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欣赏中的感性美、理性美和灵性美

艺术欣赏中的感性美、理性美和灵性美

艺术欣赏中的感性美、理性美和灵性美
艺术欣赏中的感性美、理性美和灵性美

艺术欣赏中的感性美、理性美和灵性美

每个人对于美都有自己的感悟。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很容易唤起人对美的认知。那么美是什么?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的定义是:我们把凡是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都叫美。而我认为,得到的“审美愉快”又可以在三个层面上体会:感性、理性和灵性层面。因此,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应该主动感受三种递进式的美——感性美、理性美、灵性美。

所谓“感性”,指的是人作为自然存在所具有的需要和能力。这是人生而具有的。人为了生存,为了满足自己的感性欲求,首先要调动和发挥这方面的能力,人的工具也是人的感性能力的延伸。所谓“理性”,指的是人的心智能力。也是自然赋予的,但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得到磨砺与增进。“理性”的基本功能在于认知和规范,并由此弥补和增强感性的不足。如果说“感性”提供的是动力,那么“理性”提供的则是方法和手段。两者构成求生存的互渗环节。当人们在欣赏一件作品时,首先是人的感官对于作品的认知,即视觉上的感受,由视觉引起的情绪到达心理的感受——美或者丑,也就是从作为愉悦目的客观感性阶段进入作为赏心的闲情逸致、情感慰藉的主观感性阶段,这种阶段是一般人的普遍欣赏过程,也就是我们文中所说的“感性美”。但对于某些人来说,还会有思、考、评、鉴的思维活动阶段,而当人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就不可否认是理性阶段,那么,此时人们正在感受的就是“理性美”。

而“灵性”,似乎是个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玄妙概念。在心理学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对“灵性”的定义是由威廉?詹姆斯提出的:“灵性是人类超越自身的过程。对于信仰上帝的人,灵性是他们与上帝的关系的体验;对于人道主义者来说,灵性是与他人相处的自我超越体验;对某些人,它可能是与自然或宇宙的和谐或同一的体验。它引导我们进入一个王国,在那儿我们可以体验到与某种大于自身的事物的联合,并由此找到自己最大的安宁。”(James,1902/1958)。后来,有人在这个定义基础上将灵性定义为“对生活的意义和使命的寻求,对宇宙中的和谐和完整的追求,对一位属性全然是爱的终极力量存在的信念”。总而言之,西方心理学界对于灵性的定义基本上都包含了超越、终极的存在或价值、合一、神圣等这样的主题。依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灵性”是对人类自身感性与理性局限的超越,是与身外世界的一种贯通、连接与合一,是人对于自我生命超越和世俗自由突破的一种终极意义追求与归宿力量。佛法言,众人皆佛,只有度或未度之分。那么,我想借此说明,其实人人都有灵性,只有激发与未激发之分,而灵性存在于各个方面,人类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可以达到灵性的一致,比如人人都爱好和平。而在艺术欣赏上,“灵性美”则不再是简单地评价美或者不美,然后以某些规则、原理解释美或不美的原因,而是上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将作品与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或悲或喜,是对整个世界的关注。

其实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都是一种主观活动过程,感性认知是一个门槛,进入这道门槛,有的人只停留在感性阶段,他们仅凭自我的情感、自我的喜好来决定自己的审美经历;有的人则进入更深的阶段,他要研究赏心悦目之外的东西,他要总结“存在的表达”这种表象背后的“潜在”内涵,他要将人类在欣赏过程中的情绪化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把感官所得到的情绪变成能够用语言、文字等逻辑性可表述的艺术欣赏所具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其实在艺术欣赏中,感性是重要的,没有感性,则拒绝了欣赏的过程;理性也是重要的,没有理性,则无法评判作品的优劣;而灵性,诚如捷克诗人杨·斯卡瑟所说:

