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沅陵地区自然环境

沅陵地区自然环境

沅陵地区自然环境
沅陵地区自然环境

地貌

概况

境内地处新华夏系构造第三隆起北西部,经历过多次地壳运动,其中对地貌形态影响较大的地壳运动有雪峰运动、加里东——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及新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形成地貌基本骨架,再经喜山运动的塑造,形成今天的地貌景观。

中元古代(距今800万年),境内地貌属边缘海槽盆。中元古代末,地壳抬升,南东、北西一度成为陆地;晚元古代,为浅海陆棚,末期地壳短暂抬升,南东、北西又一度成为剥蚀地貌;震旦纪复隆为海洋地貌。早古生代的寒武纪至奥陶纪(距今615~440万年),演变为浅海陆棚至碳酸盐台地;晚奥陶纪末,地壳开始抬升,雪峰山一带为水下隆起,最后成为陆地;志留纪地壳再度下降,溆浦、黔阳东侧为海岸地貌。早古生代发生的加里东运动,芷江、新晃、沅陵、麻阳一线西北为陆地,南东地区因雪峰山地的反复升降而时为海湾。早三叠纪末,印支运动开始,境内地壳抬升为陆地,结束海域史。

中三叠纪,地壳继续抬升,且强烈褶皱造山。晚三叠纪初,地壳不均衡抬升,武陵、雪峰诸山连成一片,沅陵——怀化一带为北北东或北东向展布的滨海盆地和山间盆地。晚三叠纪末,燕山运动使地壳继续上升。沅陵——怀化坳陷盆地成淡水湖泊。至早侏罗纪初,地壳抬升成山地,湖泊消失,间断了盆地沉积,地形高差悬殊。中侏罗世末,武陵山和雪峰山隆起,沅陵——麻阳一带坳陷,地壳强烈褶皱、断裂,并在东部雪峰山一带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至此,境内现代地貌之骨架已基本构成。

白垩纪末,由于燕山运动影响地壳南抬北降,一度上升为剥蚀区的沅麻盆地,再次坳陷成为湖泊。至第三纪始新世末期,喜山运动使区内地壳宽缓坳褶抬升,绝大部分为山地、丘陵。早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末,地壳三次振荡运动,形成Ⅳ、Ⅲ、Ⅱ级阶地。期间,因气候冷热交替,发生铁山四期山谷、山麓冰川活动,至今在雪峰山一带尚保存冰斗、冰槽谷等冰蚀地貌遗迹。

全新世初,地壳再次振荡运动、漫滩等抬升、河谷下切,形成I级阶地。之后,地壳复趋稳定,岩溶地貌广泛发育,,加上气候、水流、新构造运动的作用,及人类对自然界的不断改造,构成现今的地貌景观。

境内山丘重叠,峰峦起伏,地形复杂。地貌轮廓自西南向北倾斜,呈一狭长地带,南北长约353千米,东西宽约229千米。东南部雪峰山脉成弧形盘踞,西北部为武陵山脉所绵延,中间丘岗起伏,形成若干盆地。地势最高点为雪峰山脉之主峰苏宝顶,海拨

标高1934米;最低为沅陵的界首,海拔仅45米。相对高差1889米。东西两侧高峻,南部突起,向中、北部倾斜,呈撮箕形,向北东敝口。

武陵山脉呈北东向绵延,北西坡陡,南东坡缓,其山脉北东部南东麓在区内延展约104千米,山脊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雪峰山呈北东向展布,南东坡陡,北西坡缓,区内延展180千米。山脊构成区域分水岭,走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

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70.5%,丘岗、岗地、平原、山原、水域分别占17.9%、4.1%、4.2%、O.6%、2.7%。全区大致是“七山二丘岗,一分平原加水域”。在山地中,以中低山为主,有8318.7平方千米,占42.5%;低山5933.31平方千米,占28.6%。海拔800米以上的主峰1149个,其中1000米以上的山峰663个。东西部以低山、中山为主;南部多为中低山;北部则以低山、中低山为主;中部主要发育低山、丘陵、平原。

地貌的基本形态和海拔标高划分标准

类型

区内属陆地地貌类型,依其形态和成因,可划分为侵蚀构造地貌、剥蚀构造地貌、溶蚀构造地貌、浸蚀堆积地貌四个大类及二十八个亚类:

侵蚀构造地貌

【中山齿脊峡谷】分布于通道县东部的牛皮界至全数山、通道西部的三省坡至靖州西南的乌流、黔阳县及洪江市东部雪峰山至苏宝顶和石佛山、靖州青定山及沅陵北西部军大坪等地。面积约2007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7.26%。主要由板溪群五强溪组和

马底驿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下志留统的绢云母板岩、板岩、绿泥石板岩、砂质板岩、变质砂岩、硅质岩、冰碛泥砾岩、粘土岩组成。标高一般1000~1900米,最高峰苏宝顶海拔1934米。切割深度一般600~1200米,局部达1600米。平行构造线,脊线明显,呈北北东向延伸。山脊锋锐、尖峭、锯齿状。两侧山势陡险,常见悬崖峭壁,沟壑纵横,坡度30~50度,局部大于60度,峡谷深涧垂直,山脊延展。沟深狭窄呈“V”字形;基岩裸露、半裸露;谷底坡降大,常形成急流、跌水、瀑布等。河系多呈平行状,局部呈放射状。

【中山波脊峡谷】分布于沅陵县东南与溆浦分界地带的九股脑、羊皮帽、云雾山、老山界等分水岭地带。面积约481平方千米,占全区1.74%。主要由板溪群浅变质岩组成,局部为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地形标高1023~1232米,相对切深500~750米。坡角30~40度,局部45度以上,形成陡壁。山顶多为汗圆状,山脊呈鱼背形波状,呈北东向延伸,与构造线一致。多为森林区,植被良好。

【低中山波脊峡谷】分布于靖州平茶、三锹、茶地界,通道西部的大高山,溆浦两丫坪和怀化铁坡及蒿吉坪等地带。面积约1872平方千米,占全区6.77%。主要由板溪群、震旦系绢云母板岩、绿泥石板岩、砂质板岩、变余砂岩及硅质岩组成。一般标高1000~1300米,最高1379米。相对切割深度300~500米,局部达600米以上。山坡坡角30~50度,山坡上缓下陡呈凸形。河谷发育,多呈“V”字形谷。垂直山脊向西侧伸展。河系呈平行状,常形成滑坡和崩塌。

