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侗族的民俗文化

侗族的民俗文化

侗族的民俗文化
侗族的民俗文化

侗族的民俗文化

一、建筑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侗寨鼓楼,鼓楼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十几层的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翘角,非常精巧。檐板上绘有各种古装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整个鼓楼,远观巍峨庄严,气势宏伟,近看亲切秀丽,玲珑雅致。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风雨桥极富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即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这座桥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全长76米,宽3.4米,高10.6米。在5座青石桥墩上,架四五尺围大的6根连排杉木两层为梁,上面以5座不同屋顶的楼阁相间,接连构成一条长廊式走道桥面,走道两旁设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楼阁和廊檐绘精美侗族图案。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二、服饰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

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三、文化艺术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以《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等流传最广。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民间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富于浪漫性,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光明、战胜邪恶的善良愿望。侗戏是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始于19世纪初,相传是黎平侗族吴文彩(约1798~1845)所创。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演唱时,用胡琴、“格以琴”伴奏,击锣钹鼓闹场,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芦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乐器除上述者外,侗族舞蹈艺术还有侗笛、唢呐等。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侗族“大歌”宏亮磅礴而自由。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曲调欢快流畅的琵琶歌亦为侗族所特有。始于19世纪初的侗戏由原有的叙事

说唱发展起来,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手工艺品有挑花、刺绣、彩绘、雕刻、剪纸、刻纸、藤编、竹编。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有服饰上刺绣各种图案花纹、人物、禽兽、花卉、草虫,形象生动,色彩绚丽而调和。银饰有颈圈、项链、手镯、耳环、戒指、银簪、银花。纺织品有侗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后涂蛋白的“蛋布”,颜色鲜亮,为侗族固有衣料。

四、民俗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五、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四餐之中中间两餐为正餐,以米饭为主食,一般在平坝地区的侗族吃鱼米饭,山区的侗族鲎食糯米。糯米性粘,多用来做成粽子、糍粑、糯米饭团。既能抗饿,又便于携带,而且不易变馊,倍受侗族喜爱。侗族地区的糯米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长须糯、秃壳糯、旱地糯和香米糯等7、8种,其中香米糯有糯米王之称,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誉。侗族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文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侗族文化在服饰、建筑、音乐等方面极具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 中的一块瑰宝。然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经济条件制约、民族文化教育缺失、政府职能定位偏差等方面影响,近年来侗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承与 发展侗族文化需要从合理对待外来文化、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反思政府职能定位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侗族;文化传承;文化发展 一、侗族文化的特征及其文化意义分析 (1)服饰文化 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 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 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根据整个 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花瓣纹、田螺纹、水车花等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侗族服饰是侗族族徽标志之一。鼓楼与服饰是侗族的两大族徽标志,有侗寨就有鼓楼,其标志特征十分明显。而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它是区别异族的标志,是本族相互认同的旗帜和联系整体的纽带。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侗族内部的“佬、坦、纹”三大支系在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上基本相同。 侗族服饰中的崇拜意蕴。侗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凡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认为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反映到服饰上,就有许多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服饰纹样。谷粒纹与谷种有关,侗族的“尝新节”习俗就是谷种崇拜的反映;鱼骨纹、三角纹、菱形纹来源于鱼图腾;水波纹、

简述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一)

