平面广告、海报……等),以及原始手稿、文件等文字数据除了作为无字参考素材之外,有时也会直接当做影像素材使用。 5.声音数据: 记录片是音画的结合,声音数据有时也是重要的元素。如广播录音、原始的录音档案、传统歌谣……等。有时会是叙事上的重要素材,有时则可以用来塑造影片的氛围。

人像摄影技巧之人像摄影拍摄角度

人像摄影技巧之人像摄影拍摄角度 一、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与搭配 需要用明确的焦距来拍摄的专项摄影并不多,而人像摄影就是其中之一。人像摄影中,不同镜头的选择与搭配所拍摄出的人像效果也是不同的。 对于大多数摄影者来说,都比较喜欢用焦距为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来进行人像拍摄,这类镜头通常被人们称作是人像镜头。使用85~100mm的焦距拍摄,不仅可以让摄影者在一个很恰当的距离范围内进行拍摄(离被摄体3~4m,留给自己和被摄主体一定的空

间,但仍能使被摄体充满景框),而且使用这个焦段的镜头拍出来的人像效果比较自然、真实,既不会像广角镜头那样引起面部失真,也不会像较长的长焦镜头那样引起压缩。 尼康24~120mm F/3.5~5.6变焦镜头 在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过程当中,很多摄影者经常在最理想的镜头焦距是选择85mm还是100mm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其实,摄影者完全可以选择一款能够包含这两段焦距的变焦镜头,比如尼康的24~120mm变焦镜头,它可以完全满足摄影的不同需要。这样,摄影者就可以在85~100mm的范围内选择任意焦距来拍摄自己想要的照片。

光圈F5曝光时间1/250s 焦距85mm感光度100 利用85mm定焦镜头拍摄的人像照片 虽然焦距在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比较适合拍摄人像,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利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当摄影者选用较长的长焦镜头拍摄人像时,可以更好地虚化背景,使画面更加简洁、明了。但要注意的是,长焦镜头对背景的这种虚化,可能会有些过度,略显不自然。

光圈F2.5曝光时间1/200s 焦距135mm感光度100 长焦镜头具有虚化背景和突出人物主体的效果 除了长焦镜头,广角镜头也得到了众多摄影者的青睐。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比较好地收取更多的画面元素,从而来反映环境、烘托气氛。并且,对于人像拍摄,广角镜头打破了长焦镜头单一的表现形式,为摄影者提供了更多的创意发挥空间。需注意的是,要尽可能避免广角镜头给被摄体带来的过度透视变形。

拍摄活动策划实施方案

拍摄活动策划方案 篇一:2015年8月拍照留恋活动策划方案 拍照留念活动方案 一、活动意义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便是一种缘分!我们在樵坪老年护养中心相遇,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缘分!为此,我们分别给老人拍照,让大家都聚在一起拍照留念! 二、活动主题 拍照留念活动三、活动单位 重报怡家人樵坪老年护养中心四、活动时间

暂定:2015年8月17号开始分别给老人拍、2015年8月15号上午9:30拍合照五、活动地点 老年护养中心广场、各公共区域、房间六、活动流程(一)活动前期 1、与老人沟通协商拍照的场景(逸养楼二楼露台、阅览室、茶艺室、自己所住房间)任选其一、时间,做好统计(见附表1)。快到约定时间时,提前30分钟提醒老人。 2、提前30分钟,布置好老人所要拍摄位置的场地。(如:摆放一些鲜花等装饰品。) 3、8月14号通知老人15号上午9:30拍怡家人大合照。

(二)活动中期 1、8:30到9:00,布置好大合照的场地。 2、9:00 摄影组准备就绪,选择取景围,构思拍摄人物所处的位置。 3、待老人到广场后可以先安排老人在广场的木凳子上稍作休息,等老人下来得比较多的时候,就可以先给老人把位置安排好。考虑到老人站久了会累,所以我们一排一排的安排,第一排排好后就可以让老人坐着休息会儿,接着排第二排,依次进行。等到所有人员都排好后,大家一起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由摄影者指挥拍照。(三)活动后期 1、收拾场地,将花瓶,盆栽等归置