【中低山齿脊峡谷】分布于洪江高椅,黔阳大界头,会同金龙山,怀化铜湾及泸阳,溆浦两江和桥江,新晃新寨、款场、天雷山,芷江西晃山及麻阳等地带,辰溪有零星分布。面积6321平方千米,占全22.86%。主要由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板岩、砂岩等地层组成。一般标高500~900米,最高西晃山1403米。相对切深300~600米,局部达800米。山顶尖峭,山脊齿状,呈北东、北东东向延伸,基本与构造线一致。山坡陡峭,坡角3O~60度,局部70度以上,沟谷发育,多呈“V”字形,坡降大,水流急湍,常见跌水、瀑布,水系呈树枝状发育。基岩裸露,植被不好,常产生崩塌。

【低山驼脊谷地】分布于辰溪至沅陵一线以东,靖州西部及通道中部。面积3044平方千米,占全区11.01%。主要由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地层组成。一般标高600~800米,最高945米,相对切深240~500米,地形坡度一般3O~40度,为复式坡。山坡上往往形成多级台阶或水平溶洞。山顶浑圆和尖棱状。沟谷“V”字形,谷底基本裸露。山脊线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呈北东向展布。

【低山垄脊宽谷】分布于通道和靖州县境内的溪口、县溪、青芜州、坳上等地。面积1020平方千米,占全区3.69%。主要由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下统的绢云母板岩、砂质板岩、变余砂岩、绿泥石粘土岩组成。一般标高500~800米,最高872米,相对切深一般200~400米。山头浑圆状或馒头状,与较宽缓的山垭口相间布列连接成垄脊。山势上缓下陡,坡角25~45度。谷地宽阔,蜿蜒曲折,多呈“U”形。谷底覆有堆积物,植被较好。河系呈树枝状,局部平行状。

【低山齿脊谷地】分布于会同团河、洪江、黔阳一带。面积2464平方千米,占全区8%,主要由板溪群五强溪组、震旦系下统江口组组成。岩性以板岩为主。一般标高500—800米,相对切深200—450米。山顶多为尖棱或次尖棱状,相互连接成不明显的齿状山脊。山坡坡度多在25—40度之间。谷地狭窄,底宽一般10—30米,常有乱石和砂土堆积,厚O~15米。

剥蚀构造地貌

【中山驼峰峡谷】分布于黔阳东部中华山等地。面积约3O平方千米,占全区

O.11%。主要由印支期黑云母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组成。一般标高1000~1500米,切深700~1000米。山顶为次园,呈驼峰状;脊线较平缓。山坡坡度15~50度。基岩风化强烈,风化厚度一般2~15米不等。沟谷深窄,呈“V”形。谷底常有厚度不大的砂土、碎石、岩块等堆积。

【低中山驼脊宽谷】分布于怀化活水,溆浦黄毛园至龙潭镇一带。面积约429平方千米,占全区1.55%。主要由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燕山早期第二次二云母花岗岩等侵入岩组成。标高1100~1600米,相对切深一般100~300米,最大400~500米。山脊不明显,山顶浑圆状。坡角一般20~3O度,最大40度。沟谷较发育,谷宽而浅。花岗岩风化剧烈,风化厚度不大,一般为20~50米,最厚62~90米。其中全风化带厚5~20米,是较好的透水层;半风化带20~30米,是孔隙裂隙水主要赋存带。

【低山驼丘谷地】分布于靖州中部偏南东,会同南部等地区。面积约550平方千米,占全区1.91%。主要由板溪群五强溪组、震旦系及奥陶系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变余砂岩及粘土岩组成。标高500~800米,最高854.9米。切深150~300米。布列高低不等的杂乱馒头状缓丘。山脊延伸短,此起彼落,形如驼背状。坡25~35度。谷地以“U”形居多,与构造线近于垂直或平行。风化层发育,植被茂密。

【低山峰脊谷地】该谷地呈北东向展布于靖州中团至通道一带。面积97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0.35%。主要由白垩系砂岩、砂砾岩组成。标高一般400~500米,最

高625米。相对切深100~150米,最大240米。山颈平面上呈圆或椭圆形,锥状或宝塔状的石峰丛立。布列无序在凹凸不平的基盘上,构成峰丛,四壁陡峭,或上陡下缓。基岩裸露、谷底狭窄、峰谷相间。健崖上常见钙质流失之孔洞,偶有浅深洞,形成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景观。植被多为竹或草木植物。水系呈树枝状。

【低山垄脊谷地】分布于沅陵北部的大合坪、桐木溪一带的红层盆地及靖州飞山至老屋场一带,面积约702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的2.54%。主要由三叠系至白垩系地层的红色粘土岩、砂岩、砾岩组成。一般标高500~800米,最高887.7米。相对切深150~500米。园顶山循构造线呈北东向布列,形成四周陡峻中间平缓的垄状山地。地势特点是北西向南东倾斜,顺向的东南坡平缓,20~3O度;逆向坡的北西坡陡峻,40度以上。厚层砂岩、砾岩常覆盖于山顶,形成山顶平坦山坡上陡下缓的桌面山。在厚层砂岩形成的陡崖下可见砂岩、粘土质细砂岩与粉砂质粘土岩接触面冲蚀形成的洞穴。谷地大致由西而东平行发育,呈“U”或“V”形。

【低山垄脊宽谷】分布于靖州大堡子、太阳坪和会同朗江、广坪、宝田、漠滨等地。面积约97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的0.35%。主要由板溪群变质岩和震旦系碎屑岩组成。一般标高350~720米,相对切深250~500米。山脊和宽谷大致呈北东向平行相间布列,谷脊高差5O~150米,谷宽3O~70米。地形坡度20~25度。地表风化强烈。本区发育二级夷平面,标高600~720米。

