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人依恋_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_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_王力

成人依恋_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_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_王力

成人依恋_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_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_王力
成人依恋_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_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_王力

成人依恋、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

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Ξ

王 力1,张厚粲2,李中权2,柳恒超2

(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510631;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通过对1163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成人依恋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以及主观幸福感的测查,该研究从情绪调节这一新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成人依恋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发现: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在依恋安全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依恋回避直接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表达抑制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是成人依恋关系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成人依恋;情绪调节;重新评价;表达抑制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7)03-0091-06

1 问题提出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身内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正性感情和负性感情三个维度[1]。由于主观幸福感是评价个人和一个社会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2],也是标识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因而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无论从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建构和谐社会的角度,还是从维持个体的心身健康,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角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现在许多研究均发现人际互动模式———成人依恋是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3]。探讨成人依恋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找到一些易于调控的中介变量,为进一步制定改善和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是目前相关研究领域主要关注的内容。很多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如Davis等人从社会支持的角度[4],G uardia等人和Wei等人则从自主、胜任和与他人交往等基本心理需求的角度[5,6]以及Feeney从情绪控制的角度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3]。虽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成果,但对更为深入和全面地理解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还是远远不够的。

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不难看出情绪和情绪调节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意义。近20年来有关情绪与情绪调节研究的发展,为进一步理解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在情绪调节领域,作用于情绪反应过程不同时点的常用情绪调节策略———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受到了研究者们的格外关注。重新评价发生于情绪反应倾向被激活之前,主要是指改变对潜在情绪引出性情境的解释方式以改变该情境所带来的情绪影响。而表达抑制则发生于情绪反应倾向被激活之后,主要是指抑制正在形成中的情绪表达行为。相关的研究发现,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可以使个体体验到更多的正性感情,更少的负性感情,并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而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正好相反[7]。同时,在有关依恋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回避型的个体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8],而安全型的个体则会更多使用重新评价策略,更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9]。

既然具有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会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而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又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那么就有充分的理由从情绪调节这一角度来解释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探讨情绪调节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基于目前对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所对应的依恋类型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依恋安全和依恋回避,因而文章仅以依恋安全和依恋回避为因变量,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为中介变量,主观幸福感为结果变量建构了一个三种结构之间的关系模型(见图1),希望通过进一步对实际数据的分析,来检验和修正这一模型,得到一个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理论模型,以表征成人依

第27卷总第103期

心理学探新

PSY CH O LOGIC A L EXP LORATI ON

2007年

第3期

Ξ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新进教师科研启动基金。

恋、情绪调节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图1 以情绪调节为中介变量的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假设模型

2 方法2.1 被试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法,共获得1163名大学生被

试,其中男性476人,女性687人,年龄在16.42~25.3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59±1.20岁。2.2 测量2.2.1 成人依恋的测量

采用的是G riffin 和Bartholomew 编制的30个项目的关系测查问卷(Relationship Scales Questionnaire ,RS Q )[10]。问卷的项目采用5点Likert 量表,要求被试根据项目的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作出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5)的反应。由于所获得的RS Q 为英文版,首先请一位双语者将其翻译成汉语,

再请另一位双语者将其回译成英文,然后,邀请6位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对译稿进行了进一步的对比和修订,最终确定了该问卷的中文版。为了进一步检验RS Q 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将本次施测的样本随机分成两个小样本,分别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测量依恋安全的项目为5个,测量依恋回避的项目为6个,α系数分别为0.69和0.75。2.2.2 情绪调节的测量

采用王力编制的情绪调节量表(Em otion Regula 2

tion Scale ,ERS )[11]来测量个体使用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策略进行情绪调节的情况。ERS 为一个14个项目的7点Likert 量表,要求被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项目的内容,在7点量尺(1完全不同意到7完全同意)上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自己看法的选项。测量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的项目均为7个。使

用的样本在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维度上的α系数分别为0.84和0.81。

2.2.3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采用国际上最为常用的问卷组合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 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 LS )以及正性感情和负性感情检核表(P ositive and Negative A ffect Sched 2ule ,PANAS )[2]来测量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量表包括5个项目,要求被试在Likert7点量表上对项目的陈述作出反应。PANAS 包括10个正性情绪词和10个负性情绪词,要求被试根据自身在过去几周内对这些情绪体验的频率在Likert5点量表上做出反应。所使用的样本在生活满意度、正性和负性感情维度上的α系数分别为0.80、0.83和0.81。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和LISRE L8.53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信度分析、

模型拟合检验与Bootstrap 分析。3 结果

为了减少研究中所涉及的项目数,使分析的结果更为准确和可靠,以及方便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研究采用随机组合法对所测各个维度的项目进行了打包处理,每个项目包(Parcel )包含1~4个项目,使每个维度的项目数减少到3个。3.1 对测量模型的检验

采用LISRE L8.53对测量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χ2(168,1163)=447.97,CFI =0.98,RMSE A =0.038,SRMR =0.037。所有的21

个观测变量在对应的潜变量上的非标准化载荷都达

29心理学探新2007年

到了显著水平,标准化载荷均达到了0.49以上。这些结果表明测量模型达到了理想的标准,所有的观测变量都充分而有效地测量到了所表征的潜变量。

表1列出了测量模型中各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依恋安全和依恋回避与所有的中介变量均存在显著的相关,但依恋安全与重新评价的相关要远高依恋回避与重新评价的相关。在与结果变量的相关上,依恋安全除与正性感情相关较高外,与负性感情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均较低;而依恋回避则与正性和负性感情有显著性相关,与生活满意度相关较低。此外,两个中介变量与3个结果变量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但除重新评价与正性感情和负性感情之间的相关较高外,其余的相关均较低。