原处,收集好可再次利用的物品,放置运营部以备下次使用。2、整理照片,打包发给相关人员。 3、写活动总结,哪些做得好地方,继续发扬,做得不好的地方,做好反思,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七、活动物资准备已有物品:花盆、盆栽需借用物品:单反相机八、活动人员安排(一)活动总协调:丁梦杰 1、负责协调活动各个环节,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2、安排老人拍照所站的位置 3、负责需采购物品:气球、气枪、彩带。以及负责借用物品:单反 相机

2020年如何写纪录片分镜头脚本三篇

如何写纪录片分镜头脚本三篇 下面是职场范文网整理的关于如何写纪录片分镜头脚本,欢迎阅读与借鉴。 如何写分镜头脚本篇一 有的地区统考会考到,有的地区不一定不考,校考有些院校会涉及,到了大学,实践拍摄,也离不开剧本写作。下面内容分三部分,前言、写作注意事项、举例。例子以广告分镜头脚本为主,小巧简洁,也是之前经常遇到的。 电影《茉莉花开》最后一个镜头,章子怡表演教学时间。女主花儿经历诸多苦难,看到幻境中过往的亲人。情感流动,感怀唏嘘,过往云烟、风淡云轻。一滴眼泪滑落,尽在不言中…… 前言--了解剧本 剧本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一般有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两种形式。文学剧本将场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重在讲清楚故事情节、人物对话,如小说,适合演员和大众阅读,沉浸其中,获得情感体验。 分镜头剧本即分镜头脚本,又称摄制工作台本,导演剧本等,是导演案头工作的集中体现,是创作影片、电视剧、广告等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分镜头脚本

的作用,就好比建筑大厦的蓝图,是摄影师进行拍摄,剪辑师进行后期制作的依据和蓝图,也是演员和所有创作人员领会导演意图,理解剧本内容,进行再创作的依据。 分镜头脚本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思维和蒙太奇技巧进行脚本的再创作,参照拍摄现场实际情况,分隔场次或段落,在文字脚本基础上进行影视语言的再创造,细化镜头、景别、拍摄手法、角度、音乐等。 虽然分镜头脚本也是用文字书写的,但导演等创作人员已在脑海中建立起流动的影像,获得某种程度上可见的效果,是拍摄准备工作的最后一步。 写作注意事项 关于分镜头脚本的写作,针对编导专业学生,就简单说几点注意事项。 不管什么剧本,内容都是核心,创意想法是偷不走的,形式虽是次要,但基本的一些要求原则还是需要注意一下的。 首先是镜头感。 刚开始接触分镜头的同学往往没有镜头感,单个镜头内容过于饱满,没有适时切换镜头的理念。这需要对视听语言有较好的理解,景别、镜头运动、角度等

纪录片的拍摄心得感受

纪录片的拍摄心得感受 纪录片拍摄的过程就像是与陌生人的社交经历,只是把我们的眼睛变成镜头,把我们看见的一切用镜头语言记录下来,真实而又不失趣味,让人欲罢不能,这是我们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它的魅力。 首先是选题的确定,一个好的选题是成功的纪录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综合了时代价值、创新视角、故事叙述、形象审美等几个纪录片选题原则后,确定了我们现在的主题《去留研》。因为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同学选择出guo读研究生,甚至我们小组的创作人员中也有要出guo读研的同学,但是许多同学对出guo读研的过程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正在准备中的同学也对其一知半解,因此我们想通过本纪录片帮助同学们了解“留研”这件事。 选题确定完之后,我们开始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因为特殊原因,我们小组的时间比别的组短了一周多,本来就紧凑的时间又不得不压缩,因此我们决定从身边相关的人入手,选定采访对象,节省与采访对象相处的时间。想要带同学了解留研的过程,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跟踪拍摄一个人的留研全过程,于是我们选择了四个分别处于留研不同阶段的对象进行采访,从正在准备语言考试的尹盼同学,到已经通过语言考试和申请得到offer的陈天懿,到已经留研归来在英语机构教口语的徐臻老师,到在留学中介工作的梁珂,每一个人在