简述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一) 【论文关键词】侗族大歌歌师民族文化申遗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侗族以及侗族大歌的概况,并以贵州黎平县岩洞村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侗族大歌濒临失传的现状和原因。同时也介绍了大歌的保护情况,并为其未来的进一步保护提出了建议。 侗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四省,全国侗族人口为296.03万人。贵州黔东南州的侗族人口约为140万,主要居住在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几个县,其中又以黎平县为最集中的侗族聚居地。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根据语音的不同,可分为南部与北部两大方言区。由于地理及历史方面的原因,南部方言侗族地区开发相对北方地区较晚,侗族原生文化与传统文化还保持较完整。侗族的典型建筑是鼓楼和“风雨桥”。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是侗人娱乐、议事的公共场所。花桥又名风雨桥,是侗人迎宾接客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要场所。是侗乡的交通枢纽和侗人文化的纽带。 侗族是一个具有强烈艺术创造欲的民族,常言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花桥和大歌。”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当地流行着“饭养身,歌养心”这样一句话。在众多的侗族民歌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侗族大歌,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合唱,主要流行于南部方言侗族地区的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中国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一种合唱形式,这打破了西方音乐界认为中国民间不存在多声部合唱歌曲的偏见。其之所以被称为“大歌”,是具有以下四大特征:第一,节奏不固定,声部多。侗族大歌音乐的节奏一般不固定,既严谨但又可以自由发挥。三至四个声部的大歌最为常见,个别地方有多至六个声部。第二,严肃庄重。侗族大歌均在大众场合中使用和演唱,以叙史、叙事为主,篇幅长,容量大。第三,无伴奏、无指挥。演唱侗族大歌时,一高音者领唱众人合唱高、低音声部,既所谓的“众低独高”。无伴奏、无指挥,全凭演唱人员平时严格的训练和演唱时的默契,一气呵成,整齐和谐。第四,演唱人数多。演唱侗族大歌最少要三人成歌,多则几十、上百甚至上千人同声演唱,场面非常宏大。以表演的场合、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等不同,侗族大歌可分为:由不同村寨的歌队在鼓楼对歌时所演唱的鼓楼大歌;以表现曲调和声音为主,常常模仿虫鸣鸟叫,拉腔优美的声音大歌,如从江县的“蝉之歌”在大歌中就非常有名。按歌词体裁,可分为唱故事的“嘎君”和唱道理的“嘎乡”两种,按音乐唱腔,分为“唆君”和“唆尽”的叙事大歌;另外还有在各种礼仪场合演唱的礼俗大歌;儿童游戏娱乐时演唱的儿童大歌;民间侗戏班演出侗戏时演唱的戏曲大歌等种类。演唱大歌分男女歌队,由老歌师严格训练,他们是歌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青年时都是优秀的歌手并能掌握众多歌词和唱腔和即兴编歌。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民族历史、社会知识、伦理道德等都是用歌来记录与传承的。侗族给予了大歌极高的重视,他们认为歌就是知识,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唱歌对侗族人来说不仅仅是对日常劳动生活的调剂,更是教育下一代的手段,也是青年人学习生活,体验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侗族大歌面临的困境和原因 侗族大歌因其独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自被发掘后就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听众的广泛关注。侗族大歌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品文化已经唱响国内,享誉世界。在1986年10月,侗族大歌演唱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就已“轰动巴黎,震撼欧洲”。近几年,随着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热的高涨和侗族大歌在国内大中城市宣传演出和中央电视台的频繁播放,侗族大歌可观的经济效益渐渐突现出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全面冲击。目前侗族大歌流行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黎

侗族的传统节日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 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

侗族文化资料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 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 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少数民族之侗族小资料 一、全国侗族分布 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根据20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879974。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二、全国各地侗族自治县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84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

三江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三江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发文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发布日期:1989-9-16 执行日期:1989-9-16 生效日期:1900-1-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结合三江侗族自治县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的特点制定。 第二条三江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侗族实行民族自治的地方。境内还聚居着汉族、苗族、壮族、瑶族等民族。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设在古宜镇。 第三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县人民政府。 自治县自治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行使县级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行使自治权。 第四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上级国家机关的领导和帮助下,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把自治县建设成为繁荣、文明、团结、富裕的民族自治地方。 第五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自治县内的遵守和执行。自治机关把国家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根据本县的特点和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速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执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时,如遇有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相抵触的,按《民族区域自治法》执行,报上级国家机关备案;如有不适合自治县实际情况的,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六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自治县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林业,加强工业建设,扩大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第七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对全县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民族政策的教育,不断提高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努