诗人并不发现诗,

诗在后面的某个地方。

许久许久以来它就在那里,

诗人只是发现它而已。

艺术作品的“灵性美”原本就蕴藏在作品本身之中,只不过有人能读懂它,有的人此时还不能读懂而已。换句话说,你发现或者不发现,灵性美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Hegel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述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等。 (一)哲学思想: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它是超自然、超人类的一种“宇宙精神”,是整个宇宙的,而非个人、非人类的,在人与自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是宇宙之源,自然、人类及人的各种思维现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先于自然和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普遍的思维,它是世界之源,又是世界的主宰。世界的历史就是宇宙精神自我生成、自我运动的历史。 这个“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理念)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逻辑阶段:绝对精神以抽象纯粹的逻辑概念存在。 自然阶段:绝对精神以自然形式、外在的物质形式存在。 精神阶段:“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 黑格尔又进一步把人类精神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三个层次。 主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个人意识。 客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为各种制度、法

律、道德、伦理等普遍力量。 绝对精神: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宇宙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回复到自身,这时它才是自由的、独立自足的。 绝对精神包括:艺术、宗教、哲学。艺术以直观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宗教以想象象征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哲学以思想的形式、自由思考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假设了超自然的宇宙理念的存在,并将其作为世界之源,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但他的哲学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容。 (二)《美学》的基本内容: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艺术、美的艺术。 1、美的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去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黑格尔由此得出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系: 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主要因

【因感性而美丽,因理性更深刻】理性和感性的区别

【因感性而美丽,因理性更深刻】理性和感性的区别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 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进入五、 六年级,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历史、地理方面的内容。更加体现了品德 与传统社会课的综合性,不免让许多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时出现了偏差。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把它当作单一的历史、地理知识课程来教,重 在社会科学知识目标的达成,忽略了品德课程的情感价值观念的引导。 一、课堂因感性而美丽。历史、地理题材的品德课教学,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但是由于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较远,因此,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使教学能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或 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从而找到一条生活的通道进入知识的学习场域。从形式上看,感性事物的呈现可以深入触及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亲身参与,最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因此教师在学习活动设计中,努力创设生活情境,通过直接、形象的事物,建立历史事件、地理环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外在联系,那么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感悟生活、发现生活、提高生活追求和情趣的沃土,我们 的教学才能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二、课堂因理性更深刻。高年级品德课堂的感性认识如果只停 留于学生的认识、知识的层面,无法触及人的心灵,那只是一种唯感性的浅层次的课堂,这种浅层次表现在,作为历史、地理性题材的课堂教

学只达成了知识层面,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科特性和核心价值,即品德教育。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目标,还有一个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的价值联系,懂得和认识到人在历史变革、环境改造、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实现人的社会性发展。要达成第二个目标,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帮助学 生打开思想的大门,引导学生走进情感的世界,让心灵在这里相遇、沟通、碰撞,最后带着理性走出课堂,用科学的态度关爱周围的世界。 1 切入点要小。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候会高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往往难以达到深入探究的目的。例如:在《我是独生子女》一课中,小组合作探究人口增长过快会给地球和国家带来哪些问题,一种是从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人口与气候、人口与就业、人口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一种是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和交流,哪一种探究的切入点更小,更有利于学生从生活经 验中寻找答案呢?不言而喻是第二种。第一种问题需要学生掌握许多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往往会漫无边际,不知道从哪里人手探讨,师生、生生之间难以互动,对话时难免隔靴搔痒,点到即止,缺少深刻性。第二种的具体问题为:衣是以13亿人每人一件棉布衬衫到16亿人达到这个要求为例。食以米饭为例、住以住房为例,行以交通工具为例进行讨论探究中,由于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平常能够感受到、体验到,学生有话可说,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最终还