表1 测量模型中各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

潜变量1234567

1.依恋安全 1.00

2.依恋回避-0.5133 1.00

3.重新评价0.3133-0.103 1.00

4.表达抑制-0.30330.3433-0.04 1.00

5.正性感情0.3333-0.26330.3333-0.1833 1.00

6.负性感情-0.030.2033-0.25330.073-0.01 1.00

7.生活满意度0.083-0.11330.1333-0.0930.2333-0.2133 1.00

3.2 对结构模型的检验

为了检验和修正假设模型,此处在假设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潜变量相关矩阵中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值的大小以及假设模型中各条路径的路径系数的大小和显著性,分别构建了3个修正模型:通过增加依恋回避和重新评价之间的路径构建了模型b,以检验依恋回避是否会影响个体对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通过将表达抑制到主观幸福感各成分的3条路径的标准化路径系数限定为0建构了模型c,以检验表达抑制对主观幸福感各成分的影响;最后,在模型c的基础上,又将依恋安全到生活满意度这一条路径的标准化路径系数限定为0建构了模型d,以检验依恋安全对生活满意度直接影响。

表2 各结构模型的结构路径和模型拟合指数

结构路径和拟合指数模型a 模型b 模型c 模型d 依恋安全→重新评价0.35330.35330.30330.3033

依恋安全→表达抑制-0.1833-0.1833-0.1833-0.1833

依恋回避→重新评价--0.08----

依恋回避→表达抑制0.25330.25330.26330.2633

依恋安全→正性感情0.16330.16330.18330.1833

依恋安全→负性感情0.20330.20330.18330.1833

依恋安全→生活满意度-0.01-0.010.00--

依恋回避→正性感情-0.1333-0.1333-0.1533-0.1533

依恋回避→负性感情0.27330.27330.27330.2733

依恋回避→生活满意度-0.08-0.08-0.103-0.103

重新评价→正性感情0.26330.26330.25330.2533

重新评价→负性感情-0.2833-0.2833-0.2733-0.2733

重新评价→生活满意度0.12330.12330.11330.1233

表达抑制→正性感情-0.08-0.08----

表达抑制→负性感情0.030.03----

表达抑制→生活满意度-0.06-0.06----

χ2449.18447.97458.72458.77

df169168172193

CFI0.980.980.980.98

RMSE A0.0380.0380.0380.038 SRMR0.0380.0370.0390.039

△χ2(d f)3a vs.3b3a vs.3c3a vs.3d

1.21(1)9.54(3)9.59(4)39

第3期王 力等 成人依恋、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

图2 以重新评价为中介变量的成人依恋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模型

表2列出了4个结构模型的结构路径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和模型拟合指数。模型a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表明情绪调节策略的确在依恋安全和依恋回避这两种成人依恋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模型b具有良好的拟合度,但与模型a 相比,两者的△χ2(1,1163)=1.21,p>0.01,表明增加从依恋回避到重新评价的路径并没有使模型发生明显改变,结合该路径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8,接近于零,因而可以认为增加该路径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依恋回避并不会影响个体对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模型c的拟合指数也较好,与模型a相比,两者的△χ2(3,1163)=9.54,p>0.01,表明减少从表达抑制到主观幸福感各成分的路径并没有使模型发生明显改变,结合这3条路径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0.08,0.03和0.06,接近于零,因而可以认为增加这些路径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并不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最后,模型d的拟合程度也十分良好,与模型a相比,两者的△χ2(4,1163)=9.59,p>0.01,表明减少从表达抑制到主观幸福感各成分的路径以及依恋安全到生活满意度的路径并没有使模型发生明显改变,再结合这4条路径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也接近于0,因而可以认为增加这些路径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表达抑制在依恋安全和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中,并没有明显的中介作用;重新评价在依恋安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甚至完全中介了依恋安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依恋回避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各成分。

总的来说,通过上面的模型拟合比较,模型d (见图2)为描述被试测试结果的最佳模型。这一模型仅证实了部分研究假设,即依恋安全仅通过重新评价这一情绪调节策略来间接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依恋回避直接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但这一结论仍需要经过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才可以做出。

3.3 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

研究采用LISRE L软件中的Bootstrap程序来进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首先在原始数据(n= 1163)中,随机抽取1000个Bootstrap样本,每个样本的容量为原样本容量的30%(n=348)。然后,使用LISRE L8.53根据这些样本来拟合模型d,生成1000次各条路径的路径系数并保存下来。最后,根据1000次运算的结果,计算出中介效应的平均路径系数,如果这些平均路径系数95%的置信区间(CI)没有包括0,那么就表明其效应显著。

表3 对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的Bootstrap分析

自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标准化的

间接效应

平均间接效应

平均数的

标准误

95%的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依恋安全重新评价正性感情(0.30)×(0.25)=0.080.04650.00060.04530.0477依恋安全重新评价负性感情(0.30)×(-0.27)=-0.08-0.04560.0005-0.0466-0.0446依恋安全重新评价生活满意度(0.30)×(0.12)=0.040.03060.00060.02940.0318

从所得到的结果来看(见表3),重新评价的3个平均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都没有包括0,说明它在依恋安全对主观幸福感各成分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在检验完重新评价的中介效应的

49心理学探新2007年

显著性之后,进一步对成人依恋和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对主观幸福感变异的贡献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依恋安全、依恋回避和重新评价能解释正性感情变异的13%和负性感情变异的8%,依恋回避和重新评价可以解释生活满意度变异的2%。

