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

浅谈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

当前语文教学在全面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异彩纷呈。语文课堂出现了新的变化,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组探讨、多元解读以及多媒体的广泛使用等。然而新课程改革对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来说,毕竟是一项巨大的全新工程,我们正处于摸索

探究阶段,难免出现一些偏差,语文教学亦如此。而在语文教学全面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容漠视。无论是继承优良传统还是发展创新,我们都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一、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体系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引路者和协助者。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主要源于内部动机,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就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主张。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的听众,而应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doc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语文的本真是什么呢?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积累字词、品味语言、感悟内容、学习写法”都是语文的本真,都是语文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语文教学就应追寻一种本真的教学境界,期待与儿童的精神相遇。如何才能还语文教学的本真呢?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对。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观察和评价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效果。老师要学会拒绝个人的精彩,淡化自己,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要学会删繁就简。 现在正在进行的语文主题学习更要求删繁就简,通过课文的整合,目标集中,任务单一,要求明确,力争做到一课一得,达到以简胜繁的教学效果。别指望你的一堂课中什么都能顾及到,什么都能训练到,要学会突出重点、难点,虽然这样会让人感觉课并不完美,但荀子曾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彩,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 三、要让课堂真“动”起来。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课堂都动起来,可这种动是假动,看似热闹,实则学生如牵线的木偶一般处在“被运动”状态。而且多数是优生“代动”,大多数学生是旁观者。思维和情感都没有被学习内容

所触动。课堂动起来要“动”的真实、有效,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这种“动”应当是学生“动”起来,学生的“动”主要是思维的“动”和情感的“动”。课标中也提“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应以教师的……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基于“学习需求”和“进取精神”而自觉积极的行为,我们应追求那种静态呈现的“内动”。只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良性的互动,知识方法才不会是“授受”的,而是“习得”的。我们要经常用“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有不同意见吗?”等这样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去引导孩子,学生的听说能力就是这样通过一次次智慧的交锋实现的。 四、课堂教学力求平淡、真实。 平淡即淡雅,不刻意雕琢,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本真语文。很多教师总是追求新式花样,总是安排各种表演活动,孰不知自己在忙着“创新”时已离语文很远了。记得曾听过一位老师上《三个儿子》,为了表现自己的“创意”,竟让学生把那个会唱歌孩子母亲说的话给唱出来了,还配上了拉丁舞。好好的语言不引导孩子去读,去感悟,搞些花架子,真觉得不伦不类。我们要学会以学定教,让课“常态”化,让问题暴露,再去解决它,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只有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教语文,才露语文本真,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所以我们要常常审视自己的课堂是否真实、朴实、扎实。我们应

高考议论文回归本位

高考议论文:回归本位 现今我们或多或少会看到各种贴标签现象。考试考得好,学霸也;唱歌唱得好,歌王也。倘若演出几场受人热捧的戏,便称之为艺术家。殊不知纸醉金迷中,多少人沉醉不知归路啊。 诚如一杯装有牛奶或果汁的杯子,我们看不到它是只杯子,唯有倒空,我们才能看到阳光经玻璃折射后那清丽独特的光彩。因此,回归本位,我们才能认清真正的自己。 “吊环王子”陈一冰曾一度迷失自己。在08年北京奥运会一举成名,一夜间光环笼罩,忘乎所以。于是挥霍金钱挥霍青春来弥补曾经的缺失。一年后在锦标赛中预赛即出局。失落的陈一冰开始反思,他就是一个运动员,那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时间的沉淀之后,终于我们在伦敦奥运会上看到一个以金牌的动作却换得银牌的成绩,然而依然自信的给予对手以拥抱与掌声,给予所有背后的支持者以自信阳光的笑容。而今已然退役几近而立之年的他更懂得在为公益慈善做奉献与人生的开创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回归本位,褪去光环,做最真的自己。