管理寓言故事:徘徊在理性与感性之间

《3A-管理/生活小故事》 第319期 亲爱的朋友,您好!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本期与您分享的主题是:《管理寓言故事:徘徊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祝工作顺利! 编者:杨仁伟 2013年01月29日星期二 管理寓言故事:徘徊在理性与感性之间 某一天,当一位久经沙场的管理者,猛然间觉得自己的管理方法过时的时候,其实问题的真相往往不是管理方法本身落伍,而是管理者的前提和假设错了,因为外面的一切都变了。 科学管理有错吗?没有错。问题是,如果应用到现今的企业,至少要考虑一个基本的前提和假设是:人有比生理、安全更高的需求,这种需求叫做自我实现。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这也注定 了科学管理本身的边界,那就是其作为提升管理效率的一种方法,最大化资源使用率,而如果超越了效能本身就追求效率,科学管理应用的结果是:血汗工厂。 组织管理有错吗?没有错。问题是,如果过分强调流程、机制与职能,人的创造性就会被压抑,很难想象,在一个满眼全是规则的组织里,会有突破性的成就出现,人们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 了随行就市,人就成为组织的附属,铁打的硬盘有了,但流水的兵却没了,这同样会让企业丧失斗志和绩效。 人本管理有错吗?没有错。问题是,如果人文关怀本身替代了企业的制度规范,那么依赖人的自觉性是不是可以成就伟大企业,是不是可以规避机制管理所带来的“硬伤”,所有这些我们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企业的竞争力不强,不能带来高产出与高业绩,那么再多的人文关怀也无法让员工满意。 由此,我们也就懂得,管理的秘密之一就在于边界。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更确切的说,如果没有了边界,就不存在管理的效能,而管理从来不追求绝对真理,它追求的是相对真理,不是对错,而是得失。 所以,对于那些总在纠结的管理者们来说,当内心总是叩问自己“这样做是对还是错”的时候, 其实是我们自己走进了管理的死胡同。毫无疑问,业绩、利润以及持续增长的业绩与利润,永远 都是管理的衡量标准。就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般,如果没有业绩和利润,那么管理的

浅析黑格尔美学

浅析黑格尔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即艺术哲学)是他的哲学体系圆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个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正是这个“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中心命题,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了。 黑格尔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美学研究成果,并以他丰厚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经过严密而辩证的论述,最后精辟地总结出他的美学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简明又完整的概括,证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深化了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具有科学的里程碑意义。尽管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同他的哲学体系一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可是他在论证美的本质问题时,却能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论界定,深刻地揭示出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等等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为我们认识什么是美、怎样去创造美,提供了巨大的启示空间。 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认清

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我实现。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统一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次,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研究,是他经验的积累。虽然黑格尔不是一个艺术家,没有直接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但他对于艺术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研究,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以后总结出美的定义。第三,这一定义也来源于黑格尔以前的或同时代的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席勒、谢林的很大影响。 黑格尔美的概念的全部含义,概言之就是理念的感性化,感性形式的心灵化。(艺术)美是多种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体,具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第一,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美的本质只是在感性形态下作为一个事物而出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

感性知识 知觉认知是认知的主要阶段,是主体对物体表面现象的反映。它包括三种形式:感觉,感知和表示。 (1)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体特征和属性。如果说苹果是甜的,那就是感知知识和知识全过程的开始。 (2)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像一个甜甜而坚硬的红苹果。知觉是高于感觉的一种反射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将各种感觉聚集在一起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形成对物体外部特征的整体理解。感知比感觉高,但是它仍然反映了事物的外部联系。 (3)图像:是人脑对过去的感知和感知的再现和回忆。我吃了一个红色,甜而硬的苹果。外观是根据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是感觉和知觉的重组,高于感觉和知觉。表示是感知知识的最高形式。 理性知识 理性认知属于认知的高级形式和阶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整体和内部关系的认知。它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1)概念: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整体,并包含同一事物的共同特征和一般特征。概念是理性认知的最基本形式。苹果,葡萄和桃子是水果。 (2)判断:判断和判断客观事物是否具有一定的属性。如果葡萄是水果,则白菜不是水果。

(3)推理:这是一种思维形式,可以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已知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如果水果中含有维生素,橙子就是水果,所以橙子中含有维生素。 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既不同又相互依存。 一方面,知觉知识是认知的主要阶段,知觉知识需要发展为理性知识。另一方面,理性认知是基于知觉认知的认知的高级阶段。 (2)感知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知觉知识是认知活动的起点,而获得理性知识是认知的任务。另一方面,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辩证统一是基于实践的。 (3)实现从知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飞跃的条件 在实践中获得丰富实用的知觉资料是实现从知觉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的基础和前提。使用抽象的综合思维方法来处理感性材料是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的正确方法。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其本质 美是什么? 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美是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 4. 美恶皆在其心 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 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 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 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 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 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 第三节美的本质 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第四节美的特征 一、非功利性 (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 二、形象性 (一)美以形象呈现 (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 三、感染性 四、创造性 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和真、善的区别 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美的本质及根源 2、美与真、善的关系 课后练习: 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 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2 -