浅谈苗族歌鼟与侗族大歌

吴继红 浅谈“苗族歌鼟”与“侗族大歌” 湖南靖州有“苗族歌鼟”,贵州黎平有“侗族大歌”。虽分别在两省,实则相邻地区。 “苗族歌鼟”流行于湖南省靖州侗族苗族自治县的三锹(读qiao)乡。三锹乡是我国苗族五大支系之一的花苗聚居区,东临该县铺口乡,南抵藕团乡,西与贵州锦屏、黎平县毗邻,北与该县大堡子镇交界,东北与坳上镇相连。三锹乡辖:枫香、菜地、地妙、元贞、凤冲、小榴、地笋、南山8个村委会。 “侗族大歌”大致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其中以从江县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和黎平县的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为其流行的中心区。 从区域看,“侗族大歌”流行区域相对广阔,“苗族歌鼟”流行区域只在一个乡的范围。即便如此,“侗族大歌”和“苗族歌鼟”都是全中国绝无仅有的独特多声部民歌。它们歌唱形式类似,歌唱内容相同,歌唱规模不同,音调同而情趣有别,音效各具特色。 一、以歌养心建和谐 “苗族歌鼟”的“鼟”字,从字面上看表示为击鼓的声音,而用当地语言理解“鼟”字却是“上台阶、步步登高”的意思,似乎暗示“苗族歌鼟”声音高低起伏大、音域宽广的特点。“歌鼟”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本来只是男女集体对歌对唱的一类歌曲,演化到后来,苗民便把它视为“多声部苗歌”的总称了,以致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劳动以歌互助,丧葬祭祀以歌当哭,叙述苗史以歌相传。 作为“山歌之乡”的靖州三锹一带,苗民酷爱唱歌,把唱歌与种田、吃饭看得同等重要,唱歌成为他们相互之间思想、感情、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方式,唱歌成就了他们温厚、谦逊、互敬互爱、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高尚情操和品德。这里的苗民大多都是编歌唱调的能手,他们的口头语是“饭养命,歌宽心”。讲歌由歌师担任,讲歌时要口语性较强,听起来近似说话,具有根据不同场合需要进行随时编歌的能力。领歌人要求嗓音好、记性好,主要担任高音声部的演唱。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则是宏大和古老之意。这种民歌主要体现在曲体长、声部多、演唱人数多、场地讲究、礼仪规模大、礼节隆重、歌唱远久与古老等方面。“侗族大歌”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等和谐,以歌传承历史、传承做人道理、表达理想、丰富精神境界。“侗族大歌”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几乎每个侗寨都有一个或多个15人左右的歌队,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对歌、赛歌。通常,在唱大歌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通过唱大歌的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

侗族大歌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报告范文【精选】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侗族大歌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报告》的,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侗族大歌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20xx年正月,笔者在家乡三江侗族自治县唐朝侗寨进行了侗族大歌文化调查,现将侗族大歌文化调查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唐朝侗寨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北部高寒山区的一个山寨,地处广西、贵州、湖南三省交界,地理位置偏僻,文化独特,民风古朴,全寨居住着 0多户侗族、苗族人家近5000人,为侗乡人口密度最大的村寨之一,含唐朝、知了、归滚、归喜、良拜五寨。 唐朝大寨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苗江流域中段横断处的高山上,坐落在美丽的陆苏坡下。陆苏坡是当地一个重要的高峰。以陆苏坡为中心,地理形势向周边扩散,形成陆苏坡高山文化圈。坡东为唐朝寨,西为黔东南黎平县雷洞,南为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北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以唐朝大寨为中心,以东为独峒、八江等“河侗”gaemlnyal地区(在唐朝,人们将周边民族及部落分为“嘎”gax、“侗” gaeml、“苗”miul三族,其中“嘎”gax统称非侗族、非苗族的族称。如,“壮族”称gaxxiongh,“瑶族”称gaxyiuc。“侗”分为“山侗”gaeml jenc、“河侗”gaeml nyal。“河侗”gaemlnyal主要指靠近河流岸边的侗族村寨,比如独峒乡、八江乡、林溪乡、湖南通道各沿江村寨。个人简历苗族则又有分“山苗”miul wuljenc、“老苗”miullaox、“草苗”miulnyhangt等)。从民族布局来看,以东为“侗河”地区,以西为水族、苗族,以南为苗族、瑶族,以北为“侗河”。其间又杂居汉族,可谓“五族并居”。 唐朝侗寨是一个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侗乡腹地之偏远高寒山区中的古侗寨,自古是侗乡一个重要关道,有“唐朝古道”之说,居住着 0多户侗族、苗族人家。唐朝侗寨自古以来民族和谐,文化繁荣,侗族歌舞源远流长,戏曲文化灿烂,并盛产文艺能人,以侗族文艺著称于侗乡,历史上曾扬名百里侗乡,被史书记载“千户唐朝”,民间流传“千户唐朝”之说。 唐朝侗族民歌中,有侗族大歌、侗族长歌(又称侗族河边情歌)、侗族山歌、侗族琵琶歌、耶歌、侗族笛子歌、礼俗歌、劳动歌、儿歌等等,另有芦笙踩堂、芦笙曲、侗族戏曲,可谓品种齐全,琳琅满目,涵盖侗族文化之精华于一体。 一、现状 20xx年2月5日,笔者开始利用紧张的寒假剩余时间进行唐朝大寨侗族大歌调查。调查工作直至2月12日,连同调查报告写于12日当天。 侗族大歌是侗族闻名世界的一大文化奇观,被美誉为“东方民间复调音乐明珠”。据唐朝侗族大歌师傅阳公香莲所言,写作唐朝侗族大歌(在唐朝,又称“嘎堂”al dangc,即“堂歌”),源于溶江河畔的高岩寨(人称“高岩脚”,gaos ngaic jiaox),至此已有几百年历史。在唐朝大寨,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下楼区(唐朝大寨分为上、中、下三楼区)。在笔者的调查中,许多侗族大歌艺人沉默多年后再次浮出水面。经调查得知,唐朝的侗族大歌队伍也是比较大的。名单如下:

