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力学 实验讲义

材料力学 实验讲义

材料力学 实验讲义
材料力学 实验讲义

实验一电测法基本原理及贴片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电测法的基本原理;

2、了解应变片的基本构造和特点;

3、学习应变片的粘贴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仪器

1、耗材:应变片、接线端子、砂纸、丙酮、棉球、502胶水、聚氯乙烯薄膜、

焊锡及焊锡膏、牙签、铜芯导线、橡皮膏、硅橡胶(703或704或705);

2、工具:数字万用表、剥线钳、剪刀、镊子、直尺、刻刀、焊枪;

3、硬铝拉伸试样;

三、电测法基本原理和应变片的粘贴及检验方法

1)电测法基本原理:

电测法是以电阻应变片为传感器,通过测量应变片电阻的改变量来确定构件应变,并进一步利用胡克定律或广义胡克定律确定相应的应力的实验方法。

图一电阻应变片的结构示图

试验时,将应变片粘贴在构件表面需测应变的部位,并使应变片的纵向沿需测应变的方向。当构件该处沿应变片纵向发生正应变时,应变片也产生同样的变形,这时,敏感栅的电阻由初始值R变为R+ΔR。在一定范围内,敏感栅的电阻变化率ΔR/R与正应变ε成正比,即:

R

k R ε

?

=(1) 上式中,比例常数k为应变片的灵敏系数。故只要测出敏感栅的电阻变化率,

即可确定相应的应变。

构件的应变值一般都很小,相应的应变片的电阻变化率也很小,需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应变片的电阻变化率的仪器称为电阻应变仪,其基本测量电路为一惠斯通电桥。

图二 电阻应变仪的基本测量电路(E 为电源电压)

电桥B 、D 端的输出电压为:

1423

1234()()

-?=

++BD R R R R U E R R R R (2)

当每一电阻分别改变1234,,,R R R R ????时,B 、D 端的输出电压变为:

1144223311223344()()()()

()()

+?+?-+?+??=

+?++?+?++?BD R R R R R R R R U E R R R R R R R R (3)

略去高阶小量,上式可写为:

312124

2

121234

()()?????=--++BD R R R R R R U E

R R R R R R (4) 在测试时,一般四个电阻的初始值相等,则上式变为:

3124

1234

()4?????=

--+BD R R R R E U R R R R (5) 将式(1)代入上式,得到: 1234()4

εεεε?=

--+BD kE

U (6) 如果将应变仪的读数按应变标定,则应变仪的读数为: 12344()εεεεε?==--+BD

U kE

(7)

2)应变片的粘贴方法:

在电测应力分析中,应变片的粘贴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测量数据的可靠性。这就要求粘结层薄而均匀,无气泡,充分固化,既不产生蠕滑又不脱胶。应变片的粘贴完全由手工操作,故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较高的粘贴质量。应变片的粘贴过程如下:

1、应变片的筛选。直观检查应变片的表面质量,看是否有弯折、锈蚀、局

部破损;用万用表测量应变片电阻,看与所给值是否符合。

2、试样表面处理。首先用砂纸在试件上需要贴片的部分区域打磨,打磨方

向应与应变片轴线成45度角,然后用划针或刻刀划出贴片位置的标志

线,并用蘸有丙酮的药棉清洗打磨位置,直至药棉清洁为止。

3、应变片粘贴。待试件风干后,在待贴片的表面涂一薄层快干胶,用手指

(或镊子)捏住应变片的引出线,将应变片放在试样上,并使应变片的

基准线与试件上的标志线对齐。然后盖上聚氯乙烯透明薄膜(或玻璃

纸),用拇指按压应变片(一般半分钟即可),挤出气泡和多余胶水,以

保证粘结层薄而均匀,但应避免按压时应变片滑动。经过适宜的干燥时

间后,将透明薄膜揭开,检查应变片的粘贴情况。

4、导线的连接和固定。应变片的引出线和应变仪的接口之间需用导线连

接,导线一般采用铜导线。导线与应变片引出线的连接一般通过接线端

子过渡。接线端子用502胶固定在试件上,导线头和接线端子上预先挂

锡,然后将应变片引出线和导线焊接在端子上。最后将导线固定在试件

上,以免实验过程中拉断导线或应变片引出线接头。

5、检查。首先检查应变片是否有局部隆起或皱折,应变片引出线是否粘在

试件上。然后用万用表检查导线连接后的应变片电阻值。

6、应变片的防潮保护。粘贴好的应变片,如果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因受

潮而降低粘结质量。对于长期使用的应变片应在应变片表面涂上一层防

潮保护层。一般可用703、704、705胶等

3)试件的拉伸实验:

贴好应变片的试件在正式做实验前,应该预加一定载荷以检查贴片的有效性。本次试件的拉伸实验就是检测应变片粘贴的有效性。

将贴好应变片的试件装夹在试验机上,并将应变仪设置好,然后将应变片的连接导线接在应变仪的相应接口上,预加一初载荷,记录下应变仪的读数,或进行清零,然后分2~3级等增量加载,记录下每级载荷增量下的应变增量。如果各级应变增量值大致相等,则说明本次应变片粘贴是有效的。

实验二材料在轴向拉伸、压缩和扭转时的

力学性能

预习要求:

1、复习教材中有关材料在拉伸、压缩、扭转时力学性能的内容;

2、预习本实验内容及微控电子万能试验机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一、实验目的

4、观察低碳钢在拉伸时的各种现象,并测定低碳钢在拉伸时的屈服极限

s

σ,强

度极限

b

σ,延伸率δ和断面收缩率;

5、观察铸铁在轴向拉伸时的各种现象;

6、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轴向压缩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7、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扭转时的各种现象;

8、掌握微控电子万能试验机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仪器

4、5吨微控电子万能试验机;

5、30吨微控电子万能试验机;

6、扭转试验机;

7、游标卡尺。

三、试件

试验表明,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对试验结果有影响。为了便于比较各种材料的机械性能,国家标准中对试件的尺寸和形状有统一规定。

表一国家标准(GB6397—86)中关于金属拉伸试件尺寸的规定:

试件标距长度

L0

横截面积

A0

圆试件直径

d0

表示延伸

率的符号

比例/长短

3.