经历留研中的一环,我们希望通过对这四个对象的采访能为观众完整呈现留研的全过程。 接下来是拍摄大纲的撰写,和采访问题的准备,我们是先准备采访问题,然后在脑子里有个大概的画面,依据这些画面来撰写拍摄大纲,这部分的难度因人而异,多看些纪录片就会有感觉了。 因为选题定得好,因此我们的拍摄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地方,采访对象都非常配合也比较好相处,没有畏惧镜头,面对镜头也非常自然,这使我们的拍摄工作异常顺利。我们向学校借了一台DV和三脚架拍摄一些固定的镜头,我也自己带了手持云台,辅助拍摄一些动态镜头,在没有动态镜头需要拍摄时,给云台装上三脚架也可充当固定机位。 拍摄过程中,我们有个问题就是固定镜头太少,推拉摇移太多,这对于纪录片来说比较不可取,我们下次会特别注意这一点。另外,我们对于采访对象的提问过多,导致他们自己阐述的部分较少,并且不连贯,这也是我们采访过程中的问题之一,我们吸取同学们分享的经验,以后采访前会让对象浏览一遍我们的问题并准备,然后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就比较好了。

会议照片拍摄注意事项

会议拍摄十项注意事项 1.了解会议内容 拍摄新闻发布会的会议照片,作为摄影师必须要了解会议的全部内容,这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只是不少摄影师没有这样的意识。现在,大多数专业的会议策划公关公司都有这样的活动执行手册,上面详细的安排了摄影师所要拍摄的内容,并且有关于场地光线的详细介绍,如:放映幻灯片时,场地光线为30%,领导讲话时,场地光线为60%等等。关于电脑灯打出的舞台特殊效果以及追光灯何时使用,面光灯强度如何均在会议执行流程上有详细的介绍。保留会议议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上面有嘉宾职务介绍,和照片对应起来可以很快熟悉人物,不仅对拍摄有意义,还为发稿做了铺垫,积累了采访素材。一般应要求主办单位提供一份名单。针对上面的具体情况,对拍摄的项目保留否决的权利,提前和主办单位协调不适合摄影的照明。有些要求是特殊的,比如合影,因为它是一个单独的拍摄项目,拍摄成功与否涉及到摄影器材、场地、人数和光线,甚至是电源的限制,因为有些地点为了安全起见,是不允许摄影师随便使用电源的,甚至有些拍摄现场是不能随意走动的。有些地方的合影拍摄是指定摄影师的,当然这也不排除有项目垄断的不正当竞争嫌疑。如果此时摄影师的经验不足,只关心拍摄价格的话,’就可能为后面的拍摄效果带来隐患。所以,需先了解情况后才根据拍摄内容进行报价。 2.根据现场情况准备器材梯子是否要携带? 需要独脚架吗? 室内还是室外? 如果是室内,在相机设置IS0 400 时,现场的光线

能达到快门速度的要求吗? 笔者认为,不论是数码相机还是传统相机,IS0 400 应该是感光度的最高限度。如果是光线良好的室外,闪光灯也要一直在机器上挂着,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使用闪光灯,比如逆光或侧逆光的时候、体育场的主席台下,被摄的主体有时会处于不利于摄影师的光线下,为了保证曝光充足,闪光灯的使用是必要的。同样,闪光灯的外接电池盒一样重要,它是连续快速拍摄的保证。比如,拍摄明星照片和领导肖像可以使用佳能的无线引闪ST-E2 配合2-3支580 EX II,配以柔光罩的使用,拍摄效果足以和影 室内拍出来的图像相媲美。当然使用单灯加闪光灯连线插座也可以实现上述拍摄,这样的搭配比影室灯布光轻便,但代价较为昂贵。如果记者席在2 楼上或远离主席台(有些在大饭店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把记者统统安排到最后面),若没有400 mm 或300 mm 的长焦镜头,这样的活动就无能为力了。 3.拍摄空镜头。空镜头是商家宣传的重要资料,常常被大家所忽视。空镜头的拍摄虽然简单,但不用心一样拍不好。作为摄影师,我到达现场第一个拍摄目标就是酒店的外观,因为厂家会把带有会议标志的LOGO、欢迎横幅等放在酒店大门口。作为完整的会议记录,酒店的外观记录是必须的。路引路牌是第二个拍摄内容,因为广告公司是要靠这些照片向厂家提出报销费用报告的,酒店也会相应的在电脑屏幕上打出“今日会议”。有些颁奖典礼还要按照静物拍摄方法拍摄奖品和奖牌细节。签到处的装饰和整齐排列的资料袋也是摄影师必须拍摄的镜头。进入会议大厅,需要让场地灯光全部亮起来,报