而曾名盛一时的“铁榔头”郎平再次回归国家队,仅仅只是以一个教练的姿态。面对队员的新老交替,年轻队员没有大赛经验的现状,坐在场旁不骄不躁冷静观摩,目光承载着对大局的思考和记录着每个运动员的特点优劣,教练就是要给每个队员以机会。让年轻人轻装上阵,没有思想包袱,郎平没有摆自己的老资格,没有让队员们感觉到压力。 回归本位,是阅历的积累,是智者的心态,更是团队勇猛前行的基点。 “国学大师”余秋雨更是卸去了“教授,院士”等诸多称号,自费只身远行,他走遍山川,记录着古老民族的脚步,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今日的沧桑,这一声声的呐喊,构筑了对生命的祭奠,此刻他只是一个炎黄子孙,他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有了重新的思考,瞻前也应顾后,回头看看,才知道我们的根在何处,带着根系上路,才不至于走弯路。余秋雨要做的是一个文人应该做的事情。 回归本位,才能看得更高更远。高瞻远瞩,才能摒弃世俗浮华,坚守为人本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回归本位,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才不至于失去自我。回归本

加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使语文回归生活(马建萍)

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使语文回归生活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七小学马建萍从事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会到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但绝不是唯一资源。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都源于生活,为语文教学内容向生活的开放拓展奠定了基础。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语文教学理应打破教学的壁垒,便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使学生练习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语文。 一、教学内容向学校生活开放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舞台。就学校语文学习而言,教材和课堂内的语文学习内容,仅仅是语言学习的其中一个部分,学校为环境和学校里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比如:以识字教学为例学校教育的第一课,老师们往往要引导学生参观校园,介绍自己。校园美丽的环境是很好的识字教材,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识字乐园;学校、班级、功能是的标志和名称,宣传标语,校风、校训、画廊、板报等等,这下在过去他们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老师适当的点拨,孩子们在美丽的环境中快乐地识字。不仅如此,校园文化中的那些汉字还为学生提供了导向,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散发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再看,学生一天中大部分时间生活都在学校,又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老师如果能够做有心人,精心打造班级环境,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就可以为孩子们学习成长服务,让班集体成为识字乐园。在班级中开辟“读书角、模型展”,在相应的书上,模型上标清汉字,让孩子们认一认、念一念。同样,让同学们自由谈个人名字的由来,搜集生活中的包装袋,相互交流上面的生字。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扩大识字量。让孩子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内容向家庭生活开放 家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家庭中的人、事、物都是学生最熟悉的,教师应把学生家庭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纳入到语文教学中来,加以很好地利用。例如:观察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或职业特点、把这个特点写下来;阅读家庭藏书,同学之间相互介绍书的内容,为家长或亲友所经营的产品试写说明书,设计广告词等。这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摘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方面。但在运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实践和理论并重、过程和结果并重、注重人文素养、重视职业道德。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评价职业道德反馈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观体现了芬奇、迈克和杰米逊等人的课程理念。“能力本位”课程观视课程为一组行为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有计划组织的学习活动、经验;课程开发的参与者首先是企业界人员,其次是课程专家、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程序一般采用比较客观、规范的DACUM法,即首先由企业界人员按严格的步骤、方法进行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产生一张将某一岗位工作条件加以分析并描述的DACUM表(其中的工作任务或行为被认为是能力);然后由课程专家、教师据此DACUM表编制课程。在这种课程观及其课程模式下,因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直接由DACUM表决定,所以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按照行为化的目标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结果,易于在技能训练方面达到熟练。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对于我国职教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在众多国内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推崇。但作为一种职教课程是否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推广,既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个人价值,也要看它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职教课程的评价,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来看“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主要涉及了“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重要问题。 一、“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 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基本标准包括课程职责、课程结构及其开发、课程效能三个方面。其中,课程职责是指课程目标是否能够符合企业、雇主及学生个体的需要,实质上是对课程目标及其所反映的课程观的一种评价。“能力本位”课程与企业和雇主的需要紧密相关,企业和雇主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确定上来。而学生个体在“能力本位”课程的学习中,既满足了企业用人的标准需要,又满足了自身就业的需要,完全达到了课程职责的要求。