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总体规划

第一章三江侗族自治县基本情况 一、区域位置 (一)地理位置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介于东经108°53′—109o47′,北纬25o21′—26°03′之间。总面积2454km2。东连龙胜、融安县,西接融水县、贵州省从江县,北靠湖南省通道县、贵州省黎平县,南邻县融安县、融水县。县城距离柳州市203km,距桂林市167km。 (二)旅游经济区位 三江程阳桥侗族文化风情旅游区位于县城的北部和中部,地跨古宜、林溪、八江、独峒、良口和老堡等六个乡镇。是国家西部地区旅游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广西桂北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东部有龙胜花坪国家森林公园、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龙胜温泉和龙脊梯田、中南最高峰兴安猫儿山和主题乐园——乐满地;东南部有世界旅游名城——桂林市;南部有融安红茶沟森林公园和融江旅游度假区、融水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元宝山——贝江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西部有贵州从江增冲和花桥鼓楼;西北部有贵州省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北部有湖南通道县的白衣观、回龙桥、马田鼓楼等名胜古迹。 三江程阳桥侗族文化风情旅游区是国家西部地区旅游投资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并被纳入桂林——龙胜——三江——融水——柳州民族旅游黄金圈;该旅游区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程阳风雨桥、岜团风雨桥,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马胖鼓楼,还有高定侗寨、独峒斗牛、良口三王宫、产口千年古榕、老堡大江风情及曲冷瀑布等景点;在这里可以领略到侗族精妙绝伦的木结构建筑艺术、多姿多彩的歌舞、古朴的民居生活以及纯美的田园风光和秀丽的山水风光。 (三)交通区位 三江程阳桥侗族文化风情旅游区以三江县城为依托,道路交通网络呈放射状布局,直线距离基本上在以县城为中心半径20km的范围内。在外围交通方面,三江县城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150km;枝柳铁路南北向贯穿,北到湖南省通道、怀化、张家界,南至柳州、南宁、北海;公路有209国道和321国道在境内交汇,南至柳州市、北通湖南通道县、东达桂林市、西往贵州从江县;水运可沿融江直达柳州市。 二、自然环境条件 (一)地质地貌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简介 侗族大歌(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起源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合唱形式 标准西文译名为 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1-2] 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目前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的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4县,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永从三龙、岩洞、口江、双江、肇兴、水口、龙额,从江县小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为“六洞”、“九洞”、“十洞”、“四脚牛”、“千三”、“二千九”等。贵州榕江和广西三江的部分村寨则属于大歌流传的边缘地区。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有《蝉之歌》、《大山真美好》、《装呆傻》、《松鼠歌》等。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现有人口2514014,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