影视广告公司宣传片拍摄方案及流程

拍摄方案 (一)前期准备 拍摄一部纪录片相当复杂,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人员相互协作才能完成; 因此,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前期的准备工作如何直接影响着拍摄效果; (1)摄制企划 摄制企划工作主要是研究创意、分析脚本、确定表现手段和技巧,制订拍摄计划; 制作小组成立后,在主创人员稍做准备后,创意总监必须召集全体成员举行企划会议; · 首先,请AE介绍客户情况、商品情况及客户对宣传片制作的愿望和要求,让全体小组成员了解客户、了解商品; 接着,由创意总监阐述宣传片创意,使全体小组成员明白创意意图,领会创意精髓,使整个摄制工作不是一种机械的复制,而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同时又保证全部摄制工作不偏离创意正轨; 第三,依据创意,讨论研究宣传片的风格、节奏和表现手法、技巧; 1、要找出逻辑主线和情绪主线,确定全片的风格节奏是活泼、紧张,充满动感的,还是浪漫抒情,亲和悠然的等; 2、然后依据宣传片的风格、节奏及情节,划分出类似“开篇、发展、高潮、尾声”等段落,以便把握主次间、前后间的相互关系,抓住全

片的重点,接下来对宣传片的表现手法及技巧展开讨论。 第四,由导演介绍分镜头脚本,确定分镜头的内容、长度、次序,各个镜头的大致拍摄角度、景深、拍摄方法,以及全片的色调等。对全片的重点、体现宣传片创意精髓的细节等,要进行认真的推敲,确保表现的力度感与充分性。 企划会议对确保拍摄的顺利进行和宣传片的质量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往往要召开不止一次; 第五,依据摄制企划,作出人员安排、时间安排、经费预算等详细计划; ) 前期准备工作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制定工作时间排期表,这是前期准备工作的具体落实; 宣传片制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而且宣传片的制作周期一般都稍长,稍不留神就会造成浪费。因此,制定工作的时间排期表有利于合理支配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物化工作 1.组织演员排练; 人物演员是宣传片的信息载体,其作用是以身体的某部分特征(声音、眼神、曲线等)以及富有个性的动作来影响商品,直接起到传达商品信息的作用,并使观众通过演示对商品产生兴趣,进而成为商品的形象代表; 演员排练首先要向其灌输对商品的信念。成功的宣传片就必须是可信的。可信性就表演而言,一方面来自演员的演技,另一方面来自模

人像摄影实拍技巧——人像摄影的拍摄角度

人像摄影实拍技巧——人像摄影的拍摄角度 一、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与搭配 需要用明确的焦距来拍摄的专项摄影并不多,而人像摄影就是其中之一。人像摄影中,不同镜头的选择与搭配所拍摄出的人像效果也是不同的。 对于大多数摄影者来说,都比较喜欢用焦距为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来进行人像拍摄,这类镜头通常被人们称作是人像镜头。使用85~100mm的焦距拍摄,不仅可以让摄影者在一个很恰当的距离范围内进行拍摄(离被摄体3~4m,留给自己和被摄主体一定的空