4 讨论

通过引入了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从情绪调节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依恋安全和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发现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在依恋安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虽然依恋安全和依恋回避均会显著影响个体对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但其并不会显著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关的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人际互动中会体验到更多的正性感情、更少的负性感情、拥有较高的关系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幸福感[3,9]。研究的结果与这些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依恋安全对负性感情也有正性影响。对这一结果的可能解释是由于依恋安全的个体具有更高的安全感,因而他们会勇于面对挑战,并致力于探索未知的世界[12],而探索行为既会带来成功,也会使个体经历挫折与失败,进而增加了个体体验负性感情的机会。尽管依恋安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个体经历更多负性感情的机会,但研究却并没有发现依恋安全与负性感情呈现显著的正性相关(两者之间的相关为-0.03)。个体对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是出现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而言,在面临困难和应激时,他们会坦然承认自身的痛苦,对自身管理痛苦的能力抱有乐观的态度,主动寻求支持,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调节负性情绪[13]。这些积极的认知模式导致了个体学会并习惯性地使用重新评价策略,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进而减少了个体对负性感情的体验。同样,由于依恋安全的个体积极的认知模式以及更多的使用重新评价策略,使个体体验到了更多的正性感情。在依恋安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上,发现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完全中介了这一影响,表明依恋安全的个体对自身幸福程度的认知评价完全来源于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了重新评价策略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调节手段,在依恋安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先前的研究发现依恋回避的个体会更多地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而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会显著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8]。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依恋回避的个体会更多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但该策略的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却并不明显。文化上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克制、忍让和谦逊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处变不惊和喜怒不行于色是一种内在的社会要求。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抑制自身情绪表达的个体反而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许。因而,从这一角度来讲,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并不会给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带来明显的不良影响。依恋回避对个体主观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更多地可能是来自于人际互动的模式。人际交往与沟通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性感情、负性感情和生活满意度判断的重要来源。依恋回避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怀疑他人的动机,回避情感的卷入,会更多地回忆起人际互动中的消极事件,并倾向于作出敌意归因[14]。这一消极的人际互动模式,导致了个体无法与他人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出现更多的人际问题,使个体处于孤立境地,而人际问题和孤立又进一步导致个体体验到了更多的负性感情,更少的正性感情,具有较低的生活满意度。

综合来看,结果表明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是成人依恋关系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发现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对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示在将来的具体实践工作可以通过有目的性地指导和鼓励个体灵活而有效地使用重新评价策略,来改善和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以维护个体的心身健康。

参考文献

1 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y Bulletin,1984,95

(3):542-575.

2 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

(1):34-43.

3 Feeney J A.Adult attachment,em otional control,and marital sat2 is faction.Pers onal Relationships,1999,6(2):169-185.

4 Davis M H,M orris M M,K raus L A.Relationship-specific and global perception of support:Ass ociations with well-being and attachment.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1998, 74(2):468-481.

5 G uardia J G,Ryan R M,C ouchman C E,et al..Within-pers on variation in security of attachment: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attachment,need fulfillment,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2000,79(3):367

59

第3期王 力等 成人依恋、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

-384.

6 Wei M,Shaffer P A,Y oung S K,et al..Adult Attachment, Shame,Depression,and Loneliness:The Mediation R ole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 faction.Journal of C ounseling Psychol2 ogy,2005,52(4):591-601.

7 G ross J J,John O P.Individual differentces in tw o em otion regu2 lation processes:im plications for affect,relationships,and well-being.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2003,85

(2):348-362.

8 John O P,G ross J J.Healthy and unhealthy em otion regulation: pers onality processes,individual differences,and life span de2 velopment.Journal of Pers onality,2004,72(6):1301-1333.

9 M ikulincer M,Florian V.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ttach2 ment styles and em otional and cognitive reactions to stress ful events.In:J.A.S im ps on,W.S.Rholes,Eds.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New Y ork:G ulford Press,1998.143-165.

10 G riffin D,Bartholomew K.The metaphysics of measurement:

The case of adult attachment.In:K.Bartholomew,D.Perlman, Eds.Advances in pers onal relationship.V ol 5.Attachment processes in adulthood,London:Jessica K ingsley,1994.17-

52.

11 王力.成人情绪调节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意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12 G reen J D,Cam pbell W K.Attachment and exploration:chronic and contextual accessibility.Pers 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0,26(3):452-461.

13 M ikulincer M,Shaver P R.The attachment behavioral systemin adulthood:Activation,psychodynamics,and interpers onal pro2 cesses.In:M.Z anna,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 ocial psy2 chology.V ol.35.New Y ork:Academic Press,2003.52-153. 14 M ikulincer M,Shaver P R.Attachment theory and intergroup bias:Evidence that priming the secure base schema attenuates negative reactions to out-groups.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2001,81(1):97-115.

Adult Attachment,Emotion R egul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Mediating R oles of R eappraisal and Suppression

Wang Li1,Zhang H oucan2,Li Zhongquan2,Liu Henchao2

(1.Center for S tudies of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S outh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G uangzhou51063;

2.School of Psychology,Beijing N 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

Abstract: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testing results of1163college students,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in fluences of adult attachment on indi2 vidual’s SW B was explored from the new view point of em otion regul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reappraisal strategy plays im portant mediating role between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SW B,and attachment av oidance contributes to SW B directly.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appraisal is an im portant way of in fluences of adult attachment on individual’s SW B.

K ey w ords:subject well-being;adult attachment;em otion regulation;reappraisal;suppression

69心理学探新2007年

关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人一种满足感。幸福是永恒的主题,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追求。而在追求精神文明的时代,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依旧追求幸福!下面有XX整理的关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根据我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大部分学生主要受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个人价值等观念的影响,认为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前追求幸福的主导因素。我们经过分析,将提出一些建议有利于大家对幸福的把握。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 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绿; 阳光的幸福是镶一身金黄; 而我们所拥有的幸福却是五彩缤纷的。 小时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后,也许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后,能够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幸福。这种幸福虽然平淡、简单,但是却很充实。 而现在呢?一个个独生子女,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

凤。如今的大学生面对了来自父母,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我们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对大学生幸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了。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组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社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式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对象:瘦西湖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附加主观题一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对于即将迈人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学里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就目前来说,大学生是否幸福决定着他们能否

安徽省在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报告

安徽省在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报告 张兴权钱进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幸福是人们毕生的一种追求,本调查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去调查和研究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试图了解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方法:利用自编调查问卷对安徽省5所]高校近1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论: 不同学校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较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根据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自我评价、躯体健康、兴趣发挥、精神状态、外部环境和人际关系。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在校大学生调查报告 一引言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校大学生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的学习、生活现状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方面。许多学者和媒体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报道。 马斯洛根据他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后,该层次的幸福感就会提高,进而便会追求高层次的幸福。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评价。有关幸福感的研究是将主观的幸福感受进行量化,用具体的指标去测量。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早从国外开始,我国关于幸福感的研究