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回归本真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2012年对于别人来说或许没有什么不同,每一天鸡鸣即起,日落方息,在教室、校园和家庭之间匆匆忙忙;每一天巨细靡遗,在学生和家长之间左右周旋。但是对于我来说,2012年的我正式加入到了教师这个神圣而又光荣的团队。 在即将踏上新岗位的今天,有幸聆听了进修学校郭老师对《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对于要开始人生新征程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甘霖。郭老师用生动形象而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新旧课程标准之间的异同。虽然只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却已经让我体会到了语文究竟该怎样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郭老师的“回归本真,扶正语文教学”。正如郭老师所言语文即是语言文字。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只注意课文的思想性而忽略了单元的语文目标。我们经常会去把一篇课文给学生讲懂,可是这些讲的过程中有多少是语文特有的呢。这样就容易把一篇课文上成了一节思想品德课,或者是一节科学课。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而语文味包括“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我们需要为它固本扶正。那么什么才是语文的“本”呢?课标给了我们一个很明确的答案,不管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这个轨道,那么语文课也就失去了语文所应有的味道。扶正语文教学,就是要还原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恢复语文所应有的本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沃土。 讲座虽已告一段落,但是我的思考仍在继续。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又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正是我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能力本位与素质教育-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于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若干思考 上海市教科院WTO教育服务研究中心 朱兴德 1999年国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素质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热烈讨论,职业教育工作者也不甘落后。但是在具体讨论中,如何理解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原来倡导的能力本位,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等,在不少同志当中产生了迷茫。本文拟就这方面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关于素质教育 (1)何谓素质? 素质教育中的关键词是“素质”,因此在讨论素质教育之前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素质”?也就是说首先要搞清楚素质教育中的“素质”究竟指什么,具体作怎样的解释。这看似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因为关于“素质”目前存在着多种理解和定义,有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和伦理道德等各个学科各不相同的解释,正是这种不同解释造成了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困难。 素质本来是一个心理学和医学概念,是一个外来词,其英语为diathesis,主要是指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正是这种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构成了一个人能力形成的基础,使教育训练成为可能。后来素质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指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还

包括了后天形成的各种素养和习惯。即在一定时期,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及与后天形成的种种倾向的总和。由于后天形成的倾向通常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上的差异性,因此而衍生出了种种专门化的素质概念,即××素质,如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等等,显然各种专门化素质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并不能相互替代。这时关于“素质”的讨论只有针对专门化时才有意义。比如当我们指责一名随地吐痰的西装革履的男士“素质太差”时,不是因为他是身体残疾或存在心理缺陷,也不是因为他是文盲,而是因为他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着某些不道义。这时对他实施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是文化学习,也不可能是身体锻炼。 由于人们对素质产生了种种专门化的理解,使原来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已经不能够适应发展需要,为了讨论的便利,人们提出了“综合素质”的概念。所谓综合素质,实际上是指各种专门素质的总和,而且通常是指这种总和的整体性状而言的。目前关于素质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关于综合素质的讨论。 (2)什么是素质教育? 顾名思义,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关于素质的教育。正如前文所述,由于目前关于素质存在着多种解释,所以关于素质教育也存在着多种理解。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课堂正常教学之外的跳跳唱唱,甚至在有的学校闹出了“全校拉二胡开展素质教育”的笑话。不少政治工作者则认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政治理论学习,就是道德教育;讲一个人的素质低就意味着他的政治觉悟有问题;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就是提高他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显然,在各自抱着不

回归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

回归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 义务教育在 13亿人口的中国的全面普及 , 是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 为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的提高创造了先决条件。进一步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水平 , 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一方面推进教育公平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是提高教育质量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在我国通常是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普通中学教育, 其重点是九年义务教育 , 当然,还应包括相应年龄段的家庭教育。 基础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不能偏离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 , 不能脱离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 因为实践方向的迷失实际反映了价值取向的迷失。因此,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 基础教育究竟主要打好什么基础的问题又再一次提到我们探讨的日程上来。 当前,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应当关注两个方面 : 一是明确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孩子切实打好基础 ; 二是明确基础教育主要应当打好什么基础 首先,基础教育必须为孩子切实打好基础。 1977 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 , 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 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