11A或10d0任意任意δ10 0

65

.5A或5d0任意任意δ5

本实验的拉伸试件采用国家标准(GB6397—86)中规定的长比例试件(图一),试验段直径d0=10mm,标距l0=100mm。

本实验的压缩试件采用国家标准(GB7314-87)中规定的圆柱形试件,直径d 0=15mm ,高h =30mm ,h /d 0=2。 (图二)。

本实验的扭转试件按国家标准(GB6397-86)制作。试验段直径d 0=10mm ,

标距l 0=50mm 。

四、实验原理和方法

(一)低碳钢的拉伸试验

实验时,首先将试件安装在试验机的上、下夹头内,然后开动试验机,缓慢加载。同时,与试验机相联的微机会自动绘制出载荷—变形曲线(F —l 曲线,

见图三)或应力—应变曲线(

曲线,见图四)。随着载荷的逐渐增大,材

料呈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能:

1、线性阶段

在拉伸的初始阶段,—曲线为一直线,说明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

满足胡克定律。线性段的最高点称为材料的比例极限(p

),线性段的直线斜率

即为材料的弹性模量E 。

若在此阶段卸载,应力应变曲线会沿原曲线返回,载荷卸到零时,变形也完全消失。卸载后变形能完全消失的应力最大点称为材料的弹性极限(e

)。一般

对于钢等许多材料,其弹性极限与比例极限非常接近。

2、屈服阶段

超过比例极限之后,应力与应变不再成正比,当载荷增加到一定值时,应力

图二 压缩试件示意图

h

d 0

l 0

d 0

图一 拉伸试件示意图

F

图三 低碳钢拉伸的载荷—变形曲线

b

s p

B

B ’D

E

图四 低碳钢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

C

(图中:A :比例极限;B :上屈服点;B ’:下屈服点;C :观察冷作硬化时的卸载点;D :强度极限;E:断裂点)

A

几乎不变,只是在某一微小范围内上下波动,而应变却急剧增长,这种现象称为屈服。使材料发生屈服的应力称为屈服应力或屈服极限(s)。

实验曲线在屈服阶段有两个特征点,上屈服点B和下屈服点B’(见图四),上屈服点对应于实验曲线上应力波动的起始点,下屈服点对应于实验曲线上应力完成首次波动之后的最低点。上屈服点受加载速率以及试件形状等的影响较大,而下屈服点B’则比较稳定,故工程上以B’点对应的应力作为材料的屈服极限s

当材料屈服时,如果用砂纸将试件表面打磨,会发现试件表面呈现出与轴线成45o的斜纹。这是由于试件的45o斜截面上作用有最大切应力,这些斜纹是由于材料沿最大切应力作用面产生滑移所造成的,故称为滑移线。

3、硬化阶段

经过屈服阶段后,应力应变曲线呈现曲线上升趋势,这说明材料的抗变形能力又增强了,这种现象称为应变硬化。

若在此阶段卸载,则卸载过程的应力应变曲线为一条斜线,其斜率与比例阶段的直线段斜率大致相等。当载荷卸到零时,变形并未完全消失,应力减小至零时残留的应变称为塑性应变或残余应变,相应地应力减小至零时消失的应变称为弹性应变。卸载完之后,立即再加载,则加载时的应力应变关系基本上沿卸载时的直线变化。因此,如果将卸载后已有塑性变形的试样重新进行拉伸试验,其比例极限或弹性极限将得到提高,这一现象称为冷作硬化。

在硬化阶段应力应变曲线存在一最高点,该最高点对应的应力称为材料的强

度极限(

b )。强度极限所对应的载荷为试件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F

b

4、缩颈阶段

试样拉伸达到强度极限

b

之前,在标距范围内的变形是均匀的。当应力增

大至强度极限

b

之后,试样出现局部显著收缩,这一现象称为缩颈。缩颈出现后,使试件继续变形所需的载荷减小,故应力应变曲线呈现下降趋势,直至最后在E点断裂。试样的断裂位置处于缩颈处,断口形状呈杯状,这说明引起试样破坏的原因不仅有拉应力,还有切应力,这是由于缩颈处附近试件截面形状的改变使横截面上各点的应力状态发生了变化。

(二)铸铁的拉伸试验

铸铁的拉伸实验方法与低碳钢的拉伸实验相同,

但是铸铁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明显不同于低碳钢,其

应力——应变曲线如图五所示。铸铁从开始受力直至

断裂,变形始终很小,既不存在屈服阶段,也无颈缩

现象。断口垂直于试样轴线,这说明引起试样破坏的

图五铸铁的拉伸曲线

原因是最大拉应力。

(三)低碳钢和铸铁的压缩实验

实验时,首先将试件放置于试验机的平台上,然后开动试验机,缓慢加载,同时,与试验机相联的数据采集系统会自动绘制出载荷—变形曲线(F —l 曲

线)或应力—应变曲线(—曲线),低碳钢和铸铁受压缩时的应力应变曲线

分别见图六和图七。

低碳钢试件在压缩过程中,在加载开始段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满足虎克定律。当载荷达到一定程度时,低碳钢试件发生明显的屈服现象。过了屈服阶段后,试件越压越扁,最终被压成腰鼓形,而不会发生断裂破坏。

铸铁试件在压缩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线性阶段,也没有明显的屈服阶段。铸铁的压缩强度极限约为拉伸强度极限的3~4倍。铸铁试件断裂时断口方向与试件轴线约成55o 。一般认为是由于切应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低碳钢和铸铁的扭转实验

实验时,首先将试件安装在试验机的左、右夹头内,并在试件实验段表面沿轴线方向划一条直线,以观察试验段的变形。然后开动试验机,缓慢加载,同时,自动绘图装置绘制出扭矩—转角曲线(T —

曲线)。

低碳钢试件受扭时,在加载开始段扭矩与转角成正比,即满足扭转虎克定律。当载荷达到一定程度时,低碳钢试件发生明显的屈服现象,即扭矩不增加,而转角不断增大。过了屈服阶段后,试件抵抗变形的能力又有所加强,到最后试件被连续扭转几圈后才沿着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截面被剪断,这说明,导致低碳钢试件破坏的原因是扭转切应力。

铸铁试件受扭时,整个过程变形不明显,启动扭转试验机后不久,试件就发生断裂破坏,断口为沿着与轴线成45o 方向的螺旋面,这说明导致铸铁试件扭转破坏的原因是拉应力。

图七 铸铁的压缩曲线

图六 低碳钢压缩曲线

s p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拉伸、扭转、冲击、应变)

C 61`材料的拉伸压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试件受力和变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2.观察低碳钢在拉伸过程中表现出的弹性、屈服、强化、颈缩、断裂等物理 现象;观察铸铁在压缩时的破坏现象。 3.测定拉伸时低碳钢的强度指标(s 、b )和塑性指标(、);测定压 缩时铸铁的强度极限b。 4.学习、掌握电子万能试验机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 二、实验设备 1.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 2.游标卡尺。 三、实验材料 拉伸实验所用试件(材料:低碳钢)如图1所示,压缩实验所用试件(材料:铸铁)如图2所示: d l l 图1 拉伸试件图2 压缩试件 四、实验原理 1、拉伸实验 低碳钢试件拉伸过程中,通过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A/D转换和处理,并输入计算机,得到F-l曲线,即低碳钢拉伸曲线,见图3。 对于低碳钢材料,由图3曲线中发现OA直线,说明F正比于l,此阶段称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B-C)常呈锯齿形,表示载荷基本不变,变形增加很快,材料失去抵抗变形能力,这时产生两个屈服点。其中,B点为上屈服点,它受变形大小和试件等因素影响;