可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在2004年做的“中国工作幸福指数调查”与2006年公布的“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都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凡响和激励讨论。从幸福感的角度去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已经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中。 笔者检索了近十年公开发表的有关主观幸福感的文章,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国外的测量工具,得出的结论存在很大差异。另外,对老年人、教师等群体的实证研究较多,对特定群体——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较少。 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本调查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去调查和研究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现状,试图了解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寻找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探讨有价值的对策,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有可能的帮助。 二调查方法 2.1 样本的选取 调查对象为安徽省5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5所高校分别为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铜陵学院。调查时间为2006年11月。之所以选择这五所高校,是因为首先在学科上,这五所高校[size=6]涵盖了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偏工科类大学、农学类大学、偏文科类大学;其次这五所高校位于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四座不同的城市。这四所城市在环境与经济生活水平上有一定的差异,在安徽省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选取调查的学生为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大学生。由于调查的目标是在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因此没有将在校研究生与专科生列入调查对象。由于中外[/size]合作专业的课程与其他的专业有很大的不同,二级学院的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一般较好,

量表明细

(一)、认知功能量表(14) 1.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 2.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PM 3.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 4.韦氏儿童智力测验WISC 5.韦氏幼儿智力测验C-WYCSI 6.韦氏记忆测验(成人) WMS 7.韦氏记忆测验(儿童) WMS 8.临床记忆量表WMS 9.简明智力状态检查MMES 10.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 11.长谷川痴呆量表HDS 12.成人智残评定量表ADAS 13.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 HIS 14.自动思维问卷ATQ (二)、人格调查问卷(14) 15.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量表 MMPI 16.大五人格问卷BFI 17.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 16PF 18.加州心理测验CPI 19.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EPQ 20.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 EES 21.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 22.C 型行为量表CB 23.A型行为类型问卷TABP 24.复合性国际诊断 CIDI 25.MBTI职业性格MBTI 26.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EPPS 27.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HLD

28.气质量表 TS (三)、心理健康评定量表(26) 29.自测健康评定量表 SRHMS 30.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CL-90 31.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SF-36 32.康奈尔医学指数 CMI 33.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 WHOQOL-100 34.安全感量表 SQ 35.成人心理压力量表 APSS 36.自信度自我评价问卷PEI 37.UCLA孤独量表 UCLA 38.惧怕否定评价量表 FNE 39.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 40.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 I-E 41.精神卫生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 42.自尊量表SES 43.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UPI 44.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 45.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46.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MSSMHS 47.自杀态度问卷QSA 48.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 49.McGill疼痛问卷 MPQ 50.疲劳评定量表FAI 51.人际信任量表ITS 52.Cohen-Mansfield激越问卷 53.分离体验量表 DES-Ⅱ 54.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 AAS (四)、情绪评定问卷(20)

成人依恋量表(AAS)

导语: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 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验有关,童年的依恋经验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互动关系没有改变,它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 早期童年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现在对他人依恋的模式,依恋关系量表四种类型:安全型、先占型、拒绝型还是恐惧型,成人依恋量表( AAS)- 依恋人格类型测试。 成人依恋量表 (AAS) 测评须知: 阅读下列语句,并衡量你对情感关系的感受程度。请考虑你的所有关系(过去的和现在的),并回答有关你在这些关系中通常感受的题目。如果你从来没有卷入进情感关系中,请按你认为的情感会是怎样的来回答。 请在量表的每题之后的括号里填写与你的感受一致的数字1~ 5。 选项: 完全不符合 =1较不符合=2不能确定=3较符合=4完全符合=5 题目: 1.我发现与人亲近比较容易。 ( ) 2.我发现要我去依赖别人很困难。 ( ) 3.我时常担心情侣并不真心爱我。 ( ) 4.我发现别人并不愿像我希望的那样亲近我。 ( ) 5.能依赖别人让我感到很舒服。 ( ) 6.我不在乎别人太亲近我。 ( ) 7.我发现当我需要别人帮助时,没人会帮我。 ( )

8.和别人亲近使我感到有些不舒服。 ( ) 9.我时常担心情侣不想和我呆在一起。 ( ) 10.当我对别人表达我的情感时,我害怕他们与我的感觉会不一样。( ) 11.我时常怀疑情侣是否真正关心我。 ( ) 12.我对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感到很舒服。 ( ) 13.当有人在情感上太亲近我时,我感到不管服。 ( ) 14.我知道当我需要别人帮助时,总有人会帮我。 ( ) 15.我想与人亲近,但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 ( ) 16.我发现我很难完全依赖别人。 ( ) 17.情侣想要我在情感上更亲近一些,这常使我感到不舒服。( ) 18.我不能肯定,在我需要时,总能找到可以依赖的人。 ( ) 一、计算分量表分 本量表包括 3 个分量表,分别是亲近、依赖和焦虑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 6 个条目组成,共18 个条目。本量表采用五级评分法,填几就得几分。其中2、7、8、13、16、 17、18 题为反向计分条目,在评分时需进行反向计分转换。 先计算 3 个分量表的平均分数,再将亲近和依赖合并,产生 1 个亲近依赖复 合维度。 亲近分量表题号168121317平均分得分 依赖分量表题号257141618平均分得分 焦虑分量表题号349101115平均分得分 亲近依赖复合维度计算方法:亲近依赖均分=(亲近分量表总分+依赖分量表总分)÷12

大学生幸福感的问卷调查

大学生幸福感的问卷调查 各位同学: 大家好。欢迎参加“大学生幸福感的问卷调查”。这个调查是希望了解在校大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上是否快乐的情况。我们将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策略。此次调查是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的,我们承若将对您提供的信息予以保密。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1.你的性别是?( B ) A.女 B.男 2、您就读的年级?( A )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您的专业属于哪一类?(A ) A.理工科类 B.文科类 C.医术体育类 D.军事类H.其它 4.请问您的家庭居住地是?(A ) A.农村 B.城镇 5.您觉得您现在的生活满意吗?(D ) A.非常满意 B.满意 C.还算满意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6.您的家庭经济怎么样?(D) A.贫穷 B.富裕 C.中等 D.一般 7.您觉得幸福与金钱有关吗?( A ) A.有关 B.无关 8.您觉得您的家庭幸福吗?( A )