批判精神 , 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 , 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 有些地区存在一种现象 , 不断向基础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增加新的任务 ,增添新的教育内容。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着抓起” ,这是因为它将成为人们获取信 息 , 处理信息的重要工具。但 , 现在越来越多的事情都随意地提出“要从娃娃抓起” ,各单位 , 各部门都提出他们所负责的工作都应当“进校园” ,许多单位和部门还要求将相关内容设为课程 , 编写专门教材或者编入现行教材 , 结果基础教育的内容不断拓展 , 教育活动不断增加 , 目的可能是希望为孩子打好更加寛泛的基础 , 结果中小学教育反倒难以真正打好应该打好的基础。我们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 , 知识总量在成倍翻升 ,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 要想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使学生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任务 , 将一切认为有用的东西都纳入基础教育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既会加重学生负担 , 也会最终导致将应当打好的基础淹没在纷繁复杂的内容和教学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编写 , 内容力求精简 , 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 经济实用 , 保证质量。”这里突出了“精简”和“精选” , 强调了“基础”和“基本” , 反映了对基础教育任务的明确规定和清醒认识。法国自 1882 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 , 但近年来经过评估显示 , 法国的中小学生并没有

让语文回归生活的论文

关于让语文回归生活的论文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

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本真语文要求教学返璞归真,追求的是真实、朴实的语文。因此,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形式、虚假的热闹和纷乱的状态等,明确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抓住“读和写”这条教学主线不放松,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本真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014-03 三年前,教育部启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课题研究工作,随即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笔者依托“核心素养”研究这一东风,立足一线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何为本真语文?本真语文要求教与学返璞归真,追求的是真实的、朴实的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来面目,离不开扎实高效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 一、明晰核心,摒弃虚浮之象 与语文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发展起来的教师,经受了一

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激发了课改热情。他们用生动的课例诠释了新课程理念,演绎了新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研究与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抓住“读与写”这条教学主线不放松。只要做到位了,相信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都会学好语文。本真语文要求明确教学核心,努力摒弃虚浮的东西,这样才能让语文真正扎下根来有效发展。 (一)摒弃繁琐形式 语言实践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课堂教学就会花里胡哨多,没有实际效果。内容多而杂,课件随意呈现是教学繁杂的体现。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海底世界》时,用了大量的词卡、图片、模型等教具,整节课形式多种多样,令人应接不暇,但收效甚微。在课堂上,这位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不抓词、不扣句,甚至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淡化了学生语感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该认的不认、该读的不读、该写的不写、该练的不练、该积累的不积累,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二)摒弃虚假热闹 有些课表面看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也没有质疑的机会。还是《海底世界》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学小狗、小猫、小猪等小动物叫,一会儿