间,但仍能使被摄体充满景框),而且使用这个焦段的镜头拍出来的人像效果比较自然、真实,既不会像广角镜头那样引起面部失真,也不会像较长的长焦镜头那样引起压缩。 尼康24~120mm F/3.5~5.6变焦镜头 在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过程当中,很多摄影者经常在最理想的镜头焦距是选择85mm还是100mm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其实,摄影者完全可以选择一款能够包含这两段焦距的变焦镜头,比如尼康的24~120mm变焦镜头,它可以完全满足摄影的不同需要。这样,摄影者就可以在85~100mm的范围内选择任意焦距来拍摄自己想要的照片。

光圈F5曝光时间1/250s 焦距85mm感光度100 利用85mm定焦镜头拍摄的人像照片 虽然焦距在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比较适合拍摄人像,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利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当摄影者选用较长的长焦镜头拍摄人像时,可以更好地虚化背景,使画面更加简洁、明了。但要注意的是,长焦镜头对背景的这种虚化,可能会有些过度,略显不自然。

光圈F2.5曝光时间1/200s 焦距135mm感光度100 长焦镜头具有虚化背景和突出人物主体的效果 除了长焦镜头,广角镜头也得到了众多摄影者的青睐。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比较好地收取更多的画面元素,从而来反映环境、烘托气氛。并且,对于人像拍摄,广角镜头打破了长焦镜头单一的表现形式,为摄影者提供了更多的创意发挥空间。需注意的是,要尽可能避免广角镜头给被摄体带来的过度透视变形。

拍摄方案_计划方案.doc

进行拍摄。6月10日至6月20日,进行后期制作。6月21日至6月26日,完成光盘制作。注: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各部门须全力配合摄制组工作电视纪录片《和谐武 威》摄制组 拍摄方案(二) 1、工地夜景

工地,一般指在野外施工的水库、电站、矿山、桥梁、工厂、楼房等,拍摄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工程特点,确定拍摄角度,应该事先在白天了解有关的情况及夜晚活动的规律; (2)选择恰当拍摄时机,拍摄这类题材最好在工程达到高潮的阶段,大规模的紧张工程面貌基本看得出的时候; (3)注意用周围的自然条件--山、水、树木、桥梁、建筑物等;

(4)天空感光不宜过多; (5)在表现场面时,角度宜高不宜低;(6)可采用一次或多次曝光。 2、城市街道夜景

拍摄街市街道可在节日或平时夜间摄影,一般在节日进行较好。因为节日期间,各街道、商店和市容、橱窗进行的整理和布置。较大的建筑物也都增添了彩灯、霓虹灯和标语,拆除现的画面会显得更加繁荣和美观。 选择角度要适当,过高和过低的角度,都易使路旁楼房变形。照相机的安放点应选择不易被冲撞和不妨碍交通的地方,选择地段应是灯光集中、车辆集中、楼房集中和具有某些特点的地方比较好。 3、拍摄焰火 拍摄夜景的焰火,不能象拍摄工地那样轻松,较为紧张些。拍摄焰火的全部过程,半照相机架好,等焰火将要升放时,打开

B门,任其在拍摄范围以内的夜空中开花、飘荡,直至熄灭,使整个过程记录在底片上。 拍摄部分,等焰火开放后,将要开花或开花时打开快门,拍摄最有代表性的一刹那。可用多次曝光法拍摄,用同一张底片,分两次或多次曝光。一拍摄焰火,曝光时间可短些,一次拍摄地面景物,曝光时间可长些。 另外,还可以和两张底片分开拍摄,即一张底片拍焰火,另一底片拍摄地面景物和人物。曝光时间各不相同,冲出后,再把两张片底迭在一起套放,注意要拍的焰火和景物都不要拍在底片当中,最好焰火靠底片上端,景物靠底片下端,这样两张底片合在一起放大时省去许多麻烦。