【丘岗驼丘沟谷】分布于会同、芷江、新晃、怀化城镇北部,溆浦北部,辰溪西南部,麻阳及沅陵等地,尤以洪江、麻阳、沅陵、辰溪分布广泛。面积约6032平方千米,占全区21.81%。主要由侏罗系、白垩系和下第三系地层的红色砂岩、砾岩、泥岩组成。一般标高200~500米,最高达636米。相对切深一般50~250米,最大切深达400米。坡度一般1O~30度,沅陵北部一带较陡,可达40度以上。山顶浑圆,山坡平缓,山脊延伸不长,短而浑圆,此起彼伏,形为驼背。此外,多见半面山、桌面山、馒头山,局部形成陡崖。在白垩系底砾岩中,由于砾石成分为灰岩,钙质胶结,往往形成深洞。山脊走向与地层走向大致相同。沟谷多为“U”形谷,密度大,水系树枝状发育。

溶蚀构造地貌

【中山台地溶丘洼地】分布于沅陵北西边境,面积约88平方千米,占全区

0.32%。主要由中上寒武统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组成。标高1000~1500米,相对切深800~1200米。四周边坡极为陡竣,多悬崖绝壁,属于进一步分割了的块状高原。台面溶丘呈盾状,有笔峰和峰谷,洼地底部比较平垣,常有泉水和落水伺及碟形洼地。

【中低山台地溶丘洼地】分布于沅陵北部洞溪附近。面积47平方千米,占全区0.17%。主要由奥陶系下统灰岩、泥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组成。标高一般650~800米。台面带状,多“V”形深谷及圭地。台地前缘多跌水、瀑布或地下河、大泉,并多见盲谷斜切台地。与相邻地貌过渡带有分离锥状山峰。

【山峰脊谷地】分布于新晃贡溪、向溪,面积97平方千米,占全区0.35%。主要由寒武系灰岩、泥灰岩组成。峰脊标高一般650~800米,谷底标高350~400米,峰谷高差350~550米,锯齿状峰脊和谷地相间,呈北东向展布。谷宽一般50~100米,谷地中洼地不发育,地下河少见。

【低山沟谷峰丛谷地】分布在沅陵北部部分地区,面积小,约为172平方千米,占全区0.60%。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下统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组成。一般标高500~800米,相对切深200~500米。沟谷多呈“V”字形。山坡多为复式坡。白云岩分布区溶洞、地下河、洼地等岩溶地貌不发育;石灰岩分布区漏斗、洼地、落水洞多见,河水渗失普遍。

【低山峰脊洼地谷地】分布于溆浦和怀化舒溶溪、天星堂、大江口、仙人岩、泸阳东部等地,麻阳西南、怀化北部有零星分布。面积653平方千米,占全区2.36%。主要由石炭系、二叠系、寒武系中下统、奥陶系下统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组成。一般标高500~1000米,相对切深100~500米。陡崖峭壁,峰脊耸峙,沟壑深峻,跌水高悬,地貌景观奇特。峰脊以起伏的长梁山脊为主,挺拔的山峰居次,主脊延伸与复向斜轴同向,支脊则近垂直于主脊。谷地狭长,长者顺构造线方向延伸数十千米,断面“V”形;谷地普遍存在堆积物;沟谷下游较开阔,沉积物厚达10米左右。大型谷地沿断裂带展布,溶蚀洼地在不同标高呈串珠状断续分布,形如椭圆形、圆形,规模大小不等,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洼地内常发育一个至数个落水洞。两侧岩石裸露,溶蚀剧烈,石林、石牙发育。小型谷地枝状穿插。洼地、漏斗、落水洞较少,在麻阳境内,零星分布于位置较高的谷地两侧。沿构造结构面发育的溶洞分布于不同的高程上,横断面多呈扁形和狭长形。纵断面多呈阶梯状倾斜。溶洞内石笋、石柱、石钟乳等均发育。初步查明的地下暗河有札木塘——楠木洞地下河、布拉坪——肖家、则门洞——岩底洞地下河等,地下河延伸长1000~9500米。溶蚀峰脊是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水岭,如大江口——仙人岩——泸阳一线以东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向沅江方向汇集;以西的地表水汇入麻阳河和沅江,地下水则汇集于泸阳、长田湾、火马冲等地。

【低山低丘洼地】分布于怀化黄岩一带,面积约19平方千米,占全区O.07%。主要由中、上石炭统地层组成。构造上属向斜核部。标高8OO~1000米,相对切深20~8O米。可溶岩受强烈溶蚀,整个地形形态表现为巨大的溶蚀洼地。洼地起伏不平,大型

洼地由若干个小型洼地组成。洼地内有一至数个落水洞及漏斗,并与洼地下部溶洞、地下河相连。较大的地下河有风洞——钟鼓洞、狮子口——黑鸡洞等,长1000~2500米。低丘洼地由于处于孤立的构造与地貌部位,既是岩溶水的补给区,又是岩溶水的经流区。

【低山丘陵溶丘洼地】分布于会同岩头、靖州县城至黔阳黔城一线,面积224平方千米,占全区0.81%。主要由石炭系、二叠系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粘土岩组成。溶丘标高400~600米,谷地标高350~450米,丘谷高差5O~20米。溶丘定向性不明显,多为馒头状。谷地为北东东向,谷宽数百至数千米。

【丘陵溶丘洼地】分布于新晃南西部、辰溪的长田湾及寺前铺、怀化花桥,以及靖州新厂至林团一带。面积434平方千米,占伞区1.57%。主要由泥盆系、中上石炭统、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地层组成。一般标高200~500米,相对切深5O~200米不等。丘包浑圆、孤立,无定向性,坡角15~25度。多为第四系覆盖,局部基岩裸露,有石芽发育。丘间溶蚀洼地星罗棋布,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最大1000米。落水洞、漏斗、地下溶洞沿结构面多呈微倾斜状发育,落水洞、漏斗多与地下河连通。洼地、漏斗形态呈椭圆形或碟形,多为粘土覆盖。洼地周边陡崖下常有地下河,伏流出口及水平溶洞发育。地下河及伏流多而坡降大,多数溶洞中钟乳石不甚发育,洞底有残积粘土和碎石块。溶丘洼地常发育于向斜构造或翼部。