B 点为下屈服点。下屈服点比较稳定,所以工程上均以下屈服点对应的载荷作为屈服载荷。测定屈服载荷Fs 时,必须缓慢而均匀地加载,并应用s =F s / A 0(A 0为试件变形前的横截面积)计算屈服极限。 图3 低碳钢拉伸曲线 屈服阶段终了后,要使试件继续变形,就必须增加载荷,材料进入强化阶段。当载荷达到强度载荷F b 后,在试件的某一局部发生显著变形,载荷逐渐减小,直至试件断裂。应用公式b =F b /A 0计算强度极限(A 0为试件变形前的横截面积)。 根据拉伸前后试件的标距长度和横截面面积,计算出低碳钢的延伸率和端面收缩率 ,即 %100001?-= l l l δ,%1000 1 0?-=A A A ψ 式中,l 0、l 1为试件拉伸前后的标距长度,A 1为颈缩处的横截面积。 2、压缩实验 铸铁试件压缩过程中,通过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A/D 转换和处理, 并输入计算机,得到F-l 曲线,即铸铁压缩曲线,见图4。 图4 铸铁压缩曲 线

材料力学试验

第五章材料力学实验 5.1 拉伸 拉伸是材料力学最基本的实验,通过拉伸可以测定出材料一些基本的力学性能参数,如弹性模量、强度、塑性等。 一.实验目的 1.测定塑性材料的上下屈服强度R eH 、R eL 、抗拉强度R m 、断后延伸率A和截面收缩率Z;测定脆性材料的抗拉强度R m; 2.掌握用引伸计测定塑性材料的弹性模量的方法; 3.绘制材料的载荷-位移曲线; 4.观察和分析上述两种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比较它们力学性质的差异; 5.了解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二.仪器、设备及试件 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引伸计,游标卡尺等。 最常见的拉伸试件的截面是圆形和矩形,如图5.1-1(a)、(b)所示。 l)是待测部分的主体,其截面积为S0。按标试件分为夹持部分、过渡段和待测部分。标距( l)与其截面积(S0)之间的关系,拉伸试件可分为比例试件和非比例试件。按国家标准GB228-2002距( 的规定,比例试件的有关尺寸如下表5.1-1。 表5.1-1 三.实验原理

1.塑性材料弹性模量的测试 在弹性范围内大多数材料服从虎克定律,即变形与受力成正比。纵向应力与纵向应变的比例常数就是材料的弹性模量E ,也叫杨氏模量。因此金属材料拉伸时弹性模量E 的测定是材料力学最主要最基本的一个实验。 测定材料弹性模量E 一般采用比例极限内的拉伸实验,材料在比例极限内服从虎克定律,其荷载与变形关系为: ES Fl l = ? (5.1-1) 若已知载荷F 及试件尺寸,只要测得试件标距内的伸长量Δl 或纵向应变即可得出弹性模量E 。 000 Fl F E lS S = =? (5.1-2) 本实验采用引伸计在试件预拉后,夹持在试件的标距范围内,并在弹性阶段测试;当进入过弹性阶段或屈服阶段,取下引伸计。其中塑性材料的拉伸实验不间断。 2.塑性材料的拉伸(低碳钢) 实验原理如图5.1-2(a )所示,首先,实验各参数的设置由PC 传送给测控中心后开始实验,拉伸时,力传感器和引伸计分别通过两个通道将式样所受的载荷和变形连接到测控中心,经相关程序计算后,再在PC 机上显示出各相关实验结果。 图5.1-2(b )所示是典型的低碳钢拉伸图。 当试件开始受力时,因夹持力较小,其夹持部分在夹头内有滑动,故图中开始阶段的曲线斜率 低碳钢的屈服阶段通常为较为水平的锯齿状(图中的B ′-C 段),与最高载荷B ′对应的应力称上屈服极限,由于它受变形速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不作为材料的强度指标;同样,屈服后第一次下降的最低点也不作为材料的强度指标。除此之外屈服过程中的最小值(B 点)作为屈服强度R e L : el el F R S = (5.1-3) 当屈服阶段结束后(C 点),继续加载,载荷—变形曲线开始上升,材料进入强化阶段。若在这一阶段的某一点(如D 点)卸载至零,则可以得到一条与比例阶段曲线基本平行的卸载曲线。此时立即再加载,则加载曲线沿原卸载曲线上升到D 点,以后的曲线基本与未经卸载的曲线重合。可见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 §5 梁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指导书 1、概述 梁是工程中常用的受弯构件。梁受弯时,产生弯曲变形,在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中经常要涉及到梁的弯曲正应力的计算,在工程检验中,也经常通过测量梁的主应力大小来判断构件是否安全,也可采用通过测量梁截面不同高度的应力来寻找梁的中性层。 2、实验目的 1、用应变电测法测定矩形截面简支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 2、验证纯弯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 3、观察纯弯梁在双向交变加载下的应力变化特点。 3、实验原理 梁纯弯曲时,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之间无挤压的假设,得到纯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Z I My =σ 式中:M —弯矩 Z I —横截面对中性层的惯性矩 y —所求应力点的纵坐标(中性轴为坐标零点)。 由上式可知梁在纯弯曲时,沿横截面高度各点处的正应力按线性规律变化,根据纵向纤维之间无挤压的假设,纯弯梁中的单元体处于单纯受拉或受压状态,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胡克定律E *εσ=可知,只要测得不同梁高处的ε,就可计算出该点的应力σ,然后与相应点的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4、实验方案 4.1实验设备、测量工具及试件: YDD-1型多功能材料力学试验机(图1.8)、150mm 游标卡尺、四点弯曲梁试件(图5.1)。 YDD-1型多功能材料力学试验机由试验机主机部分和数据采集分析两部分组成,主机部分由加载机构及相应的传感器组成,数据采集部分完成数据的采集、分析等。 图5.1实验中用到的纯弯梁,矩形截面,在梁的两端有支撑圆孔,梁的中间段有四个对称半圆形分配梁加载槽,加载测试时,两半圆型槽中间部分为纯弯段,在纯弯段中间不同梁高部位、在离开纯弯段中间一定距离的梁顶及梁底、在加工有长槽孔部位的梁顶及梁底均粘贴电阻应变片。 4.2 装夹、加载方案 安装好的试件如图5.2所示。试验时,四点弯曲梁通过销轴安装在支座的长槽孔内,形成滚动铰支座。梁向下弯曲时,荷载通过分配梁等量地分配到梁上部两半圆形加载槽,梁向上弯曲时,荷载通 过分配梁等量地分配到梁下部两半圆形加载槽,分配梁的两个加载支滚,一个为滚动铰支座,一个为 图5.1 四点弯曲梁试件

材料力学实验

实验一实验绪论 一、材料力学实验室实验仪器 1、大型仪器: 100kN(10T)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00kN(20T)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WEW-300C 微机屏显式液压万能试验机;W AW-600C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2、小型仪器: 弯曲测试系统;静态数字应变仪 二、应变电桥的工作原理 三、材料力学实验与材料力学的关系 四、材料力学实验的要求 1、课前预习 2、独立完成 3、性能实验结果表达执行修约规定 4、曲线图一律用方格纸描述,并用平滑曲线连接 5、应力分析保留小数后一到二位 实验二轴向压缩实验 一、实验预习 1、实验目的 I、测定低碳钢压缩屈服点 II、测定灰铸铁抗压强度 2、实验原理及方法 金属的压缩试样一般制成很短的圆柱,以免被压弯。圆柱高度约为直径的1.5倍~3倍。