A.幸福 B.不幸福 C.一般 9.您与父母的交流怎么样?( B ) A.几乎不交流 B.只交流学业,不与父母交流生活及感情问题 C.和父母就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 D.很想和父母沟通但又怕他们担心自己 10.您对您现在的学习成绩满意吗?( D ) A.非常满意 B.满意 C.还算满意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11.您在乎别人对您的评价吗?(C ) A.很在意 B.在意 C.不太在意D不在意.E.很不在意 12.您身边的朋友多吗?(B ) A.很多 B.一般 C.很少 D.几乎没有 13.您对您自己为人处事方面做的满意吗?(C ) A.很满意 B.还算满意 C.不满意 D.很不满意 14.您觉得校园环境会影响您的幸福感吗?( A ) A.会 B.不会 15.您对您所在的大学满意吗?(B ) A.很满意 B.还算满意 C.不满意 D.很不满意 16.大学里面有针对学生幸福感提升的一些措施吗?( D) A.没有,我不知道 B.知道一点点

大学生幸福感的问卷调查报告

大学生幸福感的问卷调查报告 选题的题号:28 调查的目的: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总体状况,构建和谐校园,探究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我们对本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分析大学生友好关系、主管感受、影响因素、解决方式等方面,同时基于调查,总结影响因素,为以后做研究提供依据。 主要内容:幸福定义、影响因素、解决途径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28日——2011年12月3日 调查地点:南昌航空大学 调查对象:大一至大四学生 本组成员: 组员分工: 摘要: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幸福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在经济飞速发展下,幸福感越来越显得重要。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的研究有助于改善与增进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正确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观念。本报告在对110名在校大学生的幸福感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大学生幸福感在生活满意感和情感维度上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大学生的幸福感模型、对幸福的归因及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幸福感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引言 长期以来,心理学对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多,而对幸福、快乐、满意、乐观等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少。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幸

福、快乐、满意、发展是人类的主要成就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因此,研究人员开始试图通过对人类理想心理机能和状态,如幸福、满足、乐观、快乐等的研究,发现促进个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从而增进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促进个体自由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就越强。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主观性: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行动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2)整体性: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方面,共同反映了个体综合的整体生活质量;(3)相对稳定性:虽然在评定幸福感时会受到当时情绪状态与情境的影响,但研究却证实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总之,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我们通过对幸福感的实证性调查研究与分析,有助于对幸福感具体、准确与深入的把握,为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继续深入地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进行幸福感的问卷调查,一共 110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54人。本次调查共发放110份问卷,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94.5%。 (二)调查方式 幸福感开放性问卷 采用自编的幸福感开放性问卷,该问卷包括3个项目,分别从大学生的幸福原型、对不 幸福的归因和对幸福的主观界定三个方面考察大学生的幸福感,试图发现大学生群体幸福 感的独特方面。 (三)数据整理 组员分工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完整版)IPPA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11380字-3套题每套25题

IPPA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作为中学生,父母与朋友在你的生活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你依赖他们需要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影响到你与他们之间的交往。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学生与重要他人的相互关系,请你仔细回答以下问题,你的回答将作为科学研究所用,你的任何信息都作为个人隐私得到保护,不会向任何人遗漏,请放心作答! 年龄:年级: 性别: (1)男 (2)女 父母是否外出务工:(1)是 (2)否 (选“是”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选“否”请跳过) 谁在外务工:(1)爸爸 (2)妈妈 (3)父母均在外务工 你与父母分别时间: (1)1-3个月 (2)3-6个月 (3)半年到一年 (4)一年以上 “1”-根本不是这样“2”-很少是这样“3”-有时是这样“4”-经常是这样“5”-总是这样 请阅读每一个句子,并选择与你最相符合的,然后画圈。 1.我母亲尊重我的情感。 1 2 3 4 5 2.我认为我的母亲是称职的母亲。 1 2 3 4 5 3.我真希望我的母亲是另外的人。 1 2 3 4 5 4.我母亲很认可我现在的样子。 1 2 3 4 5 5.对我在意的事情,我喜欢听取我母亲的意见。 1 2 3 4 5 6.我觉得向母亲表露自己的情感是没有用的。 1 2 3 4 5 7.当我为某事情难过的时候,我母亲会看出来。 1 2 3 4 5 8.与母亲讨论我的困扰另我感到很羞耻,很愚蠢。1 2 3 4 5 9.母亲对我期望太高。 1 2 3 4 5 10.我很容易为母亲感到难过。 1 2 3 4 5 11.我有很多不开心,但母亲知道的很少。 1 2 3 4 5 12.当讨论事情的时候,母亲会很在乎我的观点。 1 2 3 4 5 13.我母亲信任我的判断。 1 2 3 4 5 14.我母亲有她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不会拿自己的烦恼去烦她。1 2 3 4 5 15.我母亲帮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 1 2 3 4 5 16.我把自己的烦恼告诉我的母亲。 1 2 3 4 5 17.我很生气我母亲。 1 2 3 4 5 18.我没有得到母亲很多的注意。 1 2 3 4 5 19.我母亲帮我一起讨论我的困难。1 2 3 4 5 20.我母亲理解我。 1 2 3 4 5 21.当我为某事情生气时,我母亲试图理解我。 1 2 3 4 5 22.我信任我的母亲。 1 2 3 4 5 23.我母亲不了解这些天我都经历了些什么。1 2 3 4 5

关于大学生校园生活幸福感的问卷调查

关于大学生校园生活幸福感的问卷调查 首先感谢您的参与此次调查,本次调查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校园生活是否有幸福感,为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提供一个可靠的客观依据。为此,耽误您宝贵的时间。 请您就以下问题在您认为合适的地方大“√”或填空。 1.您所出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2.您所读的专业_____ 3.您的性别 A.男 B.女. 4.您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满意吗? A.很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E.很不满意 5.您现在感到幸福么? A.很幸福 B.幸福 C.一般 D.不幸福 E.很不幸福 6.您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如何?(多选题) A.快乐 B.充实 C.没感觉 D.枯燥无味 E.厌倦 F.其他 7.您认为自己的大学生生活是怎样的? A.忙碌而有充实 B.每天都有新收获 C.基本是自己理想的生活平淡普通 D.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 E.和自己的理想生活有一定差距无聊乏味 F.时常无事可做 G.其他 8.你对自己现在大学生活的看法如何?

