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中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3.17 KB
- 文档页数:7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一中学初三中考测试(一)语文试题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每一个人面、每一朵桃花都是回不去的年华啊!②人面可能分离,桃花必会凋谢,只要我们在分离与凋谢中不失去微笑的心,就能永远与春风相约。
③苏东坡有两句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黄橙橘绿时。
”年都有好景,只看我们能不能珍惜。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看旧照片时看,到去年与今日,人面与桃花,分合与聚散,才令人对生命的流逝感到更深的怅惘。
⑤世间的春风总是在的,人欠缺的是心里的春风,还有微笑。
春风总是在的。
⑥幸好的是,不论年华去也、不论分合聚散、不论多少的背弃与分离,每一年的春风总是在的。
A.④①⑥②③⑤B.①④⑥③②⑤C.①④⑥③⑤②D.④①⑥③②⑤2.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
②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③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
④一阵清风袭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
⑤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A.①③④②⑤B.④②①③⑤C.①⑤④②③D.④①③②⑤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瑞典科学家发现了新的耐药基因,可使细菌具备对抗当前最强力抗生素的功能。
和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第三次质量调查语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点校、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你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
2.本卷共11题,共29分。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
1-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撩.逗(liáo)锱.铢(zī)抑扬顿挫.(cuò)B.咫.尺(zhí)睥睨.(nì)坦荡如砥.(dǐ)C.存恤.(xù)惩.戒(chěng)正襟.危坐(jīn)D.窠.巢(kē)忸怩.(ní)小心翼.翼(jì)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新时代青年的写作,呈现出千百种不同面貌:有人专注于观察生活,想到什么就写一条不超过140字的随笔杂感,却富有隽永的智慧,__________而不__________;有人喜欢编段子、写笑话,却在谈笑之间折射对社会现实的深刻__________;也有人丝毫不受岁月变迁的影响,深耕传统文学,将延续文脉视为人生志业……A.简短简单洞察B.简短简单观察C.简单简短观察D.简单简短洞察3.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
②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了世界广大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③在这场正义之战中,19.7万余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
④他们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气魄,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2024 年龙岩市九年级学业 (升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考试时间: 120分钟满分: 150分)注意:请把所有答案书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在本试题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3分)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8分)文以载道,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1) ,奉命于危难之间”是临危受命、勇挑重担的大义 (诸葛亮《出师表》);“(2) , (3) ”是奔赴战场、保家卫国的勇毅(乐府民歌《木兰诗》); “报君黄金台上意, (4) ”是视死如归、忘身报国的决心(李贺《雁门太守行》); “醉里挑灯看剑,(5) ”是梦回疆场、杀敌报国的愿望(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 ,因人常热 ”是关注世事、关心民生的侠义(秋瑾《满江红》);“(7) , (8) ”是推己及人、广济苍生的情怀(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9分)小语同学即将为校园纪录片《留住乡韵》撰写解说词,请帮助她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美食,总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浩瀚长河里漾起温情的涟漪。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过: “人的胃是有( )功能的。
童年时品尝过的味道,总会让人① (míng )记许久。
”多年以后, 也许诸多事情早已随风而② (shì ) , 但舌尖上的味道,总让人难以忘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造就( )的饮食习惯,在人气、喜气和烟火气的相互浸染中,菜香扑鼻的乡愁得以在我们的舌尖延续。
那些散发泥土气息的食材,被人们以③ (xián)熟的技法,佐以质朴的情感烹出可口的美食,令人味蕾萌动、垂涎三尺。
无论严寒还是酷暑,街头巷尾总会( )着朴素的烟火味,纵然离家千万里的游子,每每想起舌尖上熟悉的味道,亦能消解思乡的愁绪。
我想,那些于街头巷尾隐藏的味道,像故人,更似乡音,充满着温情的滋味,是心底自然情愫的流露。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初三语文质量测试(B)(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枝词》)2.___________________,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3.爱上层楼,__________________。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4._________________,不可知其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6——7题(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诗中“歌一曲”是指_________________。
(2分)7.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描绘了一幅大自然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景象。
B.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可奈何。
C.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
D.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的共勉。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2)入.则无法家拂士入:()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卷共有21题。