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侗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处,风光绮丽,寨前有“多金”(寨门),一来装点宅寨,二来抵御外患。寨内有禾堂,是议串、娱乐和晒物的地方。寨前寨后,古木参天,名叫风水树。周围棕榈成排,竹林掩映,花木点缀。寨内的房屋,保留着木楼式的民族建筑特色。吊脚楼,开口屋,或三柱两瓜,或五柱五瓜,四扇六扇不等。屋的高度,按照侗族的规矩,“要想发,不离八’’,或1.88丈,或l.68丈……杉、松为柱,杂木为枋,不用一铁一钉,全由卯榫嵌合。附属建筑的配置,有“屋后有仓不吉利,屋前有圈不安宁”的忌讳,畜圈设在吊脚楼下或厢房一侧,仓屋建于屋前或楼上。正屋前有槽门,进门为堂屋,是迎宾摆席的地方。后间置火炉,四季不断烟火。火炉三方摆木团,保留着“坐皆蹲踞”的古习。两旁是住房。村寨布局和谐统一,房屋样式美观适用,体现了侗民族的审美观念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侗家的饮食,主食以大米为主,以麦类、薯类、玉米、小米为辅。炊具简单而适用,一般是在火炉上放个三角撑架,用鼎罐烧饭,用铁锅炒菜、炖菜。上山做工,用瓜葫芦 装甜酒,竹筒注泉水,篾饭盒带饭或

侗族大歌兴趣小组活动方案

黎平县龙额中学2018-6019学年度 “侗族大歌”兴趣小组活动方案 侗族大歌是我国当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侗族人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集体做客、集体对歌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友谊、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精神,也是侗族审美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即在直觉状态中去体验人生;发现、领悟、寻觅、感叹人生的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侗族人民对人生的执著、热爱和追求。这些民俗和民俗精神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土壤。而学校以学带演,以演促学,为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创造了有利环境。 一、指导思想 为兼顾同学们的全面发展,又积极培养同学们的个性特长,特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以此丰富同学们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智能,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享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使学校办学特色化,以特色立校。 二、指导教师 欧安明、石开敏、姚畅 三、活动地点 龙额中学 四、活动时间 1、招生时间:第4周2018年9月11—13日(星期二)止 2、授课时间:每周星期四下午5:10—5:50 五、招生对象和办法 1、对象条件:对侗族大歌有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 2、报名办法:志愿报名,录用40名学生(开办一个教学班)。 3、报名地点:三楼小办公室欧安明老师

三江文化

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综合知识问答题 1.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答:1952年12月3日。 2.三江县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几? 答:占总人口的57%。 3.三江县面积是多少平方公里?多少个乡镇? 答:2454平方公里;15个乡镇 4.三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项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哪一项? 答:侗族大歌 5.三江县境内共有风雨桥120多座,鼓楼约200多座,请问三江县因此而被誉称什么之乡? 答:世界楼桥之乡。 6.侗族三宝是指哪三宝? 答:风雨桥、鼓楼、侗族大歌 7.岜团桥位于三江县独峒乡,该桥与其他风雨桥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答:人畜分道立交桥 8.美国评选出世界十大最壮观桥梁,中国四座上榜,其中三江县有一座榜上有名,请问是哪一座? 答: 程阳永济桥

9.齐名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是哪四座? 答:我国的石拱赵州桥、铁索泸定桥、程阳永济桥和罗马的钢梁诺娃沃桥 10.历时一年多的建设,“侗乡鸟巢”于国庆节前竣工并投入使用, 正式命名为“中国侗城”。同时申报最大单体木构建筑 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请问荣获了什么荣誉称号? 答: 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11.具有三江侗乡第一楼之称的鼓楼是哪座? 答:三江鼓楼 12.曾是三江县明、清、民国时期360多年的古县城所在地市什么地方? 答:丹州 13. 明、清、民国时期,三江县原名叫什么县? 答:怀远县 14.三江县境内住居有几个民族? 答:侗、瑶、苗、壮、汉 15.哪两条国道线贯穿三江县境内? 答: 209国道和321国道 16.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广西馆将展馆内珍贵的两件宝贝赠送给上海世博局,将成为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中永久性展出的珍贵展品呢。其中一件来自三江县民间艺人吴送军制作,请问是什么展品?