《西方美学史》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朱光潜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一个中心思想生发出来的,这就是他的美学定义: 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第一卷第138页理念就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又把它叫做“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这就是艺术的内容。就内容说,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哲学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间接的,即从感性事物上升到普遍概念,它用的是抽象思维;至于宗教介乎二者之间,它所借以表现绝对精神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图像思维,例如用父子的图像来表现神与基督一体,是用既含有个别形象又含有普遍概念的东西来表现普遍真理。美的定义中所说的“显现”有“现外形”和“放光辉”的意思,它与“存在”是对立的。比方说画马只取马的外在形象,不把马当作实际存在的可骑行的东西来看待。如果舍形象而穷究“存在”的实质,那就成为哲学的抽象思考,就失去艺术所必有的“直接性”了。这种“显现”就是一种自否定即自生发的辩证过程。“显现”的结果就是一件艺术作品。在艺术作品中,人从一种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直接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人们常说,艺术寓无限于有限。这种说法其实就是黑格尔的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说法。黑格尔的定义肯定了艺术要有感性因素,又肯定了艺术要有理性因素,最重要的是二者还必须结成契合无间的统一体。拿我们中国目前文艺为例来说,大多数文艺作品都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黑格尔所理解的“理念”或理性内容,这普遍的理性内容体现于不同作品的不同的感性形象。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这个理念(总路线精神)的具体的感性显现,都是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的统一。 黑格尔的这种理性与感性统一说在美学史上是带有进步性的。西方美学自从1750年鲍姆嘉通创立美学这门科学的称号起,经过康德、许莱格尔、叔本华、尼采以至于柏格森和克罗齐,都是一个一线相承的中心思想统治着,这就是美只关感性的看法。美学的名称Aesthetik 这一词的原义就是研究感觉的学问。是与逻辑对立的;这就是说,美只是感性形象上,美的享受只是感官的享受。这种思想发展到最后,就成为克罗齐的直觉说。在这个潮流之中,黑格尔可以说是一个中流砥柱,他把理性提到艺术中的首要地位。他说得很明确:艺术作品却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

感性的人比理性的人更适合做销售

感性的人比理性的人更适合做销售 我们在咨询工作中发现,销售冠军的销售业绩不是靠理性做出来的,而是靠感性做出来的。一个销售员哪怕学历再高,专业知识再强,如果他在工作中没有激情和热情,没有了良好的工作状态和敬业精神,那么他很难成为销售冠军。所以销售业绩最好的人往往不是销售团队中学历最高的人。恰恰相反,而是一些学历偏低,年龄偏小的人。 为什么在企业里有知识有能力的销售员不能成为销售冠军,反而一些学历低,年纪小的人会成为销售冠军呢?因为一个人的学历越高,经历越多,思维能力越强,他考虑的事情就越多,同样他担心事情太多。所以理性的人往往缺少激情和冲动。即使他们去销售产品,用的最多的是说服力,而不是感染力。然而,客户在购买产品时,最终下决定成交并非是理性的分析,而是感性的冲动。 为何说一个人的肢体动作更能影响客户的行动呢?因为客户是靠感觉在做 决定。所以对于一个感性销售员来说,他们也许说话并不流畅,语言并不精练,表达并不准确。但是从他们身上散发的激情和热情,让客户感觉到这个销售员很敬业,很真诚,很自信。销售员对产品坚定的信念让客户感觉放心。可是,对理性的销售员来说,他们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因为理性的销售员强调是产品的价值,而不是成交的气氛,成交的感觉。所以当客户找不到这种感觉时,他也就不会有购买的冲动。 人是不容易被人说服的,但是很容易被人感染的。所以感性的销售员会让客户也变得感性,理性的销售员会让客户也变得理性。然而,感性人的只关注现在,理性的人却担心未来。所以感性的人容易成交,理性的人会错过机会。