混凝土、石料等则制成立方形的试块。 低碳钢压缩时的曲线如图所示。实验表明:低碳钢压缩时的弹性模量E和屈服极限σε,都与拉伸时大致相同。进入屈服阶段以后,试样越压越扁,横截面面积不断增大,试 样抗压能力也继续增强,因而得不到压缩时的强度极限。 3、实验步骤 I、放试样 II、计算机程序清零 III、开始加载 IV、取试样,记录数据 二、轴向压缩实验原始数据 (1 加载方案为:F0=5,F1=8,F2=11,F3=14,F4=17 ,F5 =20 (单位:kN) 数据处理方法: 平均增量法 ) , ( ) ( 0取三位有效数 GPa l A l F E m om ? ? ? = δ (1) 线性拟合法 () GPa A l l F n l F F n F E om o i i i i i i? ? ∑ - ∑? ∑ ∑ - ∑ = 2 2 ) ( (2) l o —原始标距 A om —原始标距范围内横截面面积的平均值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土木工程) 铜陵学院土木建筑系实验中心 王明芳编 2012-2-22

力学实验规则及要求 一、作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按各次实验的预习要求,认真阅读实验指导复习有关理论知识,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2)对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实验装置等应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注意事项。 (3)必须清楚地知道本次实验须记录的数据项目及其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1)课程规定的时间准时进入实验室。保持实验室整洁、安静。 (2)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动用实验室内的机器、仪器等一切设备。 (3)作实验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机器、仪器,如发生故障,应及时报告,不得擅自处理。 (4)实验结束后,应将所用机器、仪器擦拭干净,并恢复到正常状态。 三、认真做好实验 (1)接受教师对预习情况的抽查、质疑,仔细听教师对实验内容的讲解。 (2)实验时,要严肃认真、相互配合,仔细地按实验步骤、方法逐步进行。 (3)实验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好全部所需数据,并交指导老师审阅。 四、实验报告的一般要求 实验报告是对所完成的实验结果整理成书面形式的综合资料。通过实验报告的书写,培养学习者准确有效地用文字来表达实验结果。因此,要求学习者在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叙述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所使用的设备仪器的名称与型号、数据计算、实验结果、问题讨论等内容,独立地写出实验报告,并做到字迹端正、绘图清晰、表格简明。

目录 实验一纯弯曲梁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实验 (4) 实验二材料弹性模量E、泊松比μ的测定 (7) 实验三偏心拉伸实验 (12) 实验四等强度梁实验 (16) 实验五悬臂梁实验 (18) 实验六压杆稳定实验 (21) 实验七纯扭转实验 (25) 实验八电阻应变片灵敏系数测定实验实验 (28)

材料力学实验讲义

金属材料的拉伸、压缩实验指导书 张雅琴编 北京化工大学

目录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 实验二金属材料的压缩实验

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 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是研究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最基本的实验。方法简单,数据可靠,一些工矿企业、研究所一般都用此类方法对金属材料进行出厂检验或进厂复检,用测得的各项指标来评定材质和进行强度、刚度计算。因此,对金属材料进行轴向拉伸实验具有工程实际意义。 不同材料在轴向拉伸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质和现象。低碳钢和铸铁分别是典型的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低碳钢材料具有良好的塑性,在拉伸实验中的弹性、屈服、强化和颈缩四个阶段尤为明显和清楚。铸铁材料受拉时处于脆性状态,其破坏是由拉应力拉断。 金属材料拉伸实验是指在室温条件下,将缓慢施加的单向拉伸载荷作用于表面光滑的拉伸试件上,来测定材料力学拉伸性能的方法。最常用拉伸试件的形状和尺寸如图1-1所示。 (a) (b) 图1-1 (a) 圆形试样(b) 矩形试样 若采用光滑圆柱试件,试件的标矩长度L 0比直径d 要大的多;通常L >5d ,以使试件横 截面上的应力均匀地分布,实现轴向均匀加载.试件做成圆柱形是便于测量径向应变,试件的加工也比较简单。当测量板材拉伸性能和带材的拉伸性能时,也可以采用板状试件,如图 1-1(b)所示。但试件的标矩长度L 0应满足下列关系:L =5.65A 或11.3 A ;其中A 为试件 的初始横截面积。 上式中的规定对应于圆柱试件中的L 0=5d ,L =10 d 。拉伸试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及允 许的加工误差,在国家标准GB228—2002中作了相应的规定。金属材料拉伸实验是材料的力学性能实验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实验,是工程上广泛使用的测定力学性能的方法之一。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解析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所属院部:建筑工程与艺术学院 教学班级: 教学时间:2015—2016 学年第 1 学期湖南工学院

1 实验一 拉伸实验 一、本实验主要内容 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实验。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1.测定低碳钢的流动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延伸率δ、截面收缩率ψ和铸铁的强度极限b σ。 2.根据碳钢和铸铁在拉伸过程中表现的现象,绘出外力和变形间的关系曲线(F L -?曲线)。 3.比较低碳钢和铸铁两种材料的拉伸性能和断口情况。 三、实验重点难点 1、拉伸时难以建立均匀的应力状态。 2、采集数据时,对数据的读取。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提问、讨论、启发、演示、辩论等;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实验的理论指导和提醒学生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 五、作业与习题布置 1、低碳钢拉伸图分为几阶段?每一阶段,力与变形有何关系?有什么现象? 2、低碳钢和铸铁在拉伸时可测得哪些力学性能指标?用什么方法测得?

1 实验一 拉伸实验 拉伸实验是测定材料力学性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实验之一。由本实验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明材料在静拉伸下的一些性能,诸如材料对载荷的抵抗能力的变化规律、材料的弹性、塑性、强度等重要机械性能,这些性能是工程上合理地选用材料和进行强度计算的重要依据。 一、实验目的要求 1.测定低碳钢的流动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延伸率δ、截面收缩率ψ和铸铁的强度极限b σ。 2.根据碳钢和铸铁在拉伸过程中表现的现象,绘出外力和变形间的关系曲线(F L -?曲线)。 3.比较低碳钢和铸铁两种材料的拉伸性能和断口情况。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万能材料试验机、游标卡尺、分规等。 三、拉伸试件 金属材料拉伸实验常用的试件形状如图所示。图中工作段长度l 称为标距,试件的拉伸变形量一般由这一段的变形来测定,两端较粗部分是为了便于装入试验机的夹头内。 为了使实验测得的结果可以互相比较,试件必须按国家标准做成标准试件,即 5l d =或10l d =。 对于一般板的材料拉伸实验,也应按国家标准做成矩形截面试件。其截面面积 和试件标距关系为l = l =A 为标距段内的截面积。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材料力学实验参考