浅谈国家文化安全与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浅谈国家文化安全与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014-09-15 15:38:33)转载▼标签:文化 ----以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为例 (已经刊载2014年4期鼓楼) 【摘要】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起着凝聚侗族精神,保存民族记忆,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但随着“全球化”进程,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正面临被遗忘和淡化的危险,威胁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在国家文化安全背景下,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文化安全侗族节日保护对策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绵延不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特质的侗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一朵奇葩。但在当前全球化深度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文化安全问题,自然,我们的侗族传统文化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流失,被同化、异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起着凝聚侗族精神,保存民族记忆,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一旦蜕化、流失。其结果是,瓦解侗民族的文化认同基础,消失民族文化意识,全民族在缺乏文化自豪感的同时,丧失了文化的保护意识,在危及侗族文化安全后,进而威胁国家的文化安全。所以,在国家文化安全背景下,加强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才可以防止侗民族传统文化出现断裂,化解侗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也才可以提升民族文化意识。在保有文化自豪感的同时,提升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发挥全民族传承和弘扬侗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保护中的地位和价值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但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所涵盖的文化内涵确是扩散性的。在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中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推动着民间文化艺术和习俗的发展与延续,而民间艺术与习俗又是传统节日的载体,没有歌舞表演和风土人情的节日是缺乏灵魂的,没有民族节日作为民族艺术的平台,民间文化艺术也就得不到完整的展示、演示和保存。根据侗族文化学者潘登先生对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与侗族歌舞、侗族服饰和侗族特色饮食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本节吸纳了他的成果和观点。 (一)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与侗族歌舞文化。侗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侗家的鼓楼里,随处都可听到歌声,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在每一个节日里“多耶”(唱歌跳舞),展示歌喉和民族舞技。如今侗族大歌、侗族芦笙舞在世界上都有及大影响力,这无不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传统节日给予

关于侗族大歌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侗族大歌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20XX年正月,笔者在家乡三江侗族自治县唐朝侗寨进行了侗族大歌文化调查,现将侗族大歌文化调查情况总结汇报如下:唐朝侗寨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北部高寒山区的一个山寨, 地处广西、贵州、湖南三省交界,地理位置偏僻,文化独特,民风古朴,全寨居住着1300多户侗族、苗族人家近5000人,为侗乡人口密度最大的村寨之一,含唐朝、知了、归滚、归喜、良拜五寨。 唐朝大寨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苗江流域中段横断处的 高山上,坐落在美丽的陆苏坡下。陆苏坡是当地一个重要的高峰。以陆苏坡为中心,地理形势向周边扩散,形成陆苏坡高山文化圈。坡东为唐朝寨,西为黔东南黎平县雷洞,南为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北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以唐朝大寨为中心,以东为独峒、八江等“河侗”gaemlnyal地区。 从民族布局来看,以东为“侗河”地区,以西为水族、苗族,以南为苗族、瑶族,以北为“侗河”。其间又杂居汉族,可谓“五族并居”。 唐朝侗寨是一个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侗乡腹地之偏远高寒山区中的古侗寨,自古是侗乡一个重要关道,有“唐朝古道”之说,居住着1300多户侗族、苗族人家。唐朝侗寨自古以来民族和谐,文化繁荣,侗族歌舞源远流长,戏曲文化灿烂,并盛产文艺

能人,以侗族文艺著称于侗乡,历史上曾扬名百里侗乡,被史书记载“千户唐朝”,民间流传“千户唐朝”之说。 唐朝侗族民歌中,有侗族大歌、侗族长歌、侗族山歌、侗族琵琶歌、耶歌、侗族笛子歌、礼俗歌、劳动歌、儿歌等等,另有芦笙踩堂、芦笙曲、侗族戏曲,可谓品种齐全,琳琅满目,涵盖侗族文化之精华于一体。 一、现状 20XX年2月5日,笔者开始利用紧张的寒假剩余时间进行唐朝大寨侗族大歌调查。调查工作直至2月12日,连同 调查报告写于12日当天。 侗族大歌是侗族闻名世界的一大文化奇观,被美誉为 “东方民间复调音乐明珠”。据唐朝侗族大歌师傅阳公香莲所言,唐朝侗族大歌,源于溶江河畔的高岩寨,至此已有几百年历史。在唐朝大寨,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下楼区。在笔者的调查中,许多侗族大歌艺人沉默多年后再次浮出水面。经调查得知,唐朝的侗族大歌队伍也是比较大的。名单如下: 1、阳公香莲,84岁,侗族,侗族大歌队师傅兼主唱,下有儿三男、一女,又下有五孙,又下有四曾孙,其中一孙女名阳天资,故人称mangh teenhzih。 2、龙甫占,70多岁,苗族,侗族大歌师傅之一。 3、龙益光,60多岁,苗族,侗族大歌队员。 4、龙云光,74岁,苗族,侗族大歌队员,原唐朝村党支