其实,谈恋爱也是如此,真正成交的关键是靠感性作决定,而不是理性。有些女孩子在没有谈恋爱之前是非常理性的,她如果选择对象,那么有身高,年龄,学历,家境,长相和职业等要求。可是一旦进入了恋爱的状态,这些要求全忘光了。只要感觉这个男孩好就行了,其他什么要求都不重要了。所以感性的男孩更容易获得女孩子的喜欢。而理性的人因为自己太理性,只要有一点没有达到对方的要求就不敢行动,结果错过了很多机会。 今天的销售工作不也是一样吗?对于感性的销售员来说,什么产品到了他手里都是好产品,他会想尽一切办法销售出去。而对理性的人来说,他总是从各个方面分析,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这个产品不够完美。所以理性的人不敢在客户面前吹捧,他对自己的产品缺少信心。而感性的人恰恰相反,他们看问题只看好的一面,不关注差的。只要产品有一个卖点,他们就能信心十足给客户介绍,推荐。直到成交。 为何销售高手根本不需要介绍产品,产品就卖出去了呢?因为感性的他们会懂得关心客户生活和工作,关注客户的朋友和家人,他们更多的工作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与客户培养感情,建立关系,当客户感觉你这个人可以信赖了,那么产品的好坏并不重要了。所以销售业绩的好坏跟产品质量的好坏没有多大的关系。再好产品,拿给一个理性的人去卖,他依然感觉这个产品有问题,不好销售。再烂的产品,拿给一个感性的人去卖,他依然卖得掉。当然,笔者关非是叫大家去做骗子。不过在今天这个产品严重同质化的时代,谁能说自己的产品就比别人好呢?在产品无法找到明显差距的时候,销售业绩的差距就在于销信员的销售状态和销售激情了。

感性唯美的句子

感性唯美的句子 导读:唯美句子感性唯美的句子 1、如果我们都是孩子,就可以留在时光的原地,坐在一起一边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慢慢皓首。 2、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假如”,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重新设计。 3、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4、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风景;伤得最深的,也总是那些最真的感情。 5、窗后的爬墙虎,门前的广玉兰可以为证,那里有我们的欢笑。我们一起听着水木年华的歌成长,我们一起欣赏着鲁迅犀利的文字。我在充满你的气息的房间不敢开窗,不轻易打扫房间,就因为只有在你的气息里我才可以酣眠。 6、情难舍,心难留,花朝月夜,转眼便成指间沙。不如生生世世,两两相忘,且归去,看青山隐隐,流水迢迢,望断天涯。暗香浮动、繁花落尽,花落之后,未必是安宁。那所有回眸,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都成为过往。 7、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要翻,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 8、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9、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

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10、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不要用恨来结束一段爱。 11、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12、我是一个不会被人注意的人,长得普通,没什么才艺,注定活得很平凡,所以一直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会奢求别人的在乎。虽然如此,但是我活的并不自卑,长得再丑,那不是我的错,活得如何还是要看自卑。 13、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是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那么忘记了。 14、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15、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16、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 17、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18、我双手抱胸静静地站在人群里,看着他们在我眼前欢呼雀跃、手舞足蹈,突然感觉这个世界离自己好远。心若荒凉,再喧嚣的繁华都是枉谈。 19、成熟不是人的心变老,是泪在打转还能微笑。 20、一个人是诗,两个人是画,携一缕相思,笺字绵长,自此,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 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__提出来的。 二、 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2、“自然人化” 3、共同美 4、“和谐” 5、审美态度 6、“流溢说” 三、 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 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鲍姆嘉通 2、尧斯 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 4、《大希庇阿斯篇》 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 6、孔子 7、顾恺之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2.自然人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3.共同美

在理性与感性之间

在理性与感性之间 胡秋萍,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书画院书法创作研究部主任。 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获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河南省文艺成果奖、全省宣传文化系统第二批“四个一批”人才奖,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曾在香港举办书法联展、在中国郑州、镇江、长沙,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艺术展览暨《胡秋萍书法艺术》首发式。 出版有《胡秋萍书法作品集》、《胡秋萍书法艺术》、《秋歌――浸月斋诗稿》、《当代中青年书法家行草长卷?