实验一、测定金属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一、实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的屈服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延伸率δ和面积收缩率ψ。 2、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b σ。 3、观察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绘制拉伸图(l F ?-曲线)。 二、仪器设备 1、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2、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简要 材料的力学性质s σ、b σ、δ和ψ是由拉伸破坏试验来确定的。试验时,利用试验机自动绘出低碳钢拉伸图和铸铁拉伸图。对于低碳材料,确定屈服载荷s F 时,必须缓慢而均匀地使试件产生变形,同时还需要注意观察。测力回转后所指示的最小载荷即为屈服载荷s F ,继续加载,测得最大载荷b F 。试件在达到最大载荷前,伸长变形在标距范围内均匀分布。从最大载荷开始,产生局部伸长和颈缩。颈缩出现后,截面面积迅速减小,继续拉伸所需的载荷也变小了,直至断裂。 铸铁试件在极小变形时,就达到最大载荷,而突然发生断裂。没有流动和颈缩现象,其强度极限远低于碳钢的强度极限。 四、实验过程和步骤 1、用游标卡尺在试件的标距范围内测量三个截面的直径,取其平均值,填入记录表内。取三处中最小值作为计算试件横截面积的直径。 2、 按要求装夹试样(先选其中一根),并保持上下对中。 3、 按要求选择“试验方案”→“新建实验”→“金属圆棒拉伸实验”进行试验,详细操 作要求见万能试验机使用说明。 4、 试样拉断后拆下试样,根据试验机使用说明把试样的l F ?-曲线显示在微机显示屏 上。从低碳钢的l F ?-曲线上读取s F 、b F 值,从铸铁的l F ?-曲线上读取b F 值。 5、 测量低碳钢(铸铁)拉断后的断口最小直径及横截面面积。 6、 根据低碳钢(铸铁)断口的位置选择直接测量或移位方法测量标距段长度1l 。 7、 比较低碳钢和铸铁的断口特征。

材料力学实验

材料力学实验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实验一实验绪论 一、材料力学实验室实验仪器 1、大型仪器: 100kN(10T)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00kN(20T)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WEW-300C微机屏显式液压万能试验机;WAW-600C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2、小型仪器: 弯曲测试系统;静态数字应变仪 二、应变电桥的工作原理 三、材料力学实验与材料力学的关系 四、材料力学实验的要求 1、课前预习 2、独立完成 3、性能实验结果表达执行修约规定 4、曲线图一律用方格纸描述,并用平滑曲线连接 5、应力分析保留小数后一到二位

实验二轴向压缩实验 一、实验预习 1、实验目的 I、测定低碳钢压缩屈服点 II、测定灰铸铁抗压强度 2、实验原理及方法 金属的压缩试样一般制成很短的圆柱,以免被压弯。圆柱高度约为直径的倍~3倍。混凝土、石料等则制成立方形的试块。 低碳钢压缩时的曲线如图所示。实验表明:低碳钢压缩时的弹性模量E和屈服极限σε,都与拉伸时大致相同。进入屈服阶段以后,试样 越压越扁,横截面面积不断增大,试样抗压能力也继续增强,因而得不 到压缩时的强度极限。 3、实验步骤 I、放试样 II、计算机程序清零 III、开始加载 IV、取试样,记录数据 二、轴向压缩实验原始数据 指导老师签名:徐

三、轴向压缩数据处理 测试的压缩力学性能汇总 强度确定的计算过程: 实验三轴向拉伸实验 一、实验预习 1、实验目的 (1)、用引伸计测定低碳钢材料的弹性模量E; (2)、测定低碳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 (3)、测定铸铁的抗拉强度,比较两种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和断口特征。 2、实验原理及方法 I.弹性模量E及强度指标的测定。(见图) 低碳钢拉伸曲线铸铁拉伸曲线 (1)测弹性模量用等增量加载方法:F o =(10%~20%)F s , F n =(70%~80%)F s 加载方案为:F 0=5,F 1 =8,F 2 =11,F 3 =14,F 4 =17 ,F 5 =20 (单位:kN) 数据处理方法: 平均增量法 ) , ( ) ( 0取三位有效数 GPa l A l F E m om ? ? ? = δ(1) 线性拟合法 () GPa A l l F n l F F n F E om o i i i i i i? ? ∑ - ∑? ∑ ∑ - ∑ = 2 2 ) ( (2)

材料力学实验

1,为何在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延伸率是否相同? 答:拉伸实验中延伸率的大小与材料有关,同时与试件的标距长度有关.试件局部变形较大的断口部分,在不同长度的标距中所占比例也不同.因此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这样其有关性质才具可比性. 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通常情况下延伸率是不同的(横截面面积与长度存在某种特殊比例关系除外). 2, 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及断口特征. 答:试件在拉伸时铸铁延伸率小表现为脆性,低碳钢延伸率大表现为塑性;低碳钢具有屈服现象,铸铁无.低碳钢断口为直径缩小的杯锥状, 且有450的剪切唇,断口组织为暗灰色纤维状组织。铸铁断口为横断面,为闪光的结晶状组织。. 3,分析铸铁试件压缩破坏的原因. 答:铸铁试件压缩破坏,其断口与轴线成45°~50°夹角,在断口位置剪应力已达到其抵抗的最大极限值,抗剪先于抗压达到极限,因而发生斜面剪切破坏. 4,低碳钢与铸铁在压缩时力学性质有何不同? 结构工程中怎样合理使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材料? 答:低碳钢为塑性材料,抗压屈服极限与抗拉屈服极限相近,此时试件不会发生断裂,随荷载增加发生塑性形变;铸铁为脆性材料,抗压强度远大于抗拉强度,无屈服现象。压缩试验时,铸铁因达到剪切极限而被剪切破坏。 通过试验可以发现低碳钢材料塑性好,其抗剪能力弱于抗拉;抗拉与抗压相近。铸铁材料塑性差,其抗拉远小于抗压强度,抗剪优于抗拉低于抗压。故在工程结构中塑性材料应用范围广,脆性材料最好处于受压状态,比如车床机座。 5,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对测定弹性模量有无影响?为什么? 答: 弹性模量是材料的固有性质,与试件的尺寸和形状无关。 6, 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与一次加载到最终值所求出的弹性模量是否相同?为什么必须用逐级加载的方法测弹性模量? 答: 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与一次加载到最终值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不相同,采用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可降低误差,同时可以验证材料此时是否处于弹性状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7, 试验过程中,有时候在加砝码时,百分表指针不动,这是为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检查百分表是否接触测臂或超出百分表测量上限,应调整百分表位置。 8,测G时为什么必须要限定外加扭矩大小? 答:所测材料的G必须是材料处于弹性状态下所测取得,故必须控制外加扭矩大小。 9, 碳钢与铸铁试件扭转破坏情况有什么不同?分析其原因.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