回归语文本真,促进儿童发展

回归语文本真,促进儿童发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借课本里的一篇篇课文为例子,教会我们的孩子说话和写话。”斯霞语文教学的灵魂是“童心母爱”;于永正老师“蹲下来看孩子”,他们的立根之本都是对人的本性的关注和呵护,即自觉地对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负责任,很好地诠释了“教真正的语文”的真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相一致。基于“童真”语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儿童的“真思”为视角,解读教材文本 真实的课堂,以教材的准确解读为起点。教材解读,要坚持“从儿童出发”,而不是一厢情愿的“读深读透”,某些课堂上所表现出的对教材人文意义和科学价值无限度深入挖掘,已经远远超越了儿童的“已有”,只不过是执教者的一种标榜。教学前教师应以个人的学识能力首先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深刻领会其中内涵,然后蹲下身子从学生“真力”的角度反观教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说勤奋》时,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理文,所以教学的目标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努力,才能獲得成功。”这一层面上,应该从说理文的特质入手,明白这种文体的特点。但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教者单纯的讲解文体特点,内容就会艰涩难懂,学生会学得毫无兴趣,教学效果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基于这种思考,在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 1、解析“说”字,明辨文体,明白说理文有道理,有事例。 2、梳理脉络,明白道理,知道作者在写道理时通常是放在不同的位置,首尾呼应,就是为了增加说服力,而这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摆道理的方法。 3、领悟表达,学会说理:聚焦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两个事例,体会到“只有勤奋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这个道理。 4、明白所举事例的特点:有代表性、语言简洁。 5、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个事例。 这样的一种教学设计,既让学生清楚的明确了说理文这种文体的特点,教学难度的设计也在学生能理解范围之内,使得说道理有理有据,感受深刻。因此,我们在准确解读教材后所选出来的教学内容才能为儿童所理解接受,他们和教材的对话才能顺畅淋漓,他们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对接。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和思想就不会游离,因为他们在文本中找到了和自己言语、思维、思想对话的知音、嬉乐的同伴。

小度写范文回归本真,语文教学才有生命模板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才有生命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学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源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交流,关注学生的成长,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关键词】生活教材交流基本功高中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学者而言,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因其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调整教学方法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才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一、回归生活捕捉美丽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美国教育家华特·科乐涅提出并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认可的一条理论,语文教材新大纲也强调:“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要求教学不能再局限于教材,满足于单一的课文、课堂教学,要切实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关注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佳途径。如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我在导入新课时就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先让学生先想想家乡的秋什么样的,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引起哪些独特的感受,同学们畅所欲言,家乡的秋就在同学们的描述中形象起来。紧接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边读边思再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文本。这样,学生在联系生活、互动交流中不但理解了文章主旨,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景与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小狗包弟》这一课的时候,并没有先急于进入文本,先让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养过的宠物,学生们声情并茂的讲述也感染了我,讲述中有照顾宠物的艰辛,有小动物给生活带来的欢乐,失去宠物的伤感与失落,还有人谈到了对生命的认识。带着这