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电视纪录片的特性 时至今天。曾经依靠跟拍、同期声、长镜头等纪实手法为自己打天下的纪录片因为经常流于冗长和平庸而失去了大众的青睐。" 那么,纪录片足以打动人的特性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我们需要重新梳理一些相关概念。首先,我们碰到的理论堡垒是"真实"。这可以说是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们最感困惑也最难把握的一个命题。 一、 当代中国的纪录片运动是以对"真实"的追求开始的。但是所谓"真实"其实是有条件有范围的。这就是在何种程度上有效的价值观念。"客观真实"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神话,从哲学意义上说,"客观真实"只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它强调用"摹写"的方式使主客观达到统一的理论,其缺憾在于它忽视了观察者,忽视了观察者的观察视野对结果的影响,而实际上任何一个观察者都必须立足于地球,立足于他的文化背景,立足于他的个体经验,这在哲学解释学中被称为"合法的偏见",这种"合法的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揭示人在历史中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对于一个客观事物来说,并不存在惟一具有真实意义的描述,真实需要多元的描述,事实与事实的关系是多元的。只要这种观察者的角度是存在的,是现实合理的,它就是有效的,实际上,如果我们一定要按照"客观真实"再现真人真事的话那也未必做得到。当镜头对准一个人时,他的一举一动是否在于他真实本意的自然流露,其中有几分即兴表演的成分?

事物的出现、发展、结束是一个相对过程,必须有主客体同时介人才能成立。为此,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真实"实际上包含着两重意义,一是客观真实,源于客观真实又高于客观真实的概念,它更注重的是价值二是价值真实,其中,价值真实更应该被强调。从某种角度上说,纪录片的文化意义其实就是它的价值意义。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价值意义正是我们选题、拍摄和剪辑的重要标准。 纪录片当然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纪录行为。但它同时又是作者的创作行为,它是人类的文化产品和传播产品。实际上,纪录片的创作行为应该在拍摄之前,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全片拍摄之前的创造行为,它建立在对拍摄任务、材料的理解和接触上。二是在拍摄过程中,随时地超前创造,一个新的现象。一个新认识,马上产生一个新的拍摄计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拍摄。从这个角度上说,"纪录"实际上是一种手法,它旨在使整个片子看起来有"真实感",从而促使受众接受作者的 思想。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真实加上"圈套"。这里的"圈套"指的是创作者为拍摄对象人为设置的情境。它并不是要拍摄对象去表演,而是让拍摄对象在这个情境中被动地但是自然地表现出它应有的反映。这个过程正如格里尔逊所说的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经常依据对象的大体走向,为他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中作出应有的反应。与此同时。他也经常不按生活的自然流程来剪辑和结构他的片子,而是使用一种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表现,他将这种表现称之为"对现实的一种虚构",实