【溶丘谷地】分布于靖州艮山口,辰溪火马塘至怀化泸阳一线,会同有零星分布。面积202平方千米,占全区O.73%。构造上属向斜核部。主要由石炭系、二叠系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粘土岩组成。标高230~400米,最高425米。相对切深1O~3O 米。坡高5~15度。谷地平坦开阔,宽400~7000米不等。残留缓坡孤丘,地面平缓,波状起伏,局部稍陡。基岩多被综红色残坡积粘土覆盖。地表岩溶不发育,沟谷多成干谷,边缘多见溶洞和地下河出口(如则门洞——岩体洞等地下河出口),地下岩溶管道发育,是岩溶水的汇集、排泄区。

【石丘洼地、谷地】分布于怀化中方一带。面积91平方千米,占全区O.33%。主要由中上寒武统、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组成。构造上属向斜核部或翼部。一般标高240~350米,相对切深5O~100米,坡度10~20度。石丘洼地相间,漏斗、落水洞众多,溶洞、地下河发育。洼地面积一般O.1平方千米,多呈半封闭状,底部为堆积厚度不一的残坡积物。谷地较小,但开阔。谷地、洼地紧密衔接,呈串珠状北东向延坤。地表河流甚少,大气降水迅速转入地下,汇集于地下河。

【丘陵垄脊谷地】发育于沅陵县的麻溪铺、赵家坨、凉水井一带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灰岩组成的单斜构造区。长18千米,宽O.5~1.O千米,面积28平方千米,占全

区O.1%。北西向的垄脊和谷地相间排列。发育垄状山脊和“V”形谷十多米。垄脊宽50米左右,长数百米,基岩裸露。谷地宽3O~5O米,长300~500米,谷底一般有残积层堆积,厚3~5米。垄脊标高3OO~500米,垄脊和谷地高差60~100米。在垄脊和谷地中,石林、石芽、溶洞、溶槽不发育,但洼地和漏斗较发育,洼地和漏斗大小一般50×150平方米,最大150×300平方千米。其长轴方向与垄脊和谷地方向基本一致。

【丘陵洼地】发育于辰溪县城至田湾一带的中上石炭统白云质灰岩和二叠系灰岩分布区,沅陵筲箕湾、楠木铺、仓斗坪、溆浦低庄等地零星可见。总面积177平方千米,占全区O.64%。正地形发育有垄状山脊、单面山、馒头山、残丘等。单面山见于田湾、狮子山、大坪一带,其形态严格受单斜构造控制。如田湾单面山由茅口灰岩组成。西北坡缓,一般15~20度;东南坡陡,多形成陡崖。垄状山脊见于仓斗坪、龙岩头和低庄东侧的枫香林等地。垄脊走向与地层走向一致。馒头山随处可见,多为残积物覆盖。残丘仅在十里铺和大坪有零星分布,形态与石丘相仿。负地形包括溶蚀洼地、漏斗、盲谷、溶水洞等。其中以溶蚀洼地最发育,规模最大,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个,最大者500×1000米,一般lOO ×1000米。洼地两侧山壁可见地下河入口。正地形标高200 ×350米,正负地形高差3O~60米,地形坡度20~3O度。

浸蚀堆积地貌

【河谷平原】区内河谷沿线发育带状的冲积、洪积层,构成了以阶地为主的河谷平原地貌。面积约299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的1.08%。由地壳间歇、不均衡的升降运动,使河流不断发生侵蚀、堆积作用而形成。在沅江及其支流河谷拐弯的宽谷地带,主要形成了I~V级阶地。而地质作用的差异又使区内河谷阶地的发育也因地而异。怀化市以南和以西地区,I、Ⅱ、Ⅲ级阶地发育较好,Ⅳ级阶地发育较差,以残丘或缓坡零星分布;V级阶地仅在黔阳一带沅水河谷零星残留。I、Ⅱ级阶地普遍为嵌入阶地,但在通道、靖州、芷江等县局部为基座阶地。Ⅲ级阶地多为基座阶地、局部为嵌入阶地。Ⅳ级阶地为基座阶地,仅靖州以南的局部地方为嵌人阶地,多分布于丘顶。麻阳县境内,I~Ⅳ级阶地均为基座阶地,怀化市以东和以北的辰溪、溆浦、沅陵发育了I~V级阶地,Ⅱ阶级地为嵌入~基座阶地,Ⅲ、Ⅳ、V级阶地为基座阶地。I、Ⅱ、Ⅲ级阶地发育完好。Ⅳ级阶地遭受破坏,阶面起伏大,零星残留于残丘上;V级阶地零星残留丘顶,并残存冰水堆积物,堆积厚度小于1米。

各阶地堆积物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但厚度、成分则因地而异、因级别而异。

各阶地与河面之高差、阶面特征等亦因地、因级别而异。同一河流的同一阶地、自上游往下游坡降明显。沅江在沅陵县城I级阶地低于辰溪土桥乡I级阶地标高14米。

同一级阶地不同流域的高差则更大,低庄沿江,I级阶地与沅陵县城V级阶地高差相差89米。阶地级别越高则阶面与河水面高差越大。I、Ⅱ、Ⅲ级阶地阶而平坦完整.禾肖俪向千河流或下游,Ⅳ、V级阶地阶面完整性差,支离破碎,以缪坡或丘岗、残丘为多。

此外,现代河漫滩、心滩在沅江及其支流拐弯的宽谷处,亦较为发育,由砂卵石组成。

冰川地貌

据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研究,本区在第四纪更新世曾发生过冰川作用,现存的Ⅳ、V级阶地堆积物,又见冰水堆积;在雪峰山南段罗翁八面山地区保存着冰斗、槽谷、悬谷、冰蚀盆地、角峰和鱼脊岭等冰蚀地形。其中冰斗和槽谷最发育。按形成时朝及规模,水蚀地形隶属于第二组。罗翁八面山主峰地区,冰斗底部标高1360~1700米,形态多呈漏斗状,长宽在百米之内。冰斗内见漂砾残留,出口处尚保留着高40~45米的冰坎。冰斗下方见长1~3千米,宽3O~100米的冰川槽谷。纵坡降5~8度,谷坡5O~55度,谷肩高40~60米,横切面呈“U”形。堆积物厚5~15米,以漂砾层为主。