2.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满面尘灰烟火色,。
(白居易《卖炭翁》)2.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周敦颐《爱莲说》)4.许多志士仁人在面对“生”与“义”的选择时,常常把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5—10题(22分)【甲】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丙】宋小坡退敌宋小坡侍御督学秦中,值教匪流毒①正酷,案临巩昌,距府城数十里外。
郡守驰报贼信,请勿至,小坡毅然往。
出廉俸二千金,募回兵为防御计。
贼侦知,遁去,城藉②无恙。
前任陈远山闻贼到汉中,即他避,生童③随散,多为贼所戕④。
远山闻之,郁郁..成疾,卒于任。
可见临.大事,存乎胆识,胆识不足,而欲以济事也,难哉。
【注释】①教匪流毒:指清朝时的白莲教之乱。
2023年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初三下学期中考调研试卷(一)语文试卷(含答案)2023年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初三下学期中考调研试卷(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4页.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一、语文累积与运用(35分)1.古诗文默写。
(10分)(1)杜甫的《望岳》中,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是:,。
(2)《竹里馆》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3)《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
(5)《约客》中表达作者寂寞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名著,完成下面小题。
(6分)文段一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
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
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文段二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
马路上一个水点儿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白光。
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结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
2019—2020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20.5.28(参考答案附卷后)亲爱的同学,在你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1. 本试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
全卷共8页,七大题,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你的娃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在“答题卡”背面左上角填写姓名和座位号。
3.答第I卷(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在“试卷”上无效。
4.答第Ⅱ卷(非选择题)时,答案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无效。
5.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预祝你取得优异成绩!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共9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目前,_______“战时计划”,_______教援行动,阻断疫情蔓延,______科学合作,探索诊疗方法,_______医疗防护物资的供应,是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
A. 统筹制定协调促进B. 促进统筹制定协调C. 协调促进统筹制定D. 制定协调促进统筹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步好转,日前,完成援汉救助任务的医疗队陆续踏上了归途。
B.武汉市公共交通停运之后,一些私家车主决定为抗疫医务人员免费接送他们上下班。
C.拟定有规律的时间表,减少耗费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
D.面对疫情,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作为综合性的媒介,电影是了解传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电影能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能让我们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B.泥泞田埂中,他手托麦穗问收成;在大山深处,他按下电商扶贫快进键;乡间小路上,他给村民指引致富路……习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
2024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试卷第一部分(1~2题14分)今年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75周年,学校开展“红色‘冀’忆”主题活动。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行巍巍,滹沱滔滔。
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滹沱河北岸一处松柏苍郁.的坡岭上,甲(落成/坐落)着革命圣地西柏坡。
西柏坡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它被称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在这里,中共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称之为“进京赶考”。
23日11时,“赶考”的人们乘汽车从西柏坡出发,17时到达唐县淑闾村;24日4时出发,11时许到达保定,傍晚到达涿县并留宿;25日改乘平汉线火车,(líng chén)出发,6时到达北平清华园站。
这一路风尘仆.仆,向着新中国走去。
75年过去了,重温“进京赶考”这段历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精神不断乙(激励/激荡)着我们,(bǐng chí)理想信念,砥砺奋斗前行。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líng chén)______②(bǐng chí)______(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松柏苍郁.(yú)风尘仆.仆(pú)B.松柏苍郁.(yù)风尘仆.仆(pú)C.松柏苍郁.(yú)风尘仆.仆(pū)D.松柏苍郁.(yù)风尘仆.仆(pū)(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______乙______(4)有同学读到“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时,思考“擘画”的意思。
依据“擘”的字形,他想到“擘”的意思可能与部首“手”有关。
结合语境推测,“擘画”的意思应该是______(①筹划②一幅画③管理)。