试验一岩石单轴抗压试验 一、试验的目的: 测定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R c。当无侧限试样在纵向压力作用下出现压缩破坏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载荷称为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即试样破坏时的最大载荷与垂直于加载方向的截面积之比。 本次试验主要测定天然状态下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 二、基本原理 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是指岩石试样在单向受压至破坏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最大压应力: (MPa) 一般简称抗压强度。根据岩石的含水状态不同,又有干抗压强度和饱和抗压强度之分。 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常采用在压力机上直接压坏标准试样测得,也可与岩石单轴压缩变形试验同时进行,或用其它方法间接求得。 三、主要仪器设备 1、钻石机、切石机、磨石机或其他制样设备。 2、测量平台、角尺、放大镜、游标卡尺。 3、压力机,应满足下列要求: (1)压力机应能连续加载且没有冲击,并具有足够的吨位,使能在总吨位的10%—90%之间进行试验。 (2)压力机的承压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其中之一须具有球形座,板面须平整光滑。 (3)承压板的直径应不小于试样直径,且也不宜大于试样直径的两倍。如压力机承压板尺寸大于试样尺寸两部以上时,需在试样上下两端加辅助承压板。辅助承压板的

刚度和平整度应满足压力机承压板的要求。 (4)压力机的校正与检验,应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规定。 三、操作步骤 1、试样制备 (1)样品可用钻孔岩芯或在坑槽中采取的岩块,在取样和试样制备过程中,不允许发生认为裂隙。 (2)试件规格:采用直径5厘米,高为10厘米的方柱体,各尺寸允许变化范围为:直径及边长为±0.2厘米,高为±0.5厘米。 (3)对于非均质的粗粒结构岩石,或取样尺寸小于标准尺寸者,允许采用非标准试样,但高径之比宜为2.0~2.5。 (4)试样制备的精度应満足如下要求: a沿试样高度,直径的误差不超过0.03cm; b试样两端面不平行度误差,最大不超过0.005cm; c端面应垂直于轴线,最大偏差不超过0.25°; d 方柱体试样的相邻两面应互相垂直,最大偏差不超过0.25°。 (4)试样含水状态处理 在进行试验前应按要求的含水状;制备试样时采用的冷却液,必须是洁净水,不许使用油液。 (5)对于遇水崩解、溶解和干缩湿胀的岩石,应采用干法制样 2、试样描述 描述内容包括:岩石名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风化程度、胶结物性质等;加荷方向与岩石试样内层理、节理、裂隙的关系及试样加工中出现的问题; 3、试样尺寸测量

8学时实验--材料力学8学时实验讲义

材料力学实验讲义

§1-1 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 一、试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强度性能指标:上屈服强度R eH,下屈服强度R eL和抗拉强度R m 。 2.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塑性性能指标:断后伸长率A和断面收缩率Z。 3.测定铸铁的抗拉强度R m。 4.观察、比较低碳钢(Q235 钢)和铸铁的拉伸过程及破坏现象,并比较其机械性能。 5.学习试验机的使用方法。 二、设备和仪器 1.试验机(见附录)。 2.电子引伸计。 3.游标卡尺。 三、试样 (a) b h l0 l (b) 图1-1 试样 拉伸实验是材料力学性能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为使实验结果可以相互比较,必须对试样、试验机及实验方法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我国国标GB/T228-2002 “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中规定对金属拉伸试样通常采用圆形和板状两种试样,如图(1-1)所示。它们均

由夹持、过渡和平行三部分组成。夹持部分应适合于试验机夹头的夹持。过渡部分的圆孤应与平行部分光滑地联接,以保证试样破坏时断口在平行部分。平行部分中测量伸长用的长度称为标距。受力前的标距称为原始标距,记作l 0,通常在其两端划细线标志。 国标GB/T228-2002中,对试样形状、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均有明确规定。 四、实验原理 低碳钢(Q235 钢)拉伸实验(图解方法) 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的上下夹头中,引伸计装卡在试样上,启动试验机对试样加载,试验机将自动绘制出载荷位移曲线(F-ΔL 曲线),如图(1-2)。观察试样的受力、变形直至破坏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低碳钢拉伸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局部变形阶段)。 屈服阶段反映在F-ΔL 曲线图上为一水平波动线。上屈服力eH F 是试样发生屈服而载荷首次下降前的最大载荷。下屈服力eL F 是试样在屈服期间去除初始瞬时效应(载荷第一次急剧下降)后波动最低点所对应的载荷。最大力R m 是试样在屈服阶段之后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相应的强度指标由以下公式计算: 上屈服强度R eH :0 S F R eH eH = (1-1) 下屈服强度R eL :0 S F R eL eL = (1-2 ) 抗拉强度R m : 0 S F R m m = (1-3) 在强化阶段任一时刻卸载、再加载,可以观察加载、御载规律和冷作硬化现象。 在F m 以前,变形是均匀的。从F m 开始,产生局部伸长和颈缩,由于颈缩,使颈缩处截面减小,致使载荷随之下降,最后断裂。断口呈杯锥形。 测量断后的标距部分长度L u 和颈缩处最小直径d u ,按以下两式计算其主要塑性指标: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

一 拉伸试验 一、目的 1、测定低碳钢的流动极限(屈服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延伸率δ和面积收缩率?。 2、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b σ。 3、观察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绘制拉伸图(l P ?-曲线)。 4、比较低碳钢(塑性材料)与铸铁(脆性材料)机械性质的特点。 二、设备 1、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2、游标卡尺。 三、试样 试件可制成圆形或矩形截面。常用试样为圆形截面的。如图1-7所示。试件中段用于测量拉伸变形,此段的长度o l 称为“标矩”,两端较粗部分是装入试验夹头中的,便于承受拉力,端部的形状视试验机夹头的要求而定,可制成圆柱形(1-7),螺纹形(图1-8)或阶梯形(图1-9)。 试验表明,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对试验结果会有所影响,为了避免此各种影响,使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质的数值能互相比较,所以对试件的尺寸和形状都有统一规定。目前我国规定的试样

有标准试件和比例试件两种,具体尺寸见表1-1, 0. A是圆形或矩形截面面积。 试件 标距 ) (mm l o 截面面积 ) (2 mm A 圆形试件 ) ( mm d 直径 延伸率表示 符号标准试件 长100 78.5 10 10 δ 短50 78.5 10 sδ比例试件 长 3. 11A任意任意 10 δ 短 65 .5A任意任意 s δ 四、原理 材料的力学性质 s σ、 b σ、δ和?是由拉伸破坏试验来确定的,试验时,利用试验机的自动绘图器绘出低碳钢拉伸图(图-10)和铸铁拉伸图(图1-11)。 对于低碳材料,图1-10上的B-C为流动阶段,B点所对应的应力值称为流动极限。确定 流动载荷 s p时,必须缓慢而均匀地使试件产生变形,同时还需要注意观察。测力盘主针回 转后所指示的最小载荷(第一次下降的最小载荷)即为流动载荷 s p,继续加载,测得最大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