---------------------摘自《沅陵县志》

河道演变规律

河道演变规律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我国河流分布广泛,与人们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河道演变是河流动力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相关研究对于整治河道,航运,水利工程,生态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河道演变基本概念入手,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各种不同天然河道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并对河道整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河道演变;关键因素;演变规律 引言 天然河流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治河工程或其他工程后,受建筑物的干扰,河床变化将更为显著。人类在开发利用河流的过程中,要有成效地兴利除弊,必须采取整治措施。要有效地整治河流,必须充分认识河道演变的基本原理及各类河床特殊的演变规律。 1.河道演变的基本概念 河道演变系指在自然情况下或者在受人工建筑物干扰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水流和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河床影响水流结构,水流促使河床变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经常处于运动和发展的状态之中。水流和床沙的相互作用是以泥沙运动为纽带的。在一种水流的情况下,通过泥沙的淤积使河床升高;在另一种水流的情况下,通过泥沙的冲刷,使河床降低。因此,河道演变的规律是以泥沙运动的规律为基础的。但是,自然河道的演变过程极为复杂,往往不能直接从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得到充分解释。因此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对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进行探讨,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河道演变的预测问题。 河道演变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方面在时间应包括河道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空间上应包括河道所流经的河谷的各个部分;而狭义的方面只限于近代的、河道本身的变化。河道演变发生演变的根本原因是输沙的不平衡造成的河床变形长期积累的结果。所谓的输沙平衡是对时间或空间的平均情况而言,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的的输沙平衡,也只是相对的,绝对的输沙平衡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河床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2.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 影响河道演变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但归结起来,最主要的因素不外乎气象、地质、地理等方面。在研究这些因素最河道演变的影响时应该区别两个问题。一个是河流形成的历史过程,另一个是河流目前的河道演变特性。 就河流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其主要作用的动力因素有如下四种:地壳的构造作用、水流作用、冰川作用和风化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水流作用,其他因素不能单独创造河道,它们只能在在河道形成过程中配合水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对河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就河道目前的演变特性而言,与河道的形成不同,完全取决于上述动力因素在现阶段的情况。由于冰川作用仅限于部分河流的河源地区,地质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进行的异常缓慢,因此在研究河流目前的河道演变特性,可以只着眼于现阶段的水流作用,尤其是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 对于任意具体河段,影响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因素主要由以下四点: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 2.说明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重难点】 重点——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 2。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有哪些。 难点——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影响。 【自主学习】 【一、世界屋脊】 1.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部、以西、以南,南至国界。 2.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 “,”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着特征。 3。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气候,、年温差,日温差。 由于海拔,空气,日照,太阳辐射。成都和拉萨都位于北纬300附近,但两地1月和7月的气温车别很大,原因是受因素的影响,拉萨位于海拔高。气候冬寒夏凉,气温年较差,但日较差,藏族的传统服装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而设计的。 4。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受干扰少大部分仍保持着

原始的生态, 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生长着、、等多种高原特有动物。 5。湖泊: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高原淡水湖是 6。高原之舟:高原之舟指的是,它的毛皮可以保持体温,预防寒冷、体身,可以载负重物。 【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 7。牧区:青藏高原是我国的牧区,主要的牲畜有、、,他们都能适应、、等特殊高原环境。 8。河谷农业区: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气温较,有利气候条件是日照。主要的农业区有南部的谷地,东部的谷地,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好处是:气温较,土质较肥沃。适合喜温凉的、生长。 9。生活习惯: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爱喝酒,民居多为。因为青藏高原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 【课堂检测】 10。“高原之舟”是对()的爱称。 A。藏绵羊B。骆驼C。伊梨马D。牦牛 11。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 A。本区有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自然特征是“高”和“寒” B。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C。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部分在高原的南部和西部边缘

(环境管理)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2003年6月2日“自然环境演变”课题组 从自然历史角度看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干旱化的问题,干旱化历史也反映了水资源的演化历史,研究西北地区古气候的演化规律,有助于揭示干旱化的强度、分布、转化和演变特征。 一、古气候演变 (一)第三纪(距今7000万~300万年)开始的青藏高原隆升改变了东亚的地理与气候格局 远古时期的喜马拉雅地质运动对我国地质构造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古地中海消失、青藏高原升起,塑造了我国的现代地势格局。 1.西北地理格局的形成 喜马拉雅山地质运动在我国西部表现为受印度板块向北移动的影响,以挤压、褶皱和隆起为主,形成山系与盆地相间排列,奠定了“三山两盆”的地貌形态。早第三纪(距今7000万~2500万年),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发生海侵,形成与古特提斯海相连的喀什海湾,而其他地区均已成陆,其中包括准噶尔、柴达木、藏北盆地和内蒙古一带的戈壁盆地等陆相盆地区,以及古天山、古祁连山和晋陕高地等山区。 到早第三纪晚期的渐新世(距今4000万~2500万年),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碰撞拼合,西部海湾消失,塔里木盆地与古地中海分离,形成统一的内陆盆地。 晚第三纪(距今2500万~300万年),在印度板块向北的强烈挤压下,青藏高原急剧隆升。西北地区因此受到强烈的南北向挤压,盆地急剧下沉,天山、昆仑山快速隆升,并向盆地挤压逆冲,形成了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在东部甘陕一带,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挤压刚性的鄂尔多斯地块,在地块边缘受力区形成了六盘山脉,而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北和东南两侧分别形成了类似“压力影”的拉张盆地,即银川、河套与汾渭盆地。 进入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后,青藏高原以及各盆地周围的山脉强烈隆升,在塔里木盆地山前堆积了3000多m的西域砾岩,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柴达木盆地早期为一巨大的淡水湖泊,晚期湖面减小变咸。在准噶尔盆地,早期的艾比湖和玛纳斯湖为淡水湖泊,南部山前为西域砾石,盆地中部开始出现沙漠,晚期湖泊变咸,沙漠扩大。而在东部,气候干旱化加剧,内蒙古的戈壁和沙漠大面积形成,并在其南侧地区因风力作用堆积形成了黄土高原。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含答案)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复习区域生态环境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1-2题。 1 A.风沙危害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大陆性气候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 2.针对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牧 C.退耕还湖 D.修建水库若尔盖湿地,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着储量丰富的现代泥炭资源,目前该地已遭受到破坏。据此回答3-4题。 3. 若尔盖湿地的生态意义是( ) A. 产生药材,调蓄洪水 B. 产生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 C.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D. 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水源