知识、能力、素质本位

知识·能力·人格·素质 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从它肇始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就面临着如何嬗变转型并脱胎换骨的苦苦思考与探求,尽管20多年来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构建了自已较具特点的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但其基本价值取向仍徘徊在我国传统教育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中,依然没有走出现代中国文化中“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的误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来探讨和思考未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一、知识本位的高职教育 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从开始起,就一直受到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并长时间的主导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传统教学观念是汇聚了几种教学思想源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族的重书本知识教学思想;20世纪初由一些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输入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政府支持引进推行的凯洛夫的思想。这种传统教学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十分强调教学的认识性质,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传授与学习在教学中的基础或中心地位,并认为学生接触实践,增加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是为学习间接经验做准备的。总之,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缺乏学生的主体活动,尤其是缺少“做中学”的环节。因此其作用的局限性又是明显的: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虽然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学生任何素质的发展除了要学习间接知识经验、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通过亲身活动的磨练和直接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任何素质的发展。而且对于发展来说,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复杂。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有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有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有感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喧嚣与流弊,严华银在这本书中提出让语文安静的观点。他建议从本源问题出发,整合力量,研究这门课程存在的“合法性”。我对于书中的一些篇章感触颇深,现略加阐述。课堂该解决什么问题问题导入、问题引领和问题解决类的课堂已经为广大教师所公认并追求。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原本无可厚非,可解决的是些什么问题和解决谁的问题却值得思考。现在语文课上解决的问题大多是教师预设的,这类问题若符合学情尚好,可大多并不如此。要学生来回答这些不符合他们需求的问题,又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上学生自然会觉得索然无味。满堂灌或满堂问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既然以学生为主体已成为我们的共识,那么课堂上自然就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可学生的问题不会凭空而来。只有事先学习了,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也只有事先收集和整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找出需要在班级授课制这种模式下集中解决的问题,从而确定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这一点上说,确定“教什么”比选择“怎么教”更重要。这样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判断能力,还要储备相关知识。这样一来课堂就会存在变数,这也许是很多教师不愿试水的原因。但这样做的确能真的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也能更好地扮演自己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而要能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独立备课,深入研究教材。这既是尊重学生,也是坚守“自我”。部分教师现在已经习惯了参考教参或人云亦云,唯独缺少自主思考。试想,假如教师自己都无法对教材形成完整并独到的见解,又怎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懂教材呢?让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学生才有学习的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解疑和生疑的主场,学习才有一定的效果。应该进行深度语文学习他在书中详细地讲述了自己教授《一碗阳春面》时的具体做法。他费时两个星期,共计十余节课,带领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反复点评交流,从文章的思想、主题、典型意义和价值,更从文学的技巧、艺术,特别是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的传神等方面,深入挖掘。学完这课后很多同学在日记里都记录了自己阅读小说的体会,而且这种体会很深刻。他因此认为学生的收获比学习20篇其他文章要大得多。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是教学课时不允许,二是自己功力不够。但量的取胜逊于质的收获。与其总是在所有的文章表象上游走,弗如走进一篇好文章的内里,进行深度学习。要教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要实现深度学习,就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一旦学习的内容和方向确定以后,教师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而方法的传授更甚于内容的确定。他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点评和阐释。”他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效仿。他曾为朱自清的《绿》做了如下点评: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承接上文之“潭”,引出瀑布,而及梅雨潭,层次分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镶”若换成“嵌”就死板,失却了轻捷精巧的美感。)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先有耳闻,后有目睹。这是远闻近观之景。)他的点评既有精美语言的赏析,也有写作方式的点评,简约而不失深刻。试想一下,这样的例子又怎么不能告诉学生怎样写点评。学生看了老师的点评之后势必会模仿,也会学以致用。当然达到熟能生巧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若学生真正掌握这种方法,会让学生学会阅读并受惠终生。正是源于此,人教版的教材的编写者在必修1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练习中已对师生进行提示。学生自主深度的学习可以确保学习的质量,而恰当的方法又是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前提。公允地说,这本书中虽有批判之音,但却以建设为主旨,他的很多观点或做法或许会给人以启迪,也会让人获益匪浅。《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严华银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本文发表于《湖南教育》2013年第11期)

让教育回归本位,让生命彰显价值范文

让教育回归本位,让生命彰显价值 —宜川中学考察学习总体与反思嘉川小学李白 一、理念的领悟及触动 1、让心血与汗水浇铸成果:今天的宜川中学已经成为一所全国闻名的学校,这是我们看到的结果,实地体验让人惊叹、让人羡慕,但其艰辛的过程更是让人震憾与触动。宜川中学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2004年,学校面临的是生源不足,学生缺少学习动力,学校课改盲目、学校管理盲序、管理人员思想盲区、教师工作盲动。忧患意识、穷则思变,确定一种思想,开辟一条出路,大胆改革创新是一个决断、更是一个心血与汗水铺就的过程。宜川中学办公室主任赵永平说,思想引领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这样形容校长孙明贤—有魄力、思想超前、不按常规出牌。他回忆说,刚开始推行课改的那两年,为了统一班子的思想,几乎是天天召开行政会,印象最深的一次连续开了8个小时,大家都纷纷跟校长吵,这就是思想的碰撞。在商量开展课堂效果检测的时候,校长和主管教学的蒋校长争论了十几次,每次都是半夜12点,甚至1点,一起争论到家属楼底下,蒋校长边摆手边摇头:“明天再说,明天再说。”一系列改革及创新措施,刚推行时校长也感觉很艰难、管理人员也感觉困惑、教师都觉得无头绪,现在的孙校长觉得很轻松,只管一个会议,那就是行政会。有关教师的所有活动校长都不费心,都是主管的副校长、主任等中层管理在分管组织实施。校长认为自己现在成了宜中最没用的人了,现在最能离得开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一个月不