工程力学实验指导书 主讲:林植慧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实验一, 二 低碳钢(Q235钢)、铸铁的轴向拉伸试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观察低碳钢(Q235钢)和铸铁在拉伸试验中的各种现象。 2.测绘低碳钢和铸铁试件的载荷―变形曲线(F ―Δl 曲线)及应力―应变曲线(σ―ε曲线)。 3.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比例极限P σ,屈服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伸长率δ、断面收缩率ψ和铸铁拉伸时的强度极限b σ。 4.测定低碳钢的弹性模量E 。 5.观察低碳钢在拉伸强化阶段的卸载规律及冷作硬化现象。 6.比较低碳钢(塑性材料)和铸铁(脆性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 二、实验设备、仪器和试件 1.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 2.电子式引伸计。 3.游标卡尺。 4.低碳钢、铸铁拉伸试件。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 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在强度和变形方面表现出来的性质,它是通过实验进行研究的。低碳钢和铸铁是工程中广泛使用的两种材料,而且它们的力学性质也较典型。 试验采用的圆截面短比例试样按国家标准(GB/T 228-2002《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制成,标距0l 与直径0d 之比为5100 0或=d l ,如图1-1所示。这样可以避免因试样尺寸和形状的影响而产生的差异,便于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能相互比较。图中:0d 为试样直径,0l 为试样的标距。国家标准中还规定了其他形状截面的试样。 图 1-1 金属拉伸试验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在实验过程中,与电子万能试验机联机的计算机显示屏上实时绘出试样的拉伸曲线(也称为F ―l ?曲线),如图1-2所示。低碳钢试样的拉伸曲线(图1-2a)分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及局部变形阶段。如果在强化阶段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青岛黄海学院实验指导书 课程名称:材料力学 课程编码: 04115003 主撰人:吕婧 青岛黄海学院

目录 实验一拉、压实验 (1) 实验二扭转实验 (6) 实验三材料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的测定 (8) 实验四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 (12)

实验一低碳钢拉伸实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一)目的 σ、延伸率δ,截面收缩率ψ。 1.测定低碳钢的屈服极限σS,强度极限 b σ,观察上述两种材料的拉伸和破坏现象,绘制拉伸时2.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 b 的P-l?曲线。 (二)要求 1.复习讲课中有关材料拉伸时力学性能的内容;阅读本次实验内容和实设备中介绍万能试验机的构造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有关千分表和卡尺的使用方法。 2.预习时思考下列问题:本次实验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低碳钢在拉伸过程中可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试验前、试验中、试验后需要测量和记录哪些数据?使用液压式万能试验机有哪些注意事项?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 1.万能实验 2.千分尺和游标卡尺。 3.低碳钢和铸铁圆形截面试件。 三、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 四、实验步骤和内容: (一)步骤 1.取表距L =100mm.画线 2.取上,中,下三点,沿垂直方向测量直径.取平均值

3.实验机指针调零. 4.缓慢加载,读出 s P .b P .观察屈服及颈缩现象,观察是否出现滑移线. 5.测量低碳钢断裂后标距长度1l ,颈缩处最小直径1d (二)实验内容: 1.低碳钢试件 (1)试件 (2)计算结果 屈服荷载 s P =22.1KN 极限荷载 b P =33.2KN 屈服极限 s σ=s P /0A =273.8MPa 强度极限 b σ=b P /0A =411.3MPa 延伸率 δ=(1l -0l )/0l *100%=33.24% 截面收缩率ψ=(0A -1A )/0A *100%=68.40% (3)绘制低碳钢P~ l ? 曲线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测量材料弹性模量E)

测量材料弹性模量E实验 一、实验名称 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 二、实验目的 1.掌握测定Q235钢弹性模量E的实验方法; 2.熟悉CEG-4K型测E试验台及其配套设备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设备及仪器 1.CEG-4K型测E试验台 2.球铰式引伸仪 四、试样制备 1. 试样:Q235钢,如图所示,直径d=10mm,标距L=100mm。 2、载荷增重ΔF=1000N(砝码四级加载,每个砝码重25N,初载砝码一个,重16N,采用1:40杠杆比放大) 五、实验原理 实验时,从F0到F4逐级加载,载荷的每级增量为1000N。每次加载时,记录相应的长度变化量,即为ΔF引起的变形量。在逐级加载中,如果变形量ΔL 基本相等,则表明ΔF与ΔL为线性关系,符合胡克定律。完成一次加载过程,将得到ΔL的一组数据,实验结束后,求ΔL1到ΔL4的平均值ΔL平,代入胡克定律计算弹性模量。即

EA l F l ? ? = ? ?001 .0 备注:引伸仪每格代表0.001mm。 六、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调节吊杆螺母,使杠杆尾部上翘一些,使之与满载时关于水平位置大致对称。 2.把引伸仪装夹到试样上,必须使引伸仪不打滑。 注意:对于容易打滑的引伸仪,要在试样被夹处用粗纱布沿圆周方向打磨一下。引伸仪为精密仪器,装夹时要特别小心,以免使其受损。采用球铰式引伸仪时,引伸仪的架体平面与试验台的架体平面需成45°左右的角度。 3.挂上砝码托。 4.加上初载砝码,记下引伸仪的初读数。 5.分四次加等重砝码,每加一次记录一次引伸仪的读数。注意:加砝码时要缓慢放手,以使之为静载,防止砝码失落而砸伤人、物。 6.实验完毕,先卸下砝码,再卸下引伸仪。 七、数据处理 1. 记录相关数据 分级加载初载一次加载二次加载三次加载四次加载引伸仪读数L0= L1= L2= L3= L4= 2.计算 (1)各级形变量的计算 分级加载一次加载二次加载三次加载四次加载平均值形变量ΔL1= ΔL2= ΔL3= ΔL4= ΔL平=

材 料 力 学 实 验 报 告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专业: 班级: 姓名: 济南大学土建学院力学实验室

2008年1月 试验报告须知 一、实验报告是实验者最后交出的成果,是实验资料的分析总结,应严肃认真地完成实验报告、认真填好实验目的、试验用材料、实验用器具,等内容。 二、要认真如实地填写试验数据,填写后的试验数据须经教师认可。 三、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试验。试验报告应当数据完整,图表清晰整洁、字体清楚、美观。 四、报告中“思考习题”项空白不够用时,可自己用白纸书写贴入该栏。

目录 试验一拉伸试验 (4) 试验二压缩试验 (7) 试验三弹性模量E试验 (9) 试验四扭转试验 (12) 试验五纯弯曲梁正应力试验 (14) 试验六弯扭组合主应力试验 (17)

试验一常温下静载金属拉伸性能试验报告日期年月日姓名:同组人实验室温度℃教师签字成绩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设备 试验机名称型号 低碳钢选用量程 kN读数精度 kN 铸铁选用量程kN读数精度kN 量具名称读数精度 mm 三、原始数据记录