A.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感觉充实,并满意自己的学业 B.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感觉充实,但不太满意自己的学业 C.较少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但满意自己的学业 D.较少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并且不满意自己的学业 E.参加过多社团活动,感觉不充实,但满意自己的学业 F.参加过多社团活动,感觉不充实,并且不满意自己的学业 9. 您对自己身体状况满意吗? A.很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E.很不满意 4. 您每周参加运动的时间有多长? A.0h B.1-2h C.3-4h D.5h以上 10.您认为一个人的生理健康包括哪些? A.身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身心健康 D.其他 11.您认为现在各方面和自己的期望值相符吗? A.现在状况比期望值好 B.刚刚相符 C.现在状况与期望相差甚远 12.您认为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吗? A.非常有用 B.有点无用 C.有点价值 D.非常有价值 13.您一般采取何种方式排解心里压力?(多选题) A.向其他人诉说 B.独自承受,强颜欢笑 C.抽烟喝酒麻醉自己 D.写日志,听音乐 E.把不好情绪发泄在身边人身上 F.其他 14.您认为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重要吗? A.很重要 B.重要 C.一般 D. 不重要 E. 很不重要 15.您认为处理人际关系包括以下哪些方面?(多选题)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表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表 个人基本状况(请务必填写) 请您在横线上填写您的基本信息,并将所选择的选项涂红,谢谢您的配合! 1.性别: _________ 2.您所在的学校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源:A城镇B乡村 4.独生子女与否:A独生B非独生 5.月基本生活费用: A 500元以下B 500-1000元C 1001-1500 D 1500以上 以下问题主要测量您的主观幸福感,请您按照评分说明计分,并将最终分数写入最后的横线上。 谢谢您的合作! 【评分说明】(A=5分B=4分C=3分D= 2分E=1分F=0分) 1.你的总体感觉怎样? A.好极了 B ?精神很好 C ?精神不错 D ?精神时好时坏 E .精神不好 F .精神很不好2?你是否一直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行为、思维、情感或感觉? A.绝对的 B ?大部分是的 C ?一般来说是的 D ?控制得不太好 E ?有些混乱F ?非常混乱3?你的生活是否幸福、满足或愉快? A.非常幸福 B ?相当幸福C ?满足 D ?略有些不满足 E ?非常不满足 4?你是否有理由怀疑自己曾经失去理智,或对行为、谈话、思维或记忆失去控制? A. —点也没有 B .只有一点点 C .有些,不严重D .有些,相当严重E.是的,非常严重 5.你睡醒之后是否感到头脑清晰和精力充沛? A.天天如此 B ?几乎天天C ?相当频繁D ?不多E ?很少F ?无 6?每天的生活中是否充满了让你感兴趣的事情? A.所有时间 B .大部分时间 C .很多时间 D .有时 E .偶尔F.无 7?你是否情绪稳定并能把握住自己? A.所有时间 B .大部分时间 C .很多时间 D .有时 E .偶尔F.无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含计分和分类依恋类型