在,学校也照样运转有序。就像课堂上教师要放手一样,学校管理中,校长也要放手。在学校,领导的精髓就在于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的责任在于要调动学生,而校长的责任就是要调动老师。执行力只是表象,后面要有管理者的威望、思想来进行支撑。孙校长开始当校长的时候,推出的一些东西大家都不认可。比如当校长第一次开会,把学生的管理提到日程上,大家就不认可。教务副主任说:“讲那些有啥用,宜川中学现在是要成绩,宜川的老百姓上上下下关注的是宜川中学的教学质量,就应该叫老师集中精力教学,学生认认真真学习,不要搞那些七七八八的事。”校长就问他:“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他说不知道。校长说,最基本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良好的学风,一个是良好的教风,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要是学生整天在学校抽烟喝酒,打架闹事,哪来的良好学风?要想营造良好的学风,首先要抓学生的行为规范。后来,事实也证明了,校长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说,校长不仅是一种行政领导,更是一种思想上的引导者,有了说服力,才有执行力。直到现在,孙校长还经常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式的培训。班子成员都有点“怕”见他,总觉得跟不上他的步伐,通常是这一阶段的工作还没来得及歇口气,他又在问下一阶段会出现什么问题。他们现在每一个成果的展现都经历着多次反复的尝试、无以数计的挫折,甚至失败。 2、让教育回归本位:在校长孙明贤看来,学校今天的成效不是高考成绩的领先自居,学生教育成功的探索才是最大的亮点所在。 - 2 -