胡秋萍行草卷》、《秋萍墨韵》、《秋萍诗韵》、《中国书法大典――当代书法名家系列作品集胡秋萍卷》、《胡秋萍书法小品集》、《胡秋萍书法精品》、《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提名展书法卷胡秋萍》等。 胡秋萍早已是一个超越地域性影响限阈而具有全国性声望的书家。她以女性书家问鼎草书,有足多称者。在书法史上,女性书家善大草者几近于无,可以说这是一个女性书家难以涉足的领域。因而,在一个即使是男性书家也难以轻易涉足并取得成绩的创作领域,她所表现出的才情和深刻使我们对她的草书不得不报以由衷的期许。 作为中原书家,在胡秋萍身上无疑有着太多的中原情结,无论是她对雄放风格的追寻,还是对乡贤王铎的心仪耽迷都表明了这一点。但是,与大多中原书家崇尚感性表现不同,胡秋萍在书法创作中始终固守

着一种技术理性。她的感性经验从来也没有真正突破理性的底线,这也表明胡秋萍始终是一个骨子里有着强烈古典情结的书家,虽然可能她自己并不认同这一点,实际上,从胡秋萍选择王铎开始,便决定了其对创作理性的认同,而其创作感性的一面只是理性的有序施放而已。她的书法从成名到后来风格渐趋形成,始终表现出来自王铎的影响。而她的那些充满动感和强烈张力表现的书作也使书坛习惯于将她的书法风格定位于豪强雄放。不过,这种整合性缺少细读的评价,忽视了胡秋萍书法在笔法和韵味的卓荦表现,从而也以男权主义眼光,将胡秋萍书法完全笼罩于男权审美眼光之下,并予以男权审美价值定论,这事实上便是引起她产生强烈创作焦虑,并试图冲破和摆脱这种审美笼罩的重要原因,因而很难说评论界对胡秋萍的书法没有产生误导与误读。

感性唯美的句子

16、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 面仰视。 17、人是可以快乐地生活的,只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复杂,选择 了叹息! 18、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 过了好几年。 19、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风景;伤得最深的,也总是那些 最真的感情。 20、茶喝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若轻风。 21、离去,让事情变得简单,人们变得善良,像个孩子一样, 我们重新开始。 22、既然在一起,就别轻易说放弃。爱一个人不容易,恨一个 人却轻而易举。 23、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容易担心的小孩,所以我将线交你手中 却也不敢飞得太远。 24、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这一个,你才会遇到下一个。 25、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 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26、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的。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27、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 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28、举得起放得下的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的叫负重。可惜,

大多数人的爱情,都是负重的。 29、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 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30、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 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 31、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 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32、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33、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 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34、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不肯愈合,因为内心 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 35、如果我们都是孩子,就可以留在时光的原地,坐在一起一 边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慢慢皓首。 36、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如果朋 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37、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 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38、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当灯灭了,你会发现你的周围都 是影子。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 39、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40、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之。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 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三、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四、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想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觉器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只有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一面,而且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趁透,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因此,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了,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商品价格---价值规律 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有一则故事叫做“辩日远近”,讲孔子去东方讲学,遇到路旁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论什么,便走上前去看过究竟。其中一个小孩说:“太阳早晨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接着说:“不对!应该是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前一个小孩反问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足有伞那么大,到了中午,却变成茶盘那样小,这不是近大远小的缘故吗?”另一个小孩理直气壮地答道:“早上的时候,天气凉飕飕的,中午却热得像在汤锅里,这不正合乎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对于两个小孩究竟谁是谁非,孔子也难于决断。于是,两个小孩嘲笑孔子说:“谁说你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圣人呢?”在这则故事中,小儿辩日、孔子难断的原因,说明了要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单凭直观的感性认识,应该重视理性认识,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而且还变相在他们的相互渗透上。这就是说,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