(请从括号内选择,只填序号)(5)有同学手绘了“进京赶考”路线示意图(下图),请根据文段内容在序号处补充出对应的地名。
2023学年第二学期初三语文教学质量调研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默写(1)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2)______,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3)香远益清,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4)小新在骑行时看见嫩绿的草地上铺满了掉落的花瓣,不禁想到《桃花源记》中的两句“______,______”。
(二)(22分)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念,余因得遍观群书。
【丙】凌晓楼先生曙①,嘉庆间江淮大儒也。
先生以一孤童,贫而居市,十岁就塾,年馀,读“四子书”未毕,即去乡,作杂佣保。
然停作辄默诵所已读书,苦不明诂解。
邻之富人,为子弟延经义师,先生乘夜狙②其轩外,听讲论。
数月,其师觉之,乃闭外户不纳。
先生憤甚,求得已离句③之旧籍于市,私读之达旦,而日中佣作如故。
(选自《郎潜纪闻》,有删改)【注释】:①凌曙:字晓楼。
著有《四书典故核》等。
②狙:伺察。
引申为觊觎。
③离句:指剖章析句。
2.【甲】诗是由______(朝代)诗人______(人名)所写。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走.送之()(2)而日中佣作如故.()4.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5.请根据【乙】【丙】两文内容,填写下表。
共同特点具体表现(用自己的话概括)“嗜学”宋濂:(1)凌曙:(2)白天做工,夜晚在窗外听邻居家老师讲课(3)6.面对磨难,【甲】诗作者并未放弃追逐理想,而是以“______,______”(用原句)勉励自己。
2024年德惠市九年级质量监测(一)语文一、积累与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8分)汉字,历经几千年风雨涤荡,已经深深【甲】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汉字不仅是记载、保存和传承悠久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汉字记录语言,蕴含文化,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
丰富的文化内涵,预示着每个汉字都是需要我们努力【乙】的宝藏。
加强汉字阐释工作,深入挖掘汉字背后的历史思想文化内涵,提炼展示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丙】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应有之义。
学界一般认为,战国后期隶书的出现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先秦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古文字”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肇始、中华民族奠基的关键时期,几千年来,汉字与中华文明相fù相成,协同发展,互相成就。
汉字不断,中华文明才会绵延不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从根本上保障了汉字的持续和稳定。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1)涤荡( ) (2)相fǔ相成( )2.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甲】嵌入【乙】开发B.【甲】融入【乙】开发C.【甲】嵌入【乙】研发D.【甲】融入【乙】研发3.画波浪线句中“分水岭”一词的意思是:。
(2分)4.根据选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丙】处的关联词语应当是“既然”。
B.从结构上说,“文化纽带”是偏正短语,“记录语言”是动宾短语。
C.“载”是一个多音字,“载体”中的读音应该是“zài”。
D.学界一般认为“古文字”时期指的是先秦。
5.古诗文默写填空。
(7分)(1)关关雎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2)□□□□□□□,□□□□□□□。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梦回疆场,渴望建功立业,抒写了“□□□□□□□,□□□□□□□”的愿景。
初三语文质量测试(D)(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月上柳梢头,__________________。
(《生查子·元夕》)2.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新泥。
(《钱塘湖春行》)2.____________________,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3.关河梦断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诉衷情》)4.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狼》)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______________。
(《捕蛇者说》)(二)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第6——7题(4分)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青山”“白水”从_____角度写景;“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______。
(2分)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点出了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B.“别”和“征”分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和“友人”。
C.诗人用“浮云“落日”来表达诗人依依惜别的心情。
D.“班马”萧萧长鸣,渲染了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登泰山记(节选)①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②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8.选文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_(人名)。
(2分)9.选出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3分)A.(那些)偏僻不在路上的游人,都没来得及去观看。
B.(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没赶得上去观看。
C.(那些)处在偏僻的不靠道路的游人,都没赶得上去观看。
D.(那些)偏僻不挡住路的石刻,都没来得及去观看。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第①段介绍__________,第②段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宋荔裳①幼时读书家塾,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
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
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
‛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
‛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荔裳时方髫髻,知匿笑③之,而此老夷然不屑。
【注释】①宋荔裳:清初散文家。