浅谈语文教学生活化 亓恒建

浅谈语文教学生活化亓恒建 发表时间:2015-12-30T12:01:21.6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5期供稿作者:亓恒建 [导读] 山东省商河县许商街道办事处单园小学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亓恒建山东省商河县许商街道办事处单园小学251600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但同时,许多矫枉过正的东西也在迷惑着我们:过多过杂的教学内容、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一味迁就的评价方式……笔者听过各级各类的研讨课、展示课以及竞赛课,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三多”。 一、课堂容量过多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讲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加课堂容量。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多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但有的教师为了掩盖自己对教材挖掘方面的不足,将几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压缩到一节课来上,这样做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课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课。 二、课前准备过多 上一堂公开课,一般课前都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师这一方面,从查阅大量的教学资料,精心地准备教案,到向优秀的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甚至借助其他班进行试讲,验证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及可操作性,就是要尽量使教学过程完美没有差错;一是学生这一方面,也得到特别重视,包括充分的课前预习,收集丰富的资料,准备精心制作的教具,就是准备好和老师的密切配合。所有这些,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积极的努力和尝试,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而一节精彩的展示课,也渗透了老师和学生的很多心血。然而,如果不是从教学实际出发,片面追求某种不切实际的课堂效果,甚至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就完全失去了教学实践的意义。 三、课上花架子过多 目前有一部分老师对素质教育理解不深,认为多玩几个花样儿,课堂气氛活跃,就是一堂好课,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不深,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而一味注重翻什么时髦的花样儿,怎样演好四十分钟的戏。结果,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少数几位“高材生”的发言听上去也很有水平,可是,多数学生并没有什么收获。这真让人遗憾:老师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想出的花样儿,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的课堂,竟这样没效果。细想一下,就不会有什么大惊小怪了——大多数学生只是老师的看客,少数“高材生”充当陪客,这样的教学,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自然也就收效甚微。 作为课程改革中的广大一线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就在课堂,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工作的核心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应尽早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发表时间:2018-05-17T11:52:31.363Z 来源:《教育学》2018年3月总第138期作者:徐鹏 [导读] 教师是一种需要“沉与静”的职业。 陕西省蓝田县玉山中学710505 教师是一种需要“沉与静”的职业。当今世界,名利追求的浮躁、物欲横流的刺激、职业审美的疲劳致使许多老师的“心”无法“下沉”;名目繁多的检查、流于形式的活动、形象工程的作秀致使老师的“神”无法“凝聚”。 高中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也深受到其侵蚀。在“新课改”的幌子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也出现了一股浮华浮躁的风气,不知不觉走入了一个误区:非学生质疑不是突出学生主体,非自读自悟不是阅读教学,非名师模式不是“优秀最佳”。无视语文教学内容的千姿百态,无视教学主体的千差万别,一味简单机械的套用,唯恐赶不上“时代的潮流”。 为了追求高分数高指标,一些教师放弃对学生的“双基”教学和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张扬个性而轻习惯培养、重探究创新而轻“双基”训练、重尝试而轻反思等。如此种种,皆因教师受社会浮躁风气的侵蚀以及并未真正领悟“新课程”的实质,未能切实从学校、学生及文本实际出发,还是滞留在“走近”新课程阶段,没有真正“走进”去。不少的学校在“新课改”大旗下,都搞起了“自主”、“高效”课堂。不少语文老师谈“讲”色变,听课基本成了看课,看学生上课围坐一起,你说我说大家说。于是,语文课上大量声、图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多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了;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多了,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少了;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的多了,学生思考、质疑的少了…… 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一下当前的语文教学是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否丢失了语文教学的真本色。究竟怎样的语文才是“原生态”的语文?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实效的课堂?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要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实效乃至高效,就必须摒弃虚华,让语文课堂回归“朴实本真”,回归“原生态”。 一、摒弃浮华的教学方式,还语文课堂“实”的本色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千改万改不能抛弃“双基”,千变万变,变不了听、说、读、写训练。真正的有效高效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不追求所谓的潮流模式,而踏踏实实搞教学,扎扎实实培养能力。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实,真正做到返璞归真,把一些比较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在合适的时机有选择性地、有节制性地派上用场,未尝不是对时下盛行的各种语文教学新方法的有益补充。 二、摒弃无度的课件演示,还语文教学“读”的本色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引进了课堂,并深受教师们的青睐。我们并不反对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运用不当很容易把语文课引入一个新的误区。 古人称学习为“读书”、“念书”,实在精当。只有“熟读”才能“精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语文课堂上,假如没有琅琅书声,那就是死水一潭。 三、摒弃虚伪的激励,还课堂评价“真”的本色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激励性评价。但不知从何时起,原本富有真情和激励性的评价变得虚伪了许多。 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们,可能变得越来越浮躁,是非辨别的标准也会有所混淆。师生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知识上是不平等的,如果知识技能上和学生平等还能称其为老师吗?课堂评价不仅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评价,更多的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本色”课堂评价不应只是一片赞扬声,也应有否定和纠正。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优缺点,应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评价应该是真实的、真诚的;学生在教师客观、适宜的评价下,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就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回归“原生态”并非让语文教学“打道回府”,回归到“灌输式”、“满堂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去。构建高效、本色的语文课堂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从学生角度设计出能让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精湛解读,并藉此让学生产生自己的生命感悟。语文教师应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言语感悟和表达中的人,是健康美好言语生命的呈现者。 语文教学,师生直面文本,用自己的言语生命体验、领悟生命创造的真谛,去观照、陶冶、唤醒、点化新的言语生命,不期而然引发言语生命的自悟和顿悟的美好经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把语文课堂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三重境界就是对课堂潜质不断挖掘、发现和提炼的过程。学生有“学习潜力”,教师有“教学潜能”,语文课堂有“期待效应”,这都使语文教育潜质的开发成为可能,为开拓语言教育的新视野奠定基础。 作为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梦想的语文教师,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语文学科独特的特点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拥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书底的厚度决定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勤奋读书让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乐于反思令我们拾遗补缺速成长——勤练“内功”,让我们专业提升;勤练“内功”,让我们聚沙成塔;勤练“内功”,令我们走进文本内核,实现艺术的取舍;勤练“内功”,令我们能够坦然地面对学生课堂的动态生成,展现教师应有的智慧和魅力。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有效高效,为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以提升,我们就得静下心来,摒弃浮躁心理,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回归到朴素的原生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