成人依恋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含计分) 01.总的来说,我不喜欢让恋人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02.我担心我会被抛弃;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03.我觉得跟恋人亲近是一件惬意的事情;(R) 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04.我很担心我的恋爱关系;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05.当恋人开始要跟我亲近时,我发现我自己在退缩;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06.我担心恋人不会象我关心他(/她)那样地关心我;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07.当恋人希望跟我非常亲近时,我会觉得不自在;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08.我有点担心会失去恋人;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09.我觉得对恋人开诚布公,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0.我常常希望恋人对我的感情和我对恋人的感情一样强烈;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1.我想与恋人亲近,但我又总是会退缩不前;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2.我常常想与恋人形影不离,但有时这样会把恋人吓跑;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3.当恋人跟我过分亲密的时候,我会感到内心紧张;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4.我担心一个人独处;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5.我愿意把我内心的想法和感觉告诉恋人,我觉得这是一件自在的事情;(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6.我想跟恋人非常亲密的愿望,有时会把恋人吓跑;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7.我试图避免与恋人变得太亲近;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8.我需要我的恋人一再地保证他/她是爱我的;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9.我觉得我比较容易与恋人亲近;(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0.我觉得自己在要求恋人把更多的感觉,以及对恋爱关系的投入程度表现出来;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1.我发现让我依赖恋人,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2.我并不是常常担心被恋人抛弃;(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3.我倾向于不跟恋人过分亲密;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4.如果我无法得到恋人的注意和关心,我会心烦意乱或者生气;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5.我跟恋人什么事情都讲;(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6.我发现恋人并不愿意象我所想的那样跟我亲近;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7.我经常与恋人讨论我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我关心的事情;(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8.如果我还没有恋人的话,我会感到有点焦虑和不安;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9.我觉得依赖恋人是很自在的事情;(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30.如果恋人不能象我所希望的那样在我身边时,我会感到灰心丧气;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31.我并不在意从恋人那里寻找安慰,听取劝告,得到帮助;(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32.如果在我需要的时候,恋人却不在我身边,我会感到沮丧;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33.在需要的时候,我向恋人求助,是很有用的;(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34.当恋人不赞同我时,我觉得确实是我不好;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35.我会在很多事情上向恋人求助,包括寻求安慰和得到承诺;(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同伴依恋的关系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同伴依恋的关系研究 杨圆圆① 张仲明△ 郭晓伟 胡朋利 【摘要】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27名重庆地区留守儿童施测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 PA)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 SSM HS)。结果 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及10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留守儿童的强迫、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性别差异显著(t=-2.020,-2.187,-2.151,-2.247;P< 0.05);②留守儿童的偏执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年级差异显著(F= 3.051,4.160;P<0.05);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与同伴依恋、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呈显著负相关(P<0.05)。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父母同伴依恋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P<0.05);④留守儿童的父亲疏离、同伴信任、同伴疏离、母亲疏离和父亲信任共同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解释率为25.9%(P<0.05)。结论 通过调节父母、同伴依恋状况可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父母依恋;同伴依恋 Relationsh ip between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and Mental H ealth of the Lef t-beh ind C hildren.Y ang Yuanyuan,Zhang Zhongming,G uo X iaowei,et al.School of Psycholog 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P.R.China 【Abstract】 Object ive To ex plore 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parent a nd peer a ttachment and mental heal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Methods Using th e M iddle-School Students'M ental Hea lth Scale(M SSM HS)a nd the Inv entory of Pa rent and Peer Attach ment(IP PA)to inv estiga te327lef t-behind children from two middle schoo ls in southw est r egions.Results ①Left-behind children's phy sical health total sco re a nd the ten facto rs sco res wer 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norm.The sco res of compel,anxiety,depressio n a nd crises relatio nship dimensio ns had sig nifica nt differences in gender;②Th e sco res o f crankiness and psycholog ical unbalance dimensio ns had s ig nifica nt differences in g rade;③Physical hea lth co rrela ted with peer attachm ent and pa rent attachment po s itiv ely and sig nificantly.Th e ten factors of M SSM HS w ere inter related with the trust,communicatio n and alienatio n dimensions of IP PA to some ex tent;④The left-behind childr en's ph ysical health could be predicted25.9%by father alienatio n,peer trust,peer alienatio n,mother aliena tion and father trust.C oncl usion Pa rent and peer attachm ent sho uld be taken into full co nsidera tion to improv e th e mental heal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Key words】 L ef t-behind childr en;M ental health;Pa rent a ttachment;Peer attachment 留守儿童(Left-behind children)指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特殊群体[1]。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日益成为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焦点[2]。已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敏感、偏执等心理症状上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青少年[3],农村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4]。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依恋,据Bo wlby的依恋理论,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是最重要的两种依恋类型。依恋对象是个体的“安全基地”和应对压力及焦虑的天然的缓冲器。依恋对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对社会的适应具有重大意义[5]。父母同伴依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鲜有研究。鉴于此,本文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健康与依恋的具体关系,以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重庆市2所中学35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27份(93.4%)。其中,初一年级141名,初二年级140名,初三年级46名;男生153名,女生174名;平均(14.11±1.01)岁。1.2 方法 1.2.1 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 PA)修订版 Armsden和Gr eenberg于1987年编制。包含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3个分问卷,每个分问卷各有25个题目,由信任、沟通、疏离3个维度构成。问卷采用Liker t5点评分,1代表“很不符合”,5代表“很符合”。得分越高表示依恋水平越高。本研究采用IPP A中文修订版[5]。IPP A问卷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6-9]。 1.2.2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 SSM HS) 王极盛教授于2005年编制,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10个因子,共60个题目。量表采用5级评分,1代表“无”,5代表“总是”。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差。M SSM HS的10个分量表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信度在0.6010~0.8577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0.8726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之间,内容效度比较理想[10-11]。 1.2.3 施测方法 将父母同伴依恋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装订成册,由班主任与研究者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集体施测。施测时,向被试讲明要求,被试独立完成问卷, · 1371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20卷第9期 China J 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12,Vol20,No.9 ①中国.