纪录片中摆拍与情景再现的区别

纪录片中摆拍与情景再现的区别 随着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越来越丰富。目前,大家在收看电视新闻尤其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摆拍或是“情境再现”的表现方式。面对这些现象,有人斩钉截铁地指出“摆拍就是假新闻”(人民日报许林),但另一些人也给出了“可以理解”的观点,觉得这是电视新闻的另一种方式。摆拍和“情景再现”是否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是否能区别于“假新闻”?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又该如何来运用这两种表现手法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探。 一、摆拍与情景再现概念浅析 摆拍,就是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让被拍摄者表演,最后由摄影师拍摄完成的过程。 情景再现,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又称“情景模拟”、“现场模拟”、“情景回放”、“形象化再现”,有时也称为戏剧性再现或真实再现,是类似电视剧的一种制作方法。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往往用具体的、典型的或想象的方法,通过模拟、扮演、重演、道具、动画、绘画和特技等手段,把过去曾经发生的事重现出来,一般采用虚镜头来表现全景,用局部特写镜头来表现细节。 摆拍与情境再现两者有何区别:它们都是目前电视新闻的常见发现方式,摆拍更强调的是记者的主观能动力,经常运用在一些硬新闻中,记者的考虑通常是为了画面更加丰满,视觉冲击力更有美感;而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通常运用在软新闻中,是为了能缝合叙事断点。 二、电视新闻应追求一种理性的平衡 记者如果一味靠“摆拍”、设计情节来追求报道的感染力,甚至不惜干涉事情的发展,也违背了职业道德。记者可以是冷静的旁观者、理性的思考者、热情的记录者,却绝非随意设计故事情节的导演。实际上,一些记者导演新闻的做法,也一直广受非议。因此,面对采访对象,记者还是应该多一些对新闻的捕捉,少一些“摆拍”,在真实和摆拍之间追求一种理性的平衡。 三、情景再现表现方式的特点 “情景再现”最突出的特点是能有效地缝合叙事断点。我们知道,在缺乏现场资料的情况下,最常用的补救方法是请旁观者或当事人回忆事发情况,这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还原现场的作用。但由于画面内容不够丰富,常常影响传播质量。尤其在事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场景缺失,不但弱化了节目的表现力,还可能影响观众的理解和接受,有学者把这种核心事件现场缺失的现象称为“叙事断点”。而“情景再现”,正好能起到弥补“叙事断点”的作用。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 简体中文版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 一、题材发想: 纪录片最基本而经典的定义可以说是John Grierson所说的:“对真实的材料进行有创意的处理。”因此在现实世界之中搜集可能的题材,成为纪录片制作的第一步。但是搜集题材这件事情通常不应该是在你打算拍纪录片之前才开始进行,而是平常就会对一些议题、事件、人物保持长期的关注,有较为深度的情感和兴趣。而在长期的情感以及讯息接收的累积之下,你也比较容易开始着手制作,不至于在一开始时漫无头绪。而当你的脑海里或者文件夹里有了一些可能的题材之后,你的下一步就要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可行性的评估包括了素材来源丰富与否、实际执行的难易度、目标观众、可能达成的议题效益或引发的影响、所需预算金额、经费来源、未来播放的管道等等。 二、数据搜集、前置研究 1.文字数据: 视你的题材而有不同的范围,譬如当你要从白米炸弹客杨儒门说起,谈到台湾当下农业处境,甚至回溯整个台湾的农业发展时,要做的功课就会非常地庞大。网络、平面媒体报导、相关学术论文、书籍都是可能的来源。而这些数据有的将来可能会成为节目的内容,有些则只是参考用的背景数据,但通常在前置研究的阶段比较不会限制数据的范围,而会比较广泛地去搜集。 2.预访: 事前针对影片中可能的主要角色、相关人物、学者、公部门等可能的受访者进行预先访问。其功能包括了:得到第一手访谈数据,由访谈过程以及内容中获知更多信息的来源,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某种程度消除开始拍摄前的陌生感,了解被拍摄者的表达能力以及未来在摄影机前可能的表现。 接下来的三个部份可能是企划案完成或通过,确定要开始拍摄之前才进行,但也有可能为了让企划案更为详尽,更具有说服力,而在前置研究的阶段就着手进行。 3.勘景: 纪录片题材来自于现实世界,也必然牵涉到现实的场景。在事前必须到未来可能拍摄的地点进行勘察了解,熟悉当地的空间以及影像、声音上的可能性,为了未来的拍摄预作准备。如果不事先进行勘景,可能会在未来拍摄发生影像、声音状况不理想,因为不熟悉空间而错失较好的拍摄角度、时机等等的状况。 4.影像数据: 视觉性在任何形式的影片中当然极为重要,除了自行拍摄的影像之外,很多时候会需要使用到过去已经存在的影像数据。包括:照片、新闻片、档案数据片、其他影片(含剧情、纪录、动画等)、图像(画作、平面广告、海报……等),以及原始手稿、文件等文字数据除了作为无字参考素材之外,有时也会直接当做影像素材使用。 5.声音数据: 记录片是音画的结合,声音数据有时也是重要的元素。如广播录音、原始的录音档案、传统歌谣……等。有时会是叙事上的重要素材,有时则可以用来塑造影片的氛围。 三、撰写企画书、企画构想: 影片执行的原始蓝本。企划案的格式和细密程度,视个别影片的原始出发点或者委托制作的对象而定。如果是自资拍摄,也尚未有明确的播映管道或可能买主,企画构想主要是为了制作人、导演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