三江侗族

侗族自古以来是一个热情、善良、勤劳、节俭、谦和智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快乐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喜欢节庆,被喻为百节之乡。三江人民在这样的一个传统文化氛围里繁衍生息,社会和睦,安居乐业。三江经济随着历史发展的车轮不断向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三江大地改革春潮涌动,经济发展快马加鞭。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文化名县”的经济方略。农业方面重点抓“五个一”,即一片茶、一壶油、一头牛、一根竹、一个果;工业方面抓“四个一”,即矿产业、铝业、农产品精加工业、水利电力业;旅游方面主打三大产品、建设十大景区,提升程阳桥景区的旅游品味,新建石门冲、岜团桥等景区;文化方面着力打造“风情三江”、“廊桥之都”、“侗族生态博物馆”等品牌。目前,全县人民正朝着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鼓足干劲,奋力向前。

侗族婚庆 ---------------------------------------------------------------------------------------------------------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婚礼非常奇特, 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如程阳旅游景区 的八个寨子便是在正月初二举行婚宴, 正月初三送新娘“回门”。侗族婚礼最奇特、 最隆重的是送新娘“回门”。“回门”即送新娘回娘家, 送新娘回娘家时新郎不得随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挑着彩礼, 组成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送亲的队伍越长,表示新郎家的家业越兴旺。 彩礼有猪、米以及侗族特有的酸鱼、酸肉、酸鸭等。 伴娘是新郎寨上的年轻姑娘,在长长的送亲队伍中, 新娘走在最后面,手里抓着一块布,或者穿前角上翘的红鞋, 以让外人辨认。送亲途中,为了显示新郎家的家业,送亲队伍往往故意绕道而行,沿途每经过一个寨,都要燃放炮竹,专找人群密集的地方通过, 炮手还会向人群中抛掷糖果,也即喜糖。新娘被送到娘家后, 伴娘不得进新娘家门,要立即返回新郎家。 娘家人随即给每个客人端上一碗加了糖的油茶,称为“喜茶”。 晚上,送亲队伍中的未婚青年和新娘寨子上的未婚青年通常会聚在一起聊天, 寻找意中人,谓之为“坐夜”

侗族民俗文化

我喜欢侗族的民俗文化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大家庭。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侗族的民俗文化,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精美绝伦的织绣工艺,古老的侗族大歌,以及其精美的服饰和不同于我们的日常食俗,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个民族丰富、精致、细腻的民俗文化。 【关键字】侗族民俗文化建筑艺术服饰日常食俗 【正文】由于条件限制和时间的关系,我很遗憾不能亲自去一些有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体验一下侗族的民俗文化,当然也很遗憾不能游历其俊美的自然风光。可是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侗族人民的居住环境,以及他们的服饰、民居、习俗、饮食习惯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深入了解了侗族的民俗文化之后,我真的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亲身体验一下正宗的侗族生活。我想,等你看完了这篇对侗族民俗特色的介绍之后一定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下面我将对其建筑、服饰、文化艺术、民俗、以及日常食俗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建筑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侗寨鼓楼,鼓楼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十几层的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翘角,非常精巧。檐板上绘有各种古装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整个鼓楼,远观巍峨庄严,气势宏伟,近看亲切秀丽,玲珑雅致。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风雨桥极富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即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这座桥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全长76米,宽3.4米,高10.6米。在5座青石桥墩上,架四五尺围大的6根连排杉木两层为梁,上面以5座不同屋顶的楼阁相间,接连构成一条长廊式走道桥面,走道两旁设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楼阁和廊檐绘精美侗族图案。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二、服饰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