4. 保护若尔盖湿地的措施是( ) A.挖沟排水,疏开沼泽 B. 停止一切经济活动,实行封闭管理 C.修建水库,发展水电 D. 设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 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在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实验,下图示意风速为 11 m/ s 时在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高空输沙量 B.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6.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能( ) A.稳固沙土 B.削减风力 C.减少水分蒸发 D.适应恶劣环境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障城镇用水②开发水能资源③蓄水灌溉农田④发展水产养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8.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①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②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③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④营造防护林,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常常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水热状况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三地区中,海拔较低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乙地和丙地 10.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极地气候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图中A、B、C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 荒漠化。据此完成11-12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1601班 160202138 翁静 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

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多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河南省内黄县,河北省大名、南宫、青县,至今天津入海,名为“北流”。景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向东北经山东堂邑、夏津、平原、在冀、鲁间入海,名为“东流”。至此形成了

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 (或全文);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X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X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X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X词;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 2、不出现错别字; 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 4、学

第1章第1节第1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1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 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含义。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重点)3■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分析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差异及成因的基本思路。(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区域和区域差异 ⑴区域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 )区域特点 (3)区域划分 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区域和区域差异研究 ①研究方法:比较法。 ■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六占』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②研究重点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 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③研究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 据。 [特别提醒]区域间的界线不一定都鲜明。如国家、省等行政区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明确的,但气候区、自然带等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

渡性的特点 2.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 (2)自然区的划分 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 土壤和植被则是自然区域的标 (3)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特别提醒]季风区的范围不等于东部季风区的范围 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划分的主要依据为是否受夏季风的影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为季风区,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为非季风区,两者的界线大致为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而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二大自然区之一,与西北干旱半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 水利部办公厅文件办建管[2004]109号 1 总则 1.1 依据国家计委、水利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水政[1992]7号),对于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下简称建设项目),应进行防洪评价,编制防洪评价报告。为适应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工作的需要,规范编制方法,保证编制质量,特制订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全国河道管理范围内大、中型及对防洪有较大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 1.3 防洪评价报告应在建设项目建议书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批准后、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批准前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编制单位进行编制。 1.4 评价报告内容应能满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审查内容的要求,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概述 2 基本情况 3 河道演变 4 防洪评价计算 5 防洪综合评价 6 防治与补救措施 1.5 防洪评价报告中的各项基础资料应使用最新数据,并具有可靠性、合理性和一致性,水文资料要经相关水文部门认可。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缺乏基础资料时,建设单位应根据防洪评价需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勘测、水文等部门进行基础资料的测量和收集。

1.6 在编制防洪评价报告时,应根据流域或所在地区的河道特点和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评价手段和技术路线。对防洪可能有较大影响、所在河段有重要防洪任务或重要防洪工程的建设项目,应进行专题研究(数学模型计算、物理模型试验或其它试验等)。 1.7 在防洪评价工作中除执行本导则外涉及其它专业时,还应符合相应规范要求。 2 概述 概述一般应包括项目背景、评价依据、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 2.1 项目背景 项目背景应阐明建设项目所在地理位置、总体建设规模、项目前期工作概况及防洪评价编制单位受委托后进行防洪评价编制工作的基本情况。 2.2 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应列出以下内容: 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2有关规划文件,包括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综合规划及防洪规划、治导线规划、岸线规划、河道(口)整治等水利规划。 3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4有关设计报告的审查意见、批复文件等。 2.3 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 阐明评价报告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包括所采用的基本资料、分析、计算及试验手段等,简述防洪评价的工作内容。 3 基本情况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_20

第八章第一节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西北地区地形图,能够指图说明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2.通过读地形图、降水图、气候类型图等地图,能够描述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并能分析本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3.通过读西北地区牧区图、灌溉农业区分布图,能分析西北地区农业和牧业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自然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2.西北地区农业和牧业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展示四大地理区域图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来回忆一下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 学生回答。找学生上前指出并说明界限。 2、多媒体播放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图片 [师] 非常好,下面老师给大家看几幅图片,你们猜猜这些图片展示的是哪里的景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们学过哪些古诗也曾描述过西北地区 的这些景观? 学生:西北地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西北地区,感受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学习本区的方法与南、北方一样,我们先来了解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二)新授 1、自然环境 [师]学习区域地理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区域的位置和范围才能更好的了解其自然环境。

1)位置和范围 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地形图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把书翻到P73页读图8.3或者看大屏幕上的图,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指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包括位于哪一级阶梯及包含的省份)。 2.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什么?指出主要地形区。 学生上台指图展示,其他同学做出评价补充,教师小结。 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西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2)气候 多媒体展示我国温度带图、降水线图、干湿地区图、和气候类型图 [师] 同学们看这四幅图,分析讨论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学生小组探究讨论】找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总结。 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暖温带、中温带;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线在400毫米以下,超过一半地区年降水量线不足200毫米,甚至有的在50毫米以下,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所以大部分位于半干旱区、干旱区,干旱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气候特点;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少雨;年温差和昼夜温差大)。 【学生小组探究讨论】: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什么西北地区气候干旱? 结合多媒体提供的地图,学生到屏幕前指图交流展示,其他同学补充,师点拨总结:西北地区距海较远,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这里的降水比较少,气候干旱。 3)河流 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地形图,