理性的美与感性的美

理性的美与感性的美 很多学机械的学生都有一个困惑,就是,太枯燥了;他们的老师也曾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给了他们提了一个建议,就是如何在机械中讲美学,让他们在机械设计中找到美的东西。机械是个纯理性的东西,而美学是可以用感性和理想都可以诠释的的东西,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里面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其实机械也是一种美学。讲到机械,就不能不说科学,讲到科学,就不得不说到哲学;早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需长期忍受尼罗河泛滥带来的困扰,每年在洪水退去后都要从新测量和分划被河水冲刷出来的土地,久而久之便学会了测绘,但是古埃及人仿佛对数学和哲学天生就没有兴趣,这一科学的测绘方法便通过经商的人传到了希腊,希腊人善于从具象的思维中获取灵感;抽象出了几何学和数学,也产生了哲学;这便开启了西方理性思维的基础;西方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是数学,数学从自然中来,如黄金分割点,他们认为理性的分析和计算才是最稳妥的办法,理性的观察和思考才是最高的智慧,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便是科学与美学结合最好的时代,因为当时并没有出现系统科学,而当时的艺术便是科学,所以你说达芬奇是画家,还不如说他是科学家更精确;在中世纪,炼金术与巫术和科学是等同的;十六世纪末期,法国诞生了伟大的思想家,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由他推动的科学理性的思维模式,对后世有了更加深远的影响,使得哲学、医学、数学、物理、机械等近代科学朝着更加理性的道路发展,直到今天,还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便是西方人严谨的,纯理性的美学产生的原因。而作为东方人的我们,由于我们的世界观与西方的完全不同,也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哲学形态;而这种哲学形态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体现在我们的艺术,雕塑,绘画与建筑上,所以我们眼中的美与西方是完全相反的,例如我们的国画,我们不会细致入微的去画真正的山和水,只是寥寥数笔,简单的线条,便把作者的心中的意境和体会跃然于纸上,至于像不不像,无足轻重,这便是东方感性的美学体现形式。他是超脱于形状之外的一种精神上的感悟表现;所以中国人认为无形的才是我们要追求的,而有形不是,正所谓“君子不器”便是这种思想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们东方人比较喜欢诗意般的美学,而不喜欢严禁的科学美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感性与理性的设计区别

感性与理性的设计区别 在答题之前,首先冒昧地纠正一个中文语境下的歧义,那就是,感性设计与感性的设计是不同的。 感性设计(kansei design)、简单来说,是一种基于对“人”这个主体的观察,研究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下处理分析信息的思路与方法,进而制作出让使用者产生“经常使用”、“无不适感”、“不需要过度说明立刻能够理解意图”的设计。它可以是研究人类活动的脑科学学科,也可以是回归到现实,去创造实物的设计学科。(人体工学也属于感性设计的范畴。)从范围上讲,感性设计包括但不限于感性的设计。本回答所提到的感性设计,特指“感性的设计”。 设计一定没有单纯的“感性的设计”与“理性的设计”这样的区分。 多年以前,我在一本书中读到过这么一段对于绘画和设计异同的描述:“绘画是主观的,设计是客观的。绘画是绘画者对自身情感的表达与宣泄,为的是取悦自己。而设计是设计师最大限度摒除自我见识所带来的障碍,为的是取悦大众。”虽然这个分类方法还是显得简单粗暴了些,但是大体上我深以为然。设计,首先应该是一门优先基于客观现实而不是个人情绪表达的艺术形式。比如邻居老王委托您设计房间,您不能上来就谈视觉体验,如何高端大气,而是要考虑老王的收入,性格,工作,当地的气候环境,采光等等因素之后,再去进行深一步设计。老王喜欢喝茶,平时爱读读佛经,您就别把家里搞成欧式的。北方干燥,南方湿润,那么地板和墙壁的选材就一定要留心。朝阳的房间,除了考虑采光,还应该考虑隔热。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之上,再进行视觉的设计,才是好的开端。

联系到本题来看: 1,设计首先一定是理性的。 以红酒的开瓶器为例:红酒开瓶器有很多的种类,比如双臂式杠杆型,兔耳型,T型等等,但是它基本的功能一定是能够打开红酒的软木塞的,这就是它之所以被称作是红酒开瓶器而不是复读机的原因。那么我们可以说,它已经完成了它理性层面的设计---开瓶。如果更加概括地来描述设计的理性部分的话,那就是--- 功能性。 2,理性设计水平的高低体现在是否能带给使用者好的体验上。 一张名片,能让人清晰地看到姓名以及联络方式。一个马桶,能让粪便顺利地被冲走。一双雨鞋,能在湿滑的地面防止滑倒。做得到这些,就已经是一个合格的设计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市场上的产品连这些基本点都做不到)。 3,设计未必是感性的,但好的设计一定是感性的。 这句话有些诘屈聱牙,我想先不妨讨论一下感性的设计。