②甲榜: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③匿笑:暗中偷笑。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1)何人所作.()(2)读之何益.()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与“岸然而来”相呼应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老夷然不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14.宋荔裳“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20分)“未.雨绸缪...”路漫漫①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渴望能够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准确预测天气一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据有关资料,距今3000多年前,甲骨文中已有了预测‚风雨‛的记载;到了汉代则有利用琴弦感应的湿度原理预测晴雨的事例。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预测天气更多依靠经验的积累。
②有了天文、物理、数学等构建的基础理论和各种气象仪器、观测记录,17世纪以后,真正的天气预报诞生。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数值预报手段的改进,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
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三项指标,历史上首次全部超过80%;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再创新低,为78公里,继续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③但是,准确预报天气仍然是一件难事,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天气预报准确率。
除了大气自身的随机性,大气运动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外在干扰,如城市热岛、温室效应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内在和外在随机性同时影响天气预报的精度。
④另外,在天气预报中,尽管越来越依靠各种先进的观测设备,但依然离不开人的参与,而人的分析判断毕竟带有主观性,这也成为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原因所在。
⑤何况,不同的天气,预报难度本身也有很大差异。
像高温、寒潮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
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地性特征的天气,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大风、龙卷等,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⑥除此之外,不同国家‚国情‛不同,所关注的‚天气‛侧重点也有很大差异。
美国要预报的天气主要是龙卷风,其次是大西洋飓风。
而我国因为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有着美国没有的许多复杂的天气系统,天气预报难度更大。
因此,单纯对比不同国家天气预报准确率并没有多大意义。
⑦由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分辨率的提高以及气象卫星遥感资料的大量应用,人们对常规天气预报基本实现了精准预测。
在二十年前,通过天气预报,人们还只能知道未来几天大概区域的大概天气状况,而今天,天气预报时效越来越长,一个星期、十天,还可以达到月报甚至季报的标准。
15.标题中加点词“未雨绸缪”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
(2分)16.本文着重介绍了哪两个方面内容?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⑦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18.下面一段文字,是从原文中抽出的,你认为应该接在哪一段文字后比较合适?____请阐述理由。
(4分)尽管如此,气象专家认为,基于现在科技水平以及对整个气候系统的了解程度,天气预报不可能完全准确,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要有效提升天气预报准确率,科技和人两个方面因素都不可或缺。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提升天气预报能力、时效和精度及公众服务性上仍大有可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画线诗句描写了两种天气类型,哪种天气易预报,哪种天气无法预报,请运用文中相关知识作阐释说明。
(4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0分)雪落无声①那是临入伍前一个难忘的日子,天下着雪。
午饭后,父亲套上那件早已泛白的军大衣,说要上街给我买件纪念品,不等我想出阻止的理由,他就出了门。
②已是入夜,街上华灯竞放,不少的铺子耐不住寒气的侵袭,匆匆打了烊,父亲仍不见回来。
我透过雾蒙蒙的窗玻璃,木然地望着窗外父亲回家必经的那条路。
③雪花无声地飘落到路面,瞬间即被来往的车辆辗成一滩水渍,衬着迷离的灯光,延伸出一条狭长的诡谲的寂寥的纽带。
除了路面尚在泛光,房顶、树干、地面都裹上了白皑皑的雪衣。
路上极少行人,一长溜法国梧桐的影子在北风的呼啸声中像鬼魅一样晃来晃去。
④父亲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我顾不上户外寒冷的肃杀,冲出门到街上借助满街霓虹搜寻父亲的身影。
⑤终于,_________________。
他不停地走着,显得很匆忙,灯光把他原本瘦削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忽然父亲一个趔趄,摔倒在马路上。
‚爸——‛,我狂喊着奔向父亲,把他搀扶起来。
⑥‚碎了,碎了,给你买的东西一定是碎了,都怪我不小心。
‛父亲絮絮地自责,在大衣兜里窸窸窣窣地掏摸着。
他身上满是雪,简直成了一个雪人。
我觉得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往上拱,拱得我喉头发涩鼻子发酸,忍不住( a )过去抱住父亲的双肩:‚爸,我不要,不要……,我只要你平安,好好地……‛⑦风卷起雪花,肆意地抽打着我和父亲。
我牢牢地( b )紧父亲,唯恐他会从眼前失去。
许久许久,父亲脱下大衣披在我身上,从大衣兜里掏出四截断开的大理石条。
父亲就着路灯光把碎成四块的石条拼成一对完整的镇纸,两行俊逸妍美的行草书赫然入目: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我接过断裂的镇纸,紧紧地( c )在胸前,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一丝温暖洋溢在我的脸上、心中。
⑧夜,缓缓地合上了帷幕,那高高曲颈张望的路灯,微笑而宁馨地目送我和父亲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⑨雪,依旧纷纷扬扬地……⑩冬夜的一段插曲和逝去的岁月,已经随着入伍前的那场大雪,消融在记忆的古井中了。
而那两块大理石镇纸,藏匿着父亲炽热的爱心与亲情,永远地被粘合胶维系着,从裂隙中透出父亲关切的眼睛,引导我翻动一页又一页的履历。
【注】镇纸:写字画画时压纸的东西。
20.下列语句填入第⑤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父亲在街上徘徊着。
B.父亲在我的视野中出现了。
C.父亲来到了我的面前。
D.父亲从远处渐渐地走近了。
21.第⑥、⑦两段中(a)(b)(c)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2分)A.冲握捧 B.跑拉捏 C.奔勾藏 D.扑拽攥22.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