区域环境介绍

在班里,除材料之外,活动区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就是区域环境。区域环境可以有效地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支持幼儿的学习,还可以成为与幼儿互动游戏的一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我们将区域环境划分为展示性环境、操作性环境、支持性环境、提示性环境。 一、展示性环境 主要用于展示幼儿作品,为幼儿提供自我展示和相互评价的环境。 美工区:贝壳拼画 设计意图: 我在班级的绘画区里面投放了大量的乡土材料,小朋友们很感兴趣,尤其是各式各样的贝壳。孩子的心最是玲珑剔透,成人眼中普通的沙石、玉米棒,在他们看来都是亲密的玩伴,充满了生命力。这时,引导他们从自然中去发现美,创造美是很重要的。考虑到大班幼儿具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幼儿采集朴素、不起眼的贝壳,让他们根据贝壳的形状大胆想象,用色彩鲜艳的颜料和橡皮泥来装饰,并请幼儿集体创造适合贝壳造型的背景图。这样既让幼儿体验到接触自然、合作创作的快乐,又增强了他们在不同材质上进行美术活动的能力,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贝壳进行作画,发展个性化表达能力与创造力。 2、体验用贝壳作画的乐趣。 材料准备:各种贝壳、彩色卡纸、白乳胶等。 玩法提示: 将贝壳装饰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植物、小玩具。 指导要点: 幼儿的作品一般比较粗,教师可指导幼儿使用多种辅助工具和材料,帮助幼儿把贝壳装饰得更加生动与形象。 二、操作性环境 能与幼儿进行游戏互动的环境。 益智区:《挑战创意拼图》 目标: 1、学习统计作品中各种形状与数量方法。 2、感知不同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和图形守恒。 材料:各种颜色、大小的几何图形,教师提供几种拼摆的半成品及轮廓线,记录表格。 操作方法:教师引导幼儿辨认出几种动物的外形轮廓线,让幼儿任选自己喜欢的形象拼摆,并提醒幼儿摆好后在墙上的表格里记录自己用了哪些图形,每种用了几个。 三、支持性环境 能够支持幼儿活动的环境,如方法提示、扩展思维、解决方法等作为环境呈现,支持幼儿的学习。 科学区:造纸机的使用 将幼儿新学的技能用照片形式呈现方法,直观形象。并将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用绘画的方法在墙饰上进行展示。(集体讨论,绘画记录) 四、提示性环境 一方面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对活动常规进行提醒提示的相关环境。 大班幼儿自主性增强,所接触的生活范围也大大扩展,他们通过讨论与协商,已经开始可以自制规则,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我是小值日生》

河流演变

第六章河流演变 第一节河流地质作用及其发育过程 一、河流地质作用 1.侵蚀作用 河道水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冲刷破坏河谷、加深河床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按侵蚀作用方向,又分垂向侵蚀(下蚀)、侧向侵蚀(旁蚀或侧蚀)和向源侵蚀(溯源侵蚀)三种情况。 2.搬运作用 河流携带大量的物质(泥沙),不停地向下游方向输送的过程,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的搬运能力巨大。据统计,全世界河流每年输入海洋的物质总量约200亿吨。 3.沉积作用 河水在搬运过程中,一部分泥沙从水中沉积下来,此过程称为河流的沉积作用。其堆积物叫河流的冲积物。 二、河流的发育过程 在地貌学领域,河流发育和水系形成的时间尺度一般是以地质年代计。一条完整的河流水系,从初生到趋向成熟,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缓慢形成的。河流的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阶段。 图6-1可用来说明河流的一般形成过程。其中,图(a)表示在陆面上受近代地壳活动的地形控制而形成的一条河流,水流在阶梯状瀑布中,强烈地磨蚀着基岩河床,此时的河流发育属于幼年期阶段。随着流水侵蚀的均夷作用的进行,湖泊、沼泽消失,峡谷加深,支谷延展,河床坡降逐渐减缓(图(b)),河流发育处于青年时期。往后,泛滥平原逐渐发育,河谷进一步拓宽,干流显现均衡河流特征,此时接近壮年期阶段(图(c))。随着侧蚀的不断进行,泛滥平原带宽扩大,形成冲积性准平原,曲流河型形成,河流地貌发育进入相对成熟期或称老年期(图(d))。再往后,又可能由于地壳运动、气候等因素影响,使河流侵蚀作用而重新“复活”,河谷地貌又现出幼年期的特征,表现出地貌上的“回春”现象。 (a)幼年期(b)青年期 (c)壮年期(d)老年期 图6-1 河流形成一般过程示意图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九章青藏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利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并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 2. 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区高寒带来的影响; 3. 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动式的课堂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做到人地协调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 理解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2. 掌握青藏地区受高寒影响下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特色。 ※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歌曲视频引入:播放歌曲视频《天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青藏地区景观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对青藏地区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引导学生找出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区域的界限,并找出学生代表上台画出界限,掌握相关的地理事物。了解青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是世界海拨最高的高原(海拨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板书:一、世界屋脊 展示:青藏地区的地形图并提问:青藏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山脉和河流以及气候类型。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答案版)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滚动训练 一、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濒临波斯湾,城市化水平高达98.3%;人口396.5万(2013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只占总人数的38%,外籍人口中以印度人最多,其次是埃及。该国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几乎全部农产品都需进口。近年来,该国重视发展多种经济,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下图示意科威特位置和范围。 (1)简述科威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吉首市为湘西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中心,具有肩挑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优势。枝柳铁路纵贯南北,209、319国道相互交汇。年降水量1,440.5毫米,日照1,382.5小时,无霜期285.8天。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吉首山川绮丽,风情独特。南联凤凰城,北接张家界,为湖南西部旅游黄金 线的中心,已成为西南地区新兴的旅游热点。已探明有很高开发价值的磷、石灰石等矿藏50余种。 材料三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上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大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图为我国“一带”建设局部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1)描述该区域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4.纺锤树为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的落叶乔木,高约30米,树干粗大,但木质却非常疏松(表硬里软),根系较发达。该树种耐旱忌涝,喜热、喜光、忌寒。现我国福建与广东都有栽植,下图所示纺锤树由珠海农科所从国外引进。下面为哥伦比亚示意图与纺锤树景观图。 (3)据材料说明纺锤树适应哥伦比亚自然环境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第八章西北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地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以及著名的农矿品。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讲述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自源,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教育。 教学重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具准备: 1、图片: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 2、有关投影片若干 3、录音:草原歌曲《天堂》、北朝民歌《敕勒歌》。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启发诱导、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师: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既领略了"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也欣赏了山青水碧的江南美景。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到西北地区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沙漠、戈壁、雪山、清川、绿洲,还有茫茫

的草原,淳朴的风俗民情将会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三节--西北地区(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特带来了西北地区一组画面供大家欣赏。 (学生观看图片) 1、请注意观察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农牧业以及交通运输方面的特点。 2、要把自己看到的画面与在预习过程中读到的文字叙述结合起来。师:(录象结束)我们就欣赏到这里,同学们可能没尽兴,以后我们再找机会继续欣赏。 师:(学生看完之后)请同学们每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把通过预习和观看录象获得的知识相互交流一下,针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讨论,力争在小范围把问题消化掉,如果还有不明白的问题请作出标记,等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生:讨论 师:(待学生讨论基本完毕)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相信大家一定了解了西北地区的许多知识,也可能遇到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们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生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为什么以干旱为主? 师:投影"西北地区位置图",请同学们读图并按课本11.32图上的比例尺量算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喀什到最近海洋的直线距离各约多少千米;再从"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图上,看一看,这两个地方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约各是多少毫米。