感性唯美的句子

感性唯美的句子 1、只因我没心没肺,又怎管这红尘恼人是非。 2、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3、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不要用恨来结束一段爱。 4、成熟不是人的心变老,是泪在打转还能微笑。 5、后的离别。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6、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7、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8、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我在你面前可以是谁。 9、在爱的世界里,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 10、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要翻,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 11、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12、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假如”,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重新设计。 13、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14、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真正快乐的男人,才能带给女人真正的快乐。 15、你们只看到我现在多么得意的笑,却不知道我当初如何卑微地哭。 16、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17、人是可以快乐地生活的,只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复杂,选择了叹息! 18、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19、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风景;伤得最深的,也总是那些最真的感情。 20、茶喝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若轻风。

21、离去,让事情变得简单,人们变得善良,像个孩子一样,我们重新开始。 22、既然在一起,就别轻易说放弃。爱一个人不容易,恨一个人却轻而易举。 23、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容易担心的小孩,所以我将线交你手中却也不敢飞得太远。 24、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这一个,你才会遇到下一个。 25、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26、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的。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27、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28、举得起放得下的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的叫负重。可惜,大多数人的爱情,都是负重的。 29、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 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30、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 31、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32、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33、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营销传播的理性诉求与感性诉求

营销传播的理性诉求与感性诉求 关于营销传播的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几乎在每一个公司都会存在 争吵和分歧,有人倾向于理性诉求,有人钟情于感性诉求,有人评价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北京立钧世纪营销策划机构首席专家任立军认为,这完全不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是非A即B,而是不同企业在不同的营销环境之下面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做出的不同选择,其影响因素很多,到底选择理性诉求还是感性诉求是应该有一个理性的判断,而不是策划人的个人喜好使然。 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的概念解读 理性诉求指的是广告诉求定位于受众的理智动机,通过真实、准确、公正地传达企业、产品、服务的客观情况,使受众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理智地作出决定。这种广告策略可以作正面表现,即在广告中告诉受众如果购买某种产品或接受某种服务会获得什么 样的利益,也可以作反面表现,即在广告中告诉消费者不购买产品或不接受服务会对自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理性诉求广告是一种采用理性说服方法的广告形式。这种广告说理性强,有理论、有材料,虚实结合,有深度,能够全面地论证企业的优势或产品的特点。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标志,它既能给顾客传授一定的商品知识,提高其判断商品的能力,促进购买,又会激起顾客对广告的兴趣,从而提高广告活动的经济效益。

理性诉求是营销传播过程中常常会用到的表现形式,比如“怕上火,就喝王老吉”、乐百氏的“27层净化”、“怕冷就穿北极绒”、大宝SOD 蜜的“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黄金搭档的“花一样钱,补五样”等等。这些产品和品牌无不是通过其经典的理性诉求直达消费者,使之成为营销传播的经典案例,同时,也成就了产品的畅销不衰。 感性诉求广告,指在广告中融入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通过赋予商品生命力和人性化的特点,激起消费者的怀旧或向往的情感共鸣,从而能诱发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动机的广告。 现代乃至将来都是一个过剩的消费时代,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里,消费者的目的,不再是只为需要而消费,而更多的是为消费而消费,为感觉而消费”。这是在一次国际广告研讨会上某位专家提出来的一个观点,这样的话听起来似乎有点诡言众听,但仔细想一想这也并非没有道理。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因过多地忙于各自的工作而忽略了情感方面的需求。事实上,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更需要情感。爱情的甜蜜感、家庭的温馨感、,事业的成就感、地位的荣誉感等,都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种情感又往往从消费上容易体现出来,也正因为这样,感性诉求广告在现代社会得以诞生,广告商通过感性诉求广告引起消费者的某些体验,通过人们的感情过程来控制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达到实现广告促销的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