低 碳 钢 材 料 数 据 记 录 铸 铁 试 样 原 始 数 据 四、数据处理(计算结果保留到整数位) 1) 低碳钢拉伸 ( 1MPa=1 2 mm N ) 屈服极限 0A P S S = σ= 强度极限 0 A P b b = σ= 延伸率 () %1000 01?-= L L L δ=

截面收缩率 () () %100%1002 2 120 01?-= ?-=d d d A A A ψ= 2) 铸铁拉伸 强度极限 0 A P b b = σ= 低 碳 钢 材 料 计 算 结 果 五、简答下列问题 1、画出两种材料拉伸曲线图(P-△L ) 2、试比较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的力学性质。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0908资料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 (2007版)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编者:郭卫国

学生实验守则 一、实验前要认真预习,明确实验内容、原理、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课外 实验研究项目,实验前应拟定实验方案,并经实验室管理人员审查同意方 可实施; 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实验,要严格遵守仪器设备操作规程,节约 使用实验材料和水、电、气,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和结果,认真分析,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三、爱护仪器设备及其他设施、物品,不得擅自动用与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和 物品;不准擅自将实验室的物品带出室外;损坏或遗失仪器设备及其他设施、物品,应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赔偿; 四、实验完毕后,要及时关闭电源、水源、气源,清理卫生,将仪器设备和实 验物品复位,经指导老师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 五、注意安全,熟悉安全设施和事故处理措施,实验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要及 时报告;发生危险时,应立即关闭电源、水源、气源,并迅速撤离;规范处理实验废液、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六、遵守纪律,必须按规定或预约时间参加实验,不得迟到、早退、旷课;保 持实验室安静,不准大声喧哗、嬉闹,不准从事与实验无关的活动;保持 实验室清洁,不准吸烟,不准随地吐痰、乱扔杂物。 前言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史上许多重大发明是依靠科学实验而得到的,许多新理论的建立也要靠实验来验证。例如材料力学中应力-应变的线性关系就是胡克于1668年到1678年间作了一系列的弹簧实验之后建立起来的。不仅如此,实验对材料力学有着更重要的一面,因为材料力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将真实材料理想化、实际构件典型化、公式推导假设化基础之上的,它的结论是否正确以及能否在工程中应用,都只有通过实验验证才能断定。在解决工程设计中的强度、刚度等问题时,首先要知道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表达力学性能的材料常数,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要点

专业: 学号: 姓名: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力学实验中心 一、学生实验须知 1.学生进入实验室,要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 2.严禁在实验室大声喧哗和嬉戏; 3.保持实验室周围的整洁,不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严禁吸烟;4.实验前应预习实验内容,弄清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 5.实验过程中应严肃认真,严格按照规定步骤操作,自己动手完成,及时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不得转抄他人数据,要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使用仪器设备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若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向指导教师报告。如果因违反操作规程(或未经许可使用)而造成设备损坏,应按学校有关规定赔偿损失。 7.实验结束后,应将仪器设备和桌凳整理好并归还原位,协助打扫实验室卫生,经指导老师检查合格后方能离开实验室; 8.学生应按时(最迟不超过一周时间)上交实验报告,以供老师批改统计成绩。 - 1 - 二、实验仪器设备介绍

(一)材料力学多功能组合实验台 材料力学多功能组合实验台(以下简称实验台)是方便学生自己动手做材料力学电测实验的设备,配套使用的仪器设备还有:拉压型力传感器、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电阻应变片、连接导线与梅花改刀等,并配有计算机接口,可实现数据的计算机自动采集与计算。一个实验台可做多个电测实验,功能全面,操作简单,实验台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 材料力学多功能组合实验台 实验台为框架式整体结构,配置有拉压型力传感器及标准测点应变计(在试件待测点表面粘贴的电阻应变片),通过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以下简称测试仪)实现力与应变的实时测量。实验台分前后两半部分,前半部分可做弯扭组合变形实验、材料弹性模量与泊松比测定实验、偏心拉伸实验、压杆稳定实验、悬臂梁实验、等强度梁实验;后半部分可做纯弯曲梁正应力测试实验、电阻应变片灵敏系数标定实验、组合叠梁实验等。 操作规程如下: (1) 将所作实验的试件通过有关附件连接到架体相应位置,连接拉压型力传感器和加载件到加载机构上。 (2) 连接拉压型力传感器电缆线到测试仪后面传感器输入插座,连接电阻应变片导线到测试仪的各个测量通道接线柱上。 (3) 打开测试仪电源,预热约20分钟左右,输入力传感器量程及灵敏度和应变片灵敏系数(一般首次使用时已调好,如实验项目及力传感器没有改变,可不必重新设置),在不加载(加力点上下未接触)的情况下将测力初值和应变初值调至零。 (4) 在初始值以上对各试件进行分级加载,转动手轮速度要均匀,记下各级力值和待测点各通道的应变值,若已与微机连接,则全部数据可由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 (1)..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 河北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2005年2月

目录 实验一拉伸实验 (2) 实验二压缩实验 (7) 实验三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 (10) 实验四材料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的测定 (14) 附录1 微控万能材料实验机 (19) 附录2 组合式材料力学多功能实验台 (20) 附录3 电测法的基本原理 (22)

实验一 拉伸试验 一、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 1.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强度性能指标:屈服应力s σ和抗拉强度b σ。 2.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塑性性能指标: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 3.测定灰铸铁拉伸时的强度性能指标:抗拉强度b σ。 4.绘制低碳钢和灰铸铁的应力应变图,比较低碳钢与灰铸铁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形式。 5.学习和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的基本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为了检验低碳钢拉伸时的机械性质,应使试样轴向受拉直到断裂,在拉伸过程中以及试样断裂后,测读出必要的特征数据(如;P S 、P b 、l 1、d l )经过计算,便可得到表示材料力学性能的四大指标:σs 、σb 、δ、ψ。 2.铸铁属脆性材料,轴向拉伸时,在变形很小的情况下就断裂,故一般测定其抗拉强度极限 σb 。 三、实验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金属拉伸试验试样》,金属拉伸试样的形状随着产品的品种、规格以及试验目的的不同而分为圆形截面试样、矩形截面试样、异形截面试样和不经机加工的全截面形状试样四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圆形截面试样和矩形截面试样。 圆形截面试样和矩形截面试样均由平行、过渡和夹持三部分组成。平行部分的试验段长度l 称为试样的标距,按试样的标距l 与横截面面积A 之间的关系,分为比例试样和定标距试样。圆形截面比例试样通常取d l 10=或d l 5=,矩形截面比例试样通常取A l 3.11=或A l 65.5=,其中,前者称为长比例试样(简称长试样),后者称为短比例试样(简称短试样)。定标距试样的l 与A 之间无上述比例关系。过渡部分以圆弧与平行部分光滑地连接,以保证试样断裂时的断口在平行部分。夹持部分稍大,其形状和尺寸根据试样大小、材料特性、试验目的以及万能试验机的夹具结构进行设计。 1.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强度和塑性性能指标 实验开始后,观察实验软件绘出的拉伸过程中的σ-ε曲线,直至试件拉断,以测出低碳钢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