侗族大歌文化社会实践报告【可编辑版】

侗族大歌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侗族大歌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201X年正月,笔者在家乡三江侗族自治县唐朝侗寨进行了侗族大歌文化调查,现将侗族大歌文化调查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唐朝侗寨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北部高寒山区的一个山寨,地处广西、贵州、湖南三省交界,地理位置偏僻,文化独特,民风古朴,全寨居住着1300多户侗族、苗族人家近5000人,为侗乡人口密度最大的村寨之一,含唐朝、知了、归滚、归喜、良拜五寨。唐朝大寨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苗江流域中段横断处的高山上,坐落在美丽的陆苏坡下。陆苏坡是当地一个重要的高峰。以陆苏坡为中心,地理形势向周边扩散,形成陆苏坡高山文化圈。坡东为唐朝寨,西为黔东南黎平县雷洞,南为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北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以唐朝大寨为中心,以东为独峒、八江等“河侗”gaemlnal地区(在唐朝,人们将周边民族及部落分为“嘎”gax、“侗” gaeml、“苗”miul三族,其中“嘎”gax统称非侗族、非苗族的族称。如,“壮族”称gaxxiongh,“瑶族”称gaxiu 。“侗”分为“ 山侗”gaeml jen、“河侗”gaeml nal 。“河侗”gaemlnal主要指靠近河流岸边的侗族村寨,比如独峒乡、八江乡、林溪乡、湖南通道各沿江村寨。苗族则又有分“ 山苗”miul uljen、“老苗”miullaox、“草 苗”miulnhangt等)。从民族布局来看,以东为“侗河”地区,以西为水族、苗族,以南为苗族、瑶族,以北为“侗河”。其间又杂居汉族,可谓“五族并居”。唐朝侗寨是一个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侗乡腹地之偏远高寒山区中的古侗寨,自古是侗乡一个重要关道,有“唐朝

侗族大歌教学设计说明

《侗族大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产生聆听兴趣; 2、体验掌握侗族大歌的众低独高、无伴奏、无指挥的特点。 3、尝试侗族大歌的“拉嗓”,感受民间歌手高超的演唱技巧。 4、体验《布谷催春》“嘟咕”部分音乐尝试进行创编 5、了解侗族大歌的分类、历史与发展,知道保护与传承对于这类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对学生来说,侗族大歌比较陌生,或许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歌唱艺术,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并让他们产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掌握侗族大歌的“拉嗓”技法和一领众和、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合唱特点; 教学难点:多声部“拉嗓”技法、多声部合唱特点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活动】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人们,每个民族有各自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民族服饰和民族民间音乐。今天汪老师将带着大家走近西南地区的其中一个少数民族,请看屏幕,猜猜这是一个什么民族。(播放课件) 师:未进寨门,迎接我们的是老乡们的拦路歌(图迎接),踏上风雨桥(图风雨

桥)入眼的是村寨中最高最具特色的建筑---鼓楼(图鼓楼)。走近鼓楼,(图鼓楼前人群)人山人海,有男有女有孩子,她们在做什么呢? 生仔细看图片: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吹芦笙、有的在唱歌…… 师:来到这里,我们仿佛置身歌的海洋、乐的世界,你看,这边有穿戴朴素盛装的人们齐聚一起正在讨论大歌的创作,那边男人们欢快的吹起了芦笙,孩子们也不甘寂寞,唱起了童声大歌。 师:为迎接我们的带来,村长组织姑娘们唱起了当地歌谣,你能猜到这是哪个少数民族吗?她们在唱什么?(视频侗族大歌:布谷催春现场版) 生:侗族。具体内容不知道,有模仿布谷鸟的歌声。 师:不错,她们模仿布谷鸟等自然界各种声音,相互比嗓子,这便是当地最普遍的声音大歌了,其他还有看大屏。 生:鼓楼大歌、戏曲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和儿童大歌 女声大歌、男声大歌、混声大歌、童声大歌。 二、学习探究侗族大歌特点《布谷催春》 1、感受起顿部分音乐情绪 师:同学们,我们都是音乐的使者,让咱们从欣赏音乐的角度来想想,这首歌曲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想她们在唱什么?(音频:布谷催春起顿) 生:仿佛在喊人,领唱、齐唱、合唱 师:你的听觉非常灵敏,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给你点个赞! 2、更夺部分音乐分析: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继续用心聆听,配合双手及身体律动,感受音乐前后的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