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 400715 E-mail:yuan.yuan1988@https://www.doczj.com/doc/8517883795.html, △通讯作者 DOI:10.13342/https://www.doczj.com/doc/8517883795.html, k i.cjhp.2012.09.011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可编辑修改word版)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PBI) 一、概述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中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是对父母各种养育行为的特征概括。依恋理论认为,父母关爱即喜爱、温和、亲近和低控制是儿童安全依恋关系和正常发展的需要,而父母控制即干涉、要求服从、过度保护和低关爱是儿童不安全依恋模式和以后心理功能紊乱的一个来源。为了定义和评估父母教养行为的有效构成,Parker于1979年根据依恋理论编制了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BI)。众多的研究表明,PBI具有良好的信度,不存在性别差异,并且得分较少受到被试抑郁水平和生活重大事件的影响;PBI常用于临床病人所受的教养方式对其心理障碍影响的研究,特别是抑郁和焦虑的某些症状表现,其效度也在成人群体、青少年群体、抑郁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中得到广泛的验证。现在PBI已成为在美国、西班牙、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的回顾性自陈量表。国内周世杰、楚艳民、杨红君、刘利、刘琴等人对此量表做了修订和心理测量学指标的检验。 二、量表的内容及实施方法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是评估个体对儿童时期(16岁以前)父母养育方式的认知的自陈量表,分为母亲版(PBI-M)和父亲版(PBI-F),各有23个条目,分为关爱、鼓励自主和控制三个因子。采用李可特4点计分形式,“0”代表“非常不符合”,“1”代表“比较不符合”,“2”代表“比较符合”,“3”代表“非常符合”。 三、测量学指标 PBI 中文版的修订在849 名在校大学生中完成。PBI-M 三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 0.414~0.437 之间,PBI-F 三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402~0.394。内部一致性分析显示,PBI-M 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母亲控制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846/0.830,0.806/0.727,0.745/0.661;PBI-F 父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父亲控制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858/0.844,0.822/0.748,0.752/0.689。重测相关系数为0.746~0.941。 结构效度方面,探索性因素分析父亲版和母亲版均得到三因子,分别命名为关爱、鼓励自主和控制。母亲版累积解释率为46.22%,父亲版累计解释率为49.28%。使用极大似然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基本符合测量学的要求。在三因素模型中,CFA 结果显示:母亲版 χ2/df=2.457,GFI=0.898,AGFI=0.871,CFI=0.900,NFI=0.844,NNFI=0.844,RMSEA=0.059;父亲版χ2/df=3.052,GFI=0.870,AGFI=0.839,CFI=0.858,NFI=0.805,NNFI=0.838,RMSEA=0.070。 将PBI-M 和PBI-F 分量表与成人依恋问卷(AAQ3.1)进行相关分析,两个量表的所有分量表之间都相关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在-0.544~0.631 之间。 四、结果分析与应用情况 母亲版: 1.关爱因子:1、2、4、5、6、11、12、14、15、16、22 共11 个条目,反映母亲对孩子温和、理解、支持; 2.鼓励自主因子:3、7、13、19、20、23 共6 个条目,反映母亲鼓励孩子独立和自主; 3.控制因子:8、9、10、17、18、21 共6 个条目,反映母亲过分干涉孩子的成长,严格限制孩子的自由。 其中反向计分:条目2、4、14、16、18、22。 父亲版 1.关爱因子:1、2、4、5、6、11、12、13、15、16、22 共11 个条目,反映父亲对孩子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消极情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Vol.32,No.2,226?235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DOI:10.16187/https://www.doczj.com/doc/8517883795.html,ki.issn1001?4918.2016.02.12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消极情感的关系: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王英芊1 邹 泓1 侯 珂2 王明珠1 汤玉龙1 潘 斌3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北京 100875; 3.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 250014) 摘 要:以3353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特点,并进一步检验了不同依恋类型对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消极情感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二者对消极情感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消极情感水平总体上呈现从初一到高二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同伴与父子依恋对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显著,但母子依恋的独特效应不显著,且同伴依恋在消极情感中的独特效应显著高于父子与母子依恋;3)同伴依恋部分中介父子依恋与消极情感、完全中介母子依恋与消极情感的联系,同时,父子与母子依恋又调节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影响,表现为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预测在高亲子依恋个体中更显著。因而,依恋对消极情感的作用机制中,间接效应模型与交互作用模型同时成立,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关键词: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消极情感;青少年分类号:B84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190003)。 通讯作者:邹泓,E?mail:hongz@https://www.doczj.com/doc/8517883795.html, 1 引言 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疾风暴雨期”,也 是情绪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已有研究多分别探讨抑郁、焦虑、孤独感、自卑、羞怯等离散情绪,虽然更具针对性,但是许多消极情绪体验是相互关联的(Zelenski &Larsen,2000),且对于基本情绪类别的争议与概念重叠进一步增大了研究结果的不稳定性(邱琳,2011)。因此,选取更加上位的概念,对特质 性的消极情感进行探讨,有助于对青少年的情绪情感问题形成整体性认识,也有助于家长和学校从宏观上把握关注青少年的消极情感,合理引导,趋利避害。 消极情感(negative affect,NA)是对主观压力及不愉快体验的总称(Watson,Clark,&Tellegen, 1988),反映了情绪性方面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Watson,2000)。高消极情感削弱了青少年的心理 社会功能,引发诸如攻击性(Donahue,Goranson,McClure,&Van Male,2014)、问题行为(Loney,Li?ma,&Butler,2006)、进食障碍(Ivaova et al., 2015)、物质滥用(Mason,Hitch,&Spoth,2009)等 一系列问题,并影响身体健康(Curhan et al., 2014)。由此可见,消极情感可以说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危险因子,因此有必要对其基本特点及影 响因素进行研究。 在众多相关因素中,依恋与情绪情感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依恋(Attachment)即个体发展过程中与他人建立的一种深层的、坚固的、持续的情感联结(Bowlby,1979)。生命早期,这种情感联结主要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形成的,以往研究多笼统地讨论亲子依恋或只考虑母子依恋对个体的影响,但父母在孩子心理与情感发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Kenny &Gallagher,2002)。已有研究也发现,母亲和父亲对子女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影响机制有所不同(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2011;吴 庆兴,王美芳,2014),因此本研究拟将二者区分开来,分别进行探讨。随着年龄增长,照料者以外的重要他人对个体的影响逐渐增强,至青春期,依恋对象不仅局限于父母,也发展起了重要的同伴依恋关系,其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已经超过了亲子依恋(Bogaerts,Vanheule,&Desmet,2006)。例如: Laible 等人(2000)按照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的得分6 22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分析 一:大学生幸福感主要受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个人价值等观念的影响,认为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前追求幸福的主导因素。 (一)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结果:1.追求幸福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主要目的。 2.总体感觉:大约一半人觉得比较幸福,少量人觉得非常幸福和不幸福。 3.学校和专业满意度:比较满意和比较不满意的人各占三分之一。少部分人抱着无所谓态度。 4. 人际交往环境:超过四分三的人认为比较融洽。 (二)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 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大部分学生认为经济状况好,生活自由愉快就幸福。这观点有点片面,跟现在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及时代特征有关。 (三)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1.就业压力:超过五分之三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大,担心找不到工作,感到前途迷惘。 2.恋爱问题: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谈恋爱不能增加幸福感。 3.心理问题:大部分人对自己外貌、身形等的评价比较满意。 由此可见,就业压力对大学生来说是主要的,因为这是大家即将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恋爱等问题只是附加因素,个人观点不一。 (四)建议 从学校教育而言:1. 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幸福的内涵,加强大学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养。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挫折 与成功的关系。 3. 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家庭与事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个人和集 体、社会需要的关系。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活动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自己,认识 自己的价值。 从大学生自身而言:1.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2. 正视自己的人格缺点,不断完善自己有利于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 质。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拼搏、努力、奋斗和奉献中追求人生幸福, 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3. 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4. 多关注企业单位用人的要求、标准,积累人际交往经验,不断提 高人际交往技巧与能力。 总结:当代大学生大都满意现在的生活,主观幸福感较强,这归功于当代大学教育体制的完善,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家长管理能力的增强等等诸多因素。今后的大学生活将是以积极健康,幸福舒适为主旋律。 二“就业压力大“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报道分析 1.在幸福指数调查中显示就业压力大、感到学习生活空乏、个人期望值过高、生涯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