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找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分界线,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 3、举例说明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展示反馈、巩固提升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增强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难点: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认识美食,展示我国各地美食图片:东坡肘子、水煮肉片、姜葱炒蟹、龙井虾仁、碳烤松茸、昆虫菜等,让学生认识美食,猜猜是哪些地方的特色菜。 新课: 活动二:探究美食 南方地区美食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一)气候 1、出示南方地区景观图:江南水乡、喀斯特地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南风 光、四川民居等,引导学生概括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湿热 2、自主学习:根据“成都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认识南方地区的“湿 热”程度(气候) (1)、南方地区所处的温度带是和。 (2)、南方地区年降水量为_㎜。

(3)、以成都为例,分析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成都气温最高出现在_月,此时月平均气温约_℃ 成都气温最低出现在_月,此时月平均气温约_℃ 成都降水最多的月份是_月,该月降水约_㎜。 (4)南方地区气候类型是和,气候特征是:_ 4、学生展示反馈,纠错 过渡:南方地区湿热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可以从地理位置和地势特点分析) (二)位置和范围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内容: (1)在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中填注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2)在南方地区轮廓图中填注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海和南海的位置,并总结南方地区的位置特点 2、展示反馈 (三)地形地势 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以下内容: 1、在南方地区轮廓图中填注出南方主要地形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的位置 2、比较南方地区的地形差异(结合地形图和46页阅读材料回答) 3、读图分析南方地区地势特点 4、总结南方地区湿热的原因 5、巩固提升:请从地形影响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1)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温暖 (2)西双版纳地区不受寒潮影响,而广东却受寒潮影响 6、教师点拨总结 (四)湿热的自然环境对土壤的影响——红壤 认识红壤并分析其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活动三:创意美食(认识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 小组合作讨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

第二节自然环境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_9

第八章《西北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学习目标 1. 运用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说出主要地形组成。 2. 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 3. 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影响下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教学重点 以干旱为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干旱环境下的农业 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西北地区景观图片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一、草原和荒漠(自然特征) 位置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长城以北(位于第二级阶梯)地形特征:以高原、盆地为主。 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在400㎜以下 主要河流:黄河、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多内流河植被变化:西部荒漠、中部荒漠草原、东部草原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畜牧业 贺兰山以东:降水较多,分布有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 贺兰山以西:降水稀少,多戈壁、沙漠,山地降水较多,分布有高山草场种植业: 由于西北地区降水稀少,种植业分布在有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 【预习反馈】(略) 【合作探究】 P73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1.景观变化 2.变化原因: 海陆因素:东西跨度大,距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因素:重重山脉阻挡水汽输送 P76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看右图)坎儿井在哪儿?在图片中能获得哪些自然环境信息? 坎儿井在图中表现为圆形土堆。 自然环境信息:气候干旱(沙地广布);位于山脚 (远处有山);有绿洲分布(远处有村庄、林木、田地) 2.坎儿井开凿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为什么修暗渠不修明渠? 利用山坡的坡度自然引水。暗渠可以减少蒸发。 3.围绕坎儿井的创举说感想。 “坎儿井”的开凿充分体现了新疆人民的聪明才智,符合人地协调发展的方向。新疆人民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有利条件,克服降水少,蒸发旺盛,水资源匮乏的不利因素,修建了适应当地环境的“坎儿井”工程,发展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归纳小结】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本课时内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征——区域性与综合性,而构建学生的地理学科意识成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具体课标的要求: 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自然地理差异; 2、说出其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是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完三个地理分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各章节中的第一节设计思路与本节相同,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本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作用。 2、本节主要内容:与前三章第一节的设计思路相同,本节是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分成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大板块。教材的第一个标题为“世界屋脊”,从青藏地区的自然景观入手,介绍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最突出特征——高寒。第二个标题为“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主要介绍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农牧业所具有的突出特征——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比较发达。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所教为初二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接受新知识较为快速,对新鲜地理风俗事物的兴趣浓厚。且学生已经学习完前三章节内容,学习思路与本节相同,这为本节的学习起到了的铺垫作用。也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但不足的是,对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师应特别注意将所有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理清相关地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脑海中有着学习区域地理的框架图,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分析,也为将来的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识别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2、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充分利用以前学过的有关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知识,综合分析两地区的差异,提高综合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苏州古城区河道的历史变迁

苏州古城区河道的历史变迁 苏州市北枕长江,西临太湖,东连吴淞江,南达杭嘉湖。运河绕城而行,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自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斯城,凿斯水”,营建阖闾大城开始,苏州城市河道就开始了自己的历史。 盘门外城河 经过一代代人千百年锲而不舍的努力,至唐宋时,苏州古城内河道体系就已相当完备。这从唐代诗人咏唱苏州的诗篇中能得到有力的佐证。白居易有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反映了唐朝时期苏州河道“河如缎带,桥似繁星”的盛况。据宋《平江图》测算,当时城内河道长达82公里,除内城河一环外,有主干河道横河14条,直河6条,尤以城北河道最为密集,整个城区河街并行,几乎是一街一河,即前门是街,后门是河,呈著名的“双棋盘格局”。明吴中水利全书载“城内河流三横四直之下,如经如纬者数以百计。皆自西趋东,自南趋北,历唐、宋、元不湮”。纵横交错、如网似织的城市河道使我们生活的城市充满灵气,小桥流水的风貌更倾倒了无数中外游客。这是我市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独特风貌,是一个具有高度城市建筑科学和文化艺术相互交融并有着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遗产。苏州古城构筑了功能上科学合理、使用上方便适用、形态风貌上秀丽柔雅、空间环境上亲切宜人的水城格局,实现了适用、方便与美观的统一和“人、城市、水(自然)之间和谐融合”。 苏州市河道管理处在2003年2月份启动了古城区“一河一档”调查工作,测量统计得出古城市河道约长35公里(不包括护城河),“三横三纵”主河道约长18公里,平江、南园、阊门支流约长17公里。历史上各个时期河道数据见下表。 历史各个时期河道情况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